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莲花的诗句范文

莲花的诗句精选(九篇)

莲花的诗句

第1篇:莲花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西洲曲》 译文对比 选词用字 细节呈现 形象构建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精致流丽,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情人的苦苦思念。《荷塘月色》中引用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四句,是全诗最为动人的四句,清新含蓄,符合《荷塘月色》全文的朦胧隐约之美。

朱自清先生通过对《西洲曲》的引用表达了现实无法逃避的苦闷。清华园的荷塘里荷花也已盛开,和《采莲赋》还有《西洲曲》里的景色相似,却没有游人来这儿划船采莲,嬉戏或相思。白色恐怖下的荷塘,再美也不会滋生爱情。文中引用的一赋一曲,一个表达爱情的喜悦,一个表达爱情的痛苦,然而这都与眼前的荷塘月色无关,作者本是为了逃避现实的烦闷才出门散心,却还是由荷塘想起现实的残酷。因此,翻译时需贴合诗意,表达人物的相思之苦,相思愈浓,爱情愈烈,与现实的对比愈发鲜明,作者的苦闷愈能体现。

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均对文中引用的《西洲曲》诗句做出了翻译,为使下文表达方便,将两篇译作简称为朱译、杨译。译文如下:

朱译:

Ballad of Xizhou Island

Gathering the lotus, I am in the South Pond;

The lilies, in autumn, reach over my head;

Lowering my head I toy with the lotus seeds ;

Look, they are as fresh as the water underneath.

杨译:

West Islet

When they gather lotus at Nantang in autumn;

The lotus blooms are higher than their heads;

They stoop to pick lotus seeds;

Seeds as translucent as water

两个版本的翻译各有妙处。下面,本文将从选词用字、细节呈现和形象构建三个方面对译文进行对比赏析。

一、选词用字

《西洲曲》这一曲名,朱译为Ballad of Xizhou Island,杨译为West Islet。Ballad指歌谣,民谣。《西洲曲》本是民歌,后收入乐府诗集,并不是特意为唱歌而写的诗,因此这里译为ballad无误。Island指岛屿;islet指小岛。“洲”是水中高地,诗中西洲和江北为同一处,即女子的情人所在的地方,“洲”在江中,可想面积不大,因此将西洲译为West Islet更合适。

“采莲南塘秋”里的“莲”,朱译和杨译均为lotus,莲花。这首诗描写的是女子的梦境,只有梦境里才会一片纷乱,将从早到晚的相思和一年四季的相思混淆。因此,此处“采莲南塘秋”与上文“出门采红莲”并不在一个地点。在梦里,随着地点的变化,时间也由盛夏变成秋季。“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地点都在南塘,环境不变且动作连贯,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三个动作才是互相承接的,因此“采莲”所采的应该是莲子而非莲花,应译为lotus seeds。

二、细节呈现

《西洲曲》景物描写细致入微。“莲花过人头”一句,虽只是描写环境,却没有单独写莲花高几尺,而是以女子的身高作比来形容莲花的高度,有人面莲花相映红之意。“莲花”一词,杨译为lotus blooms;朱纯深先生译为lilies。lily指百合或百合类植物,一般不用于指莲花。这里朱先生应该是考虑到睡莲为water lily,且西方文化里的百合花和此诗中的莲花文化意象相似,都寓意纯洁美好,所以用了lily而不是lotus,来暗指少女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丽。这一处的归化即保留了原诗的蕴意,又能帮助西方读者加深理解。“过人头”,朱译为reach over my head,杨译为higher than their heads。二者相比,higher than只是客观表示空间上的高,reach over 则更为形象生动,容易让读者联想到莲花慢慢生长的样子,更有生气。因此“莲花过人头”一句,朱译较好。

诗中“低头弄莲子”一句,杨、戴将其理解为采莲女弯腰去摘采莲子,译作They stoop to pick lotus seeds,属误译,莲花已过人头,莲子又怎会需要弯腰去摘采呢?“弄莲子”,朱译为toy with the lotus seeds。Toy with意为摆弄、拨弄,描绘出女子心系情人时无意拨弄莲子的姿态。

三、形象构建

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苦苦思念情人的少女形象。杨、戴却译为they,即一群人,将全诗主旨理解为青年男子和女子一起采莲游玩,这种理解应是承上文《采莲赋》中的妖童媛女荡舟采莲的描述而来,误以为两者所描述的场景相似。然而《西洲曲》和《采莲赋》虽都写采莲,其主旨和内容却并无相似之处。《采莲赋》是一群人的嬉戏和情愫,是甜蜜而喧闹的;《西洲曲》是一个人的相思和惆怅,是痛苦而安静的。此处杨译应为误译,与原诗中的人物形象相去甚远,更是有违作者引用此诗的目的。

朱译将最后“莲子清如水”一句译为Look, they are as fresh as the water underneath。我们在用look这个词时,一般是提醒别人看某一事物或场景,而诗中的女子是独自一人在思念情人,周围并无旁人,因此可以将这句译文理解为女子希望情人此刻陪伴在自己身边,自己就能和他分享生活的点滴,给他看自己手里把玩的莲子像池水一样青翠欲滴惹人喜爱。此译文完全切合原诗蕴意,并点明了原诗主旨,以免西方读者将这四句仅当作是对采莲这一风俗的描写。相比之下,杨译的Seeds as translucent as water略显平淡,不够出彩。因此,人物形象构建方面,朱译更佳,杨译与原诗不符,应为误译。

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版本的翻译均有其精妙之处,但朱纯深先生更甚一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虽同为翻译大家,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在此诗的翻译上却未能完全再现其风韵。一方面是因为译者对原诗的理解有偏差,另一方面由于诗歌形式独特,表述凝练,音乐性和模糊性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可译性。中国有不少学者认为,诗歌玄妙精微,是经不起翻译的。但随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诗歌翻译将是帮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译者在翻译诗歌时,需仔细斟酌,准确表达原作主旨。

第2篇:莲花的诗句范文

一、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借事抒情(寓情于事)。诗人将感情巧妙地蕴含在叙事中,从动作、心理等方面加以描述,表达各种情感。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即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5.情景交融。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乍一看好像是单纯地写景,实际上蕴涵着诗人喜怒哀乐的感情,也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全诗以明快俊俏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尤其是后两句,寄寓了诗人对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修建佛寺的嘲讽。

二、描法

1.渲染。它是国画的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等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烘托。它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写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诗人的情谊有多深呢?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3.白描。它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用于艺术创作,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主题。

4.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不再赘述。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第3篇:莲花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诗经》;莲;意象;内涵

     从《诗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集芙蓉以为裳”,到曹植的《洛神赋》中“迫而察之, 灼若芙蕖出绿波。”李白的《古风》中“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再到周敦颐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莲”意象贯穿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 作品。在这样一个文学发展的长河之中,“莲”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而“莲”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则是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当中。可以说,《诗经》开启了文学作品中“莲”意象的滥觞。本文就《诗经》中“荷”的内涵展开探讨,进而发掘作为文学作品中“荷”意象的源头的意蕴。

一、《诗经》中的“莲”

     《诗经》中提到“荷”的诗歌主要有三篇,分别是《邶风·简兮》、《郑风·山有扶苏》和《陈风·泽陂》。

《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三篇都是表现爱情的诗歌,并且都是用“莲”来比喻女性。《邺风·简兮》是一个女子赞美似爱的情歌。末章以“山有榛,隰有苓。” (“苓”古“莲”字)来起兴。《郑风·山有扶苏》也是写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了戏谑嘲笑的短歌。首章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来起兴,“荷 华”就是荷花。《陈风·泽陂》是一位男子追求爱人的歌,分别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起兴,莲与蒲草并提。这三首诗中“莲”均出 现在表现爱情的诗歌中并非偶然,而是有其特殊内涵的。

二、《诗经》中“莲”的象征内涵

2.1荷花象征着女性,突出其美丽的特点

《诗经》中花的种类繁多,以花喻女子的名句很多,比如:“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桃之天天,灼灼其华”等。当然,上面提到,荷花就是其中之一,《邶风·简兮》中,“山有榛,隰有苓。”中榛代表的就是男性,“苓”即“荷”,代表的就是女性。

《郑风·山有扶苏》中,“隰有荷华”,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到:“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后代评论者也误解此句的真正含义,皆以 为郑诗淫。《毛诗序》:“《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然。”①朱熹将其定为“淫”诗。其实只要以客观的眼光来看,这不过是一首清新的宛如民歌的情诗。 这首诗中以植物起兴,首句分别以“扶苏”和“荷华”喻男性和女性,写的是一位女子与情人约会时的欢快心情,与情人调笑的情景。

《陈风·泽陂》中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蒲”又名“香蒲”。生在浅水处,叶子可做扇。“荷”、“茼”和“菡萏”均为莲的别称。其中,“茼”特 指莲蓬。“蒲”和“荷”同为水生植物,在水中相伴而生,交相辉映。此诗是一首发生在水边的恋歌。闻一多以为这是一首“女词”,以女性的口吻咏唱的情歌,以 “蒲”和“荷”来比喻男女双方。《郑笺》中认为:“蒲以喻说男之性,荷以喻说女之容体也”。②荷花作为女性的象征首先是源于它的外形特征,“夫比之为义, 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③这里以荷之外貌和女性外貌做比。从《尔雅》对“莲"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先民对荷花的各个部分区分 很细,与审美观念密不可分,荷花的花冠硕大而美,高高挺立于水面之上,犹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在《诗经》很多的篇章里流露着先民的女子之美:高大、丰 腴、艳丽。在以描绘美人而著称的《硕人》中有“硕人其颀”,《泽陂》中有“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的诗句,均以“硕”来形容人的美 丽。可见,先民对美人的判断来源于其外形的硕大,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由上可见,“荷”首先代表的就是女性,突出了女性美丽的特点。

2.2《诗经》中“荷”的生殖崇拜内涵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开端,是富有人民性的文学遗产,有大量诗歌描写了古代先民对爱情和幸福的大胆追求,把爱情生活与优美的自 然环境或劳动生活结合起来,感情真挚朴实、生动活泼。所以,《诗经》所体现的内容和情感的民间性与真实性是我们探讨“莲”意象生殖崇拜意义的重要前提。

2.2.1“莲”象征着男女情爱

上面提到过,《诗经》中的“莲”意象都出现在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之中。都是以“莲”来起兴。“兴”是《诗经》三大表现手法之一,“兴者,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经集传·关雎注》),实际是“象思维”的一种显现,属于联想法,借着鸟兽花草、风霜雨雪、日月星辰等自然之物来兴和抒发作者内 心的情感。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创作者对兴之物即意象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一时性起的,而是选择那些与托兴之物的特点有相似性和相关性的意象。如《周南· 关雎》借鸣春求偶、相依相恋的水鸟起兴,表达了君子对“伊人”的爱慕思恋,欲与之相思相守的热烈情怀;《齐风·敝笱》以“敝笱”即破旧的渔网象征没有贞操 的女性等。所以,《诗经》中的“莲”意象不约而同地出现在爱情诗当中,表明了“莲”与男女情爱有必然的联系。

  2.2.2“莲”象征女阴

对于“莲”象征女阴,其实在很多民俗事象中很明显的体现出来。像比如“鱼戏莲”的剪纸画等。

另外,《国风》当中的起兴句式几乎没有相同的,唯有“山有xx,隰有xx”这种句型共出现了5次:《邶风·简兮》中的“山有榛,隰有苓”;《郑风· 山有扶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唐风·山有枢》中的“山有枢,隰有榆”;《秦风·车邻》中的“阪有漆,隰有栗”;《秦风·晨风》中的“山有苞 栎,隰有六駮”。令人惊奇的是,“山有xx,隰有xx”均出现在表现男女情爱的诗歌当中,《诗经译注》对此解释为“一般是以‘山有x’喻男,‘隰有x’喻 女”④。选择“山”与“隰”作为区分男女两性的意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古人原始思维中生殖崇拜的体现。正如黑格尔所说:“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 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⑤男女交合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也是人类生长繁衍的重要手段,特别在生产力低下的 上古时期,人口的繁衍意义非凡,因此产生了对生殖的极度崇拜。生殖崇拜不是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独有的历史现象,它遍及世界各地。黑格尔说:“对自然界普遍 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状来表现和崇拜的。”⑥这种崇拜直接体现在对生殖器官的敬仰和崇拜上。在原始先民心中,男女两性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生殖器 的差异,从当今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也是正确的。在世界各地都有古人留下的生殖崇拜的图腾,外形酷似男女的生殖器官。于是,一些有特别形状的动物、 植物被先民用来作为男根、女阴的象征。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用来作为生殖象征的植物也不一样。在我国远古时期,生殖崇拜也必然存在,加上“象思维”的影 响,我国先民总是以外在事物为参照来认识自己的身体,用特征或功能相似的自然之物指代身体的某些器官。比如,我国先民常以花喻女阴,瓜喻子宫,除了两者形 状相似之外,在先民眼里,植物的春华秋实还蕴涵着生生不息的生殖繁衍意义。以花卉象征女阴,表达了先民们祈求女性能像花卉一样果实累累的朴素心愿。所以, 以上五首诗歌同时选取“山”和“隰”比喻男和女,包含着生殖崇拜的意义。况且,“山”的突起之状与男性生殖器外形相似,“隰”为“低湿的洼地”,其凹陷之 形与女性阴部相似,这些足以证明以“山”和“隰”作为生殖崇拜象征物是合情合理的。由此推之,“山有”的宾语部分,如“榛”、“扶苏”、“枢”、“苞栎” 等树木同样象征的是男性生殖器官,同理“隰有”的宾语部分,如“荷花”、“苓”,理所应当是女阴的象征了。

     2.3“荷”象征了女性的阴柔特点

《诗经》中情诗以植物喻人时多是成对出现,如上面提到的《山有扶苏》中的句式“山有xx,隰有xx”,上句喻男性,下旬喻女性,成对出现使用。上面 提到的这种句式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即“阴阳”的角度。《诗经》中常常以具有阳刚意味的植物来喻男性,以阴柔的植物来喻女性。女性在爱情中是以柔 美、较弱的形象出现,一阳刚、一阴柔,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成对的出现的意象体现着先秦时代“阴阳"理论。在《易经》和相传产于伏羲时代的八卦图都是以阴阳 两种符号代表万物,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阴阳相对:“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 物”。先秦时期的文学和哲学在《诗经》得到了契合,先人的哲学思维以文学的形式得到了体现。假如我们把《山有扶苏》和《泽陂》中的对称句子以《易经》中阴 阳两种符号来抽象化,那么“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峤松,隰有游龙”,“有蒲有荷”,“有蒲有茼”,“有蒲菡萏"做为比兴的句子都是以“—”和“— —”的形式交替出现,在形式和象征上都和《周易》阴阳理论吻合。这种产生于上古的朴素辨证思维作为一种集体记忆保留下来。所以说“荷”代表了女性阴柔的特 点。

三、“清水出芙蓉”的自然表现手法

《诗经》中虽然是以简单的形式,用植物来象征男性和女性,但是并不影响着诗的意境传达。这与“荷花”“清水出芙蓉”的特征不谋而合。

《山有扶苏》和《泽陂》中的荷花没有形体、颜色、姿态的描写,甚至仅仅是名称的罗列,和魏晋以后诗歌中对事物的繁缛描写相比近于简单。很多人将这种 方式的产生仅仅归为先民语言的匮乏和思维的原始,没有足够的词语去描绘自己看到的景色。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这种简单却也自有特点,简单的形式所蕴含的 诗意往往是含蓄婉曲的。繁缛是精雕细刻的工笔之作,这种简单却是一种写意的白描。两种方式都各有自己的意境。

一种美的意境未必一定需要修饰。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两句历来被人称颂,仅是十种景物的排列,除了最后“西下”两字之外,全无修饰之词语。与其说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还不如说和《诗经》神韵相 通。在“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这样的景色描写中不著一字,而水边美景,荷花娇艳,荷花与扶苏、蒲的相映成趣,如在眼前。

《诗经》中荷花之美尽在它的“自然”之美。《庄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惰焉!”

 ——《庄子·外篇田子方》

庄子以为万物皆有“自然”之法,本来的特性,无须刻意为之,《诗经》作为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犹如庄子的“自然”观一样,荷花之美本是天然有之,又何须人的雕琢,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诗经》中“荷花“的最好赞美。

综合上述,《诗经》作为文学作品中“莲”意象的滥觞,代表了女性,突出其美丽的特点,透露出原始生殖崇拜的内涵,并且,《诗经》运用了“清水出芙蓉”的自然表现手法,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注释:

①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一版,第240页。

②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一版,第382页。

③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511页。

④袁梅,《诗经译注》,山东:齐鲁书社,1985年第一版,第309页。

⑤⑥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一版,第40页。

参考文献:

[1]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李宝龙,于衍存.诗经论稿[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

[4]俞香顺.中国荷花审美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5.

[5]俞香顺.中国文学中的采莲主题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12):67-75.

[6]孟修祥.论中国文学中的莲意象[J].柳州师专学报,1997(4):36-39.

[7]杨怡.诗经中的莲与生殖崇拜[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7):5-6.

[8]牛芳.诗经中莲意象的生殖崇拜意义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04(10):69-70.

[9]唐湖湘.中国莲文化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11):29-32.

[10]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1]于春海.易经译评[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12]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3]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On the Image of "Lotus" in the Book of Songs

第4篇:莲花的诗句范文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罗裙一色绿,人面红莲相映红。荷莲丛中,分不出哪是莲花,哪是采莲姑娘。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妙的采莲图啊!诗歌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很好地表现出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优美意境。

赠荷花

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

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

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

翠减红衰愁杀人。

诗人以清丽的语言,描绘出花叶相映的绚丽,给人以美的享受。诗的起句,引出一种普遍现象:谈到花和叶,人们一般总将它们区别看待,对花,欣赏不已,关怀备至;对叶,则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于是,对花则将其植入金盆,精心呵护,浇水浴日,不厌其烦;对叶呢,则不管不问,任其凋落,萎而入土,化作尘埃。三四句笔锋一转,写荷叶、荷花的孪生情谊:碧绿的荷叶,刚刚露出尖角,慢慢地舒张伸展;而粉红的荷花,则由似箭的花苞渐渐绽放。它们开合伸展,摇曳多姿,叶映花红,花衬叶绿,以致诗人由衷地赞叹:“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他是多么希望花红叶翠,长盛不衰,即便翠减红褪,依然光彩照人啊。通过这样的描绘,我们看到荷花真的不同一般,它们互相辉映,于众花之中独树一帜,表现出独特的风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咏莲名作风格明丽。作者将荷花、荷叶置于辽阔无垠的背景之中,让读者欣赏到一幅生机无限的“荷叶荷花图”:六月的西湖,景色绮丽。瞧,旭日初升,晓雾轻笼,一片片荷叶犹如一把把撑开的绿伞,朵朵相缀,枝枝相连,一直连缀下去,延向四周。这样,无边无际的西湖便成了荷叶的世界,数不胜数的荷叶也就与天相接,与地相连。而在这一片绿色的海洋中,朵朵荷花如同璀璨的明珠点缀其间,衬托出叶的碧绿与清爽。有叶无花叶无神,有花无叶花失韵,花叶相间画意浓,花叶相衬更精神。杨万里以传神之笔,绘绮丽画面,创无穷意韵。

芙 蓉

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

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

第5篇:莲花的诗句范文

写荷绘天然美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虽是送别诗,却没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伤情,而极尽描绘西湖的美并把它送给友人,希望友人走后不久便能回来。作者别出心裁,不写山光,不写水色,单单只写莲荷,前两句虚写,后两句实写,虚实相济。而且把具有阴柔美的莲叶、荷花写得极为壮美,诗人让碧叶、丽日形成一上一下、无穷阔大豁朗的境界;使“碧叶”“红荷”相互映衬,描摹出鲜明艳丽的色彩,使阳刚与阴柔、壮美与柔媚,在诗歌形象中得到完美统一,从而描绘出绮丽西湖莲荷接天、花若红云、叶如碧波的特异风光,使人游目骋怀、陶醉在无边的绿荷之中,领略着气象万千的大自然美妙风韵。

写荷赞美好生活。“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的《采莲曲》是一幅生动优美的采莲图,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女翠绿的罗裙与碧绿的荷叶仿佛是一色裁成,采莲女娇美的面容与盛开的鲜艳的荷花相对争艳、相映生辉。罗裙与荷叶,娇容与荷花融为一体,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活泼美丽的采莲女宛然一出水新荷。要不是听到优美的莲歌悠然飘来,很难看出画面的中心是处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的采莲女。她们在采莲,也在采摘生活的幸福。在这里,荷美人俏,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劳动生活幸福美满。全诗写得有声有色、含蓄蕴藉、别致清新,收到余音袅袅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咏荷留哲理韵味。“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的《小池》小巧玲珑、天真妩媚。细水池中,碧波之上,新荷刚出水面,风致未展,好像有点害羞的感觉。此时却有一只蜻蜓竟大胆地在此歇脚,好像蜻蜓与荷花一见钟情。最善于表现动态之美的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速镜头捕捉到这稍纵即逝、妙趣横生的一瞬,把自然界这一投契情景和盘托出,并在一瞬间留下永恒,颇有一番情趣,也给后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小荷初露,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而蜻蜓眼尖,一眼看出她是荷花仙子,便捷足先登。它来得何等及时,何等敏捷,何等沉着。这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小”也是美,要善于去捕捉;现实生活中的人才不能埋没,应及早去发现。

写荷表心中天地。“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可以折叠的坐具)。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纳凉》描绘出了一个美丽静谧的纳凉环境:河边桥畔,月下柳林,风定池静,船笛悠扬。池中莲花盛开,清新自然,幽香四溢。这种荷香,不仅使作者感官上得到满足,心境也分外舒适。正所谓“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秦观才气纵横,为人豪放坦荡,但屡遭贬谪,厌恶了官场的倾轧、争夺,力求远避,与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形成鲜明对照。诗中优美清爽的世界正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心中天地,令人浑身舒畅,陶然忘忧。

借荷明高洁志向。自古以来,荷花被称为“君子”,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之君子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高洁的气质、刚正不阿的风姿多么令人赞叹。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后被奸臣陷害,两次被罢官,先后被流放到汉北、江南。晚年作《离骚》,在其中写道:“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裁剪荷叶做上衣,缀缝荷花瓣做下装,正表明他自己不愿同流合污,追求美政、九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无独有偶,诗人陆龟蒙处在唐末动乱的年代,对当时的黑暗政治表示不满,退隐山林。他的《白莲》诗也是托物言志之诗:“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应该)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诗人写莲,并不具体刻画它的色彩形态,而是另辟蹊径:写它“多蒙别艳欺”,只是因为它素质高洁;写“无情”,只是因为它不像红莲以貌媚人;写它真该开在瑶池仙境;写它“月晓风清”的幽静环境,均是用来衬托她清逸绝俗的意志。诗人退隐山林,并没有忘记天下。他对淡雅高洁的白莲的独特爱好,正流露出自己隐居中孤高不群、难为世俗所容的情怀和伤于凋零迟暮的憾恨。

借荷引思念对象。“彼泽之陂(bēi,水边),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jiān)。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yuān,忧伤愁闷的样子)。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诗经・泽陂》是一首水泽边女子思念一位小伙子的情歌。清清湖水边,新蒲繁茂,荷花鲜艳,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勾起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恋慕的健美威严(“硕大且卷”“硕大且俨”)的男青年。但是现实却使她不得亲近,不禁心烦意乱。始而情迷神伤,痛苦流涕(“涕泗滂沱”);继而怅然愁闷,默默相思(“中心”);终乃“辗转伏枕”,彻夜难眠。这无言的沉思和夜不成寐的痛苦,实比“涕泗滂沱”更能表现出女子思念得深沉与刻骨。

第6篇:莲花的诗句范文

莲不比挺拔的松柏,莲不比傲雪怒放的腊梅,莲不比勇斗秋风的黄菊,但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爱莲“出污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漫步荷田之畔,见荷花各式各样,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似娇似羞,惹人遐思;盛开的花儿,似笑似舞,让人驻足;还有的迫不及待蜕去外边的几瓣,中间的莲蓬,让人想起母亲,想起孕育,想起希望。微风吹来,荷花左右摇摆,翩翩起舞。莲叶托着荷花,有节奏地跳舞。莲花衬着莲叶,美丽极了莲的颜色是淡淡的粉红,花瓣上略带点白,给人一种纯洁的感觉.莲的一生几经磨难,却依旧傲然挺立.支撑它的一根纤细而又娇嫩的茎,好像一掐就能掐出水了。一根不起眼的绿茎,把整朵花抬得稳稳当当。一股狂风吹过,它轻轻地摇曳几下;一阵暴雨打来,它依旧屹立在雨幕之中.照耀它的不是温柔的春光,而是毒辣的烈日;滋润它的不是甘甜的泉水,而是污泥中的浊水;吹拂它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一阵阵的热浪.莲的一生不知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却依旧傲然挺立.面对挫折,开得更灿烂。

爱莲的文化.《爱莲说》里,我独爱那一句“予独爱莲之处淤泥而不染”它赢得了多少清高之士的赞许,赢得了多少同感之人强烈的共鸣。再看看诗人李白称赞荷花,他的眼中,荷花成了艳丽无比的女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顿时散发出无比得绚烂,异常诱人,用“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的诗句形容不足为过。当然,写荷花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成了夏日风景的制造者;比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爱莲一身的宝贝. 荷花,莲子、莲衣、莲房、莲须、莲子心、荷梗、藕节都可药用。荷花能活血止血、去湿消风、清心凉血、解热解毒。莲子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莲须能清心、益肾、涩精、止血、解暑除烦,生津止渴。莲叶能清暑利湿、升阳止血。藕节能止血、散瘀、解热毒。荷梗能清热解暑、通气行水、泻火清心。莲一生都为人们奉献着.

陆上百花竞芬芳 ,碧水潭泮默默香 .不与桃李争春风 .七月流火送清凉. 爱莲清幽淡定的君子之美;爱莲孤芳自赏的清高之雅,爱莲不惧风雨的坚强之勇.

第7篇:莲花的诗句范文

抓古典意象,明佛学渊源

首先从荷的佛学渊源说起。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荷花又名莲花,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这里可以找到多种印证。比如: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大雄宝殿的莲花宝座之上;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或手执莲花,或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几乎有佛的地方大都有荷花相伴。正因为荷与佛教的特殊渊源,佛教还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

通过对荷这个意象的理解,让学生初步了解荷与佛的关系,在品读文章时就能有意识地感悟《清塘荷韵》里富有禅意的生命启示。

抓文中语句,悟句中禅意

《清塘荷韵》一文中“池花对影落”的寓意深刻又很难理解。为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该诗句“池花对影落”的品读,从残荷之姿感受文本中渗透的禅意。池花,是指水中凋零的莲花。落花轻轻接触水面,镜中月、水中花,想象中的画面宁静而优美;而凋零向来给人残败、衰颓的感觉。中国古代诗词有很多描写落花的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古代文人大多见落花而伤怀,大多因情移所致,从落花想到自己,从而发出“人世苦短”的慨叹。

可为什么季羡林笔下荷花的凋零之姿,没有残败、衰颓的影子?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面对逝去,荷花显现出什么样的姿态?”他的凋零之姿是平静、从容而洒脱的。由盛而衰是不可逆的自然规律。欧阳修的《秋声赋》云:“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荷花凋零也符合自然规律,但“莲”是生命的强者,又是生命的智者,他的平静、从容而洒脱的凋零之姿,启迪人们参悟生命:“面对生命的凋零,人们该用平静淡泊的态度来面对;如果对生命的消逝都能看透,还有什么能使人烦恼呢?”

季羡林能做到不以荷花凋零为悲,与他的人生境界分不开。他的“三辞桂冠”就是很好的明证。季羡林被国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对此,他在《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他还常把陶渊明的四句诗当作自己的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季羡林说:“我早就认识到,永远变动,永不停息,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要求不变是荒唐的。万物方生方死,是至理名言……”经历十年浩劫的季羡林,历经世事沧桑,并没有被生活打倒,反而参透了陶渊明的诗的境界。耄耋之年的季羡林最终参透生命的真谛:人不是为欲望而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不能就此放弃,要有淡然之心追寻生命的意义。

季羡林的这种人生境界是我们难以企及的。但是,本文开出了一剂富有禅意的良方,可教学生以此应对生活的种种烦扰。

从荷花情结品禅意人生

学生很容易找出荷与季羡林的联系,被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命名的“季荷”就体现了季羡林的荷花情结。学生从文本中读透“池花对影落”一句,对“季荷”的理解是有益的。命名“季荷”寓意丰富,荷实际是季羡林生命的表征。荷生长的历程是季羡林人生历程的写照,从荷花开放之姿看到生命的热烈,由凋零之姿想到生命的消逝。

天地万物都有其生存的空间和惊人顽强的内力,万物顽强而美丽的风姿装点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生得热烈,逝得淡然。荷花的生长历程,对照佛家理论,就代表了生死轮回。佛教主张:从生到死,构成生命存在的一个过程,谁也逃不脱;没有什么可以恒久。一切世界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既然交相更迭是自然界的法则,那么,人生就要清静淡泊、超然豁达。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

第8篇:莲花的诗句范文

一、专题引领,形成阅读素材

课外阅读应有所依据,关于阅读资源的难度与广度的选择,应当切合初中生的语文基础,突出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教师不妨联系教材,以课内阅读为支点而进行阅读辐射,从而形成专题引领。课前预习环节,学生可以根据专题目标及教师的书目推荐,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自主搜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资料,形成一系列的阅读素材。

以苏教版7年级下册的“莲”的专题为例,其目标是搜集有关“莲”的诗文,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通过“赏莲――咏莲――读莲――议莲――写莲”,能够对“莲”的形象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解读。在“莲”的专题目标的引领下, 学生搜集了王昌龄的《采莲曲》、郑谷《莲叶》、李商隐的《赠荷花》、欧阳修《采桑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诗文,构成了丰富的阅读素材。当然,学生的资料搜集多是庞杂而无条理性,教师应当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针对课外阅读的时间安排、目标预设、训练条件及学生基础等,合理筛选并适当补充,以确保阅读素材的优质与适量。

二、精心设计,注重方法点拨

初中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外阅读教学进行精心设计。通过教师引领与自主阅读,初中生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体验加深,从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形成了审美思维的建构。针对阅读素材,教师可以从内容、结构、写法、修辞等角度加以引导,使学生结合诗人的身世感慨,从“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中感悟出花与叶的两种不同的命运。

学生从《爱莲说》中感悟到:周敦颐以荷花喻君子美德,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来赞美高洁脱俗而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比较《爱莲说》与王昌龄的《采莲曲》,从中把握两者所托之物“莲”相同而所言之“志”却不同:王昌龄以荷叶的“任天真”是品质,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同样与《爱莲说》类似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白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陆龟蒙诗咏白莲,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却没有黏滞于色彩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花之精神,“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以虚笔写神,花之精神若隐若现,栩栩如生。借吟咏白莲的精神之淡雅高洁,抒写白莲内心的幽恨,流露出诗人隐居中孤高寂寞而自伤迟暮的情怀。对于中学生而言,教师的方法点拨,有助于学生从文章义理角度对阅读素材进行理性的鉴赏、品评、思考,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素养。

三、激发兴趣,强化阅读互动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大量的阅读能够培养学生思维,促进青少年的心灵成长。然而,课业负担的加重,往往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被挤占,不少学生更乐于通过手机等途径,进行浅层次的信息浏览或碎片化阅读,而不愿意思考探究,进行有意义的深度阅读。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当在课外阅读教学中,丰富阅读形式,以竞赛、故事、辩论、板报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阅读互动,进而将阅读成果展示出来,有的展示“古文人眼中的莲”,有的探讨“莲与佛教的关系”,有的分享爱情诗中的“莲”与“怜”。

在“莲”的专题阅读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班级内部或小组之间,进行诗文有奖竞赛,比比看谁搜集并背诵的关于“莲”的诗词多,谁掌握的关于“莲”的知识多,谁能以声传情将诗文中的关于“莲”的情感读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少学生纷纷加入到主动阅读的行列中,自主搜集关于“莲”的诗文,对其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并在小组内部交流与分享,甚至有的学生能够别出心裁地以幻灯片的形式,将其素材加以整合,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形成图文并茂的“莲”文化阅读专题。

四、注重反思,推动阅读拓展

阅读是一种基于自身体验感悟的个性化行为,而系统的素材资源、多元的鉴赏技巧、丰富的交流形式等,都不能够覆盖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与体验,更不能替代学生自身的阅读反思。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反思,不能简单地以“我学到了什么”作为标准,使其沦为大而空洞的形式总结。而是应当以仿写、扩展等为依据,选取阅读素材中的难度适中而特色鲜明的词句作为范例,让学生以此为依据形成阅读拓展,将句式、修辞、写法等鉴赏技巧以写作的形式逐步内化,或以读书笔记或随笔的形式将阅读感悟记录下来,在阅读拓展中不断提升写作功力,形成自身的语文素养。

第9篇:莲花的诗句范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初中语文古诗文背诵和修辞总结

.《论语十则》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则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扁鹊见蔡桓公》中,引申出一个成语是:讳疾忌医;蔡桓公用“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表达对医生的反感。

3.《过故人庄》中,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4.《钱塘湖春行》中,写出莺燕报春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野花与春草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书湖阴先生壁》中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水生命感情,突出它们与人的关系的诗句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6.《游___村》中,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话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在《桃花源记》中,与以下两句诗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世外桃源

7.《木兰诗》中描写出片前的准备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描写北方战场寒冷,环境艰辛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战事频繁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表现木兰不慕___厚禄的高尚品质,也反应北朝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安定生活的诗句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木兰从军谨慎、机智的诗句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本诗,其原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8.《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西江月》中,畅谈丰收,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照《如梦令》中,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兴尽晚回舟。

.《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其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黄鹤楼》中,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酬___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得到众人相助的句子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表现挖山艰难和决心坚定的句子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6.《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写居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与人交往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爱莲说》中,点明主旨、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表明作用独爱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___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观书有感》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9.《清平乐?村居》中,写小儿顽皮淘气的句子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0.《使至塞上》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论诗》中,常用来赞美人才的出现,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是:___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诗人对家人的眷念之情的句子是:烽火连___月,家书抵万金。

3.《五柳先生传》中,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睹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着文章。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抒发感慨,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