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范文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

第1篇: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范文

一、以“读”为主线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自主创新学习倡导的是学生在教师分类指导下进行自主性朗读,呼唤的是学生在朗读中主体性的回归。在教学中,“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初读――细读――精读的各个环节中,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充分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提高学生自主性朗读的能力。

1.在初读中自主感知课文。初读课文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获取新知识的前提。这要求学生读的时间要充分,不仅要把课文读对、读通,还要读懂、读好。读的方法可先让学生自由读,在读的过程中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师及时巡回指导,给予帮助;也可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同桌或小组互读,轮流读,鼓励学生范读课文,教师及时点评。如教学《搭石》一课时,初读可以这样设计:(1)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这样设计,既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的鼓励,学生对字音障碍的扫清、文章脉络的理清了如指掌,体现了学生从“读会”到“会读”的过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细读中自主选择重点。“细读”也称“研读”。在教学中,教师犹如向导,引领学生从自己的水平、兴趣、需要出发,选择学习的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收到最佳的研读效果。如教学《鲸》一课时,在“研读”课文时可以这样设计:(1)启发与提示:“《鲸》这篇课文从体型、进化、种类、进食、呼吸、睡觉和胎生等方面介绍鲸的生活习性,请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自读自悟,再汇报交流。”(2)学生细读文本,各抒己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重点。(可以选择进食部分,或者选择呼吸部分,或者选择睡觉部分,或者选择生长部分等)。这样“研读”既有对共性知识的认知,又有对个性内容的深入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越性。

3.在精读中自主内化语言。精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精读中,教师一是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依靠文本作示范,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知识,掌握规律;二是培养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品味语言和赏析语言的能力。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美读,能充分地与文本对话,透过语言真正与作者交流,创造性地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

二、以“疑”为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课题、课文、插图、标点、结尾等方面进行质疑,在梳理问题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说,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可由学生自己即时解决;学生难以回答而又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解释;对指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有价值的问题,可确定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学生经过充分预习后提出了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如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浅水洼?(2)浅水洼里的小鱼会怎样生活?(3)小鱼怎么会跑到浅水洼里去呢?(4)浅水洼里的小鱼呼吸困难吗?(5)鱼儿那么多,小男孩为什么还要去捡鱼?前四个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解答,而最后一个问题。最能体现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把这个问题纳入这一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样,以“疑”为手段,激疑,解疑,释疑,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以“议”为重点

在学生充分自读、质疑基础上,教师要针对大家共同梳理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尽情说,敞开议。一般可通过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等方法开展交流互动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说一说。说的内容大体包括: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资料、单元主题、课文特点、生字新词、词语理解、写作思路、课文的主要内容等。说的形式可自由说,同桌说,前后桌说,指名说等。在说的过程中,教师应耐心倾听,适时引导,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自主要学习的能力。

2.议一议。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议一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原驱力,迸发灵感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两人一小组,或四人一小组,在小组中先交流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而后,再指名学生上台汇报交流。

3.评一评。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交流学习收获与感想,吸收优点,吸取教育,改进方法,总结提高,做到以“评”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以“用”为目的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最大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获取知识,并在延伸实践、迁移运用中进一步领会语言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性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2篇: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引导;课堂效率

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在现实中教学,一些教师的设计活动却有粉饰门面之嫌。或为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或只以新奇的形式取悦学生,唱一段、舞一曲、演一出,可谓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煞费苦心,弄得人眼花缭乱。这些活动已经脱离了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游离”成分。尽管表象上师生、生生之间都积极参与活动,表现得热火朝天,课堂气氛异常炽热,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所以然。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

1. 指导学生预习,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 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 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 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 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 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 创设课堂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又如我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3. 让学生学会自读,张扬个性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一些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4. 设置有效问题,启发学生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5. 提倡读练结合,提高综合素质 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第3篇: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新课改以来,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层出不穷。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树立“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而教”的理念,关注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作相关策略探讨。

一、策略一即引趣激兴,创设情境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实体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的《要下雨了》,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观察“鱼出水面,燕子低飞”这些自然现象,了解下雨前动物的特点;又如《找春天》、《秋天的图画》、《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和录音带,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3.语感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当公鸡的图象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大公鸡,它红红的冠子,漂亮华丽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便能充分感受公鸡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4.想象情境。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 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中小男孩捡鱼这一片段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他在捡鱼扔鱼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鱼着想,为小男孩着想。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策略二即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布衣元帅》一课,上课伊始,可让学生质疑提问:什么是布衣?布衣和元帅好像是不相干的两种人,怎么会连在一起?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决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想象,这堂课的学习会因了学生解决课前问题的浓厚兴趣而轻松愉快。小学语文教材中类似的课题很多,比如《玩出了名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3.抓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中提出了自主学习,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朱熹也曾说过:“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好汉查理》一文中,查理的变化和杰西的言行是两条主要线索,为了让学生明确“查理有哪些变化?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我让学生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提问: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然后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a.“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b.“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c.“当然可以。”d.“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e.“杰西,我会做个好汉。”通过这几句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引导学生体会到查理确实变了,变得有礼貌了,变得诚实、守信了,变得有上进心了,自信了。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整堂课避免了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三、策略三即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四、策略四即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动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1.出示海底世界画面,说说小鱼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2.如果你看到了一种受伤的动物,你会怎么做?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高段的练笔形式多样,如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等,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关练笔。

参考文献

第4篇: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范文

“湖泊是人类文明之镜”,从湖泊的水质保护状况更可以反映人类文明程度。湖泊作为水系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成为人类文化与文明的摇篮。特别是长江下游平原地区的淡水湖泊一直是我国农业经济发达的鱼米之乡,赞美洞庭、鄱阳、太湖的诗词歌赋大量涌现,成为我国水文化的重要内容。

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发展,除各种自然有机物及各种水土流失物进入湖泊可能会影响湖泊水质外,各种人工化学物质进入湖泊可能导致湖泊水质的急骤变化。在江河已遭到严重污染的今日,湖泊已成为保护人类水源的最后一个阵地,湖泊水质的恶化将从根本上破坏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对湖泊的水质保护,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流域内人与湖泊的关系,建立人与湖泊长期和谐共处的关系。

二、湖泊的基本特征

湖泊的基本特征随湖盒形状及其容量大小而有所差异,同时流域内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和改变湖泊的基本特征。容量较大的湖泊其环境容量亦大,相对不易受到污染,可是一旦被污染又较难净化。而较浅的湖泊也较容易被污染,而且受风、热的影响较大。

进入湖泊的污染物或泥沙由于湖泊内的流动而被输送到全湖。因此要掌握湖泊内污染物及泥沙的输移扩散状况,必需掌握湖流特征。湖流的成因可分为:

①吞吐流,由进、出湖河道的水流动引起;

②风生流,由风作用于水面的剪切力引起;

③热成流,由于太阳辐射,而接受辐射的水体深浅不一,热容量不同而引起;

④柯氏力,由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及线速度差异所引起。在洪水季节,吞吐流影响较大,在枯水季节,风生流影响最大,而热成流只在湖盒地形变化较大,水体深浅不一时才显示其影响。对面积较小的湖泊可以忽略柯氏力的影响。对于北半球湖泊而言,由于南向季风及柯氏力的影响,大多会出现逆时针方向的环流。太湖的主导湖流也是逆时针方向的环流。

在遭遇较大风力时,由于风的吹送,湖泊近风一侧水位下降,远风一侧水位将抬升,湖面倾斜,在太湖这种北高南低的水位差可达0.3~0.4米。如果风力忽强忽弱,或风向不断变化时,湖面会产生像潮汐一样的静阵现象,亦称假潮,其周期与湖盆形状有关。太湖水面振荡周期约1~1.5小时。过去在太湖渔民中曾有“一日十八潮”之说。对于较深的湖泊,在每年春夏之季尚可能出现温度分层现象,影响上、下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太湖属浅水湖泊,一般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从湖泊的水质变化过程来看,要由幼年的贪营养型湖泊青年的中营养型(偏贫)壮年的中营养型(偏富)老年的富营养型,这是湖泊由幼年至老年的变化过程。在自然条件下,这一过程发展相当缓慢,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刺激,这一过程也可能变得十分迅速。湖泊水质由幼年期进入青年期,或由青年期进入壮年期时,往往会发生淡水赤潮,而进入老年期时则发生“水华”。因此有人把赤潮称为湖泊的“青春痘”,而把水华称之为“老年癍”。湖泊一旦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即意味着已进入老年期,在伴随水华发生的同时还会出现沼泽化,沿岸湖湾域水深不断变浅,湖泊面积逐渐缩小。湖泊一旦出现富营养化要使其逆转,再返回青春是较难的,但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延缓其老化过程。

三、太湖的水质评价

太湖于80年代初,先是在北部湖湾区域出现明显的大面积水华,其后向湖心发展,1990、1994、1995年七月无锡梅园水厂因藻类异常增殖,导致水厂过滤器堵塞,水味异常。目前太湖呈现典型的老年症状。即大面积的水华和东太湖的沼泽化。太湖入湖泥沙量不大,粗估为200万m3/年,相当于每年平均淤积1mm,但由于湖水较浅,一有风浪就被掀起,并随湖流输送到东太湖及其它湖湾地区。在东太湖的一些地方,每年`可淤积0.1m,水深逐渐减小。

太湖水质污染严重,1995年全年平均已无Ⅱ类水,Ⅳ类水以上面积占总面积36%,东太湖与湖心区最好,藻类生物量为3.5~4.5mg/l,而五里湖、梅梁湖最差,全年超Ⅴ类水,藻类生物量为3.5~4.5mg/l。太湖水质如此急骤恶化,主要是由于流域内人类活动不当`,如不采取严格而科学的管理措施,太湖的水质及生态难以向好的方向发展。据最近的调查,每年进入太湖的污染物负荷量为:CODCr282.9万吨,T-N17.79万吨,T-P1.69万吨。CODCr中工业排放占83%;T-N中工业占43.7%,面源占26.1%,生活污水占14.6%,畜产占12.4%;T-P中工业占55.9%,生活污水占23.1%,畜产占15.8%。目前从太湖的水质环境状况来看,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排放。从富营养化状态来看,氮过剩,磷为控制条件。而磷的来源,工业污水占一半以上,而生活污水占近四分之一。

四、太湖综合治理措施

太湖作为大型湖泊具有三大功能,即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资源功能主要是为周边地区提高丰富的水资源;环境功能包括其自净功能,对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功能,与空间景观相关的文化娱乐及休闲功能;生态功能包括保持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其持有物种的功能,以及渔业生产功能等。作为综合治理的目标应当使太湖的资源、环境、生态三大功能都得到改善,太湖水质改善的目标只是之一。而且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在考虑太湖的综合治理时,应当避免单打一的治理规划,首先要确定一个合理的综合治理目标。太湖的综合治理措施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污染源控制措施;

(二)湖泊生态修复措施;

(三)流域人类活动管理措施。

污染源控制措施

点源控制措施包括:①工、矿企业及大型旅游设施的污水达标控制;②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③河道污染物沉淀设施;④地下卵石槽净化设施;⑤前置库;⑥农村人、畜粪尿沼气化设施。

面源控制措施包括:①土壤净化资源的开发利用;②陆域低洼地区的生物处理措施。国内外研究表明,受到污染的自然水体,在芦苇地区或水草区域滞留时间超过70小时,其脱磷和脱氮率都可达到70%以上;③水土保持措施。坡耕地流失的水土中含有多样营养盐类,应避免其直接入湖。

湖泊生态修复措施

湖泊的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是湖泊老化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一种表现。生态环境的变化表现在生物种群数减少,水体透明度降低,沉水植物逐渐消失,浮游植物减少,耐污能力强的贝类及鱼类增加,经济价值较高的小型鱼类减少,大型鱼类增加。由于藻类的异常增殖,水中有机质增加,在其死亡和分解过程中产生腥臭味并大量耗氧,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甚至导致鱼类大批死亡。在污染源逐渐得到控制的同时,湖泊的生态也可能得到某种程度的修复。生态修复措施包括:

在湖滨建设水生带。天然条件下湖与陆是连续的,随着湖泊水位的升降

会形成环湖湿地。这些湿地是保持湖泊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地带,由浅至深会形成大面积的芦苇或水草带、水生物带。它是多种鱼、贝类产卵、栖息之地,也是多种昆虫、鸟类的筑巢之所。同时它又是湖泊的天然屏障,对于湖周入湖污染物起到遮挡、沉淀、吸收作用,寄生在水草根部的各种菌类也可以对有机物进行分解。但是,环湖大堤建成后,水陆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湿地消失,适于在浅水中生长的芦苇水草带消失。对太湖而言,若恢复环湖水生带需修整环湖地形,创造适合于芦苇、水草、挺水植物生长的条件。

对湖内生态进行规划和管理。目前东太湖水草旺盛,形成了较独特的生态系统。由于湖流向东太湖输送了大量土壤和营养盐,湖盆变浅,为挺水生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而挺水生物的大量生长又减少了风浪及流速,为落淤创造了条件。同时水草的生长会吸收水中的营养盐,从而减少了水中磷、氮的浓度,抑制了藻类的生长。因此水体透明度增加,又有利于挺水和沉水植物的生长。东太湖成为太湖的生物净水器。需要研究的是今后能否逐渐扩大湖内水草的生长范围以及如何对湖内水草进行管理。水草吸收磷、氮而生长,因此适时收获水草就等于从水中提出磷和氮。如果不及时收获水草又可能因死亡而分解出磷、氮,成为内污染源。水草收获后的利用以及次年的生长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另外,湖泊的水位对湖泊生态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湖泊水深与风浪,透明度等都密切相关,因此在研究湖泊生态问题时应当注意对湖泊水位的控制与管理。

流域人类活动管理

在研究我国湖泊水质变化过程时,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事实。就是大多数湖泊的水质都是在近20~30年内急剧恶化,而在此之前的数千年中,这些湖泊水质基本保持良好状态。而近数十年来湖泊流域在水文、气象等条件并没有发生特别异常的变化。可以断定,湖泊水质的急剧恶化是人类活动方式和内容的变化所引起。因此,要实现湖泊的综合治理目标,必须对流域内人类活动的管理。特别是保持过去的一些好的生活方式,形成“少废生活方式”,这是保护湖泊的长久之计,而人类活动的管理,需要通过立法来实现。

1水源涵养林的管理。对于太湖西、南部入湖河流的水源地要保护原有林地,并根据规划逐步恢复涵养林,以保持水源清洁,减少洪水形成的水土流失。

2对于水土流失的控制管理。除对水土流失严重的沟谷进行整治,控制水土流失外,要对25度以上坡地严格执行退耕还林。

3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太湖流域是雨量较充沛的区域,土地内的各种污染物容易被冲淋入湖。因此,应当尽可能增加雨水在流域内的滞留时间。在有条件的地方多修建水塘、水田,保留一定的洼淀用于培植芦苇和滞留雨水。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合理规划。

4对家庭有机垃圾进行管理。提倡使用农家肥,对家庭食物残渣、粪尿等沤制农家肥,减少化肥用量。

5对合理使用化肥进行指导。由于化肥施肥方法不当,约有50%肥料流入湖中。因此需要加强研究与指导,减少化肥的流失量。

6禁止在流域内使用含磷洗衣粉。太湖流域已明令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但应加强对生产、销售环节的管理,加强对居民宣传、教育、监督是十分重要的。

加强对湖内渔业生产的管理。湖泊内鱼类种群与数量对湖泊内生态系统影响较大,因此要对渔业捕捞量、禁捕鱼种,捕捞方式进行管理。同时要严格控制引入外来鱼种,以免引起生态失衡。控制或禁止网箱养鱼,大量投放饵种成为湖内污染源。

加强对湖周及湖面旅游活动的管理。太湖位于经济发达地区,旅游业十分发达,景点大量兴建。这些景点紧靠湖滨,对其排污要严格检查和控制,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不准营业。对水上船只不准排污和丢弃垃圾入湖,建立垃圾及粪尿的回收处理系统。

加强沿湖垃圾的管理。禁止向湖内及进出河道内丢弃垃圾。因此要在流域内的广大城镇和居民点建立完善的垃圾回收系统。

对流域内从小学开始进行爱湖教育。培养流域内居民的爱湖意识,应当从小学开始,材,广泛宣传,并组织各种爱湖活动,设立宣传周、宣传月,持之以恒方能收效。

5.太湖当前治理目标与对策太湖的水质改善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上述各项措施的实施和收效也将是需要大量资金和很长的时间。当前,根据现有的经济实力,应当抓紧进行的工作是什么呢?本人的看法是:

抓紧开展流域调查,尽快制定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控制规划。通过规划确定太湖流域的环境目标,生态目标并与流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该规划应当充分考虑我国已签署协议的“可持续发展”、“湿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原则,由多方面专家共同完成。同时制定达到这一目标的各种中、长期对策。在流域环境、生态目标规划的前提下制定全流域包括点源、面源在内的污染源控制方案。

通过调查指导农田控制入湖污染物,充分利用土地、卫星湖、洼地的净化能力。面源污染中来自农田的污染占较大比例,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应大量修建多功能水塘,贮留雨水,减少直接入湖地面雨流。水塘兼有防洪、除涝、抗旱、养殖、净化等功能,希望尽早提出示范样板,及时推广。在有条件的地方扩大水田面积,同时指导科学施肥,减少化肥的流失量。

太湖周围有许多卫星湖和大量洼地。这些湖泊可改建为前置库,利用生物措施将流入太湖的河水净化后再进入太湖。多数低洼地带已被改造为农田,从生态角度和太湖保护角度来看,应当尽量退出一部分洼地,形成自然生态系统,利用芦苇等净化水质。对于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较深,而土质为沙壤土的区域,可利用土地作污水净化处理,利用土壤空隙间的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分解。估计在太湖西部、南部地势较高区域具有潜力。

在广大农村成立志愿环保组织,指导家庭减少污染物排放。目前在农村地区还一时难以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装置。但可通过环保志愿者广泛进行宣传,自行减少和处理家庭垃圾,减少进入水系和地下水的污染物。在日本琵琶湖保护初期就曾有家庭妇女组成的志愿组织,用肥皂和无磷洗衣粉逐户换回含磷洗衣粉,同时广泛地进行爱湖宣传。

加强对修复湖泊生态的调研与试点工作。湖泊生态和修复对改善湖泊水质是有效的,但在理论上、技术上必须搞清其可行性及其具体实施步骤。因此,目前应抓紧前期的调研和试点工作。

抓紧点污染源特别是对磷污染源的控制。如前所述,在入湖总磷负荷量中,工业占55.9%,生活污水占23.1%,蓄产15.8%,所以治理的重点是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活污水中如能控制含磷洗剂的使用将是有效的。但是无论是工业污水,还是活用水的处理都是很花钱的事情。而且目前污水处理技术的脱磷、脱氮效率都很难超过50%,要进行高度处理,投资是相当大的。据中日合作“太湖水资源保护项目”估算,若使太湖水质在2020年恢复到80年代初期,即基本达到Ⅱ类水水平,用于污染源处理的费用达2000亿元人民币。所以污染源的治理非搞不可,但根据目前的经济实力,难以短期见效,是一项持久努力的工作。

除对污染源进行处理之外,还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业,减少工业污水排放总量,并尽可能减少磷、氮的排放量。而目前磷的排放主要集中在无锡、常州、苏州三市,应当作为重点治理目标。

第5篇: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范文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我们希望能够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又如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可以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有力的佐证。

二、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在教学《我的战友》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我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通过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三、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我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我听完他的朗读后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我。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四、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动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

第6篇: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范文

我记住一句话:“学生是孩子”

“学生是孩子”看似简单的五个字,那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艺术的老师才有的挥洒自如。在与学生们相处的日子里,我花样百出地奖励学生、丰富多彩地开展班队活动、奇思妙想地设计课堂教学,也慢慢地得到了学生们的喜欢。我以为自己已经走在了“儿童方向”的路上了。

其实,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记得第一次参加县教坛新秀评选,我将课堂打造得热热闹闹,结果落选了。热闹的背后是什么?我开始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慢慢地从指向课堂设计到指向学生学习的反思,力求充分依据教材特点,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这一根本,努力促成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积极多元的对话。现在细细回味,那时促使我“加速度”的除了来自内心的对语文教育的一种情愫,还有就是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它告诉我,要用“眼”看清儿童之“本”,才能发现通向“儿童方向”之径。

大赛后的恐慌:课堂对学生意味着什么?

2001年我参加浙江省第四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在12节课中,我执教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课还有另外一个老师同上,当我听了他用小组合作学习而呈现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时,我沉默了,内心涌出了一种莫名的恐慌。这种感觉令我窒息!

我问自己,别人经历了一次比赛,总有这样那样的收获,难道我的收获就是恐慌吗?这种感觉一直伴随了我很长的时间。

我担心:教学设计合理吗?作业设计有意义吗?课堂上激发学生了吗?语文教育的价值在于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吗?我在和学生交流、和家长沟通、听课、写反思中寻找答案。渐渐地,我认识到:想学生所想、乐学生所乐才是最好的备课。正是手中的笔将课堂、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发生联系,也许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自己。

慢慢地,我看清这种恐慌的真相。恐慌的心境能调节出一个积极的状态。当然,紧张是一百米短跑,成长则是马拉松。现在想来,恐慌的感觉真是奇妙。它告诉我,要用“心”理解儿童的“真”,才能享受行走“儿童方向”之乐。

学生的疑问:指向儿童方向的路标

守着一方课堂,捧着几册书本,但教育本身不仅包含知识,更有智慧、思想和人格。课程改革教材在变,课堂在变,学生在变,我也得变,所以“儿童方向”这条路走得也异常曲折和艰辛。

学贵在有疑。我意识到,课堂上学生会不会思考,是甄别他有没有智慧的一个本质问题。学生的疑问,正是走向“儿童方向”的绝好路径。记得上《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学生提问:“大家不是说,小男孩在挽救小鱼的生命吗?怎么能把奄奄一息的小鱼拿来‘扔’呢?我觉得不恰当。”通过换词比较,朗读体会,最后大家认为“扔”最能写出急切的心情,表达他强烈的爱心。因疑而思,因思而辨,因辨而明,课堂上的收获大大超出我的想象。因此也更让我坚信,学生的疑问点就是我所要苦苦追寻和坚持的“儿童方向”。

第7篇: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联系生活;图画理解;表演感悟;自学课文;拓展实践

一、联系生活学习字词

识字方面,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小组讨论音、形、义,等代表全班交流的形式,使学生自主识字。课外,在生活中主动识字。词句方面,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语境自学理解,联系上下文体会字词的含义,提升小学生识字和理解文字的能力。

二、利用图画理解课文

对于文字浅,图文对应的课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自学课文。先抽个别学生读,其余学生听,并看图,使学生对图画内容有先入为主的鲜明印象;再让学生图文结合自读,而且给一定时间读,目的是通过阅读实践,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采用不同形式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在教学《赠汪伦》时,采用此法,利用简介和图画,让学生自学古诗,初步了解大意,从而体会思想感情。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三、通过表演感悟内容

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多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比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让每个学生边读边用动作表演,使其独立理解课文内容;接着分小组,一人读书,其余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动作,根据课文语句意思,互相纠正动作;最后,推出代表上台表演,全班评价是否正确表演出了课文内容。于是,让学生思考小男孩的语言、行动表现了他的什么心理?这样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实践多,兴趣高,人人参与,各有所得。

四、借助信息自学课文

学生课前搜集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利用它自学课文。比如:教学《窗前的气球》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医院会对病人采用什么方法?思考:“假如你得了传染病被隔离,你有什么感受?”新授课时要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去阅读课文。第一步,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步,自学课文理解科利亚被隔离的孤独;第三步,自读理解同学用气球问候的真情。由于有了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自学结合其思考,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真情。

五、拓展实践提升能力

对教材安排的略读课文,学生根据精读课文学到的方法,在

第8篇: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范文

亚洲中部干旱区咸海地区居民亲眼目睹了咸海的衰亡[1],罗布泊、艾丁湖、玛纳斯湖、艾比湖、巴里坤湖、博斯腾湖和巴尔喀什湖地区人民亲身经历了生态与环境恶化所带来的灾难,事实告诉人们,咸海的消亡完全是人类一手造成的。为了迅速增加中亚棉花灌溉面积,明知咸海正在消亡,仍人为地加强了这一趋势。虽然当地的专家学者反对“浇水作业全面机械化”,却被湿润区来的专家学者所取代。后者,虽然具有很好的技术,但对当地实际——干旱区湖泊水生态学基本知识的缺乏……。

咸海的消亡只是世界舆论所注意到的一个侧面,更糟糕的是中亚经受着双重荒漠化的威胁。其一,来自咸海干涸湖底的有毒盐类和尘埃微粒。他们被风扬起并搬运到灌溉地及周边地区;其二,源于灌溉地本身,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盐渍化。其结果是大片的土地被污染,这些土地正逐渐变成荒漠。

历史教训告诫人们,干旱区湖泊不同于湿润区,干旱区湖泊有其自身的特征,应该加强对其研究,以期能给子孙留下茂盛的草场、清澈的河水和肥沃的土地。

1 干旱区湖泊水系的独特性

近期研究表明,水和其他物质一样在全球循环的背景下,在各个地区实现区域性循环,例如咸海、博斯腾湖、艾比湖等与帕米尔—天山山区产流系统之间的循环。这一无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与全球大洋相通,也不与其他集水区相连,即无水力学联系的水分循环的相当大部分分布在内陆水体流域。特别突出的是分布在地球上最宽的干旱带的欧亚大陆腹地。这个地区又分成若干个水力学上互不相通的局部集水区,其中较大的内陆湖有里海、咸海、博斯腾湖、乌伦古湖、玛纳斯湖、巴尔喀什湖、阿拉湖、艾比湖、罗布泊、伊塞克湖、田吉兹湖。湖群有北哈萨克斯坦的谢列特湖群、恰内湖群、库伦达湖群等。

上述每一个水域在水文学上都有自己的水分、能量和其他物质循环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水利系统。内陆湖流域在陆地上的质量、能量交换是具有极大局部性的流域结构。由于局部循环是在全球循环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每一个这样的流域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且拥有自己的径流形成区(山区)、自己的水系(天然河流)、自己的尾闾(内陆湖水体)以及自己定常的气流(山谷环流)。咸海的河川径流形成区(产流区)是帕米尔和天山山系,巴尔喀什湖的产流区是中国西部天山山脉,博斯腾湖的径流形成区是中国天山南坡,艾比湖和玛纳斯湖是中国天山北坡和阿拉套山等等。

内陆湖流域的山区与尾闾水体的水力学联系是通过流域水系的子系统来实现的,故而,子系统赋于内陆湖流域以独特的属性。与此同时,在各自水系内实现直接的质量、能量交换。河川径流是液态径流、固态径流、离子径流和生物原径流的复合径流。河流带给尾闾(内陆湖水体)的不仅是水,而且还有泥沙,特别是富营养化的淤泥,集水面淋溶的盐类,生物残体(水中栖生鱼类的饵料)等。流域的反向联系(湖泊—山区)由恒定的大气低层风来实现。风把水汽携往山区,而且还把盐粒和尘埃微粒、植物花粉、真菌孢子、昆虫卵搬运到山区。另外,还有动物向山区的垂直迁徙、鱼类洄游产卵、候鸟转徙、啮齿类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大规模迁居。欧亚内陆游牧民族,特别是哈萨克民族的居住地局限于河川流域,夏季牧场在河流上游,冬窝子在下游小湖旁或河流附近。内陆湖近岸浅水区和沿岸湿地是生物群落聚居的中心,那里积累了大量的动、植物残体,也集中了大量的盐类。随着内陆湖的水位逐年下降和间歇干涸,这些物质逐渐被输入大气,其中很大部分被逆向输往山区。

亚洲中部干旱区内陆湖泊径流形成区位于帕米尔-天山山系这样的强烈大陆性气候区,因此,有一系列独特的水文学、水文物理学、水文化学和水文生物学性质,这就决定了干旱区湖泊的属性有别于湿润区湖泊。由此,笔者认为亚洲中部内陆湖泊应单独立类,在湿润区得出的结论不适用于干旱区湖泊。正因为如此,许多有声望的学者对干旱区湖泊作总结性评价时往往失误。还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用湿润区湖泊的“尺子”为干旱区湖泊“裁衣”的错误。

2 干旱区湖泊的形态测量学特点

干旱区湖泊的一大特点是水浅而量小,并且形态复杂,这一特殊属性是其成因造成的。干旱区湖泊大部分都是河流流至广袤剥蚀盆地中心潴积而成。在其生存的数千万年间,逐渐被河流的固态径流——泥沙所淤积。强烈的风生湖流对这些泥沙进行水力学分类,并使他们再度沉积。所以湖底地形较为平坦,而湖岸线却千姿百态,湖中几乎都有岛屿或岛群。

由表1得知,所有的干旱区湖泊宽比深大几个数量级,其形状就酷似一个浅碟子,其中注入浅浅一层水放在开阔的地方。这里经常刮大风,上下层以及各区段之间的水得到充分混合。水浅再加上充分地搅动,所以在干旱区湖泊记录到的垂直方向各个深度的水温、矿化度、水流速率等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就是说,干旱区湖泊几乎没有水温度的分层现象,不可能观察到上升流、温压、水体富营养化(自体中毒)等现象。由于水浅以及水底的摩擦作用,使得干旱区湖泊不可能出现定振波(又称“波漾”)这样的示性现象。

表1 亚洲中部内陆湖形态测量特征

Tab. 1 Dimensions of some lakes in Central Asia 湖泊名称 平均水

面积

容积

深度/m

位/m

/km[2] /(×10[8]m[3]) 平均

最深部位

咸海

53.0

64000

10600

16

67

巴尔喀什湖 342.0 18000

1000

5.2

26

阿拉湖

347.3

2650

590

22.1

54

博斯腾湖

1048

988

80.4

8.15

16.5

乌伦古湖

482.8

827

60.2

8.0

12

艾比湖

189

1070

7.6

1.4

3.0

3 干旱区湖泊的风生湖流与泥沙沉积规律

对于干旱区内陆湖而言,风具有极大的意义。在亚洲中部内陆湖泊分布区,常有15m/s以上的大风出现,不仅年出现频率高,而且强度大。例如阿拉湖和艾比湖地区年平均风速6.0m/s,瞬时最大风速55m/s(1977-04),平均年大风日数超过162d[11]。在气流与水表层(即“活动层”)摩擦力的作用下,形成风压流顺风移动,最终形成:迎风岸出现增水现象,增高n,在逆风岸(图1.a)出现减水现象,减退值为no。在深水层形成逆向移动的补偿流(图1)。水体深度明显超过活动层,即H≥hak=λ/2,补偿流速率微不足道。但是,在浅水水体中补偿流可以与风压流相提并论,在水团混合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附图

图1 风成波演变示意图 (略)

Fig.1 Evolution of the wind-driven lacustrine current

值得一提的是“深”与“浅”是个相对观念,这取决于风成波的波长,而波长又体现了风速。例如,在巴尔喀什湖和艾比湖水面,几乎每天都有5m/s以上的风。实测证明,这样的风可引起高1.0m,长15m的波。这样,活动层厚度在该风成波条件下约为7.5m,比该湖大部分区段的平均厚度要高得多(表1)。这种情况在干旱区湖泊中常见,况且这里每年都发生风暴,风速达25~35m/s,波高3.0m以上,波长在50m以下。

研究资料表明[1],在浅水水体条件下,也会发育补偿流,他们主要集中在湖泊中部较深的水域(图2),于是在水表层形成独特的风生湖流(顺风),占据近岸浅水地带,而补偿流(逆风)集中在湖域中部。

附图

图2 湖源增减水示意图 (略)

Fig.2 Water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a lake

从图3可以看出,风生湖流仅局限于该湖各大区段,而风压流进入凹凸湖岸的所有湾汊,使湖湾的水与各区段的水充分混合。补偿流则逆风运动,占据湖泊中部较深的水域,为各区段的水交换提供条件,并加深对深水区湖底的侵蚀。应用类似的数学计算和实地考察,得知咸海也有3个局部风生湖流区[1]。

附图

(该图系为浅水水体设计的二维数学模型,并参照该湖大比例尺物理模型的研究成果)

图3 标准天气情况下的的巴尔喀什湖风生湖流示意图 (略)

Fig.3 Wind-driven lacustrine current in the Balkhash Lake under normal weather

根据观测数据,强盛的风生湖流不仅搅动水体底部的泥沙,而且还在沿岸作功。风成波直接作用于湖(海)岸,磨蚀岩石质陡岸,冲蚀砂质缓坡(搅动泥沙),沿岸风压流搬动搅起的泥沙和崩解的岩屑,使之形成湖底沙堤,由于风向以及与此相应的风压流流向和速率常常发生变化,所以水底沙堤的走向和高度经常改变,或是一些新的沙堤叠加在原先沉积的沙堤上。结果,在浅水水体近岸经常进行着泥沙离析分层和浮选过程,形成具有特征性的千姿百态的沙嘴、沙堤、水下浅滩以及其他构成物。细颗粒泥沙,如细沙、粉沙和淤泥则被搬运至水体的深水区,受补偿流的支配。当水位高时,上述构成物的材料甚丰,不仅有河流搬运来的大粒径泥沙,而且还有陡岸的磨蚀产物以及以前沉积的沿岸沙丘。这些构成物随着水体水位下降和干涸而逐渐露出水面,覆盖上植被,在风的影响下逐渐加高,并向水域扩展。陆地范围逐渐扩大,湖岸线向水域方向后撤,属于这类沿岸构成物的有艾比湖的湖心长堤,博斯腾湖的小湖区和巴尔喀什湖著名的多萨伊沙嘴等。所有这些都是在湖面高水位时形成的,在20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露出水面。

4 干旱区内陆湖的水化学过程特点

由于日照较强,内陆水体水面蒸发强烈,这一过程往往又被风加剧。例如巴尔喀什湖的蒸发量为1000~1100mm,艾比湖达到1200mm,艾丁湖和罗布泊的蒸发量更大。由于大量的热量被用于蒸发,所以水体不致于发热,水温一般不超过23~25℃(表2),为生物系统所能接受。这一情况制约着内陆水体的水化学性质。

表2 中国干旱区主要湖泊物理要素

Tab. 2 Physical factors of some lakes in arid areas of China 编

海拔

面积 水深 夏季水 透明度 水面蒸发

号 湖名

/m

/km[2] /m

温/℃

/m

量/mm

1 博斯腾湖 1048.0 1160.0 8.1 18.2~19.7 1~2

1140.0

2 柴窝堡湖 1094.0 30.0

4.2 16.3~18.5

1

1319.0

3 巴里坤湖 1581.0 112.15 0.6 19.1~21.5 0.5

1638.0

4 艾比湖

189.0 1070.0 1.5 21.0~25.5 0.3

1315.0

5 艾丁湖 -155.0 245.0 0.6 22.0~25.0 0.3

(2540.0)

众所周知,湿润区湖泊,在盐分浓度较高的(超过10g/L)条件下才出现沉降(自行沉降)过程。然而,在干旱区内陆湖泊,盐类沉降过程发生在极小的矿化度条件下。例如,在巴尔喀什湖,碳酸钙沉降过程甚至发生在矿化度不超过2.0g/L的湖西区;碳酸镁沉降过程(形成白云石)发生于矿化度不超过5.0g/L的湖东区;在远离湖岸被隔离开的湖湾矿化度为16.0g/L,则进行着硫酸盐和氯化物的沉降过程[1]。又如,当艾丁湖水位急剧降低、水质矿化度迅速提高时,碳酸盐、有害的硫酸盐、有毒的氯化物同时沉降堆积。这样,预先估计会形成的可以覆盖湖底沉积物使之不被风搬运走的碳酸盐壳没有形成,形成的却是沼泽盐土和结壳膨胀盐土,这种土质寸草不生,极易成为风的,甚至是弱风的俘获物。

干旱区水体盐类提前沉积的化学机理已经有人作了研究[12,13],其机理是因为水体的水浅、日照强烈、气候干燥、水作垂直运动等,是地形和气候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湿润区水体则与之不同,那里的水深,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富集溶解二氧化碳,是生物群落生命活动的产物,在这种条件下,碳酸钙下沉时还没到水底就与水底升起的二氧化碳发生作用,生成可溶于水的重碳酸盐和水分子,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盐类复原溶解机制”,使盐类的浓度不断提高。

这种“盐类复原溶解机制”不可能产生于干旱区水体。第一,这里的底栖动物和其他生物群并不栖息在水底,而是生活在足以避风和避开有害紫外线的浅水弯,因此这里极少生成二氧化碳;第二,由于存在强烈的风输送过程,即便能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也会逸失,因此干旱区水体中的碳酸钙颗粒和其他沉降的盐类微粒沉到水底并长期保持沉积状态。盐分提前沉积(在较小的浓度条件下)也受粒径极微小的泥沙质粒(悬浮质)的极大影响。悬浮质的生成有多种原因:风成波引起的定常湍流混合、近岸泥沙浮选、水底沉积物搅动、粗颗粒泥沙在沿岸输沙过程中的磨蚀。悬浮质不仅吸附水中的离子,不仅是化学反应,特别是重碳酸盐生成的催化剂,而且本身也参与溶解于水的盐离子的反应,结果得到固态沉积水和水分子。还有一个天然机制不要忘记,这就是干旱区水体为摆脱多余盐量而表现出的自我保全机制。

干旱区水体的浑浊水具有独特的天然净化能力。河水经过沉淀,可见水底沉淀的不仅有粗颗粒沙,而且还有土粒,这些小土粒裹走水中多余的盐分(通过吸附和化学反应析出洁净的水)。这就是过去为什么当地居民认为新打上来的河水在大陶罐里沉淀后,比经过氯消毒的自来水还干净的道理。

5 干旱区湖泊的水生生物系统

干旱区水体的生物系统是受独特的水文、地貌和气候条件制约的独特性生物系统。这个系统把挟带进湖泊的无机盐纳入自己的营养(食物)链,藉此使湖水淡化。甚至可观察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湖鱼把岩屑——湖底沉积的富含底栖动物残体和白云石残留物的白粘土当作食物。

众所周知,营养链始于浮游植物,这一群落直接从水中吸收无机盐。浮游植物为浮游动物所食,而后者又作为软体动物和蠕虫(栖息在水体底部松软粘土质沉积层中的底栖动物)的食物,底栖动物则是鱼类的饵料基础。此外,眼子菜、睡莲、金鱼藻、芦苇以及其他称之为大植物体(macrophyte)的水生植物,也能直接从水中吸收无机盐和其他重金属离子。

干旱区水体生物群落中有多种畏惧强劲风生湖流以及风成混合而无法生活于水域中部,水域中部留下的是生命力最强的藻类植物和软体动物,再者水域中部有强烈的太阳辐射也不允许生物生存。湖泊生物群落的大部分,包括经济鱼类都集中在近岸地带、湖滨湖泊和湖湾,那里植物茂盛,有芦苇、蔷薇、眼子菜等,因此风成波及太阳射线不能直接进入这里,但长周期的水位涨落以及水的不断更新对这里有影响。

由此可见,干旱区水生生物群落的特点为:第一,生物量在水域分配的极端不平衡,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集中在近岸地带、在茂密的芦苇丛中、在浅水湾和湖滨湖汊。芦苇能在冲积沙堤上迅速长成屏障,保护生物群落不受风成波冲击,保护湖堤不被冲塌。第二,特殊的气候条件以及生物量、生物种群的季节性变化。春天到来后,干旱区水体与其周围环境一样生机盎然,这不仅是因为水开始变暖,而且是因为水的表层结构为厚的淡水层——雪冰融水层,他暂时还没有受风成混合的影响。据哈萨克斯坦科学院动物学研究所考察队[1] 和裴新国、阎晓燕[15] 专门测算的数据:春天,巴尔喀什湖水域—伊犁河三角洲河网和博斯腾湖每1m[3]水域内生物量达2.0×10[5]~4.0×10[5]个,其中,博斯腾湖水域可达4.6×10[5]个(1977-1987年)。表明春天生物量急剧增加,繁衍迅速。

然而,夏天,由于水温过高和太阳辐射,大多数浮游生物及底栖动物都死亡。每1m[3]仅测得数百个乃至数十个生物个体。这一现象与周围的漠境一样,只是在近岸地带、深水湖区底部以及三角洲河网内隐藏着生命。

秋天,由于云量增大,暴雨频繁,太阳辐射强度和气温有所下降,水体与其周围漠境一样重又恢复生机。浮游生物的数目增加到数千个,生物群落的某些种又开始繁衍,如赤梢鱼(贪食性仅次于梭鲈的肉食性鱼)再度产卵。

冬天,水冷彻骨,水面封冻,生命转息,大多数鱼类游至深水区冬眠。

第三,不存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威胁。干旱区水体生命活动的季节性,使湖泊生物经常不断地更新和死亡,不致于生成过多的生物量、导致有毒藻类大量繁殖和水体自体中毒。干旱区水体不会长满藻类植物和发育成沼泽,而且这一特性也不受其面积的大小影响。这与湿润区湖泊的演变史截然不同。中亚许多浅水湖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而不发绿腐臭,即缘于此。这也正是咸海、巴尔喀什湖、阿拉湖、艾比湖等大面积水体得以渡过如此漫长历史的秘密所在。

6 干旱区内陆湖的发育和衰亡

干旱区湖泊的变迁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内陆水体史上最有生机、最丰水量的阶段。水位处于最高值,所有的浅水洼地和早先被裁弯隔断的湖湾和滨湖湖泊都充了水,湖和主体湖湖岸上密布芦苇丛,给生气蓬勃的湖泊生物系统提供栖生之处。主体湖与近岸浅水区之间进行着积极的水量交换,湖水不断淡化和净化。这个阶段可以维持相当长一个时期,因为主体湖可以陆续割断向陆地纵深处延伸的湖湾、滨湖湖泊的沼泽化浅水滩而削减对水的需求。

在陆地气候干燥的条件下,由于河流来水量减小,蒸发量加大,水资源日趋枯竭,于是进入第二个阶段——初始干涸期。在这个阶段,岸区洼地和大湾脱离主体湖的过程行将结束,湖岸线裁弯,水体本身在平面上呈圆形,剩下的只有三角洲湖和沼泽洼地,所有孑遗生命都往那里迁徙,这就是为什么一再强调要关注湖泊三角洲的原因。然而,在这个阶段仍然剩下一些水区,它们自行加深,彼此之间进行积极的水量交换,在其底部生物群落的某些种重新找到栖息地,鱼类重又找到可以越冬的水域。如果水位的下降是出自天然的,其速率缓慢,那么芦苇来得及随着退缩的湖岸退缩,并在新的稳定水位位置上保存下来,发挥其保护作用。如果要使已呈衰退的内陆水体恢复旧日风光,那么就要趁水体的生态系统还有能力恢复生命的时候采取措施,使之达到其可以生存的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水体被割断的阶段,原先曾属浅水水体统一体,各个水区在风生补偿流的作用下,受侵蚀而逐渐加深。原先分割出去的部分现已自成体系,彼此之间通过狭窄的水道(湖汊)沟通。

由于水位下降速度过于快,所以生物系统没能适应而彻底死亡。“平碟”底上晃荡的薄薄一泓水受强劲风的驱使猛烈拍击湖岸,根本谈不上恢复芦苇荡和底栖动物。剩下的只有一年生刺藻,有点像猪毛菜,生长在干涸湖底。艾比湖正处于这个阶段,以前形成的水下沙垄现已露出水面,并把艾比湖分成几乎均等的两个部分:西南浅水区已经干涸,只是偶而灌进薄薄一层水;东北深水区有博尔塔拉河和精河注入,这里还保存有两条河以及奎屯河的三角洲,但现在奎屯河已不再注入艾比湖,取而代之的是灌溉系统排水渠的下泄水。艾比湖水位下降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只在上述三角洲河网内还保存有劫后余生的生物系统。如果现在能稳住艾比湖水位,保存艾比湖现有水域,那么新的生物系统还能以三角洲湖泊和沼泽为基地,逐渐在全湖区恢复,水的淡化过程也可重新开始。目前该湖残存部分的湖水矿化度约为100g/L,那里形成奇异的生物系统,每年有成群朱鹭飞往那里。

第四阶段:表现为水体已完全衰败,湖泊的各个水区都在干涸,如罗布泊、玛纳斯湖,原址已是一片盐土。

7 结束语

在结束本文的时候应当指出,干旱区内陆湖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悠久的生命旅程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生命力。他的生物系统可以在前三个阶段生存和发展,而在第四个阶段彻底消亡。尽管大陆性气候严酷和强烈,尽管风生湖流强劲(有时还多亏他的作用),尽管蒸发量相当大,但内陆湖能生存数千年,即在现代时间尺度上也是无止尽的。

第9篇: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创设情境 巧用评价 激活阅读

如何使阅读教学合理高效?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具体方法:

一、创设情境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练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面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坊,在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再现真实场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适时地使用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良好学习效果。

例如,学习《乡下人家》一齐全,在理解“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快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来,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理解这句话时,要多让学生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从而使自己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信心十足地投入学习。

有一次公开课,我不经意地让一位女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我激动地为这位同学竖起了大拇指并真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都可以和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一决高下了。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既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又享受到了语文阅读的欢乐。

四、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为重要。”

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1)出示海底世界画面,说说小鱼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2)如果你看到了一种受伤的动物,你会怎么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高年级段的练笔形式多种多样,如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关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