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滁州西涧范文

滁州西涧精选(九篇)

第1篇:滁州西涧范文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 《滁州西涧》

滁州地处今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部,苏皖交汇地区。因其地处江淮之间,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名,城虽小,故事却不少,古往今来皆是一处名士挥毫洒墨、脚踏风流的地方。

写滁州最出名的诗当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从滁城出小西门半里多路,小沙河从花山流过来,经过石濑涧、乌土河,曲曲折折从上水关流进滁城,在上水关以前的这几里河道,就叫做西涧。这里有桥,是古时滁州通向北方的要道。

韦应物笔下的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此诗写于唐德宗建中四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初到滁州的韦应物,写下的几首诗,都是对长安、亲友的怀念。秋夜,月色,楼中,笛声……这些是他诗句里出现最多的意象,诗里的滁州,不过是荒草蓁蓁、溪水恣肆,那时的琅琊也只是清荣峻茂,老树寒烟。

随着时光的流逝,韦应物慢慢适应了滁州的风物人情,他那年少时的雄心也日渐消磨,滁州的水光山色正吻合了倾心于儒佛之道的心境。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该诗描写了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及至后来,韦应物深爱琅琊胜景,不时登山听泉,更多的是游赏近郊西涧,并在涧边栽柳,装点秀丽景色,在这里他写下了《乘月过西涧渡》、《再游西郊渡》、《西涧即事》、《西涧种柳》等诗篇。

从长安恶少到滁州刺史

“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中“长安恶少”可是大名鼎鼎,臭名昭著,这里的恶少就是当时京城的官二代――韦应物,15岁起跟随那些在皇帝身边的侍卫和羽林军们,混成了长安城里一等一嚣张跋扈的少年,并成为唐玄宗的亲身三卫郎,仰仗着皇帝的呵护,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年少时期的韦应物愚昧无知,他几乎沾染上了江湖混混所有的恶习,20岁时迎娶16岁的元苹后恶习依旧,与狐朋狗友出入于花街柳巷,三天两头眠花卧柳,酩酊大醉。

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仓皇逃到蜀地,韦应物纸醉金迷的生活也就此终结。从那时起他开始节衣缩食的日子,并发扬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励志苦读经史子集。终在27岁的那一年考取进士,出任洛阳丞。

随后,他重返都城长安,直到40岁的那年秋天,一场莫名其妙的疾病夺取了妻子的生命。他深感悲痛,毅然辞去了栎阳县令的职位,在长安闲居了一年。悲痛欲绝的他,常常独自一人在终南山踯躅不已。随后的时光,韦应物一直在绝望和希望中苟且偷生,从尚书比部员外郎到滁州刺史,他从未找到过真正的自我。

韦应物一路迤逦南下,已是深秋时节的滁州却是“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如此美丽的秋景无疑可以慰藉韦应物孤寂落寞的心。在这里,在梦里,他有可能邂逅他的亡妻,可他明白与妻子早已天各一方,是时间将他们的爱情彻底埋葬了。

韦应物天性中有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他走进滁州西南的深山幽谷,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美好风光中,多几分自得,多几分陶醉,多几分悠然。

滁州西涧的前世今生

滁州西涧在什么地方,众说纷纭,是自宋代以来就争论不休而至今尚无定论的千年话题。宋代以后,滁人依据《滁州西涧》诗意,在涧边建有野渡庵、野渡桥、幽草亭。清代乾隆年间,著名诗人王士祯曾赋诗一首《西涧》,光绪《滁州志》则详细地叙述了“小沙河”逶迤近百里的源流,最后说“又东,合金家桥下之水,为乌兔河,有桥曰乌西涧湖兔桥。又东,入上水关。以在州之西,又名曰西涧,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诗,写的便是这里。上有野渡桥,即取诗意也”。根据有关方志记载,野渡庵在民国时期尚存,毁于侵华日寇之手。野渡桥、幽草亭也早已坍塌。1958年,滁州修建了城西水库(现今称为西涧湖),将韦应物笔下所描述的西涧大部分淹去。

现今的西涧湖上游有一处未被水库淹没的地方,便是湖中的螃蟹岛。螃蟹岛离滁州市区十公里,有一条公路可直达,小岛三面环水,四季如春,花草繁茂,风景秀丽,是回归自然、放飞自我的好地方。

滁州十二景,六景在西涧

古时滁州有十二美景,其中六景便在现今的西涧湖,这六景分别是被湖淹没的西涧春潮以及石濑飞琼、湖南边丰山上的丰岭祥云、湖西北山上的清流瑞雪、湖西南的花山簇锦以及湖南边山坡间的柏子灵湫。

昔日涧旁野渡,今时湖边农家

在韦应物笔下,当时的西涧野渡口,没有行人过往,只有一叶闲横的扁舟,场景可谓凄清、荒凉。而时过千载,现今的滁州西涧湖边多了不少新景致,涧边滁菊种植园里面的白菊,除了给西涧湖增添些许生气之外,现已成为中国四大药菊之首,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除了种植滁菊之外,在西涧的北边也建起了新农村,许是受到韦应物诗意的影响,当地居民给新农村起了一个别致的名字――水墨湾。当地弥漫着淳朴的生活气息,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过,也有在城里工作的人来此定居,可能图的就是西涧湖旁娴静安逸的生活。

西涧堤坝下,墨客竞折腰

在西涧湖的堤坝下便是滁州老城,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除韦应物的诗篇最初将滁州带入中国文学史外,影响滁州最深,让滁州风光闻名于世的则是宋代的大文学家欧阳修,耳熟能详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即是出自他的《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金石学的创始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水(今江西)人。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直言敢谏,参加过“庆历新政”的改革运动。庆历五年(1045年),甥张氏犯法,谏官钱明逸因财产事乘机捕修下开封府狱。皇上派人查考,实属诬陷,乃被释。却又被降为左正言知制诰,离开京城担任滁州太守。到任第二年,年四十,自号醉翁,智仙和尚为他修了醉翁亭。在滁州的两年多,是欧阳修文学创作的兴盛时期,留下了一百多首诗词以及《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著名的散文。

欧阳修到滁州为官,虽然是被贬外放,但滁州的美丽与雅静,陶冶了他的情操,净化了他初赴任的烦躁。他爱上了滁州,致力于滁州山水风景的建设。他修缮醉翁亭,修丰乐亭,修让泉,修幽谷泉,作记立碑,一时传颂,引来无数文人墨客,滁州也因他而扬名天下。人们仰慕他的道德,仰慕他的才学,有的甚至还追随他,跟他到滁州来学习,这些人就成了他游宴时的宾客。现在能考证的有曾巩、苏舜钦、谷正、梅尧臣、徐无党、徐无逸、焦千之、谢绛等名士,也有当时也在滁为官的州佐杜彬、判官谢某等,还有一些尚无功名的书生。

而这些游宴的宾客,都为滁州的文化底蕴添上了自己的一笔,如“南丰先生”曾巩,就留下了诸如《幽谷晚饮》、《游琅琊山》、《琅琊溪》、《琅琊泉石篆》等诗,以及散文《醒心亭记》等。其宾客也或多或少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墨宝,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滁州旧地,出了三位开国皇帝

滁州,虽是偏僻州地,却属龙脉风水,从这块土地上先后走出三位开国皇帝:晋孝元帝司马睿、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在三位皇帝中,琅琊王司马睿永嘉之乱逃亡到滁地躲避灾难,由滁渡江建东晋登基帝位;宋太祖还是后周将领时在滁州清流关大捷并得到重要谋臣赵普建立了自己日后称帝的实力;明太祖朱元璋,建功立业于滁州凤阳,屯兵十万,由此建立大明江山。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个九年荒

明朝时期,因为朱元璋自己的私欲和自然灾害,造成百姓生活窘迫不堪,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但在640多年前,凤阳人民忍受了高原强盗,97年暗无天日的奴隶生活,汉人家娶新娘,新娘的第一夜也要让给蒙古兵的耻辱,汉人十户连坐,一人反抗,十户满门抄斩的残暴。草原恶狼奴役统治97年后,凤阳人民终于摆脱了奴隶身份。滁州市凤阳县的汉人没有理由不为赶走了高原强盗而高兴,也没有理由不为他们带来幸福的恩人朱元璋是老乡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对家乡建设呕心沥血,在他取得政权后,看到滁州凤阳人民生活窘迫,便从江浙一带迁入了大量的地主豪绅到凤阳来,目的就是让家乡人民能快点富起来。但由于自然灾害等各方面原因造成凤阳衰落,凤阳人民不但不感激,还编了凤阳花鼓骂他。一直到现在凤阳人还保留着高粱酒般浓烈、敢爱敢恨的性格,凤阳人该不该恨朱元璋一直是个具有争议的话题。

滁州人的慢生活

滁州处在吴头楚尾,是中国吴文化和楚文化相对减弱的结合部,独特地理环境造就独特民众性格,滁州人既有北方人的直爽、勤劳、大方,又有江南人的柔情、谨慎、温和,两者结合,却并不冲突,就像我国一直讲究的中庸之道,也许没有鲜明浓烈的色彩,但却醇厚温润缓缓入人心。

在央视的《2013―2014中国幸福城市二十强》里,滁州之名跃然在榜,滁州的生活节奏很慢,这种慢不同于苏州那种烟雨所浸染出绵柔缓慢,而是一种历史文化积淀的慢,它不太出名,一直都在默默地发展,在历史地河流中缓慢前行。而滁州人的生活亦如此,虽然无可避免的有现代文明与建筑,但在城里的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的老手艺人与悠然漫步的行人们,依旧彰显了这座城优雅低调的慢。

第2篇:滁州西涧范文

雅致的记忆有“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有“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通俗的记忆更多一些:

第一个是关于辛弃疾的。滁州在宋代是宋金分界线,战争频仍,盗匪横生,百姓多流亡在外。辛弃疾力主抗金,皇上就将他安排在滁州,收拾乱局。一年以后,地方平静,百姓安居乐业。

第二个记忆是亲身经历多次的。有一段时间,火车经过滁州,卖啤酒的,卖茶叶蛋、咸鸭蛋的,在停车的一瞬间涌上火车,列车员同时播报:“请各位旅客看好自己的行李物品,注意小偷。”于是对滁州有了一些误解。

后来看到欧阳修的诗:“十里长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马行迟。卧听竹屋萧萧响,却忆滁州睡足时。”在欧阳修的记忆里,滁州是他落难的地方,也是区别于十里长街的萧萧竹叶荫蔽之地,是“严冬暖被日高眠”的栖息处。

相传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来的开头很哕嗦:“滁州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有樵人斧削为“环滁皆山也”,遂成千古名句。游滁州,游人之心当先经斧削,抹去蒙在滁地的俗尘,虚室生白,方可唤醒不绝如缕的文化记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而蔚然深秀者,琅琊也。”连日淫雨霏霏,难得游滁之日,竞乍开一线晴明,正可见环抱着小城的西南诸峰,不禁心向往之。

新翻山门高耸,门票价格不菲,所喜游人稀疏。山门之内,山路蜿蜒,衰草尚未知春,玉兰枝柯横斜,擎出满树毛茸茸的花苞。今天的琅琊山和别的山一样,有寺庙,有道观,有观音,有财神,路上还有衣着可疑的“好客者”招呼游客休息一会看他的相面把戏,只是别指望能遇到“野僧治饭挑蔬至,童子携茶对客煎。夜久月高风铎响,木鱼呼觉五更眠”的情景。

今天的琅琊山还保留着朴实的一面。整座山上很少有标志牌,深入山间,不辨东西南北,但觉四围皆山也。峰回路转,一块巨石上赫然写着四个红字,游客猜想,肯定是什么“曲径通幽”“泰山岩岩”之类,走上前去一看,原来是“注意防火”。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背诵着欧公的文句,虽有按图索骥之心,却也预存了失望的准备。当真听到水声潺潺,真个是喜出望外了。水澄净清冽,水底绿苔细石,历历可见。虽未见鱼肥,能得泉香已是颇为难得。

苏舜钦说:

滁阳太守好山水,公余日醉群山间。

滁峰环回秀相倚,作亭正对溪山前。

欧阳修自己也承认:

有一土泉在城东百步许,遂往访之。乃一山谷中,山势一面高峰,三面竹岭回抱。泉上旧有佳木一二十株,乃天生一好景也。遂引其泉为石池,甚清甘,作亭其上,号丰乐,亭亦宏丽。……以细芍药十株……植于其侧。其他花竹,不可胜纪。

当地山神一般的人物,热爱起山水来,是山水的福气。他能赏鉴到山水的妙处,又能做出新的景观来。

找到了让泉,随即寻找“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自然不是路边随便一处破败的小亭子,可是泉水绵长,哪一处才是“泉上”呢?正徘徊间,耳际传来悠扬的笛声。

循笛声迤逦而上,在一片仿古建筑中找到了醉翁亭。公元1045年,欧阳修贬官来到滁州,与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结为知音。智仙在山麓修建小亭,欧阳修欣然命笔,写下《醉翁亭记》。文章一出,醉翁亭就吸引了不少游人。当时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来,不仅观之赏之,更为之创作琴曲《醉翁吟》(又名《太守操》),欧阳修亲为配词。数年之后,欧阳修与沈遵重逢,夜阑酒半,沈遵弹奏《醉翁操》,“有如风轻日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琴声如诉,勾起欧公宴饮游逸于醉翁亭的回忆,遂又作诗以赠:

群动夜息浮云阴,沈夫子弹《醉翁吟》。《醉翁吟》,以我名,我初闻之喜且惊。宫声三叠何泠泠,酒行暂止四坐倾。有如风轻日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坐思千岩万壑醉眠处,写君三尺膝上横。沈夫子,恨君不为醉翁客,不见翁醉山间亭。翁欢不待丝与竹,把酒终日听泉声。有时醉倒枕溪石,青山白云为枕屏。花间百鸟唤不觉,日落山风吹自醒。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尔来忧患十年间,鬓发未老嗟先白。滁人思我虽未忘,见我今应不能识。沈夫子,爱君一尊复一琴,万事不可干其心。自非曾是醉翁客,莫向俗耳求知音。

醉翁亭号称“天下第一亭”,天下第一倒不必去争,许多第一,争了也没人信。不过醉翁亭太值得一看了。此亭自非当年山僧智仙所造,唯亭旁有欧公手植梅花一株,梅花似雪,正吐露芬芳,让人不自主地想起须发皆白的诗翁。可能是树龄太老,枝干已枯干,园艺人员将水泥干伪装成虬枝,支撑起倾斜的一方,有天成之妙。据说此梅品种稀有,花期不抢蜡梅之先,不与春梅争艳,独伴杏花开放,故得名日“杏梅”。明代嘉靖年间滁州判官张明道为赏梅而建古梅亭,后人增其旧制,又建有览余台、影香事、怡亭等景观,遂成廓落庭院,中庭设渠引泉,有九曲流觞之雅意。琅琊墨苑中近人的书法,同样吟咏的是醉翁。

山水之乐开启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扉,蜉蝣蝼蚁般渺小的生命,遂寻到了广阔如沧海、久远如天地的寄托。

亭后有石名“云根”,其势峭拔,一溜石阶将游人引向高处的玄帝宫。笛声就是从那里传来的。一个身材魁伟的男子,面对山下,手持玉笛,发音清越。我循声往山上爬,笛声将醉翁亭以及周遭的一切镀上了银亮的光泽。看过醉翁亭旁的联句,盛开的梅花,精致的曲水流觞,再听这支仙曲,大有不知今夕何夕之叹。流连再三,不忍离去。下得山来,往深秀湖走去,一路上仍是隐约的笛声相伴,化用朱自清的名句,正好是:远处山上高人的笛声仿佛梅花的暗香浮动。

也许,笛声带来的都是错觉,但我宁愿相信,整个滁州城都淹没在这悠扬的笛声中,不紧不慢,在汹涌的人流里仍保持一些古风。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

次韵王滁州见寄

[宋]苏轼

斯人何似似春雨,歌舞农夫怨行路。

君看永叔与元之,坎坷一生遭口语。

两翁当年鬓未丝,玉堂挥翰手如飞。

教得滁人解吟咏,至今里巷嘲轻肥。

……

后来太守更风流,要伴前人作诗瘐。

我倦承明苦求出,到处遣踪寻六一。

凭君试与问琅耶,许我来游莫难色。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

[唐]李绅

山城小阁临青嶂,红树莲宫接轻萝。

斜日半岩开古殿,野烟浮水掩清波。

菊迎秋节西风急,雁引砧声北思多。

深夜独吟还不寐,坐看凝霜满庭莎。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第3篇:滁州西涧范文

2、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萧纲《采莲曲》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6、黄莺百舌正相呼,玉树后庭花带雨。——牛殳《琵琶行》

7、远雁下平沙,嘹亮遗凄唳。——刘道著《湘江秋晓》

8、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9、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李颀《琴歌》

10、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钱惟演《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11、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1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第4篇:滁州西涧范文

琅琊区是安徽省滁州市的中心城区,辖8个街道办事处,区域面积215.8km2。近年来,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和林业产业,目前城乡一体绿化水平达到滁州市最优;同时,也是滁州市最大的林业二、三产业集中区,2009年被省林业厅授予全省林业产业“十强县(市、区)”荣誉称号。但是如何发挥中心城镇的产业基础优势,统筹城区和郊区,发展现代城市林业,在路径选择上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1琅琊区城市林业发展现状

1.1城乡绿化与城市森林生态环境

20世纪末以来,琅琊区城市建成区绿化快速发展,“大滁城”建设加速了城市园区、廊道、片林营建,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绿地质量逐步提升,为滁州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作出了贡献。区划调整后,琅琊区城乡绿化面临新任务,老城区改造、新区建设和城郊一体绿化目前正在启动。滁州市城市水系疏通、南北湖连接和“大滁城”建设为琅琊区城市森林生态体系构建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1.2林产工业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滁州市解放后的新造林陆续进入间伐和主伐阶段,琅琊区所辖范围内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纤维板厂、木材加工厂,80年代中期又建设了大型森工企业滁州刨花板厂,为琅琊区林产工业奠定了基础,90年代非公经济的投入,快速地推进了琅琊区林产工业的进步。21世纪初,琅琊区和南谯区区划调整,部分林产工业企业属地划归南谯区。目前,全区生产刨花板、中纤板、木地板等产品的大、中、小型森工企业15家,全国知名度较高的企业有扬子木业、肯帝亚皖华、亚欧木业、润林木业和朝九木业;木制品、锯材、木片加工230家,与南谯区的林产工业企业一起形成了滁州市最大的林产工业聚集区。林产企业规模、技术和设备处于行业较高的水平,但和国内林产工业总体发展状况一样,存在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技术设备落后、企业管理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1-2]。

1.3森林旅游业

琅琊区是滁州市中心城区,有城有乡,发展城市郊区体验型休闲、娱乐森林旅游独具优势,目前有森林旅游人家16家。区划调整后,增加了城市郊区面积,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潜力还很大。

1.4林产品市场

滁州市是皖东中心城市,商业零售辐射面较大,依托这一优势,琅琊区木、竹、藤、棕、苇家具等经营企业及销售门点达到180多家,林业流通部门及服务部门有10家,苗木花卉交易市场2个。大量民营资本进入林产品流通业后,给林产品流通业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导致“黑木材”、无证运输、恶性竞争等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林产品市场建设总体水平较低,管理缺乏,信息化水品低,处于低端零售阶段,依赖当地客源和外地销售商,也没有大型的批发交易市场[3]。

2琅琊区城市林业发展潜力

2.1资源特点

琅琊区辖区范围属于滁州市城区和郊区,森林资源主要发挥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构建作用和景观功能,除苗木花卉外,作为林业第一产业的功能有限,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基础建设和森林旅游等林业第三产业的资源基础。林产加工业原料依赖其他县市区如巢湖、安庆等地,周边林业资源比较丰富,但面临滁州市和江苏、山东等地激烈的原料竞争。

2.2产业基础

林产工业企业主要是人造板及二次加工企业,与南谯区企业一起,集中在“大滁城”工业园区,是滁州市最大的林产工业集群,人造板和木地板生产是全国较大的基地之一,产业内部的联系和协作逐步加深。扬子木业、肯帝亚皖华、亚欧木业、润林木业和朝九木业等5家企业产值达9亿元;肯帝亚皖华的产品很便捷地销售给扬子、润林、朝九等企业作为原材料,亚欧木业的产品不出50km就提供给扬子家居、斯维特家具、滁州包装厂等企业作为原材料;扬子木业近3年共开发出新产品类120种花色,取得专利7项,还有3项发明专利正在实审期。林产品市场建设和森林旅游等基础还比较薄弱。“大滁城”及其工业园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迅猛地完善琅琊区城市林业发展环境,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3辐射带动能力

滁州市城区作为皖东中心城市,随着“大滁城”建设的拓展,凝聚内部市场的能力逐步增强。滁州市域范围内近年来交通基础建设规模很大,融入东部,连接中西部的功能很快就要凸显,给琅琊区发展城市林业,特别是林产品会展、物流业创造了巨大的潜力。3琅琊区城市林业发展路径选择

3.1以乔木和片林为主体培育城市森林资源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拥有巨大的单位面积生物量、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因而城市森林建设必须以乔木和片林为主体[4]。琅琊区应紧紧抓住辖区调整和滁城水系疏通的机遇,一是在老城区科学规划城市建设,保护与新建统筹协调,拆建还绿,营建穿城森林廊道,恢复古城风貌。二是在新建城区,留足绿地,大量采用乡土树种,适量引种常绿树种,建设北亚热带过渡带特色城区;在郊区大力推进自主退耕还林和农林复合经营,以琅琊山、西涧湖、白米山、黄土山为背景,营造环城林带。

3.2立足林产工业基础发展高精深林产加工

林产工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产品创新和产业链延伸加粗,现有企业落实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产能,加强产业内部竞争合作。沿产业链条抓住薄弱点,引进技术设备水平高、管理营销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对产业发展进行战略性前瞻谋划。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城市林业,发展林产工业配套生产和深加工,以及森林旅游等林业第三产业[5-6]。

3.3依托城市基础建设发展林产品专业市场

依托“大滁城”城市基础建设和市域交通建设,在现有长江商贸城、二中建材城等林产品集中购销市场的基础上,规划发展大型林产品专业批发零售和花卉苗木市场,提升现有、规划未来林产品市场的信息化水平,积极组织林产品会展,建设未来连接东西区域的林产品交易中心城市。

第5篇:滁州西涧范文

一、

导语

古诗词 是我国传统文化 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 的生命。

二、

正课

1、

什么是意境呢?

明确:意境也叫意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一种 主观情思。表现在诗词 中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即景 中有意,意中有景。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创造 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呢?《钱塘湖春行》又为我们创造 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这两 上问题由学生自由回答)。

2、

如何把握诗词 中的意境呢?一般可从下面三方面入手:

⑴描绘诗词 中展现出来的图景图画。这个环节主要抓 住诗词 中的主要景物和关键词 (包括色彩词 、季节词 、形容词 等 )用自己 的语言再现诗词 中的画面。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简练有诗意。展示材料1和材料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洞庭湖(刘禹锡)

滁州西涧(韦应物)

湖光秋月两 相知

独怜幽草涧边生,

潭面无风镜未磨

上有黄鹂深树鸣

遥望 洞 庭 山水色

春潮带雨晚来急

白银盘里一青螺。

野渡无人舟自横。

解析1、这首诗抓 住“湖光、秋月、无风、白银、青螺”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湖光山色、宁静优美 的山 水画。前两 句用拟人手法写了洞 庭 湖的美丽宁静;后两 句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洞 庭 湖与君山相映成趣的优美境界。

解析2、这是作者任滁州刺 史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境幽深,有动有静的山水画。前两 句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鸟鸣交织成幽雅的景致;后两 句描绘出扁舟自横的画面。

⑵概括诗中景物所营 造 的氛围。这个环节要扣紧景物特点及情调,用一个词 或一个四字短语来表达。如孤寂清冷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 悲壮等 。如李清照 的《醉花阴》营 造 的是一个“孤寂清冷 ”的氛围;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营 造 的是恬静优美的境界。再看材料3《秋夕》营造 的是什么氛围?(学生互动,发言自由)。

秋夕(杜牧)

银烛秋月冷 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 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

解析3:营造 出失意宫女生活孤寂幽怨的氛围 。一“冷 ”一“凉 ”暗示了秋寒。

⑶分析诗词 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首先可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送别、怀古、咏史、爱国忧民、思乡思亲、咏物抒怀、哲理言志等 等 。可让学生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其次,借助注释和标题 ,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表达 的词可以有;愉悦、欢快、激动、哀伤、赞美、惜 别等 。答题 时,一定不可简单答之,而要结合诗词 的具体内容答出为什么是这样,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展示材料4和材料5: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凉。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解析4:这首诗通过“打黄莺儿”这一细节,表明了因为它的鸣叫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 梦,表达 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之情。

解析5:表达 了作者思念 故乡亲人的感情。

三、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通过如何把握诗词的意境来阅读古诗词,相信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

第6篇:滁州西涧范文

在讲授诗词时,常要涉及“意境”这个词,因为意境是解读诗词必不可少的钥匙。王国维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诗词的根本,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所描绘的客观景物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所以,在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其意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初中诗词教学难点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第一,学生感受不出诗词所蕴含的意境美。学生学诗词,只是从诗句所写的人、物或事中去理解诗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感情,体会不到诗词的意境美。例如在学习唐朝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时,学生只是这样理解:诗中描写“草、黄鹂、春雨、小舟”这些景物,诗的前两句,写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学生没有往更深层次地去理解诗的写法和意境。

这首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前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于守节;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四句诗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静深邃的画面,让我们也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滁州西涧边,神情恬淡闲适,但又流露出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神情。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受到的这其中的情感、情景和气氛,其实就是诗歌的“意境”。

第二,学生把意象等同意境来理解。学生在理解诗词时,往往是把意象等同意境来理解。例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学生知道诗中写了“船票、邮票、坟墓、海峡”具体的物象,又把诗中的船票、邮票、坟墓、海峡这四个典型意象等同意境来理解,理解为诗的意境是表达了了作者的思乡感情。其实这首诗分四个小节,诗人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对应着人生的四个阶段,以空间的上的阻隔作为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小时候母子分离,长大后夫妻分离,后来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分离。四节诗以时空的阻隔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层层加深,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每一层都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画面,每一个画面都会出现一个意境,意境深沉悠远。

作者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这才是诗的意境,只有进入到这样的一种意境中,才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情怀。

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以上两个难题呢?

1 教给学生分析诗词意境的方法

1.1 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美。诗人在写诗时,都把自己的情感都融入到景物的描写当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情感,必须要从这渗透了“情”的景物入手。若把这些景物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画中的意境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就能很自然地引领他们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从而更深刻地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以学习王维的《鸟鸣涧》为例,在进入诗歌教学之前,我先展示一幅山林为背景的夜月图片,让学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感受来描述画中的意境。

《鸟鸣涧》写山中春天的月色景物,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这首诗以动静相间的笔法,为我们画出了一幅极幽静的春山夜月的图景。诗人在静态中写出动态,又在动态中表现静态。因为静,白天听不到的花落声,现在听到了,而这种似有似无的声音,又反衬出春夜的寂静。因为静,一两声的鸟叫,显得格外脆亮,几乎可以使人闻之心惊,但当它停下来的时候,又使得本来就宁静的春山更显得格外空旷。“鸟鸣山更幽”事物的特征,永远是在比较中才明显起来。诗人把握住了这个对立统一规律,让他们在诗中相互渗透,使这首诗造就成一幅不仅有色,而且有声的山水图画。你看,皎洁的月光笼罩着静谧的春涧,多么的空蒙、柔和、安详,使人望之心境清净,情融于景。但当自开自落的桂花暗香浮动,山鸟时鸣时止的时候,又使人感到实在甜蜜、温馨,有一种诱人的生活气息在画面上荡漾,于是,景又融于情,画又回到诗,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以画传情的诗词意境教学方法,在诗词教学中用得较多,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杜甫的《望岳》等等。

1.2 联系写作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不少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意境,与作者的写作时代是密切相连的,因此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生平的介绍,有助于学生更快进入诗词的意境。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为例,全诗四句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学习这首诗时,如果不了解时代背景,学生就只知道这首诗生动地渲染了月夜泊船秦淮河岸的环境、气氛,那迷人的夜色,那公子王孙的醉生梦死,歌女们的浅斟低唱。

其实,这首诗的重点就是落在后两句上,商女所唱的《玉树花》曲,既是引起人们对陈代亡国悲剧的追忆,又为晚唐时代染上朦胧凄凉的色调,它似乎成为一种媒介,让人们从陈代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朦胧的夜色,凄迷的歌声犹如晚唐舞台上演出的醉生梦死的戏剧,给人不祥的预感,而无法摆脱。所以,这里“犹唱《花》”不但表现出晚唐官僚贵族沉湎于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而且也对这些官僚贵族予以警示,从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患之情。两个“笼”字,使人对秦淮河上的月色有一种朦胧、迷茫的感觉,这种朦胧的色调,表面看似乎与洒家歌舞喧闹的气氛很不协调,但它却最本质地烘托了这喧哗热闹背后的空幻、悲凉和冷漠。

杜牧所处的时代正是晚唐多事之秋,国势日危而时风。他看了到封建统治势力的摇摇欲坠,看到了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边关的忧患,作为一个有远见、有抱负、有正义感而头脑比较清醒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于是忧心忡忡,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忧国忧民的“唐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1.3 抓住意象,反复揣摩。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1.4 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启动形象思维,进行一番“再创造”,进入意境,让诗中描绘的声、光、色、态,像电影画面一样在头脑中显现出来,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如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时,引导学生进行这样联想“长江、月下、荆门、故乡水、诗人”,这样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图景:诗人要走了,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渡过荆门,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游子的李白,形式上离开了故乡山水,实质上,纵然走到天涯海角,心里永远装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新奇的感受,壮阔雄浑的景致,展现出楚地特有的风光,体现出诗人豪放阔达的胸襟。

2 用具体的例子,教给学生区分意境与意象的方法

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毛翰教授把意境与意象的关系作这样的表述:“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白色恐怖。意象与意境,就这样一实一虚,一真一幻。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的空间。意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人身入其内、神游其中。”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和情景就是意境。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用以上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诗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滁州西涧范文

他就是林少波,是浙江瑞安市塘下镇人。一年多之前,林少波还是一个普通的初中计算机老师,在记忆方面并没有过人之处。林少波平时兴趣比较广泛,一有空闲,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大量阅读经济学、心理学、励志方面的书籍。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学习效率很低,往往花一个月才看完的书,回头再去想想,什么都没记住,更谈不上有新的领悟了。

林少波有些踌躇了,自己都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怎么能去诲人子弟?他开始在互联网上查询高效的学习方法,无意间看到了一些训练大脑记忆的文章和视频,他按照视频中施教的方法,果然在一个小时内,记住了100位随机组成的数字。从此,他开始对记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互联网上搜索关于记忆的学习内容,跟着教学短片中世界记忆大师介绍的方法,进行自我训练,慢慢地摸索出一些记忆诀窍,记忆力也变得越来越惊人。

林少波是个有心人,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都逃不出他的眼睛,他会变着法子用这些细节来强化自己的记忆。大街上开过去一辆车牌号为浙C8785H的小车,林少波会把“C”想象成一轮弯月,“87”与“白旗”谐音,“85”与“白虎”谐音,“H”像一把椅子。林少波的脑海里很快闪出一个画面:在一轮弯月下,一头身上插了白旗的白虎,跳上了一把椅子。林少波正是通过把这些数字联想成一幅图案,再把这些图案联想成一段画面,这些看似毫无关联数字、号码,轻而易举地就烙印在了他的记忆里。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林少波把这种想象思维记忆用在了古诗词的记忆方面,把陌生的信息转化为熟悉的图像,同样收获了显著的效果。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他的记忆方法是撷取每句诗的首字“独、上、春、野”,于是在他的脑海里便出现了一幅画:一荷锄(滁)老农一个人从小河走向春天的田野里。诗与画互相启迪,相得益彰。

记忆训练在林少波的世界里开启了一片新天地,他对记忆训练越来越上心,一天不练就觉得少做了什么,浑身都感到不自在。他还在关注着由世界脑力运动理事会(WMSC)组织的世界脑力锦标赛。世界脑力锦标赛共有十个比赛项目,要想在比赛中取得“世界记忆大师”的称号,必须同时达到四个标准:一小时成功记忆1000位以上无规则数字;一小时正确记忆10副以上打乱顺序的扑克牌;两分钟正确记忆2副打乱顺序的扑克牌;十个项目总成绩3000分以上。为了配合训练,林少波是成打成打地往回买扑克牌,闹得左邻右舍都以为斯斯文文的林老师,在家里开起了室。他的衣服兜里始终装着一副扑克牌,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反复洗牌,反复记牌。一副扑克牌54张,将顺序全部打乱,林少波最快用时48秒就可以正确记住所有扑克牌的顺序、点数以及花色。

第8篇:滁州西涧范文

屈辱仿佛就在昨天,而历史已踏上了新的征程。对你,我亲爱的中国,我的心中满是沸腾的热情。为了你,我愿倾尽所有,洗净污秽,焕发新生。中国范,中国人,这就是传承了千年的中国魂!

峰峦叠嶂,连绵起伏是中国的崇山峻岭;汹涌澎湃,惊涛骇浪是中国的涛涛江水。蜿蜒流去的黄河,就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咆哮翻滚,浊流宛转,九曲连环。黄河之水是汹涌的脱缰野马,昼夜奔腾。白浪滔滔的太湖,宛如一幅泼墨未干的丹青,色泽鲜明,层层涟漪,光彩熠熠。太湖之灵是那蕴蓄着明亮秋波的眼睛,清新飘逸。漓江的水,清静,黄山的石,清奇,而松花江那悠悠江水,则仿佛翡翠色的巨幅绸缎,而沪沽湖的浓稠湖水则是凝然不动的一缸绿酒。

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九曲黄河;我爱那“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的滁州西涧。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方正而不失灵动是中国的书法,“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清新脱俗是中国的水墨画,仿佛展子虔的《游春图》;高雅的宗教瑰宝是中国西域的壁画,是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刚正不阿是中国人的骨,是坚毅不拔的松,是顶天立地的竹,是傲雪迎春的梅。中国人的魂,在危难时期同心协力救人民于水火,在抗战时期舍生忘死只为苍生免于涂炭。京剧,风筝,对联,窗花,这些就是中国人的文化;春节,元宵,端午,清明,这些就是中国特有的节日;牛郎,织女,,嫦娥,这些就是中国特有的神话。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国范儿!

东方有条龙,他在乱世苏醒,于艰难的国运中快速发展,他的名字就叫中国!

屈辱已成为过去,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辉煌的时代正在开启。对你,我亲爱的中国,我心中激荡着如岩浆般滚烫的感情。为了你,当国歌响起,激昂的旋律飘扬,我的心荡起层层的涟漪,那就是对祖国庄严而神圣的感觉。

第9篇:滁州西涧范文

关键词: 醉翁操 缘起 衍 文化意义

《醉翁操》既是琴曲又是词牌的名称。它以欧阳修的号命名,在琴曲史上,是以“人事名操”类琴曲中的经典曲目之一。它的最初创作与流传过程有欧阳修和苏轼两位宋代文坛盟主的先后参与,构成了一段颇富传奇色彩的文史佳话。《醉翁操》在后世受到了持续不断的关注,涉及文、诗、词、音乐、绘画、书法多种艺术形式,因此它是一个十分值得梳理和考察的文化现象,也是管窥欧阳修在后世影响的一个独特视角。但这一课题长期以来学界未予以足够关注[1]。本文拟全面梳理这一文化现象的缘起、衍生,期待客观地展示这一历史过程及其文化意义。

一、缘起:琴曲《醉翁操》在北宋是如何创作与流传的?

庆历六年(1046)秋,谪守滁州的欧阳修以“醉翁”自号,并以此名亭,作《醉翁亭记》。庆历八年三月己未,《醉翁亭记》由陈知明(字退蒙)书丹,刻石亭上。自此,“远近争传,疲于模打”,于是“天下莫不传诵”。

皇祐元年(1048)前后,[2]太常博士沈遵,倾慕欧阳修之名,不远千里来到了滁州瑯琊山。他在游历山水之后创作了琴曲《醉翁吟》(苏轼配辞后更名《醉翁操》)。此琴曲以“醉翁”命名,所以其音乐情感、意境应主要取材于《醉翁亭记》。文章可以叙事、描写、抒情及表达思想。音乐则长于抒情。所以从这一角度看,琴曲《醉翁吟》可能突出了醉翁自放于山水之间的欢乐之情,而滤去了文中与民同乐的道德内容。音乐是通过旋律塑造音乐形象来表达情感的,我们从欧阳修听琴的感受可以约略想象《醉翁吟》似是一支春之协奏曲。欧阳修描述其琴意曰“有如风轻日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时时弄余声,言语软滑如春禽”。据称,该琴曲“节奏疏宕、音旨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

至和元年(1055)秋,欧阳修北行出使契丹。立冬前后,在河北恩州(今河北清河县)、冀州(位于今河北衡水市)一带与沈遵相遇。夜阑酒半,沈遵援琴而弹,欧阳修闻之惊喜,发出了“恨君不为醉翁客”、“莫向俗耳求知音”的感慨。嘉祐元年(1056)欧阳修回朝后约挚友梅尧臣一同为琴曲谱辞,同名为《醉翁吟》。欧阳修辞抒发了醉翁对滁州山水、草木鸟兽之殷殷情意,对滁人貌似无德实则深情系之的悠悠怀思。而梅辞则是以滁人口吻描绘了醉翁陶醉于山水鸟兽之乐以及滁人对醉翁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欧、梅两首琴辞都是楚辞体,兮字句的运用适合琴曲疏宕悠长的节奏特点,使诗歌舒缓流丽而深情。这二首琴辞都有缅怀和歌颂醉翁滁州贬谪及山间逍遥之意,明确地抒发了滁人对醉翁的怀念之情,进一步丰富了琴曲的情感内涵。

嘉祐二年十二月,欧阳修又在京师与沈遵邂逅,沈遵将赴建州任,欧、梅为其送行赠诗,欧阳修有《赠沈遵博士歌》,梅尧臣有《送建州通判沈太博》,远在扬州的刘敞此后亦有赠诗《同永叔赠沈博士》。三人的赠诗都为沈遵琴曲揄扬,尤其是刘敞,花很多笔墨赞美了欧、沈二人的知音之遇。有了这三位政坛、文坛名流的揄扬,《醉翁吟》渐渐知名。如与北宋欧阳修同时的琴僧则全和尚曾以《醉翁吟》为例,介绍古琴曲。可以想象,欧阳修“醉翁”之号以及其乐于山水的流风余韵,不仅随着石刻拓本《醉翁亭记》,也乘着音乐的翅膀《醉翁吟》渐渐向四方传播。而且,沈、欧知音之遇也成为附加在琴曲情感内涵上的又一层情蕴。

二、衍生:苏词《醉翁操》为琴曲的传播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

欧、梅《醉翁吟》是根据对音乐的记忆和想象而写的歌辞,并不入乐。元丰五年(1082)冬,玉涧道人崔闲来黄州见苏轼,弹琴于“雪堂”,苏轼应其之请倚声填词,作《醉翁操》。苏词是依声填词、入乐可歌的琴辞。苏词不仅追求词与情合、词与境谐,而且在字的平仄、句的长短、声韵的选取、韵脚的设置上都极力追求辞与曲的谐和。就词作本身来看,苏词“以元、寒、刪、先四韵同用”,几乎句句为韵,读来也朗朗上口。苏轼以词体的形式为琴曲配辞,这是仁宗朝以来词体兴盛的反映。苏词《醉翁操》篇幅短小,和《醉翁亭记》与琴辞《醉翁吟》相比,无论内容还是艺术都更加精粹。内容上视角收缩,抓住琴音拟声的特点,以“泉声”为核心,以醉翁把酒听泉、沈遵以琴写其声为线索,以对醉翁的怀思为情感内蕴,营造了一个意境清幽、情思绵邈、境界高妙的词境。苏词与欧、梅之歌不同的是其描写山间境界更为清空幽邃,斯人去后山更幽寂,这是另一种吊亡缅怀之意,和滁人对醉翁的怀思略有不同。苏轼与欧阳修义兼师友,所契者深,在苏轼眼中,欧阳修在滁州表面上是诗酒琴泉、山水游宴,实际上是迹晦心隐、心忧天下,所以其词曰“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此典出自《论语·宪问》,荷蒉是隐者。有心即忧心貌。是说隐者讥笑孔子不能安时处顺,而是心忧天下,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写此词时,苏轼刚经历乌台诗案、生死浮沉,被贬黄州,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此典以欧阳修比孔子,表达了对恩师的知音之契,也寄托了自己虽被贬僚倒,却在精神意识中始终乐以民生、忧以天下的心胸与理想。可以说,苏轼《醉翁操》进一步丰富了琴曲的情感内涵,强调了醉翁把酒听泉、妙会天机的化境,虽处谪境、心忧天下的情怀。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子瞻以补其阙,然后声词皆备,遂为琴中绝妙,好事者争传其词”。由此可见此词在当时之影响。元祐七年(1092)四月二十四日苏轼书《醉翁操帖》并信寄给沈遵儿子本觉法真禅师。建中靖国元年(1101)时,此琴曲在蜀地已然流传。该年,黄庭坚得苏轼《醉翁操帖》善本,对朋友元师说起,元欣然曰:“往岁从成都通判陈君颀得其谱,遂促琴弹之。词与声色相得也,蜀人由是有《醉翁操》。然词中之微旨,弦外之余韵,俗指尘耳,岂易得之!”苏词《醉翁操》“超轶绝尘”的艺术魅力,丰富充沛的情感内涵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更加之其合乐可歌的特点,使人们乐意不断弹奏这支琴曲,也使得后人不断倚其格律重新填词。就这样,一曲创作之初并不人所熟知的琴曲《醉翁吟》,经由一代代琴人演奏、大文豪欧阳修和苏轼依曲谱辞、倚声填词、书法创作等活动,使这支琴曲身上附加了越来越多的人文因素、情感意蕴,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可以说,如果没有苏轼的倚声填词和书法作品,此琴曲未必有今天所能看到的在后世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

三、《醉翁操》以琴曲、词牌、书法等形式在后世受到关注

在古代,声音无法留存,所幸的是,琴曲《醉翁操》被人们用减字谱和工尺谱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没有失传,流传至今。其琴谱有多个版本,这也显示了人们对它的兴趣和喜爱。《醉翁操》在宋元应已有琴谱。在宋元人别集中至少有唐庚、李光、韩驹、楼钥、柳贯等人弹奏的记录,琴谱惜今不传。明代嘉靖、万历后,城市繁荣,琴界活跃,大量琴谱专集问世。明代中叶《琴苑要录》著录《醉翁操》。嘉靖中明徽王朱厚爝辑《风宣玄品》著录“琴曲曲谱《醉翁吟》”。名为《醉翁吟》实际上是以苏轼《醉翁操》为琴辞的减字谱。这是今天可见的最早的《醉翁操》减字谱。万历中张大命《太古正音琴经》亦有著录。明末清初《醉翁操》在江浙一带流行,还传入日本,《和文注音琴谱》可证。《和文注音琴谱》所著录的同样是以苏轼《醉翁操》为琴辞的减字谱,商音。但与《风宣玄品》版指法不同,且琴辞和音乐都变长了。苏词末尾增加了五句:“琴在手,月在天。弹琴招明月,明月落我弦。清风月明人亦仙。曲罢月落风自然。曲罢月落风自然。”与此同时,减字谱亦相应增长。此减字谱落款为“东皋三一山人手较于曲肱轩”。《和文注音琴谱》是日本东皋越杜多撰。清代周祥钰《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南词正宫正曲”著录苏轼《醉翁操》及工尺谱。谱后注曰:“《醉翁操》系东坡所作琴曲,今虽谱入九宫,其声调犹仿琴之音韵,第未识与古人之意合否。”南曲以昆曲为主,以曲笛等为主要伴奏乐器,这说明《醉翁操》的演奏乐器和音乐都发生了变化。清代康熙年间程雄《松风阁琴谱》附录“抒怀操”目下有张台柱(砥中)词《醉翁操》(侧楚)一首,旁边又附程雄颖庵所作《醉翁操》(侧楚)减字谱。此《醉翁操》减字谱是程雄依词谱曲,根据古谱参以己意而作。宋代到清末六百多年,从《醉翁操》的减字谱来看,其音乐自然发生了变化,明清的谱未必就是苏轼所听到的曲调旋律,但据诗文中弹奏者的感受来看,其清幽谈远的意境基本没变。

合乐可歌的苏轼《醉翁操》一直与减字谱一同著录在琴谱中。到南宋《醉翁操》独立成为了词牌名。逐渐地,苏轼《醉翁操》固定成为了词谱。后世人们也喜欢倚苏词《醉翁操》格律来填词,《全宋词》、《全清词》中皆有著录。人们不仅弹奏《醉翁操》,倚苏轼《醉翁操》格律填词,除此之外,苏轼《醉翁操帖》还被历代文人珍视、宝藏、题跋、摹写。历代对苏书《醉翁操帖》的题跋和摹写成为了这一词作特殊而有效的传播方式,使这首词作流传不衰,为人所爱。有关《醉翁操》的故事在被王辟之第一次整理录于《渑水燕谈录》后,也不断被诗话、词话、笔记转载。如南宋初江少虞《新雕皇朝类苑》,南宋费衮《梁鸡漫志》,元代《东坡诗话录》,明代郭子章《豫章诗话》,清代胡安世《操缦录》等。《醉翁操》掌故的形成与流传显示了人们对这一文坛佳话的喜爱。

总之,从《醉翁亭记》到琴曲《醉翁吟》、琴辞《醉翁吟》、词作《醉翁操》,再到历代同词牌之作、琴谱对《醉翁操》的著录、世人对《醉翁操帖》的宝藏、题跋与摹写,《醉翁操》掌故的流传,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独特的“醉翁操文化现象”。

四、《醉翁操》的文化意义

欧阳修在滁州近三年的经历对于其文学创作、人格形象构建、在后世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三年的生活状态、贬谪心态、人文风流也是后人非常感兴趣的部分,也成为了人们对欧阳修不断追忆和想象的源泉。《醉翁操》是一支清幽疏宕的琴曲,是欧阳修滁州生活的艺术再现,其独特的情感内容,欧阳修、苏轼等众多名人的参与使它具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内涵,在欧阳修的影响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醉翁操》是以欧阳修的号命名的琴曲。在欧阳修之前,白居易、郑谷等都曾自称“醉翁”,但在后世的接受中,“醉翁”几乎成了欧阳修的专号。它不仅是一个雅号,而且逐渐具有了欧阳修滁州生活的象征意义。这一名号中包含了欧阳修琴酒山水之适的生活状态,潇洒适意的情怀,不以迁谪为意的心态,以乐超越忧的人格自我完善意识,政简民丰,与民同乐的行政业绩和道德人格。从这一意义上说,《醉翁操》是一支包蕴了欧阳修滁州精神和风采的琴曲,犹如其滁州生活的剪影。所以,在人们对《醉翁操》不断弹奏、一再演绎、反复致意中,总是贯穿和流荡着这样一种情感:对欧阳修其人的缅怀与纪念,对欧阳修滁州生活风采的追慕与向往。前文所述苏轼对《醉翁操》的倚声填词、曾燠文人幕府以《醉翁操》为题赋诗即是这一情感的突出体现。琴酒山水之适是整个宋人的生活状态,既是君子“达则兼济天下”时精神和生活的调节,又可作为“穷则独善其身”时排愁遣怀的寄托。但欧阳修显然是典型代表。这一生活状态在欧阳修带有排忧遣愁的味道。在后人眼中,它的富有自然意趣和人文情趣,不以得失挂怀的洒脱、适意甚至纵肆的特点具有独立的情感价值,能契合不同时代文人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所以被人们所喜爱,而不断地借《醉翁操》等形式加以吟咏和抒怀。

《醉翁操》的旋律在流传中不断发生变化是必然的,但在人们对它的欣赏、感悟与想象中,它始终是一支描绘了山水清音的琴曲。音乐具有拟声拟情的特点,沈遵《醉翁吟》描写了瑯琊山水,欧阳修听后说有如“夜静山响春泉鸣”,苏轼听崔闲弹奏《醉翁操》后的感受是“琅然,清圆,……响空山。……月明风露娟娟”,更突出了山林幽静,泉声泠然。南宋刘辰翁“沈遵之谱琴操也如泉”,清代翁方纲:《醉翁操》非特琴声,乃水声矣。人们在诗歌吟咏中也写道“瑯琊山中水,韵入三尺桐”,“琅然山水音,一洗瘴雾毒”,也就是说在人们的欣赏和接受中,《醉翁操》是一支在静谧的山林中回荡着泠然山水清音的琴曲。这是它音乐形象上的特点。山水是清雅、空灵的,人们在对它的聆听或想象中,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幽雅洒脱之意,这也是人们喜爱它的一个原因。

在欣赏与感悟中,伴随着对山水清音的强化,人们闻《醉翁操》会油然而生山林隐逸之思。于是《醉翁操》逐渐被赋予了文人强烈的幽怀逸致,具有了隐逸的文化内涵,清何绍基称《醉翁操》“操弦韵轶古樵渔”。人们常常借《醉翁操》来表达幽隐山林的生活理想。如清代顾文彬观《黄鹤山樵停琴绿阴轴》云:“冀他日遂吾初服,于支硎邓尉间,营屋数椽。春朝秋夕,月白风清,携东坡琴,抚弦鼓庐山玉涧道人《醉翁操》一曲。苍翠籁籁落衣袖,便是画图中人,予愿毕矣。”清代金堡《醉翁操》“谁同予寂寥,予同谁逍遥。独乐在箪瓢,隐欲留人人莫招”。表达了金堡经历了社会和个人人生重大变革遁身空门安贫乐道、矢志归隐的情怀。《醉翁操》隐逸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在不断地弹奏、欣赏与感悟中逐渐被赋予的。在《醉翁亭记》和沈遵《醉翁操》中,琴酒山水之适具有遣忧味道,并无“归隐”、“幽隐”意味。所以《醉翁操》隐逸的文化内涵除音乐本身山水清音的影响外,也是受琴曲这一特殊艺术形式影响的结果。在琴文化中,琴和道家、释家思想素有联系。琴乐的清幽古朴和道家学说的清虚空灵、自由逍遥的生命境界多有契合,古琴清幽空灵的审美特质也和释家“空”、“幻”的教义和脱身方外的形象相吻合。弹琴常在月夜、湖边、山谷、松下的清幽之境,琴音与环境的清幽常使人有心斋坐忘之感,超然隐逸之思。唐宋以来琴人中僧道人士增加,琴和隐逸思想联系更加紧密。所以琴曲本身的隐逸文化内涵,也影响了人们对《醉翁操》的感悟。再加之“琴”为“六一”之一,在欧阳修致仕后也是归隐之乐。所以《醉翁操》被逐渐赋予了归隐田园、超脱隐逸的文化内涵。

《醉翁操》的缘起、衍生、流播中有众多名人参与,这也使得它具有了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沈遵、欧阳修、梅尧臣、刘敞、崔闲、苏轼、法真禅师、郭祥正这些琴人和名流的参与构成了《醉翁操》背后的传奇故事,引起了后人持久的兴趣和喜爱。可以说,没有欧阳修就没有《醉翁操》,醉翁的滁州风采赋予了《醉翁操》以生命;没有苏轼,就没有《醉翁操》在后世的影响。苏词与琴曲的和谐天成、超逸绝尘的词境,使得曲、词互相辉映,为后人所喜爱,从而使《醉翁操》具有了持续不断的生命力。要之,从琴曲到琴操,从《醉翁吟》到《醉翁操》,一个故事历时四十多年。其间物转星移,政治风向多少变化,人事又有多少离合、生死、浮沉,沈、欧知音之遇,欧、苏相契之深,诸多感慨,系于其中,使得《醉翁操》的故事既感人又富有传奇色彩,这也是其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之所在。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