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

第1篇: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是继续厮杀,全力争夺“红海”市场份额,还是调整战略,寻找党报经营的“蓝海”市场?这是搞活党报经营的基本思考。而只有认报自身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发现党报经营的“蓝海”。

真正的奶酪:在于市场化

根据差异化战略的思路,应该认识到,党报的优势在于权威性和公信力。经营优势也当以此发力。党报的机关报属性先天地给了党报特殊的话语权,被赋予了权威报道、主流新闻和舆论监督方面最大的优先性和独有性。这就为党报广告紧跟时代政令,提炼策划主题,实施广告宣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可塑材料,如“跨越式发展报告”、“50强乡镇龙虎榜”等主题在《郑州日报》2007年的广告营销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时政新闻、重大财经新闻、社会热点问题方面,党报同样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信息源优势,这就决定了党报的核心读者是各级领导者、决策者,各层面的管理者、投资者、经营者和研究者等,也就是说,广告传播的核心受众是在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走势中起决定和重大影响作用的高端群体,这一点弥补了党报发行量少的不足。因此党报广告市场定位在高档消费品、品牌类产品、公告和银证保险类等高端消费产品,从而利于实现精准传播,这不可不谓党报广告推广优势。

另外,制度优势对党报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有直接的正面影响,它的价值运用得当的话,可以很好地体现在党报资源和市场资源的完好对接上,进而实现党报广告策划的排他性,比如党报利用制度优势参与政府组织、行业主导的展会、开幕式等,以竞争优势体现排他性。由此产生的品牌价值和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利用该优势,党报还可以开展行业形象调查、品牌知名度调查、强势行业展示等,凭借独有优势和排他性,使党报在媒体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先甚至垄断地位,在广告客户选择中由“可选”提升为“必选”。

由此可见,党报的发展优势或曰发展空间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更不是都市报广告主力推广“剑指之处”,而是充分利用党报的政务宣传职能,通过策划等手段和渠道将其市场化,并采用不同的价格体系、广告品种设计等灵活多样的盈利模式,实现党报广告效益的最大化。

党报的绿洲:党字招牌,创新为王

就目前还在党报经营中占绝大部分比例的版面广告经营来说,打好“党”字招牌,以创新思路领航营销,寻求突破,这无疑是通往党报广告绿洲的必由之路。

最现实的途径是实行价格双轨制,对党报广告份额中志在必得的公告类、形象类可以执行较高的折扣,对品牌类广告可以执行较低的折扣,通过执行价格的降低来提高其性价比。2007年以来我们的实践证明,价格双轨制执行起来较麻烦,管理难度较大,但增量效果很好。

其次,版面广告结构的改变势在必行。目前,党报尤其是多数地市级党报还是沿袭单纯以广告为支撑的传统经营模式,收入来源结构单一,一旦出现宏观经济发展上的“风吹草动”、政策因素的风云变幻,就会出现“伤风感冒”,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根据房产不动产的行业局限和受政策面影响较大的情况,调整版面广告经营目标,不把房产广告作为支柱,适当缩减在计划中的比重,特别是重点控制医疗广告数量,有计划地开发汽车广告市场,同时加大政务广告及金融和其他商业类广告开发力度。通过对广告形势的“预判”,主动、灵活、有计划地调整版面广告结构与布局。

再有,理念创新、策划创新、产品创新等都应该是党报版面广告的创新方向。创新理念,从政府行为中走出来,更贴近市场和生活,开发、培育政令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广告源,如参与招商、土地招拍、组织参与大宗团购等。创新策划,把党报优先得到的政治时事、经济大事、政府中心工作等及时融汇在党报广告策划中,体现主动意识,实现创新收益。对于受政府行为影响较大的重点行业,党报的影响力足以构成报纸广告效果的强大竞争优势,利用这个优势,做足集团客户大额开发的文章,尤其是大品牌的推广、大宗消费品的展示,党报是广告客户争夺高端市场份额、高层次、高回报的上佳运作平台,所以有针对性地对广告大客户卖创意、卖服务,培养稳固的大客户广告源,这不失为提高党报广告收益的一条捷径。而产品创新,既能满足客户的投放选择,也是对自身媒体资源开发的一种尝试。同时,为客户提供丰富多样广告的产品,必然提高客户选择党报投放广告的积极性。

广阔的“蓝海”:多元经营,宽度发展

除了这些围绕版面广告的创新,党报还须优化经营结构,引入先进的经营模式,盘活经营格局,运用多元化整体经营思路,分解党报报纸广告经营的风险与压力。随着党报经营多元化浪潮的来临,“以报为主,多元发展”的崭新战略思路正为越来越多的党报经营者所用,这正是做大做强报业集团的“蓝海”。

多元化是对报纸主业经营的合理补充与必要延伸,也是对主业领域的深度开发。这包括通过报纸已有资源进行主业延伸版外创收,如开发新兴媒体进行多媒体组合创收;通过提高报业经营链条上各环节的附加值做出相关延伸,如利用党报广告制作、设计、资源优势,进入会展业的经营延伸;或通过资本手段完成完全意义上的不相关跨行业延伸,延伸到了报纸与广播、报纸与电视、报纸与期刊、报纸与企业之间联合办报办刊,延伸到不仅是本地媒体的合作,而且还有跨地区的合作,真正做到跨行业、跨媒体、跨地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在广告经营组织方面的创新更是报纸经营的一个亮点。如杭州日报报业集团

针对报业市场的新变化,在经营领域进行大胆改制,成立了以自然人身份参股的传媒公司,承担报纸经营,还自主开发了DM杂志,进行会展策划等,并在一些新兴传媒上进行探索。

第2篇: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所谓“抱团取暖”,是对我国报业市场当下的困境和解决思路的形象描述。在传统的营收格局中,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是报业营收的主要来源。然而,根据CTR媒介智讯的统计数据,自2012年以来,我国报纸广告收入连续两年呈现负增长(2012年同比下降7.5%,2013年同比下降8.1%),累计下滑达到14.99%。①在报业发行市场方面,全国报纸零售发行量也呈现下滑趋势。根据世纪华文SIS报刊发行监测数据,2013年上半年,全国报纸零售量环比下降8.87%,达到历年下降最高值;2013年11月底,环比下降2.16%,同比下降10.56%。②其中都市报的下降最明显,根据全国60个城市的监测数据,2013年都市报销量降幅达到14.8%。③由于广告收入的持续缩减和发行市场的持续下滑,我国报业传统的收入格局难以维系,以广告收入为主的盈利方式难以支撑报业的生存发展。

2014年上半年,这一情况进一步恶化。根据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央视市场研究(CTR)媒介智讯联合的《中国报纸广告市场分析报告》相关数据,2014年1~6月,传统媒体广告累计增长了0.9%,比前5个月有所回落。具体来说,电视增长1.9%,广播增长13.1%,户外增长7.5%,报纸下降13.2%,杂志下降7.6%。6月正值巴西世界杯期间,尽管不少报纸出专刊加强世界杯报道,但世界杯对报纸广告并无任何拉动作用。6月报纸广告按刊例价格统计环比下降了5.2%,同比降幅也达11.6%。④

如果说“抱团”是报业面对“寒冬”的反应,那么跨界经营则是“取暖”的具体方式。10月19日成立的报商联盟明确将跨界经营作为宗旨和目标,20日成立的文化产业(演艺)联盟更是将跨界的方向直接指向演艺行业。“跨界经营”在管理学中被称为“非相关多元化战略”,主要指集团或整体多元化,即在传媒集团中增加与集团原有的产品或事业部几乎毫不相关的新业务。⑤非相关多元化是以投资回报率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它打破了行业之间的界限,意味着企业拓展业务过程中可能进入任何一个前景看好的行业,也会面对来自不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传媒集团的非相关多元化发展并非新鲜事物,国内多家报业集团都已经进行过非相关多元化发展的实践。

我国报业产业化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传媒业由于无法在本行业内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规模,就开始了以非相关多元化为主导的市场扩张。但总体而言,非相关多元化所占的比重不大。⑥那么,此次报业再次提出进军非相关多元化,其实是对互联网普及率提高以及经营形势不断恶化做出的积极反应。

面对变化了的市场竞争环境,报业集团在新一轮的跨界经营中会有哪些核心优势与不足,或说在新的资源竞争环境下,报业传统业务中积累的哪些资源和经验可以扩散到其他行业的竞争中,而哪些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是当下跨界经营需要厘清的问题。

当前我国报业跨界经营的优势

1.传播层面:融合发展格局下的品牌传播优势。报业的传统盈利结构是以广告为主,报纸先将信息售卖给读者,获取读者的注意力资源,然后再将读者的注意力资源售卖给广告商,从而获得收益。报业自有的传播渠道优势十分明显。这一点从报纸的市场覆盖率可以体现出来,在世纪华文SIS的统计数据中,2013年我国各地区报纸平均市场覆盖率仍达到85.45%,平均实销率79.75%,特别是都市报,虽然发行量出现下滑,但零售市场的覆盖率仍保持在90%以上,实销率保持在85%以上。⑦可见,报业在各地区仍然有着很强的读者覆盖能力和市场影响力。

在近些年的集团化发展中,几乎所有的报业集团已经不再仅仅经营报纸。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报业还将业务拓展到了新媒体领域,建设了自己的网站、微博等。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许多报社开始运营自己的微信订阅号。报业具有传播渠道,积累了丰富的注意力资源,可以从原来的“将注意力卖给他人”变为“将注意力留给自己”,整合传播渠道优势,用以推广新的服务或产品。报业的这一优势,可以节省新的业务(服务或产品)在推广过程中购买广告带来的成本。同时,广告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广告与媒体内容匹配程度的影响,内容匹配背后的逻辑是产品目标市场与媒体受众相匹配。对内容的把握是媒体行业的“看家本领”,报业集团在推广自身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将广告与内容相匹配,进而做到广告与受众群体相匹配,做到精准营销,提高营销推广效率。

此外,跨界经营也是报业对目标用户价值的全面开发。以网络用户的网络应用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报业融合为进入其他领域带来的用户关系资源优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的报告显示,网络用户的网络应用主要包括信息获取、互动、网络娱乐和电子商务四大类,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信息获取,但增幅最大的则是电子商务。以信息服务为切入口,为用户创造始于信息获取,而最终指向电子商务的网络服务价值,是互联网经济的基本利益地图。依托既有用户关系网络,不仅挖掘用户传播层面的价值(对于报业而言,是指发行与广告收益),而且扩展到用户全面价值的挖掘,这是报业跨界经营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新特征。

2.官方背景:主流媒体雄厚的关系资源。关系资源是指企业因为与顾客、政府、社区、金融机构、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个人或组织之间具有良好的关系,从而获得了可以利用的存在于企业外部的资源。作为官方媒体平台,我国报业不仅有良好的品牌形象、高信任度的传播关系,还与地方政府、社区、金融机构等具有良好的关系。同时,由于新闻行业的特殊性,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接触面广、经历丰富,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积累了较丰富的社会关系资源。这为报业获取外部资源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此外,报业做大做强,符合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导向。在200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都提到了推动传媒集团的发展,后者尤其提到了“有实力”这一新型传媒集团的特征。这样的政策背景有利于报业集团获取市场稀缺资源。

3.全国性网络:报业联盟带来的整合优势。前文中谈到的优势是针对企业个体层面的,是每一个报业集团在非相关多元化发展过程中都可以发挥的优势。然而,报业成立商业联盟则是新的举措,通过商业联盟可以促进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商业联盟带来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商业联盟可以打破区域市场的分割,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我国报业市场存在区域分割的现状,传统的报业市场上,基本以行政区划作为依据将市场分割开来。这是我国传媒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国传媒产业大国经济优势难以发挥,呈现诸侯经济的原因。而报业成立商业联盟,则可以整合各区域的市场资源,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

在传统的报纸经营中,报业有各自所在城市作为市场,不同集团、不同城市很难资源共享。然而,报业以联盟的方式经营演艺行业,可以将各城市市场打通,与联盟中一家报业集团合作的艺人或演艺公司,可以利用联盟的资源便利在全国其他城市开展演艺业务,达到“一地签约,多地活动”的效果。多地区统一的大市场将成为报业与演艺公司合作过程中最大的资本。

其二,在非相关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联盟内各报业集团会存在“先进”与“后进”的区分,在实践中走在前列的报业集团会经历试错的过程,也会探索出一些成功的模式,如成都报业集团在资本运作方面就走在了报业集团的前列,再如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打造的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联盟可以帮助报业之间扩散创新经验。据中国报商联盟秘书长、著名媒体策划人陈步春介绍,中国报商联盟将搭建两个平台:一个是交流合作、信息共享的平台;另一个是互通贸易、联合经营的平台。⑧

联盟提供了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的契机,并且能够在整合的过程中创造新的资源。资源协同效应的假设认为,任何企业的不同资源(金融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等)除了各自对企业绩效具有贡献作用以外,还通过相互之间的协同效用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也就是说联盟网络具有资源创造作用。⑨报业联盟可以促使报业在共享资源的同时创造新的资源,从而可以促进报业竞争优势的提升。

报业跨界经营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基于信息传播平台发展新商业模式。非相关多元化是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面临的选择,选择这一战略意味着报业的资源要向主体业务之外的行业投入,也意味着报业资源要素的重新分配。在这一过程中,报业的核心业务面临被削弱的风险。对于报业而言,做好报纸和相关的新闻产品是第一要务。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最初的目标也应该是帮助主体业务更好地发展。报业进行多元化发展的资本基本为报业多年发展的积累,报业的许多资源和优势也都来源于自身的新闻传播业务。主营业务的削弱会对报业的品牌资产造成重大影响,甚至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渠道与平台优势也会丧失。脱离这一基础投资非相关多元化领域,正是此前我国报业经营多元化遭遇挫折的主要原因,而这一波新的非相关多元化业务的进入表现出的一个主要特点,则是报业既有传播资源与社会资源紧密关联。新一轮的非相关多元化在强调高回报和降低风险之间做出平衡,而这正是报业经营能力进化的核心表现。

2.强化职业经理人制度,突出报业投资人角色。不同的行业对于企业的组织形态有不同的要求,传统的新闻传播业务促使报业形成以采编为核心的组织形态。在报业相关多元化发展过程中,由于新业务仍属于传媒行业的范畴,这种形态还能够适应新业务的经营与发展。然而,当报业向非相关行业拓展,这种传统的组织形态便无法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求。报业应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对于新进入的行业,报业本身强调投资者的身份,突出职业经理人在新领域运营的专业作用,不要过多干涉具体的经营策略,要从绩效层面来调节职业经理人的行为与操守。

3.制度规制与激励: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保障。企业竞争的重要方面就是人才竞争,报业在进行跨界经营的实践中,因所涉及的行业不同, 市场规律也不同,仅有报业经营人才是不够的,还需要适合新进入行业的人才。而且,拓展新业务也是一个创业的过程,因而需要的不仅是个别人才,更需要一个人才团队、集体。这类人才一方面可以通过集团内部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从外部引进。然而,无论是培养还是引进,都需要完善的激励机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股权激励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创业初期,允许创业者、管理层持有股份,允许其从企业成长中获取收益,可以更有效地激励创业者、管理层的工作热情。然而,这项措施的前提则是上一个部分谈到的,需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然而,即使报业通过成立新的企业法人来拓展业务,企业管理层持有股份仍旧面临一些问题。报业集团化发展本身存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情况,报社的行政领导与集团的管理层有非常大的重合。在这种现实情况下,采取怎样的激励机制,需要报业依据自身情况,在合理的制度框架下进行设计。

报业跨界经营是应对当下报业市场现状的战略选择,也是报业集团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实践。向其他行业拓展,一方面会给报业带来成长的机遇,另一方面意味着面临极高的风险。报业自发组织的报商联盟和报业文化产业(演艺)联盟的成立,是令人振奋的消息,希望报业能够在联盟的作用下,分享经验、共同探索,走出报业多元化发展的成功道路。

【本文为上海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产业对我国传媒产业政策演进的影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移动互联网条件下新闻传播发展新趋势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姚林:《2013年中国报业广告市场分析报告》,载崔保国主编:《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②③⑦田珂 蔡正鹏 崔江红:《2013年中国报纸期刊发行市场大盘点》,载崔保国主编:《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④《上半年传统媒体广告市场低增长》,《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8月8日

⑤朱春阳:《现代传媒集团成长理论与策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⑥邵培仁 陈兵:《媒介战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137页

⑧《中国报商联盟昨日在杭州成立》,《郑州晚报》,2014年10月20日

第3篇: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 北京市;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制度设计

一、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原则和分类

(一)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有两类定义,一是广义社会责任,例如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archie b. carroll(1979,1991)提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乃公司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另一种是狭义社会责任,1948年,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戴维·普卡德提出“企业不仅要赢利,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是赢利之外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

本制度设计采用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认为本制度涉及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

(二)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术语是美国戴利教授在1972年的学位论文中首创的,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一般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角度,利用会计核算形式衡量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中有关社会性质的经济活动,从而揭示和测定这些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在于指导经济资源的最佳分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提高社会的总体资产。

根据社会责任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可以将社会责任会计也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完成其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狭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所承担的、除经济责任(赢利责任)之外的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本制度设计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的角度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其对象是企业,属于微观会计。

(三)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指标的原则

1.构建

二、各类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一)企业经济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企业经济责任定义

企业经济责任最早仅仅被界定为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变化,企业经济责任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将企业经济责任定位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部分是近年来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的一种新观念。本报告采用国际经济伦理学会主席、美国圣母大学多萨商学院国际商务伦理学教授乔治·恩德勒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经济责任主要包括:(1)赢利或利润的最大化:短期的和长期的;(2)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生产过程的质量、产品和服务质量;(3)所有者与投资人的财富的保值和增值;(4)尊重供应商;(5)公平对待竞争者;(6)保护雇员利益,包括保留和增加工作岗位、公平支付工资和社会福利、对雇员进行再教育并向雇员授权;(7)服务消费者。

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以使投资者满意并维持企业运行的价格,按社会需求高效率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2.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中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经济责任报告与传统的财务报告在内容方面有着重叠之处,但在原有通过披露企业财务数据来反映经营绩效的基础上,经济责任报告还应侧重于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治理、资源配置、产业优化、管控能力、风险防范、客户服务、核心竞争力等信息的披露,从而达到全面、系统、及时反映、评价和预测企业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合理决策的目的。

3.经济责任的指标分解

根据上述分析,本报告将经济责任分为以下6类:经营理念类指标、经营目标类指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类指标、强化经营管理类指标、完善客户服务类指标和经营绩效指标。

(二)企业人力资源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人力资源责任定义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的责任是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人力资源是企业一项不可或缺的发展资源,员工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引擎,是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具体说,人力资源责任包括:维护劳资雇佣关系,保护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素质进行培训,人才的晋升,关爱弱势员工和家庭。企业有责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利益攸关者地位,维护好劳资、雇佣关系;企业有责任维护员工的身心健康,落实员工的保险保障权益,给员工提供归属感;充分发展员工的潜力,提供再培训再晋升通道;企业有责任关爱贫困员工及其家庭。

2.人力资源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社会责任会计中报告企业对人力资源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其中通过支付员工工资、激励机制等完成其承担的依法支付现金或股权等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通过员工培训、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等,完成企业对员工的道德伦理责任。

3.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分解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可以划分为:工会与业主的劳资关系、个人与企业的雇佣关系、职工保障、工伤率、职工素质、培训、人才晋升通道、贫困救助等8项。

(三)企业社区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社区责任定义

社区责任指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自身盈利目的的过程中,对其所在社区应尽的义务,或企业对所在社区整体繁荣发展的责任。具体表现在企业带动所在地区的发展,为所在地区政府贡献财税收入,为当地居民谋福祉,促进当地经济整体均衡良性发展等。

2.社区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区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对所在社区所负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伦理责任的成本和效益情况。企业发展源于社会,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企业应该把促进社会创造繁荣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承诺,以自身发展影响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和地区,作为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上承担的一种责任,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以期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3.社区责任的指标分解

考核企业社区责任完成情况的指标包括:贡献地方发展和公益事业捐款两个方面。

(四)企业环境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环境责任定义

企业的环境责任是指在追求股东最大利益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兼顾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使公司的行为最大可能地符合环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并自觉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是公司的一种社会责任,其产生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企业目的实现的客观性、公司权利的社会性及股东利益的相对性。

2.环境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环境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社会环境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通过建立环境保护理念和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通过环境保护设备、环境保护技术、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企业三废的治理等,努力减少对企业周边生态环境、百姓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履行企业的环境责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完善环保管理及监督制度,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使环保设施与主机同步高效运行。同时,积极探索企业与周边环境友好发展、和谐共赢的有效途径,力争实现和谐共赢、共享共生的发展模式。

报告公司环境责任的情况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在环境责任方面所做的成绩以及不足之处,有利于各方监督企业的环境责任实施现状,通过报告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监督,有利于达到企业环境责任目标,实现环境、社会和企业三者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3.环境责任的指标分解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环境责任指标可以分解为:环境保护理念、环境治理目标、环保设备投入、环保技术投入、“三废”治理情况、厂区环保投入等。企业可以根据特殊情况设定特殊指标。

(五)企业安全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安全责任定义

安全责任是企业对其安全生产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包括应做好分内之事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以及未做好分内之事应受到的惩罚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某个岗位上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时,根据个人社会角色的不同而承担相应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不同岗位的人员履行相应的安全生产义务,即职责;另一方面是对未能按照安全规范作出相应行为的安全主体给予相应的批评、惩罚。安全职责包括:(1)安全职位和安全职责,即一定岗位上的人员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义务;(2)职业道德定位,即安全生产责任的存在可以避免利用职务之便的徇私行为;(3)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2.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安全责任的成本和效益。通过落实安全责任的理念,制定安全生产总目标,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通过对职工的安全生产培训,通过安全监查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等落实责任,检查安全责任履行情况,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3.安全责任的指标分解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安全理念、年度安全生产总目标、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安全文化、安全绩效等。

(六)企业创新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创新责任定义

企业的创新责任是承担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生产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等责任。企业的生产创新可以通过进行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创新储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等实现;企业的经营创新可以通过采用新的运营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取得结构优化等;企业的管理创新可以通过建立新的管理理念、创造新的管理流程、管理系统、管理方法等实现。

企业的创新责任,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技术上和应用技术上的创新,例如产品的设计、在组合功能方面的创新等;另一面创新就是企业的经营体制、管理体制、业务流程的创新,这个创新也是集中在如何提高效率、提高速度、提高竞争力方面。

2.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公布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成本和效益。

3.创新责任的指标分解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技术创新、设备创新、项目创新、财务创新、管理创新等。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会计报告设想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至少应包括:企业对投资者、债权人的责任,对职工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周围社会的责任,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披露的主要内容。

(一)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格式设想

本制度将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分为六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责任。具体应当披露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情况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等。这是传统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基本内容,经济责任是一种基础责任,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既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目标。

2.人力资源责任。披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的信息,如劳资关系、企业职工结构、技术培训、劳动小时、薪酬水平、福利待遇、人才晋升通道等。

3.社区责任。披露企业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对公益事业投入以及企业的公益捐赠等。

4.环境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影响,如空气污染、饮用水污染、沙漠化等,以及企业为优化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等活动。

5.安全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安全培训体系、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和安全绩效。

6.创新责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也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二)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的披露

1.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多渠道采集数据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实际付出代价,可以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和管理,社会责任相关指标的投入金额、成本费用以及实际收益可以从企业财务部门所掌握的财务数据中进行分离整理,因此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财务数据;而对于一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指标数据,也可以采用实物量或者相对数指标进行披露;同时,财务部也不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唯一信息来源,一些财务部门难以掌握的指标数据,可以从企业的其他相关部门获得。例如,人力资源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人事部门提供,创新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技术部门提供等等。

2.兼用数据分析、文字说明等方法进行信息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要由数据指标构成,但对于无法用数据计量的信息,可以采用文字说明的方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定性说明。例如,环保责任指标中,某企业“环保先行,绿色生产”的环保理念,以及多年来将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共完成绿化面积87.33公顷,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良好,达到了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目标值,并获得了“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等,需要在社会责任报告中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说明。

3.特殊指标的计算公式说明

本文所提出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中,除了要求企业披露各项指标的上年数据和本年数据外,还单独设立了“贡献率”这个报表项目,用来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各项指标的投入产出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此外,由于企业组织形式和所处行业等方面的差异,还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增加专业性较强的指标,对于这些指标的计算公式与数据来源,应在报告中予以独立说明。

(1)履行经济责任的指标

1)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上缴利税等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产总额、净资产及总资产报酬率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主要产品产量、生产动力、工作效率、计划完成度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产品销量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5)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2)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

1)技术人员比例对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

2)人均培训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3)累计培训人数与违章作业的次数的影响。

4)高级工的人数对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气废水减排的影响。

5)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3)履行环境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源节约对企业生产能力、产品产量、销量的影响。

3)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水废气的减排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4)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4)履行社区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指标对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企业修建城乡公路对当地区的社会贡献。

3)为当地建设消防站、防疫站、希望小学等公益事业投入对地区的贡献。

4)企业履行社区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5)履行安全责任的指标

1)企业安全检查机制和安全事故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安检次数对企业的年生产能力的影响。

3)违章作业的次数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4)专职安全管理队的规模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5)工伤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6)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6)履行创新责任的指标

1)创新责任指标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创新项目开发成本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创新项目开发收益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设计

1.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

为了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必须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建立必要的科目收集汇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数据。这些账户可以在企业财务会计账外单独设账户进行会计信息的归集。

根据以上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表的结构,分别设计: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成本、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安全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创新责任成本。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贡献、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社区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安全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创新责任贡献。

账户格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和贡献账户可以采用棋盘式格式。在账簿中,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项目的详略情况分类设置栏目,根据企业经营范围和管理的特点设置项目,分别累计企业的各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

计量基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账户的数据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账户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或贴现值进行会计计量。

企业定期随财务报告对外公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及时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财务部门应随时更新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具体指标项目,使报告可以同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保持同步。

2.非财务类指标数据与本企业其他部门数据的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标数据不仅来源于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各职能部门的生产经营和产出成果也息息相关。因此,财务部门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编制时,应注意各种非财务数据的日常积累,并且与其他数据来源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做到数据共享,从而保证所披露的数据可以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各方面情况。

【参考文献】

[1] archie b. carroll,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 (1979): 497-505,1997.

第4篇: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报纸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综观世界报业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大都经历了官报、政论报刊、党报和商业报纸的发展阶段。前三个阶段的报纸主要面向社会中上阶层且带有明显的政治导向,我们称之为“观点报”;19世纪出现的商业报纸主要面向大众提供新闻,是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报”。商业报纸出现后,报业才逐渐摆脱政府的补贴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也才有了报业的经营管理。

风起云涌:报业经营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报纸的经济性特征萌芽很早,16世纪的欧洲在威尼斯商人中兜售的关于船期、商品行情的手抄报纸,中国鸦片战争后在港口城市出现的《上海新报》等刊登货物信息的报纸,都可以看做是新闻报纸的经济性活动。但早期的这些活动因规模较小,还不足以成为一个产业。直到19世纪,世界各国的报纸才逐渐作为一股新兴的经济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拉开了报业经营管理的序幕。

美国纽约的《太阳报》被公认为世界商业报刊的开端和代表,这张1833年由当时年仅23岁的本杰明·戴创建的报纸,因其在新闻内容、报道方式、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而被誉为西方新闻传播史上的标志性变革。《太阳报》在内容上主要提供吸引大众的社会新闻;在发行方式上首次以街头零售方式刺激销量;最值得关注的是报纸采取的以发行量吸引广告而盈利的经营模式。创刊伊始,《太阳报》发行仅有1000份,半年后达到8000份,6年后更是达到了5万份的惊人销量。《太阳报》通过不断飙升的发行量吸引到了大量的广告,在这张4个版面的报纸中,有将近一半的内容是广告,报纸的主要收入就是广告,相关资料显示,《太阳报》当时每年盈利2万多美元。《太阳报》的成功带动了一大批报纸纷纷效仿,《纽约先驱报》在1860年销量达到7.7万份,是当时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受到众多广告商的青睐;法国的《新闻报》发行量短期达到2万份,吸引了大量广告;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在1877年销量达24万份,将商业报纸发行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这种经营模式的成熟和完善体现在各大报社纷纷成立专门的广告运营部门,跻身于传统的采编部、发行部和印刷部之间,专门负责报业广告的招徕、、规划和,从组织架构上确立了这种运营模式。

中国现代商业报纸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的《申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以营利为目的,且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报纸。作为当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申报》高度重视通过发行量吸引广告,很长一段时期内广告所占版面大于新闻版面,也是当时广告量最大的报纸。随后产生了《新闻报》、《大公报》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商业报纸,这些都是我国报业经营管理的先驱。但是,在当时国家政治环境不稳定的社会大环境下,报纸的经济性让位于政治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报业由政府拨款和补贴,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报纸的经济性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逐步凸显:人民日报等数家新闻单位联合给财政部打报告,希望通过适度自主经营获得经济收入,这表明我国报业自身的经济性再次萌芽;上世纪80年代,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国家工商管理局颁布《关于报纸、期刊、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这标志着报业经营市场化进入新的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起,党政机关报开始实行独立核算、盈余自留;非机关报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此,报纸的经营模式发生重大转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各大报纸基本确定了“二次售卖”的经营模式,发行量和广告成为报纸生存的法宝。

由此可见,通过发行量吸引广告的经营模式是近代报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西方报业在19世纪就确立和完善了这种经营模式;中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报业经济性的探索。

历史透视:报刊经济性发展的社会背景

19世纪产生的商业报纸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就是商业运作模式的建立,将内容资源、受众资源、广告资源不断交易转化,从而产生利润,正是这种良性循环确保了报业的发展。当我们将这个现象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通过透视与之相关的复杂多元的各种因素,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报业这种经营模式的历史根源。

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促进了报业经济。欧美廉价报纸产生的19世纪正是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商业繁荣等都催生了对于信息和广告强烈而迫切的需求,作为当时主要信息载体的报纸当仁不让地承担了沟通读者和市场的桥梁的责任,大量的广告信息成为报纸的主要经济来源。上世纪90年代中国报业的腾飞,也同样是经济建设提速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技术手段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报业经营模式的基础是发行量,而大量报刊的发行必须依靠印刷设备和技术的提升。古登堡在15世纪发明的人工印刷术在随后的三个世纪未有改进,这也直接限制了印刷品的传播和发行。直到19世纪两次工业革命中,印刷技术产生了巨大变革,机器印刷取代了人工印刷,再加上印刷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为报业发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第5篇: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竞争手段不断升级

在报业竞争中,战略决策和定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主流媒体,战略决策一旦发生偏差,市场损失会非常惨重。当然,决策一旦敲定,剩下的就是决策的执行――拿出竞争手段。自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报业竞争,竞争手段就在逐步升级并变得日益丰富起来。总结一下近年来的报业竞争,可以把竞争手段的变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 国内报业竞争源于上世纪80年代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大量出现,新创刊报纸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原来机关报的竞争对手。但由于晚报都市类报纸在办报定位和发行战略上与传统机关报有所不同,所以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些大多从机关报派生的新报纸,几乎是在无多大竞争压力的状态下,走向报业市场,这个阶段真正的竞争对手多是自己,因此凡重视市场、市场化运作水平较高的报纸发展都很快,并在较短的时间取得了快速发展,完成了持续发展的原始积累。

2.起步阶段 报纸在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实力后,逐渐进入起步阶段,这时,报纸的主要竞争对手主要是电视、电台、杂志等。因此从竞争上表现为报纸与其他类媒体的竞争,报纸利用平面媒体的优势与其他媒体争夺市场蛋糕。

3.成长阶段 在与电视、电台等媒体的竞争中,新兴的晚报都市类报纸日益成长,报纸的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并有与电视抗衡趋势。随着报纸队伍的壮大,报纸面临的竞争从“外部”转向“内部”。所谓外部,是指与电视、电台等媒体的竞争,所谓内部是指报纸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在手段上表现为报纸之间在新闻、广告、发行上的简单竞争,多为局部或区域的,不成系统,随机性强,缺乏战略和总体部署,竞争对象不完全明确,是一种温和的竞争。

4.洗牌阶段 迅速发展的中国报业市场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好中国报业市场。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内一些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新一轮的晚报都市报创刊热兴起。由于前期一部分晚报都市类报纸已经启动了报业市场,所以这批新军直接跨越了市场培育期,一创刊便取得良好的发行业绩,迅速打破了温和竞争态势下的报业竞争格局,而且矛头直指老的晚报都市类报纸。由此,中国报业市场揭开了第一轮的报业洗牌大战,在国内很多城市,报业大战如火如荼。但这时期的竞争手段多表现为拼价格、拼质量,当然也出现了不该有的新闻对攻和互相贬低等手段。

5.升级阶段 激烈的报业大战培育了中国报业强烈的竞争意识,经过激战后和重新洗牌后的媒体具备了更强的竞争意识。对处在领先地位的主流媒体,它所考虑的是一手抓自身发展,一手抑制对手发展;对排名在后的报纸媒体,它所考虑的是不服输,迅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赶上并超越竞争对手,于是竞争进一步升级,竞争的手段表现为报纸竞争逐渐由简单价格大战、发行和新闻大战向品牌、形象和媒体经营深层面进军。

6.发展阶段 在报纸媒体经历了激烈的报业大战后,一部分主流媒体开始进入发展阶段,他们已经从综合实力上甩开竞争对手,并步入新闻、广告、发行、报纸产业运营一体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上。在这一阶段,主流媒体重要的课题是自身如何长期发展,因此这时的竞争对手又再次调整。在这一阶段,主流媒体竞争对手首先是自身,其次是自身以外的所有媒体,也就是说在发展阶段,媒体面临的是全方位的竞争、立体化的竞争。主流媒体只有认识到这种竞争并且投入到这种竞争中才能得到持续长远和突破性的发展。在国外,如果报纸的收入有70%以上来自广告,那这张报纸就要被划入“黄线”范围,而目前中国大多媒体的收入来源几乎是100%来自广告,所以,媒体的经营风险非常大。

媒体要成为真正的强势主流媒体,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而在发展阶段,主流媒体恰恰具备了这种天时、地利、人合的条件。

主流媒体如何突破

新的竞争形势下,主流媒体将起到一统山河的作用,不过,将来在传媒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将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媒体,而是一个依托主流媒体品牌和强势资本运营下的传媒帝国。这样,主流媒体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其经营目标是经过优势资本和专业团队打造的传媒产业集团,在向这一目标迈进的发展之路上,主流媒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1.高度重视品牌运营。 媒体品牌的打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投入,对主流媒体而言,品牌含金量是报业的无形资产。在启动、成长期主流媒体的主要目标是树立打造品牌,在发展阶段,主流媒体面临的是品牌运营。在这个阶段,媒体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提高办报质量,通过树立形象;另一方面更要进行系统科学专业的品牌运营,使媒体在运营中不仅品牌增值,创造巨大社会效益,而且还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主流媒体要在竞争中寻求突破走上快速发展之路,这是必须要转换的一步。

2.紧抓新闻创新,寻求新闻突破。目前,对很多区域的主流媒体来说,很头痛的一件事是新闻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个城市里出现一则新闻,几张都市类报纸的报道大同小异,长此以往,主流媒体就会逐渐丧失“主流”的优势,因此主流媒体应当在新闻的形式、内容、结构及新闻运作上突破创新。

从形式上,要突破传统的消息通讯等传统写作手法迭加的形式,要多采用一些新鲜、鲜活的写作手法。这方面一些网络、杂志甚至电视、电台都做得比较活,像记者日记、新闻连载、隐身体验、新闻调查、暗访测试、新闻故事等多种形式巧妙搭配,版面设置考虑内容做灵活调整。

在内容上,要根据人们生活观念和方式的变化适度调整新闻价值取向。目前,都市类报纸存在一种困惑和通病:同质新闻多,独家新闻少;琐碎新闻多,深度新闻少;社会新闻多,财经新闻少;会议新闻多,现场新闻少;表面现象多,观点声音少。这些通病与报纸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扩版有关,当然更多的还是与新闻价值取向有关。主流媒体要有一种新的新闻价值取向,那就是不断适应并适度引领社会各个阶层的物质精神生活,不只是“满足”,更多是“引领”,这样报纸总能给人一种新鲜、可读、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感觉,这样的报纸也必定会赢得大众。

在版面结构上,板块化是一种流行的趋势和模式,但不能因此而格式化,要在板块化的基础上做适当灵活的调整,调整的原则是提高可读性,抓住热点做大、做透,保证版面信息量,强调新闻与广告版面的合理搭配,尽量减少版面资源的浪费。

在新闻运作上,主流媒体必须打破传统的采编运作模式,大规模扩张记者队伍,重点推出名记者队伍,精化编辑队伍,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来办报。新闻质量永远是媒体的生命,如果记者队伍力量不足,待米下锅,记者就会演变成没有思想和眼界的新闻工匠,就会对媒体的新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扩张记者队伍,始终让新闻处在“供大于求”的过剩状态,才能保证版面资源的充分利用。扩张记者队伍并不需要媒体花大本钱招聘多少记者,而是转换一种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具体思路是精化在职记者队伍,扩大记者编外队伍。媒体在职记者要往资深记者、专家记者方向发展,要有眼光、有思想、有名气,对这些记者要给足够的时间去做更好的新闻,例如可为资深记者开辟新闻工作室,赋予更灵活的分配奖励机制。除去现有在职记者外,扩张记者队伍实际是建立一个非“正规军”的记者队伍,这些人来自实习生、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区域、行业,而对他们监督、考核、管理都有固定的程序和模式,并从中发现人才,吸纳人才。精化编辑队伍是重要的一步,缺乏编辑思想和思路的编辑应该下岗,编辑要有较强的策划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每个板块的编辑成立一个策划组,部门主任兼任策划小组组长,策划小组全方位负责新闻主题策划、编辑思想调整等工作。在利用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方面,要把名人名家请进报社,因为名人名家本身就带来眼球。在利用开发资源方面,需要将新闻、广告、发行结合起来。例如对整个城较大规模居住区读者的整合,推选文化社区,选择小区开设阅报栏、设立自动售报机,同时在居住区设立以媒体品牌为名的生活热线联络站,发行可以跟进,对读者推出配送业务或更多的服务延伸业务,而这些阅报栏或联络站又可以成为很好的户外广告载体,会给媒体带来可观的经营收入,这样媒体不仅会获得充足鲜活的新闻素材,而且还获得了发行和广告的收益,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3.实施跨区域开发战略。 目前,国内各地的主流媒体大多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而地域性的主流媒体从定位上很难向全国性的主流媒体进军。地域性的主流媒体的优势就在于它在本地域内强大的覆盖率,这使得广告主在开发当地市场时,必须选择当地的主流媒体,如果抛弃这个优势,盲目充当全国性的主流媒体显然不符合实际,但这并不意味着主流媒体要闭关锁国,关起门来过日子。相反,主流媒体应当审时度势,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具体设想是:在立足本区域争创新闻、发行、广告一流的基础上,积极向外拓展生存发展空间,主流媒体联手创办新媒体或互相整合以当地终端消费群体为主体的市场空间资源。例如主流媒体可以利用自己在当地稳居第一的媒体优势,在国内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设立联络机构,推出媒体系列推介,招纳当地有实力的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开拓区域市场更到位的服务,同时还可以和全国各地的一些主流媒体成立联盟,在新闻、广告资源以及跨区域行业运作上互通。这种跨区域发展战略还可以从报纸自身的经营向各个行业的经营渗透,充分利用跨区域战略形成的网络,会使主流媒体获得很多的发展机会,从而也使竞争对手难以超越。

4.实施跨媒体发展战略。 跨媒体战略设施有两种思路和方案。一是与其他类媒体和新生媒体按照“择优选一”的原则结成战略联盟,形成对市场的垄断性整合;另一种思路是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的新类媒体,如报纸主力媒体可以建立自己的第四代媒体(网站)和第五代媒体(手机短信)。同时还可以买断电视的一个频道、电台的一个频率、户外广告经营权和一本杂志,实施本区域的媒体立体覆盖战略,这会使主流媒体在新闻、广告经营及影响力上实现质的突破。

5.实施资本运营和产业化运营。 由于主流媒体在各个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市场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链条,使媒体自身具备了在资本运营和产业化运营的条件和基础。一提资本运营,很多人会想到让媒体自身改制这条路子,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资本运作,而且对传媒来说,这种资本运作并没有从实质上使媒体的无形资产得到利用、再造和扩大资本,没有资本着陆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只是从内部运作和竞争奖励机制上获得了一个更好的空间,因此称不上真正的资本运营。媒体的资本运营必须和产业化运营结合,具体思路是,充分利用媒体的品牌、公信力以及在相应行业内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通过串接行业的市场链,整合行业中各个环节的优势专业资源,打造共同利益的发展平台,为读者和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同时参与项目和产品经营,这样最终使品牌与资本扩张有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实际的产业依据,并最终迈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空间。

实施资本运营和产业化运作的具体战略可分三个阶段:(1)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传播效应和自身品牌,开设各个行业专刊,使主流媒体在各行业消费领域充分发挥引领作用。(2)通过行业操作和各类新闻策划活动策划打造主流媒体强势品牌下的权威子品牌专刊,使主流媒体在相应行业或领域形成极强的影响力,(3)利用媒体母品牌与在相应行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迅速整合行业的优势资源,以股份制形式进行项目、资金、专业公司机构的串联,以一条完整的市场链为行业消费和读者服务,最终使资本和产业运营互动并形成良性循环。

6.实施广告突围战略,提高广告附加值含量,发展报业战略同盟。 从目前媒体广告运作看,普遍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广告合作形式单一、稳定性差,广告市场竞争的手段过分依赖价格调控。对主流媒体的广告运作来说,必须解决这一现实问题,而解决的关键在于通过广告运作手段、形式的丰富和提升,通过专业服务和广告附加值含量以及专业的市场运作的提升,借助产业运营和资本运营,与众多在市场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广告主结成报业战略同盟,创新多元化的广告合作形式。这种调控思路既有利于报业广告结构的合理调整,又有利于广告的稳定增长。

7.全方位拓宽发行领域,组建以发行网络为主体的经营平台。 主流媒体的资源丰富,除去最终的读者资源外,发行网络渠道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主流媒体在发行上的传统操作思路是发行本身赔钱,然后用广告费或收入来贴补,有的媒体在发行印刷上每年的贴补达到几个亿,致使媒体经营的利润率大大降低。在新的报业竞争形势下,转换一种思路,即把发行做成一种经营平台,借助媒体新闻、广告的力量,尝试与终端读者和广大厂商形成互动的经营体系。在这个经营体系中,读者买到的不仅是一份报纸,还可以买到一种更优质优良的生活消费服务;厂商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渠道网络,更加有效地寻找目标客户,降低推广成本;而发行部门可以通过经营运作实现自筹自支,这就使整个媒体的发行成本大大降低。

8.细分读者群,通过延伸服务,全面渗透读者生活,形成与读者互动的新闻平台。 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行业细分,人群细分,专业化程度提高。与此相应的是不同读者群的阅读兴趣和需求也在细分。主流媒体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细分读者群,通过版面与读者群形成互动并提供一种延伸服务,使报纸渗透到不同群体的生活当中,最终使新闻和专刊服务更鲜活、贴近、生动,并使媒体保持一种鲜活新闻制造的持久动力,例如发行读者会员卡,举办读者节,开展有奖读报参与等多种活动,使越来越多的读者成为与报纸不可分离的整体。

第6篇: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进入换挡期相对应,国内社会责任的发展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新的形态带来新的要求、更需要新的准备。社会责任报告也需要回到原点,总结优秀经验、适应新的规则、融入新的议题,在服务决策科学透明、创新沟通模式方式、提升管理效率效能等方面创新突破、再造新的源头活水。

作为对此的思考和准备,以“沟通创造价值”为主题的本届报告会的一大亮点就是了国内首份《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数(2009-2014)》(下称“《报告指数》 ”),对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了参考建议。

事实上,伴随着国内社会责任近年来的迅猛发展,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开展利益相关方沟通和优化组织管理新的工具,受到了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类组织的普遍重视。

据本刊统计,截至10月31日,2014年中国各类组织社会责任报告数量达2240份,继2009年的“井喷”和2012年的快速增长后,再现高速增长态势。而迄今已走过七个年头的社会责任报告国际研讨会,也集聚了越来越多来自国内外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先锋企业,负责推进企业履责工作的实践者们,以及致力于社会责任理念创新的研究者们,正成为国内社会责任报告领域以及CSR同仁们思想碰撞、信息集散、资源分享的盛会。

首个金蜜蜂CSR报告指数揭示报告新常态

“连续五年,我们对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收集、分类统计、评估和研究,完成了五份整体的研究报告以及10多份专项报告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的首份《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数(2009-2014)》将成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新工具。” 从报告研究到国内首份报告指数,变化的不只是名称,更是基于我们对于CSR报告更深入的了解。如本刊副社长殷格非所言, “‘CSR报告指数’基于金蜜蜂历年追踪的报告并加以深化,从中可以看到国内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轨迹,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判国内外CSR报告的脉络和趋势,帮助企业更好发挥报告价值,提升管理和运营水平。”

事实上,在经过近年来井喷式的快速增长之后,国内社会责任报告近两年在发展环境、推进格局、条件和挑战方面既形成了相对成熟稳定的经验模式,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的形态。

从增长速度上,国内社会责任报告高增长的态势放缓,在报告数量增长的同时,报告整体质量也在稳步提升。近两年报告虽然增速会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报告指数》显示,报告处于起步级别的报告所占比重由58.1%下降到30.9%,其他各个级别的报告比重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从增长结构上看,在外资企业报告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发现中央企业及国有企业报告量增长较为明显。榆与此同时,《报告指数》还发现,非企业组织报告数量呈现不断增长势头,2014年达到764份,超过总数的三成,逐渐成为报告增长的主力。

从增长动力上看,由监管机构要求、外部监督力量倒逼,编制社会责任报告逐渐成为企业的主动追求和积极参与,成为企业加快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创新工作部主任程多生在与本刊记者的交流中表示:“《报告指数》以5年为期,以参评企业为样本,既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特色实践和社会责任信息的大数据库,对于社会责任报告的工作者和研究者们某种程度上则具有实践创新的工具库和方法论的借鉴意义。”

关注CSR报告新趋势

谈及CSR报告的新趋势,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副司长刘毓骅在主题致辞上表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生着三大转变:从“新鲜事”转变为“新常态”,从“报成绩”转变为“报规划”,将从“自己写”转变为“大家说”。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中国区总监惠宇明带来的信息是,主动披露负面信息已经逐步成为对社会责任报告的新要求。然而,多数企业担忧相关信息的披露会有损企业形象。针对这一现象,惠宇明认为,在网络时代,企业通过回避,甚至隐瞒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可取。而应该积极地进行负面信息披露,直视危机,直视挑战,积极地寻求解决的办法。“企业自身透过这种披露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获得利益相关方的认可和谅解,预防信任危机的爆发。”他说。

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政府将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企业以更加负责任的方式开展运营。欧洲,2014年9月29日公布的《欧盟非财务报告指令》将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列为一项强制标准,符合要求的企业最晚将于2018年开始必须按年度披露在社会、环境、员工、人权、反腐败、贿赂等议题上采取的政策、措施及绩效。“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遍观之前的各类报告倡议,更多的是如何界定公司面临的各种外部因素。如今,该指令改变了这一状况,它强调的是这些行动将带来什么样的结果。”CSR Sweden环境与社会治理主任Ola Lhman认为,这更是一个对公司股东的价值导向过程,将有助于营造一个推动企业履责的商业体系。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立法也被提上了日程。“这一定会对我们进一步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一个极大的推动,也是对CSR同仁的极大鼓励。”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发表了他的看法。

挖掘CSR报告价值的新思维

正所谓“始于报告,不止于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工作的完成是新一轮工作的开始,有效的传播可以为下一步社会责任工作提供支撑。同时也可以通过传播发现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存在的缺陷以及公司管理当中存在的遗漏,从而实现报告与管理的融合。这是参加“重塑价值:CSR报告传播与应用的新思维”分论坛的嘉宾的共识。

中国广核电力股份公司社会责任高级经理娄云指出,“报告的传播,说到底,是为了获得大家的理解和认同,从而解决社会责任工作面临的问题。”然而,沟通的对象众多,他们的认知程度、偏好、了解深度等均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报告传播的策略首先要紧扣利益相关方的关注需求,并以利益相关方能够接受的形式予以呈现。根据《报告指数》的发现,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利益相关方沟通方面具备相应的行业特色,这些具有针对性的内容更应该以利益相关方喜闻乐见的过程进行传播。

报告的编制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报告传播同样需要对内整合公司包括市场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各个业务条块现有的资源,把内部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打出传播的组合拳”,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管竹笋给这个方法做出了精辟的总结。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4G的普及,每个人的阅读习惯、沟通交流习惯正在发生这改变。传播具体思维也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善于运用微博、微信、APP、微视频、轻应用等新媒体手段进行传播,实现品牌社交化、推广移动化。

探讨CSR报告评价的新标准

对于如何评价一份好的报告,业界有众多的评价标准,但是多数评估体系认为一份优秀的CSR报告应当兼具结构完整性、报告可信性、报告可读性、绩效可比性、报告创新性和内容实质性六个维度。

“社会责任报告按道理是公司实践的真实反映,就像我们常说的社会责任报告实际上不是编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没干这事编不出这报告,可信度也不高,虽然可能好看。”听了各位嘉宾在“告别短板:均衡CSR报告质量‘六大准则’”的分论坛上的讨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副所长张峻峰如是说。就六个维度的逻辑结构而言,最基本的是要做到实质性和完整性。离开了这两点,一份报告最基本的效用就无法得到展现。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主要是要让投资者、监管者、其他利益相关方全面知晓企业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以及这三大效益怎么得来的。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和管理放到阳光下接受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中国铝业公司研究室副主任赵秀富作为一名长期在社会责任工作前线的CSR人,进一步强调了社会责任报告实质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一份报告兼顾了可读性、可比性和可信性,可以让利益相关方读起来觉得更加有意思。

创新性则是很多报告编制者最为头疼的事情。虽然这是工作的一个难点,但《报告指数》显示,各企业报告的创新性指数保持着平均55.3%的增长速度。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各企业对社会责任工作和报告创新的重视程度。

“走出去”披露CSR信息的新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有1.53万家中国企业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5400家分支企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充分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负责任的国际形象,也会深刻地影响国际社会责任发展的潮流与方向。“道济天下: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分论坛关注的正是这一热题。

中国石油和中国五矿作为较早的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和信息披露方面也走在了前列。他们选择了在其社会报告中都披露了海外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还采用了国别报告的方式,更加系统化地梳理和提升在海外的社会责任实践。这些报告打开了企业内外部沟通的一扇窗,为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界了解企业提供了一个新工具和渠道。

在海外,法律、政策、经济、社会环境与国内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异,如何适应这样的环境,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企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协会、国际组织等相关机构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五矿化工进口出商会《中国对外矿业投资社会责任指引》,在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开展了许多的工作。中非卓越基金则一直致力于为中国企业创造在非洲和当地的利益相关方达到共赢的商业模式。

展示优秀CSR报告新样本

第7篇: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困境

1.报业内部竞争过度造成广告经营压力

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6年,上海报纸广告收入呈现反复震荡的下降态势。与上海统计局提供的最近6年上海国民生产总值GDP数据比较,上海报业的广告收入增幅连续4年低于GDP的增幅。传媒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显示,广告收入和GDP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广告能够放大GDP的波动。而根据这一理论,即使报业没有创新之处,广告应该和GDP的增长保持同步,甚至有更高的增长。但事实上,近几年上海报业广告增幅低于GDP的增长幅度。

调查结果表明,尽管新媒体挤压报业生存空间是报业广告下滑的原因之一,但报业内部过分激烈的竞争才是广告压力的主要来源。当前上海报业最严重的问题正是过度竞争、报业经营主体太分散。

一方面,上海报纸数量多,竞争激烈,导致报业资源相对过剩,报纸对客户资源的抢夺日趋白热化,报业广告收入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降低,媒体资源的扩张并未造成利润增长的结果。另一方面,上海报纸总量大,但个别报纸的同质化竞争现象明显,例如日报、财经类和生活服务类报纸偏多,又未能准确地把握读者,导致报业资源分散,报纸读者分流,自然也难以得到广告主的青睐。所以说,报业内部的过度竞争,是影响上海报业广告经营的主要原因。

还值得关注的是,非市场化的报业竞争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事实上,报业市场不畏惧竞争,但问题是激烈竞争后并没有报纸被淘汰,各种报纸不管经营状况如何都在政府的庇护下生存着,竞争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其结果是削弱了报业广告的整体利益。

2.报业广告结构不合理

从报业经营整体来看,上海报业经济过分依赖广告经营。2006年上海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26.78亿元,其中广告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7%,广告依然是报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和盈利方式。由此可见,上海报业的产业发展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报业经济主要依靠广告经营,发行一直亏损。根据报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广告收入与其他方面收入的比例大约保持在1:1的水平,才有利于报业集团的健康发展。

3.广告经营人才匮乏

调查发现,当前上海报业广告经营管理队伍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学历背景和从业经历复杂,既懂新闻业务又熟悉广告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较少,报社现有的广告经营人才也正在流失。而部分报社领导按照习惯思维重视提高采编队,为竞争自办发行业务大幅增加发行人员,却并未真正重视报社广告经营人才的培养。

尤其是在广告制普遍实施以后,报纸出版单位将主要广告业务外包给广告公司经营,报社只保留少数广告人员负责广告的管理和协调,这有利于报社人员精简,但也有可能使管理部门忽视报社自身广告经营人才的培养,导致广告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出路

1.整合优化客户资源和客户结构

前几年,大多数报纸在市场化进程中快速发展,为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经济效益,不少报纸把大多数版面放在医疗和房地产广告上,一方面导致了过度依赖某些行业广告,广告客户结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某些行业广告泛滥的现象。有鉴于此,为了增强报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报业集团的广告经营部门应该重视和反思广告客户的结构问题,整合优质客户资源、开发新的广告客户,力图通过优化广告客户结构,促进报纸广告客户构成的全面升级。2006年国家进一步整顿广告秩序,其中金融保险类、商品零售类、旅游餐饮类广告发展势头良好,这正能为报纸广告提供新的增长点。

2.整合报业内部广告资源,建立广告协调中心

报业广告市场既要竞争,也要整合。地区广告经营发展的整合之道,是借助广告中心整合地区内广告经营的各种资源,推动报业经营的协调发展,最大程度减少行业竞争内耗,发挥地区作战的协同效应。该观点既是上海报业界的呼声,也是海内外报业经营的实践经验。

报业广告经营要进一步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和含金量,形成广告垄断,必须进一步整合资源。整合的思路应该是:市场运作、行政推动,借助市场和行政两种力量共同实现广告资源的整合。

首先是报业内部广告资源整合。比如报业集团内部可以考虑建立一支专门协调集团内报纸广告的团队,避免集团内各报互相残杀,使利润在内耗中减少甚至消失。再进一步考虑,是通过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建立上海地区主要报业集团的广告协调中心,或两大报业集团组建一个广告股份公司,通过资本运作来解决现有的体制问题,并减少两大报业集团在相互斗争中的消耗。

以发达国家的报业发展为例。美国报业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在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大都市。但是一般城市的报业竞争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激烈,美国同城拥有竞争性日报的城市数量正在减少,其原因是很多城市的主流报纸只有一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存在竞争关系的两家报纸为了避免两败俱伤,越来越多地采取合作经营方式。双方签署“合作经营协议”,把两家报纸中编辑和评论部门以外的经营部分剥离出来,共同组建新公司,合作经营报纸的广告、发行等业务,所得利润按协议约定分配,报社的编辑和评论部门仍然各自独立运作。

需要指出的是,合作经营如何运作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集团或报纸间的经营合作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背后还蕴涵着文化和习惯的融合等因素。如果合作成功,可以增强报业的整体竞争力,形成市场垄断,有效提高广告收益;但如果磨合失败,则会导致地区报业市场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3.重视广告经营的整合营销,加强内容生产与广告经营的联系

广告版面作为报纸的附加产品,更需要通过报社广告部门加强与报社采编、发行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来实现其市场价值。现在,上海不少日报每天除了新闻版外,各种专副刊也不少,如汽车版、房产版、健康版、招聘版、招生版、旅游版等,但这些专副刊要想获得广告商青睐,只靠广告部门去推广显然势单力薄。事实上,专副刊本身要形成广告影响力,需要报社采编、发行与广告部门通力合作,不断明确媒体定位、品牌形象、读者群状况,实施整体营销策略,有效设置版面内容,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才能发掘潜在的商机。

4.充分开发、利用报纸广告资源

最近两年,开发广告资源、做大做强报纸分类广告、以增量广告维护广告总量,日渐成为报业广告经营界的主要呼声。但在我国,分类广告仍处于起步阶段,就广东、上海、北京这些经济和报业都发达的省市而言,分类广告占据报业广告的份额仍不到三分之一。因此,报业广告经营者可以关注和培育分类广告市场,以充分开发报纸广告资源。

在分类广告规模化方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有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例如集团下属的《房地产时报》和《人才市场报》就是两份单纯分类广告的报纸,《申江服务导报》每期都有分类广告的版面,这些报纸的分类广告都为集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5.建立与现代广告经营相匹配的人才机制

这方面,可以考虑以与广告经营业绩相匹配的薪酬,从社会上招聘富有经验和创新理念的广告经营人才;薪酬的设计可以考虑打破套用行政级别的薪酬级别设置,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逐步确立重实绩、重贡献、向对广告经营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机制。只有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报社的人才才不至于过度流失。

第8篇: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新经济;财务报告;社会责任

    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科技创新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更。一场以电子通信及计算机运用等高科技和信息产业为主要标志的新经济时代正在全球兴起。由于这种新经济与传统的“工业经济”差异较大,从而使得与传统工业经济相适应的财务报告也暴露出较多的局限性。

    一、新经济的本质

    “新经济”是1996年在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来的。文章指出,“新经济”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之所以被称为“新经济”,原因是这种经济表现出许多与传统经济不一致的现象,传统的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有着很强的依赖,而今天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技术、人才、资本;传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而今天的经济发展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这一切表明,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因此,新经济是一种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知识生产、使用和分配为基础,以网络为核心,以创新为主要特征,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生长的经济形态。由此可知,新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诞生于传统经济,以人为本,体现在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是传统经济的倍增器,是传统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是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的财务报告应该反映时代的发展,体现“知识”这一会计要素,将知识纳入到会计要素范围内,并将其纳入到会计计量与报告系统中,才能反映时代的特征。新经济时代,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企业和投资者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这种经济活动的广域性和信息需求的及时性,对传统财务报告定期定对象的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它要求通过更先进的信息交换媒介进行广泛及时的信息加工与传递,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财务报告在报告的披露时间上可以从定期式向实时式转变,可以适时地向报告阅读者提供信息,而不必在一年或半年定期报告;财务呈报可以从单一的财务数据模式向复合数据模式转变,同时要求突破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提供一些不一定用货币计量但却非常有用的信息,为此要改进和扩大信息披露,也终将促进财务报告的多方面和高质量。

    二、新经济对现行财务报告的冲击

    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构成的现行财务报告三表体系,虽能基本满足使用者对企业真实、公允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新经济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使得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冲击。

    (一)现行财务报告的前瞻性不强

    现行财务报告是在传统的财务报告基本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传统的会计假设在现在及未来的环境下,已经证明是不存在的,至少说是不完全真实的。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一般是在历史交易基础上的有关企业过去的经营情况及其结果的信息,即使现金流量信息也是过去经营的结果,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大部分滞后,前瞻性不强。所以,就其相关性来说,这种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也就较小。再者,现行财务报告过于重视利润数据,而且利润还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是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基础上的概念,它是在收入/负债观念下的会计利润。所以它并不代表企业收益的真实情况。

    (二)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一方面会计在将大量的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的复杂过程中,经过初次确认和再确认造成的客观信息不一定真实;另一方面,现行财务报告将报告重心放在硬性资产上,而对一些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和有关企业无形资产的信息则不能准确反映,从而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进行预测的需要。由于在报告中无法得到这些重要信息,投资者不得不转而寻求其他信息渠道,从而增加了信息搜寻成本和信息风险,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再者,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风险信息和不确定性信息披露的要求。在新经济下,信息用户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同时,用户对信息的质量要求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财务报告应当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充分披露这些风险信息。但按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指标内涵及其计量原则,是无法充分揭示企业面临的未来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信息的。

    (三)现行财务报告不注重社会责任的披露

    在现行制度下,企业通常被短期利益所驱动,往往尽量减少生产成本来追逐较大的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注重社会责任的披露,甚至逃避社会责任。现在的社会公众不仅关注企业财务责任履行情况,而且也关注企业在扩大就业范围、维护职工利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保护资源及提高环境质量等社会责任方面所作的努力和结果。而传统的财务报告只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各会计主体之间的交易,不能反映主体与社会之间的交易,不能反映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

    (四)从财务报表的方面来看,现在的财务报表也具有较大的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性

    这些不适应性主要包括:第一,财务报表不能够反映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企业职工的素质及企业文化,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的供应及企业销售渠道等;第二,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报表上所反映的资产价值能够代表该资产的未来可实现的净值;第三,财务报表往往过于重视法律形式,而不是将有关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作为其计量报告的重点,从而使得它所反映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及损失与经济现实不相符合;第四,建立在人为确定的一套规则的基础上的财务评价指标主观性强,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助长了公司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资行为;另一方面财务评价方法所描述的过去的事项,在信息时代,对指导和评价企业创造未来价值则捉襟见肘。

    三、对现行财务报告改进的设想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现行的财务报告已经与变化了的企业环境和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不相适应。但是,与新经济相适应的财务报告尚没有最终形成,而且这个形成过程可能要花很多的时间。在此,我们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提出如下设想: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应多元化

    财务报告目标也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尽管财务报告目前是以“经济决策”为目标。但我们相信,将“决策有用性”与“经济责任”观点结合起来,可能更符合“新经济”环境,而且现在确实有人试图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认为这两个方面均应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因此,我们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不应是单一的,“决策有用性”与“经济责任”并不是矛盾的,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如果决策离开了对企业管理当局或资源的受托者的经营责任的评价,那么,我们相信决策也容易失去意义。(二)现行财务报告应扩大揭示范围,力求做到充分披露

    现行财务报告应扩大揭示范围,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定量信息、确定性信息和企业整体信息,而且要尽可能地多披露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不确定信息和企业分部信息,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个全面、透彻的了解,并据此做出正确决策。主要体现在未来财务报告应重视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赢利能力的剧烈变动,如不对这些信息加以披露,就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决策方面发生失误。在新经济环境下,仍把信息披露重点放在实物资产上存在着很大局限性,因为实物性资产价值量的大小与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在减弱。在新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财务报告应提供更多的关于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财务信息,突出知识资本的重要性。

    (三)财务报告的种类应增加

    为了更好地披露会计信息,更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报告的种类也应增加,概括起来,可能会有如下几种:

    1.实时报告系统。现行财务报告是根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按年、月进行编制的。这种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对决策者是有用的,据此他们可以大致准确地预测企业下一年甚至以后几年的财务状况。但在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经营活动不确定性增强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企业将有可能根据经济业务的发展情况对财务信息进行实时计量。实时呈报要求提供与各种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信息,由使用者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输入自己的决策模型,数据的收集和评价标准由使用者自行决定,避免会计主体对数据的武断加工。因此,应在保留现行定期报告模式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报告,随时产生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使企业外部人员适时得到企业动态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第9篇: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地铁报;媒介资源整合;媒介资源冲突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4-0062-02

我国的地铁报是与大中城市地铁的逐步修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铁报的媒介形态虽然仍是传统的报业,但与党报、都市报等都不相同,严格说来它也不是纯粹的“新闻纸”;然而地铁报又不是传统报纸的升级换代产品,其明显带有过渡或是支流发展的特征。因此,地铁报的创办与传统报纸的创办所需的媒介资源也有所差异。要阐述地铁报的媒介资源整合问题就必须对地铁报的媒介性质作深入分析。

一、地铁报性质对媒介资源整合的需求

我国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地铁报《羊城地铁报》诞生于2006年,从报业发展进程而言,这个时间正是传统报业发展走下坡路的时期。众所周知,迅猛发展的新媒体最早抢夺的就是报业的生存空间,报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地铁报的出现,一方面是伴随新渠道的出现而诞生的新的报纸类型,另一方面,也被看做报业拓展生存空间的新的突破点。地铁报有异于传统报纸既反映在办报理念上,也表现在比以往报纸更多的跨媒介资源整合上。根据2012年5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地铁报联盟峰会披露,截至2011年底,峰会成员已增加至16家,另设观察员1家[1]。目前国内15座城市已经开通地铁,有地铁的城市就有地铁报,地铁报联盟成员的队伍正在不断扩大。地铁报正由新生事物逐步走向成熟,因而对其运作过程中的资源整合方式的归纳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下文将分析地铁报创办过程中的媒介资源整合状况。

二、地铁报创办过程中的媒介资源需求及分配

目前各地创办的地铁报规模或大或小,但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综合利用新闻资源进行二次编辑加工为主的办报策略。这种办报策略必然建立在拥有大量的新闻媒介资源基础之上。地铁报办报策略的选择一方面是源于读者需求,另一方面是受到办报条件的客观限制。

地铁报的主要读者是地铁乘坐者,对于这些阅读时间有限,阅读环境简陋多变的读者要全方位考虑他们的阅读需求。因此,信息数量多、篇幅短小、富有趣味性等成为地铁报的首要选择。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地铁报要拼新闻的时效性不是明智的选择,讲求对新闻的二次包装,转换新闻选择和编辑的角度是地铁报生存发展的另一条出路。

(二)地铁报的发行资源整合

从发行方面来说,地铁报具有独特的渠道,而获得这个渠道就必须拥有跨行业的渠道资源,也就是说,地铁报若想获得地铁中的独家发行权,最好的方法就是与地铁公司合作,甚至是地铁公司直接持有地铁报的股份。拥有了地铁公司这一跨行业资源,在报纸运输、报架摆放、发报秩序维持等方面都会提供极大的便利。

在发行方面除了要利用地铁公司的资源外,还要寻求适当的发行公司进行合作。地铁报的主要发行渠道是在地铁站内进行免费发放,保障发报的高效有序、监督重复领阅和旧报回收等都是传统的报纸发行公司没有现成经验的地方。因而,地铁报在创办之初,就要把发行问题摆在重要的地位来考虑,必须要对发行队伍进行从意识到行为的全方位培训,并建立起严格的多级监控制度。

除此之外,一些地铁报在占领地铁渠道的同时,还尝试转为地面发行,如《北京娱乐信报》、《东方卫报》等,这样一来就需要兼顾免费赠阅与有偿发售双方面,发行方式和策略就更为复杂。

(三)地铁报的经营资源整合

从经营角度考虑,地铁报多为免费赠阅(地铁报的地面发行为有偿,但售价极低),其办报成本和盈利完全依赖于广告收入,因此,地铁报对媒介的经营资源的需求较以往也更为迫切。

1.地铁元素在经营中的合理运用

地铁不仅为地铁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行渠道,还为地铁报广告客户规划了明晰的读者群,相较于传统报业目标人群模糊的状态,地铁报在把握读者群方面具有优势,经营上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以通勤为主的地铁线路多要经过城市的商业区、金融区以及居住人口密集的大型社区。这些都为地铁报提供了优质的广告客户资源和受广告商青睐的受众资源。地铁报的广告经营应与报纸的副刊和专刊的编辑形成有机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合理地运用地铁元素。

2.品牌营销策略的运用

地铁报是以广告作为收入来源的,在广告经营中首先面临的就是推广自身影响力,树立品牌的问题。相对于其他广告商而言,地铁报拥有丰富的媒介资源和广告资源,诸如:与地铁公司合作,利用地铁站内的广告牌,车厢广告牌以及车载媒体等进行宣传,扩大在目标读者群中的影响力;利用所属集团下其他媒体资源或全国地铁报联盟的媒介资源进行宣传,扩大地铁报的地上知名度。除了这些常规做法外,各个城市的地铁报还可根据各自所掌握的特殊资源展开不同的品牌营销策略:沈阳地铁报《地铁第一时间》与辽宁足球俱乐部合作创办辽足队报,通过资源置换的方式,在辽足主场的球场场地广告牌中滚动展示该报报头及logo,利用电视直播的优势将品牌影响向全国扩散。

三、地铁报在媒介资源整合中面临的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付费报纸,地铁报是新生事物,但是由于它孕育于传统报业的母体,所以甫一出世就显示出了某些成熟的气质。一方面,地铁报的发展必然要依赖于所在的报业集团的倾力支持,另一方面,传统付费报纸的某些发展模式并不适合地铁报的发展,而且在集团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地铁报也会与付费报纸产生冲突,因此,地铁报在创办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冲突问题尤为棘手。

(一)地铁报与同集团付费报纸的编辑资源冲突

地铁报在创办之初,编辑资源上是比较依赖同集团的其他媒体的,尤其是在本地新闻的采写方面更为倚重。但是这种免费午餐的局面很难长期维持:首先,地铁报虽然是在地铁站内发行的免费报纸,但与同城的其他付费报纸还是存在着竞争关系;其次,尽管属于同一报业集团,但各子报之间往往独立核算,共享本地新闻采写的资源会在利益分配上发生冲突,也不利于保护记者的著作权。因此,多数地铁报在与集团内付费报纸度过短暂的创办蜜月期后纷纷组建自己的编采队伍,为未来的继续发展创造空间。

(二)地铁报与同集团付费报纸的经营资源冲突

虽然,地铁报在创办之初都打着与同集团付费报纸差异化发展的旗号,但实际操作起来,地铁报的广告客户与付费报纸高度重合,这样就难免在经营方面与付费报纸发生冲突。而且,地铁报的广告经营部门如果同样是来源于集团内部,那么地铁报经营最先抢夺的广告资源必然是同集团的付费报纸,这种局面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因此,同集团下的付费报纸与新生的地铁报同样存在着竞争关系。

除了在编辑、广告经营方面存在资源冲突外,在报纸发行方面,由于地铁报主攻免费派发,客观上会减少本地付费报纸的销量,但是,由于各报风格差异化较为明显,读者阅读习惯不同以及地铁报竞争力不足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地铁报对付费报纸的销量影响方面,各个城市的状况不同。

四、地铁报与付费报纸资源冲突的解决对策

报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报纸所处的地域市场的大小和富裕程度,也取决于该市场所能容纳的互相竞争的报纸的数量[2]。《羊城地铁报》副总编黄楚慧介绍,该报在广州这个报业竞争激烈的地方,与地位已经稳固的三大报纸竞争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是没有必要的。地铁报所要做的是致力于维护和稳固这份报纸的唯一性和不可或缺性[3]。因此,报业集团旗下的免费地铁报和付费报纸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是这种冲突毕竟还是可协调和控制的。集团内的地铁报与付费报纸的发展关系的主流还是应以合作共赢为主。在集团的资源整合方面,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

(一)对内,深挖资源,与集团内部的付费报纸产生协同作用

从办报策略而言,地铁报与集团内的付费报纸要使用差异化的办报策略,保证最大程度的覆盖本地的目标读者群。尽管地铁报与同集团的付费报纸有直接的资源冲突,但是这种冲突可以通过报业集团的有效协调来解决:在地铁报创办之初,集团在资源分配上要适度倾斜于地铁报;在办报成本控制中,可以节约管理费用而不能过分压低人力资本,尽量帮助地铁报组建简洁高效的编辑团队。在经营管理方面,集团在核心利益分配方面要秉承公正、清晰的原则,避免因此产生的内耗。

(二)对外,利用跨媒介资源,减少报业集团的资金风险

对于地铁报的创办,最大的难题往往出现在资金层面。众所周知,传统报业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时期,即使发展态势尚好的报业媒介集团对高昂的地铁报开办费和运营成本也颇有踌躇。如果地铁报开办不顺利,不仅会造成亏损,更可能伤害到集团的根基。因此,为了尽可能的规避集团创办地铁报带来的资金风险,报业集团应开拓跨媒介资源,吸纳跨行业资本参与创办地铁报。媒介外资本的目的并不是主导报纸编务,可以通过股份分红的方式进行利益分配。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地铁报成功的几率就越大,集团的资金风险也会相应减小。

参考文献:

[1] 陶常宁.第四届全国地铁报联盟峰会举行[N].武汉晨报,201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