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

第1篇: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意外;院前急救;护理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急、病情重,是人类致残、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后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其预后效果。院前急救包括院前出诊准备、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救治三部分,这三部分紧密衔接,构成院前急救的工作程序,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及伤残率的基本保障。

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急救中心接诊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108例,年龄32至91岁,男65例,女43例,神志清楚29例,嗜睡21例,昏迷58例。

2 院前抢救措施

2.1 快速反应急救中心接到120指挥调度电话通知后,值班人员3分钟内出车,在途中根据120调度电话所述情况对患者病情做出初步预测,合理安排现场救护措施。

2.2 迅速准确评估病情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简单询问家属或知情人患者的发病情况和病史,同时进行体格检查,根据患者的神志、瞳孔、呼吸、血压、面色、肢体活动情况对病情做出迅速判断,立即实施有效救护。

2.3 实施有效的救护措施

2.3.1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患者将其至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便于口腔粘液或呕吐物流出[1]。如果出现窒息,立即给以畅通气道,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如有假牙应取出,松解患者衣领裤带。舌后坠经改变头部位置仍不能解除者,放置口咽通气道,必要时给以气管插管,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2.3.2 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及头痛、呕吐等病情变化 如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疝形成,双侧瞳孔针尖样大小、眼球固定提示脑桥出血。如出现头痛、呕吐应及时清理呕吐物避免误吸。如意识障碍加深、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慢且不规则,提示病情加重。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2.3.3 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使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输入抢救药物提高生命支持。脑血管意外患者一般颅内压增高,应快速输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减轻水肿。

2.3.4对症处理给予氧气吸入,改善脑缺氧。有高血压危象者应用利尿剂;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时应用止血药,并补充血容量;有心律失常给予纠正,出现室颤立即除颤,心搏骤停者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应用肾上腺素、呼吸兴奋剂,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2]。

2.3.5 中性治疗鉴于脑血管意外病情复杂,现场不能行头颅CT检查,一时无法判断是出血性还是梗塞性,可进行中性治疗,包括进行脱水降颅压、保持血压稳定、暂时不用止血或溶栓药物。密切观察病情,急送医院明确诊断后再进行对症治疗。

2.3.6重视搬运技术采用安全轻巧的搬运技术,迅速安全的将患者运送至医院,并在搬运途中尽可能减少因搬运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搬运时动作轻柔迅速,头部抬高15~30°,一人固定头颈部,与身体轴线保持一致,其余人将双手平放于患者肩、胸、腰、臀、膝部,将患者平移放置担架车上。

2.3.7 注意运输安全救护车运行时尽量选择路程近、路况好的路线,尽快将患者安全迅速地送到医院。特别是阴、雨、雾、雪天气,尤其要注意安全,避免突然刹车,防止车辆剧烈颠簸。在救护车内应根据患者病情将其放置所需,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3.8 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1)用安全带将患者固定在担架车上,避免因躁动发生意外。(2)给昏迷患者戴冰帽,以降低代谢、保护脑细胞、减轻脑水肿。(3)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痰液及时吸出,避免误吸。(4)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病情变化的动态信息。(5)保持吸氧管、输液管、尿管等管道通畅,避免扭曲,影响治疗。(6)若途中病情加中、恶化,救护车上不能处置时,应紧急联系并送往就近医疗机构救治。

2.3.9 迅速与医院急救中心联系,预报病情,通知CT室和相关科室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开辟生命绿色通道。

2.4 做好抢救记录院前急救的抢救记录非常重要,是护理程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院前急救时抢救患者时医生都是下口头医嘱,护士要特别注意执行医嘱时要复述一遍,得到医生认可后再执行,并保留药物空瓶以便查对。用药后及时、准确、详细记录抢救用药和时间,并详细记录病情发展过程和采取的措施。完整的护理记录会给临床医生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3 体 会

院前急救不同与医院急诊室抢救,其特点是病情紧急,现场急救条件差,设备场地受限,故实施抢救以生命器官维持与对症治疗为主,及时正确的抢救措施能在最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院前急救是医疗急救体系的重要的前沿阵地。

【参考文献】

第2篇: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ICU;心肺脑复苏;临床护理

心跳骤停是指心脏受到急性重创失去有效排血能力,正常脉搏突然停止,引起全身器官组织严重缺血缺氧症状[1]。心跳骤停意味着死亡的开始,是临床上极为紧急的危重症,若抢救不及时,极易造成患者猝死,后果十分严重。针对心跳骤停症状,临床上采取的一切紧急抢救措施称为心肺脑复苏[2]。ICU是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专门用于收治严重创伤、大手术后有生命危险患者、心肺脑复苏患者、脏器衰竭患者及严重休克、中毒患者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ICU护士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抢救技术,在重症患者抢救过程给予协助和护理。心肺脑复苏是一个紧急抢救患者生命的过程,在过程中CU护士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我院在37例心肺脑复苏实施ICU综合治疗过程中配合相关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37例心肺脑复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19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52.3±4.3)岁;住院时间3h~29d,平均住院时间(10.5±2.7)d;一氧化碳中毒5例,电击3例,创伤4例,心脏原发病19例,肺栓塞6例。患者入院后及时采取心脑复苏措施,如: 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服用基本营养神经药物等。有1例住院29d,2例住院27d,在3个月后死亡的1例患者住院7d,其余患者均在1~4d内出院。

1.2方法

1.2.1降温 低温可以减少脑耗氧量,恢复患者神经系统,提高存活率,降低致残率。降温前利用辅助药物如曲马多、氯胺酮等防寒战。重点降低患者头部温度,然后在颈部、腋窝、腹股沟大血管处放冰块,使体温降至36℃以下。

1.2.2维持呼吸 心跳恢复后,设法使患者自主呼吸。ROSC(自发循环恢复)高氧血症对人体有害,ROSC后应用SaO2脉搏血氧监测仪分析,调节吸入氧气浓度为95%~98%,必要时插管,通气频率为10~12次/min,防止过度通气。

1.2.3控制血压 血压过低会导致心脑供血不足,因此,应控制患者血压在较高水平。若患者血压过低,观察血容量、电解质,若血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要及时纠正患者血压,防止患者再一次心脏骤停。注意观察患者中心静脉压和心电图,若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当收缩期血压

1.2.4控制血糖 高血糖严重阻碍患者恢复,因此,在患者心肺脑复苏期间,注意控制患者血糖。在复苏初期,最好采用无糖或低糖液静脉注射,后期需根据患者血糖值,输入相应糖液。控制患者血糖值在标准范围内或适当偏高。对患者血糖进行动态监测,必要时采用胰岛素激素。

1.2.5安全措施 在躁动和伴有癫痫病患者病床增加护栏,以防止发生坠床。注意患者,定时为患者翻身,以避免长时间同一导致患者皮肤擦伤、压伤。对于精神病态患者应保证床边有人监护,以防止伤人或自伤。

1.2.6防止脑水肿 患者心肺脑复苏后易出现脑水肿并发症,主要由于患者脑缺血,进行再灌注后损伤细胞膜,使中性细胞出现活化而发生脑水肿。复苏后,注意给患者降温,保持患者血压平稳,采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用渗透性利尿剂提高血浆透析压。治疗中注意保护患者脑细胞,避免出现恶性循环。

1.2.7对症措施 尿失禁、尿潴留患者留置尿管,及时导尿。恶心呕吐患者及时清理呼吸道,以防止产生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增加器官损伤程度,要防止患者水电解质紊乱,保持肾功能正常。多巡视、观察患者病情,监测患者心电图,若患者心率失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1.2.8防止并发症 心肺脑复苏后,常出现感染、褥疮、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因而要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患者在抢救时,及时补充血容量,收缩压控制在90mmHg以上,保证肾血流量和肾小球充足过滤。尽量减少使用血管收缩药,以避免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留置导尿管时,注意观察患者膀胱尿量、尿比重及透析压情况,若患者少尿或闭尿,需使用脱水剂。控制患者水和钠的摄入。

1.2.9环境、饮食护理 患者复苏期间,保持病房干净整洁,室内温度、湿度控制适宜。减少不必要的交流,减少噪音,促进患者休息。饮食要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食用营养、热量高的食物,以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

1.2.10康复指导 患者复苏后,给予康复服务。建议患者多外出走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散步、游泳,增强患者体质,纾解患者心情。建议患者去植物多的地方进行深呼吸,增强心脏活动率。

2 结果

37例患者中30例逐渐康复,无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后遗症,2例有痴呆及轻微后遗症,3例成植物人,2例不幸死亡,总有效率为81.08%(30/37)。

3 讨论

心跳骤停是临床上十分紧急的危重症,也是常见的引起患者猝死的原因之一。心肺脑复苏术是心跳骤停患者的紧急抢救措施,临床上及时对心跳骤停患者实施有效的心肺脑复苏术,对提高抢救患者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4]。ICU是治疗心肺脑复苏术患者的有效方法,通过密切监护ICU,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多项器官功能,能有效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在患者心肺脑复苏早期,应给予面罩吸氧、人工呼吸、气管插管、胸外挤压等措施打开患者静脉通道,必要时应用呼吸循环中枢兴奋药物,同时防止急性肾衰、脑水肿、肺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5]。ICU综合治疗心肺脑复苏是一个紧急而又复杂的过程,在治疗期间,ICU护士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提高抢救成功率,患者心肺脑复苏后,ICU护士及时给予康复指导和护理建议,能减少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我院对37例实施ICU综合治疗的心肺脑复苏患者给予降温、维持呼吸、控制血压血糖、环境饮食护理、康复指导等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结果,37例患者中30例逐渐康复,无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后遗症,2例有痴呆及轻微后遗症,3例成植物人,2例不幸死亡,总有效率为81.08%。总之,对实施ICU综合治疗的心肺脑复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抢救患者生命,显著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罗三妹.护理干预对急诊科患者心肺脑复苏近期恢复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6):04-06.

[2]张晓燕,廖晓玲,李星梅.心肺脑复苏急救中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09):856-857.

[3]韩彦辉,王春波.心肺脑复苏抢救的临床护理配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05):125.

第3篇: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摘要】: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是折磨老年人身心的病痛之一,做好安全护理工作可以减轻老年患者的痛苦,甚至可能挽救其生命。本文首先对脑血管意外及安全护理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安全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安全护理措施。

【关键词】: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安全护理

1. 脑血管意外及安全护理的概述

急性脑血管意外是目前发生率比较大的危险疾病之一,严重者可以夺了人的性命。急性脑血管意外又名脑中风,它是由众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急性脑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出现急性脑受损现象。这种病一般发病快、恶化快、病死率高,所以早日对病人进行安全护理不仅可以减少病人的致残率,还可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安全护理是指在对病人进行护理的整个过程中,保证不对病人的心理、身体、精神等造成伤害,尽量避免出现残疾、死亡等事件的发生。在整个安全护理过程中始终存在风险,是不可消除的,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更是由于意识不清、方向感差、四肢不灵活、视力比较差等原因,造成其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坠床、跌倒、压疮、烫伤等事件。所以,一定要采取安全护理措施,才可能减少风险、降低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才能使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放心地接受安全护理服务。

2. 安全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1 临床资料介绍

我科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总共治疗过的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数量是60例(男47例,女13例),年龄分布在61至93岁之间。其中,脑梗塞有51例,脑出血者有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有3例。51例病人保守治疗,4例转为外科治疗,4例提出出院回家,1例死亡。通过对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安全护理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安全护理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具体如下面。

2.2 安全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坠床。这主要是由于患者具有意识障碍、方向感障碍、四肢反应迟钝和视力比较弱等的因素所引起的;

(2)跌倒。这主要是由于病房中没有及时收拾整理、床脚不稳固、走道里有杂物(或果皮)、地面湿滑等因素引起的;

(3)烫伤。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秋冬季节,这主要是由老年患者四肢反应迟钝造成的,例如老年人冬天比较怕冷,家人就会用热水袋给病人暖脚(暖手)而可能导致烫伤;

(4)误咽。具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可能失去正常的吞咽功能,吞咽功能有问题的患者中约有1 / 4的人有语言障碍、舌瘫等;

(5)压疮。这主要是由患者的皮肤失去弹性、皮下脂肪退化变薄而引起的。例如长久昏迷(或身体瘫痪),就会因大小便失禁、时刻躺着而生出压疮。

3. 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安全护理措施

3.1 现场进行安全护理

有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生时,医院应及时派安全护理人员到现场,与医生一块对病人实施身体检测,例如检查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瞳孔、神志、四肢等状态,时刻关注患者的身体变化状况、病情发展情况。检查患者是否出现头痛、呕吐等现象,检查患者的微量血糖情况,还应实施常规的心电图检查,看是否出现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现象,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刻采取措施。

3.2 采取措施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对同时患有脑血管以外的病人,应查清楚引起恶心、呕吐的缘由,并使用脱水剂来减轻颅内压力。如果病人发生消化道应激性出血现象,显示病情已经恶化,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呕吐物的颜色确定出血量的多少。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因为存在意识障碍,同时具有吞咽障碍、呼吸困难等,这些都会造成老年患者的气道不畅,所以,一定要采取措施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呼吸道阻塞太过厉害,应采用氧气管,以便恢复其正常呼吸。应时刻检查患者的疾病发展情况,以便了解病人的实际情况。一些特殊条件下,应该插入胃管,导出胃液,这样将会起到减少胃酸的作用,防止胃内酸度过大而导致呕吐。临床资料中25例患者意识清楚,采用了半坐姿势,目的是促进脑部静脉血回流而避免发生脑水肿;对于意识不清楚的人,采用了平躺姿势,并使其保持头偏向一端而容易呕吐出杂物。通过有效的安全护理后,便可以减少患者恶心、呕吐现象的发生,患者的呼吸道也会变得通畅。

3.3 尽快建立有效静脉通路

应早点建立静脉通道以确保发生危险时能够给患者及时使用急救药物。应选择静脉留置针,避免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因为意识不清或四肢活动等导致针头损害血管,另外还可以确保脱水剂输入体内更加容易。输液时应挑选粗且直的静脉血管,可以使药物更容易进入患者体内,还应注意绕开关节处以方便固定。紧急使用药物的情况下,护士应与医生一块挽救患者,详细记录、看清医生的重要吩咐。重点核对紧急药物的名称、用量及浓度等,防止用错药物。因为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不能进行CT检测,医生应在查阅患者病史、观察患者身体特点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治疗。同时,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通常还会患有其他的病,比如糖尿病,所以在选择药物时不能选用可能会加重患者其他病情的药物,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药物。

3.4 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

应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及时救治,防止其病情继续恶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如果可以挪动,应尽快将患者转运到医院治疗,尤其是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治疗。转运患者时应使用正确的转运技巧,动作越轻越好。应选择比较软的担架,用安全带固定患者的四肢,避免头部震动,救护车辆行驶应平稳,切忌急刹车。医护人员应轻、稳的将患者抬至救护车上,防止将其摔落。另外,应以让患者感觉最舒适的动作搬运患者,防止其他病情的发生,保持其最舒适的姿态。

3.5 做好安全护理中的“五防”

“五防”是指:防坠床。病床应安装床栏并经常检查是否完好无损。四肢喜欢运动的患者,应给其使用约束带,并要求家人陪伴。病情严重的患者在进行身体检查时,白天应由护士陪伴,晚上应由医生陪伴;防跌倒。对于四肢能运动、以前跌倒过、视力比较差、大小便频繁、服用镇静剂和降压药、长期躺着但可以下床等的老年患者,医院应增加对他们的观察。晚上应将各种灯打开以确保有足够的亮度,应将大小便频繁的患者安置在离卫生间近的地方;防烫伤。把握好温度及时间,时刻检查患者皮肤的变化情况。四肢残疾者,不能使用热水袋;防误咽。患者的食物应该量少但营养丰富、软且易消化,进食时使患者半躺或者坐立;防压疮。给每个患者制作翻身卡,及时对其翻身、拍背,避免患者的某些皮肤长期被压。定期给患者清洗并整理衣物和床铺,让患者感觉舒适。

参考文献

第4篇: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开放性颅脑损伤;急救护理;致残

开放性颅脑损伤指的是由于致伤物导致硬脑膜、颅骨、头皮、脑组织等发生向外界开放性损伤[1],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多发疾病。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病急、病情复杂、并发症较多,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2],开放性颅脑损伤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存在较大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急救和护理方式要求也越来越高。本研究做了相关探讨,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4年0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符合开放性颅脑损伤的相关诊断标准[3]。120例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当中,男性占88例,女性占32例,患者的年龄在13~71岁。从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致病类型分析,交通工具致伤患者占56例,钝器致伤患者占24例,高空坠落致伤患者占28例,高空坠物致伤患者占12例。针对所有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急救和护理措施,进行跟踪观察,并做好记录。

1.2护理方法

1.2.1院前急救措施

1.2.1.1病情评估 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一旦接诊,要立刻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判断其呼吸和通气情况,并及时开放气道。初步了解患者血液动力学情况,密切观察其心率、血压、脉搏以及外周的血液灌注情况。及时处理伤口,避免因为活动性出血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判断患者的意识状况,检查瞳孔,初步分析患者的整体伤情。

1.2.1.2呼吸道保持通畅 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采取仰头提颜开放气道,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内的异物。针对呕吐患者,护理人员应引导其头部偏向一侧,避免误吸。针对意识昏迷患者,一旦发现通气不畅的状况,及时从口咽部插入通气管道,利用球囊面罩通气;针对意识清醒患者,无需插入口咽通气管,避免呕吐引起气道情况恶化。若患者得不到充分通气,则需要给予气管插管治疗;若患者呼吸骤停,应立即打开气道,实施人工呼吸。

1.2.1.3伤口处理 在伤口处理方面,护理人员应使用棉垫或者无菌纱布将其盖住,通过绷带或头套给予加压包扎,并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跟踪观察,掌握伤口敷料渗血情况,结合患者的病情发展,叮嘱其保持最合适的,以防大量出血;针对伤口脑组织膨出情况,护理人员应取无菌敷料,以生理盐水浸润,并覆盖到病情部位,待换过药后再予以包扎固定;针对脑脊液鼻漏或者耳漏症状,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选择仰卧位,并稍微抬高头部,保证引流通畅,注意清洁患者的鼻腔和耳道,避免颅内感染;针对伤口插入异物的患者,切勿拔出异物,应先用敷料对异物进行支撑,之后再包扎固定。

1.2.1.4转运监护 针对伤员多、需要分批转运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坚持先重后轻原则,快速、平稳转运患者。患者上车之后,急救人员应做好固定,避免头部晃动,保持各管道通畅。上车之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注意监测其血压、呼吸、脉搏等,途中安慰患者及其家属,并实时联系医院,做好接待伤员的准备工作。抢救工作完成之后,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抗生素治疗,避免出现感染,同时给予补液、支持治疗,有效纠正水电解质平衡,避免酸中毒。

1.2.2护理措施

1.2.2.1心理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通常为突发、意料之外疾病,患者的病情较危急,多处于昏迷或高度紧张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心理引导,帮助患者了解病情、治疗方法以及能达到的治疗效果,给予患者心理支持,让患者能够积极主动接受治疗。

1.2.2.2协助治疗需求 护理人员应积极配合医生的工作,熟练掌握各种医疗设备的使用规则,熟练使用多功能生命监护仪,对患者的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进行快速准确测量,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数据支持;配合医生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输液、输氧等操作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对救护过程中用药情况做好记录。

2 结果

120例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经过科学合理的急救和护理治疗,病情恢复患者占72例,轻度残疾患者占30例,中度残疾患者占11例,重度残疾患者占4例,死亡3例。

3 讨论

开放性颅脑损伤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多发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我国院前急救的起步较晚,急救中心在建设和行为中存在一些非标准化情况,不能及时有效地给予急救措施,也相应增加了医疗事件发生率[4]。针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人员在接到患者的第一时间应对其病情进行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及时有效的病情评估、伤口护理、转运监护等急救措施;同时护理人员应做好对患者的心理引导工作,通过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反馈有效信息,协助医生引导患者积极主动接受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

针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工作,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保持高效、高速的急救理念,强调时间意识,具备面对各种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5]。通过止血治疗、吸氧治疗、输液治疗等急救措施,保证患者各项身体指标稳定。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协助医生分析患者的病情,及时提供用药和操作帮助,提高医生和护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协,从而达到理想的急救效果[6]。本研究结果说明,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给予及时有效的急救和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致残率,提高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张正文,蒋仁晓,文湘龙.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23例临床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5,20(5):959-960.

[2]孙玉花,李铁军.中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长骨骨折的临床护理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19):2338-2339.

[3]邓燕婷,刘燕兰,梁玉明.循证护理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并肺部并发症患者护理质量及改善并发症情况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28):4311-4312.

[4]杨艳,张禹,肖宏.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9):122-125.

第5篇: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急诊;昏迷患者;急救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9.076

昏迷在急诊科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 患者因各种致病因素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 对外界的刺激没有反应, 是一种极严重的意识障碍。因其发病急且病情严重, 患者丧失意识不能及时提供临床症状信息, 无法配合医师的治疗, 从而导致医疗人员在及时确诊和对症治疗上加大了难度, 易发生误诊和漏诊, 贻误治疗, 危及患者的生命。故提高医疗水平, 提高急诊昏迷患者的确诊率, 缩短抢救时间, 才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 降低死亡率。如何对患者病因正确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是保证急救成功率的关键。本文研究了2015年2月~2016年1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28例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做回顾性分析, 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5年2月~2016年1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28例昏迷患者。其中男72例, 女56例;年龄16~68岁, 平均年龄(42.8±9.1)岁;发病时间1.2~7.8 h,

平均2.6 h。严重创伤患者, 包括脑外伤和多发伤共30例, 其中交通事故昏迷患者18例, 高处坠落致昏迷患者5例, 其他意外创伤7例;脑血管意外患者, 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67例,

其中急性脑梗死昏迷者37例,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致昏迷者30例;急性中毒患者18例, 其中急性酒精中毒8例, 急性有机磷中毒7例, 安定中毒2例, 海洛因中毒1例;其他13例。根据患者的肢体动作、语言以及对疼痛的反应能力将昏迷程度分为4个等级[1]:①轻度昏迷:患者生命体征正常, 对外界的疼痛刺激有基本的生理反应。②中度昏迷:患者生命体征的各项指标正常, 对疼痛的刺激反应消失。③重度昏迷:患者存在生命体征, 但是其他各种生理反应均消失。④过度昏迷:患者有脑死亡现象发生。本组患者42例为轻度昏迷患者, 58例为中度昏迷患者, 19例为深度昏迷患者, 9例为过度昏迷患者。

1. 2 方法 接诊后要首先确认患者昏迷与否, 再确定患者昏迷程度, 迅速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 细致做好体格检查, 尽早完善相应的辅助检查, 如血糖、肝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CT、心电图等检查以此来评估患者病情, 检查措施一定要与急救措施同步进行, 以争取充足的治疗时间。若有转运需求, 则需要病情允许方可进行。做完辅助检查后,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开放静脉通道, 依据患者临床体征再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并进一步确诊, 对于急性中毒导致昏迷的患者, 应对患者的呕吐物或者排泄物进行检查, 从而确定毒性物质。病情确诊后, 要对患者进行专业系统, 有针对性的抢救, 对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的情况进行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避免患者因阻塞呼吸道而窒息。如有必要, 可切开气管实施气管插管进行人工辅助通气;若患者出现休克现象或有一定的休克倾向, 应对患者采取容量补充, 给予强心苷类或拟交感胺类等药物, 维持有效血循环, 从而使得患者的整体循环稳定;对药物中毒或疑似药物中毒者给予彻底洗胃, 或者立即服用特效解毒剂, 严重者行血液灌流治疗;急性左心衰致心源性昏迷予以利尿、扩血管、强心治疗;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昏迷者安装心脏起搏器;肺性脑病应及时对酸碱平衡进行纠正, 积极抗感染, 随时加用呼吸机在患者呼吸衰竭和血氧含量低时进行辅助呼吸。采取上述措施之后情况仍无好转的患者应迅速送入医院的急诊重症监护室救治, 必要时转移到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进一步抢救。抢救成功的患者转入专科病室做进一步治疗。

2 结果

128例昏迷患者经急救处理和专业系统的抢救治疗后, 119例抢救成功, 占93.0%;9例抢救无效死亡, 占7.0%。抢救无效患者发病因素多为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中毒、急性脑梗死。

3 讨论

意识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内环境刺激所做出的有意义的反应, 意识障碍患者无法对内环境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能力, 严重时便可导致昏迷[2]。即使给予强烈的疼痛刺激也无法使其觉醒, 如不及时抢救临床死亡率极高。导致昏迷有诸多因素, 越早进行诊断对患者的抢救越有利。急诊外科常见的以严重创伤患者居多, 外伤病史明确, 临床以失血性休克、瞳孔改变、昏迷为主要病征表现, 若有多发伤或者脑外伤则需尽快行头颅CT检查, 确定是否有颅脑损伤。颅脑外伤昏迷患者易发生呼吸衰竭, 在抢救过程中做好呼吸道管理很重要, 及时有效地院前处置可以为院内的正确治疗创造良好的基础[3]。为外伤导致的昏迷患者争取到最佳的抢救时间, 在治疗时首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性分析, 然后再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和针对性急救治疗方案, 才能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4]。急诊内科常见病多为急性脑血管疾病、急性中毒, 而感染及器官疾病晚期也可引起昏迷, 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循环不稳定、瞳孔改变以及神经病理征阳性。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呕吐、偏瘫等症状时病因多为颅脑疾病, 而疑似中毒昏迷患者需给予洗胃和导泄, 采集患者胃内容物和排泄物送检, 及时对症解毒。

昏迷患者的抢救关键是缩短入院到确诊的时间, 这就要求医师有清晰的诊断思路, 缜密全面的体格检查, 及时合理的辅助检查和丰富的临床经验[5, 6], 同时医务人员要重视早期处理, 找到昏迷的原因, 以便尽快做出正确及时的诊断, 挽 救患者生命。本次研究中128例患者经急诊救治后, 其死亡率为7%, 由此可见在抢救急诊昏迷患者时, 只要尽快确诊, 处以及时有效的治疗, 其成功救治率的临床效果仍是可观的。

综上所述, 急诊科在抢救昏迷患者时需进行恰当的早期处理、尽快确诊病因和病情, 和各临床辅助科室以及各临床相关科室协同治疗, 维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防控院内感染, 缩短救治时间, 对成功挽救昏迷患者的生命, 降低临床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修宇. 急诊科昏迷患者发病原因与急诊救治措施分析. 内科, 2016, 11(1):116-117.

[2] 吴发萍. 82例急诊昏迷患者的急救临床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6(5):120-121.

[3] 吴妙桓, 郭剑虹, 陈雪华, 等. 简易呼吸囊在颅脑外伤昏迷患者早期抢救中的应用. 吉林医学, 2013, 34(11):2098-2099.

[4] 郜莉蕊. 外伤导致昏迷患者的急诊科护理探讨. 中国伤残医学, 2016(1):143-144.

[5] 李锐, 祝青兰. 81例急诊科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36):92-93.

第6篇: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颅脑外伤 急救 护理

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诊,常发生于交通事故、坠落和斗殴中,具有来势凶猛、病情危重、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这类患者抢救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抢救是否及时、护理是否到位。因此,要求护士观察病情要认真、及时、准确,护理要细心、周到、全面。我院于2006年6月~2009年12月对120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了救治,现将急救与护理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男91例,女29例;年龄14~70岁,平均36.8岁;均经头颅CT检查;单纯颅脑外伤92例额,复合性颅脑外伤28例;车祸外伤72例,工地外伤25例,高处坠落伤14例,其他外伤9例;GCS积分3~6分50例,7~10分28例,11~15分42例;合并腹部外伤者32例,胸部外伤者38例,胸腹联合伤25例,四肢伤37例,颌面部骨折42例,全身多发伤25例。

1.2 急救与护理方法

1.2.1伤情评估与准备 初步了解患者致伤原因、受伤时的情况、伤后时间及伤后表现,以便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抢救室和监护室内急救药品、器械和设备齐全,随时保持良好的备用状态。

1.2.2体位 保持正确体位是护理的关键之一,应给予平卧位或头高15°~30°卧位,有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及呕吐物阻塞气道而影响呼吸功能。

1.2.3呼吸道护理 呼吸道护理的重点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预防肺部感染,这是整个抢救过程自始至终应该把握的中心环节[1]。应松解限制呼吸的衣物,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血块及异物,从口腔、鼻腔或气管插管处,深入气管内吸痰,吸痰动作要轻柔。给予低流量吸氧,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必要时置入口咽通气管或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采用人工气囊辅助呼吸,躁动者给予约束双手。

1.2.4止血 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应尽快制止头部外出血,协助医师加压包扎,开放性颅脑损伤等可能有脑组织膨出,应以棉圈围于伤口周围,然后包扎。快速足量补液,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1.2.5防止感染 防止颅内感染,应将患者平卧,患侧向下,让血液或脑脊液顺利流出来。切忌用布类或棉花堵塞外耳道或鼻腔,以免其逆流而继发颅内感染。禁止药液滴入、禁止腰穿,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2]。

1.2.6心肺复苏 若患者神志不清,大动脉搏动消失,又能排除患者胸骨及肋骨骨折时,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不要试图用拍击或摇晃的方法去唤醒昏迷的颅脑外伤患者。

1.2.7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病情迅速建立两条有效静脉通路,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剌,如周围静脉不易穿剌者,行深静脉穿剌,以保证液体和药物能迅速进入体内。在维持循环的前提下,利用脱水剂、利尿剂等降低颅内压。甘露醇应在15~30min内快速滴入,否则起不到脱水降颅压的作用。另外,再加入法莫西丁或西迷替丁等抗酸制剂,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1.2.8低温治疗 术后48h 内严密观察有无中枢性高热的出现,一旦出现采用冰帽降低头部温度。

1.2.9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意识状态的改变可反映病情的轻重,瞳孔是反映颅脑伤情变化的窗户[3],所以应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等病情变化,如患者由安静转入躁动或由躁动转为嗜睡时应提高警惕,对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的患者留专人守护,间隔5~10min观察瞳孔变化。对重症患者实施颅内压时时监测,当颅内压高于5.30 kPa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2.10营养护理 营养支持护理是颅脑外伤患者护理的重要内容。一般患者术后1d可进流质软食物,2—3d给半流饮食,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原则是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质,从静脉补充氨基酸、脂肪乳剂、白蛋白等。清醒患者应鼓励进食,以增加抵抗力。

1.2.11转运措施 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呼吸循环一经建立,就应立即转运,在转运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警惕中间清醒期,防止再昏迷,应避免搬运过程中的二次损伤。

1.2.12心理护理 应注意观察和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护理人员要体贴、关心患者,给予鼓励和安慰,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之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树立乐观精神,战胜疾病。同时护理人员应以从容镇定的态度、熟练的技术、整洁的仪表,给予患者家属及病人信任感及安全感。

2 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有2例在回院1h后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患者入院后即行开颅清除血肿术77例,有54例患者在术后8~12h行气管切开术。康复出院90例,好转20例,死亡8例。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快,伤情复杂。随着交通业和建筑业的发展,颅脑外伤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为降低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及时、合理的急救和护理措施必不可少。抢救颅脑外伤患者要有充分的急诊意识、敏捷的思维,主动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做到熟练准确地判断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掌握颅高压早期表现及处理措施,严密观察病情,熟练使用现代化仪器,适时作好术前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准确、及时、有效的抢救处理,保证抢救方案的正确与抢救措施的及时和准确,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参 考 文 献

[1]周秀华,邹碧荣. 急救护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11-114.

第7篇: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院前急救;护理;高血压;脑出血;预后

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突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如现场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增加家庭与社会负担。而研究表明,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包括:呼救、初步急救处理、安全转运和途中监护等院前干预措施,能显著改善脑出血患者的近期预后,为抢救患者生命安全赢来重要时机[1]。在本文中,作者将本院急诊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接诊的16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其就诊方式、是否接受院前急救护理分成两组,对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未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由家属或目击者将患者送入院。观察组患者接受系统的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 急救电话指导 接到呼救电话后,迅速通知急救人员携带物品出诊。途中通过电话联系患者家属或目击者,根据其提供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及临床症状等信息初步判断病情,并指导其进行紧急处理,如:病人剧烈头痛或昏迷,伴有恶心、呕吐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并清理口鼻呕吐物,剪开颈部紧身的衣服,保持呼吸道通畅;不随便搬动神智不清的疑诊脑卒中病人等。

1.2.2 现场急救 ①迅速评估病情:根据现场观察,简要询问病史及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迅速判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做出对应处理。病情评估与抢救应同时进行。②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伴有意识障碍的病人是最紧迫的急救措施。应使病人平卧,头稍抬高,松开衣领,同时头偏向一侧,清理病人口腔呕吐物、分泌物及活动性义齿等,降低呼吸道阻塞或吸入异物的风险。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缓离缺氧症状。出现舌后坠者应用舌钳将舌体拉出口外,并在口腔内放置口咽通气管。严重呼吸道阻塞者或呼吸微弱患者应现场进行气管插管辅助通气。③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可确保急救药物早期应用。应尽量选用静脉留置针,这样既可避免因改变或患者躁动导致针头刺破血管,又可保证治疗药物的快速输入。对有颅内高压症状者,应及时使用降低颅内压药物,给予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脉输注及速尿20 mg静脉注射。监测控制血压在150/90 mm Hg,血压过高可适量给予控制性降压药物[3]。院前急救时,按照医生的口头医嘱,要求护士执行“三清一复核”的原则[4],用药的空安瓿应暂时保留,以便核对。

1.2.3 安全转送患者 患者经急救处理后,应及时安全地进行转送,转运过程密切监护患者病情,保持患者相对固定,以避免头部过度活动加重出血症状。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确保各种导管及输液管通畅。同时与医院相关科室联系,以开放绿色通道,做好急诊辅助检查和抢救准备。

1.3 评价方法 具有独立的日常生活能力称为治愈,日常生活需人照料称为好转,治愈及好转认为有效。两组患者均从进入急诊室开始到治疗3个月(已出院者电话随访)后,分别统计并评价两组患者的有效、死亡例数及中枢性高热、气道阻塞、脑疝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率的比较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χ2检验,P

3 讨论

3.1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植物状态、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院前急救与护理能够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抢救有效率,降低死亡率及中枢性高热、脑疝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2 对院前急救的思考及拓展传统的院前急救概念,是指患者到达医院前急救人员所实施的现场或转运途中的医疗救治措施。为了更好地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强急诊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通讯网络建设,现代化的通讯手段是确保急救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②院前急救对护理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人员的素质和数量必须要有充足的保证。急诊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技术水平和组织能力。③制订规范的急诊护理交接的管理制度,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急救护理的重要性,应当做到有规章制度、有交接流程、有交接内容[5]。④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急救护理知识,并坚持定时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心电监护、静脉留置针穿刺等急救护理操作培训和考核。参与院前急救的护士必须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院前急救体系的不断发展要求专业化的急救模式,各救护体系之间密切配合、不断探索是发挥好院前急救作用,确保院前院内救治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刘德龙,李凤霞.高血压性脑出血院前急救疗效的对比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5(8):101.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义.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娄素琴,张新华,郝向峰,等.院前急救对急性脑出血预后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2011,6(17):76.

第8篇: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重型颅脑创伤 早期救治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178-01

颅脑创伤是因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我国每年有大约数十万人死于创伤,其中大多数人死于致命的颅脑创伤,且每年有上升趋势。颅脑创伤病人往往病情重、情况急、变化快,又常因意识障碍而不能配合检查,因此应迅速准确判断病情、早期专科救治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收集病人资料,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赢得抢救时机,降低患者死残率。我科自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重型颅脑创伤病例144例,经救治与护理,取得满意效果,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44例,其中男性110例,女性34例,年龄3岁至78岁,平均年龄42岁。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生命体征的改变及CT扫描确诊。其中:脑挫裂伤79例,硬膜下血肿22例,硬膜外血肿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颅内血肿1例,脑干出血1例,重型颅脑损伤26例,治愈64例,好转53例,病情恶化18例,转院2例,死亡7例。

2 救治与护理

2.1 迅速评估病情对创伤患者的意识判断及徒手进行初步血压判断宜在1分钟内完成[1]。了解受伤的时间、致伤原因,伤后意识的改变,有无昏迷及持续时间。同时迅速建立快速静脉通路。仔细掌握受伤的病史和体检的每一个细节,运用最基本的武器如听诊、扣诊及胸腹穿刺发现阳性结果,为下一步的检查节省时间和费用。急诊CT检查,尽快完成血常规、凝血、肝功能、电解质、肾功能、定血型及实验室检查。“创伤急救白金十分钟”强调:其中每一分钟都要有针对性强的确定性急救动作。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2.2.1 周围性气道梗阻病人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分泌物逆流入气管,及时清除耳、鼻、咽部分泌物及血性液体。放置通气道或气管切开,有助于解除梗阻,降低呼吸道阻力,提高通气功能,改善缺氧,增加氧分压,从而减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

2.2.2 中枢性呼吸障碍的抢救脑疝初期呼吸可变浅、变慢,当出现间歇时为呼吸停止先兆。出现呼吸衰竭表现时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或呼吸机辅助呼吸,遵医嘱给予呼吸兴奋剂。早期气管插管,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经面罩给氧不能纠正低氧血症。SPO230次/分或

2.2.3 给予高浓度氧,每次吸痰前要充分给氧,禁忌过急、过快,长时间反复抽吸,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以免缺氧。有脑脊液漏者,禁止从鼻腔吸痰。监测动脉血氧浓度、血氧饱和度,尽量使患者的PaO2维持在12kPa以上,氧饱和度在95%以上。

2.2.4 注意观察患者胸廓起伏、呼吸节律及频率,有无发绀、呼吸困难、皮下气肿、胸廓移位。一旦确诊有血气胸应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及时处理,纠正异常呼吸。

2.3 恢复循环血量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应尽一切可能避免低血压(收缩压

2.4 维持血压应尽一切可能避免低血压(收缩压

2.5 吸氧缺氧不但加重脑水肿,增加残死率,也加重心、血管、肺、胃、肠道等机体组织损害,导致低血压和组织缺血缺氧,而又诱发急性肺损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现低氧血症时,应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基础上,保持呼吸通畅,高浓度氧气吸入,纠正低氧血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2.6 降颅内压监测中动态连续的观察颅内压,病人出现呼吸、脉搏减慢而血压升高,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颅内高压征象者,在施行颅内压监测之前常有脑疝征象,包括双侧或单侧瞳孔扩大,瞳孔对光应不对称,肢体功能或有神经系统的其他神经功能障碍,颅内高压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以上征象的恶化。甘露醇治疗已经成为处理颅脑创伤患者的基本方法,尤其在急性期疑有或已经有ICP(颅内压)升高存在时,甘露醇在降颅内压的同时,可以降低血容量,所以在使用甘露醇时,应在补足液体的基础上快速滴入,20%甘露醇250ml,在20分钟滴完。及时处理广泛的颅骨凹陷骨折和清除颅内血肿或脑脊液积聚,去除病因,或手术骨窗减压术等,为最理想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2.7 提供安全措施昏迷病人床两侧必须要加床档,以防坠床。用热水袋时,要防止烫伤,温度50℃为宜。躁动的病人要注意约束,四肢约束带松紧要适宜,身边须留人守护,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必要的心理护理,稳定情绪,争取时间,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对于躁动不安的颅脑创伤患者,应该使用适量的镇静剂,特别是颅脑创伤合并脊柱、四肢骨折的患者。患者躁动可能会增加神经、血管损伤的发生率,但由于镇静剂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检查结果,一方面要在病史中写明镇静剂使用时间和剂量,另一方面要在有必要的抢救措施和医护人员指导下使用镇静剂[3]。

3 小结

颅脑创伤患者的救治,首要的是早期迅速的专科救治。在无脑疝、无颅内原因引起的进展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存在的情况下,不需要用特殊治疗来控制颅内压。一旦确定颅内高压的存在,就应积极进行救治。一旦出现脑疝征象,就表明颅内高压失代偿,并且需要立即采取降颅压措施,有必要再次评价神经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救治措施的先后、轻重、缓急的平衡。对颅脑创伤患者的早期救治中,必须连续、动态的观察病情变化及细致的护理,收集患者资料,早发现、早处理,对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残死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建波,马俊勋,何忠杰等.创伤急救白金十分钟―快速判断伤情启动创伤小组[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5):339-341.

[2]李大鹏,付继弟.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插管的治疗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3):215-217.

第9篇: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 院前急救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3-187-01

急性脑血管病是院前急救中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主要分为出血性及缺血性两类。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和珠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三种类型。目前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三大致死疾病[1]。所以,给予适当、及时、有效的院前救护,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制定后续抢救和治疗方案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现将105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急救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05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中,男72例,女33例;年龄38岁~92岁,60岁以上68例,40岁~60岁29例, 28岁~40岁8例。高血压病史66例,糖尿病史41,冠心病史38例。出现意识障碍51例,偏瘫96例,失语46例,瞳孔变化7例,呕吐86例,大小便失禁37例。除现场死亡4例外,余患者均在发病后最快时间内得到救护并安全转运到医院。

2 院前救护措施

2.1 快速评估病情

脑血管病发病急,意识障碍发展快。出诊医护人员在出救途中对病情要充分估计,对患者的抢救措施做到心中有数。接触病人后医护人员问诊与病情检查同时进行,立即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和瞳孔的变化、眼球的位置及有无呕吐、肢体偏瘫、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对清醒患者询问有无剧烈头痛、视物不清等。通过上述了解和检查通常已能初步判断病人发生脑血管疾病可能的类型、部位及程度等。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通常会出现意识改变,一般分为清醒、嗜睡、昏睡、昏迷,意识的改变提示病情轻重,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表明病情不断恶化。观察瞳孔大小变化及对光反射灵敏度可及时判断病情。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或有眼球分离多有脑干病变及脑疝存在;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多为蛛网膜下隙出血或脑桥病变所致。颅内高压时常致脑组织受压,病人早期表现脉搏缓慢且洪大,一般小于90/min,呼吸深慢,血压升高,常常收缩压升高明显。晚期因代偿功能失调,脉搏变为快而弱,呼吸深快,出现叹息样呼吸,枕大孔疝时可出现呼吸停止[2]。发现上述病情变化应即刻做好抢救准备。

2.2 紧急救护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败的关键,昏迷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取下活动性义齿,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及呕吐物,松解患者衣领裤带,并制动,给予患者鼻导管或面罩吸氧,舌后坠者用舌钳拉出并放置口咽通气管。严重呼吸道阻塞者应现场气管插管,连接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保证气道通畅。

2.2.2 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

使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通畅有效的静脉通路,并妥善固定,它可防止因改变或病人躁动针头刺破血管又可保证脱水药物的快速输入。另外在静脉选择上要选择粗而直的血管,以利液体进入血循环,避开关节处以利固定。脑血管意外患者一般颅内压增高,为了降低颅内压,减轻水肿,应立即快速应用脱水剂,甘露醇250ml快速输入,30min内输完,严禁外渗。肾功能、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应用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调整用药剂量。糖尿病病人使用液体时不应选择葡萄糖溶液,尤其是高渗糖溶液。

3 转运及途中救护

3.1 安全转运

搬运时是在患者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不改变患者的,将患者轻轻平移放在担架上,头偏向一侧,头部轻轻抬高15度,保持气道通畅。在转运途中,担架应固定牢固,下楼梯时,应头在上脚在下,进救护车时头在前脚在后,嘱驾驶员注意平稳开车,尽量减少颠簸或急刹车而加重损伤 。

3.2 途中密切监护

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持续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的监护、持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静脉输液通畅,防止扭曲、受压、移位和脱出。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等变化。注意头痛部位、性质、程度、呕吐及呕吐物性质,重视患者及家属的主诉以及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随时调整用药和解决患者需要,尽快将患者安全送达医院。使用安慰性语言,减轻病人紧张和恐惧心理。在发病后6h内在院内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可以提高其生命质量或使病残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4 心理护理

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急、症状重、变化快、病情凶险,容易造成死亡和伤残。故患者及家属容易产生紧张、惊慌、恐惧心理。医护人员要使用安慰性语言,减轻患者紧张和恐惧心理,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以从容镇静,急而有序的态度,熟练精湛的技术给患者以安全感。做到忙而不乱。

5 结果

10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除了4例患者现场死亡外,其余患者都快速安全送达医院,经院前急救病情稳定或好转89例,途中病情加重5例,应用口咽管辅助通气9例,气管插管2例,无1例途中死亡。及时、准确、有效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救治以及降低患者的伤残率、死亡率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第一抢救时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