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四种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四种形态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四种形态心得体会

第1篇:四种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政治生态;监督执纪;贵州

同志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提出的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重要论述,既是长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纪检监察工作所面临形势和任务的科学判断,是对党内监督工作重要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理论永葆生命的唯一途径。“四种形态”的理论研究同样要指导实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要求。

一、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研究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提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科学回答了“用什么执纪、为什么监督”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真正体现对党员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对于挺纪在前、执纪必严,以纪律建设推进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伴随着党内外的广泛学习和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迅速引起媒体和学界的广泛重视。在“中国知网(CNKI)”中搜索篇目椤奔喽街醇汀四种形态’”后发现,自2015年9月26日至今有64篇学术期刊论文和200多篇国内重要报纸刊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期刊《中国纪律检查》和《人民日报》最早刊发“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新闻报道。之后,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和地方重要报纸迅速刊发相关的新闻报道,关于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学习和研究广泛展开。师长青(2015)认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挺纪在前的理论创新和行动指南。中共中央纪委案件审理室副主任熊惊峰(2016),将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进行了较为系统理论研究,强调正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建立有效机制。

同志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提出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正确认识、体会和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各级党组织的重大任务。实际上,2015年9月至12月“四种形态”处于理论的认知和学习阶段。2016年鲜有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学术研究,相关的实践研究成果相对匮乏。

贵州省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2015年9月30日《毕节日报》刊发“监督执纪问责要围绕‘四种形态’做深做细做实”,是贵州省最早关注“四种形态”的新闻报道。2015年12月22日和2016年1月1日《贵州日报》分别刊发“全省落实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座谈会综述”和“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进中央八项规定落地生根”。郭敬敏(2015)认为应当把“四种形态”贯穿监督执纪问责始终。万纪耀(2016)研究了纪委实践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思路和途径。黔清风(2016)在《当代贵州》中论述了贵州省落实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关键在于深刻领会全面从严治党的本质要求。截至目前,受所掌握资料所限,仅检索到以上公开发表的几篇报纸要闻和3篇期刊论文。贵州省对“四种形态”的关注虽然较早,但是和全国对该问题的关注呈现较为相似的重复性研究趋势,即缺乏理论性和专业性的深入研究。

二、政治生态建设与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契合

政治生态是相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生态,是某一区域内政治参与主体对社会所形成的稳定格局和过程。它是政治生活现状和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以及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和作风问题。具体应包括党员干部个体生态、党组织生态、政治文化生态和生态系统。

1、政治生态建设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依存关系的契合。

政治生态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政治生态包含了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被包含于政治生态建设中。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党的政治生态建设发挥“外因”作用,党员领导干部是政治生态建设的核心,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素质的好坏决定着党组织和政治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同时,政治生态建设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两者之间又相互影响。良好的政治生态对于党的监督执纪有积极的正向作用,恶劣的政治生态使党的各种监督形同虚设。有效的监督促进政治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和谐共生,失效的监督破坏政治生态并加速上层建筑的分崩离析。

2、政治生态建设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共同作用对象的契合。

政治生态建设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两者从不同的维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相似的作用。政治生态建设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宏观层面的实践和探索,监督执纪“四神常态”则体现在微观层面的实施和应用。不论是政治生态建设还是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都通过对党员干部和党的各级组织而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政治生态影响党员干部和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个体“四种常态”的监督执纪是党的建设中必不可缺的方式和手段。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执纪“四种常态”的贯彻落实是改善和形成良性的政冶生态的重要环节。

3、政治生态建设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动态发展的契合。

政治生态建设和监督执纪“四种常态”两者相辅相成,在建设中国特色让会主义探索中螺旋上升。党的建设中需要政治生态的良性循环,、违法违纪的行为破坏了政治生态,党内外的监督执纪不仅具有修补和恢复被破坏的政治生态的功能,而且能够预见并提前预防贪腐行为的发生,并能够有效阻止。虽然政治生态建设和监督执纪并不总是同步的,但两者最终总是能够在党的建设实践中动态发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联动促成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三、贵州省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1、为人民服务是政治生态链的核心,监督执纪应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

虽然同志提出了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但是监督执纪不应仅仅局限在这“四种形态”、也不应仅仅局限在当前这个时间段。监督执纪永远在路上,监督执纪可以有多种形式和多种方法。不管它是哪种形式、那种方法,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监督执纪要求把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贯穿在政治生态建设中,为人民服务是政治生态链的核心。偏离的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政治生态呈现利己化、集团化、边缘化,政治生态中各要素无法有机结合,政治生态被破坏。监督执纪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为群众谋福利成为生态链中各个要素紧密衔接、共同生存的核心。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的关键在于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是是整个政治生态链中的关键环。党员干部个体生态、党组织生态、政治文化生态和生态系统都依靠群众路线得以有机共存。监督执纪中群众路线坚持的好,群众基础好,整个政治生态将富有丰硕而坚定的群众“根基”,政治生态将易于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机制,抵御各种非集体主义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大。

2、监督执纪应参与政治文化建设,优化政治生态环境。

政治生态由多种因素过程,特定的文化传统、民族习性、意识形态传承等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对形成政治生态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相对于政治制度的刚性约束而言,政治文化的软性作用更具优化政治生态空间的条件和优势。受贵州省历史传统和地缘要素的影响,贵州省政治文化与其他省份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贵州省内各地官员的认知、情感、信念与价值观等诸多心理活动和实践方式,构成了本省政治生态的区域品质。政治文化的可塑性为监督执政的创新和发展带来可操作的空间。监督执纪可以引导、培育和塑造出更具时代性和发展性的政治文化。

贵州省监督执纪可以增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对党员干部的认知、情感、信念与价值观进行有效干预和引导,最大限度发挥政治文化对党在基层执政合法性的支持和统帅作用,培育和塑造与适合和谐社会发展的政治文化。

3、监督执纪参与民主建设,促进政治生态的更新与进化。

当前,贵州省内外很多地方党群矛盾突出,民益得不到保障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致使增多。针对这种社会政治生态失衡现象,监督执纪“四种常态”应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民主建设为个体生态、党组织生态、政治文化生态和生态系统的联动创造内在动力,加速政治生态的更新与进化。

监督执纪参与民主建设要以法律为准绳、用民主的方法和途径来疏通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监督执纪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当前出现的一切影响党群关系的腐败现象,切实保障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的主要民利。在政治生B的建设中,维护民众的民利并及时纠正损害人民利益的错误作法,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治生态的更新与进化。

4、健全监督执纪的体制机制,有利于政治生态的修复和保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省政治制度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对于党的基层执政而言,党在基层执政的制度建设还有许多领域和细节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监督执纪的秩序化、民主化、制度化都还有很多探索的空间,监督执纪的体制改革还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且政治生活中的制度通道容纳能力和可操作性也相对滞后于公众的期待和要求。

因此,必须促进监督执纪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监督执纪的民主参与制度、决策制度、管理制度、公开制度等。通过监督执纪机制体制建设,建立健全符合贵州省科学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监督执纪的常态化和制度化能够使我们的党积极、科学、有效的参与到政治生态的建设中,既有对违法违规行为的事后严厉惩治制度,又有针对性极强的事前预防体系。监督执纪的常态化和制度化能够保障政治生态的修复和保护,为政治生态建设取得成效添砖加瓦。

5、监督执纪强化廉政建设,保障政治生态良性发展。

第2篇:四种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对四种形态着墨颇多,前后共8次提及,但总要求只有一个各级党组织特别是纪委要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实践好四种形态,纪委要把四种形态运用情况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把监督执纪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进一步深化对四种形态的认识

四种形态看似平实,却含义深远,体现了我们党对管党治党规律的深刻把握。它通过层层设防,把全面从严体现在破纪之初直至立案审查之后的全过程,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真正体现对党员的严管厚爱。

道理如此明确,但当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此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其中最有市场的便是反腐拐点论。这种论调宣称,四种形态的实践,预示着反腐拐点来临,意味着反腐转向、节奏放缓、力度减弱。

还有干部把四种形态视为挡箭牌,认为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就是要用批评教育代替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让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成为大多数,就是要用党纪轻处分代替重处分,用纪律处分代替移送司法。山东一位纪检干部反映,有的干部受到党纪处分后还感到委屈,就是这种认识在作怪。

这些论调反映出一些人对四种形态理解不到位,实质是错判了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低估了我们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定决心。

在六次全会上就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提出两个没有变: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同志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没有变,旗帜立场不会变,我们的目标任务就不能变。

这无疑给了那些仍然执迷不悟、怀有错误思想认识的人一个有力的回击。中央纪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表示,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全会对当前形势任务的分析,进一步深化对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实践好四种形态的认识。特别要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仅仅是开了个头,任重而道远。实践好四种形态,纪委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执纪的力度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必须踩着不变的步伐,保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

树立与四种形态相适应的政绩观

实际上,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的并非只有党委和党员干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纪检干部能否认清四种形态的内涵,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政绩观,对于能否实践好四种形态尤为重要。

全会报告对各级纪委转变工作理念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从受理、线索处置、谈话函询,到执纪审查、调查谈话、审理报告,都要坚持纪在法前,把四种形态运用情况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

同志在全会报告里指出,以法代纪的思维定势尚未根本转变,其中就包括一些纪检干部仍然坚持错误的政绩观。 一些省(区、市)纪委书记说,他们在日常工作和调研中发现,仍有纪检干部以办大案要案论英雄,抱着只要干部不违法,违反纪律就是小节的错误认识不放。

用纪律管全党治全党,不能以审查大案要案数量论英雄。天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姚增科认为,实践好四种形态,纪检机关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抓大抓要,又抓早抓小,从重点盯违法转向全面盯违纪,从重点盯极极少数转向综合运用四种形态。

江西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周泽民认为,必须发挥考评对纪检干部实践四种形态的导向作用。通过调整优化纪检监察工作成果指标体系,把开展谈话函询、处理一般违纪问题、为干部澄清事实等体现抓早抓小实际成效的工作成果纳入考核范围。

实际工作中,已有一些地方进行了探索。河南郑州金水区、江西乐平、浙江海盐等地及时调整考核体系,加大对党员干部轻微问题线索早发现、早处置的考核力度,倒逼纪检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在日常监督执纪上,形成与四种形态相适应的考核机制。

把四种形态做深做细做实

围绕四种形态,去年以来,各级纪检机关在执纪方式上进行了探索。比如,扩大谈话、函询、诫勉范围,让有反映的干部讲清问题,认识错误,及时改正;在执纪审查中充分发挥理想信念和政策的感化教育作用,让审查对象学习,对照入党志愿书,深刻反思、认识错误;印发严重违纪违法干部的忏悔录或案例剖析,发挥警示教育作用等。从目前取得的效果看,一些实践探索有待细化、完善。

单就谈话来说,如何让谈话真正发挥实效,是很多纪检干部面临的难题。据一些基层纪检干部反映,有的干部把组织的苦口婆心当成厌烦的唠唠叨叨,谈完话后依然我行我素,变得皮实有的地方谈话针对性不强,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和不留情面的担当,容易使谈话流于形式;有的不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使违纪的同志深刻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解开心里的疙瘩有的地方党组织不想谈、不愿谈,便推给纪委去谈。

谈话没有发挥实效,既有谈话对象个人的原因,也暴露出一些纪检干部在这方面存在的短板。一些地方纪委书记告诉记者,有的纪检干部在抓早抓小特别是在及时发现和处理一般性违纪问题上,往往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与当前把握运用四种形态的要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

工作越细致就越深入,越深入就越有成效。实践好四种形态,各级纪检机关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六次全会要求,克服能力不足、担当不够的问题,把四种形态做深做细做实。

做深做细做实,就要健全制度,完善程序。仍以谈话为例,谁来谈、跟谁谈,谈什么、怎么谈,谈之前做什么、谈完后怎么做,谈话预期效果是什么、谈后实际效果如何这些细致具体的内容、程序和要求必须固化为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谈话的威慑性和教育性。在这方面,有些地方进行的探索经验可以借鉴。广东省纪委印发《关于开展谈话提醒构建抓早抓小工作机制的通知》,对运用四种形态开展谈话提醒作出制度化规定。福建省纪委出台廉政谈话提醒六项制度实施办法,对组织实施部门,谈话对象和情形,谈话方式、内容、程序、要求等,逐一作出明确规定。

第3篇:四种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调研报告一

xx县粮食局纪检组是xx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派驻粮食局的常住机构,其工作性质是监督执纪。近年来xx县粮食局纪检组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大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区、市、县有关党纪政纪的上级精神,紧紧围绕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理清执纪工作思路和优化执纪方式,使纪律的高压线贯串粮食工作中并发挥作用,做到纪在法前、纪比法严在全县粮食工作中落地生根。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建立约谈机制,让干部职工在纪律红线之外止步。在每年的纪检监察工作计划中,把纪检约谈机制作为纪检的首要工作来安排抓好抓实,对发现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进行及早处理。进一步形成在局班子之间、党员干部职工之间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的效果。

2.在粮食局的纪检监察工作上,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放在前面、做到抓早抓小,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较变为错误。

3.在粮食纪检监察工作中加速转变办案思维旧态,从紧盯违法转变侧重违纪,对全县粮食经营的全流程进行监督,全县县级储粮全部实行网上竞卖,项目工程按照工程招标程序投标竞选施工单位。使粮食工作按照不违纪的流程走,达到用纪律管住大多数的目的,粮食局近年来没有党纪处分和组织处理的案例发生。

4.结合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四风教育活动,开展抓好粮食局的纪检监察工作。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我们开展了本系统三公经费的清理、多占住房的清理、超标使用办公用房的清理等一系列的工作。在这一系列的清理工作中,共清退5套违规多占住房,目前已完成清退工作的有3套,有2套正在办理清退手续;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县粮食局三公经费逐年下降,清退2013年违规发放的中秋月饼费3200元。结合反四风的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本系统内的思想大交流、思想大讨论,进行非常彻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深刻的思想剖析,真真正正做到红红脸、出出汗的目的,让大多数党员干部对纪律心存畏戒,逐步形成了作风向好态势转变,执行力得到很大提升。

5.做到常抓不懈,推进纪律教育常态化。一是结合粮食工作实际、六五普法、领导上常课、公务员学习等平台,注重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和组织纪律意识,在全局上下营造出守纪律、讲规矩的良好政治氛围。二是突出重点。针对纪律教育重领导干部轻普通党员的状况,将教育重点放在局机关股室和二层机构的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上,使教育不落死角,不定期开展上党课、开座谈会,组织观看廉政教育片等,拓展党员干部接受纪律教育的渠道,实现纪律教育全覆盖,达到让纪律成为每名党员干部心中带电的高压线。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粮食流通工作的纪检监察,由于涉及粮食经营各环节,在纪检工作人员来说,就必须涉及到粮食工作方方面面,有财务、统计、保管、质检、粮食加工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监督检查工作对粮食监管不能面面具到,在工作程序上这也是粮食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意见和建议

根据以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执纪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粮食业务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纪检工作中的执纪能力。

2.应积极参与到粮食经济工作中的各环节活动中,在实际业务环节中学习实践知识,提高执纪水平。

3.建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开办有关粮食业务执纪的培训,增强粮食执纪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粮食事业的健康保驾护航。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调研报告二

王岐山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对四种形态着墨颇多,前后共8次提及,但总要求只有一个各级党组织特别是纪委要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实践好四种形态,纪委要把四种形态运用情况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把监督执纪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进一步深化对四种形态的认识

四种形态看似平实,却含义深远,体现了我们党对管党治党规律的深刻把握。它通过层层设防,把全面从严体现在破纪之初直至立案审查之后的全过程,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真正体现对党员的严管厚爱。

道理如此明确,但当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此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其中最有市场的便是反腐拐点论。这种论调宣称,四种形态的实践,预示着反腐拐点来临,意味着反腐转向、节奏放缓、力度减弱。

还有干部把四种形态视为挡箭牌,认为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就是要用批评教育代替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让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成为大多数,就是要用党纪轻处分代替重处分,用纪律处分代替移送司法。山东一位纪检干部反映,有的干部受到党纪处分后还感到委屈,就是这种认识在作怪。

这些论调反映出一些人对四种形态理解不到位,实质是错判了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低估了我们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定决心。

在六次全会上就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提出两个没有变: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王岐山同志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没有变,旗帜立场不会变,我们的目标任务就不能变。

这无疑给了那些仍然执迷不悟、怀有错误思想认识的人一个有力的回击。中央纪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表示,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全会对当前形势任务的分析,进一步深化对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实践好四种形态的认识。特别要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仅仅是开了个头,任重而道远。实践好四种形态,纪委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执纪的力度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必须踩着不变的步伐,保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

树立与四种形态相适应的政绩观

实际上,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的并非只有党委和党员干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纪检干部能否认清四种形态的内涵,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政绩观,对于能否实践好四种形态尤为重要。

全会报告对各级纪委转变工作理念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从信访受理、线索处置、谈话函询,到执纪审查、调查谈话、审理报告,都要坚持纪在法前,把四种形态运用情况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

王岐山同志在全会报告里指出,以法代纪的思维定势尚未根本转变,其中就包括一些纪检干部仍然坚持错误的政绩观。 一些省(区、市)纪委书记说,他们在日常工作和调研中发现,仍有纪检干部以办大案要案论英雄,抱着只要干部不违法,违反纪律就是小节的错误认识不放。

用纪律管全党治全党,不能以审查大案要案数量论英雄。天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姚增科认为,实践好四种形态,纪检机关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抓大抓要,又抓早抓小,从重点盯违法转向全面盯违纪,从重点盯极极少数转向综合运用四种形态。

江西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周泽民认为,必须发挥考评对纪检干部实践四种形态的导向作用。通过调整优化纪检监察工作成果指标体系,把开展谈话函询、处理一般违纪问题、为干部澄清事实等体现抓早抓小实际成效的工作成果纳入考核范围。

实际工作中,已有一些地方进行了探索。河南郑州金水区、江西乐平、浙江海盐等地及时调整考核体系,加大对党员干部轻微问题线索早发现、早处置的考核力度,倒逼纪检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在日常监督执纪上,形成与四种形态相适应的考核机制。

把四种形态做深做细做实

围绕四种形态,去年以来,各级纪检机关在执纪方式上进行了探索。比如,扩大谈话、函询、诫勉范围,让有反映的干部讲清问题,认识错误,及时改正;在执纪审查中充分发挥理想信念和政策的感化教育作用,让审查对象学习党章,对照入党志愿书,深刻反思、认识错误;印发严重违纪违法干部的忏悔录或案例剖析,发挥警示教育作用等。从目前取得的效果看,一些实践探索有待细化、完善。

单就谈话来说,如何让谈话真正发挥实效,是很多纪检干部面临的难题。据一些基层纪检干部反映,有的干部把组织的苦口婆心当成厌烦的唠唠叨叨,谈完话后依然我行我素,变得皮实有的地方谈话针对性不强,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和不留情面的担当,容易使谈话流于形式;有的不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使违纪的同志深刻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解开心里的疙瘩有的地方党组织不想谈、不愿谈,便推给纪委去谈。

谈话没有发挥实效,既有谈话对象个人的原因,也暴露出一些纪检干部在这方面存在的短板。一些地方纪委书记告诉记者,有的纪检干部在抓早抓小特别是在及时发现和处理一般性违纪问题上,往往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与当前把握运用四种形态的要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

工作越细致就越深入,越深入就越有成效。实践好四种形态,各级纪检机关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六次全会要求,克服能力不足、担当不够的问题,把四种形态做深做细做实。

做深做细做实,就要健全制度,完善程序。仍以谈话为例,谁来谈、跟谁谈,谈什么、怎么谈,谈之前做什么、谈完后怎么做,谈话预期效果是什么、谈后实际效果如何这些细致具体的内容、程序和要求必须固化为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谈话的威慑性和教育性。在这方面,有些地方进行的探索经验可以借鉴。广东省纪委印发《关于开展谈话提醒构建抓早抓小工作机制的通知》,对运用四种形态开展谈话提醒作出制度化规定。福建省纪委出台廉政谈话提醒六项制度实施办法,对组织实施部门,谈话对象和情形,谈话方式、内容、程序、要求等,逐一作出明确规定。

第4篇:四种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汽车;立体构成;点、线、面、体;心理

立体构成是设计人员必学的三大构成之一,它在设计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泛,如雕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园林设计等,而作为工业设计人员,更应掌握立体构成的设计方法,工业产品不是二维平面的,而是三维立体的,立体构成中的种种构成法则都适用于工业设计。掌握好立体构成的设计法则也是可以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给予更好的指导方向。以汽车外形设计为例,可以从不同类别的汽车造型分析出其外形需求,从观感上给人造成怎样的一种心理感受,强化汽车外形的特点。

一 立体构成的组合要素

物理世界中任何固体的事物都是具有其形态的,形态是指物体形的状态或表现形式,生活中常见的形态分为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自然形态、物体受外在力的作用导致的偶发形态和人类利用一定材料,使用工具造出的人造形态三种。在工业产品的设计中都是归为第三种。

在讨论设计中的形态之前,先回头看看立体构成中对于形态的组成要素的定义,帮助我们理清分析汽车形态的思路。

形态的要素大体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点”,“点”是造型中最基本的要素,它的形态相较而言较小,但往往起着标明、强调、向心的作用,点的位置的不同可造成人或轻浮、或沉积、或散漫、或集中等不同的心理感受。其次是线,大体上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另一类是曲线。常见的直线由于方向、角度、折回方式的不同,也可以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曲线较之直线具有更多的柔和、圆润、流动、活泼的感受。第三是面,面是立体构成中的主要因素,它在空间中起着侵占空间的作用。大体上分为两类,平面与曲面,曲面较之平面更有一种饱满,亲切、温和的感受。最后就是体,体根据或薄或厚、或有序或杂乱的排列,可造成不同的势,不同的势可造成人沉重或紧张等不同的心理感受。

二 不同种类汽车的外形特点

汽车从品牌、外观等有很多不同种类,本文中将汽车以功能来进行分类。从功能上看,常见的汽车可分为家庭轿车、商务车、越野车、跑车和赛车五个种类。每个种类的汽车有着自己特有的功能诉求。以下从立体构成的角度对每种汽车外形进行分析。

(1)家庭轿车

家庭轿车(如图一、图二)主要用来满足家庭出行需求,家庭人口在2-5人左右,5人座的轿车首先会通过长、宽、高度的空间大小来形成豪华或紧凑的观感。考虑到家庭中会有老年人、中青年和儿童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每个年龄层有各自的审美观和心理需求,所以家庭轿车的造型一般以平稳为主,不会特别花哨出挑。整车车型一般以平滑的流线创造出饱满、柔和的大曲面,使人感受其容量和平易近人的视觉感受。作为点元素的门把手在汽车侧面形成断续感,加强侧面前低后高的运动、速度感。其他的点元素也就是车灯分布在车头和车尾,集中视线,形成点睛之笔。车灯的形状又能早就汽车不同的气质,如偏圆形的车灯会给人以活泼可爱之感,而棱角较多的车灯给人以凌厉强势之感。进气格栅以线面结合的形式出现在汽车造型上,面积较大线条粗犷的进气格栅会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反之则给人温婉秀气的感觉。

(2)商务车

商务车(如图三、图四)一般用在公司商业用途上,使用人群基本以公司管理人员,其心理需求为公务、大气、简洁。商务车一般以大体块居多,给人以包容之感。相较于家庭轿车,商务车的形态偏方形,形成严肃、稳重的气势。线条以直线为主。作为面的车窗玻璃也少了家庭轿车车窗玻璃的棱角与曲线,加强了沉着、平稳的感觉。

商务车的点元素,也就是把手及车灯部分也较少运用曲线。线面结合的进气格栅面积大,线条少,简洁而大方。整车装饰少,使商务车具备一种干练、稳重的气质。

(3)越野车

越野车(如图五、图六)的消费者主要由热爱自驾游或爱显现个人个性的中青年构成。以在野外行车居多,考虑路况的原因,会将底盘升高,整车形态显得虽然庞大但灵巧。因其消费群体中男性占比具有明显优势,所以整车较少出现柔和的曲线,以刚硬、锋利的直线、折线来体现越野车的男子气概。越野车的进气格栅以不同于家庭轿车和商务车的线面结合形式出现在汽车造型上,前两者通常以水平线与面结合,给人稳定的感觉,后者以垂直线与面结合,强调其向上、运动、刺激的感觉。作为点元素的汽车把手和车灯,比较各自为政,柔化了越野车过于强硬的气息,增添了活泼的感觉。

(4)跑车

跑车(如图七、图八)的消费群体比较特殊,通常以喜爱炫耀,张扬个性的年轻人为主。所以跑车的形态特别花哨、张扬。跑车的性能与普通家庭轿车不一样,所以整车会略小于家庭轿车,方便快速提速。基本上出现在汽车上的线条都是抛物线或自由曲线,给人以自由、奔放、速度感和流畅感。而跑车上的点元素就比较多了,除了后视镜、把手和车灯外,车标、图案都可以成为点元素。使跑车更多的具有活跃、节奏、明快的性格。

(5)赛车

赛车(图九、图十)不会出现在普通公路上,它是在赛场上用来进行比赛的。它以汽车一种特殊的形式存在。整车除了具有强烈的流线型外,还有较多的大的体块,如果将汽车看作是人,这些体块类似于大块肌肉,给人敦厚、结实的感觉。赛车的用途特殊,速度快,与其他车型设计不同的前高后低的形态一来可以将重心移到前部减少危险,另一方面使其类似于炮弹的造型,从观感上加强速度感。不同于前四种车型,跑车多了更多的直线构架,从结构主义看,这些直线构架形成了“势”,这种“势”有一种类似于野兽的侵略性,暴力性之感,成就其在赛场上的一种霸气。

三 研究汽车造型中立体构成的意义

第5篇:四种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准确把握“四种形态”的内涵和要求

“四种形态”是一种全新的工作理念,科学回答了“用什么执纪、为什么监督”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怎样解决“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现实问题。各级党委和纪检机关在推进管党治党过程中,要全面准确把握“四种形态”的丰富内涵和根本要求,澄清和克服一些思想认识和行动上的误区。

消除对把握“四种形态”的错误理解。正确理解和把握“四种形态”,要防止产生以下不良倾向。有的认为,把纪律挺在前面,反腐败要出现拐点了,下一步正风反腐就会节奏放缓、力度减弱;有的担忧,“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是不是纪委从此以后不查大案了?有的判断,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与查办案件相比要更加容易了。这些都是对中央提出“四种形态”的误解。实际上,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四种形态”的本质是把纪律挺在前面,做到关口前移、层层设防,发现问题及时提醒,违反纪律及时处理,“有多少就处理多少”。对于党员干部,要求不是放松了,而是更严了;标准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对于推进正风反腐,任务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力度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

消除“四种形态”与党委无关的片面认识。要求各级党组织对有问题的干部,要提提领子、扯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对问题严重的,就要打手板、敲警钟,严肃处理。这些要求正是对各级党委正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纪律挺在前面的生动体现。现实中,有的人却认为,既然是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就应该是纪委的主业主责,与党委无关;甚至还有人为落实“四种形态”不力而受处分的党委书记鸣不平,这些都是对“四种形态”的误读。在工作实践中,把握运用“四种形态”,首先是各级党委要在第一种形态上下功夫,把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体现在日常,从一点一滴抓起,这才是真正的管党治党。其他三种形态的实现,尽管纪委是主要力量,也必须由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委来领导和组织实施,提供条件和保证。如果党委主体责任扛不起来,“四种形态”只能是“空中楼阁”。

消除割裂“四种形态”关系的武断做法。“四种形态”蕴含着整体与个体、必然与偶然、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他们既环环相扣,又层层设防,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现实中,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明党的纪律,可以有效防止党员干部“带病”往前走。这就好比医生给病人看病,也得视病情轻重来对症治疗:头疼脑热、感冒咳嗽就开点常用药;高烧不退、炎症严重再使用抗生素;长了良性肿瘤、组织增生要做手术摘除……这就要求对“四种形态”综合运用把握,决不能只强调某一种形态,忽略了其他形态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有的把“四种形态”当成“四个筐”,简单地按照“四种形态”的数据比例下任务、分指标,生搬硬套,僵硬固化,对达不到比例要求的还问责追责;有的甚至搞“宏观调控”,人为地增加或减少某种形态,刻意绘制看似漂亮的“四种形态”分布图。运用“四种形态”,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哪一种违纪行为就采取相应的监督执纪措施,做到不枉不纵、不错不漏,绝不能不顾事实人为地进行形态调整。

践行好“四种形态”,把监督执纪问责做深做细

运用“四种形态”,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抓住“关键少数”,把握好“四种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按照不同的违纪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置方式,把监督执纪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实践好“四种形态”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党纪严于国法,必须让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线。只有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各级纪委才能真正做到执纪审查而不是“司法调查”,实现把纪律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在实践中,要体现把纪律挺在前面、越往后执纪越严,绝不能因为问题小、程度轻或初次犯,就不闻不问、不查不纠。在审查对象上,要重点审查“三种人”,尤其是要突出一把手这个“关键的少数”。在审查内容上,要突出政治性,将违反“六项纪律”特别是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作为审点。要改变以往“贪大求全”的执纪审查模式,在确保审查质量的前提下,快查快结、快进快出,腾出更多的时间和力量遏制腐败增量。在尺度把握上,要严格对照“六项纪律”,以事实为根据,以条例为准绳,严肃、审慎作出党纪政纪处分决定,坚决防止畸重畸轻。

第6篇:四种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校 网络 生态文化

[作者简介]郑艳(1975- ),女,四川安县人,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和教育教学管理。(四川 绵阳 2200018)吕京(1971- ),男,四川苍溪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和教育教学管理。(四川 成都 61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LWH13-1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52-02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人类生活。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载体,已经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网络文化也应运而生。网络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校园文化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空间相互融合、延伸、拓展,为校园文化这一大的生态文化系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并有着自身的意蕴,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一、校园生态文化的意蕴

对校园生态文化的解读要基于对校园文化的厘清。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是指校园人,其中以大学生为主体,在校园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就其形态来看,既有校园物态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也有校园行为文化以及校园精神文化等。其中精神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精神所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是基于生态学的相关理念提出的。

“生态学”一词最早于1869年由德国的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主要是研究生物体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学已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自然研究方法,渗透到各个学科,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校园生态文化具体而言主要是指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而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校园生活生态文化主要表现在它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性。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观念、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等;学生学业和生活中以群体方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学生会组织、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队等;其中体现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又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本质所在。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下的校园生态文化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主要是指“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校园文化主体个人自身发展,校园文化主体群体之间,校园文化主体与教育者、网络和高校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文化”。

二、校园生态文化的价值

学校教育系统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协作、共同运行的生态系统。高等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就要培育相应的生态文化理念,树立生态文化观,以期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而实现培养建设生态化社会的各种人才。具体而言,主要包括:

1.校园生态文化是学校发展灵魂的体现。校园生态文化汇聚众多校园生态现象,如学校的教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文化沉淀等,能有效凝聚学校人心,展示学校形象和提高学校的文明程度。而融合生态文化的校园文化依旧发挥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积极、健康、和谐、发展的校园生态文化通过持久的浸润感染,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素养,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品性。而这种隐性的教育意义是任何课程以及课堂都难以比拟的。

2.校园生态文化是学校精神的彰显。学校优美整洁的校容校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都是校园生态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的彰显。校园生态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教育力量,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旨在生态理念的引领下,建设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校园环境,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更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进而彰显学校精神。

3.校园生态文化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展现。常言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化建设看似是无形的,但实际却是学校整个综合实力的显现。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内容众多,既有物质文化建设,也有精神文化建设,还有制度文化建设等,各种不同方面的文化建设间的协调与统筹将树立起学校完整的文化形象。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可以激励学校师生不断地反思、超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理念亦是学校发展的内涵需要,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促进学校的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网络对校园生态文化的影响

网络无时无处不在你我身边,虚拟的网络也是现实的。对学生来说,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给了大家一个平等交流、展现个性、激发灵感的舞台;就教师而言,虚拟且现实的网络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内心,促进师生交流的渠道。正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真实性,使学校、老师、学生三者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促进教育方式的完善。概括起来,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化,它和传统的校园文化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并互为补充。打破了传统校园文化的时空限制,拓展了其发展空间,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交互网络传播和无限制参与,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促进主体精神的勃发。

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中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也是一个较为脆弱的系统,它既可以开阔视野,充实知识,使学生成为网络时代的受益者;同样网络也能让学生颓废、堕落,使部分人成为网络时代的牺牲品。因此,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结合网络环境现实,把校园文化看作一个整体即校园生态文化系统,研究相应对策,建构网络环境下的校园生态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四、网络环境下校园生态文化的建构

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是在网络及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特定群体中产生的文化现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起点上,在新形式的网络环境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深入贯彻落实十报告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的精神,抓好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以培养合乎社会需要的人才。

1.重视校园生态网络文化的张力,弘扬多元文化。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集传授知识、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于一体,对知识的传递、批判和探索是其永恒的追求。当前的大学必须秉承和弘扬学术自由、文化多元的理念,从而建构相对自由的学术生态和文化生态。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以及民主性使各种知识、文化以及学术理念跨越学校这一狭小区域的藩篱,使其趋于无围墙、无国界化,使各种学术观点,不同民族的观念,不同地域的行为方式以及不同时期的文化热点,在学校这一大的生态环境中相互激荡,相互渗透,促进自由的学术和文化氛围的形成。相应网络文化的异质性以及多元性也容易致使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移,因此,网络文化亦要注重生态理念的引领,注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在崇尚学术自由、多元文化的同时,也要营造追求卓越、敬业创新的治学氛围,加强学校网络德育教育,提倡绿色上网,促进学校的生态网络文化建设。

2.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建设校园生态环境。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园生态环境既包括合理的校园布局、别具一格的校园建筑、心旷神怡的绿化装饰等硬件设施,还包括网站建设。在重视校园网络软件设施建设基础上,加强网站建设,可以帮助师生直接、快速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学校管理信息的及时,便于全体师生方便全面地获取以及交流各种信息和文化。这种交往方式使师生的交往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在《新闻的力量》(The Power of News)一书中提出“媒体就是一种文化”。注重学校教育和校园网络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校园网络文化传播正能量的影响力,丰富校园文化中蕴含的人文气息。同时无形中也拓宽了教育的载体和手段,通过网络文化的教育、引领和渗透,实现对师生情操的陶冶和潜移默化。同时,从生态观念、生态伦理和生态环境相统一的角度进行学校网站建设也有利于学校管理的生态化。网络化的管理更倾重于对师生的服务,而不仅仅是聚焦在“管理”上,网络形成的高速、快捷、有效的反馈机制,便于学校师生对学校管理系统进行及时的信息掌握和反馈。师生可以通过聊天、贴吧、微博、留言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和讨论,这无形中也为学校的管理“出言献策”,使得管理更为高效,有益于师生与学校的和谐发展,而这也无形中促进了学校生态文化建设。

3.培育校园网络文化师资队伍,巩固建设成果。网络环境下的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构建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思想状况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同时要注重师资队伍和谐的生态人文观的培养,加强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生态理念的引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在给师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新空间的同时,由于其本身的开放性,也导致个别学生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逃避现实,冷漠孤僻,自我封闭,道德选择开始迷惘,价值取向紊乱,甚至出现道德人格的偏差,不利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进行。因此,这支队伍既要注重网络的建构,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领学生合理地使用网络,使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与学生的心理诉求和知识获取相契合,进而促进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形成。

4.增强校园生态网络文化的适应能力。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服务社会,因此高校的生态文化建设也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注重校园网络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一方面通过适时的网络文化建设,使在校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捕捉社会发展的趋向和脉络;另一方面也使得学校的文化建设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从而更好地使高校服务于社会。此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使之与校园网络结合,从而扩展校园生态网络文化的覆盖范围,增强适应性。

五、结语

党的十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抓好培养广大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高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主动推进校园网络生态文化建设,多管齐下,为实现文化强国这一历史使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文互联网数据咨询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4-01-16.

[2]徐萱春.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汉论坛,2008(7).

第7篇:四种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持续反“四风”、正党风、反腐败、倡清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不敢腐”的氛围已总体形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正在深化。在此背景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华文中宋严治党就成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重大历史使命。三门峡运通路桥有限公司在思想认识、责任担当和方法措施上紧跟中央要求,积极探索运用“四种形态”,着力实现他律与自律互补、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结合,推动全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深入。

“四种形态”,既是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又是新时期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理论创新和方法指引。作为公路工程建设者,我们要深刻领会“四种形态”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将充分运用“四种形态”贯穿到强化监督执纪、落实主体责任、推进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

    一、准确把握“四种形态”基本内涵

把握“四种形态”的实践根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对长期以来管党治党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新形势下对全面从严治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四种形态”抓住了党员干部违纪违规行为的共性规律,刻画出从破纪到破法、从小病到重病、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轨迹,阐明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基本路径,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着力点,为推动执纪审查工作转型提供了方向指引。

把握“四种形态”的政治要求。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既是党内监督的手段和方法,更是政治性的安排和考量。政治目标上,根本是为了维护党的肌体健康,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政治方针上,既不纵容小节,也不放过大错,体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政治要求上,重点是落实好第一种形态,关键在各级党委要真正担负起主体责任,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实硬。

把握“四种形态”的工作原则。“四种形态”就是四道防线,各形态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严密的监督执纪体系。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既是工作原则,也是应当掌握的政策和具体操作的方法,它对党员干部的违纪违规行为,无论是苗头性问题还是轻微违纪乃至重大违纪违法,都提出相应处理纪律要求。“四种形态”是把纪律挺在前面的具体化,纪律审查要从以往的法律思维转到纪律思维上,避免出现以纪代法的情况,更不能做选择、搞变通,存私心、谋私利。

二、注重提升“四种形态”运用实效

围绕落实主体责任实践第一种形态。正确运用第一种形态,以民主生活会、谈话函询了结、提醒谈话、诫勉谈话、警示教育、批评教育等为载体,推进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让红脸出汗、咬耳扯袖成为常态。纪检监察部门应了解掌握所在系统的政治生态,既要对监督对象个体情况有所掌握,也要对该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有总体判断;既要盯住“树木”,也要关注整个“森林”,对发现的苗头性和普遍性问题,要及时反馈给党委(党组),协助其履行严肃党内关系、净化政治生态的主体责任。

(一)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善于掌握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严格规范民主生活会,切实提高质量,不能流于形式,通过健康的互相批评,红红脸、出出汗,达到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的目的,使这个武器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果。

(二)是加强纪律建设。深入开展纪律教育,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网站、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把教育融入平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做到喜闻乐见、润物无声。强化纪律养成,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努力实现惩处极少数、教育大多数的政治和社会效果。

(三)是建立谈话函询机制。坚持狠抓日常管理,把功夫下在平时,坚持抓细抓常,紧紧扭住作风问题不放松,继续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开启全天候监督“探照灯”,及时搜集和掌握党员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用谈话、函询等方式,及时提提耳朵、扯扯袖子,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告诫,让他猛警醒、急刹车、早纠正。

让纪律成为刚性约束实践第二种形态。正确运用第二种形态,对情节较轻的违纪问题,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调整职务、免职、责令辞职等处置,实现动辄则咎。全面从严治党,用严明的纪律管住全体党员,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是执纪审查工作思想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管党治党的理念创新。凡违反纪律规矩的都要处理,要依纪监督、从严执纪、违纪必究,而不是本来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却放松尺度,给予轻处分或组织处理。严肃纪律是治病救人,而不是整人害人,既有严肃无情的刚性一面,也有关心爱护的温情一面,这才是严肃纪律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实践第三种形态。正确运用第三种形态,把握“重处分、做出重大职务调整”范畴,以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行政撤职、行政开除为抓手,严肃处置严重违纪行为。对问题性质即使比较严重,但能如实向组织讲清楚、认错态度诚恳的,应给政策、给出路。如果犯了错误,组织给机会讲清楚,但依然欺骗组织、我行我素的,应从严查处。实践证明,“破法者,莫不由破纪始。”所以,党委(党组)落实主体责任、纪委落实监督责任都要冲着纪律去,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让纪律约束成为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行为规范和自觉遵循,守住纪律这条“底线”。

依纪依法严惩腐败实践第四种形态。正确运用第四种形态,坚持零容忍严厉惩治极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的党员干部,坚决维护党的肌体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对腐败立场坚定,态度坚决,行动有力,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但是,仍有一些人存在侥幸心理,依然我行我素,顶风违纪、变相违规,不收敛、不收手问题依然存在,有的甚至是目无党纪,视纪律为“稻草人”、“纸老虎”。因此,要在纪律审查中彰显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和意志,持高压态势,依纪依法严惩腐败,不断释放全面从严治党强烈信号,才能形成有力震慑。

三、实践“四种形态”的有效途径

务必打造过硬队伍。实践“四种形态”,纪检监察部门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执纪的力度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四种形态”对纪检监察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作中,我们要切实转变思维定势和工作定势,转变监督执纪理念,提升自身素质,严格工作要求,坚持把践行“四种形态”贯穿于监督执纪问责全过程,不断增强“四种形态”运用效果。把“四种形态”的内在要求体现在信访受理、线索处置、谈话函询,以及执纪审查、调查谈话、审理报告等环节之中,在学思践悟中掌握“四种形态”精髓要义,在具体工作中提高政策运用水平,在转变作风中改进监督方式,不断提高精准执纪本领。

第8篇:四种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文明;文明体系;论争

[作者简介]刘辉,河南省社科院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河南郑州450002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027-04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内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突出表现在:一是随着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在中央文件中的相继提出,理论界掀起了一轮研究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热潮,大量研究成果纷纷涌现。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建设的提出催生了社会文明(本文提到的社会文明指的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相对应的、狭义的概念)这一新命题,专家学者围绕社会文明进行多方面探讨并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三是在社会文明类型日益增多的基础上,理论界提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概念并对文明体系诸要素进行归纳概括。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的不断充实完善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近年来,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文明的研究虽然成绩斐然并且达成了不少共识,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本文就几个主要的分歧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的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明理论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从改革开放初期两个文明的提出到党的十七大生态文明的提出,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演进过程。近年来,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的发展脉络作了不少研究。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的发展脉络应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算起一直到现在,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如有研究者提出如下观点: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一位一体的文明观;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二位一体的文明观;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三位一体的文明观;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四位一体的文明观。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的发展脉络应该从改革开放以来算起。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也有研究者提出是或者十二大)最早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到十六大提出政治文明再到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如有学者指出,从十二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文明”到十六大的“三个文明”到现在的“四个文明”,这是党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又一次突破和发展。另一种看法认为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经历了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提出――政治文明的提出――社会文明的形成――生态文明的提出的历史演进过程。持第二种看法的专家学者把社会文明作为我国文明理论演进历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关于社会文明形成的标志,他们的观点各异。有的认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有的认为是十六届六中全会,还有的提出是十七大。

关于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的发展脉络,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1)社会主义文明理论历史演进的逻辑起点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算起较为妥当。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虽然在推进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的确没有就有关文明问题作过阐述。以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思想为例,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等六大方面,但不论哪一方面内容都没有涉及到文明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念,继承并发展了思想,标志着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的产生。(2)把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的发展脉络以中央文件或我们党的领导人首次提出某种文明形态为标志划分为为几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的做法似是不妥。当前理论界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在探讨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的发展历程时,片面强调我们党所做的贡献而对理论界的付出只字不提。事实上,几乎每个文明形态在中央文件正式提出之前,理论界已经有专家学者提出并进行过探讨。如精神文明一词,在党的十二大提出之前,已经有学者撰文探讨。又如政治文明一词,大家都知道是在2002年十六大提出的,但是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有学者提出这一概念,如《学术研究》1986年第4期刊登了肖君和的论文《关于“社会政治文明”的思考》,第5期发表了范贤超、周建平《政治文明初探》一文。此后,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论述一直没有间断。再如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提出的,然而上个世纪90年论界关于这方面的理论成果已经相当丰富,其中不乏精品力作。笔者以为,中央文件每个文明形态的提出,既是时代呼唤使然,又是理论界呼唤使然。笔者的思路是,对社会主义文明理论发展历程的研究除了牢牢把握我们党的理论动态外,也要牢牢把握理论界的研究动态。把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文明的阐述与理论界的有关论述结合起来,采用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既要分别研究每个文明形态的演进过程,又要从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的发展轨迹,从而揭示社会主义文明理论从初步形成到发展、进一步发展再到完善的过程。(3)社会文明可以视为社会主义文明理论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文明一词目前并没有出现在党的中央文件中,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理论界在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的基础上进而提出社会文明的概念。早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结束不久,有研究者就敏锐地捕捉到这次全会首次提出社会建设这一信息并提出社会文明的概念。《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发表了萧君和的文章《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明――关于“社会文明”的思考》。目前,社会文明这一提法已经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认同。

二、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包含的形态

十六大以来,随着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在中央文件中的相继提出,以及社会文明在理论界的提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提法越来越多,但是社会文明体系包括哪些形态,目前理论界各抒己见,分歧很大,有“三系说”、“四系说”、“五系说”甚至“六系说”。其中比较流行的观点有以下三个:

(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四系说”(Ⅰ)。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命题,自那以来,和谐社会、社会建设成为理论界研究的新领域和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社会文明的概念。学者们认为社会文明也是人类文明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明。社会

主义的文明系统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四位一体。如有学者指出,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有研究者甚至作了形象的比喻:如果用一棵生长正常、万古长青的树来比喻人类文明的话,那么物质文明是它强劲的树根,政治文明是它的粗壮遒劲的树枝,精神文明是它繁荣茂盛、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绿叶,社会文明是人类文明这棵参天巨树的硕大强壮的树干。

(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系说”(Ⅱ)。党的十七大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后,理论界掀起了研究生态文明的新一轮热潮。不少专家学者提出,生态文明应该是人类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有论者指出,生态文明的提出完善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道撑起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大厦。从“两个文明”建设到“四个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观逐渐完善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过程。

“四系说”(Ⅱ)是当前最流行的观点,因为迄今为止,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提出的只有这四个文明类型。

(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系说”。“五系说”也是在十七大以后出现的,是综合上述两种观点的结果。“五系说”既结合十七大报告生态文明的提法,又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理论,是仅次于“四系说”(Ⅱ)的一种观点。如有学者指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组成社会整体文明系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社会整体文明系统的全面建设。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整体文明观,才能不断走向全面、协调和持久的和谐社会。

除了上述三种比较流行的观点以外,还有理论者坚持其他观点,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系说”;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系说”,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关于文明的划分问题,经典作家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尽管屡屡提及文明一词,但是文明只是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出现的,马、恩并没有对文明作进一步的细化,也没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说法,更没有文明体系的提法。当前,文明的形态除了上文提到的五种以外,还有法制文明、环境文明、商业文明、生育文明、素质文明等等,照此下去,还会有更多的提法。因此,很有必要对人类社会文明系统作一归纳。

笔者以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诸要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基本的形态和一般的形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构成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本形态,其他的为一般形态。一般形态是对基本形态的细化,按照其内容可分别纳入基本形态之中。在众多的文明形态中,为什么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本形态仅有四个呢?这就需要联系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这样一段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于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总的来看,这段话采用层层递进的手法,突出了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这段经典表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三分法”和人类社会生活“四分法”的思想。从马、恩早期著作到他们的晚年著作,在阐述社会结构这一问题上是前后一贯的,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科学概念。我们党自从成立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三分法”的理解也一直是一致的,如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经济和新政治,而且有新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后来,他在《论联合政府》等文中,多次阐发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思想。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定为富强民主文明,党的十五大报告按照“三分法”提出了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指出:“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种文明形态是确凿无疑的,理论界对此也几乎没有异议。然而,马克思又把人类社会的生活分为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这种四分法值得深思。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把注意力集中到社会形态的更替、阶级斗争等方面,对较为隐性的、相对次要的社会生活无暇顾及。事实上,社会生活也是一个独立的、特殊的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内容,不应该把社会生活的内容分散或附属于其他文明之中。按照马克思人类社会生活的“四分法”,人类社会文明系统的基本形态细划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更具体、更科学。党的十六大以后,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不再坚持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2004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到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2006年中央文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充分体现了“四大生活”原则。

总之,生态文明是相对于自然界而言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是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的。人们对社会文明形态的认识将继续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是,无论认识怎样深化,文明形态怎样变化,社会文明的基本形态还是相对稳定地区分为上述四个方面。

三、社会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

社会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概念是相伴而生的,对社会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果――社会文明问题的探讨也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提出之后出现的。这说明,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对于二者的关系,理论界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学者指出,社会文明是社会和谐

第9篇:四种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一、寻找和发现创意思维

可以提高我们发现创作机会的效率,具体可通过以下实践获得。其一,转变视角观察事物,寻找更多的素材满足创作需求。第一,视点游离于事物内外,根据观察到的表象并结合认识经验进行深想。如,当我们看到电子设备或动物时,观察结果可能是电子元件或脏器骨骼,甚至是分子结构。第二,视点远近切换,主动转换视角制造更多的对焦结果,或是微距,或是广角,这样的观察取景会导致物象的原本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就如突破常规地观察皮肤,会觉得其像森林,或像干涸的河床。撒在桌面上的粉末甚至会呈现出山峰的形态。第三,视点动态切换,固定视点观察只会得到片面的事物形象,如果能够环绕事物周围,由于多种因素的改变,会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到“求全”的画面。第四,改变观察方式,不仅完善了形象表现,而且有利于拓展思维空间。正如杜尚的油画作品《走下楼梯的女人》画面中同时记录了多个人物运动瞬间,像现代逐帧动画的每一帧半透明重叠起来组合成静态图一样,为人物形象提供了动势表达的宝贵机会。其二,突破物理常规,对空间形态进行转移或嫁接。人们在现实中所认识的空间形态,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长、宽、高。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空间的维度得到全面拓展,艺术家总结出时间维度(四维)和心理空间。对时间维度进行发展运用,可以表现出素材的性格状态,使素材彼此间形成因果关联,并得到更生动、全面的表现;着重心理空间的表现,可以提高艺术作品传播的效率和质量,如材质肌理、色彩等元素的搭配组合,会深刻影响观众的观感体悟。人的思想是无界限的,它可以走得很远,永无止境。利用人类优秀的文化,在想象中创造空间,可以为我们提供无穷的创作机会。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依据自然空间想象出仙境,在天空之上、土地之下、大海之中,由此引申出众多的神仙形象、神兽兵器,并将其一一排序定义。如,“四灵神兽”灵龟、麒麟、凤凰、真龙,“四象四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些元素不仅重新定义了空间,还具备丰富的象征内涵,对方位、色彩、形态等造型因素做出了全新的定义。在著名电影《盗梦空间》中,作者利用梦境创造出新的意识空间,在梦境中的时空维度上建立新的时空维度,所有故事情节就发展在这错综复杂的逻辑时空中,不但吸引受众眼球,创造了新的票房纪录,更体现出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我们运用创意思维进行观察和想象,对空间形态巧妙地转移和嫁接,利用人的心理空间体悟优势,便可以找到更多素材满足创作需求。

二、分析和重组在现代艺术设计中

在整理、分析素材时,对素材进行联想和想象,利用元素间的关联结果,通过“形”与“意”的沟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使素材表现出新的语意特征。这也要求设计者准确地把握抽象的本质,通过提炼素材特征创生出新的概念。联想与想象强调思维的流畅性和关联性,是发散的思维形态。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设计者会用名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词性描述同一主题,力求全面地定义主题状态,再选择具体形象进行表达,形象承载的象征意义成为连接“形”与“意”的信息桥梁。此时,思维的流畅程度影响表现机会的数量,关联紧密程度决定了表现的质量。在发散思维实践中,设计者要避免天马行空式的思考,要利用近似逻辑推理的方式寻找解决方案。笔者曾在教学中问学生“曲别针都有什么用途”,学生答“别纸”“别头发”“别衣服”“开锁”。学生虽然也进行了创意思维,但结果混乱,发散的方向单一,得到的素材难以整理。此时我们需要找出一定的规律,明确思维条理,加强元素关联。此时将曲别针这一形象进行梳理分类,按照其属性、形态等特征进行归类,并用发散思维导图进行实时记录,在思考结果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如,利用曲别针的物理属性进行发散,我们可以从质量、密度、温度、光泽、延展性等方面继续联想,根据其延展性特征得到26个英文字母继而得到所有单词,根据其温度提高的特征得到不同的色彩表现,利用其化学属性发散得到其他金属元素继而得到不同的分子链的图形表现。可见,要有效运用发散思维,则需要严谨地进行计划和组织。从“意”到“形”的联想过程,是从一个概念推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通过思维的整合形成新的表现,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态。在具体创作中,素材经过筛选、提炼,往往会变为更加纯粹的点、线、面元素,再由其构成新的多维形态。这类空间形态有别于自然形态,有骨骼并且具备动势及状态,形象表达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观者不能准确地识别出哪是脊梁、哪是四肢或者主次枝干,但是能够形成准确的感觉,从而判断其结构所在,这就是抽象思维的表达优势,更能引发观者主动地思考和探索。把握抽象的本质,在思考的脉络中应建立完善的“量感”概念,取量不仅有物理“量”,还有心理空间的“量”。如,我们看到形体的重心发生变化时,就会有从稳定坚实到运动轻浮的重、轻量的变化判断;看到不断被吹大的气球,因其表现出渐强的恢复原形的能力,我们会感觉其反抗感逐渐加强,其内生力量也随之加强;想象不同物体的运动轨迹,其断连、转折、交叉、弧度的变化,都会让我们感觉到加速、减速、停止的变化。将类似以上的取量关系赋注于形态中,就会形成不同的表现性格。如,水平线平衡、稳定,具备延续特征;垂直线具备较强的纵深发展势态,表现出较强的生长感和生命力;倾斜线富有速度感和现代精神;方形具备男性特征,圆形具有女性特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造型中线条之间的关系可以综合多种取量方式,利用量的变化形成主次、节奏、比例等多种平衡的形式表达,构成新的形体,形成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特点。

作者:白桦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