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怎样会计论文范文

怎样会计论文精选(九篇)

怎样会计论文

第1篇:怎样会计论文范文

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是要教师讲求提问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提的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呢?

一、次序法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例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田忌赛马》一课,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再如第七册《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同样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科利亚怎样埋木匣?怎样挖木匣?从埋木匣和挖木匣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二、铺垫法

在讲授一堂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先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准备题或在主要问题下设计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难度。如第八册课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前先布置学生上网,了解信息高速路是怎么回事?了解它有什么好处?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做了这些准备后,再来上课,学习就很轻松,甚至还会在课上教练许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学生的知识。再如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问题: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可设计这样的铺垫性问题:为什么作者在;护书"部分之前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为什么要详细写教科书的来之不易和大家争先恐后去取书?这些情节与"珍贵"有什么联系?这样一来,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广更具体了,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三、核心法

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类提问在日本称之为核心性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教材主要内容,明确学习重点。让学生学习时直奔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第十一册《小抄写员》一课中,赞扬了叙利奥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根据这一中心,设计问题为:"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当他被爸爸误解后,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是什么力量使他坚持工作的?再如第十二册《詹天佑》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只要弄清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就能全面理解课文,深深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精神的伟大。

四、对比法

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比较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五、点睛法

所谓点睛法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作者的点睛之笔设问。中心句就是文章内容的总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点睛之笔。因此,根据中心句设问,不至离题太远。例如:第九册《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

六、想象法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像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九册《再见了,亲人》学完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加以想像: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从文中知道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还通过想像内容的交流知道了这种情谊是相互的,是伟大的。又如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主要写了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形态各异。在学习了描写狮子的形态那段后,设计这样一个想像问题:除了作者写的这些狮子形态,还有哪些形态的狮子?并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表达出来。像这样的想像提问,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有利于心理的积极发展和学生在想像中创新。

七、破题法

破题法,顾名思义是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像,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例如: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是:"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再看第十二册《将相和》,根据题目中?“将”“相”“和”三个字设计问题为:课文中说的“将”“相”各指的是谁?他们之间是怎样产生矛盾的?因为什么而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以上两篇课文设计的问题一解决,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了。

八、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指抓文章的重点词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如:第七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quot;“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2篇:怎样会计论文范文

内容回顾-高等教育机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保障,硕士论文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保持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高等教育资源流向活力和最率的高等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从源

《怎样写基于资源配置引导机制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革新深思》由会计整理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 继续阅读:怎样写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绩效关系实证探讨论文范文

三、革新制度推进高校学科发展

(一)现有制度的【

第3篇:怎样会计论文范文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你给他说教,他就会如坐针毡,老师在课堂上就必然会花大量精力维护课堂纪律,时刻提醒“坐如钟”“眼睛看书或白板”这些外表的课堂形象,学生的意识你怎么管得住呢?凡有经验、有责任心的教师是不会这样去浪费宝贵的40分钟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最好的武器,因此一开课就要去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品德课堂上,结合品德与生活教学内容,巧妙应用多媒体,直观的激发学生兴趣。如在执教鄂教版二年级上册“玩中有窍门”运用视频《跳绳歌》调动学生听力、视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你发现跳绳还可以怎样跳?学生边说边用学具示范,增添了学习思维的兴趣,就这样轻松愉快地把学生引入新课《玩中有窍门》教学中。也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有趣的录像、照片引入课堂,在教学《秋季运动会》把他们在一年级参加运动会的照片,显示在白板上,看见自己和同学在视频上的形象,别提他们有多高兴啦,这时教师在让学生说说图片上的自己在做什么?取得了什么成绩?你是怎样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的?或是取得了什么成绩?在今年的运动会上你想取得怎样的成绩?平时就应该怎样做准备呢?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在学生回忆中和想象中,激发了兴趣引进了秋季运动会,巧妙应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使小学低年段学生愉快进入新课学习中,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二、应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依据

小学低年段的学生生活经验少,记忆力较差,想象力不丰富,品德与生活教材没什么可读内容,每个教学话题都只有几幅体现教学目标的画面,在教学中只起一个引导作用,不能像语文课堂上那样,看懂图画内容,引导说出画面内容,再指导启发思维,每幅画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而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激发思维,如在学习鄂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冰雪世界乐趣多”,文中只有一首堆雪人儿歌和孩子们玩雪的画面,要怎样落实“在各种活动和游戏中体验冬天的美好与乐趣,增强对冬天的热爱之情”,光靠一首儿歌和和一幅画是难以落实的,这就需要教师把书中静止的画面利用多媒体,呈现人们在冬天活动的场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通过视频引导学生回忆想象寒冷的冬天可以参加哪些活动,在过去的活动中,孩子们是怎么玩的,感觉怎么样?让学生通过对视频的欣赏,对生活的回忆,在头脑中清晰形成冬天带来的欢乐情景,再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就会争先恐后讲述自己的活动经历,获取过的快乐,畅想着今年冬天还会怎样玩,由此在学生愉快地交流中落实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巧妙运用多媒体,搭建学生讨论交流的平台,可以克服课堂上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的落后教学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率。如在学习鄂教版二年级上册“亲密的朋友”,说说“植物为什么也是我们的好朋友?”文中四幅图只告诉学生:树林里空气新鲜,让病人心情舒畅,树下可以乘凉。植物还具备那些作用?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很难说清楚,我这时就可以恰当运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校园、公园景象,公路、铁路两旁高大的树木,美丽的森林(神农架、小兴安岭等),这些图片在通过电子白板上特殊处理,再让学生讨论、交流,植物对我们人类还有哪些作用,学生清楚的说出:绿化环境,保护水土,制造氧气,净化空气,甚至还有学生知道,植物还可以治病,提供食物等多种作用……多媒体给学生交流提供了依据,同时又激发了学生搜集生活的资料,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4篇:怎样会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支持向量机;信息特征识别;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2-0119-02

1 引言

网络舆情研判是有效掌控网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1]。当前,信息处理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网络舆情研判,它具有非常深远的实用价值。分类挖掘技术作为研究互联网信息研究的一种新兴统计学习理论,它能够有效的从互联网中获取相关的舆情信息,通过分析后,最终达到监控和预警的目的,对监管部门管理和处置互联网中的涉警舆情提供帮助[2-4]。本文将在计算动词理论聚类算法中引入支持向量机技术,通过分析计算动词决策树的趋势后,来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分类和挖掘,实现网络中的舆情侦测、继而探索舆情源头、网络舆情的接收者及特征,最终得到舆情在互联网中的传播方式,并对舆情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及其发展趋势做出研判。

3 基于支持向量机技术的网络舆情信息动词决策树的趋势分析

在互联网分析中引入聚类分析,就是对互联网数据进行归类、分组、汇总,得出群体的聚类特征并形成属性知识。而趋势分析则是对前面会联网数据聚类分析后所得到的属性知识为研究对象,接着设计出解决此问题的决策树,以揭示出问题发展的趋势,为预测和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帮助。计算动词决策树的过程是:首先从研究对象属性类型的根点选取,其次选取根节点的下一个叶子节点N,接着找到此节点N的最佳决策属性,然后通过计算动词增益和计算动词熵来训练节点,最后判断是否把训练样本进行了最佳分类,得到就结束,否则继续找最佳决策属性。

4 基于支持向量机技术的网络舆情研判方法

(1)在支持向量机技术的支持下,对新闻、论坛/BBS、博客、即时通信软件等渠道传播的网络舆情进行采集,运用聚类分析、主题检测与跟踪、自动摘要等定向分析技术,可以得出网络舆情传播者的感情、想法、观点、立场和意图等主观的特征表现。最终实现用关键字布控、语义分析来达到识别敏感话题的目的。(2)热点话题、敏感话题瞄准与追踪。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了文本聚类技术――文本关键字词作为文本特征,分析新发表文章、贴子的话题是否与已有热点或敏感主题相同,并对发表的话题和发信人发表的文章的观点、倾向性进行分析与统计。(3)研究发现当前的网络舆情的研判和预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缺乏统一全面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舆情预警信息系统,无法满足当前用户所期望的需求;此外各大厂商之间缺乏合作和协调,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所以网络舆情分析及研判技术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4)除市场环境及用户需求没有边界等特殊因素外,怎样将计算技术与处理内容结合,怎样设计具体的分析引擎和自动信息采集,怎样构建舆情分析库、属性知识储备库,怎样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与判断、筛选和预处理形成格式化信息,怎样加强专家与系统结合、人机结合来提升舆情判断的准确性等到都是当前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环节。

5 结语

支持向量机理论建立在统计学习理论的VC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原理基础上,它作为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方法,能够依据有限的样本信息,在模型的复杂性和学习能力之间寻求最佳折中,在解决模式分类问题上具有近似最优,而且在没有问题域相关知识属性时所设计的机器依然具有较好的性能。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技术的网络舆情研判方法,具有突出的小样本学习方法,借助它强大的泛化能力,实现了高效的从训练样本到预报样本的“转导推理”,在网络舆情信息处理中具有良好的性能,即较低的误检率和漏检率,这都充分表明了基于支持向量机技术对网络舆情研判处理及相关问题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敏.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复旦大学,2009.

[2]王伟,许鑫.基于聚类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及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03):74-79.

[3]周黎明,邱均平.基于网络的内容分析法[J].情报学报,2005(05):594-599.

[4]赵曙光.提高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J].政工研究动态,2012(15):22-24.

[5]Vapnik V著,张学工译.统计学习理论的本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第5篇:怎样会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提问技能;泛谈;意图清楚;课本依据;层次

课堂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专门的心智技能。所谓提问,就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思维的一种教学技能。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提问题的设计;一是实施提问的技巧。前者指提问的内容,后者指提问的形式。一切技能都是习得的,课堂提问技能当然也只能在教学实践中才能获得。

提问是推动课堂教学前进的动力,那么对所提问题的设计就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时一定要反复思考,精心设计,那种临到课堂教学时才随手拿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设计问题时要考虑的因素大致有:

一、所提问题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

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组织学生进入学习的过程而进行交流的话题。既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把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理解组织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教给学生哪些知识,怎样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品德、提高语言能力,教师都必须想得清清楚楚。换句话说,就是所提问题的学生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结合高县目标教学的课堂模式看,由于各个环节作用的不同,那么问题的设计也就相应的不同。前提测评环节,问题的设计要起到诊测(有时也有补救)的作用;认定目标的环节,设计的问题就要能完成目标的教学。

二、所提问题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选准“突破口”

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的思路来设计问题,这是不言而喻的。而所谓“突破口”,则指那些对理解课文来说是关键的、提纲挈领的问题。它可以是课文中的一景、一物、一情;也可以是一两个关键的词或句子;或者是一个疑难问题。这类问题选择恰当,能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课文思想意义、写作特点以及更深层次的内容。

三、所提问题要有层次,要适当降低难度

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要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

极思考,所提的问题就要有层次,难易适中。所提问题太容易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问题太难又会使课堂沉闷、失控。一般来说,所提的问题要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要使学生像摘挑子一样,跳一跳即可摘到。这并不是有意降低教材的要求。当一次提问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时,必然会大大增强学生信心。而第二次的提问,虽仍较简单,但较第一次的提问难度应有所加深,仍然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的,这样循环反复,螺旋上升,学生的整体水平相应就会有所提高。

在运用提问技能时,教师应当充分准备。所谓“充分准备”,不仅是说对问题的选择和表达应十分精心,对提问前作哪些准备,

所提问题的顺序应该怎样排列,提问中需作哪些解说、提示,都应该心中有数,而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回答也要有充分估计,并且事先想好应对的措施。

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可以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最初反应、回答。学生回答教师决定选择相应的行动(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反应、回答作出一番思考,想一想应该怎么办)教师实施相应的行动(主要是提示、追问等)。学生第二反应、回答教师评价、确认、归纳总结。从教学实际情况看,提出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在学生作出最初的反应、回答之后,教师面对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反应、回答,采取什么样的相应行动。

1.教师提问后,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应怎么处理

现实状况中,教师一般的作法是马上提问另外一个学生。这种作法不太妥当。第一个学生的反应、回答,往往对提问的氛围有所影响,应尽量诱导其回答问题。同时,教师应该反思自己所提问题是否难度太大。如果是,采取的措施应该是减小问题的难度,循序渐进,直至达到预想的难度,或者是改变语言角度,变换提问方式。这样处理后,学生一般是能够回答出来的。

2.教师提问后,学生虽能回答,但与预想的答案有距离,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这种情况下,教师尽可能让其他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补充,不断完善。与此同时,教师要有适当的提示、追问,把问题向广度和深度引导,这样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有的教师喜欢学生直接回答出结论,这是不全面的,应当引导学生理解结论是怎样由过程推导而来的。只有理解了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结论。

3.教师提问后,学生的回答正确,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教师确认这一学生的回答后,即把提问过程结束。然而,教师要营造一个研讨问题的氛围,就应该让其他认知程度不同的学生都发表意见。即使仅仅是重复相同的意见。这样,一方面能扩大信息反馈面,也包含着对教学目标的有效检测;另一方面,学生的意见中,有时也不乏独到的真知灼见。

常见的另一种处理办法,教师询问其他学生:“同意不同意他的意见?”学生齐声回答:“同意”。提问即算结束。这样不太妥当。教师也应该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即使没有新的补充。这样的好处在于让其他的学生说话能力及思维也能得到训练。

4.教师提问后,学生的回答完全是错误的,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一般不宜简单生硬地否定。教师要迅速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采用提示、追问等办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正确的途径上来。如果不能成功,那么最好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其他学生来纠正其错误。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回答错误学生的应答积极性,并且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

5.教师提问后,学生一声不吭,没有任何反应,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教师不宜生气,应迅速分析其中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当然,教师所提问题与学生的反应、回答之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相对复杂的。但是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都是对教师的教学机智能力的充分考验。同时,也要灵活地处理其他一些问题,比如提问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不要只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或者采用学生问,教师答的方式。学生的回答也应允许多样化,可以个别回答,也可以一齐回答。

第6篇:怎样会计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先“丢”后“拾”,皆为顺应学情

 

2011年5月26日、27日,我有幸参加了盐城市教科院举办的“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执教老师都能启发学生运用数方格方法得到圆面积的多少,并且不约而同地要求学生填好书上表格,以期发现圆的面积与它半径的关系。

作为听课者,我当时头脑中不自觉地冒出如下疑惑:上面教学旨在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数出圆的面积。表格中却给出“正方形的面积”,甚至最后一栏还要算出“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是先知的老师强拉着学生“鼻子”走,还是学生内在探究要求?

二、我的尝试

师:(呈现3个大小不同的圆)哪个圆的面积最大?哪个圆的面积最小?

学生轻松回答。

小结:圆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师:(手指第一个圆)这个圆的面积有多大?

学生面露困难色。

师:我们上学期怎样研究自己手掌面积的?

有相当部分学生争着说:数方格论文怎么写。

生1:(似有所悟)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圆的大小。

教师顺势在圆上蒙上方格透明膜,并说明每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

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圆面积大小。

师:对用数方格方法研究圆面积的大小,你有什么看法?

生2:可以数出圆面积的大约数据。

师:(追问)怎么是大约的数据呢?

生2:(急切地)整格很准确,把不满一格当成半格就不够精确。

师: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算出圆的面积有多大?

(接下来,教师激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经验,启发引导学生把圆剪拼成长方形,进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我的追问

上面的尝试实践,我感觉教学过程顺畅了许多。从小学生认知特点来看,运用学生已有的数方格经验得出圆的面积小学数学论文,进而反思结果不够精确,产生研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需要,符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习的内在要求。但我心中的“结”并没有解开,教材例题中“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真的毫无价值吗?

四、且行且思

【练习环节】:

出示课本“练一练”:

学生尝试解决后汇报做法和结果。

教师小结:知道圆的半径,直接用公式计算;知道圆的直径,先求出圆的半径,再用公式计算。

师:(追问)如果知道圆的周长,你又会怎样求出圆的面积呢?

生3:也是先求出圆的半径,再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再示例9:

教师引导学生文图对照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又示:

左图中,正方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小学数学论文,

求圆的面积有多大?

多数学生根据“正方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推想:边长×边长=4(平方厘米),边长是2厘米,圆的半径也是2厘米,圆的面积为22×3.14=12.56(平方厘米)。

改上题为:

左图中,正方形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

求圆的面积有多大?

学生读题,思考,教室里一片安静论文怎么写。

师:(富有挑战地)不就是把上题的“4”改成“5”嘛,怎么不好做呢?

生4:边长×边长=4(平方厘米),边长是2厘米,圆的半径也是2厘米;现在边长×边长=5(平方厘米),边长是几没法知道,也就是圆的半径不能知道,怎么求圆的面积?

(其他学生点头称是)

师:(反问)要求圆的面积一定要知道圆的半径吗?

(经过一段思考)

生5:这题可以这样做:5×3.14=15.7(平方厘米)

师:(假装)我没搞明白小学数学论文,你们清楚他的做法吗?

生5:(急切地)知道圆的半径,也要先算出它的平方,再乘3.14,求出圆的面积;现在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也就是半径的平方为5平方厘米,直接乘3.14,就是要求的圆面积了。

(从学生表情看,我知道大部分学生已经搞懂了,还有少部分同学似懂非懂。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反思S=πr2 , r2 在图中指什么?S在图中指什么?这里,圆的面积和正方形面积有着怎样关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题做法的道理。)

五、我的收获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蓝本。在实施教学时,我们尊重教材无可厚非,但更该顺应学生认知规律,因为教学的终结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以人为本,是教学的第一要义。“圆的面积”教学中小学数学论文,我用学习者的眼光审视教材,丢掉“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的探索,直接由数方格结果的不精确,引入圆面积计算公式的研究,顺乎自然。练习环节,学生思维定势于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我毅然拾起丢掉的“宝贝”,反思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结合图示让学生明白:这里,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π倍,从而知道用正方形的面积乘3.14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7篇:怎样会计论文范文

这让我很为难,她像是很认真地在问,我只能大致复述一下自己的建议,并请她看一看有关资料。但她接着说,新教材难教,不熟。我说,一回生二回熟,好在这些文本都是经典作品,不应当有太大的困难。她说:“我作品读得少,理解有困难。”我说:“你是中文系出身的,怎么会‘理解有困难’呢?”她说,在大学阶段读作品的同学“都有点呆”,“考试考不过别人的”。我想起高校教授的介绍:中文专业很多学生不读作品,却能写出文学评论甚至论文。

我说:“既然是这样,我可能也帮不上什么忙了。因为读不懂作品是没法教的,你就当作和学生一同学习吧。”

她惊讶地问:“那怎么可以?请你告诉我,我得教书啊。”

“那你就边看文本边看教参吧。”—— 说实话,我不想谈下去了。

她问:“那么,那本《教学设计选编》,有用吗?”

我说:“你可以看一下,对你可能有用。”

她问:“有哪些用呢?请你告诉我。”

我觉得应当尽快结束这样的谈话,说:“有些设计很巧妙,能有效地地调动学生的思维。”

她问:“我能用这些教学设计直接去上课吗?”

我说:“这些教学设计是为那些初上讲台的老师编的,提供一些思路给他们参考,让他们能有根‘拐杖’;不过,我认为最好能有自己的创造和发现。”

她说:“可是我没有时间全看一遍呀?”

我真的有些不耐烦了,说:“你如果没有时间全看一遍,就算了;你可以参考一下,看看有哪些设计是可以参考的,多多少少会有些作用的。”

她问:“你报告中说的那个例子在哪一页呢?请你告诉我。”

我说:“你根据题目自己看啊,自己找啊,只要自己感兴趣的,就用到你的教学中去。”

她说:“可是我还是没有时间找啊!还是请你给我勾几篇……”

对这个没完没了的“请你告诉我”,我真的有些绝望。我不敢相信这样问话的人会是教师,然而我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教师”。

这样的青年是怎样当上教师的?她当上教师后是怎样教学的?学生们对她的教学会有什么样的评价?这样的教师还有多少……这些本不该由我想的问题,我不得不悲观地想;我又想,结果可能大大超出我的意料。如今那莫以名状的社会风气,也造就了我们国家的许多奇迹:这个不动脑筋的青年教师,说不定还是某个地方的“先进”、“优秀”或“骨干”呢!

学者们在讨论,认为课改的核心是教师的素养,而现实是约有一半以上的教师专业素养不合格。对此,中小学同行甚不以为然,认为学者们不怀好意,出言苛刻。其实这类问题不用争论——现在的教师(包括校长主任,也包括学者教授们),往往比学生更怕考试。

你说,你那里也有这样的教师,看来我们所处的环境差不多。我们谁也不敢说自己聪明,保证不会问愚蠢的问题;但是那种总是强调客观原因,依赖外部条件,没有一点自觉学习意识的教师,学生从他那里又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第8篇:怎样会计论文范文

结合自己多年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经验,我觉得好的“主问题”设计一般应具备这样几个特点:(1) 新颖别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迅速集中思维,让学生直奔学习重点;(3)准确抓住整篇文章的要害,“一石激起千层浪”。

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主问题”设计方法有以下几种:

1.着眼标题法

教学《向沙漠进军》时,可以引导学生依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自主设计这样三个“主问题”:(1)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2)怎样向沙漠进军?(3)向沙漠进军的前景怎么样?这样,全体学生在这三个问题的引领下,经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自主完成了所有学习任务,可谓事半功倍。

又如《死海不死》,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1)为什么叫死海?(2)为什么又“不死”呢?前后不矛盾吗?学生在接下来的探究环节中自然可以快速发现问题的答案,进而完成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再如《最后一课》,根据题目的暗示,可以设计这样几个“主问题”:(1)这是一堂什么课?(2)为什么是“最后”一课呢?(3)是谁给谁上的最后一课?上课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事情?学生带着这些悬念学习,效果是极好的,积极性也是极高的。

2.着眼重点段法

《松鼠》第一段“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是全文的重点段。根据这段在全文中的地位以及与下文之间的联系,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出文中具有“总说”作用的第一段,并概括出松鼠“漂亮、乖巧、驯良”这三个特点,然后明确这三个特点分别具体写在哪些自然段中,进而在逐段的探究中把学习不断引向高潮。

又如《社戏》,引导学生抓住结尾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设计如下“主问题”:(1)那夜吃的是什么豆?果真那么好吃吗?(2)那夜看的是什么戏?果真那么好看吗?(3)该怎样理解这个结尾呢?这一组问题直奔中心,省时高效。

3.着眼关键句法

在不少课文中,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就是“关键句”,关键句具有很强的表达作用。

如《苏州园林》第二段中“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以及第七段中“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这两个句子在全文中就是“关键句”。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这两个关键句,并且有针对性地设计如下两组“主问题”(第一组,针对关键句1):(1)怎样才能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这些做法具体写在哪些段中?各自有些什么特点?(第二组,针对关键句2):(1)文中写了哪几个角落?(2)这几个角落是怎样注意图画美的?以上两组“主问题”的设计就可以使接下来的探究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

又如《背影》,开篇的第一句话“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就是全文的“关键句”,具有很强的表达作用。这一关键句,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又提示了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可使读者产生如下悬念:(1)作者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2)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看到了父亲的背影?(3)围绕着父亲的“背影”,发生了哪些故事?而这三个悬念正好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也完全可以作为本课学习的“主问题”。

再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是一句在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关键句”,它明确暗示了文章前后两个部分内容的不同,以及闻一多先生前后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找出这个关键句,对接下来的自主学习确实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4.着眼文章结构法

教学《在烈日和暴风雨下》时,学生朗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明显的结构特点把文章分为两部分,并先后设计如下“主问题”:第一部分 (1)勾画出有关描写烈日和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感受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体会。(2)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烈日之“烈”?这对描写祥子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二部分 (1)勾画出有关描写暴雨和祥子在暴雨下拉车感受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体会。(2)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暴雨之“暴”?这对描写祥子起到了什么作用?

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能很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的起止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而对文章结构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之后,从结构入手,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1)文章前半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2)文章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3)把前后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思考,你觉得文章要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着眼主人公法

教学《信客》一文,可抓住年轻信客这个人物,设计这样四个“主问题”:(1)作者重点写了年轻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2)年轻信客的一生在哪里是一个转折?年轻信客的一生印证了哪一句话?(3)作者在写年轻信客之前,为什么要先写一个老信客?(4)年轻信客为什么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又如《阿长与〈山海经〉》,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后,可围绕“阿长”这个人物设计如下“主问题”:(1)文中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2)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来写“阿长”的?(4)为什么题目不用“长妈妈”而用“阿长”?

再如《伟大的悲剧》一文,可以根据感人至深的英雄群像,设计出这样三个“主问题”:(1)文中最感动你的人物是哪一个?是怎样感动你的?(2)文中写到的“恐惧”、“胆怯”、“惊慌”、“悲惨”等字眼是否有损英雄形象?(3)为什么这个悲剧是“伟大的”?在接下来的合作探究中,学生自然就会顺着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去阅读思考了。

第9篇:怎样会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探究;四法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92-02

《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寻找、选择一种适当的方法。所以,我们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先想好、选择好实验的方法,再动手实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总结了指导学生探究的四种方法:“自学课本法、引导设计法、仪器提示法、放手实验法”。

一、自学课本法

自学课本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中的实验提示,理解实验提示部分词语的意思和语句所表述的意思;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制定出一个小组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的方法。学生自学课本,能立即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生通过自学课本,靠自己的智慧解决了新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类课文的实验内容简单,学生便于操作,无需教师再引导。如教学教科版科学(下同)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时,学生要探究“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实验,就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第8页的内容,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很快就知道实验应怎样做(实验方案),要注意什么事项等,得出实心团的橡皮泥以及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后在水中排开的水量数据。再如教学该单元第5课《浮力》时,学生要“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实验,只要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2~13页的内容,学生交流后就知道应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得出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数据。

二、引导设计法

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并不等于教师就不管了,教师要发挥课堂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交流和讨论。引导设计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或在全班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小结出一个方案,再根据方案进行实验的方法。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时,教者就要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制定一个研究计划。如“100毫升的水是多少?是否用量筒量还是用有刻度的烧杯?食盐又是怎样取?是把一大包盐倒在杯里,还是一份(一勺)儿一份(一勺)儿地加?一份(一勺)是多少?一克、两克还是五克好?是否搅拌……”这些都要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清楚,然后再制订一个研究计划,学生再根据研究计划进行实验。再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空气和液体等物质不一样,空气是看不见的物体,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如果用瓶子装,瓶内的空气体积膨胀,瓶内的空气就会往外挤,我们又看不见空气,怎么办?怎样才能看到瓶内的空气往外跑……”通过研究、交流、讨论等,最后制定出一个可行方案进行实验。

三、仪器提示法

在学生懂得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后,对仪器的操作有了一定的技能,知道一些简单仪器的操作。仪器提示法,就是教师在实验前根据预案,估计学生实验时可能要用到的实验仪器等摆放在实验准备桌上,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要求,选用必要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简单电路》一课时,只要你给每组学生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学生很快就能根据这些材料及实验要求,连接成一个简单电路。如果再给每组学生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2根导线,学生就能连接成两种电路(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通过比较得出哪种是串联、哪种是并联)。再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金属热胀冷缩吗》一课时,学生已经知道水、空气等一些液体和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们为学生提供“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和水,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及要求,就知道在加热前,铜球是能够通过铜环的,当用酒精灯加热铜球后,铜球是否还能通过铜环呢?然后用酒精灯加热铜球后试试是否还能通过铜环,结果铜球不能通过铜环了,将铜球放入冷水冷却后又试,铜球又能通过铜环了。(这里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用手触摸铜球,加热后的铜球会烫伤皮肤等。)

四、放手实验法

放手实验法(危险实验除外),就是教师在实验前不作任何的提示或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情况,自己进行调整。再根据实验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归纳、小结,从而获得知识、经验、能力或者验证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知识来自于学生亲身实践中,能形成深刻的印象,能确信其可靠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学会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而提高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和技能。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课时,当学生知道怎么样才是溶解后,再做“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这个实验时,你只要提供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等这些材料,学生根据课本及表格内容,自然就知道怎样做这些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交流、归纳、小结出哪些物质在水中溶解了,哪些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再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电磁铁》一课时,教师只要提供学生大铁钉、导线、大头针、电池、指南针等材料,学生就知道怎样制作电磁铁,接通电源后,大铁钉的两端都会有磁性,会吸引大头针。碰到指南针时,发现钉尖或钉帽会和指南针的南极或北极相吸(电磁铁也有南北两极),再和其他小组同学交流、对比后,就会发现为什么我的电磁铁的钉尖是南极而你的电磁铁的钉尖是北极,原来是我的绕线方向不同(或我的电池接法不同),从而得出电磁铁有南北两极,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导线缠绕方向和电池的接法有关。

总之,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上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指导学生探究“自学课本法、引导设计法、仪器提示法、放手实验法”,可以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知识(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等技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