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范例教学范文

范例教学精选(九篇)

范例教学

第1篇:范例教学范文

一、范例教学及其应用在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范例教学是从一组特定的知识中选出有代表性的、最基本的、本质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举一反三,从而获得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范例方式中“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犹如方法与运用的关系,这种方式恰好适用于大学物理教学。同时,范例教学具有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特性,其中基本性是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则等;基础性要求我们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而范例性则需要我们从这个窗口可以看到更加广阔的场景。范例教学所具有的这些特征与大学物理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的特点不谋而合,同时由于大学物理又有相当的难度,采用范例教学从特殊实例出发,无疑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从一个小窗口看到大世界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牛顿定律的应用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几个典型的例题,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运用和理解牛顿定律,即避免了单纯理论知识的枯燥和单调,也学会应用。另外,也可应用范例教学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再比如在研究物体在粘滞液体中的下落问题,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小球在黏性液体中的下落情况,再结合所观察的现象,分析发现小球在黏性液体中的运动学特点;结合牛顿力学进行受力分析,找到所受的重力和粘滞阻力,并且找到其影响因素,猜想粘滞阻力的可能表达式,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模型来研究验证自己的表达式,得出理想情况下粘滞阻力的表达式.提示学生对得到的理想的粘滞阻力表达式进行修正,进而找到小球在黏性液体中运动的一般公式,再进行合理性评价并推广拓展到其他流体的研究,最后给学生介绍斯托克斯定律适用于连续介质中球状物体所受的粘滞力的情况。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适当采用范例教学,有助于避免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达到即重讲授知识又重视探索知识;即重结果而又不忽略过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可见,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用范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物理中采用范例教学的意义

作为大学物理教师,要准确的把范例教学搬到教学课堂,必须深刻领会范例教学的内涵理解范例教学的意义。首先,范例教学是教养性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这种学习,获得连续起作用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使学习者始终处在一种接受教育与培养的状态中,使自己从特殊中获得事物一般的特征;教学时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让学生从特殊的案例中领会定理、定律,更容易准确把握物理规律的本质。 其次,范例教学具有主动性学习的特征,在学过程中必须视学生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学过程还具有较强的迁移性特征,利用这一特征,可以使学生摆脱传统的接受学习模式,使其成为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再次,范例教学属于一种发生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把物理规律看作正在形成中或已经形成的事物,把固定的物理规律和原理重新变成鲜活的事物的演变过程,变成创作和揭示该事实的活动。最后,开放式教学是范例教学的重要内涵,这就要求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环境、开放的态度、开放的资源,是大学物理成为真正开放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的学习实际,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维与探究。总之,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采用范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物理范例教学的程序

在实际的物理范例教学中,我们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程序,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范例教学有章可循,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范例教学:1、明确教学目标,正确选择物理“个”例: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目标精选、设计“个”例,以易懂、易学为前提设计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同时利用所有辅助手段,使学生不由自主的参与到这种发现性学习中,使学生通过通过“个”例逐步深入物理规律本质的内部。2、营造范例教学的课堂氛围,组织深入物理范例的“类” :这就要求我们营造独立的、自主的学习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们通过对逐步深入的理解问题,达到从特殊的物理个例到一般的定律和规律的迁移,而学生则通过对“个”例的认识迁移到“类”。3、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关系[1]。作为教师必须加强引导,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和范畴,从而比获取 “类”更高的规律。4、通过范例教学掌握世界与生活的经验[1]。教师通过物理范例教学,使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对世界和生活进行认识,使学生运用科学去解释现象,是学生自觉的运用科学规律解决各类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2]

第2篇:范例教学范文

关键词:范例教学;初中化学教学;应用

1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初中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化学学科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对学生的高中学习起着奠基作用。初中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要求,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学习兴趣,导致成绩一落千丈。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将范例教学应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具体化势在必行。

2将范例教学应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2.1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将范例教学应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大量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相对复杂,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受到阻碍。范例教学可以把化学教材中的抽象知识转换成案例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知识的延伸和自主联想,以此提升自身的联想思维能力[1]。

2.2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

其次,将范例教学应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加突出。在范例教学中,教师举的例子经常是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把教材中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了解化学知识,可以提升自主学习的水平。

2.3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再次,将范例教学应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我国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采用了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效率非常低下。范例教学是一种新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化抽象为具象,化复杂为简单,帮助学生建构起基础的化学知识体系,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3将范例教学应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原则

3.1指引性

首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范例教学法,应该遵循指引性原则。在初中化学中有大量的理论知识概念,很多概念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引[2]。以“原子”的内涵为例,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对原子内涵进行界定时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原子”,一个是“最小”。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应该列举实例,如分子等,让学生进行定义辨析。

3.2基础性

其次,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范例教学法,应该遵循基础性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基础化学知识的把握非常重要。基础化学知识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化学学科成为重点学科,而大部分的内容都是从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延伸出来的。教师在应用范例教学法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在习题练习中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3.3有趣性

再次,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范例教学法,应该遵循有趣性原则。初中学生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很容易出现注意力转移的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把关注点集中到化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如化学游戏、化学实验等。

4将范例教学应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策略

4.1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在将范例教学应用在初中化学课堂的过程中,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必须明确化学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同时采用范例教学的方法,把教学内容和要列举的例子联系起来。比如,教师在讲解酸碱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制定基础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把“让学生正确认识酸碱性质”作为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实验,让学生进行理解。当教师把钠放在水中时,水中出现明亮的白光,而且会发生跳跃。在学生观看实验现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追溯化学现象的根由,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2营造良好氛围

其次,在将范例教学应用在初中化学课堂的过程中,应该营造良好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有重要的熏陶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生生之间的合作,以此打造高效课堂。比如,教师在讲解氧气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操作。教师可以先在白板上播放氧气制作的实验视频,为学生列举范例,然后再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中,在学生遇到实验阻碍时及时提供帮助。

4.3选择合适案例

再次,在将范例教学应用在初中化学课堂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案例。初中生处在成长期,认知水平比较有限,因此教师应该尽量挑选化学现象比较明显的案例,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在进行酸碱性测验时,可以应用不同的化学溶液,如白醋、石灰水、盐酸等等。教师应用PH试纸对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测试,试纸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教师在实验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让学生掌握酸碱性测验的方法。

5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对初中化学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范例教学应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蕾.范例教学用于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9):12.

第3篇:范例教学范文

淡化师范步骤,增加课堂互动

案例1:在“插入对象”的课程教学中,一位教师以制作贺卡的形式进行呈现。他利用课件展示自己制作的电子贺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解贺卡一般是由背景、图片、文字组成的。学生人手一机。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操作,该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示学生作品。但在操作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不敢过多进行尝试,甚至出现了模仿抄袭的现象。

反思:基于Word技能性强的特点,有时候教师会过分注重操作步骤的学习,而忽视了技能背后的素材来源。在这节课中,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贺卡制作的步骤上,详细地演示了每一个步骤的具体操作,却忽略了学生为主体,更没有过多去考虑增强学生的互动性。

对策:在学生熟练掌握运用Word进行文字编辑的基础上,采用尝试操作、自学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学习制作电子贺卡,为学生创设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通过把背景图片和文字组合成贺卡,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既获得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采用“情景引入—主体探究—合作探究—评价拓展”等四大教学环节为主线,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让学生多去操作、多去实践,才能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巧妙运用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2:在“制作表格”知识点的教学中,有位教师向学生提供了表格的数据处理方法。

首先,他将表格中的单元格进行了标识,并用行标、列标进行固定的定位,用数字1、2、3.......的形式标识行号,用字母A、B、C.......的形式标识列号。在进行数据的结果处理时,把光标定位在需要求得结果的单元格中,运用公式命令逐个求值,得到总分。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操作,没有去分析表格之间数据的联系,无心去发现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单元格数字出现变化时,又按照之前的方法修改后再次进行逐一的求值。

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按照简单的思路把步骤演示给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照例进行模仿,争取尽快完成教师的要求,没有心思去分析和发现更加快捷方便的方法。当让他们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数据的处理要求之时,往往会不知所措,感觉力不从心,手头操作的熟练已解决不了巨大的工作量带来的沉重负担。

对策:在本次的教学示范中,其他的统计结果并不需要逐个分开进行计算,费时又费力。采用小技巧就可以快速方便地计算出其他需要求的数据结果。先选取开始求得的总分数,然后把它一直复制到下面所有需要求得的单元格之中,就可以立刻获得所有的结果。当然,有学生会质疑,这样做在某个单独数据改变时岂不是影响了数据结果的计算?这一点是很好解决的,只需把结果列选中,刷新过后即能获得到更新后的正确数据。类似的其他函数的运算同样可以采用上面提及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不难体会到数据处理自动化的方便、快捷的特点。带着需要面对的问题去进行讲解的范例示范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主动学会发现与思考,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快速找到突破点,尽快完成任务。

问题融入范例,理清学生思路

案例3:在“文档排版”的知识点教学中,有教师讲解了个人简历的制作过程。在课堂上,教师用设置文档边距、插入图片、插入自选图形、插入剪贴画、插入文本框,设置对象格式等步骤进行了简历的封面及内页设置。学生在课堂上都积极地表现与参与,但是在之后的复习环节上,教师却发现同样的要求,学生在插入图片与制作表格上出现了混乱以及格式上的错误,造成了严重的排版混乱,导致了版面很大程度上的不规整。

第4篇:范例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范例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范例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的激情,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一、范例教学的优点

范例教学的基本概念是将课本中难懂的化学知识通过具体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不仅降低了化学的难度,还能够使学生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初中化学需要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但是有些学生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造成这部分学生的化学成绩不理想.初中化学知识过于深奥困难是原因,更大一部分的原因仍然是学生对于初中化学缺乏应有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对于化学是有一定厌烦心理的.只有将范例教学应用到初中化学教学中,才能改善这种局面.范例教学的优点是:(1)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的热情,使其对于化学不再抱有厌烦心理.(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3)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范例教学的出现,解决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使初中化学教学水平显著提升.

二、范例教学的原则

1.基本原则.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范例教学时,不要因为教学模式新颖,就抛弃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虽然缺点大过优点,但并不是一无是处,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还是非常有效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只想着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要清楚地认识到在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应着重促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

2.基础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培养学生的素质,也不能像传统模式那样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将两者灵活地融合起来,以保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只有在基础知识稳定巩固之后,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

3.尊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在进行范例教学时,教师虽然做不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但是可以尊重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大部分学生的特点、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等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初中化学应用范例教学策略

1.明确学习目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范例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促使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这对教师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明确本学期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化学知识累积情况来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只有明确学习目标,才能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如果盲目地将全部知识一股脑地扔给学生,就会适得其反.化学知识繁多,又过于杂乱,学习目标不明确,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于化学产生叛逆心理,最终影响化学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对于学生不是谆谆善诱,反而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进行授课,在讲课过程中站在讲台上,复读机般地重复课本上的知识,学生也只能机械般地接受知识的侵入,从而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影响初中化学教学效果.在范例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进行授课,将自身与学生摆在同一个高度上,采用幽默的方式来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科学地选择范例.在范例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选择范例,不能盲目地选择,一定要遵循范例教学的原则,并且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目标来选择范例.在选择教学范例时,一定要注意与教学进度计划做好连接,范例中要包含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即将学习的基础化学知识,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印象,对于即将学习的知识也能起到一个预习的作用.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范例教学时,要遵循范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明确学习目标,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范例教学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在选择教学范例时,教师要秉着科学性和基本性进行选择,从而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范例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活动;范例教学法

1.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范例教学的要求

1.1选择适合的教学范例

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范例教学的选择应当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所选化学教学知识应当是学生以往学过或者是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教学范例的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如果采用小组讨论的范例教学形式,则化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范例内容,从而展开分析与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十分适用于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在脑海中形成知识链[1]。此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难以把握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范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1.2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开展教学

在初中化学日常教学活动中,化学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情况开展相应教学活动,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参考标准。在选择范例时,尽可能地学习一些有利于学生理解且难度适中的范例。此外,要注意选择的范例范围要小一些,最好能针对某个具体的化学问题,在范例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制订长远的发展计划,从而逐步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2.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范例教学法的应用分析

2.1科学地选择与使用范例

在初中化学日常教学活动中,化学教师应当充分明确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且选择好合适的教学范例。教学目标的实践过程就是通过范例教学法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的化学水平,并且使其在充分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相应测试与考验。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化学教师应当借助范例解读相应的教学内容,分析相关化学问题,并且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围绕教学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任务。化学教学范例不但包含化学书本的知识,而且包括典型的化学问题及解决方法[2]。例如,化学教师在讲述“酸和碱”方面的知识时,可以以钠为例,并结合化学实验进行操作:将钠放入水中就会看到钠发生白光,同时会发出小小的声响,然后将苯酚滴入水中,就会发现水的颜色变为粉色。待教师完成实验后,中学生由于对这种化学现象并不了解,因此教师可以引出一个典型的问题,为什么水的颜色会变为粉色?这样一来,就能激发初中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思考问题。接着,化学教师可以将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详细解释给学生听,从而带出课本中的重点知识进行教学。

2.2正确组织范例教学的实施

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范例教学法的实施应当注意:教师应当注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要积极鼓励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多参与化学实践活动,并且通过实践的结论对理论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始终能够保持化学学习的激情[3]。除此之外,化学教师应当引导与鼓励初中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并在相互讨论与交流中营造活跃的化学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述“原子”方面的内容时,可以将“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就是原子”内容传授给初中生,并且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化学中分子是可再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又如,教师在回顾实验中如何制取氢气时,可了解到部分活泼的金属能够和酸发生反应,从而生成氢气。在通过相应的反应之后,就能使得知识得到迁移,从而更充分地了解酸的性质。

2.3依据范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范例内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而选择的范例内容可以是学生学习过的知识,也可以是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差量法”方面的内容时,可依据范例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练习题,从而引导学生对新的方法进行理解与掌握,从而熟练地应用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4]。比如,应用氢气对10g氧化铜进行还原,在反应一段时间后忽然停止继续加热,待冷却之后固体的重量仅有8.5g左右,那么反应过程中所生成的单筒重量是多少?在面对这一类问题时,化学教师不能突然就向学生讲述差量法的概念,而应当鼓励学生采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从而获得更大进步与提升。

3.结语

范例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在化学教学课堂中应用范例教学,不但可以将化学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纤细的讲解,而且可以将课堂内容更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初中化学教学中范例教学法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培养了学生化学学习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向虎.范例教学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4:171.

[2]王德凤.范例教学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124.

[3]沈宗华.转变思想,改革方法———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范例教学[J].考试周刊,2014,94:141.

第6篇:范例教学范文

关键词: 微分方程模型 范例教学 高等数学

1.引言

微分方程是一类应用十分广泛而且最常见的数学模型,其建模方法在数学模型课程的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是机理分析建模方法的最佳体现;是微积分应用的最好范例;是物理定律最精确的定量描述.

微分方程模型作为连接物质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与数学科学的主要桥梁,作为一类描述物体运动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不仅拥有用数学方法研究实际问题的悠久历史,而且在如今的社会实践中继续保持着进一步发展的活力,所以无论数学模型教材的版本如何改编、内容如何选取、讲授者如何增删,其作为一类重要的应用广泛的基本模型在数学模型课程或者数学建模竞赛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是应用数学解决各种问题最成功最精彩的篇章,选择微分方程模型作为范例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适合于教学的微分方程数学模型

问题1:她在古墓中躺了多久?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于1972年8月出土,当一号墓被打开,一位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的女尸,以其不老容颜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时,一切焦点都集中到了她的身上,她是谁?她在古墓中到底躺了多少年?

解:我们利用墓中发现的用于防潮防腐的木炭确定马王堆一号墓的年代.

设N(t)表示时刻的原子数,则表示单位时间内原子的蜕变数,并且它与N成正比,即=-λN(λ为衰变常熟),λ为一正常数,自然λ越大,物质蜕变得越快,设N(0)=N,解微分方程,得N=Ne.

已知开墓时测得木炭中碳-14的平均原子蜕变数N′(t)=29.78次/min,新木炭的平均原子蜕变数N′(0)=38.37次/min,C的半衰期T=5568年.由上式,样品C目前的蜕变率N′(t)∶N′(t)=-λNe,而原来的蜕变率是N′(0)=-λN,因此=e(λ=),从而t=ln=ln,将数据代入上式,得

t=ln=2036年.

这样就估计出马王堆一号墓的大致年代是2000年前(西汉末年).

问题2:他是嫌疑犯吗?受害者的尸体于晚上7:30被发现。法医于晚上8:20赶到凶案现场,测得尸体温度为32.6度;一小时后,当尸体即将被抬走时,测得尸体温度为31.4度.室温在几小时内始终保持在21.1度.此案最大的嫌疑犯是张某,但张某声称自己是无罪的,并有证人说:“下午张某一直在办公室上班,5:00时打了一个电话,打完电话后就离开了办公室.”从张某的办公室到受害者家(凶案现场)步行需5分钟.现在的问题是:张某不再凶案现场的证言能否使他被排除在嫌疑犯之外?

解:设T(t)表示t时刻尸体的温度,并记晚8:20为t=0,则

T(0)=32.6℃,T(1)=31.4℃

假设受害者死亡时体温是正常的,即T=37℃.要确定受害者死亡时间(凶犯的作案时间),也就是求T(t)=37℃的时刻t.

假设尸体温度的变化率服从牛顿冷却定律,即尸体温度的变化率正比于尸体温度与室温的差,即

=-k(T-21.1)(1)

其中方程右端的负号是因为当T-21.1>0时,要T降低,故<0;反之,当T-21.1<0时,T要升高,故>0.

方程(1)是一个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求解该微分方程,易得

T=21.1+11.5e

当T(t)=37℃时,有21.1+11.5e,得

e=≈1.38,于是t≈≈-2.95

由于2.95小时≈2小时57分,因此t=8:20-2小时57分=5:23,即作案时间大约在下午5:23.因此张某不能被排除在嫌疑犯之外.

3.结语

把真实的现实生活事例作为高等数学的教学案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高等数学这门枯燥乏味、了无生趣的课程变成了生动活泼的寓教于乐、乐有所学的一门课程.这就是范例教学的魅力,它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改变着与之相关的各方参与者,而微分方程模型在范例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徐昕,莫晓云.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3).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3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3]周玮,钟强,郑燕华.经济数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9.

第7篇:范例教学范文

关键词:范例教学模式;地理教学;阶段

范例教学模式即依据范例教学论的主要思想,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及人由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选择个别各种基本知识和概念汇聚、融合于其中[1],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理解的典型案例来进行教学。

A.施腾策尔提出了最具代表性的教学过程四阶段理论,将范例教学模式实施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阶段及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阶段[2]。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为例,对范例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展开论述。

1.

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

典型个案的选择应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选择和对教学对象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应具有范例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基本性和基础性两个原则。基本性是指应选择能体现地理学科中基本的知识、概念、规律和原理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基础性是指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现阶段的智力水平发展程度是相适应的,对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不会过难理解,具有基础性。如,在学习《热力环流》时,可选择如下案例教学:山谷和山坡上的两户人家做饭时,白天炊烟会顺着山坡往上飘,晚上炊烟流动的方向则是由山坡飘向谷底。该范例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且该案例蕴含了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山谷风,通过引导学生对此“个”案的学习与探究,学生从感官上先掌握了山谷风这一热力环流形式中空气是如何运动的及其原因,得到了关于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初步认识。

2.

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

在使用范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起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个”案后,提供一系列的“类”案给学生,引导学生从所掌握的“个”的案例中,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将其迁移到“类”的案例中进行探讨,尝试着解决同类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该知识结构的认识和理解,使同类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为整个系统知识学习的一部分。《热力环流》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运用第一阶段对“个”案的山谷风在不同时间的风向及其原因的理解,尝试着分析海陆风、城市风是怎么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并尝试画出其简单示意图。

3.

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从具体事物中归纳、形成抽象规律的过程。学生要在“个”案与“类”案的学习中掌握其所蕴含的基本知识与概念后,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范例所体现出的知识、概念进行分类与归纳,由具体到抽象,找出其背后所隐藏的一般规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海陆风和城市风形成原因做出解答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对其所画的三种热力环流表现形式进行讨论,写出其形成过程并对其进行分析推理,归纳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4.

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阶段

该阶段教学的重点由客观内容转向学生的精神世界,与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致,它强调学生将所获得的规律性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上,使地理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方寸空间之内,还沟通了理论与实践,连接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使学生能自觉地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增强其实践能力。通过对《热力环流》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城市风的形成原理后,结合现实生活,能进一步认识到它所带来的问题,如在其影响下工业布局不当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并且可针对这些问题从自身、他人及整个社会出发提出解决的办法。

综上,范例教学模式通过四个教学阶段,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贯穿于其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推进新课程改革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范例教学范文

论文摘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获得科学思维方法,是我们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探索的主要课题之一。我们认为,作为现代教学论的范例教学是解决这一课题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试图通过选择“范例”,来阐明在课程教学中,采用“范例”方式教学,有助于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掌握方法。 

一、课程教学中的范例选择

范例教学是选取蕴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和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即范例,来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教学。范例教学的原则特别强调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几乎所有学科都是建立在事实和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其本身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说明,从大量事实中提取一般普遍性东西,形成原理、理论,以此构成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框架。那么,寻求课程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沿从于形成科学理论和科学认识的途径,根据人们手中所持有的材料(如教科书等)和教与学应该知道的现象、法则和定律等等,从学科自身的统一性出发,寻求教学的统一性基础,由极少数概念和基本关系,去理解和处理相关的其他的概念和关系,并赋予他们各自的意义,这就成为学科课程教学的范例。学科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彼此间出现过许多惊人的相似,诸如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性质、许多规律相同或相似的表述形式、众多极其相象的认识过程,不乏相似的描写为我们课程教学提供了不乏相似的认识方法。因此,我们的教学应着重于具有相似的、同型性的现象和问题的讨论,去获得新的知识。课程教学中的范例很多,只要通过对他们的教学能形成“活动的知识”,用以训练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习;既使学生获得知识,又培养学生能力,这样的物理学内容可以作为教学中的范例。

二、范例教学的特点与学生、教师的地位

克拉夫基指出,范例教学有三个特点:第一,范例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者积极地和主动地学习,范例的教学是对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帮助。第二,关于学生学习机动,教与学的过程要求教师应当联系学生的兴趣、思想方法和同学生实际情况与问题打交道的方式来教学。第三,范例教学所涉及的教学对象中包含着特定的内部逻辑结构,在范例教学与学习中,学生应该认清并弄懂所应掌握的知识的内部逻辑结构,获得范畴性知识。另外,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应该是发现的或发生的教学,从所观察的现象出发,追溯其发生的原因,演绎出新的知识:通过练习和运用巩固所学的知识。范例教学给学生和教师提出了素质、能力和方法上的要求,指出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应该是:

1.学生在范例教学中起主体作用。课程中总可以发现为教学提供的“范例”。布鲁纳说过,学生应尽可能独立的从特殊中发现一般。学生应善于从有限的精选的学科的基本内容来掌握一般的知识、观念,加强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活动。并进一步发展所学的东西,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方法,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学生自己尝试着去解决一些问题,培养独立分析能力;通过对定理、定律等具有逻辑结构的知识学习,培养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作业巩固和练习,熟练掌握所学知识,训练技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在范例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苏格拉底认为,好的、正确的教学不是传递,而是对学生自学的辅导。所以,教师应该把他的教学看成是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的一种帮助。课程教师深知本门学科自身的特点,需要渊博的知识,不仅要有广博的自身学科的学问,而且要了解相关学科发展及其新成就和进展;不仅只具有本门学科的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教师通过范例引进新的概念,介绍新的学科内容,组织练习运用所学知识的活动,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帮助学生通过获得普遍意义的知识,指导学生建立所要掌握的知识的逻辑结构或根据某种已知的认识模式,寻求其内部逻辑。获得了范例性的典型问题和相应的基本问题,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研究同源相似的其他问题。

三、范例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程教学中,实施范例教学方式教学,我们认为应该按下列步骤进行:①从基本的、典型的学科知识出发,列举范例,阐明它们的产生背景、形成、发展及其意义和应用范围等等,教给学生应学习、理解、掌握的知识。②从所讨论的问题中,抽象出具有一般性普遍意义的东西,获取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法则,使之成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基础或至少是一个知识领域的基础,获得学习的迁移因素,打开通向新知识的大门。③根据分析讨论的范例的结果,学习科学中其他具有相似性、同型性的知识和问题,以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范例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在于对新知识的教学,形成一种完备的新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教学的关键是如何罗列同型性的知识内容,提出它们的切入点;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学,教师作一定的指点和指正,并对出现的新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讲解。通过范例教学得到的启发是:在教学中,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获得基础性的范例,范例性知识是范例教学的基础;通过范例教学获得相似的、同型性知识的学习,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能够准确地比较和鉴别学科课程中既相似又差别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科学探索精神。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和学习,获得了良好的自学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得到了“组织知识结构的新能力,解决问题的新策略,了解事物的新方式,获得新的行为观点”,这对于适应当前急剧增加的知识信息、技术成果内容的应用以及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现代社会需要,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途径。

在各个学科中,存在的相似性、同型性知识的数量各不相同,它们能否成为或怎样构成该学科或其某一领域的本质因素、基础因素,成为学科教学的范例,如何通过这些范例来形成学生对科学规律性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们仍然认为,在学科教学中,对于某些乃至大部分内容实施范例方式的教学是值得借鉴和应用的。

参考文献:

[1]吴杰.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2]卫纯.外国教育,1987,(1);1987,(2).

[3][日]伊藤信隆.学校理科课程论[m].刑清泉,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第9篇:范例教学范文

本文阐述了案例教学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当前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进行案例教学的设计及其实施策略,以期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案例教学;实效性

教育学是高校师范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师范院校开设公共课教育学是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的重要措施。然而长期以来教育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教学目标上只注重理论传授而缺乏实践操作性,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脱节,教学内容多是基本原理和概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单一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少积极参与性、自主性和选择性;教学形式单一,效果不佳。学生也普遍反映对现有的公共教育学课程缺乏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法落后,学科本位思想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内容乏味,不能激发学习动机,忽视对学生教育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而枯燥的理论又导致学生认为学习教育学无用。

因而要注重将教育理论、操作技能、人际交往融为一体,实现在其教学的重要突破,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案例教学能够用教育实践中的案例来分析说明教育理论,强化教学互动性,增强吸引力,突破了教育学理论脱离实际的困境,建构了与实践问题相连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在教育学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效果良好。

一、案例与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案例教学

案例就是完整叙述发生在一个真实、复杂的教育情境中的、蕴涵一定的教育道理、能启发人思考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教育故事,其中可能也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教育疑难问题或矛盾冲突,并且隐含着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冲突的多元化方法。

案例教学法(case teaching)源于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开创性使用。案例教学即教学中的案例方法,是指在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运用典型的教育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采取不同的案例呈现方式,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描述,使学习者进入某种特定的教育实践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独立研究和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平等对话、积极研讨等形式,对这些特殊教育实践情境进行讨论探究,加深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其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教育学课程案例教学是指在教育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通过指导学习者的独立研究以及人际互动,提高学习者面临复杂教育情境,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行动能力的教学。

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分析,构筑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链接,实现由原理到操作的转移,加深师范生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强化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其职业素养与教育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师生观、教学观。

二、当前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1)教师难以适应教学方法的转变。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一些教师组织引导不利,师生配合讨论缺乏默契,时常出现“冷场”。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教学成为讲授法的“翻版”,并未展开实质性的讨论,无益于学生有效知识的建构。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具有制度所赋予的形式权威,尚未完全形成知识上的实质权威。教师对案例教学的普遍适应性不强。

(2)教师缺乏对案例的选择能力。表现在:一是许多案例牵强附会,与课堂内容不对接。二是案例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和新鲜感。许多案例对于学生来讲已是耳熟能详,时代性不强,没有及时更新案例。三是不能根据学生的素质情况选用难易相当、繁简相宜的案例。

(3)缺乏对案例的全程引领的能力。一些教师把案例教学理解为仅仅是在教学中举几个实例而已,不注重对学生思考、争辩、决策和判断选择以及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的引导,忽视学生的问题情境及兴趣,也不重视学生的理性与非理性品质成长的深层策动以及学生的独特经验及个性特殊性,学生难以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致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2、学生缺乏参与案例教学的能力和氛围

(1)学生缺乏知识、经验的准备。很多学生对公共教育学了解甚少,因而在参与案例讨论时,很难用科学的教育术语表达,更难以根据已有的教育经验和知识对案例中的某种情境提出某种预想、预设或假说;或提出某种行动计划和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界定。只能是一些对教育现象经验化的描述,这将严重影响案例分析讨论的实质性展开。

(2)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在“应试教学”的驱使下,课前没有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查阅资料,熟悉、阅读、分析案例等学习准备活动,难以做出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课堂上,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薄弱,缺乏认真分析、探究研讨问题的主动性,课后未能及时归纳总结。这将严重制约着案例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3、案例教学缺乏必要的保障

(1)教学案例匮乏。审视目前的公共教育学教材和相配套的案例教材较少,其开发与研究的相关成果也极为鲜见,以案例为本的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教师仅凭知识储备和对各种信息的主观判断与整合来选择教学案例,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实施案例教学的质量及其特色。

(2)教学内容较多, 但课时偏少。公共教育学的总学时一般为48或54学时,每周大约3学时。当前公共教育学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多,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既不能只讲授理论,也不能只讨论案例,特别是组织案例教学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影响教学的进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处理好理论讲授和分析讨论案例的时间分配,统筹兼顾。

(3)班级规模大,学生人数多。高校扩招后,班级人数剧增,班级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院校公共教育学均采用合堂大班化教学,严重束缚了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和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一般以15―40人左右为宜,保证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讨论。

(4)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目前教育学的各类考试仅仅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不利于案例教学的实施。

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案例教学的设计

在运用中可依据教学内容和目的等对案例教学法进行灵活调整和选择。以全国十二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教材为个案,公共课教育学教学一学期54课时为基准来对公共课教育学的案例教学设计做出相应的应用尝试。

从基本内容可以看出,《教育学基础》分别是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课程、课堂教学、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生评价、教师的教育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一学期的总学时为54学时(每次课3学时)。总学时有限,考虑到学时和教学内容等因素,教育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时间以约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为宜。

在教学中应偏重理论教学,侧重系统讲授,使学生对教育状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由于刚开始进行教育学教学时师生双方不了解、不熟悉,此阶段就不适宜用案例教学。第5―12 章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主要探讨师生、教学、教管等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中应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每章选择一个主题设计案例教学。考虑到课时和教学内容等因素,教育学案例教学的时间以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为宜,即18课时,而高师教育学教学每次课3课时,案例教学的次数大约为6次,教师应准备7―9个案例。与实践关系特别密切的第7章当代教学理论和第8章当代教学策略,可适当增加1―2次案例教学。以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等为案例教学法的主要实施章节,也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主题设计进行适当的整合,确定突出的教学主题,当然,教师也可根据学科特点、教学风格、实际需要自行设计调整案例在教学课程中所占的比例。

此外,作为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编写和选用一些真实的、有启发性、系统性和本土化的教学案例,重视案例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注意避免案例选择的随意性。积极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丰富案例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学生对案例内容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辩论,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选择最佳案例呈现与分析方式,增强案例教学直观性和实效性。要注意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相得益彰。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成为教学的组织者,讨论的引导者,学生发言的倾听者,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研讨,对学生的讨论适当分析总结,提升案例教学课堂的实效性。围绕教学的效率、理论与实践的关联度、学生的参与度及其学习效果、教师问题处理,矛盾化解的能力与水平等方面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学评价及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由学生、教师、学校领导等多元主体完成进行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3.18―19.

[2]马治国,孔彦.教育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06.02.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