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范文

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精选(九篇)

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

第1篇: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范文

神舟系列飞船发展历程

神舟系列航天飞船距今已经发展至第十代,其在功能上亦从简单的太空轨道绕行,发展到载人飞行、物资运送、空间站对接等多项任务。这跟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太空空间站建设的蓝图有着重要的关系。

从“神五”任务成功至“神十”,中国已经成功完成了5次载人航天飞行。我国载人飞行的时间间隔变得越来越短,这正显示了我国航天技术的日趋成熟。

载人飞行技术发展成熟,就意味着飞船的生产工艺逐步稳定下来。尤其是“神八”正式为飞船定型后,很多设备就可以量产、精细化,飞船研制成本有所下降的同时,制作质量也有所提高,研制周期也相应缩短。同时,随着测试流程的优化,飞船测试效率会更高。

负责调试神舟飞船的航天科技八院805所专家就有着自己的体会:“在‘神七’之前,我们每次在酒泉基地一待就是3个多月,到了‘神八’‘神九’时,2个月就能完成任务,因为技术的成熟带动了效率的提高。”而到了“神十”,从2013年5月2日运抵酒泉开始调试至正式发射,仅仅用了1个月多一点的时间。

另一方面,从“神五”到“神十”,载人飞船在太空中的飞行时间越来越长,搭载的航天员有所增加,而他们所肩负的任务也从简单的观测逐渐转向空间实验等更复杂的项目。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日后载人航天飞行的间隔会继续缩短,飞行时间也会进一步加长,同时每次飞行所承载的任务将会更多。

下面的表格列出历代神舟航天飞船的发射时间、搭载的航天员以及其所执行的任务。

展示神舟十号真面目

外形、体积、材料

神舟十号飞船整体长约9米,重量约8吨,最大直径2.8米,继续沿用资源舱(推进舱)、返回舱和气闸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并带有一些附加部件。其中,资源舱内含推进系统、通讯系统、环境控制和部分电源,两边各有一对太阳能电池板翼,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飞船供给能量;返回舱内含降落伞和反推力火箭,是航天员返回地球时所处的空间;气闸舱则是航天员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一端的对接机械装置和舱外部配备的跟踪测量装置则是用于与空间站(天宫一号)进行对接。

按照示意图比例进行粗略计算的话,航天员所生活的气闸舱,内部空间不超过18立方米,活动的空间其实并不大。如果再扣除各种仪器和工具所占据的地方,整个空间更是显得挤迫。不过,考虑到太空中失重的状态,航天员活动并不像在地球上灵活,加上日常的活动和工作任务相对单一,密集的空间在这里倒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神舟十号的机身外壳,采用的是航天级别的铝合金,它有着很高的熔点、机械强度和抗腐蚀能力,这样就能保证飞船在执行任务和返回的时候,不会受太空垃圾碎片、高温等因素影响,保持完好的状态。

为了适应严酷的飞行环境和减轻结构重量,神舟十号飞船的关键部位选用了高性能复合材料,这种由国内大学材料研究所研制的特种纺织增强材料成为首选增强骨架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抗烧蚀的优异性能,同时减轻了结构重量,显著提高了飞船的性能,同时也能保证航天员在返回地球时,返回舱的温度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不会被外部炽热的高温所伤。

运送火箭及推进器

跟前面几代飞船一样,神舟十号所使用的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遥10(CZ-2F Y10)火箭是长征二号F(CZ-2F)系列的改进版,而后者则是在长征二号捆绑运载火箭的基础上按照发射载人飞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确保安全性为目标研制的运载火箭。在“神十”之前,天宫一号空间站和另外9艘神舟飞船,都是以长征二号F系列火箭运载上天的。

搭载神舟十号飞船的CZ-2F Y10火箭全长58.3米,起飞质量479.8吨,采用两级半的构形。整体由箭体结构系统、动力装置系统、控制系统、推进剂利用系统、故障检测处理系统、逃逸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和附加系统及地面设备系统共10个系统组成。而神舟十号飞船,则藏身在火箭筒内部二级氧化剂箱的顶端。

长征二号F火箭上增加了自动故障检测处理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在飞船待发射阶段和上升阶段自动进行故障检测,一旦有问题它会自动报警。假如航天员正在塔架上尚未进舱,他们可以就近跳进塔架上的逃逸布袋,像乘软滑梯一样从上面一直滑到地下室的安全地区;假如航天员已经进舱,这套系统可以指挥火箭顶部的逃逸塔自动点火,把飞船返回舱拽离火箭,安全降落。

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长征二号F火箭还取消了其他火箭一旦姿态不稳便自动自毁的功能,改配逃逸系统,一旦出现意外时,它就可以随时启动。逃逸塔在飞船的顶部,塔高8米,从远处看像是火箭上的避雷针。它的任务是在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20秒时间段内,也就是飞行高度在0~40千米时,万一火箭发生故障,它可以拽着轨道舱和返回舱与火箭分离,并降落在安全地带,帮助飞船上的航天员脱离险境。

飞船设备

在飞船设备上,神舟十号基本上继承了神舟九号的设计。由于神舟十号是基于神舟九号进化的量产型载人航天器,制造技术方面已逐渐定型,制作工艺上则更加精细化控制,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以太阳能电池翼为例,当载人飞船飞入太空后,折叠的太阳能电池翼会展开,让飞船从太阳光照中获取能量支持其持续飞行。而在神舟十号上,太阳能电池翼除了铰接处有所改进外,电池基板制作时的用胶量、固化工艺等方面也有着严格的控制,让太阳能电池翼在保持同样的重量下,基板结构的性能更强。

除此之外,“神十”飞船的舱内设备布局也有了一定的优化。例如摄像头的设置,在“神九”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些调整,以保证在飞船发射、运行过程中,地面方可以对整船状态进行更好、更全面的监控。

卫生间、睡眠舱等细节设计

在太空飞行的半个月里,睡眠舱、卫生间等便成为了航天员每天生活离不开的场所,这些地方的细节设计将直接影响到航天员生活的舒适程度。另一方面,由于神舟十号上载有女性航天员,如何解决男女共处一室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就成为了相当关键的问题。

睡觉 各有各的“私人睡眠站”

享受太空美妙的夜晚安然入睡,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来说至关重要。在神舟十号的气闸舱上,每个航天员都有一个独立的“私人睡眠站”。

这个“睡眠站”类似于地面上的床,它的一面墙体上竖立有一个大抽屉,将抽屉拉开后就是一个大型的“墙体床”,不睡觉时大抽屉就能收回去,保存航天员日常使用的私人用品。此外,“睡眠站”还包括阅读台灯、一个书桌、衣服抽屉以及一个睡袋,航天员在值班空档间需要小睡一会,或者看看书放松一下,都可以在“睡眠站”上解决。而为了照顾女航天员,舱内还加装了帘子,为她们分隔独立的睡眠区,腾出属于她们专有的空间。

不过,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航天员其实很难像在地球上平卧着睡,所以他们所用的睡袋都是固定在墙上,避免睡觉时漂浮在空中到处乱碰。形象地说,这样的睡眠方式其实就像附在树上的茧。而且,由船在24小时之内环绕地球多次,日出日落交替频繁,要沿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方式并不现实,要想知道自己睡了多久,还得以地面上的时间为准。

如厕 独立空间中的真空“吸便器”

在飞船上,如果航天员需要如厕,就需要到卫生间解决。卫生间里设有专用的集便器,航天员使用时需要扎好马步,对准集便器的大小便孔,然后借助太空的“真空吸力”将排泄物吸到相应的收集容器――好吧,在太空中如厕并不像地面那样简单,这真的是一门“技术活”。当然,既然有女航天员在舱内,卫生间里准备了两种不同的“集便器”,并有一扇门将它们分隔开,男女有别嘛。

洗漱 免冲洗清洁用品

由于在太空上没有重力,所以洗脸刷牙对航天员来说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洗脸一般只用湿毛巾往脸上擦几下,防止水乱飘;刷牙、洗发时所用的清洁产品也是特制的,除了成分天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免冲”,尽量避免产生水滴和飞沫――因为水在失重状态下会分散成一粒粒的小水珠,被吸入体内后,轻则被呛得咳嗽几下,一旦进入肺部更有可能危及生命;即使没有被吸入人体,打在控制区的精密仪器上也不见得是好事。

至于洗澡的问题,“神十”的气闸舱和对接的天宫一号上都没有淋浴间和浴盆,要像在地面上淋浴的话是不可能的,一是安全问题,二是水在太空中本身就是“稀缺资源”。因此,航天员的个人清洁,主要还是以经过消毒的毛巾擦拭为主。而考虑到“神十”上的空间不足,航天员要洗澡擦身的话就要到天宫一号中设置的两个独立睡眠区中进行,除了地方较为宽裕,也可以保护航天员的隐私。

解密神舟十号任务

此次神舟十号飞船的任务主要有四项:一是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进一步考核交会对接技术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性能;二是进一步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和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三是进行航天员空间环境适应性和空间操作工效研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航天器在轨维修等试验,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四是进一步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飞行任务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的协调性。

神舟飞船进入应用性飞行阶段

应用性飞行是相对以验证技术为主要目的试验性飞行而言的,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飞行任务目的不同。截至目前,我国开展的历次飞行任务主要是以考核和验证技术为主要目的,比如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考核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交会对接功能。而本次任务中,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主要为天宫一号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往返运输服务。二是飞行产品状态的不同。飞船和火箭经过神舟八号和九号飞行任务的考核和验证,应该说现在功能更加完善、完备,性能更加稳定,由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开始进入应用飞行阶段。

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期间,还安排天宫一号地板更换、密封圈更换等在轨维修操作。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地面科研人员的支持下,按照工作计划,互相配合、密切协作,拆除天宫一号原来铺设的软质地面材料,更换上硬质地板和新的限位装置。软质地面材料更换为硬质地板,更加有利于航天员在失重条件下保持身体稳定,可以为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创造更加方便、舒适的条件,同时也为未来空间站航天员在轨维修航天器积累经验。

飞船绕飞为空间站做准备

飞船入轨后,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1次自动交会对接和1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表示,本次任务中开展飞船绕飞试验,即神十飞船对天宫一号进行绕飞,这是为空间站建造做准备。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计划,空间站将包括3个舱段:1个核心舱和2个实验舱。基本构型为T字形,核心舱居中,2个实验舱分别连接于两侧。核心舱前端设两个对接口,接纳载人太空船对接和停靠;后端设后向对接口,用于货运飞船停靠补给。飞船绕飞以及在绕飞基础上的交会对接将为空间站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绕飞需要飞行器多次变轨,这比之前进行的交会对接更有难度。

太空授课考验中国“天链”

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中首次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太空授课活动。授课内容主要是使中小学生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同时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

这些天地间的互动授课,也是中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自2012年建成之后的重要科普应用。中继卫星又被称为“卫星的卫星”,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测得的数据实时下传。

2012年7月25日,“天链一号03星”成功发射升空,实现“天链一号”卫星的全球组网运行,标志着中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已正式建成。经过一段时间在轨验证和系统联调后,“天链一号03星”与2008年发射的01星、2011年发射的02星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建成比较完备的中继卫星系统。“天链一号”组网运行以来,先后参加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的交会对接任务并发挥重要作用。此次太空授课是对中国的中继卫星实时传输能力进行的又一次考验和展示。

开启新的征程

按照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规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分三步来实施。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太空飞行的成功,实现了第一步的发展战略。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在突破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实验室,在2020年前后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问题。

神舟十号任务完成后,意味着中国圆满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目标,转入以发射空间实验室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在空间实验室阶段,将突破并验证推进剂补加技术、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建造奠定基础。预计未来两年,我国将先后发射天宫二号和货运飞船,位于海南的第四个发射场也将崭新启用,担纲重任。

聂海胜:再a度飞天的英雄航天员

2005年那个秋季,41岁的聂海胜在神六飞行中度过了115个小时。8年后,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他将再次以指令长的身份率领神十乘组飞向太空。

执飞神十,聂海胜将成为我国飞向太空的最年长航天员。进入中国航天员大队15年以来,他的各项训练和体育锻炼从未间断。面对每一次新的任务,他的选择一如既往:学习理论知识、苦练操作技能、参加乘组选拔。他入选了自神舟五号以来每一次任务的飞行梯队。2005年第一次飞天以来的8年间,当他的普通同龄人经历着正常的生理衰退时,聂海胜的航天生理功能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骨骼代谢变化不大,出色的心肺和心血管功能更是普通人无法相比的。这是一项属于聂海胜的中国纪录。这是一个职业航天员时刻准备出征的状态。

2013年4月,聂海胜以优秀的成绩入选神十飞行乘组。在担任指令长的同时,他还承担手控交会对接的操作任务。在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史上,这两项艰巨任务首次由同一人承担。

两次飞行后,聂海胜成为中国飞得最远、在太空生活时间最长的航天员。他希望这个记录很快被打破:在未来空间站时代,中长期飞行将成为常态。他更希望这个纪录由自己打破,他说:“只要我身体条件允许,只要任务需要,我希望自己还能飞进中国的空间站。”

张晓光:

历尽艰辛追梦人

2013年4月,47岁的张晓光以优秀成绩入选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他的飞天路,走了整整15年。他是1998年选出的首批14名航天员之一。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前,张晓光已是空军某飞行大队中队长、一级飞行员。像他的许多航天员战友一样,选择就意味着舍弃,意味着风险与挑战,意味着漫长的等待。一次次参加选拔,一次次抱憾落选,一次次为战友祝福、壮行,一次次把自己关进办公室默默独坐……张晓光流过泪,擦干眼泪又进了训练场。

神十飞行中,张晓光的主要任务是辅助指令长实施手控交会对接,确保指令发送的时效性和准确度。而作为交会对接的备份航天员,他在地面进行的模拟训练已经超过2 000次。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张晓光还会用摄像机和日记本记录下飞行故事,返回后他要讲给家人、朋友,讲给仍然怀揣飞天梦想等待的战友们听。

王亚平:

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

第2篇: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范文

直播平台:

电视频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少儿频道、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英语频道等

广播频率:中国之声、环球资讯广播、大湾区之声、台海之声等

新媒体平台:央视新闻新媒体、央视频、央视网、央广网、国际在线(多语种网站)、云听客户端等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届时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授课项目附后),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第3篇: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范文

神舟一号飞船

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飞船于1999年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是在长征-2F捆绑式火箭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长征二号F载人航天火箭。

神舟二号飞船

神舟二号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二艘无人实验飞船,飞船于2001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是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中国古代火箭想象图

晋代《拾遗记》中出现的“巨槎”是人类最早的宇宙飞船构思。宇宙飞船能飞上天,离不开助推的火箭。世界上最早的火箭是谁发明的?他是中国宋朝名叫冯继升的人。

东方红一号卫星

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它标志着中国跨入航天时代。

神舟三号飞船

神舟三号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

万户飞天图

在航天飞行中,能够载人飞行标志着一国航天技术的先进和成熟。现代载人航天距今只有几十年时间,而早在中国明代就已经出现了载人飞行试验。这个“航天人”名叫万户,也有人称为“万虎”。现代航天大国美国对万户非常崇拜,他们的专家是这样记述中国古代这位“航天人”的航天事迹的: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神舟四号飞船

神舟四号飞船是在前面三艘飞船飞行试验成功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完善研制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神舟四号飞船是第四艘无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于2003年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八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

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是中国第三艘载人航天飞船,标志着中国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神舟八号飞船

神舟八号飞船,是一艘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两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

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为中国航天史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国计划2020年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届时中国的空间站将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空间站。2012年,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第4篇: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范文

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至此,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自1958年至今五十多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不到发达国家1/10的经费投入,实现了与之比肩的不凡成就。特别是在“神九”、“神十”两次任务期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想共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体仿真实验室,大量通过仿真将大量不确定性和风险识别、排除在发射前,并设计出系统最优的任务方案,极大提升资源利用率。ThinkServer服务器和ThinkStation图形工作站服务于该实验室和主要研制单位,在轨道计算、模拟仿真、航天器设计等关键环节,以卓越的品质和性能,稳定、高效地承载了大量重要的计算工作,成功助力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已经成为我国航天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十”宇航员太空授课的地面课堂里,两位地面教师还利用联想电子教室解决方案,为学生们创造了全新的课堂体验。联想凝聚全球领先的创新科技,助力中国载人航天交会对接任务,令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不断向前推进!

在轨道设计阶段,载人航天科研人员会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体仿真实验室中,利用ThinkServer服务器、ThinkStation工作站模拟测试航天器从发射到回收的全过程,利用数万次仿真计算,校验载人航天全系统的匹配性和兼容性,对各种太空物体的位置进行模拟计算以避免碰撞,并优化推进剂管理方案,最终确定实际发射时的轨道方案。

在“神九”、“神十”任务中,手控交会对接对航天员的操作水平要求极高。为了让航天员在任何情形下都能顺利对接,在地面进行仿真对接训练时,系统设置了不同距离、不同光照条件、不同初始偏差、不同突发事件等无数种突发状况。航天员在地面利用对接训练模拟器进行仿真对接训练时,后台模拟控制系统需要实时测量位置姿态、从敏感器读取数据,并将读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变成控制量输出,在此期间要把上百个环节做成数学模型,利用ThinkServer算出正确的轨道和相对的空间位置并进行实时在线监控,这对服务器和工作站可靠性和计算性能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

飞行产品研制离不开充分优化的设计和试验验证。由于实物验证成本高昂,在设计阶段往往要通过软件模拟,进行虚拟设计、虚拟装配和虚拟测试。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各个主要研制单位,ThinkServer服务器和ThinkStation工作站都在承担着设计数值计算、数据关联存储和虚拟界面计算生成等重要的任务,大大提高了设计的质量、速度和可验证性。

第5篇: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范文

2013年6月26日8时许,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落地。随后,聂海胜、王亚平、张晓光依次出舱。经过15天的太空飞行,作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的王亚平,状态良好、神情自若、光彩照人。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航天员,是继刘洋之后第二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女性,也是第一位飞向太空的“80后”。

梦想因时而变

1980年1月27日,王亚平出生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离城十公里处的张格庄村。她从小体育就非常好,时常梦想长达以后成为一名田径运动员,王军霞就是她最崇拜的偶像之一。为此,她努力锻炼,后来考上了烟台市第23中,成为学校运动队的一份子。

1994年9月,王亚平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入福山一中(山东省重点高中)。这时,她的心里特别清楚,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不上体校、不进专业队,就不可能吃上体育这碗饭。于是,她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做了调整,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之后,王亚平把努力的重点放在了文化课学习上,与高考无关的活动,她能不参加就不参加。操场上,少见了她奔跑的英姿;图书馆、阅览室里,却多了她苦读的背影。

1996年9月,新学年开学不久,就在高三这个节骨眼上,中国空军招收第七批女飞行员的工作全面启动,王亚平班里的姐妹们个个踊跃报名。令师生们惊诧的是,平常争强好胜、不甘人后的王亚平这次却没有递交申请书。班主任赵家海有些坐不住了,找她谈心。面对老师的提问,王亚平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怕为此分心,耽误了功课、影响到高考,岂不是鸡飞蛋打?

赵老师觉得她的这些顾虑不无道理,但出于老师的责任感,他还是好言相劝:“亚平啊,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这个机会很难得,你怎么就轻易放弃呢?退一万步说,即使选不上飞行员,你不花父母一分钱,免费做一次全面体检,不也挺好吗?”

王亚平想了想,紧咬嘴唇点点头。

由于王亚平生性好强,不愿临阵做逃兵。所以,她只能硬着头皮坚持参加各级体检、选拔。同时,她起早贪黑,连吃饭时面前都要摊开一本书,想方设法把耽误的学习补回来。

命运真的眷顾这个肯吃苦的乡村女孩。1997年8月,王亚平顺利通过了体检关、政治审查关和高考关,成为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名为空军航空大学)的一名女学员。

教师梦破灭了,王亚平仰望蓝天白云,又做起了浪漫的飞天梦……

在空校中蜕变

一跨进长春飞行学院的门槛,王亚平等女学员们就迎头遭遇了“下马威”。新生队干部板着脸宣布:按照《内务条令》要求,女学员必须剪去长发留短发。

然而,这仅仅是紧张的军旅生活的一个“见面礼”,更加严格、艰苦的磨炼,正一波接一波排队等着她们。

首先是预科阶段,通过政治教育、队列训练和体育运动,培养女学员的军人气质,帮助她们清除身上的“骄”、“娇”二气,实现由民到军的大转变。3个月的训练结业,经过身体复查和阶段小结,王亚平有几个姐妹被淘汰出局。

接着,是文化基础学习。一年半的时间里,学校开设了30多门课程。结业时,又有几个女学员被淘汰出局。空军航空大学至今还保存着王亚平的成绩单,包括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大学英语等在内的16门功课,各科成绩都在80分以上,平均成绩为88.5分。

1999年4月,王亚平与29名同学一起,转入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开始学习飞行。由于是运动员出身,又加上她胆大心细爱琢磨,最终,王亚平以总分第二的好成绩,拿到了毕业证书,被授予军事学学士学位、副连级军衔,分配到空军运输机部队驻武汉某团,成为运输机飞行员,实现了自己的蓝天梦。

“二选一”的较量中败北

第一次选拔女性预备航天员的工作拉开了帷幕时,王亚平与14名飞行学院的同学,进入候选之列。

从现役空军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是世界惯例。相对行员的选拔,般天员的选拔标准更高、更严、更苛刻。这次择优选拔要从15名中先选中3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考核,还要刷掉一名,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个时候的王亚平,已今非昔比。她的飞行之路走得很顺,她飞过4个机种,安全飞行达160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并被提拔为飞行大队副大队长。

经过半年的精挑细选,2010年3月,王亚平、刘洋等3人金榜题名。实际上,王亚平与刘洋还是一个飞行团的。之后,她俩一起前往北京,到航天员大队报到,并摘下飞行徽标,换上镶嵌着地球标志的金色航天徽标,成为女预备航天员。

3名女预备航天员是同学、同事,又是“同航”。平时,大家亲如手足,但在训练时,却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因为谁都心知肚明,3个人只能有两个人“晋级”。不久,“三选二”揭晓。当听到自己的名字,刘洋和王亚平情不自禁地跳起来。可是,当她俩发现还有一个姐妹仍旧标准地坐在座位上,低头不语时,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向她张开双臂,3个姐妹紧紧地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到了2012年6月,同样残酷的情形,落在了王亚平的身上。当时,“神九”已经进入发射准备阶段,乘组3名航天员中有一位是女航天员。当选的女航天员,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嫦娥”、世界第57位女航天员,这一荣耀将无法估量。

刘洋和王亚平都是候选人,“二选一”,没商量。面对千载难逢的机会,两个“同航”谁都愿意当第一,不想做第二。但是,在巨大的考验面前,刘洋和王亚平早已超越了对个人得失的考虑,而是从国家利益的高度,精心准备,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在“神九”出征的最后时刻,幸运的天平向刘洋倾斜。接到命令后,王亚平心静如水,她坦诚地对刘洋说:“刘姐,祝贺你!我希望你能带着我们俩的梦想一起飞,我会在地面支持你,为你祈福。”

关键时刻,王亚平自然流露的大局意识,更加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敬重。

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2013年6月3日,“神十”与运载火箭的组合体如期竖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架上,蓄势待发。这次发射,仍旧像“神九”一样,飞行乘组航天员还是二男一女。与“神九”不同的是,女航天员这次没有备份,王亚平是唯一的候选人。

发射前夕,王亚平实话实说:“航天员的生活是浪漫的,也是单调的,就看你站在哪个角度来看待。我个人感受最深的,就是不停地训练、考核、再训练、再考核,每天过得很紧张,也很充实。3年多来,我没有陪丈夫逛过一次街,也没有带孩子进过一次公园。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付出值!因为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最大的梦想。”

“神十”发射成功,在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后,3名航天员在轨飞行15天,并在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组合体内工作生活12天,进行多项科学实验。作为乘组一员,王亚平还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也是意外的惊喜:在天宫一号上进行一次太空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圆一回自己的教师梦,而且是站在世界“最高讲台”上讲课。

6月20日上午10时许,太空授课正式开始。在指令长聂海胜、太空兼职摄像师张晓光的积极配合下,王亚平举止从容,侃侃而谈:“同学们都知道,失重是太空环境中最独特的现象……在太空环境中,我们个个都像身轻如燕的武林高手。那么,失重了,我们的身体质量是不是也没有了?要是能测量一下就好了……”

讲完太空质量测量,王亚平又依次完成了太空单摆运动、太空陀螺运动、太空制作水膜、太空制作水球等实验,娓娓道出这些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并与地面课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学生代表进行教学互动,亲切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堂太空课,整整上了40分钟,无论是教授内容的难度,还是授课时间,都超过了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在2007年那次太空授课。

第6篇: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范文

中继卫星―

“卫星的卫星”

中继卫星的全名是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的单星具有三大功能:首先,它可以跟踪、测定中低轨道卫星,从而取代一部分地面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其次,它为对地观测卫星实时转发遥感、遥测数据;再次,它承担通信和数据传输中继业务,使载人航天器在全部飞行的60%时间内保持与地面联系。 天链一号三星组网运行示意图

当三颗中继卫星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组网后,能使中国载人航天器在全部飞行的100%时间内与地面保持联系,使中国近地轨道卫星实现全轨道、不间断的天地通信,还可实现卫星之间的组网通信。

原有的天链一号三兄弟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后,面对地面测控网对低轨道载人飞船覆盖率极低的形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开展了数据中继卫星的研制工作,最后诞生了天链一号系列中继卫星。

天链一号01星

2008年9月25-28日,天链一号01星在神舟七号飞船载人飞行任务中,转发了翟志刚成功出舱进行太空行走活动的情况,建立了中国中继卫星与飞船、地面间的通信链路。

天链一号01星+02星

天链一号01星和02星应用于中国2011年11月实施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即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进行的两次无人空间交会对接。2012年6月,两星在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交会对接时,以及三名航天员进入目标飞行器实验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又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链一号01星+02星+03星 中国国内有10个地面测控站

天链一号三星就位组网运行后,可以实现天m目标飞行器和神舟载人飞船对接组合体的无缝隙中继通信。例如:2013年6月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的交会对接后,三名航天员进入目标飞行器实验舱,女航天员王亚平首次开展了中国人在太空的授课活动,显示了天地通信和数据传输的明显优势。

2016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景海鹏和陈冬两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中期驻留的30天内,可以收发邮件、收看《新闻联播》、传回用摄像机拍下的伴随卫星照片、自由自在地进行天地视频通话等。他们乘坐神舟十一号飞船安全往返,顺利完成预定的各项任务。这一切的实现,均依赖于天链一号三颗卫星组成的中继系统和地面测控设备的密切配合。

中国是第三个拥有中继

卫星系统的国家

架起天地沟通的桥梁

以往各类军民两用的通信、导航、气象、侦察、监视和预警等卫星的地面航天控制中心,要通过一系列地面站和专用通信网进行跟踪、测控和数据传输。中继卫星可以摆脱对绝大多数地面站的依赖,自成独立的专用系统,更有效地为卫星等军民两用的航天器服务,更及时地进行载人航天器与地面的通信和数据传输。

天链一号01星、02星、03星的组网运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对中、低轨道航天器具备100%覆盖能力的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它为载人航天器与地面之间的通信提供了稳定的天地链路,架起了无形的天地沟通桥梁,能使载人飞船和目标飞行器在全部飞行时间内保持与地面的联系,可承担传输电话、电视和数据等业务。

大幅减少地面站、测量船的数量

在没有中继卫星之前,中、低轨道航天器的测控和数据传输主要依靠地面接收设备,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地面站。由于中、低轨道航天器是在200~2000千米的轨道上运行,受地球曲率和无线通信直线传播的影响,只有占其轨道周期2%~3%的时间能够与一个固定地面站建立稳定的数据传输链路,因而需要建设分布广泛的地面测控站和安排一定数量的测控船。中国虽然有10个国内地面测控站、3个海外站、3艘远望号测量船,但这些测控站总共仅能覆盖飞船运行轨道的15%,难以满足载人航天进一步发展的任务需求。

对于在太空飞行的搭载着航天员的载人航天器来说,地面希望每时每刻都能与其保持联系。可是,同一个地面站能够与航天器保持连通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如果错过了对话时机,想要再次联系,就要等它再环绕地球一圈。为了赢得更多与航天员对话的时间,就需要尽可能多地在地面设置测控站和远洋测量船。比如,对于轨道高度高于300千米的航天器,需要在地球上配设100多个地面站,才能实现每时每刻的天地连通。鉴于地理环境和政治因素,这根本不可能实现。

有了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由三星组成的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大幅减少地面站、测量船的数量,对载人航天器和地面观测站实现全覆盖。

天链一号04星横空出世

身兼重任的备份星

2012年,天链一号三星组网运行后,提供了优质而稳定的数据中继服务,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多项成果。2014年中期,天链一号01星已到使用期限;2016年年末,它已经超期服役两年多。为了保障天基通信的平稳运行和继续提供优质服务,需要研制一颗新的中继卫星作为系统备份,这就是天链一号04星问世的理由。

天链一号04星的成功发射,大大提升了中国天基测控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意味着中国天基测控系统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备。这样一来,即使是01星停止工作,仍然可以保证至少三颗天链一号卫星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继续运行,使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始终处于天地沟通的正常状态。

助力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成功从海南文昌发射中心用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升空。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有效质量远远超过神舟号载人飞船,它和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的交会对接,基本上是两个质量接近的载荷的对接,危险级别有所提高。在没有航天员监控的情况下,这就对天基中继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在2016年11月前后发射天链一号04星,对其予以支持,实现上述两个无人航天器在393千米的近地轨道上的交会对接。

第7篇: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范文

一、了解通讯的相关知识。

二、准确、迅速捕捉课文内的基本信息。

三、学习杨利伟的刻苦精神。

[教学重点]

准确、迅速捕捉课文内的基本信息。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环绕地球飞行14圈,次日在内蒙古安全降落,这次为期21小时的太空之旅,使中国继俄罗斯、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自主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当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亮闪闪地划过夜幕,所有时髦的明星都黯淡无光。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中国青年报》记者冯春梅、刘程采写的通讯《英雄潇洒走苍穹》。

二、学习通讯的相关知识

通讯分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人物通讯以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事件通讯以典型事件反映社会风尚或群体的精神风貌。学写通讯,要注意事实具体、真实,选材要集中表现主题,可以有适当的抒情议论,能集中表现主题的细节也应采用。

学习写通讯,首先要注意积累素材。为了保证事例的真实要注意实地采访,采访的对象除了当事人,还应包括与事件相关的领导、群众。其次,根据材料思考可以表现什么样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选材组材,按写通讯的要求整理成篇。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充沛(pèi)绥中(suí)磐石(pán)烧灼(zhuó)默契(qì)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概括每一个小标题下文字的主要意思。(可用文中原话,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提示:

第一个小标题“一连串的满分记录”下的主要内容:不足800字的文字,叙述了杨利伟从“十八岁”入招“飞行员”,到被“选定”“执行飞行任务”的二十年间的历程。杨利伟经过自己刻苦的努力,终于成为“首飞航天员梯队”中综合成绩最优秀的一个。

第二个小标题“突然,他产生了错觉,身体仿佛倒了过来”下的主要内容:在太空中,杨利伟遇到种种困难,凭借平时良好的训练、自己顽强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艰险,也战胜了自己”。

第三个小标题“师长,让你说中了,现在我就像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下的主要内容:杨利伟努力完成关于业务、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准备,训练思想和顽强的意志力,为飞天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2结合以上内容具体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作者写了杨利伟飞天前的优异表现、飞天时圆满完成任务、飞天前他的刻苦训练,主要表现了杨利伟作为一名英雄,有崇高的理想境界,有无坚不摧的毅力,也正是因为这种境界、这种毅力,他才能在飞天的险境中,顺畅地“调动”“意志力”。

3杨利伟在太空遇到了什么危险?他又是怎样克服的?

明确:

遇到的危险:

(1)由于失重而有可能出现的“空间运动病”。

(2)飞船返回穿越“黑障”而出现的“超重”,很容易造成呼吸困难与停止,意志丧失。

如何克服的:

面对“失重”,杨利伟“调动”“意志力”,对“环境束缚”加以“抵抗”,“强迫”自己“设想”是坐在“模拟器”上;面对“黑障”而产生的“超重”现象,杨利伟努力“调整呼吸和力量”,予以对抗。

总之,尽管上述的一切做起来“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但英雄杨利伟还是战胜了困难。

4本篇通讯的题目为“英雄潇洒走苍穹”,说说“航天英雄”杨利伟在地面上做了哪些准备,才做到“潇洒走苍穹”的。

提示:

两大方面准备。一是关于思想和意志力的训练准备是如何进行的;一是关于业务、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训练准备是怎样完成的。文章的三个小标题下都有相关内容,学生只要能总结出两个方面即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这位中国人民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以自己的壮举和英姿,赢得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尊敬,同时也让全世界为之瞩目。2003年11月7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杨利伟“航天英雄”荣誉称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国人民向航天英雄杨利伟学习。中央军委主席为杨利伟颁发“航天功勋奖章”和“航天英雄”证书。这是英雄对祖国的忠诚奉献。这是祖国对英雄的最高褒奖。

二、思考讨论

我们当代中学生能够学习到英雄的什么精神呢?讨论中可以适当补充未选入教材的《英雄潇洒走苍穹》其他部分文字,使同学们能更全面地体会英雄的情怀。

(见“相关资料”)

三、教师总结

第8篇: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范文

2008年9月25日晚8点,神舟七号飞船载着中国人千年来的梦想成功发射,那一刻,笔者同发射现场的人们跨地域一起欢呼,于是产生了设计关于“遨游太空”学习活动的想法。笔者任教小学三、四年级的信息技术,当时笔者所在学校的机房,师生还不能上网,但有大屏幕投影,笔者家里可以上网,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笔者设计和实施了学习活动“遨游太空”。整个“遨游太空”学习活动分三部分:“遨游太空”、创想表达、分享交流。“遨游太空”,主要是在课堂上观摩收集的视频图文资料;创想表达,主要是在课后学生进行手抄报创作;分享交流,主要是在课堂上学生进行“遨游太空”创想作品的分享交流。整个学习活动在课堂时间一共用了2课时。

笔者在该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巧用网络活用资源的行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遨游太空”资料的收集方式,集众人智慧去发现教学资源;其二,笔者把班级学生提交的“遨游太空”手抄报作品拍摄下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在家里利用网络进行,与不同地区不同班级的师生进行交流,实现学生在不能连接网络的环境下,依然可以通过网络与不同地方的老师和朋友交流的可能。

“邀游太空”展示了在学校用网条件还不够好、学生机房不能连上互联网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挖掘和运用网络资源来支持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希望这样的教学案例过程,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和运用互联网有效支持教学的实践,有借鉴和启发的作用。

教学过程

产生“遨游太空”学习活动想法之后,为了获得丰富的相关资料,笔者一方面通过网络搜索,另一方面利用“好看簿”发起神舟七号活动:http:///event/1554/,以汇集好看簿平台上的神舟七号飞船资料,其后有8位来自天南海北的网友提供了11份图文并茂的故事资料。

1.“遨游太空”

学生们首先进行精彩视频欣赏,然后分享观看感受,并用思维导图进行记录。在此过程中笔者还用演示文稿方式向学生介绍了神舟七号宇宙飞船的结构、神舟七号航天员使用的耳塞、手套、舱外航天服,以及神舟七号宇航员的太空生活等,并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探寻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等。

在“遨游太空”观片和教师讲解之后,学生开始畅谈“遨游太空”的感受。孩子们纷纷表达想象中的太空和宇宙飞船,除了表达太空寄语,还提出很多的问题,如图所示。在孩子们还意犹未尽时,下课铃响了,为了让每位孩子都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笔者鼓励他们在课后进行创想表达,以手抄报形式把自己“遨游太空”的见闻想法等表达出来。

2.创想表达

一周后,学生提交的作品,除了手抄报,还有文章、绘画等形式,他们把自己知道的太空知识、对太空的想象、自己的感言凝于笔端,描绘出心中的太空画卷。笔者将学生的作品拍照,保存成图片文件,到笔者个人的好看簿账号上:http:///user/3773/,并邀请其他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作品进行网络点评,除了有来自本校的教师、学生家长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还有来自江苏、北京、浙江,甚至远自台湾的资深教授给孩子们的作品进行了点评。笔者把这些来自网络上朋友给学生的留言,都抓拍了下来,存为图片,带到课堂上。

3.交流分享

第二课时开始了,首先是每一位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介绍完之后,其他同学从版面设计、内容选择、创意、想象力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提问、提建议和评论的形式与作品的小作者进行交流。有的孩子能提出很好的改进建议,如色彩的搭配、图的比例等,说得非常到位。同学间的点评胜过任课教师的点评,有时比老师想得还全面。在学生相互点评之后,笔者和他们集体观看来自网络好看簿中的点评,并选择典型作品,进行交流讨论,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激动不已的情绪,大大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问老师,能否再做一份。

摘录笔者所任教的三(2)班几位学生的学习心得:

王志琳:我参加了太空遨游,我画了一幅画:是一个地球和两个航天员,在地上向我们招手致意,我们的老师赞我说你真棒,我参加了太空遨游之后,就对太空感兴趣了,我一直都在查太空的资料。

杜婷婷:通过这次活动,我回家查了许多有关太空的资料,也提出了许多问题,我真羡慕那些登上了太空的宇宙员叔叔,长大我也会像那些勇敢的宇航员一样,登上太空,在太空中飘扬着我们中国的国旗!是宇航员叔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惊喜、感动的一幕,我会永远记在心里,谢谢宇航员叔叔!

高翔:上次搞活动的时候我没有交画,看到别的同学被网上的老师点评,我真羡慕,如果我也能被评得那么优秀就好了。

王渝淇:我参加了“遨游太空”这个活动,我还为它画了幅画,被博士点评了,我很高兴。我查到了这个网,有许多人点评我的画。我还查了关于太空的资料。

赵家禾:参加了这次“太空遨游”活动后,我看到张老师制作的课件,十分佩服。我想课下问问老师是怎么做出的。在网上看到别人给我和同学们评论,我十分开心。我会接受他们给我的指点,让我进步。我要向我的同学孔加孙学习,他的文章写得特别好,想象力特别丰富。

教师小结

1.巧用网络,利用群体智慧,搜集教学素材

笔者主动利用群体力量聚集教学资源,利用好看簿在网络上发起神舟七号故事活动,邀请大家把关于神舟七号的资料故事都加入笔者的活动中。平时教学经常都感觉为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有时即使花了大量的时间也未必能找到满意的资源,如果能够把每一个人手中的少量资源都通过网络汇聚起来,那将会形成一个动态的资源库,采用这种模式来积聚和共创实践中所需的教学素材资源,使大家共同受益。

2.巧用网络,利用群体智慧,改进教学过程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知所措的时候,苦思冥想也不得要领,这时应该积极大胆地寻找网络帮助,把自己的教学打算主动到论坛中,获取其他老师的意见,来改进教学过程。 通过论坛来集思广益,同时也把教学活动分享给更多的老师,通过网络研讨促进有效的教学行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好看教研邮件列表得到了其他老师的及时帮助,并逐渐理清了思路,确定了“遨游太空”的教学设计。

3.巧用网络,利用群体智慧,拓展师生视野

笔者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上阅读点评其他学校老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作品。通过网络阅读,笔者开拓了视野,逐渐走出往日教学的局限。在本次活动的评价环节上,笔者邀请不同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参与作品的点评,以网络点评和班级点评相结合,突破了班级、任课老师作品点评给学生带来的评价片面性,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角度的欣赏和建议。当笔者宣布要邀请其他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为学生的作品进行网络点评时,有些没有提交作品的孩子们赶忙跑过来询问:“老师,还能不能再交了?”“老师,我下节课交行不行?”当把网络点评反馈给学生时,全班学生为得到点评的同学鼓掌祝贺。有的学生还表示接受网络点评的建议,继续修改,重新改进作品,还有的孩子表示要再提交另一份作品。有个别家中有上网条件的学生,跑来问笔者如何登录好看簿,希望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到网络中阅读他们的作品故事,并在网络进行留言点评。目前有两个学生在好看簿上注册了账号,了故事,并参与故事点评。

4.巧用资源,激发学生潜能,增加学生体验

当神舟七号问天的视频精彩片断投放在大屏幕时,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每个孩子的眼睛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当播放火箭发射成功、航天员成功出舱,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挥手致意并问好、五星红旗太空飘扬、翟志刚与总书记天地对话、航天员成功返回地球等精彩片断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有的同学还被感动得落泪了,那一刻,学生与视频产生共鸣。

在班级作品交流时,孩子们一边欣赏作品,一边与作者进行交流,谈论着自己的想法,如这个是什么意思?这个代表什么呢?为什么不用蓝色而用黑色呢?这部分为什么要这样画呢?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我觉得再……就更好了。作品的设计者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分享自己创作时的想法。令笔者感动的场景:轮到不善言谈的学生介绍作品时,其他学生非常理解他,并不时地鼓励:“你看,你的画的颜色真漂亮,这个地方,画得真好……”在同学们的鼓励下,不敢发言的学生也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孩子们交流得很开心,不时传来笑声,他们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因为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思维发散,学生的作品并没有局限于笔者要求的形式,两个学生运用电脑绘画进行创意表达,一个学生用演示文稿进行创意表达,还有一个学生将手抄报与手工相结合。

相关链接:

遨游太空教学活动设计,http:///index.php?title=Case-flyinspace

参与遨游太空活动的体会(三二班),http:///story/165030/

四年级兴趣小组遨游太空作品,http:///story/135126/

第9篇: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范文

举世瞩目的中国“太空第一课”

全国有8万余所中学的6000余万名师生统一集中到电视面前,期待着这堂“神奇”的太空物理课。

九点刚过,航天员王亚平就出现在屏幕前,只见她轻点脚尖,缓缓“飘”到讲台。在失重环境下,这位主讲精心梳理的马尾辫变成了蓬松的“毽子”,呈现出几分“笑果”。

在45分钟时间里,王亚平和她的助手们做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四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你知道如何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测量体重吗?王亚平第一个实验就演示给观众,她把助手聂海胜固定在测量质量的“质量测量仪”一端,然后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LED屏显示出聂海胜的质量:74公斤。

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四个失重条件下的物理实验,让电视机前的学生大开眼界,原来在课堂上老师只能讲解失重的原理,不能见到实际演示,而今天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物理课。

“这种演示方法,一定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说。

太空中的“趣味”课程表

目前除了美国的芭芭拉·摩根和我国的王亚平通过天地连线在太空授课外,其实国际空间站也制作了很多关于太空生活和实验的视频课件。目前,全球已有近320万学生从空间站下载并分享这些课件。此外,在美国有近百万学生亲自参加或通过“提问”方式参与了空间站的实验。

记者打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官网(nasa.gov),发现在LOGO下方就有四个明显的“标签”,分别提示面向“公众”、“教育者”、“学生”和“媒体”,四个部分的内容各有侧重。

再进入面向学生的部分,又会看到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的有针对性的内容。人们不仅可以在网上浏览这些来自太空,或者介绍太空知识的内容,也可以从网站上直接下载这些视频。

据焦维新介绍,这些视频内容主要还是体现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特征。比如宇航员如何穿衣、吃饭、刷牙等太空生活细节,还有在微重力环境下的跳绳、飞檐走壁等。

记者在互联网上也搜索到了“太空能不能掉眼泪”、“太空如何洗脸”、“太空中怎么玩悠悠球”等精彩视频。这些出自国际空间站的视频,用生动、独特的演示方式,激发着人们探索太空的热情。但是除了各种各样的“物理课”,太空课程表里还有没有其他课程呢?

“除了物理课,在太空我们还可以上生物课。在失重条件下观察动植物生长发育和生存变化。”焦维新说。

在国际空间站实验架的孵卵器中,就有专为学生进行生物课学习的小培育室,他们可将小植物和动物放到里面,观察它们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的生长和发育。国际空间站还曾专门为中学生开设生物课,研究一种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小蠕虫。小蠕虫分成地面对照组和太空实验组两组,学生们会仔细观察、记录蠕虫的生长过程和繁殖后代的情况。

为了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美国还曾开展“中学生地球常识”的教育计划。航天员会帮他们将一台数码相机带到太空,安装在国际空间站舱内的玻璃窗上。通过网络,学生操纵安装在空间站上的这台特制数码相机,在太空中选取最佳视角拍摄美丽的地球表面,再通过网络传到地面。学生们不仅看到了自己拍摄的地球上的海洋、山脉,而且还有机会从太空拍摄地球污染的情况,从而对环境保护拥有更清晰的认识。

向青少年播种中国“科学梦”

焦维新说,太空实验可以设计很多内容,我们需要更大的空间实验室,更好的平台。等我们的空间站建成了,所进行的科学实验范围更广泛了,我们肯定还会选择一些适合青少年的学习方式。

比如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极光,只是一个局部的情况,而在飞船或空间站上看到的肯定会是另一番景象;而观察地球也是一样,有时有云飘过,有时无云,而且在夜晚也将看到一片片的灯火,将这些只能从太空中看到的景象拍摄下来,一定可以制作出很好的视频课程。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