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

狗咬吕洞宾的典故精选(九篇)

第1篇: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

??

??狗,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动物;它不计名利,讲究实干,平时为主人看家护院,或逐猎,或牧羊,或寻物,熬精神,费体力,忠心耿耿,吃的是剩饭,喝的是残汤,毫无怨言,如果有个骨头啃,就会兴奋地摇起尾巴;

??

??狗,是一个通达人情世故的动物,它聪明伶俐,立场坚定,很会理解主人的意图,为逗主人欢心,或打滚,或作揖,危险时刻,还要为主人拚命献身。义犬救主的故事古今中外随处可闻;

??

??狗,活着为人做贡献,死了做奉献。俗话说:狗身都是宝,狗皮可暖身,狗肉可补胃,狗鞭能壮阳。

??

??这样看来,与其他的家畜来比,狗应当是忠诚的代表,义气的化身,应当是人最亲密的伙伴了,应当得到最高的礼遇和奖赏。

??

??事实上并非如此大。

??我查了中国成语词典,狗字打头的成语有28个,除了“狗吠非主”算是对狗一种好的评价外,其他27个成语全是对狗不好的评价。比如:“狗仗人势”说的是狗自己没有本事;“狗咬吕洞宾”说的是狗是非不辨;“狗拿耗子”说的是狗不明职责;“狗急跳墙”说的是狗喜欢冒险不计后果;“狗彘不如”说的是狗品行极端卑劣;等等。

所以,天下最大的冤案不是窦娥,也不是陈世美,而是狗!

??

??为什么狗的百般努力和忠诚却换来人对它如此不好的评价呢?

??我想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

??一是狗的外表像狼,血缘与狼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亲不亲,线上分,人最恨的动物是狼,那么狗自然也会沾光,所以狗怎么表现也是没有用的,给它个骨头就是最大的奖励了;

??

??二是狗的忠诚有问题,它虽然忠于主人,却过于偏执,比如主人的亲戚来了,它不会识别,也上去咬,当然就得罪了那些亲戚,自然就令主人很不满意了;

??

??三是狗的性格过于顺从,它不是像马那样不高兴就尥蹄子,像牛那样不舒服就四脚钉地不肯前进,而是主人让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任何的条件,使主人没有一点征服的成就感,所以自然就被瞧不起了。

??

??狗年来了,对狗们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那么,要证明自己是一个好狗,改变被人瞧不起的命运,怎么办呢?

??我想,狗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

??一、 转变思想观念,从意识上真正与狼断绝关系,同时做好整容工作,在形象上尽量向猩腥靠拢;

??

二、 加强学习,特别是多学习潜规则哲学和心理学,提高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及时了解掌握主人的爱好和社会关系,在具体领悟和执行主人的命令时要灵活;

??

三、 改变以前过于顺从的做法,注意平时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使工作更有主动性,同时,要向牛、马、驴等老大哥们学习,该反抗的时候也要反抗一下,要让主人知道,狗天生不是来让人骂的,是和其他动物是一样的,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只是分工不同;

??

??在狗年到来之际,写下此文,目的是希望天下的狗能有个宽容的生存环境,也希望自然中的人与狗和谐相处,使诚实肯干的狗得到公正的评价。

??

第2篇: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

论文摘 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英汉习语的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提出了一些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三个臭皮匠, 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 若采用直译的方法, 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还有大量的习语如: “东施效颦”、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也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 paint the lily (画蛇添足) , 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斩乱麻) 等等。

2. 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出现在英汉语言中。我国的信仰宗教有佛教和道教等。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 如“借花献佛”、“缘木求鱼”、“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在道教中,有“玉帝”、“龙王”、“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信奉基督教, 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办的。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God be with you (上帝与你同在)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语。

3. 风俗习惯差异

在风俗习惯差异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与“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低微的动物。对中国人来说, 大多数情况下, 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 其形象是肮脏、龌龊的。汉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 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 狗被认为是心爱的东西或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欧美人爱狗如爱子,经常让它与人平起平坐, 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员。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都没有贬义, 如topdog (最重要的人物) ,lucky dog (幸运儿)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皆有得意之时)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及了”是dog 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喜欢猫, 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人们常用“谗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 “cat”是魔鬼的化身, 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 人们厌恶它, 所以She is a cat, 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4. 地理环境的差别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 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而在形容某人花钱大手大脚时, 英语是spend moneylike water ,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它象征着“春天”、“温暖”, 它吹绿了中华大地, 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 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 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 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英谚中有When the wind is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东风到, 寒风吹, 对人对畜都不好) 。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 在英国, 报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风”, 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言。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的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 重视反映原作的风貌。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 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

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有共性的东西。也就是说, 由于人们在感情, 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 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习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同, 可以互译。如Easy come , easy go 与汉谚“来得容易, 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 与“如履薄冰”,a drop in the ocean 与“沧海一粟”, to be out at elbows 与“捉襟见肘”, at sixes and sevens 可以译为“乱七八糟”等。 转贴于

有时有的习语的比喻、形象可能对读者比较生疏, 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 或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 宜采用保留原文习语表达方式的直译法。如The Trojan horse 译成“特洛伊木马”, armed tothe teeth 直译成“武装到牙齿”, a cat has nine lives 则可译成“猫有九命”, tower of ivory 为“象牙塔”, “八股文”译作eight - legged essay。

2.意译

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习语, 直译不能传达文化意义,更换又易将译文文化强加到原文文化中, 增词太多无异于解释, 遇到此种情况应采取意译。如我们所熟悉的英谚“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直译则会使读者费解, 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其他地方? 其实这句话隐含着“入乡随俗”的意义, 应采取意译。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意义完全不同。在汉语中“龙”是“高贵”、“尊严”的象征。而英语中对应的dragon 的文化意义是“怪物、魔鬼、凶残”等。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dragon , 而应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又如英语习语中的a cat on hot bricks , 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 痛苦而狼狈, 这个情景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 都表示“焦急而狼狈”, 翻译时更换了形象, 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3.增译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而直译又不能使读者理解时, 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 使译文形象生动, 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如: “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 ———not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 盲人瞎马———A blind man on ablind horse ———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 .此外, 对一些习语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 以使读者了解原文习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如“东施效颦”如果只译为Dongshi imitates Xishi , 就会使西方读者无法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东施是谁, 西施又是什么样子, 因此译为Dongshi , an ugly woman ,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 就使读者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 ] 张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J ] . 中国翻译,1999 , (3) .

第3篇: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 翻译 有效性 语言结构差异 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13-02

1 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的有效性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 既研究不同语言之间语音、词汇、语法、逻辑、修辞的异同,也研究对不同语言进行比较的理论与方法。它特别注意研究有关语言的当代形式,寻求语言间的转换关系、对等关系,能发现并解决翻译过程中的某些干扰现象。

吕叔湘认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之点”(《中国文法要略》)。实际上,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为了求得原语与译入语的最大限度的等值,就要进行对比与分析,从对比中找到两种语言的等值语义或等值结构。故而,对比语言学对于翻译的有效性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语言结构对比与翻译的有效性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言系统,在语言的使用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故而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申丹曾有精辟论述,“倘若在翻译中,不顾目的语中对应结构的存在,不用目的语中的语法结构来替代原语中的语法结构,这样译文中的语法结构实际上是(未经翻译的)的语中的形式结构,而不是目的语中的对等或对应形式,则意思难免会在不同程度上丧失或被扭曲。”因而,要提高译文的有效度,实现译文的文本功能,就必须在两种语言结构转换上做文章,否则将会导致译语对原语在意义表达上的功能缺失。囿于篇幅,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说明语言结构差异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2.1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因此翻译时必须重视转换二者的句子结构形式

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就是主谓宾,三者基本缺一不可。英语比较注重句子结构新式的完整性和逻辑的合理性,必须使用各类关联词把句子的各个成分串联起来。而汉语句子基本不用或很少用连接词,因此从形式上看汉语句子没有英文句子那么完整,但意思已是暗含其中了。例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译文: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许渊冲译)

李清照的原词中基本没有一个主语,没有一个动词,仅仅罗列了几个简单的形容词就表达出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氛围。而译文中主语“我”和一系列的动词都出来了,否则译文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也不易被外国人理解。

2.2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故而在翻译中应注重二者语言的形式转换

英语被动含义的表达通常是显性被动结构,即借助动词的形态变化而来。隐形被动结构在英文中相对较少。由于汉语是表意文字,其动词不像英语那样有形态变化,因此其被动意义是由语者凭语感,根据深层逻辑语义关系确定。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到这种差异,并根据源语的表达习惯,不拘泥于原文结构形式。例如:

Copper articles have been used fo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译文:人们使用铜器已数千年。

2.3英语“物称”与汉语“人称”

英语通常不用主动发出动作或无生命的事物作主语,以便呈现客观公正、严谨委婉。因此,公文、新闻、科技论著、学术文献等正式作品中多使用“物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汉语通常使用人称化的说法,汉语的句子主语大多都是发出动作或有生命的物体。例如:

Excitement deprived me of all the power of crying.

译文:我兴奋的哭不出来了。

因而,翻译时我们要注意转换原文的句子结构,否则译文就不能合乎原文的表达习惯。译文的准确性、通顺易懂性都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句子结构的对比研究在翻译中至关重要。我们在翻译时可能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原文的意思已经理解了,但却不知道该如何用译语流畅的翻译出来,导致翻译的生硬、冗长并晦涩难懂。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异同点,翻译时把原文的结构变为合乎汉语表达方式的结构,以便实现译语和源语的对等功能。

3 民族文化对比与翻译的有效性

翻译作为以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当然不可能是单纯的语言所能解决的。文化对语言有很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表面看起来的同一个词语可有不同的含义,原本不相干的两个词也可能有相同的含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有关文化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对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确与否。如果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就无从谈起,更别说准确翻译了。准确阐释原文本、语篇中“符码”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对确定翻译标准的适度性、翻译作品的优质性、翻译过程的有效性都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要进行有效的翻译,必须注意以下因素:

3.1民族文化中的象征因素对比

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不断的繁衍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象征。这些蕴含深层文化意义象征就成了这个民族的标签,文化内涵独一无二。就以“龙”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民族文化象征图腾为例。在诸如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龙自古至今就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象征。它象征着辉煌宏大、福星高照。龙同时也象征着帝王将相和国家的繁荣昌盛。例如:“龙飞凤翔”、“凤舞龙飞”、“飞龙在天”、“风虎云龙”,“龙”也是中国的象征,中国人常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中国人也被西方人公认为“龙的国度”。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凶残的古怪野兽,是恐怖和邪恶的象征,如果说一个人是dragon,就表明这个人非常凶狠。西方文学中也有很多作品描述英雄与龙作斗争,并最终战胜龙的故事。

3.2民族文化中的宗教因素对比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对一个民族人们的心理意识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宗教中的某些教义和观念早已渗透到人心,形成了该民族独特的迷信、崇拜及其他忌讳心态。在西方民族心理意识中,基督教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西方民族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明显。而在中国,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和儒教)对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这三大宗教衍生出的某些观念,如生死有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上刀山下火海等,早已渗透到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意识中。我们会说“菩萨保佑”或“上天保佑”,当我们希望获得成功或者事情进展顺利时候。逢年过节我们还会烧香拜佛,祈求好运的降临。鸿门宴、三顾茅庐、孔融让梨等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典故,但在西方国家,西方人对这些典故的背景一无所知,更别说典故里的人了。因此如何有效的翻译出这些民族文化典故,如果做到形意兼顾是译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对待这类问题,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加以变通,可以直译加注释或加释义,也可以直接替代或者意译。

3.3民族文化中的习俗因素对比

习俗文化也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名族给同一图象赋予不同的联想。借助对具体事物的相关经验,他们形成独特的认知和风格迥异的审美情趣。就以狗(Dog)一词为例,中西方文化赐予它不同的民族文化色彩。

从古至今,人类都有养狗的习俗,但中西方文化对狗的认识却几乎背道而驰。狗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文化内涵是相冲突的。在英国,狗不但用来看门或打猎,也被人当做伴侣和爱物,英国人对狗有爱怜的感情,英国人对狗的赞誉和善待是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人无法理解的。狗在文学作品和谚语中往往被赋予了人的涵义,如:Lucky dog (幸运儿),Don't give up and try your best I believe every dog has its day.(不要放弃,继续努力,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时候)。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第四幕第三场中:"I had rather be a dog and bay the moon than such a Roman."(我宁愿做一头向月亮狂吠的狗,也不愿做这样一个罗马人。—朱生豪译)。法国革命时期的著名人物罗兰夫人曾说过: Plus je vois less homes,plus j' admire les chiens(我愈观察人,我愈爱慕狗)。

在中国人眼里,狗相比就要是卑贱的多。中文常用狗骂人,如“走狗”。名词前加“狗”表达一种鄙视和敌意,如“狗皇帝”、“狗土匪”。汉语中“狗”字成语大多都是具有贬义色彩,如“狗仗人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狐朋狗友”、“偷鸡摸狗”。狗的身体部位也被用在了贬义词中,如“狗头军师”、“狗血淋头”、“狗腿子”、“狗尾续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因此,“狗”常给人一种不好的意向。

鉴于“狗”在中英语言中不同的文化阐释,翻译时必须将这一差异考虑在内。

翻译中,译语文本和源语文本必须是等值的,否则无法实现跨语言和文化交流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值得译者关注的。否则翻译出来的东西就不能表达出源语的文化内涵。

4 结语

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是一门科学,而有效的翻译无论在理论假设上或实践上都离不开对比语言学这个参照系统。翻译的过程就是通过对比来求同存异,在此基础上,以同释异,或者先摆出差异后再去理解,同中求规律,异中找差距,然后在实践中融合。英汉语言与文化之对比就是要求我们在英汉翻译的实际语境中比较分析英汉语言、文化,以探求英汉民族文化差异对英汉语言翻译的影响。通过对英汉语言、文化的异同分析,阐明语言、文化特征,依此作为参照体系,提高翻译的有效度和优质度。只有语言对比才能解决翻译中的文化问题。所以语言对比研究是基点,文化对比研究必须建立在语言对比研究这一基点之上。故而,在对比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的有效性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柯平.文化差异和语义的非对应[J].中国翻译,1988,(1).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潘文国.翻译与对比语言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6]司显柱,曾剑平.英译汉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杨自俭.再议英汉对比研究的几个问题[J].福建外语,2000,(4).

[8]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第4篇: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

关键词:合作原则 歇后语 翻译方法

一、合作原则与歇后语

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有短小、幽默、生动的特点,不仅借形象思维来临摹事物,也借逻辑思维概括事物的实质。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为比喻,类似“谜面”,后半部分为解释,引出要表达的含义,类似“谜底”,而后半部分往往可以“歇却”,即省略,这就是歇后语这一名称的由来。在生活交往中,歇后语的运用虽然能带来幽默、讽刺、委婉的效果,但无形中也违反了H・P・Grice所提出的合作原则。而其英译时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匹配也与合作原则密切相关。

在言语交际中,会话不是说话人所进行的漫无目的的语句堆砌,它总会具有一定的意图。为此,从话语理解或信息处理的角度来说,说话人使用的话语间总是彼此联系的。美国哲学家Grice 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即会话的合作原则。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其表达手段是间接地,为读者创造遐想和思考的空间,令读者领略到作者的言外之意。歇后语便是违反合作准则的一大独特的汉语现象,说话者和作者通过给出“谜面”,令听话人和读者思考后领会其含义。歇后语在构造上往往遵守合作原则的关联准则,因为歇后语的“谜面”部分通过比喻、谐音、象征等手法为引出“谜底”创造了关联,但违反了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和方式准则。

1、违反质的准则

歇后语的前半部分通常采用夸张、比喻或民间故事等作为谜面,造成幽默诙谐的效果,可视作“话语内容的不真实”或“话语内容缺乏证据”。例如“猫哭耗子――假慈悲”、“八斤半的王八中状元――规矩(龟举)不小”、“扮猪吃老虎――大智若愚”。但当听话人对此歇后语的出处不了解,或听话人的理解能力不够强,容易造成沟通不畅或误解。

2、违反量的准则

歇后语的前半部分为比喻,后半部分为解释,引出要表达的含义,分别类似于“谜面”及“谜底”,通常情况下,两部分应俱全,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出现的,但也有省略后半部分的情况,由听话者会意。

例1:卢俊义仆人李固出手一百两黄金,让蔡福结果了卢俊义,蔡福嫌少一脸不快,道:“李主管,你割猫儿尾,拌猫儿饭!北京有名恁地一个卢员外,只值得这一百两金子?你若要我倒地,也不是我诈你,只把五百两金子与我!”(《水浒传》第62回)。

此处作者使用了歇后语“割猫儿尾,拌猫儿饭”,省略了谜底部分“自供自”,违反了量的准则,但在实际效果上把蔡福借机提价,贪婪的形象表现了出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歇后语的“谜底”部分是不能随意省略的,必须为脍炙人口,既免于赘述又发人深思。

3、违反方式准则

双关是组成歇后语内容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法,包括意义双关和谐音双关。双关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正因其意义的双重性,违反了方式准则的次准则“避免歧义”。

例二:哪吒太子面对求饶的妖怪道:“这是玉旨来拿你,不当小可。我父子只为受了一炷香。险些儿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此处“寺”谐音“事”。出寺指出事,即发生意外(《西游记》第83回)。

二、合作原则与翻译

翻译作为信息转换和语言传递的过程,同样可以使用合作原则分析。在合作原则指导下,翻译这一交际活动包含了原文作者(发话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受话者)这三者的参与。原文作者和译者之间、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都依靠合作原则建立交际关系,见图1。

图1 原文作者(发话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受话者)三者关系

质的准则要求说话者不要说自己认为是虚假缺乏证据的话。运用到翻译中就要求译文能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信息。不能真实传达原著意思的译文,即使文笔再优美,也不能称之为好的译文。正如巴特所说的“原作者是思想、用词的绝对主人,他可以随意接受或摈弃;但译者却不是主人而只是原作者的‘仆人’,必须出处跟随原作者,如实地反应原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谭载喜,2004)这也是质的准则对翻译的要求。

量的准则要求说话内容不应超出或者少于应当包含的信息。这就要求译文应涵盖原文内容,且在表达上避免拖沓冗余。例如,汉语的成语、俗语、古诗、歇后语等现象以其简洁凝练的特点体现了汉语的意味深长和博大精深。如果不能巧妙英译、对原文作调整,就会违反量的准则。关联准则要求发话者说话要贴切,要有关联性。不管是说话还是对话,语言必须切题。应用这一准则,可以判断译文和原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译文是否切题。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译文内容严谨、连贯。关联准则要求翻译时根据信息量和语境,在目标语中寻找信息的关联性并符合目标语要求,以产生相应的语用效果。如果原文有些句子违反了关系准则,译者应补充一些必要的信息,只有这样译文才能和事实相关联。方式准则要求发话者说话时要尽量避免使用晦涩的词语,避免歧义,说话简练,意义明确而且有条理。该准则在翻译中的运用是指译文的表达要清晰、无误。翻译的过程虽然涉及了两种语言,但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只能局限于一种语言,这就要求译者翻译时要采用符合目标语规律的语言,以便使译文能顺利地被读者看明白,顺利地接收译文中的信息。

三、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中国的四大名著中有很多歇后语,其翻译方法也是多样化的。采用合作原则指导的翻译方法或许会使译文更忠实原文、地道、流畅。下面是作者对《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三大名著中歇后语翻译方法的统计:

图2中的横轴为翻译方法,纵轴为该翻译方法的使用次数。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歇后语翻译中,各翻译方法的使用比例相当,直译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意译次之,套译、增译省译的使用率最少。直译既能保持歇后语内容,又保持其形式,让读者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内涵。意译、套译、增译、省译在歇后语翻译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上翻译方法从合作原则角度分析可分为四个方面:不违反合作原则;违反质的准则;违反量的准则;违反方式准则。由于任何一种翻译方法在原文和译文之间都产生关联,遵守关联准则,因此不做讨论。

1、不违反合作原则的歇后语翻译方法

不违反合作原则的翻译即直译。直译注重意义的准确传达,要全面地阐明原义,严格遵守质的准则,又要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有思想,遵守量的准则。

例3:宋江道:“不妨,这事容易。“瓮中捉鳖,手到拿来。”(《水浒传》第18回)

“There won't be any difficulty. 'Easy as catching turtles in a jug. Just stretch out your hand,' as the old saying goes.

以上案例都采用了直译,“苍蝇”、“鳖”、“瓮”等名词以及相关动词都逐字译出,完整保留了歇后语原有的形象和内涵。

2、违反质的准则的歇后语翻译方法

违反质的准则的翻译方法包括意译和套译。意译是指根据歇后语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翻译。套译指在翻译歇后语时,既不音译,也不试用新词意译,而采用折中的办法,使用译语文字中已有的词汇套用之。这两种翻译方法虽然能表达出歇后语的内涵,但在形式上作了改变,违反了质的准则。:

例4:行者笑道:“老官儿,你估不出人来。我小自小,结实,都是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哩!”(《西游记》第67回)

"Old man," said Monkey with a smile, "You're no judge of people. Small I may be, but I'm solid. There's a lot more to me than meets the eye."

此处译者放弃了对歇后语“谜面”部分的翻译,而直接译出本义(“谜底”部分),借助意译把“秀气在内”译成“There's a lot more to me than meets the eye”。:

例5:彩霞: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一不识好人心。(《红楼梦》第25回)

You ungrateful thing! Like a dog that bites Lv Dongbin――You bite the hands that feed you.

译者对这句歇后语的处理是保留了“谜面”部分的形象“Like a dog that bites Lv Dongbin”,对“谜底”部分采用套译加解释。这样不仅保留了汉语中“狗咬吕洞宾”的形象,地道的英语翻译使得外国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但吕洞宾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外国读者对其可能不甚了解,可以采用直译加注对该人物补充说明。

3、违反量的准则的歇后语翻译方法

违反量的准则包括增译和省译。增译即译文的量增多了,提供更多相关信息。通常采用增补加注的方式翻译歇后语,给直译的歇后语加上说明文字。与增译对应的是省译,省译是指忽略不译,或是采用回避的手段,不与原文一一对应。

例6:周通道:“罢,罢!贼去关门,那里去赶?”(《水浒传》第5回)

Zhou Tong said, 'There's no use locking the door after the thief is gone. Where would we look?'

“贼去关门”这句歇后语实际省略了其“谜底”部分――“迟了”,译者在的译文中增加了“no use”,增译“谜底”可以使其内涵更清晰。

例7:八戒点头道:“我理会得。但你去,讨得讨不得,次早回来,不要弄做尖担担柴两头脱也。”(《西游记》第57回)

"I understand," Pig replied with a nod. "Off you go, and come back soon whether you recover the luggage or not. Otherwise we'll have lost both ways."

例8:“尖担担柴两头脱”的准确含义是双肩同时挑扁担。扁担架在双肩上,着力点不平衡就会导致两头重物的脱落。扁担是中国人民特有的劳动工具,若要译出扁担再解释双肩挑扁担的含义不免冗余,转移作者的写作重点。此句歇后语使用省译,虽然未翻出“尖担担柴”违反了量的准则,但在翻译效果上简洁明了,更易读者接受。

4、违反方式准则的歇后语翻译方法

双关因其意义的双重性,违反了方式准则的次准则“避免歧义”。因此歇后语若能找到对等的英语双关则最佳,既能保留歇后语的内涵,又能在形式上高度一致。双关普遍应用于文学创作中,但要翻译成目标语对等的双关难度较高,几乎没有相关例证。因此,只能将原句的意思翻译出来即可。

三、结语

歇后语在结构上违反了合作原则的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和方式准则。其翻译可根据是否遵守合作原则来讨论。歇后语是特殊的。歇后语的构造和翻译违反了“合作原则”并不等同于歇后语的构造和翻译违反了“合作原则”,而应视为基于合作的一种特殊关联方式。对于歇后语这种特殊的合作方式,译者往往要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通过以上对中国三部古典名著的歇后语数据分析和研究得出,直译是歇后语翻译的最普遍方法,可以准确、全面传达原义,无任何失真。还可通过意译、套译、增译、省译对其翻译进行优化,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本文从合作原则角度,通过对歇后语的结构和三部古典名著英译版本中的歇后语翻译进行初步探讨,也希望有更多学者从语用学的多种角度研究歇后语及其翻译。

参考文献:

[1]陈科芳.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第5篇: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

国人自古以来看重“文章”,往往相信“墨写的谎言”,忽视“血写的事实”。魏人曹丕《典论》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汉朝王充《论衡》讲得更透彻,“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的“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可谓是千古之绝唱。由此联想到今年北京高考的作文题目。语文考试,不过是检验应试者的语文素养及文字表达能力,考察应试者的思维创新潜力,仅此而已。“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送严士元》诗中的颔联句。其实,“诗眼”当在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诗言志。诗人曾为天宝进士,因事下狱,两遭贬,这是一句牢骚话,一个“青袍”(八品或九品)官员的政治失意之憾尽在其中了。尽管出题的考官从“景语”的视角作了多种解读,“诗无达诂”,也只能权作一家之言。窃以为,这种牵强附会的题目让中学生去意会,似有“隔世之感”,找错了对象。在“应试教育”沉重包袱下的少年学生,实难写出真情实感。应试作文,“为赋新词强说愁”,写出的文字,多是逼迫出来的“大话”、“空话”,甚至“假话”。时下大兴“国学风”。就连高官讲话也喜欢旁征博引古人语,诗词名句当然是首选。这让老百姓懵懂,就是有文学素养的人,倘若不去翻检资料,也实难立马搞明白。国人的当务之急,正是“国学”不屑的“科学”与“民主”,“发展”与“创新”。语文试题考的是学生,反映的却是先生的思想境界。解铃还须系铃人,那就是出题的考官们站位要高,视野要宽,把“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国学”精华“融化在血液里”。

《解“毒”于丹》:狗咬吕洞宾之误

央视热播于丹教授读《论语》的“新得”,收视率陡增;售书洛阳纸贵。《论语》作为“业儒”的敲门砖,借“和谐之风”卷土重来,纵观中国历史,不过是一种流转,不足为奇。于教授巧用古今中外的动人故事,送给读者“心灵鸡汤”,赢得掌声,本无可厚非。蓦地,却冒出“十博士”与于丹教授“过招儿”,很是吸引观众的“眼球”。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时代,浮躁成风,作秀盛行,出书“亮剑”,展示才华,何况还能换“银子”,何乐而不为!日前,“码银”20元,购得一部《解“毒”于丹》,拜读过后,恍然大悟,原来“十博士PK于丹”实属一场“狗咬吕洞宾――自家人不识自家人”的误会。“十博士”和于丹教授都是“当代尊儒派”,孔老夫子在博士和教授的心目中是至尊的“祖师爷”;两派的“论争”乃是“正统”与“非正统”之间的龃龉。如果按孔夫子自嘲的“丧家狗”之说,只有“杂种”和“纯种”之别;倘若博士与教授都能高瞻远瞩,看到“物种”的进化,也许就意见一致起来了。“都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坐享其成的却是“儒生相争书贾得利”,比起孔夫子教书只收“几束肉”可是天壤之别;这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进步。至于“十博士”为旁证自己才是原汁原味的正宗传人,搬出“洋人”思想家助阵,宣扬“贵族制度”比“民主制度”更能出“精品”,认为《哈利•波特》与垃圾无异,讥笑“文化快餐”,不屑“超女”……这些论调,实在是在“象牙塔”里发出的“哀鸣”,无异于孔夫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奈。须知,“洋巴儿”绝不会比“本土狗”更会看好“孔家店”。

李零:“敢遣‘辛辣’上笔端”

李零教授新著《丧家构――我读〈论语〉》可谓是“孔子热”中的一副清醒剂。在孔子学院的大纛遍插全球的时候,一些“国学家”借此片面夸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鼓吹中国传统文化不但救中国而且能够救全世界……李零教授不以为然,“真正的西方文化,他们内心的想法,其实根本没有把中国当回事”。这正像黑格尔嘲笑孔子的《论语》不过是“处世格言”而已。李零教授用“丧家构”这样一个符号告诉人们,孔夫子原本只是一个落魄的思想者,出身卑贱却又富有君子之风,四处游走却无人理睬,徒有一腔热情却终身无立命之地。“谁要说,不读《论语》就无以为人,现在世道这么坏,都是因为不读《论语》,不敬孔子,那就过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不过是话语霸权者的一种虚张声势而已”。在两千多年的儒学发展史上,人们断章取义来肢解孔子,将其符号化,而对孔子的内心真实不感兴趣。李零教授认为,“”中“批孔是政治,不是学术”。当下的“孔子热”、“国学热”,难免有人不会认为“是商业而不是学术”或者“是游戏而不是学术”。李零教授“敢遣‘辛辣’上笔端”,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又形象生动。诸如,针对图书出版的“丛书热”、“全集热”――“书不是白菜”;针对一些大学的“扩招热”、“盖楼热”――“学校不是养鸡场”;针对高校人事改革的弊端――“千里马的价钱买了一批驴”……言语虽尖刻,却一语破的,让人在忍俊不止中看透本质,受益匪浅。那是因为,用李零教授的话说,“批评是要怀有极大敬意的,是要存宽仁深厚之心的。”

俞敏洪:用哲理鼓舞人生

读罢“留学教父”俞敏洪《为生命背后那神圣的使命感而活着》的文字,不胜感慨。作者是性情中人,站在加拿大佛雷瑟河上游的亚当斯河段,看到那千百万条三文鱼从太平洋逆流而上,在产卵受精完毕之后,筋疲力尽,双双死去,结束了为繁殖后代延续生命而进行的死亡之旅,生命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三文鱼的一生贯穿着明确的生命主线:成长,不惧艰险;经历,顽强拼搏;使命,追求完美。于是,“子在川上曰”:“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忘记了自己需要成长,变得懒惰、无聊和平庸;有太多的人忘记了应该去经历,变得胆怯、狭隘和固执;有太多的人忘记了自己承担的使命,变得苍白、迷茫和失落。那些成千上万在三文鱼回游的季节来到河边的人们,在观看三文鱼生与死搏击的同时,是否从它们身上得到一点点感悟,并且重新开始思考自己生命的历程呢?”读到这里,蓦地让我联想起俞敏洪在《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的文章中的倾诉――“用理想和信念来支撑自己的精神;用平和和宽容来看待周围的人事;用知识和技能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用理性和判断来避免人生的危机;用主动和关怀来赢得别人的友爱;用激情和毅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用严厉和冷酷来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已经成为我和我的同仁的座右铭。Thank you!

“红楼梦中人”际遇“我的千岁寒”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躁动了10个月的“红楼梦中人”终于降生,尽管宝玉阙疑,但不失为圆满。圆满者,出资方乐意,导演中意,北京电视台惬意;有了这“三意”还怕拍不出让曹雪琴满意的新《红楼梦》吗?且慢,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一是“七成多的公众担心‘新红楼’掺杂过多商业元素”;二是“从选秀开始,‘新红楼’就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了”。观众有着自己的担心,调查发现:超过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新版《红楼梦》剧中人,很难超越邓婕饰演的王熙凤、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欧阳奋强饰演的贾宝玉等角色。但观众对新版《红楼梦》的布景、道具、化妆、服装等充满着希望。我们冀望制片方和导演能同曹雪芹“心有灵犀一点通”,立足艺术,巧借商业元素,联袂奉献给观众满意的新版《红楼梦》。王朔新作《我的千岁寒》面世,未能出现期许的洛阳纸贵,却殊荣美名――“天价天书”。“天价”者,还未上市,作者便轻松地“拿到365万人民币”,即一年365天中每日入囊万金。“天书”者,众多的读者“基本没看懂”。可见王朔“码字”的功夫已锤炼到不食人间烟火、炉火纯青的地步。当《新京报》记者问及《我的千岁寒》遭遇退货的传闻时,王朔吐真言:“告你个秘密,他(出版商路金波)光那三条夹书广告就挣了几百万纯利,图书实销25万册,马上加印……现在谁指着纯卖书挣钱啊!”听到如此惊人之解密,彷佛让人听到出书前路金波的叫卖声:“王朔的新书是本哲学小说,信息量非常大,内容晦涩,有宗教和哲学方面的内容。你阅读这本小说,完全想象不到这是王朔的作品,我觉得是本奇书。但如果肯花一点时间还是能读懂的。”聪明的作家和精明的书贾联袂忽悠,被蒙的自然是读者。

第6篇: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

一、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 去?"、 "吃过了吗? "如果把 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 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 ,有时也可能引起 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 比 如:问对方 :"Have you eaten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 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 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 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 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 可能是: "It's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 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 (您好!)""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 很高兴)""How are you doing? (你最近好吗? )。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二、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 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 。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 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 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 Smith、Miss Alice等。在汉语里, 我们可以用"老师 、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 而 在英语中却不能, 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 g(张老师),"engineer Wu(吴 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 与姓(名 ) 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 "李大伯"之类,这些称 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 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三、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 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 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 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 话题是天气的 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 "或"It's raining hard, isn't it?""Your d ress is so 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 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 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 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 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 "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 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 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 Hello who are you please? "而英美人的习惯 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

A:Hello 8403229

B:Hello, thisis Tom. Could I speak to Jim,please? 打电话的套话,必 须这样用。

四、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 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 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 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 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 (你英语说得很流利) 。"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 答:"No,no M 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 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 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 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 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 oday (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 幸亏这位美国人懂 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 (到 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 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 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 , 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 ""Thank you for saying so."

五、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 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 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 "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 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Go slowly,Walk slowly. Come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 习惯, 其实, 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 you later (回头见)、So long. Take 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六、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 性的词语,但这类比喻往往因 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 语中dog (狗)的形象一般不差, 常可泛指人, 如:You ar e a lucky dog (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ryone has his 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 在汉语里, 用狗比喻人多带贬意,如"走狗"、"赖皮狗"、"狗东西"、"狗 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由于 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 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例如:bl ue pictures (黄色电影)、the blue-eye boy(红人)、to be green-eyed(眼红、 嫉妒)。green hand ( 没有经验的人)、in the black(不欠债)、 grey mare (母老虎)、white harvest(晚秋时节的收获)等。

七、其他社会礼节

中国人使用"谢谢你"远不及英美人那样频繁。中国只有在别人提供了大量 的帮助时,才说:"谢谢", 而且是真正表示谢意。英美人无论是家庭成员之 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上下辈之间,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 内之事都需说: "Thank you "这里"谢谢你"只是习惯性的回答,并不表示多大的谢意。例如: 在给英美人 上对外汉语课时,每次上完课后,英美学生习惯说:"Thank you"。 如果回答"Thank you",中国人往往说 :"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直译 成"It's my duty",就不会让英美学生听起来那么愉快,因为“It's my duty"的含意是:我本不想做,但这是我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 与汉语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 当的回答应是"It's a pleasure(我很乐意), Don't mentien it(没什么)或You're welcome(不用谢)。 "

第7篇: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

    一、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 去?"、 "吃过了吗? "如果把 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 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 ,有时也可能引起 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 比 如:问对方 :"Have you eaten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 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 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 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 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 可能是: "It's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 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 (您好!)""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 很高兴)""How are you doing? (你最近好吗? )。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二、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 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 。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 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 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 Smith、Miss Alice等。在汉语里, 我们可以用"老师 、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 而 在英语中却不能, 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 g(张老师),"engineer Wu(吴 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 与姓(名 ) 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 "李大伯"之类,这些称 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 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三、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 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 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 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 话题是天气的 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 "或"It's raining hard, isn't it?""Your d ress is so 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 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 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 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 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 "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 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 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 Hello who are you please? "而英美人的习惯 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

    A:Hello 8403229

    B:Hello, thisis Tom. Could I speak to Jim,please? 打电话的套话,必 须这样用。

    四、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 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 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 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 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 (你英语说得很流利) 。"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 答:"No,no M 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 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 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 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 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 oday (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 幸亏这位美国人懂 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 (到 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 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 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 , 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 ""Thank you for saying so."

    五、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 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 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

    "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 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Go slowly,Walk slowly. Come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 习惯, 其实, 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 you later (回头见)、So long. Take 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六、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 性的词语,但这类比喻往往因 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 语中dog (狗)的形象一般不差, 常可泛指人, 如:You ar e a lucky dog (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ryone has his 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 在汉语里, 用狗比喻人多带贬意,如"走狗"、"赖皮狗"、"狗东西"、"狗 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由于 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 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例如:bl ue pictures (黄色电影)、the blue-eye boy(红人)、to be green-eyed(眼红、 嫉妒)。green hand ( 没有经验的人)、in the black(不欠债)、 grey mare (母老虎)、white harvest(晚秋时节的收获)等。

    七、其他社会礼节

    中国人使用"谢谢你"远不及英美人那样频繁。中国只有在别人提供了大量 的帮助时,才说:"谢谢", 而且是真正表示谢意。英美人无论是家庭成员之 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上下辈之间,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 内之事都需说: "Thank you "这里"谢谢你"只是习惯性的回答,并不表示多大的谢意。例如: 在给英美人 上对外汉语课时,每次上完课后,英美学生习惯说:"Thank you"。 如果回答"Thank you",中国人往往说 :"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直译 成"It's my duty",就不会让英美学生听起来那么愉快,因为“It's my duty"的含意是:我本不想做,但这是我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 与汉语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 当的回答应是"It's a pleasure(我很乐意), Don't mentien it(没什么)或You're welcome(不用谢)。 "

第8篇: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

从他进我们班上的那一刻,他那高傲的神情与漠视一切的眼神就牢牢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时我就知道他一定不是我的朋友,甚至关系也会紧张。他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下巴从来都是抬得高高的,眼神中常常流露出几分不易察觉的不屑,有些同学较为敏感,感觉到他的不屑后,总是欲言又止,把刚刚到口的话重新又咽回肚子里,然后匆匆离开。他这时就会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扬长而去……而且,最不能让人忍受的是,从他嘴里诞生的话就像一根闪着幽幽寒光的小刀,猛地割在别人的心上,血,顿时流个不停,需要好几天才能愈合,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他好像这些也没有察觉,没有半分收敛,依然我行我素。在他的字典里,完全查不到“对不起”三个字,两个人起纷争,他从来都是取胜的——用他令人无法忍受的模样和刻薄犀利的言语。大家纷纷疏远了他,躲他就像躲瘟神一般。狂风暴雨平息了一阵子,可是他唯恐天下不乱,又开始兴风作浪……

我正在认真地写着作业,墨水瓶被我放到桌角,还没有盖上盖子。这时他走来,指尖“帅气”地碰倒了墨水瓶,墨水就像被解放的重刑犯一样兴高采烈地狂奔出来,在桌上迅速蔓延开来,濡湿了我的作业本,补救已经来不及了,我的墨水瓶里只有几滴“惊魂未定”的墨汁在来回滚动……“这厮又在故意捣乱!”我的怒火已经冲上了脑袋,终于爆发出来,对拂袖而去的他大吼一声:“站住!赶紧向我的墨水道歉!并重新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这威力不亚于武侠小说里的“河东狮吼”。“哼,要怪就怪你自己,谁叫你把墨水瓶放在桌角,还不盖上盖子,真是个不折不扣的马大哈!”他冷笑一声,一脸鄙夷,双手还悠闲地插在裤兜里,完全没有把我当回事。“你……”我气得说不出话来,抡起拳头,想看到他的眼眶变成一团青紫的模样。他的眼神开始有一点惧色,但是马上就变得舒缓起来,因为旁边的同学适时地拉住了我,他们知道我的力气大,这样砸下去,他指不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努力地想挣脱他们,我要让这个高傲的家伙长点记性,不要再胡作非为!可是,同学们狠命地扯住我,我变得像一头发狂的狮子,要是不是这几个同学“行侠仗义”,他早就死在我血盆大口之下了。看着他春风得意的背影,我的鼻血差点喷流而出,同学们看不下去了,对我大喊道:“安乔雨!你放过他吧,你力气大把他打坏了,你还有更大的麻烦的!”我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靠在桌子上。

打这以后,同学们彻彻底底地孤立了他,谁要是走过他身边,就会不知不觉加快脚步,生怕被这浑身充满棱角的他伤到,蹭掉一层皮来,隐隐疼上好多天。他也就成了校园里的独行侠,但这个独行侠却好像意识到了什么……

周末下午,放学铃还是按时响起,外面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路旁很快就积满了一个个小水洼,泥土很快就变得湿润,被老天爷和得稀稀的。我想早点回家,看我最喜欢的动画片,于是我胡乱地往书包里塞了几本书,拉上拉链,背起书包就往外跑。跨上自行车,穿上雨衣,急匆匆地往校门外赶。

校门外有一条马路,我必须走过马路才能到家。今天真是倒霉,刚刚出门,马路对面的绿灯就变成红灯,反正再变成绿灯还有一阵子,等也是等,看看书包里还落了什么东西——检查的结果令我大吃一惊,我的作业本居然忘在了抽屉里,要是做不了的话,下周来的时候难逃老师的批评啊!我在也顾不上红灯绿灯了,更管不了我的动画片,只是希望在我书包里能找到“一线生机”,可是结果却让我频频失望,燃眉之急啊!我急得直跳脚,这时负责我们班放学的老师走来了,我赶紧上前问她:“老师,教室的门锁了吗?”“哦,刚刚锁了。”我仍不甘心,追问道:“老师,那您看见我的作业本在教室里了吗?”“没有看见,你的作业本忘拿了吗?”“没有,就是随便问问……”“哦,那就好,你可别忘拿,你知道我不允许现在同学换新本子,因为这实在太浪费了,拜拜!周末快乐!”老师离去了,我的最后一缕希望也被无情地打灭,我垂头丧气地骑上自行车,正在万念俱灰的时候,听到一个声音“马大哈!等等!站住!”这不是那个讨厌虫吗?我没有理他,但是他却抓住了我自行车后面的小坐板。我只好没好气地对他说:“干什么,又来找什么麻烦?”他撇撇嘴:“哼,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给你送作业本来了!”我惊奇的望着他:才发现他的浑身都被雨水淋湿了,脸上的水哗哗地流,已经分不出哪是汗水哪是雨水了,他那双新买的耐克鞋已经面目全非,沾满了黄色的泥泞。可是我的作业本却完好无损,还残留着他的体温,是他把我的作业本包在衣服里面造成的,这时,作业本上似乎散发着淡淡的馨香……“你……”我竟一时说不出话来。“我什么我啊,不过我为我以前的过错向你道歉,现在大家都孤立我,其实,我也想获得真挚的友谊,我想好了,请你相信我!”

第9篇: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

1、夏天,我特邀小动物展开爱心之旅。蜜蜂护士为你注射烦恼疫苗,蚊子小姐送你片片红包,青蛙王子为你呱呱叫好。短信祝福收到,请大声回复:知了!知了!

2、短信给你,博你一笑;祝福祝福,我要送掉;清风轻风,来了来了;雨露雨露,凉了凉了;小鸟小鸟,欢叫欢叫;你啊你啊,开怀一笑,我就大笑。

3、美味零食送给你:橘子鸭梨少不了,巧克力蛋糕味道好,可乐雪碧多美妙,薯片鸡翅怀里抱。各种美味入你口,让你忙碌不停留。这下我的世界总算恢复逍遥!

4、夏日已悄然降临,清爽的风送来激情,美丽的服装绽放靓影,亮丽的风景迷了眼睛,胖嘟嘟的身体虽然可爱,但窈窕的身影更是期待!瘦身?趁现在!

5、既然说了分手,你干嘛还不放手,时间已不能再挽留,我们曾经美丽的停留,别再假装坚强,别再继续逞强,这种多出来的关怀,请不要再给我,脂肪,你离开吧。

6、我真的好羡慕你,心中充满对你的嫉妒,因为有像我这么好的朋友,即使在最平凡的时刻也不忘捎给你我的祝福,让你开心快乐!你就认命吧,继续被我嫉妒!

7、有些工作,认真了就行;有些任务,尽力了就行;有些追求,坚持了就行;有些朋友,确实样样都行!比如你,你不行的只有两样: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8、朋友说他有一个耐用老爹,出什么事都给兜着;朋友说他有一个耐用女友,怎么吵都不分手;而我只有一个耐用老板,怎么干都不加薪!

9、2012来临前的离奇事件!耗子把猫逼到悬崖边,母猪展翅一飞冲天,青蛙从井底跳到峰巅,黄鼠狼真的给鸡拜年,灰太狼又在看着手机等美羊羊来电!

10、夏日温度直攀高,热情高涨心烦躁;工作忙碌不减少,效率却是狂跌落。没有降暑费陪伴,心中念头换几换,降温消暑少不了你,可爱的降暑费。

11、是谁曾经让心碎把我的梦打碎,是你,是谁曾经让眼泪把我的眼枯萎,是你,是谁曾经说不后悔让我把血汗忏悔,是你,人民币,请允许我痛并爱着你。

12、最近天气烦躁,工作效率骤降,降温消暑必要,领导关心要到;为保效率提高,降暑费来索要,这个真不能少,安抚人心奇效。盼着盼着,降暑费的来到!

13、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愚蠢虽然不是错,何处寻觅收获的快乐?别再偷吃隔壁家的馍,小心又将你狗尾巴捉!

14、时间成全的世界,有太多等待,情节成全的故事,有太多悲哀,感觉成全的感慨,有太多依赖,脂肪成全的夏天,有太多不可思议的对白,为了没意外,减肥吧。

15、艳阳天,风光好,风和日丽真逍遥;红的花,青的草,杨柳依依随风飘;清风吹,鸟儿叫,风筝轻轻放的高;春已走,夏已到,这就带你去吃草!

16、最想喝的水:薪水;最想要的花:有钱花。最能干的牛:吹牛;最快捷的马:拍马。最真诚的情:友情;最真挚的信:短信。最真心的祝福:开心快乐!

17、其实在我心中,你一直是一个特别能忍耐、特别有魅力、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人,最重要的是,你特别能吃苦……对不起,多打了一个“苦”字。

18、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苗条,不是每个苗条的人都会漂亮。有一类人,丰满是她的资本,瘦了体现不出她的气质,就像你,越圆就越惹人爱,我亲爱的钱包!

19、好好活,日子越过越红火;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气自己;少吃盐,多吃醋,少打麻将多散步;按时睡,按时起,跑步跳舞健身体;祝你健康!

20、人这辈子有些事是情理之中的,有些事是难以控制的,有些事是不尽人意的,有些事是不和逻辑的,有些事是出乎意料的,有些事是恍然大悟的,傻子悟了没?

21、周末我兄弟兴高采烈地去相亲,回来之后十分低落,一语不发,闷头大睡。问了半天,最后他说:那人长得吧,怎么说呢,像素比较低!你看!浮云总会越飘越远,星星总会一闪一闪,花朵总会张开笑脸,浪花总会滂湃翻转,朋友总会偶尔想念,祝福总会没有准点,小笨蛋总会耐心的看完~

22、天气有点闷热,怕你心堵郁闷,送你五彩棒冰,让你凉爽解闷;散发水果清香,传递丝丝清凉,让你暑热全消,享受清爽一夏。还等啥?快点收好藏心房!

23、送你美味零食:巧克力,浓郁香气;冰激凌,细腻甜蜜;花生米,香脆回味;棉花糖,绵绵情意。美味零食吃不停,小心吃成一个大胖墩。嘿嘿!

24、问为什么夏天要穿裙子因为热了。为什么夏天要吃西瓜因为西瓜熟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知道为什么发你短信么,因为想祝福你清凉一夏!

25、近来天气像恋爱中姑娘的脸,说变就变;像失恋姑娘的脸,冷冰冰;像分手时姑娘的脸,阴沉。故恋爱看脸色,出门看天色,情谊看成色,祝你过得有声有色!

26、欣赏你潇洒神情淡定目光,迷恋你傲立风中器宇轩昂,崇拜你宽阔胸怀做事坦荡,推崇你英雄气概敢作敢当,更喜欢你追咬吕洞宾时的咆哮疯狂!

27、海军征兵处,两个年轻人被问道:你们都会游泳吧?两个人摸着后脑勺,低声嘀咕着,有没搞错,难道这船不够用?有种情叫一见钟情。自从与你别离,脑海里全是你身影,对你的爱早已超过我的预期。为了得到你我会继续努力,拥有你是我的目的:可爱的人民币!

28、夏天到,蚊子咬,虫鸣蝉叫真聒噪。没关系,别烦恼,送一祝福马上到。开心快乐最重要,不管那些小烦躁,阳光生活阳光日,清凉心情清凉时!

29、啤酒肚?没关系,彰显肚量大;大粗腿?没关系,不怕狂风吹;蝴蝶袖?没关系,胖胖更可爱。炎炎夏日?大关系,宅男腐女动起来,再不动动要发霉。

30、像我这种牛人,想找个人佩服一下的时候就去照镜子;想找人陪的时候就去看看天上的星星,想找快乐的时候就去听听鸟儿唱的有多欢;这就是牛!

31、有句话藏在我心底很久很久,我一直很想告诉你,可是面对你时总是难说出口,一分别总是懊悔万千,实在无奈只能发条短信来传递:啥时候请我吃饭啊!

32、喜欢黄色,多情;喜欢紫色,浪漫;喜欢红色,热情;喜欢褐色,诡秘;喜欢白色,简单;喜欢黑色,深沉;喜欢绿色,善良。你所有颜色都喜欢,幸福。好色!

33、这个日子我等了好久,总是时不时的想起你,想起你的笑容,想起你的身影。今天的你芳香四溢,花香弥漫专门吸引蜜蜂的光临。我就不信还蛰不到你!

34、夏日送你“三盆汤”,共享好生活。第一盆“三鲜”新事、新物、新气象;第二盆“西红柿鸡蛋”营养丰富保健康;第二盆“东瓜汤”清热解毒更美味。

35、我想亲吻大海,海啸了;我想亲吻大地,地震了;我想亲吻天空,核辐射了;我想亲吻馒头,染色了;我想亲吻你,你变得美丽无比。祝你开心,哈哈!

36、我向佛祖许下三个愿望:1.先让那些不联系我的人夜夜失眠吧;2.再让他们与蚊子久久作伴吧;3.最后让他们时不时的想我,迫不及待请我吃大餐吧!

37、你不想我,有点寂寞;不联系我,有点伤心;为了让你,把我牢记;深深祈祷,愿你走路摔倒,喝水呛到,发财无望。别怪我狠,害怕?怎么做,你知道!

38、风儿一笑,红花开了;流水一笑,鱼儿游了;云儿一笑,天放晴了;大地一笑,原野绿了;回眸一笑,都丢魂了;开心一笑,烦恼消了。读完后,你了!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