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和会计知识范文

审计和会计知识精选(九篇)

审计和会计知识

第1篇:审计和会计知识范文

[关键词] 知识管理 审计报告 作用 要素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作为重要的管理思想越来越多地受到组织的关注。但知识管理审计却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致使知识管理项目的成功率大打折扣。而针对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研究更是闻所未闻。笔者“小试牛刀”,以期抛砖引玉,丰富知识管理理论。

一、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定义

虽然知识管理审计已经开始在一些组织中实施应用, 但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却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审计报告是指“审计师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或无法发表意见的书面文件。”根据这个定义,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审计报告也至少应该体现审计依据、审计对象、审计时间等基本要素。目前知识管理审计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使用较多有hya-k-audit、delphi group 的km2、f. w. horton 的infomap 法等。知识管理审计的对象是组织内的知识、知识工作者、知识环境、知识的收集、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审计时间对于财务审计来讲一般都是事后审计,而知识管理审计事前、事中、事后都可以。因此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就是审计师依据一定的审计方法,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项目发表审计意见或无法发表审计的书面文件。wWW.133229.cOM此处提到的“无法发表审计意见”是因为审计师可能受到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意见的情形。

二、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作用

1.防护性作用

知识管理的实施已经掀起一股热潮。然而当前的统计数据表明,知识管理项目的成功率最多只有15%。产业分析家预测, 到2003 年仅财富500 强就会因为知识管理项目的失败损失315亿美元。审计师通过出具不同类型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可以提高或降低企业决策者对知识管理项目的依赖或期望程度。帮助组织了解到底需要哪些知识以及如何管理这些知识。因此,知识管理审计报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财产、债权人和股东的权益及企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起到保护作用,能够对知识管理部门盲目的或缺乏效果、效率、经济性的项目起到制约作用。

2.建设性作用

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着眼于组织管理部门的战略、控制、目标、结构及决策的最优性,它是在对公司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考察和评估的基础上提出诊断性和预测性的审计意见。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应该指出知识及其管理的症结所在,如决信息超载、重复劳动造成的交流成本高、效率低下等问题,揭示信息供给方面的差别和信息流程中缺失的环节,帮助组织识别信息需求并将其与组织的信息资源相匹配,提高知识管理实践,显示价值链在人、组织和顾客中形成的过程,指出通过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应用杠杆作用的方式和途径。

三、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要素

根据详略程度,审计报告可以分为简式审计报告和详式审计报告;按照使用目的可以分为公布目的审计报告和非公布目的的审计。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审计报告主要用于指出知识及其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帮助组织改善经营管理,故应当属于详式审计报告和非公布目的的审计报告。根据审计文书的基本要求,其要素应该包括以下八项:

1.标题。全面的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标题应该为“关于+(被审计单位)+(时间)+的+知识管理审计报告。专题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标题应在(时间)后面加上专题名称。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应该写全称,避免引起误解;时间可以是被审计事项已经或将要发生的时间,也可以是正在发生的时间。

2.收件人。审计报告的收件人一般是业务的委托人或授权人。如果是外部审计,委托单位与外部审计机构一般会签署业务约定书(合同),此时的收件人应是审计师按照业务约定书的要求致送审计报告的对象;如果是内部审计,则审计项目往往是管理部门授权审计,此时审计报告的收件人为授权人。

3.引言段。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引言段应当依次说明审计立项的依据;被审计事项的性质和范围;审计事项的要求和执行时间;其中审计对象的范围至少应当指明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时间和部门;审计事项的要求和执行时间是业务约定书或授权人的具体要求。

4.范围段。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的范围段应当说明已经实施的审计工作;所依据的审计标准;审计责任等。审计工作应当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计划和实施了审计程序,这些审计工作足以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审计责任应当指出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属于诊断性的管理建议,仅供管理部门内部参考,因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与审计师和审计单位无关,即不承担法律责任。

5.意见段。意见段应该是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核心部分,因而也就占据了审计报告的最大篇幅。一份审计报告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意见段。这一段应该具体说明以下三个具体内容:

(1)对被审计事项的基本评价。审计师应当描述知识管理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知识管理的基础建设、知识管理实施模式或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现状、知识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知识管理实施的安全性和效益性等。进行了上述有关内容的说明以后,审计师对被审计事项做出了基本的评价,总括性的说明被审计事项的优劣。在基本评价的基础上对成绩、问题进行分析。

(2)主要成绩和问题。知识管理的事后或事中审计要说明主要经验和成绩、不足和缺陷。审计报告应当描述知识收集、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情况及意识;描述信息流的有序性和及时性;评价学习机制、商务智能和知识储备途径等;说明在知识管理实践过程中特定的人对特定的知识资源拥有的安全和权限级别;评价知识获取的安全性和及时性;评价知识管理人员素质和知识管理绩效等。在分析的基础上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指出问题,吸取教训。

知识管理的事前审计要分析组织的知识基础和知识需求,找出知识差距和知识流,并判断它们对经营目标的影响,以确定组织知识管理的战略或知识管理的实施模型是否科学合理。报告最后要说明知识管理项目的可行性,提出预测性的报告。其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实现决策科学化。

(3)改进意见和建议。这部分内容不是必须的,即如果项目可行或实施效果良好,则可以省略。但如果知识管理项目存在重大缺陷,此处应该是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重要内容。此时审计师应该针对审计项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包括: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采取的措施、可供选择的方案等。但此处应当说明,这些建议仅供内部参考、不具备鉴证作用。

6.审计师签名盖章。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应当由项目负责人(或审计组组长)签名盖章。社会审计还应该加盖事务所合伙人或主任会计师的章。

7.审计机构及地址。审计报告应当载明审计机构的名称及地址,并加盖审计机构的公章。

8.报告日期。审计报告最后应当写明审计报告日期。审计报告日期为审计工作完成日,即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均已经实施完毕。

四、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编制要领

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编制人应当是项目负责人或审计组组长。由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千差万别,因此以上八个要素在审计报告中地位、所占篇幅不尽相同。审计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来表达这些内容。为了保证权威性,在写作中应该注意以下要领:

1.要根据知识管理的审计目标进行严格选材。它包括陈述的真实性、优劣性、差距性和潜在性的各种题材。要有事实、有数据、有比较、有分析。

2.要依据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安排好报告的结构。因为结构是报告的骨架,是科学组织报告材料的必要手段,既要体现出完整性,又要顺理成章。防止公式化倾向。

3.注意措辞。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在本质上属于管理审计范畴,其语言应体现出“评价和建议”。意见段的开头应该使用“我们认为”的术语,而不宜使用“我们确信”或“我们保证”等绝对化的语言,“绝对可行”、“完全正确”会误导管理部门的决策。同时也应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态度暧昧的语言,如“大致可以”、“基本可行”等,这样的语言会降低审计报告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4.审计报告提交或出具之前,应充分听取知识管理专家的意见,使审计报告的内容经得起推敲,更令人信服。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368

第2篇:审计和会计知识范文

关键词:审计 教学 立体循环

1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内涵与特征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是对现有完全遵循教材章节来组织和安排教学的一种大胆尝试,它的内涵与特征充分体现了系统观与整合理论。

1.1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内涵

立体循环(vertical circulation)是指在不同层级间流动,这种循环既要保证同层内流动通畅,又要在不同层级间设计连接点并构建连接方式,从而实现一体化循环。立体循环是建筑学、气象学和海洋学中的专业术语,在我国立体循环的应用还体现在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水产养殖和生态农业等领域。

由于任何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客观上也存在着多个知识循环,不同循环中的知识点相互交错,故将立体循环的方式引入教学,本文称之为立体循环式教学法。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是根据课程知识体系中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多个层次的知识循环,并通过不同层次间存在交错的知识点,将不同层次的知识循环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内部相互关联的一体化知识循环。教师在按照既定的教学顺序对具体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同时对该知识点所在各知识循环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适度串联,以立体循环的方式进行解析,从而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建具有立体循环的知识体系。

1.2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特征

第一,将所有知识点按照逻辑关联,归入各种知识循环。由于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因此,一个知识点往往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归入不同的知识循环之中。

第二,知识循环之间有交错。由于同一个知识点因属性特征而归属于不同的知识循环,因此,该知识点成为不同知识循环间的交错点,客观上造成了知识循环间的联结。

第三,“触发—启动—循环—强化”的立体循环方式。对某一具体知识点的讲解,开启了针对某一知识循环的“触发—启动—循环—强化”的循环式学习;同时由于知识循环之间有交错性的知识点,因此这一具体知识点因其关联着其他知识循环,所以极有可能开启多个不同层次和维度的知识循环,从而实现立体式学习。因此,处于立体循环式知识体系中的每个具体知识点,都可能开启一次立体循环式学习,引导这一过程的可以顺利运行的策略、方法和媒介,就构成的立体循环式教学法

第四,立体循环有中心。立体循环式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以某一核心理念或价值判断为中心,立体循环式知识体系的教学围绕着这一核心理念或价值判断来展开,这一中心具有凝聚所有的知识循环的统帅力量,是该门课程的理论或实践意义所在。

2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立体循环式审计教学法对于解决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审计》课程中长期存在的矛盾,意义重大。

2.1 有助于构建系统的审计知识

通过知识点的交叉循环,使得审计学习始终处于知识体系的背景之下,没有分离感,目标性强。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以系统的观点和视角来接触、感受和感知审计,能够对审计进行总体把握。

2.2 有助于加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基于知识点的交叉循环,借助立体教学方式,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审计的准则,而是在学习过中学习审计的思维和思路,通过在不同的循环中多次强化相关知识点,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是的学生始终处于“学习—应用—再学习—再应用—反复学习—反复应用”的知识精进路线。

2.3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由于授课和学习中强调知识点的循环,因此审计知识体系中有关审计职业素养、职业敏感和职业道德的内容在各个知识循环中都会出现,每一次出现,都结合了新的知识,这种在应用中实践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方式,给审计素质教育提供了多种机会和渠道。

3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在审计教学中应用立体循环式教学法,需要设计基于立体循环式的审计知识体系,确定知识点讲授的时序,并串联不同的知识循环。

3.1 设计基于立体循环式的审计知识体系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是将各章的知识点按照知识循环进行重新梳理,这也是实施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基本前提。目前,各高校采用的审计教材体例大致相似,都是按照先审计理论,再审计实务的顺序编排。在审计理论部分,基本上遵循审计流程发生的时序来展开讲解,包括审计基本概念、目标、程序,注册会计师行业,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计划审计工作、风险评估与应对,审计抽样,审计报告。在审计实务部分,一般是从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开始,逐次讲授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薪酬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和货币资金审计。这种分块式的审计知识分类方式虽然符合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基本框架,但是对于初学者无疑于盲人摸象,只能到最后一刻才明白每一个阶段的进程在审计知识体系中的具置。因此,构建打破章节的审计立体循环知识体系,实施立体循环式教学的首要步骤。

以审计为例,可以将原有的审计知识体系规划为如下几个循环:第一循环,审计概念、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和审计报告;第二循环,注册会计师行业、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职业道德、法律责任和审计报告;第三循环,初步业务活动、计划审计工作、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审计终结;第四循环,管理层认定、审计证据、审计流程、审计报告;第五循环,审计流程、审计循环、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

上述的五个循环分别从不同的起点出发,穿插不同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并最终归结到审计工作的结果——审计报告之上。在每一个审计知识循环中,前后知识点都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和因果关系,是可以用常识性的思维来解释和推演的。同时,每一个审计知识循环又与其他的知识循环共享一些重用的知识点,这就为知识循环之间的串联提供的节点,例如审计证据或审计程序在不同的知识循环中都出现过,所以,可以经由恰当的审计证据,交织到第一循环的审计程序(具体的审计证据是通过何种审计程序获得的),第二循环的法律责任(获得的审计证据是否表明审计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报告程序,以避免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第三循环的风险评估和应对(具体的审计证据意味着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水平,继而应采取何种风险应对程序),第四循环的管理层认定(具体的审计证据可用于证明何种管理层认定),以及第五循环的审计报告(具体的审计证据可能导致审计师出具何种审计意见以及审计报告)。

经过上述的梳理,原有的审计知识体系已经演变成具有相互关联的多个知识循环,为使用立体循环式教学法提供了现实的理论支撑。

3.2 确定知识点讲授的时序

在构建了基于立体循环式的审计知识体系之后,需要在讲授过程中设计出每一次授课重点讲解的知识点。这是因为,在立体循环的知识体系中,每个知识点都会重复出现,那么这些知识点是按照怎样的先后顺序出现,主要考虑的是作为初学者的学生其认知习惯。因此,确定知识点讲授时序的基本原则就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少后多,从具有常识性和感知性的知识点出发,逐步加入专业性和综合性的职业判断。

以审计为例,在基本遵循相关教材的内容排序的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对审计形成整体化的理解,会将第一循环中审计报告的讲授安排在开课之初,形成审计起点——审计终点的完成路径。第四循环中的管理层认定,对于审计实务的整体推进意义重大,也属于在授课之初就需要不断铺垫的知识点之一,并在接下来的各章讲解中,不断地与当下的知识点和知识循环进行交互,实现多次重复,从而加深印象,实现知识的理解、识记和运用。

3.3 串联不同的知识循环

在确定了确定知识点讲授的时序之后,依据基于立体循环式的审计知识体系,需要将当下所授知识与其他的知识循环,通过某种知识节点关联起来,从而实现知识的立体循环。

以审计为例,在讲授第一循环的审计程序时,可以跳跃到第四循环的审计证据,即利用具体的程序,可以获得何种具体的审计证据;第二次跳跃是从审计证据,反向循环到管理层认定,即具体的审计证据证明了何种管理层认定;第三次跳跃则是从对于认定的证明结果,关联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即这种结果暗含着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第四次跳跃,就是基于这种风险评估的水平,联系到具体第五循环中的具体交易,针对具体的认定,采取何种风险应对程序,并得出何种审计结论和意见,从而实现了各知识层面的立体循环,并且达到了审计业务的终点。

可见,立体循环式教学法,以某一核心理念或者价值判断为中心,通过对所授课程中各个知识点进行逻辑重构,将知识点通过各种层次和维度的知识循环进行梳理,整合出立体循环式的知识体系。同时,在按时间顺序进行的知识讲解过程,通过触发各知识循环间的交错性知识点,启动各知识循环,实现对某知识循环中每个或某些知识点的预习(渗透)或复习(运用),并最终在学生的大脑中通过多次反复的“触发—启动—循环—强化”,建立起立体循环式的知识体系(见图1)。图1以《审计》为例,构建了立体循环式教学法下的知识循环,其中章节顺序依据的是刘明辉教授等主编的 “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审计》。

4 在审计教学中应用立体循环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主要解决的是在知识体系中建立起各章节和各循环的逻辑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重新梳理与组合,在设计与应用中有一定的难度。

4.1 立体循环式知识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客观规律

既然立体循环式知识体系是基于传统的审计知识框架,那么在设计和构建新的知识循环时,需要以审计理论的基本研究规律和审计实务的流程时序为基本原则和依据。从而,便于学生在借由立体循环式知识体系来理解和识记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同时,不会偏离审计的核心主线。因此,在设计和讲授各种知识循环的知识点时,需要时刻从循环追溯回审计中的客观规律,再从客观规律演绎到具体循环。由此,才能保证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4.2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教授进程应详略得当

由于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突出特点是知识循环中知识点的反复关联,并因此实现了“学而时习之”。不过,如果知识点只是简单的重复,或者在知识点的每次讲授过程中,都保持一致的讲解模式,那么,无形中造成了授课时间的浪费,学生也会对这种模式产生审美疲劳,并因此降低了该种教学方法的实用效果。所以,在同一知识点多次重复的情况下,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前几次涉及该知识点时应进行详尽的解说;在学生已经基本识记的情况下,应做到点到为止;在需要进行知识串联时,应将讲课重点放在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上。所以,不能对多次涉及的知识点采取均一化的讲授方式。

5 结束语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通过对复杂的审计知识体系的有机梳理,构建了多层次相互关联的知识循环,并在讲授过程中,通过多次重复、多次关联、多次跳跃,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审计过程中的迷失感,逐步搭建起系统、完整、逻辑关系紧密的立体循环式审计知识系统,大幅提升了现有审计教材的使用效果和效率,有利的推动了学生理解、识记和应用审计知识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叶雪芳.关于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2001(03).

[2]李炜,孙秀春.审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审计,2009(24).

[3]石爱中.审计学的学科属性及其教学要求[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04).

[4]黄溶冰.审计课程的隐性知识属性与案例教学[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02).

[5]黄溶冰,王丽艳.基于隐性知识流动的审计课程案例教学[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11).

[6]饶艳超,陈建勇,袁也.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8(10).

本文系东北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Y12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3篇:审计和会计知识范文

一、技术对策:革新审计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一)适应知识经济的特点和要求,开发新的审计程序和方法。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审计的目标、对象、方法、技术、实务、审计准则和依据、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和审计理论等产生重大变化。审计目标由揭露会计错弊转向包括揭露错弊、指出其根源与后果的多元化目标了发展;就地审计方式将逐步消失;审计主体和客体只需在约定时间通过媒体见面进行审计,否则事过境迁,无案可查面对无书面记录的经济业务,审计重点将由原来审计线索的审核与查找,边境证向系统分析、设计过程等。未来的审计将成为数据库的审计,审计师的主要精力将集中于采集、保存和确保数据库的程序上。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革新审计技术手段。审计作为一项以会计信息为对象的社会经济活动,客观上要求彩采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审计质量。因此,在知识经济社会,审计处理手段由手工操作进步到电算化处理,已不公是一种要求,也日益成为现实。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相当多的企业会计操作的主要工具,电算化会计系统在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上和稳定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已得到共识,由“利用计算机审计”代替“绕过计算机审计”和“穿过计算机审计”已成必然。网络化的发展,电子商务和网上实体的出现,使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也给我们的会计核算和审计工作提出了挑战: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出现使无纸贸易成为现实,如何加强对这种审计线索电子化或无书面记录经济业务的审计,是新时期给人们审计工作者提出的挑战;另一方面,众多“网上公司”、“网上银行”及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的涌现,出现了会计上所谓的“虚拟主体”,这种网上实体的主要资产就是知识及其载体人力资源,如何对这种“虚拟主体”进行审计,又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建立健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内控制度。国际上近代审计都是以系统为基础的审计,即审计师要对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和评价,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决定抽查范围的依据。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和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传统会计岗位职责被打破,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变更和转移,再加上未来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实时审计的发展,必然引起内控制度复杂化,产生新的审计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全新的内控制度,制定更为周密的审计计划,开发更科学的测试内控制度的技术,以适应这变化。

二、业务对策:拓展审计领域,审计服务广泛化和国际化

(一)拓展审计服务领域。审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物质资源生产、销售和]分配领域,在审计系统中,审计处理的对象也主要是会计核算提供的物质资源的价值。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的服务对象、会计处理对象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1)会计对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信息等无形资产的处理在会计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此势必拉动审计的重点由物质经济下重视存货等的审计向重视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的审计转变;

(2)知识经济是多元经济,它不公要求审计越来越多地处理与物资源有关的业务,还要处理与非物质资源有关的业务,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提示的要求越来越高;

(3)信息流动将影响审计人员的所有方面,包括如何和何时产生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提炼信息、传输信息、报告信息以及解释信息;

(4)审计咨询、公证服务将会得到很在发展;

(5)以服务为主导的三次产业、以信息为主导的四次产业的审计问题也成为审计的新领域。

(二)在力开展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审计及管理咨询业务。知识产权具有无形、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和可复制性五大特点,我们在对知识产权进行审计时,应从知识产权的取得、保护、使用、创新等方面生产方式手,审查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管理咨询是一种知识性活动,业务覆盖面广,包括设计会计制度、担任会计顾问、财务诊断与经济分析、经济财会政策法规咨询、企业策划、投资评估、经营预测等,可以说几乎包揽了企业所有的商务活动。因而给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其服务面覆盖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市场经济中的决策支持功能。

(三)审计市场国际化。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和高级化,社会各方面对审计公证服务的要求也琥来越强,审计的服务领域也越来越宽。经济活动的日益国际化对审计服务的国际化提出了要求,一方面准许国外会计公司进入中国审计市场,承认国外会计公司的注册资格和身份,参与国内会计审计师事务所也要积极走出国门,进军国阳光会计市场,承揽跨国公司及其外国公司的审计业务。对此,首先要解决国际间会计、审计师注册资格的相互认可问题,其次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规范及质量要求与国际惯例接轨,使会计这一通用的“国际经济语言”在世界范围风的流通成为可能。

三、人才对策:更新观念,培养创新意识迎接知识经济,人才是关键,审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必须有一大批掌握丰富知识和先进科技的审计人才。

(一)更新审计监督观念,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助推器”作用。审计监督对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均能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在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促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中的起着“助推器”作用。其一,审计监督的重点要实现从重有形资产的审计到重无形资产的审计、重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的审计转变;其二,加大传统工业改造的审计力度,通过审计揭示其存在的弊端;其三,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处于起促进其快速成长和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在不可避免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审计通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监督力度,可以及时遏制我国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的消极因素。

(二)加强舆论宣传,树立面向知识经济的竞争观念。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科技,谁就在历史进展中掌握主动权、优先权。目前审计人的认识还相当贫乏,认为知识经济还很遥远,更谈不上如何迎接挑战,变挑战为机遇。因此,应提高审计人员对知识经济的认识,树立面向知识经济的竞争观念,培养敏捷的能力和大胆创新的意识,积极探索适应知识经济灵活、高效的审计模式和方法。

第4篇:审计和会计知识范文

(一)审计判断绩效函数

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是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inhorn和Hogarth(1981a)以及Libby(1983)提出的等式(1)表示的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函数:

绩效=f(能力,知识,激励,环境)(1)

从等式(1)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审计判断绩效受审计人员的能力、知识、激励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后,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关系。Bonner(1990)研究了经验和审计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Frederick(1991)研究了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系,Bonner和Lewis(1990)研究了知识和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Libby(1995)指出,由于知识被其他三个因素及经验决定,因而绩效与四个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知识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知识=g(能力,经验,激励,环境)(2)

以此公式为基础,Libby(1995)构建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被认为是比较完善的模型。大量的研究都是以此模型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为基础的。在上述两个公式中的环境因素都包括了任务的因素。

笔者认为,等式(1)和知识的前因和后果模型基本上勾勒出了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框架,也与Campbell(1990,1993,1996)提出的绩效行为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们也认为Einhorn和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绩效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和脉络,比较零散;二是有些绩效影响因素不恰当;三是对环境因素理解得太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个因素,对后三个因素,尤其是环境因素研究比较少。

(二)审计判断绩效的涵义

什么是审计判断绩效(AuditJudgmentPerformance)?最为典型的当属Libby(1995)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他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与一定的判断标准相符。显然,此定义是对一个好的判断绩效的定义,并不是对审计判断绩效的一般定义,因为审计判断绩效可能好,也可能差。笔者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结果与一定的标准的相符程度。这里所说的标准包括效果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一个绩效好的审计判断要同时满足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要求,既要有质量上的保证成本,又不能过高。修正后的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是符合一般的业绩定义的精神的,是以审计判断的效果性或效率性作为指标或标准来界定审计判断绩效的。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审计判断的效果性和效率性是比较难于确定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审计判断绩效的计量是比较困难的。

二、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审计判断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审计人员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最为直接的因素。任何一个审计判断的都是针对一定的任务(客体)的判断,因此,审计判断任务就构成了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又一个因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审计人员判断看作一个由审计人员和审计判断任务系统构成的系统。由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审计判断环境同样会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的函数。审计人员因素也称为审计主体因素,是指由审计人员拥有的并带到工作中去的因素;审计任务因素是指需要审计人员作出审计判断的项目;审计环境因素也称系统因素,是指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所有的审计判断主体、审计判断项目之外的因素,它们不受审计判断主体的影响。据此,审计判断绩效函数可以表示如图。(图见11期杂志)

根据以上我们对主体因素的界定,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Einhorn与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中的前两个因素知识和能力属于主体因素。但用这两个因素概括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是不全面的,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审计判断主体因素应包括:性格、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经验、努力程度。

(一)性格

性格是个人在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影响的反应而形成的一定的态度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性格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同样能够表征个体判断绩效方面的差异。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性格进行了分类。如A·培因和T·查理按照理智、意志和情绪哪一种在性格结构中占优势来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三种。H·A·威特金按照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把人分为依从型和独立型。

在经济学中,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把人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三种。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判断错误的风险,但承担的风险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如果一个风险偏好者进行审计判断,其判断结果往往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从而进一步把其本身、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置于高风险的境地。风险厌恶者在进行审计判断过程中往往会设法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导致审计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应该说以上两者的审计判断绩效都不好,但就两者比较而言,后者的审计判断绩效强于前者。因此,我们认为风险中立者,或者考虑审计效率的风险厌恶者,具有取得良好审计判断绩效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技能、经验、记忆

一般来说,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但对个体来说,知识是指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显然,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个体已经获得的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由人们所知道的事实组成,这些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它可以采取抽象和意象的形式;程序性知识是指人们所知道的如何去作的技能,此类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达。比如,许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却讲不清这种知识;许多人能流利地说本族的语言,但却说不清语法规则。在审计判断过程也是如此,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虽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却说不清审计判断是如何做出的。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智力技能,即完成各种智力程序的能力。显然,程序性知识是长期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判断,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审计判断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审计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无论在哪个国家,要成为胜任的审计人员,就必须首先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因此,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既是对要成为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是否具备从事此项业务的基本知识的检验。同时,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还需要具有程序性知识,也正是这些程序性知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审计人员的个体的判断绩效的差异。因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但后者影响更大。

在Einhorn与Hogarth以及Libby绩效函数中,把能力(Ability)作为审计判断绩效的变量。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指普通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而是指完成信息编码、检索和分析任务的能力。这一定义是从信息加上角度出发的。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能力相当于技能。技能是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稳定的、复杂的动作方式系统,这里的动作是广义的既包括外显的实际操作,也包括了内隐的智力动作。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动作的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因此,Einhorn,Hogarth和Libby绩效函数中的能力应属于智力技能范畴,而智力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识。

一些研究审计判断的西方学者(比如,Libby,1995等)把经验作了更加广泛的定义,认为经验是包括第一手和第二手与任务相关的能够提供在审计环境中学习的机会的广泛的境况。根据此定义,经验不仅包括亲自参与完成实际审计的境况,也包括复核其他人的工作、收到上级人员的复核评论、收到结果的反馈、与同事讨论其他审计、阅读审计指南和培训。此定义存在以下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把经验界定为可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是不恰当的,各种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只能是为增加经验提供了条件,或者说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但不等于是经验本身,经验应该是这一过程形成的结果;二是过于宽泛,包括了学习间接知识和获取直接经验的境况,很难划清知识和经验的界限,也不能体现经验的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审计人员的经验应界定为:直接通过实践形成的技能,或者说是技能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通过技能的形式影响审计判断绩效。Marchant(1990)也指出,间接经验形成一般知识,直接经验形成具体知识。依此就可以比较好的解释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作出正确的审计判断,因为它们具有比较高的技能,而这些知识又需要长期的审计实践的积累。

被认为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事物的反映。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心理学家Hogarth(1985)指出,一个好的记忆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判断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些研究人员(Pumlee,1985;Moeckel和Plumlee,1989;Frederick,1991)研究了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并指出: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期间,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记忆对决策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记忆与经验、技能等要素是什么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它们是把记忆作为导致不同经验差别的原因来看待的。大量有关记忆的研究是在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新手之间进行对比。有的研究(Frederick,1991)表明,经验的审计人员存在着一个图表式的记忆结构,对内部控制优先回应,而新手只能根据线索回应;也有的研究(Choo和Trotman,1991)表明,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能回忆起更多的与持续经营假设不一致的信息。我们认为,记忆既是形成经验的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在形式。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审计人员的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程序性知识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智力技能是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记忆既是经验的形成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容。当然,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也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雇员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体内部因素(能力和性格等)、个体的外部因素(所受的教育、培训、经历等)的函数。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动机和努力程度

动机是激发个体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因此,审计人员的判断绩效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动机的影响。正因如此,一些绩效评价的研究者(Campbelletal,1993)把动机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原因。我们并不否认动机在绩效中的作用,但把它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因素是值得商榷的。

在影响审计判断的绩效的诸多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努力程度是一个主观性最强的因素。在一项审计判断中,审计人员努力和不努力、努力程度大小都会导致审计判断绩效的不同。努力应该是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来自于审计人员的动机,动机越强努力程度也就越高。一个特别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比一个不太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绩效要好。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努力程度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动机通过影响努力程度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审计人员的动机受需要和激励两个因素的影响。努力程度除直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以外,还影响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与其陈述性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成正向关系。努力程度、动机、需要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审计判断绩效的任务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任务因素

我们认为,任务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任务的特点不同,对审计判断绩效影响是不一样的。Hogarth(1985)指出,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是个体特点和任务环境结构的函数。任务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任务的复杂性、任务的重复性、任务的规范化程度、任务的类型和任务质量等,其中前两项受到了广泛关注。任务的复杂程度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如表。(表见11期杂志)

从上表可以看出,任务越复杂,其不确定性程度越高,需要的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比较而言,复杂程度越低,或者说任务的结构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取得好的判断绩效。审计人员不断重复的参与同类审计项目有利于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

(二)环境因素

Libby和Lufut(1993)指出,审计判断的环境因素包括:判断指南和技术辅助工具、多层组织的背景、责任关系、连续的多期的判断任务以及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绩效的相当程度的货币激励、时间压力等。无疑上述环境因素都会对审计判断绩效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基本上局限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范围比较窄。事实上,审计人员做出审计判断不仅要受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事务所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行业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因素应包括影响审计判断主体和客体的各种环境因素,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环境因素,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之外的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多层组织背景、责任关系、激励和时间压力、组织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由于有关环境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这里不再具体展开分析。

四、结论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的基本结论是:审计判断绩效受到作为判断主体的审计人员、作为判断客体的审计任务和作为形成判断的具体审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即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的函数,而影响判断主体审计人员的因素又包括性格、智力技能、陈述性知识和努力程度等,因此审计判断绩效的改善应从以上诸多方面入手。

第5篇:审计和会计知识范文

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具体形式就是审计判断绩效。良好的审计判断绩效不仅是高质量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源泉,还是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积极追求的目标。同时,审计判断绩效也是衡量审计判断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确定审计人员责任的基础。因此,研究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审计判断绩效的评价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审计判断绩效及绩效函数

(一)审计判断绩效的涵义

什么是审计判断绩效(Audit Judgment Performance)?最为典型的当属Libby(1995)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他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与一定的判断标准相符。显然,此定义是对一个好的判断绩效的定义,并不是对审计判断绩效的一般定义,因为审计判断绩效可能好,也可能差。笔者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结果与一定的标准的相符程度。这里所说的标准包括效果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一个绩效好的审计判断要同时满足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要求,既要有质量上的保证成本,又不能过高。修正后的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是符合一般的业绩定义的精神的,是以审计判断的效果性或效率性作为指标或标准来界定审计判断绩效的。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审计判断的效果性和效率性是比较难于确定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审计判断绩效的计量是比较困难的。

(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

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是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inhorn和Hogarth(1981a)以及Libby(1983)提出的等式(1)表示的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函数:

绩效=f(能力,知识,激励,环境) (1)

从等式(1)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审计判断绩效受审计人员的能力、知识、激励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后,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关系。Bonner(1990)研究了经验和审计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Frederick(1991)研究了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系,Bonner和Lewis(1990)研究了知识和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Libby(1995)指出,由于知识被其他三个因素及经验决定,因而绩效与四个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知识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知识=g(能力,经验,激励,环境) (2)

以此公式为基础,Libby(1995)构建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被认为是比较完善的模型。大量的研究都是以此模型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为基础的。在上述两个公式中的环境因素都包括了任务的因素。

笔者认为,等式(1)和知识的前因和后果模型基本上勾勒出了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框架,也与Campbell(1990,1993,1996)提出的绩效行为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们也认为Einhorn和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绩效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和脉络,比较零散;二是有些绩效影响因素不恰当;三是对环境因素理解得太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个因素,对后三个因素,尤其是环境因素研究比较少。

二、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审计判断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审计人员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最为直接的因素。任何一个审计判断的都是针对一定的任务(客体)的判断,因此,审计判断任务就构成了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又一个因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审计人员判断看作一个由审计人员和审计判断任务系统构成的系统。由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审计判断环境同样会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的函数。审计人员因素也称为审计主体因素,是指由审计人员拥有的并带到工作中去的因素;审计任务因素是指需要审计人员作出审计判断的项目;审计环境因素也称系统因素,是指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所有的审计判断主体、审计判断项目之外的因素,它们不受审计判断主体的影响。据此,审计判断绩效函数可以表示如图。(图见11期杂志)

根据以上我们对主体因素的界定,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Einhorn与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中的前两个因素知识和能力属于主体因素。但用这两个因素概括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是不全面的,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审计判断主体因素应包括:性格、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经验、努力程度。

(一)性格

性格是个人在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影响的反应而形成的一定的态度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性格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同样能够表征个体判断绩效方面的差异。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性格进行了分类。如A·培因和T·查理按照理智、意志和情绪哪一种在性格结构中占优势来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三种。H·A·威特金按照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把人分为依从型和独立型。

在经济学中,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把人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三种。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判断错误的风险,但承担的风险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如果一个风险偏好者进行审计判断,其判断结果往往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从而进一步把其本身、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置于高风险的境地。风险厌恶者在进行审计判断过程中往往会设法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导致审计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应该说以上两者的审计判断绩效都不好,但就两者比较而言,后者的审计判断绩效强于前者。因此,我们认为风险中立者,或者考虑审计效率的风险厌恶者,具有取得良好审计判断绩效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技能、经验、记忆

一般来说,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但对个体来说,知识是指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显然,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个体已经获得的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由人们所知道的事实组成,这些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它可以采取抽象和意象的形式;程序性知识是指人们所知道的如何去作的技能,此类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达。比如,许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却讲不清这种知识;许多人能流利地说本族的语言,但却说不清语法规则。在审计判断过程也是如此,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虽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却说不清审计判断是如何做出的。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智力技能,即完成各种智力程序的能力。显然,程序性知识是长期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判断,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审计判断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审计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无论在哪个国家,要成为胜任的审计人员,就必须首先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因此,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既是对要成为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是否具备从事此项业务的基本知识的检验。同时,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还需要具有程序性知识,也正是这些程序性知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审计人员的个体的判断绩效的差异。因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但后者影响更大。

在Einhorn与Hogarth以及Libby绩效函数中,把能力(Ability)作为审计判断绩效的变量。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指普通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而是指完成信息编码、检索和分析任务的能力。这一定义是从信息加上角度出发的。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能力相当于技能。技能是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稳定的、复杂的动作方式系统,这里的动作是广义的既包括外显的实际操作,也包括了内隐的智力动作。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动作的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因此,Einhorn,Hogarth和Libby绩效函数中的能力应属于智力技能范畴,而智力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识。

一些研究审计判断的西方学者(比如,Libby,1995等)把经验作了更加广泛的定义,认为经验是包括第一手和第二手与任务相关的能够提供在审计环境中学习的机会的广泛的境况。根据此定义,经验不仅包括亲自参与完成实际审计的境况,也包括复核其他人的工作、收到上级人员的复核评论、收到结果的反馈、与同事讨论其他审计、阅读审计指南和培训。此定义存在以下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把经验界定为可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是不恰当的,各种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只能是为增加经验提供了条件,或者说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但不等于是经验本身,经验应该是这一过程形成的结果;二是过于宽泛,包括了学习间接知识和获取直接经验的境况,很难划清知识和经验的界限,也不能体现经验的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审计人员的经验应界定为:直接通过实践形成的技能,或者说是技能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通过技能的形式影响审计判断绩效。Marchant(1990)也指出,间接经验形成一般知识,直接经验形成具体知识。依此就可以比较好的解释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作出正确的审计判断,因为它们具有比较高的技能,而这些知识又需要长期的审计实践的积累。

被认为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事物的反映。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心理学家Hogarth(1985)指出,一个好的记忆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判断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些研究人员(Pumlee,1985;Moeckel和Plumlee,1989; Frederick,1991)研究了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并指出: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期间,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记忆对决策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记忆与经验、技能等要素是什么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它们是把记忆作为导致不同经验差别的原因来看待的。大量有关记忆的研究是在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新手之间进行对比。有的研究(Frederick,1991)表明,经验的审计人员存在着一个图表式的记忆结构,对内部控制优先回应,而新手只能根据线索回应;也有的研究(Choo和Trotman,1991)表明,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能回忆起更多的与持续经营假设不一致的信息。我们认为,记忆既是形成经验的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在形式。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审计人员的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程序性知识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智力技能是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记忆既是经验的形成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容。当然,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也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雇员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体内部因素(能力和性格等)、个体的外部因素(所受的教育、培训、经历等)的函数。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动机和努力程度

动机是激发个体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因此,审计人员的判断绩效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动机的影响。正因如此,一些绩效评价的研究者(Campbelletal,1993)把动机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原因。我们并不否认动机在绩效中的作用,但把它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因素是值得商榷的。

在影响审计判断的绩效的诸多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努力程度是一个主观性最强的因素。在一项审计判断中,审计人员努力和不努力、努力程度大小都会导致审计判断绩效的不同。努力应该是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来自于审计人员的动机,动机越强努力程度也就越高。一个特别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比一个不太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绩效要好。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努力程度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动机通过影响努力程度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审计人员的动机受需要和激励两个因素的影响。努力程度除直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以外,还影响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与其陈述性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成正向关系。努力程度、动机、需要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审计判断绩效的任务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任务因素

我们认为,任务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任务的特点不同,对审计判断绩效影响是不一样的。Hogarth(1985)指出,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是个体特点和任务环境结构的函数。任务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任务的复杂性、任务的重复性、任务的规范化程度、任务的类型和任务质量等,其中前两项受到了广泛关注。任务的复杂程度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如表。(表见11期杂志)

从上表可以看出,任务越复杂,其不确定性程度越高,需要的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比较而言,复杂程度越低,或者说任务的结构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取得好的判断绩效。审计人员不断重复的参与同类审计项目有利于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

(二)环境因素

Libby和Lufut(1993)指出,审计判断的环境因素包括:判断指南和技术辅助工具、多层组织的背景、责任关系、连续的多期的判断任务以及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绩效的相当程度的货币激励、时间压力等。无疑上述环境因素都会对审计判断绩效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基本上局限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范围比较窄。事实上,审计人员做出审计判断不仅要受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事务所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行业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因素应包括影响审计判断主体和客体的各种环境因素,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环境因素,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之外的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多层组织背景、责任关系、激励和时间压力、组织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由于有关环境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这里不再具体展开分析。

第6篇:审计和会计知识范文

【关键词】 审计学; 教学案例; 设计; 运用

审计学作为会计学科中的核心专业课程,不仅是会计学科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体系中必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审计学却是人们普遍认为既难教也难学的一门课程。如何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来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和掌握审计学,笔者从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及其运用入手,系统地思考和研究这一问题。

一、审计学案例教学势在必行

审计学的以下特点,内在要求审计学教学中要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来帮助老师讲授专业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审计学科的知识体系。

(一)审计学内容多,审计术语、理论晦涩,容易出现理解偏差

对于本科生来讲,审计学中的一些概念如重要性、合理保证、认定等单从字面上看都有一些生僻,再加上其定义或含义多数是从英文的复合句中翻译过来的,其语言表达和逻辑关系很拗口。为了使学生对这些重要但难以理解的术语、理论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需要设计适当的案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浅显易懂地揭示这些概念和理论的真正含义。

(二)审计学内容多是说理性的,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传统的审计学教材内容枯燥,多是说理性的,整篇都在介绍审计准则条文、审计程序等,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审计学紧扣审计准则,审计准则的不断变化引发审计理论更新快

从1991年到2004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先后分6批制定了独立审计准则,共计48个项目。2006年2月15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了22项准则,并对26项准则进行了修订。随着审计准则的变化,审计理论更新快,对于准则变化前后以及审计理论沿革的脉络,学生不了解变化背后的故事和事实时,就无法理解其变化,也就无法清晰地掌握审计理论的发展。

(四)审计学本身具备较强的实务性和操作性

审计学本身属于实务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如何开展审计,如何执行审计业务,如何撰写审计报告等。这些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需要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运作一遍,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二、审计学案例教学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

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方式一般是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其逻辑起点是老师较正式地阐明概念、理论和程序,辅之以提问和例题讲解、习题演练等传递具体知识、原理和方法,其特点是: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务操作;重老师讲解,轻学生互动;重死记硬背的考试,轻综合能力培养。

而审计学的案例教学方式从归纳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扮演更为积极主动而非被动的角色,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中,通过学生主动运用审计学基本理论和理念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审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

审计学案例教学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培养有效的思维方式

为培养学生发散型、创新性的辩证思维方式,审计学案例教学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受到什么训练,学到多少知识,而是通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来锻炼学生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思维和行动的方式和过程,提升学生发散型、创新性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强调个性化学习

审计学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对其面对的现实要给出个人的解释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学生在个人知识背景和认知基础上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

(三)强化深刻理解知识

审计学案例教学是基于经验和现实世界而展开的,容易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此学生不仅较容易接受,也容易引起共鸣或警惕,这样,学生一旦通过案例分析而掌握了相关知识,就比来自听课和阅读得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四)锻炼沟通能力

审计学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聆听、争辩和与人打交道的技巧,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五)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审计学的案例背景材料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行业千变万化的真实情况,不仅开拓学生的视野,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科学设计审计学教学案例

(一)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的局限性

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审计学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审计学教学案例的设计存在以下局限性,导致长期以来审计学案例教学并不很成功。

1.审计学内容多,导致一旦安排案例讨论,审计课时紧张,案例讨论与系统审计知识的传授在时间安排上必然产生冲突。

2.审计学知识点琐碎,而一些案例往往是综合性的,难以对应地运用在相关的审计知识讲授当中。

3.审计案例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一个案例可能与不同的审计理论和观念对应,也体现在审计案例往往与企业的内部控制、会计处理等结合在一起,分析审计案例必须首先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这需要学生相应的系统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对学生会计、管理等学科知识体系掌握要求水平较高,当学生缺乏相应知识的储备时,审计学教学案例讨论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审计学案例教学的目的

为了避免和克服这些问题,在设计审计学教学案例时,必须明确审计学案例教学的目的。

1.给审计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生动、逼真的情景或令人回味的历史事件穿插到审计学课堂教学中,会促使学生从晦涩难懂的审计学概念中走出来,饶有兴趣地探究审计学概念和理论背后的故事和事件,增进学生的求知和思考的愿望。

2.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审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并使之升华。与审计学知识点结合紧密的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身感知案例过程和事件,引起学生对审计学产生共鸣,而且可以激发不断探究审计学相关知识背后的逻辑与哲理,提升学生对审计概念和理论的思考,并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和记忆。

3.使知识系统化、感性化,促使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综合性的案例分析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一个案例分析中归纳总结所学的众多知识点和理论,也使学习能够互动起来,运用自身对知识掌握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审计学知识系统化、感性化,真正实践一下知识如何转为能力。

4.教书育人。审计学的案例大多数涉及到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生活的各种活动,尤其是涉及到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案例讨论和分析,教师可以把真、善、美的为人之道以及独立、客观、诚信的职业道德贯彻到每个学生头脑中,不仅是他们接受到审计相关知识,也使他们悟出做人和作为一个审计专业人士的基本素质和道理。

(三)审计学案例的设计

按照以上目标,在设计审计学案例时精心做出如下安排。

1.课前设计短小、趣味性强的案例。在教师讲授审计理论之前,先举几个短小、趣味性强、有代表性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时案例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所以案例可以不是特别有名或特别典型,但要一事一议,能和将要讲解的内容紧密结合,并且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2.课中设计实用性强的案例,并且要具有针对性。这时运用的案例并不要求是综合性的,但应注重知识的运用,注重某一些具体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注重案例与所学理论的相关性。这时案例的主要作用要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且能引发他们的思考,真正起到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包括审计准则的内容、审计方法的应用,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熟练掌握。

3.课后设计大型的、典型的案例,要具备综合性、深刻性。这种案例不仅涉及到众多的审计知识点,也涉及到会计、税务、事务所管理、法律和政策等诸多方面,这种案例运用的主要作用不仅要老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加以系统和理顺,进而提升到审计学科整体的层面上综合认识问题,而且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运用这些原则,在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方面的构想如表1所示。

四、合理运用审计案例组织教学活动

在审计学案例教学中,审计案例设计是关键环节,但如何在审计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案例分析,提高教学质量,这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协同用心实践的一件事情。

(一)融合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科学安排审计案例教学内容和进度

本科教学具有其固有的规律,学生在规定的审计学课时内要系统、全面掌握审计学科的知识体系,这需要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融合起来,科学安排审计案例教学内容和进度。首先,教师要重点突出,清晰传授审计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缩短“填鸭式”灌输讲解时间,腾出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精心选择与之相配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印象,也能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的能力。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在案例讨论中要善于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并领悟新知识的具体运用,每一个案例讨论后老师都要总结评析,以便把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二)明确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教师导演和学生主演的创造性

在审计学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其主要任务是选择设计适当的案例,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记录、组织学生讨论;而学生是主演,要主动参与讨论、分析和思考。

1.教师要熟练和深化理解案例。审计学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准备,由于每个案例设计教学目标不同、案例涉及的内容不同,人们对案例的感受也不同,只有教师熟悉并深化理解案例本身,才能引导和掌控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达到教学目标,也才能通过学生们活跃的思想来丰富和完善案例。

2.教师在组织审计学案例教学中,要运用教学心理学的方式来巧妙地消除学生对案例望而生畏的情绪,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学生敷衍应付,激发学生学习创造、创造学习的积极性。

3.安排好学生对案例讨论预备知识的准备。每次案例讨论涉及到的会计、内部控制、政策等知识,需要老师指导学生事先主动收集资料、复习和熟悉与案例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减少案例讨论中的“跑题”或无法实现预期的案例教学目的。

4.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提问――探究分析――发现问题”,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案例教学课堂控制能力,深化教学主题

根据审计学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审计学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利用网站和教学辅助平台,要求学生到网站和教学辅助平台上把案例下载下来,分组在课余时间讨论,并制作ppt,推举一名演讲者在课堂上把案例小组谈论的情况以及分析过程和结果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对此案例可以向演讲小组提问并与之讨论,最后老师点评;二是课堂上教师把选择好的案例呈现出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与分析,然后要求持不同观点的进行课堂辩论,以此让学生进一步明晰其中的道理和所反映的审计知识和理论;三是让学生课堂上先阅读案例,然后选择不同学生扮演案例中的某一角色,模拟演示案例中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和采取的行为,让其他学生结合所学审计理论和知识进行评析。

在组织审计学案例教学中,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教师要注意掌控案例讨论的方向和进度,力争做到案例讨论中学生“听、看、写、想、笑”的有机结合,使得案例讨论不面面俱到、不跑题、不钻“牛角尖”,制造一个氛围,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刘华.审计治理与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4).

[2] 刘淑芬.对审计实践教学得思考[J].会计之友,2007(02).

[3] 罗洪霞.设疑探究、巩固延伸――审计案例研究引探教学模式[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01).

[4] 孙晓立.审计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4).

第7篇:审计和会计知识范文

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具体形式就是审计判断绩效。良好的审计判断绩效不仅是高质量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源泉,还是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积极追求的目标。

同时,审计判断绩效也是衡量审计判断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确定审计人员责任的基础。因此,研究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审计判断绩效的评价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审计判断绩效及绩效函数

(一)审计判断绩效的涵义

什么是审计判断绩效(AuditJudgmentPerformance)?最为典型的当属Libby(1995)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他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与一定的判断标准相符。显然,此定义是对一个好的判断绩效的定义,并不是对审计判断绩效的一般定义,因为审计判断绩效可能好,也可能差。笔者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结果与一定的标准的相符程度。这里所说的标准包括效果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一个绩效好的审计判断要同时满足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要求,既要有质量上的保证成本,又不能过高。修正后的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是符合一般的业绩定义的精神的,是以审计判断的效果性或效率性作为指标或标准来界定审计判断绩效的。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审计判断的效果性和效率性是比较难于确定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审计判断绩效的计量是比较困难的。

(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

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是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inhorn和Hogarth(1981a)以及Libby(1983)提出的等式(1)表示的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函数:

绩效=f(能力,知识,激励,环境)(1)

从等式(1)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审计判断绩效受审计人员的能力、知识、激励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后,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关系。Bonner(1990)研究了经验和审计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Frederick(1991)研究了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系,Bonner和Lewis(1990)研究了知识和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Libby(1995)指出,由于知识被其他三个因素及经验决定,因而绩效与四个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知识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知识=g(能力,经验,激励,环境)(2)

以此公式为基础,Libby(1995)构建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被认为是比较完善的模型。大量的研究都是以此模型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为基础的。在上述两个公式中的环境因素都包括了任务的因素。

笔者认为,等式(1)和知识的前因和后果模型基本上勾勒出了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框架,也与Campbell(1990,1993,1996)提出的绩效行为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们也认为Einhorn和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绩效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和脉络,比较零散;二是有些绩效影响因素不恰当;三是对环境因素理解得太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个因素,对后三个因素,尤其是环境因素研究比较少。

二、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审计判断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审计人员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最为直接的因素。任何一个审计判断的都是针对一定的任务(客体)的判断,因此,审计判断任务就构成了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又一个因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审计人员判断看作一个由审计人员和审计判断任务系统构成的系统。由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审计判断环境同样会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的函数。审计人员因素也称为审计主体因素,是指由审计人员拥有的并带到工作中去的因素;审计任务因素是指需要审计人员作出审计判断的项目;审计环境因素也称系统因素,是指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所有的审计判断主体、审计判断项目之外的因素,它们不受审计判断主体的影响。据此,审计判断绩效函数可以表示如图。(图见11期杂志)

根据以上我们对主体因素的界定,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Einhorn与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中的前两个因素知识和能力属于主体因素。但用这两个因素概括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是不全面的,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审计判断主体因素应包括:性格、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经验、努力程度。

(一)性格

性格是个人在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影响的反应而形成的一定的态度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性格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同样能够表征个体判断绩效方面的差异。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性格进行了分类。如A?培因和T?查理按照理智、意志和情绪哪一种在性格结构中占优势来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三种。H?A?威特金按照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把人分为依从型和独立型。

在经济学中,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把人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三种。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判断错误的风险,但承担的风险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如果一个风险偏好者进行审计判断,其判断结果往往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从而进一步把其本身、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置于高风险的境地。风险厌恶者在进行审计判断过程中往往会设法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导致审计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应该说以上两者的审计判断绩效都不好,但就两者比较而言,后者的审计判断绩效强于前者。因此,我们认为风险中立者,或者考虑审计效率的风险厌恶者,具有取得良好审计判断绩效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技能、经验、记忆

一般来说,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但对个体来说,知识是指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显然,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个体已经获得的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由人们所知道的事实组成,这些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它可以采取抽象和意象的形式;程序性知识是指人们所知道的如何去作的技能,此类知识

很难用语言表达。比如,许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却讲不清这种知识;许多人能流利地说本族的语言,但却说不清语法规则。在审计判断过程也是如此,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虽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却说不清审计判断是如何做出的。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智力技能,即完成各种智力程序的能力。显然,程序性知识是长期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判断,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审计判断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审计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无论在哪个国家,要成为胜任的审计人员,就必须首先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因此,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既是对要成为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是否具备从事此项业务的基本知识的检验。同时,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还需要具有程序性知识,也正是这些程序性知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审计人员的个体的判断绩效的差异。因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但后者影响更大。

在Einhorn与Hogarth以及Libby绩效函数中,把能力(Ability)作为审计判断绩效的变量。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指普通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而是指完成信息编码、检索和分析任务的能力。这一定义是从信息加上角度出发的。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能力相当于技能。技能是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稳定的、复杂的动作方式系统,这里的动作是广义的既包括外显的实际操作,也包括了内隐的智力动作。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动作的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因此,Einhorn,Hogarth和Libby绩效函数中的能力应属于智力技能范畴,而智力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识。

一些研究审计判断的西方学者(比如,Libby,1995等)把经验作了更加广泛的定义,认为经验是包括第一手和第二手与任务相关的能够提供在审计环境中学习的机会的广泛的境况。根据此定义,经验不仅包括亲自参与完成实际审计的境况,也包括复核其他人的工作、收到上级人员的复核评论、收到结果的反馈、与同事讨论其他审计、阅读审计指南和培训。此定义存在以下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把经验界定为可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是不恰当的,各种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只能是为增加经验提供了条件,或者说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但不等于是经验本身,经验应该是这一过程形成的结果;二是过于宽泛,包括了学习间接知识和获取直接经验的境况,很难划清知识和经验的界限,也不能体现经验的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审计人员的经验应界定为:直接通过实践形成的技能,或者说是技能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通过技能的形式影响审计判断绩效。Marchant(1990)也指出,间接经验形成一般知识,直接经验形成具体知识。依此就可以比较好的解释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作出正确的审计判断,因为它们具有比较高的技能,而这些知识又需要长期的审计实践的积累。

被认为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事物的反映。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心理学家Hogarth(1985)指出,一个好的记忆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判断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些研究人员(Pumlee,1985;Moeckel和Plumlee,1989;Frederick,1991)研究了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并指出: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期间,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记忆对决策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记忆与经验、技能等要素是什么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它们是把记忆作为导致不同经验差别的原因来看待的。大量有关记忆的研究是在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新手之间进行对比。有的研究(Frederick,1991)表明,经验的审计人员存在着一个图表式的记忆结构,对内部控制优先回应,而新手只能根据线索回应;也有的研究(Choo和Trotman,1991)表明,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能回忆起更多的与持续经营假设不一致的信息。我们认为,记忆既是形成经验的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在形式。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审计人员的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程序性知识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智力技能是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记忆既是经验的形成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容。当然,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也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雇员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体内部因素(能力和性格等)、个体的外部因素(所受的教育、培训、经历等)的函数。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动机和努力程度

动机是激发个体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因此,审计人员的判断绩效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动机的影响。正因如此,一些绩效评价的研究者(Campbelletal,1993)把动机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原因。我们并不否认动机在绩效中的作用,但把它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因素是值得商榷的。

在影响审计判断的绩效的诸多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努力程度是一个主观性最强的因素。在一项审计判断中,审计人员努力和不努力、努力程度大小都会导致审计判断绩效的不同。努力应该是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来自于审计人员的动机,动机越强努力程度也就越高。一个特别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比一个不太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绩效要好。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努力程度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动机通过影响努力程度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审计人员的动机受需要和激励两个因素的影响。努力程度除直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以外,还影响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与其陈述性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成正向关系。努力程度、动机、需要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审计判断绩效的任务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任务因素

我们认为,任务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任务的特点不同,对审计判断绩效影响是不一样的。Hogarth(1985)指出,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是个体特点和任务环境结构的函数。任务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任务的复杂性、任务的重复性、任务的规范化程度、任务的类型和任务质量等,其中前两项受到了广泛关注。任务的复杂程度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如表。(表见11期杂志)

从上表可以看出,任务越复杂,其不确定性程度越高,需要的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比较而言,复杂程度越低,或者说任务的结构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取得好的判断绩效。审计人员不断重复的参与同类审计项目有利于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

(二)环境因素

Libby和Lufut(1993)指出,审计判断的环境因素包括:判断指南和技术辅助工具、多层组织的背景、责任关系、连续的多期的判断任务以及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绩效的相当程度的货币激励、时间压力等。无疑上述环境因素都

会对审计判断绩效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基本上局限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范围比较窄。事实上,审计人员做出审计判断不仅要受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事务所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行业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因素应包括影响审计判断主体和客体的各种环境因素,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环境因素,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之外的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多层组织背景、责任关系、激励和时间压力、组织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由于有关环境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这里不再具体展开分析。

四、结论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的基本结论是:审计判断绩效受到作为判断主体的审计人员、作为判断客体的审计任务和作为形成判断的具体审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即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的函数,而影响判断主体审计人员的因素又包括性格、智力技能、陈述性知识和努力程度等,因此审计判断绩效的改善应从以上诸多方面入手。

(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

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是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inhorn和Hogarth(1981a)以及Libby(1983)提出的等式(1)表示的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函数:

绩效=f(能力,知识,激励,环境)(1)

从等式(1)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审计判断绩效受审计人员的能力、知识、激励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后,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关系。Bonner(1990)研究了经验和审计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Frederick(1991)研究了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系,Bonner和Lewis(1990)研究了知识和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Libby(1995)指出,由于知识被其他三个因素及经验决定,因而绩效与四个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知识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知识=g(能力,经验,激励,环境)(2)

以此公式为基础,Libby(1995)构建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被认为是比较完善的模型。大量的研究都是以此模型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为基础的。在上述两个公式中的环境因素都包括了任务的因素。

笔者认为,等式(1)和知识的前因和后果模型基本上勾勒出了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框架,也与Campbell(1990,1993,1996)提出的绩效行为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们也认为Einhorn和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绩效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和脉络,比较零散;二是有些绩效影响因素不恰当;三是对环境因素理解得太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个因素,对后三个因素,尤其是环境因素研究比较少。

第8篇:审计和会计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 审计; 创新;

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亦称智能经济、信息经济或新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之上的经济。当今世界经济的增长已经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知识、科技和信息方面来,知识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知识经济给人类带来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各种经济活动治理方法都必须随之改进与创新。知识经济也给审计环境带来了重大变革,促使审计工作必须创新。

一、知识经济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挑战

1. 对审计目标的冲击:当前较为公认的审计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意见。这一目标主要是为投资者、债权人服务的,是与物质资本为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的目标不仅要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要维护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审计的目标将不再局限于物质资本要素所有者,而应定位于整个社会。例如:对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状况,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等发表意见,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审计意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的可共享性和可转移性,使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在会计报表中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理所当然的,对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审计也必将成为审计的目标之一。

2. 对审计假设的冲击。审计假设的研究通常以会计假设为参考。如审计在建立审计对象方面的假设时,必须考虑会计主体假设;审计在建立无反证判定假设时,须考虑持续经营假设;审计在建立会计资料判定假设时,应以会计期间假设为依据;审计在建立履行审计职能假设时,应以货币计量假设为依据。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四大假设都受到了冲击。

会计主体假设。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革命,不仅突破了城域空间对经济交往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导致企业组织之间的界限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那样清晰。以网络为依托兴起的虚拟公司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联合体,它最重要的资产只是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虚拟公司外延界定的困难,导致会计主体假定的模糊。

持续经营假设。一方面,虚拟公司的兴起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直接的挑战。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日益加大,企业随时都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

会计分期假设。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充分、及时供应成为决策致胜的关键,会计分期的假设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信息做出及时决策的需要。有人提出,将企业各种原始数据直接在网络上提供,由使用者各取所需,及时利用。如果这样,会计分期假设将毫无意义。

货币计量假设。由不同货币而引发的外币业务和物价变动会计,实质上都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而且,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使用者对信息相关性的偏好各不相同,因此,披露企业的经营环境,发展潜力及对未来预测的非货币性信息,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3. 审计内容的冲击。无形化是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首先表现在投入资产的无形化,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知识与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知识和智力的拉动。其次,还表现为资产及知识产品的无形化。如公司商誉、管理能力及信息科学技术中的纤维通讯、卫星通讯、遥感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信息产品。毫无疑问,这种在知识经济中普遍程度较高的无形化对整个审计运行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知识经济的无形化增加了对信息确认、计量的难度,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产构成资产主体,因难以找到准确的测试依据而无法将其量化。同时人力资产的转移无需借助外界的力量即可发生,在利益的驱使下自主地发生。这样转移不仅意味着原组织资产的减少,还可能因为商业秘密的丢失而造成更大损失。

二、审计工作如何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创新

    1. 审计监督观念将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进行转变:

(1) 重视对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审计监督。受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对生产要素的认识仅局限于土地、劳动和资本,而把知识和信息排除在生产要素之外。体现在会计核算上,就是把企业的经营过程看成是“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的循环往复,而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和信息如何核算,如何进行审计监督,目前极少为我们所注意,不论在反映方面,还是在监督方面,都还远远不够,更不用提分析和评价工作。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快速传递大量的信息,而且也为用户提供了直接分析利用这些信息的技术手段。会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适时地提供能满足不同用户需要的原始信息。相应的,审计也应由原来侧重对综合信息的审计,转向对明细信息的审计。越来越多的使用者要求将下列内容列入审计报告信息:某些管理咨询信息或财务报告分析信息;财务预测信息;事关企业未来经营成败的因素;企业在近期所面临的营业或行业风险。

(2) 加强人力资源审计,改善人才的监督管理机制。知识经济环境下,智力密集型行业如高科技公司、软件公司等将可能率先启动人力资源会计程序。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将逐渐成为审计的内容,并且其地位将逐步得到提高。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是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人才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如果有了高智能专家组成的智囊团,那么企业就会拥有更大的主动权,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规避市场风险和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的各种经营风险,从而为企业创造大量财富。因此,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尊重人才,关心人才,重用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完善人才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企业劳动者个人业绩和效益的审查评价。

(3) 重视企业分配领域的监督审计活动。知识经济的出现将促进企业分配观念的更新。长期以来,在全民所有制观念的引导下,我们把企业分配归结为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对职工个人的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这种分配方式忽视了按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分配,因为 企业的经营成果毕竟是生产诸要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价值中,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所占比重较小,简单劳动将退居为次要因素,知识要素取得比其他要素更为丰厚报酬时顺理成章的事。所以企业的分配将面临着重大变革,“按劳取酬”的方式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相结合。因此,加强对企业分配领域的审计监督尤为重要。

    2. 审计技术和方法将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进行改进

实行会计信息化后,审计将实现“无纸化审计”,审计的技术和方法也将产生重大变革。一方面,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和形式、会计数据的生成和传递方式发生了变化,审计人员将很难甚至根本无法通过肉眼跟踪会计业务的处理,也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考查会计档案数据的安全性、有效性、 完整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由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部门转移到电子数据处理部门,财会人员对交易的直接监督减弱了,原来的内部控制体系难以适应这一变化。计算机数据处理的集中性、连贯性,使大部分职权分割的控制作用近于消失,数据库存储主体的改变及其共享程度的提高,又使会计中的账簿控制体系失去了作用。

第9篇:审计和会计知识范文

一、目前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绩效审计认识不充分。部分审计人员审计的思路还停留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上。没有认识到绩效审计是独立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一种审计类型,认为只要做深做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扩大审计影响就行了。对绩效审计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待于提高。同时从事审计工作的一线人员,对开展绩效审计信心不足,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

(二)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仍占主导地位。绝大部分审计机关每年审计项目计划的安排仍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审计工作定位于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层面。在具体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完成审计项目数量和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以及处理处罚上,而对审计成果的利用等重视不够。加之现有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审计成果考核体系、审计程序管理体系和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滞后,致使绩效审计在县区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审计力量不足,知识结构单一。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审计人员少而工作任务重的问题。绩效审计的范围,涉及面广,要取证的材料多,大大加大了审计的工作成本。同时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而现有审计人员的结构以懂财务、审计方面的为主,而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行政学、法律、工程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则严重缺乏,审计人员的技术手段应用达不到要求,不能适应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审计人员的配备状况已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四)审计评价困难,审计风险加大。目前,绩效审计还没有完整的审计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项目显性效益和隐性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复杂,给审计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象涉及各行各业,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方法与标准不一致。甚至同一项目,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衡量标准的难以确定,给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绩效评价意见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由于绩效审计方法与技术的空间大,需要审计人员掌握许多的专业技术知识,而基层现有的审计人员专业技术知识有限,审计风险相应加大。

(五)绩效审计成果及应用受现有体制约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应用主要是通过审计报告、审计决定来实现的,以被审计单位的整改结果以及政府出台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制度作为审计成果的最终载体,而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对所涉及资金或项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问题原因的分析具有宏观性、全面性,需要以全局性、系统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在对问题原因的分析中,可能会涉及到上级政策与地方利益的矛盾,也会涉及如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决策因素,由于审计机关的管理体制缺少独立性,使绩效审计成果的充分利用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解决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办法

(一)选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突破口。要选择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政府关心、群众关注、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有密切关系,如城建资金、土地出让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水利资金、扶贫资金等项目开展绩效审计。在审计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揭露专项资金在决策、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影响效益的问题。同时还要关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拆迁安置等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查处各种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的建议。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可以有效克服基层审计机关绩效审计工作基础薄弱、审计任务重和人员素质因素影响的矛盾,从专项资金审计入手,积累绩效审计工作的经验,为全部实行财政性资金绩效审计打好基础。

(二)加强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学习培训。绩效审计属于难度较高的审计,审计内容涉及面广,专业性和综合性强,审计技术与方法复杂,需要由知识结构较合理的审计人员来完成。高质量的绩效审计还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评价政府工作的能力,并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测定被审计单位的业绩,以对其作出中肯的评价判断。要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使他们不仅精通财务、审计业务,而且熟悉法律、工程、社会学、经济决策、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明锐的分析判断能力。通过学习培训,不断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努力造就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