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范文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精选(九篇)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第1篇: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范文

马晟瑶,2003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美术系,同年至2006年攻读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油画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6年起任教于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2004年,油画《红色畅想》获辽宁省第五届青年美展优秀奖;2005年,油画《女人体》获辽宁省第二届百花艺术新秀奖;2006年,油画《盼》获韩国釜山艺术节特优奖;2011年,油画《蝶》入选建党90周年书画大赛。

王静,200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美术系。2006年油画《阳光》获辽宁省青年美术作品展金奖;2009年,油画《去往桃花源》获辽宁省美术家作品展优秀奖。

张丽岩,女,1974年生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电脑美术专业教师,平面设计师,从事中国画、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多年。中国画作品曾多次入选辽宁省美术作品展并获奖。参与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基础教学改革立项课题,辽宁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及校教学改革科研课题,省级、校级教学科研立项等,主编多部教材及美术资料。

第2篇: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范文

12月5日,由搜狐网与鲁迅文化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13年鲁迅文化奖颁奖盛典”在清华大学举办。当晚共颁出包括年度小说、年度诗歌等在内的12项大奖。鲁迅文化基金会秘书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出席盛典时,用鲁迅的话表达了对奖项的期望,“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他希望能用一种韧的精神,将鲁迅文化奖以及它所张扬的社会关怀、现实题材和文化创新理念坚持下去。

首届杨丽萍国际舞蹈季在昆明举行

12月6日,首届杨丽萍国际舞蹈季在昆明举行。本次舞蹈季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由政府支持主办的国际舞蹈艺术交流盛会,汇聚了世界各地的精彩舞蹈节目。这是一个全新的原生态及现代原创舞蹈展示平台,将建立与国际舞蹈艺术家的学术交流机制,开辟国内外演出商与舞蹈团体的沟通渠道,并充分展现杨丽萍的艺术理念。这次活动是“文化昆明”丰富内涵的一次尝试,更是杨丽萍舞蹈生涯的诚实梳理和诚意分享。

中国国际纪录片节开幕 34部纪录片展播

12月9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3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广州新图书馆隆重开幕。据了解,今年中国国际纪录片节共收到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作品2071部,比去年节展增加了近一倍。其中,国外参与报名的作品高达902部,此项目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贾平凹作品亮相“在水一方”水墨名家年度展

由陕西国画院、中国书法主义文献馆主办的第五届“在水一方”水墨名家年度展,本月在西安亮宝楼开展。除贾平凹、刘永杰、邢庆仁、姜怡翔、王保安、罗宁、白霜亮、耿齐等12位陕西画家外,本次展览还有张志民,王见、罗江等9位在当代水墨画坛具有代表性的外地名家参展。21位参展画家以不同风格、题材的水墨作品精彩亮相,100幅作品彰显出不同地域绘画者的艺术特色,也呈现出当代中国水墨画家的艺术探索历程。

第3篇: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范文

刘立云的《烤蓝》、车延高的《向往温暖》、李琦的《李琦近作选》、傅天琳的《柠檬叶子》和雷平阳的《云南记》5部诗集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本届鲁迅文学奖诗歌组部分评委在点评获奖作品时表示,这些作品较好地体现了当下中国诗坛的创作水准,整体水平有明显提升。

评委李松涛是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获得者,谈及此次评奖的过程和获奖作品的总体情况,他认为,就历届获奖诗歌作品的整体水平而言,本届质量很高。终评委见到的是初评委的工作成果,即从127部诗集中筛选出的20部诗集,这些入围作品能够脱颖而出,皆因各具特色。每个评委都得面对只有5部作品上榜的现实,也就是说难于割舍的不止一部两部。经过反复比较、推敲、分析、交流,斟酌再三,权衡再三,最后终评委们秉持从文本出发的原则,注重才思、才情与艺术造诣的考量。因此参与终评的40余天,对每个评委而言都是个“苦差事”。评委韩作荣也谈到,此次评奖之所以“难”,是因为本届鲁迅文学奖恰逢诗歌出版的“大年”,因此一大批好的作品都纳入了评奖范围。

韩作荣、吴思敬等评委详细点评了5部获奖作品的特色和亮点,以及获奖作者们的创作情况。军旅诗人刘立云的作品格调积极向上,水准很高,既有对部队生活通透的理解,也有对历史独具诗性意义的捕捉和探究。此次他的获奖作品《烤蓝》把人民军队这个整体和诗人个人的形象十分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表达出对军队的热爱之情和身为一名军人的自豪。车延高的获奖诗集《向往温暖》包含着自己心灵的多侧面,充盈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感触。东北女诗人李琦的作品看似如同口语般平淡随意,但每首诗都别有意味,并包含着作者从总体上对诗歌的深入探究和准确把握,诗性意义浓重。在其获奖作品《李琦近作选》中,能够看出作者对诗歌已经有了一种很深刻的悟性,理解也十分到位。傅天琳的成长是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的。尽管现在已年逾花甲,但她的创作力依然十分旺盛,并在中途历经几年停笔后重新开始创作时呈现出一种喷发之势。她的诗歌真诚自然、表达到位,所写之物都是自己充满深挚感情的,也写出了女性的生命和体验。这些特点在她此次的获奖作品《柠檬叶子》中都有所体现。雷平阳的《云南记》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作后劲。他的诗性思维有其独特性,往往选择别人不常用的角度切入,作品扎实凝重,用诗歌的方式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本质意义。

关于此次评奖的亮点和特色,韩作荣谈到,本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诗歌作品既注重了题材和内容,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同时也非常注重作品的艺术品位。评奖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下整个中国诗歌界的现状。此次的评奖标准更加严格,在制度上保证了获奖作品的质量和水准。如此次一部作品必须达到终评委员会8票即三分之二成员以上才能获奖。在评奖过程中传达出的认真、公正、严格等信息,将对诗歌创作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此次评奖对今后中国诗坛十分重要的意义之一。李松涛对此深有同感。他认为此次评奖的结果不仅得益于改革后的制度保障,也得益于终评委的严肃认真。令吴思敬感触最深的是,此次评奖尤其体现了对长期以来执著写作的诗人们的肯定。尽管评选的是一部诗集,但评委们关注的不仅是诗集本身,而是以其为载体,综合考虑它的作者近年来在诗坛是否真正有影响力、是否对诗歌有新的追求。

李松涛同时表示,评奖工作永远难以尽善尽美,遗珠之憾总是有的,不尽人意总是有的。并不是所有优秀的诗人、出色的作品都获奖了,但获奖的肯定是优秀的诗人和出色的作品。让人欣慰的是在宏观层面上纵向观察,获奖的诗歌水平明显进步了、提升了。结果还要听凭读者与社会的品评。韩作荣也指出,此次的评奖结果并不意味着这5部获奖作品就是绝对的创作标准、所有人都必须按照他们的样子来写,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每个诗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写法。诗人们有责任继续扎扎实实地创作下去,并共同努力让诗坛更加纯净。

第4篇: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范文

在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仓库”的玻璃橱窗中,存放着郑惠南先生的雕塑作品《夏露德女士像》,作品满是灰尘,无人提及,渐渐地被人们所忘记,在今天很多老作品大红大紫、价格攀升对照下,“夏露德女士”显得格外冷清与寂寞。

1956年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年轻教师郑惠南先生和李克勤女士,受学院派遣赴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进修,为期半年。他们回国后所带来的理性、冷静、概括、注重主体意识表达的教学方式,对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学与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理性的形体语言塑造风格潜在的影响我们至今。郑惠南先生在民主德国学习期间完成的习作《夏露德女士像》,成为影响鲁美几代人学习的范本。

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以写实技术为主的革命现实主义雕塑方式成为新中国美术教育的主体,鲁迅美术学院也同全国其他美术学院一样,派教师前往前苏联学习现实主义的教学方法,并分派教师参加由中国文化部主办、前苏联雕塑家克林杜霍夫主持的雕塑训练班,把现实主义的创作与教学方式引入鲁美雕塑专业的教学体系,这一点全国美院的情况基本相同。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以写实技术为主的前苏联革命现实主义雕塑方式一统天下,而人们对同处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同时期的民主德国美术教育对我国雕塑教学及创作的影响却少有关注。然而鲁美学德国的雕塑方式在当时全国的教学体系中也非主流,但它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前苏联美术教育的艺术思维方式。当时的中国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艺术采取的是封闭和排斥的态度,而此时由鲁美雕塑系郑惠南先生和李克勤女士所带回来的民主德国的具像写实雕塑方式,可谓是为中国雕塑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不仅满足了部分人的审美需求,而且受到了很多学生的欢迎,德国雕塑虽不及德国版画(珂勒惠支)那样广为人知,但对其具像写实方式的引进却是对前苏联以写实技术为主的革命现实主义雕塑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

在我们回顾中国百年雕塑历史的今天,尤其在梳理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民主德国的雕塑方式对我们的影响是无法磨灭的,也是我们不应忘却的,因为它为我们植入了另一种血脉,这或许就是鲁美雕塑与其他兄弟美术学院略显不同的原因之一。

二、从历史上看鲁美雕塑的三个特点

如果把《夏露德女士像》看做是鲁美具像写实雕塑的源头之一,我们可以从鲁美雕塑的历史发展中,寻找到许多受其影响的痕迹,其理性、概括、冷静、注重主体意识表达的审美方式及塑造技术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历史上的很多优秀作品的审美观是相一致的,也是与现今鲁美雕塑系具像写实基础课的教学要求相一致的。这是巧合,还是沿承,是潜移默化,还是历史必然?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从鲁美雕塑系具像写实教学的三个特点谈起。

鲁美雕塑系具像写实教学的特点包括:一、整体观察;二、形体结构;三、主体意图。当然,这三个特点同样可以用于评价其他美术学院的雕塑作品,但它们却在鲁美雕塑系师生的作品中得到了更好的诠释,通过鲁美雕塑系师生几代人的努力,具像写实技术在教学体系中逐步确立,形成鲁美雕塑独特的创作风格,并以一个共性的面貌呈现在这一群体中,成为一种艺术审美现象,最终成全了鲁美区别于其他美术学院的具像写实雕塑传统。接下来,我们就分别了解一下鲁美雕塑系具像写实教学的三个特点。

1.整体观察

1977年恢复高考后,学院的师生对于素描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展开过激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在素描过程中是采取“整体—局部—整体”的步骤,还是自始至终保持对整体的重视。最后的结果是“整体贯穿于始终”的观点成为主导。虽然整体的观察是学习艺术的基本规律,但是鲁迅美术学院更加重视对于整体的观察与选择。在如何处理创作中的整体与局部关系方面,鲁美向来重视整体关系的塑造,相对来说也就缺乏了其他美术学院对于细节刻画的深入性,对于细节的理解与其他学院也不同,认为细节是整体的从属。在鲁美教学中无论素描还是泥塑,整体的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具像写实课程中,把握整体的能力成为评价具像写实基本功的主要标准。把培养学生整体的思维方式作为首要教学任务,将在造型中把握整体的能力作为一种专业素质评判标准,认为培养学生正确地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2.形体结构

鲁美的雕塑在“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方面,通常倾向于“形体结构”,表现在写实基础课教学中就是注重对形体塑造的训练。我们认为,形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具像写实基础中的形体特指人体中“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构成的形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形体结构”的学习是对“解剖结构”的提高和概括,在“解剖结构”和“形体解构”的问题中注重“形体结构”也是源于对整体的注重。

教学思想在特定的年代主导创作思想,习作的成功往往转化成创作上的成就,鲁美在教学上对于形体的重视,影响着师生们在创作风格上同样重视形体的塑造,以及在整体控制下的形体表现,并使之成为一种专业素质。

3.主体意图

中国雕塑的百年历史,就是一个具像雕塑的发展史,然而我们却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具像雕塑这个大的概念,当我们试图阐明如何在具像写实作品中注入作者的主观意图时会发现这样做同样是困难的,但鲁美在其具像雕塑发展的历史上,始终坚持强调对于主体意图的重视,强调在从对具体事物的具像思维到从具体事物中抽离出精神因素的思维方式过程中,形成以主观意识为主导和以自然对象为媒介的制作状态。我们所说的主观意识是指客观对象的诱导和自身对客观对象的感受,以及修养、素质、审美观的总和。在教学中,鲁美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重视对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个性的培养,使他们脱离自然对象的束缚,更自由的用自己的意念去表现自然,更多的从对象中抽离出能表现本质精神的因素。在作业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努力,使形体和他们所要表现的精神相统一,以实现主观意图的物化。

另外,1999年鲁美雕塑系开始在教学中融入西方现代主义的相关内容,使“抽象”与“具像”在雕塑系的传统教学内容中发生了一次碰撞与融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具像”与“抽象”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在具像作品中往往包含着抽象的因素,具像作品中有很多作者的主观意图,往往是通过抽象的意念或符号传达给欣赏者。在创作中强调在表现客观对象的同时,注重抽象理念的运用,注重来源客观对象的主观意图表达。

三、看图说事

例一:

《夏露德女士像》郑惠南 石膏 30cm 1956 系藏

郑惠南先生于1956年在民主德国学习期间的习作。作品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强烈的整体感,细节融合到整体之中;二、以形体结构为主,细节归纳到整体的“方型”之中;三、主体意图表现充分,在写生的同时,注重来源客观对象的主观意图的梳理。

例二:

《贝多芬》李克勤

石膏 30cm 1956 遗失

李克勤女士于1956年在民主德国学习期间创作,作品具有强烈的整体感,细节一气呵成的融入整体之中。作品与同时期的主流雕塑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

例三:

《万岁》——工农商学兵组 曲乃述、王熙民、高秀兰、吴国章、苏兆海 水泥 800×400×300cm 1959

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评比最佳奖 北京农业展览馆

创作者对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进行了高度主观的提升,并结合圆雕和浮雕的使用,对形体结构进行了概括和整理,使局部高度融合在整体气势之中,融合在对于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的感觉和渗透之中。

例四:《稻香千里》田金铎 石雕 75×23cm 1963 中国美术馆收藏

这件作品在展现民族风格的同时,更为主要的体现了客观对象的形体和量感,使得作者的主观意图得到了充分表现。

例五:《力士》

赵大均 素描 80×60cm 1978 遗失

1978年赵大均先生在鲁美雕塑系任教,他的素描教学理念与同时期留学德国的版画系教师全显光基本相同,注重形体解构,注重作业中的主观意图表达。这幅素描当时在鲁美对于学生的影响寓意深远。

例六:《骨肉同胞》 贺中令 石雕120×60×60cm 1979 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

作品追求的是主观情感的整体性表达,几乎看不到细节,突出表现了形体的独特语言特征。

例七:《》

贺中令 石雕40×40×40cm 1983 系藏

该作品是对“如何将局部归纳入整体”的最好诠释,作品的所有局部都很好地融入到了立方体的六个面中。

例八:《斯诺在延安》杨美应 石膏 80×60×60cm 1984 中国美术馆收藏

本件作品可作为“解剖结构融入形体结构”的经典案例,作品虽然表现了一些必要的细节,但却把细节完美地融合到了整体之中,使细节成为整体塑造中形体的一个部分。

例九:《白求恩》杨美应 石膏 65×100×70cm 1984系藏

作品对客体的解剖结构进行了提高和概括,在对待“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的问题上,该作品更加注重表现“形体结构”,而这种对“形体结构”的注重又是源于对作品整体的注重。

例十:《走向世界》田金铎 青铜 220×133×78cm 1985

首届全国体育美展特等奖 瑞士洛桑奥委会总部收藏 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评比最佳奖

作品将人物的自然属性概括整理为具有主观意图的形体,强调了形体体面关系及形体边缘线的运动感。

例十一:《赵一曼》霍波洋(研究生毕业创作) 树脂 110×50×40cm 1988 中国美术馆收藏

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利用创作素材的“模糊性”所产生的整体感,将自然形体单纯化,使作品达到对于客观事物与主观精神的统一。

例十二:《通古斯》殷小烽(本科生毕业创作)石雕 50×40×35cm 1988 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

作品重在制造形体产生的心理重量感,强调形体结构构成的作品内在力量。

例十三:《摔交手》申红飙(专科三年级创作)树脂 90×85×70cm 1991

作品重在通过对于形体的塑造,以及对解剖的形体结构化处理,实现对于力量的表现。

例十四:《约戏》曲英佐(研究生毕业创作)树脂 210×150×90cm 2000

主观情感通过形体的自由表达,不必要细节的消失。

例十五:王洪亮、霍波洋、李象群是鲁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所受的教育背景是相同的,其作品的面貌也具有相同的鲁美特点;强调形体及形体结构,强调作品的整体性,作品中关注着理性的造型理念,构图中内涵着抽象的思维方式。

例十六:2011年我设计了《国殇》——唐山大地震纪念碑,其中的六十个人物由我教过的十个研究生和两个本科生设计并放大,其要求就是上面所提及的“鲁美雕塑的三个基本特点”,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鲁美的老师、学生,从《夏露德女士像》开始,至今一直保持着鲁美的在具像写实雕塑上的特点,即强调作品的精神含量和主观精神的表现,强调对作品形体语言的锤炼和对于客观对象的梳理,这已经成为了鲁美雕塑系具像创作的风格。

第5篇: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范文

范咏戈谈到,此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获奖作品,对得起近三年大悲大喜丰盈生活的馈赠,也给阅读者提供了一次崭新的阅读感受。自三年前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奖之后,我国现实生活中发生了“5・12”汶川大地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要历史事件,这些都毫无悬念地在这三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得以充分体现。此次报送的报告文学作品,重大题材依然占了绝对比重。可以说这是作家的使命与责任使然,但从其中更可以看到报告文学文体观念的自觉与拓展。报告文学作为从新闻脱胎而来的一种非虚构文体,它理应与时代同步,与新闻同行。吴秉杰指出,此次获奖的报告文学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贴近现实,如5部作品中关于汶川大地震的作品就有2部。从作品的长度看,既有成书的著作,又有单篇文章。冯艺也认为这几部获奖作品都承接了以往的纪实传统,是直面现实、追寻历史的优秀之作。

具体谈及5部获奖作品各自的特色和优长,几位评委也是感触颇深。

范咏戈、冯艺认为,《震中在人心》和《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等反映“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的作品作者李鸣生和关仁山,都出色地履行了“时代书记官”的使命。但同样是作为敏锐关注现实的作品,同样是描述汶川大地震,两部作品却以不同的角度把国难中人的生命创痛、幸存者的情感记忆与精神影响表现得感人至深。

在注重历史记忆的作品中,最令冯艺感慨的是李洁非的《胡风案中人与事》。作品中大量可感的历史细节记录了当代历史最为创伤巨痛的冤案,一个个小人物的惨痛,牵扯出共和国,直逼我们警醒与反思。它告诉我们,我们无法改变历史,而我们却不能忘记历史。追寻历史,是为了记录历史,以史为鉴。范咏戈、吴秉杰也认为,这部作品获奖不仅仅是体现了此次评奖对题材多样性的“兼顾”,而实在是因为那些案中人的个人命运之痛,也是国家历史之痛。作品脱离了以往类似题材单纯的意识形态角度,而是从社会文明和民主建设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反思,十分有警示意义。此外,作品中写到的都是当时受牵连的小人物,这就贴近了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中得出我们现在可以吸取的教训。

与《胡风案中人与事》同样具有历史档案性的还有军旅老作家彭荆风的《解放大西南》。作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已是八旬高龄的彭荆风通过作品描述了影响他毕生的却少为人所知的那场艰难战争,折射出我国革命战争史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将革命史、军事史融入个人经历与情感,使历史题材在具有历史性的同时获得一种难能可贵的“在场感”,激情与沉思同在。

报告文学的文体观念和关注对象在本届获奖作品中更是一次拓宽。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既有表现宏大叙事的作品,也有关注普通人命运之作,张雅文的《生命的呐喊》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作者以自传体的形式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在这个大时代中的人生轨迹和个人奋斗历程,以女性的胸怀和感受叙述了自己生命历程中的种种遭际,情感真切,读后令人感慨。她在这个时代中有许多机遇和矛盾,个人遭遇与奋争体现着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生命尊严,历史潮流和时代特征都在其人生轨迹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表现。作品虽然是写普通人的,但同样能反映大时代。因此,作品开辟了一条“小人物”与“大时代”连接的纪实作品新路,为报告文学关注个体生命意义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第6篇: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范文

自省青工作协成立一周年以来,在开展的文化项目中,“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评选筹划酝酿达半年之久。作为今后长期的重点工作,省青工作协力争将其打造成为两年一届的常设性权威奖项,甚至打造成被媒体誉为的青年产业工人“鲁迅文学奖”。

成立仅仅周年的省级公益性的群众组织,真有能力打造属于全国青年产业工人的“鲁迅文学奖”吗?

这要从省青工作协一年来走过的路说起。

回望2011年10月30日,再回顾一年来的点点滴滴,令人感慨万千——

那一天,全国首个省级青工作协——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成立大会在广州召开,让草根作家们激动不已:“打工文学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十几年的文学梦想今天成真了”、“感谢你们搭建了一个创作文学作品、抒发真实想法的平台”、“我还要推荐其他打工作家加入”……

省委副书记朱明国出席了成立大会,并对广大青年产业工人作家殷切寄语:要通过作品的感召力迸射先进文化的引导力、凝聚力、推动力,引领青年产业工人精神文化生活。

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的成立,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包括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凤凰卫视、广州广播电视台,从新闻网站到广播、电视,各大新闻机构对成立大会进行了详细报道,转载者不计其数。10月31日人民日报在“文化”版(12版)发表头条文章《为打工者的文学梦安个家》,记者写道,“产业工人作协”是一盏希望的明灯,那些正在为改善物质条件而奋斗着的广大基层务工人员,从此有了更多的精神追求;这是一个以青年产业工人作家、文学爱好者为主体的专业性、公益性的群众组织,旨在发现、培养作家和文学创作者,催生优秀文学作品,打通他们人生成长向上的通道,服务社会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

我们用翰墨刻印足迹

省青工作协成立伊始,会员们在协会和作家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带着憧憬和梦想,踏上了新的文学追梦旅程一

开设省青工作协门户网站,文友与会员有了发表作品及交流、沟通的平台;

创办37年的老牌团刊《黄金时代》杂志改版,成为省青工作协会刊,成为全国第一本直接面向广大青年产业工人的综合类文化杂志。杂志专设“企刊秀”“青苹果”等栏目,为企业内刊、青工文学爱好者打造发表作品、互相学习的平台;

培养100位青工作家、扶持100部打工文学作品的“双百”工程,荣获2011年度共青团广东省委“创新奖”;

“亲青汇·文学梦”首期全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培训班在广州科技创新基地启动,包括著名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吕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十月在内的多位文坛名家应邀担任主讲嘉宾,为青工文学爱好者授课,这种模式发现、培养了越来越多文学新人,正在全省不断复制、推广,可望成为青工实现文学梦的“梦工厂”,对此人民日报(详见2012年04月26日15版《让笔尖的梦想开花》)、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等各大媒体给予持续性的大篇幅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吸纳360多名省内外青工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为省级会员;本省多个地市相继成立或正在筹划成立地市级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

一批创作联络基地、特约通讯站相继在珠三角各重镇成立,开展文学采风、写作培训和文化活动,并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吸纳全省近500家企业的厂报厂刊编辑部为特约通讯站,近万名通讯员成为省青工作协与广大青工沟通的桥梁和纽带、《黄金时代》杂志的“编外记者”,近无数来自生产一线的厂报厂刊作者、读者成为省青工作协的“编外会员”;

与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联合举办首届“微文学大生活”征文比赛,首创“广东微文学总部基地”落户大沥;

与南海区西樵镇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联合主办“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评选活动;

与南海区桂城联手,打造中国第一个“关爱文学奖”,助推桂城建设中国首个“关爱之城”……

每个人都是闪亮的星星

苍穹为何灿烂?因为有无数个星星闪亮。

聚集在省青工作协这个“圆心”的文友大集体,没有人是旁观者,每个会员、文友都是闪亮的星星,都在用翰墨刻印着自己的足迹,书写着自己的精彩,成就了璀璨的文学天空。

第7篇: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范文

我说天水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并可与全国的中等名城相提并论,绝非夸张之辞。在这个商品化和旅游热发烧的年头,几乎没有一个地方不宣称自己是“文化名城”的,以至于名城名镇名山名水多如牛毛,闹得鱼目混珠,真假莫辨,倒叫真正的名城羞于自我介绍了。天水,天水,难道你是“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吗?

还在我很小的时候,老师就拖着长音吟哦道:“诗仙出秦州,诗圣过陇右。”那是说,李白出身于天水,杜甫路过天水,都与天水有不解之缘。杜甫留下了数十首沉郁顿挫的诗篇――“秦州杂诗”,白纸黑字,用不着考证,你不承认也得承认啊。问题主要出在李白身上。那一年,郭沫若考证出李白出生于碎叶城,又完全不提李白与天水的关系,对天水很不利。细看他那本趋时、奉承之作《李白与杜甫》,所依据的史料实在单薄得可怜。但人们相信他,好像人们质疑他的晚年,若再质疑这一说法,就有失厚道似的。于是,碎叶城之说成了他晚年重大的学术贡献,真是天知道。另一方面,四川文人的力量很大,经过多年努力,硬是把李白拉过去加入了“四川籍”。现在,全世界的人谁都不怀疑,李白的故乡在四川江油,年年那里都在搞庆典,热热闹闹,再也没有人会想起或者提起李白与天水有什么关系了。这干净倒是够干净了,但历史会答应吗?

你只要往渭河边一站,看那秋风吹渭水的光景,必会感到,李白肯定来过这里。就算是他小时候由中亚到了四川,那他是怎么走的呢?谁能说,李白一家从西域“归还巴蜀”之间,就没到过天水,或在天水生活一段时间呢?凭什么把时间卡在五岁而不是十岁回到了江油?难道李白是坐飞机从吉尔吉斯直接到的成都再坐大巴到的江油吗?他怎么可能绕得开天水呢?傻子都知道,天水位于丝绸之路上。要按陈寅恪的考证,李白一家根本就没到过什么碎叶城。李白在他的自传里斩钉截铁地说:“白本布衣,陇西成纪人”。李阳冰在笔录李白临终嘱托时写就的草堂集序里的开头第一句就是:“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连“其先”的字样都没有。可是,为了把李白抢到手,人们连李白本人的话都置若罔闻了。可见争夺文化资源多么激烈!

其实,天水作为古秦州、“伏羲城”,值得一说的何止李白与杜甫。汉武帝改陇西郡为天水郡,三国时属魏蜀相争之地,西晋置秦州。天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天水古文化: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麦积山文化和三国文化等等。这里有诉说着人类童年故事的大地湾古人类遗址,有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号称“东方雕塑博物馆”的麦积山石窟,有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伏羲庙,有李白和杜甫共同吟咏过的古刹南郭寺,有三国时的天水关、木门道、街亭、诸葛军垒等遗址。

伏羲诞生于渭河之滨,“一画破鸿蒙”于三新阳之卦台山,天水遂有“羲皇故里”之称;秦始皇的上祖“非子”,赐姓嬴,封地在礼县境内,也即秦代四大陵之首西垂陵所在地,当地人叫大堡子山,说秦始皇是天水人,有根有据;飞将军李广墓前的的题词经受了风吹雨打,人们还会想起李广的孙子汉将李陵,以及汉忠烈将军纪信,西汉名将赵充国,蜀国大将姜维,辞赋家赵壹,前秦皇帝苻坚、苻洪,唐高祖李渊,明代名臣胡缵宗,陇上铁汉安维峻,以及作出卓越贡献的邓宝珊将军……

啊,真个是“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啊。我知道,每个地方都能数出若干个名人,但像天水一样,能以如此浩大阵容,包藏如此众多栋梁之才的,在整个中国恐怕也没有几处。麦积山石窟在国内乃至世界石窟艺术中,其地位也屈指可数。我到过名气很大的印度阿旃陀石窟,发现那里与麦积山存在某种艺术精神上的通感。论形貌,麦积山似并不输于对方。

近年来,我一直在思索天水在中国文化长廊中的地位,逐渐形成了如下的归纳:天水者,伏羲文化之都,秦汉文化之源,石窟文化之秀也。陕人尝以秦人自居,事实上,最早的秦人,或秦人之祖先,只能到天水一带去寻找。试想,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古城,难道不值得各方人士重新认识吗?

第8篇: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范文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与上一届一模一样;纪委书记车延高的的一记耳光把中国诗人的脸颊扇得辣乎乎的烫;心中好像被刀刺伤,又有一把盐撒上,伤疤没痊愈,冒出一个文商柳忠秧!方方姐姐刚骂走,川大文学叫兽周啸天闪亮登场!这一次不一样,还有文坛泰斗王蒙给他撑腰,气得三流诗人血断肠!车延高就是慈禧太后的“子羊羔”,太后用心来豢养;柳中央就是“留中央”,中央来的人你也敢阻挡?周啸天就是瞅小天,天都被他看扁,你还能够胡言乱语?哈哈哈哈哈,中国的无聊的诗人啊,撒泡尿自己是猴子还是神仙?!神州大地,风光裂变,无聊透顶就是当今的文坛,卑鄙龌龊的就是当今的诗坛!诗人想嫖娼,文人想当官,不文不武的、哼哼唧唧的,吃喝嫖赌五毒俱全,都是他妈的下三烂!饿死他,狗日的诗人!炸毁它,猪日的文坛!

第9篇: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范文

张瑜,“中国表演艺术家特别贡献奖”获得者,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她比三十年前更加纤尘不染,美若初莲……

在银幕上与青春“结缘”

五月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北京电视台的演播厅见到了久违的张瑜。其实对面的演播厅里,就是时下炙手可热的纵贯线组合在同时录制节目,但我还是毅然走进了张瑜老师的节目现场,真的想看看当年那个身材娇小、眼神充满童真、笑容娇灿如花的张瑜是什么样子。

演播厅里已坐满了张瑜的影迷,令我诧异的是他们竟然都是年轻人!算来自己的年纪应该在张瑜的影迷中算是“年轻”了,但眼前一张张期盼、真挚的脸,让我对即将登场的张瑜充满了幻想和期待,站在舞台上的她将是什么样子呢?毕竟岁月的车辙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但她却青春依旧。

恍惚间节目已经录制完毕,所幸我和张瑜老师约定了下一次的见面。

周末的北京依旧车流涌动,已经很早出门了,但游车河的感觉依然还是让人担心迟到。由于张瑜的行程非常紧密,我恐怕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采访时间,对于我这个“话唠”型的人来讲,简直是种折磨与考验!何况张瑜的“江湖地位”,足以有让我花更长的时间去掏挖独家猛料的资格!

索菲特酒店的大堂里,忐忑的我拉着女儿的手,见到了久违的张瑜老师。虽然只是小小的“平媒”访谈,但张瑜却做了精心的准备,刚刚做完的发型清爽、高贵、典雅、灵动,面部的妆容更是淡雅如莲,亲和温婉,眼神充满温暖与平和。身上淡淡的粉红色绒衫使人忘却了北京已是初秋的时节,窄长的卡其休闲裹裙让我觉得张瑜亲和如邻。

坐在宽大沙发中的张瑜和我记忆中的她差别甚小,除了眉宇间淡淡的岁月的交汇,你找不到一点岁月的痕迹在她温和的脸上。刚刚受邀到庐山参加完国际交流活动的她,脸上看不出一丝的疲惫。得知采访的大概流程和意图后,张瑜主动提出先行拍照,严谨风格卓然呈现。

《春苗》这部久远的电影是我最早对于张瑜老师的印象,除了主题歌,除了主演李秀明,当年小小的我硬是记住了张瑜――这个美丽的名字。于是我们开始一起梳理张瑜老师曾经的青春、银幕之路,一起再次步过岁月的“小街”,找寻来时的印记。

当年,刚满十七岁的张瑜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果断招入,家人极力的反对!除了年纪太小,家人放心不下外,重要的是未完成的学业,张瑜说当年自己也非常的犹豫不决!自己是个喜欢念书的人,但电影厂方面表现出的诚意让她和家人都难以拒绝。就这样,祖籍山东却生长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张瑜,走进了中国最大的电影制片厂,也注定了她将要走过的辉煌。

一部部片子里,观众都记住了那张永远纯净的脸,不是主角,但划过你视线的她总是如初荷般娇媚、执着,静静的演绎着一个个小小的美丽角色,使你不能忽略她的存在与美好。动荡的年代成就的是国人沉寂的心、孤寥的情。直到“春天的故事”唱响国疆,中国的大银幕也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张瑜老师下一个角色的出现,给国人复苏的心、寡淡的情揭开了厚重的苫布!整个电影界为之振臂高呼,全中国的观众起立鼓掌,很多老艺术家、观众,更是泪莹于心。

那部电影的名字叫《庐山恋》,那个美丽的角色叫――周筠!!

“吉尼斯之吻”的回忆

《庐山恋》,一部仿若风光片的电影,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河山的拥抱,一个少女对爱情的期待,一对恋人对青春的诠释……这些不都足以概括影片的成就,它最大的成就,是那个记入中国电影史册的“惊世之吻”!!这小小的、轻轻一吻,看似轻描淡写、水到渠成,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情,却开拓了一个时代的来临,推启了用电影艺术还原本真生活和本真情感的大门。然而这几秒钟的震撼,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波折。

原本《庐山恋》的剧本并没有让人觉得会成为惊世之作,在女主角的甄选上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如今依然没有淡出人们视线的宫雪花其实是当时剧组的首选演员,但当时上影厂的厂长徐桑楚老师觉得张瑜才是合适的人选,于是找来《啊,摇篮》的片段,让导演黄祖模看。导演觉得宫雪花的五官和眼神有那股“洋气”劲儿,张瑜的气质明显过于清纯,怕是不适合海外游子重归故土的气质。但徐桑楚厂长就是觉得张瑜合适,他说:海外归来不一定就要“洋味十足”,拍摄背景选在庐山,宫雪花的面容不错,但眼神中天生的“媚”与影片唯美的背景有点冲撞,或许张瑜的“纯净”更能体现祖国河山壮丽与重生。

黄导演听从了徐桑楚厂长的建议,让张瑜上妆试镜,就这样,当年还有着小小婴儿肥脸庞的张瑜,披着长长的乌发,踏着庐山的烟云,和郭凯敏一起在镜头下演绎了风清云淡的赤子之恋!剧本中并没有“吻”戏,拍摄过程中导演突发奇想,要演员进入“更高的境界”,吻下去――这可吓坏了在场的所有人!要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只是尝试,而是一种开拓,一种冒险,一种未知……谁也不知道后果会是什么!

张瑜一直称自己是很“乖”的演员,这一次颠覆历史的成功也得益于她的“乖”。作为女主角的她,本就没想到这个角色会属于自己,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影片拍摄的整个过程中她始终准备着自己被换掉!在片场她想的最多的就是,既然来了,就好好演,演出自己最本色的一面,反正指不定什么时候自己就会被换掉,还不如静下心去演自己内心的那个角色,也就没什么负担和遗憾了。正是这种心无所求的心态,让张瑜的表演第一次进入了最天然的状态!对于被突然增加的“吻”戏,没有太大的抵触,用她自己的话讲:“那时候就知道要听话,毕竟自己不是学表演专业出身,听指挥是必要的,自己能尽量去体现导演和编剧的意图才是最重要的。”虽然那时的张瑜已经开始参与剧组的专业讨论和剧本分析,但个性谦逊的她还是“乖乖”的好演员。

一个简单的“乖”字,战胜了女演员惯有的矜持和尴尬,成就了一个银幕上的历史时刻!当《庐山恋》在全国开始放映,掌声和共鸣如潮水般涌向各大媒体、涌向行业内部的回流、涌向爆满的观众席!观众用最热烈的掌声,向中国电影致敬!

伴随着“中国电影第一吻”的诞生,业界最大的哗然出现在当年百花奖的影后评选上。当时没有拉票会、网络投票、电话投票、短信投票……有的只是刊登在《大众电影》杂志上占据三分之一页面大小的一张黑白选票,要观众填好并剪下来,装进信封、贴上八分钱的邮票,才能寄往百花奖组委会,而且――复印无效!尽管如此,也没有挡住全国观众的热情。观众们挤进邮局购买大量的《大众电影》去填写选票!盛况的“空前”不亚于当年抢购稀缺商品,让人瞠目结舌。

一张张选票被信封包裹着,用硕大的麻袋装载,堆积到评委会的办公室。一封封拆启选票,一张张选票进行按候选人进行分类,计数统计……所有这些全部是手工作业!126万票!请记住这个数字,这就是《庐山恋》里“周筠”的得票数!!试想下126万张选票堆积的场面吧,是实实在在的126万张手写选票,除了张瑜当仁不让、毫无悬念的当选为当届中国电影百花奖外,这一数字被记入了世界吉尼斯“票选”记录,迄今无人超越!除了这126万对于周筠角色的承认,还有高达76万票是投给《巴山夜雨》里的刘文英的,加起来,这届百花奖全部票数的近90%被张瑜一人坐拥!

这在当时的电影界绝对是前无古人的,至于是不是后有来者,我们可以参见著名访谈主持人鲁豫的话:“张瑜的126万票不同于现在任何一种娱乐票选的意义,即便是时下全国最有名气的选秀冠军也不能有如此的荣誉,因为当时条件的限制,使得126万这个数字完全是纸质选票的形式存在的,完全不包含虚拟渠道的票数,这种客观的存在是无法超越的!”

选票的传奇数字造就的不仅仅是中国首届百花奖的影后,更大的意义在于造就了中国第一个可以称之为“偶像”的艺人,“偶像”一词从此流传在街头坊间――我想,早已作古的词人柳永作为“最古老的偶像”一定也会笑对此景吧……时代的进步需要偶像,需要偶像与拥趸的互动,这种互动其实是一种彼此间的认可和支撑,是一种良性的沟通形式,它会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126万张选票、票选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电影第一吻、中国第一对银幕情侣偶像……这些都以它的不可超越而载入了中国电影史。谈到这些过往的荣誉,张瑜只是淡淡地说:“其实也没什么,只是在恰当的时候拍了一部还算合适的电影,简单讲,《庐山恋》是一部天时、地利、人和的作品。没有惊天动地的精彩,却促动了时代的变迁。”

二十三岁的张瑜,凭借《庐山恋》和《巴山夜雨》两部影片,同一年里囊获了第四届百花奖、首届金鸡奖(两部片子均得奖)、文化部政府奖(即现在的华表奖)、文汇奖四个影后头衔,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大满贯影后!如此殊荣让无数的业内人士兴奋、慨叹、侧目。

充满青春气息的张瑜,用自己的真挚、自己的青春,为中国电影的青春献上了深深的一吻,这一吻深深的印记在国人的电影史上。它宣告着,中国不仅要在经济上敞开国门,吐故纳新,在情感上也更加懂得宣泄与表达。长达十年的黑白灰蓝时代不再复返,国人的情感生活也是缤纷绚丽、跃动精彩的!它让老外们知道:中国人的生活也很有味道!

让青春更加“丰满”

然而就在事业刚刚完全步入正轨时候,八五年,张瑜却悄然离开了国人的视线,远渡重洋到美国去学习。而且一走就是六年,直到九三年才真正回到国内(期间受邀在台湾参与影视剧的拍摄),而此时,张瑜已经拥有了电影制片专业的硕士学位。

讲到在海外的学习经历,张瑜说其实自己一直是个不讨厌学习的孩子,喜欢念书的那种感觉。过早的成为了一位职业演员,许多该学的东西都没有学。但作为一个专业演员,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不行的,对角色的揣摩和演绎都会有障碍。为了使自己的内涵、自己的青春更加“丰满”,张瑜依然走出了国门,去梳理自己的羽翼。出去读书肯定会错过不少拍片子的机会,开始学习时也是有浮躁情绪的,但很快那种情绪就淡化了,她发现自己还是非常爱读书,于是漫长的求学过程中,愣是推掉了美方几次不错的片约机会,安安静静的读完了全部的课程。

回国后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张瑜大胆展示的试水片《太阳有耳》!这部张瑜首次参与制作的影片,虽然没有在国内达到想要的效果,但却走出国门,在德国柏林拿到了尊贵的最佳导演银熊奖和影评人最佳故事片奖。虽然在效益上没能达到预期,但在艺术上张瑜知道,自己没有错,自己的八年没有白白付出。这是她最大的欣慰。而且她并没有被吓到,她知道有时候经济和艺术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但如何很好的去结合她有足够的信心。与此同时,她着手开始实现自己的梦想――“太阳系列”。《太阳火》是她的第二部“太阳”片。除了继续担任制片人与女主角外,还参与了导演工作。影片推出后,在全国国产影片研讨会上引起瞩目。

作为给中国电影百年诞辰的献礼,张瑜拍摄了纪录片《中国电影在上海》,片中汇集了各个时代中国电影人在电影艺术上的心路历程。2005年是张瑜的本命年,也正是中国电影百年之际她重返电影,参与投资,拍摄了影片《鲁迅》并出演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同年张瑜还深情演绎了2005年感动中国第一人的主旋律影片《任长霞》。《任长霞》与《鲁迅》分别荣获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和夏衍剧本文学奖。

《春苗》中的莲莲 、《连心坝》中的秀梅、《青春》中的金阿燕、《啊!摇篮》中的梁燕、《庐山恋》中的周筠、《巴山夜雨》中的刘文英、《知音》中的小凤仙、《小街》中的俞、《小金鱼》中的谢小英、《明姑娘》中的叶明明 、《雷雨》中的四凤、《太阳有耳》中的油油、《鲁迅》中的许广平、《任长霞》中的任长霞 、《大道如天》中的江如兰、《天地告白》中的晨枫、《八十一格》中的莫知秋......数不清的角色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国内的电影业发展迅速,张瑜是个不多产的演员,多年过去,她的眼神更加理性,角色沉稳有度,不变的是清澈!你永远可以在她的眼神中感觉到清澈。

继续与青春“约会”

总给人纤弱、娇小感觉的张瑜,在08年初愣是得到了一个强势的别称“张大胆儿”!张瑜再次做了史无前例的尝试,首执导筒的张瑜选择了时下很少有人触碰的青春题材进行投资,讲述当代大学生择业题材的影片《81格》在张瑜的掌舵中应运而生!这部影片中张瑜集制片人、导演、主演(片中莫知秋教授的饰演者)于一身。之所以得到“张大胆儿”的大名,不仅因为题材的“不商业”,更在于她在影片中启用的演员,除了女主角外,全部是初涉银幕的年轻人,没有丝毫的经验!“好男”选秀出身的王睿如果因为学过表演还能让张瑜比较“省心”的话,那么“快男”选秀出身的阿穆隆就着实让张瑜有了“崩溃”的感觉。然而就是这些“生瓜蛋儿”,在张瑜老师手把手的教授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着。阿穆隆更在很多场合谈到,张瑜给了他母亲般的感觉,镜头下观众看到眼睛湿润的阿穆隆,想到的是张瑜对影坛新人的用心栽培。

问到她会不会因为《81格》使用新人的艰辛而放弃再度与新人合作的念头,张瑜坦然地说:“谁没有当新人的时候啊?总要有人给他们机会。如果有合适的好剧本,我还会用新人,也许没有用老演员那么顺手,但给予他们机会也算是对这个行业的一种促动吧。成长是需要帮助和时间、机会的。”

今年,张瑜老师已经有了金鸡奖评委的身份,我真的很想听听老师对自己的一个定位,张瑜笑笑说:“很多人让我写本书,写写《庐山恋》什么的。我跟他们讲,还不是时候,我还没有资格去为自己著书立传。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演员,能够演百姓们认可、喜欢的角色是我的荣幸,非常感谢那么多领导的关心和培养。我不太喜欢被动的感觉,喜欢自己去面对问题。很多人说我固执,其实在面对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那么点固执的心态,怎么能坚持下来?这么多年,我一直跟自己说要坚持,因为生活不会因为你的妥协而怜悯你,积极的心态让人觉得永远有希望,太阳永远会在明天再次升起。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