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范文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

第1篇: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范文

诸葛亮现已是备受推崇的人物,从刘备三顾茅庐时的阔语蓝图到舌战群儒的风采;从巧借东风的神机妙算到三气周公瑾的绝伦计谋;从计破蛮兵到七擒孟获;从大破魏兵到造木牛流马;直至战死,诸葛亮依旧算好了将来,锦囊计一一应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的智慧让人难以嫉妒,魏将司马懿曾惊叹道:天下奇才也!

刘禅以“扶不起的阿斗”妇孺皆知,更有“乐不思蜀”流传后世,刘禅便成了昏庸无能的代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一个国家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权者的智慧与谋略。诸葛亮的智谋为古今所推崇,在他所辅佐刘禅的十一年里与蜀国却无甚建树,而被后人讥讽如呆子的刘禅却能在诸葛亮死后独掌蜀国二十九年,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不得不说这是一怪现象。不论诸葛亮是如何的“智绝”,刘禅是否是“扶不起的阿斗”,我们从蜀汉自公元221年建立到公元263年灭亡的42年成败来探究,诸葛亮的“智慧”与刘禅的“昏庸”。

1 诸葛亮战略战术、用人育人之失

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是西晋末年李雄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祠内有一副对联,是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这副对联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然而,书写在历史上的是,诸葛亮的智慧没能使一个国家兴盛。抛开演义谈历史,我们来看看治理蜀国的诸葛亮。

1.1 战略战术失策。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从战略策划的高度,纵论天下大势,从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事上进行了具体比较,分析荆、益二州可成霸业的种种有利条件,确立了近、远期目标,建议刘备以西蜀为大本营,荆州为门户,“跨有荆、益”之地,这种战略行动纲领,对于处于穷途困境、无立锥之地、又疲于奔命的刘备来说,实在是很及时的筹谋,然而这一谋划却存在重要失误。

首先,宋代苏洵在《权书·项籍》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诸葛亮建议刘备弃荆州而就西蜀,就是“无能为”的表现。也十分赞同这一观点,并在这段话旁边批道:“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赤壁之战后,魏、吴、蜀三国已成鼎立之势。当时刘备集团入西蜀守荆州“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对于蜀汉兵力本来不足的现状,还分出部分兵力给关羽留守荆州,刘备则亲率部队沿江西进,攻占益州,并挥军北上,把汉中地区收归己有。从地理位置上看,诸葛亮“隆中对”建议刘备偏安西蜀,东与孙吴联盟为援,北图强敌曹操。由于诸葛亮对未来割据势力的发展和统一方略预测不足:不重兵占守门户荆州,而偏安西蜀,“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这种复杂的地理、分散的兵力、险阻的道路、不继的粮草,实是用兵之大忌,也决定了蜀汉政权只利于守而不利于攻的局势。形成了偏安蜀地之势,不利于北图中原。

其次,战术策略上未能扬长避短和出奇制胜。兵者,诡道也。以弱敌强,利在扬长避短、出奇制胜和速战速决。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构想以陇右为军事进攻方向,采取的是避实就虚的策略;以“蚕食雍、凉”为作战方针,追求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在战略策略上虽然非常稳妥可靠,却失之于灵活机动和出奇制胜必然使北代行动陷于持久作战的境地,不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和扬长避短。大概诸葛亮认为汉没有能力一口气吃掉曹魏在关陇地区的势力,不敢仿效汉高祖一战而定三秦的事迹。如果那样,既要应付魏军的反扑,又要收拾关陇地区的局面,可能力不从心。但诸葛亮企图一战而定陇西,据有凉州,事实上也很困难。公元228 年第一次北伐时,魏廷建议:“闻夏候懋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懋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城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也。”如果采纳魏延之计,以精兵奇袭长安,在斜谷大军配合下,胜负或未可知。1984年,李先念到武侯祠参观时评价说:诸葛亮“作战谋略不行,他不用魏延出子午谷取长安的建议,”坐失良机;“若是采用魏延的建议,早就打到长安去了”可惜,生平谨慎的诸葛亮对魏延的奇计却“以此为悬危”,“制而不许”只是按部就班、照他的正面进攻战术的老套路,终于屡屡败北,六出祁山却徒劳而归。

1.2 用人育人失策。马谡,才气过人,有一定的军事理论,是个不可多得的参谋人才。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马谡为其献计:“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采纳马谡的计策,七擒孟获,平定南方,使南方多年不敢复反。马谡还曾献计离间魏帝与司马懿,为蜀汉暂时除却一心腹大患。但马谡虽然跟随诸葛亮多年,却一直仅是“高参”,从未担任过主将,他精于战略,拙于战术,然而第一次北伐,任命马谡为先锋,失街亭而斩马谡。马谡在街亭惨败,从表面看是马谡无能所致,而实质上是诸葛亮用人不当。诸葛亮斩马谡后哭曰:“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到此时他还只是认为自己把庸才当成了人才用,不知马谡是“高参”而非“主帅”。

诸葛亮对有些缺点又有所长的能人也往往使用不得法, 处置极端。刘备的养子刘封,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被赐死自裁。武陵人廖立,本属“荆楚人贵”之列,自诩“宜为诸葛亮之贰”,诸葛亮虽也曾赞誉过他是可以与庞统相比的良才,可是长沙一失之后便不复重用,后来又因他发了点牢骚,说孔明“不任贤达而用俗吏”, 诸葛亮以“诽谤先帝,疵毁众臣”的大罪,“废立为民,徙坟山郡”对待彭羕,诸葛亮虽不是直接递刀,却是借刀除之。彭羕“姿性骄傲,多所轻忽”,说服庞统,进见刘备而深受重用:“先主亦以为奇,数令羕宣传军事”,“先主领益州牧,拔羕为治中从事”,由于“羕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性格骄傲,轻率随便的西蜀怪才狂士彭羕,经庞统、法正推荐,起步于平民,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出言不逊,伤害刘备,刘备盛怒之下,将其下狱治罪。当时,能知情达意的庞统、法正都已谢世,惟有诸葛亮能当此任救他。于是,彭羕在狱中上书诸葛亮,痛陈己非,求其救援,谁知诸葛亮不仅不救,反而早在刘备面前进谗,要刘备除去彭羕。这样,正当青壮年的彭羕“竟诛死,时年三十七”。

诸葛亮谨小慎微、事必躬亲,又徇私,忽视人才的培养,造成蜀汉人才的过度匮乏,终成“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诸葛亮未注重西蜀本地人才的培养,《三国志·蜀书》中,除刘氏家族外,立传者有59人,其中荆州嫡系40 人, 原益州本土的只有19人。而在这19人中,所授予的官位也不过是一般的郡守、将军和谏议大夫等职务。虽然在下层提拔了蒋琬、董允、杨洪等人,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 更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蒋琬、费祎“咸陈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姜维“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东汉末年是攻城掠地、群雄竞起的年代,诸葛亮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上算不上是古代政治家中的高明者,比起同时代的曹操、孙权、刘备就更差了一筹。诸葛亮在有生之年不仅未能选拔灿若群星的文武雄才来辅助和继承他的事业,而且临终又因安排不妥致使魏延与杨仪内讧,魏延被杀,次年杨仪自杀,蜀汉又失去了两位优秀的人才。诸葛亮在用人育人方面的失策不得不说是蜀国不兴的重要原因,以致尽管蜀汉后来苟延残喘了三十年,但却一直是衰落之势。

诸葛亮之所以被后人尊为智圣,仰仗于他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他曾革新“连驽”可同时发射十箭;曾做“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曾推演兵法;作八阵……然而他却把自己看作实实在在的旷世奇才,大事小事一手抓,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完全不知道“培养人才”、“权力下放”,把心思、精力都耗费在细小的琐事上面,宏观调度自然就减弱了。结果诸葛亮疲惫而终,撂下个烂摊子。不得不说诸葛智慧,不过是小处智慧,大处糊涂罢了。

2 刘禅别样智慧

刘禅这位“扶不起的阿斗”在治国治世上与诸葛亮迥然不同,他表面的愚弱与麻木下面掩盖的则是“大智慧”。古人语:大智若愚。刘禅则属此类。

2.1 从对待诸葛亮态度看刘禅智慧。白帝托孤后国家大事全部由诸葛亮一力承担,也可以说国家大权落入诸葛亮之手。他全力把持朝政,事事亲历亲为,剥夺了刘禅作为一个皇帝该有的权力。刘备白帝城托孤本意是让诸葛亮辅导刘禅成为一个明主,好好治理国家,但是诸葛亮却让刘禅成为了一个”面子“皇帝。《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其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之说,就把刘禅的“宫中”与他的“府中”归成了“俱为一体”,将皇帝的宫中等同于他的丞相府。紧接着他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就进一步地明确要求刘禅把宫中的事体也要交给他来管,不用宫中的管理机构来处理了。从这角度来讲诸葛亮的“臣权”已经大过了刘禅的“君权”。诸葛亮的这些话,更像是一个上司在教训属下,哪里是一个臣子对皇帝说的话?

刘禅不会甘心做一傀儡皇帝,即便是一傻子也不会希望有人对自己指手画脚,然而当时的形势不容他不忍气吞声。吴国的君主是老谋深算的孙权,魏国的君主是凶残阴毒的曹丕。孙、曹都是戎马一生的治世之君,年轻的刘禅深知自己不是他们的对手。倘若刘禅要像康熙除掉鳌拜那样除掉诸葛亮,夺回国家大权,甚至废除丞相,使得权力统一,树立威信,统驭国家,也并非不可能。但是衰弱的蜀国经过这场内乱,必定是会走向灭亡的,这一点刘禅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才不得不完全放权给诸葛亮,委曲求全。

诸葛亮死后,有个叫李邈的官员向刘禅上疏道:“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偪,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刘禅览疏大怒,并把李邈“下狱诛之”。

李邈的这份奏章点破了诸葛亮在时的飞扬跋扈,他以霍光等人做比喻,说诸葛亮虽然未必有反叛之心,但是权势太强,“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以至于“主畏其威,故奸萌生”,说刘禅畏惧他手握重兵所以怕他,导致国内奸邪萌生,而李邈他自己也常常不得不在诸葛亮的威势下,胆战心惊,现在诸葛亮死了,他顿时觉得“宗族得全”,于是一家人“大小为庆”,因此上书劝谏刘禅不必太隆重地要全国都素服发哀三日,结果被刘禅砍了头。李邈说的不是假话,但是为什么刘禅会砍他头呢?这份奏章揭露了诸葛亮手握重权,威逼主上的罪证。但是就蜀国百姓来说,他们认为诸葛亮是贤相,为了蜀国鞠躬尽瘁。倘若按照李邈的要求,取消对诸葛亮的隆重丧礼,就违背了民意,朝中官员又多为诸葛心腹,定会议论纷纷,朝局不稳,自然不利于蜀国统治。“他在诸葛亮死后能够按照诸葛亮临终时的建议,把朝政大权交给蒋琬、费祎。亮卒后的蜀汉,新丧元帅,远近危悚”(《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朝廷群龙无首,在这紧要的关头任用蒋琬为尚书令掌握朝政,对较好地团结各级官员,稳定局势起了重要的作用。蒋、费执政“咸承诸葛之成规”,继续施行诸葛亮治蜀的政策措施,维持了蜀汉社会的安定,经济也有较稳定的发展。可见刘禅并不以自己的好恶,而是从大局的角度处理与诸葛亮的关系的。这方面张居正应是最好的反例了,张居正位居首辅且以“帝师”的身份辅佐明万历皇帝,死后却被抄了家。

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即废除了丞相制。刘禅先是以蒋琬为尚书令和大将军,后又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刘禅在诸葛亮生前死后,能如此容忍、得体地处理好“功高盖主”的权臣问题,在我国历史上是极罕见的。

2.2 从政事看刘禅。公元230年,为了搞好和东吴的关系,刘禅“ 徙鲁王永为甘陵王,梁王理为安平王,皆以鲁、梁在吴分界故也” 。鲁、梁在吴分界内,你把王封在人家那里,分明有日后侵占该地之意。今天改封,就给吴以好感,表明蜀国已放弃了侵吴的打算,可以让人家放心。另外,也给被封的鲁、梁二王以实惠,不再望着空头支票发呆了。

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时期,二人为了争权夺利,排除异己而相互进行斗争。后来,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杀了曹爽等人,左将军夏候霸因此而受牵连。《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说到:“(延熙)十二年(公元249 年)春正日,魏诛大将军曹爽等,右将军夏候霸来降。”夏候霸之父夏候渊,在刘备与曹操的汉中之争中于定军山一役被老将黄忠所杀。刘禅在接见夏候霸时解释说:“卿父自遇害于其间,非我先主之手刃也。”轻描淡写,寥寥数语,足以消除前嫌。接着他又与夏候霸攀亲戚,拉关系,指着自己的儿子说:“此夏候氏之甥也。”(《三国志集解》) 夏候霸之从妹为张飞之妻,所生女为刘禅皇后,故有此说。然后,对夏候霸“厚加爵宠”。刘禅使用的这一套怀柔拉拢的做法,非深有城府者是难以做到的。后人对此评曰:“后主能作此语,亦复非常。”(《三国志集解》) 这再一次说明刘禅并非人们常说的无能无智的皇帝。

2.3 从国破看刘禅。孟子曾说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而在历代皇朝之中绝大多数皇是把江山看作自己的私产,身处困境,哪还顾及百姓?后主刘禅却在无力抵抗之时,为百姓计,采取了投降的上策。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 全国为上之策”。《三国志》中说刘禅投降时“乘骡车诣艾,不具亡国之礼”,他没有将自己当作亡国之君,颇有骨气,甚至连敌方诸臣都不免赞叹。刘禅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以破国为次,以保民为先,在危难关头,当机立断,换来了数千数万人免于身首异处,使成千成万个家庭免于家破人亡。“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历代君主都奉为经典,而真正做到的或许只有阿斗吧。

后来钟会、姜维发动兵变,让司马昭觉得刘禅留在成都恐有后患,于是就派人让刘禅举家东迁洛阳,封他为安乐县公,邑一万户,建安乐国,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都封了侯。

2.4 从“乐不思蜀”看刘禅。刘禅用“此间乐,不思蜀”来回答司马昭的“颇思蜀否?”(《三国志·蜀书·后主传》)的询问与其说是出于糊涂,还不如说是故作痴呆,以此来消除司马昭对他的戒心。刘禅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性命,包括蜀地百姓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养晦自保。表面麻木和愚蠢的背后,潜藏着他过人的机智和忍耐。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阿斗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2年),刘禅薨于洛阳,谥"思",他享年六十六岁,可谓得了善终。安乐国由其子刘恂袭位维持到了晋末,直到永嘉之乱才被诸胡所灭。南唐后主李煜,时常悲悲戚戚,悲悼故国,写下《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后被毒死。李煜之死不也恰恰证明了刘禅的智慧吗?

3 结论

兵者,诡道也。以弱敌强,利在扬长避短、出奇制胜和速战速决。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在同一条路上,也就没什么战略战术可讲了,兵未出,先机已尽失,又如何能取胜呢?

据《三国志》、《资治通鉴》、《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册府元龟》等有关资料,公元263年曹魏灭亡蜀汉时有28万户,94万人,公元280吴被西晋灭亡时有53万户,230万人,公263元年,曹魏有66万多户,443万余人。冷兵器时代以人口数判断国家强弱,蜀国的人口数不及曹魏的三分之一,又偏居蜀地易于守而不利于攻,诸葛亮却推行伐魏的方针。诸葛亮以自己与曹魏相差甚远的人力、物力、财力、军力,一而再、再而三地作无有成效的北伐,百姓又怎么承受得起?社会矛盾又怎会不日益加剧?显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客观实际。

诸葛亮一心想要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策略,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穷兵黩武,使得蜀国国力一减再减。而且诸葛亮不似刘备那样能慧眼识英雄,他当政以来不懂得如何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待以前的将领老后,人才青黄不接,闹出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可悲局面,加快了蜀国的灭亡。诸葛亮死后,姜维和杨仪因为固有的矛盾不和,不能同心同德辅政,反而互相攻击,进一步削弱了蜀国的国力。国力耗尽,强魏如虎,即使没有邓艾的妙计,蜀国也是撑不了多久的。所以说,蜀国灭亡的最大原因还是因为国弱,另一部分原因却不得不追究到一代贤相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刘禅师生二人身死后世,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就蜀汉兴败而论,诸葛亮革新“连驽”,造“木牛流马”,推演兵法,作八阵图等,只可算作小智慧吧,正是把心思尽耗在了小处,大处也就无暇顾及了。

刘禅不会造“木牛流马”,可能也不懂八阵图,但刘禅有知人之智,他自知自己治世能力不如诸葛、蒋、费,于是坚持任用,放手让他们干,决不横加干扰。一个当政者自身能力的大小并不重要,只要任用贤能,群策群力,就能治理好国家。从这一点来讲刘禅要比诸葛先生智慧得多。

蜀国的灭亡根本原因推不到刘禅身上。当年刘备去世之后,蜀国的国力已经是三国之中最弱的了,魏占了大半个中国,而蜀国只相当于魏的几个州。又经过诸葛亮十一年间六次北伐,国力消耗甚大,人力、物力、财力匮乏,蜀国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

未经历练的刘禅在三国群雄争霸的时代是做不了乱世之君的,但其“大智若愚”和“全国为上”的胸襟还是值得推崇的。

千秋功罪当有后人评说, 一千多年前当事者的是非应给以明确的判断, 研究与回味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读文史古籍批语集[C].中央文史出版社,1993

2 苏洵著,曾枣庄,金成礼笺注.嘉佑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3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

4 冯世斌.三国用人艺术[M].新华出版社,1992

5 卢弼.三国志集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 管维良.刘禅昏庸说质疑[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5

第2篇: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范文

我暑假看完了四大名着的三国演义,其中,我最欣赏的是诸葛亮,那就一起来听听关于诸葛亮的小故事吧。

孙权的手下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华,所以故意跟他说:“我可以在一天之内杀死曹操的两名大将。但你必须要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笑着说:“我不用十天,只要三天就行了。”大家都不知道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程昱问诸葛亮:“需要什么吗?”诸葛亮说:“不用干什么,只要叫士兵做一些草人和船就行了。”到了第三天,雾气很大,诸葛亮叫士兵把做好的草人和船放出来然后自己在里面坐享其成,雾很大,曹操听到外面敲锣打鼓的声音,所以以为外面的是真人,所以命令士兵放箭。放完箭后,诸葛亮和士兵齐喊:“谢曹丞相送箭。”大家终于知道诸葛亮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了。当然,周瑜也用计杀死了蔡瑁、张允两名大将。诸葛亮早就料到了周瑜会杀死曹操的两名大将,还料到了周瑜会把成就告诉诸葛亮呢!

有一次,诸葛亮由于疲劳过度、积累成疾,他预料到自己会在军营里过世时,临终前对蜀国大军说:“你们找一个跟我长得差不多的人来假装我,然后装着很平静的样子来保守蜀国。”跟蜀国大军说完的时候。他对找来自己的儿子说:“我死后,你们其中必有一个会惹来杀身之祸,在这个军营里,有一个用红纸包装起来的纸条你可以用他来解除你的杀身之祸。”魏国的司马懿知道了诸葛亮死后,异常开心!当他信心十足的来攻打蜀国的时候了,发现有两个诸葛亮,三个赵云,司马懿吓得赶紧退兵,然后,很快的逃回魏国,其实,两个诸葛亮和三个赵云都是别人假扮的,所以赢得了死孔明吓死活仲达这句俗语的由来。司马炎立国不久后,看到了诸葛亮侥幸生存下来的后代,他怕诸葛亮的儿子日后会和诸葛亮一样聪明,所以找个借口把他杀了,杀之前,他问诸葛亮对他讲过什么,他很老实把诸葛亮临终说的话一五一十的告诉了他,司马炎把蜀国军营拆了他发现有一个红包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来访者后退三步。”他后退了三步。还没站稳,就有一阵轰隆隆的响声吓得司马炎连纸条都掉到地上了,原来是一块砖掉到了地上,当他再拿起纸条后背后写着:“我救你一命,请你饶我后代一命。”不杀诸葛亮的后代了并且把他封为大将军,大家心里都暗暗佩服诸葛亮的才智。

我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智勇双全、顾全大局的人,我也很欣赏他。你们觉得诸葛亮是怎么样的人呢?

香洲一小四年级:曾逸基

第3篇: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范文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着之一,它讲了从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事。书中有很多人物,有智谋惊人的诸葛亮,有仁义爱民的刘备,有奸诈阴险的曹操,有义气深重的关羽……这些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我最喜欢的人还是诸葛亮。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以木偶退司马懿,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空城计……这些故事让我看了惊叹不已。

不过,我喜欢诸葛亮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记得那是我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我跟爸爸妈妈去超市买东西。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我看看这个很好玩,看看那个很稀奇,就兴致勃勃地到处看。等我想到爸爸妈妈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们了,顿时我又急又怕,几乎要哭起来了。忽然,我想起幼儿园老师说过的:找不到大人的时候不能哭喊,不然有坏人会乘机来把小孩抱走、骗走,应该动动小脑筋……我突然想起超市的出口,是呀,爸爸妈妈总归是要从那里走的,我可以去那里等呀!我在出口耐心地等着,终于看到爸爸妈妈一边四处寻找一边朝出口走来。我兴奋地喊起来:“妈妈,妈妈!”妈妈又惊又喜,一下子冲到我面前:“急死我们了,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我说:“我找不到你们了,我知道你们会从这里出来,就来等了。”爸爸开心地说:“呦,你还是小诸葛亮嘛,真是神机妙算。”当时我还不知道诸葛亮是何许人也,心想一定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现在我终于认识了诸葛亮,你说我能不喜欢他吗?

第4篇: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范文

时间:建安十三年(公元前208)

地点:周瑜的军营中

人物:诸葛亮(刘备的军师)

周瑜(东吴军队的大都督)

鲁肃(东吴的谋士)

曹操(魏国的首领)

[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师]

周瑜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用弓箭最好。

周瑜(边说边点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敢造弓箭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笑了笑)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周瑜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既然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只要三天。

周瑜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严肃起来)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下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诸葛亮立下令状以后,两人又一起喝酒]

诸葛亮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名军士前来江边取箭。(诸葛亮说完,喝了几杯酒便走了)

鲁肃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好,是诸葛亮在说假话吧?

周瑜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说话的声音小了很多)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延迟,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就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再去探听一下,看他有什么打算。

[说完以后,鲁肃就去见诸葛亮]

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一下忙。

鲁肃这都是你自找的,我怎么帮得你忙?

诸葛亮你给我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我自有妙用。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不然。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回到周瑜那里,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

周瑜(非常疑惑)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拔了二十条快船,按照诸葛亮的话准备起来,等诸葛亮调度。终于到了第三天,诸葛亮把他请到船里]

鲁肃你叫我来做什么?

诸葛亮请你一起去取箭。

鲁肃(疑惑)哪里去取?

诸葛亮不用问,你去了就知道。

[这时候,大雾弥漫,船驶到了曹军的水寨,一字排开,船头向西,船尾向东。穿上的士兵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鲁肃(非常吃惊)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会派军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

[曹操听到了鼓声和呐喊声以后,就下令]

曹操(非常疑惑)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第5篇: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范文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深刻阅读心得体会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深刻阅读心得体会1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想要我给你推荐一本书,那么我会告诉你:《三国演义》。我向你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的故事中那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这种团结讲义气精神打动了我。现在,我给大家说说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其中一章吧:

我最喜欢的那章是《草船借箭》,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有一次,周瑜故意向诸葛亮提出要在十天之内赶制十万支箭,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计谋,就说:“曹军很快就到,十天必定会误了大事,我只要三天时间即可完成。”于是和周瑜立下“生死军令状”。半夜,周瑜把诸葛亮用来造箭的竹子和木头全部都烧光了。他认为,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三日内造完十万支箭,到时必死无疑。没想到在第三天,大雾蒙蒙的时候,借着曹操的多疑心,诸葛亮派人开出十条边上有二十多个稻草人的船,曹军以为敌方进攻,于是万箭齐发,箭全部插在稻草人上。等约有五六万支箭后调转船头。让箭射在稻草人的另一边。就这样,一下子收集了十万支箭。等曹军到的时候,插满箭的船早就满载而归。

开始大战时候,周瑜想乘机刺杀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早已开着船找了个借口逃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这种既机智为自己摆脱困难又顾全大局的优点。这本书里,每一张都非常精彩,无论是刘、关、张还是周瑜和诸葛亮的故事,都非常引人入胜。你又看过什么好书呢?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三国演义深刻阅读心得体会2三国,一个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年代;三国,一个扑朔迷离、疑问重重的年代;三国,一个令人神往、轰动几世的年代。三国,它是一段言不尽,说不明的奇幻历史。

第一次接触《三国演义》时,我还只是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虽说能看懂许多字,但却不知其意。就这样,一直到了四年级,我再次观赏了这本名着。从前笼罩在心间的浓雾变稀了,文章大意也悟出了许多。如今,我又翻开了这本陈旧的书,打开尘封的记忆,畅谈今之感言。

每每回想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段诗句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三国。或许,这正是三国的一个写照吧。说到《三国演义》,也许有人佩服诸葛孔明的足智多谋,感动关云长的忠心耿耿,感慨桃园三结义的情切。而我却对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_雄”的曹操情有独衷。也许有人不解,认为曹操不过是个_雄、枭雄。而你们却忽视了曹操的不凡才能。曹操门客众多,这无不是表明了他任人为贤、知人善任么?曹操的军队如此之雄大,这难道也不是表明了曹操超人的领导能力么?曹操取冀州,夺荆襄,灭刘表,拥军百万,上将数千,兵精粮足,横扫中原。意气洋洋,踌躇满志,旌麾南指。三国时期,“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然大多旋起旋灭,而后天下三分。三分之中,曹操实力,据天下三分之二,天下最终一统的基础由此而奠定。这怎么不说明曹操的政治手腕与军事能力超乎寻常呢?曹操上任济南相后,罢免了八名依附权贵,贪赃枉法的县级官吏,又下令拆毁祠堂,禁绝祭祀。一时使济南的社会风气改变不少。迁都许昌后,曹操立即招募农民,利用荒地屯田,后来又让军士屯田。曹操还大修水利,推广种稻,使中原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不正是体现了曹操的治世本领么?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正是曹操的人格风范。这种人格风范,气势恢宏,君临天下,是他成为三国时期最有成就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内在决定力量。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纵然是稀世伟才,但他也有不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见其“_”。他曾狂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见其“恶”。

有道是,大丈夫侠肝义胆,应擒日月,斩星斗,做一番轰轰烈烈、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只有这种人才是真的英雄,才会有号召力,才会席卷英豪天下来。这般,曹操不正是英雄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他是才华横溢的文人,他是凌云壮志的政客,他是用兵如神的宰相。他是个善恶共存的奇幻伟才。

品淡茶,依坐窗前,手捧一名着,笑谈风云人物,纵观三国之变幻。悠哉!悠哉!

三国演义深刻阅读心得体会3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早就久仰大名。放假这几天,我兴致勃勃地看了这本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了许多人物,主要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三位:诸葛亮、曹操和关羽。先说说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他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早在隐居隆中时,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辅佐刘备三分天下,对蜀汉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再说说曹操。曹操是一个政治家,又是一个军事家,既凶残_诈,又有雄才伟略。小说通过曹操杀吕伯奢全家、逼迫汉献帝、借扰乱军心之罪名杀死杨修等情节表现了曹操复杂的性格。关羽是一位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英雄。他忠于蜀汉、知恩图报、英勇善战、智勇双全。

我最崇拜的还是鼎鼎大名的诸葛亮。他足智多谋总能找到打败敌人的方法,这些都归功于他学识渊博、善于思考。他的空城计就曾经帮我智退小偷。一天,爸爸妈妈去上班了,只剩我一人在家里看书。

这时传来几下敲门声,我连忙跑过去,用门上的猫眼观察了一下,发现是一个长的贼头贼脑的陌生人。心想:“难道是小偷?”这时,我想起了《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把他吓跑。我就大声叫道:“爸爸快起床,有个不认识的人来敲门,是不是来找你的呀?”接着我模仿大人的脚步声走向大门。这时门外的楼梯传来一阵脚步声,我在猫眼里往外看,原来小偷已经溜走了。看来空城计还真是挺管用的!我还要向诸葛亮学习,做一个爱学习,勤思考的好孩子,和学习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完了《三国演义》,我懂得了不光学习和生活需要知识和智慧,连军事和政治都要知识和智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国演义深刻阅读心得体会4阅读如同饮食,在这些“食物”中,有着如甜点一样的娱乐书籍,也有回味无穷的古典名著,但这些名著中,对我来说最耐人寻味的就要属《三国演义》了。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读书之乐”

初次“食”这本《三国演义》时,看到刘关张结为异姓兄弟,并且讨伐黄巾军时,那场面,仿佛身临其境,浴血奋杀的情境让我义愤填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读书之乐”这种诱惑让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让我被这些英雄豪气深深渲染,看到赵云救阿斗的时候,那威武雄壮的身姿无可匹敌,一人抵挡千军万马,那舞着枪,挥着剑的形象,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直至做梦也能梦见他。

英雄当然也不只他一个,还有众人皆知的传奇人物——关羽。

水淹七军,刮骨疗伤等等事迹,都能体现了他的勇猛,斩杀华雄时,曹操本来想给关羽一杯壮胆酒,但关羽说等他回来时再喝,他打开城门,挥舞着青龙偃月刀,不几回合,就将华雄斩杀,等到拿酒时,酒竟然还是温的!看的我又惊讶佩服,又高兴地手舞足蹈,每当别人说起这故事是,我总是自豪地抢着说,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一样。

说关羽是说不完的,所以只好放下,说起另一位智者——诸葛亮。

诸葛亮七擒孟获,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他的故事,七擒,当我看到了才知道,原来是其次抓住了蛮王孟获,每次看到孟获被捕,我就乐得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这也上我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宽厚大度,使我更加佩服他。

至于“_雄”曹操吗,我并不怎么喜欢他,但他的一件事却让我记得很清楚,就是——割须弃袍。平时高傲的不可一世的曹操,今天怎么割须弃袍了?原来他是为了保命而割须弃袍的。当时曹操自己单枪匹马被马超追杀,马超对士兵们喊:“前面有胡须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话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己心爱的胡须。马超见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黄袍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曹操接着又弃了自己心爱的袍子。看这段是看得我“咯咯”直笑。

读书给了我很多快乐,也增长了我不少知识,我相信,我时刻都会记着,“食”书的感觉是多么美妙!

三国演义深刻阅读心得体会5每天阅读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知不觉,看了三遍《三国演义》,记得有人说,儿童不适合看《三国演义》,太暴力,太血腥。我想,这要看读者,我看到的就不是这些。

描写了公元三世纪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战争。书中描写了很多有名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讲的是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周瑜利用北军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曹操轻信,登上用铁索连在一起的战船,诸葛亮借来东风,黄盖顺风直扑曹军水寨,曹操大败北还。从这次战役中我明白了,敌人不一定是绝对的敌人,也可以变成朋友。就像我们平常学习,小组之间的成员虽然存在着竞争,但我们可以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以达到的状态,打造小组团队,一起合作打败其他小组成为优胜小组。

书中人物众多,但各个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我印象深刻的有“智绝”——诸葛亮,“_绝”——曹操,“义绝”——关羽。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机智勇敢,临危不乱,神机妙算……优点多得数不清。

在《空城计》中,司马懿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诸葛亮就让士兵大开城门,命令二十个士兵装作百姓在城门口低头洒扫。诸葛亮呢,坐在城楼上悠闲地弹琴,司马懿以为有伏兵便退兵了。读后感·读到这里我明白了:做事情只有自知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司马懿就是吃过诸葛亮的一次亏,他心虚,怀疑诸葛亮使用大计,就不听儿子的劝告害怕地推退兵了。诸葛亮就是算准司马懿的这点,才敢大唱空城计。还让我明白了:遇到困难,不要慌张,要静心思考,才能想出万全之策。

第6篇: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范文

一提到诸葛亮,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赞叹:真乃神人也。在我们的印象里,他仿佛文武兼备,还能通鬼神,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放眼整个三国,就是诸葛亮的舞台啊。但是,如你了解了真实的诸葛亮,你绝对会大跌眼镜。

我们现在了解的诸葛亮的形象,都是《三国演义》中神话了的形象。为百姓所津津乐道的好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如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借东风等,在历史上都不是诸葛亮的功劳,有的是张冠李戴,把别人做的安到他头上,例如空城计是曹操的智慧,而不是诸葛亮的;有的纯粹是为了艺术需要而凭空虚构的,如“三气周瑜”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事实上,在“诸葛亮三气周瑜”的这个历史时段内,两人根本没有打过照面,周瑜在长江中游一带活动,诸葛亮却远在湖南南部做后勤保障工作。而且在《三国演义》中让诸葛亮大出风头的赤壁之战,在历史上其实是周瑜主导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也就是个看热闹的角色。

那么,关于诸葛亮的名闻,有几个是真的呢,其中又有多少是虚构的呢?

三顾茅庐的真相

让诸葛亮闪亮登场的“三顾茅庐”事件的确发生过,这在正史《三国志》中有所记载,诸葛亮自陈的《出师表》也可以证明。但是,“三顾茅庐”中表现出来的诸葛亮的不图名利、安贫乐道却是值得我们怀疑的。

首先从诸葛亮的家世看,并非那么不沾俗尘。诸葛亮的姐姐嫁给了庞山民,这个庞山民的背景可不简单,他的父亲是庞德公,堂兄是庞统。这两个人在三国时期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庞德公是汉末名士,汉末豪强之一的刘表多次相请,他都谢绝,他在民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庞统更是一个有名的谋士,在《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齐名,人称“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卧龙”是指诸葛亮,“凤雏”就是指庞统。而他俩的绰号是谁取的呢?正是诸葛亮的亲家、庞统的伯父庞德公起的。

诸葛亮娶的媳妇也是真不赖,妻子黄氏的父亲是黄承彦。历史还把两家结亲的事情绘声绘色地记载了下来:黄承彦是沔南名士,对诸葛亮说:“听说你要娶媳妇,正好我女儿还没嫁人,虽然长得丑,但是有才气,跟你挺般配的。”诸葛亮当场很高兴地答应了这门亲事,黄承彦趁热打铁,立马用车把闺女送到了诸葛亮家成亲。当时的人们觉得这件事实在是太搞笑了,觉得诸葛亮真是太好糊弄了,乡里的百姓还编了儿歌唱:“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或许会有人不服气辩驳说,黄家女儿虽然丑但是有才华,诸葛亮是冲着女子的名声答应的,可是在那个时代,女子在深闺中,不太可能把才华彰显于世的,而且史书中关于诸葛亮妻子贤德的描述,也只是在嫁给诸葛亮之后出现的。所以这时候诸葛亮只是听了女子父亲的一面之词就痛快答应,不像是冲着女子的才华去的,冲着女子娘家家世去的还差不多。

这个黄承彦可不是个普通农夫,他是襄阳豪门大族蔡家人的女婿,刘表的连襟,还与庞德公、司马徽、徐庶等人交好。这些人都是名士,各割据势力积极网罗的人才。诸葛亮与这些人结成姻亲,绝对有利于他日后扬名立万,而且诸葛亮能足不出门就能有远播的“卧龙”好名声,也正是这帮人在后面宣传的。可以说正是这帮人引导着刘备一步步地走到了诸葛亮的茅屋里。

诸葛亮能从一介草民成为刘备的肱骨之臣,绝对是精心布的局,而他的这些手段也只能钓到势单力孤的刘备。曹操、孙权手下谋臣猛将如云,根本不屑于用他。刘备也心知肚明,知道自己缺人缺力量,缺吸引人才的魅力。所以和诸葛亮一拍即合,演出了这流传千古的“君臣佳话”。

治国有方、驭军无能

刘备把诸葛亮请出山也真是看上了诸葛亮的能力,诸葛亮的确有其过人之处。他常常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是治国人才,乐毅是军事人才,都曾在自己的时代创造了奇迹。诸葛亮有治理内政和后勤的才华,比起管仲也许还有些资本。但是他自比乐毅以表示自己的军事才华,就有些过分了。很多历史名人都曾明确指出,诸葛亮,治国有方、驭军无能。

诸葛亮在治国上还是挺有能力的。他在短时间内使蜀汉改变了刘璋时期的懦弱政治,使得蜀汉的政权在曹魏和东吴的压制下能够扎根生长,阻止了曹魏一统天下的步伐,造就了三国鼎立多年的局面。在处理西南地区复杂的民族问题上,诸葛亮也充分表现了他的能力,使得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能够臣服于蜀汉政权;在经济民生上,诸葛亮也为蜀汉立下了大功,诸葛亮执政期间,关注民生建设,实行很多利农利商措施,使得当地百姓生活富足,并积累了大量财富,也为六出祁山的军事活动奠定了充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在军事上,诸葛亮的确没有出众的才能。人称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寸土,孔明一生枉用兵”。首先在战略上,蜀国内部还不稳定,地方的势力和外来的势力还不能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后方不稳定;另一方面,蜀国的经济建设也只是刚刚开始,实在不该屡屡开战,消耗实力,使得蜀国的经济始终不能达到繁荣状态。从这两方面来说,蜀国的确不该打仗,这是自损元气的表现。

可是既然诸葛亮一意孤行非要完成当年对刘备的保证,那么就应该在战场上尽力而为吧。事实却是让广大粉丝们失望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只是“对不起,我已经尽力了”。他不但对战前准备认识不足,而且在战争开始以后,又存在着战术上的失误。仅仅从用人上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诸葛亮选用的将士大多是荆州嫡系,将蜀中人才排除在外,导致了人才的匮乏,使得蜀国六次北伐中,无论准备多充分都失败而归。诸葛亮的这种狭隘的用人观,不但使得蜀军缺乏人才,也导致了军心和民心的分离,这种后果是致命性的。

刘备托孤看走眼

其实诸葛亮的政长军短的特点,刘备是知道的,从史书上看,刘备终其一生,没有派诸葛亮指挥过一次重要战役。在刘备看来,诸葛亮的指挥作战水平是在自己、庞统和法正之下的。

在刘备过世之前,诸葛亮只是负责后勤和内政。而后来将兵权交给诸葛亮也是因为专业人才都不在了的缘故。在刘备临终的时候,能够将国家托付给诸葛亮,也正是看中了诸葛亮不善用兵、善于治国的特点上,估计他是希望在自己死后,诸葛亮辅佐自己的儿子在益州好好生活,就别想着出去折腾了。但是刘备预料错了,也正是这一错误,使得蜀汉在他死了以后逐渐衰败下去。

受到刘备托孤的诸葛亮,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仿佛整个蜀国的命运都担在了他一个人头上,于是诸葛亮兢兢业业地打理国家。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诸葛亮一点也不为过。可我们在赞叹他敬业的同时,对他的成就却不敢苟同。

诸葛亮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对整个蜀汉的大小事都要亲自管理。不放权,是一个领导者最不该有的。领导者,是领导别人如何做事,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这样不但自己辛苦,更是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这造成了在诸葛亮死后,费t、董允、姜维等人只能独当一面,而不能统驭全局,致使政令、军令不能统一,使得蜀汉内部陷入混乱。

而在对少主的培育上,诸葛亮更是辜负了刘备的托付。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宫中府中,具为一体……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样的管法,即使后主刘禅有雄才大略,也无发挥之处。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中大小事情全凭“相父”决断,刘禅根本就未亲政,诸葛亮死后,他对军国大事一无所知,无法作出决断。年少时候的刘禅还是很聪明伶俐的,结果缺乏锻炼,慢慢成了废材。可以说,刘禅昏庸无能的形象,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

站对队伍变成“神”

纵观诸葛亮一生的业绩,他的政治谋略实在算不上第一,在三国时期,他不只是与“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不能比,也比不上远见长远和冷静的郭嘉,一身是胆的程昱,百出奇谋的荀、荀攸叔侄,还有惟恐天下不乱的贾诩。这些人论谋论计,以及内政、军事,都是建立曹魏半壁江山的关键,乃至晋灭三国,都是这些人打下的基础。所以在三国英雄榜上,诸葛亮的地位并不是很高。

但为何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诸葛亮能够被捧上神坛呢?

其实这主要归功于他站对了队伍,做了后世当权者希望他做的事。三国中,论正统,刘皇叔是汉室后裔,别管他是卖草鞋的还是打酱油的,人家姓刘,具有合理性,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师出有名,在强调君臣父子的古代,吴魏两国时常也感觉到理亏。所以在历代统治者眼中,宣传刘备一脉的正义性,有助于稳固自己的统治。在历代官府的大力宣传下,刘备一脉的人显得格外地正义和高大。

不只是诸葛亮跟对了人,而且他本人的政治作为虽然在当时没有巨大收益,但是随着时间的流转,彰显出了惊人的效益。诸葛亮最大的成功,就是在刘备死后,在自己手握重权的时候,没有废掉后主自己称帝。当时曹操非常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曾在历史上名盛一时,人们也曾对他保护汉室有过正面肯定,对他的政治、军事成功也是大加赞扬。但是在曹后,他儿子曹丕废汉称帝,一下子成了真正的乱臣贼子,曹操之前的政治活动都成了篡权的前奏,所以曹操代表了乱臣贼子。在历代统治者的刻意引导下,曹操的形象逐渐黑化,其政治才华也被历史扭曲了。而无论是诸葛亮,还是诸葛亮的后代,都没有篡权,这就成功保护了自己的名声,赢得了“忠君爱国”的美名。

作为臣子,其他的要求都可以商量,但是在“忠君”上,是“一票否决”制。在这方面,战国末期秦国的王翦做得很成功。在他刚开始出兵攻打楚国之前,向秦王讨要很多的良田美宅,正是他的这个“贪婪”的行为,让秦王赢政真的放心了――王翦这老小子原来是个如此贪财之人,他有财富累赘,说明他并没有谋夺天下的野心,寡人把军队交给他可以放心了。从率六十万秦军伐楚攻百越直到班师回朝,秦王都不曾表示过怀疑,可以说,正是王翦的“贪婪”,使得他在“功高镇主”的情况下,还能保住富贵和性命。

第7篇: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范文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发生着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三国演义

今天本人向您介绍我最爱看的《三国演义》这部不朽名著。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东汉末年乱世群雄纷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黄巾之乱:指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号召天下百姓反汉灵帝。)、董卓之乱(董卓之乱:指董卓进京后实施暴政。)、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指魏、蜀、吴共分天下,形成犄角之势。)、三国归晋(三国归晋:指司马懿造反于魏,又灭蜀、吴两国,后司马懿长孙司马炎即位,国号晋。)等五个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场画面,成功刻画了一千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内容与陈寿所著《三国志》基本相同。根据固定的人物形象,进行发挥:夸张、美化、恶搞、丑化等。《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从那以后,文人纷纷效仿,但成就都没有超载《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 吴浩帆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是罗贯中写的,它说的是魏国、吴国、蜀国这三个国家争霸天下的故事。

蜀国的人有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诸葛亮、徐庶、庞统等。吴国的人有孙权、周瑜、鲁肃、黄盖等。魏国的有曹操、夏侯渊、夏侯惇、司马懿等。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和赵云。诸葛亮非常聪明,蜀国就是靠诸葛亮才打了很多场胜仗;刘备非常爱护百姓;关羽很勇敢,有一次他中了毒箭,请华佗来治病,华佗说要刮骨疗毒,结果关羽还笑着下棋;张飞很勇猛,他在长坂坡大喊一声:“谁敢与我决一死战!”把曹操的军队吓的连连后退好几里;赵云非常厉害,赵云在长坂坡被曹操围攻的时候,他把曹操的五十员大将杀了,杀出了一条血路冲了出去。

三国演义有一百二十回,我最喜欢草船借箭那一回,草船借箭讲的是蜀国和吴国联合,派诸葛亮当使者,周瑜很嫉妒诸葛亮,就想难倒他。于是,周瑜就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回答说:“用弓箭。”周瑜说:“好,那你十日之内帮我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不用十天,三天就够了,我愿意立下军令状。”第一天过去了,诸葛亮没有动静。第二天过了,诸葛亮还是没有动静。第三天夜里,诸葛亮请鲁肃一起上船,诸葛亮让士兵在船的两侧插上草把子,向曹营前进,曹营的将领叫士兵射箭,结果船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让船开回去,周瑜正好派士兵来搬箭,鲁肃见到周瑜,就把经过告诉了他。周瑜想: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呀。

三国演义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非常喜欢它。

《三国演义》读后感 赵鹏阳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本让我们受益深浅的书。我一看到它就迷上了它。《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最受欢迎、最有气势的历史小说,集政治、军事、外交、心理、文学、历史的精华于一体,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

《三国演义》中人物众多:有为人仁厚、深得民心的刘备;有诡计多端、凶残奸诈的曹操;有谋士众多、根基深厚的孙权;有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心胸狭窄、文武双全的周瑜等等。

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他,在其他武将都不看好他的情况下就来了个 火烧新野,让人信服!之后不负众望在东吴舌战群儒,最终促成孙刘联盟,与周瑜对计:巧借十万支箭;用借东风,火烧赤壁;还让周瑜赔了夫人有折兵;最后气死周瑜,使周瑜对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等等一些让你我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故事。

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做什么事情都要认认真真,要努力学好每一科知识并认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习好科学知识并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用我们学好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社会之中,懂得学以致用!

读《三国演义》 吕铭

近期我读了中国古内四大名著之一——由罗貫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使我深有感触。

《三国演义》讲述了在三国时期,三个大国:魏、蜀、吴中的明征暗斗,但最终全归于晋国。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聪明机智。

当读过诸葛亮草船借箭后,我的心为这一震。三天呐,三天内交出十万支箭,那要动用多少人手才行呢?但诸葛亮第一天没有行动,第二天没有行动。我暗暗地为他捏了一把冷汗,他可是立了军令状,三天交不出箭可就要人头落地了,一代英才就这样死了吗?还是他另有妙计?往下看,第三天四更有毋分,诸葛亮终于行动了,但他只是用草船,我心想:这跟箭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也像鲁肃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急不可待地往下看,原来诸葛早有妙计,用草船向曹操借箭。诸葛亮可真是聪明绝顶啊!

当读完诸葛亮空城退敌后,我不禁呼道:“妙计,妙计!”虽然马谡自负失街亭,但诸葛亮则胆大心细,以空城退城外百万之兵,这一计不伤一兵一卒,用得妙,用得巧,用得准,司马懿也是对孔明心有余悸,不敢冒然进攻,可见诸葛亮做事情小心谨慎,熟知敌人的弱点。

读过《三国演义》之后,我会向诸葛亮学习,多读一些书,多积累一些知识,热爱自己的国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许多重担还等着我们去挑,我们应该热爱国旗、国徽,热爱祖国美丽的一山一水,绝对不容许任何外来势力干涉我们的内政,绝对不容许敌人侵犯我们神圣的领土,长大后用我的满腔热情去报效祖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

书?我家多的是,最吸引我眼球的还是那本厚厚的《三国演义》了。

不知……看了多少遍,每一遍都是那么的精彩、激烈、紧张,每一遍我都又能读懂前一遍没能明白的某些情节。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分归一统”共计一百二十回明代的罗贯中用小说的方式记录下这用无数英雄豪杰的智慧、生命谱写的历史,留给我们后人多少阅读的乐趣啊!

《三国演义》里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代表人物,比如:阴险狡诈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情有义的关羽、善用能人的刘备、心胸狭窄的周瑜、扶不起的阿斗……等等举不胜举。在这么多的人物里我最喜欢崇拜的是诸葛亮。记得在我们家里曾经讨论过有关各自最喜欢的三国人物,我爸爸最喜欢关羽、我妈妈最喜欢曹操(这……有点另类!)我喜欢诸葛亮的理由有太多啦!其中最让我信服他的是他空城计,就是诸葛亮在没有足够的兵力又连败失去几座城的前提之下,面临司马懿重兵兵临城下他能独自站在城门上捂琴退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独特的智谋以及对于司马懿弱点的掌握。

《三国演义》读后感 黄悦阳

今天,妈妈去图书馆帮我借了一本《三国演义》。封面上是两个高大魁梧的人在搏斗,我想:他们是谁呢?于是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了这本书。

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古代英雄的叱咤风云、侠肝义胆的过人气概。刘备的宽厚仁义,关羽的忠义无双,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曹操的狡诈多疑,杨修的恃才放旷,周瑜的才华横溢……其中,最令我佩服的是诸葛亮,他造出了木牛流马来运粮草。木牛流马的舌头只要轻轻一转,就停止不动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造出来的,这样复杂的东西,只有诸葛亮才能设计出来,令我敬佩。他勤于思考,击败了不少聪明的人。我就缺少这种能动手动脑和创新实践的能力,这一点我还要向神机妙算的孔明先生学习呢!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羽的刮骨疗伤,神医华佗把关羽的肉划开,用刀刮去骨头上的毒,想想也可怕,这种疼痛可不是常人所可以忍受的,可关羽一边喝酒,一边与人下棋,谈笑风生,看到这里我也很佩服关羽的勇敢。想到我小时候一看到针管就哇哇大哭,遇到一点小困难小挫折就退缩不前,真是很惭愧。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还久久的沉迷在三国的故事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一套书,百看不厌里头有道理,还有些感受

在《三国演义》中,人物都有性格,有的奸诈无比,有的为人宽厚,有的智勇双全,有的有勇无谋,有的……性格决定他们的霸业,如:吕布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所以为人所憎。最后被曹操打败;袁绍统治冀、青、幽、并四州,精兵70万与曹家7万交火,但曹操烧乌巢,收大将张邰、高览,将袁军杀得只剩四五万人,曹操收了无数军兵,人马多达83万,诈称百万,势力大有增长。

《三国演义》中不仅有故事以及人物性格,还有许多从人物身上得出的道理: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告诉我们不可骄傲;袁绍大败于官渡告诉我们不可轻率;马超大败于潼关告诉我们不可心急,曹操曾割须弃袍于潼关,但他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告诉我们必须忍住眼前的不利与不快,成功才可以到来。

看《三国演义》对我们十分有好处吧,希望大家也能都来看一看这部历史巨作。

读《三国演义》有感 范耘滔

一本好书,是值得我们去反复阅读的。今天,我就又一次,去细细地品味了一本书——《三国演义》。

在东汉末年,由于汉朝的软弱无能,从而导致了三股势力的形成,逐渐成立了异常鼎盛的三国,各自雄霸一方。他们的首领分别是:曹操、刘备、周瑜。为了统一中原,他们便一心想征服对方,成为霸主。可惜,这个梦想谁都没有实现,最后还是被西晋,翻开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新篇章。就这样,曾经那个兴盛一时的三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销声匿迹了……

过去,人们为了权力与地位,而相互之间明争暗斗、发动战争。现在,人们逐渐明白了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三国时期的波澜壮阔,无不令人赞叹,它为历史,谱写饿了精彩的一页。其实,现代社会和是三国也有几分相似。有人为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友情破裂、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明枪暗箭……人的恶性一面在此暴露无遗。虽然诸葛亮很高明,却也没能去说服其他人和平相处啊!

《三国演义》我还会反复去读,因为这是一本能让人不断有收获的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 王品喻

寒假里,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书里面的故事有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白帝城托孤、周瑜打黄盖、走马荐诸葛、官渡之战、三顾茅庐……每个故事我都很喜欢。

特别是这个故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关羽和刘备在下邳失散,关羽虽然已向曹操投降,但心里还是想找到刘备。当他得知刘备在袁绍处时,关羽便立即前去投奔,他单枪匹马保护甘、糜两位夫人,千里寻兄。在五关当中分别受到了孔秀、韩福、孟坦一路上劈荆斩棘,把困难抛在脑后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拦。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最后终于与刘备相聚。

当我读到故事中关羽为了保护甘、糜两位夫人,单枪匹马,一路上劈荆斩棘,不惜生命、不怕困难,冲出重围时,真是令我佩服!而在现实生活中,我被一个小小的木头划破了皮都已经号啕大哭了。而关羽呢,就算他的左臂被毒箭射伤了,也不畏惧,真是自叹不如啊!在平常的学习中就更不用说了,每次遇到难题,想也不想就跑去问妈妈。跟关羽比较下,真是惭愧啊!

看完了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懂得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要勇敢去面对,努力去克服,才能把问题解决。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我还会读下去的,因为里面还有很多我不理解的情节,这就是经典名著的魅力吧!

我们在来说说关羽吧,他简直是张飞的翻版,也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缺点而丧了命。关羽生的相貌堂堂: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人称美髯公,

跨下赤兔马,手上偃月刀。云长温酒斩华雄,一代名将华雄在关羽手下竟敌不过一招被斩;单刀赴会,就这气势,单身一人敢入万险之中,面不改色,心不跳,真勇也!水淹七军,破曹军千万之众,自己却毫发无损,中箭亦战,战场上被流箭射中,刮骨疗毒,谈笑风生啊!镇守荆州,保刘备之大后方多年,真是不容易啊。可惜,正因为他的天下无敌,使他变得太骄傲了,使他败走麦城,太过轻敌使他被吴国的一个末将杀死。但是,人们没有忘记他,他的地位和诸葛亮一样,不,甚至超过了诸葛亮。几乎在全国的每一处地方都有关帝庙,他,不是皇帝,却是武帝!他的失败在于骄傲,古话说骄兵必败,我们同样也不能骄傲。

啊,三国有多少名将谋士——几乎无穷无尽,他们都能能给我带来许许多多的启示······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的希望在于跳出这朝代周期圈,祝和平永远笼罩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第8篇: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范文

小的时候对诸葛亮顶礼膜拜、敬仰之极!此时自己把诸葛亮奉若神灵、尊为智多星、谋略王,而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感觉过去诸葛亮所披的神秘面纱日渐褪色,觉得他不再是高深莫测了,我慢慢开始平视诸葛亮,自己似乎看清了诸葛亮的“轮廓”,顿悟诸葛亮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灵魂之人。

大学毕业后,自己一直在商业领域里从事战略管理、策略谋划、营销策划等工作,工作性质与诸葛亮毫无二致,只不过诸葛亮活跃在三国的古战场、政坛,而我则效力于当今的财经领域。在多年的战略规划、策略研究的实践当中,始终以诸葛亮为师,每每在进行每一项战略管理、策略研究时,脑海里总浮现诸葛亮,好象他就陪伴在自己身边,特别是在思路中断、思维卡壳时第一时间想到诸葛亮,以己观人、反躬自问:如果诸葛亮遇到与我类似的这种情况,他会怎么办?自己下意识地把诸葛亮当成了一面镜子,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不断以之鞭策激励自己积极进取。正是在诸葛亮的感召、启发和鼓舞下,我不停地“创意、创新、创造”,在医疗保健、IT、家电、旅游、文化、地产、汽车等行业小有建树。也许是因为工作的缘故吧,自己“好象离诸葛亮挨得比较近”,对诸葛亮看得比较清、比较透,因此时常萌生“透视”一番诸葛亮思想,为世人好好解读一下这个经典的符号的念头,可是当自己铺开纸拿起笔时,大脑一片空白,诸葛亮这符号依旧抽象难解。

2003年在“非典”肆虐横行的五一,本人在进西藏旅游返回的途中专程去了一趟武侯祠(国内关于诸葛亮的名胜古迹有很多,但以武侯祠最为出名)观瞻诸葛亮的“音容笑貌”,身临其境地再一次感受到了三国硝烟四起、群雄逐鹿的古战场氛围,同时也似乎领略到了诸葛亮羽扇纶巾、气定神闲、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决胜千里的飒爽英姿——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武侯祠里再一次读到诸葛亮的“心路历程”的真迹——镌刻在墙的《前后出师表》,愈发觉得诸葛亮也是一位血肉丰满、感情丰富、满腔热诚之人。愈发觉得诸葛亮已经成为一个跨越时空界限永恒经典的符号,自己再一次产生要尽自己绵薄之力公正地为世人解读它的冲动。可是冲动过后大脑依旧一片空白,“诸葛亮”这一符号依旧高悬于空中,于是自己只好又投入繁忙的日常工作中!

直到去年初,自己有些沉不住气了,因为有太多太多世人出于各自用心和目的,总爱“杂耍把玩”诸葛亮,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总喜欢错读、误判该符号。他们或贬或褒,或把诸葛亮视作神灵供奉于神龛之上,或把诸葛亮的神秘面纱扯下来,扣上“诸葛村夫”的草帽。接着就有不少文痞对他口诛笔伐敲骨吸髓;接着就有不少商人来质疑其策略,将它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于是一时间关于诸葛亮的一家之言、一孔之见纷纷扰扰、甚嚣尘上。

第9篇: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范文

一、 借课题牵引出文本主线

1. 板书、齐读课题。理解:顾,拜访。

2. 谁三顾茅庐?请谁了?(板书:刘备 诸葛亮)

3.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来说说在这两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诚心诚意)

4. “天下奇才”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你知道这个雅号的来由吗?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看!

【设计意图:从题入手,直入正题,简洁明了。通过释题和开放式的复习谈话,了解故事起因,利于尽快进入课文重点内容】

二、 借环境清幽隐喻高人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 指名读。

2. 理解:“蜿蜒”什么意思?注意看它的偏旁,猜猜看。(弯弯曲曲,像蛇一样)

3. 引读:弯弯曲曲,高高低低,在人们的眼中就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卧龙就好比是那――诸葛亮,因此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

4. 这里不仅山色壮美,而且松林翠竹,潺潺的溪流也秀丽宜人。指导读好。

【设计意图:文本中第三自然段开头景物的描写历来是老师的困惑。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作者忽然宕开一笔写隆中景物,对于情节的连续性似乎不利,因此将之放在何处教学着实让人颇费思量。我将它放在情节还没有展开之前,这样既可以维持情节的连续性,让文本板块清晰,便于学生学习;也可借助卧龙冈、青松翠竹这些中国文化中具有高洁隐义的象征物以及这里清幽雅致的环境,为诸葛亮的出场浓墨渲染,以期达到“未语先有情”的设计意图】

三、 借多重比较表达诚意

1. 清山秀水,绿林翠竹,好一处风光!可是刘备无心欣赏。此时的刘备刚被曹操打败,急需贤才辅佐自己。谋士徐庶曾进言刘备: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刘备决心要请到他,可是前两次拜访,都没有见到诸葛亮,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在刘备第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又具体表现出了刘备的敬重和诚意呢?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用笔画一画,写一写。

2. 交流:你从哪儿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引导要点:

刘备与张飞的对话

(1) 指名读张飞的话。

理解“嚷”,张飞在读者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粗鲁、直爽,粗人)所以我们都称张飞是“猛张飞”。那么这个猛张飞“嚷”起来,会怎样呢?会是个什么感觉呢?指导读好。

(2) 指名读刘备的话。

斩钉截铁,看来真是生气了。可张飞与刘备的关系不一般啊,他们可是结拜兄弟啊!想当年,桃园三结义,那是怎样的兄弟情深啊,可此时的刘备为了诸葛亮――一个还没见面的外人,而生气地责备自己的兄弟,足见刘备对诸葛亮的确是――非常敬重的!

前往途中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如何能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自由讨论,借用清幽的环境,清脆的马蹄声,并结合“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来体会)

到达隆中

出示: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1) 感受两处“轻轻”,体会刘备小心翼翼里透出的那一番敬重。

(2) 从安排张飞、关羽在门口等待,体会刘备知人懂人,慎重周到,这周到的心思里也包含着刘备的那一份敬重与诚心诚意。

(3) 比较体会,突出“诚心诚意”。

① 而他自己则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恭恭敬敬地站是怎么站?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立的样子?

② 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了多久啊?

时间:半晌(时间长,起码不少于一小时)一个时辰(两小时)

引读:一个小时过去了――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

两个小时过去了――刘备还是那么……

恭恭敬敬地站一会儿并不难,但要恭恭敬敬站好几个小时,刘备感觉能舒服吗?(不舒服)

③ 身份比较。

刘备是什么人?刘备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论辈分应该是当朝皇帝的叔叔,人称“刘皇叔”,皇帝的叔叔啊!再说当时的刘备也是一方英雄了。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就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使君就是刘备。

诸葛亮是什么人?(一个村民,用古话说是草民,山野村夫,一介布衣)

一个是皇叔,一个是布衣百姓,这地位的悬殊也太大了。但是刘备恭恭敬敬地等候着。

④ 年龄比较。

刘备当时已经46岁了,而诸葛亮才是26岁的小伙子。

⑤ 体会:那么刘备能这样不顾身份、地位、面子以及年龄的悬殊,如此恭恭敬敬地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容易吗?――不容易!是啊,不容易啊!没有这份诚心诚意是万万做不到的。

(4) 快步――一个“快”字,你读出了刘备的什么心情?他想迫不及待地干什么?(激动,兴奋,想马上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这一行行、一句句,流露的都是刘备那一份诚心诚意,那一份敬重!

【设计意图:只有用对比方显出可贵。这一部分设计我处处利用原著情节进行多重比较,突出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桃园结义手足情与素昧平生的比较,悠然午睡与长时间恭敬等候的比较,身份的比较,年龄的比较,在不断的比较中结合词句,让学生深刻体会刘备的情真意切】

四、 借《三国演义》领悟雄才

1. 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了诸葛亮,那么初次见面的诸葛亮又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才华呢?他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呢?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 你读了有何体会?诸葛亮值得刘备三请吗?(值得!)何以见得?

(1) 提出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策略。从书名《三国演义》我们就知道,这个策略的确高明。

理解:群雄纷争,群雄就是很多英雄。当时很多乱世英雄之间争斗不断,战火连绵。天下一片混乱!你还知道东汉末年哪些乱世英雄?(孙权、曹操、吕布、董卓、袁绍)

(出图)教师讲解当时背景:当时曹操在北方,拥兵百万,占据大片肥沃的平原地带,孙权据有江东,国险民附。鉴于这种形势,诸葛亮建议刘备先拿下荆州,再取益州,向西扩展,建立基业,和曹操、孙权形成三分天下的局势,最终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隆中对”。经诸葛亮这么一分析,群雄纷争的混乱形势立即明朗。刘备听了――学生接读:“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青天。”

茅塞顿开,你怎么理解的?(刘备一听立即明白了)

就像拨开云雾见青天。这就叫“拨云见日”。

小结:寥寥数语,就让刘备茅塞顿开,看来诸葛亮的确是值得刘备三请的。

还从哪里看出刘备的三请是值得的呢?

(2) 如鱼得水。

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如果说刘备好比那鱼儿,诸葛亮就是那――(水)刘备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好一个如鱼得水。

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的话,就知道,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打了好多漂亮的胜仗,谁知道?来说说看。

(博望坡大败夏侯淳、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火烧新野、三气周瑜、智算华容等)

诸葛亮不仅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而且还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可见诸葛亮对刘备是多么重要啊!难怪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再读:“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设计意图:三顾茅庐,诸葛亮能否担此深情?学生如只凭借文本寥寥数语显然不足以深刻感受。因此本设计中我将诸葛亮出山辅助后所有大事件融汇贯通,不仅丰厚了文本,加深了理解,同时也让朗读有了情感依托】

五、 借先生文章怀念先主

1. 刘备三顾茅庐,以他尊重人才的诚心,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在诸葛亮的辅助下,刘备如鱼得水,成就了一番大业。21年后当诸葛亮回忆往事 ,仍十分感念刘备当年的深情厚谊,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出师表》就是证明。

(大屏幕出示《出师表》节选)

师:(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

(2) 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3) 简单解读这段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介草民而已。先帝,指的就是刘备,写此文时刘备已经死去,故称先帝。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不嫌弃我出身低微,猥自枉屈,亲自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向我询问当时天下大事。因此我感激不尽,于是终身追随先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学们,还有什么比诸葛亮本人多年来的一直感念于心,一生的追随,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刘备当年的这份诚意呢!

(4)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背一背节选部分。

【设计意图:千般诚心都是后人评说,在此,我引用了诸葛亮本人写的《出师表》片段,再现诸葛亮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感激之情。我变换角度,从诸葛亮无可置疑的深情追述中,既可以让学生再次深切感受刘备当年的这份诚意,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现实意义】

六、 借拓展练笔揭示意义

1. 同学们,假如到此时,张飞再次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生练笔,交流)

2. 小结:是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所以 “ 三顾茅庐 ” 这个成语到今天也就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

【设计意图:这个读写结合点选择的主要意图:一是想借此练笔让学生回顾文本内容,甚至结合原著,进行丰富的语言表达训练。二是想借张飞多年后的幡然醒悟,直言感慨,揭示出“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义】

七、 借邮票插图激发阅读

最后,请同学们看我们课题旁的这枚刘备三顾茅庐的邮票,其实,从1998年起,我国已经开始发行《三国演义》的邮票了。至今,已经发行了五组邮票,共20枚,3枚小型张。课后请同学们再去找一找剩下的那些邮票,并去了解了解邮票中的三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