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范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精选(九篇)

第1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范文

一 作文界的“网红”――交际语境写作

交际语境写作,是一种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针对某个特定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的书面表达。 交际语境写作作为一种综合解决写作问题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以下问题:

1.帮你明确交际目的――“为什么写”;

2.帮你明确读者对象――“写给谁”;

3.帮你聚焦交际话题――“写什么”;

4.帮你选择恰当的文体和表达――“怎么写”;

5.帮你确定特定作者主体――“谁写”。

如果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读写素材,以“讲故事说感悟”为交际目的,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交际语境写作试题:

班级准备开展一次“课本故事汇”,讲述课本故事,汇报心得感悟。本次“故事汇”以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为蓝本,要求你选择扮演文中的一个角色,像莫顿・亨特一样,以第一人称讲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再说说自己感悟的道理。

这个题目目标明确,指令清晰,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达成写作目的:

1.故事哲理:朗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概要和生活感悟。

2.角色选择:《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里,这些人或直接参与或间接旁观了莫顿・亨特冒险遇险脱险的故事,接下来请你讲述这个故事,请选择你自己最想扮演的角色。

3.故事讲述:由于你的角色不同,所以你参与的情景、故事情节、心理活动等等都会有差别。你准备怎样讲述莫顿・亨特的故事?请你选择故事的顺序、侧重,注意根据角色取舍故事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并列出讲述故事提纲。

4.“提醒”感悟:分享是快乐,分享更是智慧。在直接参与或间接旁观莫顿・亨特冒险遇险脱险故事中,你肯定是有所感悟的,你很想把自己的这种感悟和大家分享。请仿照课文中莫顿・亨特的“提醒”,聚焦自己的思考,根据自己讲述的故事,写一句生活感悟的“提醒”。

二 交际语境写作最暖心的玩法――亲子写作

建立在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观察、共有生活素材、共历阅读生活基础上的针对同一写作内容进行写作的“亲子写作”,有非常明确的交际目的,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语境写作。

第2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范文

一、文言文三步走探究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 它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由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亲自参与到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并进行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启迪学生思考,从而使师生共同获得学习的愉悦感、成功感。

第一步要走得稳。

新课标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加以培养,文言文的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诵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有“诵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足以证明。读透文章,学生才能走进文本,与作者交流。在课堂上笔者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各种方式,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同时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效率。

第二步要走得实。

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已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具备了一些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所以老师大可不必逐字逐句讲析,而要注重发挥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小组长要组织调控,组织学生当好小教师,做好记录。组员独立思考再发问,最后师生合作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组员的学习自主性被激发出来了,小组长的能力也被锻炼出来了,同时老师也被解放出来了,一箭三雕。全员参与,课堂才实在,才高效。

另外,在某些环节上,可借助小组竞争,小组量化积分,进行评价,改变以往的单凭成绩评价学生学习的单一评价方式。增强了小组间的竞争力,增进了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并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第三步要走得精。

前两步走好,为学生深入的探究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和小组讨论,能轻而易举地解决笔者提出的探究题。并能入情入境地表演出这个故事。细节决定成败,精彩的课堂从细节开始,以细节结束。看似轻松的课堂,课前课后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总之:“文言文三步探究学习法”的特点是快节奏,容量大。学生在课前必须做充分的预习,才能走进课堂。文言文三步探究学习法,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特点。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如鱼得水,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探究潜能。老师布置任务,宏观调控,旁边监督,适当引导点拨、补充。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学生在参与中找到了快乐和自信,在快乐中增长了知识和能力,在学习中体验了成功和幸福。

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强,不过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需要经过老师的指导帮助。

二、文言文五步探究教学法

文言文用“之乎者也”传情达意,而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久远,习惯爱好与我们相差很大,因此文言文晦涩难懂。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在某种程度上就等同于学习一门外语,困难重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在于一字一句地讲析翻译,枯燥乏味,老师费心,学生费力。新课标指出,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通过阅读来培养,教师应该从对阅读材料的字析句解中解脱出来,转到加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上来。文言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好了,学生理解感悟力也提高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文言文犹如外语,陌生而又难懂,平时没有口语练习的机会。因此,加强朗读教学,培养文言语感,使之最终形成自读文言文的能力,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第一步:学生自学,读透文章。先让学生自读,利用工具和注释清除字词障碍。再学习讨论读法,小组开始活动。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先整体上认识课文,为活动提供讨论依据,目的在于“入门”。

第二步:教师设疑,指点迷津。因为文言文的学习入门关键在于是否能读好课文,这就要求学生把握读的节奏和轻重缓急,为以下活动打好基础。

第三步:师生互动,猜读文章。教师让学生先展开讨论,教师再参与讨论,共同解决。学生再读,读感受,谈理解,之后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或查找资料,逐渐进入理解性的朗读,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摸索着学习,通过实践学得。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第四步:分组讨论,欣赏分析。这一步需要教师指导,出现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这一步中小组学习必须扎实,活动要井然有序,小组长要组织调控,组织学生当好“小教师”,做好记录,组员先独立思考再发问,最后找疑点。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点拨指导。这一步师生互相答题,共同探究,达到欣赏的目的。

第五步: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学生都理解了,然后再读,再想一想,让学生明白这样学习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这一步水到渠成,师生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满足。

“文言文五步探究学习法”,每一步无所谓轻重,重要的是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学自议为主,以教师点拨,师生互动为辅,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学生自学、教师质疑、师生互动、学生欣赏、师生合作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对学生进行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当师生合作、探究的成果出现时,师生就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满足。

第3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范文

本文主要讲了自幼体弱多病的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去爬悬崖时遇险,结果在父亲的鼓励与指导步步脱险的经历。从而使作者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并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在后来,每当他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便会记起以前在小悬崖上学到的经验并应付一切。

但作者在后来得以克服一切障碍,不全归功于自己,因为有了父亲当日的指导,才有作者辉煌的今天。

每次朗读这篇文章,其内容都会把我带入到当时的环境,把那会儿的情景出神入化、活灵活现生地浮现在我双眸之前。而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一步步脱险的情景,他由毫无信心到萌发信心,至信心大增,清楚地感悟到——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抵达自己所要到的地方。

落叶为舟,驶入回忆的港湾。

两年前的夏天,知了的鸣声抚睡了家人,而两天前把腿摔伤至今还没康复的我则在一楼发呆,连“上三楼书房看书”也只是痴心妄想。这时,《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一步步脱险的事有力地推动了我,使我一步步到达目的地。

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一个道理,这个道理似乎是拨开阴雨的一抹阳光,给迷茫的人带去希望,重拾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第4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范文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不仅仅在于文字表意的丰富性、其内蕴的含蓄性,也在于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读起来更可体会其抑扬顿挫。可是这样毫无感情的朗读,怎么可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美?怎么能让学生真正爱自己的语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不但看到美,而且读出美。对于充满美感的适于朗读的文章,应该不断引导,一步一步让学生读出作者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情感,使语言不再是死板的、平静无波的。

在讲《蜀道难》时,是这样进行引导的:

1.预习课文时,要求熟读,结合课下注解理顺文意。此时只是要求不要读错字,不要读破句。

2.介绍作者与背景等相关材料,结合文本进行鉴赏,并在此基础上带上一定感情进行朗读。从内容上讲,三个自然段分别侧重写“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道战祸之烈”。以赏析如何体现“蜀道之险”为例:①有学生提到“凋朱颜”是通过描写人的反映来体现其险。教师可以设题:“凋朱颜”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害怕。既然是害怕,那么语调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自己揣摩进行诵读,应该体现出那种胆战心惊、颤颤微微之感。可以找两三个学生进行范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逐步完善。②借写景体现其险。“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教师可以设题:能想象出这幅画面吗?给人什么样的感觉?怎样读才能体现这种感觉?同样可以找几个学生来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这样,在鉴赏的基础上,学生就不仅仅局限在读通的层面上,而且能够注意结合文意,读出抑扬快慢。

3.鉴赏之后,重读课文。此时应有一定进步,有了抑扬快慢,注意了语速、语调。教师可设题:如果只是注意了语速、语调,是不是就可以打动人了?学生会提到感情。这一步就要求分析体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试着体会,读出诗人的情感。再让学生朗读,展示,评价,完善。

第5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范文

让学生较快进入年代遥远的古诗的情境中,氛围的营造相当重要,聆听情境俱佳的范读是一条捷径。范读是古诗课堂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听专家标准化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现场范读、学生有模有样的模仿范读是教学中的常见方式。专家范读,主要是借助音频、视频媒介来引领学生走进诗文世界,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专家范读,有助于营造艺术的氛围,有利于引感的反应。教师范读,教师以饱满的感情专注的态度来朗读,全身心沉浸到诗文中去,把自己对古诗情感内涵的感悟传达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生范读,就是教师遴选班级中普通话素质好、朗读技巧高的同学来示范朗读,同龄人的精彩表现,更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听读激感,情感挑动求知欲。而求知欲的满足得从“知人论世”开始,“知人论世”在古诗文的学习中尤为重要。因为诗人与我们相隔久远,他们的身份、家世、经历、思想,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都决定着他们作品的内涵价值与情感思想。不同朝代不同际遇的诗人,自然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同一朝代相同际遇的诗人,也会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即使是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际遇时,也会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不同的情感体验并诉诸于作品。所以,“知人论世”是读诗的必要步骤。“知人论世”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有利于古诗文教学的顺利进行,还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境,精确分析诗歌的形象。笔者在教学古诗文前,都要指导学生并和他们一起广泛收集,了解诗文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本篇作品的创作背景,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不但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还丰富了他们对于诗文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认识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以后再去赏读该诗人的作品以及其他诗人该时期的作品打开了一条路径。

第二步:想读徜徉诗境,畅说诗景画意

宋代大儒朱熹提倡读诗要“心到、眼到、口到”。听读诗文,知人论世,让我们走近了诗人,走近了诗文,而要进入诗人所描述的情境中,必须“想读”。这里的“想读”,意思是在朗读时,张开想象的翅膀,施展联想的能力,想象诗中的画面景色、设想诗中的人物活动。这个环节的朗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笔者觉得自由朗读更能利于学生想象和联想,学生可以读得摇头晃脑,可以读得眼神迷离,可以读得低沉缓慢,可以读得高昂急速。可以读一遍,可以读多遍,可以读整首诗,可以读某几句,读到如置身诗中的画面中,读到如身临诗中的情境里。朱熹说:“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得之于心,述之于口。在学生读后,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畅说所想象到的画面景色以及所设想到的人物活动。可以畅说整首诗带给他的想象,可以畅说某一句激发起的联想,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诗句畅说,也可教师有的放矢指定诗句畅说。当然在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前,教者可将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讲解,在学生畅说诗意之时,若有欠妥之处,教者可及时纠正完善。

第三步:赏读感悟诗美,品评精妙华彩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语言艺术,领悟古诗词的语言魅力,有助于形成高雅的语言素养。一番想读,一番畅说,诗中画面如在眼前,诗中人物如在对面。诗人如何以最精准的文字描述如此动人的意境,如何以最简约的语句表达如此丰厚的内涵,若要体悟到这些,赏读必不可少,也就是朗读时,带着想象,带着联想,带着欣赏,带着品味。这一环节的朗读,教师可加以指导,读出节奏停顿,读出轻重缓急,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抑扬顿挫。可形式多样地朗读,可多次反复地朗读,让学生在听读中徜徉诗境,在自读中浸润诗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充分印证了反复朗读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功能。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古诗词的遣词造句的技巧、谋篇布局的章法会有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领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结合具体诗句教给学生古诗鉴赏的一些方法,如意象的含义、鉴赏的角度,鉴赏的术语等。诗歌中的意象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思想的载物,它们表达着诗人的情感,倾诉着诗人的心声,寄寓着诗人的情趣,承载着诗人的意志。因此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具体意象中寻出其中的情感旨趣。古诗词的语言精美,表现多样,所以鉴赏古诗词的角度自然也多样,遣词造句、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表达方式、表达情感、蕴含哲理、诗人风格等。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相应的专业术语,以提高学生鉴赏的准确性,品评的精炼性,表达的流畅性。学生可选择多角度赏析,也可选择一个角度赏析,可赏析整首诗,也可赏析某句诗,只要言之有理,都该鼓励赞扬。

第四步:吟读体会诗情,表述情感思想

第6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范文

快乐的双休日

新店中学初二 缪 颖

校门外的天那么蓝,校门外的空气那么清新,连校门外的阳光都那么柔和,轻松地深呼吸,好爽。一个星期5天在校,整天学呀、做呀,天空都变得阴暗了,空气也凝结了。好像自从进入校门的那一刻,我们的世界就变了。

明后天就是双休日,日子终于属于自己了。

早晨,我睡到七点钟,头脑似乎清醒得多,毕竟比在学校多睡了两个钟头。伸个懒腰,我终于可以不紧不慢地洗漱了,而且可以认认真真对待一下头发,平常在校为了赶时间都是一梳而过。

在家闷得很,我想还是出去走走,骑车来到双甸大街。首先得款待一下肚子,平时在校不是填不饱,就是让零食撑着。找个靠路的小吃店,津津有味,细细咀嚼大蛋饼,这比在学校站着吃咸菜汤拌饭美多了,棒的是还可以静静地看着车来人往的热闹。

走出小吃店,漫步在街道上,回首一个星期的学习生活,我顿生诸多感慨。不经意间已经来到新华书店门前,走了进去,看书的人真多。平时学习太紧张,要看书总没时间,此次真是天赐良机。看了几篇文章,走出书店,悠闲地漫步街道上,细细品味着,乐哉,乐哉!要知道在学校可都是连走带跑,为了少喊几声“报告”,多背一些答案。

走进商场、超市,在柜台前欣赏琳琅满目的商品,再买上一瓶饮料,边走边喝,边喝边欣赏,优哉游哉!在学校,去商店购物都是去了就买,买了就走,哪有这等悠闲。

在各式各样的专卖商店前驻足,进去看看,颇有大饱眼福的,哪像在学校整天看的就是那几本所谓“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这也没有什么道理,只不过是高尔基用这个阶梯登上了成功的顶峰,才这么说的。如果这是真命题,为什么我国古代许多寒窗苦读的书生却无所作为呢?

回家的路上,心里说不出的轻松,仿佛学校的不愉快都烟消云散了。

吃完中午饭,除了读一些喜爱的散文、小小说之外,就是干正事——做作业,下午4点多又得赶回学校了。

虽然双休日对我来说是那样普通,可自升初二以来,休息时间就被学习塞满了,所以这样的星期天自然珍贵。

这个双休日真快乐,这快乐其实是在平时学习的苦恼中才显现出来的。

【病理剖析】

作者没有正面诉说过重的课业负担带给自己的苦恼,而是从侧面以乐衬苦,这与众多直接诉说学习烦恼的文章相比,颇有新意。但疏漏之处较多,影响了情感的表达。主要疏漏之处有:(1)情节比较粗放,缺乏感染力;(2)对比不够鲜明,少了力度;(3)心理体验比较平淡,难以让人产生共鸣;(4)文末几段比较松散,显得拖沓。

【升格指津】

一、强化心理体验

叙事论理,不管是亲历还是耳闻,只有强化自己的心理体验,才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比如,“出去走走”显得平淡,如改成“最得意的还是“仰天大笑出门去,到古镇双甸逛一逛”,就强化了有如出笼之鸟、回渊之鱼般舒畅的心理体验。第二段点题可用“只有……才……”句式,强调双休日的珍贵。第三段开头添上“终于盼到这一天”,可强化渴盼已久的心理体验。结尾改成“好一个快乐的双休日”,既照应题目,又能强化释放之后的快乐,且简洁明快。只有写出心理体验,并加以强化,才能更好地抒发感情,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二、细致刻画细节

文章的情感往往以丰满传神的细节为载体。比如第五段进书店看书,“看了几篇文章”,过于概括,可改成“浏览了汪国真,翻阅了钱钟书,捧读了余秋雨,真是爱不释手,无奈囊中羞涩,只能忍痛割爱”,那种对书的酷爱之情,读时的饥渴之态,以及离去的无奈之心,便跃然纸上。再如第八段,“回家路上”的心情,应该细致刻画细节,改成“在返程的路上,觉得天空格外湛蓝,鸟鸣特别悦耳,心里说不出的舒坦”,这样就能勾勒出那种挣脱苦恼之后轻松舒畅的心情。其他,如“漫步在街道上”,其后加上“徜徉在人海里”,就有了细节感;“走进商场、超市”,改成“走出超市,又踱进商场,与顾客摩肩接踵”也具有了细节感,等等。总之,细致刻画细节,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意蕴。

三、对比描写

偶有一个双休日,“快乐”何在?因为“从周一至周五,整天在教室学习”,要凸现眼前“快乐”,以昔托今,以苦衬乐,“今天”的“快乐”自然凸显出来。比如双休日的“洗漱”,将文中的散叙集中起来,“水也不要再等……,更不必像在校那样赶时间……,而大可以……”,这样今昔对比地写,那种脱离苦海后的快乐心态便一目了然了。其他地方也要多进行这样的对比描写。

四、说理要中肯

第七段说理有些偏激,难以令人信服。可试着调整,起码要“自圆其说”。

【升格佳作】

快乐的双休日

新店中学初二 缪 颖

校门外的天空那么蓝,校门外的空气那么清新,连校门外的阳光都那么柔和,有种“到乡翻似烂柯人”之感。来一个轻松的深呼吸,好爽。从周一至周五,整天在教室学习,天空都变得灰暗了,空气也似乎凝结了。好像自从进入校门,我们的世界就变了。

只有双休日,才属于自己。

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早晨在家可以睡到八点钟,头脑似乎清醒了很多,毕竟比在学校多睡了两个多钟头。伸个懒腰,终于可以不紧不慢地洗漱了,水也不要再等到别人先用,更不必像在校那样赶时间梳头,大可“对镜贴花黄”,认认真真地打扮。

最得意的还是“仰天大笑出门去”,到古镇双甸逛一逛。来到古镇街头,诱人的香味提醒我得先款待一下肚子,平时在校不是吃不饱,就是让零食撑着。今天可有了自由,找个临街小吃店,同食客们一齐津津有味地细细咀嚼大蛋饼,比在学校站着吃咸菜汤拌饭美多了,更棒的是还可以静静地观赏大街上的人来车往,满眼是“宝马雕车香满路”。

走出小吃店,漫步在街道上,倘佯在人海里,回首一个星期的学习生活,顿生诸多感慨。不经意间已经来到新华书店门前,走进去,看书选书的人真多。平时学习太紧张,总是没时间涉猎课外书,今天可是天赐良机。我浏览了汪国真,翻阅了钱钟书,捧读了余秋雨,真是爱不释手,无奈囊中羞涩,只能放手。走出书店,细细回味着,气定神闲地漫游,不必像在学校那样连跑带跳,全为少喊几声“报告”,多背一些答案。

踱进商场,与顾客摩肩接踵,欣赏琳琅满目的商品,再买上一瓶饮料,边走边喝,边喝边看,优哉游哉。不必像在学校商店购物那样,进去就买,买了就走,从来没有这等悠闲。

各种专卖商店,令人驻足,进去看看,真是大饱眼福,甚至得到艺术的享受,哪像在学校整天啃的就是那几本所谓“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脱离了自然与社会,这“人类进步的阶梯”通向的只是“海市蜃楼”,要不我国古代许多寒窗苦读的书生怎么无所作为呢?

回家的路上,觉得天空格外蓝,鸟鸣特别悦耳。虽然,还有作业在等待着我,但心里有说不出的舒坦,学校里的那些被学习拖累的不愉快都烟消云散了。

好一个快乐的双休日!

第7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自信 树立 保护 增强

自信是美德。自信表现个性。在这个张扬个性、尊重人性的时代,拥有自信重要。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

新课堂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要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果想让孩子迈向成功、让教育走向成功,就必须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源泉。自信心是学生学好语文、走向成功的重要精神动力。因此,我们更需要让“自信”走进我们的课堂,充实我们的课堂。

一、树立自信心

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父。”自信是通向成功的津渡,自信是达到彼岸的桥梁。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都是唯一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作为教师不可能让每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同样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当一个学生体验到较多的成功时,他的自我概念、自我约束就比较强,他的自信心也就比较强,并由此转化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而这正是成功的关键。

在教学《秦始皇兵马俑》第三自然段时,我出示了三项学习提示。军事家:根据第三自然段,画出军阵图,简单介绍一下。文学家:结合课后第四题,研究作者观察顺序、写作顺序,再认真地读一读有关的句子。解说员:向大家介绍威武雄壮的军阵,尽量说得吸引人。

给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并自学第三自然段。这样,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成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了一定的满足感。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任选一题):①熟读课文,抄写并理解词语。②制作一张公益广告牌,呼吁人们关心、爱护文物。③看方阵图,按方位顺序仿写一段话。④继续去寻找中国其他的考古发现。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作业,不仅提高了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体验到了成功的滋味,从而增强了自信心。我相信学生一旦有了坚定持久的信心,就能爆发出巨大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就有了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在讥笑中有瓦特,在冷眼中有牛顿,在差生中有爱迪生,所以要让学生初步树立自信,走进课堂,走向生活。

二、保护自信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学生幼小的心灵是一株含苞待放的花蕾,经不起暴风骤雨式语言的摧残。夸奖可以使学生变得聪明,辱骂只能使孩子变得愚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成功,给予适当赞赏,使他们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

《请求》是一首诗,读来琅琅上口,适宜进行朗读训练。在教学“让我踩着坚实的土地,跟困难和胜利交朋友。”一句的朗读时,一位学生用响亮的声音、自信地读完了这句话,但是没有感情。我鼓励他说:“你的声音真洪亮啊,如果能把自己发自内心的感受读出来,效果可能会更好。请你再试一试,好吗?”学生很高兴地坐下来又开始认真地练读起来。接着,我又指名一个学生读,这位学生读得较好,能让人感觉到他的真情实感。但此时,却有一学生要求评议,他认为如果能把速度放慢点,做到抑扬顿挫会更好。后来,还自己示范读了一次,让人感受到一个渴望自强自立的孩子的心声。他刚坐下,我就赶紧表扬:“多么了不起的见解啊!你就和文中的小作者一样勇敢。这样的学习态度,值得大家学习,不但读懂了文本字面的意思,更有文字背后蕴涵的深刻意义!科学家小的时候就是这样认真、努力、积极思考的,相信你的成就也会很大。”从此,每每上语文课,这个孩子总是很认真的朗读,喜欢评议其他同学的优缺点,还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渐渐地,他变得越来越自信。在这不断的成功尝试中,让学生逐步巩固自信,走向成功,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三、增强自信心

“信任自己,相信自己。”我常这样对学生说。前世界拳击冠军乔·弗列勒每战必胜的秘诀就是:参加比赛的前一天,总要在天花板上贴上一张纸条——“Yes,I can!(我必胜!)”我们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自信的机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第8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范文

生(甲):是描述了一位小朋友在与他的老爸亲吻,体现出了浓浓的亲情。它可用两个名称作图片的标题:一是亲吻,二是亲情,我觉得这两个标题比较合适。

(同学们做评价,结果都认为他回答的不错。)

生(乙):老师我想做补充,我认为这幅画表现了一位军人回家与自己的儿子见面的亲吻,也是亲情的最好体现。

生(丙)我想用“离别后的相见”为题目,写出父子间离别后非常想念对方,相见时抱在了一起亲吻,体现了他们间的亲情如蜜般的甜美。

师:好!同学们的表达很精彩,我们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好,再来看一张。

出示画面:

师:谁来描述这幅画面。

生(甲):晚上灯下的妈妈在陪同他的孩子做作业,其乐融融。也体现了亲情。

生(乙):昏黄的灯光下,亲爱的妈妈在看着他的孩子们做着作业,有时还向妈妈提出了些问题,真好。我从这幅画面里,感到暖暖的。我想用“亲情”两个字作这幅画面的标题。

师:好,同学们回答得真好。是啊生活中现出浓浓亲情的画面还少吗?同学们还想看吗?

生:想!(热情很高)

师:进入下一张空白幻灯片。(画面没有了,学生没的看了,发出了嘘声。)

师:好,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礼物,那就是用文字写成的画面。──莫怀戚的《散步》,大家想不想看?

生:想!

师:快速地翻到课本123页,看一看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读时,用圆珠笔或铅笔划出自己不认识到的生字词,好不好?(学生读课文,教师板书并巡回指导。)(3~5分钟)

师:(读书完了。问学生:有不认识的或拿不准字义或字音的字吗?(学生没有疑问,因为生字词不多学生基本都会。))

师:谁来读一读125页上的字词,来验证一下自己读音。

生:(读)“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两名学生起来大声的读,没有错误,学生评价很好。)

师:刚才老师说送给大家一份特殊的礼物──文字写成的画面。你们能来描述一下吗,再看看课本想一想老师送给了大家怎样的美好礼物?(老师提示)我们读后有什么印象?问:散步时在什么地点?

生:(齐答):田野。

师:还有什么?

生:(齐答):嫩芽、水泡、菜花、桑树、鱼塘?……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边说边看文章边画怎么样。(学生热情很高地边画边寻找画面中的事物。)(学生展示画面,大部分没有画上小草。)

师:(引导)此时除了上边找到的还有什么景物?可提示学生“还有什么植物,我们经常见的”

生:小草。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中的“新绿”可见是小草,一大片一小片的,“新绿”可见小草的嫩绿。

师:还有一个词也可见小草是嫩绿的?注意特点:“嫩”。

生:思考?(回答不出来)

师:要求同桌间讨论。

生:举手示意能答:“铺”

师:为什么?

生:(讨论思考2分钟后,回答不出来。)

老师提示:我们经常铺什么,铺地毯(学生可能跟着说),地毯踩上去会有什么感觉?柔软,对软绵绵的。说明这草是新发的芽,很嫩。所以作者用了一个“铺”子来写出了小草的嫩。用得很好,我们来读一读,品味一下!学生反复品读。

指导学生:这句话要读得轻快些,对于“新绿”“铺着”“浓”“淡”“密”“咕咕”要重读,并带有喜爱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后老师不满意,再读;最后点一名同学读)

师:这么好的优美句子我们要不要背过?

生:要!(齐声,声音很大。)

师:好!那就看谁背的最快。

生:背课文中的这句话。(2分钟就有许多背过的了,并背得很好,很轻快,重读的字也表达的很好。)

师:画面中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生:还有“人”。

师:有哪些人?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是啊,在这优美的初春世界里,出来散散步,该多惬意!我们把这幅画画出来好吗?

师:板书。(画画面,学生自己也画。)

师:同学们,散步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会有各式各样的活动,我们细细品味写这些活动的语言,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再细读其中的句子,读时应进行思考,并且将不懂的句子或一些问题的用笔画出,同桌商议,解决不了的,待会儿我们共同解决好吗?好,我们读课文。(6~8分钟之后,进入学生质疑解疑阶段:学生提问题,学生作答,师作纠正或补充。)

生:“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中的“生命”有什么含义?

师:谁来回答?

生答:前面写“春天来了”,它充满了活力,给人以生命之力。

师:还有其它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

师点拔:这里还应该考虑到人?这个人是谁?

生:母亲?

师:对,为什么会考虑到母亲?生:“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是说它母亲因身体不好艰苦地度过了冬天,自己还能度过这样的几个春秋呢?春来后,对生命格外地珍爱。师做总结:是啊,这里不仅有对生命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的热爱与珍爱。

师:还有问题或不懂之处吗?

生: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哪位同学给他作答?(1分钟思考后还没有作答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师:咱们同桌两个商议一下,讨论!(无结果)

师:提示:整个世界指的是什么?

生:指全部?

师:全部什么?

生:全部人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人类按年龄可分为中年人(青年人),老年人和少年三段。(解决了什么是“整个世界)

师:这个地方最感人的,最美丽的一幕不是“整个世界”指什么这个问题而应该是哪个细节?(旁征博引)

生:找,巡。

(学生答不出,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作答:是“背”这个镜头。谁知道为什么老师选择了这个词?)

生:(讨论思考作答)因为“背”,说明我们走小路时有一段不好走,妈妈年纪大了,怕摔着。所以……

生:起了长辈,也背了下一代,中年人起到了中间作用和支柱作用。他们责任很大。因为“背”,不仅“背”起了年迈的母亲,也“背”起了“幼小的儿子”,他是下一代的代表,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是感人的,是美的。

师:我们给这一感人的一幕,起个什么样的名字,让它印记在我们的头脑中呢?

生:“三代”

生:“母亲和儿子”

生:“背‘世界’”

师:我们用哪一个?

生:用“背‘世界’”

师:(板书)“背‘世界’”三个字。(气氛达到了高潮)

师:这个“背”字,写得很好,它充分地表露出了三代人之间的浓浓的情。我们读一读好吗?(品读,试着让学生读好“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

生:起来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得太快。)

师:应这样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语速放慢,小心,生怕肩上老人掉下来,也怕孩子受伤的样子。读出来。

师:作示范。

生:再读,还不到位。

师:再示范,“慢──慢地”第一个“慢”要读时低沉小心,声间拉长,“慢地”中“地”要轻读。“稳稳地”也一个样。“很”要认真地读。来再试一遍。

生: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出了味道。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如何?

生1:读出了责任。

生2:读出了小心。

生3:读出了幸福。

师:还有问题吗?

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为什么这么说?说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师:谁来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答不上来。(师点拔:在这儿作者特意点出这个原因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伴老母亲的时日短。

生:老母亲拉扯自己一生不容易,现在她病危了,该多为她着想,体现了我更加对母亲的照顾,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年人方面,“我”做得很好。

生:如果现在不好好爱母亲,时间就不多了,而自己的儿子,日子还长。所以才特意地点出“决定委屈”儿子是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师:同学们,画面是富有想象的,画面中没有向我们展示出当“我”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后,母亲和儿子的各自的心理变化和活动。我们是否给写一写。

生:(大声高喊,兴致很高)好!

生:(拿出笔,写自己想象中的此时此刻的母亲与儿子的内心活动)。

师:(3分钟后)谁来读一读?

生1:母亲:心里总想着去疼自己的孙子,便对儿子说,“我的孙子还小,还是依他的吧。儿子:心里不是很高兴。

生2:母亲:暗自欣喜,心里暖暖的,“唉,儿子真懂事,没白养。”儿子:心里当然没刚才那股劲,有些不太愿意,但很快他又跑到奶奶身边牵着奶奶的衣角“奶奶,走大路吧,省得你还得让老爸背着走。”

生3:母亲:很平静,有些沉默,一会儿便说“走小路吧!”儿子:也很平静,一会儿跑到奶奶身边说“奶奶,走大路平坦!”

师:是啊,同学们想象的都非常合理,都道出了三代人之间的相互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和睦,道出了人间亲情有永恒之魅力。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精彩。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老师,为什么说“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为什么说有的浓,有的淡?也就是“浓”和“淡”是什么意思?

师:好,说得很好,谁来帮这位同学分析一下。

生:“‘有的浓’,是说这个地方的草一大片,一大片,‘有的淡’则相反”

生:不,是说有的地方的草密集,就显得“浓”了,那些疏散的地方,就“淡”了。

师:他们谁说得更合理些?

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二名同学的。

师:我也有同感!好我们继续来把自己的问题摆出来,共同解决。

(学生没有再提问题的了)

师:同学们,我们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来谈谈自己认为最有感人的地方。

生:爸爸最感人。

师:为什么?

生:他在儿子和母亲发生分歧的时候,做出了“放便”老人的路“走大路”,这三个字,我读来,觉得爸爸的形象高大了。

师:你从高大的爸爸的形象中,能联想到现在社会中的哪些人?

生:太娇惯自己儿子而不顾老人感觉的爸爸们。

生:想到了“小皇帝”的产生根基。

师:同学们想的非常深刻。还有谁来发表自己的感受?

生:爸爸的形象高大,除了他“背”母亲,“依”母亲“走大路”外,我觉得他还特别地注意与母亲交流。

师:好,你说的那个“‘依’母亲”很好,是不是依母亲走大路?(生点头)那好我写下来。(板书:“‘依’母亲)

师:(继续问这位同学)“与母亲交流什么?”

生:“第二段中的‘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说明爸爸时常挂心母亲。

师:如果他不来约母亲会怎样?

生:(还是这位同学)母亲会感到寂寞,得不到快乐。

生:(另外)如果不来,母亲嘴里虽不说,但心里会不快。

师: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爸爸妈妈是这样来照顾老人的吗?

生:不,许多的年轻人,他们结了婚就不与老人住在一起了,远离了长辈。

师:你打算对这些人说些什么?

生:我想告诉这些人,老人养育了我们,我们应从感恩的角度来爱他们,爱他们就是爱自己。因为我们的行为也为后辈们做出了表率啊!

师:同学们,这一个美丽的镜头我们该用什么名字来叫它呢?

生:“约”母亲。

生:“邀”母亲。

师:好,我写下来,你们都说得很好。(板书)“‘邀’母亲”

还有谁想回答,生:“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儿子。”

现出了小孩的稚气,同时句子工整,我觉得很好。

生:“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中的“摸摸”很好,它体现了母亲对孙儿的关心和亲昵。体现了亲情。

生:我觉得“妻子”很美。因为她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生:我觉得“我”的儿子很可爱,他自己在没有得到自己的愿意“走小路”的愿望时,并没有像现实中的一些小孩子那样,而是很疼爱奶奶地样子顺从了奶奶。

师:好,太好了。

(他喜爱,疼爱孙子──“摸脑瓜”“改主意”可体现出来。)

老师也想说一处:就是这美丽初春,太美了。它让这浓浓的亲情更加丰满和充实了。要不大家来读读课本的“124页”的林文煌写的《三代》。

(进入比较阅读阶段:完成美景“衬托”美丽的人生主题的语文能力。)

生:初读正音,学生品读。

生问:“步履蹒跚”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生答:读出读音,解释:是走路不稳当的意思。

生问:讷讷不知的“讷讷”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读什么?是什么意思?(生没有举手的)好,运用我们的工具书查出来。

生:(作答)读nè,意思是:形容说话迟钝。

师:这些文章与《散步》都体现了亲情,但也有不同,谁能找出来。

生:《散步》篇幅长,《三代》短。

生:《散步》有美丽的春初作衬托,而《三代》没有用环境描写作衬托。

生:《三代》只给我们留下了“先生为了家人的安全而迎车而上的”镜头,而《散步》则镜头更多更丰富。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是啊,三代人间的纯朴的亲情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我们把臧克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三代》小诗背诵一下好吗?

(生:进入背诵阶段:背诵“臧克家的《三代》”体味亲情。3分钟后,学生起来背诵。学生背得很快很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深深的沉浸在浓浓的亲情里面,但我们不能过于陶醉而认为我们周边所有的家庭里都充满着“亲情”,是啊,作者写这篇文章《散步》的真正目的是在呼唤那些还存在“距离”的家庭走近亲情。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老年没人管,自己过起了幸福的小日子”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特别是“婆媳”关系的处理可谓是老大难,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的嫂子与我母亲关系一直不好,他们在泰安工作,过年已经4年没有来家过了。看到《三代》《散步》这一幅幅美丽的亲情画面的时候,我多想让他们看看,可是他们远在泰安,不能看到这篇文章,唉,就让陈红的“常回家看看”传达我及我的家人的心声吧!同时,我也借此机会把这首歌送给在座的同学与那些仍存在着“分歧”的家人,亲人们。希望我们都像一家人。(播放课件“常回家看看”)

播放余,师要求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欣赏《散步》这幅画面的感爱或反思写在纸上。大约150字至200之间。(5分钟)

生:(起来读自己的感受或反思)亲情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向了神州大地,注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去感受这温暖如光的亲情呢!虽然如此,可是我们周边的许多家庭仍然存在着分歧或感情上的隔阂,有产是婆媳不和,有的儿子不孝,有的是长辈过于苛求……于是我们很想拿出莫怀戚先生写的这篇文章劝导他们,让他们的内心生出宽容和谅解,因为他们、我们永远是一家人,还有什么比一家人的情怀更温暖呢?……

生:(对这位同学的反思或感受作评价)这位同学的感受很真切,既能从本节课中的画面上欣赏到美的“亲情”又能联系身边的“不和”家庭来劝慰,考虑周到;另外就是语言很流畅,感情也很恰当。很好。

师:好,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一说一评,为我们上了很好的反思课。谢谢。那么我们现在在这回味之中,来总结一下这堂课你自己的收获如何?可以是文章上的,可以是做人上的,可以是生活中的……(同学思考2分钟,然后口头做总结)

生1:(课堂小节)这堂课我学会了关注人间的亲情,也学会了如何在家里做好我自己。

生2:(课堂小节)我学到了怎样恰如其分的运用“环境”作衬托来表现主题。同时还掌了怎样去读关键性的表现人物品质与性格的句子。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学生读出了真感情,很棒!)

生3:(课堂小节)这想说这么一句话“山再美,水再美,也有及人的心美。”

生4:(课堂小节)我学到了在表现主题时,应善于去抓人物的细节动作或语言如:奶奶的“摸”!“摸”字为全文的“温暖的亲情”这一主题注入了力量。

第9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范文

通读全文,似乎闻到那浓郁的槐花清香,那纯朴可爱的槐乡孩子似乎就在眼前。根据本课特点,教学以读解文,以情带读,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优势,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槐乡,引导学生主体感悟,走进文本,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情感。课堂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作为统领,这句话是整篇文章的灵魂和基调。这样,整个课堂就围绕这句话铺展开来。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想象文字蕴藏的画面,领略槐花的清香、甜美。

3.品析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五月槐乡的清香,甜美。

【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的”内涵。感悟、内化语言的形象美、情韵美、形式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情诱趣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课文《槐乡五月》,(指读课题)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五月的槐乡,齐读(点击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二、整体感知课文,走进槐乡

看课件听范读,感受槐乡之美。

三、欣赏、感悟、品读语言的美

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1)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师:看到这么美的槐花你们想说些什么。( 指名交流)

(抓住“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体会槐花之多,抓住“瑞雪初降,白茫茫”感悟槐花之白。)

【设计意图】 从整体感知文本,让学生“读进去”,学生初步感知槐花的多、美等。

(2)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儿。

师:{课件出示槐花图}读句子你想说点什么?(指名交流)

(这槐花很美很多,远看像玉雕的圆球,近看又像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真好看。)

师: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得好好读读。指名读。

引读:在作者眼里,槐花远看像……近看像……,这是作者的感受,在你眼里,槐花是什么样的,像什么?看画面想象一下?[白蝴蝶、玛瑙……]

师:听了大家的描述,这槐花真是美极了。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吗?(指名读,评议、齐读)

师:让我们记住这美丽的画面。试背,指名背、齐背。

多美多香的槐花呀,瞧,把谁给引来了(蜜蜂、孩子们),

(3)“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劈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能用你的朗读读出喜爱和自豪之情吗?用心读把这种感觉带给我们大家。

(同桌练读,指名读)

师:多整齐的语言啊,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好听,谁来读读,读得好听些。(男女生分别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对比中反复诵读,将这种语言美、文字美积淀。

师:走进“槐乡孩子的季节”,感悟孩子之美(出示画面,字幕):

(4)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中,还有一个“浸”字,虽然没有直接写槐华的香味,但这个字却形象的写出了槐华的香味很浓很浓。课前老师查了下字典,“浸”在字典中有这三个意思,你能告诉我在这篇课文中应选哪个吗?为什么?(槐乡到处开满了槐花,槐花的香气弥漫在槐乡的每一地方,槐乡简直成了香海

师:(出示文中的“清香、醇香、浓香”)读读这三个香。

辨析:“清香、醇香、浓香”能不能调换位置?

小结:五月的槐乡,真是槐花飘香,人间仙境啊!让我们由衷地发出赞叹:“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设计意图】 品味读,再体会读,逐步感受到作者精当的用词写出槐乡的芳香浓郁。

师:到处都是香味,谁来舒舒服服地读一读这几句话。(生有感情地读书)

师:(用手指着板书,)看到了美丽的槐花,闻到了迷人香味,感受到孩子们的热情好客,这真让我流连忘返。请读读课文第2小节,想想你准备怎样做、怎样说。

那就让我们男生来读一读,感受槐花饭那浓浓的香味。(齐读。)女生也来感受一下。

引读:不仅槐花饭香,就连风打的旋儿……

(出示课件:精美的槐花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 生欣赏,品语言之神韵。)

【设计意图】 图片是对文本内容的形象化,适时出示槐花图片让学生获得的是视觉、听觉上美的享受。

四、升华拓展——创造美

1.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很有特点。(齐读)你也能说上几个吗?

出示:槐乡 槐花 洋槐 槐树

清香 醇香 浓香 香海

白茫茫 香喷喷 甜丝丝

山山洼洼 坡坡岗岗

2.还记得《水乡歌》吗?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也来编一首槐乡歌,老师这里有三段,你可以选一段,用上刚才的词语。

出示:槐乡什么多? 槐乡什么美? 槐乡什么香?

指名交流,练习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