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产业范文

新能源产业精选(九篇)

新能源产业

第1篇:新能源产业范文

(一)保险投资与新能源产业可实现良性匹配新能源产业是一个经济效益好、成长性高、关联度强的新兴产业,以风力发电为例,从全球经验来看,近十年来,风力发电能力翻了一番,据预测,在未来二十几年内,世界风能市场每年将递增25%。我国等地区孕育着极其丰富的风能资源,伴随着近年来我国在风力发电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地区即使在没有获得政府任何补贴的情况下收益率也可达到21%。2010年,河北建投集团新能源公司风电项目就已经开始试行保险债权投资计划,该计划投资规模为13亿元,期限七年,每年付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采取浮动利率,票面利率为起息日适用的五年期以上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下浮13%,这一举措是利用市场化方式,利用多种债务融资工具,采用多渠道融资的大胆尝试,低成本利用保险资金,拓宽了该企业的融资渠道,为集团公司的快速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保险投资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包括“安全性”和“收益性”,同时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庞大、长期性特点,投资新能源新兴产业,实现两者有效的结合,既能有效发挥保险业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又能够推动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让全民共同分享清洁能源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监管部门保险投资的新政不断出台,保险业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助推器”

(二)保险可以为新能源产业提供专业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新能源生产技术含量高,生产过程较复杂,涉及到的风险种类也具有多样性,新能源生产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在生产中一旦发生风险,极有可能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大范围的伤亡和损失。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新能源工业更加需要专业性的风险管理服务,为其提供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案。长期以来,世界范围内保险业为能源工业提供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为其发展充分的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有许多保险产品就是针对能源工业的风险量身定制,许多风险管理技术是为能源业不断提高创新。在我国,保险业在改善能源工业风险管理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在核电站建设及核电生产中、在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建设及海上石油生产中、在重大水电和火电项目建设中,保险业都积极利用自身风险管理优势及专长,为能源企业提供风险管理的个性化解决方案,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新能源业的发展。

二、保险助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保险资金将对新能源行业的投资作为投资重点随着保险投资渠道的逐步放开,政府正逐渐放松保险资金运用限制,政策鼓励保险资金进行新能源产业投资,保险业必然要将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新能源行业作为投资重点之一。保险投资可以依托风险投资公司,以个名义在新能源项目的创意期或初创期以股权投资方式进入,可以采用风险投资、私人股本基金投资、股权投资、资产融资、兼并与收购等多种方式。

(二)保险企业为新能源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方案1.扩大环境责任险承保范围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由于处在起步阶段,技术的不完善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环境责任保险可以在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有关责任赔偿的法律纠纷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的环境责任险主要针对突发事故所造成的第三方损失赔偿,对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环境风险则不在承保范围,但新能源产业中的风能、光能则与自然风险密不可分,现行的环境责任保险范围较窄,无法满足新能源企业的风险规避需求,因此保险企业在设置此类产品时,可以以突发事故的环境风险为主险,对涉及自然风险类的可开办附加险,并适当丰富险种类型,从而满足新能源企业对环境责任险的承保类型需求。2.更新涉及新能源行业的企业财产保险产品面对新能源行业的不断发展,保险企业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新能源行业的特殊风险,有针对性地提供行业风险管理方案,从而更充分的发挥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通过创新产品,满足新能源行业发展对保险的需求,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新能源行业的保险产品,现行的绝大多数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只涵盖了风电企业,却没有专门针对太阳能发电企业的财产保险产品,并且这些产品只能防范风电和太阳能企业面临的基本财产风险。保险企业虽然在相关产品进行了更新,但市场需要更多的适合新能源企业的保险产品。保险企业可以借鉴国际知名保险企业成功解决方案的经验,建立新能源行业客户风险及损失数据库,尽快培养精通风电及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行业的承保和理赔的专业人员,准确把握新能源行业的风险状况和保险需求,在全面了解风电场或太阳能电站一般风险和产品质量风险等特殊风险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承保方案。

第2篇:新能源产业范文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对媒体公开表示,《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讨论稿”,在进一步研究后,将上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将选择条件成熟的时候,择机出台,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叫做“提上了日程”。但是,就在2月份,还有媒体报道,也是国家能源局的官员透露,新能源振兴规划已经“让位”于房地产的“振兴规划”。

从2月份到6月份4个月之后,国家能源局的各层级官员都出来密集表态,似乎新能源振兴规划已经“箭在弦上”,这反映了一个思维过程:在金融风暴猛烈吹袭世界经济的时候,中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拉动力的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严重影响,于是眼睛向内找经济增长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庞大刚性需求的房地产如何从低迷走向火热,自然吸引了某些方面的目光,所以才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会有房地产业一说。

但是,金融风暴给中国带来的并不只是经济疲软的表象,还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的软肋,就是产业整体质量不高,科技含量、附加值双低。总在说机遇和挑战并存,金融风暴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而且,机遇大于挑战。因为有软肋,就有补硬软肋的需求,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做牛仔裤没有空间,挖煤、做加工组装空间也有限,只有新兴产业堪当大任,而新能源就是一个机遇无限、商机无限的新领域。以新能源产业替代房地产业成为振兴目标,才是长远发展的根本。

第3篇:新能源产业范文

在历史上,巴西是一个石油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能源严重依赖进口;然而,到2006年,巴西却实现了能源独立。这一巨大的转变要归功于其大力发展以生物燃料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的做法。如今,巴西在新能源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乙醇燃料生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受石油危机威胁的日子已成为昨日黄花。 巴西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做法 巴西不仅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发展能源农业条件的国家之一,具有为生物能源提供原料保障的潜在优势,包括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丰富等;同时在风能资源领域也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巴西政府因地制宜,采取了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1、生物能源 据统计,巴西共拥有8.5亿公顷的土地,其中4.44亿公顷可用于农业生产;作为巴西生物燃料的主要原料,甘蔗和大豆的种植面积仅占其可耕用地的5%;同时,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巴西的大部分地区都可以推广种植甘蔗、大豆、油棕榈等作物2。 2003年,大众汽车(巴西)公司推出了首款“灵活燃料”汽车,可同时使用乙醇燃料和汽油,大获成功。巴西政府规定购买“灵活燃料”汽车可以减税,以充抵“灵活燃料”汽车因安装用于识别乙醇和汽油配比装置而增加的成本。目前,巴西销售的新车一半以上是这种汽车。 2011年,巴西政府正式将发展生物柴油列入日程,在全国23个州建立了生物柴油技术开发网络;同时还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生物柴油在普通柴油中的添加比例必须在2007年达到2%,到2012年增加到5%。 2011年12月,巴西政府提出“国家生物柴油生产和使用计划”,并成立部际执行委员会,由总统府民事办公室牵头协调。其工作方针是:在国家整体能源框架中以可持续的方式引入生物柴油,促进能源来源多样化,促进生物能源比例的增长和能源安全;提高就业率,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生产生物柴油油料作物的家庭农业占主导的地区;缩小地区差别,促进落后地区发展,主要是北部、东北部和半干旱地区;减少污染排放和整治污染排放的费用,特别是在大都市地区;减少柴油进口,节省外汇收入;制定财政鼓励措施和有力的公共政策,促进落后地区油料作物生产者的发展,包括提供融资、技术方面的支持及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可持续性保障;实行弹性调节,促进各种原料油料作物的种植和各种提炼技术的采用3。 2005年1月13日,巴西公布了第11097号法律,即在巴西能源框架中就引入生物柴油做出强制性规定,规定巴西燃料油须强制性添加一定比例的生物柴油,法律颁布3年后开始实行2%的过渡性添加比例,8年后燃料油中生物柴油添加比例应达到5%。 2005年5月18日,巴西颁布了第11116号法律,规定了对以各种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的免税和减税比例,以促进生物柴油的生产。鉴于家庭小农业生产的弱势地位,规定家庭农业生产者种植生物柴油原料作物,可享受特殊的免税待遇。 2006年,巴西启动生物柴油计划,巴西石油公司与4家替代燃料公司签署了购买生物柴油合同,正式启动了在全国销售柴油中添加生物柴油的计划。 巴西联邦政府还通过国家生物柴油生产和使用计划,规范以持续方式生产和使用生物柴油,着眼点在于通过增加就业来促进社会融合和地区发展。巴西政府对选择何种油料作物生产生物柴油、使用何种技术进行生物柴油提炼均没有做出硬性规定,强调应依据各州、各地不同情况和企业意愿进行选择。政府只一般性地支持以各种油料作物生产生物柴油。巴西政府认为,在一个有着生物多样性的国家,仅以单一作物来生产生物柴油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政府应当努力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如目前巴西乙醇的生产主要使用甘蔗,而在生物柴油的生产中则鼓励和促进原料油料作物来源的多样化。 巴西政府又制定了更加雄心勃勃的生物质能源生产计划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确定了技术开发路线、人员和资金投入框架。巴西政府计划在未来7年内,甘蔗产量将从目前的4.27亿吨增加到6.27亿吨,新建89家乙醇燃料生产厂。到2013年,乙醇燃料的年产量将扩大到350亿升,其中约100亿升将用于出口。 为加快推动生物

第4篇:新能源产业范文

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都在针对未来市场需求加紧新能源电池的研究工作,如锂硫电池、金属(锂、铝、锌)空气电池等。这类电池可称为高能电池,其特点是能量密度高、原材料成本低、能源消耗少、低毒。如锂硫电池的能量密度可达2600 Wh/kg,锂空气电池的能量密度可达3500 Wh/kg。高能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中的新秀成员,为世界研究机构所瞩目,未来可能会在电动汽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锂硫电池――无人驾驶飞机动力源

锂硫电池是日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研究方向之一。自2009年起,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每年投入300亿日元(约合24亿元人民币)的研发预算,目标是在2020年使锂硫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美国则希望走得更快一些,美能源部最近投入500万美元资助锂硫电池的研究,计划2013年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

国际上锂硫电池的代表性厂商有美国的Sion Power、Polyplus、Moltech,英国Oxis及韩国三星等。

Polyplus的2.1Ah锂硫电池的能量密度已达420Wh/kg。2010年7月,Sion Power的锂硫电池则应用于美国无人驾驶飞机动力源,表现引人注目,无人机白天靠太阳能电池充电,晚上放电提供动力,创造了连续飞行14天的纪录。Sion Power在锂硫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上的近期目标分别是超过500Wh/kg和500次循环,到2016年,则分别要达到600Wh/kg和1000次循环。

在中国,天津电子18所、中国防化研究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也正在进行锂硫电池的研究。

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包括多孔碳,碳纳米管、纳米结构导电高分子材料以及硫化聚丙烯晴(SPAN)等。研究中发现,由于正极活性材料的放电溶解及金属锂表面的不稳定性,硫本身及其放电产物的电绝缘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锂硫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较差,活性材料利用率偏低。

大介孔碳正极材料

中国防化研究院博士王维坤认为,大介孔碳可通过充填单质硫形成寄生型碳硫复合物。利用碳的高孔容,保证硫的高填充量,实现高容量;利用碳的高表面密度吸附放电产物,提高循环稳定性;利用碳的高导电性改善单质硫的电绝缘性,提高硫的利用率和电池的充放电倍率性能。

大介孔碳的制备过程是,采用纳米CaCO3作模版,酚醛树脂作碳源,经过碳化、CO2内活化、HCL去模版、水洗。表面密度为1215 cm2/g,孔容为9.0 cm3/g,电导率为23S/cm。然后,与硫在300℃高温下共热,制备成LMC/S材料,其中硫占70%。

由于硫电极低电压平台的高低与电解液的粘度密切相关,粘度越大,低电压平台越低;电导率与粘度比值越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越好。明胶粘合剂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分散性,在锂硫电池电解液中不溶解、不溶涨,能促进多硫离子在充电时完全氧化成单质硫,可提高锂硫电池的放电容量和循环性能。

多孔电极采用“冷冻干燥、冰晶制孔”工艺制备,可保证电解液的深层浸润,减少因放电产物的覆盖导致活性反应部位的损失。

中国防化研究院1.7Ah锂硫电池的能量密度为320 Wh/kg;在100%放电深度下,循环100次,容量保持率约为75%,循环效率最高为70%。第1年自放电率约为25%,平均每月自放电率在2-2.5%;0℃放电容量达到常温容量的90%以上,-20℃时的容差为常温容量的40%;过放或过充电时,电池不燃不爆,过充电时,电池鼓胀,内部有气泡产生。

王维坤表示,今后还要加强对金属锂负极的研究,一方面要稳定其表面,防止产生枝晶,另一方面要提高其大电流放电能力,以增强锂硫电池倍率放电性能。

SPAN正极材料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何向明教授研究出一种以硫化聚丙烯晴(SPAN)为正极材料、容量达800mAh/g的聚合物锂电池,锂/硫化聚丙烯晴电池的能量密度超过240Wh/kg,且这种硫化聚丙烯晴材料具有超低成本和较低的能源消耗。另外,石墨/硫化聚丙烯晴电池将成为大型锂蓄电池的有力候选者。

基于可逆电化学反应的锂蓄电池通过掺杂与去掺杂硫,硫化热解聚丙烯晴可成为导电聚合物。硫化聚丙烯晴电池的容量比基于可逆电化学反应的锂蓄电池的容量大,特殊的充放电特性表明,硫化物电池远超锂蓄电池机制。

何向明的研究成果显示,当深度放电到0V时,放电/充电容量为1502mAh/g和1271mAh/g,之后循环稳定在1V到3V之间。在0.1V和3V之间时,循环性能稳定,容量为1000mAh/g。

对于过充电,电压会突然降到3.88V,之后稳定在2V左右。过充电后,无法再继续充电,表明电池具有过充电的内在安全性。充电的上限电压是3.6V。充电电压到3.8V时,无法再继续充电;电压到3.7V时,3次循环后也无法再充电。另外,2个硫化物/锂电池与2个钴酸锂/锂电池拥有几乎相同的放电电压,因此,他们之间具有良好的互换性。

这种电池的充电电压及容量会随着温度的下降而提高。在60℃和-20℃时的放电容量分别为854和632mAh/g,聚合物负极工作温度在-20℃以上。

充电电压及容量会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在电流密度为55.6mA/g时, 容量为792mAh/g;电流密度为667mA/g时,容量为604 mAh/g。这表明该种电池可工作在电流密度较高的状态下。

硫化物电极在放电(嵌入锂离子)时体积会膨胀,充电(脱锂离子)时会收缩。第一次放电后,正极厚度会增加约22%。金属锂负极和硫化物正极的厚度变化会相互补偿,以保证电池整体厚度不会出现太太变化。导电聚合物也有同样的特性。由于硫化热解聚丙烯晴(SPAN)与热解聚丙烯晴(PPAN)的结构不同,前者在600℃以上仍能保持稳定。用硫化聚丙烯晴做正极,锂箔做负极的原型聚合物锂电池,大小为4x40x26mm3,能量密度为246Wh/kg或401Wh/l。

另外,在以石墨做锂硫电池负极的实验中,在一个干燥的空气或惰性气体盒内,用Celgard的2400孔隔膜做隔片,置于正负极之间形成电芯,在负极与隔片之间是100μm厚的锂箔材料,然后注入1M LiPF6-EC/DEC电解液,最后密封成扣式电池。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

上述两种方法中,以石墨做负极比金属锂更安全;锂化前的硫化物正极由电化学的锂化生成;在硫化物/石墨电池和硫化物/锂电池之间存在0.2V的电压差;硫化物/石墨电池具有更稳定的循环寿命。

碳纳米管硫化聚丙烯腈正极材料

关于硫基复合正极材料的另一项成果是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杨军教授研究的炭纳米管表面生长聚丙烯腈共聚物的含硫复合正极材料。这是一种B型聚丙烯腈、硫与5%碳纳米管的烧结产物。约20nm管径的MWCNT贯穿于颗粒之间,减小了二次颗粒的尺寸,形成了良好的结构骨架和导电网络。随着碳管含量的增加,初始容量有所降低,但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得到了提高。

采用环糊精作电极粘合剂,因为其无论在小电流还是大电流倍率下,都具有最好的循环性能。

金属空气电池――铝和锌空气电池已有研发和应用

目前市场上比亚迪F3双模电动车所用的磷酸铁锂电池330V/60Ah电池组,只有19.8kWh,重达230kg,实际能量密度仅为86Wh/kg,如果用这种电池加大到60kWh(大约行驶400公里),重量将达到无法接受的700kg。

另外,中国产的电动公交车均宣称续航里程可达300公里,但世博会上的纯电动公交车采用3600kg重的电池(共12块,每块300kg)不开空调只能行驶110~120公里,开空调的话更是只能续驶80公里,而公交车的日平均营运里程是250公里。由于担心电池的安全性,无法深度充放电。因此,实际可用电能小于电池标称能量的一半。

中国博信电池(Powerzinc)总设计师杨德谦在“未来电动汽车高能电源研讨会”上,用上述两个事例指出了中国市场上现有动力电池的不足。

中南大学化学电源与材料研究所所长唐有根对杨德谦的观点表示赞同,他用一组数据具体说明了金属空气电池与现有动力电池相比的较大优势(见表1)。

铝空气电池

铝空气电池能量密度高,铝的理论能量密度为8100Wh/Kg,电池实际能量密度超过350Wh/kg;操作简便,使用寿命长,金属电极可以机械更换,电池管理简单,使用寿命只取决于氧电极的工作寿命;电池结构多样:可设计成一次电池或二次电池,金属阳极可以是板式、楔型或膏体,电解液可循环或不循环;绿色环保,无毒、无有害气体,不污染环境;原料充足,铝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价格低,全球铝的工业储量超过250亿吨,可满足汽车工业电动车动力电池的需求。

此外,铝空气电池形成的是“循环经济”,电池消耗铝、氧和水,生成金属氧化物,后者可采用水、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还原。对于普通小汽车而言,每100km消耗3kg铝和5L水,再生成本不足10元。

铝空气电池研究的核心技术包括铝合金电极的制备,阳极腐蚀与钝化的研究;空气扩散电极的制备及氧还原催化材料的研究;电解液的制备与处理系统研究,抑制阳极腐蚀,减少极化,提高电池效率;电解液循环系统、空气流通保障系统和电池组热管理系统;采用机械式充电,合金阳极放电后机械更换新阳极,放电产物和电解液集中再生处理,循环使用。

关于铝空气电池的实际应用成本,铝空气电池消耗1kg铝可以产生3.6-4.8度直流电,相当于1.5-2.0升柴油的驱驶能量。还原1kg铝要消耗12度电,电网低谷电成本约12x0.30=3.6元,铝还原前后物流成本0.3元/kg,还原设备折旧和操作费用0.3元/kg,总成本4.2元,替代1升柴油的成本约2.1-3.1元,降低50%以上。

锌空气电池

锌空气电池具有低碳、减排的特点,3.5吨锌燃料的能量约与1吨柴油的相当,2145Kwh网电可生产1吨锌燃料。2010年,中国将消耗柴油1.4亿吨,汽油消耗0.63亿吨。如其中的50%用锌燃料取代,可以减排317850000 吨CO2,11390000吨CO,1680000吨HC,1140500吨NOx。

杨德谦在分析铝/镁空气电池、氢氧燃料电池、锂空气电池时指出,铝/镁空气电池必须解决下列两个难题才有希望用于电动车,一是功率密度要提高5倍;二是消除铝/镁再循环的污染,并大幅降低材料制备过程中所用的能耗。

氢氧燃料电池存在着下述问题,氢的电解生产耗能过高;氢的车辆输送量少且危险,如用管道输送,渗漏可达40%;车上储氢罐中的氢目前只占罐体质量的3-5%;现在还找不到真正能取代铂的催化剂。

例如,梅赛德斯-奔驰Citaro氢氧燃料电池车百公里消耗17.0kg氢气,电解每千克燃料耗电64kg-72kWh,换算为百公里耗电1091-1227kWh。因此,需要大幅降低制氢的能耗。

以上问题解决之前,氢氧燃料电池似乎不可能实现商业化应用。另外,美、加两国已经停止车用氢氧燃料电池的研发。

而锂空气电池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的研究,需解决的问题包括防止使用两种电解液的隔膜慢性渗漏;提高有机电解液的可使用温度;找到可取代目前使用的金和白金触媒剂;更换锂燃料时,如何防止水气侵入引起爆炸;如何循环未用完的锂和氢氧化锂;如何降低循环氢氧化锂的能耗等。

第5篇:新能源产业范文

从“新能源”到“新兴能源”的转变

自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新能源的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比如美国不惜投入150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计划用3年时间使美国新能源产量增加1倍,到2012年将新能源发电占总能源发电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这一比例将增至25%;日本经济产业制定最新计划,到2030年,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等的发电量将占日本总用电量的20%。同时,德国也表示将来新能源领域就业人数要超过汽车领域就业人数;澳大利亚公布的新能源立法草案显示,到2020年该国新能源占总能源的比例将升至20%。韩国将在2030年之前投资1030亿美元用于开发新能源,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从目前的2.4%提高到11%。印度政府也通过了新的能源安全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倡导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

鉴于中国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着重重困难,尽快向“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的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显得迫在眉睫。特别是在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将新兴能源产业的发展作为启动经济、振兴产业的重要举措。

决策层高度重视新兴能源产业的发展。主席在2009年3月中旬参观“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时强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开发新能源,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节能减排和开发新能源工作尤其不能放松。紧接着,国务院副总理在5月21日举行的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每一次金融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催生新的产业变革。综合考虑国内外情况,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促进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的一个重要结合点,也是调整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现实切入点。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潜力很大,应当重点给予扶持。8月9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首次证实,“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将更名为“新兴能源的发展规划”。他还表示,作为亚洲和世界重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始终依靠自身保证能源供应,并高度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预计将在年内制定完成新兴能源发展规划。

从“新能源”到“新兴能源”的转变,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至少反映出如下认识上的深化和扩展:其一是对能源认识范围的扩大。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牵头制订新兴能源的发展规划中,把新兴能源主要界定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的能源,二是对传统的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的能源,比如对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车用新型燃料、智能电网等。其二是对发展新兴能源产业面临的技术瓶颈有着更为理性的认识。发展新兴能源,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行技术创新。虽然技术合作是一条出路,但不能光希望于国外技术引进和援助,更应该警惕我国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变成了国外的产业链末端。其三是强调新兴能源产业的长期而非短期发展。根据能源局的设想,正在制定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删除了“振兴”两个字,而且从原定的到2010年或者2012年延长到2020年。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是考虑到短期内,新兴能源不会有大的技术性提升,而科技含量的提升需要一系列政策的扶持,所以最后着眼于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发展布局,而不是短期振兴。基于上述理由,所以去掉了“振兴”这个词,改为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布局有深意

近年来,我国新兴能源产业方兴未艾。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及大企业掀起了一股建设新兴能源产业基地的热潮。比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区推进非粮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发展,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集团大力进军新能源领域,为生物质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发展目标方面,此次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比以往任何一次规划的目标都要庞大。以风电为例,根据2007年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重点在东部沿海和“三北”地区,建设30个左右10万千瓦等级的大型风电项目,形成江苏、河北、内蒙古3个100 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建成1~2个10万千瓦级海上风电试点项目。到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 万千瓦。在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内蒙古、辽宁和吉林等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的地区,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建成若干个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大省。建成新疆达坂城、甘肃玉门、苏沪沿海、内蒙古辉腾锡勒、河北张北和吉林白城等6个百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并建成100万千瓦海上风电。而据能源局透露,目前形成的《规划》对新能源发展目标的制定已经较此前外界流传甚广的版本规模更为宏大。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新能源发展最快的国家,我国风电的装机容量连续三年成倍增长,已达到1200多万千瓦,排世界第四位。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相当于年平均风速6米/秒以上的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仅仅限于较少数几个地带。就内陆而言,大约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100,主要分布在长江到南澳岛之间的东南沿海及其岛屿,这些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风能资源区以及风能资源丰富区,包括山东、辽东半岛、黄海之滨、南澳岛以西的南海沿海、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内蒙古从阴山山脉以北到大兴安岭以北、新疆达板城、阿拉山口、河西走廊、松花江下游、张家口北部等地区以及分布各地的高山山口和山顶。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主要包括了新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甘肃酒泉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蒙西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蒙东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河北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江苏沿海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甘肃风能资源丰富。根据甘肃省气象局最新一次风能评估结果表明,甘肃风能资源总储量为2.37亿千瓦,占全国总储量的7.3%;技术可开发量2700万千瓦,占全国的10.6%;可利用区面积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0. 6%。更为重要的是,甘肃的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在这一绵延1000多公里的狭长走廊内,不但有“世界风库”瓜州、“风口”玉门,其他地区也分布有丰富的风能资源,许多地方都有建设大中型风力发电站的良好条件。并且,这里也没有台风,全年最低温度不低于零下29摄氏度,适于风电机组的建设和全年运行。还有大面积的荒漠可利用,广布风电场,可以减少同一地区季风变化带来的限制,形成“此起彼伏”的优势,降低运行成本。

目前,甘肃风电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截至2007年底,甘肃省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50万千瓦。在酒泉市,年风力发电量已达8亿千瓦时,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成为全国五大风力发电场之一。此次总投资1200多亿元的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是中国乃至世界首个千万千瓦级联片开发、并网运行的风电基地。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批准规划,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十一五”末将建成装机516万千瓦;“十二五”末再新增装机755万千瓦,累计建成装机1271万千瓦。该项目将成为国家继西气东输、西油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之后西部大开发的又一标志性工程,也是甘肃省建设能源大省的骨干工程之一。

重振经济的新引擎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刺激经济的重点放在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将新能源技术作为新的战略增长点。从美欧日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公布的刺激经济计划看,都将新能源发展和能源效率提高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措施之一,通过政府投资或鼓励私营部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来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从短期来看,这些投资、计划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而且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从更长远的时期来看,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8》中估计,未来30~40年,全球每年投资低碳经济至少在5000亿美元以上,2007~2030年期间需要超过26万亿美元。

目前,我国正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候。在遭受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企业经营困难的迹象十分明显。在2003~2007年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连续5年超过10%,并于2007年达到11.9%的新高。然而,进入2008年下半年后,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到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只有7.1%。

历史经验表明,在经历经济危机之后,往往是新技术革命爆发的一个重要契机。而每一次全球经济的再度复苏,都离不开新经济和新技术的创新。这也就是世界各国在经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之后纷纷致力于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中国而言,大力发展新兴能源产业至少会有以下几点积极作用。

第一,有助于培育新的增长点,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去年中国出台的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中,有5800亿元用于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项目,其比例占到了整个计划的15%左右。而根据汇丰银行一项统计表示,用这么大的资金投入比例用于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中国排名世界第二。中国经济是典型的投资推动型的的增长模式,通过大规模投资于一种新型产业,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有利于阻止经济的持续下滑,扭转其他传统产业不景气的局面。

第二,有助于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虽然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却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大力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对于实现“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节能减排任务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也对于保持未来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有助于增强中国的能源安全,减少重要资源对国外的依赖。在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了70%,石油供需矛盾越来越大。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预测,到2020年,中国需要消耗煤炭28亿吨、石油6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将高达70%。因此,大力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对于摆脱石油等重要能源对外高度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就显得至关重要。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新兴能源产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在一些新兴能源产业的关键技术方面,即使是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我国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已超2亿吨标准煤,氢气年产量已近900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氢气生产国。2004~2007年底,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增加437%,而中国更是猛增了77倍,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风力发电在我国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国家安排的风电设备研发项目,为提高风电机组的国产化率提供了技术支持。

不过,在看到我国新兴能源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和矛盾。比如目前新能源电网接入问题,以及光伏发电标杆电价问题等尚待明确。如因风电等新能源电量不稳定,电网接入需要大量投资,此外电网企业还要提拱附加服务,但目前我国新能源政策中对于电网企业投资建设新能源电网接入并无明确规范。

新兴能源企业竞争无序也是当前发展新兴能源产业的一大弊端。由于目前国家在新能源产业政策及法规建设方面还有不少空白,对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布局、管理都缺少经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很难规避重复建设及产能过剩等问题。以风力发电为例,目前国内五大发电集团中的四家已明确表态将风力发电作为下一步发展重点。目前,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超过1200兆瓦,如果算上太阳能、生物等新能源的发电量,再加上目前的水电、火电、核电,届时布局及产能过剩的问题怕要大大超出目前所能估计的程度。此外,缺乏自主核心技术也是制约新兴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比如在风电产品市场上外资企业产品大约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目前我国还没有经过20年以上的野外运行考验的国产化成熟机型,在2.5兆瓦及以上的超大型机组的研制上还处于样机阶段。

第6篇:新能源产业范文

[关键词] 风能资源 盐城沿海 新能源产业带

盐城市是江苏中部著名的临海城市,海岸线长582km,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度56%;沿海滩涂总面积680×104亩,占江苏沿海滩涂总面积的75%。盐城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年平均风速普遍大于3m/s,海岸线附近大于4m/s~5m/s,沿海风能资源丰富,是该市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一、盐城市沿海风能基地建设的条件分析

1.沿海地区风速大、风速衰减率小

盐城市沿海风能资源丰富。经沿海测风塔测定,盐城市580 km海岸线大多位于风能丰富区,其中东台沿海70m高平均风速为8m/s,射阳沿海30m高平均风速为6m/s以上,滨海沿海的风速也达到5m/s到7m/s。沿海风速衰减率也比较小,平均为0.052m/s。当海岸年平均风速满足5.5 m/s时,距离海岸线7.7km左右的内陆风速仍可达到5.0m/s以上。

2.有效风能时数与密度大

江苏沿海季风气候典型,面向太平洋,夏、秋季节还有热带气旋的影响,形成台风天气,风力强劲,风日时间长,每年有效风速时数达3900h,占年有效风速频率的44.6%,年有效风能为495kw・h/ m2。盐城沿海县(市)有效风能时数多在3500h~5000h之间,最大大丰市达到4638.5h,年平均有效风能一般在360~600kw・h/ m2之间。盐城市沿海县(市)实测年有效风能密度都在100w/m2以上,年有效风能密度最大为大丰市,达到140.1 w/m2(表1)。

3.沿海风能的空间分布

盐城沿海风能资源的空间分布呈现两个特点:其一,有效风能密度由东向西递减。东部近海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全在100w/m2以上,西部全在100w/m2以下,最西部远离海洋地区已低于40w/m2。其二,有效风能密度线与海岸线基本平行,反映盐城沿海风能资源南北差异不大,淮北废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滨海、响水县沿海分别达到128w/m2、134w/m2以上,大丰市沿海一般在140w/m2左右。

4.风能资源的季节分布

盐城市沿海风能资源季节分布差异十分明显,无论是有效风能密度还是有效风能时数,都表现为冬、春季大,夏、秋季小,最大值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出现在秋季。其中,响水、滨海、射阳等站点春季风能密度比秋季最大可高出一倍多,有效时数最大可相差50%。一般风速最大月份为3~5月,最小月份岸内出现在9~10月(岸外6~7月)。秋末至春初之间,多有寒潮大风发生,致使平均风速较大。7~9月热带气旋活动的季节最大风速岸内带一侧可达20m/s~25m/s。

5.建造风电场土地资源丰富

盐城市海岸线长,滩涂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尤其是射阳河口以南,是淤长型海岸,滩涂向外海不断淤积,且浅海区辽阔,是建设风电场的理想地区。位于东台市、大丰市东部海域一带的辐射沙洲,,广达200×104亩,更是全球难得的建设大型海上风电场的理想场区。盐城南部海域, 60×104亩潮上带可建容量100万兆瓦的风电场;140×104亩的潮间带可建容量2000兆瓦的风电场;在向东延伸的200×104亩近陆海域潮下带,可建容量3000兆瓦的风电场,其风能资源总量是丹麦最大风电场的35倍。

二、沿海风能资源开发现状

1.沿海风电场建设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沿海开发是江苏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开发风能资源、发展风电产业,受到盐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沿海从北向南5个县市风电场的建设如火如荼,五个20万千瓦的风电场建设已经启动(表2),成为江苏沿海风能资源开发的重头戏,也将会对江苏乃至我国沿海风电场的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2.沿海风电场建设存在问题

目前风电场建设的主要问题是:(1)分布较散,从北到南沿海岸线一字排开,难以形成规模,缺乏整体规划;(2)投资成本较高,风电发电成本高于常规能源,为煤电的1.7倍,海上风电场的单位千瓦投资更高达1700欧元~2200欧元/kw。(3)技术难度大,尤其是海上及辐射沙洲风电场的建设对工程、材料、技术、设备要求很高。(4)由于我国风电技术落后,设备制造能力与水平较弱,多依靠进口;(5)目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体系,制约了风电的发展;(6)风电的开发理念缺少超前意识,未能与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三、盐城沿海新能源产业带的构建

1.构建盐城大风电能源基地

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风力发电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盐城市构建大风电能源基地的条件已经具备:其一,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其二,具有广阔滩涂这样良好的风电场立地条件,尤其是位于大丰市、东台市沿海的东沙发展海上风电场条件更是得天独厚;其三,江苏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能源缺口大,市场广阔;其四,江苏及长三角地区工业、技术基础好,可为盐城风电能源基地建设提供科技与产业支撑。

基于以上的条件,构建盐城大风电能源基地将成为江苏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风电场的建设应选择在沿海滩涂一带(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港口、工业园区等),尤其是辐射沙洲海拔高于0m的潮滩,涨潮淹没,退潮出露,理论深度0m以上的面积有90多万亩,风能资源丰富、地质条件好,世界罕见。向东近海还有辐射状浅水沙滩200万亩,70m高平均风速为8.4 m/s,是全球难得的建设大型海上风电场的理想地,未来可建设成为“中国绿色能源之都”。其总装机容量近期可达到6千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780亿千瓦时以上,相当于三峡年发电量的2倍,届时将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大风电能源基地。

2.构建盐城风电制造业基地

风力发电是风能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风电涉及到电机、塔架、风叶、机械传动、数控、输变电机组与设备等行业。它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大、投资回收快等特点。大风电基地的建设使风电产业规模化,能够带动风电制造业的发展。江苏及长三角地区正在全面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有着传统、先进的制造业基础。应充分发挥该地区产业基础、技术优势,大力推动盐城市风电制造业,打造集风力机制造、风力机研发、风电设计咨询一体化的全球风电机组生产基地,不但可满足当地风电场建设需要,又可为我国推广风力发电提业基础。同时,将对区域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明显推动作用。

3.构建盐城风电服务业基地

发展大风电产业关键要抓龙头,龙头就是风电场的建设。通过风电场的建设来带动整个风电服务业的发展,才能使沿海新能源基地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要以风电场建设为契机,把项目放在第一位,通过项目来带动电网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规划设计、技术咨询、维修服务、产品研发、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促进风电产业本地化与市场化,推进风电技术进步,降低风电建设的成本和上网电价。同时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全面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4.构建盐城新能源产业带

盐城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洼地”,属于经济后发地区,风力发电将势必成为盐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也将成为沿海“经济洼地”变为“经济高地”推进器。为此,地方政府应抓住这次机遇,以风电开发为龙头,全力打造盐城新能源产业带。首先应结合江苏与长三角现有的高新技术和产业基础,努力打造集风力机制造、风力机研发、风电设计咨询为一体的风电产业基地,形成风电产业集群。其次,应延长风电产业的产业链,将风电直接应用于盐化工氯碱工业、金属及非金属产品的精深加工等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构筑一个新的增长点。第三,以风电场的建设为动力,带动沿海产业园区的建设。风力资源的开发,既能解决沿海地区的“电荒”问题,又能成为沿海工业园区强大的能源依靠,吸引机械、电子、建材、造船、化工、装配等工业的集聚,带动沿海产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第四,沿海风电场的建设,将会进一步促进沿海滩涂的开发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将风电应用于农田灌溉、蔬菜大棚、海水养殖、家禽饲养等,形成现代高效集约型沿海“农工商一体化”新型农业带。第五,风电场的建设,将在沿海立起成千上万个大风车,形成一道壮丽的风车风景线。这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将与沿海滩涂湿地、生态林带、自然保护区交相辉映,成为沿海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盐城市统计局.2006盐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35

[2]韦宁:苏北沿海发展风力发电技术经济效果的初步分析[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6(2):20~23

[3]江苏省海洋渔业局.江苏省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报告[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52

[4]李源潮:加快培育江苏发展的沿海增长极[J].群众,2007.(5):4~8

第7篇:新能源产业范文

可见,战略性新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而且,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参与。同时,战略性新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建设带来挑战与机遇,因此,需要加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满足新能源及常规能源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能源动力类专业是战略性新兴的新能源相关产业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发展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学科与工程等专业的发展需要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其基础。传统产业的基础和发展现状将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将从传统产业的发展中获取帮助。能源动力类专业涉及的多是传统产业,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所涉及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新能源及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且属交叉学科,涉及物理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控制、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化学等多个基础学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专业并强烈地依托于能源与动力工程等工程技术的发展。基础学科是催生和促进新的学科领域特别是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发展的源泉。战略性新兴新能源产业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孕育其出生的能源动力类专业,能源动力类专业作为其发展的基础与源泉,并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高校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设置有共同之处,如均以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作为专业基础课。国内已开设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可知,大部分培养方案体现了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包括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这些均与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0)》中,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设为能源动力类特设专业的要求是一致的。北京工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主要依托热能与动力工程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践教学平台,并借助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优势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优势,进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

综上所述可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多是建立在原来的能源动力类专业基础之上的,能源动力类专业是战略性新兴的新能源相关产业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发展基础,因此,需要深入探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建设。

战略性新兴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对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自2010年7月教育部下文开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已有4年时间,该专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该专业主要是学生通过学习各种类新能源的特点、利用方式和方法以及新能源应用的现状、未来发展的趋势,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宽厚理论基础,系统掌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转换利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能源动力、化工、环境、材料、生物等专业知识,培养具备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能源科学、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受到新能源转换与利用以及新能源利用技术与设备的全面训练,具备能源科学及工程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体系设置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侧重于将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核电能等各种“新能源”如何高效的转换为“中间能源”,如将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生物质转换为生物油,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将潮汐能转换为势能等“中间能源”。但是,新能源要高效地为我们所利用,还需要将这些“中间能源”合理高效转换为可以利用的“二次能源”如电能以及可以直接应用的生物油等,这些“中间能源”的高效转换需要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参与才能够高效完成“中间能源”向“二次能源”的转换。

因此,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相关产业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同时,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需要针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的不足之处,针对各种“中间能源”的特点及转换特点,制定出合理的能源动力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其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新能源相关专业形成互补,共同完成从“新能源”向“中间能源”再到“二次能源”的高效转换,将新能源的利用率发挥到极致。

基于战略性新兴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背景下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

国内开设有能源动力类专业的高校有100余所,通过查阅并归纳国内各个高校能源动力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拥有扎实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宽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并具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的知识,系统掌握热力科学、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能源高效转换、清洁利用及其自动控制与运行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及学科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新能源发展的要求以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当今能源动力类专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提出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建议。

针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调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针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特点,以及新能源的能源转化特点,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使之满足新能源后续利用对人才的需求。如太阳能的热利用过程中,可设置高效吸收、储存及释放太阳能(热能)的相关课程,以及高效利用其储能材料释放的热能的动力机械的相关课程,完成从“新能源”(太阳能)到“中间能源”(储能材料所储存的热能)再到“二次能源”(如电能)的高效转换;可以添加高效热解生物质转换为高品质的生物油(“中间能源”)的课程,以及开设特定课程来讲解如何将生物油(“中间能源”)转换为可以直接高效利用的“二次能源”或直接将生物油“中间能源”高效利用的课程等等。

构建多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

能源动力类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需要分为博士、硕士、本科及专科,满足不同层的人才需求。同时,不同性质的高校在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的是不同的,如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学术型以及研究与应用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和应用型人才为主、教学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及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学生为主。

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虽然高校有多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但是,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发展迅猛,技术更新频繁,如果企业引进的人才仅仅靠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是不能满足企业的快速发展的。总书记在十六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因此,需要为已经毕业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能源动力类人才时刻具备最新知识与技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采取的措施可以是要根据不同岗位的人员,帮助其制定终身的自我学习与培训计划,使其获得并完善各种知识与技能;与高校联合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如每年对企业的人才进行专业相关新知识的培训或是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邀请能源动力类的研究院所专家定期举行学术讲座,传播能源动力类的最新技术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可以与行业协会共同举办相关知识的讲习班,使热能工程师掌握相关最新的专业技术;要求企业员工进行培训考证,使他们在考证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知识,同时也使其保持强烈的学习愿望;出国进行短期培训学习,学习国外最新的能源动力类知识;采取要求每位员自己工定期举办讲座,将其学习、工作或查阅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相互交流,使大家能便捷地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建立跨产业、跨领域、跨学科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能源动力类专业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培养常规的能源动力类人才基础之上与新能源相关产业合作培养跨产业人才,并与能源动力类之外的领域如化学工程及材料学科合作培养生物质能高效利用与新能源材料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

建立高校与企业、研究院所及国外高校学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与企业联合人才的培养主要是让企业里面的既懂理论专业知识和具有丰富实践工程经验的工程师担任本科人才培养(毕业设计)的第二导师,让本科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可以得到实际工程知识的训练,学习到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程联合起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学习如何将知识转换为生产力。其次,可以让企业参与硕士及博士人才的培养,由于硕士人才与博士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对于硕士人才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革,解决较高难度的实际课题为主。博士人才的培养可以部分参照博士后流动站对其博士后工作人员的要求进行培养,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的研究工作。聘请国内能源动力类研究院所的知名专家院士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让学生有机会与这些学术泰斗面对面交流,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所带来本领域的最新专业知识信息。可以聘请国外高校知名教授专家来国内短期讲课,让学生了解国外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及相关知识。

注重能源动力类人才出国留学培养

选送优秀的学生在完成国内的课程以后,到国外动力类著名高校继续学习先进的能源动力类知识,使人才的培养具有国际水准,这些学生在国外完成本科、硕士或博士的学业之后回国工作,这样就可以为我国能源动力类的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快我国能源动力类产业及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能源动力类人才的后续培养

从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本科及专科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但是,这些人才要在企业做出成果,离不开企业的“二次培养”,就是按照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安排在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专业技能、技术以及研发的后续培养锻炼,在此过程中培养出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各个环节上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出如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人才、高技能的技术创新人才以及实际科技成果的转化人才等。

按照CDIO模式及卓越工程师模式培养能源动力类人才

第8篇:新能源产业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新能源;研究述评

在我国,新能源产业作为一新兴产业渐渐地兴起和发展,新能源产业也成为学术界越来越关注的领域, 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开始丰富起来。

目前我国学者对新能源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产业组织角度对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产业政策角度对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的研究和基于区域经济角度对新能源发展的理论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基于产业组织角度对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目前在我国,新能源产业作为一新兴产业刚刚兴起和发展,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程度因领域和区域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别。然而,不同领域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能力如何,各区域的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是强是弱,这都需要学者进行相关的定量和实证分析。孟浩,陈颖健(2010)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我国的新能源产业进行了分领域的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最后认为目前我国整个新能源产业发展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尚玉敏(2009)用SCP范式分析法和熵权评价法对河北、浙江、内蒙古、江苏和山东五省的新能源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认为江苏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最强,河北省则处于第四位。刘鸿雁、洪浩林等人(2008)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目前国内唯一的"部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保定市新能源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设立评价新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效益力、市场影响力、科技创新力和规模竞争力4个子指标体系,结果认为保定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

二、基于产业政策角度对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的研究

1、对于国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

新能源产业在世界各国得以迅速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各国出台的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据国际能源署(IEA)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目前针对世界各国提出的或正在实施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政策和措施,大体上可将新能源产业政策归纳为以下五类: (1)强制性政策。主要指由政府制定的有关法律、条例、技术政策和具有指令性或强制性的行政法规。例如美国的《国家能源政策法-2005》、日本的《新能源法》和《能源政策基本法》、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取暖法》等。(2)计划引导或目标引导性政策。很多国家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都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线图,比如日本1993年开始实施的"新阳光计划"以及2004年提出的"新能源产业化远景构想"、美国的"阳光计划"和"加州百万住宅计划"等。许多发达国家发展新能源的思路是:国家制定一定阶段的新能源的具体发展目标和计划,在发展目标框架之下,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并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鼓励各界投资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3)基础性研发政策。指新能源技术在研究开发和示范等活动中,政府所采取的支持行为。发达国家在新能源科技和研发方面投入很大,如建立专门的国家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研发资金和补贴等技术支持。(4)经济激励政策。包括由政府制定或批准执行的各项经济刺激措施,如价格激励、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扶持以及出口鼓励等措施。(5)市场培育政策。主要是指探索合理的新能源发电定价机制,理顺市场经济关系,开拓产业市场需求,解决电力终端应用的问题。例如对电网企业实行新能源配额制,即强制规定电网企业购买一定比例的新能源, 并把该指标纳入电网企业的考核指标范围。

2、对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产业政策研究

为了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长期规划、经济激励等产业政策措施。然而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效果如何,和国外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与不足,对此我国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陈伟(2010)通过比较分析日本和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发现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的设计更完善, 但在政策配套和政策执行力方面中国与日本还存在一定差距,最后提出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政策应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增强政策协调性,促进行业优化重组。李俊峰,时瞡丽(2006)详细介绍了国外及我国在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经济激励措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主要产业政策,认为目前我国针对新能源发展已经建立了比较全面的产业政策体系,但在操作执行层面的政策尚需要加强和完善,并提出我国未来制定新能源产业政策应侧重于制定国家新能源发展规划,建立部级新能源技术研发中心以及设置专门的负责机构等。金乐琴(2010)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目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包括核心技术缺乏、市场培育滞后、产业盲目扩张等进行了详实分析,提出我国制定新能源产业政策应侧重于技术创新、市场培育以及产业规制等方面。

三、基于区域角度对新能源产业的研究

新能源产业作为一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很多区域都在积极扶持其发展。针对全国各地蓬勃兴起的新能源产业态势,学术界对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和陕西等省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竞争优势和劣势,发展思路和发展对策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张丽(2010)从区域协同创新的角度对长三角的新能源产业进行了研究。刘叶志(2009)从闽台合作的角度对福建和台湾的新能源产业进行了探索研究。有学者认为新能源产业刚刚兴起和发展,政策和技术还有待于完善,因此科学规划引导和选择理智的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各地对发展新能源热情高涨,很多地方出现盲目上马新能源项目或是重复建设产业链,致使新能源制造业的某些领域出现刚起步就产能过剩的现象。根据新华社的《中国新能源开发现状调查》报告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份提出了要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另外,有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如果不进行合理的规划加以引导,"一窝蜂"地发展不仅浪费资源,对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也将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我国各地方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必须依据各区域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程度进行认真的比较研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必须有所侧重,避免盲目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孟浩,陈颖健.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能力综合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2010,(6).

[2]尚玉敏.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竞争力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9.

[3]刘鸿雁.保定市新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1).

第9篇:新能源产业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定价

一、绪论

1.新能源的概念

一般认为,新能源是使用新技术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体指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以外,直接或间接利用来自太阳、地球内部热能以及采取清洁方式产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能。新能源。

2.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起步相对发达国家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并且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比如太阳能产业,目前我国的太阳能电池己经达到全球市场的一半以上,成为太阳能电池的第一出口国,光伏产业己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光伏制品的第一生产国。又比如风能产业,目前我国国内的风机销售量远超1万台,风电的装机容量稳居全球第一。再比如核能产业,目前我国投入运营的核电机组超过10台,占世界核能利用的3%左右。

二、新能源产业定价的特殊性

与传统能源产业或者一般的行业不同,新能源产业在产品定价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新能源产业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性。这种强烈的正外部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新能源产品比较环保,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消耗,具有环保正外部性;第二是新能源产业使用的是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产业的升级换代,具有技术正外部性;第三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会对传统能源产业的发展形成冲击,抑制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具有市场正外部性。正外部性效应对产业带来的影响就是社会边际收益高于产业边际收益,这样势必会造成产业的实际供给不足。

三、新能源产业定价策略分析

以上我们分析到,新能源产业存在市场失灵,产业定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当然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来决定,原因有二:一是完全由政府来决定的新能源产业不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完全由政府定价会削弱生产者的积极性,弱化我国新能源产业相对于国外的竞争优势,不利于新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所以最优的方式应该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来定价,随着产业的逐渐发达逐步增加市场化的程度。

市场对新能源产业价格的影响机制主要是靠影响新能源生产者的供给和新能源消费者的需求,而政府对新能源价格的影响机制除了通过这两个方面来进行之外,还包括通过对新能源以及传统能源市场的直接管制。从影响新能源生产者的供给角度来看,政府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增加对新能源生产者的研发补贴或者价格补贴、减少对新能源生产者的税收或者对新能源生产者实施一定税收优惠等等。从影响新能源消费者的需求角度来看,政府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对新能源消费者实施消费补贴、对传统能源生产企业增加税负并实现税负向消费者的转嫁等等。从对新能源以及传统能源市场实施管制的角度来看,政府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提高传统能源产品价格或者原料价格、降低新能源产品价格或者原料价格、对应当承担可再生能源发展义务的企业实施配额制管理、责令传统能源产品逐步退出市场等等。

四、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定价经验探析

1.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一定的补贴,降低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新能源产业的供给水平。美国政府在科学确定使用新能源生产电的价格的基础上,对电的价格进行一定的价格补贴,倡议电力生产企业使用新能源来生产电。德国政府规定电力公司不得通过提高联网费用等方式限制使用新能源发电,同时为使用新能源发电企业按生产的电量提供一定数量的现金补贴。

2.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一定的税收优惠,降低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成本,对传统能源产业进行一定的税收惩罚,限制传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美国早在2005年就划拨出近150亿美金的减税额度供企业使用,引导企业使用新能源。法国政府发动了“清洁汽车免税计划”和“建筑物太阳能计划”,对经检测判定为高污染的大型车辆征收高达双倍的行车执照费,而购买低能耗、低污染的“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将得到两千欧元的现金补贴。

3.政府积极培育新能源市场主体,注重建立新能源发展的市场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定价机制。许多国家采用了配额管理制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配额管理制通常有以下特点:一是配额管理是在市场尚未完善之前强制推行的,有责任的企业都要无条件的承担。二是在配额本身的流转上实施市场机制,承担配额的企业可以通过自身节能减排的方式去完成,也可以通过支付一定款项向其他企业购买配额。三是监管和惩罚机制对于配额管理制的落地实施非常重要。

五、研究结论

根据对新能源产业定价的特殊性的论述、新能源产业定价策略分析以及对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定价经验探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新能源产业在产品定价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新能源产业具有环保正外部性、技术正外部性、市场正外部性等强烈的正外部性。正因为这种正外部性的存在,导致新能源产业若由市场来完全定价,会导致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进而导致产业的实际供给不足,或者说是实际投资水平低于社会最优投资水平。

2.新能源产业在产品定价方面也不能由政府完全来决定,一是完全由政府来决定的新能源产业不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完全由政府定价不利于新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定价既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同时也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必要的调节,才能实现产业发展的最优均衡。

3.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定价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一定的补贴,降低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新能源产业的供给水平。二是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一定的税收优惠,降低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成本,对传统能源产业进行一定的税收惩罚,限制传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三是政府积极培育新能源市场主体,注重建立新能源发展的市场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定价机制。

六、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基于定价机制视角,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应该努力提高财税政策的效果,此外还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政府的定价作用发挥的关键就是政府正对新能源产业实施的各项财税政策和管制手段能否落到实处。建议政府多采用生产者研发补贴、税收政策优惠和消费者购买新能源产品现金补贴的方式,直接有效地促进新能源产品的研发和消费。在加强对能源消费的管制上,政府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得到执行落实。

2.新能源企业在对产品定价时,除非政府由相关限价约束或者指导性价格,应该尽量遵循市场规律,根据市场供求和政府补贴合理定价,这样才能在将来真正实现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际最优均衡。此外新能源企业一定要切实提高产品质效。因为新能源的消费者大多在培育阶段,很多消费者对于消费新能源本身就有着很多的疑虑,新能源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旦有很多劣质品,势必会带来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破坏稚嫩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立法手段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R].北京: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06.

[2]江凯,杨美英.全球新能源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水电能源科学,2010年1月,第28卷第1期 :151~154.

[3]李靖. 推动我国新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11(6):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