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范文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精选(九篇)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第1篇: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 学科思想方法 学案 “七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61-02

一、引言

我校推行的“七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1]中,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三载体”之一的学案的使用,使得课堂教学从教师单纯地“教”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学”知识。思想品德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等以传授文化知识为目的自然学科,它是一种融合了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等综合性内容的人文学科。学生能否学好思想品德学科,对他们的道德素质、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能力的养成,以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案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对价值观的形成也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特别是针对于即将面临中招考试的九年级同学,如何设计出一份能够快速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案是摆在每位思想品德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立足于“七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对思想品德学科思想方法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思想品德学科思想方法,对九年级复习课学案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以求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思想品德学科思想方法

学科思想方法就是指能够反映学科知识本质、学科思维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对分支学科发展和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那些基本观念、思想和方法。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2]。

思想品德学科思想方法[3]是人们对思想品德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或基本看法,是对思想品德的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对学科规律的理性认识。思想品德学科思想方法不同于自然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等知识,它是一种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同时又具备很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的思维形式,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进而形成较高的思想品德学科素养。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学科功能、教学内容等,在九年级复习课教学中可以应用以下几种思想方法。

1.符合认知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的认知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直至无穷”。“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要想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掌握丰富而真实可靠的材料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处理。同样,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中,将理性认识应用到实践中也应保证理性认识的正确性和符合事理结合的原理。在中招考试的题型中,包含着多种类型的材料分析题,考生解答这些习题的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2.运用辩证的思想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同时也是充满矛盾的,必须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思想品德学科是一种融合了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等综合性内容的社会人文学科,旨在促进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运用辩证的思想方法,逐步认识到现象与本质间的关系,思考自身系统、及其与周围其他事物或要素之间的联系;对现象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具体把握其特点,抓住其中的主流和重点,认清其性质和发展方向。这样,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某一社会现象或事物形成全面的、完整的、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

3.应用事理结合的思想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明“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所有部分都是立足于中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促进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将理论观点的融合于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实现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运用事理结合的思想方法,必须克服将事件与理论死板硬套、机械关联的错误倾向,要努力提高事理结合的科学性,从生活现象出发,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引领学生实现对生活现象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生活现象为导向,依据学习目标和内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时效性的热点素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问题,指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出理论观点,并能够依据理论观点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复习课学案的设计方法探索

针对于即将面临中招考试的九年级学生的复习课,由于其学习目标是“学会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复习课学案并没有按照新课学案所采用“导入―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检测―延伸迁移―学后小记”的步骤来设计,而是采用专题的形式来组织,即以与该专题相关的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问题为专题进行训练,以思想品德学科思想方法中的认知规律为主线,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分析、说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这个专题为例,探讨一下有关复习课学案的设计方法。

依据上述专题内容,结合当前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未成年的健康成长,学案中设置了“校园安全”、“农村学生营养餐计划”、“关注留守儿童”、“校园体育工作”等多个主题,每个主题均通过采用“热点背景(导入)―考点链接(自主学习)―命题预测(合作探究)”的形式来组织,在该学案的最后完成“达标检测―延伸迁移―课堂小记”等环节。

1. 热点背景(导入)环节

依据“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直至无穷”这个认知规律为主线,在复习课学案设计中首先以学生自己阅读“热点材料”作为导入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复习课学案中的热点背景环节

这样做的目的是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对 “热点材料”产生基本的感性认识,并根据这些认识对所学过的知识产生一定程度的联想和迁移。

2. 教材知识链接(自主学习)环节

在掌握了丰富而真实可靠的材料并运用联想、抽象、归纳、概括等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处理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并总结材料中都涉及到了教材中的哪些知识或概念并将它们都一一列举出来,通过该环节的自主学习,使得学生对“热点材料”的感性认识逐步可以上升为一定程度的理性认识,加深了对“热点材料”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又对一轮复习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回顾,为之后环节中的分析、说明和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3. 命题预测(合作探究)环节

在命题预测(合作探究)这个环节中,主要是由授课老师依据“热点材料”并根据“认识问题―分析和说明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由浅入深依次设置相关问题,交予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合作研究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2. “命题预测”环节中三类问题的设置方法

从图2中可以看出“列举、说明、表现类命题”主要让学生从“热点材料”中认识出事件中所存在的问题;“原因、意义、影响类命题”是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和说明问题继续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做法、建议、打算、活动类命题”的设置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逐步掌握解决问题、处理问题方法,逐步培养起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三类问题的之所以采用这种设置方式和安排顺序,为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认识逐步从“问题表面”到“问题本质”再到“解决问题”方面过渡,并逐渐培养起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达标检测、延伸迁移、课堂小记等环节

最后,利用学案中“达标检测”、“延伸迁移”及“课堂小记”等环节的设置,使同学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并通过“达标检测”环节对知识加以类比转化,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更好地构建起自身的知识体系。

当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不要忘记思想品德学科思想方法中的辩证思想的运用。对于学生所回答的问题及时对他们进行疏导,使他们养成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理清事物本身及其与周围其他事物或要素之间的联系;对现象要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具体把握其特点,抓住其重点,认清其性质和发展方向。这样,学生才会对某一社会现象或事物形成全面的、完整的、科学的认识,逐步建立起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和能力。

四、总结

本文在“七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对思想品德学科思想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应用人类认知规律、辩证的思想及事理结合的思想,对九年级复习课学案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当然,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领路人的道路还很曲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学案的编写与设计还需精益求精,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能够领悟和把握住思想品德学科思想方法,就能不断地提高编制和使用学案的水平,才能规范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才能“减负增效”,才能真正做到教得高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参考文献:

[1] 李泓萱.“七三三”教学模式下的分组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6),p82-84.

第2篇: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范文

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思想品德学科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意识渗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在形象感知中、在了解社会中增强安全意识,能为他们今后更好地认识社会、做好自我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安全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自主学习;教学情境;教学资源

2016年8月,山东临沂贫困大学生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郁结心胸,骤然离世。事件发生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舆论较多地聚焦在信息泄露与政府部门的监管层面。然而社会是大染缸,犯罪分子无处不在,杜绝类似事件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思想品德学科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快速成长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安全意识渗透,能为他们今后更好地认识社会、做好自我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增强安全意识

教育最忌强加和灌输,应通过必要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有效、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教育目标,这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也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开展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过多的说教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不到应有的警醒教育效果。我们应注重通过阅读、思考、探究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增强安全意识,感受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累必要的安全技巧。如我们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苏人版,下同)“青少年遭受不法侵害时,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自我保护”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先行阅读教材这部分内容,教者再补充适当的案例材料让学生分析。学生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各种侵害无处不有,随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由此生成一定程度的安全意识。同时在对相关案例的分析中,总结出及时观察周围环境、机智地求助他人、避免激怒对方、暂时进行必要的妥协以保证生命安全等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为保护自身安全积累了必要的安全预案。这种通过自主学习生成的安全意识和积累的安全预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将是长远的、深刻的。

二、创设形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增强安全意识

思想品德学科具有不可避免的严肃性、抽象性,如果教者在教学中一味地通过口头进行知识性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渐感学科枯燥乏味,兴趣全无,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开展安全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教者有必要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丰富多彩、趣味洋溢的教学形式,使知识呈现尽量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接受过程尽量简单化、愉快化。如我们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如何拒绝不良诱惑”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双簧戏”的表演,让学生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知晓不良诱惑就在身边,要想拒绝不良诱惑,确保自身安全,就必须学会避开诱因,婉言谢绝朋友,改正不良习惯。又如我们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善用法律保护自己”内容时,可以组织一个模拟法庭,将有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脱离教材乏味空洞、抽象严肃的叙述,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总之,通过类似的情境呈现方式,将教材抽象知识变为形象知识,学生接受过程会变得更轻松,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有效改善。

三、充分呈现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了解社会中增强安全意识

第3篇: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范文

    一、自由论坛,激发兴趣

    一节课教学效率如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是外因,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是内因。七年级新教材的导学,首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由发言,发言时间为一至三分钟。学生围绕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上台演讲,讲一段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并说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与原因。如,我在教“做一个有尊严的人”这节课时,要求学生上台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有尊严的人或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上台发言,由于讲的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人或事,所以学生讲得真实生动,有真情实感,启示也说得特别深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为导入新课成功地进行了铺垫和引路。

    二、自设问题,学习探究

    思想品德新课程一节课究竟应当让学生学习一些什么知识,明确那些道理,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这是每位授课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我在导学实践中体会到,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寻找问题,设计提问,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要好得多。因为,教师直接提出、告诉给学生的问题,学生没有动脑、动手,是被动地学习,机械地接受,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并不好,课堂效率并不高。人们不是常说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价值得多,那么我们为什么只说不做呢?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会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自己解答,具有较高的主动性,是主动者;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学生就是被动者,两者对人大脑的开发,对人思维的锤炼,对人技能的培养,对人能力的提高,由于其内因不同、主动性有差异,效果显然不同。所以,七年级思想品德课,让学生自己设问作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是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

    三、成果交流,深化提高

    思想品德课学生提出了问题,也探究了问题的答案,课堂上教师再导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共享获得成果的喜悦。人们都十分清楚,一旦自己解决了某个难题,或者某项试验取得了成功,喜悦、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学生也不例外。我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继续深化,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根本途径,是学生自我风采的展示,也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我狠抓这一导学环节,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事。

    “二个人一人一个苹果,交流后手中仍然只有一个苹果,而二个人一人一个思想交流后,就可以获得两个思想”,这是大家公认的道理。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十分重要。通过交流不仅可以分享他人的学习成果,加强交流,增进友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而且还可以取长补短,对照他人寻求的问题答案,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促使自己再次探究学习,深化提高,寻找出全面而又准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课堂教学如此引导,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智力,培养了能力。

    四、创设情景,促进成功

第4篇: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范文

【摘 要】在新课标下,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案例教学能否高效达成教学目标与教师的课前准备有很大关系,做好课前准备就是要广泛收集案例、选择案例、加工改编案例。

关键词 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互动的现代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能力,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由于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在实施课堂案例教学之前,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是课堂案例教学阶段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思品课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思想品德课堂案例教学教师应如何做好课前准备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大量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师经常苦于手头没有好的案例用于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日里要处处留心案例的积累,平时遇到好的案例要注意收集,养成收集积累案例的意识和习惯,并可整理归档成册,如此才不会“案到用时方恨少”,案例的来源途径有很多,主要有:

1.采用教材或教参中给出的案例:教材或教参中的案例都是经过教材组编委员会的专家们认真研究和讨论过的,可信度和效用度都比较高,可以直接用于案例教学。

2.收集发生在师生身边的案例:收集发生在师生身边一些事例并加以整理也是教师获得教学所需案例的一个途径。发生在师生身边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联系最为密切,自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3.搜索网络获取案例:教师们可以在上课前大量查阅网上的资料,现在有很多专业的搜索网站,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百度,谷歌等,通过这些可以马上搜索到你想要的最新发生的案例资料,效率特别高。

4.关注电视、广播和查阅资料收集案例:观看电视、收听广播能够了解到在本国、外国有影响的案例,还有查阅报纸、杂志等这些传统媒介能了解到一些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案例。这些案例都可以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素材。

二、精心选择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

一旦确定了教育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就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具体说来,选择一个好案例应体现如下四个原则:

1.要与时俱进,具有时效性

选择一个最近发生的案例,用社会热点取代教材中相对滞后的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掌握思考分析社会重大问题的方法、立场。如讲到九年级第四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部分内容时,可选取最近发生的“神舟十号”升空、“嫦娥三号”登月、“蛟龙号”下水这些热点案例,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关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要贴近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具有实效性

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到这个与本节课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性,要看案例的主要观念是否贴切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学生实际包括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实际和思想实际。因为选择符合学生道德认知,联系学生实际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符合针对性原则。如讲到七年级下册第七课“防患于未然”时,某著名歌星的儿子李某某等五人涉嫌强奸等案例,就能深深触及到学生灵魂。对于我们身边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的同学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3.要估计正、负面效应值,具有正面性

案例教学的一个特征是没有标准答案,运用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就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正气,所选用案例首先必须保证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正面影响,并且远远大于负面影响。

4.要有独立、完整的情节,具有真实性

一个案例就是一个主题,案例应该让学生感到事件的真实性,发展的自然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给学生一种流畅的整体感,这样有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可信度和深度。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法律的三个特征”时,可选用“薄熙来一案”,他官居重庆市委书记,但触犯国家法律照样受到法律制裁,用这一案例来说明法律对全体杜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样更具说服力。

三、编制和加工案例是提高案例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案例教学是教师在案例基础上所开展的,开展活动的案例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对选择的案例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进行适当的编制、加工,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知识内容。

1.裁剪要长短合适

一节课45分钟,那么就应该在忠实于原案例的基础上裁剪出长短合适的案例。如果案例太长,议题过多使得无法在短时间内讨论完毕,导致无法深入问题的核心,而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样,案例如果太短,三两分钟了事也是达不到预期学习的效果,这些都会影响教学内容,拖垮了学生们的热情和耐心。

2.确定适合的呈现方式和呈现时机

确定呈现方式并做好相应准备后还应确定呈现时机。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如果用案例来做情景导入,那就在课堂一开始就拿出来,引出下面的知识。第二种,案例可以用来使某一个重点问题或难点问题变得更容易理解,那就可以对这些难以理解的先进行讲授,之后引出一个案例来对这个理论进行深化和说明。第三种,案例还可以用在最后做总结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和提高。

3.预设好教学组织形式

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讨论。在教学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案例案情、学生人数、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环境等要素,拟设好教学组织形式并设置好用什么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讨论。当然,在实际课堂情境中不一定事事拘泥于此,可把它当做参考的对象。

四、总结

第5篇: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范文

一、 指导思想

继续以《昌吉市中小学庭州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实施意见》精神为指导,围绕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高成员德育工作能力为中心,以德育理论学习、主题班会设计、德育案例撰写和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提高德育实效为重点,按照“强素质、提能力、有实效”的工作要求,发挥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团队协作,促进专业成长,助推各成员成长为片区内的优秀班主任,并带动本校及薄弱学校班主任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工作目标

1、品牌打造:以工作室群体智慧为依托,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研修等方式,积极参与各类德育科研活动,产出可操作的德育活动品牌、可推广的德育专题案例,努力打造具有一定特色的名班主任工作室。

2、个体发展:帮助各成员制订班主任专业发展规划,尤其是2020年的成长计划。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学员论坛、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形式开展积极有效的研究,努力提高各成员的班主任实际工作能力,使之成为受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的好班主任。

3、示范引领:促使每位成员在校级及以上范围有一年一次的锻炼、展示机会,有效发挥工作室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参与薄弱学校德育工作,促进片区班主任教育水平的提升,提高教育质量。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1、健全工作室运行机制。对工作室的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任务分解,课题研究的选题及推进等,专人负责,各司其职。采取研究员帮带学员的方法,在互帮互促中共同提高工作水平。

2、加强理论专题学习。采取线上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每位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教育专著、阅读《德育报》《班主任》《班主任之友》等各类报刊,在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践撰写读书心得。每学期举行一次读书心得交流活动。

3、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每位学员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主题班会公开课,努力提高学员组织班会课的水平,促进各成员的专业成长。

4、建立工作室德育微论坛。针对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出谋划策,交流班级管理中号的想法和做法,提高班级管理实效。今年主要挖掘 “战疫”中的德育元素,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5、承担班主任培训工作。积极昌吉市教育局思政处及教研室,做好青年教师以及班主任的培训工作,起到名师工作室辐射和指导作用。

6、完善工作室档案资料及考核工作。工作室成员的相关材料及时归档,考核打分,制作成果集。

三、具体活动安排

2020年李婷名班主任工作室活动安排表

类别

序号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活动

形式

参加

对象

参加人数

协作

单位

备注

日常活动

1

5月

市五小

专题培训——班主任管理的核心暨魏书生班级管理思想解读

讲座

工作室

成 员

42

市五小

2

8月

家中

1、暑假学习任务布置

2、新学期班主任计划讨论

3、微论坛:如何上好新生班开学第一课

交 流

分 享

全体工作室成员

19

自学

3

9月

线上

学科渗透德育教材培训

培训

工作室

成 员

41

市七小、市五小、榆树沟

4

10

线上

青年教师说课比赛

比赛

工作室青年教师

32

市七小、榆树沟

5

11月

市七小会议室

读书交流会

经验介绍

工作室成员及其他班主任

40

市七小班主任

6

12月

工作室学年总结

上交考核材料

第6篇: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 德育 育人为本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文化知识、开发智力固然重要,但学习成绩再好,智商再高,思想道德被忽视了,也必然会使他们走入误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

数学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教育是一门极富学问的艺术,绝对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对待,学会尊重学生,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在多年的小学教学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从小抓好孩子的德育教育,对人的一生将会起重要作用。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少年时期是人生道德观念及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形成发展的奠基和关键期。

一、以境育情,进行德育教育。

众所周知,新旧教材的一个明显区别是新教材增加了更多的情境图。这些情境图内涵丰富,含义深刻。巧妙利用情境图,充分挖掘情境图中的资源,将是新教材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亮点。

1.以故事形式妙用情境图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如在教学《比多少》一课时,就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想象,然后编一个故事。学生都争先恐后编出了非常有趣的“小猪帮小兔一起造房子”的故事。教师适当点拨,如果没有小猪的帮忙会怎样呀?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

2.以讨论形式领悟情境图

有很多情境图,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在教学《6、7的认识》时,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大扫除的情境,让学生在数数的同时展开对图上小朋友的讨论,使其深受爱劳动、爱清洁的教育。又如在教学《8、9的认识》时,教材本身就是一个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环保教育图片,让学生讨论图上的小朋友都是怎样保护环境的,我们平时又应该怎样做?使学生领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总之,情境图都是以学生平时易于接触的事物为对象,不失时机地抓住情境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示范导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

三、以赛育情,培养创新

学生的能否不断获得健康发展,特别是能否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素质,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学生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发展,离开实践活动,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二是学生的发展是由自己自主决定的,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创新教育教育就特别强调要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主建构。

在一年级我就对学生开展“智力七巧板”活动,智力七巧板既是学具又是是玩具,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玩”中开动脑筋,“玩”中动手操作。在开展活动中,首先我给学生讲了七巧板的来源,然后按样拼图,我给学生出示一些拼图,让学生模仿书拼图,然后又出示一些经常见到的动物、植物、日常用品图形让学生拼装,学生在对各种图形的模仿、反复拼装后,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再“按图分解”指导学生把一些图案解剖成七巧板,掌握最佳拼图技巧。在学生熟练掌握单副七巧板拼图的基础上逐步“举一反三”一图多拼,如:出示“T”字图形,让学生移动板块,边变为“人”“小姑娘”、“杂技顶碗”,充分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学生已经能用多副七巧板拼一些创新图,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生活中的情景,并把它们拼成创新图,班级充满了智慧的气息。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竞赛,然后把优胜者推荐到校级、市级、省级参加比赛。其中一名学生创作的作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获甘肃省一等奖,一名学生创作的“激烈的足球赛”获省级二等奖,一名学生创作的“五福娃娃牵手奥运”获省级鼓励奖。还有三位学生获市级一、二等奖。

第7篇: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范文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让他们感到左右为难的事情。如,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该不该跟他们争论?同桌想要作弊,你该不该帮助他?这些问题都有共同的特性,就是选择的冲突性。而面对这些冲突,主体需要进行审慎的选择。目前,思想品德课堂较少关注这一类问题,我们的课堂呈现的多是毫无矛盾与冲突的案例,对其分析也是对号入座式的解释。不需要选择的课堂将会造就不会选择的学生,不少学生表示他们面对冲突时,根本就不知道怎样进行判断,由此而进行的价值观建构更是无从谈起。让学生在冲突的碰撞中成长,就是要把学生放到冲突的案例或情境中,通过活动引发学生思考与碰撞,让学生学会在面对冲突时如何做出正确而负责任的选择,真正促进自身成长。

冲突案例教学能否成功,与课前冲突案例的选择与设计密不可分。如果选定的案例故事冲突性非常突出,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意见分歧,且有利于学生讨论,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正如皮亚杰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冲突案例选择与开发的一些做法。

1.站在经典冲突案例的“肩上”。经典冲突案例,经历时间的检验,依然熠熠生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针对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平与现状,稍作修改加以利用。例如,“火车铁轨和孩子”的经典冲突案例,原文是这样的:“有一群小朋友在两条铁轨附近玩耍,一条铁轨还在使用,一条已经停用;只有一个小朋友选择在停用的铁轨上玩,其它的小朋友全都在仍使用的铁轨上玩。这时火车来了,而你正站在铁轨的切换器旁。让火车停下来已经不可能了,但你能让火车转往停用的铁轨,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救下大多数的小朋友。但是,那也意味着那个在停用铁轨上玩的孤独的小朋友将被牺牲掉。你该怎么办?或者就让火车自己开过去吗?让我们停一下,想想我们会做怎样的决定。”

面对七年级的学生,在讲到“感受法律的尊严”时,为了让学生树立尊重规则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我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句注释:其中在停用铁轨上玩耍的那个小朋友,还提醒在仍使用的铁轨上玩耍的一群小朋友:“旁边树立的警示牌上规定说那里不能玩。”但没有人理睬他。学生看到这个案例时,讨论的热情非常高:“我选择让火车走停用的铁轨,因为这样虽说牺牲了一个小朋友,却可以让更多的小朋友活下来”;“我反对,为什么要让守规则的孩子牺牲掉,他是无辜的。”经过交锋,学生们马上就把焦点聚焦在“生命与规则”的冲突上,经过初步判断、推断结果,到综合衡量、再次选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争辩中,逐步意识到规则甚至比生命本身更重要,规则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命。最终,学生纷纷表示要把尊重规则落实到自己的日后生活实践中,首先就要做到“不乱闯红灯”。

2.贴近生活,以小见大。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走近法律”,主要让学生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意在培养学生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态度,提高学生自觉守法意识。笔者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人手,巧设冲突:早上6:30,初一学生小东床前的闹钟响了,小东匆匆起了床。15分钟后,他离开家走向学校,看到一个老奶奶站在马路旁颤巍巍地不敢过,小东扶着老奶奶过了马路,老奶奶连声说谢谢。差不多快到学校的时候,一个红灯拦住了小东,马上就要迟到了,“早不红灯,晚不红灯,怎么偏偏这个时候红灯”,小东心急如焚。假如你就是此时的小东,红灯你闯还是不闯?如果闯红灯,则会违反交通法规;如果不闯红灯,则会迟到,违法学校纪律;如果不想如此陷入两难,为节约时间,不扶老奶奶过马路的话,又违反了道德的要求。在此,笔者从小处切人,向深层挖掘,让学生在两难冲突、甚至是三难冲突的选择中,体会到法律这一行为规范的特殊性,及其与纪律、道德的不同。

3.鲜活时事,不容错过。从2007年起,廖丹为救患上尿毒症的妻子,无奈地选择刻医院假公章,4年间“骗”来医院17.2万元的治疗费用。2012年事发,廖丹因涉嫌犯诈骗罪被羁押。“刻章救妻”案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高度关注,那一句“我总不能掐死她”让人唏嘘不已。当时,笔者在讲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第二框“做诚信的人”时,及时抓住这一社会热点新闻,结合该真实案例,提出在情与法的冲突中,我们该如何选择?此案例一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别看是初中生,但是讨论到最后已经跳出了案件本身,跳出了简单的诚实还是不诚实,谈到社会的医保和救助,以及诚实和法律最终都是让人向善等更高层面的问题。

第8篇: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责任意识;培养

一、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就是一个人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并且能够自觉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例如学生在小的时候就应该快乐生活、努力学习,再长大了以后就应该承担自力更生和赡养父母的责任。责任意识一个人明白自己究竟应该干什么的清晰思想印记,而这个意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这个意识需要去教育引导和灌输启发。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成长所需的精神品格中,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教育与启发。主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结合学生所看到的具体事件,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比如说在迟到和送老人回家这样的两难选择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一个学生,准时上学不迟到是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两者之间要实现巧妙地平衡,不能顾此失彼,这样才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表现。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家庭中都是以独生子女的身份受尽宠爱,所以在与社会的交流和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丧失了基本的生活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现代中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编,七年级下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首先论述了生命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人的基本生活品质:自尊、自立、自强,结合每个章节的概念分析、具体事例论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让学生在与教材和教师的交流中逐渐实现自己准确的价值定位和人生定向,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结合近几年社会上的初中学生发生的恶性事件,对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对于培养我国未来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进行不懈的努力。将整个初中生的思想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起来,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奠基作用。

三、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1.结合教材的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依靠逐步的累计最后实现总的价值。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对自己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明白只有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更好的与生活和社会进行交流。八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懂法、守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应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是学生在法律意识层面的主要职责。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在承担自我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对于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个人连接到社会,最后归于国家责任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遵循这样的线索,利用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节课时,把握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自立的行为和不自立的行为进行区分和比较,对于现代初中生的依赖心理进行分析和改正。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能够干什么,会不会洗衣服,会不会帮爸爸干活,会不会在犯错后主动承担错误,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到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减少家长对于孩子生活上的帮助和溺爱,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老师以身作则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我们常说为人师表,老师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无形中就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示范作用,而且对于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实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在九年级第四课《保护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声音影像功能,通过视觉直观的信息体验来感受现代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让学生在讲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污染环境的现象或者自己是如何保护环境的,老师在学生们的发言之后,做出总结和提出建议,以自己生活中的细节来向学生展示可以从哪些方面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学生组织实地的考察和调查,通过真正的实践活动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

3.关注时政和生活

培养学生对于时政和生活的关注度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再完美的案例都是来自于社会,在深刻的理解都要应用于实践,所以学生只有关注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关注自己周围发生的真实事件,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对于自我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国家责任意识的重视和实践。例如近几天是中国两会召开的重要时期,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两会的会议内容,将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提案记录下来,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于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结语

本文通过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基本论述,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设置特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培养策略,相信一定能够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徐国强.思想品德教学应强化责任意识教育[J].成才之路,2014(35)

第9篇: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范文

政治课是初中阶段德育教学的主阵地。在政治课中,如何开展德育活动,落实好、开展好德育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政治教师探索的热点。尝试在政治教学中通过深挖德育因素、告别理论教学、开展课外活动等途径渗透德育,让美德深入人心,让良好的道德行为蔚然成风。

[关键词]

初中政治;德育渗透;教材;理论教学;课外活动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没有手段的目的。”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推进,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需探索出先进的教学思路和科学的引导方式,以促进学生法纪道德规范的塑造。

一、深挖德育因素,找到教材与德育结合点

新课改下,教材变得更加精彩、生动,倘若教师善于利用,那它就是一本绘声绘色、图文并茂的读本。教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内容的实用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学生经过恰当引导后进行自主探索,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材与德育的有机结合,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下共同努力。举个例子,苏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的《学会尊重别人》,这一课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尊重他人,并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和礼仪。经过小学六年义务教育,学生对于尊重别人、遵守纪律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他们已经懂得应该对长辈、对师长有礼貌,也基本掌握了接打电话时的礼貌用语。而对于在公共场所爱护公物、遵守秩序,有些学生不以为然。此时,笔者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1.当你观看演出时,别人一直在喧哗,你是什么感受?2.你想去公园锻炼身体,可是别人却把运动器械破坏了,你会沮丧吗?3.在图书馆看书时,你认为不打扰别人是不是尊重他人的表现?笔者的这几个设问均来自于生活,却与教材中提到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在问题思考中将自己的想法带入,结合教材的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告别理论教学,丰富案例加深内涵理解

初中思想品德课要注重贴近生活,丰富教学形式,延伸真实案例,做到道德学习与道德活动紧密结合。我们更乐于巧妙进行教学设计,将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案例融入技能与知识之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活动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德育目标。这一做法既践行了“知行合一”的原则,联系实际加深内涵理解,又能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将教材理论渗透到生活实际。如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课时,对网络语言与社会现实已有了解的学生表示无法接受,他们认为这是虚的、是老土陈旧的,甚至有学生指出这一课时不符合实际,“现在的人都很自私”。他们发表这样的言论,笔者当下并没有马上导入教材内容,而是给他们播放了几个“感动中国”的视频,当播放张宝艳、秦艳友夫妇辞去工作,建立“宝贝回家网”,帮助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信息,一路艰辛、一路付出时,有学生流下感动的泪水。视频中丢失的孩子与学生的年龄相仿,看到这些故事,他们的感触很深,加上他们在网络上对这类信息接触较多,因此他们的认可度很高,进而也认同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观点。

三、开展课外活动,实践中提升学生修养

学生有了系统的道德理论教育,倘若没有在生活中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德育是无效的。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树立榜样,组织学生开展实际活动,通过表扬和批评引导其树立良好品德,并及时改正缺点与错误。其中,开展课外活动是对课内德育学习的检验与巩固。这一过程要求教师能够严格要求学生,并能做到后期回访与检查,而不至于学生半途而废、言行不一。《个人与集体》是第二单元第九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很容易接受,但要每个学生都热爱班级、拥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并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课堂上学生可以体会国家的每一个荣誉背后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各民族团结统一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呈现出“利己心”而忽视整个班级的荣誉。譬如每周的卫生评比,在家中极少做家务的学生会逃避、推脱,怕脏怕累,他们没有想到因为自己的偷懒使得班级不整洁,以致没办法拿到属于班级的荣誉。因此,笔者在课后会组织一些小游戏或者公益活动让他们来参加。譬如他们很喜欢的“撕名牌”游戏,在与兄弟班级竞赛的过程中,他们懂得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获得胜利。此外,每个星期笔者都会以小组为单位,举办小型的正能量歌曲合唱比赛,选歌、分声部、协调等环节都由学生在课后完成。经过努力,他们懂得了发挥集体力量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