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esp理论论文范文

esp理论论文精选(九篇)

esp理论论文

第1篇:esp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ESP理论;大学英语教学;前瞻性;应用

一、ESP理论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战略对英语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成为业界共识。近几年来前瞻性大学英语教学理论――ESP理论也应运而生,使得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教学者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沟通更加得心应手。

所谓的“专门用途英语ESP(En舢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与通用英语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这样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外语+专业的跨学科人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的社会背景下蓬勃发展。专门用途英语为满足英语学习者需要熟悉专业词汇的需求,力求将语域、修辞、目标情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与专业学科相关的英语教学理论。这种新型英语理论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满足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各方面的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其中包括:科技类,医学类,法律类,传媒类,心理学类,经贸类等方面。

与其他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相比,ESP理论融合了很多独特的学习方法,原则和技能,充分突出和强化了英语的和专业性和重要性。ESP理论不仅为专业和非专业学生提供了一种英语学习途径,而且使得在校大学生将来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时可以充分发挥特长,真正做到学用相长,学以致用。

一、ESP理论的发展情况及高校中的应用

(一)ESP理论的发展情况

1.国内ESP的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国外ESP理论系统初步形成与发展并历经了五个发展阶段。相对于国内的研究要早得多。在早期,ESP理论并没有得到英语学习者和教学者高度重视,而随着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高校教师和英语的学习者对ESP理论重要性的认知才逐步提高。由于高校教师在科研方面的突破,终于迎来了ESP理论的蓬勃发展阶段,成为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均青睐和首选的英语学习方法。

2.我国的英语教学情况

在当今社会,人们更重视基础英语教学,尤其是小学,中学。甚至很多高校大学生把英语的基础教育列为他们的学习目标,而忽视了专业英语学习。目前我国都是用大学英语四六级是否通过来检测学生普通英语的水平。当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需要专业英语时便会感到力不从心。

二、ESP理论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

(一)ESP理论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

对于ESP这种专门用途英语理论,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将英语与专业进行整合,除了打破学科界限并实现了各个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外,对大学英语教育和英语教学者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各高校敲醒了警钟。运用ESP理论教学的教师需要不断跟上教育系统的潮流并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明确知道并理解教育学和语言学,结合二者的发展理论,不断跟上教育系统的潮流并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ESP学习者建立专业学科与语言之间的桥梁。

ESP理论带来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前,很多高校学生在现有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下面临不少问题,如英语口语表达力差,无法综合应用语言、未充分培养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而知识结构单一的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各高校一直在探寻英语教学改革之路,将英语教学改革作为其重点工作之一,全国高校范围的研讨会多次召开,围绕专业英语本科教学改革。试图研究并探讨出高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初步试点方案。而从国外所引进的ESP理论让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深刻地意识到了,英语教学改革必须紧跟时代,因为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事物,与时代息息相关,只有做到紧贴现实方能让英语教学改革为实际教学服务。

归根结底,从ESP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基于ESP理论的教学对象,师资团队,教学定位,教材设定将会很大程度影响大学英语的教学,决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是否能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所以,把语言和相关专业知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是当今社会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真正的目标。

(二)ESP理论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

自从20世纪上半叶,学科分类的概念已经被许多学者提出,其中包括著名的学者杜威。在那之后的近百年内,教育规划都是严格遵循这种学科分类方法来培养人才。这就造成了文科和理科两种大类学科的界限过于明显的后果。文科生和理科生对于另外的领域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严重的偏科现象也会桎梏他们的发展。然而,杜威的学生――大学者胡适,却与他的老师有着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作学问时最重要的就是“博大精深”。严格在探寻某一狭隘领域里的真理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只有真正做到由此及彼,包罗万象方能洞见深刻的真理。

ESP理论在我国多所高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近年来,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在黑龙江东方学院成功进行,黑龙江东方学院基础教研部大量引进并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教师,为学习英语的孩子们带来了福音。其他大学也为全校学生开设进百门辅修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除此之外,许多大学都成立了专门用途英语学院,甚至还创办了专门研究ESP理论的杂志。在2011年5月,中国又成立了外语教学研究会ESP专业委员会。这些实例都说明了ESP研究在中国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依托型ESP教学模式也吸引了许多英语学习者的注意,由于与其ESP课程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交互式平台。

第2篇:esp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内ESP研究,国外ESP研究,ESP实证研究,ESP理论研究

 

一、高校ESP转型及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国际交流的需要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纯外语专业教学已难以适应现实需要,多数用人单位迫切需要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迫使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下称北外)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下称上外)在内的各高校纷纷向ESP方向转型。论文参考。北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动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先后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外交、国际新闻、法律、对外汉语、计算机等专业,培养全球化时代国家急需的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上外自1993年秋季起即把全院的专业结构开始向ESP人才培养方向转型:1.复合型,由外语十专业构成(如国际贸易、国际会计、国际新闻等);2.方向型,由外语十专业方向型课程构成(如英语旅游管理、英语涉外秘书、英语涉外公关等);3.双语型,由少数语种十英语构成。为了满足人才市场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除北外、上外以外的其他众多重点高校、普通高校、以及各高职院校,也在纷纷探索ESP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参考。以ESP分支中的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 又称EBP,即English for BusinessPurposes)为例。论文参考。据《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1168所高职院校中,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共789所,开设率达67%,成为高职英语专业中最受欢迎的专业,也是高职英语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可见,目前我国ESP中最活跃的分支当属商务英语。

二、高校ESP教学和发展的相关保障

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了高等专科英语教学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规定:“普通高等专科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以必需、够用为基准的“专业英语”理念在专科学校初现头角。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并且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专门描述,建议各高校设计包括专业英语(即ESP)在内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这标志着ESP教学的发展有了可靠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2010年1月7日,北外专门用途英语学院联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召开了《中国ESP研究》创刊研讨会――这标志着中国ESP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作为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ESP正是满足学习者特殊需要的英语,最能体现“个性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三、高校ESP研究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国内各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ESP研究水平、发展情况以及研究重心因学校性质、办学层次、办学方向、以及英语的学科性质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在非英语专业教学领域(公共英语教学),ESP一般尚在探讨和论证阶段,以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为主,在尝试建立“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 普通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对ESP的研究情形也大致如此,尽管较非英语专业在ESP研究和应用上略有进步,不过其研究方向往往以 “英语+专项”为主 ;对于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来说,ESP实践研究和实际操作上相对较为成熟,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各专业对高职教育理念的重视程度较高,往往因偏重其“职业教育”属性,过于强调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而导致了对商务英语的“语言学属性”的淡化,以至于对教学主体的需求(尤其是主观需求)的研究不够深入;而“以学习者为中心”是ESP教学的根本理念。

多数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先后开展了人才市场调研、专业论证、专业剖析等研究,明确了本专业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奠定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基础。这些前期工作对于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起了铺垫性作用,但是这些前期研究主要依托高职教育“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的办学理念,从满足人才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角度(而非学生需求的角度)来研究专业建设内容,对于教学主体本身的需求研究重视不够。ESP教学理论要求以学习主体为中心,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通过进行实证性的需求分析来设计或者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在特殊领域的语言需求。

四、高校ESP教学的思考和讨论

Hutchinson&Waters (1989,P53)认为需求分析是ESP教学的起点。各院校有必要结合办学实际,借鉴ESP理论的需求分析思想,以及国内外ESP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在充分调查了解各专业学生学习需求和实践岗位技能需求的基础上,重点探讨ESP教学中涉及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等主要问题,扭转需求目标与教学计划、课程目标以及实施情况之间的错位现象。 这对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高校ESP教学需要彰显ESP的目标导向特色,以目标情境下的英语应用目的和应用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学习者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分析并缓解当前英语教学与学生需求和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以任务教学为载体,把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进行合理设计,使工作情境和教学情境有机融合,并结合ESP理论探讨本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所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期达到改进教学效果,促进ESP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黛琳. 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2] 吴亚. 英语专业设立商务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第3篇:esp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ESP;大学英语教师;转型

一、前言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电子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学术英语、科技英语、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等,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专门用途英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间的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扩大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二、大学教师的发展

大学教师的发展指大学教师在校内、外环境的作用下,其个体围绕着职业需求在认知、技能、态度、修养、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积极的变化,具体包括教学发展、组织发展、专业发展以及个人发展等;同时,大学教师发展也是一种成人教育活动,它不仅要关注教学效果的提高,更要促进教师对工作以及活动的理解;教师发展是一种目的,以帮助教师在一定的环境中实现个体的发展(林杰,2010)。20世纪50年代世界大部分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学术职业规模迅速扩大,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的竞争对大学教师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教师的角色地位与功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李志峰,龚春芬,2008)。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给大学教师的成长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挑战。

三、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作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的方法,定性分析为主,结合定量分析,以某一中医院校的ESP团队为研究对象,团队中的教师除了2位有着十多年ESP教学经验的教授,其他教师都是多年从事大学英语教学,转型为ESP教师的时间不超过2年,这些研究对象对研究ESP教师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3.1 问卷

本次问卷调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精简高效,对于ESP教师发展这一比较陌生的领域,要制定多项选择的问卷可行性不强。本问卷的4个问题可以对ESP教师的动机、发展问题和对策提供研究素材。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5份,收回25份。

3.2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指研究人员深入ESP课堂,通过摄像机记录、课堂笔记和课后聆听学生和教师反馈的方法对ESP教学状况进行调查。主持人为了研究ESP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变化,对研究对象中的全部教师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听课,重点观察ESP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的使用、师生的互动、教学工具的使用、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的反馈等。

3.3 主要问题

通过前期的调查和对资料的整理可以对研究对象向ESP教师转型中的主要问题归纳为2类―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

外部问题:

1)许多英语教师已经存在职业倦怠,缺乏充足的精力谋求专业发展;

2)ESP 课程地位不高,教师发展外部支持条件缺失。

3)ESP课堂沉闷,教师缺乏充足的反馈;

4)ESP理论及实践成果匮乏,ESP 教师发展缺乏可参照的成功经验。

内部问题:

1)内部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 ESP 教师的发展:

2)部分 ESP 教师存在很严重的职业倦怠

3)教师原有思维定式的阻碍

4)部分教师毅力不足,ESP 教师发展半途而废。

3.4 解决对策

3.4.1 激发教师自主学习意识,提高教师觉悟

束定芳(2008)把学习者的动机分为工具性和融合性动机。简单地说,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去学习的是为工具性动机,而出于对学习的真正热爱而学习的是为融合性动机。大英教师在转型为ESP专业教师的过程中必定困难重重,知难而退者,半途而废者并不鲜见,要想在ESP教学及研究方面有所造诣,教师本身一定要端正态度,重视ESP,激发自身对ESP的热爱,这是做好ESP的先决条件。

3.4.2建立学习型组织,为 ESP 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促进环境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这是由美国学者彼得・圣吉率先提出的管理概念。学习型组织的五大要素,即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变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和系统思考,对ESP的学习非常有帮助,教师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过程,更是一个团体过程,尤其是对于ESP这块“硬骨头”而言,大英教师更应该通过学习型组织这一模式相互学习,相互激励,集体反思,共同进步。

3.4.3以校本行动为 ESP 教师发展的主要手段

校本行动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从基本理念来看,校本行动研究与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管理等完全一致,都充分体现了“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的主要思想,通过校本行动ESP教师更深入地了解本校ESP教学及研究,如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专业能力、ESP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与更新。然后通过学校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整和改变,来实现和达成问题的逐步解决,这样便能最终实现学校的ESP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特定目标,促进本校ESP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3.4.4 多渠道促进大英教师向ESP教师的转变

鉴于目前国内ESP教学地位不高、教学体系混乱以及相关研究肤浅的现状,有志从事ESP教育研究的英语教师更是不能自暴自弃,而是要寻求多种资源和途径促进自我在ESP方面的发展,如访问学习其他高校的ESP教学、组织和管理经验、积极主动的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多与其他 ESP 教师进行交流等等,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师转型为ESP专业教师不仅是教师个人专业知识和自我的提升,而且从长远角度来看也是必经之路,可以视为大学英语改革的前景。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师在转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内外部问题具有代表性,而提出的相应解决之对策目前尚属理论阶段,还未付诸实践,期望将来有相关领域之学者进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4):306-308.

3)蔡基刚,廖雷朝.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135):20-25

4)陈明伟.我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1.

5)邓俊.高校ESP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

第4篇:esp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ESP;高职;英语;教育教学;启示

一、引言

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字面意为“特别目的英语”,又被称作“专业英语”或者“特别用途英语”,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源起于美国的一种英语教育教学概念。经过几十年发展变化后,ESP逐渐定型为按照需求制定教学的英语教育形式,即这类英语教学专门针对特定类型的专业或职业,根据此类专业学习者或职业从业者在学习与工业中的实际需求而设置的英语教育形制、内容等。

二、ESP的发展历程

出现ESP的背景在于二战后百废待兴的欧美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发现英语作为不同国家间沟通与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的作用越来越重大,英语教育教学从传统仅仅作为接受教育的范畴日益扩展到了求职、就业等更广阔领域。不同职业工作者对于英语产生的五花八门的特殊要求逐渐对英语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充分满足不同行业实际工作的客观需求而有所变化,突出英语作为交流工具与知识的专业性与针对性。于是西方语言教育专家开始意识到传统英语教育教学本质上存在的过于侧重理论而实践联系不足的缺陷问题,开始提出语言教育不能仅仅拘囿于纯粹的语言学习框架内,而需要与语言使用者客观现实中对语言应用的实际场景与环境相匹配和适应,由此诞生了ESP并开始了其在西方各国的快速发展。

三、问题现状

首先,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及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各国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让ESP的教育教学开始在各类高校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尤其是高职院校中涉及语言同步应用的专业更是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了ESP的尝试。国内分别于1999与2007年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及《课程教学要求》,其中对专业英语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如1999年的《大纲》提出大学三四年级需要开设专业英语课,而2007年虽然没有明确对专业英语的必修要求,却仍然将专业英语列入了“较高与更高”要求的范围内,要求各对应专业的学生应能适应英语授课形式及以英语完成专业内的论文、报告等。[1]至本世纪初,ESP在各类高职院校得到了大力推广与发展,教育教学实践在促成了众多研究成果诞生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其中之一即是ESP的定位不准问题。现行的ESP在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的定位各有不同,比如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三种类型并行,不少专业在现实职场中对实用英语的要求与高职院校内开设的ESP课程项目之间关联不大,甚至有部分ESP在设置时并未系统研究过对应的专业职业的实际需要,导致这些ESP教学目标实际上并无明确的针对性[2]其次,当前高职院校中ESP教师队伍中多数都由普通英语教师组成,很难兼顾ESP本质上侧重的较强专业性教学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不同专业学生接受更有针对性的专业英语的学习。[3]再次,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既有基础课程底子薄、成绩差的不足,又往往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十分抗拒。这些学生在英语基础方面的缺陷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ESP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难见成效。[4]最后,ESP最初进入高校时曾经引发过相当激烈的争议,不少教育专业人士就各种专业英语的提法表达过质疑。许多专家认为作为既是知识又是工具的语言,英语学习必须筑牢根基。也就是在公共英语教育教学方面下大力气狠抓学生的学习,有了公共英语良好的根基,就等于掌握了一把能够开启其他各类专业英语学习的大门钥匙,因此对于ESP的重要性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5]

四、应用ESP开展高职英语改革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综合类院校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研究型专业人才,而高职院校则更加侧重于实际应用,即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未来职场上更倾向于基层与一线实用性工作岗位。高职院校各专业课程设置的着眼点更加关注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方面。因此,高职院校中的语言类专业教育更加强调语言教育教学与未来就业的密切关联性,强调语言学习应当具有工具性、实用性、职业性等更加实在的作用。ESP在其定义中的“SpecificPurpose”恰恰就是针对不同专业的“Purpose”制定出各自对应的英语教学体制与内容,比如文秘英语、法律英语、外贸英语、旅游英语、工建英语等等。学生学习ESP并非是单纯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而是将英语作为一个渠道、一座桥梁,通往其对端的专业领域的深入学习。比如文秘英语的学习并非为了仅仅学习英语语法、词汇或句式,而是通过学习英语进一步掌握搜寻、分析、理解、判断与文秘专业相关的国内外专业素材、资源。利用英语掌握职场中的文秘人员应当具备的国际间往来文件、信函的撰写格式、标准用语,亦或是了解国外同类企业的各类报表内容、业界经营动向等内容。因此,应用ESP开展高职英语改革不仅切实可行,而是也是未来高职创新教育教学手段的必然趋势。

五、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中应用ESP的具体举措

第一,当前影响ESP在国内高职院校开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专业ESP教师的缺乏,大量普通英语教师只能较好开展公共英语、普通英语的教学,但涉及不同专业领域的ESP时就难免有心无力。师资力量的不足必然会从根本上造成ESP推广不力,且缺乏专业英语理论基础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即便勉强进行ESP教学也会因为对专业理解程度的肤浅而难免造成教学效果的“隔靴搔痒”,学生也会因为教师在专业英语传授时的泛泛而谈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期办法是在师范类高等院校中开展各类专业英语的专业教学,通过系统化、规模化的高等教育建立起一支ESP师资队伍的预备正规军。短期办法则是聘请合资企业中既有语言能力又具备专业技能的工程师或者专业人员担任高职ESP的教师,或者组织高职院校中的ESP专业教师突击进修,以解决当前ESP专业教师数量匮乏的燃眉之急。

第二,当前国内ESP在国内高职院校中还面临着一个教材匮乏的问题,公共英语的强势地位与ESP遭到的忽视都使当前ESP教材编写与出版相对滞后于现实教学的需求。缺乏教材使ESP的教育陷入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困境,教师没有了教材的指引,仅仅凭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必然难以全面而系统地提炼出特定专业中最具教学意义的知识点与语言技能。学生面对教材缺乏的局面更加无法开展卓有成效的自主式学习或预习与复习,其学习效果不仅难以保障,更加容易陷入对于ESP学习的茫然之中。

第三,现行的ESP在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的定位过于混乱、模糊,三种定位看似各有道理却又都似是而非,与其将其定位译为模棱两可的中文,不如直接使用其“ESP”的英文名称,既可避免译音造成的混淆问题,又使教育教学各方面能够一目了然。使用ESP英文定位可以使其上加载专业名称显得既直接又容易,比如金融ESP、旅游ESP等。由此无论教学或者科研都能目标明确、范围确定,可避免由译文转换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与麻烦。有了准确定位的ESP教育还需要在各级教育机构与专业人士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对于ESP重要性的争议已经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当前对ESP应用的阻碍。而客观现实中ESP对职场英语的切实辅助功用又确实存在,故教育管理层应当尽快转变对ESP的偏见与忽视。从认识上开始重视ESP的实用性、职业性,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大力推广、普及ESP的应用,从而纠正当前国内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十分欠缺的严峻问题。

第四,认识上的不足与教材、师资的匮乏都导致当前高职ESP教育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不少院校完全依赖普通高校英语教学设置模式套用在ESP教育上,这种不顾专业差异的做法不仅难以体现ESP内在的专业性、针对性,更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纠正这一问题的办法可以采用聘请外资或合资企业中的语言与技术专家辅助学校改革ESP设置中的弊端,结合企业经营特点与实践情况修改偏颇的大纲设置与课程安排,使其符合真实职场中的工作语言的实际需要。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也可以安排学校管理层或专业教师前往企业进行短期培训或进修,通过深入企业一线了解真实职场中英语语言应用的实际情况,由此判断出最贴近现实的ESP教育教学规划与设置。

第五,引入“情景教学”法是较适宜高职ESP改革实践的具体教学形式,在“情景”中教学就是将传统灌输式的刻板教学手法转化为类似于情景剧的模拟场景中的角色扮演式教学。从教师到学生一点对多点式的陈旧形式很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但若参考现实职场中将会面临的实际工作场景模拟一次职场表演则会明显不同。比如导游英语,学生可以分别扮演游客、导游、酒店或餐馆的老板、服务员等不同角色,从“游客”抵达“机场”、“导游”迎接“游客”起,情景就可依此展开。作为一次连续的导游接待,情景的设置可以处于一个系列的每个环节。比如登上“大巴”后,导游简要介绍此次旅行的目的地、途经场所、注意事项;抵达“酒店”后,导游协助游客办理入住手续;进入“景区”后,导游为游客讲解景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传说轶事;游览结束后到“餐馆”就餐,老板和服务员为导游与游客提供餐饮服务等等。学生可以在不同角色之间轮换,当所有学生全部尝试过一次涉外旅游接待的整个过程后,未来真实职场中可能遭遇的问题基本上已经全部能够了然于心。有了历次身临其境的实践式教学,学生可以在意识中建立起相对全面的职场英语应用体系,对于未来现实工作中可能面临的情况与问题也能形成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六、结束语

ESP作为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英语教育教学形式兴于欧美,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对于高职院校中的英语教学,应用ESP开展教学改革与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宗旨相契合。高职院校开展ESP除了有益于强化学生在全球化商业发展中的语言应用能力,更可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朝着适应国际化大环境要求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梅.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3(01):27-31.

[2]蔡基刚.专业英语及其教材对我国高校ESP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02):1-4.

[3]杨枫,孙凌.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03):1-6+87+94.

[4]王守宏,刘金玲,付文平.“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04):97-101+120.

第5篇:esp理论论文范文

0 引言

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往往易被忽视,他们是被边缘化的群体,他们的诉求很难被聆听。在别人看来,他们只是个“教英语的”,而英语说到底只是个工具,换言之,在大多数人看来,英语老师并无“一技专长”。更为残酷的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取消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英语专业,并正在推行或即将推行专业教师的双语培训,导致这些院校的英语专业老师面临着换专业,甚至转岗的实际问题。以笔者所在的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为响应学院主打“航空牌”,力求打造航空维修专业全国示范的理念,学院对院系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于2012年起撤消了商务英语专业;与此同时,公共英语的课时也在逐年减少,由最初的每学期90,减至60,到现在的45。从长远来看,公共英语课的地位岌岌可危,有逐年减少的趋势;相反,各二级学院的ESP课程课时却大大增加,主要是由于面试时用人单位对于英语素质的要求逐年提高,无论是整天与手册打交道的维修人员还是服务于国内外旅客的乘务人员,英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一趋势表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亟待转型成为复合型教师,挑起ESP教学的重担,如何重组与培养ESP教师队伍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简称, 即“专门用途英语”,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该词最早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以学习者和社会市场的需求为基础而开设的。ESP作为公共英语的后续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 高职院校ESP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笔者通过对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调查发现:各二级学院的航空维修英语、机械制造英语、电子电信英语、检测英语、焊接英语等ESP课程主要由各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承担。他们教授该门课程时有一定的优势,即有专业知识储备,专业词汇容易理解也易讲解。但他们的劣势也很明显:英语语言和文学素质不高,尤其是口语,基本“开不了口”;另外,缺乏对英语教学理论的理解,缺乏语言教学经验。教学中主要从“翻译”的角度去讲授专业知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收效甚微。访谈中,有80%的专业教师坦承不愿意承担ESP课程,感觉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视度不高,很少能够对该课程提供一些反馈。调查还发现,各二级学院普遍对英语教师缺乏信心,认为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素养,不具备承担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能力。另一方面,英语教师进行ESP教学,也经常感到力不从心。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缺乏对相关专业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有的甚至还没有过参加ESP相关教学理论培训的机会。“转行”的跨度往往相当大,存在文转理,甚至文转工的情况,短时间内还不能满足实践甚至只是理论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只能局限于对单词、句子进行翻译,不能进行很好的专业知识的输入。此外,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由于专业跨度大,共同话题不多,沟通较少,经常闭门造车。这其中的内因是原有的文科思维定式在他们汲取新的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阻碍,对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较少,专业知识欠缺;外因是目前对ESP的研究较少,ESP 教师发展可参照的经验成果不多。

2 ESP教师自我发展分析

目前很多院校鼓励年轻的具有硕士学位的英语教师跨专业进行研究生或博士生学习,但这种“转型”,“再培训”的挑战让EGP教师望而却步。长久以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阵营的分割,让文科出身的英语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望洋兴叹。同时他们还要面临又是评职又是转型的压力,他们不可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某一门专业知识,但却与评职的道路相去甚远。其次,ESP不是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以专业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专业为主,外语为辅。相反,ESP由外语教师承担,外语为主,专业为辅。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按照双语教学的标准要求ESP教师既懂专业,又懂外语。

ESP同EGP本质上一样,都是语言类课程,因此其教学仍然还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囊括语言教学的一切特征和要素。目前,专业性很强的ESP教学并不适用于学生主体,大多数ESP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学生此时对专业领域涉猎不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严重影响学习兴趣。从这点看,ESP教师的知识无需过于专业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ESP教师的转型不存在挑战,相反,ESP教师在了解了实际教学需求后应充分利用本身的专业,并怀有信心,饱含兴趣的去接触研究自己学科以外的领域。可结合自身特点去开发适合学生需求的ESP课程。其次,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ESP教师必须掌握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必须掌握ESP的理论和应用。最后,从技能训练的角度来看,教师的专业知识是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ESP教师面对的是具备专业知识的学生,ESP教师如果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将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所以,既不能“太专业”又不能“没专业”,这是ESP教师今后需要努力把握的方向。

ESP教学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笔者认为目前最重要,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便是ESP教师的质量问题。ESP教师素质与ESP教师角色需求存在着差距,这就要求制定专门的ESP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模式,以适应教学实践的需要。除了上述意识上的调整还有一些师资培训外,非英语专业知识的获取也是十分必须的。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把获取某一个甚至某些专业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依托,把英语教学和专业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跨学科的专业人才。再者,学生毕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有时“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也是必需的。教学中崇尚“教学相长”,认真听取学生意见,这样也使自己在纠正学生的语言上犯的错误更有利。

在我国,许多学者认为ESP教师的素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周红(2014)提出高校应为ESP教师的自我完善提供条件,实行校企合作,ESP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共同组建跨系、跨专业教研室,定期交流,进行合作教学,实现优势互补。王慧婷(2010)提出“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即以企业项目为载体,ESP教师为主体,专业教师、ESP教师专业共同体和相关企业共赢的合作机制。梁岩(2005)提出了将培训模式(包括语言培训和专业培训)、合作模式(强调与专业教师的合作)和自我发展模式(基于语料库分析目标语境和开展行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培养合格的ESP教师。不可否认,由EGP向ESP的这种转变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但对中国的ESP教育的发展是必须的,对公共外语的教师来说,这可能就是一条转型的必经之路。

第6篇:esp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 esp 英语教学

一、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esp)教学已经成为一个范围宽广,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领域。但是直到现在,全国各高校的esp教学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将esp理论实际化?如何将esp理论真正的推行到各个高职院校,并建立起真正的多样性教学领域?这都是目前esp理论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二、esp的概念

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esp),顾名思义,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它有别于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设计、开设的英语课程,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需求,专业的划分更为清晰和明确。

三、esp的特征

(1)相比于egp,esp更能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求。相较于esp,egp的专业划分够不清晰,专业词汇量较少。

(2)esp内容上与特定专业、职业和活动相关。esp由于专业的细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更多的专业场景和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性对话与词汇,这对于学生毕业之后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有着更多的作用和意义。

(3)esp词汇、句法和语篇都在特定专业、职业的语境中。因为专业的细分,在选择教材方面,能有更多的针对性,也能帮助学生更为轻松的进入到专业学习场景之中。

三、esp教学在高职院校推广和应用的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中egp教学体现的薄弱点

相较于egp,esp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更为适合。对于现今很多大学毕业生而言,在学习英语上存在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个是在花大量时间的学习英语单词、语法和课文之后,英语运用能力也只局限于书本和考试,无法运用到实践之中;另一个就是在毕业之后,由于缺少专业方向和特定专业词汇的学习,英语对于他们的实际工作帮助并不大。

(二)esp相较于egp的优越处

(1)egp的主要任务是对英语知识的综合讲述。这种定位使得egp的教学理念比较单一,导致教师对于课文的主题设计缺乏清晰的层次性,重复性学习的几率非常大,也容易让学生丧失对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esp有较为明确的专业划分。为不同的专业,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规划专业教材,引进专业的师资力量,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因为专业的细分和课程的设置,学生能在课堂上更多地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词汇和句法,感受专业的学术氛围和场景,这种针对性和专业性正是egp所欠缺的。

(三)esp在高职院校的可行性

(1)esp的专业划分符合我国的就业现状。esp教学在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中设立三大专业有:英语教育专业,旅游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但就目前中国的国家整体发展而言,这三个英语专业远远满足不了国内教育和各行业的需求。esp需要发展出更多的专业分支,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需要和教育规划理想。比如:幼师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计算机英语等,这些专业都是esp有待发展的方向,终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以及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2)esp的学习场景更为机动性和多样性。因为专业的细分,学校在规划专业时,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和指导。在选择教材,专业设置和师资搭配方面,也更为具体。而学生有了具体的相对应的教材和专业教师的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为直接地感受到专业氛围和场景的熏陶,更多的接触到与专业相关的词汇、课文,这也能为学生在专业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校能通过不同的专业设置,为学生提供真正面向社会的各种实践机会。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能通过投入到各类学校汲取更多的为人师者的经验,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在旅行社的具体事务中逐渐成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能通过公司各个岗位的锻炼更加成熟,幼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在幼儿园实践中了解幼儿的根本语言需求等等,这些都是esp理论下专业设立才能

带来的实践机会,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了解自己的专业,明白自己所需和所缺,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四)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esp也有其存在意义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取大学英语的课程。这种课程统一教材,针对性不强,词汇和语言点相对简单和广泛。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大学中开设esp选修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其感兴趣的英语方向,在学习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有助于重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四、esp理论的应用对于高职院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大学,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相对而言较弱。对于我国目前技术性人才缺乏的特点,推广esp理论,应用esp教学方式,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素质,也能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打开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strevens p.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a].in tichoo m.(ed.)esp:state of the art[c].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1988.

[2]邓俊.高校esp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

第7篇:esp理论论文范文

一、理工科专业ESP与EGP课程的比较 ESP课程与EGP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别。从教学目标来看,ESP课程在理工科专业的设置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专业知识,从而为将来的双语教学、英语教学服务。ESP课程是为了培养理工科专业学生与国际同行就专业知识进行口头以及书面交流的能力。而理工科专业学生学习EGP课程的目的则是为了学习语言知识。从教学内容来看,理工科学生学习ESP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EGP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词汇、结构、语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别。ESP课程的词汇学习主要是专业用语如图纸用语、专业缩略语等的学习。而EGP的词汇学习则更为广泛,学生要学习各种类别的单词、词组、词语的搭配以及使用和表达。在EGP课程在英语结构的学习就是英语语法的学习,学习者学习各类英语句式、时态和语态。ESP课程内容包括ESP的专业语法学习以及长难句分析。从语篇来看,EGP课程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体裁如说明文、叙述文、议论文和书信等。而ESP的语篇分析则是专门讨论ESP的文体特点。在教学内容中会对工艺、图表、材料、技术、设备等进行说明、解释的说明文进行分析,会对各类应用文的写作要素、格式以及写作的技术要求等进行学习。除了这些层次上的语篇学习外,ESP语言的表达法如语言风格、衔接手段的使用等都是ESP课程在语篇层次上的教学内容。EGP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与语言相关的教学法。而ESP课程的教学法则主要是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方法。 ESP教师作为ESP课程的参与者之一,传授ESP知识,其专业发展关系到ESP课程能否实现其教学目标。外语教学模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外语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如何成功扮演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依赖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ESP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界定 第二语言教师教育核心知识基础的六大内容要素包括教学理论、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推理技能与策略以及情境知识和交际技能。理查兹对于教师专业化的界定,是一个对教师个体层面的专业化的界定,从这个层面来看,教师专业化的内容是多样而丰富的。王云霞在其研究中指出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种倾向:“工具性专业发展”倾向和“主体性专业发展”倾向。“工具性专业发展”是指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注重于技术层面和物质层面,教师侧重于发展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这种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倾向是服从于外语教学大纲的专业发展模式。而“主体性专业发展”则是侧重于精神层面的发展。在注重外语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教师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本文借鉴其对“专业化”的界定,将“ESP教师专业发展”界定为以下三个层面。第一,从整体环境层面来看,ESP教师专业发展要适应中国大的宏观环境发展的要求。第二,机制层面,ESP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服从ESP教学大纲的要求。ESP教师的专业化是为了实现ESP的教学目标。第三,从个体层面来看,ESP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ESP教师完善其教师教育核心知识基础的六大内容要素的过程。如此,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三、后方法时代工科院校ESP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生态外语课堂观是后方法时代的一个重要思想,它把外语课堂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生态外语课堂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课堂。教师个人因素,如其专业素质、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交际能力,教师集体因素,如教师的集体的整体关系、水平等均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设定、实施过程以及目标的完成。把ESP教学看成一个寻求均衡发展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生态化,教学内容生态化,教学方式生态化,教学目标生态化的观点是生态外语课堂为了寻求课堂各方面均衡发展的要求。多样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对ESP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ESP教师要加强个人的修养和学习。以此课堂观为指导,ESP教师在ESP课堂所扮演的角色就应该重新进行定位。ESP教师应该是教学大纲的制定者,课程以及教学材料的设计者和提供者,是学生学习ESP专业知识的合作者也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评估者,更应该是一个研究者。ESP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围绕着ESP教师实现这五个角色的功能进行。以生态外语课堂观为指导,ESP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培养“文化能力”这一听、说、读、写之外的第五种语言能力。ESP教师还应培养和树立和谐的价值观和情感观。ESP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提高,还要注重在价值层面的技能学习,教师要培养人文精神,从而实现与学生在价值观上的和谐。生态外语课堂观要求外语课堂应该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在教学方法上,生态课堂观要求通过教学方式多维化、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来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式教学从而保证教学效果的持续性发展。生态课堂观把课堂看成一个发展的课堂。为了保证课堂的可持续性发展,ESP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通过自主学习、培训等方式提高专业技能,丰富专业知识。 第二,构建一个民主、公开、透明的教师集体文化。ESP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还应该注重精神层面的发展,注重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ESP教师群体应该尊重教师个人的差异,通过在本校通过集体备课、讨论等形式加强ESP教师的沟通。通过于外校同行的沟通,如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学术年会、研修班等形式来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从而实现ESP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第三,工科院校应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供ESP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一个适合ESP教师职业发展各个阶段的职业规划体系,一个多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以及评价策略的多样化的ESP教师评价体制,如建立包含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的多极评价,包含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效果、交际能力等多元化的内容评价,包含问卷调查、听课、访谈等多样化的评价策略的评价体系。 #p#分页标题#e#

第四,从社会的物质文化环境和人文环境来看,生态课堂观认为外语课堂是受到社会物质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影响的课堂。ESP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依托于一个良性的社会物质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国家应该给工科院校ESP教师进行更多的物质支持,构建一个科学、民主、公平的社会人文环境来促进ESP教师的专业发展,为ESP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四、结语ESP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是一个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生态系统,ESP教师需从各个层面努力来走一条可持续性的专业发展途径。教师个人应该追求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积累相关专业的英语知识,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完成其作为教师、研究者、合作者、评估者、课程和教材的设计者和提供者的五重角色。

第8篇:esp理论论文范文

Abstract: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are urged to develop their comprehensive skills of English. The teaching of ESP is certainly a new trend. The combination of ESP and EGP will accelerate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to the application of it.

关键词:英语综合能力,ESP教学,普通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改变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转移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朝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发展是许多业内专家学者所提倡的改革思路。教育部高教司2004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ESP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和扩展,它以基础英语教学为基础,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一步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把基础英语教学扩展到ESP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1]。国家教育部也建议,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既基础英语阶段(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与行业英语阶段(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内容可与行业英语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或将行业英语的教学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而且,当前大学英语的传统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专业及未来职业的需要。虽然近年来一些高校也逐渐开设了ESP相关课程,如 "商务英语""计算机英语""旅游英语"等,但是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全面的,大规模的教学改革还未展开。

1. 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通过多年的一线大学英语教学,笔者体会如下:首先学生普遍反映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内容上存在重复,依然是课文,单词,句型等老一套。大学英语对于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新生没有更大的挑战,对于通过四级水平考试的大二学生,普通基础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更是没有特色,缺乏吸引力;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仍以普通基础英语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课堂上的知识与学生的专业和职业需求关系不大,学非所用,挫伤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学生由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直接过渡到双语教学,其外语水平和基本专业知识未达到双语教学的水平,而且绝大多数双语教学的教师英语能力也不过关,使学生可能陷入语言能力没提高、专业知识没掌握好的窘境。

2. ESP教学的特点

专门用途英语是随着国际间的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扩大背景下发展起来

一门学科,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andWaters1987)。

值得注意的是,专门用途英语既不同于大学英语,也不同于专业的双语课程。大学英语基础教学(EGP)侧重于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础的练习,在于对语言能力的培养。专业的双语课程是由专业教师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兼用外语和汉语来讲授专业知识,它不是以语言教学为目的,而是以讲授某学科的专业知识为主线,作为学生特定环境下使用的英语。专门用途英语(ESP)是衔接大学英语和专业的双语课程的中间环节,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外语能力和专业技能有更好的结合,使他们在接受本专业普通知识的同时,继续提高他们的英语技能水平,满足学生在达到大学英语基础水平后(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能尽快适应双语专业课的实际需要的过渡性课程。

3. EGP 与ESP合理衔接的必要性

学生英语基础好了,并不意味着就能胜任今后要从事的本专业的工作。有一个事实我们

不能忽视:即使一个英语基础再好的学生毕业,进入自己的专业,如外贸、金融、石油、法律、科技、新闻、电子等,就会发现对付考试的英语在实践中并不十分管用,还需花较长一段时间学习,积累足够的专业词汇,熟悉科技英语的结构等,才能读懂英语专业文献,适应自己的工作,因为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还是有区别的。专业英语有自己的词汇特点,有自己的句法结构、篇章框架、表达方式以及自己特有的概念和理论等。以词汇而论,各专业都有大量的专门用语和专门词汇,同一个词不仅和普通英语中的意义不同,就是在不同学科中其词义也大不相同,如solution在化学、医学、法律、数学和机械工程学中的意思都不同[2]。可见,"要看懂原文的专业文献,吃透原文的专业教材,光靠那点普通英语是远远不够的" [3]

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为指导思想,尝试结合ESP特色进行大学公共外

教学改革有必要也有优势。ESP教学与传统EGP教学的优化互补开创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科学模式,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发挥自我潜质的空间,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自主意识。

4.EGP 与ESP合理衔接的实施策略

4.1. 师资的培养与选择

Dudley-Evans和St. John (Dudley-Evans & St. John 1998)认为, ESP 教学的实施者应称为 "实践者"(practitioner),而非"教师"(teacher)。 他们认为合格的 ESP 教师须兼具以下五种角色:1) 老师;2) 课程设计者;3) 学生与教师的合作者;4) 研究者;5) 测试与评估者。这样的教师队伍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目标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使得他们更加清楚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不断根据教学评估中的反馈信息对教材进行更新和改进。一支善于沟通的ESP教师队伍,有助于实现师生间的真正互动,实现课堂教与学的和谐关系。因此,ESP教师角色理论可以为建设有专业特色的英语教师队伍提供现成的依据。外语院校的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语言学和文学的硕士、博士毕业生。这支教师队伍虽然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较高的英语水平,同时具有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但就教授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金融、商务、法律、新闻等)而言,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还有不少差距。所以我们现有的ESP教师队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支师资队伍的培养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ESP课程毕竟是英语课程的一部分,而且肩负着从基础英语课程到专业双语课过渡的重任,笔者认为还是英语教师来承担授课任务比较合适。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既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掌握ESP学习理论,学会分析ESP学习者的需求;了解ESP材料和测试的开发、设计等。在授课过程中,对英语教师采取培训、继续教育等手段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使其掌握ESP学习理论,掌握专业术语,掌握相关理论课程的基本原理、结构、工作方式。

4.2 教材内容的选择

学生学习专业用途英语的目的多在于翻译理解专业英语材料,其次希望掌握一定专

业词汇和比单纯的翻译理解更深层次的语篇的理解,还有少部分学生希望从ESP课程的教学中收获部分专业知识,个别学生则想通过ESP课程的学习来培养自己与专业相关的某种特殊的英语技能。另外,不同专业既有共同需要也有个别需要,在编写教材时应考虑到各专业的个性和共性,有差异、有区别地编写。"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内容专业性不宜太强,但语言上要有代表性,尤其要有这个专业方面的常用词汇和一般科技文章的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练习编写不仅仅有专业知识的问答题,更重要的是突出英汉翻译和摘要写作等语言练习题"[4]。"教材是教与学的重要资源依托,它决定了教与学的基本方法,是教学成败的关键"[5]

ESP教材建设思路如下:

(1)对现行教材的使用效果展开调查。国内的ESP教材已经出现一些,但是良莠不齐。各大出版社高度重视、出版数量显著增加、主要系列教材类别基本形成、引进与自编并重、教材初步满足教学需要。但是因为刚刚起步,教材使用效果还没有很好的反馈。

(2)进行教材需求分析:在广大学生、教师中包括人才市场等进行调查,从实际出发,让改革落到实处。

(3)ESP教材编写基本原则: 真实性贯穿各教学环节;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创新编写体系:语法、功能、情景、主题;专业知识与语言习得有机结合;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传统教材与多媒体结合;学生用书与教师用书结合;省时、省力、省钱。

比如,高职学生现在使用的商务英语教材大多是从原版资料中摘抄而来,难度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理论性强而忽视了操作应用性,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时效性,只是简单融合了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词汇和语法项目。课后习题设计缺乏现代教学理论所提倡的交际、任务活动的设计,高职学生更加强调的是以"能力为本位",纯粹的理论学习并不能满足他们对未来岗位的需求

4.3 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的习得。现在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所谓的PPT模式。以讲授(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和输出(production)为主,这种模式是典型的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束定芳[6]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步骤的决定者和主要执行者,学生一般不能参与这些过程的决策,在课堂上扮演的完全是被动的听众角色。课堂缺少双向交流的机会,学生最终学到的是"哑巴"英语,这种教学法难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以英语为媒介进行工作领域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基于学生

需求的教学目标决定了ESP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师作为知识提供者的角色和学生"learning by listening"的学习模式,根据不同的课程需求、不同学习者的语言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学习任务,让学生"learning by doing",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能力,真正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实施独特的富含该专业特征、时代气息的,极具实用性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提倡"教师为用而教,学生为用而学"和"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思想,研究出一套能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择业竞争力的、服务学生专业和未来职业需求的、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ESP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无论什么时候,英语教师都要牢记"英语是用于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一理念。

Phillips[7]指出,专门用途英语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设定不同的任务,这些任务必须反映学习者学习英语所要实现的特定目的的结构特征,同时这些任务必须具有整合性,而不是一个个离散的部分。

另外,讲授ESP课程的外语教师应加强和双语课程的专业课教师的业务合作,在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方面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培养、建立一支素质过硬、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的ESP教师队

5 结束语

ESP教学作为大学英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专业、学生个体需要,以及与社会发展需求接轨,是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有利保障。要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只有把基础英语教学拓展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相信,随着ESP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体系的完善,我国的专门用途英语一定会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心,成功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转型。2l世纪英语教学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最根本的变化趋势是"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将来的英语教学会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ESP教学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2

[2]卫乃兴,周俊英.也谈ESP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界,1994

[3]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

[4]夏纪梅.现代外语教材练习的质量观[J].外语界,2002

[5]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

第9篇:esp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需求分析 专门用途英语 评价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69-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既具有专业知识,又能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中很多人无法将所学到的英语知识熟练地运用在工作中。究其原因,往往在于没有学习过专门用途英语(ESP)。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探索有高职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ESP)评价体系对高职ESP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专门用途英语概述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按照对学习者制定的特定学习目标以及根据特定需要开设的特殊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知识开展与工作有关的交际能力。这种英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是与特定工作或特定职业密切相关的。如文秘英语、商务英语、计算机英语、旅游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不仅涉及语言知识,还涵盖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Strevens的ESP定义更为详尽,包括四个根本特点和两个可变特点。根本特点包括:需求的对象是具有某些特定目的的学习者;教学内容与某些特定职业或专业有关;教学重点是教授与特定职业和特定专业相关的词汇、语法、句式以及篇章结构;与普通英语相比形成鲜明对照。可变特点包括:着重于培养和训练掌握某种语言的运用技能;可按需要选择某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国际上对ESP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各高职院校开展了各种形式及不同内容ESP英语教学,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二、ESP需求分析理论

从上述ESP的根本特点可知,ESP的教学内容完全是根据学习者的需求确定,开展ESP教学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这既是理论的需求,也是开展ESP教学的基础性工作。需求分析可保证ESP教学的目标和效果得以实现,是进行ESP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前提条件。Hutchinson和Waters在1987年提出的两个概念就是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这两个概念的内容是以学习者作为中心。以下就从这两个方面论述需求分析。

(一)目标需求。目标需求是指学生在目标情境中学习必学的知识与专业技能。目标需求可以分为“必学”、“欠缺”和“想学”三种知识。必学知识是指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特定目标必须了解和把握的知识;欠缺知识是指学习者目前具有的知识水准与要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想学知识是指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产生学习欲望的那部分知识。高职院校开展ESP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在未来的职场竞争目标中做好职业选择的准备。所谓目标需求分析,就是根据目标情境对不同学生在学习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态度作出分析。目标需求分析所针对的是关于语言应用,同时还要对目标情境当中所需要的知识与专业技能作出分析,并分析学生处于目标情境当中应用语言开展工作时出现的差距,还要分析学生自身产生的需要。

(二)学习需求。学习需求是指学生对需要掌握某种知识的需求。进行学习需求分析就是要分析目标情景下要求学生具有的学习能力,学生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就ESP而言,学习需求分析包括英语知识需求分析和技能需求分析,还包括对学习中的情感需求与环境需求进行分析。分析学生的英语需求实际上重点是分析英语知识需求和英语技能需求。学生由于在个体方面存在差异,所体现出的对英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目标是到酒店工作,那么他们对交际需求可能就会强些。在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上,对情感需求的分析针对的是学习的过程,例如部分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希望得到帮助和激励,也有的学生希望自己学到的知识能够有机会展示;环境需求的对象是英语学习所处的环境,专业差异导致对英语学习环境要求也存在差异,例如导游专业的学生喜欢到实际岗位练习英语,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样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三、基于需求分析的ESP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进行ESP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程的评价,利用评价形成的反馈信息来改革教学方式。高职院校的ESP教学中,需要对ESP学生的能力进行界定,这就涉及评价手段。招聘单位针对ESP学生也有相应的能力界定标准。所以,高职院校在开展ESP教学时,需要建立起独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而需求分析可为建立该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一)建立ESP课程评价标准。一般有以下三个标准。

标准一:以学生为主体。科学的教学方式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ESP课程也不例外,以学生为主体构成了ESP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评价ESP课程教学时应用学习需求分析可了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状况。ESP课程评价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是学习者的动机和目的。高职院校的ESP教学目标因学生的专业和能力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性质是不能改变的。ESP教学设计的初衷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也应该成为ESP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学生具有的学习需求可能会同目标情境中的需求产生冲突,也可能目标情境中的需求满足不了学生的自身需要,在进行ESP教学评价时,要坚持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无视学生的自身需求,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将受到极大影响。

标准二:专业性。ESP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具有明确的目标性与实用性。ESP的教学对象是未来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如会计专业、导游专业、电工专业和金融证券专业等人才,这些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作为未来工作的必要工具。进行岗位与职业需求分析得出的结论是,ESP同职业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性,所学语言的内容因专业的差异而出现显著变化。学生所学内容应是未来职业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在ESP学习中,学生既要学习与专业有关的词汇、句型和文章风格,还要对行业内所需的知识体系有详细了解。目标情境需求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专业英语知识与专业技能在目标情境中加以熟练运用。例如,在外贸专业学习的学生只有掌握与外贸相关的英语词汇和常用语体,以及篇章结构,才能在未来涉外行业有效开展工作。因此,ESP教学评价必须依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的职业特点来开展。

标准三:真实性。ESP教学评价不可忽视的一个标准就是真实性标准。目标需求分析表明,真实的语境有利于提高ESP教学效果。ESP课程设计的依据是职业需求与技能,进行ESP课程评价是为了检测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使用能力。所以,评价时应了解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以及使用语言所要完成的任务,以此来制定ESP课程评价大纲,并为学生提供自己在真实语境中需弥补的不足。真实性标准可以确保ESP课程评价效度。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进行ESP课程评价应引进行业评价系统,这主要是考虑到用人单位通常也具有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来对需招聘人员英语能力进行界定。目标需求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知识本身来自社会,再应用到社会中去。学校评价标准与企业评价标准相结合,才是一种科学评价特殊职业素质与技能评价系统。

(二)确定ESP课程评价内容。ESP课程的目的是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这也是评价ESP课程取得成效与否的标准。ESP评估就是对依据学生需求所设课程进行检测,了解课程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学校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的结合,来对ESP课程展开有效的评价。这两种ESP课程评价模式可以更好提供出反馈信息,为ESP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ESP对于学生的评价可通过终结性评价得到结论。所谓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考试模式。教师是终结性评价的执行者,终结评价的对象是学生。通过考试,教师可对学生的ESP课程学习效果有一个大致了解,同时也可了解到教师对需求分析得当与否、学生的能力能否胜任未来职业要求、学生对教学方式方法所持有的态度等。考试可了解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同目标知识和目标技能之间的差距,并了解学生还具有哪些潜力。

但是,终结性评价也存在不足。这种评价模式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生冲突,是对学习需求的轻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标情境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ESP课程的评价过程也应具有动态化。终结性评价这种固定化的评价模式无法对动态目标情境中的学习者具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查,所以,应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性评价具有动态性,它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如考核学生的出勤率指标、课堂成绩指标、实际交际能力指标和学习动机指标等,最终作出公正的评价。由于不同专业对英语内容需求各不相同,对英语水平的要求也不一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各自所占的比例可以根据专业需求来确定。

2. 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评价。由于ESP课程具有职业性和专业性的特点,进行ESP课程评价必须有用人单位的参与,因此,在ESP课程设计阶段就要作出整体性规划,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可让学生到用人单位接受专业英语的实际训练,达到有针对性地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语言应用技能。学校也可请用人单位参与教学活动,使用人单位将其用人目标注入教学之中;学生通过这种学校与用人单位结合的方式,有效地与实际需求接轨。

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的这种评价模式可有效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际素质,并及时反馈到教学之中。学校利用ESP考试方式来考查学生掌握英语专业的知识,再利用模拟情景操作方式考查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企业通过学生的实习表现和英语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对学生进行打分。这种双向评价模式可有效检验出作为学习需求者和知识使用者的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满足程度。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评价这种模式使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达到有机统一。利用这种模式,学校可了解到用人单位对ESP课程的具体要求,并对教学方案进行充实和改进,将培养人才的目标分解到每个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之中。

高职院校的ESP课程评价依据的理论是需求分析理论,采用的模式是形成性评价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模式、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评价模式。应将上述理论和评价模式贯穿于ESP课程的设计、实施的全过程,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使ESP课程更具有针对性,更好地满足学生与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Stevens,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M].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Centre,1988

[2]李华.ESP教学中的专业需求与学生需求分析与整合[J].科教园地,2008(11)

[3]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4]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4)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424)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