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

第1篇: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护理查房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护理查房可以检查护理工作,对病人提出有针对性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为病人提供全面的护理。在进一步完善护理三级查房的工作中,我们规范了查房流程、改进了查房记录书写、运用新型的三级查房模式,丰富了护理查房质量的内涵,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及患者满意率。

护理查房分为:护理行政查房和护理业务查房。护理业务查房又分为临床护理查房、护理个案查房、护理教学查房。

1 护理查房的概念

上级护师、护理专家通过责任护士对病人病情、治疗护理效果的汇报、对病人的体格检查、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在掌握病人全面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整理与分析,对病人的治疗效果、护理质量、护理难点、下一步的护理措施进行讨论、分析、指导、修正,同时检查评价责任护士护理措施、护理效果的落实情况,以保证病人护理安全,改进提升护理质量的过程。

2 三级护理查房的组织机构

护理部(科护长)――护士长――责任护士

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

3 护理查房的参加人员

参加人员由查房者、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其他护士、护生组成,人数占全病区1/2以上的护士。必要时邀请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或其他科室人员参加。

4 强化护理查房的时间观念

科室每月查房1~2次,如遇有危重、疑难、少见病的病例时可增加查房次数。护士长提前计划安排时间,避开护理工作高峰时间,使更多的护士有机会参加。临床特殊典型病例也可作为全院护理查房的病案提供给全院护士讨论,由护理部安排时间。

5 查房的准备工作

5.1选择病例

护士长根据病区专科特点或护理薄弱环节。有倾向性地选择病例。为拓宽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尽量选择症状、体征较典型的;危重且伴有并发症的;病情复杂且少见的病例。

5.2通知护理人员

护士长承担主要查房者。通知参加查房人员,并告知该病人的查房内容和要点,以便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查阅有关资料便于讨论。责任护士做好查房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5.3与病人沟通

责任护士与病人沟通取得合作,进行护理评估,针对目前情况修订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

5.4制作多媒体

护士长和责任组长整理所查疾病相关知识资料并制作多媒体。

6 查房时的顺序及站位

6.1入室

查房时入室按责任护士、查房者、其他护理人员、实习护士、推车护士依次进入。

6.2查房时站位

到病房时查房者位于病床右侧,以突出其主要查房者的角色,且便于体检。责任护士位于左侧床头汇报病史,同时协助查房者给病人查体时的配合。其他护士位于病床左侧,实习护生站立于床尾面对查房者,以便聆听查房内容和学习观摩对病人的体检方法。

6.3出室

查房结束后出室按查房者、责任护士、其他护理人员、护生、推车护士依次走出。

7 护理查房步骤的规范

7.1护士长首先进行查房目的和查房重点的阐述。

7.2责任护士汇报病情 责任护士报告病人的基本情况、简要病史、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效果及现存的护理难点和健康问题。

7.3查房者进行护理查体 在责任护士的引导下到病房询问病人,进行护理查体。了解责任护士对病人阳性体征的判断是否准确、护理问题是否确切、护理措施是否正确及时,护理措施的有效性。以实例示范,指导护理人员护理查体的方式、方法。

7.4规范专科护理技术操作 查房者针对病人情况检查并规范专科护理操作,考察年轻护士及护生的临床护理操作情况,如食管癌根治术后病人的正确叩背方法,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气管切开的护理等。

7.5组织讨论 查房者组织护理人员在示教室针对病人的护理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以提问、补充、互动等方式进行。

7.6相关知识的学习 查房者组织疾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如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内容。

7.7查房者者进行总结 查房者总结、指导下一步的护理方案及措施,并提出本次查房应重点掌握的护理要点,如:呼吸机使用中的护理要点;格林巴利综合症的康复训练。

7.8书写护理查房记录 由查房者记录本次查房的重点内容。

8 通过规范三级护理查房总结以下创新点

8.1实现“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式的新型护理三级查房。

三者各尽其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级护理人员的作用。通过三级查房,上级护理人员能对下级护理人员进行检查、指导、发现和分析问题,及时有效的控制了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提出预防性护理措施,使患者获得更为安全、优质的护理。

8.2强化护理查体意识。

护理查房中加入了护理查体后提高了护士观察病情的能力和意识,及时了解病人的机体异常改变,准确做出护理问题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保证了护理安全。

8.3表格式护理记录单重点突出、记录精炼。

表格式护理查房记录简洁精练、重点突出,体现了查房所要达到的目的,减少了以往查房繁琐的书写记录。表格中增加“病人要求”一项,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和对病人的尊重,拉近了护患距离。

9 体会

9.1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科年轻护士较多,缺乏临床经验、观察力及沟通能力。通过三级查房,上级护士针对病人的个案病历,进行现场临床操作要点指导、与患者沟通方式的示范及病情观察内容的讲解,使护士的学习更直观性,真正发挥高年资护士传帮带的作用,激发了各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调动年轻护士的学习热情,使科内形成了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明显提高了年轻护士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

第2篇: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为全面提高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2012年8月我科室按照院方部署安排开始实施护理人员分层级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科室编制床位36张,开放床位40张。护士16名(含护士长),年龄20-37岁,30岁以上6人,以下10人;职称:主管护师3名,护师5名,护士7名,助理护士1名(无执业资格);学历:本科1名,大专15名;在内科工作年限:>10年5名,5-8年4名,3-5年6名,

2 方 法

2.1 明确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上岗条件 依据护士的能力、职称、学历和年资将护士分为3个层级,即N1-N3,其中护士的工作能力是层级划分最主要的参考依据。N1级护士为成长期护士,主要由工作3年及以下的护士和轮转护士承担;主要负责病情较轻病人的护理、一般专科护理和病人的健康指导等;如二、三级护理级别的患者,参与轮值夜班;N2级为熟练期护士,主要由工作3年以上的护士和低年资护师承担,主要负责较重病人的护理,完成特殊专科护理,进行病人健康指导,参与危重病人抢救,主要负责病情稳定的一级护理、二、三级护理级别患者;N3级为专业精通型护士,主要由高年资护师和主管护师承担;负责一级、危重的病人护理、临床带教等工作。助理护士不能单独值班,在老师的指导下负责病人的基础护理工作,如晨、晚间护理、为卧床病人翻身、陪同病人外出检查等。

2.2 改变排班模式,实施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整体护理 结合基层医院现状,重病人不多,白天工作量大,夜间工作量少的情况,实行白天每名责任护士分管8-10名患者,夜间采取双班制,每名责任护士分管16-20名患者。同时实行医护一体化责任包干病人,将科室医护人员分为4组医护一体化责任小组,每组有一名管床医生,一名N3级责任护士,一名N2级责任护士,一名N1级责任护士组成。各小组分管的床位相对固定,医护一体化小组共同分管同一组患者,每位患者住院期间都由一名医生、责任护士全程负责。实行医生、护士共同查房制。N3级责任护士不参与轮值夜班,负责同本组主管医生一起,进行医护一体化查房,了解本组病人治疗护理情况,对本组病人进行病情、风险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参与本组危重、疑难病人的病例讨论,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制定诊疗方案,及时向下级护士进行交接。负责检查、指导本组N2、N1级护士的工作。N2、NI级护士参与轮值夜班,夜班采取双人制,一名N2级护士,一名为N1级护士,两人为不同的两个小组,N2级护士主要负责夜间病情较重患者的护理工作,同时指导N1级护士的工作。各级责任护士对所分管的患者全面负责,包括入出院护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

2.2.1 实行弹性排班,增加高峰时段人力资源,如中午值班实行双人制,夜班早上9点下班,做完本组病人的晨间护理工作后,再下班,较前延迟1小时,下午工作量少,夜班接班晚1个小时,改为18点,避免空闲时段人员多,繁忙时段人员少的现象。

2.3 强化护士层级培训按层级对护士进行培训 ①N1级责任护士:加强专科知识、技能及重病人的护理,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②N2级责任护士:加强危重病人、新业务、特殊护理问题的技能、教学能力的培训。③N3级责任护士:加强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处理疑难问题能力方面的培训。

3 结 果

3.1 护理质量提高 见表1。

4 讨 论

4.1 分层职责明确,逐级指导,护理质量提高我科实施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整体护理,明确了各层级人员岗位职责,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相互协作、层层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护理人员的作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业务能力。

4.2 护理人员的分层使用充分调动了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年资护士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增强了职业荣誉感及自豪感,使低年资护士看到了专业发展的希望,学习和工作热情明显提高,在护理队伍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良性竞争的氛围,调动了每位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 改革排班模式,医护一体化查房,共同管理病人,共同讨论病情,一方面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也保证了患者的各种治疗及护理措施及时执行到位,提高了护理质量,保障了医疗安全。

4.4 实施分层次培训,提高综合能力 通过实施分层责任制整体护理,让低年资护士也分管一定的病人,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压力,调动了低年资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低年资护士的求知欲,促进了低年资护士的迅速成长。

4.5 护理照顾半径缩小 护士树立起“我的病人我负责”的观念,工作中又分成4个医护一体化小组,更加激发了工作热情,工作中你追我赶,更能细致入微的为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增加了对病人的人性化照顾,延伸了护理内涵[1]。

4.6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体现公平公正,多劳多得、同工同酬的原则,进一步保障了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第3篇: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 分级护理;决策;形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1)24-0068-03

随着新的《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出台以及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实施,分级护理制度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备受关注。通过临床验证及专家分析得出,“医生尚不能认为是分级护理决策的最佳主体,护理专家认为分级护理应由护士独立决策”。分级护理是根据病人病情轻、重、缓、急及病人的自理能力的评估,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通常是在病人入院后由医生下达、护士依据医嘱实施。但是在医疗专业课程中并没有设置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内容,临床医生对护理等级划分依据的认识、了解程度有限。因此,医生在确定患者护理级别时,往往根据主观或经验判断分级护理标准,随意性较大,使得护理等级的划分缺乏统一客观的标准。如何下达级别护理以及分级护理决策的形式便成为护理同行思考的问题。

1 级别护理决策的现状调查

1.1 护理级别评定不准确 肖小文[1]调查发现,一级、二级护理所占比例高,达43.2%、50.4%,比相关资料高。护理级别实际评定符合率低,一级护理符合率仅27.8%,二级护理符合率仅36.2%,从入院到出院一直是一级护理者占38.5%,一直是二级护理者占40.0%,护理级别大多未能客观反映病情变化,医生下达的护理级别整体向一级护理偏移,即一级护理不符合者,实际评定为二级或三级护理,二级护理不符合者,实际评定为三级护理。毕慧敏[2]等将医嘱护理分级和标准护理分级作比较,发现两者有统计学意义。分级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造成护士在执行中带有随意性,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最终影响护理质量。

1.2 护理级别与病人实际护理需求不一致 由于医学教育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涉及分级护理的相关内容,医师并未全面系统地学习其适应证和具体要求,往往根据主观经验或以惯性思维或工作习惯确定护理级别,缺乏客观依据,使得下达的护理级别不规范,与病人的实际护理需求不相适应。约90%的护理人员反映由于护理级别与病人的实际护理需求不一致,护士据此进行护理难以满足部分病人的真正需求,一些维权意识较高的病人,对照护理要求,认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护理服务而据此收费更不合理,由此引发纠纷,分级护理制成了由护理行业自身制造的并刺向护理工作者自身的尖利的矛。

1.3 医护对护理级别的界定认识不一致 医护对分级护理认识的角度不同,医生按疾病诊断,从医疗的角度出发,而非全面整体地评估病人的实际需要,往往为了确保安全抬高护理级别,与护理专业要求护士所做到的护理服务不相适应。据调查皑州了解到多数医师认为“病情重的一级护理,较重的二级护理,不重的三级护理”。从护士对分级护理医嘱认同率看,有8/10的护士长不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毕慧敏[1]等对274名护士调查结果显示有52.55%的护士认为医生确定的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具有大专学历或中级职称的护士持这一观点的比例更高。

1.4 分级护理决策主体争议 针对医生决策分级护理存在的这些问题,一些专家提出分级护理应由护士来下达,即分级护理的决策主体应是护士。肖小文[1]提出护理级别作为一种护理性医嘱,处置决定权应属于护士而不是医生,建议对诸如护理级别等护理专业范畴内的事情,应由有一定资格的上级护士下达;韩淑芳[3]、王芳[4]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理人员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并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调整;侯岩芳[5]认为分级护理中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两个不同方面,以疾病来划分护理等级不符合临床实际,护士提供何种程度的护理,应由护士进行评估后做出决定;吴欣娟[6]、杨红叶[7]认为由护士确定护理级别具有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便于护理排班、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充分实现护士自身价值、提高护理队伍素质、推动护理学科发展等优势。国内护理学者对分级护理所存在问题的热议引起了卫生部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规范临床分级护理及明确护理服务内涵,满足护理事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卫生部呼应了社会的热点需求,于2009年5月22日新颁布了《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新制度》),与1982年制定的分级护理制度相比较,本原则仍然延续了将病人护理级别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个级别,但在护理级别确定的决策主体、原则、依据、护理要点等方面进行了。在《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中规定规定护理级别可以由护士确定,这为护士决策分级护理提供一定的法规支持和依据。自《新制度》颁布以后,有学者调查了江苏省南京市三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医护对《新制度》的认同和落实情况,结果显示医护能共同参与决策分级护理的分别占56.12%和47.62%,表明近半的医护人员没有真正落实新的分级护理制度,可见医护共同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不强,因此由护士独立决策分级护理是护理学科发展所需、社会时展所需。

1.2 原因分析

1.2.1 医学教育要求与分级护理制度不相符 医疗与护理相辅相成,但在医学教育中很少涉及分级护理的相关内容,绝大多数医学生不甚了解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王淑琴[8]等调查发现:住院医师在校期间仅有31.75%的人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其余68.25%的人在后期工作实践中逐渐了解;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由于临床医生对分级护理的知识了解有限,医生往往根据主观经验或以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造成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中的不规范。

1.2.2 医生对护理级别重视不够 有些医生对护理级别从思想上未引起重视,下达的医嘱存在随意性;有些医生对新入院病人倾向于开出一级护理医嘱,以提醒护士注意;有些医生从经济考虑,认为把护理级别开高1个或2个等级可增加科室的收入;有些医生为自我保护,在病人病情变化时不及时更改护理级别。这些原因也导致分级护理制度执行的不规范。

1.2.3 护理人员严重缺编 国家卫生部曾调查了全国210所医院,结果显示,护士缺编的医院占被调查医院的93.3%.有些护士认为人员缺编是分级护理不能落实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观点在学历、职称高者比例更高。现有护士很难满足分级护理的需要。

2 分级护理决策主体为护士的探讨

2.1 由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护理学基础》及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护理理论》都对分级护理的标准和要求作了详细的阐述,护士对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的适用范围、护理内容极为熟悉,而且能熟练掌握操作规程,理论上说,护士是有能力下达分级护理的。

2.2 由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20余年来,已形成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高等护理教育的年招生量已经超过护理专业年招生总量的30%。据教育部统计,至2005年,我国已有4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博士教育,3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硕士教育、133所学校开设了本科护理教育,近250所学校开设了护理高职教育,40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中职教育。除学校教育以外,成人自学考试专科和本科段均开设了护理专业,加上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护理教育体系。

完善的教育体系使护士掌握了大量护理专业知识,在理论上,护士具有分析病人病情、了解病人疾病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做出决策,对病人进行分级护理,组织安排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2.3 由我国医院护士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我国已经培养了大批护理人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护理队伍不断壮大。至2004年底,全国护士数量为130.78万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达25.6%.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的要求:到2010年,护士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30%,三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50%,二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30%.高学历护士的加入是医院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却存在着高低学历护士、不同等级护士同等使用的问题,这不仅大大挫伤高学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极易造成由于不能体现自身价值而流失的现象;而由护士下达分级护理就是体现自身价值、展示护理工作独立性的一个尝试。

2.4 由护理专业的自主性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专业自主性是指个人有权利自由的独立作业且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说明,负完全责任。目前,尽管护理专业在不断发展,但护理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未被社会乃至被医院的管理者所认可,护理工作仍被看作是从属于医疗工作之下,甚至有人认为在医院是“以医养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医生是医院的主体,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决策权,护士没有权利参与真正的决策和决定,护士的工作自主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束缚,工作满意度也受到影响。有研究认为,对工作环境缺乏支配能力、参与机构决策机会过少是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之一。

弗莱德森在他著名的《医疗职业:应用知识的社会学研究》(Freidson,1970)一书中认为:将职业与其他行业区分开来的唯一标准在于"自主性的事实",即一种对工作具有合法性控制的状态,一个职业只有获得了对于决定从事其职业工作的正确内容和有效方法的排他性权力的时候,才具有稳固的地位。但是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由医生确定病人护理级别,护士被动执行的现象,如此下去护理专业自主性将如何体现?护士的专业知识将如何综合应用?

2.5 从护理伦理角度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护理伦理是以医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范为指导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控制和调整着护理人员的思想感情和形态。护理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支持维护、行动负责、互助合作、关怀照顾。 分级护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常常使护理人员陷入了"伦理困境",出现专业伦理与专业角色要求的冲突:一方面在护理专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伦理规范中,护士应该支持维护病人的利益和权利,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另一方面,在专业角色上,护士应配合医嘱的执行。护理伦理学指出,护士对自己所做的行动负有责任,即行动负责,指在护理领域内有关护理决策由护士做出,可见护理业务范围内如分级护理的问题应由护士自己决策并采取措施。

2.6 由学者观点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胡斌春[9]等通过了解香港地区部分医院的分级护理情况发现:香港地区的护理级别由护士确定,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值得借鉴。肖小文等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理人员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这样既可避免跨专业指挥带来的问题,又可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各级护士主观能动性,体现责权利和专业价值。

随着新的《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出台以及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实施,整体护理工作的如何有效开展,分级护理医嘱的准确性是前提。护士作为护理工作的主体,参与级别护理医嘱的下达是护理级别医嘱准确性的有效保障。基于对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医院护士发展现状、护理专业的自主性、护理伦理角度等方面的研究,护士有能力参与此项工作,探索更加科学、标准的分级依据,寻找级别护理决策的最佳形式是解决护理难题的重点和紧要任务。使护理分级更加准确、科学、适用,满足病人的实际护理需求,有助于临床护理工作的规范化,使护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实际化、人文化。

参考文献:

[1] 肖小文.基层医院护理级别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19-20.

[2] 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分级护理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

[3] 韩淑芳.谈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 1994,9(4):184-185.

[4] 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00,15(6):417-419.

[5] 候岩芳,张艳峰,池金凤,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在分级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23(10):8.

[6] 吴欣娟,李玉乐,谢瑶洁.我国分级护理实施现状及建议[J].中国护理管理,2008,8(2):5-7.

[7] 杨红叶,那文艳,黎艳,等.分级护理执行现状中的难点分析及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3):198-199.

第4篇: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部队医院内科、外科系统11个病区的住院患者,排除年龄≤6岁、ICU及特级护理病人,共188例,男118例,女70例,年龄7岁~86岁,平均年龄41.9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由一名护士对内科、外科系统11个临床科室的63名住院医师(有处方权),采用自行设计的《医生对住院患者分级护理认知调查表》,调查表内容依据中国人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知识。

1.2.2 级别护理评定 首先由1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随机对内、外科系统11个临床科室当日、次日连续两天按医嘱确定为1级~3级护理的病人进行逐个登记(医嘱护理等级);其次根据中国人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的护理分级依据,评估实际需要的护理级别(标准护理等级);再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2],进行三级10大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Barthel指数计分)。

1.3 评定标准 ①中国人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为护理分级依据;②Barthel指数分级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③分值等级分为3级。差(或一级):指重症、大手术后需严格卧床休息,或有意识障碍的伤病员,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需一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计分≤40分者;中(或二级):指病情较重或重病恢复期,有功能障碍,年老体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伤病员,生活上稍依赖需二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计分41分~60分者;良(或三级):病情较轻或康复期的伤病员,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自理生活或Barthel指数计分>60分者。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多独立样本的K-W检验。

2 结果

2.1 军队医院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制度认知程度 调查内科、外科系统11个临床科室71名临床医师,有效问卷63份,回收率为88.73%。结果见表1。

2.2 护理级别评估(见表2)

表2显示: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Barthel指数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士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3]。中国人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的分级护理制度明确规定了各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要求,对临床护理工作及管理起着规范性与指导性的作用。

以医嘱形式下达的分级护理,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病人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但当护理级别与该病人病情有所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本次调查资料显示,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知识在工作中了解者为79.37%,提示住院医师在校并未全面系统的学习其内容,走向工作岗位后才逐渐了解的;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临床护理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一级护理的病人在生活上应该是完全依赖护理的,但医嘱分级护理中完全依赖护理的只有3.17%,部分依赖护理的为76.19%,让一级护理病人生活自理者20.63%。说明以医疗为职业的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实施及要求较含糊,从疾病诊断及医疗的角度出发,医嘱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不但造成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出现护理收费的不合理,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4],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与以病人为中心、以满足病人的需求为目标的现代护理模式不相适应。因此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

以病情为依据的标准护理分级,虽能体现病人实际需要的护理,反映护理工作量,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但不能有侧重点地解决病人日常生活自理缺陷,缺乏个体针对性,浪费人力、时间等护理资源,应补充完善其内容。

Barthel指数分级法是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评估方法,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主要用于监测病人治疗前后独立生活功能的变化,体现需要护理程度。因此,在病人入院时、手术前后或病情变化时,用Barthel指数计分法对其生活自理缺陷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对各项生活自理缺陷进行针对性护理,不断的反馈信息,及时更新护理侧重点,用最小的劳动强度、最少的服务时间达到最有效的护理,提高病人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规范护理服务行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通过评价一个人能否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及完成的程度来衡量个体的生理健康水平,确定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量化护理服务内容。3种护理级别评估显示,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计分法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上两组级别护理评估方法均能反映病人对护理的依赖程度。分级护理等级存在的差异性,是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认知程度不同所致,两者判断方法应互为补充和完善,以充分体现病人的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6.

[2] 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5.

第5篇: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县级医院 优质护理 体会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2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30-01

为了适应本专业的发展和病人的需要,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院根据卫生部和云南省的相关文件要求,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在各临床科室开展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的二级甲等医院,核定床位360张,实行了在分管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病房护士长的三级管理体系及质量管理组织。全院共计12个护理单元,截止2013年12月,共有护理人员197人,具体结构见下表1、2:

表1 全院护理人员职称结构表

表2 全院护理人员学历结构表

按职称、工龄、学历、岗位、技术能力对护士进行分级管理,一共分为5个级别,见下表3:

表3 全院护理人员分级结构表

为了使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在医院现有条件下首先在外一科和内一科两个科室进行首批试点,自2011年4月起开始实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也总结出了许多在基层医院开展优质护理工作所面临的困难。经过多方努力,于2012年12月顺利通过了两个病区的验收,并于2013年起其他病区陆续开展了优质护理。下面就开展试点工作以来的体会和经验作简要介绍。

2 优质护理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近两年来医院优质护理工作的开展,给我的感慨很深,首先优质护理给病人带来了很好的服务,也给病人带来了一定的实惠,病人的满意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从表面上来看我们的工作的确做得很好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笔者的感受谈几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体会:

2.1 护理人员的观念转变比较困难,在工作中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功能制的工作模式上,以完成工作职责为目的,例如每天早上的交班,接班的责任护士不是首先了解自己所管病人的情况及病情,而是忙于了解自己的病人有一些什么治疗,工作量多不多,该怎样尽快的去完成,从而使对病人身心的整体护理成了一句空话。

2.2 不能主动巡视病房,与病人交流太少。

2.3 健康宣教不到位,由于基层医院所面对的病人大多是来自农村,文化层次偏低,对医学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你做好了宣教,病人就不会反复来问是否能进食的问题了。并且对我们的护士就有了较高的信任和评价。

2.4 管理机制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科室内部管理实行成本核算,医护人员的经济效益与科室的收入直接挂钩,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下,每个科室都不愿要过多的人员,形成了科室之间个人收入的较大差距,而开展优质护理就必须增加护理人员,这样就形成了试点病区抓质量,非试点病区抓收入的现象,从而对试点病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5 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从表1-3中可以看出,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偏低,N0至N1级低年资护士占全院护士的49.7%。

3 体会和做法

通过优质护理试点工作的开展,笔者总结开展以来存在的问题、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开展优质护理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3.1 医院领导要重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作从护理岗位展开,在夯实服务基础上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能更直观的体现为患者服务的实际效果。

3.2 分配模式要创新。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作既然是一种创新服务就要从经济层面解决好参加示范工作的科室和个人的分配模式,给予试点科室一定的政策倾斜。

3.3 基础保障要跟上。进行优质护理服务,改善参与科室的基础护理服务条件十分重要。

3.4 实现传统护理向现代护理的观念的跨越。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就是从疾病护理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服务理念的转变,在实现最优化的整体护理模式上不断创新和突破。

3.5 护理队伍人员层次不齐,护理管理者应针对性的分层次进行培训教育和强化提高,要把优秀的护士经过严格的培训,形成护理服务的领军团队。

3.6 重视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根据病人的病情、心理、个体需求选择不同的知识和内容,这样的健康宣教会取到很好的效果。

4 小结

开展优质护理,是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两年的优质护理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总体来看,还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病人的好评,在问卷调查中,病人反应良好,满意度达到了98%。护理人员实行包病到护,增进了护患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职责,增强了责任心,基础护理质量有了保证,减少了护理差错和护理并发症,护理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通过我们的努力,到目前为止,我院的优质护理覆盖率已达100%,所有病区顺利通过验收,在2013年11月云南省重点专科评审中,获得了全省临床护理重点专科第一名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第6篇: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等级医院评审;促进;护理;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05-01

我院护理部按照卫生部于2011年出台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 1年版)》.并于2012年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等级院评审工作[1]。运用质量管理PDCA 的原理,把每条标准执行力分为四档,采用现场评审的方式对医院整体系统进行评审。其中69 项条款与护理密切相关,医院等级评审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金标准” ,“全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则是创医院等级评审的载体[2]。针对这一特点,我院以落实新标准条款为版本,以规范护理管理流程为重点,以提升护理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为核心,扎实落实评审的各项要求。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常态化管理机制,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促进护理学科发展,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护理学专业为安徽省“十二五”重点临床特色专科;实际开放床位1234张,全院护士床护比为1:0.60,临床一线护士占护士总数的95.02%,实际开放床位与病房护士比为1:0.48。护理单元35个,护理人员746名,其中男12名、女734名,年龄20~56(31.6±3.6)岁。职称: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8名,护士323名,护师228名,主管护师186名。学历:中专82名,大专582名,本科82名。

1.2 方法

1.2.1 解读标准,齐动员。运用体现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原理,并以ABCD4档表达条款的评审结果,实现护理安全质量的持续改进。护理部将提高全员思想认识作为迎接评审的第一步.召开全院护士大会,对等级医院评审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通过举办培训讲座,深入细致地解读与护理工作相关的标准条款,使护理管理者能够深刻理解标准的内涵,领会标准对医院长远建设发展、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重要意义,结合医院的实际,拟定一系列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措施,护理部与护士长,护士长与护士分别签订迎接评审责任书。

1.2.2 梳理条款,查问题。新的评审标准更加关注医院系统化与精细化管理的有效结合,护理工作要有制度、流程、培训、执行、监管、反馈、整改和持续改进,并要明确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为此,护理部首先从完善护理工作各项制度、流程、标准和记录入手.以PDCA循环为指导。按评审标准,护理部成立了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建立护理三级质控组织,设10个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护理部对质量检查的频次、方法与形式进行总体部署,检查频次由每月1次综合大检查改为每周分组和分项目检查,由管理经验丰富的护士长组织护理质控小组成员定期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专项督导,帮助临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检查程序包括检查、反馈、整改、复查。同时注重每月重点检查(上月检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下月的重点检查内容)与平时随机抽查相结合,纵向检查与交叉检查相结合,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质量信息。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反馈、整改,并在全院护大会上进行案例分析。

1.2.3 关注护理安全,抓重点。护理部根据专科护理发展的需要,先后编印了护理工作规范、护士岗位说明书、住院患者安全目标管理制度、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应急预案、出院健康指导等5本手册。修订了护理管理制度、专科疾病护理常规及护理安全、护理质量考核等25项考核标准,新制订输血安全、预防导管滑脱、压疮等十二项核查表,并汇编成册,让护理工作有章可循,使护理质量的控制、评价处于良性运转状态。

1.2.4 推进优质护理,重内涵

1.2.4.1 制订了黄山市人民医院《关于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方案及实施细则》、《黄山市人民医院优质护理绩效奖励方案》、《护士岗位说明书》,按照先试点、再推广、到全覆盖,分九批逐步创建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全院100%病房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

1.2.4.2 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对护士实行分层分级管理。实行对临床护理岗位的N1—N5级护士科学分层,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培训重点和发展方向,护士分管患者、护士在职培训、晋升评优和绩效考核均体现能级对应,推进绩效分配模式改革,充分调动临床一线护士的积极性。优化护理队伍人员结构,鼓励护士自学本科段的学习考试。对特殊岗位实行护士岗位资质认证制度,各专科岗位严格据此进行培训、考核、发证。

1.2.4.3 改革护理排班模式和方式,全面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扁平化排班责任护士包干患者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3]。每名责任护士均包干病人,负责所分管患者的病情观察、专业生活照顾、治疗处置、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康复指导,使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全面、全程的连续性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开展热心、爱心、细心、耐心、精心、诚心的“六心护士站”活动,创新护理服务的模式,各临床护理单元,以“温馨服务月”为契机,开展各具特色的护理服务。

1.2.4.4 实施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需求制定并落实个性化护理计划。健康教育与康复指导的规范化管理,各专科制订了健康教育内容,印刷了专科疾病的出院健康教育资料。

1.2.4.5 采取“护士沙龙”的形式,对护士进行安全警示教育。大家畅所欲言、发散思维,定期总结、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成因、集护士智慧,开发“金点子”项目,采取“1+3”的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即:发现一个问题,找出一个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一个改进方案及制定新的护理流程,让一批人收益。建立并及时完善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制度,全院统一各类标识,制定规范的电子信息上报的压疮、跌倒/坠床、管路滑脱上报制度;加强对高危药品以及易混淆药品的综合管理。对患者佩戴腕带标识,新生儿按不同性别使用不同颜色,做好患者的身份识别,有效地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1.2.4.6 创新“夜督导”管理模式,加大对“七类”病人的管理。高度关注重点时段、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及“七类”病人的管理。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每夜专门安排临床高年资护士及护士长对“危重、高热、腹痛待查、诊断不明、区县转入、压疮、跌倒坠床、有纠纷隐患”等病人实施夜间护理质量督导工作,有效地加强对夜间年轻护士上班等重点时间段及重点环节管理,从而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运行。

1.2.4.7 危重患者“链条式”的护理质量管理。医院建立并对实施危重患者登记报告和质量检查制度。加强危重患者的风险识别,根据生命体征及意识、血氧饱和度。落实《患者安全目标》为基础,制定危重病人安全管理规范,重点识别新入院的危重患者、识别危重患者的潜在危险,健全危重病人安全管理制度及风险源,严格“三查七对”和交接班制度,重点落实岗位责任制,规范操作流程。

1.2.4.8 拓展护理服务范围。骨科护士介入一期手术创口的换药,PICC门诊护士为来医院的肿瘤晚期患者提供专科护理服务。伤口造口护士对全院疑难伤口进行会诊与换药。糖尿病专科护士开设了糖尿病专科咨询健康教育门诊,设专科护士坐诊,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

2 结果

2.1 护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各项护理工作及时落实且更加规范,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在等级医院复评审中,得到评审专家高度评价。促使患者满意度提高到98.2%,医生满意度达96%以上,护士满意度达95%以上。我院被评为“省级优质护理示范医院”、两个病区被评为“省级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国家级、省级优质护理“优秀个人”各1人。

2.2 护理科研成果有突破。近5年共有5个项目获得市科技成果,1个项目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2.3 学科整体优势突出。我院护理学专业被评为安徽省“十二五”重点临床特色专科(全省地市级医院仅2家)。成功申报ICU、血液净化、手术室、糖尿病、骨科五个省级专科护士临床实践培训基地,培养了我院省级专科护士21人。临床带教了省级专科护士16人。

3 体会

3.1 营造氛围是前提,全员参与是基础。新的医院评审标准,它引领着护理管理者的工作思路,应用其理论,制定完善的实施计划,实施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及时总结经验。采取组织学习、加强教育及检查、考核等措施,本着三级质量管理及前瞻性管理的原则,充分体现护理质控前移[4]。因为不论推行任何形式的质量管理模式,都是以制定标准,执行标准为基础展开的[5]。在要求完善医院各种制度、规章、流程的同时,更强调护士能够遵守规范、认真履责,贯穿到每名护士的日常工作和行为中。其内涵是要通过员工的实践,营造一个“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个个工作有激情,处处想到升等级”的良好氛围。

3.2 安全管理是根本,质量提升有保证。PDCA系统是在一切管理活动中,为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所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工作的循环,能持续改进,使护理管理更为便捷、高效,提高了护理管理效率[6]。护理部结合新的评审标准,确定护理质量标准和实施方案,狠抓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的落实,在分析改进的基础上,强化追踪验证和评价,确保各项措施的持续改进。

3.3 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是核心,巩固专业是根基。护理工作模式是一种为了满足病人的护理要求,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数量,设计出各种结构的工作分配方式[7]。专业要发展,服务求品质,关键在于基础的牢固。基础护理为专业的护理服务提供充分的空间与平台,是发展专科护理的基础,有助于提高专业化水平[8]。实行护士长—领班—责任护士分层级管理,护士—医生—患者为一组的管理形式[9]。使质量管理能够层层落实,为实现连续、全程、无缝隙的护理服务提供保障[10]。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每位护士包干病人,不仅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医护患之间的情感指数和信任度也大大提高,为打牢专业根基奠定了基础。我院六年来创建的“六心护士站”,打造优质护理服务的品牌,“六心服务”已成为护士的职业习惯,使护士的整体素质提高,塑造了护士在病人心中的形象,并配合护士的分层次专业培训,以专业人才引领专业团队的思想为指导,做大、做强了专业根基,实现了我院对护理工作塑形一塑心一塑品的过渡。以迎接评审为契机.加强医院日常工作与管理.形成常态机制,稳步推进优质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的通知[s]2012.

[2] 郑桂芳.准备医院等级评审提高门诊护理质量[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3):149.

[3] 金艳艳,兰晓娥.扁平化排班责任包干制在优质护理实践中的成效[J].护理学杂志,2011,26(22)(外科版):53—55.

[4] 岳利群等.PDCA循环在护理关键指标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1064-1065.

[5] 高万良.质量文化建设与医疗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1):38-42.

[6] 孙秀玲.王玲勉,薛晓英.PDCA循环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1):163-164.

[7] 叶志弘. 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模式[J].中国护理管理,2009,9(8):8-9.

[8] 兰晓娥,姚美蓉,吴雪华,李涵. 护理管理新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3):101-102.

第7篇: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分级护理;可行性;调查;研究

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我院自2006年开展医院管理年以来,护理部分析研究临床护理工作中分级护理的可行性,从而做到不断促进护理服务向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的目标方向发展。获得初步成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由4人高级护理师组成调查小组,经过培训后,分别深入病区,通过直接观察法,记录每个病区每日接受各级护理的患者数量及根据分级护理要求标准,记录医嘱未及时更改护理级别的情况同时对本医院不同病区的医师随机抽样做问卷调查。

1.2 研究对象 以随机取样的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8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肝胆外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4个病区。住院的普通成年患者251例,其中手术科室130例,非手术科室121例。同时对这四个病区的医师知晓《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知识做问卷调查,其中男性43名,女性15名,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37.24岁。文化程度:大专3名,本科32名,硕士13名。职称:医师18人,主治医师26人,副主任及主任医师14人。工作年限1~33年,平均15.43年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各病区护理级别分布、未及时更改护理级别情况(见表1)。

2.2医师对分级护理内容认知情况(见表2)被调查的58名住院医师在校期间接受护理等级教育者仅有17人,占29.3%。

3 讨论

3.1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次调查显示,有70.7%的临床医师在医学院校学习时未经过系统的分级护理相关知识教育,对分级护理的认识都只是在工作实践中了解的,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与医疗相关的教科书及规范没有关于护理等级划分的依据及标准。另外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本院存在更改护理级别不及时现象,患者护理级别分布情况除与病区病种的特点及护理级别收费因素有关外,主要与医疗人员对分级护理标准掌握差异有关。由于分级护理执行得不够严格,使得护士的巡视时问患者的活动范围限定等未能按级实施,甚至个别患者出现意外,往往给患者和家属造成很大的痛苦和伤害。

3.2 对策

3.2.1提高医师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

本次调查中发现医嘱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不但造成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出现护理收费的不合理,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和分级护理质量落实。本院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这与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标的现代护理模式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

3.2.2医护共同制定分级护理级别

把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分开,由医生决定病情观察频率,而护士则根据ADL评分结果决定生活护理级别,这样能有效地解决分级护理级别与患者病情、生活自理能力之间不相符的矛盾。王芳等人的研究也表明:护士应该积极参与分级护理决策,做到医护合作,这不仅能发挥护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且能促进护理专业向自主的方向发展。

3.2.3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内容

在患者入院、手术前后或病情变化时,应该采用Barthel指数记分法对其生活自理缺陷项目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间的差异与针对性,不断反馈信息,及时更新护理侧重点,做到用最小的劳动强度、最少的服务时间达到最有效的护理。体现现代护理学科的独立性,努力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4 展望

目前我国的分级护理实施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在临床的实践中突兀了诸多不足之处,能否通过护士长带领护士与主管医生沟通交流、协调,共同确定病人的护理等级,并通过改革及完善护理等级的划分,如将分级护理的病人分类划分更详细,相应的护理措施更具体化,使护理质量得到真正提高,让病人更满意,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孙囊萍,病人人院和出院的护理[M]//段磊,护理学基础,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142

[2]苏晓丽,赵丽,工彩琴,规范医护耦合减少医疗纠纷[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71

第8篇: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 分级管理;护理;满意度;效率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在医疗体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项目[1],对于医院的基础运行效率和病人的满意度提升十分重要。目前护士队伍的管理还面临着分类混乱、床护不均、职级与能力不符的问题,实行护士分级管理是提高临床护理效果的必要尝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调查对象(内科护士)共有32名,性别均为女性,年龄19-40不等,从医经验0.5-27年;实行护士分级管理时间为2013年1月――2013年4月期间共收治病人825人。

1.2 方法 根据Benner新手到专家模型理论,将护士分级为五级管理,即零级到四级,以及护理专家和护理管理者[2];对护士分级管理前后的能力与水平进行考核审查,即看护能力、助理能力、专业水平、文案能力、组织能力等;对病人的护理满意程度进行调查问卷,由护士护理态度、护理水平和医患交流等方面组成。根据得分情况对比分析分级管理前后护士在临床护理中的不同。

1.3 统计学方法 将护士分级管理前后的考核结果与病人的调查结果整理在案,进行统计学对比。

2 结 果

护士分级管理前后的考核结果与病人的调查结果具体见表1所示。

通过对比分析,对护士实行分级管理后的护士考核结果与病人满意度结果明显高于分级管理前的结果,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护士实行分级管理在提高护士护理技能、加深护理和医学认识、提高病人满意度、优化护士队伍等都具有很大意义。

3 结 论

护理人员结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护理工作的效率和决策的质量[3]。在目前的护理现状中,存在人力资源缺乏、护士工作强度大[4]、以及晋升主要靠学历、缺少其他机会[5]等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护理的效果和护士本身的工作积极性。实行护士分级管理有助于提高护士临床护理的专业水平,是践行医改、提高医院效率、优化医疗队伍的有效途径。

首先,护士分级管理可以增强护士专业能力。护理人员由于在经验、学历、素质和专业水准上参差不齐,不同的护士在不同的方面有着自己的专长。但传统的管理办法要求护士统一应对繁杂工作,这需要全方面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相对于刚毕业或者资历尚浅的护士来说,组织和协调能力、以及对病人护理周到与否都有待改善。护士分级管理之后,按照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同科室人员进行投票选出各方面最有潜力和能力的护士,分别负责不同的专题。如一级护士重点负责临床护理技术的培训和重点科室的轮训;二级护士负责专科岗位技能;三级护士重点培养管理、组织协调能力的提升;四级护士进行专项技术和科研能力的培养[6]。分别对护士进行不同科目的专长培训,能够提升护士在应变能力、临床护理能力方面的效率,从而合理分配护士资源、重点提升不同板块护士的专业水平,增加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

其次,护士分级管理是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的良药。传统工作的繁杂和混乱使护士很容易产生厌倦和疲劳的状态,而分级管理能在技术、职位、薪资和荣誉中给予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对护士进行分级管理,意味着不同的护士可以按照自己的专长,在特定的方向加以深造;意味着薪资水平不再是按照职位和学历的高低,而是按照每个级层设定的薪资变动标准做以调整;自身护理水平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肯定,且有研究表明,心理层面的收获在很多时候比物质方面更使人欣慰。这些对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具有很大的刺激作用,随时激励护士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提高能力。

最后,护士分级管理可以优化医院人力资源。传统的护士管理办法将护士划归同一,护士在工作时间同时进行文案整理、病人护理、医生查房与手术助理、病患家属接待等多项事宜,造成医疗资源不能充分使用、人力和时间浪费、病人满意度下降以及护士本身对工作的疲乏和厌倦,从而使医院工作效率下滑。护士分级管理正是在优化护士队伍上具有“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的功能:每一个层级的护士在各自的护理工作中做到效率最大化,不同层级相互协调与合作,从而使整体的功能和效率达到最优。病人在其中以最小的痛苦收获最大的疗效;护士在不断的成就感中更加富有工作的积极性;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过程中得到肯定,取得进步。可见,护士分级管理对于医院整体的形象和效率的提升十分重要。

总之,护士分级管理在优质护理临床管理中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是增强医疗效率、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萍萍.临床护理人力资源分级管理面临的问题及管理措施[J].全科护理,2009,7(36):3365-3366.

[2] 帕特里夏・凯利・海登莎尔.护理领导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422-423.

[3] 宋丹玲.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2,04(3):55-55.

[4] 陈艳.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护士分级管理实践[J].全科护理,2011,09(25):2319-2320.

第9篇: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健康宣教;分层分组责任制

【中图分类号】R21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64-02

护理学是在医学体系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人类对自身健康认识的提高,社会对护理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责任制护理模式多年来逐步在各医疗单位护理管理中深入,也是全方位提高护理质量的必经之路,如何扩大护理范畴,提高护理质量成为现代医院护理管理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我们针对健康宣教为入手点分析其在分层分组责任制护理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选择我院某内科科室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为25-59岁之间,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20例,年龄在29-60岁之间;疾病主要为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患,排除各种遗传和危重病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病情、病史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责任包干制护理模式

2.1 设置责任小组:

根据现有护理人员结构,按职称及年龄设置了两个责任小组,分别为上述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其中观察组由4名不同职称、年龄的护士组成。其中主管护师1名担任责任小组组长,护师1名担任责任护士,护士1名担任基础护士,助理护士1名负责生活。各小组成员职责明确,既分工又合作,每组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2.2 责任小组内实行分层管理:

各责任小组在护士长领导下工作。责任小组组长全面管理本小组内人员的分工及调配,全面掌握所分管病人的情况,指导下级护士为病人提供个性化专科护理。其中责任护士为病人提供正确的治疗用药,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掌握病人生理、心理状态,实施心理护理。基础护士重点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负责床位管理及调配,完成有关护理记录,负责病人安全管理。助理护士负责护理患者生活。在本观察研究中,其中观察组责任护士针对患者和患者家属增设健康宣教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疾患基础知识介绍:就健康教育选用各种资料,配合各种不同的疾患需要的小册子、单张等印刷资料,以及各种医疗健康主题的展览版等。

入院疾患特点宣教:患者病情、病种复杂,教育以语言为主,采用直观、形象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包括:病房的环境、作息制度介绍;负责医生及责任护士介绍;每天查房时间;详细告知治疗的具体方案及所需时间;需要哪些检查及检查中会遇到哪些痛苦和不适,如何避免和减少痛苦;护理级别;健康饮食及健康行为;口服药的注意事项、副作用、疗程;康复指导。

患者家属的宣教:根据患者家属的年龄、文化程度不同方式宣教,尤其对于不能对病人本人讲述的疾病诊断要在伦理范围内告知,稳定情绪,以便配合治疗。进行康复指导时要同时对病人及家属讲解,包括日常生活如何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等方面的知识。

3 健康宣教在责任制护理中的效果

为了评价健康宣教在责任制护理中的重要意义,本观察除以调查问卷询问患者满意率外,结合陪护率和基础护理合格率综合评价健康宣教在责任包干制护理模式中的意义。有关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满意率为97.5%,高于对照组92.1%;观察组陪护率为12.5%,低于对照组21.1%。结果见下表1:

4 讨论

实施护士分层分组责任制护理充分调动了各级护士工作主观能动性,每组成员从初级到高级,各层级护士职称、学历、 经验、能力都各自不同,组成小组团队后各层级护士责任明确,成员间相互虚心学习,取长补短,高年资护士的专科护理、带教、健康教育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低年资护士自觉从基础做起,同时 不断在上级护士指导下学到专科知识和技能。

增加了护患间的交流与沟通,各责任小组成员,尤其责任护士对所护理病人从病情掌握到心理状况基本做到心中有数,护士每天护理病人的时间占到工作时间增加,可随时观察病情并与病人交流,护患间相互信任,关系融洽,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度提高[1],本观察表明两组间病人满意率相差5%以上;职责分工明确,加强了临床基础护理工作各小组设立了基础护士和生活护士,由于她们的职责紧紧围绕基础护理工作制定,加之上级护士的协助指导检查,基础护理质量显著提高,同时健康宣教使得患者心理负担减轻,各种良性因素导致整体陪护率降低,本护理观察表明两组间相差8%以上。

健康教育是医院的重要职能,作为一种投入少、效果好的治疗方式,顺应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大趋势[2-3],但长期以来却是护理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医院以往护理工作过多强调加强病人疾病方面的护理,从而使单纯效果原则扩大,致使未能满足病人康复保健知识的需要及与渴望沟通的需要。健康宣教的引入,体现和护理范围的深入和拓展,护士意识到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患者健康意识、纠正不良行为、促进疾病康复、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举措,也对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纠纷、降低保健费用等其他各种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健康宣教增加在责任制护理模式中,使得病人及家属对护士产生了信任感,护士也感受到了自身价值的体现,增强了病人及家属的防病治病意识,提高了服务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达到的医疗护理的最终目的。因此该护理内容值得逐步在各层医院推广,但有关责任护理过程中的健康宣教内容、方式、不同科室特点、不同疾患特点等等各种因素和特点情况还有待深入形成规范化内容,同时更要结合好医生的诊疗内容,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疗诊治活动,而不是替代、误导、甚至患者无法理解的健康宣教都是待克服的问题所在。

参考文献

[1] 翟丽华,王恩. 包干式护理模式探讨[J]. 吉林医学 2011,32(1):175-176.

[2] 许鑫,周立,李丽霞. 健康宣教流程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926-928.

[3] 张爱莲. 开展社区护理的方法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5):47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