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作文范文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作文精选(九篇)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作文

第1篇: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作文范文

关键词:丽;楚文化;雅丽;审美内涵

“丽”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审美范畴,用以评物、品人或鉴赏文艺作品的形式美感和艺术风格,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贯穿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诞生,大多建立在人对自然与人事的直观体验基础上,是人对客观现象的感官经验的审美升华。“丽”作为美学范畴的确立,经历了一条由“评物”、“品人”到“赏文”的美学历程。

“丽”之本意是旅(俗字写作“侣”)行,即两两并驾而行。许慎《说文解字》说:“丽,旅行也。鹿之性,见食急则必旅行。从鹿丽声。”所以“丽”又有偶对之意。《周礼·夏官·校人》:“丽马一圉,八丽一师。”郑玄注:“丽,偶也。”后引申为“依附”、“附着”讲。《易传·彖传上》释“离”挂:“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王弼注:“丽,犹著也,各得所著之宜。”孔颖达疏:“丽,犹谓附著也。”由于“丽”指一物附着于另一物,故又引申为人或事物形式的美好。如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云:“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战国以后,“美好”、“华丽”之义作为“丽”的核心义项逐渐固定下来,而“偶对”、“附着”等义也包含在“丽”的核心义项中。

“丽”作为审美范畴运用于文艺批评领域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亡征第十五》曰:“喜淫刑而不周于法,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韩非子强调文学的功用性,认为过分追求文辞的华丽是亡国的征兆。此处韩非子其目的虽不在于进行文学批评,但“丽”客观上已进入文艺批评领域。

两汉时期,“由于文士的独立存在,辞赋的兴起,‘文章'概念内涵的日趋专一化,文学‘丽'的特征也被揭示出来。”[1]此时,“丽”在文艺批评领域的运用更为频繁,人们多用“巨丽”、“壮丽”、“弘丽”、“侈丽”等词汇来评价汉赋的辞丽。如《史记·太史公自序》评司马相如之赋:“《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于无为。”但真正将“丽”作为文学批评概念来用的是扬雄,其《法言·吾子》云:“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在扬雄看来,丽是汉赋的首要审美特征,“丽以则”与“丽以淫”的区别在于把握好丽的度,不能因文辞的过度靡丽而淹没了其讽谏之义。汉代文人对汉赋的丽美特征的自觉追求和一群以“丽”为骨干的子范畴的高频使用说明了“丽作为审美特征和审美情趣得到普遍认同,构成了时代的审美风潮。……昭示着文学开始用美来规定自身,同时也标志着丽本身作为一个美感形态已经形成。”[2]

汉魏六朝时期,“丽”范畴逐渐走向成熟和兴盛,并成为六朝美学的外在形态,确立了它在中国美学范畴中的核心地位。一方面,“丽”范畴的能产性和衍生性得到了空前的扩大,派生出众多以“丽”为核心的审美范畴,如“绮丽”、“清丽”、“雅丽”、“艳丽”、“遒丽”、“靡丽”、“巧丽”等,预示了“丽”作为文学批评的审美范畴愈益活跃的前景。另一方面,经曹丕、陆机、刘勰、钟嵘诸文论家的努力,“丽”这一美学范畴最终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论到观念论方向的转变,形成了一个具有很强开放性的“丽”范畴审美系统。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的理论命题具有开一代之诗风的深远意义,同时也将“丽”范畴推到了古典美学范畴体系的最前沿。曹丕要求诗赋文辞华丽,并将丽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美学标准,标志着建安文学逐渐摆脱了两汉经学的牢笼,对文学的形式美有了自觉的追求。并且,“‘丽'的自觉,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文学的自觉。”[3]但曹丕的观点仅触及“丽”范畴的表层内涵,即文辞的巧丽,而其深层内涵,即情思的绮丽,则是由陆机提及的。陆机在沿承曹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绮靡”即“绮丽”之意,指文辞的华丽。陆机认为,文因情生,情丽相依,只有拥有绮丽的情思才能拥有绮丽的文辞,阐明了情与丽的内在关联性。到了刘勰的《文心雕龙》,“丽”作为文学批评的审美范畴异常地醒目起来。《通变》曰:“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刘勰把从上古到刘宋的文学发展史概括为由“质”到“丽”的演变史,并在齐梁转向诡诞新奇,逐成文病。为补救齐梁时期伪情淫丽之文风弥漫的弊病,刘勰深刻地阐发了情与丽的关系,并以情救文,以“雅”饰“丽”。《诠赋》:“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稍后钟嵘在《诗品》中也提出“典丽”、“温丽”等范畴来深化“丽”的内涵。

到了初唐时期,六朝靡丽文风遭到士人猛烈批判。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徵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子昂批评齐梁诗文“逶迤颓靡,风雅不作”,标举“风骨”、“兴寄”,开一代诗风。自此,文学审美趣味为之一变,褪尽六朝余风,“风骨”范畴也取代“丽”范畴占据了时代的中心位置。中唐以降,封建社会开始从整体上由鼎盛渐渐走向衰落,士人阶层的精神状态趋于内敛,文学的审美趣味更为突变,转而追求清韵平淡之美,注重“平淡”、“格调”等艺法范畴[4],而“丽”范畴已不能更直接敏感地反映人们对文学的认识,退出了古典美学范畴体系的前台,远化和淡化为一般的美学标准,后虽在诗论、词论、曲论、小说理论等领域得到深入阐释,但已不再具有显赫的理论地位。

李泽厚先生认为:“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5]其实,美学范畴也是一种“有意味”的范畴,它积淀和溶化着某种社会内容和社会情感,并与特定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联系地一起。作为美学范畴的“丽”,表现出一种对生命和情感的赞美,它与“惊采绝艳”的楚文化,尤其与楚民族巫术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楚文化是上古时期以长江中游的楚国为中心的一个庞大的文化圈,伴随着楚国的强盛和扩张,楚文化的影响殊为深远,波及半个中国。李学勤先生认为:“楚文化的扩展,是东周时代的一件大事。春秋时期,楚人北上问鼎中原,楚文化也向北延伸。到了战国之世,楚文化先是向南大大发展,随后由于楚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又向东扩张,进入长江下游以至今天山东省境。说楚文化影响所及达到半个中国,并非夸张之词。”[6]楚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原始巫术色彩。《吕氏春秋·异宝篇》云:“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汉书·地理志》云:“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的时候,南中国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7]那威严狞厉的神兽图腾,那如癫如狂的祭神歌舞,那艳丽生动的漆器纹饰,那奇谲瑰丽的神话传说,那激宕淋漓的美丽诗篇,都因巫术文化而延续下来,使楚文化绮丽耀眼,光影满目,充满着狂放的生命力和无羁的想象力。正是在这种人神杂处、想象奇异、情感炽烈的浪漫世界里,楚人执着地追求着一种迷狂怪诞的诡丽之美,以满足自我的感官审美感受,张扬他们那具有原始野性的强烈生命力,从而求得主体心灵的自足。这正是楚文化的灵魂所在,并伴随着楚文化的传播而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化。

“纵观中国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始终存在着正统的中原文化与非正统的楚文化对峙的局面。”[8]而产生这种文化对峙的根源则在于两种文化中以巫术、神话为核心的巫文化的不同演变方向。夏商时代,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巫史不分,巫官是文化的掌控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创造者,而史官的职务起初也是宗教性的。到了西周时期,中原地区随着社会的发展,鬼神地位的下降,人力的作用受到重视,于是巫衰而史盛,史官从巫官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史官将神话通过“传说”演绎为“历史”,宣扬先祖的丰功伟绩,论证王朝的合法存在,使神话最终被历史化、政治化。《诗经·大雅》中被称为周民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赞颂了从半人半神的后稷到文圣武德的武王的勋绩,记载了周王朝受命于天,发展壮大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9]儒家把原始文化伦理化为以礼、乐为核心的现世文化,造就了中国文化务实际、讲功利、重理性的现世品格,而这种文化性格的审美特征就是“雅”,即一种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

南方的情形则与中原迥异,即使到了东周时期,巫风仍然盛行。南方的巫官尽管也人事化、世俗化,但仍以祭祀鬼神、交通人神为主要事务。姜亮夫先生说:“自春秋战国以来,北方诸国,巫之职已不如史职之尊;而南土尚重巫,故楚君臣祀神祝祭之事为特多,此其文化习性然也。”[10]与北方的巫之史化、原始文化伦理化不同,南方则是巫之诗化、原始文化艺术化。巫术中那神秘而又富有韵律的咒语、祝词之类的巫术语言逐渐链化为奇诡华丽的诗篇。如《楚辞·九歌》原是流行于楚地的民间祭歌,它本就是一种与巫祝有关的宗教文学。王逸《楚辞章句·九歌》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兴盛于南方的道家学派则把远古的传说和神话、巫术逐一艺术化,把人自然化,从摆脱人际关系中寻求个体的价值,强调精神的逍遥,而与整个大自然合为一体。道家把楚巫文化艺术化为以“心游”为核心的隐世文化,造就了中国文化尚精神、超功利、重感性的隐世品格,而这种文化性格的审美特征就是“丽”,即一种追求生命之自由艺术化的审美理想。

“雅”与“丽”的对峙,可以说是儒家与道家、中原文化与楚文化在审美理想上的基本对峙,而其对峙的根源则在于“心”的“礼”化与“艺”化的对峙:儒家将人性伦理化,而道家将人性艺术化。当这两种相对峙的审美理想渗透到中国文学中时,则又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学传统:即先秦理性精神主宰的五经系统和楚汉浪漫主义主宰的楚辞系统。诚如徐复观先生所说:“‘雅'是来自五经的系统,所以代表文章由内容之正大而来的品格之正大;‘丽'是来自楚辞系统,所以代表文章形相之美,即代表文学的艺术性。”[11]随着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文学的自觉,“雅”与“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到魏晋六朝时产生出一个在意蕴上更为成熟的审美范畴——“雅丽”。

黑格尔曾经说过:“概念本身并不象知性所假想的那样自身固执不动,没有发展过程,它毋宁是无限的形式,绝对健动,好象是一切生命的源泉(Punctumsaliens),因而自己分化其自身。”[12]中国古典美学审美范畴具有极强的自我推衍性,一个核心范畴往往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子范畴,从而形成一个范畴集群。此外,各个核心范畴多具有较广的意蕴涵盖面,又可与另一意义相邻的范畴集群中的核心范畴交融,从而构成新的范畴。

两汉时候,以“丽”、“雅”为核心的审美范畴开始大量衍生,表现出很强的理论活性,到魏晋时期分别已呈系统化的生态。如以“丽”为核心的子范畴有“弘丽”、“巧丽”、“清丽”、“壮丽”、“温丽”、“靡丽”、“遒丽”、“华丽”、“雅丽”、“赡丽”等;以“雅”为核心的子范畴有“温雅”、“尔雅”、“明雅”、“典雅”、“闲雅”、“古雅”、“清雅”、“弘雅”、“雅润”、“雅丽”等。在这众多审美范畴中,最具美学意义的,对古代文学、美学理论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雅丽”这个新范畴。“雅丽”范畴的产生并不是“雅”与“丽”这两个核心范畴偶然的、简单的组合,其所包涵的深层意义在于:“雅”与“丽”的结合其实质反映了古典美学中儒家与道家的美学思想的互补,以及中国文化中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互补。“雅丽”范畴是中国文化实现了大融合后古典美学走向鼎盛时期的必然产物,代表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审美理想。

从“丽”范畴发展到“雅丽”范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中国美学史上却经历了从战国末期到齐梁之际近八百年的历史潜进过程。

战国后期,随着各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征伐,地域文化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快,中原和楚国也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楚国贵族的审美趣味,文兼雅丽的审美风趣已经成为士大夫们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屈原的《离骚》正是这种审美趣味的代表。《文心雕龙·辩骚》中记载了刘安、班固等人对《离骚》的评价。刘安认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班固则云:“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可以看出,刘安的评价主要侧重《离骚》的内容中正典雅之美,而班固偏重其文辞艳丽雅正,然这些都反映了《离骚》雅丽兼备的审美特征。

汉代虽然在政治制度上继承秦朝旧制,但在文化上却是楚文化的后裔。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而成的一种新的文体,在审美风格上继承了楚辞弘丽的艺术特色,故有“楚艳汉侈”(《宗经》)之说。但从扬雄“丽以则”与“丽以淫”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儒对汉代文学丽美特征的雅化。汉代也是诗歌的时代,诗歌在汉代经历了由四言体到五言体的发展历程,而汉代诗风则经历了由西汉乐府诗的质朴古雅到东汉文人诗的风清辞丽的转变。《文心雕龙·明诗》曰:“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无论是“雅润”还是“清丽”,其共同的审美特征都在于雅丽兼备互补。诚如徐复观先生所说:“雅中渗入若干丽之成分则成‘雅润',而丽中渗入若干雅之气味则成‘清丽'。”[13]

魏晋时期,因汉代经学束缚的解除,士人心态开始世俗化,出现了重感情、重个性、重欲望的风气。魏晋玄学的兴盛,一方面促使士人阶层摆脱名教的束缚,提高了个人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使士人阶层在精神上更执着于人生,在心态上更趋于世俗。正如罗宗强先生言:“正始玄风,从其特质说,它是建安重感情、重个性、重欲望的思想的理性发展。它探讨的许多命题,归根结底都与感情、个性、欲望有关。”[14]士人心态的世俗化内化到文学的审美趣味上就是重感官、尚轻艳的文学思潮的盛行。《文心雕龙·明诗》论晋诗:“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这繁缛新丽的审美趣味正是士人阶层世俗化的心灵世界的外现,也是那个乱世之下士人阶层在政治热情消退后借文学来艺术化人生的矛盾内心的折射。这种审美趣味的极端表现是以描写男女情爱为主,重音律辞采的齐梁宫体诗的盛行。齐梁宫体那轻艳靡丽的诗风,正是魏晋六朝时期儒学衰落后尚丽思潮在缺乏“雅”的补正情况下极度世俗化的必然结果。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的提出,都有其鲜明的针对性。”[15]“雅丽”范畴也一样,它虽然是中国美学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但其最初的提出却是针对六朝靡丽的审美趣味。早在陆机的《文赋》中就针对西晋文学创作的弊端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补救之法。在陆机看来,文章即使情感雅正,如失其艳丽,亦为文病。陆机主张雅艳兼备,但其重点仍在“艳”。饶宗颐先生认为:“若士衡,则以‘悲'为主,而以‘雅'救‘悲'之失于淫侈,以‘艳'救‘雅'之失于朴质,其所重盖在悲而艳。悲则承建安以来之侧重言情,艳则造成晋宋以后之趋于缛丽。”[16]刘勰继承了陆机既雅且艳的观点,标举“雅丽”范畴来限止六朝尚丽风潮的过度世俗化。《征圣》:“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在刘勰那里,“雅丽”是文学的最高审美理想,是周公孔圣之文的美学特征,是后世文章应师法的典范。“传统中国人有强烈的远古崇拜意识,强调慎终追远,学有本源。”[17]同时,他们又有统摄群言以成一家之言的强烈意识。刘勰正是打着商周圣人之文的旗号来为自己的一家之言奠定合法的根基。刘勰所标举的“丽”与“雅”的统一,是其理论整体构架中文与道的统一、艺与礼的统一、才与术的统一的理想模式的审美外化,是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的结果,然穷究这一切现象的根源则在于中国哲学的中心观念:“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雅丽”范畴的出现标志着古典美学在理论上已进入它的鼎盛时期,随之而来的有着“神来、气来、情来”之称的盛唐诗风则是“雅丽”范畴最突出的感性表征,也是中国审美意识最完美的形象表现。纵观“丽”范畴的发展历程,由“清丽”而“靡丽”而“雅丽”,恰似走过了一个正反合的逻辑圆环,“丽”范畴在不断精细化、深刻化的同时也不断理性化、伦理化,而这也正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历史发展的缩影。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丽”范畴处于较高位置,并在其自身的历史流变中积淀了深厚的美学内涵,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层面: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

如前所述,文辞之丽是“丽”范畴的最基本特征,它是“丽”的表层内涵,古典文论中用“丽”多取此义。如《汉书·艺文志》:“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此“丽”即指文辞的华丽,但因西汉诸家之赋多缺乏真情实感,固其文侈丽,实为文病。情思之丽是“丽”范畴的深层内涵,它决定着文辞之丽的成败。《文心雕龙·情采》:“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作家之文只有本乎真情,发乎性灵,其文才能美丽自然。故北宋范温《潜溪诗眼》云:“巧丽者发之于平淡,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文辞的巧丽正是情感自然而然流露的结果,虽看似平淡却丽美无比。然而,无论是文辞之丽还是情思之丽,都是人的生命之丽的外化。生命之丽才是文学艺术具有审美价值,并得以长久流传的内在根源。

“中国古人因信奉‘天人合一',多注意从自由的生命活动的基点上考察文学,从而为自己建构起一个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18]“丽”正是这个生命世界的审美表征。《易传·彖传上》释“离”挂:“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虽然我们从词义的角度讲“丽”是附着、依附之义,但如果我们从审美形象上看,日月星辰悬挂于天,百谷草木植被于地,这不正是天地万物之生命状态之所在吗?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人的体貌之丽不也正是人的生命力之充盈流溢的表现吗?当古人把“丽”引入文艺批评领域时,“丽”实质上正是主体驰骤扬厉的生命精神的艺术性显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丽”范畴会成为魏晋六朝美学的核心范畴,“丽”正是魏晋士人在自我觉醒后高扬个体生命力的审美表现,是人的精神的艺术化。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文化中,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状态,它是古代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这种自由状态可以从艺术和人生两个方面显现出来:就艺术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艺术法则的摈弃,在情景交融、主客冥一的艺术意境中感受主体心灵的净化,体验宇宙生气之跃动,这正是中国艺术之“丽”的中核;就人生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名教伦理的解构,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心灵世界中寻求个体精神的解放,领悟万物生命之自由,这正是中国文化之“丽”的内质。综合上述对“丽”的审美内涵的分析,一言以蔽之,“丽”正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

注释:

[1][3][15]詹福瑞.中古文学理论范畴[M].北京:中华书局,2005:3,82,11.

[2]黄南珊.“丽”:对艺术形式美规律的自觉探索[J].文艺研究,1993,(1):20-29.

[4]参看汪涌豪《范畴论》第四章第一节.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7][9]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0,82,83.

[6]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4.

[8]漆绪邦.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

[10]姜亮夫.楚辞通故(第3辑)[M].济南:齐鲁书社,1985:836.

[11][13]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43.

[12]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39.

[14]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33.

[16]饶宗颐.论文赋与音乐[A].罗宗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40.

第2篇: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作文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参与;城乡统筹;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7-0067-09

本次调查由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小组办公室委托开展;得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430)的资助,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0ZD&018)的一项成果。调查问卷由袁方成副教授设计。本次问卷调查得到浙江省安吉县、永嘉县和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农村综合改革部门的大力支持。调查问卷在博士生周纯义指导下,采取Epidata软件,由华中师范大学2012级、2013级地方政府学硕士生录入。特此一并致谢!

一、调查的缘起及基本情况

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立足县情,提出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两年后,“美丽乡村”建设升级为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近年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如今,安徽、广东、江苏、贵州、广西等省区也在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但在许多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并自上而下推动的,它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待和要求呢?对于基层干部、群众而言,他们又是如何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他们的所思所想是什么?

为了了解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看法和要求,课题组在2013年暑期跟随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小组办公室领导到浙江省安吉县、永嘉县和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等地调研时委托当地农村综合改革部门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79份,其中,安吉县样本数为167份(占44.18%),永嘉县样本数为45份(占11.90%),高淳区样本数为166份(占43.92%)。

表1是这次被访者的基本情况。被访对象涉及乡村干部、农民、农村事业单位职工等不同职业群体;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3.5岁,以中青年为主(21~50岁之间的占72.87%);家庭平均年收入79072.37元,人均年收入24926.04元,但收入结构总体趋向分散,人均年收入不足1万元和超过4万元的分别占14.16%和11.50%,因此本次调查的数据反映了基层干部、群众不同阶层的需求、态度和观点。

本报告主要以这次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在对基层干部群众态度、需求和“美丽乡村”建设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二、农村卫生环境

从调查来看,在一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县区,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较好治理,但部分农民囿于既有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按照要求处理生活垃圾,仍然存在随意弃置生活垃圾的现象。与之相比较,农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治理较差,而乡村工业污染情况尤其严重,成为当前农村卫生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一)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一定处理

这次问卷调查的三个县区较早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其农村卫生环境得到较好治理,被访者对本村的卫生环境状况评价较高,3/4的人表示满意。不过,也有21.66%的人评价一般,3.74%的人不满意。①

这些调查的村庄,绝大多数都对生活垃圾进行了处理。其中,不少村庄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垃圾清理。对被访者所在村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问卷中设置为多选题)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选择“设有垃圾处理池”一项的被访者有55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4.75%;选择“设有垃圾收集箱”一项的被访者有21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8.45%;选择“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清理”一项的被访者有249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6.76%;选择“其他”一项的被访者有2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43%;选择“没有对垃圾进行处理”一项的被访者有32人,占被访者总数的8.58%。

被访者家庭的生活垃圾也进行了一定的处理。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农民因为仍然延续着原有的生活习惯,并未对自家的生活垃圾进行任何处置。例如,10.16%的被访者是将自家的生活垃圾随手扔到路边、沟道里或门外空地上。①6.37%的被访者将自家生活污水泼到院子里,更有26.60%的被访者只是将它排到室外,未作任何处理。②

(二)农业生产性废弃物有待进一步治理

尽管这些地方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一定治理,但是农业生产性废弃物的处理仍然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譬如,使用过的农用薄膜,29.44%的人将它混同生活垃圾扔进垃圾箱,未作特别处理;还有8.51%的人将其直接丢弃在田地里,5.05%的人从田地取出后随意弃置。③

又例如,相当多的秸秆(稻秆)只做简单处理甚至未做任何处理。27.85%的人将秸秆烂在田里做肥料,15.65%的人在田里焚烧秸秆,5.84%的人随意弃置秸秆。④这些随意弃置的秸秆,不但影响农村卫生环境,而且极容易引致火灾,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而焚烧的秸秆,则直接污染空气,成为近年一些地方频遭雾霾的“元凶”。此外,还有5.85%的被访者承认,将自家饲养的禽畜粪便随意弃置。⑤

对于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11.44%的被访者认为,它使人畜饮用水受到了影响,但还能使用;高达13.56%的被访者认为,它使人畜饮用水变质,不能使用。⑥

从这次调查来看,农业生产形成的废弃物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三个“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县区尚且如此,我国其他农村地区的情况想必更加不容乐观。

(三)乡村工业污染应该加强治理

相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乡村工业污染的危害更大。而且,调查显示,乡村工业污染并未得到有效治理。在有乡村工业的村庄里,只有30.24%的被访者表示,本村的工业废弃物经过了严格处理;13.29%的被访者表示,这些乡村工业废弃物没有经过任何处理;37.12%的被访者表示,这些工业废弃物虽然经过了简单处理但仍有污染。此外,还有19.35%的被访者不清楚情况。

三、村庄文化生活

调查数据表明,被访者的日常文化娱乐活动包括看电视、看书或看报、玩电脑、玩手机、听广播或听音乐、跳舞等健身活动、看戏或看电影、打牌或下棋、打球等体育运动、KTV唱歌、参加祷告、礼拜等宗教仪式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被访者做的最多的是看电视(占59.32%),其次只有14.41%的人看书、看报,仅有5.51%的人去KTV,4.66%的人做祷告或礼拜,3.81%的人玩手机、玩电脑,2.97%的人跳舞等健身活动。说明人们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单一,而且,基本上是一种私性文娱活动①,当前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尤其匮乏。

调查的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情况。从调查来看,只有38.61%的被访者表明本村经常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活动,26.94%的被访者反映本村很少开展公共文化活动,24.72%的被访者表示只在某些节日开展公共文化活动,9.72%的人说本村从未开展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生活贫乏与当前农村的文化设施匮乏不无关系。从调查来看,59.60%的被访者反映本村有文化广场,另外将近一半的人反映本村有社区图书室、运动场、户外健身设施等(参见表2)。不过,人们去得最多的地方主要是文化广场(占比42.54%)(同时,文化广场和公园也是被访者最希望政府建设的②)。此外,仅有13.60%的人光顾运动场,9.65%的人去社区图书室(参见图2)。这表明,目前农村的文化设施不仅少,而且仅有的文化设施使用效率也非常低。它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局限于卫生环境的整治,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对于是否有必要保护本村的特色文化,高达83.65%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只有6.27%的被访者认为没必要,还有10.08%的被访者认为无所谓。当然,人们之所以赞成保护本村特色文化,其目的是不同的。有不少人认为,保护本村特色文化,有利于乡村经营项目的开发,把保护特色文化视为乡村经营的一种手段;也有部分人认为,保存本村的特色文化,有利于人们加强对村庄共同体的认同,提升家园意识。

从调查来看,在安吉、永嘉和高淳这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当地政府对本地乡村历史遗迹遗存均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一半左右的被访者认为,当地政府对本地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采取了保护措施,对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也进行了一定的保护和开发。还有部分地方建设了民俗文化公园。①在这些地方,它们被当地政府纳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统一规划、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四、美丽乡村建设

从调查来看,71.93%的被访者反映本村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另外,也有11.76%的被访者明确表示本村没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还有16.31%的被访者不清楚情况。对于已经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人们大多给予了积极评价。73.17%的人表示满意(其中39.35%的人非常满意,33.82%的人比较满意),22.75%的人认为一般,仅4.08%的人不满意(其中,2.33%的人不太满意,1.75%的人很不满意)。

依据被访者的需求排序,在当前,他们希望“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应注重生态经济建设,其次依序是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②。也就是说,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人们所注重的依然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改善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他们的首位要求。

同时,被访者又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中最具示范意义的是“生态旅游”(占比36.89%)和“环境保护”(占比35.45%)。仅有11.53%的人认为是“特色产业”,16.14%的人认为是“居家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跟当地所选择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其宣传有关。从我们的实地调查来看,许多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也主要是在生态旅游上做文章。很显然,“美丽乡村”建设并不局限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其根本目的不是为城里人提供休闲娱乐之地,而是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

那么,结合本地实际,如何发展本村经济呢?60.86%的被访者选择扩大本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48.26%的人选择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业,还有45%的人认为应该促进本村规模生产经营,建立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特色品牌。③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72.39%的被访者赞成对本村垃圾进行集中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理,68.36%的人赞成改厕并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60.32%的人赞同对本村企业、农家乐、农户污水、烟尘等排放物进行治理,55.11%的人同意建立健全环卫保洁制度,配备专门的环卫保洁人员,42.9%的人认为应该加强森林环境保护与加大绿化面积。(另有1.88%的人选择“其他”选项,在问卷中,改善本村生态环境的措施这一问题设置为多选)。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75.80%的被访者同意完善本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67.37%的人赞成整治本村水利设施、加固山体和改造危旧房,52.66%的人建议重新规划村内房屋布局、统一美化村庄建筑外观,51.99%的人同意引导本村人口集中居住、推进中心村建设,38.20%的人对规范村内宣传与广告牌设置持赞同意见(有5.57%的被访者选择“其他”一项)。

在保护本村文化方面,67.73%的被访者建议引导村民向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转变,62.67%的人赞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宣传、培训活动,59.47%的人希望保留本村的历史遗存并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保护,59.07%的人同意对村民开展“民主法治村”、“平安乡镇”等活动,提高人们的民主法治观念,此外还有接近一半的人主张发展文体教育事业、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所占比例为48.53),有6.67%的受访者选择“其他”一项。

调查表明,75.07%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符合村民的利益,超过一半的人(所占比例为54.25%)认为建设的项目没有超出现有的村庄能力范围。另外,36.16%的人表示村民可以自愿决定建设项目,32.05%的人经过了村民商议,26.58%的人允许在可接受范围内分摊资金和劳动力,但仅有13.97%的人表示项目建成后经过村民商议进行管理。这说明,一些地方比较重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民主决策,却相对轻视对建成项目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进行管理。

从调查了解到,被访者认为推进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应加强财政支持、提高村民参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发动以及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强后续日常管理。如被访者中有282人选择政府财政投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占被访者总数的75.00%;受访者中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依赖于村民参与程度、组织领导方式、宣传动员力度、社会资金参与、科学技术支持、后期日常管理以及绩效奖励与奖惩激励的各有214人、209人、177人、173人、154人、142人、66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56.91%、55.59%、47.07%、46.01%、40.96%、37.77%、17.55%。另有66人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一题选择“其他”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2.33%。

从调查来看,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上级政府补助(占79.48%)、村集体组织投入(占66.49%)、部门项目资金(占56.21%)。①因此,如何积极引导社会、企业加大投入,是“美丽乡村”建设亟待探索解决的一项课题。

60.78%的被访者赞同政府补助、部门帮扶、社会捐赠、企业赞助、乡村自筹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的筹资方式。不过,也有26.61%的人依赖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投入。对“以村民分摊为主”、“以社会捐赠和企业赞助为主”、“以村集体组织自筹为主”、“不需要村民出资出劳就行”以及“其他”方式持赞同意见的被访者人数相对来说较少,各有8人、11人、2人、23人、1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2.24%、3.08%、0.56%、6.44%、0.28%。

五、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新事物,从调查了解到,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倡导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但是,不可否认目前仍然有相当一些农民因为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随意弃置生活垃圾和生产性废弃物现象随处可见。这在传统的小农社会里或许不会产生问题,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农民的生活垃圾和生产废弃物基本上是生物性的,可以自然地溶解、分解,甚至成为农业生产的自然肥料,成为再生性资源。但是,在一个日益开放的工业化社会里,农民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塑料等化工产品以及大规模耕作,使得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不可降解或者不能尽快分解还原,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尤其是在一些农房聚集的地方或新建的农村社区里,由于人口的高度集中,如果这些生活垃圾和生产性废弃物不能及时得到处理,环境卫生问题会更加严重。

2.乡村社会个体化阻碍“美丽乡村”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乡村社会日渐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农民公共意识大大衰落。农民不但从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全能主义国家中相脱离,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从地方性共同体、家族、家庭乃至亲密关系中解脱出来,把日常性生产和生活关系转变为即时易关系。这些从旧有社会性关联中脱离出来的个体,他们行为关照的对象由传统村落社区、社会主义集体、家族乃至家庭转变为个体自身。他们对村落社区的认同越来越淡漠,跟集体几乎没有任何利益联系,“为自己而活”是其信条,除此以外别无价值信仰。人们主要关注自身利益,却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1]。

从这次问卷调查来看,这种个体化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文化生活个体化。农民的文化生活不但单调,而且基本上是一种私性文娱活动,村庄的公共文化生活日益衰落。其实,农民文化生活个体化只是当前乡村社会个体化的一个侧面而已;二是乡村卫生环境治理呈现“差序格局”。一般地,农民比较重视自家的生活卫生,却不顾及自家门院之外的卫生环境。对于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乡村工业废弃物的治理依次变弱,呈现出“差序格局”。在一个日渐个体化的社会里,“公地悲剧”越发突出;三是农民难合作。如今,农民越来越难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村庄公共建设,即便像“美丽乡村”建设这样关涉农民利益的事情,许多农民也只是一味地仰赖政府的投入和外力支持。四是农民公共意识淡漠,对村庄公共事务、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日益冷漠。

3.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调查了解到,在许多地方,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譬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财政投入,建立部门协同、层级联动机制,将它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体系等传统行政动员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没有积极地去探索如何激发乡村社会内部动力和活力,通过农民群众的有效参与,建立“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机制;没有积极地去探索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性力量的必要参与,形成多元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乡村”新格局。

尤其是,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以致部分农民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养成“等靠要”思想。这就难免会出现“美丽乡村”建设“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现象,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其主要症结就在于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4.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单一。在许多地方,“美丽乡村”建设目前仅仅局限于农村卫生环境治理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认识。而且,还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重经济、轻文化”、“重硬件、轻软件”、“重外观、轻内涵”以及“重基础建设、轻制度创新”等现象。“美丽乡村”建设不等于村庄整治,更不等于乡村旅游开发,也不简单是改善乡村公共服务,而是乡村社会“人”、“文”、“地”、“产”、“景”的综合性建设,是建设美好乡村的系统工程。卫生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业发展固然重要,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同样重要;不仅要让乡村美观、让农民富裕,还要增强农民对乡村的认同感、归属感,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

“美丽乡村”建设还要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着力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真正融入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最终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5.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同质化严重。从调查来看,绝大部分受访者都赞同保护本村的特色文化,而且在安吉、永嘉和高淳这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当地政府对本地乡村历史遗迹遗存均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是,毫无讳言一些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问题。首先是由于认识的误导所致。对于什么是“美丽乡村”,有不少人片面地以城市人的眼光、思维去想象、设计所谓的“田园风光”,或者简单地以所谓的“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甚至以“消费主义”的“美学”去曲解乃至剪裁“美丽乡村”。以致一些人认为,所谓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把农村建成欧陆风情小镇。其实质,乃是将文化问题简化成美学问题,即“装饰和美化问题”,而不是从人们如何使用生活环境并与之发生关系的人类学角度去考虑[2]。之所以产生诸如此类的误解,最根本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尊重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尊重农村特色、尊重农耕文明。

六、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1.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一个真正的美丽乡村,应是农民所向往的幸福家园。然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农民从乡村社会旧有的社会关联中解脱出来,乡村公共生活日益衰落,人们的集体观念和公共意识随之消解,这些个体化的农民只注重个体的利益,而不再关心集体的或公共的利益,它势必影响乃至破坏“美丽乡村”建设。显然,这种个体化的乡村不是人们所期待、所向往的。因此,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乡村公共生活的重建,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重建乡村公共生活,除了要建设乡村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开展公共活动以外,还要建立公共参与机制,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乡村公共事务、公共建设中来。

2.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建构群众民主参与机制。村庄不仅是农民的居住地,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家园,农民才是“美丽乡村”的主人。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单靠外力输入是不可能持久的,关键在于要激活“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发展活力,最根本的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本地的农民提升幸福指数。评价“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标准是增进农民民生福祉,让农民真正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自始至终都要建立农民民主参与机制,从而保障政府规划建设的“美丽乡村”和农民心目中想要的“美丽乡村”相统一,而不是政府的一厢情愿,更不能沦为显现政绩的形象工程。通过一定的群众参与机制,切实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真正拥有“美丽乡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共建与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3]。

3.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不能靠财政资金大包大揽,否则不可持续,也无法复制推广。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譬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交由企业或市场去运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村庄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运行,也须积极发挥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社会组织,探索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社会民主治理机制,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4.尊重乡村特色,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无论是聚集发展型、旧村改造型还是景区园区带动型、古村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都要注意尊重农民意愿、尊重乡村本地特色,切不可简单地用同质化的建设标准裁剪、改造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命力在于乡村特色的保存、彰显和弘扬。

5.不断提升内涵,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向前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在抓好村庄整治、乡村外形美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提升“内涵”美。“美丽乡村”建设要“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也要以硬件建设为引导,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等软环境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凭借“美丽乡村”的内涵建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与生命力,供给“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6.坚持城乡统筹,把“美丽乡村”建设跟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与城镇化相脱节,也要城乡统筹,实现以乡村推动城镇建设、以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联动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既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抓手,又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到“美丽中国”建设大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吴理财等.公共性的消解与重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237-240.

[2]Colin Mercer?穴1999?雪?熏Cultural policy?押research and the government imperative[M]in D.Boswell and J.Evans?穴eds?雪?熏Representing the Nation?押A Reader.London?押Routledge?熏398.

[3]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4,(1).

①此次问卷调查将被访者自家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设置为多选题。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被访者中选择“扔到路边、沟道里或家门外空地”一项的有3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0.16%;选择“扔到田地里”一项的有3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8.99%;选择“扔到垃圾池(桶),自己处理”一项的有6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7.99%;选择“卖给收废品”一项的有9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25.93%;选择“扔到垃圾池(桶),并有专人收集清运”一项的有271人,占被访者总数的71.88%;选择其他方式的有1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3.7%。

②此次问卷调查将被访者自家生活污水的处理方式设置为多选题。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被访者选择“泼到院子里”一项的有2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37%;选择“浇到田地里”一项的有19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05%;选择“通过排水沟排到屋外”一项的有100人,占被访者总数的26.60%;选择“下水道收集后排到村外”一项的有5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5.47%;选择“排入自家挖的污水下渗池”一项的有7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20.74%;选择“下水道收集后并统一净化”一项的有19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1.73%;选择“将污水集中,喂养家畜”一项的有21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59%;选择“其他方式”一项的有1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3.73%。

③将被访者家里使用过的废弃农用薄膜的处理方式设置为多选题。其中被访者中选择“直接丢在使用过的田地里”一项的有32人,占被访者综述的8.51%;选择“从田地里取出后随意弃置”一项的有19人,占被访者综述的5.05%;选择“交给薄膜收集站统一处理”一项的有62人,占被访者综述的16.49%;选择“混同生活垃圾扔进垃圾箱”一项的有111人,占被访者综述的29.44%;选择“卖给收废品的”一项的有79人,占被访者综述的20.95%;选择“其他方式”一项的有22人,占被访者综述的5.84%;选择“家里不用薄膜”一项的有141人,占被访者综述的37.50%;

④对被访者家里收割后的秸秆处理方式的调查(问卷中将其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除文中所示外,选择“交给秸秆收集站”、“发酵秸秆产生沼气”、“使用秸秆烧饭”、“其他处理方式”以及“家里没有秸秆”的各有30人、30人、61人、20人、153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7.96%、7.96%、16.18%、5.31%、40.69%。

⑤对被访者家里的禽畜饲养点(场)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的调查(问卷中将其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选择“加工禽畜粪便生产有机肥料”一项的被访者有51人,占受访者总数的13.56%,选择“建立禽畜粪便收集站”一项的被访者有34人,占受访者总数的9.04%,选择“发酵禽畜粪便制造沼气”一项的被访者有38人,占受访者总数的10.11%,选择“将禽畜粪便堆积作农田肥料”一项的被访者有101人,占受访者总数的26.86%,选择“随意弃置禽畜粪便”一项的被访者有22人,占受访者总数的5.85%,选择“其他处理方式”一项的被访者有28人,占受访者总数的7.45%,选择“家里没有禽畜饲养点(场)”一项的被访者有179人,占受访者总数的47.61%。

⑥针对被访者家里因使用农药造成的影响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除文中所示外,选择“使用规范、保护得当,对人畜没有危害”、“使用的是无害农药”、“没有使用农药”选项的各有113人、89人、157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30.05%、23.67%、41.76%。

①为了便于描述当前农村文化活动,笔者将它划分为“公共文化活动”和“私性文化活动”两种类型。前者一般是指超出家庭以上的单位(如村庄、社区、政府或民间组织)组织的具有公共性的文化活动,如庙会、歌舞会、民俗表演等活动;后者主要是以个人或家庭私性活动场域为单位而进行的文化活动,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文化需求,不能给其他更多人提供文化享受的文化活动,如看电视、上网等。请参阅吴理财、夏国锋:《农民的文化生活:兴衰与重建――以安徽省为例》,2007年第2期《中国农村观察》。

②59.2%的被访者最希望政府在本村建设文化广场或公园。

①针对受访者所在乡村历史遗迹遗存的保护情况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有194人选择“保存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例如祠堂、牌坊、古桥、古塔、革命旧址等)”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52.72%;有218人选择“保存古树名木”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59.24%;有148人选择“保存当地民俗文化(如节日习俗、婚丧嫁娶礼仪、宗教等)”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40.22%;有73人选择“建设民俗文化公园”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19.84%;有28人选择“其他”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7.61%;有28人选择“没有采取措施”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7.61%;有19人选择“不清楚”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5.18%。

②问卷要求被访者对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几项“美丽乡村”建设内容进行排序。为此,将排序第一、二、三名分别赋值3、2和1,经过计算,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的排序分值分别是2.52、1.86、1.24和0.37。

第3篇: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作文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应融入生态文明观念,突出地方特色,弘扬地域历史文化。美丽乡村建设应使农民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对农民的个人选择给予尊重。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支持、引导上下功夫,这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条件,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动力所在。

关键词:

生态农业;美丽乡村;问题;措施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提出的重要观点,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很早就对此决策发表过论述,只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1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1生态文明意识有限。

从国家环保部调查研究全国生态文明意识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国内老百姓掌握的相关生态文明知识极为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态文明行为并不关注。政府行为是公众很大程度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实际决定因素,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较强的依赖政府行为。在大多数的地方,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实际上,很多干部和群众还没有正确的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没有办法真正让他们在生活中做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不能用实际行动对环境进行保护。

1.2规划水平不足。

科学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活动的最重要工作,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小组规划与科学规律并不能吻合,规划内容还处于极为肤浅状态,对实际的发展需要不能达到满足,设计内容深度不足,此外整合不到位的状况在一些农村项目中也存在,对实际条件情况过分追求,把量力而为作为工作的唯一着重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在思考和改进农村发展建设上办法不多,在建设内容上不科学性极为严重,从而对建设美丽乡村水平造成极大的影响。

1.3资金整合力度有限。

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短缺,资金整合力度不够,仅靠上级资金支持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大,但是有些地方投入单纯依靠有限的地方财政,这导致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增加,工作推进不力。同时,大多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加上农民本身并不具备很高的收入水平,自有资金有限,这也是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难度增加的因素,从而限制了一些示范点建设水平的提升,距离建设美丽乡村目标很远,与具体的建设标准形成很大的差距。

2对策

2.1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首先,地方政府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贯穿于整个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容整洁是乡村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实现村容整洁,需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要努力构建良好的村民居住环境,解决农村道路、污水治理、人畜饮水、信息、卫生等民生问题,真正的造福于村民。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应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寻找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地方政府应重视构建农村生态文化氛围,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2.2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导向性作用。

首先,美丽乡村建设全局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着眼点,把城乡一体化的实际需要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把绿色环保作为建设新型社会的重点内容,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地方政府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农村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做到统筹规划,要注意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发挥地方优势,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符号和民俗气息,规划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要把中长期的规划和近期的工作目标科学、有机结合,量力而行,不能顾此失彼,贪大求快,讲求实际成效。

2.3坚持以产业培育为支撑。

美丽乡村需要有美丽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否则村庄建得再美也会缺乏生机,甚至会成为新一轮“空心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才能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引领美丽乡村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仅是刷刷墙,换一下屋顶,更重要的是要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提升乡村魅力,可以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地方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特点,引导农民大力开发特色农业产业,抓好地域农业品牌建设,为农业生产品牌建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农民投身创业,增强农民群众良好的品牌意识,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发展,彰显农业绿色环保理念。建设美丽乡村,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各地实践证明,发展生态游、农家乐是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有效抓手。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兴文明本质上就是兴生态,而生态的衰亡实质就是文明走向衰亡。积极融入生态文明观念,这是建设美丽乡村充满良好性与积极向上性的前提条件,并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推动中国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作者:张红群 单位:村镇建设管理所

第4篇: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作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野;美丽乡村;新农村

在党的十上,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应该建设美丽中国,这也成为了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早在一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提到过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也曾经发表过相关的论述,实际上美丽乡村对人进行对于美丽中国建设,有这根筋性的作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将生态文明等做大前提。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而言,生态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为接下来的建设活动提供扎实的基础和保障。正因如此,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建设的发展需要以生态文明为前提。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并不是一句空谈,他需要地方政府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日常的农村建设工作中来,是整个农村呈现出生产水平得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村容状况变得更加整洁,浴场,管理工作更加的民主。总的来说,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中国的美丽乡村,其最重要的价值和目标就是提高城乡发展的水平,使其趋向于一体化,减少城市和乡村在发展上存在的区别,切实提高农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建成小康社会。实际上,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在中国推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微缩,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际上就是,请对农村经济政治情况文化生活社会管理,提高整体的建设水平,他对于农村的精神建设有着非常重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使农村的环境变得更加的和谐,社会风气变得更加的美好,人文氛围变得更加的积极向上,社会秩序更加严谨。笔者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依据是生态文明,其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是科学进步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它能够反映出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改善居民的生存居住环境,是居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幸福感得到进一步的保障,社会治安秩序得到逐步的改善。美丽乡村应该将生态文明当做自己的发展基础,提高其整体的创新水平,加快京津冀的发展转型,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都是非常必要的。美丽乡村需要利用生态文明的观念来帮助其完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提高农村的整体建设水平。地方政府应该真正为村民打造良好的居住生存环境,使其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利用这样的活动,政府能够创造更加宜居的农村生活环境,是农村的外在美经验和整体素质形成的内在美实现统一。

二、基于生态文明观念进行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生态文明意识有限

根据国家环保部在今年2月20号公布的国内第一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中显示,国内老百姓在生态文明上存在着以下情况,先整体对于持票人向所有的较高的认同感,但是对于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却非常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注意生态文明行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公众对于生态文明的观念实际上有很大程度来源于政府行为,换句话说,它对政府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这在大多数的地方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干部和群众实际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并没有产生非常正确的清醒认识,他们在生活中并没有办法真正做到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要求,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2、规划水平不足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而言,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规划,很多地方政府进行的小组规划并不符合科学规律,规划内容非常的肤浅,难以满足实际的发展需要,设计内容不够深化。此外还有一些农村项目存在着整合不到位的情况,其过分追求实际条件情况,在工作中只重视量力而为,并未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农村发展建设进行良性的思考和改进,建设内容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科学性,这也严重影响了国内“美丽乡村”的建设水平。

3、资金整合力度有限

对于国内大部分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而言,其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资金整合力度有限。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是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的,但是有些地方的地方财政投入比较有限,这无疑增加项目资金整合的难度。同时,由于农民的本身收入水平有限,他们并没有很多的资金积累,这也增加了农村建设项目的资金难度,这就促使一些示范点建设水平非常有限,与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和具体的建设标准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还有一些城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实际上是来自于项目资金整合,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在工作上不够积极,项目本身存在着叠加的情况,资金的筹措难度就变得越来越大。此外,资金筹措渠道过分单一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资金上的问题,常常会导致整个项目计划几乎难以落到实处,加长了建设的整个周期。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对策

1、以生态文明为依托

地方政府应该坚定建立以下几点观念,首先,政府应该建立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发展情况,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落到实处。其次,地方政府应该对农村生存环境进行必要的整治,真正为村民建立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使每一个村民真正建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发展农村的生态经济,为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最后地方政府应该帮助农村建立良性的,积极向上的生态文化氛围,这对于农村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积极学习省内外其他地区的先进建设模式以及建设经验。比如浙江省的仙居县在美丽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三生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这对于推进农村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是进行绿色发展,为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真正将生态文明的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其次,相关部门还应该坚持全民参与,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为村民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活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坚定信念,踏实的逐步完成各项工作。

2、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导向性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提高对日常规划的重视程度,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从全局着眼,尊重考虑到城乡一体化的实际需要,建设绿色环保的新型社会,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其次,地方政府相关人员应该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工作安排,帮助他们提高建设的效率和建设的效果,这对于稳定农村的建设有着根本性的作用。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地方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群众的感觉和意见,参考他们的实际需要和要求要求进行日常规划,提高建设的效果,使日常对话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真正通过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便利。

3、以产业培育为支撑

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农业生产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生产服务,帮助当地农业生产建立品牌,使农民群众具备良好的品牌意识,发展生态文明,绿色环保的农业形式。而且,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真正重视各种经营主体的实际情况,从行业类型和规模入手,考虑到它的实际功能,帮助农民建立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农业庄园,真正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最后,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农村本身具备的良好的自然景观,通过田园风光或者山水资源以及地方民族特色等,帮助当地政府发展积极向上的,充满竞争实力的旅游服务,加快形成以景点为带头,骨干景点为支撑的特色旅游形式。

四、小结

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注视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加快美丽中国建设的进度也同样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曾多次强调,生态兴的本质就是文明兴,而生态的衰亡就意味着文明的衰亡。根据党的相关会议要求,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创新意识,真正树立起良好的生态观念,完善自己的日常生产制度,提供良好的良性的发展机制。如新世纪的现代社会更加需要我们运用生态文明的观念推进自己的日常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将农村建设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美丽乡村,这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中国农村建设的整体情况而言,都是必须尝试的一个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王旭烽,任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深生态内涵———以安吉县报福镇为范例[J].浙江学刊.2013(01):236.

[2]王喆.美丽乡村建设的中国梦[J].今日中国论坛.2013,(07):30.

第5篇: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作文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网络治理;美丽中国;驱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8-0078-04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陕南地区大规模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执行研究”(2013RWYB09);农村改革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资助项目(20130121);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影响研究――以西北地区为例”(11XZZ014)。

作者简介:何得桂(1982-),男,福建尤溪人,农村改革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发展与基层治理。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主战场和难点在乡村。旨在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深化新农村建设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形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同年7月1日,财政部采取一事一议奖补方式在全国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做出部署,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实现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乡村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探讨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价值和学术意义。根据笔者的观察,已有研究较多关注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与内涵、典型个案与模式比较、现状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议题,而对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运行机制、长效管理的探讨还很有限。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的美丽乡村建设,尽管目前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面临制度不完善、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可以说,构建一套强劲、可持续的驱动机制对于更好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本文拟借鉴和运用网络治理和系统论的学术智慧,对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模型的构建以及相关问题展开分析,进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美丽乡村建设长效驱动机制。

一、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发展的驱动机制模型

1.“四位一体”式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主体模式。作为公共管理新途径的网络治理已成为现代治理的一部分,它的治理主体在破解有相同利益的复杂性治理议题时,基于自治基础上的相互依赖推动了横向之间联系的关系与结构的形成;主体成员包括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等多方;其治理过程具有更加充分考虑非公共部门等治理主体重要性的显著特征。[2]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核心和实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乡一体化的问题。政府部门、社会群体、企业资本和学术机构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并发挥作用。美丽乡村建设要构建能够集政府、农民、资本和学术机构于一体的政、民、资、学“四位一体”式新型驱动机制。其中,“政”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民”代表农民和民间力量,“资”代表资本与企业,“学”代表的是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学术组织。“政民资学”四个部分各自承担重要功能且积极互动、共同协作,是美丽乡村建设运转机制的重要主体。这项机制还内蕴着确保有效运行的导向机制、约束机制等多个子系统,它们之间互相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的系统模型。根据一般系统论的观点,每个系统都是由输入、过程、输出、反馈四个环节构成,它们在具有相互影响的环境中运行并产生作用;各要素在系统中的联系往往是动态、复杂和未知的,且每个要素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3]涉及多个要素(自然、人、经济、社会等)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驱动机制系统模型的构建须建立在对主体构成及其驱动力,要素层次及其结构功能等进行相应划分整合的基础上。其中的环境因素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当代农村社会的整体需求主要有:村庄治理创新、生态环境良好、乡土文化传承、产业支撑有力、农村社会和谐,这是驱动机制系统的压力源,对美丽乡村建设主体产生作用,从而形成系统的输入环节。上述压力在作用于驱动主体后产生各自内在的动力,它通过现实社会中更为具体的要素(公共政策、资金、科技、文化等)形成作用,从而产生一个动态的驱动运行机制。在环境因素的压力下,驱动主体通过上述要素的具体驱动,运行结果得以输出,也就是产生美丽乡村建设效果。它通过系统的反馈环节反作用于其中的环境因素。由此,一个比较完整的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模型(图1)就最终形成。

图1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模型示意

3.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内在机理分析。“在一个复杂和动态的环境当中,治理的有效性要有一个相互依赖的行动者的互动整合及利益协调机制为保障。”[4]主体间互动与整合机制既存在于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也是其内在机理。涉及农村内部利益调整的美丽乡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它的内生机理可被理解为是一个集体行动问题,可采取多主体合作的网络化治理。任何一个治理主体是否作为以及作为状况都将关系到整个网络治理的成效。构建美丽乡村建设驱动主体间互动整合机制对完善驱动机制系统的内生机理具有必要性。既可通过“政民资学”驱动主体对美丽中国理念和思想的学习,建立一致的合作目标和愿景,也可通过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如采取协商、谈判、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问题,促进信息共享与合作共赢。这就解决了主体间互动机制的建设问题。在有效互动的基础上,“政民资学”驱动主体可从多层面、多维度对系统中的要素进行相应整合,并在驱动机制中进一步提高其效率。这就最终形成一个可提高驱动主体间互信、协同的较为完善的互动与整合机制;在具体行动中它们能一起面对风险、承担责任,取得互利互惠的结果。

二、美丽乡村建设驱动力及其特点分析

包括美丽乡村建设在内的网络治理规范基础离不开相关主体对彼此之间所具有互补性利益的充分认知。涉及到形式多样的个体和组织的美丽乡村建设要构建吻合它们共同理想预期的美丽乡村建设体系,即打造“政民资学”主体之间以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关系结构。建构在对主要主体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动力充分认知基础上的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模型以村庄治理创新、生态环境良好、乡土文化传承、产业支撑有力、农村社会和谐等价值诉求为协同追求目标。这些主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对他们所形成的某种压力。在一定的规则制度框架下,它们在采取最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且持续调适自身行为的同时也影响着特定领域中其他主体的行为方式。在不断调整与互动之中,各主体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治理网络,驱动力得到最佳发挥,美丽乡村建设得以不断推进。

1.政府主导的驱动力。目前,公共部门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动力巨大。美丽乡村是富裕与美丽的和谐统一,外部性收益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绿色发展,政府要对它进行有力推动。农村社会和谐与生态环境良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5]如何克服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失衡问题,如何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还影响着科学发展和政府公信力。公共部门要承担起职责,通过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政策,更加有效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以整体联动方式推动农村生态建设和综合治理。政府应通过城乡统筹发展等方式,在组织发动、规划引领、部门协调、财政引导上,推动更多的资源流向农村,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农民主体的驱动力。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其主体性。农民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主要受益者,也是其他驱动主体的行为监督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承载着我国农民的新期盼。他们的生态理念已由自发阶段迈向“自觉”阶段,环保意愿与行为也与日俱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使得我国农村也被卷入现代化的浪潮之中,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蔓延等严峻的环境问题对农民所造成的损害不断增加。这导致为了更好保护生活家园和切身利益而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行列中的农民日趋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农民对洁净的淡水、清新的空气与绿色食品等方面要求愈发迫切。只有充分挖掘和激活农民和民间团体的创造性、积极性,增强集体行动能力,才能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3.资本引领的驱动力。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市场拉动、资本引领,要用现代农业体系来改造传统农村,解决其动力不足问题。绿色发展、和谐社会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存状况,也影响着子孙后代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已被日益严峻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改变。受生态环境、社会需求等因素制约愈发明显的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及资本不断向符合美丽中国理念要求的方向前进。农村不美,城市也不会美。农村生态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的社会需求。乡村环境如果无法及时有效地改善,不仅食品安全难以保障,资本也将很难获益。受制于社会对“绿色商品”需求的增多,资本逐渐流向迎合绿色发展的方向和领域,以获取稳定丰厚的利益回报;市场准入门槛的提升,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生产更多完全符合经济转型要求的产品,以获得良好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资本引领等方式汇聚乡村最为紧缺的资源,激活农村原有的要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

4.学术机构的驱动力。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学术机构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时代赋予学术机构相应的使命。一方面要持续地为其进行理论创新和指导,研发先进实用科技;另一方面要培养优秀人才,进行文化传承,增强社会民众的美丽中国意识。离开学术机构的开拓创新和作用发挥,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难以有效推进。特别是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理论创新摇篮的学术界只有与“中国实践”接壤,才能更加“接地气”,并将理论思想转化为公共政策服务改革实践。通过亲生态的科技与机制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取向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例如,如何使美丽乡村建设与绿色经济发展相适应,如何建构全社会参与机制等,都要学术机构予以攻关。

三、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的要素层次和功能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可发现,主体驱动力是通过公共政策、资本、科技、文化等多个要素而产生作用的。根据这些要素的特点及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目前功能的大小,可将它们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动力最强的法律与公共政策驱动。公共部门通过法规和公共政策安排,实现美丽乡村建设逐渐由现阶段政府主导型转向社会共同参与型。驱动力也很强的资本与利益驱动处于第二层次。处于第三层次的是美丽乡村建设重要智力支撑的科技与人才驱动。尽管目前该动力已快速增长,但还比较薄弱。纳入第四层次的是所有驱动中最根本、最具潜力的文化与教育驱动,尽管当前它的动力还未充分释放。现阶段这些动力的发展并不协调,第一层次到第四层次之间呈现减弱的态势,未来应予以改善。

1.法律与公共政策驱动。“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代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法律与公共政策驱动要通过公共部门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制度,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公共政策与法律在其中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公共政策驱动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主要通过科学的政策安排渐进式驱动奋斗目标。在包括美丽乡村建设在内的美丽中国建设中,当公共政策驱动不足时,就要上升到法制化的高度来解决全局性、关键性的问题以及对政策实践的成功经验予以认可和推广。在法律和公共政策方面,公共部门已开始积极主动地实践并已见成效。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要求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兴办农村各类公共事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等政策。中央财政2013年开始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发展公共文化事业。2013年9月,对浙江省近十年来开展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出台或修改了一系列符合美丽中国要求的法律制度,如《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2.资金与利益驱动。发挥金融、资金等要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可称为资金与利益驱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利益调控影响着包括企业在内的美丽乡村建设参与主体的行为。建设美丽乡村是克服“工业化、城镇化”弊端的重要决策,也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有力举措。不少因素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参与主体的利益,如国家的金融支农政策、生态补偿机制、税费减免政策等。要运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税费杠杆,构建更加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创新金融支农方式,推进生态经济发展,为建设美丽乡村注入强大动力。我国已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例如,2003-2013年,浙江省投入1200亿元进行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6]以公共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将美丽乡村建设变成“企业行为”。要探索推行跨省区、市场化的生态环境横向补偿机制。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构建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资本下乡”,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承载的人口与农村市场、环境容量相匹配,使农民富裕起来。

3.科技与人才驱动。先进科技和优秀人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难以估量的正能量。前者可以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实现农村经济的生态化转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现阶段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来不断提升资源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高校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向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开阔视野、市场意识、科技素质与生态文明理念的新型人才。把握现代科技“生态化”发展趋势,把美丽中国的理念融入到农业科技进步之中,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加快健全基层农技推广的多元化体系,充分发挥农科教结合的大学依托型农技推广模式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作用。2012年中央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有关工作已在全国广泛开展。农业部2012年8月选择100个县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培育新型农民达10万人。这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也有显著价值。

4.文化与教育驱动。发挥农耕文明和优秀乡土文化对公民美丽中国意识的影响属于文化与教育驱动的范畴。农村是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文明的乡土文化环境能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效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要彰显文化与教育的元素。对于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所蕴藏的生态思想要予以弘扬。要借助学术机构等社会组织开展美丽中国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美丽中国意识。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展开不少积极探索。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类环保民间组织达7881个,从业人员近40万人。快速发展的环保民间组织已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2012年底联合确立全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646个村庄入选;2013年9月,第二批915个村落也被列入名录之中。村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景观和历史信息,各地应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美丽村庄。在办好义务教育的同时兴办乡村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挥现代传媒在教育与文化中的作用,这些有利于生态文明的普及。要发挥传统村落文化引领风尚、促进和谐的作用,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运行中的问题

基于对“四位一体”驱动机制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在实践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1.互动整合机制的协调水平不高。美丽乡村建设要直面“政民资学”各主体目前相对分离、协调联动水平低和利益调整难的状况。就对社会的影响效果而言,民、学的表现差强人意,政、资的表现相对抢眼。主体间互动整合机制依然有待改善。例如,“政、资”在农村人居环境问题面前并没有很好地展现“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力量,而是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灵”。市场经济影响下的“民、学”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则往往显得“不作为”、“难作为”。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导致相关主体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常会忽视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利益博弈导致“生态”往往成为它们的牺牲品。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到美丽中国的实现,只有各主体协同配合、有效整合各要素,才能有最大化的效益。这也是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运行的关键所在。

2.法律与公共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拥有很强推动力的法律与公共政策驱动要建立于完善的制度体系之上。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面临诸多复杂问题,制定兼顾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推进经济较快发展的公共政策具有较强挑战性。规划引领不够、制度执行不力和生态立法滞后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于美丽乡村建设中。现有环境综合整治的制度存在操作性不强、配套性不够、系统性不足以及执法不严等问题,致使政府难以有效调控和监管相关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绿色产品市场管理混乱,随处可见标有‘环保’、‘有机’等字样的商品,导致消费者难以区分真正的绿色产品,同时也使已通过绿色产品认证的企业在市场中难显优势。”[7]

3.美丽乡村建设参与意识需要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注重“行政性推动”,更要重视“内源性发展”。一些组织和个人认为应由政府来解决农村人居环境和田野自然景观问题,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意识不强,参与水平有限。有的村干部和群众认为这是政府部门的事,上面拨钱、下面干事,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金融支农力度也不够,方式有待创新。因缺乏生态文明理念,部分组织缺乏对美丽乡村建设与社会长远利益之间关联的考虑,有的对美丽乡村建设所引发新的市场机遇、绿色发展带来的消费需求变化等问题认识不足,这些均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美丽乡村建设理论有待深入探讨。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探索以及美丽中国建设在农村地区的重要实践载体,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已成为我国党和政府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任务并付诸实践。然而,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体系、体制机制目前还不完善,比如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利益调整、规划引领、推进策略、产业支撑、支持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学界要结合中国国情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理论创新工作。既要从本土实践中提炼出美丽乡村建设机制与经验,也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理论资源,以丰富和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体系。

结语

强劲的驱动机制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本文尝试构建了美丽乡村建设“政民资学““四位一体”式驱动机制,以更清楚地透视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来源、关键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当前,探索和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四位一体”驱动机制,至少要考虑以下方面:一是“政民资学”四位一体应良性协同。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着力规划、项目推进与强化激励相结合,遏制工业和城市污染向乡村转移的态势,协调相关主体间的利益矛盾,健全美丽乡村建设运行机制,规避市场与政府的“失灵”;另一方面则要进一步加强和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增强集体行动能力,并激发其他社会组织活力,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与互动。二是有机整合现有涉农政策,加强驱动机制的要素保障。无论是法律与公共政策驱动、资本与利益驱动,还是人才与科技驱动、教育与文化驱动等要素都要予以重视,特别是要使之积极互动、协同发展。三是要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全社会重视美丽乡村建设的氛围,持续推动理论创新和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EB/OL].(2013-07-10)[2013-09-07].http://wwwgovcn/gzdt/2013-07/10/content_2444166htm.

[2]Keith G. Provan,Patrick Kenis. Modes of Network Governance:Structure,Management,and Effectivenes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8,18 (2 ).

[3] 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系统工程[J].管理科学学报,1999,(2).

[4]鄞益奋.网络治理:公共管理的新框架[J].公共管理学报,2007,(1).

[5].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EB/OL].(2013-07-22)[2013-10-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22/c_116642856htm.

第6篇: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作文范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的召开十的时候明确的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并且将生态文明纳入到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以及文化文明中,将十七大上提出的“四位一体“扩展到了“五位一体“。生态文明的提出充分的体现了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以及低碳发展的全新理念,体现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勾画出了一个完美的蓝图。生态文明的提出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蓝图,要想真正的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就必须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大力发展我国的旅游产业,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方向和动力。

一、发展旅游产业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关系

1.“美丽中国“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美丽中国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就像是维生素一样,是一切生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在生物的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丽中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文化双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湿地公园、名胜古迹以及各种A级景区等,这些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就像生物需要的维生素一样,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促进了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美丽中国“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逐渐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提出要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产业,并且培养成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现代服务业。这些思想的提出都为我国旅游业提供了发展的信息和动力,十上“美丽中国“的提出更是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的发展的方向。“美丽中国“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实现生态文明,有了生态文明,才能够让我们的中国真正的拥有青山绿水,将中国建设成为美丽的中国。生态文明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提倡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还要求人们崇尚绿色、增强环保意识。

中国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尽量朝着体育旅游、民俗旅游、红色旅游、草原旅游、山地旅游、森林旅游以及湖泊湿地旅游等方向发展,从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发展。

3.“美丽中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作为“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倡导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文明阶段的一种社会状态,要求人们能够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最终实现人和社会的协调全面发展。所谓的“美丽中国“则是指实现社会美、百姓美、生活美、环境美以及时代美,但是首要的是实现生态美,实现生态文明。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但是中国一直都是旅游大国,却不是旅游强国,所以,“美丽中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不断的推动着我国旅游业向着世界旅游强国的方向和目标发展。

二、发展旅游业,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有效措施

美丽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生态文明,所以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实施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将旅游业的利益和生态文明的长远利益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旅游业的发展,最终推动“美丽中国“的发展。

1.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的产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增长方式,在全社会树立起生态文明的观念。旅游业作为一项绿色产业,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生态文明。任何一个旅游组织或者是企业的发展都会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旅游组织或者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将发展经营行为和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生态大局紧密的联系起来。国家的相关旅游部分在对旅游项目进行审批的时候,应该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比如,旅游景点要科学的进行环境功能的测定,不能够超负荷的进行旅游景点的开放和游客的接待。旅游企业能够仅仅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文明。旅游企业要在确保生态文明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

2.减少资源的消耗,进行绿色采购

旅游企业对原材料的选择和采购过程,是企业发展中进行环境保护的重点。所以,旅游企业应该从充分的考虑到原材料的生产和采集对环境的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一方面,外国发达国家采用的绿色采购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绿色采购的方式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方面,进行节能产品的采购。据调查西方很多国家的旅游酒店都是采用具有较强节能性能的空调、冷水机组、电气以及灯泡,从而为饭店节约资源,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第二方面,减少对一次性物品的采购。应该尽量购买能够持续使用或者循环使用的客用品,比如,可以自己充灌的洗手液等。第三方面,对再生产物品的采购。德国的很多国家是使用的印刷品和卫生纸都是由再生纸生产制成的。第四方面,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采购。主要是指洗手液、杀虫剂等物品的容器上,在国外很多的生态酒店中都是用能够降解的瓶子进行洗涤液等的装盛。

3.加强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企业应该认识到生态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将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树立旅游企业发展的生态理念。所以,国家相关的部门应该对旅游企业的行为和责任进行规范,实现旅游企业的责任法律化。首先,要加强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将旅游企业的各种社会责任具体到具体的制度中。其次,在旅游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将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真正的落实到实处。最后,要健全和旅游企业外部行为相关的法律制度,坚持社会效益为主体,使旅游企业的行为逐渐的规范化。

三、结束语

第7篇: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作文范文

一、教材分析

《海滨小城》这篇课文写的是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抒在情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作者先写海滨,再写小城,意在把小城放在海滨这个大的背景下,使小城更加美丽。海天辽阔,小城玲珑,浑然一体,美不胜收。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生字词.会写本课生字。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本课分为两部分,感受海滨的美丽.

三、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海滨的美丽

难点: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一座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小城。(板书课题)   板书时,教学滨字,前鼻音,形声字,表示水边,近水的地方。因此海滨指的就是海边。教读 海滨 ,所以其实这篇课文从海滨和小城两个地方展开了介绍。

2、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从课文中欣赏这海滨小城的美景了,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读之前,老师有几点自读要求。请一位同学大声、清晰的读给大家听。下面开始自读课文吧。

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思考,课文哪一部分写的是海滨,哪一部分是小城?

(二)

、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读音

出示词语:

海滨  浩瀚  海鸥  胳臂

遍地   满载  栽树  理睬

每逢   榕树  石凳  咯吱

(1)

带拼音检查词语 提示最后一横行注意后鼻音读准确

(2)去拼音检查词语

(3)提示:第一行藏着一个多音字,出示 臂 的两种读音

(4)目光聚焦到第二横行 有两个形近字:载 和 栽

出示图片连线 区分两个生字的不同,再提及还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师板书生字,生描红、临写。

解决了生字词的难题,相信现在我们能顺利的浏览这海滨小城的风景了。

(三)、品读课文,感受海滨之美

1、指名分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哪一部分描写了海滨景色,哪一部分描写了小城景色?

指名回答,1-3段写的海滨  4-6写的小城

2、其实从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整篇文章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句展开的,是哪一句呢?你找到了吗? 出示: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从这个句子中我们知道了这座海滨小城的两大特点:美丽、整洁。

3、下面请各位同学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体现了其美丽和整洁?

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

4、这么美丽整洁的地方,你们愿意跟随老师一起细细游赏么?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轻松的心情,走到街道的尽头,欣赏美丽的海滨景色。播放海滨视频,请生说说感受。

5、请生自读1-3自然段,找一找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和同桌交流喜欢的理由。

6、指名说话,并指导读句。

7、带着喜欢、高兴的心情,再读1-3段,体会海滨的美丽。

(四)、总结

海滨绚丽多彩,充满欢声笑语,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海滨的美丽与喧闹,下节课,让我们一起到小城里轻松漫步,感受另一番迷人的景色。

(五)、作业

请生画一画、写一写海滨景色,来表达对海滨的喜爱、赞美。

第8篇: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作文范文

天之涯,海之角,美丽的海南,关的不仅是海天·色的景,不同民俗的情,更是一种容纳百川的美丽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海南丽波从美容院、学校到建成海南首家超白金五星级酒店的发展之路,展示的是一种境界、一种姿态、一种企业在市场挑战中的生存方式。其创始人蔡正聪先生更是将一种人文精神渗透在经营与决策之中,令丽波品牌成为传奇,且历久弥坚。

让我们走进美丽的海南岛,走进创造美的海南丽波——

人生如戏,商业如棋。而在这一场场的商战博弈中,只有睿智的人才能永远掌握先机,赢得胜利。

他,拥有敏锐独特的眼光和对行业的准确判断力、持之以恒的耐力,他的思想、胸怀、以及处世态度等无不体现着大家风范。虽然这些特质是在与阅历一起成长,但却绝不只是时势造英雄的简单传奇。他驰骋于各个行业,罕见的涵养、气度和魄力让他在各个领域都如鱼得水。30多年的默默耕耘为他赢得事业上的成功,更获得了行业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他就是海南商界赫赫有名的一位教育家、企业家、协会领袖——蔡正聪。

多重身份构筑的人格魅力

从教10年后的他变身为房地产掘金时代的先行者,以睿者的眼光捕捉到了常人所未能预见的先机;他是一个热衷公共事务的社会人,兼有多家协会会长等身份;海南丽波、九龙温泉度假酒店更是凝聚了他多年来的热情与创造力。这许许多多的身份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充满人格魅力的他。

摊开蔡正聪的事业版图,从美容美发行业的风生水起,到重新投资房地产的敏锐眼光和魄力,再到开启酒店服务业的新篇章,从未有过“退缩”二字,如同他的性格一样,勇往直前,热情不败。也正是因为他的那份先知先觉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成就了如今的海南丽波和九龙温泉度假酒店。

伉俪情深,携手共创美业

1995年创办的海南丽波美容有限公司是他开启美业之路的第一次尝试,而丽波美容有限公司是以他的妻子——谢丽波命名的。在认识妻子以前,蔡正聪一直从事房地产行业,而那时谢丽波已经是业内小有名气的美容美发大师。1995年,在蔡正聪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开办了丽波美容有限公司,有了一家总面积为3200多平方米的丽波美容院,从此,两人心中的理想和事业在这里有了全新的飞跃。如今,蔡正聪和妻子如有默契般地一个主抓美容行业,另一个又开始重新经营酒店与房地产。在这片不断扩张的事业版图上,他们为自己和家人打造了一片幸福海洋。

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投资者,蔡正聪投资的许多项目都具有开创性,影响深远,这无疑为他的战斗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神奇画笔,在以坚强的毅力创立事业的同时,实现着与社会、行业、合作者、客户及员工携手相伴,共同成长、同创未来的美好愿望,并以此为企业基业长青、良性发展的基石。

实至名归,出色的协会领导者

2001年,海口美发美容协会成立,蔡正聪凭借其出色的个人组织能力和丽波在行业中的翘楚地位,担任协会会长至今,之后兼任海南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海南省中小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海口地区的美发美容行业从寥寥几十家发展到今天的2000多家,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这与协会的领导作用密不可分。蔡正聪说:“美发美容协会就是需要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引导行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都是美业的一份子,行业的健康繁荣是大家共同的责任。”美容行业征途上,他重任在肩,心怀社会,用自己的真情为各界爱美人士照亮心灵的航向。在蔡正聪的引领下,美容业正在悄悄地改变海口人的生活方式。

谨记公民责任,缔造美丽承诺

蔡正聪说过这样一句话:“总体来说,在创业这条路上,我是幸运的,这也让我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帮助他人。慈善是一个长期的行为,需要每个人亲历亲为。”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他不忘自己的职责,谨记自己是一个社会企业公民,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许下缔造美丽的承诺。以一颗赤诚之心心系社会、关注民生,给需要帮助的人带去了信心和勇气。

本着“心植中国,共赢未来”的理念,以回报社会为出发点,蔡正聪参与了很多慈善事业。1997年,18号台风给海南各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丽波美容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参加救灾扶贫运动,捐款3万余元现金和财物;1998年,一场特大洪水使全国许多地区遭受莫大的伤害,丽波员工在蔡正聪的带领下捐款捐物,受到诸多好评;从2001年起,丽波美容美发技工学校就一直负责海南的农民工、下岗工人和残疾人的培训工作,免费传授他们技术技能,并全部推荐就业;海南美容美发业的“黄埔军校”——丽波美容美发技工学校培养了多名高文化、高素质、高技能的美容美发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就业率达到98%以上,为美业输送了大量人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2010年,毕业于海南师范大学的蔡正聪支持母校建设桂林洋校区,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捐赠了500万元人民币建设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化学化工楼……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这点点滴滴的善举之中,透露出的暖意却足以照亮心灵的航向。这种社会责任感与归属感让蔡正聪的美业之路走得异常笔直,温暖与感恩让人变得内心坚定,如同从不抛锚的海船永远有着灯塔照耀前行。

以决断魄力开创新发展时期

2007年,正是海南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之际,三亚、天涯海角这些声名远播的地方,让全世界人都向往海南的阳光、沙滩、椰岛。蔡正聪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果断出击将之前在海口老城经济开发区买下的几百亩地改造成了丽海阳光温泉度假村。

度假村具有东南亚建筑风情,集休闲、度假、养生、居家于一体,主要建筑类型包括商业一条街、高层、小高层以及五星级酒店等。2012年12月12日,即将于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揭幕的九龙温泉度假酒店,正是蔡正聪对“海南机遇”最佳的诠释。九龙温泉度假酒店是蔡正聪的心血,从一砖一瓦的挑选到装修风格的确定,都凝聚了他的热情与创造力。为了考察世界其他各地五星酒店的装修风格,他去过迪拜、欧洲、意大利、西班牙等地,集各家酒店装修的精华注入到九龙温泉度假酒店,才形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风格。

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一个人的理想有多大,他的事业就能走多远。蔡正聪的性格、魄力、胸怀以及理想,正是构成他事业格局的坚实基础。

美丽之梦 从海南丽波启航

“丽波,走近你,我才知道什么是艰难,什么是光荣!”这是《丽波之歌》中的一句歌词。它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道路上布满泥泞和荆棘,不经历昨天的艰难险阻,就难有今天的成功辉煌。在海口举办的首届全国企业(行业)歌曲评选大赛上,《丽波之歌》荣获了金奖,并在当年的海南春节文艺晚会上演出,让全国观众都看到了丽波精神与企业形象。《海南晚报》的头版头条报道,更是为丽波在行业中树立了标杆地位。

提到海南丽波美容有限公司,在海南以及全国美业市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由海口市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海南省十大优秀青年企业家、全国下岗工人再就业先进个人谢丽波女士于1989年创办的。下设有海南丽波美容美发技工学校、丽波美容院海府总院、丽波AAA国际美容院、丽波美容院皇宫分院、丽海阳光小区、九龙温泉度假酒店等实业,是一家集美容、美发、足底、按摩、保健、艺术形象设计、短期培训、学历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地产、旅游、酒店、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美业旗舰企业。先后荣获了“海南省消费者诚信单位”、“海南省树形象、创名牌先进企业”、“海口市明星企业”、“中国美发美容行业知名企业”

、“全国共铸诚信宣传示范单位”以及海南省商务厅颁发的“品牌创建示范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几度春秋,精心构筑,靓丽事业江山有半壁;一片真情,巧手呵护,健康人生美颜驻万家”就是丽波人的宏伟壮志。

以前人们常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一个作家著书之多,摞起来等同其身高。那么换两个字,我们同样可以用来形容丽波美容有限公司——“荣誉等身”。正是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使得丽波的精神文明上升到一定高度,员工们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在技术与服务方面不断提升,成就了充满创新力的丽波。

海南丽波能从30平方米的小店一跃成为海南美业的领袖与标杆,与董事长谢丽波女士多年于一线打拼有关,她敏锐的眼光、责任感与企业家的使命精神,令企业应对了多舛的行业动荡与变迁,她本人也因此获得大量荣誉称号,成为丽波不断攻克时艰的勇气。谢丽波女士先后荣获“首届海口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再就业先进个人”、“海南十大优秀青年企业家”、“建国60周年共和国经济建设突出贡献人物”等荣誉称号,并被劳动部授予中国美容专家委员会委员及国家评委、获艺术设计国家二级教师资格。

海南美业的教育摇篮——丽波美容美发技工学校

海南丽波美容美发技工学校堪称丽波美丽产业链中一颗灿烂的宝珠,是海南丽波美容有限公司属下企业之一。学校拥有1万多平方米的教学实习基地,开设了34个科目和教学班,由资深的教育专家进行管理,部级的专业教师执教任教,国际美发大师、台湾沙宣美发学院院长张文良先生任名誉校长。

丽波美容美发学校一连四届荣获“中国美发美容名校”、“中国美发美容十大名校”荣誉,被海南省人事劳动厅指定为“海南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定点学校”。2010年度被海南省民政厅评为“全省先进社会组织”,被国家劳动部授予“第五十五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作为海南惟一一家美容美发中等技工学校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海南丽波美容美发技工学校现有3000多平方米现代教学场地,2万多平方米的营业和实习临摹场地,师资雄厚,环境优雅,设备齐全。本着“面向社会,造就人才”的教学宗旨和“求实、创新、奋进”的办学精神,学校坚持与国际知名美容美发机构联合办学,以“规范化、自由化、随意化”的3S国际教育模式为指导,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员体面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艺,下设美容、美发、美甲、香薰理疗、化妆、晚装、彩妆、保健、脚底按摩等多项课程,目前已为省内外美容美发行业培养了2万多名高文化、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成功培训了下岗工人近2D00名、残疾学员200多名,被誉为海南美容美发行业的“黄埔军校”。

海南美业的名店标杆——丽波美容院

丽波美容院海府总院、丽波AAA国际美容院、丽波美容院皇宫分院是海南丽波美容有限公司下设的3家美容机构。从30平方米的小美发店起步发展至今,它们已经成为海南美业的标志性品牌。

在海府路中段,一幢身披异彩的八层大楼屹立在绿荫丛中,这就是丽波美容有限公司和丽波美容院海府总院。

2004年12月29日,丽波人费尽数年心血建造的丽波AAA国际美容院在海口市商业圈的金山角地段崛起,以全新的风貌展现在八方宾客的面前。这是海南首家与国际接轨、上规模、上档次的大型美容美发机构,总营业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集美容、美发、足浴、保健、养生、短期培训、学历教学于一体,这里不仅拥有一流的设备、先进的技术、过硬的产品,还汇集了一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和高水准的专业技术人才,员工队伍均接受过严格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培训。美容院内的一切软硬件均达到国际同行企业的整体水平,A级的环境、A级的产品与A级的服务,正是这3A标准奠定了丽波在海南美容美发行业的半壁江山地位,成为业内龙头与骄子。

AAA国际美容院开业不到一年,2005年11月25日,规模宏伟的丽波皇宫又在龙昆南路正式揭牌,翻开了丽波美容美发事业新的一页。这是丽波人精心打造的又一行业经典,牢固确立了丽波在海南美容美发界的典范地位。

2000年12月6日,丽波公司董事长谢丽波从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了“全国首批放心美容院”的奖牌。在随后的9年时间里,丽波美容院面对美容行业市场激烈的竞争和新的挑战,不断挖掘新的历史定位,抓住新机遇,全力打造这艘不仅仅属于海南,也将属于世界的“海南号”美容美发行业的旗舰。

奢如迪拜的海南超白金五星级酒店 九龙温泉度假酒店

荣誉与眼光不断发酵,令海南丽波再拓财富地带的疆域。位于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南海大道西沿线20公里处的丽海阳光温泉度假村、九龙温泉度假酒店就是丽波吸收日月之才情,撷取迪拜之奢华的登顶力作。

洁白如银的沙滩、浩瀚无边的碧海、明媚动人的骄阳、纯朴自然的风光,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海南成为多少人魂牵梦绕的度假天堂。

位于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南海大道西沿线21公里处的丽海阳光温泉度假村,北与盈滨半岛相邻,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将热带滨海的万种风情装扮得光彩照人。坐落于此,即将于12月12日开业的九龙温泉度假酒店,由海南澄迈老城旅游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将海、天、景、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集生态、餐饮、娱乐、办公、商贸于一身。

作为海南首家超白金五星级度假酒店,九龙温泉度假酒店采用中西融贯的现代装修风格,在简约时尚中尽显豪华。个性化的服务,完善的配套设施,让您体验全然一新的尊贵享受。

酒店特色

·九龙喷泉,从地势上指出酒店处于海南龙头的特征,并借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神性的龙,寓意九龙温泉喷泉酒店即将成为海南酒店业的龙头。

·酒店总高20层,建筑面积近6.8万平方米,客房总数668间。

·设施齐全,集客房、精品店、办公、生态养生、餐饮、娱乐于一体,提供温泉泳池、温泉健康SPA会馆等养生休闲项目。

·房间总数共计668间,其中单人房164间,双人房262间,豪华套房46间,行政套房194间,总统套房2间。床位总数共计942张。

·拥有多间大小会议室、中西餐厅、宴会厅、酒吧、豪华夜总会、独具特色的中式包厢、优雅的西餐厅、气派时尚的多功能歌剧院。

·恢弘大气的宴会厅、功能多样的会议室,配备先进完善的视听设备,无论社交活动还是商务会议、名品展览还是时装表演,助您打造非凡盛典。

第9篇: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作文范文

一、重设计,因地制宜出特色。坚持规划先行,宁留空白、不留遗憾,立足村情实际,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布局、各功能分区、微景观塑造等进行精心设计,体现特色和品位。

突出人文特色。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充分搜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故事、传说、名人轶事等,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生命力。粮画小镇所在的寿东村,以粮食画为产业,充满艺术气息,定位是创作氛围浓厚的艺术小镇。教育小镇所在的王桃园村,125户、500多人的村子走出了100多位大学生,崇文重教的底蕴深厚,是莘莘学子的心仪之地,定位是宁静温馨的书香小镇。

突出产业特色。坚持以产强村、以富促美,通过四种模式,打牢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一是引入产业。寿东村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引入海增粮艺这一专门制作粮食画的企业,实现村企合作,形成致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挖掘产业。王桃园村对教育现象进行挖掘,形成卖点,使之成为旅游产业的支撑。三是整合产业。杂粮小镇所在的郭辛庄村,在原有种植传统下,整合北方所有杂粮品种,通过与中科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四是做强产业。黄瓜小镇所在的翟庄村,将原有的黄瓜产业做大做强,同时谋求绿色旅游、技术输出等新的发展方向。

突出旅游特色。注重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创意,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元素上下功夫,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打造的各个特色小镇,街道干净整洁,民居错落有致,满地绿树红花,各具风格、形式多样的农家院、乡土文化展示厅、老电影放映屋、传统小吃作坊等旅游创意点,彰显了乡村特有的恬静优雅之美,吸引众多游客徜徉其中、驻足观望、流连忘返。

突出环境特色。坚持走绿色生态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把美丽乡村的核心卖点落在“美”上,用“美”的环境引导方方面面的建设。走进馆陶已建成的首批美丽乡村,浓郁的乡土风情扑面而来:被弃用的大粮食缸种上花草,错落有致地摆成了一景;石磨、轱辘、碌碡、老井这些传统村落印迹,载满幽古之情;百年土房、纺车、织布机、煤油灯,唤起人们对故乡“美”的记忆。

二、重建设,因势利导巧投入。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方式上,精准投入、科学引导,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探索了市场化融资运作模式,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

财政资金撬动。政府主要通过投入引导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如修建道路、垃圾站、污水处理厂、供气、供暖设施等,让村庄具有市场运作的条件和可能,以此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截至目前,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共投入资金2.8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2000万元(仅占7%),群众自筹800万元,整合社会各类资金1.2亿元,吸引工商资本6000万元,有效化解了资金瓶颈难题。

村级自筹促动。集体经济壮大有能力的村,率先拿出积蓄,投入村“两室”建设,扩修村内道路、建设文化广场。翟庄村是“中国黄瓜之乡”,依托黄瓜产业年均集体收入100余万元,分别建设了村史馆、黄瓜大学、县委旧址等,有力支持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

民资涌入牵动。注重村企共建,通过先行企业示范带动,让众多企业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主动加入进来。金隅集团为粮画小镇寿东村捐资100万元作为村发展基金;海增粮艺有限公司除在村内建设粮画加工厂外,还投资20万元修建道路1公里。黄瓜小镇翟庄村,由中国黄瓜研究所、河北工程大学参与共建。杂粮小镇郭辛庄村,由中国农科院参与共建。花木小镇所在的李沿村,由冀南花卉公司参与出资建设。民资的大量涌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动力、增添了活力。

三、重效果,因陋就简锁乡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没有扔掉老物件,没有拆掉老房子,而是把这些有历史的东西保留了下来,作进一步包装提升,留住了美好,锁住了乡愁。

传统现代相融合。在保护传统方面,修复保护了一些年龄较大的老房子、老水井、古树等,保留村庄记忆符号,抢救性搜集了农村中的石磨、石滚等各种老农具、老物件,最大程度保留了村庄的原汁原味,留住了乡愁和记忆。同时,在改造中积极融入更多现代时尚文化元素,让新旧文化在农村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教育小镇王桃园有音乐厅,粮画小镇寿东村有咖啡屋,让村民和游客在田园式的农村中享受城市般的品质。

面子里子相协调。在提升面子方面,推进改厕、改厨、通路、通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基础功能;对村庄主街道、胡同、闲散宅基、房前屋后进行绿化,改善了生态环境。在强化里子方面,利用村民学校、荣誉室、广播站以及村歌、村规民约等载体,提升村民整体素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厚道、公道、正派、勤奋、开放等品质的美丽村民。

生态生活相统一。垃圾站、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了过去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恶劣环境,既有助于保护生态,又能方便村民生产生活,提升幸福指数。环境也改变了人,广大村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也渐渐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纷纷种植花草、绿植,装点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形成了保护生态与方便生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重协同,因人成事聚合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借助外在力量,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了协同协力、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上下协同。县委常委直接分包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并从县直各单位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到创建村任第一书记,组建特色小镇建设团队,实现资源下沉、工作下沉、干部下沉,把工作做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坎里。打造的15个特色小镇全部选派了第一书记,全心投入,示范带动,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