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范文

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精选(九篇)

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

第1篇: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范文

[关键词]保险;理赔;风险;防范

保险理赔是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约定的范围内发生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时,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履行赔偿或给付的责任。简单的说,保险理赔是对保险人在保险标的发生风险事故后提出的索赔请求进行处理的过程。保险理赔是保险公司经营的重要环节,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理赔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在保险理赔环节,存在着多种的风险,保险公司在处理理赔请求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理赔环节中的风险,提高认识,加强防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理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1.保险公司理赔环节进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1保险公司健康发展的需要

高效率、高品质的保险理赔是保险公司经营理念、公司文化的直接表现,也是保险公司最大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理赔工作的优质性直接影响公司在市场上的信誉,是赢得客户信任和支持的法宝,直接影响公司经济效益的增加,是保险公司实现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需要。

1.2保险公司规范保险经营的需要

保险公司的经营在任一环节上的工作疏漏都会在理赔的环节中表现出来,这也就使得理赔环节的风险加大。加强理赔风险管理,能够将公司在日常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来,使公司及时发现风险,找出问题所在,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经营管理工作。可以说,理赔风险的控制也是对保险公司经营和管理情况进行检验的标杆。

1.3防止错误理赔和骗赔

保险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骗赔案件,加强理赔环节的风险管理,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同时能够有效的减少保险欺诈,降低错误理赔的发生率,是保险行业、保险公司免受损失的保障。

1.4有力的推动法律法规的完善

风险管理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的,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为支持。保险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对理赔风险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层出不穷的理赔纠纷反映出保险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因此,加强保险理赔的风险管理,对保险法律法规的完善具有推动作用。

2.保险公司理赔环节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理赔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意识有待提高

从现今保险公司理赔环节中的风险管理来看,在对理赔工作的处理上,保险公司缺乏风险管理的认识,单方面的追求保险业务量的增加,忽视了理赔风险的处理。公司理赔部门缺乏既有过硬的理赔业务素质,又具有风险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理赔部门对理赔风险的研究也明显不到位,在理赔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上缺乏认识。同时,受有限的风险认知能力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对于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水平较低,无法抓住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绝大多少的保险公司在理赔环节上都缺乏系统、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即使有的保险公司建立风险控制机制,也常常因为营销业务的影响而流于形式,没能真正的贯彻落实,形同虚设。另外保险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和过于原则性也使保险理赔的法律基础中存在较多漏洞,为理赔工作带来很多风险和纠纷。

2.2理赔环节内部控制不完善,对风险防范不足

保险公司内部理赔制度不完善、不明确,工作规范不全面,在进行理赔的处理中随意性强。在个别保险公司存在一人兼任调查和核赔两个岗位职务,这就给假理赔提供了契机,增加了理赔环节的风险。保险公司内部对理赔工作人员的考核制度不完善,缺乏明确的奖惩制度,个别理赔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为理赔工作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理赔的困难。理赔调查的不深入,调查手段和技术的落后给保险公司带来了诉讼的风险。随着保险欺诈案件的层出不穷,也反映出了保险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在风险防范方面认识不高,工作不到位。

3.保险理赔环节的风险控制防范措施

3.1分层次进行理赔风险管理

采用分层次的理赔风险管理办法,可将其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宏观监管,侧重于原则性,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对保险法加以完善,保证保险理赔工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对理赔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第二层为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制定行业规范,建立健全保险信息查询系统,实现行业资源共享,共同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对公司的理赔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第三层为社会监督,通过定期向社会披露保险理赔的信息,促进保险理赔的透明化发展,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第四层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保险公司在内部建立健全理赔风险管理体制,明确目标,并将制度认真贯彻和落实,达到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目的。

3.2分流程进行理赔风险管理

首先,对理赔流程进行规范。保险理赔工作从接到出险报案时开始,理赔过程包括理赔资料的审核、理赔调查、理赔金核定和理赔金的给付四个基本环节。理赔工作必须按此流程进行操作,每个环节都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操作,严格按章办事,对资料认真核查,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其次,对理赔流程进行严格的管理。采取专业化管理模式,对理赔的组织架构加以完善,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依据理赔流程设置岗位,并对权限有一定的限制。

3.3分险种进行理赔风险管理

保险险种众多,其中以人身险为最主要的险种。人身险中又以健康险的波动最大,因此健康险也成为众多险种中理赔风险管理的重点险种。对于健康险的理赔风险管理可采取以下方法:第一,控制高风险地区。对于高风险地区可采用其它险种的捆绑销售、加强赔案调查等方式进行风险控制;第二,强化内部管理。对于健康险的风险管理应该贯穿于保单经营过程的始终,在续保环节,应根据理赔赔付情况,对不同的客户采取无观察期优待或加费乃至拒保等措施;第三,加强定点医院的管理。风险防范的关键是建立保险公司与医院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机制,调动医院主动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意愿。

参考文献

第2篇: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范文

【关键词】军队;后勤保障;供应链;风险管理

在军队的日常后勤保障中,食品安全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部队官兵的健康并且直接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由于军队使命的特殊性,食品安全保证具有者特殊的意义。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的整体环境不容乐观,因此要保证军队食品的安全,就应建立有效的军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其中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利用项目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结合军队食品供应链的特点,对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

1.食品供应链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食品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方式逐渐向着个性化以及方便化的方向发展,并且更加注重食品健康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从而推动着食品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食品供应链具有多主体、多环节、多渠道、跨地域等特征,成员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复杂性。食品供应链蕴涵着较大的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波及整个食品供应链。

供应链可以看成一个闭环体系,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涉及到了采购环节,生产环节,运输环节以及销售环节,它像是一个产品产出到使用的全路径。而食品供应链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食品首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食品安全直接与人的身体健康相联系。这也就决定了食品供应链管理比其他任何的供应链管理都重要。它必须以保障安全为首要目标。要保障关乎全社会公共健康的食品安全,需要在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因此,食品的安全成为了贯穿每个环节的基本任务,所以应该把全程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实行统一的安全监督与检查,形成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思想。这个思想为质量认证与跟踪管理的解决提供了基本思路。全过程的目标一致性可以促使各个流程环节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控制,完成质量认证,同时确保安全溯源的可能性。

食品供应链既有供应链从供应源到客户源所有网链结构所具备的一般和共性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殊和个性化特征,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食品供应链长而复杂。食品供应链从种植、养殖到屠宰、加工,再到流通与餐饮业,横跨一、二、三产业, 环节多。(2)生化性和隐匿性。食品是有机产品,极易受生产、加工、储运环境影响而变质。(3)时效性。生鲜食品食用时力求保持鲜嫩;对生产、加工、贮存时间要求十分严格,过期就会变质,变质后凭感官很难觉察。(4)食用性。供人食用是有别于其他商品的最重要特征,若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件, 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5)公共安全性和社会性。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将引发社会恐慌和整个供应链的崩溃, 甚至给全行业带来灭顶之灾。食品供应链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

食品供应链的风险可以定义为由供应链的内部以及外部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的造成供应链崩溃的运行障碍的可能性。供应链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它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供应链成员和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失。只有明确食品供应链中的所有风险因素才能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法。

2.军队食品供应链的风险分析

针对军队后勤保障中的特点,其食品供应链风险主要包括食品供应链中的成员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采购等环节中,由于各种实现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食品供应链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从而产生受损的风险与可能性。

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构成的风险分析体系,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风险评估是利用现有的数据和资料,采用定性以及定量的方法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科学性评价,是风险分析的基础;风险管理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减少或降低所评估的危害性以及选择恰当实施方法的过程;风险交流是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以及其它相关人员之间围绕危险性信息进行互动沟通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分析过程。这三者为食品供应链风险分析奠定的重要的基础。

风险始终贯穿于在整个食品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依据食品供应链风险识别的原则, 即:全面性、系统性、显著性、客观性、连续性、制度性原则,对食品供应链上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供应链的质量风险:食品供应链质量风险是一种由食品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存在危害因素引起的危及整个供应链正常运作的风险因素。这类风险可以视为安全风险, 是食品行业中发生频率最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类风险。

(2)食品供应链的物流与库存控制风险:食品生产,特别是农产品生产具有广泛的地域性,为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各种食品在不同的区域相互频繁流通。因此食品供应链的物流需要具有很高的要求。大部分的食品供应链物流系统都是采用低温环境运作,这不仅对物流中的冷链运输技术要求高, 对仓库等储存场所的制冷技术要求也极为严格。目前,我国食品供应链物流起步较晚, 整体的物流技术相对落后,致使食品在整个供应链的流通环节耗损严重。

(3)食品供应链的信息风险:目前,食品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信息传递的延迟和不准确性随之增加。信息风险是指信息在供应链上的传递过程中失真或不及时而引起的风险, 具体包括信息不对称,“牛鞭效应”,技术失败等风险。

(4)食品供应链的合作风险:在食品供应链环境下,所有成员都是以动态联盟的形式加入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成员之间表现为动态的而又亲密的合作关系。合作风险是指由于合作伙伴不合作而引发的风险。合作风险来源于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合作伙伴间的不信任以及关系管理能力不足。

(5)食品供应链的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环境对供应链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危害因素。包括自然环境风险和经济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 如台风、地震、洪水、火灾、雪灾等来自大自然的破坏,经济环境风险, 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繁荣期和衰退期的交替出现。

(6)食品供应链的制度风险:制度约束风险主要是由于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相关规章制度与现有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 造成执法过程中相关法律无法全面实施。目前我国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只能监督到县一级,而大多数小企业、小作坊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山区或农村,加之监管投入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足,无疑会增加食品供应链的风险。

3.军队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过程

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主要包括食品供应链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响应和风险规避四个紧密联系的阶段,以食品风险分析为基础,对整个供应链进行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响应和风险规避管理。

食品供应链风险辨识是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它通过对大量的食品供应链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系统分析,来认识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从而确定食品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在食品供应链风险中,只有那些表现明显的风险易于识别,而那些隐藏的、潜在的风险则需要付出一定的工作才能识别,而这类风险往往会带来较大的危害。在明确了风险的类型以后,需要分析食品供应链风险的原因、来源和内在规律,并进一步分析食品供应链风险的归属。如果能够科学准确的对食品供应链风险进行辨识,就为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食品供应链风险,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食品供应链风险评估师对某一特定风险的度量,将考虑该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其发生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两方面因素。在评估食品供应链风险时,不仅要考虑到该风险对某一环节造成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其对整个供应链体系所带来的风险。

食品供应链风险响应是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与宗旨,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风险管理工具从而制定风险处置总体方案的活动,主要包含信息决策、方案规划、方案选择以及风险响应方案评价等四个过程。食品供应链风险响应是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识别食品供应链风险,分析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对其进行响应,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降低风险所带来的危害。食品供应链风险响应是一风险交流为基础的,主要包括在风险分析的过程中,风险管理者、风险评估者以及相关人员围绕风险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等问题进行观念、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交流的信息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食品供应链风险信息,主要涉及食品供应链风险类型、风险大小、风险变化趋势等内容;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信息,主要针对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食品供应链风险,交流有关风险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食品供应链风险规避是应对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原定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食品供应链免受影响。风险的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但是可以避免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因此食品供应链风险规避主要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要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主要采取事前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主要包括事前控制与事后补救。在食品供应链风险规避策略中,存在两类比较特殊的方法:一是完全规避风险策略,通过放弃或拒绝合作、停止业务活动等回避风险源,采用消极的方法回避风险;二是自留风险策略,这是一种被动或主动地、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方法,有计划的采取风险自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式。

作为食品供应链上风险的管理者,首先必须具备敏锐的风险意识,在风险意识的指引下识别出食品供应链上的潜在风险。只有清晰地认识了各种风险因素,才能对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对供应链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分清诸多风险的主次关系,进而使后续的风险控制有的放矢。

4.结论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食品安全风险贯穿于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特殊的管理过程。本文着重分析了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论述了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目前,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分析及控制方法的实施还需要政策法规及相关科技成果的支持,针对军队后勤保障的特定情况,还需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浪,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田,长春:吉林大学, 2008.

[2] 王中亮,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 2007:(11).

[3] 邓汝春,供应链管理,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第3篇: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范文

关键词: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煤矿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煤矿生产企业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越发的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运用科技的力量,将各类技术系统的优势与当前的煤矿生产相融合,进而提升煤矿生产的效率。在实践的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的安全管理手段,被广泛的应用在煤矿生产中,对煤矿生产企业的生产风险实现了良好的规避,也大大的提升了煤矿生产效率,最终达到提升煤矿企业运营效益的目的。鉴于此,文章针对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进行了切实的分析。

1对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分析

煤矿企业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会应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对生产中易出现的问题予以规避,进而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风险预控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以及综合管理,在这一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重点管理是风险管理,要点是员工在生产中所出现的不安全行为,基础内容是生产系统的综合管理,其中的体系支撑则是保障管理,对这几部分内容进行切实的管理,则会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另外,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和内容,都是息息相关的,并将PDCA闭环管理手段作为运行重点,对其中的各项环节进行监控,而后为体系的良好运行提供安全保障[1]。

2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具体运行情况分析

煤矿的生产过程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引入是必要的,也是煤矿生产企业顺利运营的重点。因此,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煤矿的生产特征,对风险预控管理手段予以实时的更新。文章针对性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2.1风险评估环节的安全管理

在对煤矿生产中的危险源进行有效的辨识后,则要对生产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进行预判,而后再针对性的对风险等级予以判断。根据最终的判断结果,再落实具体的风险预控以及管理措施,最终制定良好的风险管理和预控方案,提升煤矿生产的风险规避能力[2]。这一环节要求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应当对本部门所涉及到的风险予以上报,而后风险小组再将这些汇报的数据予以整合和协调,再对其中的漏洞和不足之处进行复审,要求各个部门将这些汇报的不足之处予以完善和健全,而后再交由风险预控小组,经过切实的修改,实现多向的反馈,最终对风险实现完善的预控和判别,提升管理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不可出现工作上的失误,一旦出现问题,定要及时的改进,而后确保测评的准确性,将PDCA的管理优势体现到实践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2.2危险源监控环节的安全管理

危险源监控环节涵盖风险控制过程中的监测以及对危险源的状态监控,危险源监测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它可以对企业所应用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监控,通过危险监控的方式,对危险予以切实的规避,以此方式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益,并间接的促进企业的煤矿生产安全,促进矿产企业实现长远的发展[3]。

2.3危险源的辨识环节

在进行煤矿生产之前,就应当意识到生产过程中将会遇到的矛盾和生产阻碍性问题,比如,矿产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煤矿生产不具备稳定性等,将这些因素进行总结和归纳,进而再予以切实的规避,这些危险源的提前避免方式成为矿产危险预控过程中的必然手段。危险源可以在煤矿生产已经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有所体现,无论是煤矿企业的生产、改造,还是企业的建设和完善等环节都会涉及,煤矿生产之前的危险源辨识已经成为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那么,在进行煤矿生产危险源识别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危险源的诱因进行分析,还要对危险源进行归类和分析,对不同环节、不同性质的危险源予以把控。比如,企业所涉及的环境危险归为一类、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危险归为一类、所涉及的机械设备应用危险归为一类,在确定了危险源之后,再对危险源进行检测,检查这些环节是否存在切实的危险,最后将这些数据予以记录,为日后的生产和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安全保障[4]。

3对于风险预控体系的作用分析

3.1提升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升了企业的安全运营指数,也对危险源实现了良好的规避。应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可以在煤矿生产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将企业运营中的工作岗位、安全生产系统以及生产作业等等企业运营环节中的危险源予以辨识和分析,而后通过安全管理措施,对这些风险因素予以评估和解决,尤其是对于煤矿生产企业的重点环节,对其危险源进行确定,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引导性的作用。针对这些危险源,予以切实的评估,再针对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内容,最终制定出适合煤矿企业发展的安全管理体系,进而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

3.2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当煤矿生产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会对生产实践中易出现的风险源予以判断,而后通过切合实际的方式,制定出合理的措施和风险控制标准,将传统的煤矿生产管理模式的危险因素进行避免,进而提升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对各个环节的内容予以把控,比如,对事故的预防和解决、对煤矿风险的辨别和判断以及对风险的控制等,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对煤矿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实现动态的、实时的监控,一旦在煤矿生产中出现事故,则要通过风险控制的手段对风险预控管理,进而提升煤矿生产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5]。

3.3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概率

(1)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领导,无论在进行煤矿生产之前还是实施煤矿生产的过程中,都会对风险实现评估和有效的辨识,进而提升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切实的管理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率,进而为煤矿生产的施工工人提供人身安全保障。(2)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会对其中的操作工人及其涉及的危险因素予以切实的分析和把控。进而实现有效地评估和辨识,为煤矿企业的运营提供安全保障,为安全管理措施提供实践依据,为日后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类的危险因素,要想实现煤矿企业良好的、长远的发展,就要对这些企业运营中的危险因素予以避免,运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对企业各个环节风险因素予以解除,提升煤矿企业的运营效益,大大的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晋辉.煤矿地质灾害的安全评价与损失预测[J].工程技术研究,2016,(5):196-197.

[2]姜伟.煤矿安全管理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作用及价值探析[J].山东煤炭科技,2015,23(6):199-200+203.

[3]侯跃峰,马春,李小龙,等.浅论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东方文化周刊,2014,16(20):31.

[4]李贤功,宋学锋,孟现飞.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与隐患闭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7):89-95.

第4篇: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范文

一、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风险管理是对质监部门内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是质监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嵌入质监文化和实践中,贯穿于质监部门履行职能的全过程。它由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活动组成。风险管理体系不仅适用于企业,对质监部门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根据风险管理原理,所谓质监执法风险,是指质监执法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因作为或不作为可能使质监管理职能失效,侵犯国家或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并造成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失,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的可能性。质监行政执法风险具有客观性、损害性、可预防性、不确定性,研究执法风险对质监部门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质监行政执法风险的识别

执法风险识别是质监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正确识别出自身所面临风险的基础上,质监执法主体才能够主动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对质监执法主体而言,主要风险环节及表现如下:

1.受理申诉举报环节。风险表现是:不依法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对消费者的申诉举报互相推诿,泄漏举报人信息等。

2.执法检查环节。风险表现是:检查工作中不亮证,无证执法,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执法态度粗暴,执法方式简单,制作现场检查笔录时弄虚作假,疏忽重大安全隐患等。

3.立案环节。风险表现是:以收代罚,该立案的不立案,超出职权范围立案等。

4.调查环节。风险表现是:实施调查时接受相对人宴请、贿赂,向当事人泄漏案情,恐吓、威胁当事人,做假笔录等。

5.取证环节。风险表现是:采取不争当手段取证,伪造证据,重证人证言轻物证,收集的证据未经过提供人签字和盖章等。

6.采取强制措施环节。风险表现是:滥用强制措施,以扣代查,超过封存扣押物品期限不做出处理决定,对封存扣押物品保管措施不强,随意变卖处理封存扣押物品,罚没物品不上交等。

7.抽样检查环节。风险表现是:实施抽样时不依据抽样标准及法律进行抽样,擅自改变抽样原始状态,更换抽查样品等。

8.案件审理环节。风险表现是:案件审理把关不严,干预执法人员办案,向当事人泄漏案情,不执行案件三级审理机制,没做到查、审、决三分离等。

9.处罚告知决定环节。风险表现是:告知书没有送达当事人,没有告知当事人应享有的权利,对当事人的陈述、申辩不予采纳,滥用自由裁量权,大案小处,小案重罚等。

10.案件执行环节。风险表现是:对行政处罚执行不到位,应当没收的产品没有没收,先收款后办案,收罚款后不开罚没款发票等。

除上述环节存在风险外,执法主体的决策、执法人员的工作作风等都可能引发执法风险。为有效应对风险,需要对执法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找出风险源。

三、质监行政执法风险分析

风险的产生既有内因,也有外因。随着执法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执法主体与客体双方始终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执法客体违法手段更加智能化、多样化,执法的复杂性和艰目胜大大增强。而导致执法风险的外部因素很多是客观的,单靠执法主体、执法人员的努力往往成效不佳。因此在分析风险时,应重点放在内因和内在表现上。就目前而言,质监行政执法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三大类,即行为类风险、诉讼类风险和渎职类风险。

质监执法行为类风险分析。执法作为类风险是质监执法主体在履行职责中应作为而未作为、未完全作为或作为了未赋予的职责职能范围内的管理事务而形成的影响和后果。

质监行政诉讼类风险分析。行政诉讼类风险是指质监执法主体因实施行政执法行为而引起的行政复议撤消、行政诉讼败诉、行政赔偿等后果和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质监执法案件对法律举证的有效性是当前执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一旦发生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败诉的概率就会很高。

司法渎职类风险分析。质监渎职类风险主要是指质监执法主体在实施行政执法过程中因主观过失、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职责,客观上侵犯国家利益形成国家及其他财产重大损失而可能触犯法律的危险和后果。此类风险的界定以《刑法》中关于渎职犯罪的相关条文和检察机关对渎职犯罪的立案标准为依据。

四、质监行政执法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质监执法主体因履行职能、实施行政执法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也就是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与质监部门的风险准则比较,或者在各种风险的分析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定风险等级,以便作出风险应对的决策。

风险评估可以用严重度、风险等级进行评价,对执法风险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用“严重度”进行评价并赋予分值(得分1—10分),分值越高则表明风险指数越高。质监执法风险分类及等级见下图:

对质监执法主体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的同时,应建立执法风险预警系统,将风险评估工作动态跟踪到每一起案件的办理过程,及时评估案件的风险大小。当风险达到一定级别后,发出预警信息,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介入、引导、干预,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处置预案,最大限度减少执法风险的发生。

五、质监执法风险应对措施

风险应对是指在确定了执法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出风险等级及其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和质监执法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而制定的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等相应防范计划。积极有效地应对风险,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准确查找执法风险点。找准风险点是规避执法风险的基础。每个从事执法工作的人员或多或少都掌握一定的职权,有权利就有风险。执法主体应结合职能和工作环境,开展执法风险点排查,包括思想道德风险、岗位职责风险、制度机制风险等。按照“对照岗位职责一梳理岗位职权一找准执法风险一公示接受建议”的程序,进行自我查找,认真查找履行职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务必使找出的风险点准确细化、符合实际,尤其是对执法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要进行重点查找。

2.制定风险防范措施。针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在每一个执法环节和岗位中应建立防范措施,查漏补缺,建章立制,最大减少执法风险。要按照风险定到岗、制度建到岗、责任落到人的要求,结合工作职责,有针对性地对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特别是执法自由裁量权的使用,要制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指导规则》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指导标准》,通过制度,严格自由裁量权的使用。

3.加强监督检查和沟通。为有效规避风险,要通过调查问卷、案件调查和走访服务对象等形式,广泛开展风险信息的收集工作,深入了解行政相对人和服务对象的利益诉求,将收集到的风险信息,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处理矛盾纠纷。同时,要加强与政府、纪检监察、检察、公安、法院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和信息交流,对质监执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研究,协商解决,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有机平衡质监执法中多方利益关系,最大程度化解外部质监执法风险,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第5篇: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范文

关键词:新产品开发;风险管理;技术风险;失效模式

1 概述

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制造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创新升级和市场竞争压力。基于产品研发的创新模式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突破重围,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然而,新产品项目的开发是一项长期导向且具有高技术风险的活动,常常面临失败的“窘境”,这迫使了制造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时不得不谨慎地管理项目技术风险,通过对各类复杂动态技术风险的预测、识别、分析、评价等流程,最大程度上完成对项目研发过程中的风险管控[1]。本文以A公司洗碗机新产品项目为例,通过建立有效的技术风险管理分析与评价方法,形成对制造企业新产品项目研发的技术风险管控模式,帮助制造企业建立标准化流程化风险管理的思维,对新常态经济下的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新产品开发的技术风险管理过程

技术风险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类别,其主要目的是在研发类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技术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分析,从而确定合适的处理方法并进行实施跟踪,最终实现项目目标[2][3]。研发类项目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事件的发生,为项目的成功带来了很多技术风险。新项目研发过程是否能够按照预期计划执行,不仅与项目进度计划是否合理,同时也与技术风险管理是否有成效有很大的关系[4]。从A公司大量的新产品开发实践来看,项目研发的技术风险管理模型大致如图1所示:

技术风险管理整个过程是一个循环整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必须带领团队首先识别项目中潜在的技术风险,并对其评估,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最终实现项目目标。好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增加项目的成功率,同时也间接地降低了项目成本[5][6]。换句话说,新产品开发的技术风险的关键是如何做好量化分析,并形成控制策略。因而,风险管控模式的建立重心在于“风险量化”,并进一步进行“风险评估”,从而根据评估结果实施一对一的改进策略和监控反馈策略。因而,本文的重点是以A公司洗碗机新产品项目研发为例,建立对该项目“风险量化”和“风险评估”的管控模式内容,形成关键管控体系环节。

3 A公司新产品项目的技术风险管控模式设计

3.1 新产品开发的技术流程与风险分析方式

A公司的洗碗机项目作为满足潜在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自主研发设计及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都涉及了复杂的技术风险问题。从该产品项目开发过程来看,主要包括三阶段、七环节,即:

①产品定义:涉及了项目团队建立、可行性确认;

②产品设计:涉及了设计细节及模型、长周期要件释放;

③产品制造:涉及了首次小批量试验、二次小批量试产、大批量产。对三阶段七环节的技术风险分析可以分为前置风险分析和失效模式分析两部分内容,如图2所示:

3.2 新产品开发的前置风险分析

在复杂产品开发流程步骤基础上,由相关专业人员参与组成的风险管控小组对各个环节的技术研发活动进行定性的归纳演绎法,细化风险条目,进行风险定量计数,形成系统的技术产品项目的前置风险分析评价体系,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团队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分析并制定风险应对措施。以洗碗机产品关键环节的可行性确认环节为例,进行前置风险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中不难看出,洗碗机产品的风险管理在项目开发的“定义”阶段中的环节1-2是持续进行的,是个动态的过程。在环节2的可行性确认过程中,会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项目技术风险进行再次可行性识别与分析,形成持续前置风险分析反馈,从而制定风险应对计划及措施。在项目“定义”阶段的环节2中,通过风控专家组对风险指标分析评价看出有3项风险级别分数是在15-25分,属于高风险事项,应在后面项目阶段及环境中进一步具体化进行风险分析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风险等级。

3.3 新产品开发的失效模式分析

前置风险分析只是项目产品开发启动阶段的一项重要模糊风险分析,它集中判断了风险的主要表现和特征,具体风险存在之处需要在设计与生产环境进一步进行失效模式分析判断。FEMA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是一种用来确定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原因的分析方法[7]。通过实行FMEA,可在产品设计或生产工艺真正实现之前及其过程中发现产品的具体技术及硬件弱点,可在原形样机阶段或在大批量生产之前确定产品缺陷,从而及时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提升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

FEMA通常设定单个指标:风险发生概率、风险严重程度、风险的可测量性3个指标。根据过往经验以及考察对象相似系统的风险记录,用1到10数量标定衡量。各个标定数值乘积即为风险顺序数[8]。通过该原理,可以设计形成如表2所示的FMEA失效模式风险分析指标体系:

第6篇: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范文

    便于应用等优点,同时,也存在风险评估客观性差的缺点。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作业;经济资本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9-0049-04

    一、引言

    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现代风险管理的基础。所谓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又称风险资本(capital at risk),是银行内部用以缓冲风险损失的权益资本。经济资本是一个管理会计上的概念,它不同于账面资本,也不同于监管资本。经济资本是用于商业银行内部考核的一种虚拟资本。从数量上看,经济资本等于银行面临的非预期损失。经济资本最早起源于美国信孚银行1987年的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RAROC)模型,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风险调整的绩效考核(RAPM)已成为国际领先银行积极实践的核心管理手段。RAPM通过对风险提取经济资本,并在绩效考核中予以体现,也即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考核,以建立风险的约束机制,使内部经营活动与银行整体的风险偏好相协调。经济资本的产生和发展动力在于风险调整的业绩考核。RAPM将风险因素引入绩效考核体系,用风险来调整回报,综合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2004年公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巴塞尔II)将操作风险纳入监管范围,为银行设定了资本要求。从此,操作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所谓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近年来操作风险日益为商业银行所重视,成为各家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度量是理论研究和风险管理实践关注的重要课题。相对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度量是最困难的。

    近年来,操作风险度量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开发操作风险高级度量法模型。现有的主要度量模型多是借鉴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建模思路,依靠历史损失数据构建的,没有区分是针对监管资本还是经济资本的度量。由于操作风险是产生于商业银行内部经营过程之中的,站在外部监管的角度和银行自身角度看待操作风险是不一样的。作为监管者看到的是操作风险发生的后果,而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则是流程、制度和操作上的瑕疵。现有度量模型依照历史损失数据建模,将商业银行经营过程视为一个黑箱来处理,其在银行风险管理实践应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认为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度量不同于监管资本度量,经济资本是用来银行内部考核的,因此,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度量应首先考虑模型的风险敏感性。不同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内生于商业银行内部,应从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出发,才能构建切实可行的、风险敏感性强的度量模型。

    操作风险度量模型分为自上而下(u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两类。自上而下的模型是针对某一风险暴露指标匡算出一个机构总的经济资本数量,然后再逐级向下将经济资本配置到各分支机构。自下而上的模型则采取相反的思路,从最基础的产品线、业务单元开始度量风险,得到经济资本数,然后逐级汇总得到整个机构所需经济资本数额。一般来说,自下而上的模型较自上而下的模型风险敏感性要强。在风险度量初期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比如基本指标法。这类模型一般适用于监管当局对小型金融机构的资本监管。较为高级的操作风险度量模型都采取自下而上的建模方法。商业银行经营活动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来完成。银行业务流程有一系列作业组成。操作风险产生于作业环节,要准确地度量操作风险必须从作业环节入手。而且作为操作风险激励约束工具的经济资本配置,最终要通过影响作业行为而起作用。因此,从作业环节出发构建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度量模型是最合适的。从经济增加值(EVA)①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经济资本占用实质上是一种成本,这种成本取决于产品的风险状况。可以借鉴作业成本法的思路来构建基于作业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度量模型。

    二、模型的构建

    (一)作业成本计算法(ABC)概述

    作业是指企业为达成其营运目标,在组织内特定部门中所进行的重复性活动。基于作业而实施的成本计算称为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源于美国,目前已为花旗等国际大银行所推行。

    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观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因此,作业成本系统首 先要确认部门所从事的工作,计算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以产品对这些作业的需求为基础,沿着业务流程的轨迹,将成本追溯到产品身上。 作业成本法采取了与传统会计成本核算不同的思路。会计成本中的费用分摊方法是首先将费用(如制造费用)分摊到分厂或部门,然后再将制造费用分配到各个产品中。作业成本法则首先将成本追溯

    到作业,然后再分配到产品。作业成本法强调依据因果关系的成本动因追溯,而传统会计成本则不考虑因果关系,强调成本在内部机构之间的分摊。

    作为管理会计的作业成本法,强调成本核算的管理功能。作业成本法不仅可以更为准确地计算产品成本,而且还提供了作业及资源的成本与业绩信息,并可以将成本追溯到产品以外的成本对象如顾客、销售渠道以及内部操作人员等。因此,作业成本法具有很强的管理功能。例如,了解各作业的成本,作业对组织的重要性以及执行的效率等,可以促使经理人员关注那些可以带来成本节约机会的作业。可以通过对流程的优化与再造提升效率,节约成本等。作业成本法可以作为企业内部管理考核的有效工具。

    (二)基于作业的操作风险度量模型

    基于作业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度量的原则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产生风险,风险需要资本覆盖”。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度量的一个关键环节是风险动因追溯。对操作风险来说,风险动因就是违规行为。对一家商业银行来说,违规行为是所有操作风险的动因。这样我们就将难以衡量的操作风险转变为对违规行为的量化处理。   对风险的评价包括频度和严重性两个维度。对操作风险来说,可以用违规操作次数来刻画操作风险的频度方面。而操作风险的严重性方面则比较难于量化,银行在经营实践中结合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会对各种违规行为严重性有自己的判断。我们以其作为操作风险严重性维度的依据。这样建模的结果有利于形成符合银行自身伦理价值的激励约束机制。

    银行业务的作业流程按照产品分为若干个流程,每个流程包括一系列在时间上前后连结的作业,各产品流程之间的相同作业构成若干个作业中心,图1对银行作业与流程作了简明的描述。

    假设银行有N种作业,每种作业的违规情况可以分为M种类别,所有的违规都可以归入M×N种情况之中。在银行实际管理中,对于各种违规情形,尽管难于确定违规损失金额,但都对违规可能造成的后果有一个综合的评价,这种判断可以是定性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结果,最终形成一个总的风险严重程度的认知。这种对风险严重程度的认知不仅仅从可能形成的直接损失后果考虑,还考虑到对整个组织的不利影响,各种间接损失等。经济资本的意义在于形成对业务操作行为的一种激励约束,银行需要针对本行的实际情况,结合风险偏好、价值取向综合评判违规影响,以使得将操作风险经济资本核算能够引导操作行为与银行管理目标相一致。我们将银行管理实践的结果标准化,假设银行对M×N种违规情况分别赋予了不同的影响系数,如表1所示。

    表1中每个系数的含义是发生一次该种违规情况可能导致1单位名义业务的可能损失值。由于银行各项拨备提取通常都不考虑内部操作违规因素,因此,由于违规造成的可能损失可以算为非预期损失,应由经济资本来抵补。系数乘以业务名义金额为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占用额。那么一个产品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占用系数为单位名义业务所有M×N种情况经济资本占用之和,即∑Kmn×Ymn,其中Ymn为违规次数。

    三、模型的运用

    我们运用该模型对某国有商业银行某支行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占用情况进行了测算。我们用该支行近三年来内外部检查、上级行非现场监测发现的违规数据来估算各种模型参数。将信贷业务流程划分为贷款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和贷款收回等五个作业环节,按照违规性质严重程度将违规行为从轻到重划分为五类。由于同类违规行为对不同业务品种的影响不同,我们对信贷业务按照一般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贷款和贸易融资等贷款品种分别进行测算。

    下面以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为例介绍测算过程。

    首先,确定违规作业影响系数。综合考虑违规行为影响程度、责任处理情况以及相应贷款品种历史违约损失数据等因素确定各项违规作业影响系数。表2是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业务违规作业影响系数。

    其次,估计各类违规行为的违规概率。用近三年的违规数据估计某作业环节某类违规行为的违规概率。即用某环节某类违规作业总次数除以该环节总的作业次数。例如,我们用贷款调查环节近三年来类别1的违规次数除以三年总的贷款调查作业次数作为贷款调查环节类别1违规行为的违规 概率。因为,对所有信贷业务,这五个环节的作业性质基本相似,所以,违规概率适用于所有各个品种的信贷业务。表3为该支行信贷业务违规概率情况。 最后,估算某笔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占用。不同的信贷业务按照业务流程需要消耗不同的信贷作业。例如,对一笔信用等级为AA级,期限一年的信贷业务,需要消耗3次贷款调查作业,3

    次贷款审查作业,1次贷款发放作业、10次贷后管理作业和1次贷款收回作业。用消耗的上述作业次数同相应环节各类别违约概率相乘得到每环节每类违约行为的预期违约情况。将各环节各类违约数据与对应的违规作业影响系数相乘,并汇总求和得到该类业务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占用系数,再乘以业务金额得到该笔业务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占用数。表4列出了该类业务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占用系数的计算过程。

第7篇: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范文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 条件概率 贝叶斯定理 风险环节

一、引言

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及其最新发展趋势表明,内部审计应采用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和方法,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职能。风险导向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对象风险的分析与评价,全面把握被审计对象的风险状况,根据量化风险水平识别高风险领域,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和频率,以便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和协助管理风险,实现审计价值增值的独立、客观的签证和咨询活动。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就风险导向审计做了大量的研究,深入阐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特征,并结合当前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提出了推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应用的策略。

人民银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是与国际先进审计标准接轨的必然趋势,也是符合央行职能转变和业务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2011―2013年规划》的制定积极推进了内审工作的转型与发展,各基层行运用“风险引导审计,审计关注风险”的内部审计理念,从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与环境,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构建以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然而,风险导向审计的关键环节是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过程中,风险因素权重的设定对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验证权重设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根据审计实践对风险权重进行重构与修正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定理

根据《概率论》,采用标准差作为风险测量指标,彻底避开了先实施风险登记量化赋值,再根据量化值测量风险这种主观性较强的评估模式,并在实务操作中,结合被审计主体的履职目标进行风险识别,梳理其各风险因素(即风险类型、风险环节和风险点)。将概率概念纳入风险分析框架,不仅有力地克服了事先给定权重的人为因素,使得审计结果更加真实可靠,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启示和思路,也就是从概率的角度,对权重进行重构并结合审计实践进行修正,以期达到更加理想的结果。本文从简要介绍概率论和贝叶斯定理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到基层央行的审计实践,阐述了联合概率在风险环节权重重构方面的应用,以及结合具体审计实际工作运用贝叶斯定理对这一权重进行修正的具体方法。

贝叶斯定理机率论或概率论是研究随机性或不确定性等现象的数学。人们根据不确定性信息作出推理和决策需要对各种结论的概率作出估计,这类推理称为概率推理。概率推理既是概率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研究的角度是不同的。概率学和逻辑学研究的是客观概率推算的公式或规则,而心理学研究人们主观概率估计的认知加工过程规律。贝叶斯推理的问题是条件概率推理问题,这一领域的探讨对揭示人们对概率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与规律,指导人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判断决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概率的几种表示方式

条件概率:就是事件A在另外一个事件B已经发生条件下的发生概率。条件概率表示为P(A|B),读作“在B条件下A的概率”。条件概率公式:

P(Xj|Yi)■

联合概率:表示两个事件共同发生的概率。A与B的联合概率表示为P(AB)或者P(A,B)。

边缘概率:是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而与其它事件无关。边缘概率是这样得到的:在联合概率中,把最终结果中不需要的那些事件合并成其事件的全概率而消失(对离散随机变量用求和得全概率,对连续随机变量用积分得全概率)。这称为边缘化(marginalization)。A的边缘概率表示为P(A),B的边缘概率表示为P(B)。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定义中A与B之间不一定有因果或者时间顺序关系。A可能会先于B发生,也可能相反,也可能二者同时发生。A可能会导致B的发生,也可能相反,也可能二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

考虑一些可能是新的信息的概率条件性可以通过贝叶斯定理实现。

2、贝叶斯定理

贝叶斯定理由英国数学家贝叶斯(ThomasBayes1702-1761)发展,用来描述两个条件概率之间的关系,比如P(A|B)和P(B|A)。根据《概率论》中条件概率的讨论中,我们可知,在获得新的信息之后对概率进行修正,是一种很重要的概率分析手段。经常地,我们开始分析时,总以初始的或先验的概率对所关心的特殊事件进行估计,然后,我们从一些诸如样本、报告和统计实践等信息源中获得了有关该事件的新的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就能通过计算对先验概率值进行修正,从而变为后验概率。贝叶斯定理就是进行这种概率计算的一种方法。

早在18世纪,英国学者贝叶斯(1702―1761)曾提出计算条件概率的公式用来解决如下一类问题:假设H[,1],H[,2]…互斥且构成一个完全事件,已知它们的概率P(H[,i],i=1,2,…,现观察到某事件A与H[,1],H[,2]…相伴随而出现,且已知条件概率P(A/H[,i]),求P(H[,i]/A)。

贝叶斯公式(发表于1763年)为:P(H[,i]/A)=P(H[,i])P(A│H[,i])/[P(H[,1])P(A│H[,1])+P(H[,2])P(A│H[,2])+…]

这就是著名的“贝叶斯定理”,一些文献中把P(H[,1])、P(H[,2])称为基础概率,P(A│H[,1])为击中率,P(A│H[,2])为误报率[1]。

三、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定理在风险环节权重重构与修正中的应用

1、风险环节权重的重构

我们借鉴基层行的研究,根据被审计主题的履职目标进行风险识别,梳理出各风险因素(即风险类型、风险环节和风险点)。以往的审计实践中,对于风险环节权重的赋值,存在较为严重的人为因素,使得最后的得分具有或轻或重的不可信和不可靠。所以,有必要克服风险环节权重确定的这一人为因素。

我们知道风险环节风险权重的高低不仅受到风险点风险程度的影响,而且与其多少存在正相关,因此,可以根据风险点的多少构造风险环节与风险点风险情况来重构风险环节风险权重的多少。以基层行对货币发行管理的审计实践为例:如表1所示。

其中,风险点风险程度高、中、低个数的设定是根据审计内容确定的。A1,A2,A3,A4,A5,A6,A7,A8,A9,A10,A11,A12分别表示“制度建设及人员配置”,“库区设施”,“组合锁使用管理”,“基本制度执行情况”,“人员进出库区管理”,“库存实物管理”,“出入库业务管理”,“货金系统管理”,“会计核算”,“残损币销毁”,“应急管理”,“职业道德”。

现在我们根据《概率论》中条件概率的知识,构造表2:风险环节风险权重的联合概率分布表。在联合概率分布表的边缘分别列出了每个风险环节的概率。即P(A1)=0.066176…….。这些概率就是边际概率。根据边际概率,我们知道7%为“制度建设及人员配置”的权重,6%为“库区设施”的权重,7%为“组合锁使用管理”的权重,13%为“基本制度执行情况”的权重,4%为“人员进出库区管理”的权重,8%为“库存实物管理”的权重,11%为“出入库业务管理”的权重,10%为“货金系统管理”的权重,4%为“会计核算”的权重,11%为“残损币销毁”的权重,13%为“应急管理”的权重,6%为“职业道德”的权重。

接下来的具体审计实际中,我们以此边际概率作为各个风险环节权重的赋值进行分值的计算,这样就可以避免风险环节权重量化赋值的人为估值因素,有利于增强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风险环节权重的修正

经常地,我们开始的分析总以初始的或先验的概率对所关心的特殊事件进行估计,然后,我们从一些诸如样本、报告和统计实践等信息源中获得了有关该事件的新的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就能通过计算对先验概率值进行修正,从而变为后验概率。贝叶斯定理就是进行这种概率计算的一种方法。用它来进行修正概率,其步骤如图1所示。

又如:在我们对国库业务风险管理审计的研究中,我们根据我们审计的具体实际工作需要,结合多年审计实践定义A1=“风险来自制度建设”,A2=“风险来自业务管理”,A3=“风险来自业务操作”,A4=“风险来自核算系统管理”,A5=“风险来自应急管理”,A6=“风险来自道德行为规范”。根据多年的审计实践初步设定先验概率P(A1)=0.1,P(A2)=0.3,P(A3)=0.3,P(A4)=0.1,P(A5)=0.1,P(A6)=0.1。

风险的高低由于来源的不同而不同,六个风险来源的风险高低的审计实际数据见表3中。

如果我们以G表示事件“高风险”,M表示事件“中风险”,N表示事件“低风险,则表1中的信息可以用下面的条件概率来表示:

P(G―A1)=0 P(M―A1)=0.5 P(N―A1)=0.5

P(G―A2)=0 P(M―A2)=0.833 P(N―A2)=0.167

P(G―A3)=0.182 P(M―A3)=0.455 P(N―A3)=0.363

P(G―A4)=0.667 P(M―A4)=0 P(N―A4)=0.333

P(G―A5)=0 P(M―A5)=0 P(N―A5)=0

P(G―A6)=0 P(M―A6)=0 P(N―A6)=0

我们可以用树形图表示这个两步骤实验。我们首先从六个风险环节的某一环节出发,然后再检验这个风险环节里风险点的风险高中低。我们看到最终有18个实验结果。

我们看到每个实验结果都是两个事件的交,可以利用乘法公式计算其概率,比如:

P(A1,G)= P(A1∩G)= P(A1)?鄢P(G―A1)

P(A1,M)= P(A1∩M)= P(A1)?鄢P(M―A1)

P(A1,N)= P(A1∩N)= P(A1)?鄢P(N―A1)

………………….

现在来自这六个风险环节的风险被用到审计实践中,在已知存在风险的信息后,根据著名的“木桶原理”可以从“低”风险这一层面对来自风险环节的概率进行修正,即“低”风险分别来自A1,A2,A3,A4,A5,A6的概率为多少。有了概率树上的信息(图2),用贝叶斯定理就可以解答这样的问题。

N表示事件“低风险,我们现在要求后验概率P(A1―N),P(A2―N),P(A3―N),P(A4―N),P(A5―N),P(A6―N),从条件概率公式,我们知道

P(A1―N)= P(A1∩N)/ P(N) (1)

参考概率树,我们看到

P(A1∩N)= P(A1)?鄢P(N―A1) (2)

为求P(N),我们有

P(N)= P(A1∩N)+ P(A2∩N)+P(A3∩N)+ P(A4∩N)

+ P(A5∩N)+ P(A6∩N)

= P(A1)?鄢P(N―A1)+ P(A2)?鄢P(N―A2)

+ P(A3)?鄢P(N―A3)+ P(A4)?鄢P(N―A4)

+ P(A5)?鄢P(N―A5)+ P(A6)?鄢P(N―A6) (3)

将式(2)和式(3)代入式(1)中,并以类似方法得到P(A2―N),P(A3―N),P(A4―N),P(A5―N),P(A6―N)的结果。

在本例中,计算结果:

P(A1―N)=0.2064

P(A2―N)=0.2068

P(A3―N)=0.4494

P(A4―N)=0.1374

P(A5―N)=0.0000

P(A6―N)=0.0000

我们注意到,开始时对于风险有0.1的概率“来自制度建设”,但是,在实际审计中给定了存在风险的信息以后,则这个风险“来自制度建设”的概率上升到了0.2064。这样,根据修正后的风险概率和审计实际中的扣分值,按照比率计算方法,最终得到修正后的实际得分值。本例中在审计实际中,原来是按0.1的概率扣分0.3分,则按修正后的0.2064概率的扣分值为0.2064?鄢0.3/0.1=0.6192分,进而得到实际得分值,这样就会得到整个风险环节的实际得分值,以此为例,被审计行按照修正后的实际分值为82分,原来按照多年审计实践初步人为设定的概率计算的实际分值为84.3分,二者比较分值相近,这充分说明贝叶斯后验修正概率定理可以运用到具体的审计实践中,并且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结论

人民银行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门新的课题,尽管近几年来人民银行在内部审计实践中就如何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也摸索出了一定的方法,但是目前风险导向审计仍然处于积极探索阶段。本文从概率论中联合概率分布和贝叶斯后验定理的视角,探索构建了风险环节权重,并依据审计实际工作对其系数进行了修正,取得了预期的结果。同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也是一项系统工作,本文只是在克服根据先验事先给定权重的人为因素和定量评估风险环节的权重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就风险点风险程度高、中、低的设定也存在着一定的人为因素。因此,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刘文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0(22).

[2] 刘曼惠: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策略探析[J].现代商业,2010(32).

[3] 付春:完善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9(10).

[4] 李晓春、高维红: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难点和对策[J].商业会计,2010(20).

[5] 张越: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应用中的探索[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4).

第8篇: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范文

【关键词】 电力通信网 风险管理 问题 关键技术 探究

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通信等方面的资源需求量不断攀升,电力通信网的建设规模和里程不断扩大。电力通信网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更是我国现代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关键环节。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电力通信网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但是,对于电力通信网的风险管理工作质量却每况愈下,这给电力通信网增加了诸多不可忽视的运行风险。做好对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以及加大力度研究风险管理的关键技术,是电力通信网部门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根本是通过自愈环保护和独立双通道保护技术,进而增强电力通信网的风险管控能力。做好对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有助于实现电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1 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概述

全面掌握电力通信网的各项信息、做好分析风险、预测风险、识别风险、应对风险以及控制风险等各项工作是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首先,对于分析风险来讲,其是利用专业知识以及技术做好对电力通信网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考量;紧接着,需要相关专业人士就在通信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充分掌握风险来源,这是做好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的关键。以上各个环节的实现需要专业性、综合性较强的技术作为支撑。对于识别风险来讲,需要识别出导致风险发生的来源、评估风险发生的几率以及风险所带来的危害等等,风险应对以及控制就是综合以上各种信息,对于潜在的风险制定可行的应急预案,最大力度的扼制风险的再次发生。

2 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过于依赖电网风险管理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以及问卷调查发现,在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过度依赖电网风险管理的情况,风险管理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目前来讲,对于电网的调度环节,程序以及相应机制已经初步成熟,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也在加紧建设过程中。但是,由于过度依赖电网风险管理,对于风险源的分析不够精准和科学,造成后期工作无法正常完成,而且在风险管控过程中,过于强调现场因素,导致整个电力通信网的风险管理十分薄弱,亟待需要建立起完善、系统的通信风险管理体系。

2.2 风险管理意识亟待增强

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工作涉及到诸多内容,一旦任何一环节的工作人员配合度不够,没有主动参与其中,那么前期或者其他环节的风险管控工作就会功亏一篑。但是,就现阶段情况而言,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技术人员,普遍认为风险管理工作只是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与其他部门无关,风险管理意识的单薄直接导致了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工作存在架空或者滞后等缺陷,严重阻碍了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3 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的关键技术

3.1 建立和完善电力通信网风险指标体系

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电力通信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电力通信网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泛,承包的业务种类越来越多,其风险来源就越来越多,诸如设备以及线路质量、恶劣天气、业务分布以及运维管理等各方面。因此,风险因素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通信设备风险因素、业务运行风险因素、光缆风险因素、运维管理风险因素和环境风险因素。笔者根据风险评估以及风险预测获取难易程度等综合因素,建立起以下的电力通信网风险指标体系:架空光缆故障率、管道光缆故障率、站内光缆故障率、纤巧资源紧缺率、光缆严重故障次数以及光缆运行不良率是评估光缆风险需要考虑的因素;对于通信设备风险,则要考虑SDH设备故障率、PCM设备故障率、交换机故障率、室内线缆故障率以及通信设备运行不良率、缺陷率等;业务运行风险包括业务中断数量、业务受影响数量、业务双通道率、传输业务中断超时次以及检修影响业务数量。

3.2 做好对电力通信网的风险识别

要想做好对电力通信网的风险识别,笔者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是风险识别技术的开发。由于通信系统难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要对电力通信网做到兼顾通信电源、传输设备、站内联络电缆等各方面,增强风险识别以及分析的准确性;二是管理层面,充分了解设备运行以及管控等环节潜在的风险,主要还是得从通信设备着手做起,另外,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三是管理意识层面,要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引导、鼓励电力企业全体工作人员一致参与,提升工作人员的应急管理能力,定期展开专业素质培训。

3.3 应用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技术

层次分析方法是风险评估技术最常采用的评估手法。主要是根据影响电力通信网安全运行的因素来建构安全风险结构层次图,进而锁定几率最大的风险源。明确任务清单与工作内容是做好风险评估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此基础上,才能选择最为恰当的评价方法。另外,风险控制技术应当应用在风险评估之后,这就需要分析人员要明确风险性质,做好设备维修准备工作,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还要将作业环境作为日常费用部分,这是做好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4 结语

在物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基于互联网做好对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对于风险管理工作以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孜孜不倦的探索。只有对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关键技术予以掌握,才能够让我国的电力通信行业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建设。

参考文献:

[1]苗新,陈希.电力通信网的安全体系架构[J].电力系统通信,2012(01):34-38.

[2]曾瑛,朱文红,邓博仁,罗云.基于电网影响因子的电力通信网关键节点识别[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6(02):102-108.

第9篇: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范文

一、BR公司与项目简述

BR公司是广东省很有影响力的汽车金融公司,主营业务是向汽车消费者与分销商提供金融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为了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纷纷进行了信息化建设,BR公司也不例外,当前公司几乎所有业务都是通过IT系统完成的。金融业务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且金融机构本身又有不同的经营侧重点,所以,在开发业务系统的时候,几乎都是定制的。也就是软件开发者直接与金融机构沟通,金融机构提出系统的功能要求,软件开发者因应客户的要求为其量身定制软件系统。笔者归纳了BR公司实施软件项目的基本特征,如图1所示。

(1)业务流程:软件项目不管是关键业务系统或者辅助系统,都是以业务为基础的,贯穿整个业务流程。各部门根据自己实际工作的需要提出业务流程,从而实现系统业务的信息化管理。(2)管理规范:BR公司建立了完整全面的管理规范,具体有:文档规范、源代码规范、程序接口规范、测试规范、应用规范等。项目实施的时候,不管源系统提出了何种需求,都需要根据公司的管理规范操作,并将操作结果以文档形式输出。(3)组织结构复杂:BR公司将一切项目都交由IT部负责,不过,需求是由各业务部门发起的。因为BR公司内部的业务部门很多,所以造成了信息传输受阻。为了使信息流通变得顺畅,又额外添加了很多其他人员,导致原本很简单的信息交流变得非常复杂而且困难。(4)团队合作:整个项目的执行过程,需要进行多向、多次的沟通。需求环节,要与客户沟通,从而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开发环节,要与开发外包商、用户沟通,从而确定系统需要的各项模块与数据处理能力。因为项目都拥有特殊性,所以自然离不开与其它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测试环节,要与测试团队共同完成测试过程。所以,只有不同团队之间通力合作,才能最终实现项目的所有功能。(5)成果检验:项目完成之后,自然要检验输出的成果。这里的成果不单是指项目部分,同时也包括那些公司相关管理规范要求的成果。因此,检验项目成果不光是针对IT部门的,公司其它的业务部门也包括在内。

图1 BR公司软件项目基本特征

通过上述总结的特征发现,针对金融软件进行的项目管理与其它项目管理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基本上也是需求分析、系统开发,功能测试、实际应用等几个步骤。只不过,金融软件项目在安全性方面比其它项目要求很多高,而且对系统的协同程度也有很高要求。另外,金融软件项目的负责人往往比其它项目多,人员的范畴也更广,不但包括软件方面设计与开发经理,还包括了其它金融业务的负责经理等。

二、BR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随着越来越多金融新业务的产生,BR公司对IT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信息系统不但能够有效推动业务创新,还能进行风险的识别与防控,是保证金融业务开展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工具。所以,信息系统对BR公司运营的安全性以及效率性有着重要的稳定与保障作用。不过,具体到防控系统风险的时候,则需要借助现代的方法以及手段,尽量将风险管理细化再细化,这就要求服务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为了保证BR公司可以成功实施IT项目,作者为其建设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具体见图2。

(1)管理环境:这里的环境可以分为外部以及内部两类,风险管理环境是公司后续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石。(2)确定管理制度:必须确定具有可行性与可执行性的风险管理制度,IT项目必须把风险管理渗透至项目的所有环节中,借助预设各个环节的风险承受极值,确定风险管理制度,从而规范风险管理行为。(3)风险识别:一旦项目正式开始,BR公司必须时刻监控项目进展是否发生了变化、行业环境是否发生了大趋势上的改变,并及时检验是否各项风险管理工作都实现了预期效果。(4)风险评估:通常分为定性以及定量两种,为了提升评估的可比性以及科学性,作者建议BR公司多使用量化方法,因为其可以直接衡量风险可能引致的损失情况,还能将各种风险按照强度排序,从而提升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性。(5)风险定价:针对所有情况必须制定针对性的定价策略。适合的定价估测是以当前掌握的信息为基础,经过科学审慎的权衡之后制定的。部分估测是基于成本关系的,部分是基于成本模型的,不过,最终结果都是要得出最接近真实情况的结果。(6)内部控制:内控机制下应制定完善的实施风险防控体系,从而第一时间找出项目实施整个过程中暴露的各种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方案,从而实现对风险的全过程控制。(7)数据处理与反馈:通过风险管理软件能够有效处理相关风险数据,将系统信息分类存储起来,并对数据中显示的风险信息进行评估与反馈。(8)持续完善:主要基于PDCA思想,核查各个环节的整体完善收效。

图2 BR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结构图

三、BR风险管理具体流程

(一)构建风险管理体系 从组织结构方面来讲,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并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准确定位IT风险管理在整个公司风险管理组织中的位置;从政策方面来讲,把信息技术风险列为风险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流程方面来讲,由信息系统管理部门全权负责IT风险管理工作,并同时向主管以及首席风险官汇报工作进展,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各项制度,进而实现流程的优化。如图3所示:

图3 BR公司信息技术风险管理体系架构

首先,董事会的管理责任:(1)审议并决策信息化管理方案,确保其和公司的发展战略保持统一,评价IT管理能力以及公司其它部门的配合能力,防控因为信息安全而导致的风险事故;(2)重点关注那些会对公司运营产生深远影响的信息安全风险,同时提出针对性的工作指导意见,保证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的统一性;(3)组建信息系统管理机构,成员主要由公司的管理层、IT部门负责人以及外部专业人士构成,全权负责监控公司信息系统存在的各类风险,并定期汇总为风险监测报告提交给董事会,同时综合评价公司IT项目的具体运作情况与效率。其次,设置专门的首席信息官(CIO)管理职位,负责向董事会汇报公司当前的IT管理情况,同时负责制定公司的信息系统管理政策,具体责任有:(1)制定信息科技发展战略,特别是对公司各类软件开发的战略安排,基于公司的运营状况,制定适合公司的风险管理规划;(2)管理信息技术部,全权负责信息技术部的管理工作,具体包括部门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流程的完善、内控机制的制定等责任;(3)保证进行的IT系统风险防控工作有效,并协调好不同部门之间的衔接工作。最后,成立后续完善科统一管理公司IT系统以及其它业务流程管理,同时向上级主管机构汇报当前IT系统风险管理工作进程;负责IT信息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同时保证其在业务流程运作过程中的实效性,并给出针对性的工作开展意见,严格规范 系统使用人员的操作行为;评测IT系统的安全性。

(二)制定项目风险管理整体规划 具体为:(1)选择管理过程以及手段。在制定规划之前公司需要选择适合自身的风险管理过程,并考察各个节点的有效性,从而确定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序;然后,根据管理过程选择具体的风险数据处理手段。(2)构建风险初始化量表。只有准确定位需要应对的风险,才可以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划。因此,在项目刚开始的时候,BR公司应该构建风险初始化量表,并将其作为接下来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引。(3)组建风险管理专业队伍。BR公司需要将风险管理专业队伍的组建作为重点工作来做,IRM队伍的成员来自各个不同的部门与流程环节,他们在公司中都有自己的岗位,风险管理是临时性的工作安排。如果工作的重要性很大,那么就需要安排公司的领导层成员负责管理,从而实现对各项资源的最佳配置。所有队伍都必须有一个合资格的领袖,IRM队伍也一样,BR公司应安排合适人选管理这支队伍,并合理安排各项工作的实施。(4)制定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必须仔细分析公司列出的风险清单,并针对每种风险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同时密切跟踪风险的变动情况;也要做好应急准备,从而能在风险爆发的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应对。(5)选择风险衡量指标。为了便于管理风险,BR公司应该将每种风险都进行量化处理,这就需要选择具体的指标。一旦指标变得越来越显著,那么就代表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很高。项目经理在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密切留意这些指标,并根据指标的变动情况采取应对措施。(6)定期报告风险管理工作进展。为了提升风险管理的实际效率,BR公司必须建立定期报告风险管理工作进展的制度,从而根据进展情况对后续工作安排进行相应的改变与调整,保证IT系统风险可控。项目的情况并非一成不变,因此,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三)识别项目风险 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起始环节就是要识别出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对于BR公司而言,识别过程应为:(1)明确目标。按照项目管理理论以及规则,项目的负责经理与发起人应该共同确定进行项目风险管理工作的范畴以及核心,同时明确风险识别的最终目标。IT项目如果处于不同的阶段,那么其风险管理的重点会有很大区别,相应的识别目标也有所差异。(2)明确各岗位责任。项目经理不光要了解项目的进展与内容,还应对项目组所有岗位的员工情况了如指掌,明确不同岗位员工的工作责任、可以为风险识别提供的数据等。项目经理在安排项目小组的时候,应重视人员选择的合理性,综合考察他们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并了解他们对项目风险的认识。另外,项目组成员还应该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协作精神,及时分享工作中的经验、提出遇到的问题,从而发挥项目组人员的集体智慧,奠定项目风险识别工作的人员基础。(3)采集资料。识别项目风险当然需要进行资料的采集,具体资料有:IT项目架构说明、使用说明、操作说明、环境影响、资产组织等。这里面:IT项目架构说明在项目合同书中有详细说明,如果需要更加细节的内容也可以将客户需求汇总表作为参考;环境影响与资产组织能够在项目计划中获得。识别IT项目风险的过程中一定要谨记的是,多参考以往类似项目的成败之处,从而借鉴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4)选择技术手段。选择风险识别技术手段最重要的参考就是项目特点,并没有哪个方法是具有绝对优势的,针对不同的项目会有不同的最佳方法,因此,项目经理在选择的时候,应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风险识别技术手段。如图4所示:

(四)控制项目风险措施 具体为:(1)培养全面风险管理意识。BR公司应该让全体员工参与进来,并不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要让员工明白,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到处都存在着风险,如果控制好风险,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公司运营的安全性;但如果没有控制好风险,则可能会严重威胁到公司的运营,以此为基础,培养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氛围。同时,BR公司还应该积极制定相关制度,从而规范各项风险工作。(2)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BR公司应多安排风险管理培训,强化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同时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风险管理以及应对能力,进而提升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项目的所有环节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因此,控制工作是否到位和公司的实际管理水平之间有很大关系,BR公司同时还需要注重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3)完善项目信息公布流程。BR公司应不断完善内部的项目信息公布流程,让项目相关人员了解各项项目信息,从而进行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安排,这样也能提升相关人员对项目风险的防控意识。(4)重点做好风险的事前预防。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的时候,BR公司应该在源头上做好风险的预防工作,在风险还处于萌芽的时候将其清除,这样不但能使后续管理工作变得简单,还能降低公司的项目风险管理成本。

综上所述,进行IT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只靠单一的技术或者手段是无法完成的,必须结合多种技术以及手段,并辅助以现代的管理方法、完善的制度等,才能实现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企业应该从宏观角度以整体的思想进行风险管理,具体包括以下方面:构建浓厚的内部风险管理氛围,并将其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明确管理目标,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构建科学严谨的风险识别与控制体系;完善评估风险的技术手段;总结风险管理经验,建立风险管理专门档案;由后续完善科负责提升内控机制的有效性;制定风险管理工作定期报告制度;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广艳、黄保海:《软件项目风险优化控制方法研究》,《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鄢超、薛质:《软件项目的风险管理策略》,《项目管理技术》2009年第11期。

[3]王财:《中小型软件项目的风险控制及管理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