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装配式建筑技术优点范文

装配式建筑技术优点精选(九篇)

装配式建筑技术优点

第1篇:装配式建筑技术优点范文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项目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影响因素分析;建筑质量

1研究背景

装配式建筑是指使用预制的构件在施工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建筑,其中包括了建筑构件生产、运输及连接等多个流程。装配式建筑有如下优点配式建筑有如下优点:(1)施工周期短施工周期短:相对于传统的现场浇注施工方式注施工方式,装配式工法在施工现场仅需完成各部件的吊装、拼接工作拼接工作。据统计,使用装配式工法的多层和低层建筑至少将可以缩短500%的工期的工期;(2)低碳环保低碳环保:降低现场湿作业产生的建筑垃圾以及扬尘污染的建筑垃圾以及扬尘污染,施工中模板、围护结构使用量低;(3)质量保证率高质量保证率高:所有构件均在工厂内进行生产,便于质量的集中控制的集中控制,残次品率低。目前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多采用传统的建筑工艺和设计方案,虽然传统的建筑施工工艺已被多数工程技术人员所接受虽然传统的建筑施工工艺已被多数工程技术人员所接受,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建筑项目利润的迅速紧缩目利润的迅速紧缩,旧有的施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对于我国来说,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其作业流程是由工厂批量生产构件其作业流程是由工厂批量生产构件,然后运动施工现场进行安装安装。装配式建筑不但提高了建筑施工的效率,同时还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节省大量的人力,节约资源的同时还保证了环保。

2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装配式建筑起源于欧洲的二战时期装配式建筑起源于欧洲的二战时期。二战结束后,德国德西地区大部分房屋遭到破坏德西地区大部分房屋遭到破坏,为了解决战后住房的问题,德西地区的政府与施工企业开始试行装配式建筑西地区的政府与施工企业开始试行装配式建筑。与德国类似似,后来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例如日本、美国、法国等也开始逐渐的推行这种建筑方式逐渐的推行这种建筑方式,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住宅产业化特点特点。而我国装配式建筑仅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近三十年的发展,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跟上时代的脚步,后逐渐被混凝土建筑所取代。随着我国近些年来施工技术的快速发展些年来施工技术的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完善,同时管理水平也有这一定的提高,使得装配式建筑又一次浮出水面次浮出水面,但是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说,在实施和推行装配式建筑的过程中式建筑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存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阻碍展仍然存在很大阻碍。

3影响我国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的主要因素

3.1项目管理体系不完善

不论是什么行业不论是什么行业,想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运营条件件,一定离不开稳定的项目管理体系。项目管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完整的链条,包括开发、生产、运输、施工等多个方面的共同组织织,而组织模式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只有一个稳定的组织模式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组织模式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但就目前我国现有建筑企业来说企业来说,在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中间环节还存在有很多问题有很多问题:开发部门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存在偏见,目光短浅浅,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今后的生存态势;生产、运输部门运营体系发展滞后运营体系发展滞后,管理方法与生产工艺均存在漏洞;施工部门管理经验不足门管理经验不足、相关专业人才匮乏,从而使得装配式建筑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制约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制约。

3.2施工工艺发展尚不到位

施工工艺的不同是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最主要区别别,而且,施工工艺方面存在问题将直接影响到项目最终的竣工效果工效果。就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来说:一方面,现场施工工艺发展尚不完善施工工艺发展尚不完善,过于依赖传统施工工艺,缺乏创新;另一方面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构件模数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无法规范并批量生产结构构件并批量生产结构构件,形成全行业的标准化统一;最后一方面面,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过低,无法在短期内适应新的施工模式式,无法达到应有的标准,对施工效率的影响适得其反。

3.3政策制定不健全

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健全的管理模式和完善的技术工艺固然重要艺固然重要,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同样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持。就目前我国的政府出台的政策来说,或多或少的还存在一定的漏洞一定的漏洞,主要体现在:(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2)缺少相关经济政策支持缺少相关经济政策支持,例如税费减免、科创奖励等;(3)对建筑质量的评定政策不健全对建筑质量的评定政策不健全。

4提高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效率的措施

4.1完善项目管理体系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制约一定的制约,项目管理体系不是很完善,因此我国的企业应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改善改善,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筑的快速发展。

4.2完善施工技术和工艺

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需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改善施工技术和工艺技术和工艺,才不会由于与时代的脚步脱节而被淘汰。在完善的过程中善的过程中,建筑企业应该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与投入,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发挥科研力量,创新施工技术和工艺。

4.3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政策

装配式建筑具有技术难度大以及成本高等特点装配式建筑具有技术难度大以及成本高等特点,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效益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很多时候忽略了优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性性。因此政府为了提高企业对该项目的积极性,应该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关的激励政策,完善政策中的漏洞,并且加强监督力度和执行力度力度。

5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发展趋势

5.1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

BIM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技术作为一种技术、一种方法、一种过程,既包括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模型物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模型,同时又包括建筑工程管理行为的模型模型。与传统建筑不同的是,装配式建筑在设计初期不仅需要完成构件的加工生产要完成构件的加工生产、施工安装、维护保养等工作,还需完成建筑成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的协调配合工作,工作量大,信息繁多冗杂多冗杂。而BIM技术的应用能够有力解决以上问题技术的应用能够有力解决以上问题:(1)BIM模型能够实现对建筑构件的信息化表达功能模型能够实现对建筑构件的信息化表达功能,对各预制构件的构造详图进行33D直观动态展示直观动态展示,并提前进行预拼装模拟测试试,提高制造精度;(2)BIM模型还可直接指导预制构件在工厂内的生产流程内的生产流程,生成构件加工图,自动生成各构件二维码与生产表单产表单,为装配式建筑项目在生产与施工的全过程提供便利。

5.2““物联网”、“大数据”等通用技术的融合

集成应用当下流行的集成应用当下流行的“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用,实现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完成装配式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追踪周期的追踪、定位和维护工作。通过对整体建筑模型进行分解解,对各预制构件进行具体编码,借助各生产线的读取装置、运输车辆的GPS定位装置以及施工人员手中的物联网信息终端端,即可实现对构件生产、运输、施工全过程的无缝衔接,为后续建筑施工提供技术保障续建筑施工提供技术保障。

6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支柱产业角色的建筑行业只有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中支柱产业角色的建筑行业只有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中,才能得以生存得以生存,避免淘汰。装配式建筑项目作为我国新兴的建筑模式模式,虽然尚处于发展阶段,施工技术和工艺以及组织管理体系方面并不是十分的完善系方面并不是十分的完善,但是这些却不能掩盖装配式建筑的优点的优点。任何事物在发展初期都容易遇到各种阻力:装配式建筑初期投入大建筑初期投入大,仅从短期来看,不会迅速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益;但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来考虑,经济优势必将十分可观,值得各部门技术人员的探索与实践值得各部门技术人员的探索与实践。因此,作为各装配式建筑企业筑企业,应逐步完善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发挥科研力量,创新施工技术和工艺施工技术和工艺;而作为政府及监管部门,应当在鼓励、支持、引导的原则下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事业的发展引导的原则下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施工效率和质量配式建筑项目的施工效率和质量,促进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龙飞,张家春.装配式建筑发展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5((9):40~42.

[[2]李品.建筑信息模型若干问题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20).

第2篇:装配式建筑技术优点范文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特点

1预制装配式建筑概述

1.1预制装配式建筑定义

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时,建筑构件及配件由工厂设备统一制作,随后在生产企业内部完成质量检验,判断产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规格是否满足施工标准,随后利用专业的运输设备将建筑构件及配件运送至施工现场,由专业的施工人员对各类构件及配件加以组装,最后投入使用。与传统建筑工程施工模式相比,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效率较高,能够快速的完成施工任务,在施工期间不会产生资源浪费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2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

现阶段,预制装配式建筑已成为我国建筑结构形式的重要构成部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预制装配式建筑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但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建筑行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预制装配式建筑未实现普及。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相关技术也实现了优化与完善,这为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预制装配式建筑逐渐在建筑行业中实现了推广。就目前来说,预制装配式建筑已在我国一线城市实现了广泛的普及,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成效。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由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环保性能优越,因此该种建筑结构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也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对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环节及验收标准实现规范,这使得装配式建筑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目前,相关业内人员已逐渐开始了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优化与完善,相关技术体系也实现了优化与完善,这为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1.3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要点

在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做好框架结构体系设计工作及剪力墙结构体系设计工作。与传统施工技术相比较,预制装配式建筑框架结构的优势较为明显,例如结构较轻、运输过程较为便捷、施工成本较低等,该种结构体系既符合建筑工程使用要求,也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框架结构体系来说,复合板模块是一项重要的施工内容。复合板模块由预制叠合梁及叠合板构成,由工厂统一进行生产制作,随后运送至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对其加以处理,最后投入使用。此外,为了强化建筑结构的整体质量及安全性,设计人员还应做好以下两点工作。第一,梁柱中心轴线应保持在同一平面上,避免出现偏差问题。第二,应对框架结构的平整度加以严格的管控,强化内部结构的整体荷载能力,避免出现性能问题。对于剪力墙结构体系来说,施工环节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且施工过程中不会产生过多的噪音问题。

2预制装配式建筑种类

与传统建筑工程相比较,装配式建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就目前来说,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形式。

2.1全预制装配式建筑

对于全预制装配式建筑来说,施工环节涉及的各项构件几乎均由工厂统一生产制作,因此在施工期间不易受时间因素及环境因素影响,施工效率较高。

2.2半预制装配式建筑

与全预制装配式建筑相比,半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及施工过程中涉及的部分构架由工厂统一进行制作,另一部分需在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施工,由施工现场直接进行建设,施工人员可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环节加以优化,因此与全预制装配式建筑相比,适应性更强。

3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特点及缺陷

首先,预制装配式建筑在工程建材的用料方面要远少于普通建筑工程的建材用量。施工期间装配式建筑的内墙板、外墙板以及梁柱结构等大部分配件都是提前预制完成的,这样一来施工现场的模板用量就会随之减少,此外,由于建筑现场不需要进行大量构件的现浇处理,施工现场的混凝土材料用量、水泥用量以及钢筋材料等的用量都会减少,这种施工方式能够避免造成更多的材料浪费。其次,工程建设工期要短于常规建筑工程,这也是装配式建筑比较突出的优势之一,例如,在进行预制梁柱结构的吊装施工时,操作人员的人数控制在五个左右就能够完成作业任务,一般来说每个预制构件的安装操作在半小时之内就可完成,如果建筑规模和工程量不是很大,现场主体预制结构的吊装施工每天能够完成两层到三层。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与常规现浇工程相比起来工期通常至少能够缩减半年[1]。第三,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污染更少。传统建筑施工期间会出现扬尘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等多种污染,而装配式建筑的大多数施工操作都在预制加工厂完成,在施工现场直接进行吊装操作,不会长时间产生噪声,且粉尘类污染也会大大降低。常规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养护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污染,装配式建筑可有效避免此类问题。第四,装配式建筑工程通常会采用小分隔和大开间结构的空间设计方式,工程设计是建立在用户使用需求的基础之上,然后对各个空间结构的面积尺寸实施合理划分。装配式工程室内会使用轻质的预制隔墙结构,结构划分相对来说比较灵活,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空间划分要求进行调整。就目前来说,虽然装配式建筑具有众多优点,但在设计及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受技术因素影响,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发展时间较晚,所以相关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二,由于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由工厂统一生产,并运送至施工现场,因此施工成本相对较高。此外,一旦工厂与施工现场距离较远,加之在运输过程中管理不当,还会使构件受到损坏,为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4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要点分析

4.1构件的运输与堆放

建筑构件在专业加工现场完成预制生产之后要由预制方进行构件的运输,预制构件的运输要求相对来说比较严苛,构件运输方需要根据构件运输特征进行线路规划,并明确工程对于预制构件的现场存放需求及存放条件,预先制定构件运输管理方案。预制构件尺寸通常较大,为此运输过程中需要使用专业大型构件运输车辆,到达现场使用堆放措施进行处理。构件的存放管理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用于堆放建筑预制构件的施工区域需要满足既定荷载标准,场地平整度应达标,构件在存放时要处于均匀受力状态。构件存放的区域要提前设置排水装置以防出现积水影响构件强度。其次,预制构件堆放之前存放区域现场要安置垫层装置实时保护。构件要朝着向上的方向堆放布置便于后续吊装处理。第三,现场预制构件最好使用重叠堆放的模式,现场材料管理人员要保证最下方垫层的荷载保护水平能够达标。第四,对于不同种类不同尺寸及不同用途的预制构件实际堆放过程中要做好分类控制。

4.2预制构件安装定位施工

预制装配建筑在进行构件安装之前为避免出现底部凹凸不平,构件偏移或者墙体结构垂直度不达标等情况,安装前的定位测量处理至关重要。定位期间技术人员通常可以使用六面定位处理技术,在构件的前后左右上下这六个不同方位设置安装点位,以确保工程预制构件安装的精准性。预制构件生产期间对于尺寸控制要充分重视,尤其是预制构件的中心线的点位控制,在构件出厂之前质量检测人员要核对中位线并进行定位标识。只有确保这一环节的准确性才能保证后续的六面定位不出现参数误差。在实际定位操作过程中施工人员要依照出出厂之前标记的中位线及建筑工程标高参数、构件板缝隙中位线以及水平线等数据参数明确预制墙板等构件的安装点位坐标[2]。施工人员要将预制墙板构件和临时加固装置进行连接,实现预制墙板的校正处理。安装初步完成之后要长短斜支撑装置进行矫正调节,此外还要借助构件中预先标记的控制线进行点位核对。

4.3预制墙板构件安装施工

首先,施工人员要根据预制墙板构件中的吊环装置的实际点位选择最佳的吊装起吊位置,吊环装置和钢丝绳要使用卸扣装置进行关联。正式起吊之前要检查构件外观有无问题并对吊环装置的可靠性进行检验。起吊施工之前施工人员要在预制墙板构件下设置多层板结构,吊装初期要保持缓慢且匀速的状态。预制墙板构件吊装到距离楼面结构50m左右的位置要暂停操作,现场技术人员要对构件安装进行定位引导,构件吊装定位到垫片装置上之后施工人员要判断钢筋的对孔状态是否达标,通过检查之后还要检测墙体水平和垂直参数。

4.4预制窗体构件及楼梯构件安装施工

行窗体构件安装施工时,要根据建筑窗台区域朝向设置吊装点位。窗体构件上要提前预留螺母装置,然后使用螺栓装置与构件上的螺母实施关联,在此期间要随时校正调整。为避免楼梯预制构件安装错位,各个构件要进行准确的序号标记,然后根据图纸定位安装,安装前现场要设置基准控制线以便于构件标参数和轴线的控制[3]。

4.5预制叠合板安装施工

施工人员进行预制叠合板安装施工的时候要注意如下技术要点,首先,现场施工人员要注意控制预制叠合板构件吊装与现场作业面之间的间距控制,一般来说要控制在300mm左右,叠合板预制构件在安装之前需要提前明确吊装点位和构件朝向,提前将重要定位坐标标记在构件当中。其次,叠合板预制构件的安装操作必须使用相应的吊装设备,吊装之前提前对叠合板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吊装期间磕碰受损。一般来说,叠合板构件的尺寸较大,所以吊装时通常按照模块吊装的方式进行操作。构件底部的位置要设立支撑装置,各个支撑装置之间间距设置要严格控制,间隔距离设置在150cm左右,构件吊装定位结束并且检验无误之后,现场技术人员要将临时的支护结构拆卸下来,拆卸过程中不得出现暴力操作以防损坏预制结构。施工人员进行双层叠合板安装处理的时候,支撑装置也要设置双层结构,并且严格控制安装程序,通常完成上层部分的叠合板构件安装之后,才能实施混凝土浇筑处理,浇筑完成并静等既定时长之后要实施结构强度检测,检测完成后拆卸第一层支撑装置才能进行下一层叠合板施工[4]。

4.6预制构件间的现浇混凝土节点钢筋施工

首先,现场现浇部分和预制构件的连接点位设置的钢筋材料要使用封闭箍筋的处理方式,现浇点位钢筋材料的加工难度较大,为了完成钢筋施工的有效处理,现场技术人员可以使用BIM技术辅助现浇结构中的钢筋设置排布,这样一来能够对工程施工人员进行三维立体展示和可视技术交底,确保现场钢筋绑扎处理质量。其次,现场施工人员要注重绑扎处理的实际顺序,一般来说需要先完成第一层结构水平部分的钢筋箍筋处理,随后进行预制墙板的安装,并连接水平方向的钢筋,钢筋要采用机械关联的方式,并设置非受力钢筋结构。

4.7预制构件钢筋套筒灌浆施工

进行预制构件钢筋套筒灌浆施工的时候要注意如下操作要点。首先,由于构件的套筒灌浆处理过程会受到温度的较大影响,因此实际操作期间使用的灌浆的材料类型跟现场温度有关,主要分为普通灌浆材料和低温灌浆材料两种。如果是在寒冷的季节进行套筒灌浆操作现场必须使用低温灌浆材料。现场使用的灌浆材料配置完毕之后要交送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成分分析,必须根据建筑构件使用需求选定配置参数,不得根据施工经验直接进行灌浆液配置,现场钢筋套筒灌浆施工原理(如图1所示)。其次,套筒灌浆液通过专业检测之后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分仓处理,分仓结束后要进行密封储存,在构件的外侧部分要安装PE条,安装不得出现偏差,确保分仓质量,避免后续出现漏浆等问题。参与套筒灌浆施工操作的技术人员要提前参加专业培训,并且持有相关技术证书才能上岗。第三,如果施工是在冬季进行,现场使用的灌浆材料需要再次进行质检处理,且灌浆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温度控制,现场要采取有效温控保护措施,并安装温度检测设备,对于上下顶板位置、楼梯口位置、门窗部分以及电梯口等位置都是重点保温区域,施工人员要做好封堵处理,并且根据冬季施工的工期时长设置热工系数和构件保温装置的实际厚度。现场使用保温或加温设备的时候要注意控制最高温度,温度要控制在15℃以内。

5质量控制措施

第3篇:装配式建筑技术优点范文

关键词:装配式结构 建筑产业化 产业链 技术创新 集成住宅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036-01

当前我国实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目的是提高建筑总体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适应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需求,其基础是搞好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化、社会化大生产,而搞好工业化生产的前提是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高体系集成配套的水平,提升产业链上的联动服务水平。

近些年来,国内的建筑科技交流空前频繁,信息扩散速度加快,范围加大。装配式建筑结构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国在装配式建筑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在逐渐升温,截止目前住建部已批准50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并成立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联盟,为推进建筑产业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据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装配式住宅分公司总工程师李哲龙介绍,“通过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解决影响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不断提升行业竞争力。”

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建筑产业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目前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在积极探索与推进。笔者从产业化建筑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协作角度考虑,提出以下七个方面开展技术创新,逐步夯实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支点的科技支撑。

第一,结构体系设计。新型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研发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更是满足建筑产业化发展不同需求的基本保障。通过结构体系的技术研发与创新,为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居住空间要求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第二,节点、接缝连接技术。相比传统现浇建筑结构,装配式结构存在大量的节点、水平接缝、竖向接缝连接,这些连接是结构的薄弱环节。例如装配式框架结构中梁与柱;装配式剪力墙中水平接缝、竖向接缝连接均需要从其抗震性能、物理功能等方面考虑,并和抗震设计规范的“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相吻合,从而保证装配式结构体系的整体性能。

第三,施工工法。装配式建筑结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施工工法上,诸如具有施工速度快,对环境影响小,受环境制约小等特点。装配式结构涉及复杂工况下构件的吊装、翻转、就位、固定等施工技术、安全施工措施与防护标准的制定、构件校正技术等环节,如何提升施工效率、进行安全施工,对有效缩短施工总工期,实现住宅的高效节能,低碳环保起到决定性作用,也是能否真正实现绿色工地和绿色施工的重要保障。

第四,部品生产。部品生产不仅要考虑自身设计能力的发展,更要注重与结构设计及施工协作联动,共同推进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发展,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确保部品构件的高精度,开发更高精度预制混凝土模具是部品生产的前提和关键技术,河北雪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立宁说,“无论是从成本角度、生产效率还是构件质量方面考虑,模具设计是关系到工业化建筑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另外各类预埋件的精确定位技术、流水线自动化生产技术、特殊施工工艺的自动化技术及部品标准化、模数化、通用化生产技术均需要不断提升科技水平,为降低施工综合成本、确保部品构件质量奠定基础。

第五,新型建筑材料研发。新型建筑材料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反之也将推动新型建筑材料业的发展。产业化建筑必将围绕新型建材的使用而全面展开,建筑产业现代化对新型建材从规格、质量、性能上都将提出新的要求,建材质地要采用密度小、易加工、方便运输、易成型的新型建筑材料,这就要求建材行业必须进行相应的技术研发、设备改造,不断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建材生产的技术与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技术含量,由粗制产品向精细加工的半成品、成品方向发展。

第六,软件开发。据住建部印发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指出,“加快推广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ldeling)、协同设计等技术在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软件开发,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生产技术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据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高春荣介绍,加强适用于装配式结构设计、施工、管理的软件技术研发,将为装配式结构的技术进步和推广应用注入强劲动力。

第七,住宅集成技术。集成住宅是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满足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必然选择。发展住宅集成技术主要是围绕结构主体、围护材料、室内装修及设备安装进行,是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最大瓶颈。据唐山中材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巩俊贤介绍,目前困扰集成住宅的问题包括集成住宅设计缺乏标准、围护材料需要轻质高强、工业化的建造模式,只有解决瓶颈问题,才能更好体现装配式集成住宅的优势与市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作用。目前我国建筑生产方式正发生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变化,产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建筑产业化科技创新的同时,适应市场导向需求,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全面提升建筑产业链的服务水平和科技含量,逐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制度和互惠政策,使得各方优势资源(人、物、信息)有机衔接,提高科技研发效率和速度,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据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表示,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日趋明显,各地政府的热情也逐渐高涨,建筑产业化正步入发展机遇期。通过建筑产业链协作与产业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提升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与科技含量,推动产业化建筑整体水平上台阶,发展符合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和环保要求的建筑产业化成套技术与建筑体系,促进产业化建筑生产、建设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提升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秦珩.万科北京区域工业化住宅技术研究与探索实践[J].住宅产业,2011,131(6):25-32.

[2] 樊骅.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技术应用[J].住宅产业,2011,131(6):19-24.

第4篇:装配式建筑技术优点范文

【关键词】深基坑;减震;节能;装配式建筑

一、建筑深基坑技术

深基坑施工技术主要分开挖和支护两部分技术。深基坑开挖在城市建设中主要因场地原因,主要是逆作开挖技术。

主要施工程序:1)施工降水、2)利用基坑支护的地下连续墙和桩板挡墙作为围护结构、3)采用大型旋挖钻机进行桩基施工、4)浇灌基础混凝土,同时设置竖向钢管或型钢支撑柱、5)开挖第一层土,现浇梁板(墙)结构,形成第一道水平支撑、6)继续开挖下层土,露出立柱及立柱钢筋安装、7)外包立柱及梁板混凝土浇筑,形成第二道水平支撑、8)基础开挖底层土及浇筑底板。

逆作法施工深基坑技术的优点是:节约施工场地,利用基坑围护结构作为结构挡土墙,结构水平支撑作为内支撑,安全性高,成本经济。缺点是:竖向钢柱与梁板、梁板与侧墙连接的节点难处理,墙体分段浇筑,施工缝防水处理性差。

综合分析,深基坑的逆作施工技术已颇为成熟。

二、基础主动减震技术

目前,我国不少已建和在建的高层建筑位于强震地区,面临严重的地震灾害威胁。汶川和玉树地震启示:传统以"抗"为主的结构抗震设计的房屋基本都无法继续使用,几乎都不能修复。抗震规范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结构安全的要求。随着土木工程、地震工程、材料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控"为主的结构减震技术应运而生。主要原理是在结构的某些部位,安装特定参数的装置,如橡胶隔震支座、各种耗能器、质量调谐装置等,用来"阻隔"地震波向上部结构传播,改变结构体系的动力性能,或消耗输入结构内的地震能量,从而达到减震的目的。

隔震支座安装工艺:1)承台、底板施工(隔震支座下支墩与承台、底板分开施工)、2)隔震支座放样,绑扎下支墩钢筋、浇筑混凝土、3)安装隔震支座、4)施工上支墩钢筋及混凝土。其中叠层橡胶隔震技术已在昆明新机场航站楼成功运用。

三、装配式结构技术

在二十世纪末期,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桥梁道路、水工建筑、大型容器等工程结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预制混凝土结构已经在全世界普及。但在国内,也一直未在住宅建筑使用。相比之下,装配式结构技术在德国和日本已经普遍应用于住宅工程,实现了建筑业的工厂化发展。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施工方便,模板和现浇混凝土作业很少,预制楼板无需支撑,叠合楼板模板很少。采用预制及半预制形式,现场湿作业大大减少,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减少施工扰民,更可以减少材料和能源浪费。

2.建筑速度快,对周边工作生活影响小。

3.预制结构工期短,投资回收快。由于减少了现浇结构的支模、拆模和混凝土养护时间,施工速度大大加快。从而缩短了贷款建设的还贷时间,缩短了投资回收周期,减少了整体成本投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4.装配式建筑在设计和生产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建筑废料,变废为宝,以节约良田和其他材料。近年来在大板建筑中已广泛采用粉煤灰矿渣混凝土板墙,在砌块建中已广泛采用烟灰砌块等。

5.在预制装配式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和现代化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建筑工业的工业化大生产。工业化劳动生产效率高、生产环境稳定,构件的定型和标准化有利于机械化生产,而且按标准严格检验出厂产品,因而质量保证率高。

目前,国内建设行业也在积极推进装配式技术的发展,各省市建委也在编制相应的设计及验收规范,并进行工程试点。重庆市建设委员会也于2014年7月1日由重庆市设计院主编的《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J12683-2013,同年8月1日《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结构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为我市工程建设推荐性标准,编号为:DBJ50/T-192-2014。政府给出优惠条件大力扶植预制构件厂的建设。具体工程项目试点: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迁建项目(二期)宿舍楼项目在2015年6月已进行设计招标,建委也对装配式设计工程的承建商补贴500元/m2。这必将进一步推动装配式技术的发展,进而实现建筑施工的工厂化。

四、新型材料建筑节能技术

1.节能墙体的应用

我国传统围护结构墙多为无机材料组成,如砖石砌体、混凝土、水泥砂浆等,如今为了节能保温的需要,引入了大量有机保温材料如模塑聚苯乙烯泡沫板、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硬泡聚氨酯等,因为这些有机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要比传统墙体材料的保温性能强,所以有机保温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中广泛应用,形成了一种无机材料与有机材料复合墙体。这样就对施工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最新发明的新型环保阻燃蜂窝复合墙体材料是利用煤渣、水稻秸秆等废料生产而来,其是将废料同水泥、粘合剂经过混合搅拌压缩而成,该种节能砖既减少了废物排放又能实现清洁生产,同时其具有能耗低、重量轻、所需钢筋水泥量小等优点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节能屋面的应用

通常屋面保温是将容重低、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有一定强度的保温材料设置在防水层和屋面板之间,按此种正铺法,可选择的保温材料很多,板块状有加气混凝土块、水泥或沥青珍珠岩板、水泥聚苯板、水泥蛭石板,聚苯乙烯板、各种轻骨料混凝土板等;散料加水泥等胶结料现场浇注的有珍珠岩,蛭石、陶粒、浮石,废聚苯粒、炉渣等;采用松散料直接或袋装设置在尖顶屋面下或吊顶上部的有膨胀珍珠岩、玻璃棉、岩棉、废聚苯粒等;现场发泡浇注的有硬质聚氯脂泡沫塑料和粉煤灰、水泥为主料的泡沫混凝土等。反铺法主要将防水层置于保温层以下,可有效保护防水层,方便施工检修,但由于造价较高,住宅建筑尚未大量使用。

3.其他方面的节能应用

现代建筑中主体材料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等,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而言提高其强度和耐久性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则是节能的重要途径。因此新建的绿色建筑应采用高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为出发点,试验证明,6层以上的钢混结构中受力钢筋使用HRB400级或以上钢筋、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采用C50或以上等级的混凝土,建筑物的强度、耐久性及使用寿命可大幅度提高;钢结构由于具备自重轻、高强度、施工取土量少等系列优点,同时使用钢结构有利于环境保护并且其建筑材料回收率高。因此,在今后建筑中应广泛采用钢结构而取代原来的钢混结构。

五、结束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研发并有效利用适应我国国情的建筑施工技术是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的关键, 深基坑技术、结构减震、装配建筑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均代表着建筑技术向"节地"、"节材"、"节能"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子江,黄恒栋.夏热冬冷地区小城镇住宅屋面节能技术措施研究[J]. 节能技术. 2006(05)

第5篇:装配式建筑技术优点范文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传统建筑;预制

引言:或许,我们都不会相信中国的房屋会从工厂里“制造”出来,而不是采用传统的方法“建造”出来。“制造”和“建造”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所谓装配式建筑就是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厂里预先做好,然后运送到施工现场组装而成的。

与传统的建筑施工方法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质量好、效率高、施工快等优点,克服了传统建筑生产效率低、施工速度慢、建设周期长、劳动强度大、材料消耗多等缺点。因此,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施工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成为现代建筑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一、概述:

所谓装配式建筑就是把预制的构件在工厂里预先做好,然后运送到施工现场组装而成的。它采用最新的冷压轻钢结构以及各类轻型材料组合房屋的各个部分,使其具备卓越的保温、隔音、防火、防虫、节能、抗震、防潮等功能。其按照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砌块建筑、板材建筑、盒式建筑、升板和升层建筑和骨架板材建筑五大类。

二、特点:

1、装配式建筑的主要构件都是在工厂里预先制作好的,然后运送到施工现场,采用机械化的吊装方式进行组装而成的。它的施工可以与其他专业的施工同时进行,避免了传统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等工序和雨雪等天气因素的影响,导致施工周期的延误。因此,装配式建筑具有建设周期短、施工速度快、冬季可施工等特点。

2、传统建筑的内外表面都会根据外观需求进行装饰装修,但是建筑物外表面由于常年遭受风、雨、雪等自然灾害的侵蚀,内表面由于常常遭受人为等因素的破坏,其粉刷的涂料和铺贴的装饰瓷砖都会出现严重的褪色和色差。装配式建筑都是采用定型模板平面施工作业等进行预制构件大框架化的制作,对于门窗、装饰等具有特殊要求的构件,常常采用模具加工、机械喷涂和烘烤等工艺一次成型,既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又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并能够有效的降低材料的耗损。

3、由于装配式建筑的自重要比传统建筑的自重轻,因此,装配式建筑对于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也降低了。工厂预制好的建筑构件运送来后,在施工现场的工人们便可以按照施工图纸的设计要求进行现场组装,工地上再也不会出现过去那种大规模的湿作用情况了。因此,装配式建筑具有施工精确、质量保证、劳动力降低、安全环保、成本降低等特点。

4、目前,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常常具有承重墙多,开间小,房间内部的空间无法灵活分隔等弊端,而装配式建筑就克服了这些弊端,其可以根据居民的需要,利用轻质隔墙,灵活划分房间的开间尺寸,方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需求。除此之外,装配式建筑还具有节能、隔声、抗震等特点。

但是,装配式建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由于需要做防腐防水防火处理,建筑整体造价较高;构件易出现开裂、透风、冷桥等现象;构件节点之间连接要求高,施工质量要求高,对洞口开设的限制较多等缺陷。

三、应用:

装配式建筑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发展较为领先。从20世纪初,美国和加拿大等一些北美国家就开始研究和应用装配式建筑了,并成立了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协会(pci)长期研究和推广装配式建筑。之后,该协会又出台了许多关于装配式建筑的规范和标准,进一步促进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应用更为普遍。在大面积的工程实践中,装配式建筑充分发挥了其优越性,体现了质量好、效益高、经济耐用等优势。

装配式建筑在日本的发展已经达到世界超高水平了,日本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建筑相关标准和规范也很完善。日本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应用中,将装配式建筑应用到地震区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在几次突发地震中,装配式建筑充分发挥其抗震性的优势,保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更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欧洲是装配式建筑的发源地,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欧洲国家对于装配式建筑的认识起步较早,通过不断的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施工方法上

有了较为完善的思路,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并编制了一系列装配式建筑的工程标准和应用手册,其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和了解装配式建筑了,60年代初人们开始初步研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方法,并形成了一种新兴的建筑体系。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可谓达到鼎盛。但是由于装配式建筑存在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加之我国当时的设计水平和施工水平有限,跟不上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求,直到20世纪90年代,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应用才算真正的大面积普及,但是在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研究上还是存在局限性,导致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发展较为缓慢。

结语: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施工方法,其很多优点都是传统建筑无法比拟的,但是装配式建筑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因此,在现代建筑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和思路,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研究和发展装配式建筑,使其成为现代建筑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为现代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舒适安全、绿色环保的居住空间,促进现代建筑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湘洲.发展装配式建筑.中国建材[j].1999,2.

[2]马军庆.装配式建筑综述.黑龙江科技信息[j].2009,8.

[3]蒋勤俭.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建筑技术[j].2010,12(41).

[4]张驰,李晓林.浅谈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与发展.辽宁建筑[j].2011,5.

第6篇:装配式建筑技术优点范文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

(1)建筑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四化一改);工业化建筑的类型。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1.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1 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1.2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

3.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7篇:装配式建筑技术优点范文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新晨

第8篇:装配式建筑技术优点范文

关键词:建筑;装修施工;技术优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建筑装修工程中,建筑装修施工技术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技术标准、施工与验收规范,科学有序的开展技术管理工作,以营造良好的施工技术管理氛围,确保工程项目验收符合国家与地方的相关验收标准,并在确保施工安全和满足施工进度的同时提高工程质量。但目前我国一些建筑装修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尚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所以建筑装修施工技术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

1优化技术管理的意义

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做好基础工作,既要全面又要重点控制。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落实,分工协作力求最大程度为工程施工提供服务。当前施工竞争日益激烈,技术管理水平所反映出的竞争势力也较为突出。不少企业,尽管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但由于技术管理的薄弱,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而在竞争中却处于被动的境地。由此可见,优化建筑装修施工技术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运用企业建立的ISO质量管理体系,科学有序的开展技术管理工作;②保证施工工艺水平的先进性;③加强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技术管理素质和技术能力,有利于施工方案的优化和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④有利于结合工程实际开展技术改革和技术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新的施工方法;⑤创造更多的建筑装修工程精品;推动我国建筑装修行业更上一层楼。

2优化措施

2.1结合实际不断优化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①按企业已认证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要求找出企业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不足,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跟踪改进;②在深化设计方面结合企业实际强化设计部,按工程的需要配置设计师,对总装修图进行深化设计,而且深化设计必须充分体现总装修设计风格;③按技术规范管理制度的要求配置相应的岗位,并将各岗位职责明细化;④根据施工阶段合理调配人员及其分工;⑤基于提升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需要,定期开展基础性和专业性的培训工作,基于安全的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⑥基于储备人才的需要引进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确保技术管理层发展的持续性、先进性。

2.2不断优化建筑装修工程整体管理制度

①注重工程施工技术规范、标准、规程、技术文件的落实与完善,按企业的质量体系要求不断提升技术管理团队和完善技术管理责任制,确保各技术岗位均配置相应的技术管理人员,预防和避免施工责任不明确或无责任情况的发生,使技术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发挥出来;②注重质量技术交底工作与技术档案的管理与落实,施工前必须熟悉图纸,进行图纸会审,施工图纸未经会审不能施工;③为预防盲目施工,质量技术交底工作必须分级进行,关键工序、特殊工序要进行重点的质量技术交底。

2.3基于环保理念优化材料采购方式

在经济社会的潮流中,一些建筑装修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很多关键性问题。建筑装修施工企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实现资源节能型、社会友好型企业的发展目标,维护社会利益,保护好周边环境。①施工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应以有利于环境改善,绿色采购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把采购环保的设备和材料变成自觉行动;②注重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环保意识的提升,加大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力度;③引入环保理念,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采购环保的建筑装修施工材料。

2.4基于进度需要优化施工资源配置

施工资源配置合理与否是工程能否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为了按施工进度计划,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就应该针对工程的特点进行方案对比优化施工资源的配置,考虑人力资源、施工机械的配置,施工工序安排、材料的供应等,保证各工序衔接合理满足进度要求,保证施工安全、保证施工质量。

2.5基于施工文明化优化施工现场管理

以施工文明化为前提的施工现场优化管理应包括一下几个方面:①优化施工作业管理;②优化施工质量管理;③优化物资流通管理;④优化施工安全管理体制;⑤优化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⑥优化岗位责任制的职责落实。

通过优化六大施工现场管理内容,达到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目标。因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始终以市场主导企业发展方向,以业主需求为中心,为业主提供满意的建筑装修产品;②杜绝施工过程中出现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和原材料浪费的现象,确保施工作业始终在阳光下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施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益;③不断优化人力资源,注重全员思想素质、专业水平的提高;④实施定额管理制,既降低物耗也减少能耗,确保原材料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控制好工程成本;⑤以发挥综合管理效益为宗旨,不断优化施工现场作业的协调性,确保现场投入控制的有效性,实现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⑥施工作业均衡化、标准化、科学化,从而提高施工作业效率水平;⑦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确保施工现场在安全的施工环境中,高效、保质。

2.6基于工程变更加强技术文件管理

在整个建筑工程中,工程变更的影响不可小觑,工程变更参考应作出有利于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考虑,并妥善保管修改的文件,以确保有效的完成档案管理工作,因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对于工程竣工图上没有的项目和增减的工程数量应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不得遗漏有关任何技术数据;②仔细核查进度验收资料,这是因为工程各施工环节关系紧密,如果同一实体各工序资料日期对不上,这就给后期的资料整理增加了难度。因此在填写进度验收资料过程中必须高度认真负责、及时准确、规范,并要由项目负责人监督和把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对建筑装修中施工技术的管理具有显著的意义和作用。不仅能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更是促进我国建筑装修行业发展的需要,还是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的迫切需要。为此,作为建筑装修施工企业,应结合市场的大环境不断优化企业管理体系;并不断优化建筑装修工程整体管理制度;基于环保理念优化材料采购方式的同时基于工期需要优化施工资源配置;基于施工文明化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同时基于变更需要优化技术文件管理等一系列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优化措施,使企业走向不断改进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芮峥渊.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的探讨[J].讨无线互联科技,2011,(09).

第9篇:装配式建筑技术优点范文

关键词:智能 电气 集成 优化

中图分类号:TM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23-01

1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概述

智能建筑支持平台的建设需要适用的建筑电气技术做支撑,随着智能建筑概念的推广,建筑电气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学科的范畴,在内涵与外延方面得到了深入地发展。现代建筑电气技术关注的焦点领域包括如下方面:弱电系统的安全保护,如屏蔽、防雷、滤波、接地等技术;建筑照明系统的发展和完善;电、热、水、暖等供应设备的设计、安装和监控;智能建筑电气技术是设计弱电系统设备的前提,是智能建筑平台实现的基础,这些技术包括抗干扰技术、电源技术、防谐波技术、防雷与接地技术、防静电技术、屏蔽技术、布线技术等诸多方面。

作为智能建筑的核心技术之一,建筑供配电系统对电压稳定有效、电流容量大、电路安全等标准要求较高,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近年来,建筑供配电系统技术不断更新,也引进了很多新的设计理念。比如,智能建筑使用的光源拥有多种技术,光色好、发光效率高以及显色指数高是目前建筑光源发展的新趋势,为了应用于不同场合,推出了场致发光器和节能型气体放电光源。考虑智能建筑配电系统,比如安全防范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系统等容易受到电火花、雷电、电网瞬变和电磁脉冲的干扰,所以各种抗干扰技术,如接地、防雷和滤波技术取得了长足进展,推出了诸如漏电保护器、剩余电流监视系统等抗干扰设备,极大地保护了智能建筑中的人身安全,提高了智能建筑供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智能建筑中体现电气技术的重要性

智能建筑离不开建筑平台,需要集成各种电气技术,诸如防谐波技术、电源技术、抗干扰技术、防需与接地技术、防静电技术、布线技术、屏蔽技术等。电子和和微电设备复杂是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最大特点,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设备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差,如微电子设备耐受电压通常不到1.5V,而电子设备耐受电压为最大也为 5V。当缆线等智能弱电子设备遭到电磁干扰或遭受雷害时,智能建筑弱电子设备、布线和网络必然会遭到电磁干扰和过电压和的危害;大量的经验案例表明,谐波和电磁干扰和对智能建筑布线系统的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需要诸多电气的技术的综合集成。以河北省秦皇岛市广播电视中心大楼为例,电视中心大楼具有典型智能建筑的特征,楼高21层,地下1层为10kV配电室,包括有线电视网络机房、微波发射机房、电视播出机房等重要设备,同时为各层办公设备、办公室照明、电梯、空调等供电。大楼采取联合接地方式的配电系统,从下一层配电室通过电缆引出至各楼层配电间,保证通信网络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和计算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

3 职能建筑电气设备优化技术

(1)电气设备整体优化。

智能建筑中的电气设备主要是由中央空调末端设备、中央空调冷热源机组、发电机组、高低压配电设备、综合布线系统、给排水设备、照明设备、电梯等楼宇电气系统和楼控系统平台、安全监控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一卡通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程控电话交换系统等子系统组成。集成优化是智能建筑的核心和关键,首先在设计阶段,就应将集成优化考虑到整体方案设计中,通过系统集成,将智能建筑的各个子系统有机整合在一起,改变传统独立设计各子系统的弊端和不足,从而节省建设投资和降低运行费用,最终为业主提供高效服务。

(2)集成优化的技术。

①中央空调能量自动调节。

传统的中央空调主机的调节性能较差,无法根据环境温度以及空调使用面积做出相应调节。中央空调系统的输出能量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通过智能化的中央空调能量调节系统,可以根据使用面积、环境温度和内外温差自动调整最佳的输出能源。如果外部环境温度稳定或室内空调使用面积减少时,可以自动设定输出能量,这样可以极大地节约了、电能。在换季过程中,通过智能化中央空调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可以极大地节省运行能耗,加大对自然冷热源的利用效率,根据有关统计,智能化中央空调系统可以节能30%以上。

②中央空调系统、发电机组和配电设备的优化配置。

在一幢建筑中,电气设备主要由中央空调末端设备、中央空调冷热源机组、高低压配电设备、照明设备、发电机组、给排水设备和电梯等组成。有关统计数据表明,通常建筑电气投资在智能建筑总投资中占将近40%,而中央空调系统、弱电系统和发配电系统则占了智能化建筑电气系统总投资的绝大部分。所以,合理配置这部分的资源,能极大降低建筑电气设备的投资和成本。

③建筑电气设备和智能化系统的无缝集成。

新型的智能建筑电气系统通过建筑电气设备与智能化系统的集成,使建筑电气设备除了具备传统建筑电气设备的一般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使得建筑电气设备内置了智能化控制系统,并具备开放式现场总线的接口,成为真正的智能建筑电气设备。这种集成优化给系统带来的好处,首先是建设过程简化。在采用了这种集成优化的方法后,只要完成了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也就完成了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的管理系统的安装,不需要在施工现场二次安装传感器、执行机构、控制器等,只需要将网络接通即可进行集中管理,从而有效降低了系统的造价。更重要的是,由于智能化系统和建筑电气系统是由同一标准设置的,并采用建筑电气总包方式完成,因此,自控系统对建筑电气设备的运行需求和工作程序以及对建筑电气系统的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符合设备的运行要求,使建筑电气设备的运行始终保持在最优化的状态。

④智能建筑电气设备集成化建设。

要使智能建筑有较高的智能化水平和投资效率,对智能建筑做整体的规划设计和对建设过程的全面综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智能建筑由于各专业和各子系统分步建设,存在着质量难以控制、协调难、周期长、浪费大等问题。新型的智能建筑的集成优化规划和建设方式,打破了各自为政的建设方式,将整个建筑的各个机电系统和智能化系统视为一个大系统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并对系统的建设进行全面综合管理。这种建设方式在各系统安装工程管理、进度协调、管线综合管理、工作面协调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大大减少了协调的工作量、工作周期和工作中的浪费,使工程可以顺利进行。

⑤智能建筑电气设备优化节能。

根据有关统计,精确控制温度所带来的电能的节约在总能耗的18%以上,如果再加以优化运行方式以及对照明、电梯等系统的自动控制,由此所带来的能源的节约将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会给国家和用户带来较大的利益,同时也为智能化建筑电气产业领域带来更好的发展空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