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圣诞手抄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Christmas is a Christian holiday that celebrates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No one knows the exact date of Christ's birth, but most Christians observe Christmas on December 25. On this day, many go to church, where they take part in special religious services. During the Christmas season, they also exchange gifts and decorate their homes with holly, mistletoe, and Christmas trees. The word Christmas comes from Cristes maesse, an early English phrase that means Mass of Christ. The story of Christmas comes chiefly from the Gospels of Saint Luke and Saint Matthew in the New Testament.
The history of Christmas dates back over 4000 years. Many of our Christmas traditions were celebrated centuries before the Christ child was born. The 12 days of Christmas, the bright fires, the yule log, the giving of gifts, carnivals(parades) with floats, carolers who sing while going from house to house, the holiday feasts, and the church processions can all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rly Mesopotamians.
Many of these traditions began with the Mesopotamian celebration of New Years. The Mesopotamians believed in many gods, and as their chief god-Marduk. Each year as winter arrived it was believed that Marduk would do battle with the monsters of chaos. To assist Marduk in his struggle the Mesopotamians held a festival for the New Year. This was Zagmuk, the New Year's festival that lasted for 12 days.
The Persians and the Babylonians celebrated a similar festival called the Sacaea. Part of that celebration included the exchanging of places, the slaves would become the masters and the masters were to obey. The ancient Greeks held a festival similar to that of the Zagmuk/Sacaea festivals to assist their god Kronos who would battle the god Zeus and his Titans.
The Roman's celebrated their god Saturn. Their festival was called Saturnalia which began the middle of December and ended January 1st. With cries of "Jo Saturnalia!" the celebration would include masquerades in the streets, big festive meals, visiting friends, and the exchange of good-luck gifts called Strenae (lucky fruits). The Romans decked their halls with garlands of laurel and green trees lit with candles. Again the masters and slaves would exchange places.
"Jo Saturnalia!" was a fun and festive time for the Romans, but the Christians thought it an abomination to honor the pagan god. The early Christians wanted to keep the birthday of their Christ child a solemn and religious holiday, not one of cheer and merriment as was the pagan Saturnalia.
Some legends claim that the Christian "Christmas" celebration was invented to compete against the pagan celebrations of December. The 25th was not only sacred to the Romans but also the Persians whose religion Mithraism was one of Christianity's main rivals at that time. The Church eventually was successful in taking the merriment, lights, and gifts from the Saturanilia festival and bringing them to the celebration of Christmas.
The birth of Jesus had a story: In Nazareth, a city of Galilee. The virgin's name was Mary was betrothed to Joseph. Before they came together, she was found with child of the Holy Spirit. Joseph her husband was minded to put her away secretly. While he thought about these things, Gabriel, an angel of the Lord appeared to him in a dream and told him did not be afraid to take Mary as wife. And Mary will bring forth a Son, and he shall call his name, Jesus, for he will save his people from their sins.
Before Jesus births, Joseph and Mary came to Quirnius was governing Syria. So all went to be registered, everyone to his own city. Joseph also went up out of Galilee, out of the city of Nazareth, into Judea, to the city of David, which is called Bethlehem, because he was of the house and of the lineage of David, to be registered with Mary, his betrothed wife, who was with child. So it was that while they were there, the days were completed for her to be delivered. And she brought forth her firstborn Son, and wrapped him in swaddling cloths, and laid him in a manger, because there was no room for them in the inn.
And that, Christmas is the feast of the nativity of Jesus, is on 25th, December every year. But nobody knows the actual birthday of Jesus. And the Christmas has become popular when Christmas cards appeared in 1846 and the concept of a jolly Santa Claus was first made popular in nineteenth Century.
The custom of giving gifts to relatives and friends on a special day in winter probably began in ancient Rome and northern Europe. In these regions, people gave each other small presents as part of their year-end celebrations.
In the 1800's, two more Christmas customs became popular--decorating Christmas trees and sending Christmas cards to relatives and friends. Many well-known Christmas carols, including ``Silent Night" and ``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 were composed during this perio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Santa Claus replaced Saint Nicholas as the symbol of gift giving.
The word Xmas is sometimes used instead of Christmas. This tradition began in the early Christian church. In Greek, X is the first letter of Christ's name. It was frequently used as a holy symbol.
May you be happy at Christmas and always. 我的心和雪花一起,飘落到你的门前,祝福,等待着你;快乐,每一个圣诞。
Merry Christmas.Many happiness returns of the day. 恭贺圣诞,岁岁似今朝。
May the angel bring you peace,happiness,joys and fortunes.
愿可爱的小天使带给你平安,幸福,快乐和如意。
圣诞节由来——中英文版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耶诞节是一个宗节我们把它当作耶苏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但是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关联。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圣诞节是***教世界最大的节日。4世纪初,1月6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那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Epiphany,亦称“显现节”即上帝通过那稣向世人显示自己。当时只有那路拉冷的教会例外,那里只纪念耶稣的诞生而不纪念那稣的受洗。后来历史学家们在罗马***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354年12月25日页内记录着:“***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经过研究,一般认为12月25日伴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430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那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那稣的诞辰。
12月25日原来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是一个异教徒节日,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可能由于这个原因,罗马教会才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这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教化的措施之一。
后来,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又固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Christmas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自从12月25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原来1月6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稣受洗了,但天主教会又把1月6日定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耶稣生时东方三王(即三位博士)来朝拜的故事。随着***教的广泛传播,圣诞节已成为各教派***徒,甚至广大非***徒群众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12月25日的主要纪念活动都与那稣降生的传说有关。
耶苏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苏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苏”,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
为了美好的明天,请节约用水爱护小动物保护森林大自然。
善待动物,和谐生存!
请爱护人类最亲密的朋友。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也是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关注候鸟保护环境。
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
与动物和谐相处,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是先有鸟还是先有蛋,你不知道,我不知道,只有鸟知道;是鸟先消失还是蛋先消失,你知道,我知道,只有鸟不知道
虽然老鼠爱大米,旦却比不上我爱你------动物
为了完美的明天,请节约用水爱护小动物保护森林大自然。
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
善待动物,和谐生存!
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2、生命,它宝贵。没有任何东西能与它相比。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有第二次。
3、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
4、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无论我们长得俊与丑,都是一个独特的宝贵生命个体,只要你认真而踏实生活过,经历过,永不放弃自己存活的盼望,也就是一种完美和永恒,假如在青春期就失去了,实在惋惜。
5、生命是宝贵的,是金钱换不来的。让我们一起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珍爱我们的生命吧!
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7、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地运用它,一次足矣。
8、将自己的生命寄予于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重生命,其可珍可贵,实在不下于天赋的生命。
9、人生是一条无名的河,是深是浅,人们都过,人生是一杯无色的酒,是苦是甜,人们都喝,在这匆匆的岁月里,生命就像一朵漂亮的鲜花,在阳光下,慢慢地绽开,我们一定要爱护好这朵花,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生活,挑战自我,珍爱自己的生命。
10、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愈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11、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严寒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12、也许一切都是命运,自己走的路,都是自己选的,感谢我的父母给我的生命,而我用这个生命走完我的后半生路程。
13、生命只有这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我觉得我们既然到世上了一遭,就得珍惜生命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生要比死更难。 死,只需一时的勇气,生,却需一世的信心。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不要在于它活的是不长久,而在于活得能否充实,是不是有意义。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社团活动 兴趣 参与 创新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的确,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和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有时我们的课堂教育只是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于是学生不再是鲜活的个体,而变成了丧失自我的被动的知识“储蓄罐”,这毋庸置疑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改革、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好英语社团活动是对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带动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
一、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情。”的确,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然而大量词汇、短文的背诵及枯燥乏味的语言点讲解常常使得学生兴味索然。而社团活动的自主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成为“乐之者”,在自由、欢快的氛围中接受新东西。
首先,社团活动的目标定位在基础技能的学习与运用及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它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与信息,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
其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不同需要和利益,社团活动的活动类型丰富、多样,如:English corner(英语角)、Audio-video corner(视听角)、Reading corner(阅读角)、Writing corner(写作角)、Household corner(生活角)等,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同时在活动内容的组织上,力求范围广泛、生动、新颖,让活动随时融入身边人、身边事,赋予英语活动“与时俱进”,从而促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最后,社团活动的场所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作出大胆选择,可以在教室,可以在草地、树底、河边;座位也可以自由设计,扇形、圆形、对称形、一字形等,不拘一格。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一次次心动中掀起情感波澜,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最佳学习境界。
二、社团活动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之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陶行知先生也曾强调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在社团活动中,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广泛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事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和发展。下面是我尝试过的English corner活动案例。
活动背景及主题:圣诞节即将来临,以此为契机,举办以“Merry Christmas”为主题的英语角活动。
活动目的:1.促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兴趣,创造学校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2. 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3.拓展学生的西方文化知识。
4.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组织策划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1.会员查找圣诞节资料,设计、制作英语手抄报。
2.会员精心布置活动场地,粘贴准备好的手抄报,让活动环境充满浓浓的节日气氛。
3.师生合作,准备圣诞音乐、歌曲以及圣诞礼物。
活动内容:1.歌曲串串连:跟着圣诞音乐(歌曲)、依据投影的歌词,欣赏并跟唱圣诞歌曲。
2.自由论谈:投影相关提示(如:话题、词汇等),就圣诞节为话题,分组用英语互相交流,互通有无,为下一轮活动做好准备。
3.竞答比赛:先由圣诞老人(教师扮演)发问,各组进行抢答;再由各组组员之间互问互答。答对者、提问者、得分最高的小组均可得到圣诞礼物。
4.才艺展示:各组准备一个与圣诞节相关的英语节目,鼓励组内全员参与,形式不限,如:朗诵、小短剧、唱歌、讲故事等。
社团活动给传统教育注入了活力,寓教于乐,让师生解放了思想,跳出了书本的禁锢,拓展、开放了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活动中,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让孩子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曾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然而长久以来,迫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不得不让学生在大堆的题海中“磨练”应试技巧,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死读书、怕交际,从而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社团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它丰富了学生精神生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它激发学生自发活动,在活动中产生的愉快,激励学生设想和创造某些现实生活中尚不存在或不完善的东西,学生在自发地、愉快地学习时,灵感、才华、创造力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费希特所说:“在这种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中,学生不管其天赋能力如何,都无例外地热爱知识并愉快地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纯洁之情的途径,那就是鼓励学生自发的活动……”
心有祖国――提高中西文化的鉴赏力,增强爱国意识
学习外国的文化,不是完全照搬、全盘肯定异国文化,从而摈弃自己国家的文化;也不是妄自尊大而排斥外国的文化。它强调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本民族的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修养。
四年级上册上第六单元,讲的是就餐,第一课讲的是中餐,第二课讲的是西餐,第三课讲的是快餐。教学中,我通过幻灯片将各种菜肴和用餐工具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通过短片让学生了解西餐的礼仪,鼓励学生去西餐厅就餐,体验生活,丰富阅历。六年级上册在六上,讲到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学习北京举办的第28届奥运会,学生把各种手抄报和纪念品带到学校,我们一起观看领奖视频,学生爱国情绪高涨。
眼望世界――创设大情境小语境的教学环境,感受西方文化
英语教学,强调语言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理解真实的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
一、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对策
1.结合教材,拓展语篇。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并不需要很费心地去寻找适合的阅读材料,只要把教材中的语言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就可以成为很好的阅读教材。还有些课文,特别是知识性课文,往往会牵涉到许多相关问题,这也是学生最有兴趣想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尝试把这些相关的知识,编写成若干条注释,让学生自读,这十分有益于开拓阅读视野,激发阅读兴趣。例如在学生学到“Christmas”、 “Halloween”等节日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2.结合语篇,开展手抄报比赛。在教学过程的合理时机,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材料,办一份手抄报,即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然后拿出来展示,让大家一起来评判。如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本校开展的双语节内容之一,我们将学生学习的My holiday进行结合,让学生作了一期关于圣诞节的小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找材料,做设计,阅读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结果,学生所选的内容相当精当,有些甚至是教师都不熟悉的,版面设计得也很精彩,不免让人惊叹于学生的能力。把每一个优秀的小报作品汇集起来,在全校办一次校际性的作品展览,更是一次很好的英语氛围的营造。
3.结合课文,汇编短文。除了鼓励学生制作手抄报外,更要经常引导学生仿写、试写小短文或小故事,并将写得好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出来。在每节课的开始,可以抽出几分钟,轮流让一两名学生用英语讲一个故事,做一段演讲。学生为了表现自己,一定会预先准备材料精心演练。长此以往对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都是一种锻炼。如果能利用口语课让他们表演自己编排的短剧,或是让他们来一场英语演出荟萃,也是对他们小组协作能力的培养。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英语小文章投稿,班级汇编学生优秀英语小短文集锦,简易装订分发给学生、家长,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原则
1.兴趣为本,相关生活。阅读材料,尤其是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材料,其选材标准应以趣味性为主,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第二语言学习中最最重要的因素。除了英语笑话、寓言故事、常识性的小短文、人物传记以及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情,如A letter, A birthday present等等,一些经典的英文童话、名著也可以成为阅读的内容。
在学生的读物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熟悉另一类视觉刺激,如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图表、示意图等。大体来讲,人们在生活中的阅读包括文字和图形两大类信息。如果阅读材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完成阅读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准确读取图表信息的能力,同时这种文字与图表紧密结合的阅读也会让学生更加留意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英语。
一、挖掘教材,有机渗透异国文化
小学英语的话题涉及名字、年龄、家庭等多方面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进行个性化或者校本化改造。
1.教材的生活化改造
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包括胖瘦、爱好、性格等许多方面。我们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表达的方式。如,家庭成员、职业、居住状况等都是可了解的教学内容,对每一项内容都可以进行一些拓展。
2.异国文化的合理渗透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英语学习必然要涉及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渗透,要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文化意识的渗透很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性的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在教谈论天气一句: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时,我让学生了解,在英美国家,见面寒暄语句通常是谈论天气,而不像我们国家说:“你吃过了吗?”学生听后饶有趣味,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这一交际用语。
二、创设情境,有效引导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能跳出教材,找准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把英语当成一种活的、真实的、可交际的语言来学,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1.善于模拟真实情景
真实的语境是快乐学习的根本。学习语言最怕缺乏语言环境,课上没有英语气氛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尽可能多地创设情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使其置身于喜闻乐见的情景中,加强语言的训练。
在学习On Christmas Day这课时,教师可在圣诞节那天进行教学,精心布置好Christmas tree,Christmas gifts,Christmas food,Father Christmas 等,并渗透有关圣诞节的语言及文化,然后让学生学唱歌曲“Merry Christmas”,并在歌声中互赠礼物或相互问好,最后让学生再来模拟表演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期待这个日子到来的同时,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和渴望。
2.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情景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学习牛津小学英语四年级有关职业的单词时,我让学生模仿各种职业特征的动作,学driver时做开车动作,学farmer时做农民种地动作,学nurse时做护士打针动作,并让学生进行问答:“Is he / she a driver / farmer / doctor ?”
3.合理利用真实情景
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是最真实、直接的信息,教师可适当把握时机,合理地加以利用。在教Is everyone here today? Where is he? 一课时,我发现班上真有一位学生缺席,就自然引出句型Is everyone here today? 学生自然回答:No.紧接着,可教授Where is he? 其他同学可能会回答他在家里,也许生病了,也有可能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没有烦琐的讲解,凭借真实情景,教材内容的引入水到渠成,学生也易于接受。
三、走出课堂,积极鼓励互动交流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因此教学已不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开放型的。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帮助学生拓宽英语使用的环境,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走向生活,用英语交流。
1.利用节日、生日开展主题活动
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地,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母亲节、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氛围下,孩子们装扮教室、制作礼物,用英语来庆祝节日,更好地体现了语言的交流作用。
2.举办小型的英语比赛
举办如,唱歌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自制手抄报比赛等富有竞争气息的活动。此外,还可组织排练英语文艺节目,举办英语商业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英语,获得成就感。
3.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学会交际
带领学生参观外事企业,采访外籍教师,参观英语俱乐部,品尝“肯德基”“麦当劳”的食物。有机会的话,还可以开展与国外小朋友“手拉手”的派对活动。这些活动可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社会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
下面,我就如何开展“情趣教学”法来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布置富有情趣的课堂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场所,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阵地。“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室环境的布置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也不例外。在教室的布置上,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对教室进行适当的布置,为学生营造富有情趣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在教学Project English七年级下册Unit5.Topic 1.SectionA 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时,教师可以把一些交通工具的图片bike、car、ship、bus、train、plane等贴在教室的四周;在学习节日时,可以把与节日有关的装饰品摆放在教室的周围,如圣诞节时,装饰些彩灯、彩带、气球、圣诞袜以及圣诞树等来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同时,在教具学具上也尽量用实物或精心制作一些实物模型来进行直观教学。
二、创设生活情景,运用“情趣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教学内容“生活化”,挖掘趣味因素
目前,初中英语教材上的内容大部分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涉及的知识点也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能经常运用的通俗易懂的知识,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挖掘,就可成为英语课的兴趣点。因此,课前教师备课时要灵活处理教学材料,把教材内容活化为现实生活,并充分发掘趣味因素,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在轻松快乐中去感知英语,学到知识。如:在教学“Customs in DifferentCountries”章节时,除根据课本内容介绍各国文化差异外,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及礼节上的常识,如春节(农历正月初一)the Spring Festival,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the 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4月5日) Ching Ming Festival,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等,让学生沉醉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兴奋中学习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2.组织情景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1)模拟生活扮演角色。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新、旧语言知识,就某一话题发挥想象,通过创设情景、模拟生活扮演角色进行对话表演。例如,在教学“go shopping”一课时,在向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购物用语后,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和收集更多贴近生活的购物用语,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设计,如开办文具店(stationery shop)、水果店(fruit shop)等购物情景,然后分配角色进行即兴表演。教师则对各小组进行辅导,给予他们更好的情景建议,鼓励他们大胆地表演对话,同时帮助学生纠正对话中的一些语法语音错误。
(2)实地演练。如:在教学Project English八年级上册Unit 1. Topic 1. Section B 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的时候,可采取室内课与室外课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在教室里,先学习跟体育运动有关的单词、词组和句型,并进行操练。然后,带学生到室外体育场示范演练跳高、打篮球等体育运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running,high jump,play basketball……并分组用英语进行对话交流,巩固所学的课本知识。
(3)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语言用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直观具体形象展现出来,使学生在逼真的语言情景中学习英语。比如,在教学“The Olympic Games”这一课文时,课前加入介绍奥运会起源以及1988年汉城、2000年悉尼和2008年北京等近几次奥运会的剪辑镜头、运动图片和著名运动员的照片作为背景知识导入,给学生提供带有声音的动感情境,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引发同学们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和学习课文的欲望,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享受课外乐趣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于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智力有着重要作用。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领略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从而逐渐恢复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唤起自己学习英语的乐趣。因此,教师要改变原来传统的为学而学、为考而学的英语作业模式,要以现实生活为载体,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善于挖掘课文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用生活理念设计英语课外活动,通过听、说、读、写、做、玩、唱、演等各种形式,将英语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帮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做到有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巩固课堂英语学习知识、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体验生活,感悟生活,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文化素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完“圣诞节Christmas”有关章节后,我们可设计“习得性作业活动”,鼓励学生给圣诞老人写封信,向圣诞老人表达着自己的新年愿望;在学习过家庭成员称谓和各种职业后,我们可设计“交流性作业活动”,让学生用卡纸做一张个人名片来介绍自己或者家人的姓名、年龄、职业、爱好等。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节日、课余时间,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同学们喜爱的英语比赛,如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唱歌比赛、手抄报比赛等。
本文结合《英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要求,重点挖掘了教材中的语言文化因素,从教学内容、情感教育以及创设文化氛围这三个方面就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阐述了自己的看法,通过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指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同时阐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方法,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小学英语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得体、流利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
【关键词】文化意识 教学内容 情感教育 文化氛围 培养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是的,我们的英语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引导他们理解英语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英语的同时有必要让学生去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之处。如英语对话中经常出现的"dear"一词在西方国家用得非常普遍,但在中国这个词一般只用于亲密的朋友或家人之间。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既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又能帮助学生将来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保持不卑不亢、大方得体的心态和修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才能最终实现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交流。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怎样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1 结合教学内容渗入文化意识的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英语课程标准》着重提出了"文化意识"这一新内涵,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目标总体描述"和"内容标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内容,并有详细的描述。这表明: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中西方人们见面打招呼为例,我们在吃饭时间碰见熟人经常会用"吃饭了吗?"来打招呼,假如我们在中午吃饭时间见到英国人也这样问:"Did you have the lunch?",他们很可能会以为你要请他们吃午饭呢!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说明。
又如在广州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1的课文中出现的句子"Good morning, Miss White!",我在教学时就及时告诉学生:这里的Miss是指女教师,英美国家习惯称老师为"Sir、 Mr或Miss",而teacher是指教师这种职业,一般不做称呼用语。再如,学习到"How old are you?"这个句型时,我就及时告诉学生:在西方国家问年龄特别是问女士年龄时,他们往往会说:"Sorry, it's a secret."。因为西方人认为年龄、收入等属于个人隐私,随意打听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是围绕课文中的英语交际活动来展开的,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运用。
如我在教学广州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16 In The Market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用英语进行购物,于是我就设计了一个场景,让学生模拟在市场购买东西,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相当于市场里不同的摊位,每个摊位都有各自不同的物品,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任意的摊位上购买东西。首先,我请班里一个英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当顾客,示范如何去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轮英语对话下来,学生们个个都听得很认真,接着都迫不及待地想自己也来亲身体验一番。在学生们一轮又一轮的英语对话中他们真切体会到了西方的文化,如我们去买东西时,售货员通常会直接问顾客想要买什么,而英国人通常会说:"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学生们在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西方的文化氛围之中。
2 在情感教育中结合文化意识的培养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师生情感交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营造宽松、民主的沟通氛围。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与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起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英美传统、文化习俗进行讲述,或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语言文化方面的背景资料相互交流,都可以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以至于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一个侧面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
如,节日文化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笔者则巧借这个话题,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课前,学生自己去寻找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有哪些自己独特的节日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如节日的来历、吉祥物以及节日有关的一些活动等等。学生在寻找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学生们在课堂中纷纷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Mid-Autumn Festival中秋节等; 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
在教学圣诞节一课时,我和学生们一边唱着圣诞歌一边用圣诞树、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浓浓的圣诞氛围。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们各自介绍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圣诞的相关知识,然后我结合学生们所讲的内容,通过网络资源再具体介绍学生们感兴趣的和圣诞节有关的西方文化。课室里飘荡着悠扬的圣诞歌声,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地纷纷抢着与扮演"圣诞老人"的我积极对话,与同学交换礼物和圣诞卡片。这样,从收集资料到课堂情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用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西方的节日文化,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我还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我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会吃新年大餐等等,然后从文化的角度去了解各自的不同之处。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先是推辞一番,然后再表现出不情愿地接受,接受后也不会当面打开礼物。而在英语文化中,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会推辞,而是表示感谢,然后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一番。这是由于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不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内敛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感受了西方文化,进一步加强了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3 创设文化氛围,开展文化意识的培养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多种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努力创设文化氛围让学生融入到英语国家文化当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的两点做法是:
3.1 巧设课室环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我们大多数的课室布置都是对称结构,给人一种严肃气氛。课室前后墙对应挂上一些名人名言,以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而英语国家课室的布置则像个小型展览会,别出心裁。于是我借鉴他们的经验,开设了班级英语角,在班级的英语角建立西方文化集锦,及时张贴和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有的是手工英语卡片展览;有的是手工实物布置如toy shop, fruit shop, bedroom等;有的是英语手抄报展等等。通过小小的英语角认识和传递西方文化知识,让学生直面文化,体验文化,感受文化的渗透给学习带来的愉悦。
如在学习和"Christmas"相关的内容时,我通过英语角开设一系列与圣诞文化有关的集锦:有圣诞礼物放在袜子里面――关于圣诞袜的传说;有圣诞美食――教你做香浓美味提子蛋糕;还有圣诞祝福语等等。除此之外,平常我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创设教室环境,他们可以张贴英文书法作品、自制英文卡片、英语谚语,也可以展示他们收集的有关英语国家的风景名胜、风俗习惯等资料。当学生对这些丰富多彩、充满浓郁异国色彩的文化了解越多时,他们对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兴趣也就越浓厚。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3.2 利用课外环境培养跨文化意识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续,相对于有限的课堂学习,课外的学习却是无限的。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新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活动的有效延伸,是英语常规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师应努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去营造英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如每周定时开办英语小广播,让学生们在课外也能够感受到西方文化;在课前或课间播放英语歌曲,让学生在校园里也可以感受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充实它们的课余英语学习。课外布置学生多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只要我们肯用心捕捉周围和英语有关的生活现象,生活中就有取之不尽的锻炼听说能力的时机和场所。如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留意、寻找生活中的英语:看一些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的相关英语视频;找街头的英语标语;阅读简短英语读物;编chant等等。只有通过真实生活中的演练,他们才能更好地掌握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令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增加文化底蕴,增强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导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英美文化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文化的导入对英语的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教学就好比语言课堂中的一道"营养大餐",它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些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在向学生教授英语时,将英语与它所承载的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长期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飞得更高,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 张会静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5
[2] 朱媛 《小学英语教学也应渗透文化意识》,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9
[3] Harmer,J. 《How to Teach English》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