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宽松的财政政策范文

宽松的财政政策精选(九篇)

宽松的财政政策

第1篇:宽松的财政政策范文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恢复经济,美国至今已实施4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欧洲等主要经济体也陆续出台了货币宽松政策。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过购买短期限政府债券压低基准利率,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基准利率都相继降至1%以下,并长期徘徊在零附近。并且,各国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或非金融企业手中,以市场价格购买长期限政府债券等金融资产,以压低长期利率,提振资产价格。中央银行同时压低市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迫使投资者选择其他高收益的资产,激发企业和居民的借贷意愿;中央银行又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令商业银行有钱可贷,进而刺激消费和投资。

全球货币宽松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会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我国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全球货币宽松还会促进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强,影响我国汇率稳定和出口。货币宽松引发的通胀会扰乱市场信号,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不稳。货币宽松下美元等货币贬值,还会使我国位居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面临巨大缩水风险。

应对全球货币宽松,稳健货币政策是根本。我国货币政策具有稳定经济增长的功能,没有办法采取紧缩性的政策来对冲全球货币宽松可能带来的通胀压力。同时,全球宽松货币政策浪潮降低了我国继续宽松的必要性,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也压缩了我国继续宽松的空间。我国经济虽然从2011年以来出现了较明显的增速放缓迹象,但与2008年相比,经济形势并非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而是缓慢下滑;尚未出现大规模的民工返乡潮或企业普遍裁员现象,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失业问题尚不严重;四年前货币政策大规模放松带来通胀的影响比较深远。因此我国目前尚无须大规模放松货币政策。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呈现缓中趋稳态势,我国的货币政策不可轻举妄动,不能盲目跟进全球货币宽松浪潮。一方面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要求我国不能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货币一旦宽松可能出现对我国经济的另类冲击,那就是物价急涨、通胀威胁的重临。我国需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既要支持经济“稳增长”,特别是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增长,又要防范金融风险,防止通胀重临。

应对全球货币宽松,结构性财政政策是关键。全球货币宽松背景下,我国国内存在较大通胀压力,这就决定财政政策不能采取过度扩张性政策。而自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迹象日益明显,PPI指数已连续六季度低迷,财政政策又须要保增长。由此,我国须采用结构性财政政策,采用减税、财政补贴等方式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生态环保、高新技术等国家扶持行业,抓住契机实施调结构、促增长。

第2篇:宽松的财政政策范文

关于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必要性和时机一直是国内外讨论的重要问题。有人曾经预言各国会维持宽松的财政政策而首先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需要考察一下这种判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我们先来看各国维持宽松财政政策的可行性。最近几个星期欧洲债务危机席卷国际金融市场,欧盟、IMF、欧央行和美联储纷纷采取配合的救助行动。其实欧美债务问题早已有之,希腊危机只是将问题突显出来罢了。2005年美国著名财政学家Kotlikoff等人就指出,美国、欧盟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可能因人口老化问题,而走向破产。

人口结构是影响经济形势和财政状况更为长期而基本的因素,Kotlikoff等人的研究预计,到203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将高达30%,欧盟将达到25%,美国也有20%。次贷危机中,各国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大举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使得本已岌岌可危的欧美财政更加雪上加霜。所谓宽松的财政政策就是政府放弃量入为出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减税减少财政收入,一方面增加财政支出刺激经济。这种财政政策在任何国家都不能持久。

应该说,虽然各国都存在一定的财政和债务问题,但其严重程度和影响有很大差别。整体而言,全球经济将持续低增长,高失业率是主要的挑战,通货膨胀问题将退居第二位。相对而言,欧洲的情况最为糟糕。希腊虽然获得了1100亿欧元的救助,但条件是缩减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这很像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一些亚洲国家所面临的艰难时世。

欧洲五国的债务状况与希腊有很大的相似性,欧洲经济恢复本就很弱,如果希腊问题蔓延到这些国家,欧洲经济很可能二次探底。

由于医疗改革、军费开支等因素,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水平仍将维持高位,但爆发类似欧洲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不大。毕竟美国国债市场的融资能力远远好于欧洲,中国、日本和石油输出国累计的大量外汇储备是美国国债坚定的持有者。其实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并不像一些评论所言,一无是处。欧元汇率的下跌其实就是美元汇率的上升,在欧元贬值导致中国外汇储备缩水的时候,实际上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增值了,因为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比例大大高于欧元资产的比例。

美国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在改善,表明他们正在通过艰难的调整渡过困难的高失业时期。2009年美国总体债务增加了3.3%,其中地方政府债务增加4.8%,联邦政府债务增加22.7%。因此美国宽松的财政政策也是难以为继,必须退。

回到中国,中央财政状况基本良好,财政赤字仍然控制在3%以下,地方融资平台存在一些隐性债务,主要表现为银行的贷款资产。但商业银行和政府可以通过拨备、汇金让利、股权融资等手段,将地方融资平台可能出现的部分债务问题通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的形式,在商业银行中消化。未来商业银行要消化2009年财政刺激所遗留的不良贷款资产问题,会有一个艰苦的调整过程。整体投资可能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增长水平,经济增长也会维持相对低的增速。中国虽然不会出现财政危机,但是继续放弃量入为出的原则也显然不太可能。

第3篇:宽松的财政政策范文

关键词:工业生产指数;赤字;欧洲;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5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134-02

尽管一些主要国家实行了重要的货币宽松政策,比如美国,但全球经济增长依然放缓,失业率还保持在较高水平。正因如此,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在当前的政策讨论中日益受到重视。当然,高经济增长率需要避免当前的这种经济低迷状态,然而关键性的问题在于财政扩张能否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协调使用。又或者就像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所建议的,只实施货币政策也能达到扭转经济低迷的目标?

理性预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认为,实施扩张型的财政政策(政策目标是提高经济增长率和降低失业率),将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相反,预算赤字,不管是通过货币发行还是向公众借款,都会增加公共债务,提高利率水平,挤出私人投资,最终将损害经济的中期发展。反过来,随着价格水平的上涨,这些又会导致工人名义工资的增加,企业利润的减少,从而影响企业的未来投资。费尔德斯坦坚持反对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尤其是那些诉诸于赤字开支的财政政策。罗伯特·巴罗也反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成为相辅相成的政策工具这一观点,认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因为正在面临或经历财政宽松政策的经济主体会把他们的收入储蓄起来,以备未来增加的纳税额,而不是增加私人消费和扩大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消费没有改变,所以财政乘数是0。

然而,上述命题缺乏特定的经验分析。此外,在如今的大多数发达国家里,通货膨胀正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下。就巴罗的假设而言,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假设并没有被实体经济中的任何经验证据所证实,因为即使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大多数OECD国家里的家庭储蓄却减少的非常多。

在面对严重低迷的经济时,为了稳定经济,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可以被很好地协调使用。例如,在总需求严重不足、高失业率和经济流动性有限的时期里,为了进一步刺激民间借贷,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有必要实施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在一些由于债务负担加重而不得不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的情况下,如果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不管是出于汇率下降还是信贷扩张,在某些程度上能对经济衰退的冲击起到缓冲作用。

在经济衰退时期,单一的依赖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并不能对经济产生足够的刺激,因为在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情况下,更低水平的利率并不会必然对投资产生激励。的确,在一些利率非常低的时期,为了刺激总需求和增加产出与投资,政府应该优先考虑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而不是单一的进一步降低利率水平。事实上,在经济衰退时期,为了扩大消费和促进经济发展,在实施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还必须扩大政府支出。在摩根大通就职的布鲁斯分析了美国的联邦政府宏观经济模型,该模型指出联邦政府债券利率每下降1%,仅仅能够增加0.6%的GDP,因此可以证实,与财政政策相比,在刺激经济发展方面单独实施货币政策是缺乏效率的,而财政政策则显得更有效率。

然而,在应对经济衰退的过程中,如果宽松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真正能够协调发挥作用的话,那么有什么证据能够表明政府赤字与经济增长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更直接一点就是,政府赤字能否真的刺激经济增长?

美国的George evdoridis教授发表的名为《政府赤字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一文,准确的表明了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预算赤字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潜在积极影响。该论文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他证明了政府赤字不仅在经济衰退时期对经济增长有刺激作用,在其他时期也是有效的。他认为他所指出的正常赤字对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言事实上是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根据他的分析,当生产部门生产生产资料的时候,经济增长中的主要推动力量不能实现货币盈余(利润),所以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这一不利处境可能会产生“停滞陷阱”。对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而言,为了扩大政府支出而形成的不平衡预算,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是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

Evdoridis使用的是这一关系式:I+X+G=S+M+T (1)

第4篇:宽松的财政政策范文

关键词:量化宽松;利率;通货膨胀一、美国实施量化宽松的政策实施进程回顾

(一)量化宽松涵义

“量化宽松”被形象地描述为银行增印钞票的行为,具体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刻意向银行体系注入超额资金,包括大量印钞或者买入政府、企业债券等让基准利率维持在零的途径,为经济体系创造新的流动性,以鼓励开支和借贷的货币政策。[1]

(二)美国四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背景及过程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美国共计宣布实施四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分别是2008年11月的第一次QE,2010年11月的QE2、2012年9月的QE3以及2012年12月的QE4。

美国第一次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是在2008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后,为了保持银行体系的正常运转,美国政府向市场注入7000亿美元的资金,并宣布购买房利美、房地美等贷款银行的债务。第一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目的是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来降低金融机构流动性压力,避免其陷入通过持续的贷款扩张来恢复流动性的恶性循环,进而降低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次量化宽松结束后,美国的经济数据开始令人失望,为了促进经济复苏,2010年11月美联储宣布将实施第二次“量化宽松”计划,将通过发行货币购买财政部发行的长期债券,每个月购买额为750亿,直到2011年第二季度。QE2的目的是通过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压低长期利率,借此提振美国经济,特别是避免通货紧缩,并降低高达9.6%的失业率。[2]因为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后美国的核心通胀率几乎为零,且有通货紧缩的压力,所以美国实施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可以忽略恶性通货膨胀出现的压力。

2012年9月,美联储宣布将执行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行为,但未说明总购买规模和执行期限。同时美联储将继续执行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扭转操作”,并继续把到期的机构债券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本金进行再投资。美国开始第三轮量化宽松表面上是为了规避欧债危机拖累美国经济复苏而采取的积极货币政策,但数据表明QE2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促进作用不如QE1明显,事实上QE3是美国在为其降低国际信用以达到债务违约目的作铺垫。

2012年12月美联储宣布开始第四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用每月采购450亿美元国债替代“扭曲操作”,美联储每月资产采购额将达到850亿美元。QE4又被称作加强版的QE3,美国继续实施QE4是因为美国多项减税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将在2012年底集中到期,即美国将面临严峻的“财政悬崖”问题。为避免增税减支带来通货紧缩从而阻碍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政府毅然决定继续实施QE4从而将短期面临的通货紧缩的风险用中长期的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抵消,并进一步支持美国经济复苏和劳工市场的发展。

二、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一)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的现实影响

起初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美国借低通胀率的背景优势不断推进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最直接的表现一是采取低利率政策,通过发行低利率的长期国债来使联邦基金利率水平维持在0.25%以下;二是通过购买金融机构债务、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及国债等方式,直接向流通中注入流动,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促使其扩张用于企业投资的信贷,来拉动经济增长;三是继续推行美元贬值政策,通过贬值刺激本国商品出口,减少进口,改善国际收支。

第一,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了市场中基础货币的供应,其直接影响是引起通货膨胀。由于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由表一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实施的QE1引起的通货膨胀在经历2009年通货紧缩后开始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就目前来看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仍处在可控范围内。但随着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率的上涨,必然引起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贬值。一般情况下,一国货币贬值在经历一定时滞后会带来本国出口额增长、进口额下降的局面。对于美国来说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预期应会改善经常项目赤字的局面,但由表中数据可看出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仅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短暂降低,之后又出现反弹趋势,可知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并未出现预期的大幅改善局面。受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和国外市场需求降低的双重影响,美国想要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仅通过美元贬值政策是无法完成的。但QE引起的美元贬值对美国并非毫无用处。近年来美国债务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美国已从二战后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之一,美元贬值必然引起以美元计算的美国国债价值的降低。美国正是通过连续几次的QE政策降低其国际货币信用从而达到直接削减政府债务负担的目的。

第二,美国实施QE政策将利率维持在0.25%的极低水平,旨在通过低利率促进信贷扩张、投资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缓解金融危机引起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局面。由表中数据可看出四次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复苏的贡献作用并不大,仅使得失业率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但仍无法缓解美国经济增速减缓的局面。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催生企业大量从事生产、雇佣劳动力,金融企业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资金主要在金融机构之间流转,严重影响到宽松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二是在通胀压力加剧、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美国制造业更加艰难,银行更愿意把手头的资金投资于国债而非借贷给企业,使得相关市场再度失去流动性;三是随着美元供给量的增加,引起美元利率的下降和贬值,为保值财富,美元资本外逃现象严重。这种泛滥的流动性严重影响到了全球其他国家,使得以黄金、原油、农产品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强劲上涨,出现全球范围内的通胀。[4]

(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前景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看出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如预期明显。通过数次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总共推出了约3.5万亿美元的购债规模,占GDP的22%左右,量化宽松的力度已接近极限,其政策的边际效用也在不断递减。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过程中美联储将利率规定在0.25%的低水平之下。众所周知,当利率降低到极低水平时,由于人们预期未来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降,货币需求弹性将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根据希克斯—汉森模型可知,此时LM为一条接近水平的直线,目前实行极低利率政策的美国已陷入此种流动陷阱中,此时货币政策基本无效。

另外,美联储为量化宽松政策支付的成本也日显高昂。从美联储自身看,长期量化宽松政策加剧了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风险。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资产负债总额增长了3倍多。如果美联储继续推行量化宽松,其资产负债规模将会日渐增大,最终美联储的周转危机又将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另一大障碍。所以为避免资产负债规模的过度增长,预期美联储在未来将会逐渐放弃量化宽松政策救市的做法。

由于小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于2012年年底到期,而美国未来十年削减1.2万亿美元政府开支的“自动减赤机制”于2013年年初启动,美国于2013年年初迎来个人收入所得税等税率上升和政府开支减少的局面,两者的叠加效应约有6000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4%,“财政悬崖”的存在是对美国在经济复苏关键时期的一个巨大考验。虽然2013年年初美国已达成绝大多数民众减税政策延期和政府削减开支延后的法案,但这仅意味着美国将化解“财政悬崖”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威胁,美国未来中长期经济发展仍然堪忧。此外,由于债务融资成本处于历史低位,新发债务的利息成本较低,这减弱了美国政府进行财政整顿和结构性改革的意愿,财政可持续问题的解决被延误,影响长期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因此也需要货币当局重新评估量化宽松政策成本和潜在风险。这些因素都提升了美联储提前结束量化宽松的可能性,[5]预计美联储将逐步减少资产购买,为实施退出战略做准备,并逐步完成向以财政政策来促进经济复苏增长的道路转变。

三、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经济的传导影响

首先,美国实施QE政策后引起的美元贬值将会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短期由于美元贬值造成我国商品价格上涨,加之美国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导致我国出口商品的国外需求减少;同时由于人民币购买力上升,会引起进口贸易额的适度增加。由下表可以推算出,自2009年以后我国与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及贸易余额的增幅开始呈现负增长态势。这一方面构成了对我国出口企业的挑战,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贸易结构由劳动力优势主导型向资本或技术主导型的转变;另一方面,我国对美出口增幅的减小有助于减少中美贸易摩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也有助于改善我国贸易条件。从长期来看,美国实施的QE政策对美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又会形成我国出口商品的中长期市场需求,有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其次,当前由于QE政策的实施形成了美国国内低利率和低汇率的双低局面,此时为了规避资产贬值的风险,美元持有者将会将美元兑换成其他具有升值潜力的货币,并转向具有更高收益率的国家进行投资,这些资本纷纷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新兴经济体,这会增加我国管理资本流动的难度。虽然投资资本流入增加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的资金支持,但同时也会加大我国外汇占款的规模,影响我国货币正常操作和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由上文分析,美国不可能无限期地执行QE政策,一旦QE政策终止,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元将继续走上坚挺之路,则国际投资资本又可能会回流至美国,资金的撤离将影响原投入行业的发展,容易导致我国部分行业出现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最后,QE政策的实施会给我国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和国民财富缩水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美元作为国际大宗商品的标价和结算货币,QE政策实施带来的美元贬值效应使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升。我国是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之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导致我国出现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我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元贬值会直接导致我国购买的美国国债及其他资产的价值缩水,形成我国国民财富蒸发的不利局面。

(二)我国针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应对措施

针对美国实施QE政策给我国带来的上述影响,我国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第一,继续稳步推进“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外贸发展模式,并不断推动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我国要把握美元贬值的机会鼓励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应鼓励本国企业以较低成本收购国外企业,或通过适度增加进口贸易量,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同时,我国在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的过程中应需重视外贸产业结构的优化,要加大对高科技行业的扶持力度,推进贸易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只有通过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加快技术革新速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保障我国对外贸易的长期持续发展。

第二,要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努力消除汇率波动风险。面对当前欧盟、日本和美国三大主要经济体的货币竞相贬值的现状,我国应完善市场机制建设,加强对国际流动资本的监管力度,为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给予市场参与者防范和处理外汇风险更多的自由;应提高市场主体的避险能力,引导其使用各种外汇避险工具,使外汇市场的参与者不断适应变化的汇率;应加强汇率承受力的调查研究,使汇率水平与宏观经济相适应。[6]要以循序渐进的人民币汇率改革逐步扩大人民币实际使用范围,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从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全海.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师》,2011(11):69—70

[2]李娅,温连青.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2):26—30

[3]李全海.从凯恩斯流动陷阱视角看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J].《中国经贸》,2012(2):9—11

[4]李全海.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外贸的影响[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2(3):168—169

第5篇:宽松的财政政策范文

>>陈凤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1月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实施,12月又出台了8580亿美元的减税政策,这两个政策配合,一方面使得银行贷款开始活跃,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投融资能力增强,就业增加,拉动消费。世界银行和IMF之前预测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2.2%,现在看来可能会达到或接近3%,因为8580亿美元减税政策估计会拉动0.5到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2011年美国失业率可能会低于9%,但绝不会回到潜在增长5%的失业率水平,还会有大量的失业者,还会出现止赎现象,还会有银行倒闭。但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危机后遗症现象还会继续。

另外,减税政策短期内会造成财政收入减少,加剧地方财政问题。现在美国地方财政已经非常困难,加州把派往华盛顿游说的人从6个减到了2个,底特律甚至缩短了城市照明时间。华尔街分析师预测2011年美国可能50-100个城市要破产,这完全有可能。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以制造业为主导,是危机后遗症造成的问题。

州财政出问题更多的是美联邦自己的问题。据我所知,中国并没有持有美国地方政府债券,也就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而且,我认为,问题最严重的情况也就是现在这样,就像2010年150多家小银行倒闭一样,虽然范围在扩大,但涉及的经济总量在下降,这次美国地方财政问题不会大到全球不可抗拒的被卷入。随着就业和消费的增加,2011年美国地方财政收入也会有所增加。

美国联邦财政的情况2011年肯定会更加糟糕,目前美国政府债务13.7万亿美元,占GDP的93%,2011财年联邦政府债务可能达到14万亿。美国经济的一大特征就是高债务,这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

不过,短期内,美国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性非常小,长期内有可能,但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完全有办法化解危机。为什么这样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债务全球化了,美国债务1/3在国外,已经变成了世界的问题。在G20会议大家指责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时,奥巴马明说了:“只有美国经济繁荣,世界经济才能繁荣。”

美国通过各种政策转移危机的意图非常明显。美国经济任何一个政策都会牵动全球神经。所以我说,现在我们不要关注美国经济会怎么样,而要关注美国政策会怎么样。美国经济增长是好的,但是对世界的贡献已经不是很大,因为它是躺在世界身上解决自己的问题。当然,这也不能说是阴谋论,只能说是危机后,美国的运筹能力增强了,而且它有很多有力的武器可以使用,比如量化宽松,比如美元。

美国经济还没有实现自立性复苏,所以2011年低利率政策还要继续,宽松货币政策也不会完全改变。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是汇率,另一个就是量化宽松。

第6篇:宽松的财政政策范文

[关键词] 货币政策;影响因素;走势展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46

[中图分类号] F82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2- 0074- 02

1 当前美国经济与市场形势

1.1 当前美国经济与市场情况

(1)美国经济复苏动能持续增强,但基础尚不牢固:一方面,美联储近期褐皮书宣称美国经济9月份“温和复苏”。另一方面,复苏基础尚不牢靠,非农就业、新建住宅销售、就业市场、房地产及市场信心等复苏基础仍不牢固,经济基础依旧脆弱。

(2)失业率数据持续下降,但就业形势仍不容过分乐观:2013年以来美国失业率持续下降,失业率已经从危机时最高10%的水平下降至9月份的7.2%,创下年内新低。由于对未来就业市场改善的悲观预期增强而干脆放弃找工作的人口不被列入失业人口统计口径,拉低了失业率数字。

(3)美国政府深陷财政困境,阻碍经济复苏进程:金融危机后推出的财政刺激计划造成公共债务急剧膨胀,2013年 10月18日美国政府总负债累计已达17万亿美元。

1.2 美联储面临QE政策退出的艰难抉择

美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为了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刺激经济复苏, 2008年11月起推出了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MBS等金融资产的一系列量化宽松政策(QE)。通过连续4轮QE政策的相继实施,极大地缓解了市场流动性不足的情况,压低了市场中长期利率水平,促进了经济复苏与就业改善,同时也造成了市场美元资金泛滥、风险资产泡沫逐步累积等不利影响。美联储面临何时、如何稳步有序地退出QE以有效实现维持经济复苏势头不减和防止相关市场动荡的艰难抉择。

2 QE 退出进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美联储缩减购债规模的行动取决于其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具体政策调整取决于多方面因素,需综合考虑判断。

2.1 美国经济复苏形势是影响QE退出的主要因素

经济复苏进程是决定就业市场和通胀水平的基础。目前美国经济复苏动能持续增强,但基础尚不牢靠。这意味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必须非常谨慎。在美国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靠、财政僵局打击市场信心的背景下,目前QE退出存在重蹈覆辙的风险。

2.2 美国稳定的低通胀水平为QE延缓退出创造了灵活的抉择空间

根据美联储一贯的立场,QE的实施要以通胀控制在2.5% 以内为前提,2013年以来美国个人消费支出指数稳定处1.5%的较低水平以下,在美联储“双重使命”中,通胀方面暂时无虞,给予了美联储宽松灵活的QE退出空间。

2.3 美国财政困境构成QE退出的制约因素

为应对“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推出了规模空前的金融救援和财政刺激计划,随着美国经济增长动能不断增强,财政和货币方面的经济刺激政策均面临逐步退出的抉择,在退出进程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高度配 合,防止对经济造成打击、二次衰退。10月1日美国两党达成的协议只是将问题推迟、并没有解决实质问题,一触即发的美国财政乱象打乱了QE退出节奏、威胁了美联储的独立性。

3 美联储未来货币政策与相关经济、金融市场走势展望

3.1 美联储货币政策展望

(1)美联储未来货币政策整体仍将维持宽松基调。目前美国经济复苏动能持续增强,但基础尚不牢固,同时由于两党反复利用债务上限作为政治斗争筹码增加了市场不确定性,危害了经济复苏进程。为稳定经济复苏势头,预计美联储未来货币政策取向仍将保持宽松基调,在整体维持低利率水平的前提下,将逐步有序退出超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2)逐步有序退出QE。整体看,基于美国经济温和复苏、持续QE可能加大资产泡沫等因素,未来QE退出的方向明确、 并将采取逐步缩减购债规模的渐进式过程。

3.2 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走势的影响

3.2.1 美联储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利好我国经济。①如果美联储短期内暂缓削减购债,将给美国经济复苏更宽松的政策空间,降低美国经济短期内重回衰退的可能,对我国外需的恢复形成利好。②缓解跨境资金回流美国引发金融动荡的可能。面临资本外流的新兴市场国家藉此迎来调整之机,对我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形势构成利好。③降低我国资本外流的压力。

3.2.2 加大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在欧日央行持续推进量化宽松背景下,美联储开始考虑削减量化宽松规模,但QE退出时点尚未明朗,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时有反复,加大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同时对国内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资本项目开放等形成干扰。

3.2.3 短期内加剧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短期内QE退出放缓、美国评级面临降级风险将增加非美货币升值潜力,我国经济增长态势良好、利率水平高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在国际市场跨境资金流向转变的背景下,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加大。

2013 年 10 月 9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提名耶伦为下一任美联储主席人选,接替于 2014 年 1 月 31 日任期结束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结合耶伦学术背景和职业经历分析,其未来货币政策主张延续宽松货币政策、重视就业市场、奉行严格金融监管、崇尚政策透明等。

未来,预计美联储整体仍将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基调,逐步审慎有序退出QE,配合采取定期存款工具、逆回购操作工具等手段防止QE退出引发金融动荡,并在中期内维持超低基准利率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劳拉・泰森.美国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2(43).

第7篇:宽松的财政政策范文

一、美国财政政策的调整与趋势

(一)美国财政政策的调整

今年以来,在债务上限的约束下美国财政政策发生较大调整,主要包括增税和减支两方面。

1、财政收入政策

美国年初开始实行增税法案,内容主要包括上调富裕家庭的所得税、拒绝延长实施两年的工资减税计划、增加房产遗产税等。根据国会批准的法案,富裕家庭在年收入超过45万美元的情况下需要按照39.6%的新税率纳税;高于500万美元的房产遗产须按照40%的税率来缴纳税收,而不是按此前35%的税率纳税。另外,国会没有批准对实施两年的工资减税计划进行延期,意味着减税的终止。据预计,今年美国家庭的全部劳动所得平均值最高可达11.37万美元,这些所得需按6.2%的税率纳税,比2012年的4.2%高出两个百分点。

以上措施在增加财政收入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从国会预算办公室公布的数据看,美国2013财年前8个月的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360亿美元,其中居民收入税收增长1440亿美元,占增长额的61%,主体部分是取消税收减免后增加的1180亿美元工薪税。企业所得税增长240亿美元,反映了企业可计税利润的增长。社会保险增长620亿美元。

2、财政支出政策

减支政策主要包括国防部门支出的下降、对房利美与房地美的净支出下降、能源计划支出以及紧急失业救济(EUC)计划付款的减少等。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2013财年前8个月的财政支出下降了1.9%,即460亿美元。其中国防支出下降了280亿美元,失业保险支出下降25%,即170亿美元。对于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财政净支出下降了250亿美元。对于能源计划的支出下降了26%,即60亿美元。

然而在部分领域,财政支出仍保持了增长。社会保险支出增长了6%,即280亿美元。养老保险支出增长4%,即130亿美元,医疗补助增长7%,即120亿美元。农业部门的支出增长了150亿美元。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的财政支出增加了90亿美元,主要是为了应对今年的飓风桑迪。从目前看,美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主要是,首先,为促使经济复苏,政府刺激性财政支出增加。其次,人口增长使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支出增加。再次,经济衰退使更多人生活贫困,医疗保险及其他社会救助项目支出增加。

3、债务上限控制

2013年出台的《没有预算没有支付法案》(No Budget No Pay Act of 2013 Public Law 113-3)将原先法定16.394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期限从2月4日延期到5月18日。根据该法案,在16.4万亿美元的限额外,财政部不得增加债务。因此,财政部启动了一些特殊措施,包括为了避免触及债务上限,推迟了公务员退休金和残疾基金、邮政退休人员健康福利基金的发放,并将州和地方政府系列债的发行延迟到5月20日至8月2日之间等。

5月19日财政部将债务上限进一步提高为16.699万亿美元。目前在16.699万亿美元的未偿债务中,11.9万亿美元为公众持有的国债,4.8万亿美元为政府账户债务。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5月的预测,新的债务上限可能在今年10月或11月用尽空间。

总之,在以上财政政策的作用下,2013财年美国财政状况有所好转,赤字明显下降。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2013财年前8个月美国财政赤字为6270亿美元,比2012财年同期减少2180亿美元,同比下降25.8%。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2013财年全年的财政赤字为6420亿美元。

(二)美国财政政策的变动趋势

1、奥巴马政府2014财年预算报告

奥巴马政府2014财年预算报告纳入了旨在减缓社会保障、联邦医疗保险以及其他联邦福利开支增速的一系列措施。未来联邦政府的财政政策仍将继续保障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削减财政赤字,促进美国中产阶级振兴、就业岗位增加和经济增长。具体内容包括增加道路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支出,帮助学校发展应急准备项目,支持重点科研领域等。在税收方面,一是将联邦烟草税由每包香烟1.01美元上调至1.95美元,这笔资金将用于为中低收入家庭四岁儿童提供免费学前教育。二是让银行及其他机构就衍生品交易缴纳更多税款。三是限制富裕人群的税项减免。2014财年美国财政预算收入为3.034万亿美元,其中收入税占46%,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工资税占34%,企业税只有11%,消费税、关税和其他税收占9%。

根据该预算报告,2014财年美国财政预算支出3.778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22.4%,略低于2013财年。预算支出包括强制性支出和自主性支出两部分。首先,强制性支出是由国会各项法案法定的支出。2014财年强制性财政支出约2.3万亿美元,占总支出的61%。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医疗补助计划、公务员和军人退休金支出以及国债利息支出等。其次,自主性支出由美国总统和国会商议决定,包括除强制性支出外的所有其他支出。2014财年,美国自主性支出被削减至1.242万亿美元,占财政总支出的39%,主要由政府开支构成。其中大约50%为国防支出,下降为6180亿美元。如果计入其他政府部门对国防事务的资金支持,国防支出将接近7452亿美元。除国防部的国防支出外,其他各部门预算支出总额有增有减,具体情况如下:卫生与公共服务部支出增加至783亿美元,教育部支出增加至712亿美元,住房与城市发展部支出减少至331亿美元,司法部支出减少至163亿美元。

综上,美国2014财年政府预算支出有所增加,主要是由强制性支出大幅增加引起,自主性支出则有所降低。短期来看,要削减赤字只能通过削减自主性支出,尤其是国防支出实现。但由于自主性支出占预算支出比例较小,削减空间将十分有限。长期来看,减少财政赤字首先需要平衡财政预算支出的内部结构,即国会应修改或废除某些法案以减少强制性支出。

2、2014—2023年美国财政赤字变动趋势

国会预算办公室5月公布了更新后的预算赤字预测,对2014—2023年财政赤字的预测为6.3万亿美元,联邦政府公共债务将保持在GDP的70%以上,相比2008年之前40年39%的比重高出许多。根据目前的法律,公共债务将从GDP的76%(2014年)下降到2018年的71%,其后又有所回升,到2023年达到GDP的74%。未来10年这样高的债务将产生严重后果,即当利率提高时,联邦的利息支出也会增长。

相比2月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的2014—2023财政赤字下降了6180亿美元。一方面是因为调低了财政支出的预期,2013年降低980亿美元,此后10年共降低5220亿美元。减少的部分主要来自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救助计划和公共债务利息等支出的下降。另一方面提高了今后10年的财政收入预期,其后10年每年提高950亿美元,约2%,增长主要来自于居民和企业的收入税。

综上,可以预见未来美国将进入财政紧缩时期,10年内将逐步降低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在财政紧缩政策下,税收的增加将对私人消费和企业投资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拖累经济增长。财政支出的削减不仅会使短期内的增长放慢,而且科学和基础设施支出的削减也将削弱中期潜在增长。

二、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与趋势

(一)美国货币政策的实施

2013年6月19日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决定继续维持现有的宽松货币政策不变。一是决定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在0—0.25%的区间不变。二是维持目前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措施不变,即每月购买45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和400亿美元机构抵押贷款证券。

维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是,美联储认为虽然近期美国家庭消费支出和企业投资保持增长,就业继续改善,整体经济在进一步温和扩张中,但目前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增长,已经成为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2013年美国财政政策已经进入紧缩周期,与宽松货币政策构成反作用力。为了防止紧缩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复苏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美联储认为目前还不是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成熟时机。

(二)美国货币政策变动趋势

总体上,美联储对于未来美国经济状况持较乐观态度,将2014年美国GDP增速预期由此前的2.9%—3.4%,上调至3.0%—3.5%。这反映了美联储试图向市场传达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正在形成。未来美国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量化宽松政策。若今年下半年经济没有受到紧缩财政政策的明显拖累,能够保持适度稳定的增速和动力,使得美联储认为QE已经达到了推动就业实质性增加的目的,则美联储有可能在今年后期开始逐步实施退出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措施将是平衡有序的,即逐步减少每月购买证券的总量,并在2014年完成退出。美联储认为当失业率降低到7%时,意味着就业市场出现实质性改善。因此,资产购买结束时失业率可能在7%左右。尽管长期来看美联储的投资应以国债为主,但在货币政策常态化过程中不会急于出售抵押债券(MBS),而是会在长期通过逐步的出售来减少持有的MBS。

第二,联邦基金利率目标。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将6.5%的失业率和2%的长期通胀目标作为考虑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的门槛值,而不是触发值。这意味着,即使未来美国失业率下降到接近6.5%,而通胀率也接近了2%,也不会立即直接引发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整,而是由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从经济状况触发综合考虑是否做出调整的决定。其对于QE的调整与对于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整时期将是不同步的。预计目前的联邦基金利率将保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通过提高短期利率对经济增长刹车还将是相对远期考虑的问题。

第8篇:宽松的财政政策范文

一、政策需再发力,改革啃硬骨头

展望2013年,资本市场发展的宏观环境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赵锡军预测,今年经济总体情况会好于2012年,经济增速将在下降一个台阶后寻求平稳增长,预期全年将实现8%以上的增长速度。

在经济增长压力不大的情况下,今年宏观经济目标有所改变,定位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控物价、防风险这五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从过去只顾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变成多元目标,意味着将很难全力追求经济增长。这也是中国在经济危机深化的环境下做出的选择,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不再仅是逆周期调整,还增加了调结构、防风险的重任,社会也已对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对经济危机长期化、持久化达成共识,更加追求健康、持续的经济增长。

世界经济已从危机前的快速发展转入到深度转型调整期,将长期处于低速增长态势。对于这场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并存的危机,专家认为,今年宏观政策需要再次发力。

高培勇指出,经济政策的作用同时指向了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以往顶多是逆周期调节,但是今年还要推动结构调整,把两个作用并列起来。这次危机中,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并存。要使经济真正走上全面复苏的轨道,是不可能建立在现有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的,必须转方式、调结构。

政策还将继续协调“三驾马车”的关系。赵锡军指出,宏观政策将致力于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新一轮促销政策有望出台,并通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对投资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作用下,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加大,生产者整体经营环境会有所改进。另外,今年经济面临的国际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外需难有明显起色,但会好于2012年。预计央行将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延续双向波动的情形,为外贸提供良好的汇率环境。

新的一年,改革还将继续,红利的来源在于“啃硬骨头”。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要走到新路上,必须下决心抓住改革的关键一招,最大的改革红利来源是啃硬骨头。如果回避,就是拖延我们实现倍增计划的过程,积累矛盾,到了最后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他指出,中国的增长速度不敢低到7.5%以下,不敢高到8.5%以上,这样的局面必须下决心破解。在中国,基础能源和不动产的价格形成机制严重扭曲,定价方式不利于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若调控不能解决这个瓶颈,发展的弹性空间会越来越窄。可考虑从资源税改革入手,结合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比价关系的通盘改革、电力部门垄断改革、发改委对电价的行政管制,实行价、税、财及金融等生产要素的配套改革。

二、宏观政策更趋宽松警惕通胀抬头

今年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表述上仍为“积极稳健配”。专家认为,宏观调控总基调没有变,但预调微调将增加,货币政策会保持稳中有松的状态,对总体的流动性有所支持,向着略微宽松的方向调整,不可能有很大的放松。

赵锡军预计,宏观政策将在通胀可控的前提下,总体较2012年有所宽松,全社会融资成本将有所降低,资金环境较2012年略微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多方。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表示,今年是连续第3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去年中国货币(M2)增长13.8%,社会融资总额增长16.7%,今年仍然会维持这样的水平。

虽然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但是同时要避免通胀重新抬头。焦瑾璞指出:“中国的经济仍然处于转轨过程中,通胀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控制通胀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货币政策宜冷不宜热。”

他表示,2009年至2012年,新增货币占现在贷款余额的60%多,这四年的新增贷款等于建国六十年的新增贷款。“货币发行过多,受害的肯定是百姓。下一步要消化中国长期积累的庞大的货币量。”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建议,控制通胀、调节物价可以考虑除货币政策以外的方法。如果不考虑经济和企业状况,简单地收紧政策、打压物价,效果不好,在经济滑坡的时候会加剧企业的困难。应针对食品类的消费品消费特点和属性,想方设法保证食品供给的稳定,才是治本之策。

第9篇:宽松的财政政策范文

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5.5%(图一)。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年末M2(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为72.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7%;M1(狭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为26.7万亿元,增长21.2%;M0(流通中现金)余额为4.5万亿元,增长16.7%。2010年的经济形势可以说是一片涨声。稳定物价,防治通货膨胀成为2011年中国政府重点关注和调控的对象。本文将对2011年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 一、2011年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宽松货币政策产生的催生效应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推出了包括4万亿元投资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流通领域的货币数量迅速增加。2008年9-12月,央行先后四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使大型和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7.5%分别下调至15.5%和13.5%(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后导致的货币乘数上升效应,增强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储备能力,扩大了其信用规模;同期,央行将再贴现率由4.23%降至2.97%,刺激商业银行扩大放宽规模,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同一时间,央行5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受此影响,银行信贷投放迅猛增长。这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稳定经济秩序、恢复经济发展、加速经济复苏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导致了流动性过剩、产能过剩、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楼市畸形上涨等负面效应,流动性泛滥导致的通货膨胀成为目前中国政府必须要面临的考验。 (二)政府巨额投资引发的社会需求增加 2008年,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发行了7500亿元的国债和2000亿元的地方债,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支出达9243亿元。巨额政府投资一方面引发了流动性,刺激了价格攀升,另一方面,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也提高了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通货膨胀成为必然。 (三)人民币供应充裕导致的流动性过剩 2008年中国广义货币M2发行量同比增长17.8%,2009年同比增长27.78%,2010年同比增长19.7%,同期GDP增长率为9.6%、9.2%、10.3%远远高于同期GDP发展速度(图二),货币发行量大于经济增长速度,实质就是流通中的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产生通货膨胀。 (四)人民币升值与热钱棘轮效应加速了通胀 预期人民币升值导致国际热钱涌入,外汇储备和占款增加,国内货币供给被动增加,加大通胀压力;同时,热钱涌入,外汇储备增加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被迫升值吸引更多国际热钱涌入,外汇储备和占款增加,货币供给进一步增大,加剧通货膨胀。 (五)美国和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全球流动性泛滥 2009年3月,美联储购买了1.7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相关债券,开始了第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10年11月4日,美联储宣布到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为刺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推出了第二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宣布将联邦基准利率维持在0至0.25%的水平不变。当天,欧洲央行宣布将欧元区主导利率维持在1%,英国央行宣布维持指标利率为0.5%,2010年10月,日本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意味着向全世界提供流动性。追逐资本回报率的本性导致未被本国吸收的流动性流向利润更高的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外资的涌入导致中国等新兴国家的货币被动地放宽,加剧了通货膨胀。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美元被贬值,导致国际大宗商品和贵金属价格普涨,正处于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作为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进口商品需求量巨大,因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导致引发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和下游产品价格上升,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 (六)其他因素对通货膨胀的推动效应 一是房地产价格的传导效应导致物价的全面上涨。2006年起房地产价格一路攀升,伴随着租金和企业成本提升,推动物价上涨。二是劳动力价格在成本和消费价格双重推动和经济刺激计划的带动下的上升推升了物价。三是资源价格和公用事业费提价推动物价上涨。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 (一)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政策 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从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两年来,这一政策目标已经达成,中国经济已经复苏并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政府目前应根据经济增长的内生性,适时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加强流动性管理,控制信贷规模和增速,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为治理通货膨胀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采取何种货币政策取决于政府在一定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简单地可归结为保增长、促就业、稳物价、平收支。根据2010年(图一、图二资料)和2011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2011年第一季度各月CPI分别比同期上涨4.9%、4.9%、5.4%,平均上涨5.0%,PPI分别比同期上涨6.6%、7.2%、7.3%,平均上涨7.3%,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目前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巨大。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经济发展的内生性,2011年完成年初制定的7%的经济增长目标应该是确定的。结构的调整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可以和治理通胀同时进行,因此,中国货币政策最紧要的目标就是稳物价、防通胀。中国政府有必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采取控制货币发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贷款规模、推行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等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引导货币信贷合理投放。2010年至2011年5月30日(图三),央行11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性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达到21.00%和17.50%的历史新高,表现出政府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强烈意愿#p#分页标题#e# (三)增加利率弹性提高利率作用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在抑制通货膨胀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减缓通货膨胀压力,可进一步提高存贷款利率,收紧市场流动性,达到抑制通胀的目的。2010年至今,央行四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图四),通过提高存款利息,吸收存款,平抑信贷增速,抑制物价,起到缓解通胀压力的作用。通过提高贷款利息,提高企业融资成本,促使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起到控制贷款规模增长的作用。 (四)加快汇率改革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导致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长、增发基础货币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的推手之一。央行应加紧完善汇率管理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改进汇率调节机制。人民币汇率可采取渐进式升值,起到抑制出口、增加进口、减缓通胀、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 (五)调控政府投资方向和结构 一是优化财政支出政策,增加改善民生支出,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效拉动内需,抑制物价上升;二是调整财政资金投向,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创新型民营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为实体经济复苏奠定基础,避免投机行为导致经济泡沫推动通货膨胀;三是通过调整财政投资达到优化产业结构、解决产能过剩的目的,为治理通货膨胀创作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严格控制基建投资规模,克服社会总需求膨胀,消除民众的通胀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