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大自然的谚语范文

关于大自然的谚语精选(九篇)

关于大自然的谚语

第1篇:关于大自然的谚语范文

2、东风急,备斗笠。

3、柱石脚下潮有雨。

4、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5、青蛙叫,大雨到。

6、燕子低飞要落雨。

7、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8、鸡进笼晚兆阴雨。

9、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第2篇:关于大自然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谚语;翻译因素;翻译方法

一、引言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曾经说过:“The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initsproverbs.”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言精品。谚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硕果累累的一枝,是语言白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何为谚语呢?《谚语·歇后语概论》给谚语下了如此定义:“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戒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的话语”。英语一则谚语告诉我们:“Proverbsarethedaughterofdaily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生活的产物)英国搜集家ThomasFuller曾对谚语作过描述:“众多的事理经过煎熬,凝练成寥寥数词,这便是谚语。”英国首相JohnRussel认为谚语是:“众人的智慧,一人的妙语。”

以上观点虽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谚语的特点:1、智慧的闪光2、经验的结晶3、精美的语言4、人生的启迪5、无翼的飞翔6、真实的写照。一般我们对谚语的含义理解为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它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

学习英语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几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别是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尤其是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谚语本身的含义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试图从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和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两个方面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策略做一些浅层次的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谚语的翻译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能够反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寓言神话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正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恺撒征服不列颠岛,而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留在岛上,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例如:

DoinRomeastheRomansdo.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Romewa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roadsleadto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喻:殊途同归。)

这三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对英语谚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习习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theEnglishChannel),多拂尔海峡(thestraitsofDover),东面隔北海(theNorthSea)。这里的海上运输业和渔业特别发达,因此留下了不少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例如:

Allisfishthatcomestohisnet.进到网里的都是鱼。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东西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

Hewhowouldcatchfishmustnotmindgettingwet.要想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的比喻意义相似。

Thegreatfisheatupthesmall.大鱼吃小鱼。

这条谚语形象的描绘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激烈斗争,相互倾轧的状况。

Hethatwouldsailwithoutdangermustnevercomeonthemainsea.谁在航行时不冒险,他就永远不要来到大海上。

这条谚语比喻“不付出就没有收获”,相当于汉语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不列颠岛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风大雾多,降雨量特别大。因此产生了一条谚语:Itneverrainsbutitpours.(不雨则己,一雨倾盆)。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东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方面的影响,又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但英美国家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其中一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美文化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

Everydoghashisownday.(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这条谚语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Anolddogbarksnotinrain.(老狗不乱吠。)

这条谚语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Dogdoesnoteatdog.(狗不吃狗。)

这条谚语比喻“一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同伙,或赚他的钱。”与这条英语习语相近的汉语有:“同室不操戈,同类不相残。”

Loveme,lovemydog.(喜欢我,也要喜欢我的狗。)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思是:任何希望与我保持友谊的人,都必须接受和容忍所有属于我的东西。我的个人爱好和我的观点意见。同这条谚语相近的汉语习语有“爱屋及乌。”

Hethatliesdownwithdogsmustriseupwithfleas.(与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近似与汉语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猫也是英美文化的宠物,多用来比喻女人,猫和狗一样,常被比喻成人,自然也引出不少谚语。

Allcatsaregreyinthedark.(所有的猫在黑暗中都是灰色的。)

这条谚语比喻“人在未成名时,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

Acathasninelives.(猫有九命。)

在英美文化习俗中,传说猫天资聪明,动作灵敏,在很多其他动物会被伤害的情况下,猫都能逃脱劫难。这条谚语比喻“生命力极强”。

Acatinglovescatchesnomice.(戴手套的猫捉不到老鼠。)

这条谚语比喻“四肢不勤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出来”。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谚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谚语的影响。英美国家,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谚语源自《圣经》,或与基督教有关。了解英美人的信仰对翻译相关谚语起重要作用。

Theheartknowshisownbitterness.《圣经·箴言》

一颗心知道它自己的痛苦。

Everymanmustcarryhisowncross.(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这条谚语来自《圣经》,cross(十字架)是耶稣走向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钉上十字架而死。cross一词就有了“苦难”的转义。这条谚语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承担自己的生活负担。

Forbiddenfruit(禁果)一语也出自《圣经》,并为众人所周知。在《创世纪》中,亚当在伊甸园所吃的苹果是禁果,这个典故使“Forbiddenfruit”一语获得“因被禁止反而想弄到手的东西”的转义。从而产生:

Forbiddenfruitissweet.

禁果是甜的。这句谚语表示“不让得到的东西格外有诱惑力”。

在英语谚语翻译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的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和体育美术等因素还会影响到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卢梭说过:“谚语是一个人的机智,所有人的智慧”。既然谚语反映的内容是经验的结晶,智慧的闪光,历史文化的沉淀,那么谚语的翻译也是必然要反映谚语的本质,揭示谚语的内涵。著名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应是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再现英语谚语的内涵和本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针对不同的谚语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语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意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用直译法。例如:

Ahomewithoutloveisnomorethanababywithoutasoul.(没有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

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

Lifeisshortandtimeisswift.(人生苦短,岁月易逝。)

Theeyeisthewindowofthemind.(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可见,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了其表达手法,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意译法

所谓意译是指用译语常用的语言和熟悉的形象来翻译英语谚语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其表达方式和汉语有着某些差异。当原文的意思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取直译法处理,或用直译法处理会给读者带来歧义时,就应采用意译法。例如:

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两雄相遇,必有一争。)

Nothingventured,nothing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Everybeanhasit’sblack.(凡人各有其短处。)

Anewbroomsweeps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直译兼意译

有时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在直译后再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例如:

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人,量入为出。)

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Adaughterisfairerthanfairmother.(女儿比母亲更漂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意法

释意法就是指在对一个谚语翻译的同时,其后再附上注释或解释,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谚语的内在含义。在英语谚语中有一些本民族持有的人名、地名和历史典故等,给我们的理解和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直译和意译都不能完全达到翻译准确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翻译时需要用一定手段来补偿,可采用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或直译意译加注释的方法,达到对谚语原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例如:

Iftheskyfalls,weshallcatchlarks.(天塌下来正好抓云雀,意指:何必岂人忧天。)

BacchusbathdrownedmorementhanNepture.(酒比海淹死的人多,Bacchus-酒神,Nepture-海神。)

Whatisaworkmanwithouthistools.(没有工具的工匠有什么用,意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HethatliveswithMuseshalldieinthestraw.(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音乐、天文等的女神。文学艺术家生前大都穷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视,只有死后才出名。)

四、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是英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经过历史的演变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精炼的形式中。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到其历史演变、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神话等因素,灵活地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释意法等方法,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全面正确理解谚语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EugeneA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2]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北京:外语教育与文化出版社,1995.

[6]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8]田静.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9]彭光谦.《英语谚语》[M].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

第3篇:关于大自然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Abstract:Proverbs,whichderivefromlifearethecondensationandembodimentofthelanguageandcultureofanation.Theycanreflectgeography,history,customsofanation.Soitisnecessarytostudyanation''''sproverbswhenwetrytostudyitsculture.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beingtreasuresoftwodifferentlanguages,seedistinctdifferencesresultedfromculturaldifferences.Thisessayusessometypicalexamplestocompareandanalyze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fromthepointoforigin,geographicalenvironment,customs,religiousbeliefsandhistoricalculture,etc.Proverbsaredifficulttotranslatebecauseoftheir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andtheiruniqueculturalbackgrounds.Inordertopresentanadequatetranslationofaproverb,wecanusefourtranslationmethodsflexibly:literal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equivalenttranslationandliteraltranslationcombinedwithfreetranslation.

Keywords: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culture;culturaldifferences;translationprinciples;translationmethods

一、引言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bytheir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1]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侧面入手,探讨了英汉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2]本文试图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提出了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及方法。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3]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4]

二、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源差异

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respecterofpersons.(一视同仁);Manpropose,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say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Cherchezlafemme.(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英谚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Loveisblind.(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而汉谚中有大量农谚,如“宁在时前,不在时后”。[6]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如:totakethewindoutofone’s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togowiththe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tobeallatsea(不知所措)。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也为英语留下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谚语,如:hook(land)one''''sfish(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haveotherfishtofry(有其他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afish(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等。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等。[7]

(三)、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有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doghashis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猫比喻人,常有亲呢的成份,如:Acathasnine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如:Catshidetheir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8]以狐狸为形象时,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taildoesoftencatchthefox.(常凭尾巴抓到狐狸),而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如:Whenthefoxpreaches,thenbewareyour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汉语认为失去马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如:Betterlosethesaddlethanthe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四)、方面

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9]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乐极生悲”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Naturedoesnothinginvain.(造物主无所不能);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10]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11]

(五)、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谚语,在中国典籍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历史典故。《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等。而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的谚语,如:WeareallAdam’s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如: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三是来自《伊索寓言》,如:adoginthe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12]四是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isthesoulof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13]当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那》一书中写的:Allhappyfamiliesresembleoneanother,everyunhappyfamilyisunhappyinitsown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putthecartbeforethehorse.(不要本末倒置)等。

三、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汉谚反映汉族的文化特点,英谚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谚语时,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在把英谚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谚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其次,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14]例如:EastisEast,andWestisWest.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东就是东,西就是西”就不能完全表达该句的隐含意义,而译成“东方毕竟是东方,西方毕竟就是西方”能反映出作者对东西方差异的感叹。[15]

在翻译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形象生动。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16]如:P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New-borncalvesmakelittleof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Afireoncitywallbringsdisastertothefishinthemoat(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7]

(二)、意译法

有些英谚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18]这样的例子还有:

1)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2)Murderwill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3)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4)Everymanhasafoolinhissleeve.如译成“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不如译为“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19]

(三)、对等翻译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144)如:

1)Diamondcutdiamond(棋逢对手);

2)Twocanplaythegame(孤掌难鸣);

3)Tofishintroubledwaters(浑水摸鱼);

4)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20]

(四)、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有时在翻译一些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使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而意译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21]例如:

1)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2)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IfIhavelostthering,yetthefingersarestillthere(戒指虽丢失,手指仍然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四、结论

综上所述,谚语历史久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所以通过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视野,还可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

[2]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

[3]武占坤、马国凡.谚语[M].第二版.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p.3。

[4]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p.186。

[5]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7。

[6]周淑萍.英汉谚语渊源比较分析[J].南平师专学报,2003年,第22卷:p.92。

[7]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7。

[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24。

[9]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8。

[10]沈超英.《圣经》与英语谚语[J].大学英语,2002年,第3期:p.45。

[11]陈雯.英语习语文化内涵探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p.45。

[12]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8。

[13]李群.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p.29。

[14]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4。

[15]梁茂成.英汉谚语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5年,第6期:p.36。

[16]邱凯端.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同[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p.99。

[17]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163。

[1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5。

[19]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165。

第4篇:关于大自然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英语谚语;汉语谚语;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1-0250-02

1币言

谚语是特殊的、具有完整意义的固定句式。它不仅是语言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谚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也显示出了差异。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它们的谚语反映出了文化的不同。

目前,在英汉交往中我们注重较多的是对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对文化差异却不够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汉之间的交往将成为全球化的主流趋势之一。因此,中西文化差异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谚语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英汉谚语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能够归纳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探讨汉语谚语和英语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可为英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篇文章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说明和讨论了英汉谚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并且能从中得到一些英汉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启示。

2.英汉谚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对语言特点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中西文化在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因此英汉谚语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2.1 自然环境

有些谚语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英汉谚语在这一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中国有很多的山河,于是有了以下的谚语:

有眼不识泰山。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但是,西方的许多国家都临近海洋,人们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例如:

It is hard sailing where there is no wind. 无风难使帆。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 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

上面的谚语反映了不同国家的不同自然环境,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与其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2.2

宗教在每个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英语中的很多谚语都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欧美国家的人们信仰基督教,他们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这种观念在英语谚语中随处可见。

Heaven is above all. 上帝高于一切。

God is where he was. 上帝无处不在。

严格地说,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都属于无神论,因而没有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上帝”,于是中国的谚语中多会出现“佛”、“天”等字眼。

不看僧面看佛面。

人算不如天算。

除此之外,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可以赎罪并被上帝饶恕,死后可以升入天堂。例如:

The way to heaven is by weeping cross. 忏悔受难,得升天堂。

There, but for the grace of God, go I.

要不是上帝的恩赐,不幸的事一定会降临到我头上。

与基督教不同的是,佛教更注重因果报应,它劝说人们要及时行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根据上面所列举的谚语可以看出,汉语谚语所反映出来的宗教思想与基督教是不同的,中西方的宗教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2.3 生活方式

一个国家的智慧和精神能从谚语中反映出来。英汉谚语根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它们可以反映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

劳动创造世界,语言也是如此。通常,谚语可以反映人们的劳作。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大部分人们生活在农村,因此很多谚语都与农业活动有关,例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农为百计之本,田为农民之根。

而英语谚语多于打渔和水上作业相关。例如:

No fishing like fishing in the sea.要捕鱼,到大海。

Alittle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缝隙,沉大船。

以上的三个谚语都是关于航海的。英国是一个具有悠久航海史的岛国,因此,很多谚语都与海有关。人们住在海边,如果没有航海和打渔,他们无法生活。

2.4 文化传统

众所周知,古希腊曾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这对英美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很多英语谚语出自《希腊神话》、《伊索寓言》、《荷马史诗》以及其它的经典著作。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出自《伊索寓言》)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有时也会出错。(出自《荷马史诗》)

相比之下,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一向尊重传统文化,所以许多汉语谚语由典故和神话演变而来,而且它们都具有中国特色。例如: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出自《淮南子》)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出自《水浒传》)

从英汉谚语的来源来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因此,谚语的表达形式在文化上也有差别。

2.5 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不同的国家建立自己的文化系统,从而形成独有的心理文化特征。中西方人们对动物的态度就反映了他们的文化心理。以“狗”为例,中国文化轻视狗,经常用它描述坏人或者不好的事。

狗嘴吐不出象牙。

狗眼看人低。

然而,在西方国家,与多人都养狗当宠物。他们把狗看当做他们的家庭成员、朋友等。在他们的眼里,狗具有忠诚、可靠、聪明等优点。

a lucky dog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爱我,爱我的狗。

除此之外,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人们常常用不同的字眼和句式描述相同的事物或表达相同的意思。例如: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与“一箭双雕”同义)

The fox change his skin, but not his habits.狐皮能褪换,狐性改不了。(与“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同义)

2.6 人文思想

人文主义重点强调人类,宣示了人类的智慧。但是,因为人们对人持有不同的见解,人类问题具有很大的范围,所以人文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也是不同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在西方重生。它强调人的价值、人存在的意义和人的自由。一些英语谚语表达了人作为宇宙灵魂的位置。例如:Man is the soul of the universe,即,人是宇宙的灵魂。

在西方国家,人文主义强调自我。在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自我的谚语,甚至鼓吹个人主义。例如:Every one fastens where there is a gain,即,每个人都盯住利己之所在。

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崇尚儒家思想。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必要时为了集体的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许多汉语谚语反映了把别人的利益放于个人利益之上、善待他人的思想。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还有一些强调集体的重要性的谚语。例如:

一人技短,百人技长。

众人拾柴火焰高。

2.7 时间取向

两千年以前,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说:“时间是好心的上帝。”这句话表明了各国文化在它们自己的时间观念里变化。这体现在人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重视以及这三者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

过去取向重视过去的事件,认为历史和传统对文化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从而,在作出决策和认识事实的时候应该借鉴历史。中国就是一个尊重过去的国家,因此,有很多关于过去和劝告人们要以史为鉴的谚语。

吃一堑,长一智。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

相反,西方国家重视未来取向,美国就是其中之一。未来取向强调未来,期望未来比现状美好。对大部分美国人来说,目前做的事情远远没有将要做的事情好,因此,最能吸引他们的是将要发生的事情。未来的事情可以在一分钟之后、一星期之后、一个月之后或一年之后,但是,未来确实幸福所在。而过去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

The properer man, the worse luck.

Experience is the mistress of fools.

美国人总是为未来做准备并不意味着美国人不管过去或者忽视现在,而是说明了他们不管是在思想还是在行动上都不想落后。美国人还对未来抱有积极的态度,这可以从下面一句谚语中体现出来:If at first you do not succeed, try,try,and try again.

3.结语

根据上述所知,不同的语言可以反映不同的文化。不同国家的谚语与它们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以上关于谚语和文化差异的讨论说明了谚语是一种特别的语言方式,它们能够给人们提供理解文化背景的方法。而且,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可为英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当我们在学习谚语的时候,我们必须知道它的文化内涵,了解它的民族特征和独特性。否则,就很难理解一句谚语的正确意思,不容易正确地掌握一门语言。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al and Translation[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10.

[2]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8.

[3]陈文伯.英文谚语习语词典[M].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1.

[4]陈敏.通过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中国科技信息,2008(3).

[5]邓炎昌.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3.

[6]董爱智,宋铁琛.从英汉语言的简单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J].商场现代化―理论探索,2005.(15).

[7]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社,1993.3.

第5篇:关于大自然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谚语;文化内涵;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7-0018-04

谚语是经过漫长的人类历史而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它以一种短小而固定的语句形式广为流传,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它所包含的概念隐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其道德判断、道德行为以及自我调控的能力;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能启迪学生体悟人生,陶冶其道德情感;它那洗练睿智的语言表达形式,能够为道德教学带来富有冲击力的教育效果。最重要的是,谚语内在所固有的实践品质契合新时期道德教育新模式的要求,可以发展为一种有效的品德教学方法。

一、谚语的定义及其特征

谚语的定义很多。如,“谚,俗语也。”(《礼记·大学》)“谚,俗言也。”(《左传·隐公十一年》)“谚,俗所传言也。”(《汉书·五行志》)“谚,直言也。”(《文心雕龙·书记》)[1]。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谚语被定义为“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2]。一般而言,谚语包含着概念隐喻,且具有特殊的语言形式。概而言之,谚语具备区别于其他语言形式的三个“S”:Shortness(短小),Sense(意味)和Salt(风趣)。即,谚语的语言形式短小而活泼,以隐喻的方式呈现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富含教育意义的民间文化艺术珍品。

首先,谚语本质上是一种广义的隐喻,隐喻在谚语与认知过程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3]。隐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技巧,通过对语言形式进行编译和加工,达成对语言的修饰,用以加强语言表达的能力,属于修辞格的一种[4]。劳卡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 指出,人在生活中,只有一小部分概念直接源于经验,而大量抽象的、非直接经验的概念需要通过隐喻来理解和表达[5]。例如,“懒”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懒惰,跟“勤”相对[6],属于抽象概念。人们对“懒”的认知需要经由与“懒”相关的一些直接经验获得: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因此,懒人鲜有立刻完成手头任务的习惯。对此,谚语“懒人嘴里明天多”以“嘴里明天多”作为喻体,解释“懒人”这一本体,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更提高了人对“懒”这一概念的理解。

其次,谚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巨大。高尔基曾说过:“谚语和歌曲都是简短的,然而它们里面却包涵着可以写出整本书的智慧和深情。”[7]谚语涉及的内容极广,包括社会、历史、生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告诉人们学习的重要性;“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教人修德养性;“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教人谦虚谨慎;“听话听音,看人看心”教人做事处人。可见,谚语的字数虽少,含义却很深远。

再次,谚语的语言形式活泼。我国的谚语多为四至七字,部分八字以上的谚语也因其形式活泼,朗朗上口,容易被人记住。短小而富有节奏和韵律是谚语的重要特点。谚语讲究声律美,其节奏和诗句的节奏相似。“入乡随俗”,“情急智生”等四言谚语的节奏一般为“二二”;“礼多人不怪”,“日久见人心”等五言谚语的节奏多是“二一二”,少数为“三二”;六言谚语如“一山不藏二虎”,“一客不烦二主”,节奏为“二二二”;七言谚语如 “响鼓不用重锤敲”,节奏是“二二三”;八言以上的谚语,节奏多为“二二三,二二三”,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不论长短,谚语都显示出一种均匀整齐的美感。同时,谚语还注意押韵,且押韵的方式多样:有的押平声韵(“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有的押仄声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有的平仄相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讲究“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有的押尾韵(“先苦后甜,富足万年”);还有的押头韵(“百年寿限不准有,百年计划不能无”)。[8]短小而富有韵律的特征,使谚语更容易被人记住,正是“空话随风四处飘,谚语入心记得牢”[9]。

最后,谚语具有较高的实践品质。谚语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日常所见,朴实无华。同时,口语化语句让人读起来兴趣盎然,简简单单的话语充分显示出普通老百姓的风趣、机智和敏锐。例如,“三十斤的鱼,四十斤的泡(鳔)”,讽刺味道十足,让喜欢言过其实的人听了不禁脸红;“好马要是三年不骑,会比驴子还笨”,用语朴实,但隐含的真理不得不让人折服;“鹰飞高空鸡守笼,两者理想各不同”中,鹰和鸡的对比可以激发人们追求更高理想的愿望。

二、谚语的德育功能

当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德育工作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首先,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道德认知水平较低。柯尔伯格指出,这一阶段的道德教育应着眼于儿童的积极道德建构,即儿童最终能够进行道德判断和建构道德原则[10]。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这是道德教育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更多地是由外源性因素推动的,很多学科的发展建立在“引进”的基础上,而这必然带来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本土文化挖掘不够。本土文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出发点,教育中缺少民族文化,容易造成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不足,甚至在理解某些道德规范时产生困难。有鉴于此,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发展更符合现阶段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内源性的德育教材。谚语因其所具有的隐喻特征、文化内涵、特色语言形式与内在实践品质而能够予以一定的回应。

第6篇:关于大自然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藏汉谚语翻译 语言文化 处理方法

在民族的交流中,对语言的翻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外国际交流中,能促进两国的和谐发展,在对国内各民族的交流中,能增进两族间的感情,在分子日益猖獗的今天,加强两族人民的交流,对维护国家安定,民族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两族在唐朝就已经开始建交,在长久的交流中,文化也具有了相似性,这为两族的谚语翻译提供了可行性。在对藏族谚语的翻译中,那么怎样处理好既能保留谚语的含义为汉人所知,又能保留藏族的文化?

一.藏汉谚语中语言文化的对应

在两族谚语的对应关系中,主要有这四种对应关系。第一是完全对应,自唐太宗时两族建交,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汉藏两族的交流中,出现了民族的融合,藏族对汉文化的研究的学习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两族的一些谚语在比喻的喻体、所表达的含义都是一样的,两个谚语除了文字不一样,都是相同的。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第二种是部分对应,两族由于自身民族文化的关系,在谚语中所使用的喻体是在本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作用下形成的,虽然两种谚语在意思上是一样的,但在喻体上无法相互对应。如表达“行家面前卖弄本事,自不量力”的谚语中,汉人使用的是“班门弄斧”这与汉族的历史人物鲁班具有重大的关系,而藏族的谚语“佛前显识字,灯前点松关”藏族由于深受佛教影响,信仰佛陀,与汉族信仰儒家忠君爱民不同。第三是文化空缺,在两族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些历史是本族独有的,不为他族所熟知的。如汉族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诸葛亮是汉族的历史人物,被藏族使用不太合适。藏族的谚语在针对同一含义的时候,将喻体换成了藏族小说《格萨尔王传》中的人物超同和格萨尔。第四是完全不对应现象,由于两族对于某一意象的观点不同,这就造成了谚语中理解的不同,例如,在汉族中狗是一种很低贱的动物,如“狼心狗肺”、“狗腿子”“狗汉奸”等,但是在藏族,狗是人类的朋友是忠诚的象征,受到人类的尊敬。然而在藏族,驴是最为低贱的动物。汉族谚语“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在藏族则是“驴嘴里吐不出金子”。

二.藏汉谚语语言翻译的具体分析

在谚语翻译中,为了保持民族的历史文化,让谚语中的喻体能够反映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人文风采,同时为了文化的宣传就必须要做好谚语的翻译工作,在对谚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针对上述四种不同对应形式,各自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第一,就是藏汉谚语中的完全对应关系,这只需要直接翻译即可。因为在千百年来的民族融合过程中,藏族在对汉族的文化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谚语都进行过翻译,这种情况只需要直接翻译即可。第二,藏汉谚语中部分对应的关系,可以采用直译加补充。第三,针对完全不对应的,可以采用意译和套译,在对“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进行翻译,如果直译,对藏族会表现出不尊重,因此只有采用意译的方式。第四是文化空缺的对应关系,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直译加注解的方法,例如在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果考虑到藏族人的理解问题,就会翻译成“一个人的主意没有三个人的主意好”这样虽然通俗易懂,但是失去了谚语的最基本特点,如果用藏族文化中具有相似的故事进行翻译,则达不到传递文化的作用。

三.建议

第7篇:关于大自然的谚语范文

论文摘要: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的活动与思想息息相关。从英语谚语中人们可以洞悉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宗教、生活实践、思想观点等一些列的人文知识。作者从人类情感、道德思想、宗教思想、民生思想等角度挖掘、分析英语谚语中的西方人文思想内涵,捕捉英语谚语的人文色彩。

    语言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是有规律的;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是后天习得而来的川,。因此任何语言都是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的。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谚语往往反映 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蕴涵着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智慧的积淀与结晶,有着较强的群众 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它以语言文化的内涵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他所具有的音美、形美、意美使人们容易记忆、便于传诵,帮助人们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思想道 德规范。谚语文化以其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折射出丰富的人文思想。 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humanism)的最初体现。与智者 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从广义上说,凡是关心人的问题,注重人本身的发展的学说都属于人本主义。人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人文思想根深蒂固地扎在每个人心中,成为超越时空的心底呼声。人的问题包括人的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等一些列的受到很多思想家的关注,这种关注同样反映在英语语言的谚语之中。

一、英语谚语与人类情感

    有许多谚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Love begets love(爱产生爱),Love is the mother of love(爱是爱的母亲)等多反映了一种博爱的人文思想。古希腊先哲至近代西方哲学家 对爱情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人与爱情、爱情的本质与特征、爱情的价值与意义、爱情的形式与艺术、爱情与婚姻、爱情中的嫉妒等六个方面。这些思考为正确认识爱情 与婚姻的关系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其中一些思想和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和深刻的。这些观点常反映到英语谚语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非常的人性化, 如Love is blind(爱是盲目的),意思是相爱的人往往看不到多方的缺点。这条谚语来自人们非常熟悉的古希腊罗马神话,在神话中裸体男孩丘比特 身长双翅,手持弓箭,却被蒙住了双眼,只能在空中飞翔的过程中盲目地发射“爱情之箭”,凡是被他金箭射中的人就可以得到他的爱情。他不关心也不知道谁会被 射中。这种爱情神话既表达了人们对爱的迷茫,又表达了人们对爱的渴望与神秘向往,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特点。Lovers live场 love, as larks live场leeks(情侣靠爱情生活,正像云雀靠韭葱生活一样),体现了人类情感的不可忽缺性。 In the very smallest cot there is room enough for a loving pair(哪怕是最小的茅 舍,对一对恋人来说都有足够的空间),刻画出人类情感的美好画卷。某些时候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会使人走向极端,有人因爱而拘情,有人因爱而决斗,西方人为美 丽的海伦进行长达十年的战争,这些行为都是以生命为代价。All’s fair in love and war(爱情和战争是不择手段的)正反映出人们 对爱情的追求有时会白热化。 As the best wine makes the sharpest vinegar, so the deepest love turns to the deadliest hatred,  意 思是美酒可制成烈醋,热爱能变为深仇,反映了人的情感的可变性;Love asks faith, and faith asks firmness(爱 情要求忠诚,而忠诚要求坚贞)是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对人在情感处理上作出忠告。

    家庭是社会的单位,是人身心休憩的港湾。人类的家庭亲情是 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谚语中有大量的谚语反映了人们对家庭亲情的重要性。A mother’s love never changes(母爱永 恒)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永恒。夫妻之情、母子之情、父子之情、兄弟姐妹之情在英语谚语里多有反映,如 Man’s best possession is a loving wife(男人最可贵的是有一个贤淑的妻子)、 One father is more than a hundred schoolmasters(一个父亲胜于一百个教 师),Rear sons for help in old age; and store up grains against famine(养儿防 老)、The wife is the key of the house(妻子是一家的钥匙)等。

    人类社会在探索自然与 自然作斗争的同时也关注人自身的情感,这种情感既包括爱情、亲情,也包括友情。人为了生存,为了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获胜,组成了暂时的联合,正是在这 种联合中人们建立起了超脱自然的情感。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not stand(家庭内让难维 系),A friend is easier lost than found(得朋友难,失朋友易)、 A father is a treasure , a brother is a comfort, but a friend is both(父亲 是财富,兄弟是安慰,朋友兼而有之)都反映了人与人建立情感的重要性。Love thy neighbours as thyself(爱邻如爱己)还反 映了人们对邻里关系的重视。当然在西方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拜金主义的影响,西方的友情观在功利主义的冲击下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功利主 义色彩。这一点在英语谚语中也有反映,Hunger knows no friend,意思是饥饿不识朋友,即人在饥饿时就顾不到朋 友;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告诉人们钱包丰厚的人从来不需要朋友。这些谚语反映了 西方扭曲的友情观。

二、英语谚语与道德思想

    道德价值与理想作为经验现实的人质或人格,终究要与人的主体存在根基相联系, 因此道德思想是人文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在德不在衣” ( It is not the gay coat that makes the gentleman)是对人的一种内在要求。 Kindness is the language that the deaf can hear and the dumb understand, 意思是善良是语言,聋子能听见,哑巴懂心间,告诉人们美好的品德能给人带来温暖。人类社会的道德思想对社会有着不可或缺的约束作用,特别是在法制不健全或 法制意识单薄的社会,这种作用犹为突出。谚语措辞简练、音韵和谐、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概念不尽相同,对不同的人道德的要求也 不尽相同,但不同的社会都有许多共同的道德思想。英语谚语中有许多谚语赞颂不同社会都认同的道德思想如勤劳勇敢、勤俭节约、诚实可信、谦虚热情、待人以善 等。这些道德思想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Virtue is bold , and goodness never fearful这一 谚语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意思是说美德是勇敢的,善良从来无所畏惧。Paddle your own canoe(自食其 力),Penny and penny laid up will be many(积少成多)鼓励人们热爱劳动,勤俭节 约;Bare words,no bar-gain(空言不能成交易)、Be honest rather clever(诚实比聪明更要紧)、 Good for good every man can do , good forbad only a noble man can do(以德报 德,人人都能做到;以德报怨,只有高尚的人能办到)要人们真诚待人、学会做 人;Fortune smiles upon the brave and frowns upon the coward(幸运喜欢勇敢的人,而不喜欢 怯懦的人)要人们勇敢想上,追求进 步;It is impossible that a man who is false to his friends should be true to his country(对 朋友不义,不可能对国家效忠)还要求人们热爱忠于自己的祖国。

    在19世纪的西方,一些人对传统的人文主义产生了怀疑,其中一种是随着自然科学的 发展而出现的科学主义,另一种是唯意志论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认为情感、意志和本能是唯一的实在。尼采认为人是万物的根源,“自我”对人们来说最为重要。 Look after number one(照顾自己)中的number one就是“自我‘’。另一则谚语Self comes first(自我第 一)与其相比可谓是异曲同工。这种个人为上的思想形成了西方独特的道德思想。如在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上,西方文化受到唯意志论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影 响,将个人情感与作用无限扩大,反映这种思想的谚语如:Every man thinks his own geese swans(每个人都把自己想象 为天鹅).Self – preservalion is the first law of nature(自我保护是自然第一法则)等。有一则谚语 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elting friend,意思是说不要千万不要帮助一个落难的人,否则 会殃及自身;Lend and lose , so play fools(借出等于失去,所以装傻吧)反映了同样的待人理念。这些谚语体现了个人为上的 社会道德思想。当然,这些只反映了西方道德思想的一个侧面,在分析研究英语谚语时要考虑到道德观念是随着历史时期不同而不同的,从谚语中反映出的思想道德 内涵具有相对性,因此不能绝对化。

三、谚语与宗教思想

    科学、艺术、宗教都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人类生存的方式。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中 的religion(宗教)一词来自拉丁语religareo Liga二的意思是“to bind(捆绑)" , religion就是说 “bind tightly(紧紧地联为一体)”。英国和其他英语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耶稣被认为是上帝允许赐给人的拯救者。上帝高于一切 (God is above all),信仰耶稣督教的人将得到永恒的生命。《马可福音》中记载“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权威可从他的教导、制服神灵的能力 和赦罪看出。”可见上帝是万能的。凭借对基督的信仰,人才有自由。这些宗教思想反映在英语谚语里 有:Heaven’s vengeance is slow but sure(上帝的惩罚是缓慢但确实的)、 God never shut one door but he opens another(天无绝人之路)。尽管如此,在西方以基督教为统治地位的宗 教信仰中仍然宣扬人人平等,条件是人人服从上帝,即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是亚当的子孙(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从现实 主义角度来看,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宗教思想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地位。 Every one is a master and servant;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说的是每个人既是主人又是仆 人;一只猫也可以盯上皇帝。从这些谚语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宗教思想中倡导的“平等、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

    与 西方宗教思想相关的英语谚语透露出浓浓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基督教的宽容思想建立于上帝对人的创造上,人是按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因此人人都是平等且自由 的,基督教的宽容精神具体表现在效法基督,提倡平等,拒绝报复,爱人如己,施舍饶恕等方面,这些也是基督教道德实践的具体内容。在基督教义中,任何人都有 罪,正如谚语所说:" Our sins and our debts are often more than we think(我们的罪和债远比我 们想象的要多)”。但任何人都可以赎罪,都能得到宽恕,都能得到永生。从这样的谚语所透露出的宗教思想我们可以看出,人会因为自己犯了错或罪而受苦受难, 但不一定会下地狱,信仰基督的人可以得到重生。另一方面,西方宗教思想尽管给“有罪”的人以机会,但也鼓励他们做出自己的努力,这一点体现在下面的两条谚 语里: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 人);We must not lie down and cry : God,help us(我们不要躺着叫喊:上帝啊,帮助我们吧!)。

四、谚语与民生思想

    谚 语来源于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也反映在各民族语言的谚语之中。英语中有谚语Experience is themother of wisdom(经验 是智慧之母),反映了人民对劳动实践的重视。有许多的谚语都是反映劳动人民生存的法 则:Labour is often the father of pleasure(勤劳常为快乐之 源),Labour is the capital of our working men(劳动是劳动人民的资 本),Lazy folks take the most pains(徽汉多吃苦)。英语谚语涉及鱼、渔民、航海、水手等词汇的特别多,这是因为英国等 许多西方国家不象我国是农业大过,许多人以航海探险、出海捕鱼为生。如:Never勿a fish till it’s caugh“捉到鱼,才煎 鱼),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在无风险的海上,任何人都是好水手)、 Life is compared to voyage(人生好比是航海)等。这反映出人们为了生存和自然作 斗争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英语谚语中看到一个民族通过劳动实践形成的对事物的朴素的观点、看法,如二Saving is getting(节 约等于收人),As the tree, so the fruit(种什么树,结什么果)、Still water runs deep(静水流深)、 Every rose has its thorn.(每朵玫瑰都有刺)。这些谚语蕴涵丰富的哲理,而这些哲理又是来自于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劳动实践。

    许多谚语关注人的地位、生活和发展。 Eat, drink and be merry, for tomorrow will die(及时行乐,因为明天说不定就会死亡),这一谚语尽管反 映了人们对待生活的消极态度,但也表现出“生活及为存在的”人文思想。英语谚语中表达出这种思想的很多,如 Fear not the future; weep not for the past(不要为未来担优,不要为未来悲 切);Goods are theirs that enjoy them(能享受自己财产的人是财产的真正主 人);Gather roses while you may(当你能摘玫瑰是就把他摘下)。

第8篇:关于大自然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维吾尔谚语;翻译

1、维吾尔谚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共同创作并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大多数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经验,言简意赅,富于哲理。维吾尔谚语作为本民族独特的语言现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容,本民族的特色在谚语中得到了全景式反映。维吾尔族有数量众多、艺术性强、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的民间谚语宝库,它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谚语作为熟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也就是说,在形式上它是习用的固定句子,在内容上有完整意义”。维吾尔谚语同汉语谚语一样,也是老百姓口头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大多数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经验,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谚语在维吾尔语里称为maqal-tεmsil。

2、维吾尔谚语的分类

维吾尔谚语是摄取生活中富有启迪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成分而锻造出来的金子般的语言。维吾尔谚语,有的讴歌和赞颂为本民族人民崇尚的那些美好纯洁的传统、习性及品德;有的揭露和抨击历史上积淀下来的那种保守、愚昧、落后的意识及封建渣滓;还有的是指导人们观察生活、描摹事态、评价事物的哲理。概括说来大致上可分为训诫教诲类、待人处事类、实践智慧类、风土习俗类四大类,其中绝大多数谚语对磨砺意志、修养思想有积极意义。

3、维吾尔谚语翻译原则与方法

谚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谚语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和文化交流的程度,因而翻译方法的选择不仅要保证谚语翻译的准确性,还要保持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3.1维吾尔谚语翻译原则

严复先生提出的翻译的“信、达、雅”三原则,至今被翻译家们在实践中所遵循着。当然,关于翻译的原则也不断有新的认识和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

3.1.1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原文,这是每一个译者在翻译任何一种文体时所必须遵循的第一条原则,翻译谚语也不例外。译者要完全准确地表达原谚的内容,不能根据自己的喜恶歪曲改变原谚,不能有任何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否则就会使原谚的内容残缺不全或面目全非,至少也会使原谚的内容不准确。

3.1.2保留文化原则。保留民族文化词语,体现出原文字表面没有而谚语深层义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背景。原文谚语中的隐形民族文化背景必须通过增补词语翻译出来,否则译文读者很难理解谚语的深层文化内涵。若舍去谚语中的民族文化词,就是丢弃了民族文化义,若替换了就是扭曲或篡改了民族文化内涵。

3.1.3选词用语要精炼贴切。选词要贴切,词语搭配要得当,使语义清晰,不照字面义死译,生搬硬套,否则,不仅语句不通畅,还有可能影响语义。

3.2维吾尔谚语翻译方法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研究已经从纯语言的角度逐渐转向文化角度,翻译不仅是语言和文字之间的转换,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现象,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不仅涉及到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时也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

本文将从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对归化与异化策略的研究来探讨维吾尔谚语的翻译。归化策略是以目的语国家文化为主,译文更接近读者民族的文化特点。异化策略是以原语言民族的文化为主,翻译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原语言民族的文化,使读者感受到异国文化的特色。

所谓归化翻译,是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靠拢,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笔者认为维吾尔谚语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使用归化法翻译。

3.2.1谚语的字面意义相同,实际意义却迥然不同

在谚语中存在着一些字面意义相同,而实际意义却迥然不同的谚语,这主要源于两种文化及思维模式的差异,对于这类词语使用异化法只会适得其反,增加读者理解的难度。

如:qorsiqid umii br. 肚子里有糊糊。

依照汉文化“糊糊”一词多有贬义,如:“满脑子浆糊―形容一个人脑子笨迷迷糊糊。”因此,多半会把“肚子里有糊糊”理解成“一肚子草包―形容不经用,没有能力的人。”但在维语里的实际含义确是“满腹经纶”。

3.2.2文化对等时

不同民族对一些同等事物总有或多或少的相同感受或具有类似的民族情感。两种语言具有一些比喻相同,意义相近甚至表达方式也大致相似的谚语,翻译时可采用套译法,即选择与源语相对应的谚语进行翻译。

如:bala―qaza kεlsε, qolap kelεr. 祸不单行

tmyrni qiziqd soq. 趁热打铁

3.2.3谚语的字面意义与隐喻意义不一致时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独特的固定表达方式,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和联想意义,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丰厚文化内涵。一味地使用异化法并不能给予源语完整的诠释。故当隐喻意义与字面意义产生不一致时,字面意义应当服从隐喻意义,即使用归化法。

如:uj ltyrgεn plt bosuid qptu 字面义:杀了牛的斧头扔在门槛上。隐喻义:达到目的后就抛开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可译为“过河拆桥”。

所谓异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原文的表达方式,使译文充满异国腔调。它着眼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旨在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考虑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3.2.4宗教文化色彩浓厚时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不同民族的宗教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若只考虑通顺达意,而忽略了特有的宗教文化,容易造成对其它民族的误解。如:

εjχ qqn bilεn mzr qms. 逃得了谢赫,逃不了麻扎。注:谢赫守护麻扎的人。麻扎,伊斯兰教贤者的墓地。不可译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因为“和尚”“庙”为佛教用语。

3.2.5以突出民族文化特点为主时

翻译最终是以文化交流为目的,要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及其它民族的异域风情,在翻译时需要多加考虑慎重选择。为了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可以在忠实于源语和人们能够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取异化法。如:

pnni tεtyr kejmεk.(翻穿袷袢)表示“勃然大怒”。

hεqini kεtmεnni pmq.(给他人抡坎土曼)表示“为他人作嫁”。

总之,谚语因文化差异存在表达方式的不同,但又由于语言之间存在共性,谚语也有许多相同之处。故在翻译时,可能会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译语,但有时却难以找到。因此就决定了两种谚语翻译方法的多样性,无论采用哪种翻译策略,都必须谨慎对待,灵活处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完整地传递给译文读者其所承载的信息。(作者单位: 伊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俊民、廖泽余.对照维吾尔谚语[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02

[2] 阿里木・哈德尔、张春实、赵世杰.维吾尔谚语(对照)[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01

[3] 王德怀.维吾尔谚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1

[4] 刘正江.浅谈现代维吾尔语成语翻译[J].语言与翻译2003.04

[5] 杨仕章.文化翻译刍议[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9

第9篇:关于大自然的谚语范文

一、引言

谚语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精华所在,它反映人们在长时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的体会或经验,短短的一、两句话每每寓意深长,读起来耐人寻味。有的喻事明理,给人以某种启迪;有的概括反映某一方面的知识、经验或教训,供人学习与借鉴。每一条谚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都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它们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又有着优美的语言,不是道破了世情的奥秘就是给人们指点了生活的航程

二、谚语在文化中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的文化。一个民族的语言势必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中西方不同的语言决定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交流上的障碍,即文化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了该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因而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差异上,比其它语言成份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正确把握这两种谚语必须建立在多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在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中,谚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1)形式对称,表现力强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这句谚语,在形式上对称工整,语言简洁,所表达的意思不言自明,着重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用这样的谚语来“论证”,往往胜过冗长而枯燥的说理。speech is silver, silence is gold.雄辩是银,沉默是金when wine sinks, words swim.美酒一下肚,话匣关不住。在大量的谚语中,较多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借代、对偶、排比、夸张等,这使得谚语在形式上更为生动活泼,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

(2)影射哲学思想,具有教育意义

“谁往天上吐痰,掉下来说会落在他自己脸上。”,这句谚语通过日常行为的简单描写,但反映出的哲理却是深刻形象的,让人深深体会到“害人终害己”的基本道理。“instead, life is like revolving door, when it closes it also opens.”(其实,生活就像一道旋转门,当他关闭时,也为你打开了另一扇);“to know everything is to know nothing.”(万事皆通等于万事不通)。no pains, no gains.一分耕耘一分收获never say die.永不言败

(3)言简意赅,富含深意

“隔行如隔山。”寥寥五个字,却道出:不是本行的人就不懂这一行业的门道。“家合万事兴。”,这句家喻户晓的谚语,让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家庭和睦是至关重要的,是事业兴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重要之保障。“there is a skeleton in every closet!”(家家有本难的经)a snow year, a rich year.瑞雪兆丰年。

当然,由于谚语是时代的产物,因此,不免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有的不一定全面,不一定科学,在学习与运用时,需要我们进行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此外,由于语言具有相通性,一些谚语和俗语、惯用语、成语相互渗透,难分彼此,融为一体,但是,这并不影响谚语本身的使用,相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些谚语的表现力已经大大扩张。

谚语的起源,十分简单,一是来自平凡人民,二是来自名人。民间的大抵通俗的、有调侃的、风趣的话,如“he is the life of the party.”(他是聚会的灵魂人物);“travel broadens the mind.”“you are what you eat.”(吃什么像什么);大多数英语都反映了人们的观点,如:“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万事开头难);“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通过学习英语谚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些欧美文化,而倘若你对英语谚语一无所知的话,便会闹出许多笑话倘若你正在给一个人讲一件繁琐冗长的事时,对方问你:“what’s the beef?”(重点在哪儿?),而你却以为他是在问你“牛肉是什么”,那时你会恨不得挖个洞钻进去。还有当别人对你说:“you are really something else!”(你真是百里挑一),你却以为他在骂你而狠狠地k他一顿,那么恐怕麻烦就大了。

在日常的谈吐中,我们可以用一些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如果我们能在讲英语的时候穿插一些谚语,则会使我们的谈吐显得风趣幽默。如当你发现某人说错话或做错事时,你可以对他说:“you put your foot in your mouth.”(你错了);当你请别人吃饭时,可以说:“this is my treat.”(这顿我请客)以显示出你的大方;当你夸张别人时,可以说:“you are a walking dictionary.”(你是本活字典。注:形容学识渊博),这足以让对方心花怒放。再想,如果你一打开活匣子,脱口而出的是许多生活化的词汇,那足让你兴奋不已,比如一些简单易记的:“that’s easy as pie!”(小事一桩);“you bet!”(当然);“it’s now or never.”(现在正是时候)等。

三、英语谚语经过长期的积累,科学的概括,艺术的提炼,形成了鲜明的语言特色,是语言教学的好材料。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日常生活的积累,而学好英语谚语的办法就是多查,勤记,善用。总之,学习英语谚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谚语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转贴于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谚语短小精悍、音韵和谐、琅琅上口,通过朗读或背诵谚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语感,提高学习效果。如:

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

every dog has its day. (又作all dogs have their days.) 人人皆有得意时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帮助学生学习修辞和语法

英语谚语中包含了多种本文由收集整理修辞手法和常见的英语语法,如动名词、定语从句、比较级等。如果将修辞、语法知识通过相应的谚语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谚语掌握修辞和语法规则,无疑是一种快捷有效的学习途径。

(1)明喻

a word and a stone let go cannot be recalled. ①

说出的话像抛出的石头,是收不回的

ill-gotten wealth is like a palace built on the sand. ② 不义之财宛如建在沙滩上的宫殿

(2)拟人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行动比语言更响亮

(3)夸张

a thousand years can’t repair a moment’s loss of honor. ③一失足成千古恨

(4)反复

like father, 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a snow year, a rich year.瑞雪兆丰年④

(5)反论

more haste, 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

no news is good news.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⑤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在英语教学中如能恰当运用谚语作例句,能使枯燥、复杂的语法和修辞结构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谚语的同时对其所包含的语法、修辞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语言素材,在英文写作中如能恰到好处地使用英语谚语,可以使语言增添文采和感染力,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教育影响鞭策学生

英语谚语不仅在语言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一些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谚语结合课程具体内容,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得到了思想教育。如: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one false step will make a great difference.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