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春节手抄报内容简短范文

春节手抄报内容简短精选(九篇)

春节手抄报内容简短

第1篇:春节手抄报内容简短范文

简单迎新年手抄报资料内容: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简单迎新年手抄报资料内容: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简单迎新年手抄报资料内容:春节习俗详解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日,即腊月二十四,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此外,打扫卫生,要注意戴口罩、帽子和眼镜。扫尘后及时更衣。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磨豆腐)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的汉族民俗活动主要有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且这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六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六的俗称;汉族春节习俗之一。这一天要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

腊月二十七—杀年鸡

腊月二十七过年的前夕的俗称。是汉族春节传统习俗,汉族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九,叫小除夕,汉族民俗文化。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熬一宿

腊月三十又称除夕,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这一天主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祭祖,贴门神,放爆竹,给压岁钱,吃年夜饭,送财神等。

在年三十晚上,中国人一般都会整晚通宵守岁。俗语叫做“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简单迎新年手抄报资料内容: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简单迎新年手抄报资料内容: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第2篇:春节手抄报内容简短范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 创新教育

一、让学生爱上作文

让学生爱上作文,是我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学生只有对作文热烈般地爱,学生才能用心写作,不再应付,才能浅入深入,逐步走向完美。

1.谈写作的魅力。“一纸文章,竟能几个人吃了个饱!”在那个饥饿的年代梁晓生从此爱上了写作;“我不需要大学毕业证书”!在路遥创作完《人生》一举成名后,对陕西师的的老师说。作文,让路遥亲情方丈,前途无量。贾平凹的《废都》拍卖所得近百十万,网络红透半边天,短信腰缠万贯。同时,写作就是整理自己的心情抒发只记得内心感受。如果爱上写作,学会写作,心中的苦闷烦忧都能得到合理宣泄,抚平创伤重拾信心,可以夸张的说:“学会写作,心中无忧,健康长寿。”

2.讲文学青年的故事。方文山、郭敬明、韩寒对文学写作的挚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让他们星光灿烂,《发如雪》《青花瓷》《落里花落知多少》使多少人为之倾倒!

3.小说连读。小说情节曲折、生动、吸引人,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小说成为学生的最爱。抓住学生这一爱好,我坚持给学生读小说。一节读报课读几段,下课接着读。读累了就让语言表达好的学生接着读。学生如痴如醉,往往盼着上读报课,犹如盼着看连续剧一样。让学生在潜移默代中提高写作能力。

二、让学生较松写作文

学中准备让学生训练哪种文体,学习哪种写作手法技巧。就搜集与之相关的中招满分作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熟读,揣摩体会。之后,我要求学生写简短的启示,如范文的哪两点是你最欣赏的?为什么?你打算如何借鉴活用?学生写完后,老师再赏析范文,不求面面俱到,只求能抓住1-2点深入分析,并教给具体方法。同时,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真正的用心写作,享受创造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写完作文后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油然升腾。在批改作文时,多肯定,少批语;少指出问题,一旦指出,必须明确并有可操作性。

三、让作文教学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1.课前或演讲或造句。在语文课的前一天,给学生布置演讲的话题或指定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造句,学生充分准备,第二天上课时,随机找同学展示成果。不能读摘抄,提倡学生尽量自己创作。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展现风采、增强对语文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2.常规教学,渗透写作。我一直认为,文章分析再透,关键是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在《香菱学诗》一课中,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时,让学生品味有关香菱苦志学诗的细节描写,学生很快找出并作了具体分析。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勤于思考,作文教学就会无处不在。课本上的现代文不会考试,课本的讲授要着眼学生能力的提高,拓展作文教学就是最好的提高学生能力的方式。

3.让课堂没有预约而更精彩。传统的课堂大都是我们预设的,有老师讲朱自清的《春》,年年都是这样概括: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有老师讲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年年都是,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教师没了激情,学生看辅导书迎合老师,课堂失去了色彩,学生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写作)严重受挫。让课堂没有预约,提高了学生兴致,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4.课后积累写作素材。写作的源头活水在哪里?我们说,在生活中,在阅读里。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就能让作文充满真情实感;多读书,读好书,勤摘抄,就能使作文妙语连珠。艾青说:“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要求学生写周记,积累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求抓住细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同时,还要学生写摘抄,摘抄优美语句,巧妙的构思,精巧的形式,深刻的立意,新颖典型的事件;积累阅读素材,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要读得多,书要读得多知识才会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才能左右逢源,才能“如有神助”。

四、让作文打动阅卷老师芳心

首先,作文首段善用排比、设问、引用诗文-使之一见起爱心,文章开头一般要“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常用办法是采用排比句式、设问句式。或引用经典诗文、歌词等。其次,妙用修辞方法,特别是引用诗歌文言文名句,才能使文章有文采,并有文化底蕴。再次,文中穿插排比句,增强气势--老师印象深刻,叙事说理抒情,同时穿插排比句,会使叙事简明,说理充分,有强烈的气势,增强感染力。

第3篇:春节手抄报内容简短范文

关键词:潮州歌册;版本;流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07-01

潮州歌册又名潮州歌、潮州俗曲、潮州歌文,是清代道光初年开始流行于潮汕、闽南、港澳台及东南亚潮汕籍华侨聚居区的曲艺品种潮州歌的表演底本。潮州歌是用潮汕方言口语表述的以唱为主的民间说唱文学形式。据马风《潮汕文化丛谈》中写到,它是由唐代以来的潮州弹词演变而成。歌文都用潮汕方言编写,有曲有白,之所以称为“歌册”,可能是因为早期较短的歌文仅凭借记忆诵唱,而无稿本,较长一些的歌文只抄写在纸张上,凌散而未成册,当有了整齐统一的印本之后,就称之为歌册了。(见《别具一格的潮州歌册》吴奎信《文史知识》1997年第09期)

潮州歌册的形成年代,《潮州府志》并没有记载。它作为一种俗文化,特别是女子文化,被封建社会视为“书正歌邪字无曲”而未载入史册,可想而知。但对于“潮州歌册”渊源及形成的界定,至少可以上溯至明代。若从潮州歌册的结构、形式、演唱、内容来看,潮州歌册近似我国古代的一种民间说唱――“说话”和“变文”。(见《论潮州歌册的历史渊源与现状》 吴丽玲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说话”在隋代已广泛流传,它是一种讲故事的说唱形式,一般以七言为主,内容以说小说、史书、民间故事为主,说话的底本称 “话本”。另一种叫“变文”的民间说唱,内容主要演绎佛经和历史故事。而对照 “潮州歌册”的结构,内容、用词、句法,与“说话”“变文”皆有共通之处,均可寻出其与古代“说话”及“变文”两种说唱形式的传承关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原来在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一些取材于佛经或中国民间故事变文也开始在潮州一带流传开来,后经过唐代变文,宋代陶真,元明宝卷、词话等,进而从这一系列流变中分化出一种新的曲艺形式――弹词。

而弹词主要流行于南方,用琵琶、三弦伴奏,自弹自唱。如《二十四孝》、《娘娘落山》等皆是那时流传下来的弹词作品。但在明清时期,弹词虽然十分盛行,但因演唱弹词时技巧性要求很强,且又需乐器伴奏,难以普及大众。同时,弹词抄本除了抄写唱文外,还得给其标注伴奏曲调,所以在传抄时极其繁琐,错漏很多,难以保持其完整性。一些民间文人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开始整理弹词唱本,除去繁琐的曲调标注,单录歌文。又因此种刻本即可唱又可读,且无需乐器伴奏,当时深受人民喜爱,一些书商也因此大量刻印刊行,使得弹词刻本开始流行于世。这些刻本题名后大多标有“全歌”字样,如《宋帝全歌》、《绿牡丹全歌》、《刘明珠全歌》等,群众统称这些刻本为“歌册”。

从简短篇幅、简单内容以及口头流传形式,发展成为编印成册的宏篇巨制的叙事歌册,潮州歌册从弹词中蜕变出来后,又汲取潮州当地的民间艺术营养,结合潮语的语法与音韵,融合潮州民歌、歌、俗曲等曲艺形式,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表现力和艺术性,具有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吴奎信在〈潮州歌册溯源〉一文中写道:“依据潮剧《明代潮州戏文五种》论证潮州歌册产生于明代初年,他还认为明代潮州戏文中的唱词其实就是潮州歌册的原始形态。”

潮州歌册自明代产生以后,逐步发展,晚清有了歌文册本至解放约100年间,是潮州歌册广泛流传的兴盛年代。(《别具一格的潮州歌册》,吴奎信《文史知识》1997年第09期)

潮州歌册历史悠久。据郭马风〈旧潮州歌册调查杂记〉考证,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印本,是清咸丰年间潮州李万利商号印的唱本。但后来又在民间发现了更早的手抄本,是代乾隆年间的重刊本,也就是说它的原刻本可能出版在乾隆时期之前,这样就把潮州歌册刻本文献的出版时间提前了起码一百多年。(详见《清乾隆年间潮州歌册已有刊物刻本》,马庆贤《 汕头特区晚报》 2005 年10 月20日。)而有记载的极盛时期,是在清乾隆至同治年间(1735-1874),潮州府城的李万利等书坊就大印特印潮州歌册(大量的是木刻版)。清乾隆以后至民国,潮州先后有老万利、万利生记、万利春记等多家书坊,印制歌册约五、六百部。除民国时期有个别铅印本与石印本外,清代流传下来的均是木刻版本,土纸材料,约三寸半宽,五寸长(约32开本大小),楷书字体,约今之三、四号字体大小,直行板式,每行印四句七言,每句约空出半字作间隔,清楚整齐;如逢情节变化或说白,句式变化为五言或三三七、三三四、三三五时,版本也按规格留空而不混乱,便于视唱。歌册每部短的二三万字,最长的有三、四十万字。由于不断流失,尤其经的抄毁,现在能开列书目的有300多部,保存下来的约200部左右。

1920年中国官方第一次大规模收集唱本时,刘复、李家瑞在全国各地收集俗曲唱本,并编列了《中国俗曲总目稿》,其中列出了6300多种唱本,却无一本潮州歌册,甚是遗憾。但是在同时期,广东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却收集到了238部的潮州歌册,并发表了该所风俗物品陈列室所收藏的歌册书目。这是目前所知有关潮州歌册收藏的最早记录,极为难得。

1949年解放后,曾有过改造歌册的尝试,也编印了一些新版潮州歌册,但流传不广。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官方曾对旧版潮州歌册组织过两次大规模的重印:

第一次印刷是在1955年,从1988年一封由施蛰存写给薛汕的信函中能得知,有一套歌册存于旧北京图书馆(即北京图书馆分馆),一套藏于旧北京市图书馆(现首都图书馆),一套薛氏自藏。

第二次印刷是在2003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主要依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旧藏为底本,搜集、整理了一部大型珍稀专题文献汇编,并以《稀见旧版曲艺曲本丛刊》为名结集出版(即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潮州歌册卷”作为该《丛刊》推出的第一集,收集清代刊行潮州歌册最为著名的李万利、李春记、瑞文堂、友芝堂等书坊印行的潮州歌册130种。其中篇幅最长的多达70余卷,30余万言;最短的也有两卷,纸万余言。全书共计1460卷,纸2000万字,制为精装70册。至此,“旧版潮州歌册”的称谓得以正式确立。

参考文献:

[1]吴奎信.别具一格的潮州歌册.文史知识,1997年第09期.

[2]吴丽玲.论潮州歌册的历史渊源与现状.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第4篇:春节手抄报内容简短范文

关键词:《和名类聚抄》 异域典籍 中古汉语

《和名类聚抄》(以下简称《和名抄》)作为日本人用汉文撰写的辞书,成书于日本立志发展民族文化的平安时期,源顺在序文中写到“是故虽一百峡文馆词林、三十卷白氏事类、而徒备风月之兴、难决世俗之疑”“适可决其疑者、辨色立成、杨氏汉语抄、大医博士深江辅仁奉敕撰集新钞倭名本草、山州员外刺史田公望日本纪私记等也”“汝集彼数家之善说,令我临文无所疑焉”“古人有言,街谈巷说犹有可采,仆虽诚浅学而所注辑皆出自前经旧史倭汉之书”。可见当时《文馆词林》《白氏事类》对日本文人在汉语学习及应用方面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因当时的汉语学习者仅限于贵族等地位比较高的人,而一般人即“世俗”对汉语文字难以理解。当时日本已经有典籍类辞书《辨色立成》《杨氏汉语抄》《倭名本草》《日本纪私记》等,却“难决世俗之疑”,即在当时急需一本通俗易懂的辞书。“集彼数家之善说”指“前经旧史倭汉之书”,据查《和名抄》引用典籍360多种,其中90%左右为中国典籍[1],或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对字、词进行详细的解释,最终“临文无所疑”。《和名抄》对《类聚名义抄》《色叶字类抄》《节用集》等日本后世辞书编纂产生了巨大影响。

《汉语大辞典》中“典籍”的释义为: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异域典籍是指存在于域外或域外文人用古汉语撰写的各类典籍。[2]近年来,域外汉籍作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域外汉文古文献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等以域外汉籍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在域外汉籍的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并激励着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于域外汉籍的研究工作。[3]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对《和名抄》中所引典籍与现行本进行对比分析,从俗字演变的角度进行考释,在中古汉语研究方面或对前人的某些观点进行补充,或纠正一些古籍或词典的错误之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词典的再版校对等工作提供依据。

一、《和名抄》对古籍的验证

在国内失传的众多古代宝贵文献有时在其他国家如日本却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原典籍由于天灾人祸,抄录再版等原因早就不复存在了,现行版本与原典籍存在差异在所难免,利用《和名抄》可以再现相关古籍的原貌。

1.疽

《和名抄》 说文云疽 七余反 俗云发齐 久b也。(形体部疮类)

《说文解字》 b也。从疒且声。七余切。(卷七・疒部)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疽”释义为:久b也。《后汉书・刘焉传》注,玄应《一切经音义》皆引“久b”。与小徐合。b久而⒕遥然也。从且声。七余切。五部。《唐韵》七余切,《集韵》千余切,《韵会》七N切,从音苴。可见源顺所引内容为《说文解字》原貌。 《说文解字・卷十四・且部》“且”的释义为:]也。从几,足有二M,一其下地也。凡且之俳源忧摇W佑嗲小S郑千也切。“且”在古代有两个读音,一种读音为精纽鱼部,另一种为清纽鱼部,精纽的“且”同“疽”为叠韵关系,清纽的“且”同“疽”为双声关系,读音相近,并且反应了古音中“j”“q”的反切与韵母的关系。[4]

2.o

《和名抄》说文云o音谓和名久佐布 虫似豪猪而小者也。(鳞介部虫豸类)

《说文解字》 “猬”作“帚”,虫似豪猪者。蝈,或从虫。《说文・帚部》

《玉篇》中“o”的释义为:虫也,似豪猪而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o”:或从虫作。尔雅亦入之释兽。《尔雅・释兽》:毛剌。可见源顺所引内容参照了《说文解字》和《玉篇》,重现了古籍的内容。《汉语大词典》2144页“o”的释义为“猬”的异体字,而951页“猬”的释义为:兽名。状如鼠而较大,长尺许,毛多而密,尖锐如刺,遇敌则团缩,毛攒起竖立,故俗称刺猬。穴土而居,昼伏夜出,食田间害虫。《史记・龟策列传》:“猬辱于鹊。”其实“猬”的古意有“虫类”的含义,《汉语大词典》对此只字不提有欠妥当,且《史记・龟策列传》的“猬”当为“o”,建议在“o”的义项中加入。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有“马毛缩如o,角弓不可张”的诗句。可见在南北朝时期“o”还在使用,到了隋唐时期随着汉字的简化和双音节化,“猬”逐渐取代了“o”而被广泛使用,如杜甫的《相和歌辞・前苦寒行二首》:“汉时长安雪一丈,牛马毛寒缩如猬”。

二、《和名抄》对古籍俗字的使用

所谓“俗字”是区别于正字而言的一种通俗字体。唐代颜元孙《干禄字书》把汉字分为俗、通、正三体。说明俗字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其造字方法未必合乎六书标准的浅近字体,适用于民间的通俗文书,适宜平民百姓使用。《和名抄》中俗字的使用正说明了源顺编写服务平民大众的辞书的目的。

1.黛

《和名抄》:说文云黛音代 和名万由须美 画眉墨也(调度中容饰具)

查阅《说文解字》,无“黛”字。《说文解字》有“n”字。画眉也。从黑朕声。徒耐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义为:画眉墨也。依小徐有墨字。玉篇作黑。n者,妇人画眉之黑物也。《释名》曰:黛,代也。减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通俗文曰:i石谓之“黛”,服 ,刘熙字皆作黛。不与许同。汉人用字不同之徵也。黛者,n之俗。楚辞,国策遂无作n者。从黑。朕声。徒耐切。按朕声本在七部六部合音。转入一部。又变其体为黛。可见《和名抄》的“黛”字为“n”的俗字。《汉语大词典》1738页“n”的释义为:同“黛”。《新书・劝学》:“尝试传白n黑,榆铗陂,j芷若,蚩虱视,益口笑,佳态佻志,从容为说焉。”此处对“n”的释义忠于此字的原始意义,比较详实,对此类被简化的古代使用的汉字进行释义时,这是个很好的范例。

2.R

《和名抄》:说文云在屋曰R 楚江反 字亦作牖 和名末置 在墙曰牖 己见墙壁 具兼名苑云一名梢艋\(居处部门户类)

《说文解字》: 在曰牖,在屋曰琛O笮巍7柚属皆从琛4埃或从穴,古文。楚江切。《说文解字・囱部》

可见《和名抄》与《说文解字》的释义一致,只是顺序发生了变化,并且源顺使用了“琛钡乃鬃郑同时源顺还参考了《兼名苑》的相关内容,对已经遗佚的典籍的辑录工作有重要作用。 与山匝院嶂蔽窗型明。可见在古代“伞庇搿案R”意义相通。《释名》:窗,也。於外Q任明也。《汉语大词典》1694页收录了“ 薄А彼得髁舜实浔嘧胝叩娜险嫣度,但仅仅释义为“窗”的异体字稍欠妥当,因为在古代的意义为“在墙曰牖”,同样对“R”也应该加上古文“在屋曰琛钡氖鸵濉

三、《和名抄》对《游仙窟》的辑注

《游仙窟》是唐代张|所著的传奇小说,从中国小说的发展史来看,《游仙窟》堪称中国小说的开山之作。书成后不久就流传到了日本,据《旧唐书》记载:日本“每遣使入朝,必出重金购其文”,此后,由于种种变迁,宋、元、明、清时期此书在中国彻底失传了。清朝末年,杨守敬从《经籍访古志》中将此书抄回中国本土后才又进入人们的视野。通过对《和名抄》所引《游仙窟》材料的梳理,可以再现《游仙窟》的原貌。

1.F鬼

游仙窟云F鬼师说 伊岐须太万(鬼神部鬼魅类)

《游仙窟》原文为:余因咏曰:“梦中疑是实,觉后忽非真。诚知肠欲断,穷鬼故调人。”“F”是“穷”的异体字,原意为“洞穴不可行进的终极处。”从字形看像“穷苦人的身形”,中古时期由于音节的双音节话,即在单音节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单音节语素,使之成为双音节词,也就是说“鬼”作为词尾已经失去其原本的实际意义,仅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唐代“F鬼”已经作为一个词固定下来,并被广泛使用。[5]

2.古老

游仙窟云古老 和名於岐奈比止(人类部老幼类)

《游仙窟》原文为:古老相传云:“此是神仙窟也;人踪罕及,鸟路才通,每有香果琼枝,天衣锡钵,自然浮出,不知从何而至。”“古”在《说文解字》的释义为:故也。从十、口。R前言者也。“老”的释义为:考也。七十曰老。“古老”一词是中古时期将两个意义相关或相近的语素或单音节词组合成的双音节词,如“窗户”“墙壁”等。

3.眼 眼皮

游仙窟云眼皮 师说万比岐 一说万奈古井(形体部耳目类)

《游仙窟》中“眼”字共出现了43次,有“眼见”“双眼”“眼尾”“眼拙”“失眼”“眼子”“眼碜”“眼皮”“曜眼”“细眼”“斜眼”“眼细”“亿眼”“眼饱”等,而“眼皮”只出现了一次,即下官曰:“昨夜眼皮p,今朝见好人。”此处“眼皮”即“眼睛”之意。并且,源顺把“眼皮”等同于“眼”,可见源顺是参照了《游仙窟》原文的,这也正好验证了源顺所引为《游仙窟》原貌。

4.眦

游仙窟云眼尾 师说训万奈之利(形体部耳目类)

《广雅》的释义为:目裂也。《说文解字》的释义为:目也。与之相邻的“睑”“眶”源顺根据《唐韵》解释为“目睑”“目眶”,而“眦”则根据当时流行小说《游仙窟》中“依依弱柳,束作腰支;焰焰横波,翻成眼尾。”的内容解释为“眼尾”,充分体现了源顺让“世俗无所疑”的初衷,堪称通俗易懂。

5.手子

游仙窟云手子 师说云太奈须惠(形体部手足类)

“手子”即现代汉语的“手指”,现代在天津等某些方言中还存在着“子”发“指”的现象,“Z”是舌尖前音,“zh”是舌尖后音,“z”也叫平舌音,发音时舌尖部位比较平直,“zh”也叫卷舌音或翘舌音,发音时,舌尖向上卷起或者叫翘起,因为“古无舌上音”“古无多舌音”,所以在古代无“zh”音。随着发音的变化,“子”音逐渐转变成了“指”音。《游仙窟》中有5处“手子”:手子腽];当把手子;把著手子;手子从君把;忽把十娘手子而别。其意义均为“手指”之意。

6.牙床

游仙窟云 六尺象牙床 杨氏汉语抄云 牙床 久礼c古(调度中坐卧具)

《游仙窟》原文为:八尺象牙床,绯绫帖荐褥。考释此处《杨氏汉语抄》误把“象牙床”理解成了“牙床”,可见源顺或没正确理解《游仙窟》内容,或根本没亲自读阅《游仙窟》原文,仅仅错误地引用了《杨氏汉语抄》。战国孟尝君“有能扬文之各,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即楚国要送孟尝君象牙床的故事,说明战国时期就有该词,只是中国传入日本的词汇中鲜有三字词,所以才被日本学者误以为成了“牙床”。另外,《和名抄》的“六尺”和《游仙窟》的“八尺”不同,古代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尺”,不同时期“尺”的长短是不同的,年代越早,“尺”越短,秦代一尺约等于现在的0.23米,唐朝时一尺约3.07分米,六尺等于1米8左右,而八尺2米4有点不符合常识,所以《游仙窟》现存版本的“八尺象牙床”当误传,《和名抄》的“六尺象牙床”为《游仙窟》原貌[6]。

7.B子

杨氏汉语抄云枳佑盍髦沼利乃佐良 游仙窟云麟脯豹胎]於玉B(器皿部漆器类)

《游仙窟》原文为:麟脯豹胎,纷纶于玉B。后缀“子”组成复合词是中古词汇变化的类型之一,起一定的语法意义,其词汇意义不发生变化,如“合子”“酒台子”“厨子”“瓶子”“错子”等,再次验证了中古口语化的变化规律。

8.鱼l

游仙窟云东海鲻l 鱼l读须波夜利 本朝式云楚割(饮食部鱼鸟类)

O仪性显契 瘸址 ~名也 游仙窟云东海鲻l 鲻x奈c之 lx 食部(鳞介部龙鱼类)

雉脯 游仙窟云西山凤脯 音甫师说保之止利 俗用干B二字(饮食部鱼鸟类)

游仙窟云雉 音翠师说比太礼 说文云 今按如许慎说者 俗所谓阿布良之利是 鸟尾b也(羽族部羽族体)

《游仙窟》原文为:东海鲻条,西山凤脯,鹿尾鹿舌,干鱼炙鱼,雁醢荇菹,鹑月桂糁,熊掌兔髀,雉豺唇,百味五辛,谈之不能尽,说之不能穷。

《本草》鱼,似鲤,身圆头扁,骨软,生江海浅水中。可见源顺根据《孙仪性稀方“”简单地理解成“鱼”,其实此处的“”是指鲻鱼的幼鱼,大概二十几岁的源顺没见过鲻鱼的幼鱼,也不知鲻鱼为何物,所以才作此简单的处理。

《和名抄》中源顺将“干B”作为了“雉脯”“凤脯”的通俗说法。“雉”的义项为:《说文解字》雉有十四种。《尔雅・释鸟》_雉、雉、G雉、雉、秩秩海雉、M山雉、n雉、h雉。雉绝有力奋。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成章曰E。江淮而南,i质五彩皆备成章曰_。南方曰_,东方曰,北方曰T,西方曰。“凤”的义项为:《说文解字》神B也。《尔雅・释鸟》凤,其雌凰。《广雅》凤凰,鸡头燕h,蛇颈鸿身,鱼尾j翼。五色: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义,腹文信,膺文仁。雄鸣曰uu,雌鸣曰足足,e鸣曰固常,晨鸣曰发明,昼鸣曰保长,举鸣曰上翔,集鸣曰归昌。“B”的义项为:《说文解字》长尾禽总名也。《正韵》常时曰鸟,胎卵曰禽。《尔雅・释鸟》鸟之雌雄不可别者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

“”的相关义项为:《广韵》鸟尾上肉。又《博雅》,肥也。《集韵》祖C切,音。髁骨也。一曰肥实谓之。

通过十娘款待张骞的“东海鲻条,西山凤脯,鹿尾鹿舌,干鱼炙鱼,雁醢荇菹,鹑月桂糁,熊掌兔髀,雉豺唇,”可以了解唐代饮食文化是何等的丰盛,水陆珍馔,应有尽有,真可谓“百味五辛,谈之不能尽,说之不能穷”。

源顺在攥写《和名抄》时除了参考中国的典籍、韵书之外,还参照了当时流行的小说,如《游仙窟》等,并且所引用的内容多为当时被广泛使用的口语,从而有力地证实了唐代口语词汇的发展变化规律[7]。

三、结语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并能不断进行创新、创造的国家,《和名抄》在把中国的很多典籍进行汇编和杂抄后,无论是词汇释义还是训读,都对汉字和汉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反过来又对现代中国典籍的考证及汉语发展史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材料。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和名类聚抄》的汉语语言学视角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574]。)

注释:

[1]林忠鹏:《倭名类聚抄与中国典籍》,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83-89页。

[2]张伯伟:《域外汉籍研究――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第159-160页。

[3]金程宇:《近十年中国域外汉籍研究述评》,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111-124页。

[4]杨秀云:《从看中古汉语对日本汉字文化的影响》,景德镇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第12-16页。

[5]安部逸雄:《中古hZについて--倭名聚抄を中心として》,Z学と文学 九州女子大学国Z国文学会,2000年,第3期,第157-178页。

[6]秋本吉郎:《倭名聚抄とh字文化》,国文学,1953年,第10期,第7-16页。

第5篇:春节手抄报内容简短范文

粉丝拉票“疯”

西班牙斗牛一见到红布就会鼻子喷火冲上去,这一点和粉丝们很像。从05超女开始,“粉丝团”正式入主娱乐圈,成了搅动娱乐圈一池浑水的原动力。他们的疯狂无人不知,甚至可以左右偶像的未来,日趋癫狂的言行使“粉丝团”成为一支不可招惹的大军。

但是粉丝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不明就里的孩子,一不小心便会被利用,导致情况失控。于是我们看到,为了给偶像拉票、让偶像顺利晋级,部分粉丝的手段可谓千奇百怪无所不用其极:对偶像的劲敌人身攻击,恶意放出流言诋毁对方的名誉;与对方的粉丝团相互叫嚣并且大打出手;甚至会为了偶像的晋级失利而威胁主办方要自杀……是什么让粉丝们变得如此疯狂?是荷尔蒙分泌过剩让年轻的他们失去了理智,还是主办方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煽风点火误导了他们?

严重度: 不良影响度:

橙色警报

暧昧暴露“狂”

橙色是一个很暧昧的颜色,暴露是一种很暧昧的行为。性感、低胸、露背、走光……如果你是一个娱乐新闻的忠实拥蹇,那么这些词语对你来说屡见不鲜。各种媒体上明星“抛胸露腿秀身材”的美艳图片俯拾皆是,拍写真简直成了某些女艺人最热衷的事情,似乎除了秀胸部和大腿之外,她们身上就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引人注目。在这个绝好的秀场上,萧蔷低胸的纱衣、李冰冰的超短小热裤、叶一茜的夸张网袜、范冰冰撩人的pose,都有意无意着媒体和公众的目光。

如果说写真集中的性感暴露还属于摄影艺术的话,那么演唱会舞台上的火辣则更让人目瞪口呆:莫文蔚对周董的百般,安仔与女舞伴的热辣贴身舞,容祖儿的湿身诱惑自摸,COCO的装等等,男女明星们的演唱会都大打视觉激情牌。当网络开始用身体写作,谁说明星就不能靠身体搏出位?舞台上的暖昧和暴露,玩的就是心跳!然而,当毫无美感的暴露成为一种时尚,面对FANS的明星们,我为你脸红!

严重度: 不良影响度:

黄色警报

谎言满天飞

马路上见到黄灯你要停一停,明星们见到下面的问题,也该停下来想想了。说谎成风,在娱乐圈已是心照不宣的事实。从鞋跟有没有垫高到身体里有没有硅胶,从身世虚无缥缈到人气走低升高……但凡和明星沾点边的东西,似乎都掺杂不少水分。明星们的话不是不能信,但万万不可全信,至于可信度要打几个折,恐怕只有天知道。

女明星们普遍虚报身高,从梁咏琪陈慧琳到林心如小S纷纷中招;而明星们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背后其实是能填的填能削的削能磨的磨,还顺便整个医院材料来证明自己是父母原创;歌手宣传新专辑会说短时间内卖了N白金,N十万N百万,水分多少自己知道公司知道就是不让歌迷知道;另外很多被曝光的明星夫妻,看上去很恩爱,实际上貌合神离……说到这里小编不禁想问一句:生活在用谎言编织的世界里,不累吗?

严重度: 不良影响度:

绿色警报

“”任我行

绿色代表植物,这一点和明星“博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像。望着明星们赛跑似的开“博”立论,人们的疑问也油然而生:如果你不红,那你写的博客谁看?如果你很红,那你哪还有时间去写博客?

巩俐一开始就声明博客交由好友和经纪人做;李湘坦白“都是助手帮忙挂上网的”;李亚鹏也对公司博客直言不讳。但如此诚实的明星毕竟是少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明星经纪人披露了真相:因为现阶段“博客”已经成为增加明星亲和力与积累人气的一种方式,他们肯定不会错过,但鉴于自己时间、精力、文笔等等条件十分有限,所以纷纷找“”,这在圈中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果然是“”伴博客齐飞,谎言共网络一色啊!

在明星们看来,“假博”和“假唱”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为了在人前“表演”得更好而已。但“假唱”起码还拿个麦克风装装样子,隐藏在网络后面的“假博”却是连装样子都省了。所有关注于此的粉丝们,必然有种被愚弄和欺骗的感觉。要诚信还是要谎言,这个选择难道就那么难?

严重度: 不良影响度:

青色警报

全民齐爆料

青色是以前明星们被爆料时的脸色,但近来,这些一向对自己的“隐私”讳莫如深的明星们突然间集体自曝隐私,首先掀起爆料风波的是网上最红火的明星博客。不管是“真博”还是“假博”,反正他们在各自博客里今天公开辟个谣,明天低调道个歉,大秀自己的鸡毛蒜皮,窃喜于找到一个提高曝光率的机会。

而比明星博客段数更高的,就是目前网上流行无间卧底爆料。爆料者通常身披“圈内人”、二线小明星这样华丽的马甲,以某人气网站为据点,摆出一副指点江山的面孔点评着芸芸明星,披露着不为人知的秘闻丑闻。相对于博客中自愿爆出的隐私,明星们似乎对这样的爆料无福消受,但却无可奈何。而无间爆料的魅力正在于此――他们爆出的料更猛更辣,却无须对事情的本来面目负责。虚虚实实,你自己个儿猜去吧!

爆料如同一场赌局,明知道真实的可能性只有1%,却有那么多明星和FANS跟着一起狂欢,这也算是娱乐圈又一大荒谬的存在了!

严重度: 不良影响度:

蓝色警报

“劈腿”成风潮

说到蓝色,往往让人想起《蓝色生死恋》,但明星们的恋情好像没那么惟美。自从林韦君、林佑威和许绍洋的三角恋之后,“劈腿”这个新兴的时髦词汇,便在各大八卦绯闻中屡见不鲜,俨然成了一个人感情出轨、脚踏两只船的代名词。

Selina、黄子佼和罗志祥是近来时常会纠结在一起的名字。一直传与罗志祥保持地下情的Selina,继年初被拍到与黄子佼同游日本之后,两人又被狗仔发现同逛宠物用品店,媒体更爆料佼佼新车车号竟是Selina生日,两人的亲密关系让外界跌破眼镜。这边厢的关系还处于混沌状态,那边厢又爆出罗志祥在节目上对蔡依林大献殷勤,用玫瑰加戒指公开示爱。纷乱芜杂的多角关系,一下子让人如坠云雾。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当年两段因劈腿而闹得甚嚣尘上的恋情似乎正在复合。先是谢霆锋承认与张柏芝在玫瑰花海中共进晚餐并时常见面;接着郑伊健又被拍到开着与邵美琪同款的车,夜探美人香闺。事实的真相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过去和现在的劈腿事件,使得本就错综复杂的娱乐圈更加剪不断,理还乱!

严重度: 不良影响度:

紫色警报

抄袭“疯牛病”

俗话说“打肿脸充胖子”,明明肚子里没货却要假装才子的人打肿了脸就成了紫色。在这个讲求个性和标新立异的年代,有些人不但宣扬新思想、创造新名词,竟然还固有的“羞耻论”,独创一套新法则――借鉴无罪,抄袭有理。

从鼎鼎大名的“郭小四”梦里抄袭不认账开始,某些明星便纷纷转战“地下”,专司搬运别人家的东西归为己用,还明目张胆地标注“原创”。“花儿乐队”把鲜为人知的外国歌曲搬回了自己的歌里,不但抄出了“水平”,还抄出中国,走向世界;“百变天后”蔡依林因屡次借鉴滨崎步的造型和风格而被网友封为“抄袭天后”;“世界杯”的火热让李宇春斗胆“借”了记者的球评……明明就是抄,却在被人拿着证据指着鼻子指责时,非说“我没抄,我那是借鉴”。

如果假的抄的借的“牛”了,那真正的原创该何去何从?

第6篇:春节手抄报内容简短范文

2011年农历大年三十,在央视春晚播放前,腾讯的一则广告出现在中央电视台1套。作为一家市值超3700亿港元(截至2月18日交易日)的互联网巨头,投放一个广告是一个微观事件,但这个小小广告的背后却有着腾讯现实的考虑和深远的思量。从创意到策略,从表层到内在,让我们走近这则广告。

以真挚营造感动

消费者接触广告最直接的层面是创意和制作,从这两个角度来看,腾讯的这则名为《亲情篇》的广告堪称完美。广告以故事情节形态为表现形式,以母子情感为表现内容,为我们演绎了一段简单、平凡,却真挚、感人的深情故事。

广告中,儿子自述“她是我最亲近的人,但也许正因为相聚太近,反而有了距离。那个时候,我好想逃开”,后来因为留学美国,“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在国外枯燥寂寞的学习中,没想到“有一天她竟然在QQ上出现”。在广告的后端,儿子情由心生――“当与她相隔在地球两端,我才逐渐读懂生活,读懂她。对她的思念因为距离而不断放大,对她的偏见因为距离而消失不见。距离远了,心却近了,爱突然变得清晰,唠叨变得动听。不论母亲离我有多远,弹指间,我觉得她就在身边。”

这则广告以央视为主要传播平台,以湖南卫视等省级卫视为辅助渠道,再加上优酷、土豆、酷6等各大视频网站和商场、车站等视频终端,形成了立体式的巨量传播态势,使之在极短的时间内覆盖大量受众。

普通民众对大多数广告是漠视甚至藐视的,但这一次却是例外,它的出现即刻引起热议,在天涯、西祠、猫扑等知名论坛,均有网民自发设立关于这个广告的讨论板块,感动、眼泪、真挚是其中的关键词。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小小的广告引发这么多人的感慨、感动和兴趣,其功力和能量可见一斑。究其原因,最核心的就在于对细节的把握。

一个在媒体正式播出的电视广告,长则30秒、60秒,短则10秒,5秒,就是由那么几个细节组成,成败优劣完全在于创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亲情篇》并没有选择过于宏大或曲折的情节,而是运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点滴来表现母子间的隔膜和亲近。儿子教妈妈使用电视遥控器时不耐烦的表情;儿子因害羞而推开母亲搭在自己肩上的手;妈妈因不熟悉拼音翻着字典打字……广告中的这些场景似乎在回放很多观众的经历,这样的亲和力远非一些广告的故弄玄虚和矫揉造作可比,感动也因此而涓涓流淌。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确实挺感动,妈妈对着字典打字聊QQ那儿一下把人抓住了。我爸妈也是这样拿着字典打字的,每次都是看着那边‘正在输入’好久好久,才发出来几个字。”

在广告的配乐上,主创者也是注重细节,颇费心思,选用了《但愿人长久》这首大家熟悉的曲子,配合熟悉的场景,强化广告所想传递的那种亲和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意思与意境也与广告情节、QQ的特点等相得益彰,有利于广告主题的传达。更有意思的是,凭借腾讯与王菲的良好关系,该广告还推出了一个时长2分钟的“王菲特别献唱版”,以王菲的演唱代替伴奏,给人一种别样的味道。王菲元素的加入又进一步提升了广告的影响力。

广告最后以“弹指间、心无间”为主题语,贴近产品,切合题旨,音律分明,融入意境,可谓简约不简单,深刻不深奥,成为整个广告的点睛之笔。

《亲情篇》广告从情节到音乐再到文案,始终都在把握细节、完美细节、利用细节,而感动也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融入受众的心田。

以感动修复形象

任何企业的广告总的来说有两个目的,要么是短时的销售促进作用,要么是长时的形象提升作用,很明显,腾讯的广告运作意在后者。从更大的背景来看,腾讯的这次广告运作则显得更有必要――腾讯的规模和影响已经足够大,但腾讯的形象也正在经受着怀疑和考验。

首先是网民对腾讯产品创新能力的质疑。长久以来,很多网民认为腾讯的创新能力不足,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有抄袭他人的嫌疑。在百度搜索“腾讯抄袭”,竟有相关网页871万篇,更有甚者专门撰写了《腾讯抄袭史》、绘制了《腾讯抄袭图》,当中逐一列出腾讯的产品及抄袭的对象,有四五十项之多。事实上,这样的指责并无道理,目前网络的运营模式也就那么多,不同的企业有同样的产品和服务是完全可以的,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独有的模式是何其难啊!不过腾讯目前运营的产品很少有自己的原创倒也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对于网民,不管是正解还是误解,对“抄袭”的怀疑总还是客观存在的,对腾讯而言这不是好事。

其次是网民对腾讯公司网络霸权的批评。2010年9月26日晚,腾讯与奇虎360爆发贴身肉搏战,惨烈程度堪称中国网络史上之最。两家公司之间的是非曲直很难判断,但网民知道的是QQ无法登录,逼着他们做出选择的是腾讯,所以在“3Q”大战中,腾讯在民意倾向上是失败者。支持奇虎的为80310票,而支持腾讯的仅为12922票(截至2011年2月19日晚21:30)。由此,在中国很少被提起的网络霸权一词现在几乎成了腾讯的专属,腾讯的形象受到了自创办以来最大的一次负面影响。

最后是网民对腾讯网络垄断的担心。2011年2月17日,我国首部《互联网垄断调查研究报告》在北京。报告指出,以腾讯为代表出现了寡头垄断现象,对网民利益、产业繁荣和政府监管提出了挑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此予以关注。网民和专家认为,即时通信软件互联互通是国际互联网业界通行的规则,MSN与雅虎通、新浪UC等已经实现互通,腾讯公司也应该遵照这一规则,满足用户对即时通信互联互通的需求。专家和网民的话言之有理,但显然腾讯并不想这样做,因为一旦兼容互通,作为独占八成用户的腾讯将是利益的受损方。

正是这样的问题或事实,腾讯的形象正经受着考验,而通过电视广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无疑是可行且有效的方式。腾讯这次的《亲情篇》广告描述了很多人共有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感受,以唤起并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回忆,同时赋予腾讯品牌“弹指间,心无间”的特定内涵,一定程度上能够建立目标对象的移情联想。通过广告场景与网民生活经历的共鸣作用而产生震撼效果,从而科学有效地进行品牌维护,达到修复和提升腾讯形象的目的。

《亲情篇》所营造出的浓浓深情和感动的确感染了很多人,也减少了网民曾有的抱怨,当然也有可能减少网友未来可能产生的质疑。

以形象打拼未来

为了获得最佳的形象提升效果,腾讯此次广告运作可谓深思熟虑,除了前面提到的在广告表现细节方面的精确把握外,还有两个方面值得一提。

一是在广告题材的选择上。和腾讯一样,其他几个网络巨头也有过几次很有影响的广告行动。百度曾制作广告《唐伯虎篇》和《孟姜女篇》,以搞笑的风格和大家见面;淘宝则一直以来以功利化的广告直接告诉我们在淘宝购物的优势;阿里巴巴通过事实诉求其“没有中间商”的服务特质;MSN则以幽默的风格展现自己差别于QQ的“知人、有信”的特点;雅虎中国曾用冯小刚、陈凯歌、张纪中三个大导演拍摄了三个长篇广告,重在形成娱乐效果和广告之外的轰动效应。不可否认,网络巨头们的这些作品大多属上乘之作,但在形象的塑造上似乎都没有这次腾讯以“亲情”来得直接和有效。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阐述心灵的学问,而广告也正是在揣测和把握消费者心灵的基础上,来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情感是广告创意的有效手段。亲情无价,在人类感情世界中,亲情是一种最无私、最诚挚的感情。腾讯《亲情篇》选取母子间普通的生活横截面,动之以情,渲染受众的情绪,强化气氛,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二是在投放时间的选择上。这支广告被腾讯冠以的由头是“腾讯12年相伴”,我们知道腾讯的创建周年纪念是每年的11月11日,既然是“12年相伴”,为什么不在去年的11月11日前后播放呢?对这个问题的研讨也可以看出腾讯对此次广告运作的用心良苦。

当时距离“3Q”大战爆发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虽然已过了高潮期,但尚未完全结束,11月21日腾讯才发了最后的致歉信。一个半月前还逼着用户抉择,如果当时就播出这样潸然泪下的广告,无疑会给受众虚假和虚伪的感觉,也难以达到预期的形象提升效果。春节是家人相聚的时刻,情感可以完全发酵和释放,同时广告中母子情感的刻画也非常适合春节的氛围。而选择在万众瞩目的春晚前播放,使广告效果的达成更加给力。从这点来看,“12年相伴”延后播放相当明智。

随着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品牌形象才是企业竞争中最重要的筹码。腾讯在广告运作的多个层面综合考量,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获得广告效果和形象提升的最大化,为未来的发展积蓄能量和人缘。

网络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现在应经不能把腾讯和QQ画上等号,腾讯已经进入很多新的细分市场,未来还会继续。

在腾讯主页上端右侧曾有“腾讯12年相伴”的字样,点开正是其12周年的纪念版面,《亲情篇》在这里占据首要位置。除此之外,还设置了一个讨论板块“我和QQ不得不说的故事”――腾讯微博被适时引出和推广,截至2月20日,已有近14万条。微博已成为腾讯下一个重要的着力点,现在腾讯微博用户已超过1亿,和新浪微博并驾齐驱。

还有最新的消息,腾讯已和全球著名的团购网站Groupon联姻,进入目前风生水起的团购市场,合资公司高朋网(省略)即将上线……

第7篇:春节手抄报内容简短范文

作为初中的语文老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上感觉困难重重。一方面没有相应配套完整的教材和教参,(编者只在每本教材后面的附录里对所要求看的名著做简单的介绍);另一方面,很多时候可能因为课文教学的时间紧凑,教师就往往把名著阅读这块忽视了。这就造成很多老师只能凭着感觉去教学,教多教少是一回事,教好教坏,更是难说。

本人在近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断地尝试用新的更好的方法来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名著的学习中,在多次的尝试中,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我把它归结为立体化的名著阅读教学。即让学生通过各种语文活动全方位的感受名著阅读给我们带来的知识与快乐。所谓“语文活动学习是相对于言语静听式接受学习而言的,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操作性、情感性、实践性,它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体验和主动参与……提高语文素养” 。而且“语文活动学习强调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探索欲望,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1]以下就是本人在各种语文活动实践中展开名著阅读教学的方法总结。

活动一:读

阅读是前提,也是基础。我会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每学期课本后面的附录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去读。

名著的阅读是硬性要求人手一本的,所以我会在初一新生一入学后的家长会上,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之后每学期的期初就布置学生本学期的名著阅读计划,让学生事先买到相应的书,之后开始阅读。

时间的安排上,篇幅长的可以利用暑假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比如《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篇幅短的,就在正常教学的同时布置学生读,比如人教版语文初一上册课程就安排了冰心的《繁星・春水》和《伊索寓言》两本名著阅读。我就在期初布置学生阅读,阅读时间分成半期考之前和半期考之后。

其次,在阅读基础上的诵读,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诵读也是常用的阅读方法,诵读是学生对优美句段进行放声的有感情地朗读。对于好的作品,我们可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滋养心灵。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也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活动二:讲

我们知道,故事教学法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方面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把它运用在名著阅读教学上也同样奏效。课标要求必读的名著大都有很强的故事性,让学生开口讲故事可以一举两得,既让准备故事的同学对故事有了充分的熟悉,又让听的同学从中受益。

《伊索寓言》这部经典作品,既通俗好懂,趣味性强,又包含深刻的哲理。初一上学期半期考之后,我开始布置学生阅读,然后每节课前请两位学生上台讲《伊索寓言》的故事。规定讲故事的时间在3―5分钟,这么做是希望每位上台讲故事的同学都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把故事讲生动。而听的同学必须认真,因为听完之后要会概括故事情节,并加以点评。如果讲故事的同学声音不够大或者故事情节过于简单,全班同学有权让他下次再讲。这样,无论是讲者还是听者,都将从中得到收益。记得一位男生前后共讲了三遍,语音一次比一次好,故事内容也是一次讲的比一次具体生动,而且,最后一次还是自己主动要求上台讲。

整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在无形中促进了学生对名著的深入阅读。

活动三:写

写包括直接摘抄和写阅读感受两种。

近年中考对名著的考查趋势是越来越细化,题型由原来的单一选择题开始过渡到填空和简答等多种形式。如何应对学生熟悉故事却无法答题的问题。不妨让他们多动动笔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名著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包括人物名字,人物的主要事件或情节是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摘抄等方式加以熟悉并记忆的。

在阅读《繁星・春水》时,学生按照作品的三个主题――母爱、童心、自然,对这部作品归类摘抄,摘抄的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诗歌,然后背诵下来。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他们会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保尔・柯察金的这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几乎人人会背。

除了摘抄,写阅读感受更值得提倡。“阅读过程实际就是阅读者带着自己的某些观念,体验不断尝试靠近,接受作者、文本的过程。因此,个体在进行阅读时,常常出现‘有感而发’‘触景生情’等情形。在读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得到一些感悟。”[2]

《伊索寓言》这部书,以其特有的人生智慧和艺术魅力受到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每个人从中都可以得到智慧的启迪。所以我在周记本中布置学生写下对它的阅读感受。

初一(1)班的钟睿同学在寓言《鹅和鹤》的读后感中颇有感触的写道:“生活中,我们总不断地为自己增加负担;背上沉甸甸的担子,认为带着它总会有用,可往往到最后才会发现这‘生活之担’几乎纹丝未动,而一开始就轻装上路的人们却更早地成了功。是的,对于大人们而言,生活负担、经济压力……是的,我们总带着思想的包袱上路。也许我们应在道路上,总该停下来想一想,卸掉不必的包袱轻装上路。你会发现脚步更轻快,成功离你越来越近。”而有些寓言,不同的学生从中可以得到的收获是不一样的。

相反,学生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很多学生就在阅读中读出了很多困惑,这些也是他们最宝贵的阅读感受,所以,教师则应该在收集之后加以解答,会让学生的阅读更为深入。

活动四:演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无形的文字化为生动的表演内容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学生扮演作品人物的角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如果能让学生穿越时空,站到作品人物的位置上来看人物的所言所行,品人物形象的所思所感,应当更能找到作品的艺术本身。”要相信学生,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是无限的。

比如《童年》这部作品,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必读篇目。但是,一方面它反映的是苏联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阿廖沙成长的家庭环境是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的。所以要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作品的主旨,显然有难度。为了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我在期初就布置同学们对这本名著进行改编表演。

全班同学被分成了12个小组。每个组长是就是本组的负责人,也就是导演,要负责作品片段的选择(选取《童年》中某一个或几个片段)、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道具的制作,台词的改编等等。要求他们用一周的时间确定表演的题目、节选内容和小组同学的角色分配,之后上报语文科代表。我还硬性提出三个要求:1.节选的名著内容应基本遵循原著,不做大的修改。2.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客串其他小组的表演。3.活动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到时要邀请多位家长代表参加,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学生顿时热情高涨。他们自己讨论选择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及要演的人物、对小说中的情节加以联想和想象,还加入了人物的对话语言、精心设计表演的道具等。这个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再次解读。接着同学们利用短短两周的课余时间进行了简单的排练。

最后在班会课上进行汇报演出,很多家长更是热心参与。整个活动有条不紊。有两位同学主持串场,十二个小组的组长担任评委,负责给每个小组打分。并有同学进行登分、统分。家长们纷纷带来照相机、摄像机,会场气氛紧张而热烈。同学们使出“十八般武艺”,有的把舅舅们为夺家产的歇斯底里的辱骂表演得淋漓尽致,有的把小茨冈因忍辱负重,劳累过度,最终悲惨地屈死在十字架下,表演得感人至深,还有的同学表演慈爱的外祖母是又唱又跳……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个过程同学们既感受到积极参与所带来的愉悦,又享受到名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思考。表演活动之后,很多同学在周记里对这次的活动给予了很高评价,都觉得对《童年》一书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这的确值得老师庆幸。

活动五:考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质疑和解疑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自己感到困惑的、怀疑的乃至否定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这些问题。”质疑点可以算是阅读的最高层面。

课标必读名著大多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学生的阅读容易浅尝辄止。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呢?

我们知道,考试是学习的一面镜子。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名著的学习和掌握,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用知识竞赛的形式来总结一本名著的学习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比如《昆虫记》这本名著是人教版初一下的一本必读篇目。它既是优秀的科普著作,又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情趣。我一边布置同学们阅读,一边要求他们进行片段摘抄,并写阅读感受。两个月后,开始布置针对本书的知识竞赛的任务。首先是征集竞赛的题目,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收集十二道有关《昆虫记》考试题目,并要按类别区分,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各占一定的比例。同学们所找的题目可以参照近年的中考题目,也可以自己编写,但都必须附上答案。一周后所征集的题目由科代表进行收集、汇总,把相同或类似的加以归类整理。接着,整个年段的班级所收集的题目由年段的备课老师进行审核、评议和裁定。原则上尽可能尊重、保留学生的原创,删改偏难怪题,补充遗漏的、重要的题目。为了尊重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和激发他们的参与的积极性,我们会在每道题目的后面都附上收集者的名字。最后,年段班级统一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竞赛,对于成绩优异的给予精神的鼓励。

这个过程是烦琐的,但收获也是显著的。因为无论是学生自己查找竞赛题目及答案,还是学生结合手头资料及原著进行复习,都应该是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也必将引导学生对名著本身的深入阅读。

综上所述,这就是本人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努力尝试的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方法总结――立体化名著阅读教学。既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又让他们在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入阅读。它消除了以往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抵触情绪,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了他们对文本的阅读能力。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领学生热爱阅读,热爱读名著,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无疑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潘洪建主编.活动学习教学策略[M]. 2010(5):143,155―156.

第8篇:春节手抄报内容简短范文

由于古印度文化的影响和藏传佛教的浸渍,藏文古籍不仅形式特殊,其他如装潢艺术、书籍名称、文章特点、句读符号等都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明显的时代烙印。

形式特殊

一般书籍都是成册成册的,而藏文古籍却是木刻板印刷、不加装订的长条散页。这一形式来源于印度的贝叶经。原来的贝叶经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叶片当中有孔以便穿连。藏文书页则有所改变,中间不穿孔,为使页面不致混淆,添加了边框线,书页两边有页码和书名简称。

书籍版本分长、中、短三种:“箭杆本”为长版本,长50厘米左右,宽7厘米左右;“肘长本”为中版本,长30~40厘米,宽5~6厘米;短版本长20~30厘米,宽5厘米左右。此外还有80厘米以上的“特长本”,多为金银汁手写本,作为镇寺之宝,是专为寺院供奉用的。版本的长短宽狭不是依据纸张的长短划分的,而是依据版心边框的长短宽狭决定的。

中外书籍的计量单位是“册”,而藏文古籍则以“帙”(包)来计算。所谓“帙”是用一块正方形的棉布或绸缎进行包裹,面积大小依所包书籍的长短而定。为了使书籍得到更好的保护,有的还用两片制作精美的木板把卷帙夹好再行包裹。

雕版印刷

藏文书版所用的木料细密坚硬,双面雕刻。佛说经用朱砂印刷,称为“红版”;一般书用特制的墨汁印刷,称作“墨版”。印书纸张是一种藏区特产的“瑞香狼毒”草制造的,这种草纤维长,有毒性,造出的纸无虫蚀鼠咬之患,可以长期保存。书籍印好后,夹成厚捆,磨齐书边,四边再刷上红的或黄的颜色。

藏文古籍的雕版印刷机构主要集中于藏区各大寺院,著名的有康区德格印经院、拉萨布达拉宫印经院、日喀则地区的纳堂印经院。其中始建于1729年,历时16年才建成的德格印经院保存了藏传佛教三大教派70%以上的经典,有木刻经版217,000多块,画版近6000幅,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德格印经院的周围,自古以来就有不少雕版专业户。江达县古泽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为德格印经院雕版的工匠,故有“雕版之乡”的美称。另外一个被称作“民间雕版之乡”的是尼木县普松乡。那里有80多户人家,户户都能雕刻经文、图版,而且世代相传,农忙务农,农闲雕版。8年前,纳堂寺出资委托该乡雕刻全本“丹珠尔”,8500多块经版,估计至少须10年工夫。

金银写经

藏文古籍除木刻本外,还有手抄本。一般的手抄本非常普遍,这里要说的是佛经的金汁银汁写本。

在特制的蓝黑色厚纸上用金汁写成的称为“金写本”或“金写佛经”;用银汁写成的称“银写本”或“银写佛经”。有“第二敦煌”之称的萨迦寺,其南部主殿建于1288年,主殿的后身是一个巨大的书库,四壁叠满了经书,经书墙高10米,长60米,寺内喇嘛和当地文物专家估计这些经书约8.4万卷,内容不详。这些经书大多数是八思巴时期(1235-1280)集中全藏的缮写人员抄写的,系用金汁、银汁、朱砂和墨汁写成。萨迦人说,如果殿外的墙壁倒坍了,经书就是第二道墙壁。由此可见书写经书年代之久远和数量之众多。

1984年,布达拉宫弥勒殿发生火灾,供奉于该殿的“丹珠尔”受损,225函卷中有82函约2万张需要重新补写。“丹珠尔”是布达拉宫所藏的几部大藏经中最珍贵的一部,是用8种珍宝(黄金、松耳石、白银、珊瑚、锡、红铜、白螺和珍珠等混合研磨而成)写就的。前年已动手抄写,需3年多才能抄完。

抄写经书之所以历久不衰,是因为群众对佛祖的崇敬和信仰,相信抄写经书可得长寿,可消罪孽,不堕地狱,出离生死,往生净土。

书名特色

藏文古籍的书名,首先以三种文字刊刻于该书的首页,藏语称做“松比(三文对照)”。“松比”第一行是兰扎文,第二行为乌尔都文,第三行才是藏文。据说兰扎文是天界文字,乌尔都文是龙的文字,实际上是古印度多种文字中的二种,图弥桑布扎参照兰扎文和乌尔都文分别制定了藏文楷书和草书的书写形式。“松比”形式不仅在古籍中普遍采用,现在有的书籍仍在继承仿效。再者,不少古籍开篇第一句就是“印度语曰……(书名)”,而后才是“藏语曰……(书名)”,这些都有着深层的内涵。由于藏文创制受到古印度文字的启发以及佛教的影响,后人用这种形式来表示缅怀和纪念。

古籍书名的另一特点是,往往有一连串的藻饰词语,读者如不进行分析则不易理解。一般说来,13世纪以前的藏文书名比较简单,没有什么修饰成分,如历史著作《巴协》等。13世纪后,因受印度《诗镜》一书的影响,文风起了很大的变化。《诗镜》作为理论性著作,丰富了藏族的文艺理论和修辞知识,对文学创作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正因为如此,藏族知识分子就特别注意修辞技巧的运用和词藻的雕琢,将本来可以一目了然的书名弄得复杂化,有的多达数十个字,还有的用诗歌体(偈颂体)来给书籍命名。

例如,五世达赖喇嘛(1617-1682)的著名历史著作《王臣记》(简称)一书的全称是《主述下凡天神雪域王臣之史册・圆满时节・青春喜宴・杜鹃歌音》。书名更长的,有八世班禅(1855-1882)主持制订的《扎什伦布寺规》(简称),书名的全称为《祥瑞大乐・超越诸方・扎什伦布寺诸首要和僧众以及拉丈囊玛等有关生活事宜・须牢记刑法二律之补充规定・最高权威・珍贵金刚杵・牛轭・净善》。

书名以诗歌体写成的,如《陀罗尼经・第一部》(简称)一书的全称是:

《为使佛众安乐苑兴旺,

加持成就吉祥甘露降,

奇异世间稀有之至宝,

陀罗尼经一百六十七两部之第一》。

长书名和诗体书名别具风采,令人耳目一新,产生遐想。现在的藏文书名既有继承又有改进,不那么复杂冗长了,如出版于1996年的《通史》一书,其全名为《通史・松石宝串》。

书首礼赞

千百年来藏区寺院既是宗教活动场所,又是学习和传布文化知识的园地,成了藏区教育的主要机构,所以大多数著作都出自那些高僧大德之手。他们皓首穷

经,多有佛学著作传世,其中不少人是语言学、文学、史学、医学、天文学、绘画等学科的专家。由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及社会历史的原因,他们的著作无不弥漫着浓重的宗教气氛,明显的表现就是每部书的“书首礼赞”。

所谓书首礼赞,是写在正文前面对佛陀、菩萨、神祗、上师或描述对象的顶礼赞颂之辞,内容包括写作缘起、写作宗旨和结尾祝愿等,都是格式化了的。这类赞颂辞,有的只有一句藏语或梵文,如“顶礼遍织佛”、“顶礼文殊菩萨”;有的藏语、梵文同时出现,如“、嘛、呢、叭、咪、,顶礼观世音菩萨”;如系密宗典籍还要写“顶礼金刚持”、“顶礼密宗行者瑜伽士”;而尤为普遍的是以诗歌体写就的礼赞,如《甘丹格言解说》(简称)一书的书首礼赞由分别赞颂顶礼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宗喀巴师徒和表达写作宗旨的4首七言诗组成。

不少古籍的书首礼赞辞不止一组,而是多达数组。所有礼赞诗句或七言或九言或九言以上,它们句式整齐,结构谨严,文词典雅,琅琅上口,颇具音乐美,被视为作品中的精彩章节。

还有一种书首礼赞名为“初译礼赞”,即翻译“律藏”时,译文开头要写“顶礼一切智”;翻译“经藏”时,译文开头要写“顶礼文殊”。不过后世并未完全遵循这一规定,认为是译师各自顶礼信奉之佛,不能作为定论奉行。

著译作品要写“书首礼赞”或“初译礼赞”,一方面是表示对知识学问的重视和对专家学者的尊崇,另一方面是为了祈请神灵护佑,在著述或翻译期间工作顺利,不受干扰,得以圆满完成任务并获得相应的果报。

其他方面

在藏文古籍中,书的章节标题,不是置于所述内容之前,而是置于所述内容的末尾,因此,如不读完某一章,就不易了解其重点所在。解放后排印的古籍有的已经将章节标题提到了该章节的前面。

第9篇:春节手抄报内容简短范文

[关键词]《采访录》;《长葛县志》价值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 A

1《河南省长葛县采访录抄本》的情况

方志采访录是编纂方志的底稿,方志的部分篇章内容主要是依据采访录所提供的材料编写的。由于方志篇目的限制,故它不可能把采访录所有的内容都录入进去。这样必然带来一个问题,也就是方志中录入的材料不能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出采访录的原本内容,特别是人物采访录。下面我们就以现今存留下来的一册《河南长葛县采访录抄本》(以下简称为《采访录》)为对象,通过对比它录入方志的情况来讨论这个问题。

《河南省长葛县采访录抄本》现藏于新乡市图书馆,它未见收录于《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华书局,1985),亦未著录于《河南地方志提要》(刘永之、耿瑞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该采访录为大本线装,内封有“河南省长葛县采访录抄本”标目,灰色暗格纸张折叠后,楷书抄写,每页8行,每行20字,共35页。抄录有《张公槐堂循吏传略》(张六行)、《张公仪廷孝友传略》(张凤立)、《张凤坡公事略》(张晓鸣)、《张镇五公事略》(张中方)四个人的传略,他们均为清代人,最晚在同治九年以前(张中方卒于同治庚午年,据《张镇五公事略》载)。

2《河南省长葛县采访录抄本》出现的时间

采访录上并没有显示记录者及记录的时间,它大致出现在什么时间呢?带着这一疑问,我们检索了清代的长葛方志。清代长葛方志有两种:一种是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何鼎纂修),一种是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阮景咸修、李秀生等纂)。而四人的传略最晚的也为同治九年,故他们不可能被收录于乾隆刻本。又兼之清代晚期未见有长葛县志刊行本,因此,我们断定该采访录并不是清代的采访录。

沿着这个线索,我们又查阅了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长葛县志》(陈鸿畴修、刘盼遂纂,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其卷九“人物传”(页412、422、431~432)中收录了张六行、张凤立等四人。经对照,收录的传略内容皆来自于采访录。据此而知,该采访录当为民国编纂《长葛县志》时的产物。同时我们又查阅了该志的序言及卷首内容,试图查到采访者,很遗憾没有记录。

3四人传略在《长葛县志》和《采访录》中的比较

我们把《长葛县志》和《采访录》中的四人传略进行了比较,发现收录于县志中的四人传略与原本的四人传略,其篇幅和内容都大为减少,这可以通过两者前后的文字数量看得出来。表1如下:

从表1里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四人传略中,张中方的被缩减的字数最少,而张凤立的则最多。即使缩减最少的,其后的文字数量也不足于原来文字的一半。文字的过多减少,势必影响到原有内容的含量,哪怕再有概括性的语言。我们仅以张六行的传略为例进行说明。在《采访录》“张公槐堂循吏传略”中有:其世系、考中进士之前的其他科第、为父尽孝道的具体描绘、任知县时在书院教谕生童的详细描述、填补银两欠缺、为人好施之举,等等,均被略去或者一笔带过。这些被省略的内容在人物传略中没有价值或无关紧要吗?其实非也。阅读《采访录》,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县志所没有的文字信息,这也正是今天其价值之所在。

4《河南省长葛县采访录抄本》的价值

阅读《采访录》中未被《长葛县志》收录的内容,我们至少还可以获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他们四人之间有无关系,他们的世系如何,以及乡邦地域文学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我们具体阐述如下:

4.1显现四人之间的关系

一个抄本上同时记录了四个张姓的人物传略,他们之间有无瓜葛呢?这无法从《长葛县志》的人物传中得到答案,却可以从采访录的材料中知晓。经我们查阅四人的传略而得知,张六行和张凤立、张晓鸣三人为祖孙关系,而张中方与张六行为同宗但非近支。

张六行,字孝先,号槐堂。乾隆辛巳(1761)第二甲进士,官广东潮州府惠来县令。《惠来县志》也载有他于1772年曾任职惠来(惠来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华出版社,2002,498页)。张六行有五子,其第五子为荣林,嘉庆庚午举人(《张公槐堂循吏传略》)。张凤立,字仪廷,号丹山,嘉庆庚午科举人。他是“德圃公之次男”(《张公仪廷孝友传略》),德圃公即是荣林。张晓鸣,字应昌,号凤坡。他与张凤立为兄弟关系,在《张公仪廷孝友传略》中出现有“其弱弟应昌”,而在《张凤坡公事略》中则有“其兄丹山”。他们同为张六行之孙,“家乘之可考者,自前明外翰公始,至公祖孝先,公凡八世矣”(《张公仪廷孝友传略》)。据此而知,他们三人是隔代直系。

还有张中方,他与张晓鸣为师徒关系,二人为抵御犯葛的粤皖匪之首。在《张凤坡公事略》中记载有“其师镇五(镇五,为张中方的字)先生品端学博”、“众议举公(为团长),公独推镇五先生老成练达,众议乃定”。可见,张中方与上述三人,虽为同姓,但无血缘关系。

4.2有助于家谱研究

在《长葛县志》四人传略中,他们的身世情况均未录入,而《采访录》中却载有这个方面的内容。张六行与其孙张凤立、张晓鸣三人中,仅张凤立一人传略里记有家谱,而张中方一人另载家谱。

在《张公仪廷孝友传略》中载:“先世自山西洪洞徙葛,遂家焉。家乘之可考者,自前明外翰公始(在《张公槐堂循吏传略》中亦有此),至公祖孝先,公凡八世矣。孝先公以解元成进士,任广东惠来县知县。子五,长与次皆以科第显。公之父庚午科举人,乃其第五子也,娶於朱生公。”

而《张镇五公事略》则载:“先世晋洪洞籍,明初徙豫,复由项城南缸迁葛。始祖渠川公,再传及八世祖。守良,崇祀乡贤祠。七世,宗孔,饮宾文学。六世祖,七,拔贡生,山东鱼台县知县。五世祖,轼岁,贡生,罗山县教谕。曾祖日泰,祖瑞桢,俱有隐德。父,天池,(字)鹏,忠厚长者,配潘孺人,生二长。甲第早殁,公其次也。”

通过家谱的记录,我们知道张姓的两个支系都来自于山西洪桐,但张中方家族先迁至项城再迁到长葛,这与张凤立家族直接迁至长葛不同。这一点也印证了张中方与他们三人为同宗但非近支的关系。这些家谱,对于张六行和张中方的后人了解家史或编纂家谱均为不可多得的材料,同时对于研究长葛县张姓的来源也提供了一份难得的材料。

4.3透视乡邦文学的地域特征

在《采访录》四人传略中,张凤立的篇幅最长,竟达两千多字,其主要原因是他的传略中收录了其友对他的赠诗。“后人赠诗歌者不下数百家,谨摘录数篇於后”(《张公仪廷孝友传略》),其文中共抄录有7人15首赠诗。这里我们仅择两首如下。

其一,长社张位寅赠诗。旷代伟人只尽伦,孝亲友弟见天真。培将心地灵源活,施及同胞懿德纯。蔬食融融终岁乐,萱唐蔼蔼合家春。雍容直入神仙籍,不但绵延裕后人。

其二,长社段珍赠诗。业承先人,持志不群。同及小技,而重大伦。蓼莪恒嫩,常棣每新。允矣张仲,展也君陈。多才多艺,能事鬼神。寸草有心,报得三春。寸草有心,报得三春。竟随母去,垂裕后昆。

这些诗歌均为赞美张凤立的才华节操及其孝道。从字数上长短不一,短者二十多字,长者达四百多字(“候补知府邓州知州权知长葛县事王锡晋赠诗”和“长葛训导赵作楫赠诗”,达420字,我们没有摘录)。从语言风格上,有些诗句中使用虚词“矣”、“也”、“兮”、“者”等衬字入诗,舒缓了诗句的语言。从押韵角度上,有些诗句的韵脚,如“书”、“如”与“余”相押(许昌张立贤赠诗),“歌”、“何”与“多”相押(许昌张立贤赠诗),皆以方音入韵。无疑,这些诗歌不仅为长葛地方文学整理提供语料,而且还对研究长葛乡邦文学及其历史方音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5结语

作为采访搜集而来的一手资料《河南省长葛县采访录》,虽然在版本价值上甚微,但作为河南地方文献还是非常珍贵的。由于长葛自乾隆至晚清没有方志刊行本,因此,挖掘《采访录》所收录的内容,这不仅有助于研究长葛县张氏家族史以及乡邦地域文学,而且对于认识长葛晚清的社会面貌以及民俗风情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县志中有记录,我们没有赘述)。

参考文献:

[1]刘盼遂.《长葛县志》[M].陈鸿畴,修.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30(民国十九年)铅印本,1976(民国六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