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

第1篇: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改革模式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教师集体备课设计的课案为教学载体,以课案中的导学问题探究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发挥教师引导点拨提升的主导作用,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改革模式构建的依据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新课程教学理念是“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改革模式构建的灵魂,也是实施“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改革模式的指南。“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改革模式构建的具体依据: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是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在教学的基本矛盾――教与学的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教与学是辨证统一关系。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施教,学教合一。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树立“学为中心”的理念,明确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学会的,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参与体验的探究中学会知识,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开发学生的潜力。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中学习,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改革模式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对备课模式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备课模式改革――“集体设计课案”

(一)课案的基本内涵

课案既不同于教案,又不同于学案。教案是教师教的方案,重点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学案是学生学的方案,重点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课案是为学生学和教师教而设计的学教合一、师生共用的课堂教学方案。它既是学生学的学案,又是教师教的教案。“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改革模式中的课案是以导学问题设计为核心的学教合一、师生共用的课堂教学方案,是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的载体。课案是在年级学科组长的组织和带领下,年级学科任课教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集体备课,结合学情而设计的。课案设计要分课时来处理教学内容,一般一课时设计一个课案。

(二)课案的设计形式

《》年级《》学科《》部分 课案

课题 ; 课型 ;第 课时;主备者 审核者 。

1、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既不能降低要求,也不能拔高要求。课案设计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角度确定教学目标,但不要格式化绝对化,语言要简明扼要。教师必须强化明确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做到目标明确地进行学习。

2、重点难点:课案设计要准确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书写要简单明了。教师必须强化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的重要性,让学生抓住学习的“关键”,进行有效学习。

3、学习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学好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学”。课前预习指导:首先明确课案中的思考题;然后看书回答思考题;最后解答课堂检测题。课堂学习指导: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积极思维,大胆质疑,踊跃发言。要在课案上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课后复习指导:要求学生每节课学习后,要认真整理课案,及时进行复习。每单元学习后,将各科课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以便今后复习。教师还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

4、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是课时知识学习的线索。课时知识结构设计要简洁概括。课案开头揭示课时知识结构,以便给学生一个本课时知识整体的宏观认识。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课案设计中也可以省略此环节

5、导学问题:导学问题是教师在备课中按照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把本课时学生应该记忆理解运用的知识转化成以问题形式和试题形式而精心设计的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导学问题是课案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核心部分,是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的推手,保证了“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改革模式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导学问题设计关系到课案设计的成败,关系到“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精心优化导学问题设计。导学问题包括问题形式和试题形式两类:(在导学问题设计时下面要留出空白,以便学生填写答案)

(1)问题形式的导学问题是教师在备课中按照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把本课时学生应该记忆理解的知识问题化,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顺序,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教师的教学规律,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促进学生记忆理解教材知识的思考题,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学习,达到基本准确记忆理解本课时的知识。

(2)试题形式的导学问题是教师在备课中按照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把本课时学生应该应用的知识试题化,精心选编或从教材的习题中选定类型多样的运用教材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试题――课堂检测题,也包括后面的课堂达标测试题等,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检验学生是否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6、知识梳理:留出空白,让学生课上或课下整理归纳总结本课时所学知识。在把握“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细化和系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7、达标测试: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选编包括基础知识题、中档变式题、高档拓展题(选做题)等各种类型达标测试题或从练习册上选定,用于进行课堂达标测试。实施“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教师必须认真组织好当堂达标测试,课后原则上不布置课外作业。

8、课后反思:留出空白。教师课后填写教学反思,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经验教训及改进办法。学生则填写学习反思,总结记录自己学习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课案的设计既要体现课案设计的一般要求,又要体现不同学科、不同课型教学的特殊要求,达到具体化特色化。

第2篇: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近年来,在教育民主化运动的驱使下,课程决策民主化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在这种背景下,特别是在国家教育纲要和地方教育纲要相继出台之后,我国各地的许多幼儿园开始在实践中努力争取自身的课程决策权,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内容,尝试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方案,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管理系统。然而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之后,幼儿园的课程方案编制与管理正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例如,由于园长面对课程改革时无所适从,导致在课程管理上的消极等待;由于园长对课程管理意识淡薄,导致课程管理的失控;由于园长缺乏课程管理能力,导致教师对本园课程的困惑,教师难以把握课程实质,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概括地说,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课程改革的被动与无序,课程设置的超载或缺失,课程编排的无结构与无系统,课程管理的“放羊”与“游击”等。由此产生的“园长迷惑”与“教师困惑”问题将会严重影响课程实施的质量和课程改革的进程。

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严峻态势已经向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课程管理的新挑战。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管理方法,针对课程改革的实际问题与现实需要,探寻和建立一套相应的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与管理方法。幼儿园可以依靠幼儿园的“自组织能力”,编制并利用自己的课程方案进行文本化管理,推进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有序进行。

一、幼儿园课程方案及其编制的基本内涵

所谓幼儿园课程方案,一般是指幼儿园按照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特点与需要,根据本园的实际状况和课程资源条件,对本园的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编排、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实践进行梳理与整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课程认知表达形式。幼儿园课程方案是幼儿园在一定时期内实施教学和进行课程管理的依据,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与管理的行动纲领。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指幼儿园根据课程目标、课程理念等对本园课程进行选择、策划、重组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策划与课程设计的课程管理活动过程。对幼儿园来说,课程方案的编制是以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为基础,以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为载体,以幼儿园成员为主体,以幼儿园的课程理念为核心,以幼儿园的课程管理为保障的课程管理过程。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不仅仅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编排,而且承载了课程园本化、系统化、文本化和结构化的管理功能。〔2〕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课程信息的分析与选择,对课程内容的归纳与提炼,对课程方法的探索与梳理,对前期课程改革实践的总结与提升,其最终目的是将幼儿园及其组织成员已经认同的课程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程行为,并在实践层面进行课程设计与课程编排,最终实现课程编排的最优化。〔3〕

二、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内容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对本园课程系统和管理系统的策划与设计。课程方案的编制应该立足于幼儿园课程的现实需要和课程资源的实际状态,完整地表达幼儿园的课程理念、课程行为和课程体系。为了确保课程方案的可操作性,幼儿园课程方案一般分为“幼儿园课程编制方案”(正本)和“幼儿园课程执行计划”(副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作为正本的幼儿园课程编制方案主要是从宏观视角对幼儿园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关系、课程依据、课程编码和课程管理等内容进行系统的描述,大致包括编制背景、主体内容以及实施与管理三个部分。作为副本的幼儿园课程执行计划实际上是幼儿园的课程执行方案或工作计划。只有当幼儿园课程方案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课程执行计划时,才能确保幼儿园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

1.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背景

在编制幼儿园课程方案时,首先应该对课程方案编制的背景性条件作分析。分析越充分,方向越明确,课程方案的针对性越强。每个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各有特点。在编制课程方案之前,幼儿园先要对本园的课程背景、课程资源以及相关的背景因素作全面分析,从中找出课程方案的编制依据,确立设计课程方案的起点。编制背景信息通常包括课程方案的主题或名称的确立、幼儿园的课程现状与现实条件分析、课程方案编制的宗旨与指导思想、课程方案编制的实践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2.幼儿园课程方案的主体内容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主体内容包括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依据、课程功能、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特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序度、课程编排、课程类型、课程编码等方面的阐述。

3.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为了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组织成员对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知晓度与认同度是课程方案有效实施的关键。为此,课程方案中还应该有关于课程方案及其实施问题的说明,以及对课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方法的阐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对提高课程方案的执行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方案承载着多种教育价值与管理功能。对幼儿园来说,编制课程方案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幼儿园具有基本的前期课程资源条件,组织成员对课程方案编制高度认同,组织成员积极参与课程方案编制,管理者具备一定的课程管理能力等。这些基本条件关系到课程方案编制的实际成效。

三、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

众所周知,完成学前教育课程改革重任的实践主体是幼儿园。〔4〕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和理想境界的实现取决于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实际成效。尊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升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吸纳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丰硕成果,建构具有幼儿园本体特色的课程方案,形成适合幼儿园的课程管理系统,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1.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目标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课程改革的实践需要,是课程管理的需要。在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幼儿园及其组织成员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对本园的课程实践进行解读、梳理和重组。这实际上就是幼儿园进行课程规划的管理过程。〔5〕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课程方案的编制实际上是一个制定与执行课程决策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目标。

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最直接目标是要使幼儿园课程管理文本化,以加强幼儿园课程的系统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形成一个真正适合幼儿园自身需要的园本化课程方案。

2.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者角色定位

为了加强对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管理者应该承担课程方案的决策与规划、课程方案的研究与设计、课程方案的修订与完善等方面的管理职责。管理职责的有效行使取决于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园长在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的管理者角色定位是保障课程方案编制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条件。

(1)决策者角色

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是幼儿园进行的一种课程决策和课程规划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应该不断强化课程决策者的角色意识,自觉承担课程决策者的角色责任,确立幼儿园课程发展方向,形成课程方案编制的有效管理流程,对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发展进行有效管理。

(2)引领者角色

在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过程中,园长除了要承担课程决策者的角色外,还需要以引领者的身份带动全体员工进行课程方案编制工作。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一项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没有管理者的带领与推进是很难完成的。幼儿园管理者在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应该发挥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主要表现为观念引领、过程引领、培训引领、研究引领、实践引领等。管理者的引领作用通常会决定课程方案编制的质量。

(3)组织者角色

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是一个组织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方案编制的组织协调与过程控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等,都是管理者需要承担的责任。如果组织不力,必然会造成课程方案编制过程的混乱和课程实施的种种问题。

(4)主持者角色

在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幼儿园员工始终是实践的主角,而管理者只是编制活动的主持者。如果管理者偏离了主持者的角色,过分夸大管理者的作用,就会发生课程角色错位、课程角色替代等管理问题,导致课程方案编制与管理的实际效用大大降低。

在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的任务是为员工提供参与课程方案编制的平台,引导员工参与课程研究的实践工作,协调各方面关系,为员工解决实际困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角色的准确定位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走向有序化的管理保证。

3.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基本管理策略

从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实践看,坚持从实际出发,引领全体员工参与课程方案编制,把握课程编制平衡,保证课程相对稳定,实现课程设计创新,这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有效管理策略。

(1)从实际出发

幼儿园课程方案是每所幼儿园为自己度身定制的课程运作系统,幼儿园必须以自身的实际状况和现实条件为依据来编制课程方案,确立本园课程的发展起点与发展方向。如果课程方案偏离了本园的实际情况,那么课程方案的适宜性就会大大降低。幼儿园及其组织成员应该从分析幼儿园课程现状入手,正视幼儿园课程的实际问题,寻找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发展路径,通过对本园课程实践的研究,逐步形成切实可行的、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方案。

(2)引领全员参与

编制幼儿园课程方案不是管理者的专利,不是园长的个人行为,也不是少数骨干教师的特殊权利,而是幼儿园的组织行为。课程方案的形成是组织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组织成员能力互补的产物。管理者应该从传统的只有少数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实施全员化的课程管理。〔6〕全员参与的实质是调动幼儿园组织的一切力量,包括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课程方案的编制工作。课程方案编制的有效性通常取决于员工的参与数量和参与程度,而员工的参与程度也是决定课程方案的质量和执行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管理者应该建立全员参与课程方案编制的接纳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全体组织成员积极参与课程方案的编制工作。

(3)把握课程平衡

把握课程平衡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重要管理原则。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已经为幼儿园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新的课程内容层出不穷,幼儿园没有找准自己的课程发展定位或缺乏课程的选择与重组能力时,非常容易陷入课程超载的误区。另外,在面对各种课程资源时,幼儿园也可能偏离儿童发展的需要,只是从非常狭隘的角度选择课程内容,进入课程缺失的误区。所以,在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防范课程失衡现象的出现。如何把握课程管理的方向,确保课程的平衡性已成为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管理者应该始终关注课程目标的平衡、课程性质的平衡、课程结构的平衡、课程内容的平衡、课程方式的平衡、课程类别的平衡,提高对课程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提升教师对课程的分析、选择与重组能力,以保证幼儿园课程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平衡性。〔7〕

(4)保证相对稳定

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为幼儿园提供了自由实施课程的空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园课程可以无目标、无依据地随意更改。可以随意更改的课程通常显示了其价值的低下,质量也难以保证。提倡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正是针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极不稳定、经常变换的游击战状况而提出的一种加强课程管理的应对性策略。通过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可以解决幼儿园课程实践的混乱现象,建立一个适合幼儿园操作的、相对稳定的课程系统。管理者要通过课程方案编制保证幼儿园的课程发展方向、课程目标、课程原则、课程运作流程、课程内容和方法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幼儿园课程管理系统的相对稳定。

保证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相对稳定,并不是说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一劳永逸、不可更改的。事实上,课程方案是课程发展的产物,课程方案的相对稳定只是在课程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稳定。这种阶段性稳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幼儿园课程的教育价值和教育质量。

第3篇: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一、新课程标准下中教法的几点变化

1.教学理念的变化

设置中教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完善高师数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对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提出了挑战。中教法作为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首先要转变的是高师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教法培养的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理念,实现教学的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2.教学目标的变化

中教法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让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初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熟悉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能够简单掌握一些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改革,要求中教法在保持原来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目标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熟悉《标准》中的内容,树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理解新教材,能够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能够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以科学的教育理论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的变化

中教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体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对中教法的要求,因此,中教法的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法,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而且要将新课程所提倡的新型教学方法体现在课堂当中,培养学生学习中教法的兴趣,通过引导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

二、中教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阶段性地修订教材内容

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教法作为培养新时代教师的载体,应当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变化其课程的内容,在保持内容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性。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最新成果的内容;增加新课程改革中关于目标、原则、方法的争鸣,让学生倾听到关于课程改革不同的声音;增加数学教育理论和现代数学学习理论的介绍,介绍一些国内外成功的数学教学改革案例,让学生从根源上转变教育观念。

2.解读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

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首先要了解的是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内容实质。笔者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发现,第一,许多中教法的教材中没有详细介绍《标准》的章节;第二,学生对《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学生到了毕业,还没有仔细阅读过《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在中教法的教学过程当中,解读《标准》是中教法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引导学生体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熟悉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模块的设置。

3.加大案例教学在中教法中的比例

案例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优秀教学案例,探讨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当中,能够体会现代教学理念,了解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新型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已有的中教法知识运用其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此外,学生通过观摩优秀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可以为实习实训积累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余云娟,陈辉.从新课程标准看高师数学教材教法课程的改革[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1).

第4篇: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作者简介:滑静(1964- ),女,汉,江苏淮安人,淮阴师范学院音乐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

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Guiding Program for University Music Courses

HUA Jing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已有学者运用西方课程论体系与文化多元论进行分析与探讨我国近代课程改革的必然性。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吸收了世界各国课程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就站到了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前沿。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价值观,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公式机械的培养模式。《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教育部在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从战略高度上制定的新时期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也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指导我国高等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

自“方案”实施以来,教师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对课程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作用日益凸显,在当前知识转型的视域下结合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构建新的教师教学观念,越来越成为影响此次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

一、传统课程范式影响下的教育观念与“方案”的实施

我国的教育体制是源于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尽管在中国的课程领域没有发育出像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课程开发范式,但是我国的课程教学的范式也受到课程开发范式较深的影响。所谓课程开发范式,是“把课程研究的使命视为寻找普遍的课程开发的模式和程序。”[1]其中,“泰勒原理”是其主要的代表。派纳认为课程开发范式具有“程序主义”的倾向。毫无疑问,这种范式是“技术理性”主宰人类社会进步而主宰教育生活之后在课程领域的体现。历史地看,该范式首先具有进步意义:它推动了课程领域科学化的进程,使课程开发过程摆脱了主观臆断、盲目低效;辩证的看,该范式需要被超越:“技术理性”的极端化会使课程开发过程沦为单一的技术操作程序,课程工作者会蜕变为“课程技师”。“这种利弊关系清楚地体现在当今的音乐课程之中,即体现在高师音乐的主干课程、音乐基础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和专业技能(如钢琴、声乐及器乐表演及作曲等)等课程中。”[2]这种传统的音乐课程教育范式虽然对音乐课程的开发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一直难以摆脱“技术理性”的束缚。也如管建华先生所言:“中国高师的音乐教育专业是以音乐技术学习来划分具体专业的,如每个学生都是以声乐或器乐或作曲为主的技术学习来定位其主科的”。[2]

在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教师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传递人类文明和传播思想的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主体人物,没有教师也就没有教育。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环节中,处在最重要的位置,既要面对学生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同时还有面对教育管理部门,贯彻执行这些部门的各项规定要求,他们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国家管理部门与学生的纽带,教师对于国家教育教学的思想认识、行动的贯彻将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不言而喻。

目前我们各师范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都是在“方案”实施前旧的教育体制下培养起来的,这种旧的教育体制更多的表现为:课程自身的中立性、技术性与科学性。因此,从知识结构到个人专业内容的学习、思维习惯等都是以前的旧方式和旧观念。这种教育的前结构严重影响并制约了“方案”的实行,很多教师不能适应新纲要的要求,加之缺乏配套教材,所以虽然我们教学管理部门按照“方案”和“纲要”进行排课,重新调整课程、分配学时,但是教师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教学,“换汤不换药”成了当前“方案”和“纲要”执行中的普遍现象,而且教师本人还并不能认识到这样做的最终后果就是使这次改革最终走向失败!

其次,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与文化的能力和观念。作为在课程开发范式理念下培养出来的教师,他们所传承的文化内容以及学习方法还是拘于传统的教学体制影响与制约。加之在教学过程当中部分学生接受与适应新“方案”下整合课程的能力太低,面对新整合的课程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被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育对象做了调查,学生反映的问题多元多样。比如有些学生感觉《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以后,感觉课程中所安排的知识点太分散,逻辑性不强,不知教材与教师所讲所云,内容跨度太大,远不如整合前的内容安排显得条理、清晰;还有学生反映教材中的理论难度过大,在“高考前”懂的现在都不会了,等等。总之,表现出对新课程极大的不适应。其实,在这一系列的学生问题中,起到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观念。在每周两个学时的课程安排下,教师的教学思想仍然是以前的教学方式与观念,必然会感觉很难按正常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教师教育的前结构无形中给新“方案”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世纪之交的中国音乐教育,如何在课程整改的过程中转变教师教学的范式、意识形态以及知识类型的转变,建立一整套立足于中国自身传统并寻求新的课程教学的视域,是当前音乐教育主管部门与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知识转型视野下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教学观念的重构

知识转型理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西方非常受重视和关注,目前,我们正处于从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转变的社会历史时期。随着21世纪人们对知识点的“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性”的批判和解构,我们必须要反思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毫无疑问地掌握、记忆、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是否导致了“偏见”的产生并依靠教育的力量使得“偏见”合法化?知识型的变化是“原有知识政体的被颠覆,其中不仅包括知识观念的转变,而且也包括知识标准、知识制度、知识信念以及知识份子生活方式和自我意识的转变”。[3]知识转型表现出极大的破坏性,破坏了人们已经接受和习惯了的知识生活的基础和方式;同时也具有建设性,它是对新的知识型的建构,为人们提供新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生活方式,因此,在知识转型视野下的课程改革也体现出教育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前后关系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

以往教师只面对学生,从属于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几十年来大家已经习惯于这种上传下达,甚至已形成惯性和习惯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方案”和“纲要”实施后,我们院系管理部门同时获得了来自学生与教师的双面认识,学生对于“方案”和“纲要”中关于课程的改革非常欢迎,他们感觉“方案”可以使他们能在四年的学习中获得更全面更综合的知识与技能,而教师面对“方案”和“纲要”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以下原因:(1)教师本人教育知识前结构的束缚;(2)教师本人要重新备课带来的压力;(3)教学方式的改变让教师感觉不适应;(4)“方案”中课程的重新整合使得原来的专业方向发生改变,不少教师特别是理论教师原课程的课时减少,影响到个人工作量与收入;(5)开设新课程带来的压力;(6)“方案”与“纲要”实施给原来数十年不变的教学方式带来的“麻烦”让很多教师不愿意去主动参与。以上种种因素影响到目前“方案”与“纲要”的执行,是对目前的改革最大的挑战。因为如何让教师从被动执行“方案”与“纲要”,变成主动贯彻,成为我们首先解决的问题。美国上世纪中叶开始历时数十年的音乐教育改革,正是自下而上的由教师发起的改革,最终推动美国把艺术课程纳入到国家核心课程。

我国的这次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是自上而下“大一统”式的改革,没有充分考虑全国各地区的师范院校的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忽略了“大师范院校”与“小师范院校”的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适应能力。所以,在推行中教师出现上述问题也是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这也要求我们教育管理部门首先要加大对于此次音乐教育改革的思想认识的宣传,让教师真正认识到他们当年做学生时的教育体制是处在怎样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而当前的课程改革也是在目前所特有的时代特性和社会环境的要求下开始的,真正使得他们能从思想深处打破教育前结构,对当前新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重构,重新确立学生、老师两者在教育环节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很多教师对目前“方案”课程中教学内容减少,层度降低,多门课程重新整合,反响很大。

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而导致的教育发展的不一致,也要求各教育主管部门在制订计划中要提高政策的连贯性和地方性。目前根据“方案”和“纲要”出版了很多教材,各出版社在教材的内容以及要求上都存在差异,这是教师要面对的问题之一,而且各高校的教材都是统一订购于某一出版社,教材的内容是否适应教师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认证。就这一点也希望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能制定出一套认证方案,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改方案和相关配套教材,以此来进一步完善这一次高师新课程的改革。

面对改革中的困难和高等师范院校的新发展,我们师范院校要确立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我们培养的是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并非专业表演方向的精英,我们不能再套用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师范院校培养的应该是“多能一专”知识面宽,技能多样,实践能力强能适应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师。“方案”与“纲要”中的要求是结合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提出来的,是当前我国师范音乐教育的新标准;其次,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要及时出版相关新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让教师能够快速适应当前新的教育环境和教学内容;第三,各个试点院校对于开设新课程的教师要给予各个方面的支持,特别是额定工作量的计算、课时补贴等物质方面的鼓励,减轻教师因为课程改革而带来的课时工作量减少、收入降低等实际问题;第四,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从本次“方案”与“纲要”的理论指导到具体方案的实施、教学方法指导等全方位的分批组织各师范院校的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使得每位教师在面对新的课程时没有惧怕感和压力。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教师认识到部分课程的重新整合不是简单的知识结构调整,而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重大变化,促使我们的毕业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提高,更能适应中小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多样化的、个性化的追求;第五,教育主管部门要适时制定出“方案”与“纲要”实施的量化标准,通过艺术展演、学生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为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以此来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

三、结语

教师是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知识发展水平和知识观念。因此,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是关系民族存亡的大事,改革的成败将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以及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思想教育、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师范院校学生是未来的教师,当他们毕业走出校门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行列的时候,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将是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认真作出的答卷。他们的应付能力如何,这不仅是对其本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同时也是对所毕业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检验。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和新教材的启用,高师音乐教师教学面临着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从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视角来审视一下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就会深切地感到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了,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旧的教育思想的解构,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重构,则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美]威廉F.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

[2]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8.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6.

第5篇: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模式改革;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089-04

Teaching Mode Reform of Mechatronics in Colleges //ZHANG Lixiu,ZHANG Ke,WU Yuhou,WANG Liyan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of mechatronics is a comprehensive and strong practicabilit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Starting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experiment content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forms the teaching mode to meet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reform measures has certain reference function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ode reform; experiment

1 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多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是机械行业创新设计、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对于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现代化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对先修课程的简单重复,缺乏对学生进行实践性及综合性训练,学生感到难以致用,导致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因此,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活动中,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寻求体现“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机械工业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国对机械类专业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及前沿性。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形式,以学习者专业能力、方法应用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将学习和工作要素相结合,并通过分析与综合,把工作过程的各个部分按一定的顺序,导入课程体系中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力学系提出“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思路,在学期项目中预定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决定课程内容[1]。马来西亚莫纳什大学工程学院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从工程项目出发,将传统教学和项目讲座相结合,有效为学生提供实际工程经验[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将科研成果引入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自主研发教学实验系统平台,简化项目研究内容,研究一体化的系统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基于MATLAB的虚拟实验辅助教学及基于案例的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4]。石家庄铁道学院将“发现体验学习”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中,通过机电一体化实验内容的设计,在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组织多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课程教学质量[5]。

此外,昆明理工大学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电机及控制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进一步促进机电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设计等方面并结合步进电动机的教学实例,对“机电传动控制”研究型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6]。扬州大学基于Capstone-CDIO教学理念,从知识项目化、学科交叉化、项目平台化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实践优化,通过调研技能、知识构建、问题解决、团队技能四方面进行评价研究,为应用型、创新型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打下良好基础[7]。南华大学针对机械大类开设的检测与控制系列课程现状,提出面向机电一体化方向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教改目标,改变传统教学中电、机分离的教学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机电合一的认识,提高教学质量[8]。

国内高校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教育改革各有特色,但与国外教学水平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方案。建立适应“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本身特点的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

2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从“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出发,对其进行教学改革,是高校培养应用型机械类人才的关键。“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内容改革及考核方式改革四个方面,总体改革思路如图1所示。

1)教学内容的改革,针对机电一体化课程的自身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避免简单重复先修课的已有知识,从机电融合的角度出发,以等效性和互补性为出发点,采用系统工程观点和方法,改革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引进本学科的科研成果,利用科研过程中设备创新的经验,自主研发教学实验系统平台,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合理细化、简化项目研究内容,构建理论学习、实验操作、项目研究一体化的系统教学法,以实验操作促进理论学习,以项目研究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3)实验内容的改革,机电一体化作为一个学科领域,所涵盖的内容是十分宽泛的,涉及机械设计、电路设计、控制及软件编程等综合性知识和技术,考虑接受创新教育学生的理解、编程、器材加工能力以及教育的连续性,使学生能够设计出从简单到复杂各种层次和各种不同水平的机电一体化创新产品,遵循深入浅出的原则,改革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实验内容,使其涵盖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等几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

4)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以理论考核为主、实践技能考核为辅的做法,加大实践技能考核的比例,探寻能够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动脑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动力,提高学生针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方案。

3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改革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的改革将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五大要素出发,以电能作为主要动力源,确定机械系统、执行机构、传感检测系统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具体教学内容。其中,机械系统注重与传统机械学的区别,重点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中,精密机械零件的设计与选择过程;执行机构中,除介绍开环系统中常用的步进电机选择与计算外,还要介绍常用伺服电机的选择以及无级调速用变频器应用;在传感检测系统中,以常用光栅尺及编码器为对象,介绍光栅尺及编码器的特点、选择及使用方法;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以PLC为主,介绍PLC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方案 在整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学科现有的科研项目为基础,通过对科研任务的简化,确定适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方案,并建立相应的实验平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项目的分析、讨论、实施、实验、总结等环节,实现“做中学”与“学中做”的有机结合。如以学科科研项目“异型石材车铣加工中心”为对象,将加工中心机械部分分为横梁、回转工作台、主轴头、进给机构等模块,为学生讲解系统中齿轮、滚珠丝杠等传动系统及支撑部件的设计方法。

由于加工中心控制系统相对复杂,不适合教学,因此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其他要素的讲解中,可以自制实验平台,即通过对传统机床的改造,使改造后的实验平台包含简单的机械结构、PLC控制系统、检测工作台位移的光栅尺、检测电机位移及转速的编码器。将自制实验平台的设计改造过程作为工程实例穿插于理论教学中。此外,在理论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综合教育技术,抓好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利用影像、动画等丰富的多媒体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实验内容改革实施方案 加强实验环节建设,积极开发面向知识群应用的模块化实验,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设计面向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性创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是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实验内容改革的宗旨。具体实验内容如表1所示。

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采用理论考试、实验考核、创新设计及作品阐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综合考核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概念的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其中理论考试分为阶段考试与期末考试,包括基础性试题、综合性试题。创新设计及作品阐述分组进行,产品设计题目自拟,在课程之初即开始实施,期末上交设计作品。实验考核采取自拟题目和规定题目相结合的方式,即以表1中的PLC运动控制实验作为考核项目,通过自行设计如图2所示的工作台运动路线及运动参数,完成工作台的运动控制。具体考核实施路线如图3所示。

4 结语

高等教育机械类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专业课的训练获得。“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具有综合性及实践性,是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重要平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内容及考核方式的综合改革,并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2011级学生中进行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Fiene J P, Yim M. Project first: A case study in mechatronics course design[J].2008 Proceedings of the ASME International Desig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nferences and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in Engineering Conference,2009:525-534.

[2]See A. Challenging computer-based projects for a mechatronics cour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projects employing virtual instrumentation[J].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6,14(3):222-242.

[3]韩向可,李菲.《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10(9):262-263.

[4]李琦,王基,刘永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100-101.

[5]王翠艳,吴文江,高占凤,等.机电一体化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4):154-155.

[6]吴涛,尹志宏.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05-107,187.

[7]孙进,张帆,曾励,等.基于Capstone-CDIO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实践与评价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第6篇: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对口护理;考试方式;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是保证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 任何教育都不能缺少考试[1]。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既科学又全面地进行评价, 并且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反馈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况, 体现教学水平, 是每位教师密切关注的问题。近年来, 由于考试形式与考试方法的单一化, 导致学生考试工作日趋沉闷, 严重影响了考试功能的发挥和学校教学改革的开展。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2]。对口护理学生具备其他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特点,她们经过2年的中专护理知识的铺垫而且经历长达1年的临床实习,已初步建立了临床护理知识特有的感受,因此再次的临床专科护理教学关系到学生如何将教科书上的知识真实而有效的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为检测学生知识把握程度, 贯彻高级护理专业改革精神, 以及指导对口护理学生临角色转变, 要着力抓好对口护理学生临床专科护理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

1 制定考试方法改革的条例或规定

我国是最早采用考试进行教育评价和大规模选拔人才的国家。我校历来重视学生的考试工作, 长时间以来将抓好考试工作作为教学改革与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每次的监考会上, 院领导层层动员教师,并提出此次考试要求, 校领导亲自巡视, 严抓考风、考纪,但要想真正体现考试的五大功能, 仅靠抓考风、考纪是不够的。随着高级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院必须将考试方法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开展。一成不变的命题方式以及僵化的考试内容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严重不相适应, 使考试效度和信度下降。为此, 我们确定了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制定了考试方法改革的制度, 以保证考试改革顺利地进行。

1.1考试的改革方案申报 为了使考试改革有序进行, 防止各自为阵, 规定各临床专科护理课程应根据系安排, 由主考教师根据不同课程、不同测试目的出发, 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的辨证统一关系提出考试方案, 系主管教学主任审查, 报教务处审定。

1.2实行考试反馈式跟踪管理 教学督导组对考试课程进行实时、实地跟踪评价, 制定考试评价表, 分析试卷命题, 考查学生考试状态, 与学生座谈, 与主考教师交流。对考试方法进行客观、公正评价。

1.3建立考试改革相关的激励机制 每年评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时, 把考试改革作为评选的指标之一, 同时设立考试改革专项奖, 激励教师参与考试改革。

2 考试方法改革的对象

以2012级对口学生为专科护理课程考试改革试点对象, 人数为200 人。考试改革课程有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高级护理技术等, 从各临床专科护理课程教学开始至课程结束, 根据教学和检测需要, 不定期进行。

3 考试方法

临床专科护理是实用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应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的辨证统一关系, 在考试方法上既不丢弃行之有效的传统的考试方法, 又要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大胆创新, 在科学命题和考试形式上下工夫。命题具体采用传统题型、病案试题、常用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护理病历测试、模拟病房护理程序演练考核; 考试形式有笔试、口试、答辩、辩论竞赛等。

4 具体实施

4.1传统题型考试 教师可根据临床专科护理课程教学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内容反馈测试。以传统题型为主, 如名词解释、填空、判断改错、选择题、问答题等, 测试试题内容应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难度适中, 分量足够, 要能体现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病案试题考试 病案试题可使书本上死板的知识变成鲜活的实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因为每个案例试题都要涉及到病因、病理、临床症状、体征、化验及特殊检查结果, 学生须对上述知识全面掌握, 收集资料综合评估后方可做出正确判断。试题选择案例判断题、案例式选择题( 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 、案例综合分析及开放型案例试题。

4.3常用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考核 为培养实用型人才, 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真正向社会输出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各项常用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及临床专科护理常用操作项目。课程结束后, 学生以抽签的方式决定考试内容, 考试地点在实验室, 每位教师监考一个项目, 根据学生操作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测评。评分标准参照护理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4.4护理病历完成测试 每位学生随机抽取一份病案, 按护理病历要求完成护理病历书写。根据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4.5模拟病房护理程序演练考核 要培养适应整体护理工作需要的护士, 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增加心理、社会、人际沟通等课程外, 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观察能力、运用护理程序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病历书写、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制定、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能力[3]。考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能力。考核人员由主讲教师和实验教师组成; 考核内容包括护士仪表、沟通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无菌观念、模拟护理程序能力( 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制定具体护理措施、病历书写、健康教育) 、现场理论提问。考核在5 个整体护理模拟病房进行, 时间90 min。具体考核方法: 随机选择1 份病例, 学生阅读病例后收集资料,完成考核内容, 最后由考核人员提问, 给出评分。

5 总结评估改革成效

对各项考试方法进行评估总结, 验证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设计考试改革评价表, 内容包括考试方案先进性、科学性、实施成功度、学生评价、改革效果、是否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是否符合教学规律等。从实际出发, 对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不同测试目的采用不同考试方法, 反对盲目地求新立异。对每一门实行考试改革的课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考试改革是对口护理学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考试改革绝不是淡化和削弱考试, 恰是要提高考试的信度、效度, 进一步强化考试功能, 使考试符合并促进素质教育。随着对口高专护理教学改革的深入, 必将为社会提供一大批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卫生保健、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等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4]。

参考文献:

[1]任建胜.素质教育与考试[J].教育研究,1998,19(7):64-68.

[2]张正国,顾亿天. 一手抓考风考纪一手抓考试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5):30-31.

第7篇: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改革

2001年9月在全国全面开展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论从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数学教材教法》(以下简称中教法)作为培训中小学数学教师后备军的主要教材之一,也应从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但就目前中教法的教学现状来看,其教育观念、教学方式都与新课标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及时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新思想、新要求,失去了中教法设置的初衷。笔者通过近两年来担任中教法的实践经验,认为如何将《标准》的新思想、新要求完美渗透到中教法的教学当中去,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一、新课程标准下中教法的几点变化

1.教学理念的变化

设置中教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完善高师数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对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提出了挑战。中教法作为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首先要转变的是高师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教法培养的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理念,实现教学的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2.教学目标的变化

中教法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让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初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熟悉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能够简单掌握一些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改革,要求中教法在保持原来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目标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熟悉《标准》中的内容,树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理解新教材,能够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能够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以科学的教育理论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的变化

中教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体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对中教法的要求,因此,中教法的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法,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而且要将新课程所提倡的新型教学方法体现在课堂当中,培养学生学习中教法的兴趣,通过引导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

二、中教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阶段性地修订教材内容

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教法作为培养新时代教师的载体,应当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变化其课程的内容,在保持内容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性。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最新成果的内容;增加新课程改革中关于目标、原则、方法的争鸣,让学生倾听到关于课程改革不同的声音;增加数学教育理论和现代数学学习理论的介绍,介绍一些国内外成功的数学教学改革案例,让学生从根源上转变教育观念。

2.解读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

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首先要了解的是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内容实质。笔者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发现,第一,许多中教法的教材中没有详细介绍《标准》的章节;第二,学生对《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学生到了毕业,还没有仔细阅读过《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在中教法的教学过程当中,解读《标准》是中教法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引导学生体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熟悉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模块的设置。

3.加大案例教学在中教法中的比例

案例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优秀教学案例,探讨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当中,能够体会现代教学理念,了解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新型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已有的中教法知识运用其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此外,学生通过观摩优秀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可以为实习实训积累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随着机械工业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国对机械类专业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及前沿性。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形式,以学习者专业能力、方法应用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将学习和工作要素相结合,并通过分析与综合,把工作过程的各个部分按一定的顺序,导入课程体系中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力学系提出“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思路,在学期项目中预定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决定课程内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将科研成果引入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自主研发教学实验系统平台,简化项目研究内容,研究一体化的系统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国内高校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教育改革各有特色,但与国外教学水平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方案。建立适应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本身特点的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出发,对其进行教学改革,是高校培养应用型机械类人才的关键。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内容改革及考核方式改革四个方面。

1.教学内容改革

以系统设计思想为主线,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方法不能只是简单拼凑,应该从系统设计方案开始到各元部件选择到系统最终成形的全过程都要贯彻系统设计的思想。首先是从整体角度及可行性方面对系统进行多种整体方案设计;然后对其机械机构、执行元件、微机控制系统、检测传感装置等组成部分及相关接口进行细节设计;最后对系统性价比进行衡量,得出优化设计方案。选择原则是在保证目的功能要求与适当寿命的前提下不断降低成本。在讲授每一部分内容时都结合该案例,并将系统设计方法融于其中,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便于学生分析和设计其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2.教学方法改革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普遍应用于自动化设备(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等)和自动化生产线(如柔性制造系统等),而学生基本未见过上述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无法了解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是如何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工作的。另外,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控制技术、伺服传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

3.实验内容改革

在实验教学环节开设的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学生动手操作调试的机会少,学习积极性不高。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驱动为主线,通过项目任务引导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指导项目实践的互推互动的教学新模式。在剖析某几个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项目)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设计过程中,串联讲解知识点并在实验环节进行知识点在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实现,进而将项目实施和理论讲授有机融合,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利用,也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将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培养与训练切实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去。

4.考核方式改革

第9篇: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优化设计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将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在高职高专教育中,专业教学改革是牵动教学全局的根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和实施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核心问题。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

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针对性强,人才培养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又多为学科交叉专业,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生产第一线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必须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根据我国“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优化设计各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设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边优化”的思路开展工作,至今已进行了三次大调整,具有“学做交替、内强外联、一主两辅、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特征,形成了“贯彻一条主线、采取两个结合、构建三个体系、实施四个循环、形成五大模块”的基本思路,其内涵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两者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对内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对外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以专业技术应用为主,兼顾技术管理和相关技术应用为辅,拓宽学生就业口径;重在改革、重在实践、重在创新,重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贯彻一条主线”是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来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二个结合”是采取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相结合(产学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构建三个体系”指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实施四个循环”即实施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和工程能力综合训练四个教学循环,四个循环的具体内容体现“以目标为中心,在评价中学”和“以学生为中心,在实施中学”的教育理念;“形成五大模块”是基本素质模块、通用技术模块、专业技术模块一、专业技术模块二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模块。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专业要求,我院优化设计的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曾于1999年11月和2000年6月被教育部高教司收编为全国8个指导性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之一,2003年2月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又被教育部高教司收编,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教学体系

考虑各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主要面向专业领域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第一线,将理论教学体系分解为专业技术和人文素质两大模块,每模块又由若干子模块组成,子模块由若干课程组成。以水机电多学科交叉的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为例,具体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其分解为专业技术和人文素质两大模块,每模块又由若干子模块或课程所组成,以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为例,具体如图2所示。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养成体系

素质养成体系使培养的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就业能力。素质养成体系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的同时,增设了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等选修课程,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经多年实践,试点方案形成了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为中心的素质养成体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为例,素质养成体系融合在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中,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

(四)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和课程内容的优化

在优化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传统课程进行了改革和重组,对基础课程内容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对专业课程内容以掌握概念和强化应用为主。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不追求内容的深广度。对于实际工作中极少用到或与专业教学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内容进行大幅度的删减;大幅度增加适应我国专业领域发展的新技术和工程生产第一线需要的课程及内容。

在进行课程整合和课时优化的同时,再进行每门课程内容模块化优化设计和课程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使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及课程设置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这样,便于课程衔接、减少课时、增加选修课学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五)教学过程的实施、监控和管理优化

为了保证该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我院对各试点专业拟定了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细则,完善了与之相配套的措施。对教学过程的四个循环,建立了一系列的监控、管理和信息反馈制度。如成立了各专业的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专业改革领导小组、专业改革协调小组和教学质量监督小组;对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分别要求20%~30%和30%~40%的课时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授课;在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所有考试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制度等;改革课堂的教学方式,建立了学生学习网络交流平台;开放实验中心及完善其管理监督制度等。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管理优化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使学生能做到早实践、多实践,做到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六)教师配备结构优化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