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语文重点范文

高一语文重点精选(九篇)

高一语文重点

第1篇:高一语文重点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语文教育 高等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32—02

[作者简介]白燕,沈阳化工大学社科系(辽宁沈阳 110142)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强调开设中国语文课,其着眼点在于“民族文化保护”。但在随后几年的大学语文“复兴”热中,人们各自的出发点和归宿却大不相同。这种对大学语文各取所需的态度,最终导致了这门课程在定位上的含混不清。以下从语文教育、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三个维度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定位,并对当下大学语文教育改革中的模糊认识予以厘清。

一、语文教育

从教育的学科体系上划分,大学语文属于语文教育,这是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决定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特征。大学语文的“语文”属性,主要有以下两个基本内涵:

1.大学语文具备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从工具性层面而言,在突出强调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语文必要的工具性。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人们更多的是标榜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而鲜及它的工具性,这实际是存在一定偏颇的。“大学语文”终究还是“语文”,它仍然要发挥语文学科固有的工具价值。大学阶段的学习需要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如快速高效的文献阅读能力、准确规范的学术写作能力等,这些高层次的语言应用能力,正体现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意义。从人文性层面而言,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首要特征,但不能架空语文去谈人文性。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应该落实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而不是宽泛地将文、史、哲的基本知识笼统地传授给学生。后者的做法不仅打破了各学科体系之间的内在平衡,而且使大学语文不堪重负。

2.大学语文必须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即采用以经典文本阅读为基础的审美性教育方式。大学语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经典篇章的解读与涵养上,通过由语言文字和文学建构的审美世界去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课切忌完全讲成文学史或文化史课,相关知识的传授也应配合文选进行,尽可能将学生带进语言文字和文学的审美感悟中,进而引发出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大学语文这种特有的感染性审美教育形式,是与其他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的重要区别。总之,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首先应该立足于“语文”,扣紧“语文”。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到语文本位上来,体现出语文教育的“当行本色”。温儒敏教授提出“走出语文,又回到语文”的观点是切中肯綮的。所谓“走出语文”,是指突破旧有的僵化的教学体系,拓展“大学语文”的视野;“回到语文”,是指虽然教学内容广了,但也还是要把“大学语文”作为语文课来教。由此反观当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有学者提出以“大学写作”(甚至“应用写作”)、“大学文学”、“大学人文”或者“传统文化”课来取代大学语文课,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偏离或模糊了大学语文的本质特征,都是对大学语文教育功能的片面性理解。

二、高等教育

从教育的发展层次来看,大学语文属于高等教育范畴。这意味着大学语文教育必须纳入到高等教育的轨道中来,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大学语文课程的“高等”定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1.从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阶段来看,大学语文是语文教育的高等形态,是对中学基础语文的提升。这里的提升具体表现为两个转变:由偏重语文的工具性,转变为偏重语文的人文性;由偏重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偏重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更注重兴趣的激发以及品位的养成,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感悟力、想象力与思考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这种着重于素养培育的取向,正与中国高等教育经历的由着重关注知识、关注能力深入到关注素质的总趋势相一致。总之,大学语文课程要努力建立起符合高等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而不是对中学基础语文的简单延伸,更不能功利地定位为为中学语文“补课”。

2.从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大学语文教育同样担负着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使命。大学被誉为养成人才的精神家园,高等教育的终极关怀理应落在健全人格的培育上,高等教育的一切目的都应与促成人的优质发展这一终极命题相符合。大学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高尚情操、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人。这一目标的达成并非大学语文一门课程所能胜任,但是大学语文却能以其丰富浓郁的人文内涵成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渊薮。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成人”教育,语文教育素有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的优良传统,大学语文更应秉承这份优秀资源,在高等教育的舞台上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三、素质教育

从素质教育的维度看,大学语文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素质教育最初是作为教育观念的改革而提出的。在基础教育领域,它针对的是应试教育,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则通常特指为人文素质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199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对理、工、农、医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大学素质教育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大学知识结构的片面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人自身发展的不利影响,它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共同提高。

素质教育直接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大学语文课程设立的初衷即迎合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并非大学语文课的专利,但是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大学语文课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语文以其关注人生、贴近心灵的独特方式,关怀着人类的精神和情感世界。人文素质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精神感染的特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滋养和熏陶中提升自己的内在气质和修养。此外,大学语文又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优长,这正与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相契合。

注释:

第2篇:高一语文重点范文

关键词: 语文高考 参考试卷 高考试卷 备考策略

通过多年的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高考语文的复习效率,优化高考语文的复习效果,应重点探究两个问题:一是高考“考什么”;二是“怎么备考”。前一个问题容易解决,依据《考试说明》逐点明晰即可。而后一个问题,往往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依循考点,做系统的诠释、真题演练、巩固提高,这是极其必要的,而2012、2013语文参考卷、高考卷的信息比对、认同、辨异,备考策略的深悟、践行,也是极有助力的。

笔者从“2012、2013语文参考卷、高考卷的信息比对、认同、辨异”、“2013语文高考卷的启示意义”、“2014高考语文备考策略”三个方面,谈谈对2014语文备考的意见,祈方家批评指正。

一、2013语文高考卷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之认同与辨异

1.认同。

2013语文高考卷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在以下考点设题相同:

(1)识记字音。题干设置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或“没有错误”)的一项是”,考查多音字、形声字、误读字、形近音异字等。涉及词语16个,课内、课外兼顾考查。

(2)使用词语。题干设置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理解。

(3)辨析语病。题干设置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病句类型。

(4)小现代文阅读。客观题注重考查辨别、筛选信息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主观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5)大现代文阅读。设主观题5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语言、形象、结构、内涵(主旨)等的赏析能力。

(6)文言文阅读。客观题考题分别为:实词题、虚词题、内容赏析题。加点实词注重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辨析、推断词义的能力;加点虚词考查考生将选文例句与课文所学例句进行比较,把握不同句子中同一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内容赏析题,注重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观点态度的分析能力及对文章构思特点、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等的鉴赏能力。主观题考题为断句题和翻译题。断句题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翻译题设题2小题,注重考查考生对文言文重点词语、特殊句式等的理解能力。

(7)古诗文默写。题干设置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题目基本出自《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第(5)句主要出自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背诵篇目)。

2.辨异。

2013语文高考卷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在以下考点设题略有变化:

(1)识记字形。2013年高考卷创设语境考查“登录”的辨识,“录”设误为“陆”。到底是“登陆”,还是“登录”?考查近义词语语境中的辨识,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相比,提升了字形辨识题的难度。

(2)语用题。2013年高考卷5、6、7三题分别设题为衔接题(以客观题形式出现)、概括寓意题和仿句题,完全不按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套路出题。

(3)诗歌鉴赏。2013年高考卷第21题设题考查理解与迁移,有别于2012高考卷、2013参考卷从文本中整合相关信息;第22题要求考生“赏析诗歌对比艺术的特色”,命题直言答题指向,较以往易把握。

(4)《论语》阅读。2013年高考卷第23题,要求补出材料中的空缺部分,对考生理解并识记经典提出了更高要求。

(5)作文。尽管同样是材料作文,但2013年高考卷审题较2012年高考卷、2013年参考卷难,对考生的筛选提炼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联想感悟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从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的比较看2013语文高考卷的启示意义

1.试卷结构与类型。

结构上,试卷分为四部分并先后设题没有变。这四部分分别是:(1)语言文字运用(24分);(2)现代文阅读(29分);(3)古代诗文阅读(37分);(4)作文(60分)。总题量为26题。

类型上,与2013年参考卷、2012年高考卷相比,2013年高考卷几无变化,形式为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只是诗歌鉴赏填空题、论语填空题(23题)由原先的注重考查文本内容整合能力转变为注重考查理解与迁移能力,体现出了新意。

2.试卷命制与试题特征。

2013年高考卷,在选材、立意、考点分布、试题内容、命题思路、难易度区分等方面,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考生实际,贴近课改理念,坚持立人为本,关怀生命成长,体现了“稳中有进、实中有活”的特点,既保持了浙江卷的特色,又体现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

语言基础试题取材新颖,直面生活。打开试卷,你会看到诸如城镇化建设、“中国情结”绘画大奖赛、倒金字塔形的“421”家庭结构、重建家园的芦山、第六代导演的青春片、3D打印技术等关键词,极富时代气息,凸显新课程“大语文观”,寓意“语文学习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

语言运用试题,情境鲜活,设题精巧。衔接题取材于清代文学家张潮的作品《幽梦影》,寓意概括题取材于著名语言教育家、作家刘征的杂文诗《刺和花》,仿句题语料出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年的《青龙峡的夜》,创设鲜活情境考查考生的内蕴与思辨能力。

阅读材料选材典范,如实用类文本《社会建筑》、文学类文本《牛铃叮当》、文言文《送丁琰序》、诗歌鉴赏《秦中吟·歌舞》等材料均出自大家手笔,人文蕴含丰厚,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

作文题进一步加大了对考生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度,深化了新课程理念。试题材料文字简洁,导向性、可写性、防套性原则贯彻自然无痕。讨论“童真早泯”,话题重大,却举重若轻,尤胜于往年。

3.重点把握如下关键词。

(1)同义词辨析。同义词辨析是浙江卷传统考点,自2007年以后不再单独设题。2013年高考卷字形题“登录”设误为“登陆”、词语使用题“热忱”设误为“热诚”,可谓从多种语境隐性、动态考查同义词辨析能力,应引起注意。

(2)语言运用题。与2013参考卷、2012高考卷相比,2013高考卷语言运用题全被更新,它们分别是第5题衔接题、第6题寓意概括题和第7题仿句题。需要注意的信息是,这并非简单的考点轮换,而是对语文套题、猜题或题海战术的一次修正,比如,“对今年的考生来说,第5题可能从未模拟;第6题或偶有涉猎;第7题即使大量模拟也于事无补,该题仿写示例由青天、芭蕉叶、月亮、露珠等意象构成一个有诗意的整体,这为形象思维能力强、语言表现力丰富的考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仿得好就是一首诗。假如只会机械模仿句子形式,充其量可得基本分。”(湖州中学特级教师羊刚《2013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3)填空题。2013年高考卷,“古诗鉴赏与《论语》解读,均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内容理解与知识迁移能力,看似平常,却见匠心。这一形式激活了‘静止’的语文知识,实现了能力互通。尽管这种‘填空’的结果呈现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恶衣恶食’等样式,但命题着陆点并非识记,而是理解和迁移,跟通常的‘背诵默写’形似实非。此类题型,对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命题提出了新的要求。”(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周红阳《2013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三、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1.研读2013、2014《考试说明》,明确方向。

认真研读2013《考试说明》,吃透高考语文的精神实质,明确备考的方向,尤其是2014《考试说明》出台后,要认真比较两者的异同,把握变化点。唯有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2.研习2013高考卷,探究“变”与“不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比较才有鉴别。2013高考卷与2012高考卷、2013参考卷相比,尽管作了局部调整,但科学性更强,针对性更高,语文味更足,考查范围、考查方向更明确。我们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2013高考卷,挖掘各考题的潜在内涵,从容应对“变”与“不变”,依纲备考。譬如,字音、字形考点,把握“常用”二字及高考试题潜藏的信息:考题不会考繁、难、偏、怪字。这两个考点的复习,我们只需重点整理高中课本(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与相关读本中的字词读音、字形和日常生活中易误读误写的字,关注以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为基本语素构成的词语,加强训练即可。

3.熟悉考点,掌握方法,锤炼技巧。

高考就是应试,应试就有技巧。高三,学生会做很多专题和综合训练题,需要提醒的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总结技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一道题,通一类题。应该说,考试说明规定的每一个考点都是有方法可循的。如字形的辨认,可综合运用音辨法、形辨法、义辨法、结构分析法、语境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语段的压缩,可采用合并同类并举异义、摘中心句打叶削枝、去伪存真删繁就简、去粗取精舍末逐本等方法。文言文断句可综合运用虚词断句法、句式断句法和谓语动词断句法或通文意、抓标志、察对话、懂常识、知语法、依总分、明修辞、辨句式等方法。文言文翻译要领为“一大原则四项注意”:(1)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2)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3)注意特殊句式,(4)注意词类活用,(5)注意译文通顺流畅。顺序为:(1)先分解(按句子成分解剖,找出动词);(2)再对应(字对词,排语序);(3)后组合(重在调整,前后照应,确定复句关系)。一般要直译,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诗歌鉴赏依凭“整体感知,主旨先行”、“找准通道,准确切入”、“熟悉术语,点面结合”的策略,等等。

4.加强思维和语言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2014年高考语文,很大程度上,仍将是材料作文的考试样式。为此,加强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极其重要。笔者认为,审题方面考生应注意培养三种能力,即筛选提炼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联想感悟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广泛阅读各类文章,大量积累写作素材,学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加强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切实提高写作水平,从而写出构思新颖、材料新鲜、用词贴切有表现力、见解独特的好作文。

平时作文训练,应注意片段和整体相结合,把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的训练和整篇文章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既做到各个突破,又做到整体提高。

特级教师羊刚老师有句话说得极好:“开阔胸襟视野,唤醒切身体验,思考精神成长,着力于此,作文应考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明确了备考方向,认识了自我实际,增加了语言积累,锤炼了答题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高考中以实力争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第3篇:高一语文重点范文

所以说,有指导意义的作文评语能事半功倍,能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有利于发挥作文评语的真正效益。然而目前对作文评语的研究的专门著作很少,研究现状不容乐观。

一、当前高中作文评语写作弊端

(一)高中作文评语过于简单和模式化

据笔者观察,很多老师的评语字数很少,三言两语,简简单单。在作文评语中,同样的句式在不同学生的评语中反复出现和使用。对于每次的作文评语,都是这样的套路。这就是无所谓的模式化,可见教师之“良苦用心”。比如喜欢用“结构精巧”“中心思想突出”“构思新颖”“句式整齐”等枯燥又应付式的词语。这样的评语只会让学生生厌,老师的“辛苦”得到的只是学生的匆匆一瞥。对于这种简单模式化的评语,老师有自己的解释:作文评改任务太重。对此学生也很茫然,多年的写作学习,仍然不知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不知何处下手去修改,更不知道改进的方向和目标。学生甚至觉得语文老师在敷衍、不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有反感情绪。这些都影响写作教学。

这些现象的背后映射出高中老师对作文评语的重视度不够。日常教学任务重,并且作文教学本身是难度很大的教学环节,其需要老师自身长期相关知识素养的积累和积淀。而在急功近利教学的今天,更多老师觉得与其在这上面“小火慢炖”,不如对其他的题型“大火快炒”般练习。

(二)评语忽视师生间感情交流

据对所在学校学生作文评语的调查,笔者发现很多高中教师的作文评语侧重点是:文章的技巧、结构构思等和高考考点相关的元素,去体现“文章合为时而著”。评语缺乏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作文是折射高中生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而高中阶段是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文评语应该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应该是充满人性关怀的娓娓道来。

究其原因是语文老师写作目的的认知偏差。高考的压力让师生去追逐高分。语文老师的权宜之计就是在作文教学中强调的写作技巧等规范性的知识,进行作文应试练习。

(三)评语或过于严厉苛刻

调查中还有个突出的问题,有不少语文教师的评语言辞过于严厉、苛刻,甚至有挖苦和讽刺之嫌。比出现“无可救药”“不可理喻”“朽木不可雕”等类似严重打击生积极性和自尊心的词语。和这样的老师交谈中听到的是不以为然,认为有的学生就需要严厉打击。这明显是忽略了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教师不能放大镜式地看学生作文中的缺点,不能居高临下,紧紧盯着作文中的缺点。这只会是师生关系恶化,影响作文教学。

出现这样的现象只因语文老师要求过高,过于理想化,完美主义。未曾考虑高中生的实际情况,不懂得高中生学习心理。

二、高中作文写作评语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老师在评语中要详细指出学生行文优缺点根源。这不是意味着老师就作文中所有去一一评点。而是根据教学目标,就某点针对性评析。可从字词句段角度。比如对学生作文个别语句的点评。“这个句子写得非常好,能突显人物的鲜明的性格特点。”如果是有缺点的句子,老师要指出问题所在,提出具体的修改方法,这才是实效性强的写作评语。

针对性主要是指评语要针对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步骤等等,着重解决重点、突出问题。针对不同学生或者同一学生不同作文,教师评语要有选择地写出适合的个体评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注重沟通原则

注意沟通是指对学生的作文不能使套话式、模式化的评语,还要重视和学生的心灵交流。体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原则。可见,语文老师在写给学生的作文评语中的需要拥有相当的情感容量,只有以饱含深情的语句撰写的作文评语,才能激起学生阅读评语的兴趣。

(三)鼓励为主原则

心理学家说过,人性最深刻的本质就是渴望得到欣赏。我们知道,好的作文不是老师批评出来的,如果非要批评,也应该委婉。多发掘学生作文亮点,增强学生作文信心。对于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作文,语文老师可从文中找出闪光点去鼓励学生,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维持写作兴趣。

三、作文评语写作策略

(一)转变观念,增强对作文评语重要性的认知

教师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来写评语,这是关键。要写出高质量、具有指导性的作文评语。同时要提升文学素养和增加相关作文知识技能积累、厚积薄发。具备一定的高度才能全局统领指导学生、做到示范作用。同时不可忽视老师的作文教学交流。

(二)注重评语的情感沟通交流作用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提出很多年,仍未能完全代替应试教育。因此高中语文老师要将素质教育概念深入内心,要正本清源。因此在作文评语时提醒自己:高中写作教学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生存和提高。不可时刻拿高考评卷标准去衡量作文,应积极和学生做情感交流。

其实作文评语是老师对学生作文中流露出的情感表示自己的态度,所以不能只停留在遣词造句、结构行文等表面技巧方面。多一些人文关怀,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少一些讽刺挖苦和打击,多一些包容和指引。

(三)了解高中学生心理特点

作文评语的语言方式会多方面影响高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教师一定要了解、掌握高中生心理特点,为后续教学工作打好基础。要知道此阶段的学生,精力充沛、积极上进、渴望赏识却内心敏感脆弱。语文老师写评语的时候,要掌握好分寸和说话方式,不能简单粗暴,而是要科学有序。这样,学生会因老师的赏识,兴趣浓厚,对老师的指导建议易于接受,从而营造和谐高效的写作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黄立平.作文评语写作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第4篇:高一语文重点范文

一、单元教学模式概述

单元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下语文教学策略系统性提升的重要表现,有利于高中生以语文教材单元为中心,形成完整的语文学习体系。同时,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其特定的教学重点与主题,在单元教学模式下,每一个主题与重点都被有效凸显出来。教师还可以将每一个教学单元连接起来,达到知识点的横向串联与纵向并联,不仅加大了语文教学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度。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与形式经过了多次修改与编撰,其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繁杂琐碎,教学重点分散。教材内容单元化使零碎的高中语文知识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展现出来,将所有教学重点进行整合分类,方便教师在每一单元中进行深度教学,结合单元中既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模式的改革,实现讲课方式的变换。

单元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学习效率,尤其是在高中文化课程数目增多,学习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更有目标性。在每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点讲授过程更加着重于对单元主体的深化以及单元教学思维的创新,学生能够在单元式课堂上享有更宽广的教学资源。

同时,语文教材的内容选择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片面的价值观念。而单元式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在单元式学习过程中享受更完整的语文资源,在课程数目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完善学习体系,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单元教学的作用

1.提高模块性

单元式教学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模块化,每一个单元即是一个教学模块。就高中学科课时安排来看,语文学科所占的课时较少。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既定课时,通过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改进来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主动性。单元化教学在提高课程模块性的同时还可以将各模块之间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单元学习中获得良好的知识迁移,达到整体性的进步。

2.提升系统性

由于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越来越多,知识点重点层次性越来越模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知识点遗忘速度快、理解层次浅等现象。单元化教学不仅能够将知识点模块化,还能够将其系统化,提升学生的系统学习思维,有效提升学习的整体性,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发展态势。

三、单元教学策略

如今,单元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仍处于实验阶段,教师在进行单元化教学创新时往往没有教学模板来参考借鉴。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单元教学重点,认真分析单元教学形式,进行自主创新。

1.创新内容编排方式

当前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是以单元化形式存在的,但是每一单元的内容设置与主题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其优越性。教师切不可生搬硬套教材模板,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来选择单元的设置方法,做到自主创新,自主编排,让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把握。

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向青春举杯”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它主要表达对青春的赞颂与热爱,单元内容的主题过于单一。因此我将其与单元二《获得教养的途径》适当联系起来,要求学生在享受青春的同时还要注重自身修养的完善。

2.合理分配资源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下,课堂资源数目与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在新时期语文课堂中面临如此多的学习资源,难以有效区分并高效实践。因此,为了强化单元化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合理分配资源,让学生懂得高效学习,融入到单元化的学习氛围中去。

第5篇:高一语文重点范文

一、整体规划,逐步提升

笔者曾教过一名学生,各科成绩都不错,我主观地认为她一定能在高考中获胜。然而,高考就是这么残酷。86分的语文成绩让该生与本科线仅4分之遥。成绩出来后,我很自责。高考前两个月,该生曾跟我探讨语文学习的困惑,她感觉自己语文成绩几乎没什么进步。我对她说:“那是你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的原因。”“这一学期我已经很重视了。”她有点委屈。是呀,这学期她的确比以前重视语文了。然而,高三下学期才重视,来得及吗?可既然知道她语文学习比较薄弱,作为语文教师,我又采取了什么补救措施?

显然,我们的教学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大部分教师不顾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无视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体差异,教学按部就班,第一学年教授必修一至四四本教材,第二学年教授必修五及选修的史记、唐诗宋词、唐宋家散文和现代散文,到高三就分考点进行一轮二轮甚至三轮复习,大搞题海战术。如此,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可对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效果却并不明显。更可悲的是,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使高中语文教学陷入了“可有可无”、语文考试“全凭感觉”的困境。

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亟待改变。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三年的语文学习看作是一盘棋,整体规划,逐步提升。第一学年紧扣文本帮助学生构建字音、成语、名句、文言文等基础知识体系,敦促学生养成主动积累、归纳整理知识的习惯,逐渐掌握文言文阅读及答题的方法,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拓宽阅读面,初步提升阅读能力。第二学年在补充上述知识点、巩固方法的基础上,加强诗歌鉴赏的能力训练,继续加大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第三学年的训练重点就锁定在提升阅读题的解答技巧和能力,做热身备考训练。当然,在这三年中应始终贯穿作文训练:第一学年重点训练写人记事、写景的记叙文,期间教会学生审题、选材的方法技巧及考试作文的一些应试技巧;第二学年重点训练议论文写作;第三学年灵活运用不同的文体对各种话题、材料进行习作训练。

二、加大阅读,跨越提升

纵观笔者所教的高考语文考得较好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爱阅读,爱思考,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和思想深度。再反观上文提到的学生及其他语文不够理想的学生,最大的差别在于阅读积累的差异。可见,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多阅读多积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不断提高,思想得以丰富、深刻,写作技能也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第6篇:高一语文重点范文

泛读作为大家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阅读方式,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泛读可以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可理解语言输入

美国语言学家语言Krashen认为,语言输入的作用就是激活大脑中的习得机制,而激活的条件就是恰当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Krashen还强调,语言使用能力如口语,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语料之后自然获得的,并且同样也能获得必要的语法。因此,可理解语言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教师的最大职责就是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的语料,而泛读恰好是为学生提供可理解语言输入的最好方式。

2.泛读可以大大提高语言项目的复现率,使学生拥有对语言全局的把握能力

目前的语文教学很“科学”地把语文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教材按知识点来编,课按知识点来讲,考试按知识点来考。一个博大精深的语文体系,一个完整有机的语文教学过程全部被“点”化。光变成知识点还不算,这些知识点被“精心”安排在各年级、各章节中去。这样,每节课、每学期,学生都掌握了活生生的语文的某些“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学过之后再复现的机会很少。学生被迫去死记这些孤零零的学习要点以应付考试,头悬梁锥刺股地刻苦学习,却只能掌握支离破碎的知识,残缺不全的语文能力。而泛读恰好可以对这种教学模式予以矫正。泛读材料或长或短,都是整体。学生阅读之时可以只考虑材料的内容,不必过分重视知识点,而课本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点在这种阅读之中恰好得到巩固和联系。因此泛读和精读是相辅相成的,既要重视精读精讲,也要重视泛读,而且学生在泛读上所占的时间应该至少不少于精读所用时间。

3.泛读提供的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义、语法等知识,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精读精讲过程中学习到的词汇等知识,一般也是结合一定的语境进行讲解的。但是语文知识是非常灵活的,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也许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有不同的用法。通过泛读,可以把以前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前没有学过的语文知识,在语境中也比较容易被接受、理解和掌握,而且整个过程是非常自然和愉悦的。泛读还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所感觉,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因此,泛读提供的语境,是深层次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

4.泛读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见多识广

泛读的范围可以很广,不限于文学作品。现在的青少年很多时候缺乏常识,这与读书太少有直接关系。只要学生感兴趣,内容健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哪方面的书都可以读。读书多了,知识面自然就广,这对开阔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等语文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5.泛读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终身受益

课外泛读主要以兴趣为主导,学生所选择的阅读材料,都是他们感兴趣的,阅读量大,有节奏感,无需苛求精确。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他们获取感兴趣的信息,享受求知过程于潜移默化中完成的。对学生来说,整个过程是主动的、有趣的,自然也就精力集中、效率高,相应地收获也大。这样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6.泛读是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唐朝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充分表明了大量阅读对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读书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宽广的知识面可以为写作提供良好的素材,也可以借鉴别人文章中好的遣词造句方法并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因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常大量阅读积累的语文知识,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第7篇:高一语文重点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侧重点;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前言

基于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了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掌握正确的教学重点,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推动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重点了解和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知识范围的拓展以及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从根本上夯实语文学习基础,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取得较多的收获。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学生的语文成绩有重要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当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点进行理解能力的培养,不但要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短文进行阅读理解教学,同时还应当从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及有效的阅读技巧等方面入手,做好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初中阶段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满足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在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性上获得全面的提高。因此,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当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围绕着这一教学重点,应当开展相对应的短文阅读训练、古诗词阅读训练以及经典美文阅读训练,让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

在初中阶段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重要阶段,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以及完善的教学指导,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必须做到夯实语文基础,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基于对语文教学的了解,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不能够有广泛的语文知识面,那么在后续的语文学习中将会比较吃力。因此,在初中阶段应当认识到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以及知识范围拓展的重要性,做到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采取有效的基础知识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知识面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夯实和拓展,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在教学质量上得到全面的提升。所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应当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得到有效的开展。

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基于语文的学习难度以及语文教学的实际要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进行正常的语文知识教学之外,还应当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对语文知识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方式有正确的认识,在长期的培养中能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能够掌握更多的语文常识,进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利用有限的时间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因此,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应当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做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够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使初中语文课堂能够在教学实效性和教学质量上获得有效的提升,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指明发展方向。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重点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这三个方面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做好这三方面的教学,才能够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基础教学中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在整体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因此,掌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对于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满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掌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是做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小平.如何有效地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教学生成[J].现代语文,2011,(03).

[2]肖家芸.切合的才是好的———谈语文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1,(09).

[3]朱则光.教什么和怎么教———语文教学设计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1,(09).

[4]胡仁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思维空间还给学生[J].教学月刊,2011,(11).

第8篇:高一语文重点范文

一、了解高三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激发他们学好语文的前提

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压力,各学科的学业负担都更加繁重。面对各科老师争分夺秒,不少学生会选择“舍弃”一两个学科的学习时间,而语文便成了他们的首选。“放弃”语文学习的时间,这是许多高三语文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

其中一部分的语文学困生在其他学科表现优异,唯独语文学科“瘸腿”,我们将其称之为――学优生中的语文学困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投入得到有效回报几乎是所有学生苦苦追寻的“成功秘笈”,在这种功利心理的驱使下,被认为“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语文学科便“理所应当”地被部分学生摆在了“不重要”的位置,学优生中的语文学困生便是如此。

另外一部分W生属于各学科成绩均不理想,是班级里的“后进生”,我们将其称之为――“全科学困生”:这类学生都存在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源于他们成绩的不理想,他们感觉自己不受老师重视,或是受到成绩好的同学的排挤,有的甚至认为成绩差使他们抬不起头。这类学生虽然渴望学好,可由于自信心的缺失,他们常常感觉到自己能力不足,产生“我可能不是学习的料”的消极思想。

二、矫正高三语文学困生不良心理,是提高他们语文成绩的保证

要想提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找到每个学困生的语文薄弱因素,对症下药,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因此,能否做好“高三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衡量高三语文教师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

1.寻找需求点,消除“语文学困生”的不良心理

针对有功利心理、厌学心理,或是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语文教师应倾听他们的心声,积极寻找他们的需求点:对于学优生中的语文学困生,应该让他们认识到各科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动力。对于全科学困生,在各科成绩均不理想的情况下,应该让他们明白,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只要你会说话,你就能学会,只要愿意投入时间,语文成绩要想在短期内提高一个层次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2.抓住闪光点,培养“语文学困生”的意志品质

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明确肯定、扶植,使之发扬光大。无论哪类“学困生”,意志薄弱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语文教师要善于培养“学困生”的坚强意志,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一旦学生真正地相信自己有学好功课可能的时候,就会创造出奇迹。

3.凸显魅力点,增强对“语文学困生”的感染力

学困生长期生活在受人歧视和嫌弃的阴影里,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心,久而久之,就与同学和老师在心理上产生对立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打动他们、感染他们,努力为学困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同时,语文教师要借助课堂凸显自身的魅力,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能,将语文课上得精彩,让学生喜欢语文,并为之努力,燃起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三、找准高三语文学困生的教学突破口,是提升他们高考成绩的关键

矫正语文学困生的不良心理,这是提升语文学困生成绩的保证,更为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找准高三语文学困生教学的突破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研究发现,高三语文学困生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作文。找到高三语文学困生的最薄弱环节,也就抓准了分数的最大增长点。随着高考日子的日益迫近,学困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仍为自己裹足不前的写作状况忧心忡忡。他们认为要想在作文上拿理想的分数,太难!

心态是软实力,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及时堵住学困生的这种心理漏洞,既要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知道,写了10余年作文的他们,已经积淀了丰厚的思想和知识底蕴,让他们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又要帮助他们抓住作文得分的漏洞所在,进一步加强针对性训练,相信只要努力,把握写作的技巧,提升10

第9篇:高一语文重点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字词释义 难点 突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36-01

1. 高中语文字词释义教学的难点

1.1 字词成语的内容很多,本身没有太多的确定性

从总体上讲,高中语文的字词释义包含的方面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要掌握高中六册语文课本上的生字词,同时还要分门别类地总结并掌握与课本相关的词语、成语,学会准确地认识字词,音调、字形都要求准确无误地读写;在文言文中除了掌握课本上的实词和虚词,还要在字词释义的教学中学会拓展,总结相关的实词和虚词。由于高中的语文在这方面的考察上没有确定的考试内容,这就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种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考试的盲目性,使得高中语文的字词释义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击破。这是高中语文字词释义教学的最大的难点所在。

1.2词语的多重意义往往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力

我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词语的多重意义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尤其是在文言文中,有关虚词的认识和解释是一个难点。例如“以”字的用法,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等,在这几句话中,以的解释有着很大的不同。类似的还有,之、而、于等等。很多的学生在高中语文字词释义的学习中,不能够把这些字词的意思完整地理解和归纳下来,在解释词语的过程中往往会把这些意思理解偏,很难做到准确地理解。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需要的是长时间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是另一大难题。

1.3 字词释义学习的重心认识

高中语文的字词释义教学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对这些知识重心的认识上的偏颇,高考语文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语文课外的知识,对于语文课本上的知识点直接考察的很少。但是又因为教学大纲要求对于语文课本的重视,这就造成了学习和考试两方面的冲突,给高中语文的字词释义教学造成了困扰。语文课本上的知识点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和浅显,但是要想取得考试上的成功,就需要旁征博引,努力地学习语文课本之外的字词释义的相关内容。因此要想取得高中语文教学的成功就需要实现字词释义学习重心的稳固,权衡各种因素,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略。

2. 如何取得高中语文字词释义教学的突破

2.1师生应在平时的阅读和训练中积累并理解词义

高中语文的字词释义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语文的平时学习过程中也要注意总结和归纳,将平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一一总结下来,这样能够大大地增强学习的效果。就拿高中成语的学习来说,容易出现的积累问题是:谦敬错位、褒贬误用、对象不当等,例如,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在好的东西的后面,用在自己的作品,表示谦虚;心劳日拙:做坏事的人费尽心机,即越来越无法得逞,处境一天不如一天,含贬义;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不能用在青年小伙子身上;形容创业的艰苦。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得出来,很多的成语释义需要的是平时的积累,而不是临阵磨枪。

2.2联系特殊的语境来辨别词语的意义

文言文的虚词尤其需要的是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进行释义,拿“之”来说,它的意义有很多,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自然之子;表示修饰,莫逆之交、不速之客;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虚用,久而久之;动词,往,到,吾欲之南海;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果单单是给出某字的意思,就很容易地把意思理解偏,只有结合相关的语境才能够充分地理解这些字义。这种学习的方法也正好给字词释义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尤其是在遇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可以先大致地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推断出词语的意思,这是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

2.3重视对于课本内容的回顾和把握

从整体上说高中的语文学习是比较注重能力的训练和挖掘的,如果只是一味地依靠于课本的知识,很难将语文学习好;但是如果完完全全地忽视了语文课本的学习,这种态度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要先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和重要的字词掌握好,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地进行扩充和总结,力求不断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的语文素质提高,这样对于解决字词释义的问题就显得很简单。在这里所说的语文素质,或者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语文感悟能力、灵感等等,能够在不自觉中将语文的字词释义问题解决好,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学习,不断地取得考试的成功。所以要想不断地实现语文字词释义学习的提高,就要求能够将课本和课外这两方面权衡起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