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师教学案例范文

幼师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幼师教学案例

第1篇:幼师教学案例范文

【摘要】儿童哲学能指导幼儿形成对世界正确的观点,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文章通过案例来探讨幼儿教师缺失儿童哲学素养的表现,提出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哲学态度,培养良好的哲学思维,提高儿童哲学教育技能、技巧,以儿童哲学的观点进行幼儿教育,从小培养幼儿对世界正确的认识,形成多样化的思维。

关键词 儿童哲学;幼儿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010-03

哲学以科学形成的整个世界的全部思想为对象进行反思,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在常人的观念里,只有成人才有哲学,实际上,从哲学的内涵看,因为儿童能对世界产生自然、朴素的思考,所以儿童作为主观能动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哲学,即儿童哲学。刘晓东认为,“儿童的哲学”可以界定为儿童关于世界的观念,既包括儿童的好奇、困惑、探究,也包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阐释。作为从事保教工作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儿童哲学素养,这对启发儿童思考,使儿童形成对世界正确的看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案例来探讨幼儿教师缺失儿童哲学素养的表现和改进措施,以便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幼儿园活动。

一、案例呈现

幼儿园教育活动具有复杂性、独特性的特点,通过对其教育案例的描述、分析,可以透过教育现象找出其内在原因和问题。

【案例一】中班的洪洪平时好动但并无多动症,上课喜欢扰乱课堂纪律。李老师为了避免他干扰其他同学,上课时在教室后面单独安排了一个位置,使他远离其他同学,下课时不允许其他小孩和他一起玩。下节课是关于音乐节奏的公开课,李老师反复教洪洪怎样挥手后摇一下手铃,洪洪总是没有做正确。李老师显得有些不耐烦了,厉声对洪洪说:“你再这样我就让你下节课到小班去上课!”为了这节公开课,洪洪做的这个动作班上其他小孩已经提前重复演练过十次了。公开课开始了,按照老师之前的演练步骤进行,但她还是慢了一拍,惹得其他小孩哄堂大笑,李老师感觉在听课教师前很丢脸,课下,李老师又严厉地批评了洪洪。

【案例二】小班的蒋老师觉得萱萱长得有些像可爱的公主,所以叫她“公主”;班上恰好有一个叫俊俊的男生因为姓名中有“王子”两个字而被父母和蒋老师叫做“王子”。萱萱因为有了“公主”这个称呼很高兴,每天都要对蒋老师说她以后要嫁给王子。有一天早上萱萱的妈妈告诉蒋老师马上天气转凉了,但她的女儿现在只穿裙子不穿裤子,问其原因,萱萱说:“公主只能穿裙子,童话故事里都是这样的。”蒋老师让大家两两牵手排队去户外参观时,萱萱想牵“王子”的手,但“王子”始终不答应,蒋老师让萱萱去牵另一个小孩的手,萱萱却不乐意,大声叫到:“公主应该和王子在一起!我不想和其他小朋友玩。”蒋老师一听忍不住笑了。最后,蒋老师让萱萱牵着自己的手一起走,萱萱勉强同意。

【案例三】刘老师今天让幼儿们在结构区里自由玩耍,豪豪他们用积木搭了交叉的两条公路,然后各自拿了一块积木当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琪琪看到他们玩得很高兴,也模仿他们分别搭了一条公路和一条铁路,两条路同样形成了交叉。琪琪拿了一块积木当汽车,同组的伟伟拿了三块积木连在一起当火车来开。但是伟伟的火车太长了,琪琪的汽车通过十字路口时把伟伟的火车撞成了几块,两人发生了争执。这时,刘老师看到了,一边安慰琪琪和伟伟,一边亲自在十字路口立起了红绿灯,并对他们讲明了红绿灯的规则,让他们接着玩。而在另一组的豪豪虽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不过经过他们的商量,十字路口那儿多了一座“立交桥”,现在正玩得不亦乐乎。

二、现象分析与思考

真、善、美是人类价值追求的三个方面,也是人类追求的崇高价值理想,这三者的基础是真,核心是善。从认识范畴上说,真包括真实与真理。案例一中公开课追求的真理是幼儿能初步感受美,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但是李老师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开始上公开课前对本班幼儿提前演练十次,上公开课时按照已经演练好的步骤僵化地进行,以幼儿多次演练的效果代替初次演奏的表现,这种行为本身违背了真实性,还可能导致幼儿对公开课活动的歪曲理解。从善的角度上说,在所有的价值中,人的价值无疑是最重要的价值,儿童也有属于他的个体价值,尊重儿童的权益是进行保教活动的首要前提,也是善的要求。李老师单独给洪洪安排一个位置,只尽保育职责,忽视对其的教育,不尊重对儿童主体性和参与性权利,违背了《儿童权利公约》。如果说李老师为洪洪单独安排一个位置是为了照顾其他同学,看似符合善的要求,实际上这种善只是一种表面的善,并非对至善的追求,完全可以通过分层分类教学、家长配合等方式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李老师对洪洪的批评也有违善的原则,他只看到洪洪的不良表现,不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武断批评,这种批评不仅是无效的,从长远来说还挫伤了幼儿对音乐的积极性。同样,美也是以真为基础,一堂公开如果缺乏真实性,“美”便无从谈起。幼儿教育的音乐课主要是培养人的审美意识,一种人与世界的融合的审美意识。幼儿借助教师的手势完成节奏的统一,本是在实现人与音乐交融的必要过程,然而教师却寄希望幼儿表现得非常完美并且不允许洪洪产生失误,这是不合现实、不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表现,幼儿又怎么能在这样不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美?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真、善、美的统一,就是自由。在这堂音乐公开课上,幼儿受到了诸多来自教师因素的制约,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方式,也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序操作,难以谈得上自由。

人的思想是由思维的动作和经验的材料组织而成的,人类思想的形成物就是概念。思想在形成概念,常常是在个人的观念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以后,儿童哲学非常重视儿童对概念的吸收。幼儿在逻辑或推理方面,都是比较基本或原始的,无法教以高深的技巧,也不能苛求幼儿能对事物产生全面、系统的认识。他们的概念常常是吸收日常生活经验而来,成人的语言和行为对他们的认识和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案例二中,老师和家长称萱萱为“公主”,本是出于个人对孩子的喜爱,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儿童对“公主”认识和推理的片面化可能对其造成不良影响。萱萱受童话故事的影响,认为公主是完美无缺,理应做出符合“公主”这个名字的行为,所以她总是想着嫁给王子,即使天冷也身穿裙子,并且只愿意和王子一起玩耍。这种不正确的概念造成她缺乏社会互动,与其他同伴关系越来越冷漠,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而蒋老师也只是把萱萱说的话当成了幼儿经常冒出的俏皮话,并没有追究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最后只是以暂时缓解萱萱的不良情绪作为问题的解决方式。幼儿教师也应该意识到,幼儿的推理能力还是不全面的,但是这种推理能力却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展。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公主”的正面形象传递关于这个概念正确的行为方式,纠正这个概念对于幼儿的消极影响。

人具有主体性,包括意识性、自主性、能动性。儿童作为主体,无疑也要追求价值的实现,使客体作用于儿童,对儿童生存、发展、完善产生一定的实际效应。而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是实现主体价值的重要途径,儿童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从成人或同伴那儿通过互动获得经验。儿童哲学建立者李普曼认为,教师必须重视每一个儿童的意见,假如儿童感觉出他们的工作只是去发现教师所决定的正确答案,那么他们就不愿意冒提出不同答案还需要去作解释之麻烦的险。豪豪、琪琪通过结构材料进行游戏本是发展动手能力、想象力、分析能力,实现主体价值的重要机会,但是在琪琪他们遇到问题发生矛盾的时候,刘老师凭自己的经验为幼儿建起了红绿灯。看似解决了矛盾,实则剥夺了幼儿自己发挥想象解决问题的机会,也阻碍了幼儿通过互相协商解决矛盾的能力发展。从“意义”的视角来看,在这个本可以由目的性推动对象性的活动中,刘老师没有发现教育契机,其行为影响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主体价值的实现。相反,与豪豪一组的幼儿利用日常经验和想象,通过同伴间的协商讨论搭起了立交桥,实现了问题的解决。这充分说明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情境下扮演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使幼儿获得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幼儿在问题解决中主动探究,培养自信心。

三、启示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认为,哲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真正开端的学术。儿童应该尽早接触哲学,虽然儿童对于哲学的思考开始是朴素的,但是会逐渐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将儿童哲学教育寓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中。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保教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保教活动中总是对幼儿产生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其儿童哲学素养亟待提高。

1.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哲学态度。哲学要以真理指导行为,首要的就是树立求真的态度。幼儿教师要做到求真,首先,幼儿教师应面向哲学理论,拓宽哲学视野,将哲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联系开展保教工作,创造真实生动的教学环境;其次,应面向现实,把“时代的容涵性”与“向上的兼容性”相统一;最后,应面向自我,面向人类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哲学理论倘若失去了自我,就失去了本身的魅力,变得艰难晦涩、枯燥难懂。另外,幼儿教师还应有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和永无止境求索的态度,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2.培养幼儿教师良好的哲学思维。幼儿教师把儿童当做追求价值实现的独立个体,尊重幼儿是开展保教活动的前提。同时,不断反思自己在保教过程中的行为,用长远的眼光和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此外,幼儿教师也应具有批判的精神,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以创新的视角和新的方式思考教育现象,为幼儿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幼儿教师良好的哲学思维的养成,不仅有利于自身的专业成长,而且会在保教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幼儿的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3.提高幼儿教师的儿童哲学教育技能技巧。美国儿童哲学推崇苏格拉底思想,要学生进行“智慧的探险”,鼓励儿童自己去思考。李普曼提出,可以让儿童自己讨论,注重讨论的过程,并不要求一定要获得什么结论,也可以使教师参与其中,以专业知识进行引导。要使师幼间能进行有效地哲学对话,就应该要求幼儿教师从儿童哲学视角了解每一位幼儿的特点,训练教师学会童稚的惊奇,掌控教室的氛围,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要提高有效提问的能力,与幼儿坦诚对话,善于倾听。在活动中教师要会用适当行为启发幼儿,支持或引导幼儿推理、想象、实验和探究,相信幼儿能够独立或通过互助完成任务,“物化”儿童的想法和疑惑,恰当地掌握好参与哲学对话的时机。目前,美国普遍设立儿童哲学促进研究所,但在我国儿童哲学的实施还局限在小部分地区,提高幼儿教师这方面的技能技巧只靠自身努力学习是不够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等相关机构应该给予支持,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Lipman,Matthew,Sharp,Ann Margaret. Philosophy in the classroom[M].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0.

[2]Oscanyan,Frederick S.The role of logic in education[M].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78.

[3]詹栋梁.儿童哲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孙正聿.哲学通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6]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方展画,吴岩.李普曼以对话为核心的儿童哲学课程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5,(5):70-76.

[8]周燕,闵艳莉.基于儿童哲学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8,(11):57-59.

[9]刘晓东.儿童哲学:内涵和外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9-51.

第2篇:幼师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发展

进入21世纪的十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广大家长已经不再是仅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中得到全面的照顾,而是迫切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

一、教育案例发展及认识

案例和案例研究是个泊来品,最早被运用于哈佛法学院,后来依次被运用于哈佛医学院、商学院和教育学院。20世纪初,案例研究思想就已经使西方的教师教育得益匪浅。跨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案例的价值已经愈来愈为我们所认识,案例及案例研究已经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案例的定义,各国学者对其的理解各不相同,劳伦斯将案例定义为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汉森则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且富有启发性;理查特却认为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的故事。我国学者顾泠沅认为,“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问题的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1]综合各家之言,现阶段大家比较公认的教育案例的定义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以用三个词语可以来简单归纳教育案例:事件、故事与描述。针对以上定义,我们来具体讲一讲一个教育案例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1、真实性:教育案例讲述的是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表现的是真实事件的重要的实践意义,绝不可以是杜撰出来的虚假的事件。

2、故事性:教育案例重新关注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把自己摆进去,也要把幼儿摆进去,而且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是人与知识打交道或人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某个故事。

3、价值性:教育案例描述的故事内蕴丰富,具有教育研究价值。一个案例,无论其事件的大小,都应当蕴涵丰富,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给人许多十分有益的启示。[2]

因此,只有具备了以上三个特点的教育案例,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案例,只有理解了什么是合格的教育案例,才能真正地通过教育案例的研究得到促进教学的效果。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认识

教育案例研究,是指教师把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呈现,通过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促成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经验分享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幼儿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全面、深人、细致的分析研究,形成含有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的案例,再通过研究及探讨,获得教育的新经验,概括教育的新方法,启迪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教育案例研究的实质是对教育事件现象的解释,是对已有教育实践的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

同样的,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理解,教育案例研究也具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1、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

2、案例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完全体现研究的开放性。这就要求研究者走向田野,走入活动和课堂,走近教师和幼儿,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访谈交流等,了解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产生了什么后果以及当事人对此的感受和看法,并且在甄别和筛选资料时,要做到客观、中立、真实地再现事实,不能有某种期待和偏向。

3、对资料的分析以归纳法为主。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而事前并不考虑哪些资料是重要的、哪些资料是无关紧要的、哪些资料将是研究假设的佐证等问题,研究的结论是随资料的收集而逐步明朗化的。案例研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步归纳概括出一般概念,从而获得对研究现象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建构理论。[3]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案例研究是自然的,它是真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思维研究相结合的结果,可以用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通过观察与反思、合作与交流,以求调整与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教师的时间做出指导;案例研究是开放的,案例提供的是真实事件,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在相同的背景下因为参与者的着重点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就是说允许每一个人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解释有其独到的见解。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开展的意义

基于目前社会对幼儿教育要求不断提升的形势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案例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一方面,现阶段,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新的发展要求,给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它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型,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研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认知与能力结构、提高分析与解决日常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来说,在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达到一定基础后,实践性知识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研究和训练才能拥有。具体地说,教师进行教育案例研究有以下作用:

1、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于在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教学方法,可以做到及时的记录和整理,时间一长,那么则为案例分析积累了很多好的素材;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能及时记录,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见解和方法则是我们常常无法利用的隐性知识,如此则促进了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更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对平时工作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做有意识地探索,及时梳理出工作中的问题并加以澄清。这样的方式无论是对自己今后开展工作还是对其他老师判断工作的重、难点都有极大的帮助。

3、通过案例研究,教师间可以加强沟通,彼此帮助,分享经验,共同发展;并且有利于幼儿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4、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更易于寻找到基于自己实践之上的理论假设,还可能总结出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另外,教师的教育案例可以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宝贵资料,为理论到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可以避免目前理论界关于教育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进而可以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利于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

5、案例研究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教师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他们培养了更坚定的意志以及更强的求知欲,这样他们将可以萌发出更多的想法,达到案例的不断创新,而这一点,将帮助教师突破瓶颈通向教师专业发展更高的境界。[4-5]

总之,每一个幼儿园教师都应当明确教育案例研究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切忌为写而写,更不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总之,只有认真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满足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四、如何开展教育案例研究

在充分的理解了教育案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定义,并且能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案例的价值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能够很好地完成教育案例研究。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情景和处理后所受到的效果如实记录下来,构成案例的主题、背景及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最终形成教育案例。总的来说,教育案例研究的撰写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相关的调研以及老师之间的研讨初步确定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和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

2、收集材料阶段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础,在做好了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后,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调察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来捕捉最真实的案例材料。

3、分析研究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它可以是教师个体对案例材料的反思,也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如教研活动)的方法共同研究。研究时尤其要注意对教育活动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以对资料进行理性的分析,从中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理论分析阶段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展开:一是主观--客观分析,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是现状--过程--背景分析,从现状分析追溯其形成发展过程,并讨论过程和现状的动态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过程发生的背景因素,从而挖掘出收集材料的真正价值。必要时案例研究还可以进行文献分析,即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支持自己案例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该阶段最好采用集体研讨的方式,以求能形成一份有价值的案例。[5-6]

4、形成案例阶段。在对案例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达,形成教育案例。

(二)、教育案例撰写的基本要素一般由主题、背景、案例问题、情境与细节描述、教育结果以及思考与讨论六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要点包括:[7]

1、主题:本案例的核心,到底想反映什么问题,应该从最有收获及能引人思考的角度确定主题。

2、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如也可描述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研究方法。

3、案例问题:是指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困惑,链接有关理论,启发读者的反思的问题。

4、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能突出问题的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思考。描述的形式可以是真实教育及生活过程中的对话,也可以是一个引人思考的故事。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曾经面对的问题及真实的教学经验,总之要保证案例描述能够围绕主题并凸显出问题的关键。

5、教育结果:教育措施的课堂效果,包括幼儿的和自己的感受等。

6、思考与讨论: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分析解读,回归到教育基础理论层面,是教育案例研究成败的关键。

在具体撰写教育案例时,其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事实描述+点评”、“全程描述+反思"”、“问题+描述+点评”等。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求真务实、小中见大”。需要指出的是,案例研究从发现研究问题到解释研究的发现,并不是那么步骤分明、循序渐进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其研究步骤可非常操作化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批判与修正--试行与检验--搜集资料……撰写案例研究报告。

五、教育案例研究与幼儿教育发展

在幼儿素质教育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视的背景下,在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更高的期望时,我们幼儿教育发展应当着重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着重于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然而这些正是我们幼儿教育的空缺所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能达到社会对幼儿教育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并且重视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的开展教育案例研究,以求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

要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我们每一名一线教师在案例材料的收集以及更好的教育理念的提炼上具有更好的环境,因此我们一线幼儿教师就应当利用这一条件,更好的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努力理解教育案例及案例分析,按照案例分析的要求来认真挖掘出教育过程中对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促进的案例,完成研究,以提炼出更多的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

希望每一个一线教育者能够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辩能力,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捕捉各种有效信息、获取案例素材,并从素材中发现问题并把握问题的实质。其次,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只有联系教育理论对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思辩和探讨,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相信大家在重视案例分析并且努力提升个人的洞察思辨力及教育理论素养后,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_兼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育科研[Z].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2]顾明娟.浅谈教育案例和教育案例的研究[Z].教育理论.2011

[3]黄娟娟.教育案例与案例研究_案例教学[Z].学前教育研究.2003

[4]唐协辉.教育案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Z].教师之友.2005

[5]洪飞.教育案例研究_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Z].革新实践.2004

第3篇:幼师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教育;幼儿教学法。

当前,中职教育中幼儿教学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国家当前下大力气发展职业教育,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会不断攀升;另一方面,伴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未来数年内我国的新生儿数量将会大量增长,幼儿教育在今后几年内将会发展为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这种形势下,中职教育者应当把握当前形势,对幼儿教育学的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培养出更多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优秀幼儿教育人才。

一、《幼儿教育学》课程特点

幼儿教育指的是对3-6岁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程也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是基础性。幼儿教育仅仅衔接“早教”,是教育一个孩子对整个世界最基础的认知之上的浅层次的拓展,其教学内容都是非常基础和浅显的;

二是辅。在这个阶段,幼儿教育区别于小学之后的教育,该阶段的教育并不占据孩子教育的主导地位,而是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辅助,承担家庭教育无法完成的一些教育任务;

三是针对性。3-6岁的幼儿大脑发展速度是最快的,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幼儿的大脑开发,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四是课程的特殊性。幼儿教育的课程设置力求直观、形象和生动,以各种类型的活动、游戏为主,并且课程设置相对宽松,也不留任何的作业与考试,以更加轻松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案例教学法概述

严格意义上来说案例教学法的雏形在古希腊就已经出现,当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苏格拉底开创了“问答式”教学法,其实与后世的案例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代教育学中的案例教学法真正诞生于上个世纪初,一战前后,美国的部分大学开始以实例进行教学,正式命名“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案例其实就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将案例进行展示和分析,其实就是讲教材中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完美统一;二是教师与学生的有机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中一直是教师主动讲述,学生被动听讲,没有形成有机的互动,而案例教学更容易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案例教学法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探讨式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将案例作为一种辅助教材,仅仅是作为教材的补充来以更加简单明了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扮演式案例教学,这种模式比纯探讨性的案例教学更加直观,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案例中去,对案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三是模拟式案例教学,这种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并不是过往的真实案例,而是教师构建出的想要达成的模拟场景,这种模式不是对过去的总结,而是对未来的展望,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都更高。

三、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幼儿教育学》中的应用

首先,要做好教学前的准备。上文中提出,案例教学法分为不同的类型,对于不同教学阶段应当灵活选取不同的教学类型。举例来说,在理论教学初级阶段,就不宜选取模拟式案例教学,因为学生对于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还是一片空白,即便模拟也无法取得好的效果。所以要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在案例的选取上一定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案例。

其次,要做好真实案例模拟。由于幼儿教育学的教育对象不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而一般人在进行联想和模拟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认为教育对象能够跟得上自己的思维和节奏。所以一定要将学生真正放置到幼儿环境中,让学生都能感受到幼儿的思维和活动模式,从而对学生未来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产生影响。

最后,要积极地做好对于案例讲述和模拟的总结。某一案例在特定情形下是有效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幼儿的行为模式更是没有一般性的规律,此案例不一定适用于彼案例。所以在案例教学完成以后,要积极地进行归纳和总结,试图从中寻找出一些一般性的规律和方法,也让学生都能够做好基本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未来在幼儿教育中更加得心应手,将教育理论和实践真正融会贯通。

四、结语

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持续了数十年,但是各个阶段的教育或多或少地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特别是中职幼儿教育教学,因为职业教育在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受重视,该学科的教学成果十分有限。相当一部分的中职幼儿教育毕业生本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学理念和思想政治素养都有所欠缺,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相对生动的教学方法,它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将幼儿教学中的正反面经验和教训灌输给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幼儿教育的内涵。当然,教育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幼儿教育学中的实施也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论证,也需要不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从而促进幼儿教育学整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华,凌培全.案例教学法创新研究与应用:”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法”暨案例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第4篇:幼师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恰当 激发 创造性 绘画

范例是绘画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范例,教师可向幼儿传授绘画的技能技巧,帮助他们掌握构图和色彩,但同时它也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性。比如,范例“海底世界”中左边是海星,右边是螃蟹……活动结束,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和教师范例一样的海星、螃蟹……这样的绘画作品太注重结果,功利性强,当然,就谈不上创造性绘画,也与幼儿美术教育初衷相悖。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在此基础上,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提出“活教育”,他说“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他还指出“艺术活动不能只练习技能,艺术教育不是只为培养少数艺术家,而是要发展所有儿童艺术才华,鼓励、造就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所以,范例不该只停留在简单地传授技能技巧上,而是要在以儿童为中心基础上,既要使技能得到发展,又能创造性地进行绘画。因此,如何使用范例成为教师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一、为幼儿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范例,激发幼儿创造性绘画

幼儿年龄小,对于新颖的、鲜艳的、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因此,为幼儿提供的范例要有美感,充满童趣,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愿意动手去画。在教学中,我们常使用简笔画示范,但许多教育专家认为简笔画并不适合作为范例,它是成人经验的总结,虽然幼儿可以很快掌握,但会导致观察缺失,从而失去了很多自主发展的机会。比如,画熊猫,大部分幼儿画的熊猫就是圆圆的脑袋、身体、吃竹子……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是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教育活动,它没有直接功利性,孩子的想象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一定要让幼儿模仿得有多像,技能有多大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会动的范例”,为幼儿提供四肢和头部都能灵活运动的“熊猫”。教师在示范的时候可以活动熊猫的关节,摆出不同造型,从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绘画。

二、合理运用范例,促进幼儿创造力与技能的有效结合

1.合理运用范例,正确对待技能的学习,注意引导性和启发性

(1)案例背景:小班绘画活动:《美丽的手帕》。

(2)具体案例

案例一:

活动开始,教师出示格子手帕范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幼儿:手帕。

教师:手帕上有什么?

幼儿:格子。

教师示范格子手帕的画法。

最后,教师出示其他的范例:你们瞧,手帕还可以有其他图案……现在请小朋友们一起来设计美丽的手帕吧。

全班幼儿无一例外都画了格子手帕。

案例二:

活动开始,教师出示了空白的“手帕”: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幼儿:手帕。

教师:手帕上有哪些图案呀?

幼儿:有花,有白雪公主……

教师:今天,我们也来当设计师,设计漂亮的手帕,好吗?你们都会画什么呢?

幼儿:刺猬,花……

教师:请小朋友们一起来设计美丽的手帕吧,把你喜欢的图案画到手帕上。

幼儿画出了各种各样的手帕。

(3)分析:同样采用范例教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效果呢?案例一中,教师直接出示范例,幼儿先入为主,教师在示范中又再次讲解格子手帕的画法,这种注入式的范例教学让幼儿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创造力因此受阻,以至无一例外地画了格子手帕。而案例二中,教师一直引导幼儿自己探索,启发幼儿去搭配,这种启发式方法给了幼儿更大的想象设计空间,真正做到了以幼儿为中心,在充分探索的情况下,给了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因此,幼儿画出了各种各样的手帕。

(4)得到的启发:无可厚非,绘画学习中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是必要的,但不能因为掌握技能技巧而使幼儿失去创造性,因此,教师在使用范例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和启发,正确对待美术技能的学习,多给幼儿创造的空间,激发幼儿创造性绘画,这才是适合幼儿绘画发展需要的。

2.适时地为幼儿提供绘画的“零件”,既可以提高绘画技能,又留给幼儿创造的空间

用什么样的范例,该怎么用呢?其实,我觉得教师可以要提供一些绘画的“零件”,启发幼儿去组装它们。当然,把握物体的特征是必要的,如在绘画活动“海底世界”中,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形状(三角形、圆形……)让幼儿组装,只要它有眼睛、嘴巴、尾巴这些鱼的基本特征就可以了,由于这些“零件”比较简单,容易掌握,幼儿很乐意把这些“零件”组装起来去表现,画出“自己创造的鱼”,这样也让幼儿很有成就感。同样,在海底世界的背景上,教师也同样可以出示简单的“零件”鼓励幼儿自己搭配,创造性地进行绘画,这样每个幼儿都能画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既能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又留给幼儿创造的空间。

3.对于同一美术主题的绘画,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范例

对于同一美术主题的绘画,教师要提供多样化的范例。比如房子,我们知道房子有高有矮,屋顶、窗户和门也不一样,教师在引导幼儿设计房子的时候,要把握住房子的基本特征,如有屋顶、窗户、门等,可以通过多种范例为幼儿提供参考。在这个教学中我准备了三组范例:第一组:简单的绘画“零件”;第二组:借用多媒体中的画图软件,让幼儿感受色彩变化下的房子所产生的不同场景;第三组:不同层次房子画面,让幼儿感受画面的构图。最后,我还鼓励幼儿适当地添画背景。这样,从房子的形状、构图、色彩上都给予了幼儿较大的构想空间,便于幼儿创造性地进行绘画。

当然,范例并不是幼儿绘画活动的唯一手段,虽然现代教育观念中不提倡过分强调绘画技巧,但基本的技能是创造的基础,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是极其必要的,它有助于树立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而技能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两者在美术活动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又相辅相成。因此,我还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与同仁们继续关注、探讨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发展纲要[Z].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孔起英主编.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5篇:幼师教学案例范文

一、悬置:一日生活中幼儿违反规则的各种现象所谓“悬置”,其原意为“加上括弧”,即把主观成分以及一切不是发自纯意识的知识放入括弧,然后将它们搁置起来。排除了主观意识之后,客体会把自己原本的面目毫无阻碍地呈现出来,这种客体的自我呈现即是“现象”。我们采取悬置的方法,借助在幼儿园的自然观察,获取了有关幼儿违反规则的6则案例,其“现象”呈现如下:

案例一:当研究者走进活动教室时,发现高高正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其他幼儿都在上课。研究者便悄悄走过去,问他为什么坐这儿,高高回答说是老师让他坐这儿的。研究者故意说那肯定是因为这儿是个好地方,高高答到不是的,是因为老师以为他调皮了,所以惩罚他坐这儿,而后说其实同学们都调皮了,但老师就让他一个人坐到这儿来。说完,高高露出了愉快的表情。

案例二:吃饭前,老师要求洗好手,安静坐好,高高还在玩玩具。老师问他洗了手没有,高高回答洗了,于是老师说洗手再玩玩具,容易把手弄脏,不卫生。高高又说自己没有洗手。老师便追问到底洗没洗?高高回答说没洗。老师接着就生气了:“那你刚才撒谎了?”高高说:“没有撒谎。”老师又问:“那你到底撒谎了吗?那样做对吗?”“不对。”“撒谎时你想什么了?”“我想不撒谎,可是我想玩,我就撒谎了。”说完高高安静地去洗手了,回来后非常兴奋。

案例三:老师安排亮亮在绘画区,亮亮不同意,要去积木区。老师便将他关进了教师办公室。研究者走进来,发现亮亮在墙角一边抽泣一边用手在墙角上画画。“我要爸爸买积木,我想回家,我不喜欢这里”。“为什么不喜欢这里?”“老师不好。”“是因为没让你玩积木,所以说老师不好么?”“是的。”“老师怎么不好?”“老师心不在焉,不像个老师,整天生气,挺不好的。”“真的?”“老师还无理取闹,不关心人,总是批评人,从不批评自己。”亮亮说完就过去把门使劲一推,门锁上了。“我不要她进来,老师真坏,坏老师。”[2]

案例四:户外活动下楼梯时,凯俊、达达、尘尘、壮壮4个小朋友边下楼梯边相互打闹,被园长看到,她批评了带班教师的粗心大意。到了活动场地,老师让他们站到旁边的一棵大树前,并对所有幼儿说不许他们玩游戏,因为他们下楼梯时打闹太危险了。五分钟后,尘尘跑到老师跟前问什么时候可以玩了,老师说:“回去好好站着,哪来这么多话!”十分钟后,凯俊、壮壮被“解禁”,尘尘和达达因为罚站时偷偷说话依然不被允许去玩。几分钟后,尘尘又跑到老师跟前问可以去玩了吗,老师依旧拒绝了他的请求。过一会,老师让达达去玩,因为这期间达达都低着头没有说话。尘尘第三次跑到老师面前问可以玩了吗,老师大声说:“你回去好好反思!”尘尘看着小朋友都在高兴地跑着叫着,便大声地哭了起来。

案例五:孩子们都坐成U字形。丁丁淘气地把坐在他旁边的佳佳推了一把,佳佳马上告诉老师。老师走过来,揪住丁丁的肩膀,把他从座位上拉了起来,拽着往外走。丁丁的头快要缩进衣领里了,其他儿童看了“哈哈哈”地大笑。老师回头说:“谁在笑,我就请他出去。”[3]

案例六:孩子们在根据教师确定的主题“美丽的秋天”画画,老师走到强强面前时脸色马上“晴”转“阴”,质问他在画什么?强强说:“铁路。”“你看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对呀,你看秋天有多么美丽的东西,你都不画,为什么要画铁路呢?”“我喜欢铁路。”“你以前画过铁路了,今天画秋天,比如树叶呀,水果呀什么的。”强强不说话了,继续画他的铁路,老师在旁催促:“快画呀!你总不能老画铁路吧。”

在现象学那里,空间性、实体性、时间性和相关性四个范畴被认为是人类生活世界的基本结构。[5]上述幼儿与教师要求发生冲突的各例现象,无疑都发生在特定的生活空间(如教室、楼道)里,由特定实体(行为、言语、材料等)带来特定的可感受性,使之成为连续的生存时间(集体教学、自由活动等)中的片段,并在其中与他人(特别是教师与同伴)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由此编织起幼儿生活世界的立体现象维度。

二、还原: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违反规则的体验在教育现象学中,还原的目的在于以生活体验的特殊性,指向存在的普遍性。我们将努力抛却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前提和伦理干扰,去真切地感受、平视和明了这些案例中幼儿对违反规则的体验,从而还原处于规则冲撞中的幼儿的所思、所想与所感。

(一)无奈———乐于获取惩罚在案例一中,高高在课上违反了规则,于是受到了教师的惩罚。当问及原因时,高高的老师说:高高好动,所以经常被单独“请”出来,坐在书架旁边。这使高高可以在老师不注意时翻看书架上的卡通书,久而久之,高高在上课时便主动违反规则,目的是得到自由看书的机会。可见,高高在其生存空间与生存时间内对违反规则的第一个体验是接受———通过惩罚获得“特权”;第二个体验是高兴———表情愉悦,可以自由做喜欢的事情。从生活的空间性和生存的实体性角度分析,案例一呈现给我们以下内容:高高违反规则的目的在于脱离教师的“掌控”,获取独立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从而可以随心所欲地翻看书架上的卡通书。这也就提示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惩罚都伴随着痛苦的体验。在某种情境下,幼儿违反规则是为了能够自由地游离在教师的视野之外,随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二)抗议———不满于教师制定的“规则”在案例三中,亮亮在其生活空间内的体验首先是失望,因为老师拒绝了自己的提议,其次是委屈,所以他会向作为“外人”的研究者“控诉”其老师的行为,再次是愤怒,所以他走过去把门使劲一推,把门锁上,不让老师进来。亮亮的这一体验说明,当教师的规则没有说服力时,幼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并以自己的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提出“抗议”。这也就提示我们,当幼儿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幼儿会“奋起”反抗,据理力争。

(三)忍受———暂时屈从于教师的权威在案例五中,丁丁在活动室内推了佳佳一把,此时丁丁的体验是得意,因为他成功地攻击了一个比自己弱的幼儿。但是,当“象征正义”的教师出现时,丁丁马上处于被惩罚的境地,此时他的体验为失败,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为减轻惩罚,他尽力把头往下缩,可见此时其可感受性体验为害怕。丁丁的这三种直观体验告诉我们,当幼儿欺负比自己力量弱的同伴时,教师的适时介入会让幼儿暂时屈从于教师的权威,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欺负行为,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继续欺负弱小者。

(四)承认错误与讨价还价———降低被惩罚的程度

1.承认错误———短暂的内疚。在案例二中,高高在活动室内承认错误的同时产生了可感受性体验,那就是内疚,意识到自己撒谎不对,但是在高高内疚体验的背后,我们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高高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继续玩玩具而不去洗手是不恰当的,因此他的内疚必然是短暂的,他不会从根本上反思自己行为不妥当的地方。同时,这种短暂的内疚还可以博取教师和同伴的原谅,恢复教师对自己的好印象。

2.讨价还价———减少被惩罚的时间。在案例四中,尘尘第一次去问老师自己什么时候能玩时,产生了两层体验,一是充满希望的可感受性体验,他猜测老师可能会允许自己去玩了。在遭到拒绝后,尘尘产生的第二层体验依然是满怀希望,因为他从教师的言语中认识到只要自己好好表现,老师就会允许自己去玩的。于是他好好表现了几分钟后又去找老师,但遭到了教师的又一次拒绝。此时,尘尘产生的体验是疑惑,老师是否发现自己在罚站期间和达达说话了。第三次,尘尘走向老师时的可感受性体验为充满信心,他觉得自己这次表现够好了,肯定符合教师的要求。但是没想到,老师再次拒绝了,并要求尘尘继续反思,尘尘终于忍不住哭了。尘尘的努力显示了幼儿在违反规则时,会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争取减少被惩罚的时间或程度。这一现象折射出幼儿在受到惩罚后经常会“缠”住老师不放的动机与目的。

(五)置之不理———不满于教师的干涉在案例六中,教师强制幼儿画美丽的秋天,强强因此产生的体验为不满,因为他喜欢画铁路,为什么非要画秋天不可呢?于是,强强对教师的要求置之不理,继而产生了气愤的可感受性体验。这则案例告诉我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经常会按自己的想法指点幼儿的行为,很多幼儿可能因此改变自己的想法,但类似强强这样个性很强的孩子则会坚持自己的想法,由此出现的结果是教师对这些孩子的评价都较低,其对幼儿身心健康的伤害也就不言而喻了。三、反思:还原幼儿违反规则体验的教育意义

(一)应了解幼儿违反规则的真正目的,满足幼儿“不切实际”的合理愿望在案例一与案例六中,两名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却相似,都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就提醒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满足某些幼儿看似不合理的合理要求,同时赋予幼儿一定的责任,让幼儿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也能达到一定的发展目标。满足幼儿部分合理的愿望并不是纵容更多的幼儿去违反规则,而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自主冲动,这种做法同样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如果教师能对幼儿喜欢做的事提出相应合理规则的话。

(二)应帮助幼儿做到“言行一致”,内化规则,并创设有吸引力的环境在案例二中,幼儿言不由衷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此时教师需要向幼儿解释这种行为的危害,并帮助幼儿把规则真正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之中。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有吸引力的环境,利用环境与材料的新颖性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三)应洞察幼儿违反规则后的真实态度,严厉惩罚幼儿的不良行为在案例五中,虽然教师惩罚幼儿的做法有待商榷,但在日常教育和保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幼儿违反规则后的真实态度,对幼儿不良行为必须制止,并给予严厉的惩罚。当然这种惩罚应伴有教师适时的引导与要求,才能从根源上帮助幼儿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

第6篇:幼师教学案例范文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言语互动的问题

(一)教师的独人舞台

有的教师很容易把教学活动当成自己的独人舞台,教师按照自己预设的思路开展活动,不能与幼儿问答互动,只是一味要求幼儿照着自己的预设思路进行。

案例1:小班的体育活动“小鸟学本领”。活动一开始,老师扮成“鸟妈妈”带着“小鸟们”来到了“大树林”。老师说:“今天鸟妈妈要带小鸟一起来学本领。孩子们,你们饿吗?”由于这时幼儿午睡起床后刚吃过点心,有不少孩子回答“不饿”。老师看了看这些孩子,自顾自地说:“哦,我们肚子饿了是不是呀?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本领就是捉小虫……”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首先是对自己组织的活动没有考虑周全,没能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及时应答,而是沿着自己设计的活动思路自顾自地开展活动,几乎把教学活动变成了自己的“独人舞台”。长此以往,幼儿在潜意识里容易形成一种“有我无我都一样”的思想,养成“顺着教师的思路走”的习惯,缺少自己的主见和看法,难以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简单的重复

这是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最容易犯的毛病,也是最不容易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

案例2:中班科学活动“筷子”。活动中,老师请孩子们观察自己带来的筷子与其他小朋友的筷子有什么不同。轩轩说:“我的筷子是白色的,其他小朋友的筷子是咖啡色的。”老师说:“很好,轩轩发现了自己的筷子与其他小朋友的筷子是不一样的,他的筷子是白色的,其他小朋友的筷子是咖啡色的。”

简单重复孩子回答的现象在幼儿园中非常多见,使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变得冗长乏味,教学节奏缓慢,效率低下。而且,教师经常简单重复孩子的回答,会使其他的孩子认为“反正他的回答老师会说第二遍,我不听也没关系”,久而久之养成不好良倾听习惯和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一旦进入活动安排紧凑、注重教学效益的小学,容易使孩子觉得上课听讲非常吃力。

(三)过早肯定幼儿的回答

案例3:潘老师工作还不到三个月,这天园领导要来听她的科学活动课“隐形水果”。她事先作了充分准备,可总觉得自己班的孩子入园还不到三个月,常规也不是很好,所以心里还是挺紧张的,总怕孩子们的回答跟自己预设的不一样,不知道怎样引导。活动开始了,她拿出一盘果珍粉对幼儿说:“老师这里有一盘神奇的粉,请你们来尝一尝,说说里面藏着什么水果。”孩子们反应非常积极。她选择了一个发展相对比较好的孩子,孩子一尝马上就兴奋地回答:“橘子。”小潘老师一听,马上笑着说:“嗯,你的小嘴巴真灵,马上就尝出是橘子了,真不错!”

有的教师在处理幼儿的回答时,如果听到幼儿说出了正确答案,便早早肯定这一个答案,让其他的幼儿失去了继续思考的机会,没有让所有的幼儿参与到这个集体教学活动中,也不能通过教师与幼儿的问答互动来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

(四)教师的语气暗示

还有的教师,在听到幼儿的回答后,做出的反馈充满了语气暗示。

案例4:在中班开展的科学活动“棉花”中,孩子们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对棉花的基本形态有了一定的了解。子彦问:“棉花是种在地上的吗?”老师说:“你们想一想,是不是?”奔奔说:“棉花是有根的,根是在地上的。”老师肯定地点点头。子彦又问:“棉花的花是从哪儿来的?”笑笑说:“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老师用很疑惑的语气问:“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吗?”笑笑听出了老师语气中否定的意思,愣了一下,说:“不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老师又用很疑惑的语气问:“那是哪儿来的呀?”孩子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在这个案例中,刚开始,幼儿抛给教师一个“球”之后,教师接“球”的技术处理得比较好。但随后当幼儿接过同伴抛给的“球”进行自主思考并得出结论之后,教师显然成了幼儿回答的评判者。当她用疑惑的语气暗示孩子的时候,幼儿的思路就完全围绕着教师来进行了。

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言语互动问题原因探析

上述几个案例中的集体教学活动场面在许多幼儿园中频繁出现,笔者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缺乏活动反思能力

很少有教师去思考上述案例中的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注意纠正自己类似的教育行为,影响集体教学活动的教育效益,不能使每一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也不能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

(二)教师缺乏教学机智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应变能力不强,如案例1中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预设来开展活动,并且在幼儿提出自己不饿的情况下,假装没有听到幼儿的回答,自顾自地表演起来。虽然多数教师都是经过专业培养的,在实践中却不能把理论运用起来,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三)教育观念的落后

教师儿童观、教育观和发展观的落后,使教师无视幼儿的主体性,不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不能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实际、兴趣和需要开展活动,造成师往中一切都是教师主动、幼儿被动。

三、促进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良好师幼言语互动的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幼儿教师要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幼儿教师在每一次集体活动结束以后,都应该反思一下,想想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在上述案例中提到的问题,其实都是很普遍的问题,却很少有教师去剖析这些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有多大,也不注意纠正自己类似的教育行为。其实要改善这些问题并不是很难的事,只要教师对这些现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幼儿教师要提高教学机智

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很多都是教师预设的,但是,谁也不能准确预设到幼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预设的条件下,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引导幼儿学习。在案例1中,如果教师有好的言语互动能力和思维转变能力,她就会首先肯定孩子们的说法,然后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说:“是啊,我们已经吃得饱饱的了,吃饱了以后,该做些什么呢?”请孩子们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再引出“吃饱了有精神学本领了,今天要学的第一个本领就是捉小虫。”虽然这样的应答仍是围绕着预设目标进行的,但尊重了孩子的反应,效果会好得多。

(三)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师幼言语互动,教师要充分重视幼儿的主体性发展,重视幼儿的个体发展差异,给幼儿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幼儿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机体,而是一个对外部刺激能做出分辨与取舍、处于不断发展中的积极个体。

在案例2中,教师可以抓住孩子回答的要点作进一步提升:“很好,轩轩发现他的筷子和其他筷子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你们还有别的发现吗?”

在案例4中,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对幼儿的回答处理得很好,如果教师能始终以平等的态度试着通过师幼间的合作来寻求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能给孩子一个自主思考的空间,形成一种自由表达的氛围,改善教育中存在的幼儿围着教师转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边军,李俊杰.教师提问研究及其对幼儿教师的启示[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4(7)

[2]范丽恒.教师不良的课堂提问观及其改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8)

[3]黄小苹.课堂话语微观分析:理论,方法与实践[J].外语研究,2006(5)

[4]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J].外国教育研究,1998(2)

[5]刘万海.师生对话的本质、意义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4(10)

[6]穆凤良.课堂对话和提问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

第7篇:幼师教学案例范文

在个案研究中,通常选择的研究个案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我们通常称之为“典型个案”,这种“典型个案”可发映出一般的、普遍的现象。

个案研究不同于以往的调查研究,它只需要抽查出一个个案例子,通过对于这个例子的研究来解释出整个问题的特征。而不是像传统的调查研究那样,大批量研究案例和分析案例。这样做的目的是省时、省事和省力。

个案研究模式在研究结束后只会有一个分析结果,而以往的调查研究模式却不同,他们需要大量分析和论证,致使有些现象和结论发生冲突,对于总结工作来说负担很大。而个案研究则不同,它只有一个案例,只会产生一个结论。

(一)简要叙述以下两个个案情况

于是,陈某决定找一份稳定并且与自己专业有一定关系的工作。开始寻求新的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在多家学下应聘英语老师并没有成功,正在这时,陈某看见了一家公立幼儿园的招聘信息,陈某决心进园入职。但是陈某不是专业的,所以在入职考试之前自学了许多专业知识,因为自己的母亲是幼儿园的保育师,所以也在目前那里学到了许多实践经验,在多个月的努力后,陈某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幼儿园任教。

张某在进入幼儿园教学期间,对于幼儿园内的主要日常教学等都不能很好的适应。但是,为了做好这份工作,他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开始购买大量的专业书籍和杂志,不断学习上面所写的经验和教训,并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但是,这些努力并不能完全满足实际教学中的需要,所以,幼儿园为他安排了一名带教老师王某。一般,王某在上课的时候,张某都会随堂听课,并认真做上笔记。平常在遇到困难又不能很好解决的时候,他也会请教王某。在这样的不懈努力了三年以后,成功成为了幼儿园中的优秀教师。

第一,幼儿教师并不只是一项工作,而是应该将其视为一种崇高的事业。在上述案例中,很多人都会不认同陈某的选择。因为,目前在我国,英语教师这个职位对于一名女性而言是极好的,它有稳定的收入和固定的保障,也可以受到更多人的爱戴,与此同时,许多人都认为一名英语老师和一名对外汉语从事人员要比一名幼教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其实,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甚至是不对的。但是,在实际采访中,陈某和张某从未觉的自己“屈才”了,反而感觉自己能找到一个这样的工作是一种幸运。由于幼教在教学过程中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尤其是人格的培养和健全这方面影响极为巨大。

本次案例一的研究对象陈某,她的家庭背景、学校教育以及毕业之后的社会经历都是独特的,是她自己所独有的,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她所经历的入职过程对于目前研究幼教这一专业是有极大推动作用的。就案例实际情况来看,陈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教职工家庭之中,这对于她的成长和成才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父亲和母亲都是从事教师工作,所以对于教育子女方面更加专业和科学,因此,陈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得非常优秀。在学习上名列前茅,在特长上也有所建树,她的画画水平达到了专业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陈某,性格开朗外向,很适合做一名教师。程某在成为一名幼教后,因为自身的素质很好,使得在教学期间,本班的幼儿的素质养成普遍取得了好的成绩。

第三,积极向上的发展精神。积极向上的发展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期间,将出现的问题、结论、教训等分类归纳总结,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在教学期间教学能够够好的实现教学目的。

案例一中,陈某在教学中也根据自身的不足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陈某自从进入了幼儿园从事幼教事业,还专门订阅了相关的书刊,并将一些经验实际应用于教学之中。事实上,无论是深化自己的画画水 平,还是去培训机构学习钢琴的基本弹奏方法,都不是幼儿园强制要求的。而案例二中的张某则是通过利用自身的专业修养来帮助教学的,他将自己的对外汉语知识融入教育之中,实现了教学的新突破。根据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让他们愿意牺牲自己休息时间加强自身教育能力的主要原因就是积极向上的发展精神。这一精神促使她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以帮助幼儿在他的教育下更好的成长和成才。

第8篇:幼师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转型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实践教学策略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却没有跟上规模发展的步伐,“同质化”和“高大全”等现象严重[1]。地方高校面临办学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有限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技能要求,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会给地方高校带来不良影响,产生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2]。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13年成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二、高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其人才培养方向、课程教学也随之发生转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法课程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在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下,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和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并促进幼儿的身体、智力、情感[3]等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可见,幼儿园教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但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体现出高理论水平、低教学能力的特点[4],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方面也体现出同样的特点,这与课程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递、忽视实践能力培养有关。对此,我们应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进行反思,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向实践型、应用型转变,突出教学策略的实践性。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及幼儿园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应秉承“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更加重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转型发展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

(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幼儿教师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及弹、唱等技能,需要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得到巩固与运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教师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课前展示活动

为增加学生在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方面的经验,教师可在授课前安排课前展示活动,作为后期模拟实训环节的热身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2.课上随机抽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学生已学习了音乐相关课程,但其视唱能力还很弱。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其加强课后练习,教师可在授课环节中安排5-8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歌曲视唱的抽查。应注意,该课程重在如何“教”而非音乐技能本身,教师不宜“舍本取末”,在这个环节花过多时间与精力。

3.有针对性地筛查

在授课过程中涉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时,教师可随即对学生展开筛查。如讲到节奏教学时让学生演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节奏与速度,讲到儿童最早、最易掌握的小三度音程时,提问学生关于音程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

(二)开展参与式的音乐教育流派教学

世界著名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内容可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是学生需掌握并学会运用的课程内容。在掌握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可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具体操作思路如下:在音乐教育流派理论学习后,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课例,由教师充当“幼儿教师”,学生充当“幼儿”,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如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可选取课例《藏起来的歌曲》,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儿歌,出示双方约定的信号,学生在歌唱的某一环节停止发声,教师出示“取消手势”后,学生继续歌唱。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及其他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教学中也可采用类似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达到认知、行为与态度上的改变[5]。

(三)多维度进行幼儿园教育见习

幼儿园教育见习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接纳度[6],有利于学生获得专业认同,发展专业情意;可增进学生对幼儿、幼儿教师及幼儿教师的工作的认识与了解,促进其对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深化认识。为了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幼儿园课程见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制订多维度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学习计划,并与幼儿园协商做好相应安排,具体如下:

1.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马拉古奇指出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挖掘现有环境布置中的音乐教育功能,讨论其潜在的音乐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手段,并形成观摩学习报告。

2.集体音乐教学活动观摩与研讨。教师组织学生对幼儿园四大音乐教育活动类型进行观摩学习。学生与幼儿教师及授课教师结合该教学活动展开研讨,进一步掌握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策略及方法。

3.音乐活动区域环境布置及其活动指导。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对活动区环境布置与材料投放、幼儿的表现、教师的指导三方面进行分工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全体小组成员将观察所得统整为一个完整的观摩学习报告。

4.生活环节中的音乐教育。此环节教师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每人观摩几名幼儿在生活环节中的音乐表现,记录教师的指导行为与策略,并提出在生活环节中进行音乐教育的方法。

(四)理论讲授与模拟实训交叉展开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四大类音乐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教师可在理论讲授后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并开展模拟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8]。案例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模拟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1.教学视频的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选择典型的教学视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研讨,帮助学生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可选择的教学视频有不同流派音乐教育的典型教学视频和不同类型音乐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学视频等。

2.观摩见习的案例教学。前文中提到幼儿园见习活动中的幼儿园环境创设、音乐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与活动指导及集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可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教师要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3.模拟实训环节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在此环节的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学生的模拟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开展教学最真实、最鲜活、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案例。教师在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安排小组讨论,最后针对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过程进行集体评议,集体评议的内容有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与活动延伸,通过讨论与评议,使学生更全面、更充分地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要点。

在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综合性和实用性,这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符合幼儿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期待,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性,往综合性、实践性、应用型等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大学不应只比“大”不比“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2]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3]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35.

[4]党爱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7):113-116.

[5]曾琦.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理念及实践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5,(7):18-20.

[6]张丽莉.幼儿园见习对师范生专业学习与就业期望影响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8):47-50.

[7]Edwards.C.Gandini.L&Forman.G编著.罗雅芬,等译.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0:193.

第9篇:幼师教学案例范文

在幼儿教师的岗位上已足足干了十多个年头的我,当初选择教育作为职业也许有着朦朦胧胧对老师的崇拜,可这些已经不再重要,眼前的事实是我真真切切的做了十多年的" 孩子王" !这其中的过程让我逐渐的明白:教育不是件简单的事! 可如何做到有智慧的教育呢?我有幸看到了一本好书DD《给幼儿园教师的一把钥匙》, 书中以通俗化、故事化的语言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以丰富的教育案例诠释着新的理念,因此很喜欢它,喜欢躺在床上静静的体味。

该书中所选的案例均来自于幼儿教育一线的教师。这使得该书的内容非常贴近幼儿教师的教育实际,避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憾。正因为这些案例均来源自于幼儿教师切身的观察和体会,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所以,读后你会感觉到,这些案例,不是某一个幼儿教师所经历的,仿佛该书中所记录的案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对我们的幼儿教育的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书中丰富详尽的内容,涵盖了幼儿教育的各个方面。全文分"从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给我帮助最大的就是第一章"教师与儿童",该章所记叙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幼儿教师教育行为规范的各个方面,以风趣易懂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生动的案例分析从中让我领悟到很多教师与幼儿互动的好方法,教师的教育机智。我们要根据具体教育教学活动的情境和幼儿的实际需要会灵活及时地调整具体方法,这即是我们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也是该如何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让我们了解了教育活动的组织中各环节的实施目的及如何准确把握活动进程与时间、节奏,环环相扣,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认识了我们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语言的使用能富有情感性、形象性、启发性、逻辑性、生活性、文学性、简练性等的必要性。

当我们将一群群不谙世事的小孩子培养成活泼开朗、善良懂事、有着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行为习惯、懂得关心别人、尊老爱幼的人时;当已经毕业的小朋友或家长冲我打招呼时,我的内心的就会产生巨大的满足感,深深地感受到这份工作所带给我的快乐和幸福。 书还在阅读中,一次只能看到表面,不能顿悟其中的道理,还需细细的揣摩,才能自如的运用!让我们一起读好书,育好人吧!!

给幼儿园教师的一把钥匙读后感(二)

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有了书籍才使我们的话语有了意义,让我们的存在有了价值。好的书当然是要精心细读,细心品味。读好书有如品尝美味食品,只有细细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养才能充分吸收。

最近我看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的书,确实是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一扇门。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里面还有教会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

一、教师与儿童

这个世纪的孩子都是在"6+1"的环境中长大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全部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从小生活在被关心的气氛中。所以当一个孩子要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时,总是有很多的问题会出现,比如情绪不稳定哭闹的、注意力不集中、挑食、身体较弱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强烈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随机应变",最好能拥有像孙悟空般的72变。既然没有悟空那种能耐,那就只有看书吸收本领了。

碰到孩子如果哭闹,要是以前我便会跟孩子进行移情情绪,但是如果移情还是不管用时便只是用放任的态度处理,让他一个人冷静会。看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情绪,正确引导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很重要。老师首先要对这个情绪进行识别,深入的了解观察这个情绪产生的原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首先鼓励幼儿将事情表达出来,一般我们常见的有移情情绪的方法,其实让幼儿宣泄情绪也很重要,让幼儿用活动来发泄不愉快的情绪,如让他去踢球、跑步、跳跃、大声吼叫等,在剧烈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散到其他地方。而且也要避免经常问幼儿不愉快的事情。

到了4-7岁的幼儿在活动时,已经具有与伙伴友好合作的愿望了。但是往往在真正合作的时候却出现了抢或是没有计划没有组织的合作,以前我一直也很头痛,觉得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去好像影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如果不进入活动,再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矛盾。而书中呢也是极个小朋友在建构区搭建房子,由于分工不明确而发生了矛盾。案例中的老师没有急于介入,而是抓住机会引导他们独立解决交往中的问题。老师首先是说:"你们搭建的东西都很好,地方不够怎么办?"于是孩子们开始搭建游乐场。老师继续引导说:"游乐场真好玩,想想看,游乐场里还有什么呢?"于是孩子们又开始搭建木马、滑梯、小桥、游船等。孩子们自己开始分工忙起来。这样做有利于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发生。因此,当幼儿发生矛盾冲突时,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与小伙伴之间的矛盾。

二、教师与家长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以便双方能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工作难做,但是很重要。家长一直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在玩,有的家长自己早上想睡懒觉,便很晚才送孩子来园,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在有时间跟家长个别交流的同时,还应经常召开家长学校的交流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可以让家长和教师保持一样的教育观念。家长可以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中去,可以更快的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这个学期我们组织了亲子类型的活动,以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孩子的活动中去。请家长来助教,请家长来体验做老师。

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门需要开, 既然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

给幼儿园教师的一把钥匙读后感(三)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便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工作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全新的环境,全新的人际关系,最初的新鲜过后,面对工作,总感觉自己在学校里学的那点理论知识怎么也不够用。我们的工作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教育对象是活的,便注定了教师也必须"活"起来,怎样才能使我在面对幼儿时如鱼得水?怎样才能更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胜任这份工作?班里的孩子怎样才能更好的成长?这些疑问尝尝萦绕心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当我疑惑时,除了向同事、领导请教,我还从书中寻找答案。

工作后接触的第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是《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经别人推荐便买了一本回来看,看后受益匪浅。

本书作者站在幼儿教师的角度,以一个幼儿教师的视角去看待幼儿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关系和问题,是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策略汇集。内容包括: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三部分,用52 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了当前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教育技能,特别是书的第二部分:教师与家长,其中就怎样做好家访?怎样进行有效的家长约谈?怎样组织召开家长会?怎样与家长一起处理幼儿在园的意外事件?等问题进行了事例分析与理论的概述,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书中举了大量的案例,其实这些案例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是经常会碰到的,所以看着就很能引起共鸣,当我们遇到这些状况的时候是怎么在想的,怎么在做的,而书中的作者又向我们传达了哪些教育理念和策略,看着看着总能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案例《依扬又笑了》,主要的内容是这样的:依扬是大班的一个女孩子,平时非常开朗,但是在国庆节之后老师便发现她的情绪非常低落,而且有了一些以前并不会出现的行为,比如在和小朋友闹矛盾时打了小朋友,老师也因此批评了她,依扬的情绪因此更低落了,后来在一次无意间教师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起因是家长之间闹矛盾,老师就顿感自己对孩子的不理解和缺少关心,于是就想了一些办法让依扬的脸上再次绽放笑容。这样的事例再寻常不过了,很多老师也都会碰到,忽然发现班上的某个孩子有了一些异样的行为和表现,我们也许也会关注,给孩子一些安抚,过后就淡忘了,缺少了对孩子这一表现的原因剖析和深入引导,暂时的安抚能给孩子带来一些快乐,但只有深入沟通和引导才能彻底改变孩子的现状。书中在案例的描述后有一个"分析和提示",就是对这个案例的剖析,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分析孩子之所以产生这一行为的原因。

接下来一个内容是"教育策略",也就是我们老师可以怎么做,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帮助孩子改变这一现状,很具体,比如就这个《依扬又笑了》的案例。书中给予的"教育策略"是: 1 、要善于接纳和识别幼儿的各种情绪; 2 、帮助幼儿摆脱不愉快的情绪; 3 、帮助幼儿学会控制情绪; 4 、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看了这些建议后茅塞顿开,知道自己今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