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期教育论文范文

学期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学期教育论文

第1篇:学期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政治;分层教学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也在逐步进步,因此思想政治课只要跟进时代的脚步,就可以富含生命力。由于新课程革新的全面进行,给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其要求教师对过往基本的教育问题进行全面革新,同时要求教师不但要做课程的实行者,还必须做课程的探究者以及研发者。由于初中思想政治具有独特的性质与特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理论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将知识和德育教育联系起来。那么,怎样展开思想政治教学,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效果就变成了初中政治教师的主要任务。基于此,本文针对新时期初中政治教学展开进一步研究分析。

一、准确利用多媒体,构建愉快的课堂

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教学课堂生动、有效,教学模式不断得到丰富。全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扩大课堂教学的投入,合理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进而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电脑、投影仪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措施引入课堂教学当中,利用视频、声音以及图像等展现教学内容,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增强课堂趣味性。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利用,各种方面的阻碍丰富了教学内容,降低了教学难度,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教师的教学,优化教学步骤,如必须书写的资料也被多媒体替代,就像板书设计和习题等。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师生的压力,也可以提升效率,使得教师有较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上,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科学利用分层教学方式,重视因材施教

所有学生都是特殊的、多元化的、独特的,学生有自己的特征以及兴趣爱好,所以不能利用标准化的方法去培育学生,而是要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培育学生,也就是因材施教。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学习欲望以及接受水平相对较强,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水平相对一般,所以教师就必须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计合理的分层教学计划,以便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获得全面的发展。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必须进一步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且依据其差异性设定阶梯式的课堂提问,从而兼顾不同教育层次的学生。在教学评定过程中,依旧利用分层评定的方法,对层次不一样的学生采用不一样的评定方式。另外,教师还必须重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以便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向往友好的课堂活动,在师生沟通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想要给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终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因此,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要明白学生不仅是接受教育者,也是研究活动的主要人群,在教师为主要指导下,经过学习和研究获得知识,促进智力发展。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表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友好的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故教师第一步必须转换角色,明白自己全新的教学身份。有课程学家觉得,在目前的课程中,教师属于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更加需要担负起组织者、指导者以及参加者的职责,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全面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四、在多元化的活动中,表现学生的核心作用

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在民主和平等的气氛中实现,在合理与友好的教学活动中展开。在近年来的政治教学中,教师依旧是将自己作为主体,即便让学生进行讲说,也不可以出现和自己意见相反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中时刻充满严肃的气氛,因此要想缓解此类严肃的氛围,就要给学生提供协作沟通的空间,以便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

五、结语

在全新的时代,就初中阶段的政治教学而言,教师必须要重视在课堂教学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换句话说,想要初中思想政治课生动,高效,教师就要立足实际教学,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多的课堂教学方式,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的初中政治教学。

作者:王友文 单位:贵州省盘县大山镇大山中学

参考文献

[1]何杰.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政治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3,08(12):159-161.

第2篇:学期教育论文范文

课前准备是上课的先决条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护生和老师都获益匪浅。作为护理学基础课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适当加入自我见解,找出重点、难点和考点,调整好预期授课的时间分配,理清提纲,同时翻阅大量信息材料,准备好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病例和学生感兴趣的事例,配备与课堂内容相适合的教具。护生的准备主要在于对书本的预习,预习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最大的教学功效。根据学龄层次和基础的不同,护生对理论知识及操作的掌握也略有差别。故在备课时要考虑到这点,学龄层次低的备课得更加详细、逻辑合理、导课生动、叙事活泼、投其所好,学龄层次高的备课则可有所收敛,在解惑之余着重开发护生的举一反三和自学归纳能力。而实验教学的备课最好是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规范和统一操作流程和方法,让护生不会因为每个老师示教的手法不同而有疑问。

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开启学习兴趣大门作为高职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中的首要步骤,旨在引导学生加强学习的动力,主动摄取相关知识与技能。主要改进方法如下。

2.1以详细的资料与生动的图片取代传统以往教学中的文字叙述,增进学习趣味。

2.2将国内外护理方法进行对比结合我国目前护理专业的现状,分析就业前景,增进学生信心。

2.3开展多元化见习课与实践课堂,组织学生到院内进行参观,了解护理人员工作情况,激发学生兴趣。

2.4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护理专业的学习研讨会,观看教学视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力。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教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样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职人员可在以往的教育观念基础上,加强并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以适应当今需求。主要方法有:每位教职人员需在授课之间组织定期定时的集体备课,互相交流经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积极寻求帮助;各教职人员需配合时代需要,将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教授书本上的内容之外,结合护理事件实例,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定期举办临床实践[3];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或技能操作比赛,以此进一步巩固并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促使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教学工作不断革新与发展;教职人员需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学会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真正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需摆脱以往传统教学方式,使课堂富有创意,激发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

四、总结

第3篇:学期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人文素质教育 教育方法

近年随着我国中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战略的实施,中等职业教育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发展速度之快、发展势头之猛令世人瞩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认同度偏低,这些不满意的因素往往不是业务上的,也不是智力因素上的,而是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围,如不能遵守劳动纪律,不准时上下班,工作缺乏责任心,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不愿干小事等等,这些因素事实上属于人文素质的范畴,因此人文素质的培养成为了今后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大方向。

一、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如何认识人文素质教育

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其中对“人文素质”本身的理解是关键,是核心,是基础。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精神是核心。

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第二层面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基本传统、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教育等内容;第三层面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第四层面是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

二、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同以往相比有所突破,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都相应程度的有所提高,但是与社会人才需求标准相比较仍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仍旧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成绩也不明显,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简单理解为就是让学习的学生掌握一门可以生存的技能,在加上学生生源的复杂性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差距容易造成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可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的与高职、本科教育相比,存在着明显的针对性,而在短短的2至3年的教育期间想实现技术与人文素质的双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也必然的造成某些中等职业学校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不得不偏重于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殊不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业务的学习和提高必须以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的。例如就针对我校而言,作为教师必须要在有限的教育期间内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与交通运输相关的知识技能,因为这是学生步入社会谋求一个工作岗位的基本条件。

2.中等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缺少职业特点,不能把知识技能的传授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寻求不到两者教育的结合点,有些中等职业学校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开设一些社科、历史、政治等方面的课程,按照普通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不仅使人文教育的开展与专业教学产生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而且人文教育内容脱离中等职业学校的接受能力和知识起点,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效果不佳。

特别是许多学校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开展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造成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使有些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的一段时间之后,不能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坚持原则,对工作态度不明确,责任心不强,甚至认为自己是职业学校学生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给社会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三、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偏重专业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这与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甚大,根本无法实现素质和技能的双向提高。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结合自身特点,努力丰富和完善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1.首先要在工作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要有个清醒、正确的认识,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艰难性,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标准的综合性。

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抛弃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职业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和培养劳动机器的目标取向,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追求做人与做事相统一。

中等职业学校应确立全面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学生在成才中成人,把“就业”与“做人”统一起来,旗帜鲜明地倡导职业人文教育,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开创出一条广阔的发展道路。

2.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渗透。课堂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直接方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科学方法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要体现出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加强现有课程的整合,并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人文课程建设。

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设人文选修课,做到课时充分,教学有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毕业时选修至少3门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

3.建设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核心的作用。而人文素质中许多都是自觉性质得知识,必须突出感受体悟和养成。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激发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应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要求学生把学到的职业人文知识变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塑造出学生的高尚人文精神和高品位的思想素养。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社会实践,开展体现职业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这不仅有助于调动中等职业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技人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学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新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7,(05).

[2]刘此芦.课程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

[3]谈松华.《革新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

[4]明立军.《职业教育价值理论与实践》.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学期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中国传统社会正在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从诞生起就处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同时其本身也有着办学起点不高、资金相对匮乏、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教学条件存在先天不足及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及学生家庭教育失衡等问题,给转型期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改进的有效途径和实施方法。

论文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前,全球化信息浪潮和无所不在的网络传播正飞速发展,中国乃至整个发展中国家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和转型,具体表现为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同步启动。社会结构的转型也相应地带动社会思想、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的转型。在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旧的体制尚未完全革除,新的体制还在探索和健全中,因此各种问题和矛盾也会层出不穷。社会生活中新旧事物并存,难免会造成思想观念上的一些混乱。尤其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带来深刻影响,由于其社会阅历少,思想单纯而又复杂,对是非的分辨能力有限,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加之信息社会无处不在的刺激,很容易使他们迷失方向,造成思想上的混乱,从而导致出现不良行为。因此对转型期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思考和新时期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探索也是迫在眉睫。

一、社会转型期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滑落的归因

社会转型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冲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有无数的教育工作者或对教育、人才培养予以关注的人士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关注者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立足于独立学院自身,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滑落形成的原因、机理和表现形式进行以下的分析:

1.社会环境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滑落的影响

社会道德环境出现的道德失范及道德行为负效益冲击着大学生原来的道德观念。之所以出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一个重要的外部原因是“社会转型期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存在明显的道德行为负效益现象”。所谓道德行为负效益,一般是指在一个重道德的社会里,道德可以给整个社会中每个个体带来好处,道德行为的获利会比不道德行为更大,而遵守道德的损失远远小于他们背离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但当社会处于大的变革转型期,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旧制度或旧体制的和谐遭到破坏,新制度或新体制的和谐又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或形成。这时就常常出现不道德的行为既不受旧体制的惩罚又不受新体制的惩罚的局面。换句话说,不道德的行为可能比道德的行为产生更大的收益。这样,原有的信念、习惯、传统在现实中就不断受到负面冲击,道德作为一种神圣而坚定的信念在人们心中衰减,人们自然地以追求实际生活中的直接利益为行为标准,道德操守被不断发现和相互传送同样的信息“付出与利益获得不一定成正比,勤劳未必能致富”。学生很容易受到个人眼前物质利益和感官刺激的诱惑,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社会大环境的观念将逐渐影响和渗透到高校这个小社会,处于教育体制改革变革最前沿的独立学院存在获得办学“合理回报”的思想,很容易使得一些学校片面追求经济回报,放弃了高等教育应有的育人原则和操守,从而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某些不良和消极的影响。

而经济体制变革所带动的其他体制改革也正在进行,社会生活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对我国传统家庭思想道德观念造成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教育的功利性目的日益显露,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普遍经济条件优越,非富即达,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过分看重教育的功利性,片面重视子女的智力和商业能力培养,从而忽视了对子女的道德培养。

2.生源特点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滑落的影响

独立学院的学生是高等教育改革、新的教育模式的尝试者,被称为第三批本科生,与普通高校生相比,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

第一,专项素质较高,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一般来说,三本院校的学生大多成长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他们普遍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且大多数学生都有一技之长,具备了较高的专项素质。同时,独立学院学生的入学分数低于普通本科类学生,基础知识在本科生中是最差的。

第二,心理负担过重,难以正确定位。思想的难点问题可以说是心理的应对性。独立学院学生中一小部分学生是由于高考发挥失常而读独立学院;大多数的学生则是对自己要求不严,形成了散漫、懒惰、自私、任性的特点,学习成绩不理想,最终只能读独立学院;也有极少部分学生则是在父母压力下很不情愿地进入独立学院学习。较低的入学成绩使得有些学生往往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与普通高校生低一个档次,学习上缺乏动力。也有学生因为难以承受高考的失败,以逃避的方式应对遭受的挫折,存在着“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自暴自弃。

第三,自控力不强,对知识的学习能力缺乏。大学的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由于受以往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和方法,易出现松懈、厌学的情绪,旷课、逃学、迷恋网络游戏等现象时有发生,行动上有“三分钟的热情”,难以做到持之以恒。

第四,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淡漠,功利色彩浓厚。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一直以来有家庭条件和背景的优越性,大多个性强,学生自感优越,自恃清高,缺乏集体主义思想和集体荣誉感。做事习惯讨价还价,对自己有益的事就参与,否则就冷漠处之,带有非常浓厚的功利色彩。

第五,学生个体差异大,但整体素质较低。独立学院受招生制约,学生参差不齐,尽管有“冒尖”学生,但个体差异大,大多数人比较平庸。

总结独立学院生源情况,可以归纳为存在“三高两低”现象,即城镇生源比率高,家庭条件优越生比例高,学生的依赖程度高,社会认知度低;单纯、幼稚、敏感、好奇、虚荣、富于幻想、喜欢模仿、情绪不稳、自我防御检测能力差,容易受不良环境影响和受社会不良分子的引诱及唆使,都是这个层次学生的特点之一。从被教育者的角度来分析,相对那些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传统名校的生源而言,独立学院大学生具有以上特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无疑更加艰巨,因此,在这个层面上看来,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滑落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3.独立学院自身原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滑落的影响

我国独立学院基本上是在1999年国家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后建立起来的,办学历史十分短暂,虽然近几年通过高校生源的扩招、国家教育体制政策倾斜和激励的手段,大部分独立学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学校规模上已经接近公办高校。但是,办学历史短、文化底蕴不厚实、教师队伍架构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办学体制不完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等系列问题无疑成为制约独立学院发展的短板,也是制约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体系的瓶颈。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无外乎课堂教学和对学生日常管理与教育等方式。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往往存在着理想与实际相脱节的矛盾。独立学院由于上述诸多原因,在对学生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定位不当。

思政课教学效率低下是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滑落的重要原因。依据《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第三稿)》中师资队伍指标中的规定: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合理,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和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均占30%以上,专职专任教师占全院教师的1/3以上。在教育教学管理指标中有关组织结构和学风建设与学生管理的规定:有相对独立和比较健全的管理组织机构,管理队伍相对稳定,结构基本合理,人员素质较高,工作较有成效,学风建设措施比较得力,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比较完整,管理制度比较健全并有效实施等。但据目前了解,大多数独立学院由于教师人事编制、待遇、激励机制、个人发展等问题很难得到较好的保证,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师结构往往是“两头多、中间少”,即:退休教师多、年轻教师多,中青年骨干教师少。因此,在实施思政课堂教学时,自然容易出现脱离现实、教学手段单一、方法死板等弊病,致使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长时间停留在照本宣科、喊口号、讲“空道理”、大面积板书、浅显问题重复讲解的层面上,以至于出现学生上思政课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开卷考试、便于拿学分的思想,流于形式,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效果不明显。 转贴于

独立学院党建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与教育不到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滑落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独立学院对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相比传统高校要低太多。由于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体制,独立学院的党委在学院发展和管理上往往被忽视,党员的先进性和榜样效果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党建经费的划拨经过董事会严格控制,活动很难开展,部分独立学院甚至连基本的党建工作活动经费都难以得到很好的保障,党建工作自然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引领时代良好风气、弘扬优秀传统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待遇水平低,专业水平较高的党建和思政人才严重匮乏。据相关研究,目前全国独立学院的党建和学工队伍身上存在“两极分化严重,事务性工作缠身,专业化程度低”等明显烙印。新毕业大学生辅导员多,退休返聘人员多,造成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缺乏经验或创新。加之,独立学院视校园稳定为“生存之道”,经不起折腾,所以独立学院的学生工作者压力很大,身兼“保姆”、“保安员”、导师、管理员、心理咨询员、党建工作者、社团指导老师等数职,每天起早贪黑,疲于奔命,没有时间自我学习和深造,更谈不上系统性的沉淀,完全凭自我意识和经验工作。而独立学院掌权者对学生工作的简单粗向认识,无法定期对学工队伍人员专业培养和系统培训,往往简单借鉴其他院校的党建和学生管理模式,忽视了独立学院学生和学生工作者这两个“群体”的特性,由此在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造成管理与教学脱节,管理与思政教育脱节。

二、社会转型期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与切入点

现代社会是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有很强的时代性。社会转型造成整个社会向自由、竞争、开放的方向发展,使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有利于大学生拚搏进取,锻炼成才。但也应看到它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许多负面影响,为此,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把握时展规律,坚守崇高信仰,端正办学思路,有针对性的创新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转型期的中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传统社会正在向现代化社会转变,随之带来的全球化信息浪潮和无所不在的网络传播正飞速发展。但经济发展不等于就要唯利是图,独立学院办学者获取合理的教育投资回报也不等于抛弃信仰和育人的宗旨。独立学院只有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坚守共产主义信仰和方向,与时俱进,以党建工作为学校活动的龙头,把握和利用高科技的信息手段和管理模式,并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创造,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和跨越,才有精神支柱。

2.加强、完善学生工作队伍的师资建设,建立、健全考核、评估体系

目前独立学院的学生工作者往往处于一个待遇上不去、职称不好评、劳心劳力干工作、默默无闻痴耕耘的尴尬局面。在学生工作队伍的管理上,存在着只重视管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倾向,不少工作讲得多,结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注重过程的管理,缺少对过程的督促检查和管理控制,同时忽略了学生工作管理者自身也是一个弱势群体,缺乏重视,缺乏培养。所以,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管理,只有把管理着力点放在实施管理者以及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提高党建、学工队伍和“两课”教师的实际待遇,完善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对他们实行“人性化、人文化”的关怀;同时加强对各“关键点”的检查控制,做到有安排、有检查、有督促、有评比、有奖惩,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当然,强调注重过程的管理并不等于否定结果的检查,而是要更加注重检查时间的经常性,检查内容的全面性,检查形式的多样性,做到全程检查、全程管理、全程评定、全程反馈,逐步将结果评定转到过程评定上来,通过抓管理过程的优化保证管理结果的质量,进而锻造一支精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3.了解、找准当代学子的特点,高效、系统、科学地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做到“全面育人”

思想道德教育要从课堂抓起,以“两课”为引线,以党建为龙头,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活动为依托,通过思政类网站、邮箱、QQ等网络信息手段的宣传,建立、健全学生工作管理机制。独立学院由于其历史局限性和层次局限性,生源问题短时间无法出现转折性变化,独立学院学生显著的个性特征要求我们更要加强“两课”建设和党建工作,做到因材施教,使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贯穿于学生工作中,动员一切力量在管理与服务中实施潜移默化的熏陶,实现学生道德水平和觉悟的改变和提升。如:鉴于现代信息社会,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使用对学生德育具有较大的影响,学校一方面可以在德育课中增加网络操作“网风”与“网德”、“网络法纪”的教育,与网络应用技术同步教学,使学生增强全球网络化的识别知觉能力,增强自律能力,抗拒诱惑,培养爱国、爱家的热情和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建如“学生之家”、“党员驿站”、“思政论坛”等不同形式的思政教育网站,在各级党组织的带动下,通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员等各级群体的榜样效应和说服教育,促使学生改变惰性,养成积极、乐观、追求上进的人生态度。

4.建立“家庭—学校—社会”联合管理的模式,“全员育人”

第5篇:学期教育论文范文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会通过对社会的观察认识,模仿扮演新角色,以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形成一个新自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长远的规划;对周围的世界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充满对未来的渴望,内心又困惑。他们的情绪两级性严重,波动较大,对事物的认识太感性而缺乏理性的思维方式,对情感的控制能力较弱。面对他们日益增大的压力使他们心理紧张度变高,心理困惑本来就多,加之社会上一些消极影响,使得他们的心理品质出现了许多的滞后或缺陷。因此,更需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期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完善个性发展,从而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当下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虽然目前我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正因为现在的青少年观念错位,是非混淆,以至于他们把正常的遭遇也视为不正常的,增加了增加的心理压力;同时,现在的青少年由于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据有关统计,中学生心理你健康者在初中生中的比例是15%—20%,高中生的比例为20%—25%。学习过度焦虑是中学生的一大困扰,在学习压力和升学竞争的现实下,一些学生常常会感到压力很大,处在紧张状态,很少与人交流。这种焦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甚至过度焦虑还会导致学生精神状态低迷,自暴自弃等不良个性倾向。学习的过度焦虑又会导致厌学情绪的滋长。学业成绩在多数家长眼里是非常重要的,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孩子们就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在优胜劣汰的应试教育中失去了轻松和快乐。一些学生自卑感很严重,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者因为相貌、家庭条件不好,担心别人瞧不起而变得郁郁寡欢;或者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总觉得事事不如人而自我埋没,妄自菲薄。另外,情绪不良,人际交往困难,也是影响现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新时期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成因来自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三方面的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因此必然综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把基础教育引向狭小的死胡同,教育方式陈旧,灌输式教学使学生什么都不知道,又什么都不会。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严重、厌学情绪加重、自暴自弃等不良因素发生。其次,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们的家教态度、方法,内容。形式及策略等诸多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对自己的子女期望过高,给子女太多压力。有些家长对子女溺爱过度,为了孩子不惜代价,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除了学习,什么也不让孩子做,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干涉过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外,还集中反映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及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三、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政治课教学的根本意义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那么应该如何做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独特的学科性质和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的主阵地。

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用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学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观念,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整个过程以一种思想情感交流沟通的方式,而不是说教宣传,强制接受。因此,如今的政治教材都力图把心理品质教育、德育教育、思想方法教育融为一体。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它就不能完成其德育任务。和其他学科相比,政治思想课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内容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其中的哲学常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提供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不容置疑的优势。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的情绪、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完成政治课的智力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新时期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是有重要影响。因此老师首先就应该具备有健康的心理,如果一个老师缺乏良好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很难想象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咯爱自身心理素质和人格的提高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保障。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立足于基本道德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健康心理的知识载体。政治老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这些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

第6篇:学期教育论文范文

英文名称: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学会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633X

国内刊号:14-1027/G4

邮发代号:22-3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教育理论与实践》(旬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山西省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学术期刊。

办刊宗旨

繁荣教育科学研究、倡导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服务教育学学科建设及教育改革和发展。

主要栏目

有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决策与管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理论、课程论、教育心得、比较教育、教师论坛、青年论苑、学术动态等。

第7篇:学期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双语教育 历史 沿革

0 绪论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显著成就,形成了独特的体制,摸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同时,人们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教育尤其是双语教育的发展,既有一般教育的共性,也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自身的众多特性。双语教育发展的根本和基础是在建立在民族教育的前提下,民族教育具有普遍意义又具有文化自身的意义,它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的发展。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依赖于本族语言的天然条件,进一步学好使用第二语言,促进个人以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双语教育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交往日益加深,双语教育问题日渐受到国内外教育工作者、语言研究者、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

1 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历史沿革的现状和理论成果

1.1 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历史沿革形成的现状

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谈双语教育就必须涉及到民族教育的内容。

(1)有关民族教育与双语教育成果的理论研究。藤星《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版);滕星《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对象、特点、内容与方法》(《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戴庆厦、董燕《中国国情与双语教育》(《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戴庆厦、关辛秋《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黑龙江民族丛刊(哈尔滨)》1998年第1期);苏德《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综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年11期);李枚珍《3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发展与现状》(《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马学良、庆厦《我国民族地区双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 1984年第4期);王洪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3);陈远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向》(《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7年第1期);李儒忠《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进程综述》(《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3月);荣司平《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使命》(《教育理论研究》2011年第10期);孙丽曼《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特征及功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

藤星的《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是回顾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发展历史的著作。从中国少数民族概况,中国少数民族的政策与措施,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与时间,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与文化特征,中国边区少数民族概况等,基本 涵盖了中国少数民族主要方面的基本情况。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基本理论及政策中就双语现象、双语教育的涵义及双语教育的分类进行了详实的分析,认为双语教育与双语现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双语教育的概念大于双语教学,即双语教学是双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分析认为中国双语教育主要是指民族语和汉语的双语教育,主要是培养民—汉兼通型的双语人才,为汉族与各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相互沟通、和睦相处、共同繁荣服务。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对象兼有教育学、民族学、语言学三重性质,并与其他众多学科相关联,是一项在中国这一特殊空白领域进行的跨文化、跨学科的系统研究工程和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边缘学科。重点谈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强调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多元遗体格局”中“多元文化”的必由之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发展多元文化的基础,发展多元文化的前提是要培养出大量的“双语文化人”,无疑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发展多元文化的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中的“多元”告诉我们:56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应该得到平等发展。

戴庆厦、董燕《中国国情与双语教育》一文中全面介绍了解决一个国家的双语教育问题,除了遵循已被确认为科学的双语教育原理外,更重要的是从本国实际出发,认识符合本国国情的双语特点和双语规律,制定出具有本国特色的双语规划和双语教育政策。

(2)双语教育与经济、民族政策、文化的关系。如戴庆厦、董艳《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际中获取真知灼见——评〈四川藏区双语教育与教学研究〉》(《中国藏学》 1998年第1期);杨萍《双语教育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王鉴《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探讨》(《民族研究》2003年第6期);辛治洋《当前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年第3期);李延福、拉本、项青朝加《文化的多元性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青海民族研究》 2002年第3期);李泽超《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潜在课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 2011年);陈雪英《多元文化视域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2007年);董艳《文化环境与双语教育》(民族出版社,2002年)。

比如王鉴的《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探讨》一文,主要从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的几个显著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一个特点是国家民族政策与国家教育政策的兼容性;第二个特点是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层次性;第三个特点是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有效性。第四个特点是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性。由此可见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从价值取向来说,基本的、关键的政策领域都以人为本、教育公平、效益优化、均衡发展等为其基本价值。由此可见双语教育一方面受到了经济、民族政策及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是在教育政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1.2 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如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学苑出版社,2010年第1版);关辛秋《当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民族教育研究》 2011年第4期);祁文秀《云南省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民族翻译》2009年第3期);牛娟的《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研究初探》(《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朱崇先《双语现象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民族教育研究》 2003年第6期);丁文楼《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几点思考》(《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介绍了双语教育理论及其双语教育的模式,谈到了对双语教育发展的思考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谈双语教育理论中强调了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实施系统、评价系统等内容,突出阐述了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语言文化生态环境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关系。

2 新疆双语教育历史沿革形成的现状

2.1 新疆双语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新疆就已开始实行“双语”教育。因为新疆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外界合作交流,要发展,肯定离不开汉语。

(1)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与现状的研究。陈旭、陈进的《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在新疆的实践与发展》(新疆社科论坛,2011年第2期);方晓华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特点及其反思》(《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年12月);张莉的《浅析新疆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时代报告, 2012年第4期);古力加娜提·艾乃吐拉《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从田野调查视角考察》(《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刘姣、蔡文伯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三十年回溯与反思》(《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王阿舒、孟凡丽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马戎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张敬仪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现状研究》(《丝绸之路》2004年第2期)。

(2)新疆双语教育研究成果的研究。王 振、蔡文伯《刍论双语教育对维系新疆民族和睦关系的作用》(《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 年第 1 期);姚文遐《推进双语教学 促进新疆民族教育发展》(《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03期);张洁、张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历程综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廖冬梅《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新疆社会发展之关系》(《新疆大学》 2006年);顾华祥《新疆民族教育现状及难点分析》(《求是》2004年第11期);贺群、胡文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回顾与反思》(《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木哈白提·哈斯木等著的《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试验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这些著作和文章从新疆教育的历史过程、作用、难点、问题,双语教育的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新疆的双语教育对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双语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低、数量不足、缺乏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双语教育模式多样与教材品种单一相互抵触,因为教材内容与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脱节,所以缺乏地方色彩;双语教育的质量有待提高;双语教育的管理没有现成的管理模式,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实施的具体措施、办法,使得双语教学不能快速健康地发展;双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不高等原因。

2.2 关于新疆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的研究综述

杨凌《新疆双语教学发展新状态》(《职业时空》 2007年第13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1年3月31日);马磊《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全球化语境与现实问题》(《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4期);张红艳、郝路军《管窥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成效》(《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以大力加强双语教育为突破口 统筹推进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周年座谈会交流材料之七,2011年7月15日);王迪吉《“双语”教学是发展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必由之路》(《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4期 );石翠红《论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已势在必行》(《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重点论述了未来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前景。

2.3 新疆双语教育的理论成果的研究综述

第8篇:学期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田径理论教学;体育学术期刊

中图分类号:G8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1-0087-05

随着体育科研的发展和深化,以及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壮大和内在质量的提高,开发利用体育学术期刊资源,将之应用于田径理论教学,是我国田径理论教学与研究一个有待拓展的广阔空间,是当前应该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对待的一项极有意义的课题。

体育学术期刊辅助田径理论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选择并带着田径理论学习专题,利用图书馆资源或网络学习条件,将检索到的期刊资料带到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集体讨论,以弥补现有田径理论教学和教材的不足。

虽然近年有关田径课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作为田径课不可或缺的田径理论课却有越来越不被重视的趋势。鉴于此,笔者在两届田径专选班学生中大胆尝试了体育学术期刊辅助田径理论教学的改革实验。本文报道相关情况,为推进田径理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体育学术期刊辅助田径理论教学的实践基础

1.1 田径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理论教学。

体育专业课程教学重实践轻理论,是不争的事实,田径课教学也不例外。首先,就田径理论对于建构学生合理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的重要性来讲,课时太少;其次,田径理论课程的有关内容肤浅陈旧。例如有关田径运动的技术原理和技术分析不够深透;有关田径教学原理、健身方法、计划制定、田径运动竞赛策划、组织实施、场地管理、器材维修等内容太单薄,学生普遍感到不够用。

2)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田径理论教学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主要依靠一本书、一支笔和几张教学挂图(有的增加了PPT课件),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传授。虽然课堂上时不时也有提问,但是这些问答主要是对一些事实性知识的回忆,思考价值不大,很难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讲授的教材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得到的。这显然不适应当今社会对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

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单一的讲授法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书本,主体性丧失,被动接受知识,理论学习兴趣缺乏。调查显示,80%的学生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由此看来,田径理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确存在着比较大的变革空间。

1.2 田径理论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

教材的更新周期相对较长,其内容较难及时融入现代元素和最新科研成果。这是任何教材都无法回避的局限。对田径理论教材来说,这种局限性特别明显:内容仅限于中学田径教材的范围和水平,太窄太浅;以竞技项目为基本逻辑顺序组织安排内容,单纯突出技术与技能,缺乏现代健康与运动理念。此外,缺乏场地和器材的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那些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挑战性的时尚健身方式和休闲方式的研究与关注;有关全民健身运动的形式和方法方面的内容,也有待大力挖掘与完善。再者,学术争议一般不纳入教材,不利于学生了解当前田径理论热点。

2)教材存在较多歧见。

在对动作概念、技术和方法等所作的阐释和界定中,存在较多歧见。例如,关于推铅球的最后用力顺序,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全国体育学院《田径》普修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田径运动高级教程》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高等学校《田径》普修教材均有不同的说法,让人无所适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高等学校《田径》普修教材对标枪投掷阶段每一步的概念没有明确界定,对每一步的目的与作用缺乏说明,而且技术分析还是沿袭20世纪80年代的版本,已经不适应现代标枪教学的需要。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田径》普修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体育学院《田径》普修教材和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田径运动教程》和《田径运动高级教程》对跑的周期阶段的划分,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对于具有科学性、严谨性、规范性、统一性的教材来说,这些情况本来是不允许存在或应该极力避免的。

1.3 体育学术期刊提供丰富的科技信息

体育学术期刊是传递最新体育科技信息、繁荣体育科学的重要载体,是体育院校教学、科研和训练的重要情报来源。体育学术期刊不仅出版陕、周期短,能及时反映最新的信息与动态,而且品种多、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广。仅就国内而言,我国现有G8体育类期刊(含中国运动医学杂志)近140种。其中学术类的53种(核心期刊16种),占G8体育类期刊总数的39.8%;科普类期刊80种,占G8体育类期刊总数的近40%。这些体育期刊每年刊登学术研究论文和一般性文献1万篇左右,约6 000万字,可供我国16所体育院校、包括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在内的全国三十余所体育科研所、全国一百余所综合性大学的体育院系以及全国千余所大学体育部的师生、教练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不仅如此,基于Internet的校园网络,也为体育学术期刊辅助田径理论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现今一般高校图书馆在提供几十种传统的馆藏纸质体育学术期刊借阅的同时,还提供了诸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学术互联网常用的具有超大容量的电子期刊资源。这些集成化的数字期刊资源,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随意享用。仅以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能力为例,只要键入“田径”一词,瞬间即可获得近20年来含有田径主题的各种文献4000多篇。

新世纪学校教育发生的深刻变化之一,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教育的真谛就是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个性已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主题。作为体育知识信息的载体,包括数字期刊在内的体育学术期刊的传载优势,明显优于传统纸质教材。网络技术进入教学领域是大势所趋。适时、恰当地利用包括网络期刊资源在内的丰富的期刊资源进行教学,或许正“欣逢其时”。它必将大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快学生知识吸收和更新的速度。

1.4 体育学术期刊辅助田径理论教学的理论支持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师生交互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

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该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将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等,还与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心理气氛等因素密切相关,即教师除了人们认识的传统角色外,还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朋友。

2 体育学术期刊辅助田径理论教学的实施

2.1 实施过程

体育学术期刊辅助田径理论教学实验进行2轮。第1轮2008年4~6月,体育学院2007级本科学生57人,其中实验班29人,对照班28人;第2轮2009年4~6月,体育学院2008级本科学生61人,其中实验班32人,对照班29人。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入学文化成绩和体育成绩)都进行显著性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

采用组间比较实验,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教学效果比较分析,严格控制与实验无关的因素介入。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内容同为田径理论,包括田径运动概述和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等8个专题,合计50个学时。教学进度一致,且由同一教师执教。

实验班实施体育学术期刊辅助田径理论教学,遵循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和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教学原则,除田径运动概述(2个学时)以教师讲授为主外,其余专题的学时分配,大体按1:2:3的比例进行,即开放式的课外自学教材与期刊检索1学时,课堂讨论学习2学时,教师讲授3学时。对照班则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2.2 具体要求

经过两轮实践摸索,一个完整的体育学术期刊辅助田径理论教学实施过程,至少应该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1)借鉴一般体育学术期刊栏目的划分,合理划分学习专题。体育学术期刊栏目的设置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它既反映一个学科领域的基本内容特点,也反映它的发展研究动态,有利于读者按图索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体育学术期刊辅助田径理论教学,可根据其教学内容、课时和班级规模,借鉴体育学术期刊栏目划分的方法,合理划分学习专题。然后再根据专题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设组长1人。小组内也可根据专题学习需要,将专题细化分到个人。

在两轮教学实验中,按一般田径理论教材章节,将学习内容划分为田径运动概述(2学时)、田径运动技术原理(8学时)、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8学时)、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8学时)、田径运动场地(4学时)、田径运动竞赛与组织(8学时)、田径运动科研方法(8学时)、田径运动健身方法(4学时)等8个专题,然后相应分到8个学习小组。以田径运动竞赛与组织专题为例:组长将专题细化为田径运动会的筹备与编排,运动会的会场布置、比赛场地及器材准备,裁判(含径赛裁判、田赛裁判与竞走、马拉松和全能运动比赛裁判)等3个小专题,然后布置到个人。专题组成员领到自己感兴趣的小专题后,着手实施课外自学教材与期刊检索,为课堂讨论做好扎实的前期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难题,则主动与专题组的其他成员探讨,以凝聚集体智慧,体现团结互助精神。

2)借鉴一般文献课和实验课的特点,灵活安排教学时间。一般文献课和实验课,既有集中教学的时间,也有分散教学的时间。集中教学一般安排在普通教室和实验室,由教师主导;分散教学一般安排在图书馆、资料室和实验室,由学生自主学习。分散教学既需要提供必要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可以适当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据此,将田径理论有效教学时间划分为课外和课堂两个部分加以科学管理。

课外部分主要是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认真阅读教材,熟悉相关知识内容,完成预习报告。(2)检索期刊文献,完成检索报告。(3)消化预习与检索内容,完成课堂发言准备。课堂部分主要是抓好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发言及教师讲授:(1)专题学习小组发言,报告专题学习的预习与检索情况。(2)全班发言,对专题学习小组的学习报告做出评价,或提出质疑,进行交流对话。(3)教师发言,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积极性评价。(4)教师讲授,在学生报告专题学习情况和开展专题学习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就专题学习所涉及的重要事实、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进行必要的系统性或补充性的讲授。

值得注意的是,第1,预习和检索,一般安排在课下进行,所以,教师必须提前一周要求相关学习小组提前做好预习与检索工作;小组和个人表现纳入考核,作为平时成绩登记。第2,体育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绝大部分是报道最新研究成果,学界对这些研究成果常因观点的不同或认识差异而存在争议。对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以学习掌握系统的、有定评定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主,然后放眼新成果――新观点、新经验和新方法,以开拓视野、活跃思想、强化基础;正确处理好教材学习与期刊检索、教师讲授与交流讨论、夯实基础与学习新知的关系。

3)借鉴现代教学评价原理与教学组织方法,多元评价学习效果。现代教学评价主张评价功能的人性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认为最好的评价是被评价者参与了的评价。据此,体育学术期刊辅助田径理论教学,应该十分重视现代教学评价在教学组织中的积极作用,坚持及时、人性和多元的评价原则,促进教学。

及时,即立刻作出反应。在不同时段和不同场合的学习中,小组和个人的学习业绩和表现,应该都在教师的观察与掌控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避免发生学习懈怠。人性,即积极的肯定性原则。对于小组或个人的表现,教师要始终坚持正面评价的原则,努力将全班同学的学习成果挖掘出来,予以肯定和欣赏,反对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或全盘否定学生的表现。多元,即让小组、个人和教师都发出声音。先由专题组发言,接着是非专题组发言,最后是教师发言。既反对“一言堂”,也避免存在“沉默的大多数”,以达到调动学习兴趣、丰富学习内容、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

4)针对体育学术期刊辅助田径理论教学的多课型特点,做到作业形式多样化。体育学术期刊辅助田径理论教学,虽然从课程性质上来讲仍然属于知识课程的范畴,但是由于学生需要进行比较频繁的分组学习、课前检索和课堂讨论,其教学又明显具有一般实践课、

活动课和技能课的特点。在作业布置上,需要大胆引进一般实践课、活动课和技能课的做法,使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课后书面作业适合以预习报告和检索报告为主,兼及一般小论文形式,即结合实际谈论某个专题学习的心得体会,或就某个意犹未尽的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探究。

3 体育学术期刊辅助田径理论教学的实际效果

实验检测分为口答测试和闭卷测验两种。口答测试即把一些田径理论基本知识点分别编成试题卡,采用现场随机抽签的方法进行,学生现场回答,由考评教师现场打分。闭卷测验即由考评教师随机从试卷库中抽出试卷进行统一考试。为了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考评组由田径专业教授1人、副教授2人和教学经验丰富的3位讲师组成,实行教考分离。通过两轮实验后的测验,无论是口答测试的成绩,还是闭卷测验的成绩,实验班均优于对照班,且差异呈显著性。

1)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专业知识。

体育学术期刊辅助田径理论教学的首要意义在于打破了封闭的田径理论教学模式,整合了课内外资源,将相对僵死固定的书本理论与新鲜活泼的专业期刊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教师束缚已久的教学思维得到了解放,其自身的专业知识也得到了长足的拓展。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才干。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Carl.R.Rogers)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和内在潜能,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体育学术期刊辅助田径理论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种适合其自由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和谐气氛,改变了学生被动单一地接受教师传授书本知识的情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同学们据理争辩,如鱼得水,常不知下课时间已到。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专业学习的乐趣,普遍觉得,学的知识越多,越感到自身知识贫乏,越有强烈的学习和思考欲望。调查表明,91.74%的学生对体育学术期刊辅助田径理论教学模式感到非常满意。

通过预习,学生养成了自学习惯;通过网络和期刊检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也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口才;以报告和论文等形式完成的各种课外作业也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文笔表达水平。

田径专选班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效还表现在其它各个层面:担任学校田径俱乐部技术指导员,成为校内的“畅销品”;田径专选班学生的毕业论文均是一次性通过。在40位“优秀毕业论文”获得者中,16位是田径专选班学生,占了40%的比例。追踪调查显示,被调查的53位田径专选毕业生中,37人担任学校田径队教练,26人专门负责体育高考学生训练工作,7人任体育科组长,为高等院校输送了87位体育类学生。其中有21人在《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体育师友》和《田径》等刊物上发表了论文。

3)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的网络媒体和丰富的体育学术期刊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可以得心应手地学习自己喜欢的田径理论知识。

在生动活泼的讨论与交流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群体的思想与智慧相互交融、共同分享,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多视角理解所学知识。不同观点的讨论与交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

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田径理论教学面临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困境,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滞后和应对措施不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尚未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没有积极开拓思路有关。(2)体育学术期刊辅助田径理论教学,突破封闭的田径理论教学模式,结合最新的田径科研成果和动态,有利于弥补教材的不足,完善田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3)体育学术期刊辅助田径理论教学,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才干,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得以更好地实现,符合现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庄容,戴平,杨荣林,等,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现状及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4):62-65

[2]石云龙,论高师田径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改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4):50-51

[3]戴伟民,阮小云,高校体育教学中田径教材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5):123-124

[4]闰之朴,孙泊,陈雪梅,等,推铅球最后用力新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2):106-107

[5]赵丽萍,标枪投掷步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5,12f3):98-100

[6]崔喜灿,王保成,我国田径教材中跑的周期阶段划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3):35-37

[7]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7-43

第9篇:学期教育论文范文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术成果呈现与交流的平台,其所刊载的学术文章反映了该学科当时的研究状况。严谨的学术期刊理应在选题策划和稿件审核方面有比较严格的标准和流程,特别是选题策划方面,期刊编辑秉持的原则中,首要的是选题要反映当前研究与实践的面貌。因而,选择一份严谨的学术期刊,考察其中所刊载学术文章的主题分布,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在某个时期中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变化。同时,对教育教学具体领域的研究也是研究者对目前教育实践活动的思考和总结。因此,通过分析和研究学术期刊在研究领域及研究内容方面的关注热点,充分发掘学术期刊在预测学术研究发展态势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为我国远程教育期刊编辑在选题策划等方面提供有益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我国的远程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和提供一些启示。近年来,关于学术期刊 (特别是远程教育学术期刊)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所刊载学术文章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作者情况、引文情况、影响因子等方面的分析,或是对不同期刊在这些方面的比较研究。而本项研究主要根据较长一段时间内学术期刊所载学术文章的内容、数量等方面的变化趋势,来剖析中美两国远程教育研究发展过程、当前热点及趋势。

一、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 相关文献研究

本研究主要从 CNKI、Google Scholar、ECO、PROQUEST 等数据库,以“期刊”、“学术期刊”、“科技期刊”、“学术研究”、“比较研究”,以及“Comparative Analysis”、“Academic Journal”、“Scientific Journal”、“Comparative Research”为关键词,获取中英文文献。在关于跨文化、跨语种的学术期刊与所属学科的学术研究的相关研究中,有徐庆宁[1]、郝晋萍等[2]、毛一波[3]、张玉华等[4]、张玉平[5]、陈光宇等[6]、王英辉[7]、邹文华[8]分别研究了我国和外国某类学术期刊在文献类型、报道时差、学科结构、出版周期、被检索机构收录等方面的差异。Mendler- Johnson 和Luis e[9]、Soteriou[10]、Hon Fun Poon 和 Chris Row-ley[11]分别研究了不同国家的某类期刊的文章。这些研究所涉及的期刊刊期都较短。涉及较长时期学术期刊的研究有:Craig W Trumbo[12](涉及八份传播类期刊的 2,649 篇文章)、Leona M English 等[13](涉及英国和北美宗教教育杂志 10 年的文章)、Bon-court 和 Thib aud[14](涉及三份政治科学杂志从 1973到 2002 年的文章)、袁会[15](涉及两份杂志近十年的选题) 等的研究。关于单一语种或文化下的学术期刊的专门研究亦有不少,如:Wadhwa、Suresh K[16]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聚合物 / 塑料方面的学术期刊;Blank和 Rebecca M.[17]比较了 《美国经济评论杂志》 学术文章的双盲或单盲同行评审;Cote 等[18]采用引文分析方法研究了消费者研究杂志对社会科学文献的影响;Gentry 等[19]研究了 1986- 1991 年期间运输和物流期刊中作者的从属关系,并与之前三个时期的相关研究做了比较;张新平等[20]比较了中国期刊方阵与中文核心期刊;而孙景峰[21]、杨阳和王瑄[22]、凤元杰等[23]、李树民和许静[24]、余韬[25]、王昆欣和高飞[26]分别研究了中国的社会科学、物理、管理学、医药学、电影类、旅游类学术期刊。归结起来,现有的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结构、出版周期、被检索机构收录情况、影响因子、发行方式、出版介质等方面,期刊的订户、被阅读频率、被引用频率、出版格式、主题、评审方式、作者、研究方法等也受到了较多关注。国内针对远程教育学术期刊的研究也不少,例如,张伟远[27]就如何提高研究质量的问题,选取了中、英、美三国的五份远程教育杂志 1997 和 1998年两年内刊载的学术文章进行比较研究。此外还有很多研究者针对特定中文期刊从不同角度对中英文的远程教育期刊进行了比较研究[28][29][30][31][32],大多关注学术研究的规范性、文章数量、 研究方法、数据处理、研究主题、 论文撰写、文献题录信息等,但所采集的期刊信息跨越年份较短,多为两三年间的情况,很难反映较长时期内的研究趋势上的变化。

2. 关于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

为了更清晰和确切地对比研究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内容上的异同,我们需要一个较为科学和适用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分类标准。科学性当然是首要的标志,但“适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远程教育研究内容的分类,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如徐辉富[33]、黄盼和何仁生[34]、李爽[35]等在各自研究中提出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 (内容) 分类,但大多都是服务于某项具体课题研究(如:为了研究远程教育专业人员分类,等等),或为远程教育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而做的分类,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缺乏系统性或不够全面的问题,并不适合本项研究对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丁兴富[36]将远程教育学科内容分为十五个细目,基本涵盖了远程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各个重要内容,但此分类过于“细致”,且混合了远程教育内容(如教学设计、学习支助服务、比较研究等)和层次(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培训等)。张伟远[37]在论述远程教育研究的时候特别指出:远程教育的研究和远程教育学科的研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还讨论了远程教育可以着重研究的重点内容,为我们制定研究内容分类维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归结和借鉴现有文献中对于我国远程教育研究内容的诸多分类,我们以为,远程教育研究内容可以从六个维度来剖析:

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研究;重要领导的相关讲话、政策法令;远程教育国际比较研究与分类;远程教育学科理论基础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远程教育心理学 (及相应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远程教育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理论。

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的质量及质量保证;远程教育系统的管理、政策制定与立法;测量与评估;成本效益研究;远程教育心理学、远程教育经济学等交叉理论的应用研究。

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远程学习交互;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入学动机等研究;远程学习评价。

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

包括:国内外远程教学人员的培养和专业发展。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学过程和模式研究;课程设计与开发和使用;各专业学科的远程教学;各层次的课程和教育项目的建设与评价。

资源与技术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的关键技术的开发、教学应用和效果评价;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应用及相关研究;资源、技术与平台的标准和共享机制的建设。

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样本数据

本研究选择了 《中国远程教育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综合版)》 (后文简称“DEC”)和 《美国远程教育杂志 (the American journal ofd is tance ed ucation)》 (后文简称“AJ DE”) 两份期刊。前者为中国创刊最早、历史最久的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为教育部主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主要关注中国远程教育的进展,也关注国外远程教育动态。 《美国远程教育杂志》 是远程教育界的著名学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的 Michael G. Moore 博士主编,该杂志主要关注美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但同样不排除来自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远程教育研究成果。两份期刊的受众均为:高校中远程教育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教师和学生,远程教育及相关领域 (包括E- learning 、在线学习、成人教育,等等) 和相关机构 (包括远程教育院校、公司、军队,等等) 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美两国具有代表性的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所分别关注的远程教育研究内容,从期刊编辑的视角,进行了比较研究。 研究者进而以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为窗口,剖析并对比2000 年至 2010 年中美两国远程教育研究在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方面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并试图通过发现两国远程教育在研究领域上的关注焦点的差异,从而为中国远程教育的实践研究和期刊编辑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借助 CNKI和两刊各自的网站,并在两刊主编支持下,采集到了 DEC 和 AJDE 从 2000 年到2010 年的全部出版物中所包含的学术论文,剔除了新闻 / 动态报道、访谈、书评等文章。这里所说的“学术论文 / 学术文章”,是指格式规范且结构上包含了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的学术类主题的文章。据统计,在 2000 年到 2010 年的 DEC 上总共收集到学术论文共 2,011 篇,而同时期的 AJDE 上总共收集到学术论文 130 篇。两刊各年度论文数量分布参见下表 1。

三、2000- 2010 年 AJDE 与 DEC学术论文的数据比较与分析

在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研究之前,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国情、刊期、每期容量不同等客观原因,两份期刊在 2000 年至 2010 年期间刊登的文章数量有很大的差别 (DEC 共 2,011 篇、AJDE 共 130篇),难于就文章数量来做比较。因此,我们在逐类分析和对比分析时,将数据做了简单换算,以“当年某类文章数量占当年全部文章数量的百分比”,来替代“当年某类文章的数量”。

1. 2000- 2010 年期间 AJDE 与 DEC 学术论文整体情况分析

《中国远程教育》 各年度文章统计见表 2。由表2 可以看出,这十一年间,DEC 中“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资源与技术的研究”领域的文章数占到了各年度文章数量的大部分 (最高百分比达到了61%,最低亦有 41%),十一年中这两类文章合计占到全部文章总数的 51%。而“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类文章在各年所占比例始终偏低,最高未超过 9.68%(2010 年),十一年中该类文章仅占全部文章总数的3.93%,但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他几个类别下的学术论文数量每年都比较稳定,累计占当年全部文章总数的 38%到 50%。AJ DE 各年度文章统计见表 3,由于该杂志刊载的学术论文数量较少,2000 至 2001 年每年仅出版三期,2002 年 (含) 之后每年仅有四期,因此十一年中收集到的学术论文共 130 篇,且每年每类别下的研究文章亦不超过 9 篇,某些类别在某些年度的文章数为 0。由表 3 可知:AJDE 中“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类文章数占到了各年度文章总数的重头 (最高百分比达到了 75%,最低亦有 16%)。其中,“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类的文章数量较稳定,除 2000 年外,其他各年份该类文章占当年度文章总数的百分比均高于 20% ,年均51.59% ,十一年来该类文章占全部文章总数的51.5%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类文章每年均有出现,各年份该类文章占当年度文章总数的 16%以上,各年度平均在 22%左右,十一年来该类文章占全部文章总数的 22.3%。其他四类文章所占比例较小,其中“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仅在 2002 年和 2007 年出现,分别占当年文章总数的 8.3%和 10%。图 1 显示了两份期刊 11 年各类文章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更清晰地体现了两期刊十一年来六个研究领域的文章的相对数量关系。在两份期刊中,“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和“资源与技术的研究”很明显是强势领域,而“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是受到较少关注的弱势领域。

2. 2000- 2010 年期间 AJDE 与 DEC 各研究领域学术论文数据对比

在分别对两期刊 2000- 2010 年度的六个研究领域的文章数进行初步统计的基础上,参照表 2、表 3数据,绘制了图 2 到图 7 的分领域文章发表数量占当年发文总数百分比的对比折线图,后文将据此综合分析 DEC 与 AJDE 各年度、各类研究领域中的学术论文情况以及十一年来的总体趋势。图 2 至图 7 可以清晰地表示两期刊 11 年中各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数量分布与对比情况。纵坐标代表某期刊的某类文章在某年度的数量占当年该期刊学术文章总数的百分比。由图 2 可知,“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领域中,两刊各年该类文章所占比重都未超过 20%,并同时在 2004 年、2008 年出现两个波峰,而 2002、2003、2005、2009、2010 年,两刊都较少刊载这一类别的文章。2008 年之后,两刊对此类研究的关注度都有下降。关于“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文章 (图 3),两刊同时在 2001 年出现峰值,并同时在 2002、2004年出现波谷。其他年份中,两刊该类文章均有起伏,但 DEC 此类文章一直在 25%上下波动,而 AJDE 此类文章在 5 个年份均未出现,其他年份该类文章所占百分比不稳定。

两刊对“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都较重视 (图4)。DEC 此类文章保持在 10%之上,并且可以明显看到,在略微的起伏中有逐年上升的趋势。AJDE 此类文章所占比例始终在 20%以上,且整个曲线都位于 DEC 对应曲线上方,显示了 AJDE 对此类研究的高度重视。图 5 显示,两刊对远程教育中的教师与学习支持者的研究的关注都有待提高。虽然两刊该类文章数量变化趋势差别较大,出现波峰、波谷的年份并不一致,但两刊十一年内该类文章所占比例都未超过10%。DEC 自 2007 年以后,该类文章有明显上升趋势,说明 DEC 已经开始意识到远程教育中教师与学习支持者的重要意义。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两刊该类文章所占百分比一直在 20%左右徘徊 (除 AJDE 在 2000 年有过一个高峰),可见对该类研究的关注非常稳定 (图6)。2009 年以后,两刊对该类文章的关注都在上升,2010 年 AJ DE 上该类文章超过了 30%。对于“资源与技术的研究”,两刊的关注度差异较大 (图 7)。2000 年,两刊刊载的此类文章都出现了高峰,DEC 此类文章超过了 35%。但此后,自2001 年到 2007 年,AJ DE 对此类文章的关注在逐步上升,从 2001 年的 0%上升到 2007 年的 20%,而同期 DEC 此类文章在逐步减少,从 2001 年 25.7%下降到 2007 年的 19.6%。2008 年起,DEC 此类文章保持在 20%左右,而 AJDE 此类文章数量起伏仍较大。两刊对此类研究的关注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程教育中的资源和技术的建设在两国远程教育实践和研究当中有不同的重要性。

四、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发展过程与热点分析

以上对 DEC 与 AJDE 两刊 2000- 2010 年期间刊发的学术论文在远程教育的六个研究领域中的基本情况做了比较和分析,下面将重点结合我国远程教育实践,对我国远程教育近十年来各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特点以及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进行分析。

从前文图 2 可知,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在2000 年中国远程教育试点开展初期受到较多关注,之后略有下降,2004 年出现高峰后,在起伏中亦有所下降。可见,2000 年前及之后几年,我国远程教育处于一个新的起步阶段,相关实践 (如: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 刚刚开始,一边备鞍一边上马,很多问题刚刚出现,与之对应的理论亦不完备,中国远程教育在懵懂中前行。与之对应的是,在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上,出现了很多理论探索与政策分析的文章。2000 到 2004 年,该类别下的学术论文有很多至今仍保持着较高的被引频次。当然,理论的完备也不是一个无限期的过程。当关于理论的研讨达到高潮的时候,通常预示着其将告一段落。2004 年之后,此类文章有所减少,也说明对于远程教育宏观政策和理论的关注开始有降低的趋势,中国远程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们的眼睛在望向更具体、更基础的课题,比如2004 年以后较为多见的远程教育系统的搭建、学习者的学习、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应用,等等。这一变化,对我国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情。理论大框架固然重要,但,相对于宏大课题而言,远程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很多脚踏实地的“小”思考,而这,往往是我国学界人士不屑于涉足的。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 (见图 3) 总体上是受到重视的,该类论文数量在各年度都居于前列,相关文章在2001 年甚至达到了 73 篇。在前些年,该类下的论文主题也比较宏观,如: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管理与政策制定,以及立法,等等。近年来,特别是 2007年之后,此类宏观研究少了,更多见的是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及质量保证、测量与评估、成本效益研究、远程教育经济学等交叉理论的应用研究等。与之前的宏观选题相比,这些主题更贴近实践,研究成果也更有实践性的意义。该类别文章的前后变迁,特别是“去宏观化”,也体现了我国远程教育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向下延伸”,朝着更具体、更微观的方向延伸。从 2007 年开始,该类别的学术论文数量持续下降,稍有小起伏,这可能也在表明: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重心在向别的类别转移,对于系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但这类研究的数量并不会持续下跌,对于系统的研究是远程教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很多时候还是其他几类研究的基础。可以预见的是,此后该类研究还将继续向实践性、去宏观化的方向发展,相关文章的总体比例会继续调整,直到达到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 (见图 4) 在 2000 年还较少,随后开始了有起伏的增长,相关研究主题较多地聚焦在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上。特别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和探讨,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了大量的跟学习者与学习相关的学术论文。该类别下其他受到关注的研究主题还有:远程学习交互,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入学动机等研究,远程学习成效的评价,等等。近年来,这一类别下的文章较多集中在“学习支持”方面,也跟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目前阶段的特点有关系:刚刚从关注课程和教学,转向关注学习支持服务,但还没有将焦点更多地放在学习者身上。从我国该类研究的成果数量来看,并参照美国同行期刊该类研究的特点可以预见,未来,该类别将逐渐出现更多关于学习者的文章,对学习者的研究是未来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文章数量上来看,相比其他各类研究,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一直是不被重视的一类,在中美两国均如此。在 DEC,2000 年到 2011 年的 11 年里,仅有3 个年份达到或者超过 10 篇。教师和其他支持者是远程学习中关键的“人”的要素,教师在远程学习当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应当受到重视。从图 5 看来,自 2007 年该类文章数量跌入谷底之后 (当年仅 3 篇、1.79%),从 2008 年起开始呈逐年上升态势,到 2010 年有了比较大的提升。可见,对远程教育中的教师和其他支持者的研究已经开始受到关注,但总体来看,关注程度还急需提升。任何现代的、时髦的技术都不可能代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点,过去和现在的实践已经证明,未来的实践还将继续证明。课程与教学是远程教育中学习者最关心的部分之一。总体来看,这一类研究受到的关注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上 (图 6),该类文章数量在 2000 年到2002 年持续上升、达到顶峰之后,一直保持在 30 篇上下。这也跟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的特点有关系。在生师比极高的情况下,加强课程建设、关注教的过程,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比较便捷和省力的途径了。未来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将保持较大比例。的确,即使生师比相对较低的国外远程教育,也依然是重视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的,也依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与技术的研究类别的学术论文 (图 7),在2000 年即已达到顶峰 (64 篇),随后逐年持续下降,2007 年以后在 30 篇上下 (20% 左右) 徘徊。2000年适逢“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正式拉开序幕,各远程教育机构完成了最初的基础建设并开始招生。此后几年,远程教育的资源和技术是实践者们关心的一大焦点,也是远程教育系统建设中最实际的问题。待基础建设渐入佳境,基本的资源建设已接近完成,技术框架已然搭建完毕,此类研究随之减少。但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深入,资源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建设并加强共享,技术也需要不断探索和更新,因而此类研究预计将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会持续下降。只是在选题上,未来一段时间内,资源与技术类的学术文章可能聚焦在更有实践意义、切实服务于实践的“微观选题”上,但这个“微观”并不是“技术化”的代名词,技术以前不应该、将来也不会是该类研究的核心,资源和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才应是恰如其分的核心。

五、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和研究启示

1. 关于本研究所用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分析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特点 (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分类粗细得当),本研究将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分为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和资源与技术的研究六类。经过在本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可以看出,这样的分类体系能比较全面地涵盖中美两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全部主题,并且所有主题在各个类别下的分布较为均匀和可信。此外,本研究所采用的这一分类体系突出了当下远程教育领域中热门的“学习”和“学习者”,将其单独分为一类,有利于更好地分析、比对。而且,研究当中发现,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在“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下文章数量都较少,也说明该分类方式确实能发现当前研究文章在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的一些遗憾。不足的是,文献研究中,外文文献、特别是非英语的外文文献采集较少。这可能会导致本研究在最终确定研究领域分类时借鉴不足,理论基础不够全面。

2. 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 2000- 2010 年期间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本研究发现,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在2000 年至 2010 年这十一年间,在六个研究领域所刊载的文章数量及变化趋势呈现出了一些一致性,差异也同时存在。如前所述 (并参见图 1),两刊在“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资源与技术的研究”领域均刊载了较多的文章,说明对此有共同的关注。“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文章在 AJDE 文章中总数排名第一,说明 AJDE 对此一直保持较高的关注度,此类文章在 DEC 排名第 4,但近年开始有所增长,也意味着此类研究将是未来两刊共同关注的热点,两刊“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类文章的数量年度间增减趋势有差异,整体趋势依然较接近。两刊在“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领域的文章数量均较少,且变化较大,对这两个领域、特别是对教师的研究应当是未来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若某类文章在某年所占百分比超过该类文章 11年中各年度所占百分比的平均值,则可认为该类研究在某年成为热点研究领域。表 4 总结了两刊十一年间共同出现的热点领域 (AJDE 计算各类文章年度平均值时,剔除文章数为 0 的年份)。可知,这十一年间两刊的热点领域在不断变化,这当然也与期刊编辑关注点的变化有关,但也能反映当时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点的变化了。两刊在 7 个年份上有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也体现了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所关注的学术研究领域和内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也应该是近年来两国远程教育界人士学术交流的重要基础。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亦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多做文章,促进两国学术研究和实践的交流沟通。从表 4 也可以看出,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是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的领域,相关的学术文章数量还将继续保持在高位。但这不代表其他类别的研究不会受到关注。根据前文的分析,对教师和支持者的研究将是未来的一个亮点和焦点,关注教师和其他远程学习的支持者,研究如何提高教师和其他学习支持人员的工作效能,实际上也是对远程学习和学习者的帮助。当然,本研究对期刊的选择也可能影响上述结论的获得。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期刊选择范围,并且不局限于中国和美国。毕竟当前世界范围内远程教育相关期刊,数量已然不少了。扩大期刊选取范围,有助于得到关于研究趋势、研究热点的更大范围内、更准确的研究结论。

3. 本项研究对中国远程教育研究和学术期刊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