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小探索家范文

小小探索家精选(九篇)

小小探索家

第1篇:小小探索家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家园共育;幼儿;主动性

我园位于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区,其中包括外来人口和农村人口。在这种背景下,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一般孩子的父母都有工作,在接送孩子时匆匆忙忙,没有时间跟教师交流,有些需要家园配合的事项都被家长以“工作忙”的借口推掉;普遍农村的爷爷奶奶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认识,对孩子过于宠爱;还有很多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给教师的家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基于此,我园申报了有关小城镇亲子教育研究的课题,我们在家长共育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有了不少的感悟和收获。

一、真诚沟通,是做好小城镇家园共育的基础

为了让家长及时全面地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配合教师教育,我们做到了“四公布”。即1.开学初公布该学期培养目标;2.每月公布月工作目标;3.每周公布本周活动安排。4.然后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上,利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使家长对我园的培养计划有初步的了解,并提出不同建议、意见,对教师工作进行充分的配合。

很多家长十分淳朴,在交流中不能主动沟通,还有些家长因为文化不高,不愿意与教师沟通,这样的情况必然会使家园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因此,我园改进了家长会方式,由原来的教师一言堂模式变为百家争鸣式的茶话会。这样一来,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平等对话,消除隔膜,产生共鸣,进而有效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比如,针对外来务工家长,由于他们的休息时间不固定,于是,我们把家园交流时间定在晚饭后,并安排教师在交流时间照顾这些家长的孩子,使家长安心参与活动。然后根据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平等交流,使家长逐步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促进家园沟通,使家园之间的配合更加完善。

二、创新沟通方式,是畅通小城镇家园共育的最佳渠道

家园沟通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家园联系手册、家访、家长开放日及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时机交谈等。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的普及,一些新兴的沟通方式也随之而来。比如,利用网络交流,就具有一些普通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比如,可以不用亲自到园,时效性比较强,时间上也随意一些。利用网络,孩子的父母也能详细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在园情况,而教师也能准确地把握孩子在家的表现。当然,这也是其中一种方式,毕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配备了,也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时间来应用。因此,我们还有其他比如,飞信等沟通方式,把幼儿在园的发展情况、明天活动需要配合的方面、最近开展的活动等以短消息的形式发给家长,不光能让家长了解教育教学,也能鼓励其与教师主动交流和沟通。此外,在常州争创文明城市期间,把一些文明用语、每天的天气预报等都及时发给家长,提高家长的文明意识,能为常州的争创活动努力。这样的沟通方式及时而有效,不光能关注每个家庭,每个孩子,而且也让家长体会到了教师的用心良苦,逐渐化被动为主动。

总之,我们呼唤的是不拘形式、有创新的沟通方式。只要是有效的沟通,哪怕在常规方式上有些变化,也是创新。比如,为鼓励孩子,我园采取在孩子生日或其他重要节日时,由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给教师,并由教师在班内当众宣读,使孩子受到更直接的鼓励、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家园之间的沟通力度。

三、亲子活动开创小城镇家长共育新局面

在亲子活动中,教师都将教育内容和指导要求融合在开开心心的游戏活动中,向家长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教育的机会,促使家长提高教养素质和能力,也为孩子和家长提供共同游戏、共同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增进亲子间的感情。目前,每学期我们都要开展3-4次的亲子活动,结合小城镇的特点,亲子活动的时间大多数安排在放学接孩子的时间段,让每个家长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家长由开始的包办代替逐步改变成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比如,在《马路上的车》这个主题中,我班举行了自制汽车的亲子活动。在活动时,我要求家长都积极参与,但由于种种原因,除了大部分家长,还是有几位没有来到。针对这种情况,便要求孩子旁边的家长帮忙指导孩子进行制作。在活动中,孩子与家长们都高兴地参与进来,而且各自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家长的指导方法很有特色,比如,思思的爸爸在活动时,不是直接告诉孩子汽车有几个轮子,而是引导思思去想,然后再告诉他如何剪车轮,并且在孩子剪完一个后,再引导孩子去想还剩下几个要剪。这样,思思在爸爸的引导下,高兴地完成了制作小汽车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动手动脑,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也使家园之间的交流、沟通进一步增强。

第2篇:小小探索家范文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长参与;美国

中图分类号:G619.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0071-03

家长是幼小衔接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参与的方式和质量都将对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产生重要影响,而有着充足衔接经验的美国,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后近二十年间,美国在提高家长衔接能力,促进家长参与幼小衔接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也积累了不少相关经验。但是,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因此,探讨美国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现有情况,并以此为契机反思中国幼小衔接中的家长参与问题,无疑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一、四个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要使家长能够在幼小衔接中发挥充分的作用,一般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信息和指导、领导机会、固有参与惯例、信任的关系,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家长提升自信心,增加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密切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1.信息和指导(information and guidance)

向家长提供有关衔接的信息和指导,比如家长参与对儿童学业成绩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方面的信息可在儿童年幼时就由托幼机构和学校向家长提供。

2.领导机会(leadership opportunities)

在托幼机构和学校中,让家长参与到一些决策活动中去。家长参与这种活动越早,越会受益。比如,有位母亲在孩子上托幼机构时就开始密切参与其中的家长活动,而等到孩子入学时,她已经可以在学校的家庭中心工作并且能够帮助其他家长参与其中。她与教师的联系也更为专业,指导女儿的学习也更为得心应手。

3.固有参与惯例(patterns of practice)

在托幼机构和学校中建立一些固有的家长参与惯例,使得家长参与活动的知识、技能与规范很好地建立起来。一个曾经在其孩子上托幼机构和孩子入学后都担任志愿者工作的母亲说:“每次你做这项工作的时候,你都在学习。”

4.信任的关系(trusting relationship)

与教师持续性的、富有意义的沟通,促使家长与教师之间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并且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而这种技巧的获得对他们持续性地参与学校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二、三项基本原则与具体方式

美国小学在进行幼小衔接活动时通常会遵循三项基本原则:第一,走出来,将小学、托幼机构与家庭三方连接起来;第二,及时联系,在儿童一年级开学前就开始幼小衔接;第三,连接的密度要适度,对家庭访问予以重视,尽量做到个性化。[2]这三条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又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在实际操作中具体应用形式可以有很多种。

1.在小学开学前几天和家庭联系

教师或者衔接协调专员(transition coordinator)会和家庭联系以便互相沟通和交流。交流的内容会涉及儿童在开学时应当做些什么、儿童和家庭对学校的了解与期望等等,交流的方式为面对面交谈或者电话联系。

2.对家庭需要的评估

衔接协调专员或者其他机构/学校的专业人员会在开学初(或者开学两周内)评估家庭在衔接中的需求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评估的目的既是要和家庭有一个首要的接触,也是发展一个关于家庭支持的计划。理想的实现途径是面对面的接触,比如家访或者家长来学校参观。电话交谈不是首选的方式,但有时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这种联系方式可以和教师与家长早期的联系相协调,并且在开学前简短的“筛查过程”(screening process)中就能完成。这种评估不是复制,而是帮助衔接协调专员建立与家庭的直接关系,并且评估出是否存在担心的问题。

3.和家庭的定期联系

衔接协调专员会在托幼机构和小学之间的暑假以及开学初与家庭保持联系,向家长解释有必要关注的问题。比如,帮助家长调整儿童的作息时间,使得儿童适应小学的作息要求。

在衔接过程中,每个家庭所需要帮助和联系的紧密程度都不尽相同:有些家庭能够较为独立和自觉地与学校进行互动,并提出自己的要求;有些家庭可能在参与衔接活动后才发觉自己的需求。衔接协调专员会尽可能地帮助家庭发展一些参与衔接活动所必要的技能,其最终目标是发展以家庭为首要发起者的衔接活动。

4.将家庭和相关资源联系起来

家庭有时候在资源需求上、行为咨询上或其他方面会需要帮助。小学会帮助家长获得这方面的服务,将家长提出的建议尽可能融入到学校的实践或者策略中来,支持家长和学校联系起来。

5.家庭参与家庭学习活动(home-learning activities)中

教师和衔接协调专员可以为家庭创设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是在家长和孩子之间进行的,目的在于促使家长参与,提高家庭文化水平。如果家长不能够到学校中来,活动中所需材料将会以包裹的形式由儿童带回家。在暑假期间,小学也会设立一些特定的项目,方便家庭和儿童一起活动,衔接协调专员可以在家访时辅助这些活动。

6.家庭参与到教室中以及学校的事件中

小学鼓励家长参与到教室中来,并且尽自己所能担任志愿者。在幼儿园末学期,小学教师会到幼儿园向家长提供有关小学志愿者的信息。

7.学校中常规的家庭会议

小学为家长提供相互见面交流以及和学校相互联系沟通的机会,使得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更有规律性。家长午餐会或者家庭之夜就为家庭提供了一个相互熟悉彼此的场所。

(1)特定主题的会议。讨论的主题可由家长或者教职工确定。涉及的主题有:如何当父母,压力管理,财务运作以及儿童自尊的呵护与发展。家长还可以在学校度过一个迷你型的学校生活日,或者试着扮演成一个幼儿。

(2)社会活动。非正式的社会活动是联系家庭的一种方式。这些可能发生在假期期间或者一年中的其他特殊时期,如给家庭准备感恩节午餐。学校外家长间的社会活动也是可以形成的。

(3)家庭关于衔接事件的会议。关于衔接事件的家庭会议可能包括:

①儿童还在幼儿园时,小学教师或者小学家长与幼儿家长见面,分享其在小学的经历并回答家长的问题,包括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而家长教师组织机构(Parent Teacher Organization)的代表可以讨论家长应当如何参与到该组织中。可以在家长午餐会或者幼儿园的家长之夜中召开这种家庭会议。

②在开学前和小学教师见面。小学会为即将成为小学生的幼儿的父母在特定的教室中举行会议,教师会说出自己对幼儿入小学时的期望,为家长举办参观小学的活动。这可能和小学春季的家长会或者离开学不远的家长活动开放日结合起来。它也可以和儿童参观小学的活动结合起来。

③家长和幼儿教师向小学教师分享关于特定学生的信息。召开家庭、小学教师、衔接协调员以及幼儿园教师四方会议,家庭和幼儿园会向小学教师分享关于特定儿童的信息。分享的信息包括儿童的兴趣和偏好,有关家庭的信息,以及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和担心。这种活动会在幼儿园末学期或者暑期的时候进行,倾向于面对面的联系,而不是通过写作的方式联系。这种交换信息的形式可以通过学前筛查(kindergarten screening)进行。而在进入小学这一年中,如果有新发生的情况,家长可以和教师再联系,这些可由衔接协调专员辅助完成。

④宣传册/资源资料。来自学校机构的宣传册,会提供特定的关于幼小衔接有关事项。宣传册的内容大致包括幼儿园下学期需要如何准备幼小衔接的信息、家长职责和权力的信息以及暑期的衔接资料包。

⑤家长在小学开学后所获得的来自校方的情况介绍。在学校开学后,学校会向家长提供一个了解学校的机会;这主要通过回学校日这个活动来完成,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3]

三、对我国幼小衔接策略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幼小衔接并不重视家长的参与,更多的是在幼儿园以及小学中采取教育策略来培养儿童自身的习惯,以便顺利适应小学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家长的作用是被忽略的,更多地沦为学校工作的配合者,家长对儿童在学校所经历的过渡衔接所知甚少,只能从儿童和教师嘴里了解到一些零碎信息,这对幼小衔接的顺利开展是不利的,也是对家庭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此外,儿童在幼儿园,家长参与的程度还较高,而到了小学,家长就基本游离于学校教育教学之外了,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比如参与家长会,在家长开放日时入校参观,或者在儿童出现问题时与教师接洽商谈等,家长与教师之间都不是合作关系,而是被动地配合关系。

从美国学校促进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策略中,我们可知,要促进家长充分参与到幼小衔接中,我们可以:第一,学校和社会要充分认识到家长资源的重要性,采取措施,促进家长充分参与到幼小衔接中;第二,小学与幼儿园要充分地合作,变单向衔接为双向衔接,在幼儿园大班时期和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衔接关键期,向家长介绍小学的相关信息,加深家长对学校的认识和了解,解答家长的疑问,和家长探讨可以帮助儿童顺利过渡的教育策略;第三,待儿童进入小学后,也要继续发展和家长的合作模式,给予家长一些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保持和家长的信任关系,避免进入小学后家长参与的断层。

参考文献:

[1]Holly Kreider. Getting parents “ready” for kindergarten[EB/OL].http:///publications-resources/browse-our-publications/getting-parents-ready-for-kindergarten-the-role-of-early-childhood-education.

[2]Robert C. Pianta,& Martha J. Cox. the Transition to Kindergarten[M].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1999.

[3]Kraft-Sayre, M & Pianta, RC. Enhancing the transition to kindergarten: Linking children, families, and schools [EB/OL]. http://eric.ed.gov/?id=ED479280.

Promoting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Kindergarten-Primary School Linking in U.S.

TIAN Yu-jia, MO Di & LI Zhao-cu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第3篇:小小探索家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家校合作哺育成长

学校德育的根本宗旨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家庭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具有不可低估的补充和辅助作用。学校德育工作,只有密切联系家庭,依靠广大家长,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切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法制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办好家长学校,构筑家校育人的平台

我们学校是一所城区学校。家长大部分是工人,文化水平虽然不高,却关心子女教育。因此,家长学校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们的家长学校下辖10个学员班,共计有学员500多名。几年来,我们有序地开展活动,务实地进行教学,初步形成了“信息互动,构建家校平台”和“落实家长意见,开展系列教育”两大基本特色。古往今来,渴望儿女成才,天下父母同心;渴望学生成长,为人师者亦同心。家长学校,使学校与广大的家长学员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一目标上找到了共鸣;家长学校,构筑起了家校育人的平台。

学校自成立家长学校以来,在活动中,全体教师和家长提高了“家校合作,科学育人”的意识,形成共同办校的共识。我们利用多种渠道向全体家长学员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办好家长学校的现实意义,使广大的家长学员能全力支持这项功德无量的事情并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好家长学校的工作。每学期初,家长学校开学时,授课老师们首先想到的是要保证有充足的教材资源,每个年级的负责老师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有的上网查找,有的到图书室借阅材料,有的自己撰写。

为凸现办学的实效性,我们结合实际,富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课程。如一年级学生刚进校门,家长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于孩子该养成怎样的行为习惯还不太了解,如果光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而忽视家庭的配合,那么,学生在学校刚养成的良好习惯,一到家就忘记了,教育也就成了空谈。因此,在家长学校授课时,家长明确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掌握了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方法,在家里有意识地引导、教育孩子,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还有,每到一年级新生入学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应该对孩子进行哪些思想方面、学习方面以及怎样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等内容向家长授课,让家长教子有方、教子得法,从而达到家校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我校的家长学校,坚持每学期每个年级要召开1~2次家长会,教师和家长们一起制订教育孩子的计划,希望家长多了解自己的孩子,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需要,并让他们明白打骂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不利于孩子健康个性的形成。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校心理健康老师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有关讲座,家长听后,收获很大。他们觉得这个讲座给他们以往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敲响了警钟,许多家长说:这样的辅导学生需要,我们也需要,要多搞几次,让我们明白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也让孩子明白家长心里在想什么,使我们和孩子能够沟通,共同进步。

我校家长学校的课程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家长学校的专题讲座;二是定期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三是班级家长会。三个层面有机联动,教导处严格按照计划加以组织落实,在具体而扎实的活动中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实效。家长们则在学习中品尝到了科学育儿的甜头,每次家校联系,不管手中的活有多忙,他们都会挤出时间来参加。家长学校为家庭、学校共同育人搭建了一个合作的平台。

二、开展家访活动,开设家校联系通道

为了进一步提高德育效益,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和理解,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我校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

活动开始,学校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向每一位教师传达了活动的精神,让每一位教师充分明确活动的重要性,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对待家访工作,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家长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订了《城中小学辅导组“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计划》,印发至每位教师。活动计划中明确规定了行政领导、党员、团员、班主任、教师的家访要求和数量。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党团员教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学校要狠抓班主任这支强有力的家访队伍。因为班主任是家访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家访以班主任为主,任课教师为辅,班主任每学期对班内学生的家访率达到三分之一以上,三年家访学生的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每位班主任及教师在进行家访时都能做到有重点地选择家访对象,作好充分的准备,对家长宣传学校的规章制度、育人原则,尊重家长,融洽家校关系。家访后还下发了《城中小学教师家访记录表》,把教师家访工作作为学期和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家访中明确树立了服务意识,针对班内学生的特点,教师上门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帮助家长分析子女在思想、学习、健康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寻求解决的良策。

家访中,教师积极主动,让家长感受到了热情与真诚;教师的细致与认真,建立起了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的感情基础;教师因人而异、逐个分析,充分了解了学生家庭的组成结构、经济情况、周边环境、教育情况等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依据,创设了和谐的德育交流氛围。本着连接学校和家庭,增进家校关系、师生关系,提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水平的目的,学校还开展了“千名家长看学校”等活动。活动切实提高了学校的服务意识,改进了教师的服务态度,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全力塑造、展示了教师形象、学校形象、教育形象,推动了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4篇:小小探索家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 科学活动 开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62-01

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教师应以科学素质早期培养为宗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五彩缤纷的科学现象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因而幼儿科学活动为幼儿主动探究提供了路径,有助于幼儿主动性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指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过程的参与者。所以我们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在探究中动脑、动手、动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培养探索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动力。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丰富幼儿的各种知识,加大知识的信息量,同时还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观察兴趣,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养成幼儿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例如,一个小朋友从家里拿来了一条小金鱼,养在自然角里。课间孩子们就挤在那里非常好奇地看着小金鱼游来游去,抓住了孩子们这一兴趣点,我们老师生成了“有趣的小金鱼”这次活动。先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有什么发现?使孩子在玩中探索小金鱼的形状及特征,孩子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让幼儿自己的探索,了解了小金鱼的身体很滑,用手想抓住它很不容易,启发幼儿用好办法来抓小金鱼,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孩子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加任何干预,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最后当幼儿想出好办法抓住小金鱼以后,孩子们一边欣赏自己的创造,一边赞叹他人的成果,同时不断思考如何改进,这就激发了他们不断探索的进取心。

2 创设优质的环境,提供幼儿的探索机会

环境对幼儿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萌发幼儿的创新精神,特e需要营造创新意识和行为的氛围。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幼儿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进行科学活动时,我们应作为孩子的大朋友、好帮手,少干预,多为其成功表示祝贺。在科学活动中,材料是激发和维持幼儿探索的最好诱因,因此,我们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十分注意材料的功能。我们可以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材料,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但使活动资料更加丰富,也提高了孩子主动探索的能力。

例如,在“有趣的小金鱼”中,发动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自己认为有小金鱼喜欢吃的食物,有的幼儿带来了水草;有的幼儿带来了小虾,有的幼儿带来了各种水果。通过让孩子自己给小金鱼找食、喂食的过程中知道了小金鱼喜欢吃什么食物的知识。

3 营造问题的情境,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

幼儿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完成每一项任务的效果是最好的,他们能主动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经过自己的探究解决疑问,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为下一次的探索活动设下积极的尝试兴趣。

例如,在一次角色游戏结束后的评价活动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你们在喂娃娃家的宝宝吃饭,怎么忘记了这里还有一个小宝宝呢?它已经饿了好几天了!”小朋友的兴趣一下子就转移到了小金鱼上,可是小金鱼喜欢吃什么呢?这就给他们出难题了。经过讨论让孩子自己带来多种食物,然后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幼儿将自己带来的食物一一尝试着给小金鱼吃,但是没有一种小金鱼要吃。老师就带着他们去附近的池塘,找小金鱼的食物。在一阵争论后,幼儿都同意将小金鱼放到池塘里,让它自己去找食物。他们都静静地睁着大眼看小金鱼的一举一动。小金鱼进入池塘后,没有马上寻找食物,而是钻到水草丛里,自由地游穿,然后小金鱼在显眼的水面下悠然的“哈呼、哈呼”张着大嘴。大家悄悄地观看小金鱼的举动,这下终于看到小金鱼喜欢的食物了。幼儿终于发现,小金鱼喜欢吃稀泥上漂浮着的一些小生物。他们是多么高兴地欢呼着自己的成果,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许多书上没有的本领。

虽然“有趣的小金鱼”活动已经结束了,但孩子们的兴趣由小金鱼转移到了虾、蟹、螺蛳等其他水生动物上,他们不断地有新问题的生成:螃蟹也在水里生活,吃什么呢?螺蛳吃什么呢?老师让孩子们自己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己去寻找答案,一个个有趣而生动的活动又在悄悄的生成中。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实施科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学科学方法。教师要作好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引导幼儿去探索,学习怎样去获得答案,通过幼儿自身的生活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玩是孩子的天性,而在科学启蒙教育的第一步就是玩,玩中求乐,玩中长见识,玩中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游戏是孩子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孩子喜欢游戏,就如鱼儿喜欢水,鸟儿喜欢飞翔一样,游戏就是孩子的正经事,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的。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就幼儿而言,探索的过程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作为幼儿教师,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从而能随时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更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和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

第5篇:小小探索家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技领域;探究式教学

2001年9月我们国家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与价值取向的提出,使我深深的感到承担教育重担的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而如何更好的使孩子学习科学,与科学一起成长,在近两年的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找出了许多的不足、困惑及策略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了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而且注重探究过程和教师的指导策略。

近年来,在全球许多国家,儿童的科学学习广泛倡导和采用基于探究的教学方法,也被称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探究式科学教育强调儿童用与科学家相似的方法进行探究,搜集实证,用实证去检验他们对所研究对象的解释,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儿童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

科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获取科学知识,而是更注重幼儿的探索,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学习的过程和探索的过程。

那么如何有效的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创设一个尊重和支持的环境,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建立真正的主动是幼儿增强探索能力的前提。

在每次散步的时候我发现孩子总会蹲下来看土里是否长出小草,玩一玩土块儿、沙砾、石子儿,他们的好奇心让我意识到这不正是孩子的需要吗?在这个功能齐全的玩具时代,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给他们一些没有玩具的时间、空间,让他们亲近自然想办法自己玩,可能对他们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谁能说“拔杨根儿、摔泥巴”等游戏没给现已成年的我们留下许多美好的童年回忆呢?

二、支持幼儿的想法,鼓幼儿大胆猜想。

春天,幼儿对冬青、柳树、石榴树进行了对比观察,我们发现冬青的叶子里面夹了一个小苞,柳树条从柳枝上对称的长出小绿芽,石榴树寂寞的呆着。刚看时,我问:“冬青树为什么春天还没有来就变成绿色的了?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有几个小朋友说:“它就是这样的”。张纤依说:“它是假的吧”。我们仔细的扒开冬青仔细的观察,茎是绿色的,茎的头顶上长出了一个个小苞苞,一数有五六个。我问:“这些小苞苞会长出什么来?”倩倩说长荔枝;大龙说长苹果;萱萱说会开出漂亮的向日葵花。每个小朋友都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们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假设猜想,为了让孩子记住自己的猜想,我们用统计小组记录的方法让幼儿了解别人的想法,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不同的卡通画像,猜想一样的幼儿画像聚在一起,画出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想法去观察验证,他们自主的猜想没有成人的任何想法,幼儿非常有兴趣,因为有了自己的画像和想法,所以积极的探索验证,发现冬青长出新叶子的心情非常喜悦,也对常绿树有了初步的印象。

三、鼓励幼儿自己多种途径动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探索,交流,搜集资料,再探索。

成人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孩子在户外、活动室、家里在一切他们认为可以的地方进行实验。培培在土里发现了会“反光的石头”引起了许多孩子寻找石头,“为什么这些石头不一样?”“它们来自什么地方?”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家长的支持,班里聚集了各种石头,引发了“石头的探索与发现,”“反光的石头”的观察、探索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孩子们提出设想、实验、不断的交流着经验,调整自己对石头的认识,了解了石头的质地、形状、颜色的不同,反光会不同。发现中他们进行了质地、颜色、形状的分类,为什么挑了一遍一遍的大石头里却总还有小石头?反复而又有意思的探索使孩子们理解了大小的相对性。什么是光滑的、什么是粗糙的,充分的玩及操作感受着探索的快乐。为了表达对石头的热爱,孩子们在石头上绘画、组合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增进了用艺术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他们在多领域综合性的发展。

四、科学探索活动游戏化

这也是个人认为最主要的一点,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大多数比较抽象,幼儿一般难以理解。为了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教师有必要以游戏化的方式来组织科学探究活动。

1.创设游戏化的探究情境

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创设游戏化的探究情境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感受科学的奥秘。比如,在中班科学探究活动“小花伞”中,我创设了“下雨啦”的游戏情境,通过撒花片制造雨景,并让几个幼儿扮作可爱的小鸡。看着雨中四处躲避的小鸡,幼儿为小鸡做小花伞的欲望就被激发了。他们利用各种废旧材料探究制作小花伞,并边做伞边安慰小鸡:“小鸡、小鸡别着急,马上就有小花伞啦。”可见,游戏化的探究情境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促进探究活动的成功。

2.运用游戏化的探究材料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提供游戏化的探究材料,让幼儿在看看、摸摸、捏捏、敲敲中摆弄材料,有助于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比如,在科学探究活动“吹泡泡”中,我先让幼儿用圆形泡泡器自主地玩“吹泡泡”游戏,然后我又提供了正方形、三角形等探究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用这些材料探究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通过对各种探究材料的游戏化操作,幼儿在比较后发现无论什么形状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显然,游戏化的探究材料能够帮助幼儿认识事物,发现科学的奇妙,积极建构科学知识。

3.开展游戏化的探究过程

幼儿的注意力、持久性都比较差,教师应开展游戏化的科学探究过程,确保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保有持久的兴趣。比如,在科学探究活动“有趣的传声筒”中,我将整个探究过程设计为“大灰狼与小白兔”的游戏。游戏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传声筒内没有塞东西,愉快的游戏氛围使幼儿乐于对着传声筒传递消息,“小白兔”们听到消息后都跑到了安全的地方,没有被大灰狼抓到;第二层次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塞东西的传声筒,“小白兔”们由于没有听到消息而被“大灰狼”抓到。游戏结束后,我引导幼儿分析小白兔被大灰狼抓到的原因,让幼儿感受声音传递的奥秘。因此,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应注重将幼儿的探究活动过程与游戏结合起来,这既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能维持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从而达到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磊.幼儿科技教育的内涵及其评价[J].当代学前教育,2007,02:20-22.

第6篇:小小探索家范文

胖胖的身型、圆滚滚的肚子、憨态可掬的笑容、笨拙的走路姿势……这位来自美国迪斯尼的家伙最喜欢穿红色的上衣,永远搂着蜜糖罐津津有味地吃个不停,它是谁呢?也许,您家中的孩子就能迫不及待将答案脱口而出:“小熊维尼!”对,这个可爱的大家伙就是美国家喻户晓的经典动画形象一一小熊维尼。前段时间,央视少儿频道热播的动画片《小熊维尼与跳跳虎》,让中国的小朋友们也熟悉了这个善良活泼的卡通角色,每天晚上准时打开电视,与小熊维尼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在百亩森林中探索成长,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近日,泰胜文化引进出版了《小熊维尼与跳跳虎》DVD套碟,收录第一季中的全部52个小故事,并携带央视配音。这下,喜爱动画片的小朋友们就不怕错过电视的播出时间了,可以在任何时候随意欣赏品味小熊维尼带来的欢乐和知识!

维尼是一头全身毛茸茸的可爱小熊,他乐于助人、真诚善良,是百亩森林中最受动物们喜爱的朋友了。不说不知道,原来,这一经典卡通形象已经82岁了,还是有幸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名的少数卡通明星之一呢!上世纪二十年代,由英国作家艾伦・亚历山德拉・米尔恩创作的童书《小熊维尼》一经出版立即大受欢迎,销量破百万,并被翻译为22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其后,迪士尼公司成功制作了以小熊维尼为题材的动画片,吸引了全世界无数小朋友们的眼球,大家都熟悉并认可了小熊维尼友爱、诚实、善良的形象,谁说他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和朋友呢?

这套《小熊维尼与跳跳虎》系列DVD又称为《小熊维尼之超级侦探系列》,专为2~5岁学龄前儿童设计,讲述了小熊维尼和他的朋友跳跳虎,黛比积极开动脑筋,寻找大自然的答案,为百亩森林中的动物们传播知识、破解谜底的故事。在每集节目里森林中都将出现不同的难题:树洞里传出的神秘声音到底是谁在作怪?怎么帮小猪把卡在树上的风筝取下来?跳跳虎的影子为什么不见了?每当有人需要帮助时,聪明的黛比、善良的小熊维尼与热情活泼的跳跳虎就会化身超级侦探,邀请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一起加入探索任务,观察身边可疑的线索、提出正确的问题与假设、一步步找出答案。通过参与思考、分享这一系列的侦查探索过程,有助于孩子培养观察力与逻辑推理能力,更能使他了解团体生活中互相帮助的重要性。一个个轻松幽默的小故事看起来妙趣横生,每当需要大家动脑筋时,超级侦探还会带领小朋友一起唱出琅琅上口的《想想想》歌,让大家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跟随小熊维尼与跳跳虎认识自然世界的奇妙!

与传统的知识类动画片不同,《小熊维尼与跳跳虎》中没有枯燥死板的说教,小动物们就像孩子一样常常因为生活中的小谜团而困惑不已,但又时常迸发出新奇的主意及独特的洞察力。小驴屹耳丢了尾巴,而这却是他的尾巴最有用的一天:时而变成蜜糖罐上的蝴蝶结、时而变成兔子瑞比的苍蝇拍……通过超级侦探的探索过程,屹耳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尾巴。小象嘟嘟需要紫色的颜料,大家为了帮助他绞尽脑汁,尝试了许多奇怪的方法:榨葡萄汁、贴紫色花瓣……最后终于发现了色彩调和的秘密:蓝色加黄色颜料会变成绿色,而粉红色加蓝色颜料会变成紫色!小动物们在探索和尝试过程中有失败也有欢乐,不但贴近孩子的生活,而且温馨幽默,加上央视的配音形象生动,语速较慢,十分适合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观看。

孩子都有独特天真的好奇心,乐于跟着小熊维尼一起在神奇欢乐的百亩森林中探索成长,那里有纯真的友谊,有闪亮的梦想,有奇妙的体验,还有开启智慧的钥匙。赶快让您的孩子加入到超级侦探的行列,跟着小熊维尼、跳跳虎和黛比一起寻找宝藏,探索世界、感受惊喜吧!

第7篇:小小探索家范文

一、艺术创作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好奇心与探寻欲望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两者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动的。单就文艺对科学研究的作用来看,它能够触动和激活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审美艺术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人们对于作品的审美效应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我们欣赏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惊异于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勇敢精神、高超武艺和非凡智慧;欣赏印度现代作家、诗人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惊异于人类努力摆脱自身有限的存在,渴求自由和永恒的热望;欣赏美国19世纪女作家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惊异于美国蓄奴制的罪恶和美国黑人的不幸遭遇;观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惊异于那微笑的神秘;听着德国近代大音乐家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惊异于作曲家那伟大的胸怀;阅读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惊异于他对人的生命向力的赞誉和探究……欣赏者在惊异中本来是片断的、零碎的感受都被接通为一个整体,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撼动;而作为审美对象的文艺作品中潜藏着、幽闭着的意蕴,突然被敞亮了出来。由此可知,真正的审美艺术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都是伴随着惊异感和探索欲而产生的。当然,好奇心和探索欲并不等于审美艺术活动,然而它在审美活动中却能够豁然贯通人们胸臆、发现审美对象的整体底蕴的电光石火。应该说,没有惊奇就没审美发现,也就没有审美艺术活动。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悲剧等叙事性作品时指出:“一切‘发现’中最好的是从情节本身产生的、通过合乎可然律的事件而引起观众的惊奇的‘发现’,例如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和《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中的‘发现’;伊菲革涅亚想送信回家,是一桩合乎自然律的事。”[3]在审美艺术活动中,惊奇和探索往往能带来审美发现,使人们处在发现的激动之中,因而艺术中的惊奇和探索会促使欣赏者探索人生乃至整个宇宙的奥秘。

科学工作者面对艺术世界的绚丽多姿、神奇莫测,一定会使他驻足沉思,产生一种惊异感和新奇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进入审美艺术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探索的欲望。艺术是培养和激励人们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一种审美方式。在科学史上,有数不清的科学家都受到了音乐、诗歌、小说以及古老的神话、传说、童话等艺术的熏陶,启动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启动和增益着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今天,理工院校的学生要增益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学习和科学研究活动中有所创见,参与文学艺术活动、特别是欣赏那些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说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二、文学艺术是滋养科学工作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最好学校。在审美艺术活动中培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会伴随着科学研究活动的始终,成为历久弥新的心理力量,驱动他们不懈地探索宇宙的奥秘。

许多科学家都非常重视对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培养。他们从童年时代,就常通过艺术不断培育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我们以爱因斯坦为例。爱因斯坦从六岁起学小提琴,莫扎特奏鸣曲使他感到异常惊奇,他爱上了它。在所有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除莫扎特外,还酷爱巴赫、贝多芬的作品。他还热爱莎士比亚、哥德、海涅、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肖伯纳等文学大师的作品。在青年时代,爱因斯坦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人们知道,高斯是18至19世纪德国伟大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心目中,陀斯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他认为,陀斯妥耶夫斯基给予他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他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爱因斯坦如此重视文学大师特别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能够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充分利用文学形象以及文学语言符号的巧妙性的美感,去思考和探索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同卡夫卡这位生前无名、死后殊荣的奥地利现代派作家也有过交往。卡夫卡有一句名言:我总是企图传播某种不能言传的东西,解释某种难以解释的事情。他在《审判》、《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小说中,描写了一群十分渺小的、被损害被侮辱的“小人物”的艺术形象。他们无法与天抗争、与命运抗争,因为任何抗争都会失败告终;他们连生命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惶惶不可终日。小说通过荒诞、离奇的情节,表现了人们孤独、恐惧的心理以及作家对广大下层人民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的关注与同情。卡夫卡把文学艺术看成是探索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的主张以及对下层小人物生活境遇的深刻描写,都让爱因斯坦感到震惊,引起他强烈的共鸣,激发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所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认为,艺术与科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可是却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以好奇心和惊异感为动力,企图寻找与表述未知的东西;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反应虽然不同,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

第8篇:小小探索家范文

一次午餐后,孩子们三三两两地在活动室中自由活动,玩汽车的昂昂突然间“小鸟、小鸟”大叫着奔向午餐室――原来一只小鸟停在午餐室的窗沿边休憩着。随着他的叫声,小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拥进午餐室,惊慌的小鸟东扑西撞,急切地在寻找出口,最后,急切地飞走了。“小鸟,快回来!”孩子踮着脚一声一声地呼唤着,但小鸟越飞越远……

“老师,小鸟哪儿去了?”最小的宝宝抓着老师的手焦急地问着。

“小鸟找妈妈去了。”“小鸟肚子饿了,去吃饭了。”同伴们抢着告诉宝宝。音音拉着宝宝的胳膊安慰道:“我外婆家有小鸟的,明天我带来给你看。”

临近午睡了,可孩子们仍围绕着小鸟的问题在盥洗室、活动室里争论不止,舟舟还告诉保育员:“我们家也有小鸟的,但是跟刚才看见的不一样,明天我也带来给你们看。”

第二天,舟舟、音音、樟樟从家中带来了养在鸟笼中的小鸟,放在了自然角中。于是,以小鸟为主题的探索活动以结伴的方式展开了。

评析:4-5岁的孩子探索的阶段特征是:身体活力如潮奔涌,活动的持久、复杂性令人注目;探索中的认知成就大量涌现,他们在活动中不停地说、幻想。这是这一阶段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肯定和探索了解、掌握控制环境的需要。小鸟在孩子日常生活中可经常看到。可飞进午餐室的小鸟又飞走了,到哪里去了?孩子的解释“小鸟肚子饿了,去吃饭了”是这一阶段孩子特有的方式。更进一步发展的自然方式出现了――“家里的小鸟”,成为新的兴趣中心,由对飞走小鸟的失望转化为对即将出现小鸟的渴盼。孩子运用自我调节策略来延迟满足,这种能力在这一时期,对探索的持续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各种各样的鸟

鸟笼中五颜六色的小鸟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那你们知道这些鸟叫什么名字吗?”丫丫瞪大眼睛问。舟舟神气地告诉同伴:“我的鸟叫娇凤鸟,是我爸爸说给我听的。”嘉嘉则一字一顿地表白:“那只音音带来的鸟叫相思鸟,认字卡上有的。”想要知道鸟的名字,问问大人,找找认字卡都是好办法,老师马上肯定了他们。

第三天,好几个孩子带来了关于鸟的认字卡和书,以及刚从花鸟市场买来的鸟。老师请小朋友把带来的认字卡贴在了公告栏中。天龙则拿出了画的鸟:“我爸爸的一本书上有鸟的,爸爸不让我撕,我就把它画下来了。”其他孩子也纷纷走到美工区取纸、取笔,把自己看到的鸟表现出来,在公告栏中共同展出。

望着自己与同伴的画,孩子们发现:鸟的羽毛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羽毛像叶子;有的羽毛是一块一块彩色的;有的是有花边的,像娃娃的裙子;还有的是半圆形的,由三种颜色拼起来的……他们还发现了小鸟有各种各样的名字:娇凤鸟、八哥、喜鹊……

“它们的脚也是各种各样的吗?”承承提出了他的问题。孩子们立即行动。有的去找认字卡,有的则拿笔画了起来。老师立即支持:“这是个好办法。”于是,我们又开辟了第二个公告栏:“鸟的脚是怎么样的”。龙龙画的小鸟脚如熊掌,“这样走路有力气。”他眯着眼解释。宝宝

画了小鸟三口之家的脚(明确地表明小鸟的脚小,爸爸、妈妈的脚大)。昂昂从电视中看到鸡鸭也属于鸟类,他画的鸡鸭脚贴到了公布栏中。幼儿从中发现了鸟的脚也是各种各样的。

评析:鸟笼中的小鸟极大地吸引了孩子,由羽毛到名称,通过语言的互动形成了提供信息交流、表达好奇、解释想法的氛围。教师及时鼓励了幼儿交流中好的方法:问大人,查字卡,画下来,马上引起幼儿的群体模仿(4-5岁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模仿)。“画下来”之所以在以后探索中频繁运用,是由4~5岁幼儿的思维特征决定的。因为这个年龄幼儿的心理活动通过心理表象进行,并通过象征性绘画表现出来,这种技能将孩子们从实际的事件中解放出来,通过模仿、幻想、夸张,将自己过去已获得的经验及对事物间关系的了解表现出来,并将自己希望发生的结果描绘出来。

做鸟的朋友

午餐时,老师刚分好饭,音音就一手抓了几粒饭粒往鸟笼里撒。不一会儿,她急急地说:“老师,小鸟不吃饭。”那小鸟吃什么呢?

第二天,孩子们纷纷在公告栏中作了公告:有的画上说鸟喜欢吃米、喝水;有的画中说小鸟喜欢吃汉堡包、馒头;有的画中说小鸟喜欢吃乌龟食。老师没有下结论,而是鼓励孩子们分组去观察看小鸟究竟吃什么。在公告栏中,汉堡包、馒头、乌龟食都被孩子们自己划掉了。从此,每天都有幼儿从家里带来菜叶、小米,自然角中的小鸟成了大家的好朋友。

评析:孩子探索深度的拓展,在这个活动中表现为:由静态到动态,由特征到关系。教师也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探索,采取和孩子们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去做他们能完成的部分,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当孩子进行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效果时,他们便学会了现实性地评价他们的判断和结果,谁也不会感到失败。

小鸟的家在哪里

操场上,孩子们正在进行户外体育锻炼,只见龙龙从花园里奔出来说:“这儿也有鸟声。”顺着龙龙手指的方向,我们在花园里和滑滑梯旁都听到了鸟叫。“大树上也有鸟叫,有两只呢,听――”庭庭神神秘秘地用手作了个禁止声,示意我们静下来听。

鸟的声音是怎样的呢?它们在说些什么呢?这又成了孩子关注的焦点。

在一次观察后,琳琳告诉同伴:小鸟要吃米了,就对妈妈叽叽咕咕叫两声,妈妈就会把吃米的地方让给鸟宝宝。思思则是另一种理解:小鸟看见我们,拍拍翅膀,喳喳喳地对我们说:“你好。”幼儿想象了好多鸟语世界的秘密,那么用何种形式记录幼儿的探索呢?嘉怿一次“叽叽喳叽叽喳”有节奏的模仿,让我们找到了灵感――对呀,鸟语就如一首歌,有节奏、有旋律。于是,老师找来了鸟语磁带(带音乐的),放给孩子们听,让他们好好地感受。

然后,他们会很自然地运用各种熟悉的符号来记录鸟语(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已有用符号记录节奏的经验);有的用长线“―”表示长叫,“-”表示短叫;有的用重复号表示“叽咕叽咕――你好你好”……

渐渐地你常常会听见孩子模仿鸟语与鸟亲热地打招呼,有的会围在鸟笼边咀着嘴发出鸟叫声与鸟对话,有的会拿出带来的玩具逗它玩。慧慧建议:“小鸟一个‘人’不好玩,我们去给它找朋友吧。”于是五六个同伴一起去找小鸟,空手而回。

几天下来,孩子们在老师和父母的启发下,慢慢地明白了:小鸟真正的家在树上,小鸟要在天上自由地飞翔……

第9篇:小小探索家范文

在人类的脚步中有过辉煌有过哀落。挑此战的失败,神舟五号的成功。谁也不知道他们的结局是怎样的。不管人类失败与成功但人类的心目中始终有两个字—探索。

在人类进步的过程出现的奇特现象有些人把他探索出来了,有些人把它埋藏,所以我们要有对未知的探索才会有新的发现。人类的母亲—地球正在哀落,我们不但要保护她更去探索新的小行星让人类居住。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会消失,一亿年后也会有新的文明,所以现在生活的人类就要阻止失败不断的探索。杨利伟航天英雄就是为了探索新的发现。

在生活中探索无处不在,在海里也有许多的探索之路人类未了解,海底在宝藏啊和海底迷宫等。

所以人类从小就要立志当一名探索家,探索人类未解之迷。我们人类不知道的问题要努力的去探索吧!

我有本书上面写过,探索说不定是未知的,因为无人知道探索会有怎样的危险,但是一些为了未知的人类还不在努力探索。有许多问题让科学家对这种现象难发解释。可是为什么他们还是要探索。答案是简单是为了就是他那“自私”的求知的探索。在现在还有许多问题未能了解。所以等待我们去解答。去让我们探索吧!让这两个字永远在心中—探索。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