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精选(九篇)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

第1篇: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

一、把“爱的文化”作为学校主题文化的思考

把“爱的文化”作为学校的主题文化,是基于五方面的思考。一是基于学校办学实践积淀的思考。在近十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始终遵循“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办学思想。二是基于学校教育特征的思考。由于教育是在爱的情感伴随下的一种智慧劳动,因此学校教育离不开爱和智慧。三是基于现代教育时代特征的思考。学校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构建与实施“爱的文化”教育体系,倡导“爱的文化”价值取向。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会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把先进经验和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相结合。四是基于社会主流文化的思考。我国倡导的主流文化是幸福文化、和谐文化、民生文化等,这些文化的形成均以“爱的文化”为根基。五是基于独生子女特征的思考。为充分地发挥学校文化育人的功能,解决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教育症结,学校教育有必要实施“爱的文化”教育,让学生感知“爱的文化”、理解“爱的文化”、欣赏“爱的文化”、传承“爱的文化”,让“爱的文化”滋润师生的心灵,让师生践行“爱的文化”。

二、以“爱的文化”内涵构建学校的办学理念

根据对“爱的文化”本质的理解,我校确立了“爱的文化”的核心理念——“循爱心之道,启智慧人生”。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确立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即把“爱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保持爱心、学习知识、追求真理。以“爱的文化”为要素,我们构建了师生“爱的文化”教育舞台,确立了“教育科研立校、爱的文化理校”的办学定位。为保证“爱的文化”落地生根,进入师生的心灵,转化为师生的行为,我们实施了五大战略:以专家指导提升“爱的文化”建设的品位;以校本教材强化“爱的文化”建设的内涵;以主题文化教育研究推进“爱的文化”建设的发展;以“爱的文化”建设为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主题文化活动践行“爱的文化”。

1.以专家指导提升“爱的文化”建设的品位

在学校“爱的文化”建设的初期,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学校“爱的文化”如何确立,学校核心价值如何提炼,如何在校园环境和课堂教学中落实“爱的文化”,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聘请了相关的专家进行指导,不仅使问题逐步地得到解决,更令学校的“爱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专家指导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一是在学校“爱的文化”的定位上,给予方法的指导。即指导我们从办学历史、教育本质、现代教育特征、现代主流文化、学生发展的状况等方面,确立学校“爱的文化”,提炼其核心理念。二是在“爱的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上,给予思想、内容、方法、原则的指导。注重以情境创设为切入,以道理问题为索引,以活动体验为载体,以心灵感悟为基准,以能力培养为着眼点的编写原则。三是以教育科研为杠杆,推进“爱的文化”建设。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积极地谋求如何通过“爱的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强化课程文化建设、课堂文化建设,如何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如何在“爱的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的特色。同时,我们努力开展教学研究,提出教研应从解决课堂问题开始,把教师的教学问题转化为小课题,通过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学校的内涵发展有了更高的追求。

2.以校本教材强化“爱的文化”建设的内涵

实践表明,要让“爱的文化”进入师生的心灵,并转化为师生的行为方式,就必须开发“爱的文化”校本教材。“爱的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既是“爱的文化”建设的载体,又是让“爱的文化”进入师生心灵、创建特色学校的载体。在开发“爱的文化”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学校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理念均获得了提炼和提升。另外,“爱的文化”的校本教材作为学校文化的具体体现,要通过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基于美国哲学家弗洛姆的著作《爱的艺术》提出的爱的四要素(关心、尊重、责任、了解),结合小学生爱的教育的着眼点和重要载体,把“爱的文化”分成礼仪、感恩、关心、尊重、责任、了解这些维度来体现,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基本形成“爱的文化”的知识、情感和行为方式。

3.以主题文化教育研究推进“爱的文化”建设的发展

主题文化教育研究,即把学校“爱的文化”提炼出的核心价值和办学理念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注入师生的心灵,形成师生的行为方式。学校只有持续不断地开展主题文化教育研究,才能使学校“爱的文化”的发展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近几年,学校通过主题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爱的文化”的建设中开展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唤醒师生对“爱的文化”的认识,让师生对文化强校有向往和追求,从而敢于承担学校文化建设的责任,最终引领学校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二是围绕“爱的文化”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特色化的办学理念体系。三是形成“爱的文化”的教育实践操作体系。例如:“爱的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爱的文化”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四是形成主题鲜明的环境文化。学校以“爱的文化”要素构建了学校的环境文化,即把“爱的文化”的六要素分别彰显在学校的各个楼层、校园的每个角落。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开展主题文化教育研究,才能使学校“爱的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实践性,才能真正科学地推进学校“爱的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4.以“爱的文化”建设为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构建学校主题文化,提高教育质量,走特色办学之路,教师是主体、是关键。因此,我校对有特长的教师进行摸底归类,了解其个性、特长、爱好、习惯、教学风格,做到用人所长。一是每个教师围绕学校“爱的文化”的办学特色,提高自身的素质,发展自己的优势。通过教师的特长,推动学校“爱的文化”的建设。二是围绕“爱的文化”建设的问题,让教师接触经典、与名家交流,提升教师的心灵境界。为此,学校把一些教育经典著作提供给教师阅读,还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与教育名家进行思想的交流,以滋养教师的心灵。在阅读经典、与名家交流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记录与思考相结合。通过提高素质、培养特长、阅读经典、与名家交流,教师不仅对学校“爱的文化”的内涵加深了理解,更有了较强的践行“爱的文化”的责任意识。

5.以主题文化活动践行“爱的文化”

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是让“爱的文化”进入师生心灵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校围绕“爱的文化”“开展了诸多主题文化活动的探索。

(1)读经典、学为人

为使师生阅读经典,从经典中领悟做人之道、为师之理、为学之理,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我校每学期都要围绕“爱的文化”中的某个主题(例如:礼仪、感恩、关心、尊重、责任、了解等),进行相关书籍的阅读,并通过经典诗文朗诵会、校园电视台节目、自编广播操等形式进行推广,旨在通过对经典文章的背诵和表演,使师生的心灵和精神受到洗礼。对于《论语》《学记》《劝学》等传统经典,我们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朗朗上口地背诵;对于《弟子规》《三字经》等教育典籍,我们要求中年级的学生做到耳熟能详;对于《鲁滨逊漂流记》《朝花夕拾》等中外名著,我们要求高年级的学生有能力阅读。就这样,系列经典阅读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浸润着师生的心灵,陶冶着师生的品格与性情。

(2)感知爱、播洒爱

在“立己修身、诲人不倦”的教风引领下,在一句句温情的“爱的箴言”的感召下,让教师自觉地把爱的种子播洒到每位学生的心田。多年来,“爱的箴言”让教师带着挚诚奉献爱,让学生怀着温暖得到爱。课堂教学,就是爱与爱的交流——调出了爱的生命色彩,就是情与情的回旋——擦出了对生命的关怀。让教师感知爱,就是让他们在制度面前有充分的自,体现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倡导师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充分尊重每位教师,让他们亲手记录自已的行为,既让教师对自已有正确的认识,又使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

(3)主题月、实施爱

根据“爱的文化”实施要求,学校打造了一系列主题性教育活动。三月份——体育节,在龙腾虎跃的体育竞技中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无限活力;四月份——读书节,在与书香文化的亲密接触中不断地积蓄力量,提升品味,做有文气的学生;五月份——艺术节,在艺术的舞台上给学生一展身手的机会,让他们的才艺得以施展;六月份——环境节,以“六·五环境日”为契机,让学生们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做保护环境的宣传者和实施者;七月份——英语节,让英语这门第二语言也能如母语(汉语)般融入学生们的生活,并使学生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九月份——教师节,让尊师重教的美德在学生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并通过黑板报、橱窗、小广播、校园电视台等校园媒体向学生们宣传,通过毕业生的“爱之林”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向恩师表达敬意;十月份——红歌节,以歌咏比赛和升国旗仪式后拉歌的形式让学生重温中国的红色歌曲,让爱校、爱家、爱国的情怀永驻学生的心间;十一月份——感恩节,通过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同学、感恩学校,感恩社会等,培育爱心、强化责任,为学生们的人生道路涂抹一道庄严的色彩;十二月份——反思节,让学生以相互评比、自我评价的方式,反思一年的学习与收获,并要求教师和学生全程参与。

(4)讲德育、修品行

为促进学生爱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开展了“携爱而行,幸福一生”系列主题活动,从三方面(即爱在家庭、行孝感恩,爱在学校、行礼尊重,爱在社会、行善奉献”)促使学校、家长、社会三方配合,以便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学校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发放爱心卡,到学期期末,根据学生手中卡片的多少评选出三个等级的“爱心天使”。通过这种学生喜爱的游戏集卡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的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同时家长也纷纷以打电话、写信、发邮件等形式向学校反馈学生的出色表现。为让学生永远地保持这种热情,我们在发放爱心卡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发放喜报;并到学生家中将其出色的表现录下来,定期在校园电视台中播放。目前,我们已接到来自社会的几百余封表扬信,表扬我校学生在校外的美好行为,诸如乘车让座、拾金不昧、帮助别人,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独有的《“爱的文化”韵律操》和《“弟子规”国学操》,既陶冶了师生的情操,又蕴染着他们的人生。

第2篇: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积极心理学

一、研究目标

(一)认识性目标

1.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需要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学生仁爱品质的养成需要仁爱动力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实效性目标

1.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仁爱品质和能力。

2.有效构建了学生的仁爱动力系统。

二、研究内容

(一)进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仁爱能力的研究。

(二)开展构建学生仁爱动力系统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随机分层抽样法、整群抽样法、图表法、文献法。

四、研究措施和活动

我校把该课题工作列为学校的特色工作,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开展了培养学生仁爱品质的大量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课题前期准备阶段的主要活动有组建课题团队、制度建设。课题成功立项后,研究措施和活动按普及―实践―提炼的指导思路划分,主要有三大类。即学习提升、实践提炼和总结梳理。具体介绍如下:

(一)课题主研团队建设。

(二)制度建设。

(三)学习提升。

近两年来,为了提升课题主研成员和参研人员的心理援助专业能力和教育科研理论水平,同时也为了提升大众对心理援助的常态接纳度。学校多次以“请进来,走出去”和购买专业书籍的方式进行师资培训。

1.市教科所吕安所长、彭晓明主任莅临学校调研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2.聘请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李萍教授对全校师生、家长作关于学习效能和家长效能的心理讲座。

3.课题组购买书籍供全体老师传阅。

4.课题负责人、执笔主研、主研、班主任先后外出培训、考察,返回后在课题推进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四)实践提炼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构建仁爱动力系统,培养学生的仁爱品质。为此,课题组开展了丰富的以心理援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1.优化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成员主要为同学、教职员工和家长。在本课题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成员也是学生的仁爱动力系统成员。学生接受仁爱,拥有仁爱能力后自然会传递仁爱,传递仁爱的积极体验形成积极情绪条件反射后,自然会回报仁爱。介于此,课题组全面推进了拟发的提升仁爱能力的措施:主题讲座、宣传栏宣传、 “心理暗示语”、“自制心灵鸡汤”、“心理游戏”等。

2.提炼后策略的试点推广。

课题拟发的措施经过实践检验,有效性得到了有力证明,为了扩大课题的辐射范围,更广泛地优化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课题组试点推进了实践提炼后的课题策略:QQ群设“今日分享”栏目、举办以“普及、推广心理援助策略”为主题的讲座。

3.建立援助网络,提升仁爱的意识。

课题研发策略的有效性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为了让县域内的学生能更身心健康地成长,我县教学研究室于2016年3月设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岗位,于县域内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我县的心育网络诠释为心育互联网和心育师生网。

(五)总结梳理

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都是开放的。我们对部分拟发策略进行了必要的修正。课题组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后,形成了3本课题校刊,参加了十多次项目申报和成果展评活动。

五、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1.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需要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 学生仁爱品质的养成需要仁爱动力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操作性成果。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针对我校实际情况,从提高学生的仁爱能力和构建仁爱动力系统两个方面入手,开展了扎实有效的自助和助人的仁爱实践活动,形成了具体的分项实施措施。

自助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未出现心理问题的正常学生;助人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经历了重大负性事件的心理问题易感型学生和已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学专业援助的学生群体;自助助人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所有的学生。课题研发的三类策略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融合。自助产生的仁爱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助人,助人获得的仁爱幸福感让学生更好地自助,助人自助的条件性积极情绪反射让学生付出与获得的仁爱能量得到了守恒,让学生仁爱品质的动力系统得到了良性的循环。下面就本课题研发策略作具体阐述。

1.自助的策略。

此策略存在的价值:农村初中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既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又缺乏多子女家庭孩子间的互助意识。这些特殊性导致了,农村初中生对支持系统中同W的依赖虽高,但却没能得到需要的帮助,因此提升学生的自助意识和能力就尤为重要了。自助的策略实施以来,学生通过多渠道的自助,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潜能得到开发,仁爱能力得到提升。自助的策略具体分类如下:

(1)提升心理素质,增强仁爱能力。

①培养学生正面解读消极事件的能力和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有把事情想到自己可以接受的权力和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做情绪的主人,课题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征文、工作坊等方式引导学生做正面解读。

②编辑课题组校刊《心灵港湾》、《主研文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③优化心灵谈话法。优化学生心灵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学生的精神庇佑所,在学生的精神庇佑所里,仁爱了会宽容,宽容了会感恩,感恩了会奋进,奋进了又会更好地仁爱……在仁爱的循环里,仁爱、宽容、感恩、奋进四种积极心理品质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

(2)潜能开发。

①举办心灵港湾工作坊。工作坊的理论建构是:阿德勒团辅;中科院刘善循教授的6S超级学习策略;社科院许金声教授的全人心理学理论;辽宁金洪源的元认识理论。三年多来,课题组在校内对学生提供的工作坊主题有“提升逆商AQ”、“元认知学习法”、“优化亲子关系”、“遇见未知的自己”、“发散思维训练”等。团辅后,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仁爱能力得到了提高。

②构建心灵花园。此策略的主要研发理论:冥想放松、自我催眠、刘善循学习理论(高效学习状态:一份好心情;身心放松;头脑宁静而清醒)。研发此策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身心疲倦时,有退避的心灵空间。

③积极心理暗示。我校运用积极心理暗示的措施形式多样。学校的笑脸墙是图片暗示;班级文化栏“心灵港湾”中的心理暗示语是自我语言暗示;班级文化牌中的班级口号是集体语言暗示;班主任寄语是他人语言暗示。

2.助人的策略。

该策略存在的价值:农村县城、乡镇缺少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就是县级医院也很少有由专职医生坐诊的心理咨询科,农村初中生求助心理学专业帮助至少得到市里,路途远,诸有不便;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所收咨询费用高,一般农村家庭较难接受,导致陷入心理问题的学生讳疾忌医,不能及时得到心理学的专业帮助。在助人策略中,付出爱、接受爱、传递爱、回报爱的循环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仁爱能量。助人策略具体如下:

(1)关注心理问题易感群体,助其恢复身心状态。

①运用心理测评专业软件筛查、预防。定期对学生进行常规性的心理状态测评,可以及时准确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

②房树人测试。房树人测试能透过被试的房树人作品投射出个人的心理状态,可以作为测试学生心理状态的普查筛选工具。被试只需用铅笔在一张A4纸上任意画一幅包括房子、树、人物在内的画就可以了。

③举办以调适考试状态、管理情绪等为主题的讲座。课题组常规提供的主题讲座有《中考,我来了》、《快乐地做情绪的主人》、《正面解读,快乐成长》、《实现心中的梦想》等。

④编导演心理剧。心理剧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增强学生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

(2)专业心理学干预,助其体验被助的幸福。

①筛查报送。心理问题像身理疾病一样,发现得越早越容易高效干预,筛查报送主要是由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完成的。

②预后支持。在学生接受心理干预后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同学需要为学生提供轻松的成长环境。

③心理咨询室提供个案咨询。三年多来,来访学生发给咨询室老师的感恩短信达几百条。

3.自助助人的策略。

此策略的存在价值。农村初中生中,绝大部分人没看过一本心理类书籍,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家里没有用利用网络查资料的条件,他们的上网率平均达不到1周1次。自助助人的策略实施以恚各类信息的相互分享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运用类心理学知识、心灵成长故事、成长中的心灵感悟、修心格言等精神食粮。精神食粮的补给使学生的仁爱品质和仁爱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自助助人的策略具体分类如下:

(1)校园广播站设心灵成长故事栏目。该措施的研发理论为,宽容、仁爱、感恩、奋进是人类精神的庇佑所。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核心力量是爱!感受到爱的人会真正去爱,爱了会有宽容,爱了会有感恩,爱了会有奋进。爱会传递,恨会感染,充满爱的心灵,恨无处藏身;充满恨的心灵,爱无处藏身。

(2)学生自制心灵鸡汤。心灵鸡汤笔记本是学生用以记录能给自己心灵滋养的正能量信息的笔记本。

(3)心灵的港湾。设计该文化栏目的目的有:一是让同学们在暗示语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完善自己;二是让同学们拥有美好的天使般的心灵,拥有发现真、善、美的天使般的眼睛。心灵的港湾很好地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六、研究取得的效益

(一)我校学生行为习惯得到很好的改善。

学校实施培养学生仁爱品质的策略以来,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德育处违规违纪的学生人数逐年降低。

(二)各级各类奖项。

1. 2015年李琴老师独著论文《考试焦虑学生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获本课题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2. 李琴、黄光兵合著论文《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的策略》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3. 李琴老师获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和部级总课题组颁发的“课题研究先进工作者”称号。

4. 邱凯霞老师独著论文《农村中学师生仁爱关系与英语课堂教育效果》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5. 陈四新老师独著论文《德育工作中仁爱品质的培养》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6. 罗雪梅老师独著论文《让仁爱之光照耀语文课堂》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7. 黄辉老师独著论文《班主任工作中的仁爱教育》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8. 2016年李琴、周玲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积极心理学引领 课题策略实施―优化学生心灵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在2016年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9. 2016年心育课题《对农村初中生实施心理援助的策略研究》的课题阶段成果荣获2016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课题研究阶段成果二等奖。(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很好地弥补了省级课题研究中关于优化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环节)

(三)各级部门、单位肯定。

2015年团县委部署课题组承担仁爱类讲座:《正面解读,快乐成长》、《关注孩子,传递爱心》。

2015年我校心育课题组为公安局设计心理咨询室并在需要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015年我县迎教育均衡发展的国检时,丹棱县教育局领导让本课题执笔主研参加座谈会并向教育部领导介绍我校的课题工作。

2015年丹棱县教育体育局微信公众号以《丹棱二中部级子课题“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获奖》为颂夥⒉嘉倚?翁獾难芯啃Ч。

2016年课题组提交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材料《秉承积极心理学理念,提升学生精神核心素养》被选送参加眉山市教育局组织的素质教育座谈会。

2016年我校的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课题策略和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模式形成的论文《心系全体 关注个体》被县委宣传部作为德育典型案例报送至眉山市委组织部评奖。2016年县教研室设心理教研员岗位,课题执笔主研李琴老师为我县兼职心理教研员。2016年团县委部署课题组撰写: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文章《实施心理指导策略 ,提升积极心理品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工作介绍及总结。

2016年课题执笔主研李琴老师被丹棱县妇联选派至眉山参加 “幸福使者,母亲课堂”骨干讲师培训班的培训。主办单位是市妇联和市教育体育局。

2016年县精神文明办、县教育体育局决定把全县唯一的“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建于我校。建成后的指导中心功能室完备,设备齐全,建设方案的资金预算为45万,全部由政府出资。

七、参考文献

《爱的五种语言》 (美)(Dr・Gary Chapman)盖瑞?查普曼著,王云良译;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60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文件印发单位 教育部;颁布时间 2012年。

《积极心理学》(爱尔兰)Alan Carr著,丁丹等译;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1】万.美国中小学校园欺侮现象之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4.

【2】张海燕,刘丽.学校欺侮行为干预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3】张文新,纪林芹.关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1).

【4】徐本华,李新旺.关于儿童欺负行为研究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2,(24).

【5】武建芬.中小学生的欺负行为及其心理分析[J].山教育学院学报,1999,(1).

第3篇: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

话题作文如何拓展思路呢?话题作文提供了空间是广阔的、自由的,这就反而使人不知从何处下笔,感到茫然无措,兴棋难定了,这就要从话题的特点出发去选择思路,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下面以“初三”话题为例,探求几种全新的思路。

1、一词经纬思路。全文以一个“忙”字立骨,通过“早晨慌慌忙忙”,“中午匆匆忙忙”,“晚上急急忙忙”三组画面写初三生活的忙忙碌碌。

2、剪辑式思路。全文分四大块,第一块:摘自琴的谈话;第二块:摘自芳的牢骚;第三块:摘自雪的作文;第四块:摘自泓的日记,四个板块经过剪辑,巧妙地拼合在一起。

3、剧本式思路。全文将镜头对准一天午休,用剧本式思路通过四科老师“切割”学生午休时间的故事来表达主题。

4、幅射式思路,全文以若干“初三就是……”的句子展开,一小段锁定一个“点”,铺展出初三生活的喜怒哀乐。

5、作息表思路。全文就是一张自己设置的“初三作息时间表”,以此来透视初三生活的一个窗口。

6、仿拟式思路。仿拟出若干首诗词,从各个方面来表现初三学生的刻苦努力与不懈追求。

这样,只要思路一拓宽,我们就能文思泉涌,佳篇迭出。

新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多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许多教师认为“话题作文”就应该让学生挥洒个性,只要不跑题就行,教师不必作过多指导,指导过多反而会束缚学生作文能力的自由发展。但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面对话题,不知如何选材,拿起笔来只是胡乱应付,写完后读一读,连他们自己也不知所云,更不用说紧扣话题了。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他们的选材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妈妈的爱“老师的爱”这一框框,能抓住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爱”这一主题,题材明显广泛多了。

第4篇: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 婚恋观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

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幸福。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呈现以下特点:

1.恋爱动机的盲目性与单纯性并存。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当代大学生恋爱普及率高且呈明显的低年级化倾向。恋爱行为低龄化导致恋爱动机的盲目性,80%以上恋爱中的学生往往在自己的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不经慎重考虑,“遇上了就爱”,闪电式地进入恋爱状态。近一半的大学生恋爱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并且有明显的从众心理;近10%的学生恋爱是因为“看到别的同学都恋爱了”,自己也得恋爱,否则显得没有魅力或不正常;同时,还有近2%的学生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保持多角恋爱关系或关系模糊。其动机也比较复杂,有的是为了显示个人魅力,有的是难以区分友情与爱情。恋爱动机的盲目性,导致交往双方缺乏充分的了解,易引起恋爱矛盾和恋爱冲突,甚至酿成爱情悲剧。但值得肯定的是,多数大学生恋爱的价值取向比较单纯。58.0%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专一的爱情”,23.8%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了建立家庭”。这说明大学生能将爱情作为恋爱与婚姻的真谛,受社会功利性恋爱动机的影响较少,保持恋爱动机的纯真性。

2.择偶条件的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在以人品、经济收入、容貌、文化水平、性格、能力、贞操和共同语言等多项条件为备选项目的大学生择友标准调查中,人品(64.7%)、共同语言(33%)、性格(41.7%)成为影响男女生择偶的共同首选因素,而能力(57.3%)在女生择偶条件中占一定地位,男生比女生更注重容貌。“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因素没有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趋于理性,注重人品、性格等个性特征,淡化容貌、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等感性要求;强调将志同道合和共同语言作为恋爱的基础。

3.性观念在日趋开放中有坚守。审视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普遍状态时,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对性的观念。调查显示,有近1/3的大学生对“性解放”“性自由”持认同态度;近80%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示理解。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整体呈现开放、宽容、理解的态势,传统的性观念在发生改变。但不能将大学生性开放思想简单地等同于庸俗的性自由观点。因为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应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只有双方真心相爱、恋人关系稳定、将来准备结婚的情况下,婚前性行为才是可以接受的。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的性观念是受道德约束的。同时,男生女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接受程度高于女生,而女生对性行为的责任期待高于男生。有50%的男生表示会对性行为负责,而80%的女生希望对方对性行为负责。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对婚前性行为的开放、理解、宽容态度,反映出传统贞操观在大学生的婚恋意识中在逐渐淡化,但是这种态度在对自己和对他人身上是有区别的。就是对与自己无关的人较宽容,而对自己的婚恋对象较苛求,普遍希望对方是纯洁的。在这一问题上男生的双重态度尤为突出,不管他是否有过婚前性行为,但对自己的婚恋对象保持童贞的要求仍然十分强烈。这种矛盾态度会影响大学生未来对婚姻的满意度,可能的结果是婚前性放纵与婚后幸福感成反比。这种负关系更应引起女大学生的足够重视。

4.恋爱结果的理想化与现实的冲突。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婚姻是爱情的升华,是恋爱的结果和归宿,同时,也是恋爱者的美好愿望。在关于恋爱与婚姻的关系问题调查中,虽然有78%的学生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爱情的升华”,但只有20.8%的男生与25%的女生选择恋爱是“为了将来婚姻”;更多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恋情与婚姻是两回事,校园恋情是难有结果的,只能将“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奉为爱情格言。这说明,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正确理解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对爱情的归宿——婚姻充满期待,对恋爱的态度是积极的、认真的,是符合道德标准的;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能理性地看待恋爱与婚姻的不同,普遍认为婚姻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受到经济、事业、家庭等诸多非感情因素的影响。而在校大学生恰恰缺乏维持婚姻的稳定基础条件,未来存在很大的变数。尽管在校大学生拥有结婚的权利,但选择“在大学期间结婚”的不足3%。“毕业即失恋”是大多数校园爱情的共同结局。既渴望爱情有结果,又迫于现实压力而放弃爱情,反映大学生对恋爱结果理想化与现实并存的矛盾心理。只注重恋爱过程、不在意恋爱结果,是大学生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

5.恋爱关系不稳定,矛盾、纠纷频发。盲目恋爱的结果必然是恋爱关系的不稳定,“闪电式恋爱”必然导致“闪电式失恋”。校园恋人常常会因为思想、性格、志向、兴趣不合或一方移情别恋而发生矛盾和纠纷,甚至导致分手。面对恋爱纠纷,大部分大学生能理智对待,92.91%的同学表示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但要查清原因,汲取教训,重新开始。但也有一些学生在恋爱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投入太多,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一旦恋爱受挫,往往情绪失控。当恋人做出对不起自己的事,8%的人表示可能“采取报复措施”;13%的人表示“当恋人提出分手时会痛苦得难以自拔”。而恰恰是这少部分人群的偏激、不理智,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不稳定因素。当前各大校园频频发生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相当一部分都与此有关。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总体上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特征,由传统保守的婚恋观逐渐向开放的婚恋观发展趋势明显。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前性行为、恋爱结果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冲突,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迫切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二、当前高校婚恋观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大学生恋爱问题的逐年升温,婚恋观教育已引起相关部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新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统编教材已将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和树立家庭美德作为专门章节。但教育者受传统思想束缚较深,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问题认识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显著。

1.教育者观念落后。一方面,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强调学习专业知识和拓展能力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强调将理想信念、政治觉悟、意志品质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忽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禁止大学生恋爱”的年代。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家长和教师羞于与孩子、学生交流婚恋问题。在很多教育者的眼中,恋爱、性与婚姻是很私密的事情,难登大雅之堂。与学生公开讨论婚恋问题,更是有损所谓的师道尊严。所以,在有限的婚恋教育中,教育者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使婚恋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指导。对大学生婚恋问题的漠视和忽视,客观上弱化了婚恋观教育的效果。

2.婚恋观教育内容滞后。在现有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材中,婚恋观教育篇幅较少,内容粗略、滞后,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与更新;重传统道德原则教育,缺乏恋爱方法、技巧、艺术的教育,忽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有关性的教育在很多高校还是空白。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已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需要了解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依赖网络、书籍、影视作品获取有限的性知识,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西方的“性解放”和“性自由”思想,导致大学生中庸俗的性自由思想流行和性行为超越社会的认可。

3.婚恋观教育形式落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两课”教师、辅导员和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灌输式理论教学和主题讲座进行。这种教育形式较适宜于团体性普及教育,比如传授基本的婚恋常识、婚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恋爱道德与婚姻法律责任,但不适合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和个体性的指导。而婚恋问题具有强烈的个体性,每个人碰到的婚恋问题各不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4.婚恋观教育方法落后。在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上,现行的教育方法手段单一、粗糙,预防性教育不足,惩罚性教育有余,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于婚恋观教育“浅尝辄止”,学生的具体问题、焦点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大学生在处理恋爱问题时,违法违纪行为层出不穷,如为恋爱旷课、私自校外租房同居等。教育者平时对学生的恋爱不管不问,出现问题时往往用严格的校纪校规进行处分,有的学生甚至因此断送学业。

三、改进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建议与措施

针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呈现的特点和现行婚恋观教育的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使婚恋观教育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婚恋道德重塑,更能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实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1.把握大学生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需要与异性交往,追求美好的爱情,符合这个年龄段年轻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必须面对“恋爱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这个事实,培养爱与被爱的能力也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不能因为大学生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恋爱问题有一定的私密性,就主观认为大学生恋爱问题纯属个人私事,教育者没有责任和义务;也不能因为大学生因恋爱问题导致的恶性案例逐年增多,就反对大学生恋爱。过分地宣传恋爱的负面影响,会使部分学生对恋爱产生恐惧感,“谈爱色变”,并且会将这种不良情绪泛化到正常的人际交往中,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的恋爱婚姻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鼓励大学生追求美好的爱情,主动关注大学生的恋爱生活,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婚恋观念和恋爱行为,疏导恋爱矛盾和纠纷,排查安全隐患。

2.丰富婚恋观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婚恋观教育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思想,帮助解决问题。将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道德教育融入婚恋观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解读西方的“性解放”与“性自由”思想,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加强恋爱与婚姻统一性教育,培养婚恋责任意识;树立恋爱婚恋道德教育与恋爱艺术教育并重的意识。恋爱、婚姻作为一种人际交往方式,既要受平等、忠诚、尊重、负责等基本道德的约束,又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之所以校园恋情会演变成校园暴力,原因在于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婚恋对象、不善于表达爱情、不能理智对待失恋。国外一些大学包括中学对学生的婚恋教育非常细致,小到约会的地点选择、约会时的着装都有指导。这种细致入微、简单实用的恋爱艺术指导值得借鉴。

3.拓展婚恋观教育的渠道,普及型教育与个体化教育并行,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并重。要提高教育效果,必须改进婚恋教育形式。大学生婚恋教育应从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加强普及型教育,即普及婚恋常识、婚恋道德、婚恋法律责任,培养健康向上的婚恋观,包括安全、健康、文明教育。这种普及性教育可以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的形式举行。二是深入开展个性化指导。婚恋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每个人面临的具体问题各有不同。婚恋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个别同学的特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个体化的教育和指导更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管理工作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信息,培养信任感,这样,一旦学生在恋爱关系中出现问题便能主动与教育者沟通、寻求帮助,或由教育者主动出面干预、化解矛盾。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尊重不同性格特征学生的交流、沟通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辟便捷的服务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对学生的困惑及时进行指点与疏导,尤其是要建立恋爱挫折干预机制。因为完善的恋爱挫折干预机制,能帮助学生宣泄、转移不良情绪,减轻痛苦和压力,解除因恋爱而导致的心理危机。

4.开展文体活动,加强人文修养,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大力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符合大众需要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高雅兴趣和爱好,丰富校园生活,转移情感的兴奋点;另一方面,可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染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人文修养,体验健康、文明、纯洁、崇高的校园爱情。

[参考文献]

[1]蔡宜旦.大学生婚恋观变化比较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3(4).

第5篇: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

父亲是一棵树,为我们遮挡风雪和严寒。

父亲是一盏灯,给我们光明和温暖。

有人说,父爱如山,有人说,父爱似海, 但又有多少爱曾经对父亲说出来? 6月20日一个属于父亲的节日,拿起手中的笔,用真情真心,为父亲写下对父亲最真挚的祝福,为父亲祈祷最美丽的未来!敲破阻碍父爱流淌着历史的、性格的薄壁,让我们把对父亲的爱大声说出来吧!

二、活动背景:为迎接6月20日父亲节的到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真诚表达对父亲的深情厚谊,抒发自己内心的感人故事,举行这次“父爱如山”的主题活动征文活动,用回忆再现亲情,唤起人们对父亲的关爱,倡导大家的尊老敬老的风气,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

三、活动主题:“父爱如山”

四、活动目的:通过系列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关注日夜为我们操劳的父亲,重温成长过程,感恩伟大父爱。让文学氛围重新回到校园,让大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用心灵关怀。

五、主办:艺术设计系

六、活动内容:

1、主题征文:关于成长,关于父爱;

(1)男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故事;

(2)爸爸的故事;

(3)我与爸爸的故事。

2、“父亲节”前安排观看有关主题电影《父爱》。

七、比赛形式以及参赛作品要求:

1、字数不限,文体不限,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日志、图文等等形式均可。

2、征文要求为原创作品,严禁抄袭。内容以“父爱如山”为主题,不得偏离主题。

3、参赛作品以南阳理工学院稿纸手写为主。

4、需在作品标明班级、姓名的相关信息,以便评选小组评选。

八、作品征集:

2010年6月15日下午五点上交至学生会办公室。

九、作品评选:

本次活动评选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在完成全部作品的收取之后,由系学生会社践部、学习部相关人员组织评选出优秀作品。

其次,优秀作品将送到有关领导及教师处进行评选: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若干。

最后,参赛作品将在8号楼右边道路上进行展示,供同学们交流学习。

第6篇: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

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选入教材有非常大的必要性:

首先,爱情是人类所有情感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无法分割,无法取代。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绕不开的永恒的主题,无论在现实还是在阅读中,如果把完整的人类情感给分割出去,这将会造成人格的不完整和教育的缺失。

其次,爱情题材的作品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是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养成的。放眼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现状是:一方面,我们作为家长或老师总是一厢情愿的想把孩子教育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的清教徒,另一方面,大街上甚至校园里恋爱中的甜蜜男女随处可见,爱情题材的影视剧铺天盖地,不健康的书刊媒体大行其道,这对处于青春萌动期的高中生有着不小的冲击。

可以说,情感教育是语文课堂上无法回避且刻不容缓的教育。如果在高中阶段这个学生心理和观念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一个正面的、健康的、美好的经典爱情观的文学作品来做指引,提升他们的观念境界,形成高尚纯洁的爱情观,而只是一味的回避、躲闪甚至是粗暴地禁止,那将会带来更多校园悲剧的发生,而不健康的婚恋观对其以后的人生种下负面影响的祸根。

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双重效果,既能使学生获得知识、锻炼了能力,又能受到情感的净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康人格,使语文课堂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德育阵地。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关键点要引起教育者足够的重视:

第7篇: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爱情专题;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在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促使他们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并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习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学具有社会教育性的体现,也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实现多元并举的有益尝试。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更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敢于突破过去传统的方式方法,从大学生身边最热衷的事件,年轻人最希望涉及的话题作为切入点,无疑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更容易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在大学校园中的广泛展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作用就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这门课程与这项工作本身,应该说它兼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多元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有益的探索。133229.Com

大学生是成长着的一代人,此时正是他们走向成熟的最后一个发展期,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部工作的中心就是为了他们的健康发展服务。要使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与建设的生力军,就不能够就心理而心理,用纯粹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技术抽象静止、孤立片面地帮助大学生摆脱困境,这往往是难以奏效的。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只有从人的本质、从人的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状况出发去分析评价青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与问题,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帮助和促进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具备优良的品德、高尚的情操,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锤炼其健康体魄,使青年人在大学期间得到全面的发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当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题中应有之义,从这一点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异曲同工之效。通过学习训练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精神素养包括提升他们的政治思想素养,应该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在爱情专题教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一)在爱情专题教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般来讲,大学生的思想上能够认识和接受一些事物,都是和自身需要的满足状况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那些与他们需要的满足有明确关联的事物,对他们往往具有更大影响力和吸引力,更能够调动起他们的情绪,使他们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一个青年学子步入大学会发现,像中学时代那种较为单纯的学习目标已不复存在,多元而又广泛的学习生活从此开始。可以说,大学的围墙早已经挡不住性、爱情等问题对学生的影响,爱情问题成为不少学生最喜欢探讨的热门话题和最愿意追逐的行动之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我们开展了多次专题内容征集,爱情问题总是位列其中就是一个明证,很自然爱情问题也就成为了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专题内容之一。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适应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和需要出发,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我们有意识地选择性与爱情作为一个重要的专题,努力延伸拓展这一话题,在加强健康爱情心理观引导的同时,也以这一主题渗透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诸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与责任、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人生的幸福与意义等问题。在我国现今的法律中,大学生能否结婚等问题已经纳入《婚姻法》,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要使他们在对待爱情问题时能够获取良好的心理状态,并理应为他们开拓未来事业发展和终身幸福提供帮助。爱情有其自然属性,但它的社会属性使其从来都不是镜中月、水中花,脱离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大背景、社会思想理念发展之潮流,只能使爱情成为空中楼阁。

(二)对大学生性与爱情观念的疏理与教育

大学生作为青春后期的群体,可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自己关于性与爱情的一些意识观念,以进入大学作为契机,以前或明或暗、或有或无的爱情梦,在青年学子的谈资中、个人行为表现中已经明朗化、公开化。

作为青春后期的当代青年人经常称自己是“新新人类”,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对于性、爱情、婚姻等问题的观念超前、行为前卫。然而通过自己教学的实际,还是看到了在他们的“新”观念“新”行为背后依然隐藏着大量的“旧”的观念与行为。现列举教学实例两则:

(1)因学习的需要,几位学生到阅览室查阅有关性与爱情问题的有关资料,不料坐在他们身边的其他学生看着他们手里的书籍和资料带着异样的目光纷纷离开。周围学生的行为使我们的同学非常难堪,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深刻体验到了在高等学府这个知识的殿堂中,学习性与爱情知识是不合时宜不光彩的,通过正常渠道汲取这些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会接受到“特殊”礼遇的。

(2)一位男生在课堂发言中认为,在爱情的问题上不应该有过多的条条框框,“不求天长地久,但求一朝拥有”,这恐怕已成为眼下许多大学生的流行观念。

以上两则例证虽然不能代表所有大学生对爱情及有关问题的所有看法,但是还是可以帮助我们从这样的角度来了解今日大学生的相关思想认识。

在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堂互动讨论及课后交流中,学生们对于爱情专题内容的学习感触很深。学生们感到作为当代人,他们对爱情和性知识范畴的理解未免过于狭隘了,而正常的学习途径和渠道太不畅通了,以至于一些同学更愿意到网络上去搜寻些色情网站以填充自己有关知识的不足。近年来我国淫秽色情网站会屡禁不止,受害者大多数是青少年。由于缺乏宏观和有效的社会诸多因素支撑与指导,青年学子的爱情多表现得比较脆弱与飘摇,经不得风雨的考验。

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分析和看待爱情问题,我们认为爱情既是依附于每个个体的情感,也是整个社会人们思想认识水平、道德观和善恶美丑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条件、物质状况固然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但是人类爱情中从来都不可少了来自社会与精神方面强大力量的支撑。在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支配下,爱情中物欲成分越少,爱情就越高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爱 情提供给人的精神满足时特殊的、多方面的,是许多其他的精神满足无法替代的。同时爱情关系本身也包含着复杂的心理结构关系,不是随便拿一把钥匙就可以轻易打开这把心锁的。

一般来讲,恋爱中双方都要力争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包括心理状态和社会规范都要符合自己社会性别角色的要求,同时还要对异性的相关状态有所理解,这对于生活中的成年人也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大学生虽然从生理年龄上已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但是由于他们本身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还很稚嫩、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正面临许多挑战,性心理发育并未成熟、性的社会特性并未得到充分体现,以至于对爱情所要求的性别角色扮演、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的承担并不十分明了,更谈不上通过个人爱情问题的处理达到对社会道德的弘扬以及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了。

三、通过大学生爱情价值观的提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大学生的需要

与社会大众一样,大学生的行为也是在相应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他们的思想接受某种事物,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那些与大学生的相应需要及利益的实现有明确相关的事物,对他们往往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而如果大学生自身的需要被忽视,正常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和疏导,在生理、心理上没有得到必需的关怀和帮助时,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但不能得到完全的发挥,还会在内心中产生抗拒接受该种事物的内部障碍。

因此,为了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让大学生们接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从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针对大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及其兴趣、爱好和各种实际需要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适应青年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教学平台与窗口,选择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爱情话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学习探讨,是我们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感与义务感既是爱情的基本条件,也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中的必有之内容,因此透过正确爱情观的教育本身就是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使心理学课程兼具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

课堂是大学生们接受知识的主渠道,要结合课程实际将健康的爱情观及性文化观念充实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溶入到他们的思想政治的综合素养中。几年来,通过课堂教育教学,使大学生对爱情和性有关问题的许多误解从最基本的概念中得到澄清,将爱情观从单纯、狭隘的生理层面引发出来,多角度剖析爱情的心理层面、社会层面,使爱情所具有的高尚性、道德性凸显出来,取代传统误区中的低俗污秽,让大学生们追求和获取积极健康爱情有一个公正、光明的位置,避免大学生“无师自通”、自生自灭式爱情中的许多困扰与挫折,为他们当前的学习生活增力。

当前国家大力治理淫秽色情网站的泛滥,正好说明了我们对广大青年在这个方面进行正面教育与引导的必要性,在今天日益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摆脱空洞、教条一味地进行大道理的宣讲,让男女大学生得到他们生活中真正需要的健康爱情教育与引导是十分迫切的,这也是他们学会做人必不可少的人生一课,课堂上是可以有爱情的一席之地的。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性别角色观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爱情总是要依附于性的,即男女两性之中。从生理、心理、社会的不同角度来看,男女两性既存在共有的社会角色,同时又存在着许多各自不同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当今男女两性大学生在性角色的形成与定位上既要有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一般角色,即男女大学生都应该具有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进取的精神;又要努力将自己塑造成具有比较鲜明性别特征的青年人。

我们努力追求的男女平等社会,应该是一个男性与女性享有同等机会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尊重和珍惜差异的丰富多彩的社会。这个问题在青年人处理爱情问题时显得尤其突出,我们认为男女平等并不等于男女无别,“因性施教”应该是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爱情教育一个重要主题。我们应该顺着男女大学生先天的性别倾向来引导他们,让他们首先认同自己的典型性别倾向,学习并不断学会作为社会和家庭成员,男性和女性又需要分别分担什么样不同的社会角色。我们的爱情教育要使他们首先乐于做一个男性或女性,在一个性别差异客观存在的社会中,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无视这种差异,对男女大学生一视同仁、长期采取中性、无性别化教育,一旦在他们进入真实社会生活时,会给他们造成不必要的社会适应不良反应问题,给他们的爱情蒙上阴影,给他们未来家庭带来不必要的消耗,也不利于他们发挥好社会成员应有的责任。

(四)置身高雅文化氛围,陶冶出健康的爱情观

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中,谈情说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既然不能堵塞,莫如更好得加以疏导。因此,提高大学生在性爱、爱情方面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导大学生胸怀高远的社会理想,创设丰富多彩的、有益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高雅文化氛围,从科学、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社会情操,有健康的人生观(含有健康的爱情观)就成为大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成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不可缺少的特殊使命。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的,为了今日校园中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未来能够拥有幸福的生活,我们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8篇: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主题; 爱情; 反封建;人性回归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主题的研究简述

很多学者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进行了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爱情主题。随着对其主题研究的深入,"复仇说"、"反封建说"也成为重要的主题说,目前对这部剧主题的认识只有这三种学说。

"爱情说"是最传统也是最主要的学说之一。这部戏剧,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流行,其演出时,都把它作为一部爱情戏来演绎。人们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了改编,如越剧版本《情天恨》、京剧版本《铸情记》等,不管改编成什么版本,它都是用爱情的外壳打动观众的心,这是作为舞台效果给人的主题印象,学术界最初对主题的研究也都指向爱情主题。

1984年陈瘦竹把《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从而把爱情主题彰显主来。在中国,最明确提出这部戏剧主题为爱情主题的是卞之琳,他在《论文莎士比亚你戏剧的创作的发展》一文中分析了这部戏剧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在20世纪70年代,很多人开始对这部剧的爱情主题提出质疑。

1979年3月赖干坚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对于许多学者"爱情至上"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部戏剧的主题不应该完全是爱情剧,因为剧中有许多反封建成分在里面。1979年4月,关少峰发表了《试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作者明确提出了这部作品的反封建性质,这部戏剧是资产阶级爱情观战胜传统封建婚姻观的表现,这就坚定的提出了它的主题观点,即反封建。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有些学者又提出了复仇与爱情同在的主题,在此之前许多对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进行了比较,认为他的戏剧主要有爱情与复仇两大主题,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兼具这两大主题的。2012年方汉文的学生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提出,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应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的爱情剧,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应该是一部复仇剧。

二、莎士比亚生平以及当时社会思潮

莎士比亚生活在十六、七世纪(1564-1616),他生活的前期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他前期的作品就洋溢着乐观与豁达的色彩。他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和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实质上是倡导人性的回归。人性即人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所有的人都具备的性质状况。人性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欲求性,就是生物性,人的自然欲求性包括多方面,有生存欲求和求等,这种需求是身体作出的直接反映,没有这种需求生命就难以维持,生活就难以维持。

三、个人对主题阐释

首先来看一下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主题-爱情主题。爱情分两种,一种是一见钟情,另一种是日久生情,前一种是人作出的直接反应,是人本能的东西,日久生情的则是高层的,不是人一时间就所具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相爱、偷偷结婚到殉情,只经过了五天,显然,他们是一见钟情的。他们见到彼此后就对双方产生了强烈的需要感,这种需要感要像对食物的渴望一样,没有就活不了,是人的本能反应。他们的爱情属于爱情中的一见钟情,而一见钟情更侧重于人的本性,从这种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不能属于完全意义上的爱情主题,而是对人性回归的歌颂。

再来看一下"复仇说"。很多学者认为这部戏剧主题是"复仇说",他们认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基本上都有复仇的成分,故而这部戏剧也应该具有复仇成分。"复仇说"主题在更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这部戏剧内容的认识。罗朱两家是世仇,也是这种世仇导致了两个人的爱情悲剧。"复仇说"更注重文章基本内容与莎士比亚戏剧的基本特点。一部戏剧,一定有其最大的社会价值,《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价值不在于鼓励人们追求爱情至上,我个人认为是在于鼓励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沟通、宽容。爱情是外壳,本质是利用这种爱情悲剧的外壳来呼唤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的实质。从性善论来说,这是在呼唤人性的回归。复仇仅仅是从社会价值角度方面去考虑,有失偏颇。

"反封建"主题是这部剧的又一主题认识,一部戏剧具有反封建的作用,就把它定为"反封建"主题,这仅仅是重视了它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其它的东西。任何一部好的戏剧作品和文学作品,肯定会对社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把它对社会历史进程产生的作用与其主题等同起来的做法是不对的。有些作品社会历史作用确实比任何方面的作用要大,它的主题和它的社会历史产生的作用就是是相同的,反之,则不同。再一个方面这部作品是莎士比亚晚期的作品,莎士比亚活的早期,英国社会稳定,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都没有明显地反封建色彩,把这部戏剧定为"反封建"主题似乎不太恰当。

关于这部戏剧主题的三种认识,我认为前两种都可以归结为人性回归的歌颂,"反封建"说有点偏颇,没有从最本质的方面去理解。其实,这部戏剧歌颂一见钟情的爱情,倡导世人要消除积怨,要理解、要宽容,这都是在歌颂人性的回归,或许这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最重要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林富丽."线性时间观"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5).

[2]王苏平.《罗密欧与朱丽叶》:爱的伟力[J].学语文,2002(2).

[3]尚玉峰.双重他者与认同焦虑--再读《琼斯皇》[J].文学界(理论版),2012(11).

第9篇: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

使学生懂得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教育学生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二、教学要点

1.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

2.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三、教材分析

《母亲培育我成长》一课是属于六年制小学思品第五册教材第二单元中"热爱人民"这一教育范畴里的内容。是贯彻《教学大纲》中年级教学要点第八条关于"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要"接受他们的正确教导"的要求。可结合《小学生守则》第八条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四条进行教学。本课的教育内容是在低年级的要爱爸爸、妈妈,心里想着他们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要求使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点滴的进步都凝聚着父母的心血,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从而激发孩子们要热爱父母,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的道德情感。

本课教材选取美国发明家爱迪生(1847-1931年)少年时期在母亲培育下成长的故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不只是给课文开个头,而是对全课文的高度概括。最后一个自然段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有说服力地做出:"是母亲培育我成长起来"的结论。第二自然段叙述母亲特别重视引导爱迪生思考,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总是耐心解答,促进思维的发展,使他的求知欲望更强。第三、四自然段叙述了爱迪生的母亲无论春夏秋冬总是耐心地给爱迪生上课;讲历史故事;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共同讨论化学和物理方面的问题;引导他做实验以及在爱迪生做实验遇到危险时,曾引起母亲的忧虑,但她并没有因此禁止爱迪生做实验,而是热心帮助支持着自己的儿子继续做实验。

教学这篇课文要紧紧抓住爱迪生的母亲是如何对待爱迪生提出的问题,如何让他拓宽知识面,让他对实验产生浓厚兴趣的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爱迪生的母亲不仅仅教给他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伟大的母爱培养出了爱迪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爱迪生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要实现本课的教学目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必须把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的意思,渗透到本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尤其是二、三、四自然段。

本课的教材内容分插图、故事、练习三部分。

课文配有三幅插图:

1.母亲在耐心地解答爱迪生提出的问题。表现出爱迪生善于思考,母亲善于启发爱迪生的积极思维。

2.春天,母子俩坐在屋门前,边晒太阳,母亲边给爱迪生讲课,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爱迪生的母亲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教给孩子知识,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

3.母亲帮助指导爱迪生做物理化学实验。爱迪生之所以成为发明家是与母亲的亲手指导分不开的。本课的三幅插图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课文的基本内容:爱迪生的成才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为学生的明理,提高认识作了生动形象的补充、说明。增加了学生的信任感和可行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认识到母亲的慈爱,母亲的良苦用心及母爱的伟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本篇课文着重叙述了爱迪生的母亲特别重视引导爱迪生思考,使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母亲采取灵活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教给孩子知识,引导孩子做实验,使之对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几件事。意在使学生懂得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培育。从中教育学生热爱父母,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点,可设计如下思考题:

1.爱迪生的母亲是如何关心他成长的?(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爱迪生是在母亲的关心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2.爱迪生小的时候,总是缠着母亲问个不停,母亲是怎样对待他的?

3.试想:如果母亲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不耐心解答,结果会怎样?(2、3这两道对比题的设计,目的是强化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耐心而且正确的引导。)

4.爱迪生在实验中遇到哪些危险,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进一步明确:爱迪生的母亲不仅仅是在教爱迪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

5.爱迪生深知他能够成长起来,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那么爱迪生又是怎样对待自己母亲的?(指导行为,突出重点。)

课后练习题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教学目的,掌握教学要点,激发学生的行为愿望,深化教育效果。

练习题1:爱迪生为什么说一辈子忘不了母亲的恩情?(这一问主要是突出教学要点,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

练习题2:回忆一下你的父母是怎样关心培育你成长的?(这是属于联系实际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深化明理,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懂得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培育。)

练习题3:说一说你学了这课受到哪些教育?(这一问题是总结性的提问,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教导,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这是对本课教育主题的升华。至于关心父母、孝顺父母、尊敬父母则不是本课的重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可采用出示爱迪生的肖像图,由教师简介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的事迹,进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你们的第一位老师是谁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你们的第一位老师就是你们的父母亲。从而揭示出课题。2.解题:课题中的"母亲"是指爱迪生的母亲南希,她对少年时的爱迪生培育作用巨大,甚至影响到爱迪生的一生。

(二)感知教材,启发明理

1.创设情境,讲述故事情感教学,是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师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可配上适当的音乐,在协调的气氛中以真挚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做到以情激情,并适时出示幻灯图片。通过生动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母亲的辛勤,母爱的伟大,从中唤起孩子们对父母的热爱之情,为导行做铺垫。

2.提出问题,启发明理教学时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点提出如下问题:a.爱迪生小时候,总是缠着母亲问个不停,母亲是怎样对待他的提问的?如果母亲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不作耐心的解释,结果会怎样?(会挫伤爱迪生的学习兴趣,后来很可能成不了发明家。)b.爱迪生在实验室中遇到了哪些危险,妈妈又是怎样做的?这样做对他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说得不够具体教师可及时小结:爱迪生在做实验时出现了许多危险,曾引起母亲的忧虑,但她并没有因此禁止爱迪生做实验,而且还把小阁楼让给儿子做实验,这使爱迪生产生了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为他以后的成才奠定了基矗)c.为什么说爱迪生一辈子也忘不了母亲的恩情?教学时将设计的思考题可用幻灯或其它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可围绕问题分组讨论。(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师生共议,统一认识,明白道理。同时教师可抓住课文中"母亲耐心的解答","和爱迪生一起做实验","给爱迪生买书","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等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爱迪生的成长确实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明理后,教师及时小结:通过以上分析看出,爱迪生的母亲不愧是一位好母亲。她不只是教给爱迪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爱迪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爱迪生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如果没有母亲的培育,爱迪生就不能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所以说,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正如爱迪生所说:"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母亲的恩情。"

(三)扩展引申,深化明理

1.可先由教师点拨谈话。师:其实不仅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母亲的培育,同时也离不开父亲的培育。

2.有条件的地方可录一些父母教育、关心培育子女的片断给学生看。

3.列举一些现代和古代名人由父母培育起来的故事。(如《周恩来的两位母亲》、《茅盾和他的母亲》等。)拓宽教育面。

4.回忆一下你的父母或养父母是怎样关心、培养你成长的。请同学们把父母关心你,使你最受感动的一件事,讲给大家听。(意在使同学们知道父母不仅培育我们学习,给我们创造了好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而且在衣、食、注行等方面也给了我们更好的照顾。同时父母的言行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我们。我们的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可以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培育。)

(四)联系实际,辨析导行

1.通过学习课文及同学们生动讲述的父母培育我们成长的小故事,此时此刻你们想对父母说点什么?

2.当你遇到下列情况应该怎么办?

a.当你做错事,父母批评你时,你该怎么办?

b.你没有做错事,但却受到了父母的严厉批评,这时你该怎么办?

c.父母在指导你学习时,你该怎么办?

d.对于你父母不让你做的事,你是怎样对待的?以上的一组练习题,意在指导学生行为,使他们懂得怎样做才是热爱父母,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可结合《规范》第四条进行教学。

3.辨析

(1)李红是一名大学生,他父母都是没文化的个体劳动者。有人说"李红成为一名大学生,与他父母无关"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小丽洗酒杯时,不小心把酒杯打坏了,妈妈埋怨她说:"都这么大了,干什么也不中用。"小丽听了,委屈极了,顶嘴说:"不就是打坏一个酒杯吗?以后我再也不干这种活了。"小丽这样做对吗?为什么?(意在让学生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行为。)为了巩固教学效果,使学生热爱父母,听从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体会父母的辛劳。教师可让学生留心观察、感受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培育自己的,然后召开一次《我向父母说点什么》的主题班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