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精选(九篇)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

第1篇:高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历史教学 一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中的历史学习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高一高二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因为能力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养成也有助于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二是高三是总复习阶段,如果把高中学习比喻成爬山,高一高二的学习就是上山的过程,学生是用一种仰望的角度,以陌生的面孔接触、认识新知识;高三的复习则相当于站在山顶俯视全山,既要找出上山过程中自己没有看到的景点,又要站在更高、更新的角度重新认识经过的每一个景点,既要真正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觉,又要达到“高屋建瓴”效果。

目前,高三历史复习通行的方法是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基本上占用年前四五个月的时间;第二轮通过专题复习和训练培养能力,时间为年后二月下旬到五月初的两个多月的时间;第三轮再回归教材,查漏补缺,以达到知识的完善,时间是高考的前一个月。整个高三复习的核心仍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向联系。然而这种复习方法往往是老师讲解过多,占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甚至有些老师把知识整理出来,强化学生背诵,忽视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与高考试题学科能力考查的目标有较大差距,也就是说这种传统的历史复习方法一旦处理不当就不能适应高考的新变化,一定要用“大历史教学”的思想指导高三的历史复习工作,才会顺应如今的高考新变化、新形势,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大历史教学”,就是历史教学要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基点,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培养历史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增进学生作为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用“大历史教学”指导高三一轮复习,主要是要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整理基础知识,坚决避免重复高一高二的教学模式和内容,避免要求学生机械的死记硬背,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高三复习真正使他获得了新知和能力的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老师一定要设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高三复习的内容都是高一高二已经学过的,无论教学模式还是知识整理,如果单纯的重复、缺乏新意,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对本学科学习产生厌烦。

要让学生在高三复习中有新鲜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首先要深挖,就是对基本的学科知识深入挖掘其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由于高中历史教材采用模块、专题的方式编写,不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或者某一时期历史内容的整体认知,学生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就不深刻、不透彻。因此,一轮复习深挖显得很重要,一般是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内容、影响入手,把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分析全面,或者运用同类比较的方式,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自身特点、现象与本质。特别是对背景、影响的分析,可以变化不同的方式总结整理。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的角度,也可以用内因、外因的方法,还有主观、客观的角度以及积极作用、消极影响或者局限性等方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评价认识方法。

其次要拓宽,即适当的联系、延伸和补充。通过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观点等,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教材的局限,按照高考考试大纲的体例,三本教材紧密结合,先横向整理历史知识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各个方面,然后再纵向分析其发展线索,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高考试题力图呈现新材料、新情境,所以,高三老师还要想办法引用一些课外材料包括大学历史教材中的材料、观点,主要包括基本的史实、史料,还有重要的基本历史理论和结论,甚至引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多了解一些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第2篇:高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考试大纲;基本要求;二轮复习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从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及要求等方面具体规范了高考试题的要求。从2010至2013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的纵向比较看,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命题要求及试卷结构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体现了高考命题继续保持稳定、稳中求变的精神。所以,认真研究和把握一直稳定不变的《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对做好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有重要意义。

一、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

从近几年考试大纲看,基本要求明确而稳定。在2013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考试内容”中明确规定了历史学科的考查内容——“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指明了历史教学与复习的五大目标——基本历史知识、学科素养、科学历史观、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

而在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又具体阐明了历史学科的三大素养:史学思想素养——科学历史观,专业知识素养——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学科能力素养——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及论证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轮复习应针对这五大目标和三大素养,围绕讲知识、重能力、提素养三大核心环节,采取科学方法与策略,有效组织教学,提高复习效益。

二、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方略

针对考试大纲基本要求,结合教学实际,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应切实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讲清讲透历史主干知识

由于是文科综合形式,历史试题题量有限,决定了高考试题覆盖的知识点也是有限的。因此,考查的知识点也主要集中在历史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知识中。在二轮复习中进一步讲清讲透主干知识,突出教学思路,避繁就简,对提高复习效果大有裨益。

首先要理清历史发展的背景思路,在理清总体思路中有机贯彻科学历史观。如理清经济成长背景思路,可综合运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生活史观、唯物史观等,对影响经济成长的自然地理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因素、交流联系因素、因果关系因素等进行全面剖析。

其次要理清历史过程的思路。一是通过历史分期,将复杂知识简单化、系统化,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二是通过分类,突出过程,抓规律找特点;三是通过定性,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如对中国近代五类工矿企业的准确定性;四是通过对特殊知识的剖析,深化理解,如全面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衰落中走向“活跃”;五要提高抽象要点与论据支撑的结合。

(二)科学拓展历史知识

由于教材版本问题及能力考查的要求,高考命题不会拘于教材,只能通过材料来考查知识能力、方法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高考试题的选材与教材的关系是——“托”(依托教材)、 “脱”(脱离教材)和“拓”(拓展教材)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二轮复习中必须科学合理地拓展历史知识。主要拓展方式有:1.学科内引申性拓展。如拓展分析农业起源的意义等。2.学科内补充性拓展。如分析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意义,是“为民主革命的转变提供社会基础”等。3.学科内对比性拓展。如分析康乾盛世时的东西方世界。4.横向联系性拓展。5.结合时政延伸性拓展,或称时代性拓展。如分析中国梦在历史上的体现等。6.小切口专题归纳性拓展(又称综合性拓展)。如对“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拓展分析。

(三)适当渗透热点问题

学历史就是为了古为今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考突出这一理念,二轮复习更要体现这一理念。热点问题渗透的方式主要有:1.体现历史知识的生活化趋势。生活史观正在高考中不断体现与加强。2.时事政治的渗透。如“岛屿之争”就是当今世界全球性的突出热点。3.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如英国政府的现代经济理念,包括创办大型产业公司,吸纳海外资金形成金融中心等。

第3篇:高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近日,笔者到一些学校调研,听了部分高一历史课,发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课后的交流中教师谈到当前的教学困境:虽然四川已经进入新课改,但高一学生普遍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以“背诵”为主的学习方式,还有部分学生因为今后选择理科而放弃了历史的学习。基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树立起全程教学观。

一、树立历史教学全程观的缘由

(一)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性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不管是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都是必要的,这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的情况是,即使是文科的学生到了高三,历史学科也存在着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学会用历史观的方法来分析问题的情况。高三的许多问题不是高三才产生的,而是高一、高二,乃至初中就已经产生,我们应当将高中看成一个整体,树立全程意识,每个阶段做好每个阶段的事情,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程教材编写特点的要求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专题式的编写方式。一个专题,往往涉及古今中外,时间跨度大,教学容量大,课时又相对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大。教学的难度也大,需要教师适量做知识的整合和补充工作。高中的历史学习,对学生能力要求更高,知识的深度广度更大,这不是一蹴而就或三两天能解决的事情,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这就更需要树立全程意识、全局意识。

(三)历史学科教学特点的要求

面对历史学科的现实,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乐学、会学、学好呢?我们要尊重历史教学的规律,在全局观的指导下树立全程教学理念,高一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培养良好学习规范为主;高二继续巩固学习规范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高三强化知识结构,加强练习提升解题能力。这样每个阶段突出教学的侧重点,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四)全程教学理念本身的要求

全程教学理念,就是将学习的总任务或总目标分解,细化到每一个阶段,提出阶段小目标,然后逐一落实,心中装着全局,眼中盯着自己在做什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抬头看路,埋头做事。总目标是路,具体完成三维目标的教学是事。小步走,不停步,积硅步,至千里。

二、高一历史全程教学的策略

(一)注意高初中巧衔接

据我市曾经做过的学情调查反映,初中学生学历史基本采取的勾书背书方式,甚至是背题背答案的学习方式。高中学段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高中知识点更多,线索更复杂,因此教师在新生入学时必须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衔接工作。教师要安排一定时间给学生讲解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并给予示范指导,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历史学习方式。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教师进行有效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课程资源来看,乡土历史资源是教材教学资源“活”的补充,教材资源是乡土历史资源的抽象概括。教学中巧用活用乡土历史资源,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历史使命感,突出历史的鲜活性、教育性和人文性,使历史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市是三苏故里,三苏就是最好的乡土历史资源。我们可以将三苏求学、科举考试、中央与地方任职、去世所涉及到的教育、选官、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社会生活(含衣食住行、社会交往、丧葬习俗)、宋代文学等为线,来学习宋代历史。此外西晋名人李密,南宋伟大的史学家李焘,《为学》的作者彭端淑等都是具有历史影响的人物,他们皆可进入我们的乡土历史资源,以激发学生热爱历史的兴趣。

(三)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夯实基础

会读、会思维、会表达这“三会”是全程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首先是要会读。或许受孔子《春秋》“微言大义”笔法的影响,历史学科语言内涵丰富,因此读的时候往往需要精读,即将组成句子的每个字词的基本含义都要弄清,含词义与词性(词性主要指它是褒义还是贬义)。比如,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你需要逐一弄清清朝、清朝晚期、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这六个词语的含义。

其次是要会思维,哲学思维运用于历史学之后,除了必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之外,还必须回答影响是什么,这就是历史思维的内容,它是历史学习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如鸦片战争,什么是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就是我们必讲的原因;战争的过程怎么样,以及战争的影响。毋庸讳言,我们历史的教与学在这个问题上做得还远远不够。

第三是要会表达。就是要学会用历史学科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要运用历史学科的语言来表达,高中阶段常见的内容词如原因、影响、意义、态度、趋势、观点等,行为方式词如指出、归纳、概括、评价、评析、分析等。我们在高中开始练习的时候,就必须将这些词的含义弄清楚,在这些词的含义指导下组织答案,这样学生才会表达,表达能力才会稳步提高。

(四)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学科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有三种:历史分析法、史论结合法、理论指导法。

历史分析法,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对特定的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一些话语由于打上了“历史烙印”而成了历史专用名词。如“支那”。“China”最早来源于公元前10世纪(有的学者提出是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15世纪)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出现的“Cina”(即“支那”)。支那一词一直到孙中山时代都还是中国的指称,但后来因为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日本狂吠:“支那人战败了。”“支那”一词就带有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了,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照会日本政府,要求日本人涉及中国的一切文件、报道等中不得再使用“支那”一词。

史论结合法,历史学科是证据学科,意即提出一切观点和得出一切结论,都要建立在真实的史料基础上,许多史料需要使用者做扎实的史料考证工作,不能轻易使用和轻信二手史料。如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这是个历史结论,它背后的史料有哪些呢?在教学中,就要教会学生去分析史料,找到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教学中应该坚持遇到结论就要告诉学生论据(史料),遇到史料就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第4篇:高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1 根据湖北省20xx年高考方向及新课改省份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特制订高三历史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某某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20xx年是某某省新课改后的第某年高考,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2 一、本学期主要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复习:

1、高三近现代史的章节基础和专题复习;

2、历史大专题复习及热点透析;

3、考前练习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1、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态度、上课纪律方面做的比较好。

2、在材料分析、解题方面还有所欠缺。

3、在知识的'整合上,普遍出现思维混乱局面。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对世界史做一个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理解

2、对历史做一个比较恰当的整合,注重专题知识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每星期的文综考试,使学生适应文综考试

2、不定期的进行抽测,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

3、进行针对性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教学进度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3 一、教学时间安排

1、2月份完成选修3、4的复习

2、3--4月完成二轮复习

3、5月初--中旬进行热点复习

4、5月中旬--5月底:回归课文,落实课文基础,尤其是课文中的习题

5、6月初,对做题方法的总结(课件已做好)

二、复习框架

1、选修3、4

给学生提供知识结构以自学(这是高二学习的内容,学生比高一时要重视,因此,知识结构相对完整),重点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目标部分,配以自编练习。

2、二轮复习

共分13个专题,每个专题4节课。做如下安排:第一节课,按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战争、改革、遗产等子目要求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第二节课,教师根据一轮复习中学生体现的知识盲点做查漏补缺和拓展延伸。第三节课,讲评配套练习。第四节课,讲评历史组集体汇编相关新题和经典题目,重点是选择题。

3、热点复习

与政治学科的时政相结合,引入历史,对热点进行剖析,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时政,学以致用。

4、回归课文

每年高考都有4--8分的考查点来自课文的非正文部分。利用课文提供的相关材料,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又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的能力。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4 第一轮复习结束后的学情 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初步做了基本知识的细化和深化。但是当题目是切入一定的历史阶段,涉及到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时,普遍出现了存在答题不全、思路放不开的现象,从而影响得分不全。还表现下列问题:

1.基础知识概念,内涵掌握不到位,制约了学科能力的提高。

2. 审题做题技巧不熟练,做题能力有待提高。对复杂材料的的解读这一关依然薄弱。 从平时测试来看,部分学生不适应综合测试的题量,掌握不好答题节奏。忙于做题,不求质量,审题不够深入,答题不够全面,书写不太规范,这些现象要通过实战训练,及时调整,才能胜任高考。

转眼间距离高考只有九十多天了,为了更好的做好高考复习工作,第二轮复习计划如下:

一、复习指导思想

1. 第二轮(第二学期)进入专题复习与综合考试相结合。要精选专题,紧扣高考内容,抓紧高考热点与重点,授课时脚踏实地,讲透内容;通过测评,查漏补缺,既提高解决综合题的分析与解题能力,又能调适心理,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心理和竞技状态。

2.加强学习,研究,注重学生、教材、教法和高考的研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考试中历史科备考方法和措施,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树立以教研求发展,向教改要质量的思想。

3.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和管理。做到“精细化的备课,精品化的授课,精选试卷”的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各位历史教师的群体智慧,特别是有高考经验的教师。大家分工合作,多研究,多交流,既要集体备课又要主要配合不同班的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历史科的特点,切实做到“一天一小练,一周一大练,一月一综合测”。这可以使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积累临场经验,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补救措施,强化复习效果。

4、做好辅导工作,作为科任,要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努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是高中历史复习的指导思想。通过历史复习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学好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基能,以及其中的历史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注重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指导纲要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历史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抓好教材与课程目标中要求把握的历史对象的性质和处理历史问题的基本常用的历史思想方法;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分类讨论、类比与推理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不变应万变,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历史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法,奠定必备的“四基五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历史的意识和能力,奠定学习历史的能力,使历史科的复习更加高效优质。

二、教学目的要求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和网络结构,细致领会教材改革的精髓,把握通性通法,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考试说明,在整体上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重要的定义定理不但要掌握结论,还要掌握相关历史的思想方法,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注意高考热点,重视历史的应用和历史思想方法的渗透,以拓宽历史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因材施教,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构建新的认知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和教学具体措施

1.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是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注意知识块的复习构建知识网络。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和定理、公式的辨析比较,灵活运用;力求有意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尤其是历史语言的表达形式,推理论证要思路清晰、整体完整。

2.学会分析。首先是阅读理解,侧重于解题前对信息的捕捉和思路的探索;其次是解题回顾,侧重于经验及教训的总结,重视常见题型及通法通解。

3.高考试题将课本知识进行了综合性处理,即在知识网络交汇处命题,因此在复习时,不但对每个知识点要掌握,还要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4.以“错”纠错,查缺补漏,反思错误,严格训练,规范解题,养成“想明白、写清楚、”的习惯,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谨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注重书写过程,举一反三,及时归纳,触类旁通,加强历史思想和历史方法的应用。

5.协调好讲、练、评、辅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复习中讲、练、评、辅的时间追求历史复习的最佳效果,注重实效,努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精心设计教学,做到精讲精练,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精心准备,讲评到位,做到讲评试卷或例题时:讲清考察了哪些知识点,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用到了哪些方法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哪些是典型错误,是知识逻辑、方法、心理上还是策略上的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调整复习策略,使复习更加有针对性,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五、时间安排

1、第一轮单元复习(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

20xx年2月-3月中旬选修一、选修三

2、二轮专题复习(20xx年3月下旬-4月底)

3、三轮:回归书本、查漏补缺、综合训练、考前指导(20xx年5月-6月)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

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附:高三教学进度及考试安排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时间:11.3—11.4

内容:中国古代史(全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时间:1.29—2.4

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

春节放假时间: 时间: 2.12—2.25

第三次调研测试: 时间:3.26—4.1

内容:全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

专题复习及 时间:4.1—4.30

第四次调研测试:

综合训练 时间: 5.1—5.30。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7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及进行第二、三轮复习。第二轮复习加强专题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第三轮复习(高考之前),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届文科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每星期进度平均为6个课时左右,授课时间为16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基础知识,并进行专题复习。

2.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4.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新课程,不断关注高考动态,扎扎实实抓好本届高三历史复习工作。统一复习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项评析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力求完成各项指标

四、总体措施:工作计划

1.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扎实搞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第5篇:高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一、高中历史有效学习应当强化的几项能力

一是技巧性的背诵能力。高中历史学习中许多知识点需要进行背诵,但死记硬背显然耗时费力,对此,学生应当学会背诵技巧,将知识点中的关键字词记忆下来,也就能够掌握主要意思了。学生还可以自己进行知识点的框架安排,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事件类别整理出知识点,寻找规律进行记忆,也可以随身携带,一有时间就学习,也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

二是有针对性的回顾能力。要学好高中历史就应当多练习,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学生要重点做好对失误之处的分析研究。每一次训练之后都要针对失分之处进行分析,看一看问题出在哪里,哪些类型的知识点需要进行巩固训练,将错误的题目记录下来,形成错题集,在积累中强化对易错内容的复习巩固,提高记忆效果。

三是开放性的汲取能力。学习高中历史除了要抓住课本之外,还要从各种资源和渠道中汲取历史知识,如互联网、广播、影视节目、课外书籍等等,从这些历史故事之中搜集历史知识,培养历史学习兴趣。这样的活动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有了长期的历史知识积淀,历史学习的难度就会显著降低。

四是深入性的研究能力。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既要记忆好历史人物与事件,还要针对历史表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活动,透过事件表象挖掘内在的规律与情感,这样的学习活动才能更有深度。

二、开展高中历史有效学习与备考的措施

一是及早积累历史知识,实现厚积薄发。对于倾向于选择文科的学生,教师要告诉他们一定要注重提前积累历史知识,最迟在进入高中以后就要强化这一方面的内容,因为历史知识的积淀需要一个过程,无法在短时期内就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自己时间与精力允许的前提下,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历史发展过程,站在整体的角度去纵观历史发展的进程与规律,否则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理解错误。

二是深入梳理内在联系,构建框架体系。高中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框架结构,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掌握效果,使学生对学习思路更为清楚。例如在商鞅变法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改革史要素框架:背景(主客观原因)―过程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内容)―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评价(对其结局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全面分析)。建立起这样的框架思路后,学生在其他改革史内容学习时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能够又好又快地记忆历史知识点。

三是强化记忆技巧指点,综合开展记忆。历史学习是一个考验毅力和技巧的双重过程,学生在勤奋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一套科学的记忆理解方法,能够使其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入手对学生强化记忆方面的技巧进行指导。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记忆规律有所了解,向学生介绍了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规律,让学生明白:自己有时候花费时间较多但是记忆效果不理想,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而是因为没有按照记忆规律办事。笔者帮助学生按照记忆规律安排自己记忆的轮次与间隔,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给学生更为有效的记忆方法,如预习筛选记忆法、形象联想记忆法、逻辑归纳法。此外,笔者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技巧尤其是记忆技巧等方面的研究活动,要求历史学习较好的学生走上讲台向其他学生讲述自己是如何有效开展历史学习的,在全班推广历史学习经验,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6篇:高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一、农村中学生历史学习情况

(一)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高于对历史课堂的兴趣

因为初中生有着较高的求知欲望,但是他们对历史课堂的兴趣明显低于对历史知识本身的兴趣。例如他们非常喜欢有关历史的电视、电影、历史小说和故事等文学作品。据笔者调查发现,本校初中生中有52.34%的学生表示对历史知识很感兴趣,有35.12%的学生表示对历史感兴趣,但是只有6.8%的学生表示对历史课程很感兴趣,28.54%的学生表示对历史课程感兴趣。在历史知识和历史课程之间巨大的反差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引导方面有关,同时也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关,我们要从教学策略的调整等方面去改变这个现象。

(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程度不同

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不同年级之间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于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和心思,分析他们的心理和身体特点,从而选择更好的教学手段和措施。例如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初一年级只有6%左右的学生对历史课程感兴趣,但是初二和初三的学生明显比初一的学生对历史课程更感兴趣。原因是学生在初一阶段刚刚接触到历史学习,很多内容都理解不了导致兴趣缺失,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和理解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三)农村初中生历史阅读书籍匮乏

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学习书籍的购买本身就是一项较大的负担,而且这方面大部分都投入到了语数外这类升学考试的主要学科中了。很少能够购买历史相关的阅读书籍,甚至会被认为是“闲书”。这就导致农村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历史课本和历史老师的讲授。他们的历史阅读量偏窄,历史知识来源有限。

二、影响农村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因素

(一)来自学校的因素

长期以来,在初中教学中一直被视为“副科”。很多学校在课程安排中,都减少了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学时,降低了这类学科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甚至要求只要语数外等重点课程能够达到一定成绩,则历史、地理这类“副科”成绩及格就行。低标准和不重视的态度,让老师和学生都降低了对历史教学和学习的重视程度。教学质量下降了,则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不高。

(二)来自老师的因素

很多农村初中学生对历史不敢兴趣的主要原因还有课程内容枯燥有关。据笔者调查发现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原因中,选择历史老师上课枯燥的占56%以上。证明历史老师的授课模式和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只是照本宣科的话,根本没有有效的主导课堂学习,更遑论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初中师资力量匮乏,很多历史老师都是兼职教学,少有历史专业的教师。

(三)家长和社会因素

在农村因为家长很少有从事历史相关工作,也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自然不会要求孩子提高历史学习。而且望子成龙的心态让他们只关注学生的升学考试,而不会主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在社会,部分人金钱至上的功利主义引导下,历史无用论成了大众心理,很多人认为历史对现实生活没有帮助,自然也会影响到初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和主导者,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要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对历史教师的个人专业修养和教学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有着渊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这是初中历史教学成功的基础。因为只有树立起先进、科学的教学观才能把新课程倡导的各种理念深入细致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和学习兴趣。其次,还要求老师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特征。历史是为了提高学生历史辩证主义价值观的,只有老师的浩然正气才能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望和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再次,还要求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由于农村中学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历史教师就必须重视对课本插图的讲解,因为图片直观性较强。通过课本插图和教师丰富生动的语言讲解,也能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最后还要求历史老师能够具备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把枯燥的历史知识演变成风趣生动的故事演绎。因为一个善于旁征博引的老师比照本宣科的老师更受学生喜爱,也更容易把知识点融会贯通、选准兴趣的激发点。

(二)充分开展第二课堂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从而引起历史的共鸣,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开展第二课堂,进行历史教学。因为历史无处不在,历史就在身边。利用乡土历史让学生真是的体会历史、感受历史。让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来对历史产生感同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贵州是一个有着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例如在讲授近代历史时,可以结合贵州黔南的邓恩铭故里、黔南事变、北有卢沟桥、南止深河桥的深河桥抗日文化园等等。在讲到天主教在中国发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本镇的天主教堂存在历史。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一种亲切感。只要让学生的思维通过场景投射到历史情境中,通过思维在脑海里构建真正的历史活动,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讲学方法来激发农村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一是注重创建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导入和兴趣激发。例如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重演活动。让学生在表演或欣赏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兴趣。二是有效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兴趣,因为好奇是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要在适当的时机设置问题,同时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问题要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三是组织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组织学生主动参加互动,讨论他们感兴趣的历史知识,开展历史探索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让他们搜集历史素材,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辩论。

第7篇:高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历史;初中;新课程;教学

一、目前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初中生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定为了在中考中取的好成绩。因此,在中考成绩中比重不大的历史课没有得到学生的重视。而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也可以以史为鉴,更加充分的认识自己,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少走弯路,更加顺利。更为重要的是,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智能可以得到训练,在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方面对学生很有帮助。

(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倾听教师所叙述的内容。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只能通过倾听这一种感官刺激来学习历史知识。从思维方面来讲,学生的思路也只能跟着老师走,无法得到应有的思维训练。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让学生们在历史课上得到他们应当得到的训练,从而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思维模式和思考方法也得到训练。

(三)对于家长而言,学生的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中考成绩中历史成绩的比重较轻。所以历史这门课程在家长看来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历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历史知识,认识人类发展史,从而更好的认识自己。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必须把历史的重要性传达给家长,让家长重视历史这门课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二、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学生的兴趣可以让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也能让学生自己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得到优秀的学习成绩。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自己教学方法的改变。在具体的方法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自己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及互相交流。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自由的思考,并且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真正地感受到自己参加了历史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们爱上历史课。

(二)历史知识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是古代真实景象的文字再现。所以如果为学生创造情境,让他们直观的看到教材文字所呈现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器材。通过这一条件,我们可以为学生们创设真实而优美的情境。例如在学习四大发明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介绍四大发明的短片,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关注。而通过对这些图片,音乐和视频的观看和倾听,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也能让自己的艺术素养,想象力进行提高。

(三)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远远比不上在课后自我学习的时间。而自我学习也能够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所以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学生的课后自我学习十分重要。对历史教师来讲,可以在家长会时为家长讲解历史的重要性,请家长在课后与学生一起学习。例如可以在周末时陪着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等。通过实际的观看来了解历史知识,学生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事实,更好的巩固课堂知识。家长也可以同孩子们讨论,交流历史学习的心得,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四)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得到中考的历史成绩,而在于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来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借鉴。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教师问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将自己目前的生活与历史课程相结合的环境,那么他们学习历史积极性将会得到巨大的提升。例如在学习我国近代史时,可以将我国过去落后挨打的局面与现在强大的祖国相比较,让学生们了解到只有自己努力学习才能让国家强大,才能保卫自己美丽的家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

三、在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是为了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历史,更加容易的掌握历史知识。所以通过在课堂播放视频,图片等方式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作为教师来讲,一定要做到在课堂上掌握学生的思维范围,做到收放自如才能让学生们真正的学习到知识。

(二)通过课外的参观,阅读等方式学习历史确实可以起到相当不错的效果,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向家长说明去图书馆和博物馆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在参观后要注意将课堂知识和参观内容结合起来。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对历史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怎样激发学生对你是产生极大的兴趣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为学生播放图片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等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在学生对于历史有兴趣的情况下,教师也需要让家长也加入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历史知识。通过历史的学习,学生也能充满对祖国的热爱,达到让学生对历史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和平.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J].教育界,2012,(20):48.

[2]吴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合作性教学的应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8):12-12.

[3]姬文铎.注重讲求实用教学,逐步培养学习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浅析[J].考试周刊,2012,(57):125-125.

第8篇:高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史料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59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工作中,史料教学已经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方式,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史料教学的价值并未真正凸显出来,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即使应用史料教学,也仅仅是为学生补充读本,没有实现史料的拓展。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高中历史中应该如何有效应用史料教学呢?

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重要性与作用

(一)有助于增强历史教学的历史感

历史教学的历史感是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史料教学则有助于增强历史教学的历史感。我们知道,史料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更是我们发现和解释历史的依据。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呈现出丰富、直观、形象的史料时,会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感受历史事件及人物的气息。以此便增加了历史课堂浓郁的历史氛围,使得历史课堂丰富而充实,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历史教学的历史感。

(二)有助于学生转变历史学习的方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教师更多地偏向于理论讲述,而学生则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记住历史结论与典故。这一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事件。但与之相反,史料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探究为方法,使学生自觉进行历史学习的交流与探究,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接受式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有助于高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积累历史经验,培养爱国精神,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及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并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将来进入社会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这些历史教学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学任务已足够重视学生在认知、能力及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以学生为本的历史史料教学,能将学生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上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教师高效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高中历史的史料教学策略

(一)合理选择史料

古今中外的史料浩如烟海,如何对众多史料进行科学选取,是史料教学成功与否的前提。教师要熟练掌握和理解教材,同时还要明确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综合设立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史料。一般来说选择史料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真实性。史料是课堂知识的佐证,真实的史料能给学生构建真实的历史场景,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快速记忆和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尽量选择原始史料,对二手史料要充分论证和研究。

其次,典型性。史料要符合当堂教材的知识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在构建历史表象中,增强课堂气氛,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

再次,多样性。史料的多样性,有助于丰富课堂,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增强学生兴趣,教师课堂采用文字以外的图片、表格、影响、实物等史料,提高课堂效果。

最后,思想性。教师选择史料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史料中注入教师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科学有效地设置问题

在史料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需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问题的设置不应该出现科学性错误,同时,问题难易也应该适中,如果问题难度较大,就需要为学生提供铺垫,让学生可以实现逐步提高。

2.启发性原则。史料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启发性,需要引发学生的矛盾冲突,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过程中。

3.开放性原则。问题的设置需要具有开放性,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元化解读,帮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了三点教学目标其一“知识与能力”。这一目标规定了知识的范畴包括具体历史与抽象历史,而能力范畴则包括了认知历史的能力与掌握历史学习技巧的能力。此教学目标要求现代史料教学务必改变过去仅仅重视历史结论的教学方法,更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史料的运用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寻找历史完成课堂任务全面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新教学目标之二便是“过程与方法”。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往往追求的是学生学会什么而不是会学什么重视学生学习的成果胫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所以在新课标中重点强调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的方式方法赴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9篇:高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八年级的历史是初中教学的重要部分,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升学质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二历史老师的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动脑筋”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学措施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工作计划(二)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配合好学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贯彻好教育教学方针,制定了如下的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四、具体措施

1、本学期继续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

3、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搞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学会学习和做人。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影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教学工作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经济特区、“一国两制”的含义、万隆会议、理解“三个面向”、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六、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钻研教材,学习“课标”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出高质量的课时教案。

2、加强课堂教学,准确、完整地把握历史教学目标及内容,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3、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交流合作,探究问题。养成探究的习惯。

4、加强辅导。以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为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提高成绩。

5、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6、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五分钟,再除去两分钟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7、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8、积极参加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9、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10、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教学工作计划(四)

一、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适应课改发展要求,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时效,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初二历史上册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史。这段历史以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为开端,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跨度为110年,共24课时。

这一段历史的绝对时间不算长,但却是社会剧烈动荡、内外矛盾斗争极其尖锐复杂、社会变革异常快捷的一个历史时期,历经清朝后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新陈代谢的节律非常快。其间,充满了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变革与反变革、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斗争,历史内涵极为丰富。

2、重点及难点:重点是中国近代史部分,难点是认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不多。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但是教材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且繁杂,而教材虽然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纳入其中,但是教材过于简略,历史事件介绍得不够详细完整,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补充新材料。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

四、工作目标

(一)基础知识教学目标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 动脑筋”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情感教育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教学工作计划(五)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

三、情况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塬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四、具体措施

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塬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4.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