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之初社区范文

人之初社区精选(九篇)

人之初社区

第1篇:人之初社区范文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办学定位;历史沿革;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6-0080-07

一、问题的提出

从美国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高等教育改革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积极吸收德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建立和发展以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办学定位的研究型大学;另一方面通过《莫里尔法案》(Morrill Act)建立农工学院,开始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过渡。这两个方向的协调与撞击,产生了独具美国特色的初级学院。自1901年,美国伊利诺伊州(Illinois)的乔利埃特(Joliet)公立高中校长布朗・斯坦利(J Stanley Brown)和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的第一任校长威廉・哈珀(William Rainey Harper)联合创办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社区学院――乔利埃特初级学院(Joliet Junior College)以来,社区学院已经发展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美国前总统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 II)将其誉为“美国教育体系中的无名英雄”。

从早期的初级学院作为中学教育延伸的办学定位逐步发展成为涉足职业教育、升学教育、补习教育等多个教育领域,近年来更是开始加速发展学士学位教育;从首次招生仅有6名学生的初级学院到现如今在美国高等教育生源市场占据46%份额的综合性社区学院,其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各种机遇与挑战,进而培育出强烈的危机意识,不断调整办学目标与理念以适应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国内现有文献显示,我国研究者关于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历史研究较为有限,笔者认为,有必要深入了解美国社区学院办学定位经历了哪几次重大变革,并探究其背后的动因和效果,总结美国社区学院办学定位的特征和规律。综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尽管其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与实施以及办学经费来源等方面有着很大不同,但是作为美国最主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其办学经验与面临的挑战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梳理历史沿革、分析发展趋势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二、美国社区学院办学职能转变的历史沿革

根据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办学目标与理念有着突出的继承性与复杂性,但是通过梳理可以探寻其演进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

(一)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作为中学教育的延伸

19世纪后半叶,美国大学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当时有很大一部分地处偏远地区的中学毕业生不愿意远离家乡或者无法负担昂贵的大学学费,但是他们也希望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有些中学为了迎合这种社会需求而开设了一些“中学后”教育课程,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附设于中学的“初级学院部”(Junior College Department)。在德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美国早期的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和现代的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在培养目标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并不是以职业技能教育为导向,而是为保证传统大学能够更加集中精力进行科学研究和高深学问的教学,因此在大学一、二年级成立初级学院进行通识教育或者进行某种专业化训练,并授予协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然后选择优秀者进入高年级接受更为专业化的教育。正如美国学者菲利普・赫兰(Phillip C Helland)所述,“初级学院在教育领域中占有一个独特的地位,受到中学和大学的全权委托进行过渡性教育。[1]”20世纪初,初级学院发展非常缓慢,到1910年,全美国仅有3所公立初级学院,到1914年发展为14所公立初级学院和32所私立初级学院[2]。虽然一部分初级学院为适应各州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了职业课程,但是大多数初级学院仍然是以通识教育为主,培养对象也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完成学士学位教育的学生。

随着20世纪20年代美国公共教育系统的拓展、成人对社区教育需求的扩大以及职业教育运动的发展,初级学院的数量有了显著变化。有数据显示,1922年,美国37个州设立了70所公立初级学院和137所私立初级学院,有1万余名学生注册初级学院,到1930年,初级学院发展到440所,注册学生超过7万名[3]。1920年,联邦政府教育总署促成美国初级学院协会(AAJC)成立,并于次年召开了第一次年会,后来这一组织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组织机构――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ACC)。初级学院协会的领导人库斯・里昂纳多(Leonard Koos)和伊斯・沃尔特(Walter Eells)为初级学院引入职业课程做出极大的贡献,库斯教授最早将“终端职业教育”这一概念引入当时以学术导向为主的初级学院,并将其称为“半专业化训练”;伊尔斯作为创刊于1930年的《初级学院学报》第一任主编,在任期间使该杂志成为促进初级学院开设职业课程的主要论坛。在这一时期,虽然初级学院的数量和注册人数有着显著增长,并且转向职业技能教育的思想准备也已成熟,但是大部分学生却较为抵制技能培训,因为大多数学生更希望通过社区学院进入本科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因此,这一时期可以称为“中学教育的延伸”或者初级学院转向职业课程导向的准备期。

(二)20世纪30―50年代:向职业技能教育转型期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爆发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致使失业人口总数达到了830万,再加上这一时期高中毕业生显著增加,初级学院的注册学生激增。有数据显示,在1929年到1939年美国经济最困难的十年间,初级学院的注册学生从5.6万人上升到15万人[4]。在这一时期,美国无论是政府的政策导向还是普通民众的意愿,都要求高等教育机构能够更多地提供职业技能教育,在加利福尼亚州、伊利诺伊州等地区甚至立法要求高等教育机构扩大职业培训规模。1932年,卡耐基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一份研究报告,对确立初级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该报告是以加利福尼亚高等教育机构为研究对象,首次对各类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分层定位,明确提出初级学院是向普通民众提供一般性教育和半职业或职业培训的机构[4]。

20世纪30年代初期,初级学院协会的成员对初级学院的办学定位形成共识,“双轨课程”(Two-Track Curriculum)的概念获得广泛认同,即一方面继续开设通识课程为学生获得学士学位教育做准备;另一方面开设职业技术课程为学生就业做准备。在此期间,部分初级学院积极地探索职业技能教育的培养模式,例如,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帕萨迪纳初级学院(Pasadena Junior College)在约翰・哈巴萨(John W Habeson)出任校长期间,设立了由当地企业界人士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并且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洛杉矶的斯奈德威廉初级学院(William Sny-der Junior College)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之前专门对当地企业进行调研以确保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并且在美国高校中率先尝试向毕业生提供职业安置方案[5]。

194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即GI法案),该法案授权联邦政府为退伍军人提供学费与生活补贴,帮助他们完成高等教育以适应新时期的产业要求。该法案实施后,有220多万名退伍军人,其中包括6万多名妇女和大约7万名黑人接受了联邦政府的资助,从而突破了美国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和社会阻碍,进一步推动了初级学院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947年,美国第33任总统哈里・杜鲁门(Harry S Truman)要求总统民权委员会进行调研并提出报告(即著名的杜鲁门委员会报告),报告呼吁美国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公共社区学院体系,采取少收甚至不收学费的方式实现美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从而服务于经济发展,委员会还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课程体系,其中大部分是职业技术课程。该委员会的报告中使用了“社区学院”这一名称,在此之后初级学院纷纷开始更名,将美国社区学院带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同时其办学定位再次发生转变。

(三)20世纪50―70年代:从初级学院转向社区学院

在杜鲁门委员会报告中出现“社区学院”这一名称,不仅意味着美国初级学院开始更名为社区学院,还标志着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美国初级学院的办学定位开始从单一的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为转学而进行的预备教育,转向更多元化的办学目标,以服务于社区文化、经济和教育的要求为其发展核心。20世纪50―70年代,美国社区学院呈现倍数增长,到60年代公立社区学院发展到457所,而到70年代已经增加到847所[3]。

这一时期,美国社区学院能够快速发展受益于几方面因素的协力推动,一方面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的政策导向,杜鲁门委员会报告肯定了社区学院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并将其视为实现高等教育民主化和扩大高等教育机会的重要布局,1963年,美国联邦政府连续颁布了《高等教育设施法》(即HEFA法案)和《职业教育法》(即VEA法案),为社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得益于充足的生源保障,20世纪60年代,恰逢美国高等教育入学适龄人口激增,加之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退伍军人得到《退伍军人权利修正案》的资助接受高等教育,都为社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生源。此外,社区学院自身办学理念的调整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内部动力。

耶西・博格(Jesse P Bogue)和艾德蒙・格利泽(Edmund J Gleazer)被誉为这一时期美国社区学院协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在任期间社区学院协会的会员单位超过500个,协会的预算成倍增长[5]。1950年,耶西・博格出版的《社区学院》专著成为这一时期初级学院转型的指导思想,也象征着两年制综合性社区学院开始代替传统的初级学院。在艾德蒙・格利泽继任社区学院协会领导期间,促成了协会与许多大型企业的密切合作,为社区学院的发展争取了大量的外部资源,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获得凯洛格基金会(WKKF)的捐赠。从1960年到1974年,凯洛格基金会总共捐赠了438万美元,用于在10所知名大学建立培训中心以培养社区学院管理者的领导能力,总共有485人接受了培训课程[6]。该课程常常结合社区学院发展的前沿问题,不仅有利于促进初级学院的转型发展,更重要的是在1968年促成社区学院创新联盟成立,为社区学院进一步向综合性社区学院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20世纪70―90年代:向综合性社区学院迈进

20世纪60年代末,为了消除高校招生歧视、促进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开放式入学”(Open Admission)的概念被大力推V,纽约市立大学(CUNY)最早开始使用这种招生方式。1974年4月,在美国社区学院协会主席艾德蒙・格利泽推动下,协会成员在瓦伦西亚社区学院(Valencia Community College)召开了《超越打开的门:开放式大学》(Beyond the Open Door:The Open College)的讨论会,自此美国社区学院广泛采用“开放式入学”的招生方式,这也成为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最大特点之一。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社区学院招生保持着快速增长,学生从160万增长到450万[2]。根据社区学院的招生政策,大量出身于低收入家庭、少数民族家庭的学生和女性学生进入社区学院,为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区学院协会提出“机遇超凡”的口号,即无论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将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最好的课程。实际上,在这个时期社区学院已经成为美国最主要的高等职业院校,为学员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教育,为企业提供定制培训,设置高等职业导向的课程,虽然以升学为目的的学生所占比例仍然很高,但是每年能够顺利转入四年制大学的学生比例呈下降趋势。1988年,美国社区学院协会了《构建社区:新世纪的愿景》(Building Communities:A Vision for a New Century)的报告,该报告对“社区”这一术语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社区”不仅是作为地理位置的划分,更应该是一种学习的氛围,而社区学院在未来发展中应该建立更明确的社区意识,与区域内的其他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向民众开放现有教育设施。与此同时,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开始承担补习教育(Remedial Education)的职责,为帮助大学新生更顺利地完成大学课程提供基本的计算、写作和阅读等课程,这也意味着社区学院在提供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后,补习教育开始成为其办学定位新的增长点。

(五)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困境中回归职业教育

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区学院仍然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到2000年,社区学院已经增长到1 100所,注册的各学生接近1 000万人,占美国大学招生总人数的44%,少数民族生源中有47%就读于社区学院[2]。但是,在美国社区学院快速发展的背后,各种挑战相伴相随。在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间,美国营利性大学的录取总人数增长了27.1%(年增长率达14%),接近2 000万学生,而美国大学整体录取的总人数只增长了32%(年增长率为2.8%),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占据的高等教育市场份额从2.7%增长到7.6%[7]。另外,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联邦政府和美国各州政府开始削减每年社区学院的教育预算,致使社区学院在过去10年间收费价格增长速度保持在平均每年2.6%。2015到2016学年,社区学院的平均收费价格是3 435美元,这个价格是公立四年制高等院校收费价格的37%,是私立非营利性高等院校的11%[8]。虽然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美国社区学院的学杂费标准仍然是最低的,但是学费价格持续上升无疑是对美国一贯信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理念的巨大挑战。除此之外,社区学院的教育质量也是饱受争议的焦点,根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的一项调查,在社区学院就读的学生中,有60%是以获得学位或职业证书为目标,但是只有28%的学生在三年内能顺利毕业并获得副学士学位,有45%的学生在六年内仍然没有完成学业,这一比例高于同类型四年制高等院校150%[9]。并且,随着美国企业信息化和产业效能的提升,就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社区学院的教育供给出现了滞后现象。

基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社区学院所面临的发展瓶颈,加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后推行“再工业化”战略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以引导社区学院的变革。一方面,促进美国社区学院重视生涯与技术教育的办学定位,以项目资助促进校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社区学院按照综合性发展路径采取多元的办学定位,逐渐弱化了其职业教育的核心地位,致使“技能危机” (Skills Crisis)成为美国产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并导致对社区学院的办学定位产生质疑。2012年4月,美国社区学院协会《重塑美国梦:21世纪委员会关于社区学院未来的报告》,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重塑社区学院定位,即满足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同时重新聚焦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协调的职业技能教育。另一方面,提升社区学院的办学定位,发展学士学位教育以满足高层次技能型人才需求。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并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制造业,而是构建技术创新的制造业推动机制,这要求现代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教育在产业经济日益知识化的过程中形成高度相关的共同体。美国社区学院发展学士学位教育并不是要与专业学科教育和传统高等教育机构竞争,而是为适应新经济模式下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2014年,美国50个州中已有23个州允许社区学院授予学士学位,在1 123所社区学院中,有65所已经开始提供学士学位教育,这一趋势正在全美范围内蔓延[10]。除此之外,美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社区学院免费化,以吸引优秀生源就读社区学院。自2014年起,美国田纳西州州长比尔・哈斯勒姆(Bill Haslam)开始推行《田纳西承诺》,芝加哥市市长拉姆・伊曼纽尔(Rahm Emanuel)开始实施免除社区学院学费计划,两位美国地区领导人都在努力推行免费社区学院教育,并且效果斐然。奥巴马总统受两位领导人的影响,也积极地推动《社区学院承诺计划》,声称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将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免除学费,帮助他们获得副学士学位和必要的劳动技能。在奥巴马政府的推动下,美国社区学院在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以及资助方式上都有较大的改革力度,这意味着社区学院新一轮变革随之开始,并拟定了社区学院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美国社区学院办学职能转变的特征分析

自乔利埃特初级学院创办至今已有百年,美国社区学院从最初办学定位为中学后教育的提供者逐渐发展成为多元化的综合性社区学院,其办学定位随着美国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通过梳理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历史沿革,不难发现其办学定位转变的规律和特点,这正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值得关注的经验。

(一)保持机构办学定位的开放性以满足多元教育需求

美国社区学院办学定位的开放性是其最大的办学特色体现,正如前文所述,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放式入学”模式在美国开始推广,社区学院最先积极响应,并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申请者,尤其对美国弱势群体帮助明显。根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2016年的报告,社区学院在美国高校生源市场占有份额达到46%,其中少数民族生源占51%;第一代大学生占36%;单亲家庭生源占17%;低收入家庭学生占44%(以家庭年收入低于2.5万美元为标准);入学年龄超过24周岁的学生占50.3%;从事兼职的学生占62%[11]。

除学生来源的开放性之外,为满足不同生源的教育需求和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美国社区学院开放性的另一突出表现是提供教育服务的开放性。根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的调查,社区学院学生中有60%的是以获得学位或职业证书为目标的,但是只有28%的学生在三年内能顺利毕业并获得副学士学位[8]。社区学院具有副学士学位授予权,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W业,美国大多数社区学院提供补习教育(Remedial Education),根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的统计,每年有将近68%的社区学院学生和40%的传统四年制高校学生接受了1门以上的补习课程(Remedial Courses)。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社区学院开始提供职业技能教育服务,逐渐发展成为美国最主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机构,随着美国政府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社区学院被寄予厚望。同时,为了立足于服务所在社区的实际需要,美国社区学院面向社区企业提供更具有弹性的、范围广阔的社区教育服务,包括企业订单式培养、企业员工职后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等。近年来,随着美国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学位要求越来越高,社区学院不再仅满足于提供副学士学位或者学士学位课程,而是更积极地争取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虽然美国社区学院与传统四年制高等教育机构之间有着较好的衔接,不至于出现所谓的“断头教育”,但是职业技能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社区学院发展更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自2014年起,美国50个州中已有23个州允许社区学院授予学士学位,在1 123所社区学院中,有65所已经开始提供学士学位教育,这一趋势正在全美范围内蔓延[10]。社区学院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庞大的高等教育机构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得益于社区学院办学定位的开放性,使其能在培养目标和服务群体等方面具有多元、多层次、针对性等特点。

(二)强调机构办学定位与区域经济的动态循环

1947年,美国杜鲁门政府公布的研究报告《为了美国民主的高等教育》中提出“社区学院”概念后,美国原来的初级学院开始更名为社区学院,更名的背后意味着其办学定位以服务于社区文化、经济和教育的要求为其发展核心。历经半个多世纪,美国社区学院协会在奥巴马政府“再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于2012年《重塑美国梦:21世纪委员会关于社区学院未来的报告》,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重塑社区学院的定位,即满足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同时重新聚焦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协调的职业技能教育,加强区域经济的动态循环,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随着美国政府以项目形式有意识地推动,社区学院的办学定位已经形成“社区学院―地方产业―地方政府”相互作用的动态循环,并且效果显著。根据美国社区学院办学定位与区域经济动态循环的成功案例,不难总结出良性动态循环必须具备的三个明显特征:

(1)开放性,即社区学院的办学定位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变“封闭单一”的办学体制,以多元化、多层次、灵活的办学定位适应所在区域的经济文化及教育的需求。但是,社区学院在确立多元办学定位的同时,必须根据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特点凝练办学核心特色。

(2)互惠性,即动态循环必须建立在“双向受益”的基础上,仅依靠行政手段推动或政府资金维持都无法实现健康长久的合作,必须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同时,行业企业参与办学不应该处于零散、低效率、低层次的运行状态,必须从培养目标拟定、课程设置、实习见习、毕业就业以及职后培养等方面全程参与,只有如此才能符合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利益诉求。校企合作的深入推动,不仅需要在顶层设计方面建立法律法规的框架,也需要创设有效的运行平台和载体。

(3)共生性,即在动态循环的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要相互依赖、协同合作,不断地进行优势互补以促进发展的系统效应。

(三)维护机构办学定位的自主性以实现教育权的制衡

从政治形态上看,美国是“分权”与“制衡”最为彻底的国家,这项政治原则贯穿于国家管理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管理。美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也同样呈现出“立体式”管理模式的特征,一方面,构成教育行政组织自上而下的纵向顺序:美国联邦教育部、各州教育厅、学区教育委员会和学校董事会或学术委员会;另一方面,构成对高等教育机构产生影响与监督的横向管理机构,如高等学校质量评估机构、教授联合会以及各种学会等几十个全国性的教育和专业协会,其中有半官方机构也有民间团体组织。这些纵横交错的行政组织既具有独立性,又相互制衡,使得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呈现出分权、制衡、开放、竞争的状态,这同样体现在社区学院的治理中。

虽然美国联邦政府一直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干预社区学院的发展及办学定位,但是由于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利博弈,形成了教育权的制衡。美国联邦政府并不直接干预社区学院的发展,而是通过提供政策指导、制定法律法规、监督与实施教育拨款等措施保障民众能够平等地享有高等教育权利;美国州政府主要管理审批社区学院的开办或变更、办学条件的考核、州教育财政预算等具体事务;而地方政府或者学区具有相当大的自,能够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发展本区的教育事业。美国社区学院在“分权”与“制衡”的制度环境下,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同时保有较大的教育自,其办学定位更具有灵活性,这是美国社区学院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毫无疑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了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不断探索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实施了覆盖面广泛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但是,随着全球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美国社区学院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着明显区别,但作为全美最大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者,美国社区学院办学定位转变的历史沿革还是能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Phillip C Helland.Establishment of Public Junior and Community Colleges in Minnesota 1914―1983[M].Saint Paul,MN:Minnesota Community College System,1987.

[2]Richard L munity Colleges in America: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Virginia Community College System,2003(8):1-6.

[3]Arthur M Cohen,Florence B Brawer.The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 [M].Wiley:Jossey-Bass,2003:13.

[4]Brint Steven and Jerome Karabel.The Diverted Dream:Community Colleges and the Promise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19.

[5]Harold A Geller.A Brief History of Community Colleges and a Personal View of Some Issues[R].George Mason University,2001:7.

[6]George B Vaughan.The Community College in America:A Short History[M].Washington,D.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and Junior Colleges,1985:16.

[7]William J Hussar.Projections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to 2018 Thirty-seventh Edition[R].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9-062:55.

[8]Jennifer Ma.Trends in Community Colleges:Enrollment, Prices, Student Debt,and Completion[R].College Board Research,2016:4.

[9]Center for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 Engagement. The Heart of Student Success:Teaching, Learning and College Completion[R].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Community College Leadership Program, 2010:27.

[10]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munity Colleges Expanded Role into Awarding Bachelor’s Degree[R].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2015.

[11]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2015 Community College Fast Facts[EB/OL].(2016-02-10)[2017-01-24].http://aacc.nche.edu/AboutCC/Pages /fastfactsfactsheet.aspx.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in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of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

ZHU Hao, LIAO Yu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2, China)

第2篇:人之初社区范文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走过2016,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带着崭新的精神面貌踏进了2015年的殿堂。新的一年春节即将到来,为了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搭建居民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平台,增进“邻里情”,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营造出一种团结奋进、文明和谐、喜庆祥和的浓郁氛围,按照区工委办的安排,结合社区实际,特此制定了社区2015年春节期间文体活动方案。

二、指导思想

为深入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满足广大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促进社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区。

三、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开展好本次社区的文体活动,保证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区工委办决定成立社区2013年春节文体活动筹备组,组长为陈圣炜,副组长为·····,筹备小组下设评委裁判组和后勤保障组,胡正田兼任裁判组组长,成员为····兼任后勤保障组组长,成员为····。评委裁判组负责策划、提供活动场地及制定、执行活动规则,后勤保障组负责提供比赛所用的器材及奖品等。

四、活动安排

1、举办庙会

时间初定在1月10日至1月11日。

活动地点:社区人口文化广场。共设立五个活动区:

一是娱乐区,由社区委居民演唱庐剧、黄梅戏、歌曲及拉二胡等节目为主的文艺演出。

二是宣传区,利用展板宣传反邪教、禁毒、科普、交通安全及民生等相关的政策和事例。

三是送年货进社区,社区委联系区内华泰、统一、可乐等相关企业,引导企业担当社会责任,送相关产品进社区服务千家万户。

四是赠品区,主要发放购物袋、一封信及“福”字等宣传品。

五是写春联区,联系区内学校老师、社区居民中广大书法爱好者为居民义写春联。

2、象棋比赛

时间初定在1月12日至1月13日两天

比赛地点: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参赛人员:社区象棋爱好者,男女不限,年龄不限,参赛人员由小区委选送或自愿报名,由小区委汇总后于1月10日下午6:00前报社会事业科。

3、拔河比赛

时间初定在1月15日下午2:00开始

比赛地点:社区人口文化广场。

参赛人员:社区居民,由各小区委选送男、女各1—2支队伍(每支队伍成员不超过12人),1月14日下午6:00前报社会事业科。

4、顶气球

时间初定在1月15日下午

比赛地点:社区人口文化广场。

以社区居民三口之家为参赛单位(小孩为小学生),每个小区委选送不少于10个参赛家庭,名单于1月14日下午6:00前报社会事业科。活动策划

5、绑腿走比赛

时间初定在1月15日下午

比赛地点:社区人口文化广场

以社区居民三口之家为参赛单位(小孩为初中生),每个小区委选送不少于10个参赛家庭,名单于1月14日下午6:00前报社会事业科。

6、露天猜灯谜

时间初定在1月15日下午

猜灯谜地点:社区人口文化广场。

参赛人员为社区居民,自由选择灯谜,猜中者由工作人员发放奖品(每人限得一份奖品)。

7、乒乓球团体比赛

时间初定在1月18日全天

比赛地点:社区四楼文体活动室。

参赛人员为社区乒乓球爱好者,由各小区委选送1—2支队伍,1月16下午6:00前报社会事业科。

五、资金预算

本着节俭的原则,预计共需活动资金8100元,其中庙会1500元,象棋比赛300元,拔河比赛1500元,顶气球比赛200元,绑腿走比赛300元,露天猜灯谜500元,乒乓球团体比赛800元,文体活动期间设置彩虹门、彩旗、彩气球、横幅、印刷宣传品3000元。

六、活动要求

1、比赛项目原则上只取前三名(猜灯谜除外),将颁发纪念性的奖品。

2、社区委工作人员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积极参加上述比赛项目,由各科室负责人汇总本科室工作人员参加的活动项目并报社会事业科。

3、各小区委要安排人员维护比赛现场秩序,参赛队员要服从裁判判决。

第3篇:人之初社区范文

【关键词】 新旧教材;体例对比;创新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新版教材于2012年出版,与2002年出版的旧教材有极大不同。学术界有关《历史与社会》教材的体例研究较少涉及,尚有探讨空间。体例指一本书的编纂主线及支线,以篇、章、节表示。在《历史与社会》教材中,体例则是通常所称的单元、课。本文着眼于比较新旧教材的体例,以体例见教材之整体,探析新教材的创新点。

一、“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方面

1.注重加强公民教育。第一单元的名称由旧教材“生活在社区里”改为新教材“人在社会中生活”,增加了“人”字,词语“社区”改为“社会”。由此联系,人,在社会生活中即为公民。新教材意在培养刚升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作为现代化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促进学生对现代化社会的初步了解和认识,为社会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2.重视培养学生对国土山川的热爱之情。旧教材的中国地理知识内容量十分不足,也没有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特色进行详细介绍,中国地理知识在整个课程中仅占一个单元。反观世界地理知识,有“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和“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两个单元。中国地理内容不及世界地理,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了解相当欠缺;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不够深厚。

新教材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专门就中国四大区域作详细介绍,将原来一节课中的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知识点扩充为一个单元来讲解,足见新教材对中国地理部分的重视,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土山川的热爱之情。

3.突出地理学科地位。就知识内容量而言,新教材地理学科内容比例高达75%。相较旧教材44.5%的比例而言,地理学科比重提高近30.5%;就地理知识点而言,新教材着重添加“文明中心――城市”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两个单元;就难度值而言,地理知识难度有所提高,对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社会课程学习带来挑战。

地理学科容量增加,内容扩充,难度加大,提升了其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地位。从初中生长期学习、全面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地理学科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地位提升是时事所趋,体现新教材对地理学科知识的重视,能够帮助初中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培养地理思维能力,为初中生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在课程特点方面

1.科学性。新教材在“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单元中将第三课课题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改为“地域差异显著”,主要介绍中国区域地理的概况。笔者认为改课题的原因旨在开门见山告诉学生该课主要内容,清晰明了,便于学生把握该课的知识脉络,在教材编排上更具科学性。

2.逻辑性。旧教材第二单元为世界地理的概况介绍,第四单元为世界其他特色区域的介绍。然而二者并不连续,中间隔了第三单元即中国地理部分。旧教材的体例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世界地理知识,造成世界地理知识学习上的截断,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将对本来就具广阔性、复杂性的地理知识更缺乏整体性的理解。

新教材第二、三单元分别为世界地理的概况介绍和特色区域介绍,第五六单元分别为中国地理的概况介绍和四大地理区域介绍,编排有序,逻辑鲜明。学生学完世界地理知识和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后,在树立整体性和世界性的全球观基础上,再学习中国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具有逻辑性。

3.时代性。“文明中心――城市”这一主题从原来的一课内容扩大为一单元内容,突出城市这一主题的重要地位。结合当下时代背景,城市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广大民众的关注,正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可见城市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之高。

新教材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城市主题的一课扩大为一整个单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性。同时促进了新世纪初中生的学习发展,他们能够学习更具时代性的新知识,更容易理解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将新知识应用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中。

三、“新”在课程理念方面

1.更加贴近社会生活。首先,新教材第一单元名称为“人在社会中生活”,与旧教材“生活在社区里”比较,“社会”一词突出了“生活”主题,贴近初中生生活环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

其次,新教材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中三课内容分别为“规则的演变”、“传媒的行程”、“生活的故事”,单元名和课题名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拉近了陌生的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熟悉的周围事物作为例,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之中。

2.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新教材将“文明中心――城市”作为一个单元的内容向学生展现,这是旧教材仅以一课内容介绍城市所不及的。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作为人文地理学习的重要板块,学生应当在更长久的学习中,通过更多的例子,才能够深切感受到城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之魅力,进而提高其自身人文素养。

其次,新教材编排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单元的知识,以四课形式分别呈现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地理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模块,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促进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了解,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将逐步提高其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富兵.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张小军.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我的经典启蒙老师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虎邱中心学校美亭小学四年级 林丽敏

二年级时,第一个迎接我的是高老师。老师微笑着,把我领进教室。老师紧握的大手让我感受到了些许温暖。刚进教室,“人之初,性本善……”同学们朗朗上口。我有些好奇。高老师察到了我的反应,快步走过来,递给我一本书――《三字经》。

高老师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有时候就像我的妈妈一样。下课的时候,她总是不放心,站在教室外面看着我们嬉闹,或者和我们一起玩。有一天放学,突然刮起了狂风,下起了大雨,我眼巴巴地等着家里人,是高老师一直陪着我,就像妈妈一样。

第4篇:人之初社区范文

Henry:刚开始人们还不知道这种现在被称为“艾滋病”的病毒,只是因为1980年代初,在MSM人群中开始不断出现因肺炎而死亡的案例。年轻强壮的男子很少得肺病的,更别提因肺炎而死亡了。所以,在当时这成为卫生界以及同性恋社区中的一个谜。从第一例病例于1981年被发现,到1983年医学界确认了这是“艾滋病”,没有人知道这种奇怪的病是如何传播的,这两年的时间对于流行病而言是漫长而痛苦的。

随着见证身边的朋友或爱人不断死去,美国同性恋社区开始高度关注。在信息十分有限的情况下,MSM社区人群还是积极向伙伴传递消息。人们相互之间会说,“哥们儿,最近我们的朋友和爱人很多开始得一种奇怪的病,甚至死去。我们该想办法知道是怎么回事”。很快,大家都知道了。

凤凰周刊:当时美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Henry:从1981年出现第一例病例之后,尽管某些地方政府还是逐步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在将近10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国联邦政府基本是保持缄默的态度。包括1980年代末里很总统执政期间,都没有提过“AIDS”这个词。最初,人们称HIV为“Gay Cancer”(同性恋癌症),还有“GRID”(Gay Related Immune Deflciency,同性恋免疫缺陷症)等。大家觉得“艾滋病”只不过是在同性恋、亚洲人以及等人群中流行的一种病。

美国社会早在艾滋病到来之前就存在对MSM人群的歧视,可是由于这种疾病,更加重了社会对男同性恋者的歧视。

凤凰周刊:美国社会是怎样慢慢消除对这个人群的歧视并打破对艾滋病的沉默的?

Henry:1980年代初美国发现艾滋病病例时,正好也是男同性恋群体权利解放运动兴起的时候。一些反歧视的个人活动家不断出现,社区小组也逐渐形成,有关男同性恋者的文化、社会活动不断增多。消除歧视是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政府才从法律上进行了规定。比如,不能因为人的性取向或是否感染HIV而剥夺他们进行正常学习工作、获得社会医疗保险等的权利。

凤凰周刊:反歧视的个人活动家和社区小组进行了哪些努力?

Henry:当年,为艾滋病感染者维权的活动家以及同性恋社区的活动家联手,一起推动联邦政府采取措施。在美国全国范围内有若干大型的活动,还出现了一些非常著名的口号,如:“Act Up,Fight AIDS”(行动起来,抗击艾滋),还有“Silence equals death”(沉默等于死亡)等。

凤凰周刊:政府打破沉默之后,采取了怎样的防控措施?

Henry:美国联邦政府开始积极采取行动应对艾滋。1990年底出台了两个重要的法案,从法律上解决了艾滋病病人的医疗保险问题,并确定了专款开发艾滋病预防项目。如果就具体的艾滋病防控策略而言,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并没有成形的整体计划。但是各个州都有自己的地方防控策略。

上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美国各个地方都开始制定自己的预防计划和关怀计划。通常在计划制定的过程中,会有一个协调人来自政府卫生部门,一个协调人来自社区组织,另外还有大约25人的委员会成员来自各个部门,比如医疗部门、感染者组织、热心抗艾事业的普通公民等。他们代表不同的种族、年龄段、专业、教育背景等。大家在一起讨论,确保各个群体的代表拥有平等的声音。

凤凰周刊:美国政府在这样一个合作关系中起到什么作用?

Henry:政府不可能强迫社区组织做什么,因为那样社区组织也不干。试想如果在关爱计划制定之初,排斥社区草根组织的意见参与,那么在执行阶段,它们也就不会乐意支持当然,我们需要给社区小组以教育和支持,跟它们分享信息,使它们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政府、医疗机构和社区组织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社区草根组织知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实际需要,发动草根组织通过人际交往,关怀、说服彼此改变行为:医疗机构可以把预防治疗的技术传递给社区组织:政府则可以从宏观管理和监督上提供支持。

凤凰周刊:实际上,MSM人群往往知道如何预防艾滋病,但在付诸行动时就可能把这些抛之脑后,这一点上,美国是如何应对的?

第5篇:人之初社区范文

一、指导思想

这次举才荐才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省、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广泛公开推荐的基础上,通过梳理筛选,确定一批后备人才队伍,在全区营造一种“人才就在群众之中”、“人人都能成才”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为加快“三大功能区”建设,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基本原则

举才荐才遵循的原则是:区域人才的原则;德才兼备的原则;组织推荐、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荐与训、备与用相结合的原则。

三、推荐范围、对象及条件

这次举才荐才活动的范围是,凡在茅箭辖区从事合法职业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重点组织推荐茅箭名师、茅箭名医、茅箭文化精英、茅箭新闻宣传人才、茅箭科技创新英才、茅箭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茅箭技术能手、茅箭优秀新农村建设人才、茅箭再就业之星、对茅箭有突出贡献人才等十大方面和类型的人才。

(一)茅箭名师推荐条件

凡在茅箭辖区从事教学教研工作,有所建树或创新,其教学方法和先进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推广后取得较好成效的教育工作者,均可作为推荐对象。具体推荐条件和初选由区教育局负责。

(二)茅箭名医推荐条件

在茅箭辖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或技术工作经验,能解决复杂的医疗技术问题,被同行公认的优秀学科、技术带头人,或长年工作在偏远农村,受到农民广泛赞誉和认可的农村医务工作者,均可作为推荐对象。具体推荐条件和初选由区卫生局负责。

(三)茅箭文化精英推荐条件

在文学艺术、文艺表演、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图书档案、科学普及、外(汉)语翻译、体育、民间艺术等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同种门类中享有一定声誉,做出优异成绩的人员,均可作为推荐对象。具体推荐条件和初选由区文体局负责。

(四)茅箭新闻宣传人才推荐条件

在宣传茅箭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中成绩突出,发表的作品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人员,均可作为推荐对象。具体推荐条件和初选由区委宣传部负责。

(五)茅箭科技创新英才推荐条件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大发明、创新、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的,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推广中业绩突出的,在科学管理、市场策划与营销创新方面做出优异成绩的,在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种养殖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有较大突破的人员,均可作为推荐对象。具体推荐条件和初选由区科技局负责。

(六)茅箭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推荐条件

在茅箭辖区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有较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为企业经营发展做出突出业绩,除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按照《茅箭区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考核奖励暂行办法》另行推荐表彰)以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均可作为推荐对象。具体推荐条件和初选由区经济局、区商务局负责。

(七)茅箭技术能手推荐条件

在茅箭辖区生产工作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均可作为推荐对象。具体推荐条件和初选由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八)茅箭优秀新农村建设人才推荐条件

在农业生产与技术推广、蔬菜生产、畜禽养殖、林特种植、农家乐或其它多种经营生产、试验和技术服务中,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示范户、农民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在职村干部等,均可作为推荐对象。具体推荐条件和初选由区农业局负责。

(九)茅箭再就业之星推荐条件

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帮助,实现就业或再就业,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事迹突出的人员,均可作为推荐对象。具体推荐条件和初选由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 责。

(十)对茅箭有突出贡献人才推荐条件

在茅箭辖区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为茅箭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均可作为推荐对象。具体推荐条件和初选由区委人才办负责。

四、方法步骤

此次举才荐才活动,从20__年6月中旬开始至8月上旬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6月中旬)。召开工作会议,对举才荐才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各单位要层层召开会议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举才荐才氛围。在《茅箭政务网》、《茅箭党建网》、《茅箭组织工作》、区政府电子显示屏上举才荐才活动公告,并将公告印发到村、社区、企业、学校。

第二阶段:组织推荐(6月下旬至7月中旬)。各类人才的推荐工作由各责任单位采取适当的方式组织推荐,推荐时不做交叉推荐。推荐工作于7月20日之前完成,在广泛推荐、科学梳理的基础上建立各类人才信息库。

第三阶段:确定人选(7月下旬)。各责任单位根据推荐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按照每类人才各提出10名拟表彰人选,名单于7月25日之前报区委人才办,由区委人才办集中提交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审定。研究确定后,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公示期满未发现影响其评选问题的,报区委、区政府批准。

第四阶段:命名表彰(8月上旬)。召开全区科技暨人才大会,对评选出的100名各类优秀人才集中进行命名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

五、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能否真正把各类优秀人才挖掘出来,推荐上来,全区人才工作能否有新的起色,关键是抓落实、抓到位。全区各单位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统一思想,紧密配合,增强抓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各责任单位的“一把手”要切实履行领导职责,落实专人具体负责,精心制定推荐工作方案,扎实开展工作,确保举才荐才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2、建立优秀人才奖励基金。设立优秀人才奖励基金15万元,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每两年集中组织一次优秀人才评选表彰活动,每次评选表彰100名,对命名表彰的优秀人才,给予每人1000元人民币的奖励。

第6篇:人之初社区范文

七月,曾孕育了一支队伍

七月,承载着一段辉煌的历史

七月,吟唱着一首经久不衰的歌

又是一个七月,我们迎来了党的98岁华诞,我们静心凝望,98年的艰辛历程在心头一一上演。

98年历经洗礼,98年峥嵘岁月,98年披荆斩棘,98年砥砺前行

这98年是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壮大历程

这98年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先辈们久经考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这98年是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贫穷落后到以大国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艰苦历程

悠悠98载,走过了多少坎坷与荆棘,品尝了多少屈辱和血泪,更记载了多少丰功伟绩!

98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自强奋进、蓬勃不息,依然迎难而上、开拓进取!

我们的党,毅力坚定,志存高远!

我们的党,昂扬奋发,豪情满怀!

我们的党,历久弥新,霞光万丈!

党用98年来强大的生机活力告诉我们:

有一种执着,叫不忘初心

有一种信念,叫牢记使命

有一种责任,叫担当作为

有一种奋斗,叫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标示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什么是“不忘初心”?

对于解放战争老英雄张富清来说,“不忘初心”是深藏功名的默默奉献;

对于基层干部廖俊波来说,“不忘初心”是脚踩大地的务实担当;

对于科学家黄大年来说,“不忘初心”是心怀大我的只争朝夕;

对于英雄战士杜富国来说,“不忘初心”是保家卫国的生死无惧;

对于扶贫书记黄文秀来说,“不忘初心”是奔走一线的倾情为民……

对我我们这些平凡的社区工作者来说,我们“不忘初心”是:

检查每一家商铺,不厌其烦,意在消除那些看不见的安全隐患。

走访每一户居民,不曾遗漏,旨在倾听更多想法与期盼。

走遍每一个角落,不曾放弃,意在熟悉辖区的每一片土地。

我们开展的每一项工作,修路粉饰墙面道路硬化等等,都是在为社区的明天更美好。

我们所作的每一项决策,环境建设走访慰问等等,都是想让群众生活的更幸福。

我们所传递的每一个信息,医保缴费优抚优待申领等等,都是想让大家享受到国家的政策。

严把各类政策关,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举办各类活动宣传,为的是把更多的知识传递到每一户中间。

规范工作纪律,始终牢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服务是我们的职责。

我深知,我们都很年轻,但我们的党走过了九十八年的光辉历程,我坚信我们有能力为社区明天的美好尽一份心力。

我相信,我们的居民都会理解支持社区的决策。

我相信,大家都会积极参与到社区发展建设中来。

我相信,社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会越来越好

新时代的征程已经开启,静待扬帆起航!

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呼唤踏上征程!

新时代的篇章已经翻开,期待担当作为!

我努力,将党的每一项惠民政策传递给大家!

我努力,为辖区困难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扶。

第7篇:人之初社区范文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 山区农村初中 英语教学生态环境

山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耗时低效、长期为人们所病垢,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国家提出“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并为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收效甚微。其实,教育要均衡发展只能是有限层面上的相对均衡,不可能是理想的绝对均衡。教育失衡问题,自古就有,“孟母三迁”等典故都揭示这样的教育失衡问题,也昭示环境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影响。教育生态学认为学校内外部的环境对教育始终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英语教学生态环境指对英语教学的开展及效果产生影响的内外部有机联系的各因素的总和。为了进一步找出山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笔者将对山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生态环境进行简析,以期引起同仁们对此有更多的思索。

一、教育生态学简述

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中最早提出“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是依据协同进化、生态平衡等生态学的原理,研究教育的内外部系统,从而揭示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的理论。教育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依据教育生态学生态位观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需要与当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学生自身互为条件、协同发展。英语教学对于山区农村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学习,更依赖各种教学生态环境。

二、社会生态环境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讲,社会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当地英语教学的成败。山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同样受到社会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山区农村儿童进入初中前,很少到过所在乡镇,去过所在县城的人更少。他们大多数常年生活在自己落后的村里,听到的普通话都没有城市儿童讲的外语多。进了初中,学生有了出入乡镇的机会。在乡镇上,会说英语的人很少;没有大城市里铺天盖地的英语补习班、辅导班、英语广告、英语俱乐部、英语标志;从来不见讲英语的外国人;甚至连个英语广播、电视电视节目也收不到;也很少有人注意到某些药瓶、化妆品、机器上标有酷似天文的英语。

英语对于山区农村人来说,就像美元、“9・11”事件、外星人一样,都与大家没关系。大家唯一可能说起与英语有关的话题就是子女的英语成绩。对子女们低得可怜的英语成绩,家长们多是一笑而过,因为大家别无他法。山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社会生态环境本就如此,何处“染”英语?

三、家庭生态环境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学生家庭生态环境对英语教学有促进或者制约作用。宋德铭教授反复强调家庭环境对儿童教育之重要。因为学校教育只管一段,但家庭必须立足子女终生发展乃至家族的发展。可见,家庭教育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学校教育,当然也影响到初中英语教育。家境较好或者学生父母有能力的,都举家搬到大城市去享受优质教育环境和资源。当前,山区农村初中生的家庭大部分经济和精神都贫穷。大多数学生的父亲小学未毕业,依靠出卖体力或做小买卖为生;他们的母亲是被从外地拐卖回来的,不是身体残疾就是智力障碍。这些家长自身没文化、不识字,加上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根本无法对其进行英语教学。这些家庭经常因为生计问题乌烟瘴气,从不注重家庭教育生态环境。在城市家庭里,学生姊妹之间可以互相辅导。但在山区农村,这样家庭的儿童学习都困难重重。如果他们互相辅导,只会越“辅”越差。多数家长认为子女学英语知识没用,学些语文、数学知识能用来做生意“写名字记账”。这就是山区农村初中生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的脆弱的家庭生态环境。这样的家庭生态环境不但无法给初中英语教学提供辅助,反而会有意无意地制造很多障碍。

四、学校生态环境

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认为,学校环境对英语教学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学校是山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唯一阵地。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论强调,环境决定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山区农村这样的社会、家庭环境,决定这里的初中英语教学完全依赖学校。学校的生态环境又在多大程度上促进英语教学呢?这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很多还是停留在“假、大、空”口号的思维定势中,根本不会也没有这样的跨文化建设和培养的意识。在山区农村中学校园里,“培养四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这样的口号比比皆是,却无处寻觅英语的痕迹。校园宣传栏英语内容更少;很少提倡校园广播播放英语歌曲;教室的美化也很少涉及英语,因为大多美化被定义为“给不懂英语”的上级领导看;甚至在学校图书馆,要找几本英语书或者资料都得寻寻觅觅,也未必能找到所需。英语课堂就是山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唯一能依赖的生态环境。学生除了依靠死的英语教材外,就只能依靠老师的课堂教学用语。然而在山区农村初中能用英语顺利讲课的老师凤毛麟角,现实是大部分单词能准确读出来的老师已经算是功力较扎实的,哪还能期望用英语讲课?不止一次听到上级领导用“英语发音比较准确”表扬山区农村学校比较优秀的英语老师。可见这些老师可以给学生创造的英语教学生态环境多么有限。

学校这个英语教学生态环境的主阵地岌岌可危,教师们在如何保住这条底线的努力中挣扎着,学生对英语越学越害怕、以置越来越多学生放弃英语学习,英语教学成了学生、老师和学校共同的噩梦。

五、学生生态环境

教育生态学的最适度原则说明,学生相互构成的生态环境对英语教学起很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学生生态环境促进英语教学高效进行,反之则严重影响英语教学效果。在山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同伴互助学习成为“空谈”。“三人行必有我师”。英语教学中,学生互助学习本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目前山区农村中学的班里几乎没有英语学习优秀的学生。在初中入学时,小学学习较好的学生都想方设法地进城或者市里的学校,留下的学生几乎一样差,尤其是英语。笔者所在农村的中学,三个年级学生每次英语考试平均分都在25分左右,由于英语试卷选择题比重较大的特点,试题的难易度似乎对这些学生的成绩没有多大影响。在英语学习方面,学生之间根本不具备互为榜样的条件。其次,即使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个别学生英语成绩提高到及格线,本以为可以带动其他学生学习英语。但这样的学生都会很快又转到别的学校。班里的学生成绩似乎又回到“起点”。这样的山区农村中学留不住能成为英语学习榜样的学生。另外,高年级学生理论上也能成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助手。由于学校留不住“好学生”的恶性循环的影响,高年级学生基本不具备充当英语学习榜样的条件,也没有这样的信心和勇气。笔者曾检查单词的读音时,某学生把“rule”读作“ruler”,原来是其同校的哥哥教她这样读该单词的。事实上,向高年级学生求教的很多知识很多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重复。这种学习环境,对英语教学无积极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山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生态环境都非常脆弱,与城市初中英语教学的生态环境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然而山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使用与城市初中英语教学一样的教材、要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接受同样的评价标准,这样无论对山区农村学校,还是教师和学生,英语教学的“公平”与“平衡”成为泡影。王笃勤教授曾指出,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分析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分析这样的英语教学生态环境,我们无法不思考――除了教育要均衡发展之外,教育尤其是山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更需要“区别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鲁子问,唐淑编.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林立(主编).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英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宋德铭.道德要素和道德建构[EB/OL].(2012-10-25)[2013-11-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8篇:人之初社区范文

关键词:地方课程资源;宁德;初中教学改革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形式下,应进一步研究如何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改革,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差异巨大,因此全国各地,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课程资源丰富程度大不相同。因此,笔者以为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在初中地理新课改形势下占据主要作用,是建立地理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不仅促进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结合,还可以多方面促进教学观念和模式、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模式转换问题。

一、宁德地域可供初中地理教学开发与建设的课程资源分析

地方地理课程资源就是地方存在的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总和。进一步分析,地方课程资源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社会地理三个主要部分。自然环境资源包括当地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各地历史文化、民族构成、风俗习惯、人口素质等人文差异和特色构筑了各自的人文地理资源;社会地理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各地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高等院校地理学院、研究所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地方地理课程资源即标志着当地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的有机统一体,是考察地理教学课程资源的基本视角。从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三个基本方面来看,宁德有自身独特的地方课程资源。宁德俗称闽东,是福建省东北翼中心海滨城市。宁德也是中国东南沿海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的胜地,境内共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2个5A级景区、3个部级名胜风景区、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宁德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少严寒,夏少酷暑;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夏季最长,秋季最短;气候资源丰富;境内水系发达,河流密布,较大的河流有24条,流域总面积为1.19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8.46%。地下水资源约占水资源总量的14%左右,分布于全市各地,特别是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区。全市的水资源总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闽东海阔港深,有著名的天然良港三都澳,海岸线长度878公里,居福建省设区市之首;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浅海滩涂面积9.34万公顷,可供作业的海域面积是境内陆地面积的3.3倍。区域内有大小港湾29个,其中三都澳深水岸线长度居全省港口之首;从人文地理资源来看,宁德市是属于多民族地区,有汉族、畲族、回族、壮族等35个民族,在少数民族中,畲族人口最多,宁德市是福建省畲族人口的聚居地,畲族人口占全省畲族人口的42.4%。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而又尚武的民族。盘歌活动是畲族民间普遍流行的娱乐活动项目。如霞浦县崇儒古龙岩“五年日”歌会,福安坂中后门坪、福鼎双华、西冷“二月二”会亲节歌会等均为大型的闽东畲族群众盘歌会;闽东剪纸、刺绣、编织花带、竹编、雕刻等工艺美术都很有特色。[2]这些都展示出闽东地区民俗文化和艺术丰富多彩的地域面貌;闽东历史宗教文化和名胜古迹也非常丰富,境内有太姥山、白水洋、支提山华严寺等自然风景和文化古迹;在近现代革命史上,宁德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闽东革命根据地遗址是地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可见,宁德地理课程可用素材极为丰富,如果加以充分重视和开发,闽东潜在的课程资源完全可以成为地方地理教学的丰富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地域环境、文化以及教育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初中地理教学开发本地资源利用程度不足,致使教学效益不高、学生地理素养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未能得以有效提升,这与新课程改革要求存在极大距离。探索宁德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推进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进展步伐,具备积极的时代意义。

二、宁德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对促进初中地理教学的现实意义

1.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地理教学内容地方化、生活化和实践化策略的具体体现实现地理教学内容地方化不仅有助于缩短学生认知水平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地理,为学生将来运用所学地理知识与技能为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地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将抽象地理原理转化为学生最熟悉的生活中去,从直接的感性认识出发,从学生的经验和亲身经历的事情入手,将实际问题再抽象为地理问题进行思考探索,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又可以为塑造情感世界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积极作用;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实践性材料,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增加实践性活动,缩小学生与自然、社会的距离,对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宁德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作用分析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发表《地理教学法》中就提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已知到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未知未闻,自个人所受之环境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条件,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入手。”[3]我们认为,促进宁德地区初中地理教学改革,需要多个层面的努力,而其中关键处应该结合地域特点和实际条件,促进开发和建设地方地理课程资源的力度,对于地理教学改革具备全局性和根本性的积极意义。由前面所述可知,宁德地方课程资源素材极为丰富,并具备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果增加亲近闽东自然风景、名胜古迹、革命圣地,进行社会调查等内容,从学生对家乡最熟悉的景物、人文、地理环境出发,在实践性活动中获得直接感性认识,然后结合教材抽象的地理思维进行思考,取得的教学效果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福安市溪潭镇廉村古代福建第一名进士薛令之的故乡,了解一门五进士的刻苦学习和高尚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宁德太姥山、白水洋、三都澳等天然自然风景,是进行地理教学的亲近自然,亲近家乡的良好素材,让学生从小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家乡美丽的情感;我们也可以带领学生浏览闽东畲族的剪纸、编织工艺、体育民俗风情,让学生亲近本土极有民族特色和创造力的生活智慧,塑造基本的审美价值观和人生观;闽东不少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展现了不少感人的烈士的光荣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也是地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化石。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宁德地方课程开发的积极价值教育心理学认为,初中生处于人生的早期阶段,对世界的认识处于点、线式的初级感性阶段,这个时期的认识为以后成熟时期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奠定了重要的原始素材,是塑造人生理想的重要时期。而初中地理教学在这个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从分析可知,宁德在自然、人文、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地方课程资源,如果合理开发利用,积极引导初中生在幼小的心灵中移植家乡的基本影像,从小了解家乡风景、资源、地理和人文状况等,必然会塑造和影响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开发宁德地理课程资源的现实策略和途径探索

1.开发宁德地方课程资源应该因地制宜当前我国东部与西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中学基层教学设施建设差距比较大,就宁德地区实际发展来看,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和城区、中心市区和县级中学之间差距明显,实施宁德地理教学课程的开发利用,必须考虑到现实的不平衡因素,因地制宜地实施具体策略。2.开发宁德地方地理课程资源的具体方式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采取课外调查方式进行,但又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为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地里课外教学活动可采用风富的内容和多种活动形式,如地理兴趣小组、地理野外考察、地理社会调查、地理旅行、地理参观、地理讲座和办地理黑板报、地理园地的设置等等。翁秀兰老师认为:“结合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乡土资源之丰富是城市中学所不能比的,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亲身经历有些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初中地理教学中自然地理知识抽象,学生学习时不感兴趣,难度大,而乡村丰富的乡土自然环境为地理教学提供的课程资源。”[4]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看到,宁德市区和乡村区域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的内容、方式和目标应该有所不同。农村教学硬件设备、经济条件相对薄弱,主要采用因地制宜地户外亲近自然方式进行地理教学;城市经济基础、教学设施较好的学校,可以适当增加活动经费投入,采取户外田野调查、图书资料配套、网络资源等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城区地理教学的转变。另外也要考虑到城市和农村学生因为生活环境不同而形成的种种差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城乡互相交流的方式进行地方地理课程资源的合作教学。宁德畲族地区的乡土地理教学可以选取本土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符合当地实际的教学。3.开发宁德地方地理课程资源的具体途径从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具体途径来看,宁德城区中学可采用城市居住地的物流调查实践、城市交通观光调查、名胜风景、博物馆参观等;农村中学可采用农村住宅与环境关系调查、农村绿色生态功能考察、农田开垦与可持续发展、耕地与水土流失调研等适合当地的教学方法;而城郊型中学可以进行城市边缘区垃圾状况、乡镇企业布局调查等;畲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中学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采用参观民间剪纸作坊、民俗歌会表演、民族工艺品展览等方式。因地制宜,显然符合宁德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状况。综上所述,宁德地域不仅有城乡差别,还有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差别,各地中学地理教学状况必然显示出极大不同。宁德地域的复杂性、多层次性,决定着开发和利用地方现实资源的一定困难,宁德地区课程资源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善。从宁德地理课程资源的相关开发和建设策略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初中地理教学改革方式存在着地域间的差异,应该采用多元立体化的教改策略,这种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是当下我国初中学校地域分布不平衡的现状决定的。因此,在新课程要求下,各地学校的地理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基本方法,才能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民.初中地理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3.

[2]宁德市政协文史委.闽东畲族百年实录[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6.

[3]王静爱.乡土地理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第9篇:人之初社区范文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在民族教育中的运用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十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那什么是民族教育?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外来文化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狭义的民族教育则专指对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搞好民族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6]。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不仅建构了理论体系,还建构了实践体系,特别强调实践,实验,从这个角度来讲,平民教育是理论与实验、实践高度整合的教育。今天,平民教育对当代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民族教育当代诠释依然可以在平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找到答案。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的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没有民族地教育的发展就不能说我国实现了教育公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倾斜政策,采取了诸多重大措施,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但由于历史、自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等原因,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成为民族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把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到民族教育中是切实可行的,首先,平民教育的理念的指向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包括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到程序公平与实质公平等。平民教育特别关注弱势群体这一被教育遗忘的对象。其次,平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他以广泛的科学调查为前提,以因地制宜的方法为基础,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条件,以每一个受教育者对实验对象。第三,民族教育中还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需求的矛盾,农村中愚、贫、弱、私的现象依然存在。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起点的人的发展,归宿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教育对象上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每一个人,人人都要受教育,人人都有权受教育,特别是妇女儿童更是如此。十年“定县实验”揭示了教育的实践需要长时段的辛勤耕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周期。这足以证明平民教育与民族教育发展结合的可行性。

二、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民族教育的启示

(一)深入调查,摸清国情,适时改变和完善民族教育的法律法规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教育理论的产生离不开现实,晏阳初先生曾说“:现在所谓‘新教育’,并不是新的产物,实在是从东西洋抄袭来的东西。日本留学生回国来办日本的教育;英美留学生回国来办英美的教育,试问中国人在中国办外国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各国教育,有各国的制度和精神,各有它的空间性和时间性,万不能乱七八糟拿来借用。现在的学生是在学日、学美、学英,弄得一塌糊涂。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以许多大学生都在失业,而国家复闹人才缺乏的恐慌??这是充分模仿外国的结果,整个教育因此破产。”[7]这样掷地有声的声音正为我们指明了当今民族教育发展的方向。纵观中国民族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民族教育法规建设总是落后于民族教育自身的发展。由于民族教育法制的不健全,导致民族教育政策所确定的各项优惠措施难以落实,民族教育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得不到保障。我们当今的学者应该深入各民族地区进行考察访问,及时的把握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对照先前的法律发现不足,使之逐渐的完善。民族地区的教育法律法规应具有倾斜、优惠、公平三大特点。首先倾斜,从国家到地方的民族地区教育法律法规都应当有一定的倾斜力度,例如,民族地区的办学经费和教育设施的配备标准应同于或者高于同级重点校(中心校),在市、区(县)财政上,建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费,在民族学校工作的各民族教职工,其待遇应适当高于在一般学校工作的教职工等。其次是政策的优惠,如今正在实施的有少数民族高考“降分”“加分”以及“民族预科班”等是优惠政策的具体体现,在民族教育中,优惠政策不仅限于学校也应延伸到社会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就业时给予适当的优惠,不仅可以为民族教育提供更大的动力,也能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各民族团结。最后是政策的公平“,教育公平“”机会均等”是民族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充分的体现了这点,一方面在教育对象上男女平等,拥有入学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平民教育更体现了教育过程的公平性。民族教育同样离不开教育公平,民族教育平等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可见,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在民族教育中的应用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切实可行的。

(二)创新民族教育方式晏阳初提出的“三大方式”即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这三种教育方式是具有连贯性的,家庭式教育使生活中的教育无处不在,使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处在教育的氛围中,学校式教育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社会式教育是教育的范围区域时段的延伸,在终身教育中作用重大,也是作为人的社会化,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这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的过程。而当今我们的民族教育,以现在最为流行的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民族教育的启示“双语教学”为例: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文字的失传,将导致民族文化的消失[8]。因此,重视民族语言的发展和传承是重中之重。目前,许多民族地区的学校都在进行双语教学,但方式仅限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几乎没有,这样就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要想使民族教育真正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像晏阳初先生那样,将教育真正的渗透到所有的民族人心中,渗透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而不是仅限于在校的学生。这样的民族教育才能既快且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