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明月与故乡的诗句范文

关于明月与故乡的诗句精选(九篇)

关于明月与故乡的诗句

第1篇:关于明月与故乡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月亮 思乡 古诗词 赏读 李白 长相思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月亮一般表达思乡怀远的主题,是思乡的代名词。如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题目即是主旨。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作者表达这个意趣的还有“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张九龄《李昌曹宅夜饮》)。

唐朝的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月明人远,思深情长。诗句以委婉的疑问表现了中秋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诗仙笔下的月亮更是多情。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与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喻指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如皓月一样永远长久。《望月有怀》:“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月夜思友,情深意长。《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语言本色清新,思乡怀远之情跃然纸上。

李白歌咏征人思妇的两地相思,亦多在月夜。如《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思情;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望明月而怀远,见垂柳而忆别。怀远,在李白笔下也有怀念古人,当世难遇知音的意义。例如:“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夜泊牛渚怀古》)抒发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诗人进而想到,人生短暂,唯月永恒。“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把酒问月》)“今、人、古、月”四字重复,绝不是单纯的语言妙用,而是诗人精心将“月之永恒,人生苦短”这个亘古真理所包含的玄机奥妙,暗藏于哲理之中的刻意工笔。穿越时空,追思怀远。这充满哲理性的诗句言简意赅,妙趣横生。

还有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曾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原来就是白的,为什么说是从今夜白呢?因为今夜才有这样的感受,或者说唯有今天,这样的感受分外强烈;月亮无处不明,但故乡的月亮更明,因为抒情主人公想念兄弟想念家。还有他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以明月寄相思,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朦胧相织相融。

白居易的《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来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含蓄地表达了楼上人思念恋人的孤寂与无可奈何的情绪。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想到在金陵那“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时节,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真是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这正是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明月见证了作者对故国刻骨的思念。

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既是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此情此景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作势,结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来,诗人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

柳永的《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人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神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词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于上下五千年之天上人间的广阔的时空自由翱翔,于是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记梦》)。在这明月的夜里,想那遥隔千里,松冈之下的亡妻之墓。这是苏轼作品于豪放之中不失婉约的典型体现。

借月亮而悼念亡妻,清代纳兰性德的《蝶恋花》写得更是一往情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月光下的世界,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易惹人冥思遐想。离别的人们则更易逗起无限相思之情。“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随着情感的高涨,想象的飞腾,他进一步梦想起来,那一轮明月仿佛化为他日夜思念的爱人,用她那皎洁的光辉陪伴着他。

判断意象所指须观照同句或上下句的字词,如“月是故乡明”中就有“故乡”二字,可见是怀念故乡的。有的意象须观照全篇内容。例如要解读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就要想到最后一句怀念友人——“思君不见下渝州”。想了解“明月几时有”中“明月”的意象就要知道苏轼此句后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知道这首词是为了“怀子由”——怀想弟弟而作的,这样诗词的意旨就一目了然了。

第2篇:关于明月与故乡的诗句范文

身处异地,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色凄凉,作者独自一人身处异乡,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想起自己在故乡的一切,不禁感到无尽的酸楚,只能对月空吟,留下这千古传颂的名句。

背景离乡,李月也曾吟诵到“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自己对家乡的依恋转化为家乡水对自己的万里送别,构思何其巧妙,感情何甚强烈,铺案写下这传颂千古的名句。

与多年好友相别,王勃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吟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好友相交多年,而今日一别,却不知何时才能够再会,自然心生不舍,但诗人却以乐观的态度,抛开惜别之情,丝毫不会哭哭啼啼作儿女态,挥豪写下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

第3篇:关于明月与故乡的诗句范文

一、问世间乡愁为何物?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李白初别故土的思乡情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杜甫被俘押解到长安后的思家之泪;“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是白居易漂泊在外的思乡吟唱。徜徉于溢彩的唐诗华章中,手指间亦有了淡淡的油墨香气,更平添了那份已在心中发芽的乡愁!

明月高悬,思亲怀乡。大家是否发现,在我们身边,很多孩子学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就是被称作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每当听着孩子清脆的童声,就会让人想起李白流浪的一生,他用一生在怀乡,最终还是客死他乡。在这首诗中,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诗人仰望着玉盘的皎洁,月影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用叙述的语气,用明月意象,写远客思乡之情,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离开故土、远离亲人的游子,满怀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可以说,这时的乡愁主要是个人性的、地方性的,一旦克服了距离的阻隔,亲情的诉求便得到了心理满足。

杜子美这位饱受苦难而在苦难中愈发真诚伟大的诗人,人生的苦难淘尽了他生命的铅华,他的乡愁是这样的凄美,人们会随着他的诗韵一起颠簸流浪,一起伤心落泪,唏嘘感叹之后,便觉得他的乡愁竟然这般美好!《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思亲怀乡之情便不言而喻了。

芦笛孤雁,触景生情。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戍边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韦应物《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恋,本诗作者被贬滁州,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触景生情,心中的思乡之痛较之常人又深了一层。

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传递?“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远在他乡的诗人,常常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直教游子生死相许

诗人笔下的故乡,常散发出似近实远,既亲且疏的想象魅力。当一个文人骚客津津乐道于家乡可歌可记的人事时,其所贯注的不只是斯人斯土的写实心愿,更是一种今非昔比的异乡情调,由过去寻找现在,就回忆(幻想)敷衍现实。漂泊异地,遇见老乡,必然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那个家园,那份亲情,那种无穷无尽的乡愁,早已在千年的吟唱中升华为精神与灵魂的家园,诗人的情感不正与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境一脉相通吗?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依然是王维,也曾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自己的乡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是呀!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图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于细微处见真情,诗人往往会抓住典型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离开故乡,已是路途漫漫,但诗人仍频频回首,遥望故乡。这种眷恋与不舍化作点点泪珠,沾湿衣襟。关山难越,锦书难寄,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会叫人多么欣喜啊!不承想,竟真遇上回长安的使者!诗人马上转忧为喜,这不是一个绝好的带信的机会吗?但诗人随即又发愁了,因为是在路上偶遇,没有纸笔,写不成信啊!匆匆相见,又立即分手,千言万语,不容细谈,无奈何,只好捎个平安的口信吧。朴素自然的诗句,饱含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三、乡愁缠绵恋故国

乡愁可以覆盖个人、亲人、故乡、家园而至于国家,它是对故乡的怀念,是乡恋,是亲情与故园情,是家国情的召唤,也可演化成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一个方面,是弥合国家创伤、共创统一的凝聚力,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学创作的主题之一。

由杜甫《江汉》诗中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一句,我们可以看到饱经沧桑的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自己客中的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诗人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际上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边,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皎洁。再如“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是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的强烈憎恨,是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说自己“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本是一片忠贞爱国之心,却招来贬谪之祸。尽管如此,可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诚如冰心在《往事》中所写:“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揉着头发,发上揉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指上捏着乡愁。”(《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唐代浩如烟海的伟大诗人中,个个都将游子的那种“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在长安》)的思乡之苦和“仰首欲攀低首拜”的爱国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一个民族所以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以其科学的物质文明,同时必然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维系自身的存在,并对整个世界文明有所贡献。唐诗中的乡愁情结正是蕴涵着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维系着我们民族生存的东西。

“此情可待成追忆”,诉尽所有离人的不尽乡愁!就让我们在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体味如美酒般醇香的乡愁。

参考资料:

第4篇:关于明月与故乡的诗句范文

[教材指向]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积累与应用”

一、 活动说明

1 活动名称:《走进家园,我心飞翔》

2 活动主持:朱其清(教师)

3 活动课时:一课时

二、 活动依据与设计意图

1 理论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中课程结构学习领域之一,其开设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让他们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等。此外,高中语文“课程理念”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2 设计意图:聆听音乐,品味诗文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进一步加深对《月是故乡明》专题内涵的理解。

三、 活动目标

1 学生通过对有关乡愁的音乐与古诗文的感受和理解,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家乡的挚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新型学习方式并从中获得集体主义精神营养。

四、 活动准备

1 再读《月是故乡明》专题文章,加深对专题内涵的理性认识。

2 将全班分成4个小组,明确各组组长,指导他们按下列四个内容分配本组成员具体任务,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即:思乡名句诗文搜集(鼓励自创);介绍家乡特产、风俗、人情;演唱思乡歌曲;理性思考“家园、家、家乡、故乡”等概念内涵,并形成文章。

3 相关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 活动过程

[活动序幕]活动开始,主持人开场白

“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倒不是特别害怕高中艰难的学习生活,而是惦念亲人,想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

因为我知道“没有故乡的人身后将一无所有”,外面的“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呀,我也知道自己“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可我更知家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呀!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我的家!还是让我们走进家园,让心飞翔吧!(出示课件)

[课件说明]

首页页面描述:页面背景呈天蓝色,上部正中位置是金黄色且具立体感的醒目艺术字“走进家园,我心飞翔”,其下是一行白色副标题“《月是故乡明》专题实践活动课”以及组长、设计者等信息;左旁是一排大雁展翅翱翔;下部是高低起伏的群山;背景音乐:萨克斯《回家》。

第一幕:诗文与思乡——句句是乡思,拳拳故园情

[主持人串词]剪不断,理还乱,是乡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自古以来,“家园之思,思乡之情”一直是诗家词手抒写的对象,那就让我们从古诗文中去体会那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家园之思吧!(出示课件)

[课件说明]

字幕:诗文与思乡(页面上部) 效果:慢速放大

字幕:句句是乡思,拳拳故园情(页面正中) 效果:快速展开

1 思乡名句诗文接龙:(课外搜集思乡诗文名句或自创)

全班四个小组轮流竞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原创个案展示]

许南南《家·我》(小诗):

If home is一首和谐的钢琴曲/我就是跳动的音符/If home is一株繁盛的的牡丹花/我就是芬芳的花蕊/If home is一首雅致的散文诗/我就是那清秀的字符/If home is一片广阔的净土/我就是一枝可爱的蒲公英/飘得再远,终会回到家的怀抱!

附:[课后鉴赏体会]

徐军《活动随想》:

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全然不像是一个高中生,我觉得他们是诗人,是散文家!

2 配乐朗诵:《今生今世的证据》(学生原创),背景音乐《秋日私语》

今生今世的证据

缪妍

时间像云雀般蹁跹,

梦的小舟在记忆的长河中畅游,

故乡啊,故乡!

为何你让我如此的魂牵梦萦?

……

当我老了,白发苍苍,倦意绵绵!

在你的小河边,火炉旁,树荫下……

慢慢回忆,静静诉说:

我对你一生的眷恋与牵挂。

……

故乡啊,故乡!

你为何让我如此的沉迷依恋?

莫非,

你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呀!?

附:[课后鉴赏体会]

汪会雪《走进家园,我心飞翔》:

站在我眼前的,好像不是我的同学,而是一位深情的诗人!她用纯真的语音,用对故乡的挚爱之情,把我的心带回了我的家,回家的心快要飞了……

3 配乐诗朗诵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出示课件)

[课件说明]一片湛蓝的大海上一叶扁舟随风飘流,船帆晃动,诗句与朗读同步滚动向上(Flas);皓月当空,海岸上几棵枫树,苍翠繁茂;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附:[课后鉴赏体会]

张曼芝《参悟乡愁》:

我默视着电脑屏幕上那飘流的扁舟、晃动的船帆,聆听着《乡愁》朗诵者那哀怨的声音,我的心碎了,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教室里沉默着,沉默着……

第二幕:谁不说俺家乡好(介绍家乡特产、风俗、人情)

[主持人串词]余光中先生带着他的乡愁站在海峡的那一头深情地眺望着祖国,眺望着家乡。“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家乡的特产、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面的菜畦,那一塘的荷花,那童年的风筝,夕阳的余辉和袅袅的炊烟,母亲呼儿唤女的声音,这一切的一切,你是否发现它们的美了呢?就让我们说说自己的家乡吧!(出示课件)

[课件说明]艺术字:谁不说俺家乡好效果:慢速放大

图片:选取我校一景

[原创个案展示]

许南南《俺们老舍的扁豆》:

扁豆是俺们老舍人的骄傲!

十月,正是扁豆生长的旺季,枝架上挂满弯月似的扁豆。清晨时,它满身露水,经过一夜的洗涤,它越发绿得可爱,像淘气的小孩在嬉水;那袅袅的藤萝,青青的豆叶,紫花白花开成串,在架子上摇摇曳曳,煞是好看。俺们老舍的扁豆遍布全国各地,各大超市随处可见。它可是我们老舍人的骄傲哟!

蔡金宝《四鳃鲈鱼》:

提起家乡的特产,想必大家一定知道我们家乡的鲈鱼吧!可你们不一定有我了解得多,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产于灌河中下游。鱼身呈青灰色,两侧和背鳍上有黑色斑点,因鳃盖上有一条较深的折皱,外观好象是四个鳃,得名“四鳃鲈”。常见每条3—5斤左右,大者可达数十斤。每年“芒种”前后,为鲈鱼最肥美季节。此时,你若到市面上走走,随处可见。它肉质洁白肥嫩,烹调后肉似蒜瓣,汤汁呈乳白色,浓稠粘唇,清香似桂花散气。色、香、味均佳,可与“松江鲈鱼”媲美。

附:[课后鉴赏体会]

杨春雨《让我难忘的一堂课》:

各组代表都上台发言了,家乡的风土人情,经过同学们咀嚼后,就别是一番滋味在口中了。让你笑破肚皮的,让你泪雨滂沱的,真是让你欢喜让你忧……就这样,家乡的林林总总都被他们用那乡里乡气的语言勾勒了出来。

第三幕:乐海泛舟,家园情思——尽情歌唱我的家乡吧

[主持人串词]我爱唱着思乡的歌,因为我想念我的家乡。就让你我的歌声随着旋律扬帆起航,让我们的乡情随溪水叮当流淌!乐海泛舟,家园情思,尽情歌唱我的家乡!(出示课件)

[课件说明]字幕:乐海泛舟,家园情思

效果:左侧慢速进入

艺术字:尽情歌唱我的家乡吧!

效果:翻转式由远及近快速

图片:风景——山涧溪水效果:动画

1 分组演唱有关家乡的歌曲:

第一组:吴大伟、邱兆艳《在他乡》(水木年华)自备音乐光盘伴奏。

第二组:孙莉钧《遗失的美好》根据张韶涵的同名歌曲改编。

吉海鸥:笛子伴奏。

第三组:张丽娟《水调歌头》。

第四组:王程鹏《在他乡》根据水木年华的同名歌曲改编。

[精彩歌词展示]

孙莉钧《遗失的美好》:

海的思念绵延不绝/终于和天在地平线交会/泪顺着脸庞流下/家乡的景也渐渐浮现/思念常常很像蝴蝶/美丽的飞/盘旋在我心头/故乡的一草一木就是/就是我这一生的证据/……/只一心认定我一生的故乡/有的思念说不出理由/但就是让人无法忘掉/在我走近你那一刻/我的心早已经不停的颤动/微风轻拂过我脸庞/我知道你就在身边。

2 MTV欣赏:满文军《望乡》

附:[课后鉴赏体会]

李未《心随歌动》:“孙莉钧简直是一个作曲家,一个演员。她用她那美妙而略带伤感的歌声,演绎着那至真至情的乡思,我的心不禁随着歌声动了起来,真的有种想哭的冲动!”

第四幕:像作家那样思考

[主持人串词]吟诵了饱含乡情的诗文,唱过了溢满乡思的歌曲,留给我们的将是深深的思索,希望大家也能像作家那样思考我们的家园,思考我们的故乡!(出示课件)

[课件说明]字幕:像作家那样思考

效果:放大进入

艺术字:家、家乡、故乡、家园

效果:渐变式缩放

背景图:刘亮程近照(思考状)

[原创个案展示]

姜曼《家的感觉》:

记得一位前辈说过:“家不是什么,家就是家。”这句话一直在我的心头萦绕。家,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

小时候,家的感觉很简单,每天都在母亲长长的呼唤声中不情愿的蹭回家。外面是漆黑的天地,屋内是暖暖的火炉,我在母亲的唠叨声中埋头喝着热热的米汤。家便在我小小的心灵中荡出一丝微微的涟漪。

长大后,在异乡求学的日子里,将自己放飞,家便被浓缩成一封封家书,浓缩成一床床厚厚的老棉被,浓缩成一张张烫烫的人民币……于是在异乡寒冷的冬夜里,我拥着老棉被安然而卧,如饥似渴地尽享着家的温馨,家的温暖。

家,生命的根啊!见过许多两鬓如霜的游子在家乡田头热泪盈眶,见过许多人身背行囊一步一回头地张望徘徊,我知道那是因为对家的牵挂不舍。于是,身在异乡,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回家吧”都会让我泪光盈盈,惆怅满怀。我总在想,这世间应该有好多家吧!要不,哪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之言,哪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说,哪有“狐死必首丘”之语?

是呀,鸟有巢,蚁有穴,人有家。家乡的一棵白杨,一片暮霭,一座石桥,一方云翳,都该是入梦的东西吧!但愿今宵有梦,梦中回家!

沈彦宏《家》:

家,多么温馨的字眼。一个宝盖头遮住了外面的寒风冷雨;一横三撇是家中人的期盼;向外的两撇,是离家的人对家的眺望;一个竖钩把全家紧紧地系在一起。

家是母亲沏的一杯热茶,是童谣,是“西窗共剪”的火烛摇曳,还是“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它就是这样由爱编织的故事,叫人阅读一辈子,回味一辈子,感动一辈子。

附:[课后鉴赏体会]

顾洋洋《顿悟》:

像作家那样思考,多么诗意的句子!这不,台上的缪妍、沈彦宏,江贝贝等同学正洋洋洒洒,妙语连珠地解读着家、故乡。他们不是作家胜似作家,连我这个平时一向懒于思考的人也受了感染,似乎读懂了家!

活动尾声——师生同唱韩红的《家乡》

第5篇:关于明月与故乡的诗句范文

一、句读妙趣

关于古代文言句读,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借助这些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兴趣。明代文字家兼书画家徐渭,年轻时家境贫寒,常到亲友家混饭吃,一次因连绵阴雨,他在一位亲友家多住了几天。这位朋友内心不悦,又不便明说,便在照壁上写下一行“逐客”文字。“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原意应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可是中间没有标点。徐渭对此心知肚明,但他顺手拿笔在文字中加上几个标点,变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弄得主人哭笑不得,只得由他住下去,直到雨过天晴才离开。这些妙趣横生的故事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断句的浓厚兴趣。另外良好的语感也有助于文言文的断句。文科高考附加题第一题六分,考查的就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古代的私塾教育,断句是基本功课,我们可以借鉴古代私塾教育的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断句能力,由三言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家姓》,到四言的《诗经》等,再到五言七言的律诗绝句,再到杂言。使学生在积累鉴赏古典诗文的同时感受到个人阅读文言文语感能力的提升。即使现代出版的古文附有标点,但是对于文中的长句的断句如果理解不当,也会产生歧义。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这样一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学生容易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读作,“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语意似乎没有问题,这就没有理解“凡是”的语意,“凡”意为“凡是、所有”;“是”是代词,意为“这”“凡是”应该理解为“所有这”,与现代汉语产生了差异。所以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应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合理断句,这样应该断为“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这样的长期积累,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二、实词和虚词的多义情趣

文言诗文中实词的一词多义和虚词的众多用法意义,因为琐杂,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处理不好会导致学生丧失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但如果经常能够在学习中有意识宣扬这种特点的魅力所在,反而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兴趣。在讲述有关月亮的诗文时,学生总会把他们的启蒙诗歌引入,当有学生引到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时,我们假若提问几个同学“床”是什么的时候。学生肯定很自信得回答为“睡觉用的器具”。而且会诧异于老师的幼稚提问。其实,古代的床原是古代的坐卧用的器具。《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便是这种用法。生活中可以找到这种器具,我们老一辈女子陪嫁的有一种家具叫做“座床子”,可见床并非单单指的是睡觉的床,还指一种较大的坐具。此时学生会感觉自己理解的古文程度较以前深入了许多。然而放到诗句中理解,似乎并无多大的意义。其实理解诗歌需要借助物象和物象所营造的意境来表达诗歌的主旨。由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知此诗是一首思乡怀人的诗歌,“明月”是表达思乡常用的物象,而“床”无论理解为卧具或坐具似乎都无法和乡情联系在一起。此时告诉学生“床”乃形状类似坐具的“井上围栏”,古人背井离乡,常常要带一点井底的泥土,以防水土不服,在精神上则是家乡的象征。李白在深夜无法入睡,不是躺在床上,而是在院中徘徊,看到如霜的月光;勾人魂魄的井栏,无法抑制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如此看来,“床”的解释便合情合理了。再引上唐代李贺《后园凿井歌》“井山辘轳床上转,水声繁,丝声浅”更加深了对于“床”的理解。再如《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和“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两句中的“户”和“窗”分别指的是“门”和“窗户”。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的“门”和“户”的区别就是双扇和单扇。此类现象在文言诗文中很是常见。此外,文言实词众多意义中,其本源义影响着其他词义的方向和范围,词义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演变脉络。如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就”为“接近”意,所以《刺客列传》中“轲自知事不就”“轲就车而去”;意思就是“完成”“登上”。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中的“就”就是“欣赏”的意思了。经常这样去给学生讲解,自然会增强学生对于文言词语的强烈兴趣,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自觉结合文意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骈偶句的对仗美趣

律诗和绝句自然有着严格的对仗用韵。上下句在字数、词性、韵脚和平仄方面都有要求,这样的语句使诗文读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古代骈文和赋体文也具有别样的音韵之美。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骈体文都有着震撼心魄的美感。此外还可以依据相同位置的对应关系来判断,这些词除了词性相同以外,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帮助理解难解的词语。《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见”的用法学生容易误解,如果结合位置对应原则,“见”和“被”词性相同、词意相关,从而可以推断“见疑”就是“被怀疑”。被动句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迎刃而解了。古文中常见的“互文”的修辞手法,如果不理解也会造成理解的错误。北朝民歌《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很多同学理解为“将军身经百战牺牲了,壮士们历经多年苦战回到了家乡。”很显然和常理不合,作为修辞的“互文”即“互文见意”,所以原文应为:“将军和壮士数年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有的回到家乡”。再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苏轼《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都是“互文”修辞。理解起来自然就容易了。

第6篇:关于明月与故乡的诗句范文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赏析】

这首词为作者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能改斋漫录》云:“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中叠石作桥,为集句填菩萨蛮。”全篇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词,使之如出己口,真正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叙写了自己的闲适生活与故作放达的情怀。

开首“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作者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似乎采取了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两句闲雅从容,虽然是从前人诗句中摘录而成,但指事类情,贴切自然。接着的“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壮志未酬的忧愁。因此,即使看似闲适的生活里,自然界的月色风声,都会引起这位政治家的敏感与关注,而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作者醉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政事,生活是如此闲逸,但酒醒梦回,陪伴他的并不是清风明月,而是风吹云走、新月半弦的昏沉夜色。最后二句自然地归结到闲情上:“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作者自问自答,写得含蓄而余韵悠长。据冯贽《云仙杂记》引《高隐外书》云:“携黄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可见王安石的寄情黄鹂,不仅是表现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更是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

此词与王安石晚年的诗作相似,以精练的笔墨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词中营造出清隽秀丽、悠闲恬静的意境,以此来抒发洒脱放达之情,以求得精神上的慰安和解脱。词人描绘春景时,无典故,不雕琢,语言清新自然,寥寥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其中有日景、夜景,有青山绿水、花红柳翠的明丽色彩,也有流水潺潺、黄鹂鸣啭的声响,而作者的形象就淡入这画面中。全词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娴雅流丽的风格中显示出作者的才情骨力,体现了王安石词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的风格。

宋诗赏析一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戏答元珍①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②,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

①范仲淹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被贬,欧阳修为此不平,写文章直斥司谏高若纳,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春,他作了此诗。元珍,欧阳修好友,在夷陵做判官。②天涯:与下句中的“山城”均指夷陵城。③花下客:欧阳修曾任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花著称,故自称“花下客”。

1.在写景抒情中蕴涵更深一层的寓意,是此诗的显著特色。请以首联或颔联为例作具体说明。(4分)

2.该诗尾联与颈联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请结合其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示例1:首联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该花开满眼、香气逼人了,但此地却遍地荒凉。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恶劣,实际上是写政治环境的不善,言下之意是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再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的官员呢?示例2:残雪压枝,但夷陵还有鲜美的柑橘可以品味,意即尽管如此,在山城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突破严厉的压制。2.示例: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两句反映出诗人心里的苦闷――流放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免,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结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面对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实则充满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

【赏析】

第7篇:关于明月与故乡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诗文 寄情于月

我国的古诗词,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浩浩荡荡,在文学领域中,气象万千,蔚为宏浩。而在众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佳文中,不乏有关咏“月”的篇章。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是古诗词创作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多情的诗人常寄情于月亮这一自然景物,来抒发其内心的情感,使古诗词成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月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关于月亮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很多论述,而且都见解深刻,本文仅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以自己肤浅的见识来窥见诗人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

一.古诗词作者寄情于“月”的原因探析

分析古诗词作者寄情于“月”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为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地球与月亮的关系是除了太阳以外最密切的。月亮虽没有太阳那样的光辉,在照亮地球的同时给人以温暖,但日落后升起的一轮明月仍能照亮天穹,那如梦似烟般清幽的光照、阴晴圆缺的不同形态和同月照两地的特性都会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二是从文化渊源上看,在远古时代,我国民间早就流传着许多诸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关于月亮的传说,给月亮增添了许多神秘感。在我国民间一直就有赏月的传统习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平日的交游活动之一,祭月、拜丹、赏月、吃月饼等成为节日里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情。三是因古诗词作者的人生阅历和当时的心境不同,所以赋予月亮这一意象非常丰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永恒;言志、向往、美政、恋人;孤芳、凄凉、悲惨、思念等等,借此表达诗人不同的情怀,抒发不同的情感,反映不同的审美意境。

二.浅窥古诗词作者的寄情于“月”

1.月是孤芳的象征,是诗人内心孤寂的表达。

月中既有埋怨之心,又有豪放之情;既有对苦涩的回忆,又包含对孤苦的诉说。

“撩乱旁愁听不进,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连连的征战,将士们早已饱尝了血雨腥风之味。而今迷失于烽火连天之夜,面对着空照长城的冷月,又怎能不埋怨这无休止的战争?而此时的月正是诗人内心埋怨之情的寄托。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常建《十五夜望月》)诗人到第三句才点到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可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因人而异。诗人怅然于家人的离散,又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刻骨的相思。因此他的秋思一定是最浓挚的,也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官场失意的诗人,独自立于崖边,忆往昔峥嵘的岁月,都如春水般向东流去。举起酒杯,邀请那唯一不冷落自己的明月和杯中自己的影子,借酒浇愁,也因此写下了家喻户晓的月的佳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山。”(李白《关山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清冷苍茫的边塞风月图,诗人寄托天山明月、玉门长风这一景色,抒发戍边战士与家人无限的愁苦和凄凉,将战士的思乡、思亲融入这广阔苍茫的景色中,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让人们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埋怨之心和对孤苦的诉说,体会到诗人对战士的关心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三.月是思念的象征,是诗人亲情乡情的寄托

月中既有缠缠思亲之意,又有绵绵思乡之情;既有直抒胸臆对故乡的赞美,也有委约婉转的依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诗人久别故乡,又是一度春秋,霜露即降,在异乡看见的月亮,又怎能敌得上故乡那轮阖家团圆之月?在作者心中,故乡是最亲切的,即便是故乡的月亮,都比异乡的明亮。可以想象,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又怎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得的?暂且让那天空中这轮并不明亮的月来珍藏自己的乡情。

“常闻此宵月,万里共阴晴。”读此诗句,不觉让人想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正如月亮总有圆缺,诗人也并未因此悲观沮丧,只愿来年月圆时能有亲人相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李白笔下,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诗句不仅表现出两人都有如明月般纯洁、光明的心灵,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永远长久。李白这种无私的声援、坚定的信赖和诚笃的友谊,不仅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也给了他以温暖、同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李白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歌,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长相思》);“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等。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取唤、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问嫦娥、孤令有愁无?……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词人并没对月夜美景作详细的描写,而是借月亮的圆缺来烘托宴会的氛围,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其中的“问嫦娥”很值得回味,由自己对远方亲友的思念,联想到亲友可能此时也在千里之外想念自己,可能头发都急白了吧!真是一语双关,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最后两句则写出了词人希望月亮长圆,人们常聚的美好祝愿,这与上述苏轼的《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月是事业的象征,是有志之士内心的告白

月中既有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又有对事业飞跃的欢欣雀跃。

“三十功名尘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诗人眼睁睁地看着半壁江山的沦陷,但壮志难酬,三十年的奋勇杀敌,又岂是为了争取那如尘似土的功名?“西湖梦柳浪闻莺”却不见八千里路芳草鲜花,遥遥万里的报国路,却只有月和云相伴,诗人此时的感慨又岂是一个“愁”字了得?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事业的飞黄腾达,在诗人看来是何等的惬意!所有的豪情壮志意与天公势比高,而此时青天上的皓月,也能感受到诗人的快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本诗勾画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抒发了作者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却因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滚滚东流的长江和阴晴圆缺的月亮相比,人生是那么短暂。江月亘古,人生苦短,时过境迁,触景生情,诗人可以欣慰的是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无穷已。这就是作者的诗意人生和内心告白。

五.月是恋人的象征,是纯真爱情的见证

月中既有昔日细腻恋情的再现,又有对恋人依依的思念和美丽的幽伤:

“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古乐府·子夜夏歌》)诗人乘着皎洁的月光,为自己的心上人采摘芙蓉,收攫莲子是何等的温馨。诗人就让这轮碧月作为他们爱情的见证。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诗人心中向往的恋人,她似月般朦胧。“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正是这似月的神秘,带来“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伤。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情景交融的画面,描绘了一对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人约黄昏后”的两情相悦,花、灯、月、柳,都成了爱的温馨,美的甘醇,汇成一幅幸福美好的愿景图。

六.月是美政的象征,是杂糅的内涵

月中既有希翼与向往的交织,又有哲理与寓味的深长。

“月出皎兮,皎人撩兮。”(民歌《月出》)在浪漫主义诗人的心中,月亮就是美政的象征。政治上的清廉,贤臣志士的任用,人民的安居乐业,是诗人也是所有德才兼备者所向往的。但那“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的太平盛世何时能到来。

“唯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朱超《月中望舟》)花落闲潭,人去楼空,时光如箭般飞逝。回忆往昔的时光,是喜是悲?希翼如风般飞逝,向往如月般朦胧,作者诗句中的意味深长,又有谁知?

……

无论是何种月,她都是美丽的,因为她承载着作者的欢乐与忧伤,徘徊与期待;月又是神秘的,要想揭开它的面纱,还得由师生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通过和文本对话来仔细揣摩。当教师和学生对作者的寄情于“月”产生了个性化的共鸣时,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在此也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洪宗礼.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上)和八(下)(第5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丁帆,杨九俊.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第8篇:关于明月与故乡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 李白 写月诗 月亮 情怀

人常说“风月总关情”。翻开中国古典诗歌篇章,咏月诗、写月诗不计其数,咏月名诗更是不胜枚举,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皎洁美丽的月亮在诗人笔下,显得千姿百态,风情万种:有山月、江月,有春月、秋月,有朗月、残月,有边关塞外的月,有繁华都市的月,有失意人醉眼朦胧的月,有思乡人泪眼婆娑的月,有相思人凄清缠绵的月。由此可见,诗人爱月之深,咏月之诚。

中国古典写月咏月诗中,苏轼久负盛誉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属极品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有一位诗人最爱月,那就是李白。他的多首名篇都沐浴着月华,浸润着月色。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美,而且增添了诗的情境美。月不仅是一个参与者,而且是一个见证者,并且是那样的富有人性,蕴含着深厚的人情味,由此而促成了李白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李白对明月是情有独钟的,皎皎月色是他寂寥失意时对酒当歌的知己,是他人生快意时引吭高歌的听者,是他思家怀乡时寄寓愁心的鸿雁。这一轮千古明月明鉴了李白诗歌的雄奇飘逸,也承载了诗人浪漫奔放的情思。下面就他的一些咏月名篇作简要的赏析。

一、月是思乡和怀友之曲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这首《静夜思》是中华泱泱五千年文化瑰宝中最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一,被誉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望月思乡是其内容,单纯白描是其手法。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一位离家多时的游子思乡成愁,夜不能寐。举首瞩望那一轮明月,低头俯视床前如霜般洒了一地的月光,思绪穿越时空,飞到了久别的故乡。静静的夜思,缕缕的乡愁,无限愁思涌上心头。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称它“妙绝古今”。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对李白诗歌“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除却对家乡的思念,李白的明月还寄寓了对友人的深挚情怀。其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千年来便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好友王昌龄左迁龙标,于是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关切、安慰寄托给天上这轮澄澈的明月,愿这祝福能通过明月遥寄友人。此句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其中那如明月般纯粹的友情也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艳羡的。

二、月是知情和知音之人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月是诗人多种情思之所寄,酒能助其才思,长其豪气,释其忧闷。可谓酒壮诗胆,月增情思。月使其超然卓立,对现实世界获得了新的视角,能道人所未曾道;酒使他兴会无穷,对人生世态增添了想象和气派,能言人所不能言。这首诗反映了深藏于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愁闷,但却并不直抒胸臆,而是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借月写孤,借酒写愁,月与酒的相随相伴,更突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愁闷。春天的一个月夜,诗人独自一人坐在花丛中饮酒,有春月春花美酒相伴,岂非赏心乐事?诗人又幻想同月与影会影歌舞,并想象着由地上到天上,与月永结交游,交欢行乐,载歌载舞的喧闹情景,亦真亦幻,且虚且实。然而,这样一种交欢行乐的情景背后,却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愁寂。人在孤寂时,一棵树、一只鸟都可成为良友知己伴侣,而人到了借物为友的境地,其孤独愁闷则无可言语了。可知,花月酒影,本是陪伴,却更是陪衬,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闷。

李白酷爱明月,这已经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流传不息的佳话,他在不少诗歌中往往把月亮人格化,把月亮当作亲密的友人来描写,甚至把明月当作自己的守护神。在《月下独酌》中,诗人简直和月亮的影子成为了歌舞的伴侣,呼明月为友,不足为奇,呼月影为友,就是李白推陈出新的创造了,可见诗人对明月爱之深、情之切了。一个亘古未有的旷世奇才,在京城长安却沦为了一个御用文人,还不得已常在皇帝妃子和达官贵人们的酒宴上作附庸风雅的助兴之作。当时,诗人这种有志难伸、知音难遇的苦闷可想而知。多年来的漂泊中与他朝夕相伴的只有酒;而在这无尽的寂寥中能知他懂他的,也唯有这亘古不变的一轮明月了。

三、月是理想和自由之花

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忧愤作结。全诗感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对官场糜烂生活的厌弃。

其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揽”字用了夸张的手法,富有表现力,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一个“上”字和一个“揽”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而“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则表达了他对尘世的超脱和对自由向往追求的真率性格。诗人身处官场,不愿受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烦恼剪不断理还乱。当诗人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产生矛盾之时却又无法发泄。可贵的是他虽然精神上承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却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和自由的追求。可以说,李白是古代文人追求自由的典范。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正如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了高昂乐观的音调。

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它又和艺术结构的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除此之外,诗人还用明月象征孤傲高洁的人格和光明磊落的情怀,用它表达闺怨、怀古、喜悦、隐逸、沉郁悲凉等情感。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论述。

总之,在李白的诗歌中,月是诗人各种情思之所寄的载体,月熔铸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带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点。思乡的愁情苦意,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借着月密密地抒发出来了。月是诗人心中永远的爱、永恒的美。正是李白把写月诗推向了一个极致。古今中外,无人能出其右。

参考文献:

[1]贺超.试论李白诗歌中明月意象的建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01.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第9篇:关于明月与故乡的诗句范文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前言】

《葛溪驿》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作,这首诗是一幅“驿站秋夜难眠图”,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加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这首诗曾作为试题出现在2007年四川省高考语文中。

【注释】

①葛溪:今江西省弋阳县。

②驿:驿站是古代官方设立的旅店。

③缺月:不圆的月亮。

④漏:漏壶,古代计时器。

⑤未央:未尽。

⑥明灭:忽明忽暗。

⑦岁时:时光。

⑧起:起来。

⑨行人:诗人自指。

【翻译】

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一盏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多病的身子,最早感觉到风霜的寒意;做梦回到家乡,梦中不知道远隔千山万水,道路漫漫。披衣而坐,纷扰的世事乱人心胸,禁不住慷慨高歌;起床徘徊,俯仰天地,只见到一片孤寂凄凉。那凄切的鸣蝉声传入耳中,使我的心更乱;它紧抱着萧疏的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已经半黄。

【鉴赏】

这首诗写于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作者自临川赴钱塘(今浙江杭州)途宿驿中。诗中抒写了作者的旅愁乡思。诗人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抱病的行人,从而表现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纪昀评道:“老健深稳,意境自殊不凡。三、四句细腻,后四句神力圆足。”

葛溪在江西弋阳。驿是公家设立的车马站或招待过客休息所。人在病中最快感觉到风露的早来,梦中回家,总是不知山水路途的遥远。江湖沦落,人又在病中,最是想家,心境最是凄苦。梦中不知山水长,醒后更觉家乡的路遥。

清代诗论家贺裳说:“读临川诗,常令人寻绎于语言之外,当其绝诣,实自可兴可观,不惟于古人无愧而已。”(《载酒园诗话》)《葛溪驿》就是这类令人寻绎于语言之外的好诗之一。其写作时间,大约在1050年(皇祜二年)。

首联一落笔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间最易萌生思乡之情,当此之时,人地两疏,四顾寂寥;唯有天上的明月聊可与家人千里相共,故抬头望月,实为自来行人寄托乡思之一法。这首诗写月亦寓此意,而天公偏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竟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犹如一团惨白的愁雾。“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诗人于扫兴之余,便希望早入梦乡。怎奈原先并不十分在意的漏壶,此刻也仿佛故意作难,滴水声似乎越来越响。这在不眠之人听来,又增添了烦乱,心绪愈益无法宁贴,“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巳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使孤寂的旅况更加使人难以为怀,而独卧秋床的诗人目不交睫、转辗反侧的苦颜,也就可想而知了。

首联虽为景语,而景中宛然有诗人自己在,故颔联便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出句写旅夜的悲苦境遇有三重不堪。病中行役,体弱衣单,值此秋风萧瑟、玉露凋伤的凉夜,不仅肉体上有切肤透骨的寒意,而且连心灵也仿佛浸透在凄寒之中,《秋风引》的启发。刘诗云:“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所谓“最觉风露早”,亦即刘诗“最先闻”之意。诗人以其超越常人的深情敏感去体察、品尝人间的苦果,自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深悲极痛,三不堪。对句以恍惚的梦境写自己难以排遣的乡愁。大凡思家心切,总希望借梦境与家人团聚,但梦醒之后,往往更增怅惘空漠之感。此句虽未明言梦醒后的难堪,但“最觉风露早”五字已透露梦醒的原因,“不知山水长”五字正是梦醒后的感叹,而将无限惆怅之意,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刘熙载说:“律诗既患旁生枝节,又患如琴瑟之专一。融贯变化,兼之斯善,”(《艺概》卷二)这首诗上半篇写羁旅之愁,颈联便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出句“坐感岁时歌慷慨”,是说诗人一想到时势的艰难,连那无穷的乡愁和病身的凄寒都在所不顾,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王安石是个爱国主义者。他自涉足仕途以后,对人民的贫困,国力的虚耗,政治上的种种积弊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希望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危机。在此之前,他曾写了《省兵》、《读诏书》等关心政治与民瘼的诗篇,诗中慷慨陈词:“贱术纵工难自献,心忧天下独君王。”(《读诏书》)“歌慷慨”三字正是他“心忧天下”的具体写照。对句“起看天地色凄凉”,写诗人于壮怀激烈、郁愤难伸的情况下起身下床,徘徊窗下。小小的斗室装不下诗人的愁思,只好望着窗外的天地出神,但映入诗人眼帘的,也仅是一片凄凉的景色而已。此句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复借景色凄凉的天地包举团裹,勿使吐露,似达而郁,似直而曲,故有含蓄不尽之妙,综观中间两联,一写乡思,一写忧国之思,名虽为二,实可融贯为一,统称之为家国之思庐这正合上文所谓“融贯变化,兼之斯善”的要求。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