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骨折康复病例范文

骨折康复病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折康复病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骨折康复病例

第1篇:骨折康复病例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组患者19例,男9例,女10例。年龄为2~17岁,平均9岁。保守治疗15例,手术治疗4例(钢板内固定2例,髓内针固定2例)。保守治疗患儿随访13例,随访最短为1年零3个月,最长为12年,平均为6年零7个月,有11例无明显畸形出现,2例反复出现骨折后下肢弯曲畸形。

1.2 治疗、预防和康复训练方法该病的康复治疗是以骨折复位、改善负重力线、改善功能、减少畸形和病废率为目的。该病患者的骨质强度不够,轻微外力或无外力的情况下即可出现骨折。本院收治的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15例采用保守治疗,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下肢的骨折配合皮牵引。在行手法复位时,用力要轻柔均衡,避免医源性骨折,治疗效果良好。手术治疗4例,2例以钢板螺钉内固定,且均在钢板未取出前于钢板两端出现再发骨折。2例采用髓内针固定,其中1例效果良好。另1例则在患者进行功能练习时髓内针远端穿出骨皮质,并再发骨折。我们的治疗体会是该病出现骨折后治疗应以保守为主。必须手术的患者,如已存在畸形,可在治疗骨折的同时矫正畸形,改善负重线,以髓内针固定较为合适但长度应足够。现在也有主张应用可延长式髓内针固定治疗,其远端膨大固定于干够端,可不必取出。而钢板作为内固定物应慎用或禁用,尤其是反复骨折的病例,骨折部位的骨干呈扁平状,髓腔闭塞,行内固定时非常困难。该病骨折后愈合情况与正常患者无明显差异,但有大量骨痂生成。康复治疗的作用在于加速骨与软组织愈合,缩短病程,并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因骨折后患肢被迫制动,使运动条件反射减弱甚或消失,患肢肌张力降低,肌容积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挛缩。常人卧床21 d后,体力和工作能力即可降低20%~25%,至少需要3周锻炼才能恢复原来水平。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减少制动时间,早期功能锻炼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骨折整复固定3 d,损伤反应开始消退时,即开始训练。股四头肌及小腿三头肌的静力收缩运动(等长运动训练)、足趾及踝关节的主动背伸活动(等张运动训练)有利于骨折部位的消肿和血液循环的建立。在康复期间治疗时,为获得满意的关节活动范围,应行早期关节功能练习。在骨折的局部,以小夹板固定至关节附近,这样即不妨碍关节进行活动,又避免了尚未骨性愈合的骨折局部移位和畸形出现。在骨折康复训练时必须注意运动方向与原发骨折外力方向应相反,活动时骨折端不应受到旋转、成角或剪力的影响。必要时可以配合相关仪器如CPM进行康复训练,还可配用理疗,如骨折部位超短波或低频磁疗,促进骨折愈合等,以获得最佳疗效。健肢坚持每天训练,促进全身功能改善。本病系遗传所至,避免反复多次骨折和预防畸形出现则是关键所在。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和外力,一旦发生骨折,应争取早期复位固定,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如没有条件立即就诊,那么局部简单的固定非常重要。因该病患者骨强度差,且朔型能力不强,故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局部小夹板的松紧情况,随时复查X光片,尽量纠正各方向成角畸形。如股骨干骨折,应避免骨折部位向前外侧弧度过大,防止日后弓形畸形出现。

2 结果

经过不断总结该病的康复治疗经验及教训,我们认为该病的康复治疗应以保守治疗为主,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是该病获得满意疗效的保证,而预防骨折发生以及在治疗骨折时防止畸形出现则是减少病废率的关键。本文19例成骨不全的患儿,其中保守治疗15例,经治疗后优良率为86.6%,畸形发生率为13.4%。

第2篇:骨折康复病例范文

目的探讨多元化健康教育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00例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接受多元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康复总有效率、二次骨折发生率、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P<0.05)。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实施多元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骨质疏松;老年患者;多元化;健康教育;生活质量;骨折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发生骨折,这也是骨质疏松最为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且患者大多缺乏相关知识和认知,很容易忽视自身病情,需要临床给予及时、全面的照护和健康指导[1]。本文观察研究多元化健康教育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老年患者的康复提供帮助,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65.2±5.3)岁;其中18例为髋部骨折,15例为胫骨与踝部骨折,7例为肱骨近端骨折,6例为桡骨远端骨折,4例为胸腰段骨折。观察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4.6±5.2)岁;其中17例为髋部骨折,16例为胫骨与踝部骨折,8例为肱骨近端骨折,6例为桡骨远端骨折,3例为胸腰段骨折。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接受多元化健康教育,具体如下:①出院后第2周以视频、图片以及PPT结合的方法向患者讲述骨质疏松骨折相关知识,明确本病成因和危害,并指导患者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②出院后4周给予患者个性化生活与饮食指导,设计个性化且多元化的营养套餐,明确膳食结构的意义和重要性,多摄入肉类、豆类、海产品以及绿色蔬菜,并积极参与户外锻炼、晒太阳等。③出院后6周结合患者骨质疏松情况、个人兴趣爱好和骨折康复进度制订相应的运动复健锻炼方案[2];④出院后8周通过图片以及实物等方式辅助指导,明确常用药物和应注意事项,告知药物用法用量,并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

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康复总有效率、二次骨折发生率,评估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其中疗效标准和生活质量评价参照文献[3]、[4]。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康复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患者显效3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康复总有效率为94.0%(47/50),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8例,无效14例,康复总有效率为72.0%(36/50),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生活质量评估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二次骨折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4.0%(2/50),对照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14.0%(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相比于常规单一的健康教育,多元化健康教育对于患者个人因素的差异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给予了综合、全面的考虑,并评估骨质疏松患者在上述因素影响下病情改善以及骨折痊愈后日常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提出通过交互式、一对一的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常规健康教育所固有的缺陷和不足,避免了常规护理模式的盲目性[5]。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多发病,发病率较高,容易导致患者致残甚至致死,引起患者自理能力下降,使其生活质量遭受严重影响,这就给临床护理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6]。本次研究针对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加以强化和拓展,基于循证治疗护理结果这一实证证据,制订科学的干预方案并完善健康教育手册内容,在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开展综合康复指导。

在传授个性化健康教育知识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并通过谈话来了解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有利于提升其知识水平的有效突破点[7]。同时对患病后患者逃避心理以及出现知识倦怠这一变化予以充分考虑,重点加强健康知识教育补缺,并做好家庭监督辅助,以此来达到疾病转归、积极干预心理形成并有效降低二次骨折发生率的根本目的。本次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一对一”地开展多元化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康复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P<0.05),表明通过采取合理的运动复健锻炼与饮食指导对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转归。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多元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观察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蒋冬萍等[8]的报道相符,充分说明多元化健康教育能显著减少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二次骨折,疗效持久稳定。综上所述,在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实施多元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亮,吴艳平,何英,等.保护动机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护理管理杂志,2014,14(2):123-124.

[2]杨红月.不同护理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4):26-27.

[3]张东,吴威,金锐,等.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改善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评分调查.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3):128-129.

[4]忻佩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护理.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105-106.

[5]霍娟,谢瑶.舒适护理在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4):563-564.

[6]靳青,余兴艳,张延晖,等.护理干预对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影响.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11):1029-1031.

[7]王丽姣,宋彩萍,肖莉,等.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分析及康复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4):2250-2252.

第3篇:骨折康复病例范文

关键词:量化健康教育;小儿骨折;疾病认知;依从性

由于小儿好动,生性活泼,缺乏危险防范意识,临床小儿骨折比较常见。小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受环境及他人言语的感染,情绪波动性大,对疼痛较敏感,缺乏耐受性。有的小儿娇惯,不愿意受夹板或约束带的约束,家长对小儿过分溺爱,造成小儿骨折愈合程度及功能恢复受到影响[1],因此护士对骨折患儿的护理难度较大。本院于2012年1月~2013年2月,针对骨科的小儿患者实施量化健康教育,提高了患儿及家长对骨折的认知程度,有效降低了小儿骨折造成的骨折错位、骨痂生长不良、畸形愈合、运动功能恢复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2]。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在我院骨伤科住院急诊的124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其中观察组男38例,女24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4.81±2.36)岁;骨折部位肱骨骨折24例,锁骨骨折21例,尺桡骨骨折14例,掌指骨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1例。对照组男29例,女33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5.64±2.11)岁;骨折部位肱骨骨折16例,锁骨骨折23例,尺桡骨骨折18例,掌指骨骨折3例,胫腓骨2例。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4例患儿中,98例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7例行锁骨克氏针内固定术,13例患儿给予医用高分子夹板外固定,6例胫腓骨骨折患儿给予石膏托外固定。

1.3护理 两组患儿均给予骨伤科常规护理,患肢制动,观察患者末梢血运及感觉,注意饮食营养,指导患儿及时复查拍片等。

1.4健康教育

1.4.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随机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利用每次治疗、护理操作及巡视病房的时间,针对患儿及家长表现出的健康问题,现场用口头讲解方式,向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指导。

1.4.2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量化健康教育:采用文字资料、口头讲解及实践指导相结合方式,在每次治疗前后对患儿及家长进行相关健康教育。①护理人员预先设计好小儿骨折健康教育计划实施量化表:表格内容包括小儿骨折疾病知识讲解,骨折的相关治疗方法,骨折愈合过程,石膏固定、夹板固定及骨折手术后的配合及护理;②指导家长如何正确观察患肢末端血液循环及神经压迫症状;③患儿骨折最初几天可能因疼痛、恐惧而不停哭闹,甚至不愿受夹板或石膏托的限制,提醒家长要有耐心,不要放任孩子。强调家长配合的重要性,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早期愈合。同时对语言接受能力强的患儿,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告之接受外固定的必要性,使之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3];④患儿出院时预约复诊时间,保证治疗的连续性。

1.5疗效判定标准 ①健康教育前后,评价两组患儿及家长对疾病认知、治疗、护理及观察等方面的了解程度,总分100分,了解:≥60分,不了解: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健康教育前,两组患儿及家长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无统计学意义;健康教育后,两组患儿及家长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较前均有进步;观察组患儿及家长对骨折认知(90.32%)、骨折治疗及护理(91.94%)、骨折观察(95.1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优54例,良6例,差2例,治疗依从性优良率(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小儿骨折是小儿时期多发病,其中大多数因配合治疗及专业护理而恢复良好。部分患儿因家长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教育,使骨折患儿发生恢复及功能障碍,影响患儿后期的生活,给患儿、家长及社会均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4]。

小儿骨折的有效康复,正确的治疗方法是一个方面,良好的护理及患儿和家长的治疗依从性也起到关键的作用。相对于医护人员,家长对骨折疾病的了解认识不是很全面,不知道如何配合及护理患儿,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①应针对具体的骨折部位,向患儿及家长讲解治疗的方法及原理,以取得家长的合作;其②指导家长正确观察及护理骨折患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把骨折的并发症消除在最小状态;③孩子是小皇帝,任性、哭闹,告之家长为了孩子的恢复和健康,不要姑息纵容孩子的反抗行为;④说明骨折愈合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要及时带孩子复诊,以保障治疗的连续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量化健康教育后,两组患儿及家长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较前均有进步,且观察组了解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骨折患儿及家长进行量化健康教育,可提高其骨折认知度,提高治疗依从性,对小儿骨折恢复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秀梅,秦瀛,王阳,等.脑外科患者不同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01):75-77.

[2]招少卿.量化健康教育和随机健康教育模式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02):468-469.

第4篇:骨折康复病例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年龄在60 岁以上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36 例,女64例,年龄60~97 岁,平均年龄70.8 岁;左侧骨折643例,右侧骨折37例;骨折部位:头下型35 例,颈中型45 例,基底型20 例;骨折原因:绊倒、跌倒所致68例,车祸所致32 例;不完全骨折26 例,完全骨折74 例。经过精心治疗及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均达到临床愈合。

1.2康复护理方法要点

1.2.1患者身体状况的综合评估:老年人身体状况差异很大,有的患者身体较好,有的身体很差,有的老年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肺气肿等老年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出相应的护理计划。

1.2.2疼痛的护理:老年人往往对骨折及术后疼痛的耐受力下降,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疼痛的原因,并在进行搬运及康复训练时做到解释到位、动作到位、轻柔准确。如疼痛影响睡眠,就采取放松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给予心理疏导。对于原因清楚的创伤性疼痛,采取预防性用药,而不是等到疼痛难以忍受时再用药。

1.2.3做好心理护理: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情绪,要针对患者的不同表现做好心理护理,骨折后患者因疼痛,生活不能自理,担心从此一病不起,又怕拖累家人,此时患者心里非常痛苦,应耐心地安慰患者,向患者介绍成功治疗现在完全康复的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事例,来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老年人的子女们关心体贴患者,帮助患者渡过难关。

1.2.4饮食护理:由于老年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应多食含钙丰富清淡易消化的软食,如牛奶、豆腐、莲子、鱼类等,并可适当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果胶成分高的食物,如水果、蜂蜜等,保持营养丰富。骨折早期,患者气机郁结,淤血内阻,肿痛发热,饮食宜清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半流质饮食为宜;骨折中期,需要强壮筋骨,促进骨痂生长,可给予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排骨、猪蹄、猪肝等;骨折后期,根据中医肾主骨,以形补形的理论,可多食骨头汤、鸡、鸭等补品以滋养肝肾,加速骨折愈合。

1.2.5手术康复护理: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包括内固定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内收型骨折是不稳定型骨折,需手术治疗,在受伤后3周以内者,为新鲜的骨折,为减轻疼痛,避免骨折错位损伤周围组织便于手术复位、减轻术中出血,术前先行牵引治疗5~7 d。

1.2.5.1生命体征的观察 :因老年人多合并心血管疾病,经历手术易诱发病变,应密切观察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根据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等,补液时注意液体滴速,不可过快,以防止肺水肿发生。

1.2.5.2保持正确肢及卧姿: 术毕回病房,搬运过程中注意保持患肢伸直,外展,将骨盆放正平卧于病床上,双下肢用“跨间垫”间隔,两腿保持分开,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用“丁字”鞋固定。术后早期不宜多翻身。翻身、抬臀时注意维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内收外旋,早期忌直腰抬高运动,以减少对髋关节的承受力[2]。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终身维持正确的肢体功能位的重要性,侧卧位时,健侧卧位,两大腿之间置一外展枕头。做到“六不”,患肢不内收、髋关节不过度屈伸,不下蹲、不坐低凳、不交叉腿、不盘坐。

1.2.5.3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挤压,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并记录;为了保持正确,防止脱位,一般于术晨留置尿管,按留置尿管常规护理,给予0.05%碘伏抹洗会阴2 次/d,引流袋隔日更换1 次,夹尿管1 次/4 h开放。鼓励患者多饮水,1500~2000 ml/d,达到自然冲洗膀胱作用,一般3~5 d拔除尿管。

1.2.5.4功能锻练: 术后当天麻醉未消失,即可开始适当进行脚趾、踝关节前屈背伸被动活动、麻醉消失后进行股四头肌主动等长舒缩活动功能锻炼,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机会,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术后第3 天予CPM关节活动器协助患者行患肢关节功能锻炼,先从0°到30°角缓慢锻炼,逐渐加大角度,1 周左右可达到功能位角度(90°),每日2 次,每次60 min。1 周后指导并协助患者坐在床边,双腿下垂主动练习膝关节伸屈活动。指导患者尽早进行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体力恢复,增强假体周围组织肌力.在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做到个体化,既要循序渐进,又要持之以恒。而且,功能锻炼方法要正确有效,以免造成髋关节脱位。

1.2.5.5使用拐杖指导: 2 周拆线后指导并协助患者扶拐下地,患肢不负重行走锻炼,骨水泥型患者1 个月后可弃拐负重行走,非骨水泥型患者3 个月后可弃拐逐渐负重行走。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行走时健肢负重,患肢自然下垂不负重,避免用力屈髋抬起患肢,同时注意保持双拐及健肢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位置。

2结果

本组10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经过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全部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3讨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损伤的原因多为老年人股骨颈骨质疏松,股骨颈脆弱,髋周肌群退变,加上局部应力多变,轻度间接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当跌倒时可能是大腿突然内收或外展所造成股骨颈骨折。而这些老年人伤前常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康复,术后康复大多在家中进行,因此要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讲解相关医学知识,遵医嘱为患者制定功能锻炼的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负性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骨科康复护理是骨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手术的成功,病人的康复,康复护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人因股骨颈骨折并接受手术,如果康复护理不当易造成术后功能恢复不佳,手术效果不理想,影响日后生活质量。因此,在做好康复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康复功能锻炼。但是,康复护理不能操之过急,要尊重客观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做好不同阶段的康复护理,做好每个病人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参考文献

第5篇:骨折康复病例范文

[关键词]下肢骨折;健康教育;实例视频

[中图分类号]R4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256-02

下肢骨折是运动系统常见的创伤性疾病,无论是手术还是手法复位,都需要一定时间卧床休息,下肢8周以上不能负重,对病人的工作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有效缩短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病人的治疗和康复十分重要。我们在授课和传单的基础上,开展了实例视频健康教育,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360例下肢骨折病人,其中胫骨骨折80例,胫腓骨骨折50例,股骨颈骨折190例,股骨干骨折40例,其中30例股骨颈骨折施行行皮肤牵引术,其余均施行骨折内固定术。病人年龄为13~94岁,男性210例,女性150例。住院天数14~90d。平均(27±3)d。采用单盲法,干预组180例,对照组180例。

1.2方法:针对骨折愈合各个时期,对两组病人在相同时间内,选择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指导病人、家属配合选择正确的卧位,并床上移动身体、翻身、坐起、排便、髋踝膝关节内外旋、内收、外展、屈伸、下床活动训练。进行正确的饮食配合,相同健康教育内容指导,制订健康教育的评价标准。

①对照组:后常规平卧位,抬高患肢,保持功能位,以利静脉回流;协助病人翻身,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术后12h开始指导病人活动足趾,进行肌肉等长舒缩练习;1周内活动膝踝关节;2周后进行关节屈伸活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强度由弱到强,以病人舒适为宜。告知功能锻炼的要求和方法、注意事项,让病人、家属了解和配合。②干预组:同上内容外制作标准的锻炼动作图片,分国、粤语,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部分经病人本人同意拍摄功能锻炼的全过程,回放病人观看。

2结果

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有一定的差异。见表1、2、3:

3讨论

过去许多下肢骨折病人从骨折内固定手术复位后给予石膏固定直至固定拆除,也没有得到系统的康复指导。其实,这样易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直、骨质疏松等功能退行性病变。原因是长期卧床使肢体活动受限,骨骼受到机械性刺激减少,骨吸收作用增强,形成废用性骨质疏松。还易产生压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增加患尿路结石、心脑血管疾病、胃肠疾病的几率,精神状态也会受影响。所以在骨折愈合期间,需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3.1肌肉的等长练习:术后12h后开始指导病人进行肌肉等长收缩练习。通常病人、家属认为活动会让固定松脱而不接受,但观看视频后不仅了解了肌肉收缩锻炼的方法,还认识到锻炼可以利于消肿,防止肌肉萎缩。

3.2关节的锻炼:除练习患肢的肌肉舒缩活动外,可指导患者活动骨折附近关节并逐步加大锻炼强度。由简单动作开始,逐渐增加,动作须柔和缓慢。随着骨折的愈合,活动次数和强度应定时定量的增加。由于病人存在创伤心理因素,一般不愿意活动、甚至认为不能活动。此时视频教育指导让病人了解其它病人的活动情况,增加了安全感和配合度。踝关节可做外翻、内翻、跖趾背屈活动,膝关节屈曲,每日3次,每次5~10min。股骨骨折病人4周后可用双手撑床,作抬臀,伸屈髋、膝关节等动作。应指导家属按时协助病人功能锻炼。

3.3健肢练习:除患肢外,健肢也应加强活动。配合患肢逐渐练习从坐卧位起立、站立、步行、下蹲起立、上下楼梯、跑步、骑自行车等。在病人的锻炼过程中,可以摄制视频,进行对比,提高病人的自信心。

3.4饮食指导:长时间卧床休息,病人易出现肠蠕动减慢、腹胀、食欲不振、便秘等。因此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选用多品种营养丰富、介于正常饮食和半流食之间的软食。在病人食欲不振情况下,观看制作软面食、豆制品、蛋类、水果等的视频,能增加食欲。

3.5生活护理:患者由于外伤骨折导致自理缺陷,需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和心理疏导。协助病人洗漱、更衣、就餐、入厕,把日常用品放在可取之处,并鼓励病人逐步完成各项自理活动;做好病人的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活动,按摩骨突出部位,防止压疮;周床上擦浴1次(夏日每日1次),勤换内衣床单,并保持清洁干燥。

3.6心理护理:多与病人交流,排解病人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心理疏导,介绍同类病人的康复经验。使病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心态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骨折愈合。

第6篇:骨折康复病例范文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全程健康教育;积极回应配合;愈合;影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305-02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伤科门诊常见骨折之一,以老年女性为主。一般采用门诊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此方法简便、安全、经济,但疗程长,一般要4-6周,又脱离医护人员的视线,这就要求患者具有一定的康复知识,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康复,而患者康复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我科于2010年1月―2011年3月对201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105例接受全程健康教育并积极回应配合,96例对健康教育不回应配合,两类患者在复位后活动障碍、肢体疼痛、肿胀方面均有明显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3月我院骨伤科门诊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01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132例,年龄50~78岁(平均64±2.6岁),桡骨远端骨折分型:伸直型81例,屈曲型120例【1】,文化程度:文盲13例,小学73例,初中46例,高中40例,大专以上2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门诊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将其中105例对健康教育积极回应配合者列为试验组,对健康教育不回应配合者为对照组。2组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骨折类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具体内容:1)复位前准备:复位前嘱患者穿宽松、舒适的衣服,特别是袖口要宽大,复位时嘱患者全身心放松,疼痛时可大声喊叫或深呼吸,以缓解复位时的疼痛不适,在护理人员指导与医生密切配合下,复位则可快速,有效。2)复位后指导:待患者情绪稳定后,引导患者乐观对待疾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知道良好的心理状态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向患者说明手法整复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最简便、经济的方法,但必须主动积极配合并遵循医护人员交待的注意事项,如:患肢必须悬吊于胸前,不能向平时一样垂下随意摆动,这样由于重力的作用容易引起移位,患肢坚持做握拳运动,每天不少于100次,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前臂不能做旋转运动,如端饭碗,拿筷子,拧毛巾等,绑在夹板的扎带如有松散的现象要及时调整、扎紧,还要注意观察手指头有无青紫、肿胀和麻木现象,如有则是夹板过紧,要及时到医院复查或自己松开扎带调整,但三根扎带不能同时松,只能先松一根,扎到松紧合适后再松第二根,第二根扎好后再松第三根,这样才能保证骨折不移位,复位后第一周和第二周是纠正畸形的关键时期,必须每周一次按时复查,以便医生及时掌握骨折愈合进展情况,根据患者年龄、骨折程度和营养状况总病程一般是4-6周,总病程期满后即可拆除夹板,没有医生的允许不能私自拆夹板。3)饮食:早期宜进清淡、营养和易消化的食物,中后期宜进高钙、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如骨头汤、牛奶等,以促进骨折愈合。4)功能锻炼:在复位固定的最初2周内,嘱患者只做握拳运动,第3次换药即3周后骨折愈合已进入稳定期,可协助患者进行肘关节的屈伸运动、肩关节的内收、外展和前臂的旋前旋后运动,并继续握拳运动,要求患者回家后每天练习以促进骨折愈合,减少骨折后关节僵硬、活动不利等并发症

1.2.2 健康教育的方式 1)主要采用一对一护患单独交流,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制作健康教育处方,内容包括治疗、饮食、注意事项和功能锻炼等,使患者初步了解骨折治疗的基本知识,减轻其焦虑,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2)电话随访 此类患者一般都是突然受伤,没有治疗经验,也没有心理准备,对整复固定的治疗方法及愈合心里都充满了疑惑,对伤肢的任何不适都很紧张,这就要求我们与患者互相留下电话,随时解答患者的咨询,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心理安慰,以保证患者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渡过治疗期。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复位后1―6周肢体肿胀、疼痛、活动障碍情况并记录分析。患肢肿胀分度: 轻度 较正常皮肤肿胀,但皮纹存在;中度 皮肤肿胀,伴皮纹消失,但无水泡;重度 出现张力性水泡【2】。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在肢体肿胀、疼痛、活动障碍方面进行t检验,取P

在肢体肿胀方面,对健康教育积极回应者即使肢体发生肿胀也只存在轻度和中度肿胀,而对健康教育无回应者有19.64%的人发生了重度肿胀,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通过两组数据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健康教育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重要性,健康教育不仅仅在预防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治疗和康复期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 ,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着密切关系,要治疗这些疾病,最根本的办法不能只依靠药物,还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来改变病人的不良健康行为。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有益的健康行为,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对临床各种诊疗起到增效作用。

骨折愈合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运动、营养、情绪和身体素质等因素都直接关系到骨折愈合的好坏。我们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争取患者积极配合和回应则能使骨折顺利愈合,尽可能的减少畸形、功能障碍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确保拆夹板后即能正常活动。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也有及少数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嘱咐和指导不够重视,或因为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能遵循医嘱导致第二次复位,或有患肢肿胀时间长、关节僵硬、活动后疼痛等现象出现,因此对桡骨远端骨折病人进行全程健康教育能有效促进其顺利愈合,预防和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勇,崔秀仁,王雷等.桡骨远端骨折分型研究概述. 中国骨伤,2008,10:800-802.

第7篇:骨折康复病例范文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运动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081-01

胫骨平台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严重者常合并半月板、韧带、排总神经损伤,导致关节失稳、疼痛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经手术复位和固定,但在康复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可影响疗效,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是直接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选自2005年8月~2010年8月随访185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疗效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85例,男122例,女63例;年龄13~68岁,平均43岁。入选标准:根据Hohl分类法,均为移位骨折,且平台压缩在2mm以上,劈裂骨折分离在5mm以上。根据Schatzker分类I型12例,Ⅱ型34例,Ⅲ型30例,Ⅳ型41例,Ⅴ型25例,Ⅵ型43例。其中右侧79例,左侧106例;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膝关节周围损伤:其中侧副韧带损伤7例,前交叉韧带损伤7例,半月板损伤8例,血管损伤2例。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在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组基数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1周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前经X线片、CT三维重建检查,对关节面塌陷的形状和程度进行充分评估。根据胫骨内、外侧塌陷分别采取内外侧弧形切口,充分暴露骨折部位,注意避免关节软骨及其下的骨质分离。对压缩明显的骨折取同侧髂骨行)期植骨,将关节面连同其下的骨质撬起,使关节面平整,将髂骨板填充在撬起的骨质下缺损处。胫骨双髁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应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复位满意后外侧采用高尔夫钢板,内侧加用“T”型或“L”型支持板行坚强内固定,避免骨折的松动。活动关节检查固定可靠后,关闭切口。

1.3 康复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卧床休息,常规给予抗感染、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等药物治疗。2~4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行适当膝关节屈伸活动及股四头肌肌力训练等常规功能训练。术后第4个月开始逐渐负重步行练习。

实验组:首先制定个体化方案,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固定方式,以及软组织情况综合评估患者康复运动安全性评定得分,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个性化的康复处方。对内固定牢固的骨折,总分100分。71~100分运动较为安全;41~70分运动康复应慎重;0~40分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不宜早期等张收缩。

1.3.1 71~100分之间者术后 即进行股四头肌、踝泵练习,绳肌等长收缩训练,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500~1000次/d。术后1~7d:如疼痛不明显可开始直腿抬高练习以避免腿部肌肉过快萎缩,疼痛明显则可推迟数天。(1)直抬腿练习;(2)侧抬腿练习:10次/组,10~15s/次,每次间隔5s,4~6组/日;(3)后抬腿练习:30次/组,组间休息5s,4~6组1d。术后24h在牢固内固定基础上及术后保留硬膜外镇痛泵持续止痛的情况下进行,术后1~3d终止角度不超过40°,术后3d停止使用止痛剂,术后4d应平均每1~2d增加10°,2~3次/d,60min/次,一直锻炼到膝关节屈曲达120°后停止CPM机锻炼。术后4~6周:根据具体情况开始膝关节的伸展练习。术后6~12周开始负重练习,必须经过X线检查,在骨折愈合允许的前提下,术后6周由1/4体重1/3体重负重,术后8周1/3体重10周1/2体重2/3体重,12周4/5体重100%体重逐渐过渡。可在踩秤上进行量化,逐步增加负重量,5min/次,2~3次/d。

1.3.2 41~70分之间者骨折欠稳定,骨折固定欠可靠,或软组织损伤较重者,术后即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5s/次,15min/组,3组/d。术后1周开始直腿抬高训练,CPM机辅助锻炼,具体方法同前。于术后2周开始肌肉等张收缩;术后10~12周开始负重练习。

1.3.3 0~40分之间者骨折极不稳定,固定可靠性差或软组织严重损伤。术后亦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但须慎重。术后2~4周,待软组织恢复较好后开始等张训练,同时注意心理康复:了解患者的思想情况,减轻患者思想顾虑,让患者明白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化被动为主动。此类患者负重练习须适时推后,因有发生再骨折及内固定断裂可能。大都在3个月开始负重练习。

1.4 疗效分析分别于术后6、12个月进行随防。 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rating score):总分100分,优:≥85,良:70~84,可:60~69,差:≤59。分别统计两组HSS得分及根据得分,70计算优良率(%)。

2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2.0软件,对两组HSS得分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优良率采用x检验,P

3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个月,术后6、12个月康复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及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个月膝关节功能比较,实验组81例,HSS77.3±13.5,优61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7%;对照组80例,HSS69.6±11.4,优45例,良24例,可9例,差2例,优良率56%,(P

4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临床上因缺乏合理、规范、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程序和方法,导致术后膝关节僵直而致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患者并不少见,对于塌陷骨折,因康复训练不合理而造成再塌陷者,临床时有发生,文献亦有报道。本实验中两组病例均出现内固定断裂,其中对照组2例:1例为骨折不愈合造成,另外1例为患者过早负重造成。康复组中有3例内固定断裂:1例为内固定安放位置不当,另外2例为骨折不愈合所造成。所有患者均采取内固定取出,同时植骨加长钢板内固定。另外,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不论是何损伤类型,康复训练时均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骨折的治疗一方面要恢复受累骨骼的解剖关系,并在正确的解剖关系上得到愈合,即复位、固定。然而,骨骼正确解剖关系的恢复和骨折的愈合并不是骨折治疗的全部。临床常见骨折复位很满意,骨折也愈合良好,但病人术后关节功能并不好。有研究表明胫骨平台骨折的预后与骨折类型、皮肤条件、随访时间、使用不同内固定器械有一定关系。因此如何进行安全而又积极的康复训练是困惑医生和患者的一个难题。为此,作者针对以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多中心随机、单盲等先进研究手段,克服临床研究干扰因素多等实际困难,探索出一套以骨折的稳定性、固定的可靠性、软组织的完整性3个方面来综合考虑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设计“骨折病人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量表”(表),制定出因人、因病、因时的康复运动处方,并在多中心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2]。并于2008年11月出版《骨科运动康复》,用以指导骨科安全运动康复。

本实验在术后6、12个月按照HSS评分,发现康复组膝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根据“骨折病人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量表”,制定出因人、因病、因时的康复运动处方进行积极康复是安全而又有效的。因此,作者认为100分制运动疗法评定是合理可行的,可以作为运动康复的安全性评定参考。

表 骨折病人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大纲(总分100分)

骨科其他疾病参照此表评定。本表为体内承重长骨手术后的评定参考值,脊柱骨盆等参照评定。71~100分运动康复较安全;41~70分运动康复应慎重;0~40分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不宜等张收缩。

参考文献

[1] 戴闽.骨科运动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6.

第8篇:骨折康复病例范文

关键词:骨折;糖尿病;健康教育

由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使糖尿病患病率逐渐上升,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意外事故、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因此糖尿病合并骨折的发病率不断增加[1]。由于骨折造成的创伤会使血糖剧烈波动,加重糖尿病病情,同时,高血糖和营养摄入不足又严重影响了骨折愈合。本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对186例糖尿病骨折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取得明显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86例,其中男112例,女74例,年龄37~78岁,平均(54±6.5)岁。骨折原因:行走摔倒28例,挤压伤41例,交通事故伤69例,坠落伤48例。骨折部位:股骨干股折48例,肱骨骨折66例,腓骨骨折43例,胸椎骨折24例,其他部位骨折5例;糖尿病史:3~15年。入院时空腹血糖值:8.9~17.4mmol/L,餐后2h血糖平均 21.3 mmol/L。

1.2方法 健康教育包括入院宣教、饮食控制、血糖检测、观察生命体征、术后观察、并发症护理及康复训练等措施。

2健康教育方法

2.1入院宣教 通过向住院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举办护理讲座及与护患沟通等方法,向患者宣传讲授糖尿病发生机理及并发症知识,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骨折的治疗过程、护理对策和注意事项以及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使患者对自身疾病和治疗均有正确认识。讲解患者饮食控制的重要性,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2.2饮食控制 糖尿病骨折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并补充足够营养,从而促进术后恢复,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因此,患者三餐应定时定量,少食 餐,以防止血糖剧烈波动;饮食搭配应合理,以保证摄入足够营养物质;骨折初期(1~2w)以清淡饮食为主,补充蛋白质,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防止发生便秘。骨折中期(3~4w)、后期(5w)以上饮食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补充,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2]。嘱患者禁食油炸食品,以防脂肪及摄入过多。

2.3 血糖检测 糖尿病患者发生创伤或各种外伤刺激,均可导致血糖升高。 血糖控制是老年骨折后合并糖尿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保证手术顺利实施的关键,要根据医生制定的血糖控制方案,每日定时监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3]。血糖过高者应进行有效控制后方可进行手术治疗。

2.4观察生命体征 糖尿病患者由于微血管病变,易引起术中、术后出血,加上手术创伤疼痛,很容易诱发或加重血压异常和心律失常[4]。手术患者,护士应详细了解术中麻醉情况,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必要时可给予鼻导管吸氧。

2.5术后观察 术后严密观察骨折部位有无渗出、伤口负压引流是否流畅等,护理操作时应防止挤压、扭曲引流管,以免渗出液逆流感染。输液患者应防止发生低血糖或突然血糖升高,使患者发生低血糖和高血糖昏迷。

2.6并发症护理 骨折患肢长期卧床容易发生压疮,应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每2h按摩骨突出部位一次,皮肤有红肿热痛状况时,可应用1%红花酒精按摩,或涂擦滑石粉。加强髋骨、踝部、骶尾部等骨突出部位皮肤护理,以防发生压疮;严密观察患肢有否无肿胀疼痛现象,观察排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7康复训练 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床上康复锻炼,从趾指、踝部逐渐向上练习,进行股四头肌功能训练,并协助患者练习起坐训练,指导患者自己活动,逐渐增加机体抵抗力,促进骨折康复。

3结果

本组186例患者,骨折切口延期愈合3例,肺部感染1例,应激性溃疡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患者空腹血糖值:7.8~9.4mmol/L,餐后2h血糖平均 11.6 mmol/L。治疗总有效率97.31%。

4讨论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肾病变、视网膜病变等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糖尿病治疗关键是合理进行饮食控制。但糖尿病合并骨折必须加强营养,否则易导致骨折延迟愈合,给患者生活工作带来不便。营养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通过膳食调控,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纠正已发生的代谢紊乱,使体重及营养达到理想状况,并把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使患者的骨折容易愈合[5]。因此,加强糖尿病骨折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严格按照治疗原则合理安排饮食,即保证营养均衡吸收,又能有效控制血糖,有效促进患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包金娥,贾艳领,孙哲. 健康教育对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21):302-302.

[2]蒋煜.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6):71-72.

[3]郑秀君,窦玲云.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河北医药,2012,34(8):1267-1268.

第9篇:骨折康复病例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骨折的护理和康复体会。方法 对28例下肢骨折患者施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术,给以系统的整体护理及术后使用下肢功能被动锻炼器(CPM)锻炼和进行主动锻炼(ROM)。结果 本组出院时优良率94%,随访优良率100%。结论 交锁髓内钉治疗骨折患者经过系统的整体护理和术后早期使用CPM和进行主动活动,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医疗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钉 骨折 康复护理

随着骨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同时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对2001年5月~2003年5月我院28例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术病人,进行了系统的护理及康复锻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18~60岁,平均28.6岁。术前诊断:股骨骨折18例,胫腓骨骨折10例。左侧16例,右侧12例。骨折的严重程度不决定病人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及患肢负重的早晚。

1.2 方法 28例下肢骨折患者均施行了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并给以系统的整体护理及术后使用下肢功能被动锻炼器(CPM)锻炼和进行主动锻炼(ROM)相结合的康复训练。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准备 (1)详细评估患者病情,了解病人的全身体征,及时了解患者的神志、呼吸、脉搏、血压、瞳孔等生命体征变化。对有贫血、电解质紊乱、凝血功能差,均应纠正。(2)心理护理。病人住院,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都有紧张的心理,特别是外科需要手术的病人。患者往往顾虑多,心里不踏实。护士应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讲明手术的目的,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必要时展示既往成功救治病例的图片资料、实物模型等,消除其紧张焦虑忐忑不安的心理,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情,有利于减轻手术后疼痛,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3)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通过收集病人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后,对病人共同制定合适的健康教育计划。主要从术前准备的项目和意义、心理准备、饮食、睡眠、活动、麻醉及手术过程、术后疼痛的表达及控制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制定出适合病人的健康教育计划。

2.2 术后护理 (1)预防出血,股骨解剖位置深,手术闭合复位困难时需切开显露股骨骨折端,行开放复位术,术中失血量较大。术后出血也是主要并发症,必须认真观察加强护理,防止术后大出血的发生。手术前备血400~800ml,术日晨肌注立止血1KU,术中视出血情况,加给1次静脉止血药。术后严密观察脉搏、血压变化及伤口渗血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麻醉未清醒前专人护理,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测量生命体征:血压偏低,脉搏快而细弱,应观察是否有失血引起组织灌流量不足,应给予及时纠正。根据病情及手术顺利与否,每半小时或1h测量一次,直至病情稳定为止。病人清醒,术后6h加枕头、去沙袋,12h后取半卧位,轻拍背部,利于呼吸及排痰。若切口渗血湿透敷料,用钢笔沿透血边缘描绘出渗血范围,仔细观察,如渗血范围继续扩大,即配合医师更换敷料,加压包扎,局部用冰袋冷敷,直至渗血停止。保持负压引流通畅,准确记录引流量,一般在48h以后拔除引流管。鼓励并协助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咯痰。体温观察:术后1~2日体温升高,一般不超过38.5℃,不作任何处理,大多为手术热。如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应考虑是否有感染情况,给以加大抗生素剂量或更换抗生素。(2)抬高患肢。患者回病房后用布朗氏架或下肢垫一个软枕高度为5~10cm,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3)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术后密切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和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和针刺出血情况。正常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为1~3s,皮肤温度与健侧相近。如下肢末梢皮肤色泽呈暗红色或紫红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缩短、提示静脉回流不畅;如皮肤苍白、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或消失、针刺无出血、皮温减低,提示动脉供血不足或无供血,需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处理。(4)防止感染。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感染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一旦发生感染,感染可沿交锁髓内钉在骨髓腔内迅速扩散,引发广泛骨髓炎。术后常规静点抗生素1周,注意观察创口变化有无创口渗液、红肿及肢体皮肤温度,按时换药保持手术伤口干结、无菌,局部理疗也可防止感染。

2.3 术后康复 (1)术后当天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进行患肢功能主、被动踝关节伸屈练习,和作向心性按摩。(2)术后第二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及足趾的屈伸运动。(3)术后第三天使用CPM行被动活动关节,活动范围从30°开始递增,并逐渐由被动向主动加辅助,过度到完全主动练习。另外还要加强上肢肌力练习,以日后能较好地使用拐杖或助行器。在患者出院前争取达到或超过90°的关节活动度 [1] ,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术后3~6周嘱双手抓牢稳固的器具下地活动,每天练习程度需有一定尺度,训练以不产生疼痛为限,在2~3个月内使各关节达到接近正常的活动功能,以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骨折患者经过治疗是否能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是体现我们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术后病人可能出现创伤性关节、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所以病人的康复锻炼显得十分重要。经过系统的整体护理及术后使用下肢功能被动锻炼器(CPM)锻炼和进行主动锻炼(ROM)。患者收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多数病人术后不敢活动,怕疼痛,担心切口裂开,骨折移位。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因“心理欲求不满” [2] 而出现烦躁、发脾气或心灰意冷等情绪,护士要针对病人的复杂心理,及时做好解释、安慰工作。以解除病人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锻炼。抑郁、焦虑对骨折的愈合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 [3] 。与病人一起制定适当的康复锻炼计划。在进行早期康复锻炼的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用鼓励 性语言对病人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耐心的指导和肯定,使病人树立自信心,自觉地进行锻炼。及时了解病人的康复锻炼情况(如:关节活动度,肌力恢复的程度等)。还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工作,使家属能够主动协助病人的康复锻炼,以利于出院后康复锻炼的继续。组织病人互相交流练习的感受和经验,以提高康复练习效率。

3 结果

本组28例患者均为随访患者,25例有复查记录,全部病例追踪时间0.5~2年,平均18个月,术后2个月2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受限>40°,随访半年均膝关节活动恢复正常。采用Katlstrom和Olerud标准对伤肢功能进行评定:出院时优良率94%,随访优良率100%。

4 体会

下肢骨折患者行交锁髓内固定术后进行高质量的系统护理和康复锻炼,能有效提高出院时优良率和随访优良率。此类患者不但要求护理人员进行基本的整体护理外,还要求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特点进行精细的心理护理,并制定合适的健康教育计划,同时进行完整的、合理的术后康复护理和人文关怀也是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一环,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出院优良率和随访优良率。

参考文献

1 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