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云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云会计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云会计毕业论文

第1篇:云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一、学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诸多问题与指导老师当面交流时间少的矛盾解决方式

(一)提高学生的对完成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是增加学生与指导老师主动沟通的基础

本科新生进入学校后就应让学生明确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是授予学位的必要条件,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用往届因毕业论文不合格而未拿到学位的例子,打消学生侥幸过关的心理,端正态度。同时指导教师在指导环节也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待这项教学任务,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二)合理的选题是提高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积极性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点,合理的选题更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选题除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大小适宜,题目新颖以外,更应重视学生对此选题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和做事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三)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基础工作

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指导老师当面交流,一定要充分把握这一关键时间节点,最好在其进行临床实习之前能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并撰写开题报告。

(四)利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异地交流指导

传统的方式是电话沟通,其优点是直接快速,但很难直观地展示学生问题及资料。用QQ或微信,QQ和微信是当下应用最为广泛的交流平台,可以进行在线聊天,离线留言,传送文件,但不支持手写签名,图片绘制等功能,最大的问题是对资料的保存不安全。有道云笔记很好地兼备了这些功能,同时还有其自身更多的优点。

二、有道云笔记及协作功能在毕业论文指导中的具体应用

(一)功能简介

有道云笔记是网易有道出品的一款云存储软件,解决个人资料和信息跨平台跨地点的管理问题。具备文字、拍照、手写、录音多种方便快捷的记录方式;免费的云端存储空间,自动同步,有道云笔记采用三备份存储技术,数据被分别保存在三台服务器上,为数据提供三重保险;支持桌面版,网页版,iPad版,手机iPhone版,手机Android版,手机网页版等多形式,信息一处记录,云端存贮,多终端查看。

(二)有道云笔记及协作在毕业论文指导中的具体应用

1.下载和安装:分别下载和安装有道云笔记的手机、桌面客户端,手机用户根据自己使用的手机情况选择相应iPhone版,Android版下载号,可以注册网易通行证后登录,也可以用QQ帐号登录。

2.打开软件,进入操作界面,进入云协作,指导老师建立一个毕业论文辅导群后立即会显示一个群号,学生则选择加入群,输入刚才这个群号即可加入该群,这样指导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群进行一对多的辅导。群成员可以在线对各类文档进行编辑、修改等。

3.学生进入云笔记界面,选择新建笔记,输入笔记标题,在新笔记中输入要与指导老师进入咨询、交流的内容,也可以将论文初稿的Word文件插入笔记中。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手机或PC终端随时进入有道云笔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可以直接在云笔记中打开学生的Word文件,点击审阅-新建批注,对学生论文写出修改意见。

4.在有道云笔记的编辑状态,指导老师将学生可以参考的各种论资料以插入附件的形式保存在笔记中,供学生使用,这些附件可以是Word,PDF,PPT,甚至是图片和视频文件。

5.有道云笔记在手机端提供了录音记录功能。灵感的思路往往在不经意中突然而至,无论是学生还是指导老师只要想到了关于论文的各种问题,而此时又不方便打字时,利用这个录音功能很好地记录下来,当然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个功能学生和指导老师可以进行语音交流。有道云笔记在手机端同时也提供了手写功能和涂鸦功能,利用手写功能进行原笔重现增加了交流的亲切感。护理学涉及了许多技能操作,学生可以用云笔记的拍照片功能记录下自己技能操作的瞬间并保存在笔记中,老师可以用涂鸦功能点选其操作中的不足,并配以文字说明。

第2篇:云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互联网+”;人才市场;就业大数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105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1- 0212- 03

0 前 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有增无减,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过765万,再加上往年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以及留学归来的学生,预计将有1 000万的大学生同时竞争就业岗位,就业形势的严峻可见一斑。“互联网+”是创新2.0时代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2015年3月5日,总理就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新的发展潮流中,如何依托“互联网+”教育理念来探索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新出路至关重要。

1 互联网就业信息分布结构情况

经调研云南省主要就业信息网站包括考试人事网(http:///)、云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http:///)、昆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http:///)、云南人才网(http:///)、昆明人才网(http:///)、昆明教育人才网(http:///)等,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成无规律分布在海量网上信息中:(1)云南省公务员考试信息模式单一,没有形成复合信息传播模式,考生省级公务员考试落选,就必须重新选择就业信息检索通道和方式;(2)云南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存在平台多样化,时间交叉接点多,要在网上海量信息中找到准确的就业信息,必须分行政区域、分行业、分工种、分时段检索就业信息,现在网上海量信息中不仅有干扰信息而且废弃陈旧信息堆积,还需要进一步甄别分类整理才可以使用,且没有准确的网络地址,不一定获取到准确的信息。总的来说,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目前主要还是停留在利用互联网,但是没有形成“互联网+市场”就业模式,就业分散而不集中,没有形成就业信息大数据。

2 “互联网+市场”就业模式的优势

首先,“互联网+市场”就业模式能够更加全面的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和创业的机会。通过构建功能完善的信息平台,整合云南省考试人事网、云南人才网、昆明人才网、昆明教育人才网、以及云南省所有县市区(128个县)和人力资源公司的就业信息,形成云南省就业信息大数据,学生可以通过操作终端来获取实习、就业和创业的相关信息,为毕业之后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互联网+市场”就业模式能够为人才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提供便捷的人才筛选服务,用人单位招聘到需要的人才,促进企业用人和求职者就业,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在网上远程供需洽谈,实现企业网上招聘和入职[1]。

第三,“互联网+市场”就业模式不但能够使信息终端平行获得信息,还能使整个就业信息物超所值。随着网络5G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速度也有了质的飞跃,那么快速获取信息的通道就是移动指端信息设备,智能手机的多种渠道上网,使得微信以及APP信息平行传播得以实现,所以建成“互联网+市场”就业信息大数据,可以使信息能够在的瞬间在整个网络中平行传播,只要求职者手上有一个移动信息设备就能检索到相关的信息。

第四,互联网+市场”就业模式能够实现行业、时间、空间的综合检索,有利于就业形势的宏观政策调控和微观决策。就业指导部门可以整合就业信息,并建成就业信息大数据,求职者可以实现各级各类就业岗位、考试时间、地域等的位比较检索,宏观上把握就业导向,获得岗位的微小差别,找到最适合自已的岗位,成功就业。

第五,“互联网+市场”就业模式能够提升高校在市场及社会中的地位,能够有效的促进校企合作。在“互联网+市场”就业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深入市场进行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在毕业之后迅速准确定位,实现专业对口就业,适应市场工作要求,这就会提升高校在市场企业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从而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第六,“互联网+市场”就业模式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支持。建成就业信息大数据,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对就业信息进行相关的结合分析,多角度了解就业有关的情况,不仅可以横向比较也可以纵向比较相关的就业数据,而且可以实现动态ERP数据透视,为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的依据。

3 “互联网+市场”就业模式的现实基础

3.1 高校、学生及市场上用人单位三方对接的意愿

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积累就业经验,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许多高校将专业实习纳入了课程体系的范畴中,以期促进高校、学生与市场上企业的对接。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实习过程还是毕业就业的过程,要想找到合适的单位并不容易,虽然高校积极促进实习课程的开展,加强校企合作,但学生的实际实习成效并不显著[2]。而对于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来说,要想招聘到符合自身要求的毕业生也存在诸多困难。由此可见,无论是高校、学生还是用人单位,都对三方对接有着强烈的意愿,都需要一个将三方信息连接起来的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市场”就业模式呼之欲出。

3.2 国家政策支持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人大会议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强调应当积极加强在线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完善信息服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指出,应当积极加强就业信息服务,构建相关部门、高校、市场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云南省也了《云南省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的通知(云人社发〔2010〕278号)》、《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昆政发〔2009〕33号)》等一系列文件精神,要求加强高校毕业生工作,做好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为云南省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3]。

3.3 互联网技术保证

从本质上来讲,“互联网+”指的就是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技术体系(包括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技术、APP等)在经济、社会及生活中的应用,其中,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及移动互联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打破了信息交互的时空限制,这正是“互联网+市场”就业模式所需要的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

4 云南省毕业生“互联网+市场”就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1 云南省大学生就业网络服务

云南省人才市场调研数据显示,云南人才网(http:///)能够为市场上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岗位信息服务,能够为毕业生应聘提供网上报名和简历投递服务,截止到目前为止,注册用户数量达到了136 795户,有效简历112 201份,网站上长年保有的有效职位达到了1 000余个,并设立了千企百岗工程,创建了线上线下联动机制,能够提供立体化的招聘服务和就职服务,能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登记、档案、户口保管等就业保障服务[4]。在“互联网+市场”就业模式下,昆明市人才服务中心教育分中心开展了特岗教师人才招聘服务,通过教育人才网来昆明市教师招聘信息,促进了市场与人才的对接。此外,云南省各大高校积极建立就业学生信息宣传网站,与全省人力资源W和中介人才服务公司对接,真正实现了“互联网+市场”,打破了市场上用人信息和人才信息流通的壁垒。

4.2 “互联网+”人才市场

对云南省人才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昆明市人才网、昆明市教育人才网以及全省各地建立的人力资源网和中介人才服务公司建立的招聘网站,如智联招聘、猎聘网等,通过网上人才市场“APP”可以对云南省就业信息情况进行检索,虽然就业网站众多,但能够实现“一网,多网联通,一站式使用”,就业岗位信息能够根据行政区划分层进入到各级就业网站中,实现分门别类的检索,实现就业人才信息网站资源的统筹整合,提升就业信息浏览的即时性和全面性。总的来说,云南省就业信息网建设发展十分迅速,对“互联网+市场”就业模式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索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孤岛”等问题,应当积极应用网络“APP”技术,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互联网+市场”就业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4.3 APP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云南招聘网已开发了云南招聘APP,开通了云南省所有地区、市、县招聘频道,覆盖了全省的网络求职招聘。云南招聘网电脑版()和云南招聘网手机版()同步运行,实现了手机移动指端求职的快捷方便,使求职招聘无处不在。目前云南招聘网APP存储有效简历100余万份,单位会员10万家,每日提供有效就业信息8万多条,集网络招聘、猎头寻聘、招聘外包、劳务派遣、人事、报纸招聘、现场招聘等服务于一体,为公务员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招聘提供全面的招聘宣传和综合的人力资源服务,面向个人提供免费的求职信息、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实现了就业信息指端高效便捷检索和使用,促进云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5 结 论

“互联网+”时代下,构建“互联网+市场”就业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前提是要建成就业信息大数据,呼吁国家、省、市要进一步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整合现有网上信息,借助APP等网络信息检索手段,以最便捷的方式了解到相关信息,最节约成本的方式检索就业行业信息,实现求职者就业创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本文以云南省“互联网+市场”就业模式探索实践为例,研究了“互联网+市场”就业模式的优势、现实基础及具体实践成果,旨在为就业政策的制定,就业形式的探索,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等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翟丽.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就业模式创新探索[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4-6.

[2]吴麦语. 高校就业网市场化运作方法与对策的探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

第3篇:云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毕业条件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2006年亚马逊推出弹性计算云服务,2006年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提出“云计算”的概念。从此云计算产业迅速发展,人才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型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需要对社会经济服务。进而如何培养对接云计算产业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云计算专业的建设也势在必行。

2.专业建设背景

云计算产业是支撑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产业。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中指出,云计算软件属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2014年3月,国务院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2015年1月《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指出,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云计算相关人才,加强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为云计算发展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人工智能列为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2016年,教育部正式设立“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如何建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培养满足产业需求的技术人才是本专业迫切解决的问题。专业建设将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6个维度进行探索与实践。

3.专业建设内容

3.1产业对接

社会经济与产业的发展直接体现在对人才的需求上,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事什么样的岗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通过对行业调研、分析云计算产业生态链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产业位云计算产业与服务支持行业。由于各行业的IT服务对云计算的要求切实存在且又各不相同,因此其服务的行业领域可以宽泛的属于各个行业。专业涉及核心内容仍属云计算领域,因此主要的服务行业可以归并到云计算基础设施与平台,云软件,云服务领域。专业对接的岗位群:云运维工程师、云实施工程师、云产品销售工程师、云技术客服工程师、云安全工程师、云平台架构师。

3.2人才培养目标设置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以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毕业素质以及今后的可持续学习与发展为立足点,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从5个层面进行了设置,如表1所示。根据培养目标再细化毕业生的毕业要求,细分毕业指标点,确保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3.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本专业以项目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引领、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融入职业资格证要求,构建“四方多元三证并行”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其中四方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元指“嵌入式培养+N”的培养模式,即与中兴能源(云泰)合作的嵌入式培养、与知途阿里云合作培养、政企校合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多元培养模式。三证并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需取得毕业证书、英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三证。

3.4课程体系建设

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深度分析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度融合,将典型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相结合,重点突出专业工程项目核心课程,构建以技能培养、校企融合为主线兼顾学生创新创业的双线并行的课程体系。同时通过调研,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课件、视频、教材、图片、案例、试题6个维度构建核心课程的课程资源。

3.5条件建设

要发挥人才培养规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这要求专业实践条件与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匹配。本专业的实践条件主要分为3个层次:专业基础能力的实践培养依托软件中心实训中心与网络实训中心;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依托云计算实训中心,目前实训中心拟建设云安全实训中心、公有云实训中心和私有云实训中心;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目前已与中兴能源、知途阿里云等共建校外实践基地。

3.6人才培养质量建设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上构建云计算专业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设计了“具备从事云计算应用技术专业领域的工程素养”、“具备从事云计算应用技术专业领域的工程师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云计算应用技术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毕业要求,细分为28个指标点;课程与毕业指标点一一对应。在教学上,执行学院二级督导、三级听课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学校开发工程云课堂,为老师提供了信息化教学平台。推进义赛促学,以赛促改,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建立完善毕业生工作反馈制度,注重毕业生情况的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社会对学生情况的评价。

4.结束语

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促使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增设。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建设上,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5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竞争,社会对高职层面的工程教育的认识不断提升,本专业将进一步结合《悉尼协议》,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做进一步地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郭秋萍,赵静,单欢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建设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5.9:105-110.

[2]刘晓,刘晓宁.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提升高职专业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3.4:69-71.

[3]邹洪芬,赵航涛.高职院校“专业对接园区,科研反哺教学”的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26:12-14.

[4]付云.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新专业开发探讨[J].高教论坛,2013.12:121-124.

第4篇:云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一、积极推动和落实。上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顺利

2013年是就业严峻的一年,我省高校毕业生超过13.8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万人。要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任务十分艰巨。自去年11月2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以来,教育部多次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今年5月,国务院、省政府先后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计显示,目前毕业生就业工作时间过半,完成的任务也过半。上半年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重视、支持氛围更加浓厚。省委秦光荣书记、李纪恒省长、李江常务副省长、李培常委、高峰副省长分别就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省委常委、李江常务副省长,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李培书记、高峰副省长等领导深入高校调研、指导就业工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云政办发74号文件,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重要的政策保障。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密切协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对接。各高校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二是责任和服务的意识不断增强。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高校认真履职,强力推进。各高校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和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等方面积极探索,特别积极推进创业创新教育和“走出去”就业工作。刚才5所学校的交流发言,都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出了成效。三是广开门路,拓宽渠道,推进就业。教育部门和高校构筑平台,做到了“政策透明公开,指导深入扎实,服务全面快捷”。四是“中国梦・云南青年志在四方”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深入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工作谋划早,要求具体。五是招聘活动丰富多样,举办招聘会350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超过22万条,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今年昆明理工大学入选2012~2013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典型的50强高校。

二、正确认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和任务

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专业设置同质化结构性矛盾突显,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困扰不减,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形势逼人。一方面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学校就业工作推进不平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喜忧参半。工作推进中反映出,部分高校还存在一些基础性学科、长线专业就业率不高,办法不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不紧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中专升专科、专科升本科的高校,一把手重视不够,政策宣传不广泛,就业指导服务不深入。一些高校在“走出去”就业方面还缺少办法,缺乏主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的会议既是工作推进会,也是工作机制和目标任务倒逼会议,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按质按量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

当然我们更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变化。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云南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翻两番、增三倍、促跨越、奔小康”的目标,打响“园区经济、非公经济、县域经济”三大战役,确立“一区、两带、四城、多点”的建设思路,建设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实施工业跨越发展,推进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等,推动云南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和云南桥头堡建设,给大学生创业就业带来了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教育部门和高校必须紧紧抓住“十二五”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紧紧抓住云南省实施桥头堡战略的重要机遇,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立足校园抓就业教育和指导,立足社会抓市场培育和开拓,推动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三、突出重点,开拓创新,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最为关键的时期,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切实做到“六抓”。

(一)抓落实。用好政策,关键在抓好宣传、解读、推进工作。近年来国家和云南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今年国务院又出台了35号文。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云政办发74号文,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支持高校校园招聘会、提供求职补贴等方面制定了更加优惠的政策,并就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教育、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就业队伍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应该说今年是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最实,投入力度最大,惠及范围最广的一年。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以开展“质量年”活动为契机,全面宣传和落实国家和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最大限度地将政策惠及到位。各高校要结合校情,制定具体贯彻实施意见,确保今年在工作创新方面有突破、有特色,在规范管理和指导服务方面上水平、出质量。

(二)抓重点。大力推进创业创新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突出重点,建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把实践育人作为高校加强创业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教材建设、队伍建设、平台搭建上下工夫,努力实现“创业政策比较完善、创业教育基本普及、创业平台较为健全、创业氛围更为浓厚、创业成果更加丰富”的工作目标。目前高校毕业生已取得毕业生证书,进入完成贷免扶补工作任务的关键时期。省政府今年明确要求“贷免扶补”扶持大学生不低于扶持总数的8%,各高校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强与各州市教育局的沟通协调,推荐符合条件的创业毕业生,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确保今年教育系统400名贷免扶补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三)抓亮点。全力推动“云南省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行动计划”。在分析调研的基础上,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制定了“云南省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行动计划”,指导思想和计划任务是,鼓励云南省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走出云南到省外就业,在全国各地、国家各部门和单位工作,在改革发展的第一线了解国情、砥砺品格、增长才干,为全国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为培养云岭英才的长远大计奠定基础,从2013年起,努力实现每年1万名云南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创业的计划任务。推进潜施明确要求,一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鼓励、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深化“我的中国梦・云南青年志在四方”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自觉培养和发扬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成长成才。二是建立输送机制。积极依托“部省合作”、“省校合作”、“央企入滇”等平台,利用“校友联盟”和职业教育集团等平台,主动加强联系和协调对接,逐步建立向省外用人单位输送我省高校毕业生的机制。争取与中央企业和省外产业园区开展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建立定期招聘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合作关系。三是强化指导服务。进一步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服务,为毕业生提供“走出去”就业、能力竞聘、环境适应、心理辅导等相关培训,提高指导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开展省外就业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做好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信息服务。四是组织专场招聘。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高校要主动赴省外接洽用人单位,定期召开省外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通过开展“省外用人单位进校园”就业招聘双选等活动,推动高校和用人单位优势互补、共同受益。五是设立奖励资金。对云南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出省就业创业比例达到本校云南籍应届毕业生10%的高等学校,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按每超出1名毕业生500元的标准,对学校给予奖励。省财政安排专项奖励资金,实行以奖代补。

(四)抓难点。全力做好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工作。今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将全国征兵时间由冬季调整至夏秋季”的重大决策,将征兵时间与学生毕业时间衔接起来,开通了青年学子从“校门”到“营门”的直通车,更加有助于他们实现参军报国、砥砺成长的理想。目前征集大学生入伍工作已全面启动,时间紧,任务重,程序多,要求高,务必高度重视。由于高校毕业生已陆续离校,给征兵动员和宣传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和不便。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把征集大学生入伍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迅速组织动员,切实抓紧落实,将组织动员、征集报名、体检政审等各环节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明确到位。要深入宣传发动,大力开展政策宣讲和典型宣传,帮助大学生准确地了解征集政策和流程,形成毕业生参军光荣、大有作为的良好氛围。教育系统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和就业信息服务等工作,逐项落实优惠政策。

(五)抓质量。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就业的质量;另一方面是指导服务的质量。就业质量我们还将建立不同的平台,汇集毕业生就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积极探索和研究就业质量的内涵、标准、推进办法和考评方式,力争在就业质量提高方面有新的突破。这里要突出抓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一要努力提高服务意识。教育行政部门要服务好学校,服务好学生,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项目扶持。高校要以学生为本,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立足校情,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要强化实践育人,围绕市场需求,使教育教学模式更加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建立招生、培养、就业的长效机制,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二要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各高校要确保“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加快建设示范性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名师”评选,建立名师库。今年云政办发74号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按照1:500的师生比配齐校级专职就业工作队伍。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纳入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范围”,各高校要尽快拿出具体操作办法,解决好就业指导教师的配备和发展问题。今年省教育厅启动“示范性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建设和评选工作,以高标准就业服务机构促进高标准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高校要统筹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切实发挥校园市场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作用,推进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加强理论研究和工作创新,以课题研究引领创业就业工作科学发展。三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各高校要加强管理,引导和规范学生及用人单位诚信签约,务必做到“四不准”。要加强就业率的自查、督查工作,严格实施就业信息统计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高校、院系要逐级开展就业统计核查,确保就业状况的真实和就业统计数据的客观、准确,对就业率不高的院系、专业,高校要认真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强力推进。对虚报、谎报数据的,将严肃处理。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将适时组织开展统计督查工作。四要做好毕业生离校前后的对接和离校后跟踪服务工作。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列入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离校后联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渠道和相关保障政策,开展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跟踪服务。要加强与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有效衔接,做到信息、资源共享,通力合作,保证毕业生得到相应的帮扶,尽快实现就业。

第5篇:云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就业途径更畅通

(一) 就业渠道更宽

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主要有十个:一是公务员考录;二是事业单位招聘;三是应征入伍;四是到村任职;五是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六是招考研究生、专升本;七是企业吸纳;八是就业见习;九是自主创业;十是灵活就业。《30号》文件提出,我省在继续发挥好原有渠道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作用的基础上,将结合全力推进全省城镇化进程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及生活性服务业,充分发掘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就业潜力,创新农业科技、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渠道。

(二)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待遇有保障

继续实施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就业服务项目。推进“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实施。艰苦偏远地区乡镇考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可适当降低考录招聘门槛。按照中央和省出台的有关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应征入伍以及到我省25个边境县、市和3个藏区县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就业,并且服务期满3年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到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在所在地办理落户手续,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高校毕业生到我省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申报相应职称时,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要求。

(三) 小微企业吸纳就业政策更完善

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以享受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单位应缴纳部分)。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招收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达到规定比例的,可按照规定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政策。高校毕业生到小型微型企业就业的,其档案可由当地市、县一级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免费保管。

就业准备更充分

我省将继续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各有关部门、高校要密切协作,做好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强化就业见习和培训,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准备。

(一) 各项就业服务有效连接

文件要求,我省各地、有关部门、高校要密切协作,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保证服务不断线。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实名登记,可享受岗位信息、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等“一对一”的就业创业帮扶服务。

(二) 就业见习补助进一步提高

鼓励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提供适合高校毕业生的见习岗位,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以上的用人单位,从2015年7月1日起将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生活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700元。

(三) 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加大

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创业培训范围从毕业年度大学生放宽到毕业前2年的大学生。

就业帮扶更全面

我省将进一步加大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力度,对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连续失业一年以上高校毕业生,可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并按照规定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一) 拓宽享受求职创业补贴的人员范围

继续加大对困难家庭、少数民族(3个藏区县和8个人口较少民族)、残疾高校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将享受政策对象范围拓宽到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

(二) 灵活就业可获补贴

离校1年内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并按照规定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后,可以享受最长不超过2年、数额不超过其实际缴费额2/3的社保补贴。

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

创业扶持更优惠

文件明确,我省将结合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新特点,加大各项创业政策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更好的为大学生创业者服务。

(一) “十百千万计划”力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2014年-2017年,我省将实施“云岭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计3年扶持2万名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带动6万人就业。从2014年起,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十百千万计划”。

“十”:在省财政安排500万元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资金的基础上,再增加500万元,作为补助资金,鼓励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企业、高校等组织通过自建、合建、联建等方式,建设以大学生为重点的青年创业示范园。每年评审10个省级示范园区,给予每个示范园区100万元的资金补助。

“百”:对毕业学年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经营实体,经项目评审后,每年评选200个,给予3万元-5万元无偿资助。

“千”:对经“贷免扶补”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扶持,稳定经营2年以上、带动就业5人以上、偿还贷款记录良好、并按期纳税的优秀大学生经营实体,通过项目评审后,每年评选1000个,协调金融机构再次给予2年期50万元以内的贷款扶持,并按人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60%给予贴息。

“万”:加大大学生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进校园、进园区、进社区”活动,将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前2年的学生纳入培训对象范围。每年计划对15000名高校生进行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二) 大学生开“网店”有新政

开办“网店”的大学生创业实体纳入创业扶持范围:贷款方面,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实体,可以依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申请贷款扶持并享受贴息;补贴方面,毕业5年内高校毕业生开办网店,持续经营半年以上,且月收入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经认定后,可以享受2000元的一次性资金补贴。

(三) 贷款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我省将加大“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对自主创业大学生的扶持力度,将小额担保贷款调整为创业担保贷款,“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统一为10万元,对个人发放的“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按照规定给予贴息。将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由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提高后增加的10万元贷款,按照规定给予2年期的贴息。同时进一步优化贷款审批流程、降低贷款门槛、落实跟踪服务措施,同时通过完善抵押、质押、联保、保证和信用贷款等方式,多途径为包括留学回国学生、开办网店的大学生在内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融资帮扶,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

(四) 给补贴、降门槛、免税费

我省高校毕业5年内(含毕业学年)在省内创业的大学生创业实体,如果没有享受过大学生创业园区孵化政策,可以享受5000元的一次性场租补贴。

另外,2014年起,我省高校毕业生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独资企业不受出资数额限制;符合规定的新办小微企业经工商部门备案后允许试营业1年;部分非货币资产可作为企业注册资本;创业人员可以租赁宾馆、酒店、商场等作为经营场所;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持《就业创业证》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照每户每年9600元的限额标准依次扣减部分税费;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应届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含)1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照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政策覆盖范围更广

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覆盖范围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扩展到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技班毕业生。

(一)同等享受就业见习生活补贴政策;

(二)同等享受就业培训、创业培训补贴政策;

(三)同等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安置在公益性岗位上的人员同等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

创业环境更优良

我省将采取积极措施,完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措施、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强化宣传舆论引导,切实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

(一) 完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

我省将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加强网络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省级“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库”,在高校设立就业人才服务工作站,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进校园、进园区、进社区”活动,组织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服务对象的专项服务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搭建信息平台,促进就业岗位供需信息对接。

(二) 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我省一直重视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文件中对促进就业公平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用人单位招聘不得设置一系列限制性条件;国有企业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除涉密等特殊岗位外,招聘信息要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网站公开,报名时间不少于7天;对拟聘人员应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各地将放开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转正定级表、调整改派手续不再作为接收审核档案的必备材料。

(三) 强化宣传舆论引导

我省各地、有关部门、高校将充分发掘传统媒体的潜力,创新开发应用新媒体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用贴近高校毕业生的宣传形式和宣传语言,进一步强化政策宣传的力度,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广大高校毕业生将可以通过微博、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便捷的渠道,高效、及时的获取需要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

 

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相关文章:

1.2016年云南大学生创业扶持优惠政策

2.2016云南大学生创业政策

3.云南省在校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4.云南大学生创业政策

第6篇:云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状况 就业质量 提升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也由过去的“计划分配”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配置模式。自主择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天地和择业自主性,但是,由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不足,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层次低,造成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再加上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人数的连创新高,“史上最难就业季”已持续了三年。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云南省达到13.8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云南省达到15.2万,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云南省达到16.2万;屡创历史新高。日益庞大的毕业生群体见证了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从数量来看,云南高校毕业生在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高。据《云南省2014/2015学年初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云南省省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824451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3%。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6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67所;成人高等学校2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30所;高职(专科)院校37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与东部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相比也差距明显。那么,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呢?基础教育、高考招生、高等教育制度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都存在较大问题,社会文化、职业价值导向偏差也带来不少问题。所以,需要从教育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顶层政策设计、文化导向、职业价值等方面着力,通过多条途径形成合力来提升云南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一、就业质量标准的定义

目前,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关注的热点之一。就业率作为社会衡量一个高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参照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影响了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但就业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高校及其专业毕业生的市场供求状况,简单反映高校在某一阶段就业人数及其比例,是“量”的概念,无法全面反映毕业生流向、就业结构、毕业生满意度等复杂的就业现状,无法对就业进行“质”的评价。因此需要明确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定义。所谓就业质量应该是一个评价体系,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从就业机会的获得上体现就业竞争力;从薪资收入、工作环境等指标体现就业的主观满意程度;从工作的稳定率、专业的对口率、职业发展空间等岗位特点体现职业发展趋势。总的说来就是人职匹配的程度。

二、云南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1.大学生就业情况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盲目突出应试能力,在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基本缺失,学生在报考大学时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倾向,同时对高校各专业的社会前景缺乏客观认识,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现行的高考平行志愿录取机制造成大量专业调剂,因此很多大一新生对录取专业不满意,难以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及专业学习。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职业生涯的概念认识粗浅,仅停留在“考证”、“职业热门”“行业收入”等问题上,职业能力准备严重不足。由此造成云南高校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造成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无法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就业行为茫然无措,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而就业之后违约率较高,跳槽、离职率也比较高。

2.云南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云南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多沿袭传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和职业咨询仅作为“点缀”,并未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培训和个体咨询。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还有相当距离。云南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仅仅是选修课,甚至几次讲座的水平上,而且关注的焦点是毕业生,较少能从低年级就开始职业生涯的引导和教育。这就造成云南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教育现状与全国相比处于明显滞后的地位。

其次,云南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上也存在明显差距,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起点低、质量差、理念落后,就业服务基本上是以就业推荐、就业派遣、外联企业、举办校园招聘会等传统形式为主,就业服务质量停留在粗放的就业集市的低水平上。

云南高校尚未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开发就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工具,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大学生就业能力标准与评价方法”等,并建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就业能力数据库”。云南高校尚未建立就业反馈招生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缺乏学校与毕业生回访机制。未能充分听取毕业生对教育教学的反馈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3.用人单位未能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用人单位招聘时倾向于聘用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但大学毕业生工作经验贫乏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没有实行实习生制度,这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所欠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基础教育为大学所提供的是应试型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的毕业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高校师资队伍存在制度缺陷,高校老师没有在用人单位工作过的经历和经验。由于人事制度、以及学校本身等多方面原因,学校进人条件都是要求博士学历,低于硕士研究生的学历不能入编,使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进不了学校。最重要的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障碍,大学课程中普遍缺乏新内容,高校教师使用的教材,引用的案例,几年、十几年不变,这些都从机制上面影响了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影响学生与社会的接轨。

用人单位应主动与高校寻求人才培养协作的共识。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是企业和高校共同发展的需要,在有利于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给企业带来更大效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在实践中尽快成才。这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创建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发展的双赢局面。

4.人力资源保障和教育行政主管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1)人力资源保障方面的薄弱环节

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就业服务在云南劳动力市场一直非常薄弱。人力资源保障部门首先是加强工作岗位需求信息平台建设;解决就业信息与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对接的问题。其次,创造就业岗位,推动经济发展,引导就业方向。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制定政策、制度。目前,制度、政策的调整缓慢,例如:越是发达地区、垄断行业收入越高,与边远基层和落后农村形成强烈反差。应加快清理制约人才合理流动的各类限制性文件,出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社会保障文件,促进大学毕业生多层次、多渠道就业。

(2)高校发展与布局存在的规划问题

目前,云南高校数量达到69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跨越式的成果。但是,云南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存在较大问题,办学定位含混不清,招生缺乏科学论证,招生与就业不挂钩,专业设置盲目无序,学科建设重叠浪费,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对应,培养质量与与行业要求背道而驰等等。例如:全省农林类、师范类院校数量过多,专业重叠,毕业生过剩。而工科类院校数量较少,专业发展不足,毕业生相对稀缺,用人单位招聘比较困难。所以,应该进行宏观调控,统筹协调高校的重组、整合、发展。比如:将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的农林类优势学科合并吸收省农科院、林科院合并建成农林学科优势的特色区域高水平大学――云南农林科技大学;将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的交通、机电、工业、工程类专业合并建设成为培养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区域高水平大学――西南工业大学。

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就业工作考核把就业率作为重要指标。但是毕业生的就业率由学校调查填报,而非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失业或(待就业)登记制汇总形成,造成高校在就业率上注水的冲动。

三、对策与建议

第一,引导云南高校加强与行业、产业等用人单位的沟通,创建高校校长和企业家例行的峰会沟通机制;建立工程师、教师双向交流、交叉培养机制;建立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实训、实习、见习机制。

第二,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用人单位应完成角色意识转换,强化人才开发制度建设,推行规范化人才制度管理。用人单位要创建并不断推动大学生实训、实习、见习制度的形成。

第三,建立权威的就业公共信息的统计和制度。

第四,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搭建创业平台,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第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发展趋势等,研究和制定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人才培养的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

第六,对省属高校进行宏观调控,统筹协调高校的重组、整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虬,周舟,辛继龙.云南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6(2)

[2]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问题、实例、解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王宏虬,王璐,汪飞.云南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5)

第7篇:云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1)凝练专业特色,准确定位专业目标。各专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求,明确专业培养定位,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2)强化专业和实践教学。各专业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适当增加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学分,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实践、突出专业特色。要保证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理、工、农类专业)。

(3)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计课程模块。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在能力、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培养框架。科学合理地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验课、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比例。

(4)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改革公共课程,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云南农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自2003年成立并招生以来,高度重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研究工作。2010年,根据学校《云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施意见》,工业工程系在2007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广泛收集资料,学习和参照国内外高等院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要求,反复讨论并充分征求本专业教师及学生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订工作。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

2.1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基础;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能应用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在各级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决策、运营、评价、优化等工作;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工程基础、管理工程基础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研究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与控制;接受应用工业工程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规划、开发、设计、运营和评价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能力。

2.2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强的本国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系统掌握机械工程、管理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等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4)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5)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协作精神。

2.3工业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及主干课程

工业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是机械工程、管理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其主干课程包括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运筹学、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学、生产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等。

2.4工业工程专业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工业工程专业要完成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服务)系统实习、工业工程专业综合训练、运筹学课程设计、数据库技术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2.5工业工程专业的修业年限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三至六年。有条件的学生在按要求修满规定学分的前提下可提前毕业,但最低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对不能在4年内按要求修完规定学分的学生,经学校批准后可以延期毕业,但修业年限最高不得超过6年。

2.6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学分要求及授予学位

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毕业时应修学分为176个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模块35学分,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类课程选修12学分,学科公共课模块20学分,专业基础课模块25学分,专业课模块21学分,专业选修课30学分,实践教学33学分。工业工程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工业工程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既有鲜明的工程属性,也有明显的管理特征。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对各种类型的系统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能够对系统问题进行规划、解决和阐释,使系统优化,系统效率明显提高,并因此具备领导跨学科团队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研究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工业工程学科的课程体系,协调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与工程专业、管理专业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云南农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课程体系是平台式和模块式相结合的复合型结构。课程纵向设置包括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横向设置以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形成纵横交错的复合结构。工业工程学科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数理统计、工程技术、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其研究领域从制造业扩展到商业、运输业、服务业及政府部门。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满足专业发展的要求,其课程体系必须包括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大平台。

3.1素质教育平台

包括公共必修课模块(35学分)和公共任意选修课模块(不低于12学分),这部分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也是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公共体育基础课、政治理论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

3.2专业教育平台

(1)学科共同课模块。包括高等数学I、高等数学II、线性代数与概率论、普通物理学、普通物理学实验等5门课程20学分。

(2)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机械制图、管理学、机械制造基础、运筹学、数据库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基础工业工程、工程经济学等8门课程25学分。

(3)专业课模块。包括人因工程学、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控制欲质量管理、系统建模与仿真、项目管理、制造技术与制造系统等9门课21学分。

(4)专业选修课模块。提供CAD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学、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原理、微机原理与运用、市场营销学、应用统计学、控制工程原理、产品开发技术与管理、专业英语、供应链管理、工业工程专业系列讲座等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修30学分。

3.3实践教育平台

(1)公共实践模块。包括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军事训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毕业论文(设计)等,共计11学分等内容。

(2)专业实验课模块。包括普通物理学课程试验、工程力学课程试验、电工与电子学课程实验、数据库技术课程实验、运筹学课程实验、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人因工程学课程实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实验、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实验等,共计12学分。

(3)实习实践模块。主要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服务)系统实习、工业工程专业综合训练、毕业实习以及本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等,共计22学分。

4问题及建议

工业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培养,培育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虽然我们对云南农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修订和研究,力求科学合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云南省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云南地处西南边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工业工程专业的认知程度有限,制造企业中几乎不设工业工程部门和工业工程师岗位,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对口就业困难。

(2)区域内缺少以集中化管理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为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为工业工程教学提供高新技术教育训练平台的工业工程研究中心,学生少有机会接受工业工程专业先进技术培训和实践的机会。

(3)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由于教学经费的限制,学校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课程建设的需求,教学过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理论性、系统性、专业性、知识性,结合实际的案例式教学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训练不足。要解决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工业工程是系统的综合优化技术,是解决系统优化,提高系统效率的学科专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加强工业工程专业的宣传,让社会充分认识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②切实加强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工业工程作为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学科,其生命在于实践。学校的实验室是学生实践的第一课堂。

第8篇:云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是指用电工电子技术及装置使生产机械或生产过程实现自动控制的一门多学科综合的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在现代产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各种类型工业生产机械的单机自动化、以自动完成某产品的全部加工工艺为目的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工业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自动化等,已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主导。随着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旺盛,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有适应时代特点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了我院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过程中,“有的放矢”,完成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毕业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顺利就业,根据专业的职业面向,必须进行调研,深入走访各行各业,专家学者,获取多方意见和建议,做好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分析,构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顺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调研目的

为主动追踪电气自动化技术更新步伐,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无缝对接,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及内涵建设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我国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方向,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经深入地走访了解当前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情况,企业现有技术人员的学历状况、人才来源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类型(工种)及人才需求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成长规律等方面的信息,掌握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变化趋势,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关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确定提供基础素材,为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建设、教学活动设计等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和市场检验标准,把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内容及质量。

二、调研方法及内容

专业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对企业采用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访问企业的领导、人事管理部门和生产技术人员,有条件的企业召开专家访谈会;对学生(主要为机电专业学生)采用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对优秀的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和回访。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方法与步骤,此次调研的内容分为两大方面:一是调查厂矿企业、电力行业等,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情况,企业现有技术人才的学历状况、人才来源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类型(工种)及人才需求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成长规律,特别是对口高职学生的职业岗位及职责、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应学习的课程等。二是调查高职学院,如昆明冶金专科学校、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近年来毕业生实际从事的就业岗位及职业成长过程。

此次调研的内容主要是调查厂矿企业、电力行业等。学院坐落在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有各类大型、中型、小型电气自动化企业坐落其中,如“云南泰华食品有限公司”、“昆明大麦地食品有限公司”、“昆明顶津食品有限公司”(康师傅)、“云南康立信科技有限公司”、“昆明变压器厂”、“云南易初明通工程机械维修有限公司”、“上海紫光”、“云南陆航物流服务有限公司”、 “云南泛亚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浩宏物流集团”、“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绿生中草药开发有限公司”、 “云南希陶绿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五彩印务有限公司”、“云南万鸿彩印有限公司”、 “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云南苏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巨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云南欧亚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昆明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经进一步走访到大理“杭州哇哈哈集团大理哇哈哈食品有限公司”、“禄丰供电有限公司”、“禄丰德胜钢铁厂”、玉溪“华宁供电有限公司”、“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昆阳磷矿”等单位调查调研,另从一些资料上了解到,昆明地铁首期工程运营急需4000名人才,其中工程管理(现场)工程师和机电设备工程师的需求量最大,这两个岗位技术人才是属于尖端的,最紧缺的,同样属于这个尖端的还有土建、桥梁、通讯、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等十余个专业的人才,由此可见,从这些公司单位和昆明的各项经济发展趋势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涵盖范围广,通用性强,厂矿企业都紧缺,厂矿企业、铁路运输、物流、药业等单位很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电气自动化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实践技能人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据社会调查表明,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就业市场。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企业现有技术人才情况及岗位类型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企业在人才需求上已由理论型转向技术型、技能型。调查显示,在企业进行人才招聘时,考虑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企业占33%,考虑高职高专学历的占45%,考虑中专以下学历的企业占22%。这说明企业招聘优先考虑应聘者的条件不是学历,而是技术技能能力,特别是那些适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特别受企业的欢迎。尤其是一线或岗位管理需要更多的是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调查中还发现,目前技术性职业岗位仍处于不饱和状态。当被问及公司在什么岗位上急需人才时,技术职位占45%,其次是销售职位占22%,管理职位占22%,其它占11%。且目前企业提供给应届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技术性岗位主要为:①生产型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人员;②生产服务型企业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电工;③高低供配电系统配电柜接线工;④电气设备操作员、管理员;⑤自动化工程施工人员;⑥生产型企业机电产品的售后服务人员。再加上云南许多企业近几年电气自动化产品生产运用的多样化、多层次发展,每年也提供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大专层次的就业岗位。

(二)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

近年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岗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继电逻辑电路安装、调试和维护岗位,以及配电柜的销售和服务岗位;二为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维护和改造岗位。前者约占60%,后者约占40%。毕业生工作2―3年后,就业岗位发生了变化,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安装和调试岗位比率下降,而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维护和改造岗位比率上升。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从事电气控制系统技术员、设计员及现场工程师等岗位。从学生岗位的变化可知,随着学生实践技能的增强,理论知识得以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使职业能力得到质的提升,而知识和能力均实现正迁移。这种变化与职业成长规律相一致,即由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每个阶段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不同,这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等级的划分提供了依据。

四、结论及建议

(一)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调研可知,明确的专业定位是一个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服务区域经济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宗旨,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具有独特的行业、区位优势,由于云南省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几年对各级各类人才需求旺盛,面对区域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大量的调研基础之上,经过综合分析及论证,确定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云南省经济开发区铁路运输、药业、物流,生产制造加工企业、大中型厂矿企业等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维护人员(维修电工、安装电工、值班电工)。可从事企业自动化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维护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可知,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面向为云南省昆明经济开发区、铁路运输、大中型厂矿企业等行业,可从事电气自动控制设备的设计,自动流水线的安装,高低压供配电系统的安装、运行、维护、调试等工作。通过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现状,结合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特点,并借鉴各院校的专业建设之长,建立公共课程学习领域,包括综合素质拓展课程,通过对专业技能型人才岗位职业标准的分析及职业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并依据岗位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界定每个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考虑到我国国情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保证学生跨职业学习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依据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整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学习领域共设计了三个部分: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框图如图1所示。

图1.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框图

根据能力跃升理论,这三个等级的职业能力是逐级递升,而实现职业能力等级的跃升是以具备前一级能力等级所包含的职业技能为触发条件的,即前一级能力是本级能力的必备条件。

(三)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针对职业能力来设置,应突出高教性、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对应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等级,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要求每一门课程都要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项目,对课程门数做减法,废除不针对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的课程,整合精简对应同一项职业能力的多门课程。因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性和工程实践性,按照工作过程来开发课程,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很好契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其难点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课程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以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解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一类是涉及经验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回答的是“怎么做”、“怎样做更好”的问题。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传授的是陈述性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以实践教学情境构成的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的是获取过程性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在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确定专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并按职业成长规律将教学内容进行序化,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从而转换培植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

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有关指导性文件,将上述资料进行重新组织和编排,得到具体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见表1。

表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经全面、全方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讨、调研,邀请企业从事多年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对方案提出不足及改进措施,并将课程标准进行了研讨,不断进行完善。

(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实施以行动导向为原则。行动导向的教学是将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实施集成化的教学方案。这一方案可以通过广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但基本原则都是“行动导向”,即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来实施教学。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从“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换,在实际教学环节中,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条件,比如学生状况、师资水平、教学环境、硬件条件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经验水平,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能力结合起来。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具体分析各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在经过充分的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通过教学载体来实施教学,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并将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程度来安排教学,以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评价宜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以能力本位的考核方式为主,如过程考核,避免一卷定结果的情况发生,这样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职业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课程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效果的保障在于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具体表现为课程标准建设。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进行对《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开发工作,引领示范,随之而来,其他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也将进行开发和实施,

专业调研活动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进行科学的专业调研活动,教学改革才有依据,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其专业设置才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原则,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杜,2003.

第9篇:云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昆明650224)

(Institut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4,China)

摘要:根据国家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分析了企业的需求和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制定了“立足本土,面向企业,突出林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该模式分析了云南本土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同时结合学校的特色,培养网络工程师、Java或.Net三类专业人才。在保证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采用“3+1”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从而满足了企业需求,提升了就业率。

Abstract: According to China′s requirements of cultivating excellent engineers, the related issues of enterprise demands and students employment are analyzed. The Institut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sets the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mode of "Based on Domestic, Face to Enterprises, Accentuate Forestry". The model analyzes the demands Yunnan local enterprises for graduates’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network engineers, Java or .Net should be cultivated. In the guarantee of studying basic theory courses,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of "3+1" is us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e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quality, so as to meet the enterprise demands and enhance the employment rate.

http://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就业;企业需求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employment;enterprise demand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183-03

作者简介:熊飞(1984-),男,云南昆明人,西南林业大学助教,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Linux的教学和研究。

0 引言

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同时2015年就业季,估计将达到749万人。面对巨大的就业需求,却是就业市场的疲软。例如2013年赶集网的《赶集网2013应届生就业报告》中指出,截止2013年5月31日,83.2%的应届生未找到工作。而另一方面,企业招工困难。有88.2%的企业希望招收到应届生。这样的反差不经使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各位老师开始反思: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真的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我们的培养方案是否适应企业实际的需求?

1 卓越计划与就业

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工程类教育人才需求日趋旺盛。同时我国所开设工程教育的高校也非常多。截至2010年底,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1]。

而近几年的就业季却凸显出了这样的矛盾:高校培养的工程类人才存在着理论知识强而实践能力弱的情况,而社会的需求恰是看重实践能力。这种矛盾不断的凸显,导致了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提升高校工程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在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目前共有194所高校参与“卓越计划”,占目前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19.1%[2]。卓越计划的提出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对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该计划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企业进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两部分,通常为三年的校内学习和一年的企业学习。通过这种“3+1”的模式,不仅使得高校的教育更贴近企业的需求,而且也推动了高校工程教育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曾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了供需矛盾。

2 以企业需求与就业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

2.1 企业因素

卓越计划的实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原则。其中“行业指导”就来源于企业。高校在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的考虑因素就需要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纳入主要考虑因素之一。此外还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和区域特点等因素[3]。

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云南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该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定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

2.1.1 以招聘为导向的行业指导

企业时时刻刻都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他们对本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最为了解。此外企业在每年的毕业季中都会招聘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在招聘中所释放出的人才的需求信息(例如人才的层次、类型、结构和规格),都反应了该行业的最新信息。这些来自企业的反馈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指引。

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招聘,在每次的招聘中,学院都有专业负责人和就业指导老师和企业充分接触,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经过5、6年的累计,学院发现企业对IT类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以下明显的变化:

企业需求的多元化。在过去几年中,来学院招聘的企业最开始需要的专业技能集中体现在Java和.Net方面。而最近2年,专业方面的需求扩展到计算机网络、安卓开发、前端设计,游戏开发和嵌入式等方面。

2.1.2 网络方向和电子商务的岗位增速较大

这两个岗位的迅速增加也反映出目前IT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随着网络带宽的提升和4G等技术的普及,来校招聘的企业更青睐于在计算机网络方向有专长的同学。很多企业直接希望学院能推荐网络方面的学生或者在招聘信息中指出有“网络工程师”或CCNA认证的同学可以免去笔试,直接进入面试。从事电子商务企业也逐渐增多,因此在面试中企业的面试问题有50%左右偏重于用户体验、网站运营和商品推广营销等非专业技能的考察。此外,这两个行业的薪资水平都比其他行业高30%至50%。

2.1.3 政府事业单位对IT类人才需求增多

随着政府和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加快,都需要大量IT类人才去开发和维护。这类岗位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符合了目前考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的热潮。

2.2 就业因素

截止到2012年,在194所参与“卓越计划”的学校中,“985”大学有27所,“211”大学有38所,普通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共计129所。这其中地方院校有138所[2]。由此可见,“卓越计划”更注重于普通院校、地方高校发挥出自己区域特色和学校的背景特色。

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招聘的企业,89%都是云南的本土企业,在本土企业中昆明的企业占91%。同时学院的生源85%也来自于云南。通过毕业生座谈会,来自云南的学生绝大部分会选择留在本省就业。这些现状使得“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必须面向本土的IT企业,这样不但更加贴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而且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3 学校因素

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具有较强的林业背景,在地里信息系统,林业信息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绩。此外云南省各州县都林业单位对林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因此学院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培养林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服务于林业系统。

3 “立足本土,面向企业,突出林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3.1 培养目标的选择

根据前文的分析,同时结合按照“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要求,学院制定了“立足本土,面向企业,突出林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指导思想。地方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要以非同质化的理念为指导,同时突出学院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使工程教育的层次、类型、内容更加丰富[4]。

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的卓业工程师主要面向云南本土企业,以培养Java和.Net软件工程师和网络工程师为主。在与招聘企业调查与分析的过程中,云南本土的IT企业主要采用了Java或.Net作为主要开发语言,同时本土的很多从事网络工程和建设的企业也非常需要计算机网络的人才。这三个目标的确立强调了毕业生在软件开发领域专注擅长于Java或.Net或者是网络工程,使毕业生能够适应本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承担IT及相关行业领域的开发、和管理等工作职责。相比于“985”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通用类、科研强的毕业生,该培养目标更强调专一化、工业化的人才培养。虽然在该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学生会缺失部分科研能力,但可以获得更多的工程能力,使其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快速解决现实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3.2 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

相应的培养目标,就需要改革现有的培养方案来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表1简略描述了卓越网络工程师和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不仅继承了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保证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更加注重实训课程的开展。

其中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了理工科中必须的数学物理知识,也包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入门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立主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理工科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此外还优化整合了专业通识基础课程,尽早的开设专业课,让学生尽快的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在第三学期末,学院对学生进行一次卓越工程师班级的选拔,主要采取类似本科毕业设计的形式,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制定的项目。第三学期末,学生成了大部分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通识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两门编程语言、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但是缺乏所学知识的整合和工程开发的能力。这次选拔可以考察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开发协助的能力。

相比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网络工程师和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方案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有明显的方向性区分:卓越网络工程师参考CCNA的认证和RHCE认证的要求,开设了网络路由技术,网络交换原理,Linux基础等课程。卓越软件工程师也按照学生兴趣和擅长,分别开设Java或.Net的高级课程,强化学生在Java或.Net方向的开发能力。

在实际环节中,分为校内的实训课程和企业实践课程。校内的实训强调工程化的特点,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按照软件工程或网络工程的标准执行。实训环节以学生为本,推行探究式、协作式、讨论式的学习方试进行,教师只做一些指导工作,教授学生如何以工程化的思想标准来开展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等知识。通过该阶段的实训,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工程实践的基础,为后续进入企业实习实践做好准备。

企业实践环节中,学院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求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这些项目都要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去,因此对开发时间、代码质量、系统的稳定和文档的规范都有严格的要求。学院与北大青鸟、达内和昆明浩辰等企业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在大四时都进入这些企业直接参与项目开发。

4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的成果

虽然在2013年,学院才申请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但从2010年开始,学院就开始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进行准备。首先对2010级和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部分课程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将部分选修课提前开设,这样到大四时,学生有更多到企业实习的时间。第二,引入了校企合作,目前引入的企业包括云南新锐和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北大青鸟、达内、昆明浩辰和昆明天龙经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最后还引入了企业教师,昆明浩辰和北大青鸟的5位老师都在高年级开设了3门专业课。

经过改革,学院在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2011年和2012年的泛珠三角地区“安利杯”计算机作品大赛中分别取得了三等奖和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在认证考试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从2010年通过CCNA认证考试的学生只有2名发展到今年毕业的2011级通过CCNA和网络工程师认证的学生达到8人。

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增强也提升了就业率和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在2013年,就业率只有88%,但在2014年就业率就提升到92%。同时在2015年毕业生中,薪资水平也有大幅的提升:拥有网络工程师认证或CCNA认证的毕业生取得了4500元左右的薪资;签约电子商务类企业的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稍高,从5000到6000不等。

5 总结

卓越计划是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是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虽然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卓越计划起步较晚,但按照卓越计划所作出的改革以及凸显出了较好的成绩。这些改革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能力,满足了企业的需求,也带来了良好的就业率。

http://

参考文献:

[1]王菁华,周军,岳爱臣,杨泽慧,张新光.“‘卓越计划’123模式”的创建与实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

[2]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