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间真情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古诗词 名言名句 教学 真善美 探索“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1司马迁如此之说绝妙极了。遍览古代诗词,都离不了“真”和“情”并且“向善”之心渗透在字里行间。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古诗词和当前新课改所推行的美育、德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与各位共享。
一、古诗词中的“真”
(一)亲情美
“诗言志、歌咏言”,古诗词中的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这种美是一种真实的、内在的、深厚的、内涵的。我们应让学生们沉溺于、感染于这种人性美以陶冶他们的“美”的情操。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总共写了两个意象“线”和“衣”、三四句写母亲的动作和心情、生花之笔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运用比喻,对比手法写出了母爱的伟大,自己的渺小,这首充满淳真感情的佳作,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一颗感恩之心,和自己永远无法完全回报的羞愧之情。“母爱”、“孝敬”“感恩”,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新时期教育中敲得很响,的一曲《白发亲娘》、刘和刚的一首《我的老父亲》,让千千万万的观众流泪,这就是亲情。孟郊的《游子吟》小学、中学、大学学生每一个知识阶层都应反复回味。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在他乡的王维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用质朴、简洁、扼要短短七个字,把思亲之情跃然纸上,其“真”情表露、文学魅力胜过样样洒洒万言的一封家书。
(二)友情美:
友情之美佳句更有千古绝唱,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桃花”、“潭水”,“知己”、“天涯”,“玉壶冰心”,这些千古名句字字都凝聚着朋友的离别之意、思念之情……这些描写友情之美的佳句,放在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升高,弑亲人、朋友事件频频爆发的时代来学,是一种道德的呼唤、是对人性美的一种歌颂。中华几千年美德,亲情友情是多么重要啊。
(三)爱情美
现在的高初中学生已不是以前的谈“情”色变的时代,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学生,现在缺少的不是“情”的信息,而是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该不该“爱”“什么才叫爱”。对于古代的爱情诗中有文学价值的精华篇目高中课本并没有回避。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处。”……从这些古诗词中提炼的爱情佳句数不胜数。他们的爱是醇厚的、思念是永恒的。这些佳句能千古流芳,体现了亘古不变的人间“真爱”之美。
“高天上流云、有晴也有阴……莫道人情冷、将心来比心、一人添上一根柴,顽石也能练成金”,亲情、爱情、友情,只要人间真情在,这个世界就会更美、更好。古诗词佳句鉴赏,“真情”教育尽在其中。
二、 古诗词中的“善”
如果说“真”是只从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资深的必然性和规律性,那么“善”是伦理学范畴中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之间的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规范,体现了人类普遍的愿望和要求。亲情、友情、爱情“善”都蕴于其中,那种感恩之心、那种思念之情、那种离别的伤感、那种纯真的爱情处处留下“善”的足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真情在善举处处存。
我们赞美“微善”之时,怎能忘记那种有大爱、大善、大志、大德爱国诗人的千古忠心。屈原《离骚》有“长太息以掩涕兮、爱民生之多艰。”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山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陆游有《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还有辛弃疾、岳飞……这些爱国诗人,他们的赤胆忠心、他们的豪迈情怀、他们渴望“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等报国之志溢于言表,他们才是大善、大德,他们的泽被后世后人的不单单是文学上的美,是他们的“死后犹能化碧涛”的“一腔热血”。
三、 古诗词中的“美”
亲情、爱情、友情的诗为真善美,豪情满志的爱国诗句为大真、大善、大美,二者皆蕴藏着人性之美。豪情满怀为美、感物伤怀亦为美;莺歌燕舞为美、月落乌啼亦为美。
眼界,不是井底之蛙。井底的那只青蛙,它看到的天空只有那么一点点,就认为天空很小很小,认为自己看到了整片天空。它不努力地跳上去,怎么知道天空的广大,怎么知道天空的浩瀚?那白白的云朵嵌在广阔的天空中,呈现好一幅无边无际的优美的画!我渐渐长大,知道了人的胸怀应该和天空一样宽阔,要学的东西永远学不完,当然要背的古诗永远也背不完。你做得好,别人可能比你做的更好!
眼界,随着我的成长而一圈圈变大。从书上我知道了,有很多事我还不知道,有很多迷我们还解不开;从课本上我知道了,要学的东西永无止境,人生就是一条铺满书的路,看你捡不捡起来读;从电视上我知道了,还有很多贫穷人家的小朋友没有学上,还有很多地方遭遇着旱灾、洪水、霜冻的自然灾害……把心变得更大一点,让知识去把它填充,让智慧去把它填满!
眼界,是不可缺少的一种东西。它使我充满博学;它使我的成长更加多姿多彩,像七彩的颜料扑出;它使我和同学聊天的话题更多,更深,更广;它使我被别人感动,也学会感动;它使我知道一个能够耐心平静地观察生活的人,生活会给他很多惊喜;他使我时刻想去帮助别人;它使我更加宽容身边的一切,包容身边的一切;它使我学会用坚强武装自己,即使含着泪花,含着悲伤,也要带着坚强去面对每一秒,每一个人……
一、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阅读对写作裨益极大,这方面许多名人均有切身体会。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上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这些都说明能力的提高是以“多读”作为手段和途径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除把课堂还给学生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阅读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如教学《小抄写员》时,在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理解和体会后,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爱的教育》,因为这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外国作品。在阅读内容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均可。如自然科学、文史地理,这方面书籍可以拓宽知识面。阅读文学作品,包括古诗词、名言警句、小说散文,既可学到写作技巧,丰富语言积累,还可陶冶情操,促发创作灵感。报刊杂志的大量知识与信息,也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的材源。阅读方法上,短小的精美文章要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古诗词、名篇要朗诵,知识性作品可默读、重点研读和全面浏览相结合,读和思辨相结合。读书要求学生要做好阅读笔记,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水到渠成,自然流泻轻松的事儿。
二、超越文本,说写训练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典范文章,对于学生学习语言,完善和优化自己的语言系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这些文章只是阅读课上读一读而不能继续延伸,我想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尽量创造机会,建立起语文教材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如在教学《鲸》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写训练,把学生分为两类分别以《我是虎鲸》《我是须鲸》为题,介绍一下自己,越全面越好,很快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些乐笔。学生
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懂得了课文只是个例子,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感悟生活,写好真实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学生写出的文章之所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或者更准确地说没有真正接触过生活。其实,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学生间有生活,值得学生思考或者众说纷纷的话题应该很多的,如真能捕捉生活,学生写作素材是丰富的,作文时学生就会少些无奈。如何感悟生活?主要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从身边的生活中获取第一手材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感悟生活能力,要学生感而悟真情。白居易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之于情。”这种“情”和“意”不正是作文内容的重要因素吗?比如说,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便领会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从而创作了《背影》。因此,我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写下亲人间,师生间,朋友间的一些细小的事,领悟其中主句。生活中你会遇到一些情趣盎然事情。
国庆节的喜悦似乎还在眼前,转眼又到了九月初九重阳节。自古以来,九月九就是思念亲人的节日,古诗有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时候的重阳节寄予了人们深深的思念之情,而现在,我们又赋予了它新的寓义——老年节。
老年人也曾经年轻过,有过美丽的青春,有过追求,有着对社会的贡献,当你面对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翻阅年轻时的照片,你心中可有感动!美丽的容颜在时光的海中被描绘成苍白和皱纹,每一纹,也有深深地爱呀,当你看到晨中相扶的老人在风景中轻轻走过,笑容绽放在慈祥的脸上,你心中可有感动!他们用青春、用汗水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的生活,面对他们,我们是否常怀感恩?有人曾说过:“生活不是一根蜡烛,而是一把火炬。我们要把他点燃,并努力的传递给下一代。因为别人的爱,我们幸福的生活,因为别人的爱,我们感恩,因为别人的爱,我们要爱别人,因为别人的爱,我们要承担生活的责任。”
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世间万物,莫不存感恩于心中。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了,让我们默默地在心中感恩那些需要被感恩的人。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坚实而温馨的避风港。感恩爷爷、奶奶,是他们创造了无忧无虑的氛围,使美妙的童真永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感恩老师,是他们阳光般的笑脸抚慰我们心灵的创伤,用无悔的青春书写不朽的辉煌篇章。感恩朋友、同学,是他们让我们感到集体生活的快乐。感恩那些曾施予恩泽的人,是他们让我们感到人间处处有真情。
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生命的伟大,感恩生活的美好。学会感恩,收获别样的人生!
关键词:真情 自然 追忆 伤心 惆怅
纳兰性德,字容若,他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又与曹贞吉、顾贞观并称“京华三绝”,是清初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纳兰性德一生词作有三百多首,合为《饮水集》,在中国词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纳兰逝世后,其好友徐乾学在回忆他时说:“所刻饮水,侧帽词,传写遍于村校邮壁。”[1]曹寅在《题楝亭夜话图》中说:“家家争唱饮水词”[2],可见纳兰词在当时流传之广。纳兰词之所以驰骋词坛350多年,大概是因为其词中散发出一种别样之魅力,经久不衰,愈久弥香,而这魅力又蕴含着一种惆怅的情怀,使人读之,亦有惆怅之感。
纳兰性德生于官宦之家,为当朝宰相明珠之子,颇得康熙赏识,可这位相门翩翩佳公子,却有着落落狂生般的江湖之气。“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是纳兰心底最真实的写照,他持伤心之翰书其惆怅之词,让后人皆被其词的魅力所感染,纳兰词的独特魅力彰显出了他的惆怅情怀,而他的惆怅情怀又使词作的魅力更为突出,可谓相得益彰。纳兰词的魅力大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真情
纳兰词之所以能打动人,具有不朽之魅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词处处流露出一种真性情,而这种真性情就恰恰源自于他内心的真情实感。他用自己的一套真情理论作诗填词,以抒发其难以抑制的惆怅之情。
(一)纳兰的真情词论
关于纳兰的诗词创作理论大多都收录在《通志堂集》中,纳兰在《渌水亭杂识》中说诗:“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发乎情,止乎礼义,故谓之性……昌黎逞才,子瞻逞学,便与性情隔绝。”[3]又兼论诗词曲:“曲起而词废,词起而诗废,唐体起而古诗废。作诗欲以言情耳,生乎今之世,近体足以言情矣。好古之士本无其情,而强效其体,以作古乐府,疏觉无谓。”[4]可见,纳兰在文学创作方面都很强调真情实感。所谓“真”就是源自于心,而非故意扭曲模仿或者硬套而成;所谓“情”就是内心之波澜起伏,“真”要随情顺情,方为真情。“真”与“情”是词的灵魂,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结合起来,词才能到达至真至情的境界,纳兰词使人读之,常常有惆怅之感,这大概就是因为纳兰词的创作遵循了这种唯真是情的理论。
(二)纳兰的真情创作
纳兰作词尚真情,他的好友韩在《神道碑铭》中说:“颇好为词,盖爱作长短句,跌宕流连,以写其所难言。”[5]纳兰将心中难言之情用词来表达出来,可见纳兰词里流淌着的是纳兰无法言说的真情,词言其志。真情是纳兰词最大的魅力,它作为纳兰词中的情感内核在他的爱情词和友情词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纳兰性德写了很多以爱情为题材的词,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使他笔下的爱情词有一种凄婉惆怅之美。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木兰花令》)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叙述了本应相亲相恋的爱情却变成了相离相弃的悲哀,又借用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来谴责这个薄情郎,终不如唐明皇与杨贵妃当初的海誓山盟。可因爱而不怨,这种失恋之苦还是独自承受,道出了女子失恋后的苦楚,哀怨缠绵,凄婉惆怅,而背后似乎隐藏着纳兰自己心中更深切的失恋痛楚。纳兰的真情不只表现在他的爱情词里,纳兰性德结遍兰襟,在他的友情词里,处处显示出了他的真情,最著名的一首莫过于《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然诺重,君须记。”这是纳兰初识顾贞观时的酬赠之作,纳兰自称狂生,生于官宦之家,实属偶然,叙说与身居下僚的顾贞观的相见恨晚之情,愿永生结缘。
二.自然
自然是纳兰词的又一个魅力,也是纳兰词的表现特点,这种自然特点体现在纳兰作词善用白描手法,不刻意雕琢,任性为词。纳兰作词凭借的是满腔的热情与心中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不可控制,就在词作中很自然的流露出来,自然流畅,运笔如行云流水,在他的词中表现地非常明显,他的爱情词,友情词是流露出的惆怅真情,可抒写自然,那么在纳兰的边塞词中亦能抒写自然,实属难能可贵。
如:“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读起来朗朗上口,“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声韵和谐,相互对应,整饬自然,全词无一用典之处,只用白描手法将自己路上所见荒寒之景展现出来,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可正是因为这种亲切自然,遂能将纳兰心中的苦楚与惆怅之情表达出来。严迪昌评此词说:“‘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一己厌于扈从的情怀。”[6]纳兰正是用这自然之笔法,将自己的深层伤感与痛苦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自然之中又有一种惆怅气息充盈期间。在展现边塞风光的同时又能以纤美柔善的心灵展现出词人的惆怅情怀,可谓妙笔,塞外之景在纳兰笔下多了一种阴柔之美。纳兰词言情写景真切自然, 可以达到了一种真情境界。
三.伤心
伤心是纳兰词的又一魅力,这种魅力体现在后人读纳兰词与纳兰一起所产生的强烈共鸣,跟纳兰一起伤心惆怅,伤心是纳兰词的最大特点。“我是人间惆怅客”,一语道出纳兰自己心中无尽的惆怅情怀。除了爱情之故,纳兰词流露出的这种伤心之情大概还有两方面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纳兰的心理矛盾上。
(一)仕途与理想的矛盾
纵观纳兰性德之仕途:19岁举礼部试,22岁成二甲进士,不久,被授以三等侍卫之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如此,纳兰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可是在纳兰词中却偏偏流露出伤心惆怅之情,这是因为纳兰的人生理想是做一个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做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事,可是长期从事扈从之职,就必然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纳兰给严绳孙的信中:“弟比来从事鞍马间, 益觉疲顿;发已种种, 而执殳如昔;从前壮志, 都已隳尽。”[7]可以看出纳兰厌倦了毫无意义的扈从生活,壮志殆尽,可谓是纳兰的悲哀。他的这种悲哀之情在他的边塞词中体现最为突出。例如:“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菩萨蛮》)作者叹息离多聚少的生活,表达出作者思归心切,离恨难消之情。纳兰的边塞词大多流露出的这种思乡思人的情怀其实都是源自于对扈从生活的不满,都是在叹息自己仕途的不顺。仕途的不顺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无疑是个很大的打击,更何况对于纳兰这样一个文武全才的人来说,仕途与理想的矛盾羁绊着纳兰的生活,显示到他的词里,就是道不尽的伤心泪。
(二)相门贵族与独立性格的矛盾
纳兰的父亲明珠是当朝宰相,权倾朝野,但纳兰并不以此为荣。“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纳兰将自己的出身与荣耀都看作是人生之偶然,实在不足论矣。可见,纳兰的性格是与他的相门出身格格不入,这种矛盾在他的词里亦有所表现。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采桑子・塞上咏雪花》)这是一首咏雪词,表现出来的感情与纳兰的贵族身份形成了强大的反差,他借咏雪花以咏怀,抒发了不慕人间富贵荣华,厌弃仕途之情。其中“不是人间富贵花”是纳兰对其生命的真诚呐喊,虽生于相门,但心却在江湖。
真情、自然、伤心是纳兰词的魅力所在,而这种魅力正体现着叶嘉莹先生所说的“弱德之美”:“这种美感所具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8]正是因为纳兰以自然之笔写出他的伤心之真情,才使他的词充满了惆怅之感,让他的词令人不能卒读。
纳兰性德是清词振兴时期的著名词人,出身贵胄,才华横溢,却经历坎坷,惆怅一世,他的一生给世人留下了太多困惑与无奈。他将自己的心灵创伤以自然之笔抒写出来,酿成一种哀郁凄婉的情调,贯穿他的全部词作,使他的词具有真情,自然,伤心之魅力,经久不衰。他的词是净化之词,虑去了人世间的很多利益纷扰,留下了的是真诚与自然,甚至是温暖。这位翩翩相门公子,带着江湖落落狂生般的气质,成为了清初第一才士,成为了千古伤心词人。他的真挚与信任打动了一批批汉族文人,留下了感人至深的友谊佳话,他对爱情的痴情与真诚更是打动了无数人。纳兰性德年仅三十一岁就与世长辞,他的生命如一颗璀璨的流星瞬间划过苍穹,短暂而震撼,但却留下了永恒的美。
参考文献:
[1] 纳兰性德著,黄曙辉,印晓峰点校.通志堂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56.
[2] 曹寅著,胡绍棠笺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96.
[3] 纳兰性德著,黄曙辉,印晓峰点校.通志堂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36. [4] 纳兰性德著,黄曙辉,印晓峰点校.通志堂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39.
[5] 纳兰性德著,黄曙辉,印晓峰点校.通志堂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59.
[6] 严迪昌.清词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294.
[7] 纳兰性德著,黄曙辉,印晓峰点校.通志堂集・纳兰容若手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8.
一、真――留住浓浓“语文味”
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小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学生自如地运用母语,会听说读写,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自然,达到一种“返璞归真”。
案例:《蚂蚁和蝈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以下是笔者执教的部分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观察“蚂蚁”、“蝈蝈”(板书)四个汉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是虫字旁。
生:蚂蚁和蝈蝈都是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
师:这两种昆虫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板书:和)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示范读)
夏天这么热,小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说说蚂蚁和蝈蝈分别在干什么。
生读。(师巡视)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交流吧。
小蚂蚁表现得很______,而蝈蝈表现得很_______。
生:蚂蚁很繁忙。
生:蚂蚁很勤劳。
生:蝈蝈很懒惰。
生:蝈蝈很悠闲。
师:那课文里又是怎么描写的?
生: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师:要搬这么重的粮食,该怎么拉怎么背?
生:要用力。
师:你来读一读。
师:对――还要用力些!再用力!(再请学生读。)
师:除了背和拉,他们还会怎样搬粮食?句式训练: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 ),有的( ),个个满头大汗。
哦,看来小蚂蚁们真是勤劳,那么蝈蝈又是怎样的表现呢?课文中又是怎样的描写呢?
……
在教学中,笔者始终引导学生在对比描写中把握文章的主旨,通过学生阅读、师生讨论、角色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走进课文。最后启发学生思考: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喜欢蚂蚁的什么?总结:只有像蚂蚁那样,用智慧和勤劳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如果贪图享乐,懒惰就只能换来蝈蝈一样痛苦的结局。这才是真正的傻瓜呢。这样的教学既水到渠成,又充满了童真与童趣。
二、善――紧紧相牵“情感线”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与生俱来都会产生一种同情他人,彼此关爱、救助弱者的积极情感。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借助于语文课文中饱含灵性、蕴含深情的文字无疑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健康的心理培养产生积极作用,从而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
教学过程中,笔者以《爱的奉献》开篇,让学生知道,只要我们献出一份爱,也就献出了一份真情,有了真情,才能换来人间真情的回报!然后引入课题――《真情的回报》,指导学生围绕两个主题阅读课文,并画出相关语句,最后精读感悟,讨论解决研读主题。
“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指名学生读相关的语句。“我”的“绝活”是什么?“我”是怎样做到的?所以“我”的真情得到了什么?(在“我”与“订户”间画上横线和单箭头)“订户”对我的真情是什么?指名学生读,并指导概括。
三、美――诗情画意“共缠绵”
小学语文中的“美”,既体现在景物描写的辞藻美,又体现在思维碰撞的智慧美,还体现在情感表达的真挚美。可以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透过文字的形式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欣赏与感悟中将“美景”尽收眼底。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学科,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如字词的美、修辞的美、文章结构布局的美,还有内容所涉及的自然美景、人间真情以及人物的美好心灵和高尚品格等。古诗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古代语言的精华。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古诗中精湛的语言,对儿童是良好的语词刺激物,对发展和丰富语言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是儿童学习写作方法的良好材料。因此我认为小学的古诗教学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正确地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的心灵美并塑造学生美的心灵。我认为应该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一、介绍背景,激发起学生与古诗内容相适应的情感
介绍背景就是教学中所说的“知人论世”法。《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这是千百年来最经典的文学批评警句;对一个作家来说,不仅要朗诵他的诗、品读他的书,还要了解他的人品行事,进而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即进行全方位的观照。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在小学的古诗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有取舍的介绍作者某一方面的情况,不必一一顾全,这样才不至于偏离教学内容。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一一母爱。诗的开头两句,点出了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我在介绍这首诗的背景时选择将重点放在了这个片段的描述上.我先给学生简单介绍了
孟郊的生平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将重点放在他屡试不第,至到46岁才始中进士这一过程中:用充满感情的语言重点描绘了在他每次入试前母亲对他的所作及多年以来一至这么做的母亲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展开联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渗透人文教育。
二、解析字、句
作品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任何一首古诗除了有丰富的内涵外,字、词、语言也是它的精华所在。古诗无论是五言或七言,都是以极短的语句出现的,作者要用较少的词表达较深的思想感情,必然要在此语句中下功夫,好好斟酌。从字到词,从句到句,到整首诗,到掌握整首诗的思想感情,首先必然是了解诗的含义,必然要着眼于字词句。因此,学习品味古诗不仅是对古诗内容与思想感情的感受与领悟,还有对语言文字的阐析。语言是古诗教学的前提,只有与语言的“零距离”接触,品味其精妙,感受其中所流淌的情感,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与品味,才能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内容的感情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要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去读书、去体验、去揣摩难懂的语句子,并重点理解形象化的语句及关键语句。
三、领会意境
在古诗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意境,又叫“境界”,是诗歌典型化原则在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人在理解和认识生活的基础上的典型感受:所谓“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即鲜活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征的艺术形象,前者偏重于主观,后者偏重于客观,两者相互渗透,形成和谐的统一体。因此,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的构思规律在于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景物相结合,主观精神与客观物镜的契合交融,即“情景交融”。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有相当部分是描绘祖国山水风光的写景诗。这些诗通过诗人眼前景物的传神写照,自然地流露出作
者的思想感情。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触发了诗人的情思。诗人借景物以抒情言志,构成了诗的意境。所以在讲解古诗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古诗中的情景交融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l、触景生情,情由景生。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缘情造景,景由情生。此类诗一般先抒情后写景。
2、景语情语,情景交融。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
3、景略情在,直抒胸怀。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怀。此类诗是景虽略了,但意境完整。
引导学生领会古诗的意境要在解析诗句的基础上进行,在充分感知古诗文本内容的前提下启发学生联想,激发感情,使古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画面。将古诗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如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第一、二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
眠”中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空旷冷落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愁思满怀,难以入眠的情怀,意境深远。但缺乏生活体验的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通过“月落”、“乌啼”、“对愁眠”等词的推敲,启发联想,体验意境。如先让学生根据诗意画一幅图,接下来就必须针对词来设置问题。如问:月亮快落下去了,是什么时候?乌鸦啼叫的声音让人感觉怎样?霜满天,冷不冷?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假若你是诗人,你这个时候会想些什么,愁什么?(此问注意启发学生联系诗歌背景来思考)为何难以入眠?通过反复推敲,深入理解,就能体验诗人客舟长夜,难以入眠的心情及凄凉寂寞的夜境。
在文学、艺术领域以花卉、蝴蝶这些自然界的精灵为创作题材还是很常见的。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通常赋予花卉以快乐、美好、安逸的象征,而蝴蝶往往是爱情的化身。唐宋以来柳永、苏轼、晏殊等人就以“蝶恋花”为词牌名创作出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优美词章,成为历代经久不衰的佳句。他们表现的虽为山水花鸟,但更多的还是寄情于物。苏轼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写尽了人间繁华与情意绵绵;梁山伯预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更是以化蝶成为千古绝唱。
抛开文学创作,从乔治亚?奥基芙(Georgia O’keeffe)到荒木经惟(Nobuyushi Araki),20世纪的许多艺术家都尝试着用另类而充满诱惑力的花卉形象刺激观众的感官,徐浡君在大量的风景创作过程中找到灵感,以花卉、蝴蝶为题材进行创作也许不是偶然,显然是这一尝试的延续者,他以自己的方式,介入到这个最具人文底蕴却也最具挑战性的创作维度里。多年以来徐浡君尝试着多种艺术形式的探索,他的创作题材从过去的风景、人物、抽象到现在的花卉、蝴蝶,一直在寻找着艺术创作上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他把现在的这一系列作品称之为《蝶恋》。多年以来,徐浡君在具象的题材里,几乎是以抽象的态度在进行着个人的表达,他并不关注画面背后的故事,而在意的是画面的本身,至于画面传递的语言,也会因为观者的不同人生阅历、感悟能力会有不同的观后感受。
《蝶恋》系列作品,画面感很强,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面的前景是色彩绚丽的锦簇繁花,细看你会发现一只纤小灵动的蝴蝶轻盈的附着在花团的一隅,背景斑斓虚幻犹如梦境。这类题材的作品如果没有很强的把控能力、艺术感悟能力,以及丰富的人生积淀就会很容易陷入空灵、媚俗,从而成为平庸之作,而徐浡君的这一系列作品给人的感觉却是魅而不妖,一个“魅”字足以形容其作品的意境,犹如那灵动世界的繁华魅影。透过清爽漂亮颇具魅力的画面背后,可以看到更深层的文化底蕴,那些古诗词和神话故事中优美、诗意、灵动的形象跃然心上。也许用“诗意盎然”这个词会很好的形容徐浡君的着一些列作品,观看他的作品,观者可以很容易地体会到一种优美、安静、自足自在的感觉。在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常常被炫耀的玩世、政治、愤怒、讽刺、丑陋,在徐浡君这里没有位置,她什么都不炫耀。但他并不是刻意的不炫耀,他的作品是自然地情感流露,是对人生的真情领悟。
徐浡君开始这一风格的创作,不论是偶然还是必然,在他的艺术创作道路上都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也可以算是他在绘画艺术之路上的积淀与升华。徐浡君跟我说他将沿着这一系列走下去,在2年内完成60幅《蝶恋》系列的作品,其中还会借用他熟悉的版画的形式,届时会以主题个展的形式呈献给观者。我觉得这将是一件很值得期待的事情,我认为那个展览将会是一次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一、忧国情怀
为什么不称之为“爱国情怀”?我以为,“忧国”和“爱国”虽然有联系,但也是有区别的。“爱国”即热爱自己的国家,一般是道德概念,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忧国”即可理解为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一般是情感概念,一个忧国的人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古诗词基本都是为表达诗人各种情感而作的,在我们初中所选的古诗中,自然不乏这样具有“忧国情怀”的作品,我们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作简单阐述: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加上“安史之乱”的影响,他的诗歌创作思想也达到了“忧国忧民”的顶峰。杜甫晚年的生活是凄惨潦倒的,好不容易于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栖身之所,不料大风暴雨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自己的悲惨遭遇,抒发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诗歌开头以一系列的动态场面写秋风吹破茅屋的场景,后面写群童在大风里“趁火打劫”,捡拾茅草,诗人发出无奈的感叹,从一方面表明了诗人以及百姓的穷困程度,也从另一方面奠定了他“忧国忧民”的基础。“俄顷风定云墨色”以下八句,写“屋漏兼遭连夜雨”的悲苦之况。最末一段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及以下数句,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博襟和崇高理想,也将他的“忧国情怀”推向极致。
像这样具有“忧国情怀”的作品,在初中所选诗词里还有不少,比如同是杜甫所作的《石壕吏》(八上)、《春望》(八上)、《羌村三首(之三)》(九下)、《登楼》(九下),杜牧的《泊秦淮》(七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八下),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八下)和《山坡羊・骊山怀古》(九上)等,我们认为,在这些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渗透给学生以“忧国情怀”,是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的。
二、思乡情怀
由于科学水平的制约和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古人特别是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油然而生、发自内心而又感人肺腑的,对于离乡背井的诗人来说,在思乡之情溢满心头的时候,把这种对故土的思念寄托在诗歌上,也许是一种最好的归宿。我们以八下课本中范仲淹的《苏幕遮》为例,简要评述。
这首词以景起兴,情景交融,“碧云天,黄叶地”二句,高低相就,广阔无垠,展现了无限广阔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天接水”,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了时间是秋季的薄暮时分(古人思乡经常在秋季)。“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由眼中实景转为心中虚想,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
“黯乡魂,追旅思”,直接写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排解乡愁。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乡思,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无济于事,最终只能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像这样集思乡之大成的词作是少有的,在具体的古诗词教学当中,我们应当重点讲解诗词中的“思乡情怀”,并从字词上细细品味诗人的细腻情感。这种“思乡情怀”是古人富有而且独特的,初中教材所选的古诗词中也还有很多这类的作品,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七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七上),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七下),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八上),崔颢的《黄鹤楼》(八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九上),白居易的《望月有感》(九下)等,这些古诗词都是表现“思乡情怀”的经典作品。
三、旷达情怀
何为“旷达情怀”?简单地说,就是面对挫折、不如意时所表现出来的心胸开阔、乐观的精神,恰好这种精神又是我们在人文素养中所要提倡并且着重培养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诗人(士人)大多经历曲折,人生道路多有不顺之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诗人如果能通过诗作,寄托自己旷达乐观的情怀,我们认为是难能可贵的,这种人文情怀是值得我们向学生渗透的。苏轼的《水调歌头》(八下)就富含这种“旷达情怀”,因而成为千古绝唱,我们不妨品一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流露出了离愁别绪。
接着,诗人话锋一转,道出了心中的“旷达情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共赏一轮明月,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水调歌头》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和对人生独到深刻的认识,让我们感到非同一般。像这样表现“旷达情怀”的诗词,初中所选诗作还有曹操的《龟虽寿》(七上),刘禹锡的《秋词》(八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八下),苏轼的《浣溪沙》(八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等。我们认为,“旷达情怀”是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的要素之一,在细吞慢嚼的基础上,把这种人文情怀渗透到古诗词教学中,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
四、思恋情怀
“思恋情怀”在初中所选古诗词中并不多见,但这种情感却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初中生正处于青春萌动期,在渗透这种情怀时,我们应当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着重从纯美感情上作赏析、品味,让学生用心感悟,体会纯情,发现人文情怀中人性的光辉点。所选《〈诗经〉两首》(九下)无疑是“思恋情怀”的代表作品。我们以《关雎》为例,作一些品析。
《关雎》中对情爱的表达和追求开创了中国爱情诗歌创作的先河,此诗语言真切、意蕴婉转、感情细腻,读后让人遐思无穷。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物起兴,直往直来,一语破阵,指出好女子就应该是君子的正常追求,成为君子的好配偶,成为至今的绝唱。第二章用了一个鲜明的比喻,说追求女子啊,就像在船的两边捞取荇菜一样,好的女子啊,做梦都想追求,“求之不得”,以至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思来想去,可见确是真情流露,以至于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
《关雎》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称得上“乐而不,哀而不伤”的境界了。
除了《关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七上)和《无题》(八下),温庭筠的《望江南》,还有《诗经》里面的《蒹葭》(九下),这些诗歌都表达了诗人纯美的情爱追求和“思恋情怀”,我们认为,这种情怀也是人文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