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风险典型案例范文

审计风险典型案例精选(九篇)

审计风险典型案例

第1篇:审计风险典型案例范文

中国行业信息化标杆企业奖

行业信息化领军人物奖

■获奖点评

迪博首创性地推出以“IT+咨询+知识开发”交互驱动的创新业务新型模式,IT、咨询和知识开发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既相互支持又独立运营,塑造了极具迪博特色的运营模式和企业文化,开创了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领域的先河。IT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咨询服务和知识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并将其成果固化,为提高咨询服务的质量和知识开发的效率搭建专业性极强、信息量极大的技术软件平台;咨询服务为IT系统提供系统设计的框架的同时也为知识开发部积累实践经验;知识开发为IT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和方法论支撑,为咨询服务提供理论支持,成为咨询服务和IT系统间的桥梁。

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迪博)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本土成立的第一家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现已在深圳、北京、武汉、上海四地设立办公室,主要致力于为上市公司及大中型企业提供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软件、咨询和行业风险数据库等高端产品及服务。

高瞻远引领内控的发展

在大多数人对“内部控制”这个名词还很陌生,不知实施内部控制体系的价值何在时,迪博董事长胡为却已前瞻性地预料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本市场规范运作的重要性,率先跨入了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领域的研发与创新工作之中,带领迪搏团队成为该领域的领军者。

胡为民毕业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现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兼职导师、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培训中心讲师、2010年财政部高级会计师命题组专家成员,曾参与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起草与审定;主持及参与了多项关于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专项的课题,包括:财政部全国重点会计科研课题“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投资者保护”、财政部课题“信息技术内部控制指引及典型案例研究”、“关联交易内部控制指引及典型案例研究”和“企业并购以及对子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与典型案例研究”;主持研究2008、2009、2010、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白皮书,并著有《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指南》、《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观案例与评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务》、《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等书。

创新内控解决方案模式

十年如一日,迪博公司专注于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创新,并在2009年获得“双软”(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的认证,2011年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公司的“IT+咨询+知识开发”既可以为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整体解决方案,也可以依据企业客户的需求提供针对性高、实效性强的独立产品与服务。到目前为止,技术开发部已成功搭建IC-ERM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平台,其中包括IC-ERM构建系统、IC-ERM系统、IC-ERM评价系统、IC-ERM审计系统、IC-ERM优化系统、IC-ERM预警系统和PD建模软件。对此平台,客户赞誉有加,该平台被广泛使用。

咨询事业部为客户提供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合规咨询、流程建设、流程优化、尽职调查、专项报告、业务持续性管理、系统安全和系统审计等专业服务,现已帮助逾百家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优化了内部结构,完善了公司治理,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其专业的业务技能与良好的职业素养得到客户的高度评价。口口相传下,美誉度不断增加,与客户的合作项目都得到了很好的延续性发展。

知识开发部的团队由多个领域的资深专家组成,现已研发出国内外的行业风险数据库,连续四年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白皮书,并首次公布了反映我国所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与风险管理能力的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该指数的不仅弥补了国内关于内部控制定量评价研究的空白,在国际上也属首创,由此标志我国内部控制步入量化时代。

目前,迪博已为高端制造、建筑、能源、军工、矿业、地产、交通运输、电力、金融等多个行业提供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服务企业近百家。已提供服务的客户中约10%为世界500强企业,约50%为中国500强,其中包括高端制造行业、综合建筑行业、能源行业中等。

IC-ERM内控信息化落地

迪博现已完成的DIB IC-ERM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简称:IC-ERM))是致力为中国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提供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软件。它基于《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框架体系,总结大量领域专家实践经验,采用先进的SOA体系架构和Java EE技术架构,实现了涵盖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评价、审计、优化、预警六大核心业务系统,同时提供一系列工具软件和知识类插件应用,为企业提供一体化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IT解决方案。

针对目前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中内容和流程不完善、不规范,风险决策分析构建系统缺乏科学技术方法,造成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混乱,IC-ERM提供了内控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评价、审计、优化、预警一体化解决方案。

系统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过程中各个阶段(比如构建、评价、预警、优化、审计)建设成果展现的业务系统。评价系统是对企业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全面监督,跟踪缺陷整改,形成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业务系统。审计系统是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企业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提供所需证据,出具管理声明,披露审计报告的业务系统。

第2篇:审计风险典型案例范文

2015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宣传理念,凝聚思想共识

(一)加强风险管理理念宣传

通过召开全省风险管理工作会议、加强风险管理业务培训、印制风险管理手册等,广泛深入地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宣传,让全省各级地税干部深刻理解税收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税收风险管理对构建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重大意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税收风险管理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环境。

二、健全体系,强化制度保障

(二)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做好市、县两级风险监控部门的机构调整和人力资源配置的跟踪管理,为税收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运行体系

全面贯彻风险管理的理念,规范计划管理、数据整备、风险分析、等级排序、风险应对、监控评价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流程,构建统一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各职能部门横向互动、省市县三级纵向联动、与政府相关部门内外协作的税收风险管理格局。

(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在2014年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制定风险计划管理办法、风险应对管理办法、风险应对日常审核及抽样复审管理办法等相关税收风险管理配套制度和办法,为税收风险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三、完善机制,推进税收风险管理

(五)完善落实风险管理实体化运作机制

开展跨地区经营企业、省级列明企业和全省范围内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管理,市县两级风控部门要做好本级税收风险管理实体化运作的探索和尝试。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风险管理的职能要求,各司其职,逐渐从以指挥和指导为主向直接承担税源监控管理职能的转变,积极推进风险管理实体化运作机制建设。

(六)完善落实风险任务扎口管理机制

加强与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主动作为,推进风险任务扎口管理,做好过渡期内税收风险任务经同级风险监控部门会签备案或统一下派的扎口管理机制建设和工作磨合,避免多头重复下达税收风险任务,减轻基层和纳税人负担。

(七)完善落实风险任务绩效评价机制

1.组织实施风险应对反馈结果的日常审核。

2.在税收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组织实施风险应对质量抽样复审,对风险应对的质量、流程、方法做出评价并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促进风险应对质量的提升。

四、务求实效,统筹协调信息化和人才体系建设

(八)统筹协调风险监控管理平台建设

1.对接总局金税三期,开发省级数据业务集中的税收风险监控管理平台并试点运行。评估现有征管业务软件功能模块的应用现状和业务改造要求,将征管业务系统、第三方涉税信息采集平台、税收风险监控管理平台进行软件功能和用户权限整合,统一数据标准和技术架构,为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完成税收风险监控管理平台的试点及全省推广工作

(九)统筹协调典型案例库、风险指标和模型建设

1.科学统筹全省风险特征库、风险分析模型、风险识别指标建设工作,确定年度建设重点,全面梳理和整合各地的风险特征库、风险分析模型和风险识别指标。

2.有计划地开展全省税收风险管理竞赛,及时将实用性强、运行效果好的风险识别模型和指标部署到风险监控管理平台中推广使用,为风险分析提供有力工具。

3.组织风险应对案例的收集、整理和应用,建立税收风险应对典型案例库供各地学习借鉴。组织编写指标、模型应用手册及风险应对工作指引,指导应对部门有效开展风险应对工作。

(十)统筹协调风险管理专家人才库和团队建设

第3篇:审计风险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政府债务;风险;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59

据国家审计属统计,目前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然而风险一词本身就具有未来的不确定性,总体可控并不代表局部是否会出现问题,因此选定重庆市进行债务风险分析。对于重庆是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方案进行设计,要注意以下五个要素:研究的问题、研究假设、分析单位、连接数据与假设的逻辑、解释研究结果的标准。对重庆市政府债务风险探析主要围绕以上五个问题进行案例设计,并融合张梦生、谢芳、王金红等人对于案例设计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进行设计,以验证我国地方债务风险是否可控,它的可控从哪些方面得出,收集了哪些资料进行论证,解释它是否适用于我国各省市政府债务的分析等问题。

1 准备阶段

在该阶段主要的界定研究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预设构想。

提出问题:明确研究问题需要以“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来表示。因此对于重庆市政府债务作者提出了以下问题:(1)我国政府债务的现状是如何形成的?(2)地方政府是否或如何采取行动来降低债务的风险?(3)我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态度和行为,对于债务风险有什么影响?(4)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最终该如何管理?

预设构想:对于预设的构想方面,通过对重庆市的研究作者假设我国局部地区地方债务事实上已经达到了风险警戒线,如不进行规范管理很有可能在未来5~10年之内导致中国式次贷危机。从全国范围来看,通过比较审计署关于地方政府未来几年债务偿还规模与我们的预测值发现:2014年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规模为3.56万亿,略高于我们预测的3.2万亿,根据测算2014-2016年,地方政府借新还旧规模在2万亿左右,风险较高。

2 选择案例

在该阶段进行案例选择主要是为了保持理论的弹性,以限制额外的变化,加强外部的效度,主要是要关注那些对理论上有用的案例。

选择案例:重庆市地方政府债务。

选择原因:单案例研究的第三个用法是研究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案例,其研究目的是了解某一典型性案例出现的环境和条件,并从这一案例中的结论有助于加深对于同类事件、事物的理解。选择重庆市是由于其在西部区域负债占比较高、债务层级集中于区县一级、负债主体集中于融资平台、政府部门和机构、信托为主的债务类型、最终体现在偿债压力方面是重庆市不仅偿债压力较大而且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其风险相对较高,需要重点关注。

分析单位:属于嵌入性多分析单位,尽管该案例研究仅仅涉及一个组织:重庆市政府,但是分析单位就包括了:政府的债务情况和债务的风险情况。

3 选择工具和研究方法

该阶段主要是确定需要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包含定性数据和定两数据,并通过三角验证法加强理论的基础,证据之间的协同作用进行相互验证,以提高研究结果结论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资料三角:全国审计署2013年32号公报、中国统计年鉴、银监会发文、文献分析、重庆市政府人员访谈。

研究者三角:重庆市政府单位评估、重庆专家意见评估、重庆市场实践评估。

理论三角:对于地方债务风险的不同维度的集合,主要包括:三十个省市债务的横向比较、从地区的债务规模、占比、层级、举债主体、债务类型、偿债压力等六个维度展开。

方法三角:文献分析法、调查、实地访问等。

形成一个证据三角形,对案例研究的事件、事实可以相互印证,使本案例的总体质量更高,解决建构效度问题。

4 进入现场和分析数据

该阶段主要是一方面,由于数据的来源较多,在收集和分析过程中会出现数据和理论的重叠,随时进行改进数据收集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出现的问题和独特的案例特征进行分析,特别是重庆市这一单典型案例的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和研究者分析,另一方面,从案例的内部的分析是让研究者初步熟悉数据和理论基础,从跨案例分析,让研究者通过多种透镜看待证据。

对于重庆市政府债务,我们可从其现实的风险评估和潜在风险进行分析。从现实风险方面,通过审计署32号公报的数据来看,分别对负债率、债务率、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进行风险评估,对比分别为20%-25%、100%-150%、15%-20%警戒线是否在警戒线内,同时通过文献分析、统计年鉴以及银监会发文等资料,我国地方政府总体负债率超过了美国、巴西并与印度持平,债务率每年持续上升2010年已经到达147%,而偿债率在2011年已经到达22.37%,而重庆市更是三项都排于地方政府前三名,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于,统计数据是否将政策性银行、铁道部、除税收返还以及转移支付和土地出让收入等公共部门债务收入和支出纳入其中,还需要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以了解重庆市地方具体情况。而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分析,重庆市乃至全国地方债务的潜在风险存在于,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持续的调控、城市化过程中的政府公投增长、审计署本身统计过程中对于各类隐形债务的遗漏统计。

5 提出假设

该阶段要对于每一个概念的重复制表,界定概念、效度和可测量度;案例之间的可复制性逻辑以验证扩展和生化理论,同时找出关系背后的原因,以建立内部效度。

大量文献研究、数据统计等都认为重庆市地方债务如果保持我国GDP10%的增长速度,以放缓经济增长速度,以保证增长速度高于实际利率,那么其债务是可持续的。并且从消化现有债务存量的角度看,现有债务可以继续滚动,而且未来重庆市政府财政收支可以不必保持盈余,而可以保持一定的赤字,那么其高风险是可以逐步化解的。然而将重庆市与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支持的社会保障支出的个人账户空帐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负担来计算实际的负担数,以及审计遗漏的养老金个人账户空帐考虑在内,其负债率为60%以上,债务率为190%,地方债务风险以超警戒线,盖因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持程度,而有所缓解,但是这不是第一个重庆,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重庆。综合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非常之高。

6 文献比较

该阶段主要是相似的或相冲突的文献间对比,提高普遍性,提高理论水平和清晰概念的界定。

在对比的文献中,学者们绝大多数认为政府债务有存在较大风险如:黄旭良(2011),我国地方债务不仅数额巨大、发债主体广,当大规模的偿债困难时,会引发中国式次贷危机.刘荣、黄洪(2012),从组织机制和道德角度研究认为地方债务余额虽然可控,但新增债务比率已超过了预警线。缪小林、伏润民(2012)通过对西部某省的经验数据分析认为地方政府忽视自身偿债能力大举借债,形成了地方债务风险的隐患。刘昊、刘志彪(2013)从现实风险、潜在风险、引致风险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认为我国地方债务风险严重,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迫在眉睫。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指出我国债务风险现状基本可控,然而由于地方政府不考虑自身偿还能力,只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大举借债的行为,依赖与中央政府以及土地财政等,使得其债务风险逐年累加,而容易引发中国式的次贷危机,并从管理模式、法律、风险预警机制与规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来控制地方债务风险。

7 得出结论

该阶段属于案例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对于理论的边际改进越来越小之时,其拥有较高的理论饱和度,可以终止研究过程,得出相应的结论。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政府,重庆市政府的债务风险在全国各地不仅仅是风险较高,更是具有了我国各地方政府的特征,通过分析重庆地方债务,能够发现在其他各地方政府债务的一个趋势,当地方债务在超其本身承担范围之时,最终将会引发通货膨胀,挤占私人投资,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做好我国地方债务风险管理机制、预警机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2]张梦中,马克.霍哲.案例研究方法论[J].中国行政管理,2002,(01).

[3]谢芳.案例研究方法[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4]王金红.案例研究方法及相关学术规范[J].同济大学学报,2007,(3).

[5]李蔚,王素青.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J].科研管理,2006,(5).

[6]黄燕芬,邬拉.地方债务风险现状、成因及对社会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11,(23).

[7]刘昊,刘志彪.地方债务风险有多高?――基于现实、潜在和引致风险的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6).

[8]罗志红,朱青.地方债务风险化解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12,(52).

[9]刘荣,黄洪.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度量、评估与释放[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1).

第4篇:审计风险典型案例范文

论文摘 要:审计实务课程应以有实践能力的师资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学、做”一体化。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全方位的训练自己的专业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有效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达到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1 《审计实务》课程目标 

《审计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内外审计工作的人员岗位,确定他们需要掌握对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的全过程,能熟悉企业的基本内部控制制度,掌握问卷调查、盘点、函证、审阅、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能查找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能根据企业会计报表进行一些主要项目的审计,并能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能合理出具审计报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诚信、责任、成本、审计风险、团队合作等意识。使毕业生上岗后即能独立承担相应岗位的工作。 

 

2 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实务》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实务》课程,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通常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被束缚;实验、实训条件不完善。这就使毕业生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及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创新能力弱。 

 

3 提高《审计实务》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应作整合,形成完善的结构体系。课程体系以审计人员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审计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全方位的训练自己的专业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有效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专业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批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组织实践经验少的教师到审计部门实习、调研,同时专业教师还应到企业中进行锻炼,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3.2 以工作过程(生产过程)为导向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行业标准,通过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来明确典型工作任务,由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对内容进行重组和序化,以审计实务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时序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与顺序。课程直接对应业务岗位,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教学内容就是系统化的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将整合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情境,审计相关的理论知识被分解嵌入到各个教学情境中。各个学习情境所涉及的内容细分成若干个具体的技能和任务,各个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3.3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通过调研听取专业人员和行业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明确专科毕业生审计方向的就业岗位群:(1)会计师事所助理;(2)政府审计、企业、单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熟悉审计职业工作环境、评估和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对财务舞弊行为作出职业判断、确认及处理的能力;正确确定审计目标,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而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能力;正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正确发表审计意见;合理出具审计报告的能力。方法能力有:决策能力、执行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自学获取新方法的自我更新能力、利用网络和文献等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制定工作计划、评估工作结果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社会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协作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依据对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与评价体系,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 

3.4 “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场所应主要设在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会同企业人员,设计教学实训项目,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学习情境,完全采用真实审计实例为载体,即会计师事务所现场审计项目,审计理论知识融于一个个审计项目中进行讲解,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真实的职业训练。最后安排一周的实训,完成一个综合项目的实训,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审计综合能力。教师与学生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学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5 教学方法的选用 

(1)“典型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教学中以典型任务驱动为主线,将学生自主策划、实施、检查、评价、教师指导,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教师下任务→小组策划→教师指导→学生修订策划→教师指导、学生实施→学生写工作记录→任务完成后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教师对小组评价、小组互评、学生个人自评) →撰写工作总结的模式。“典型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专一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角色扮演法 

虽然从总体上看,《审计实务》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要角色就是“审计员”,但是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操作方式下,各不同小组和小组中的不同成员需要交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项目负责人等。这样有利于明确学生在小组中的责任,也便于不同小组交替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分角色实训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进行换位思考,也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技能的全面训练。 

(3)案例引导分析法 

在学习情境实施的过程中,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作为相关知识提供给学生,包括用于审计业务指引的实用案例、违法处理的警示案例。其中的审计业务指引案例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案例。可作为学生在实施工作任务时的参考。案例演示能够较好地引导课程内容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在工作中有对比和参考,加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违法案例的警示作用,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意识;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学好审计实务继而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审计实务》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5篇:审计风险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寿险公司;理赔争议;建议;典型案例

理赔争议案件,也称理赔纠纷案件,是指寿险公司与投保客户之间对案件的处理存在较大争议,易引发纠纷,对寿险公司的信誉和社会形象、以及未来的理赔工作产生一定影响的理赔案件。对于理赔争议案件,可以采取协商、申请省级保险行业协会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予以解决。

1 寿险公司易产生理赔争议案件的原因

(一)因明确说明义务引起的理赔争议:《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应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明确说明。如果寿险公司在条款设计上没有加以明确,易发生理赔纠纷。例如卡折式业务因投保时填写的投保单上未印制客户保障声明书,一旦客户发生保险事故易产生纠纷,如被保险人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经调查核实,被保险人为无有效驾驶证驾驶,按条款规定为责任免除,但客户以投保时保险人未向其明确说明责任免除条款,该条款不产生效力为由,要求进行理赔。此类案件审理时公司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二)因客户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引起的理赔争议:主要是客户在投保时隐瞒了其投保前患病的事实,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影响到公司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提高保险费率,公司做出拒赔处理时发生纠纷,此类案件占一定比例(附典型案例一)。

(三)因产品条款引起的理赔争议:2004年度某寿险公司有两起因产品条款引发的案件,投保人均是投保了某寿险公司卡折式业务,一起是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导致尿道断裂、骨盆骨折,经当地法医鉴定为四级伤残,被保险人向公司申请赔付残疾保险金,该寿险公司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制定的《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的规定,认为其未达到相关级别的残疾,在向其进行详细解释后,做出了拒赔处理,客户立即提讼。后经法院判决,认为在投保时保险人未将该比例表提供给投保人(因公司当时的卡折式保单上均未印制该比例表及相关注释),也未向投保人进行解释,遂判决保险公司败诉,赔付全额残疾保险金6万元(附典型案例二)。第二起案件也是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致内外括约肌断裂,致大小便失禁,经当地法医鉴定为伤残五级,该寿险公司同样做出了拒赔处理,客户提讼。后经法院判决,认为该寿险公司《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所列举的34种情况仅仅是概括性,被保险人身体伤残客观存在,判决公司赔付残疾保险金两万余元。

(四)因界定被保险人出险是否属保险责任而引发的理赔争议:一种是客户投保重大疾病保险,因所患疾病虽较严重,但尚未达到条款约定范围,保险公司拒赔易引发纠纷(附典型案例三)。另一种是客户投保了意外险,而被保险人出险是否属意外事故难以确认且本公司无法取得其非意外死亡的有利证据,此类案件往往采用协议给付方式处理。

2 处理理赔争议案件的思路和方法

(一)要尽可能的向客户做好沟通解释工作,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换位思考,在不失原则的前提下尽量缓和矛盾,对于双方均有不足时,可采用协商的方法来解决。

(二)对于反复沟通,客户仍不能理解或达成协议的案件,可以引导客户向省级保险行业协会调解委员会提交申请,该委员会备有大量精通保险和熟悉法律的调解员供选择,包括法学教授、律师、公司法务及理赔工作人员,而且调解时间短、不收费,达成调解协议后保险公司不得拒绝履行,但客户如果仍不满意,还可提讼或申请仲裁。

(三)案件如进入诉讼,保险公司在诉讼前应取得有力的证据,如客户带病投保的直接证据,或发生的事故属责任免除的直接证据,据以认定案件事实,利于法院据此判案。

(四)加强与法院、检察院的联系与沟通,主动与当地法院联系,耐心宣导有关保险方面的知识,共同探讨法律法规运用,增进了解,创造较好的司法环境,促进诉讼案件公平、公正审理。

3 对寿险公司的建议

(一)寿险公司应在意外险简易投保单上加印客户保障声明,并根据新《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做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避免客户以公司未尽明确说明义务而引起争议。

(二)对于残疾适用标准,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法医学会已于2013年6月出台了新的《人身保险伤残评定标准》,于2014年1月1日实施。标准的制定参照了劳动部门使用的《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简称"工标")、《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简称"道标")、公安部《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等多个国内外标准,对肢体残缺,脏器功能障碍、功能丧失等均有认定,标准设定科学、专业、合理,体现了人性化,填补了此前国内尚无普通伤害及意外伤害鉴定标准的一项空白,有效减少了此类纠纷,是行业一大进步。

(三)但对于重大疾病保险,往往因客户所患疾病未达到赔付标准而产生纠纷,如原位癌、不典型心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轻微脑中风、轻度帕金森病、较小面积度烧伤等等均不属重大疾病,但治疗需花费金额又较大,客户往往难以接受拒赔决定。建议保险公司在设计重疾险条款时,采中折中的办法,参照香港以及国外保险条款,增设特定疾病条款,可使此类纠纷得到有效的解决,避免相关诉讼案件的发生。

(四)根据修订的《保险法》第十六条中的内容,不可抗辩条款已涵盖健康告知等各方面,不可抗辩时限为两年,该条的实施对于长期寿险合同项下的被保险人利益的保护意义重大,一定范围内有助于降低理赔争议案件的发生,但增加了寿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如何将调查取证工作前置,把好入口关,保证新单质量,是摆在寿险公司面前的一项较为紧迫的工作。

典型案例一:

案情简介:被保险人李某,男,某采石场工人,于2009年下半年由雇主为其投保某保险公司卡折式意外险,意外伤害保险金额6万元。2010年初,李某因在工作中发生意外伤害致尿道断裂、骨盆骨折,经当地司法鉴定中心鉴定为伤残四级,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申请赔付残疾保险金,保险公司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制定的《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的规定,认为其未达到相关级别的残疾,做出了拒赔处理,客户随后提讼。后经法院判决,认为其一,在投保时保险人未将该比例表提供给投保人,并进行解释,且保险公司使用的残疾比例表所列举的34未情况仅仅是概括性,被保险人身体伤残客观存在,判决保险公司败诉。

典型案例二:

案情简介:被保险人刘某,男,某机关工作人员,于2010年初投保某保险公司终身寿险产品,风险保额5万元。2010年底,张某因患肝癌病故。公司接案后,经前往医院及其所在单位进行调查,被保险人在投保前已患乙型肝炎多年,为慢性重度,长期服药治疗,但其在投保时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调查人员将其购药处方及收据底联均取得,对该案做出了拒付处理。受益人随后向法院提讼,后经法院二审判决,保险公司调查证据充分,事实认定清晰,判决保险公司胜诉。

典型案例三:

案情简介:被保险人陈某,男,于2008年投保某保险公司重大疾病保险,风险保额6万元。2011年底,罗某因患冠心病住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出院后向保险公司提出重大疾病保险金申请,因所投保的重大疾病保险条款中只约定冠状动脉搭桥术属重大疾病责任,保险公司以未达条款约定的重大疾病赔付标准拒赔。被保险人随后向法院提讼,后经法院审理调解,认定虽未达到条款约定,但被保险人患病严重,手术花费金额也较高,要求保险公司予以协议赔付。

参考文献:

第6篇:审计风险典型案例范文

一、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能力的拓展

风险导向是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反映审计发展规律的根本属性。在当代社会经济环境下,风险导向审计必然成为审计方法选择与战略定位的根本指导思想,因而被世界诸多国家会计师行业所采用。

(一)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拓展的必然性 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审计中心为风险评估,运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新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贯穿于审计全过程,要求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充分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要求审计人员区分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合理运用职业判断,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拟采取的审计策略,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可以说,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基于战略和系统的审计理念,将被审计单位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相联系,在审计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保持高度谨慎的职业怀疑态度,随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汇总风险,根据评估的风险设计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可见,审计中对风险的合理评估是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在风险导向审计下,合理、有效地分析评估客户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决定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审计人员应跳出审计的圈子,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宏观经济背景之下,分析被审计单位生存能力和经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此外,现代企业管理主要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着眼点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找出化解风险的对策。财务报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以及相关经营环节风险的副产品,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首先了解企业所依存的环境,基于环境制定的发展战略,经营风险等,从而考虑对财务报表各项认定的影响,以便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审计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风险导向审计下的综合职业能力,以便应对风险导向审计的需要。在审计教学中,必须自始至终灌输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培养学生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具备风险评估能力。

(二)风险导向审计综合职业能力 审计人员除了需要会计、审计和企业营运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是外部环境和所属行业分析能力。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实施由外至内的风险评估方法,从被审计对象所在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以及客户的经营战略着手分析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其中,审计人员必须特别关注行业的专属问题,从外部环境和所属行业角度分析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基于经营风险推导审计风险。不同的审计风险源于不同的经营风险,而不同的经营风险取决于被审计对象不同的行业、监管、市场、战略等众多因素。审计人员只有恰当地分析并掌握这些环境因素,才可能合理关注每个被审计对象不同的风险状况,从而有效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

二是基于价值管理的风险识别能力。目前普遍认可的企业财务目标就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在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存在不利于目标实现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战略、管理和自主创新等因素中,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可能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及列报认定层次或财务报表层次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导致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对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不能局限在会计的范畴,应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基于价值影响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三是有效沟通能力。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与委托人、被审计单位、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有时还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只有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才能正常地开展工作并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具体来说,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其中最重要的程序之一是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审计人员作为信息不对称的第三者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审计人员的有效沟通能力对风险导向审计起着关键作用。

四是自我学习能力。风险导向审计对传统审计提出了新要求。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要能够在识别和评估的风险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计程序,针对各类重大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因此,只有及时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思想,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审计人才的需要。审计专业人员应拥有自学能力、求新能力和超前意识,树立终身学习和“学会如何学习”的理念,并能够及时根据社会的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身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五是法律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有效的审计教育必须不仅能够提高审计人员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创造动力或压力,使审计人员诚实报告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问题,这就要求审计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法律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尽管发现重大错报是审计的关键,但报告重大错报才是审计委托人的最终需求。审计委托人的审计需求性质及其被相关法律承认和保护的程度,决定了审计人员在发现重大错报以及报告重大错报中的行为及追求。由于审计委托人的审计需求不断通过各种法律法规产生影响,使得法律法规对委托人的审计需求不断得到强化。这种强化通过不断提高审计法律风险,最终使得风险导向审计在“发现与报告”重大错报方面彻底发挥作用。如此,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风险意识和处理能力。

二、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引入审计案例教学

新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此外,新审计准则中还列举了28种事项和情况表明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面对复杂的审计对象,审计人员必须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全程关注重大错报风险,才能成功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综合职业能力。新审计准则强调审计人员要保持职业怀疑态度,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产生职业怀疑,这是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灌输式,填鸭式,应试式”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枯燥的讲解,学生不但没有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风险导向审计更需要创新审计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尽管在审计教学中,提倡案例教学由来已久,但实际课堂实施较少或者效果欠佳。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应对风险导向审计。

(一)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嵌入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具体生动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有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理论,将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风险导向职业能力。具体来说,在风险导向审计教学中,不同的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类型的案例。首先,给出引导式案例,引导式案例设计通俗易懂,使学生有初步的风险意识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对审计工作所起的关键作用。其次,在具体分析各事项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风险时,主要使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最后,运用综合性案例,对行业背景、企业管理进行分析,通过资料查询评估可能产生的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分析审计风险。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和提出审计应对策略的能力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同时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主动识别风险并能够独立地分析风险和提出应对风险的审计策略。因此,风险导向审计采用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较早接触来源于实际审计工作中的典型素材,通过对这些案例素材的分析、讨论、总结、延伸,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越性,尽量采用来源于实际的、真实的审计案例。

(三)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辨认目标、问题和机会的能力;二是辨别、汇总、计量、总结、证实、分析并解释那些对处理目标、问题和机会有用的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能力;三是应用数据、做出判断、估计风险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审计案例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这三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专业胜任能力。

(四)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法律风险识别与处理能力以及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 由于审计案例来源于真实的审计实例,已经具有法律后果。在案例教学中,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讨论,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的法律处理结果,培养学生在风险导向审计下的法律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另外,独立、客观、公正是审计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是对每位审计人员的内在要求,是使审计工作做到客观、公正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审计诉讼案件,大多是由于审计人员的道德防线失守所导致,将这些审计案例寓于审计教学之中,必然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警示教育工作。

三、风险导向审计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全程关注,使审计师能够跳出审计而审计。这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丰富的执业经验,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行业分析、企业战略风险等职业判断力。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风险评估能力,应对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导向审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强化审计风险教学理念 作为审计学教师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强化风险意识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审计过程中形成审计风险理念,认识风险评估在审计工作中的关键作用,提高审计职业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审计风险模型,意识到风险评估在现代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审计工作中应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理性面对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实施总体应对策略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主线,以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课时安排 案例教学花费的时间较多,但由于是学生在讨论中自己摸索出来的,学生会记得更牢固,理解更深刻。案例教学花费的时间虽然比传统教学长,但效果却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案例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仅仅知道某一个理论,而是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理论和应用理论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适当安排讲授课和案例课的比例:一些适合讲授的内容可以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教学,而是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对一些较为简单的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另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控制好时间和讨论方向,进行最有效的引导。

(三)提高审计教师队伍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教师是审计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审计相关知识更新快,教师应及时更新业务理论知识和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学校应努力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教师自身也应积极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地考察和参与项目,积累自身的实践经验;教师还应广泛查阅企业管理、经济形势等方面的资料,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此外,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为特聘教师,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开拓学生视野。

(四)结合模拟审计,深化案例教学 为了弥补审计案例教学法的不足,许多审计老师都希望能在审计案例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审计实习。然而,直接安排学生去审计机关和事务所实习却不现实。因此,模拟审计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利用会计实训资料进行模拟审计可以达到深化案例教学的目的。模拟审计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下:(1)将会计模拟实习资料分发给学生,对其中一些重要会计项目的数据及会计处理加以改变。(2)学生自备材料纸作为审计工作的记录稿,按审计工作底稿内容要求,填制相关内容,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作为正式审计底稿的附件。(3)发给学生正式审计工作底稿(老师设计好的,也可到事务所索取空白底稿复印),填制报表各项目的审计工作底稿,分析计算表,审计差异调整表、试算表等。(4)要求学生审计会计资料,填制审计工作底稿。(5)学生交叉复核审计工作底稿。(6)根据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7)进行审计工作底稿归档。(8)教师验收、讲评。

模拟审计是审计案例教学法的综合与升华,能突破传统审计课堂教学模式,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系统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使用了账、证、表会计资料,设计了审计工作底稿,能有效地将抽象思雄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审计教学的趣味性。此外,模拟审计大大缩短从事审计实际工作的适应期,较好地为社会培养潜在的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综合职业能力的审计人员。

[本文系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10年度课题(编号:kj201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崔学刚:《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2]黄溶冰、王丽艳:《基于隐性知识流动的审计课程案例教学》,《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第11期。

第7篇:审计风险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案例是GAO(美国政府责任审计署)案例研究方法中最常用的类型,它是一种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考察的方法。最常见的应用是对受到特定关注的事件进行的考察,比如美国三里岛核泄漏事件,这样的灾难事件很特殊也很罕见,可能很多年才会出现一次。因此这样的案例几乎没有得出普遍结论的推广意义,我们依然要对这些案例进行考察,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挖掘事件的前因后果,为建立预防机制提供参考,以防范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在研究一个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考察一个实例来推断整体情况。例如,在2009年,美国审计署对于SDVOSB项目(针对为残疾退伍军人所拥有的公司提供联邦合同的项目)中是否存在欺诈和贪污进行调查。在这个案例中检查了该项目中是否存在贪污现象,以及是否存在对贪污的有效控制。

关键案例这种方法特别适合用来回答所研究案例的因果关系,在对特定对象的背景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公正、全面的结论,保证质量的同时增强时效性。但是在这种方法下研究的实例同时是一个孤立的因果关系,它在泛化推广上存在较大的缺陷,容易使信息使用者产生疑惑,是否案例中所叙述的实例在其他情况、其他地方也存在。因此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需要注意对样本和证据过度泛化的问题,通常还需要增加其他样本或者使用与其他方法相结合来达到推断总体的要求。

例证型

例证型案例研究是一种描述性的方法,它主要解决“什么”以及“为什么”的问题,不同于关键案例,例证型可能会使用一个或几个有联系的案例,来向知之甚少的读者展示情况是怎样的。这种案例也可以用作辅助说明,以使情况更加清晰易懂,同时也能为读者提供一种替代经验。因此在选择例证型的案例时,通常需要较典型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数量较少以保证读者有兴趣对一个或几个案例进行了解,例如在示范课堂上经常使用案例引入的方法。美国审计署有较多例证型案例研究的应用。例如,在1995年,审计署通过一项案例研究调查了1988年至1991年之间关闭的军事基地的后续处置,通过对选择的一些样本点的了解,描述了这些军事基地被保留、被联邦政府机构征用或是经改造后转为民用的几种不同的情况。例证案例研究也有缺点,被选择的实例必须准确地反映状况或者项目,当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时,难以选择一个代表性的样本,当我们不能选择一个符合需要的样本点,这种方法就不合适。

探索型

探索型案例研究的作用是为大型的案例研究制订评价问题、标准、方案和分析战略,当项目运行、目标和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时最为有用。探索型实质上是缩小了的案例研究,因此通常在开展大型调查前进行。我们之所以将它作为一种案例研究方法类型独立出来,是由于其应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区别于其他的类型。在进行探索型案例研究时,每一个重要变量至少要选择一个样本点,以使样本量足够覆盖差异性,它的报告结论一般不够成熟,并且更偏向于研究人员的直觉而非客观的观察,通常是对内的或者是更大型报告的一部分。例如,在1985年,NSIAD(美国国家审计总署的国家安全与国际事务司)通过对巴西市场的案例研究考察了出口竞争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对巴西、日本、法国等国进行实地访问,会见相关政府机构的官员和私人部门的代表,查阅政府官方文件,并且对巴西市场活跃的高科技公司进行系列的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了大量的背景性信息。据此认为巴西市场出口竞争中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4项,分别是双边贸易条约、对销贸易、出口融资和遵守贸易相关的行业政策。尽管为了满足工作要求,NSIAD不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考察这些因素在其他国家的可泛化性,但是这项研究成果仍可以在将来满足相似的测试。

项目实施

审计署经常要面对项目是否实施或项目实施是否有效的问题,对于项目的案例研究有助于考察和展示这些情况。这样的案例中,法律规章常常是重要的衡量标准,进行这些案例研究对于提供立法灵活性很有帮助,因此项目实施案例通常是描述性、规范性的。项目的案例研究成果适于泛化,如果需要推广,在研究时通常要求选取多个样本点。在选择样本时根据客户需要可以选择典型的、差异的、有代表性、最佳、最差案例。衡量一个项目实施案例研究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投入足够的人员和时间在现场调查,最终获取的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因为项目实施研究通常要求多个样本点,因此要求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和监督,以满足质量控制要求。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可以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将调查问题用简洁的方法表达出来。

项目效果

项目效果对项目进行调查,深入分析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可以对今后实施类似的项目提供借鉴价值。1986年,PEMD(项目评估和方法部门)有一份关于水体质量的报告,调查水质改善项目的有效性及成败原因。通过对四个城市和地区的水库进行深入、广泛的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得出汇总结论。这个报告除了通过四个样本之间的对比来探寻因果关系,同时还做出了排除其他解释的可能性的努力。

和项目实施案例研究相似,评价问题通常要求泛化,然而对于一个高度差异化的项目,从样本点获得的信息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时这种方法不适用。有一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个方法是先在一系列选定的样本点开展案例研究;然后通过有针对性地审查相关数据、先前的报告或调查来证实案例研究结论。第二个方法是先使用其他方法,在明确特定关键因素后,案例研究应在能获取尽可能多的特定理解性信息的样本点开展。这两种方法在对于项目的案例研究中证实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值得研究和推广。

累积型

累积型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方法,尚未找到GAO在案例研究中找到使用。区别于多样本点的案例研究,它是将不同时间的案例研究发现综合起来。累积案例研究既可以追溯到过去,也可以展望将来,这对进行案例研究收集的数据、使用的方法技术以及研究人员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期待将来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前景。

案例研究方法的特点

在美国审计署所运用的各种绩效审计方法中,案例研究法有其特殊的作用和不可替代性。现在案例研究方法定义和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注重背景

案例研究是一种研究复杂实例的方法,在了解和回答“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问题的时候,背景环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它将实例及其环境作为整体加以广泛描述和分析。一个优秀的案例研究不可能脱离背景而存在,背景环境是一个案例具有特殊性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分析其内在的因果关系,形成最终的报告结果。

(二)选取标准

从案例研究法的类型可以看出,并非所有的审计对象都适用。因此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必须确立一定的标准,案例研究最适合回答“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在探索型案例研究中还可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总的来说,以其目的性选取是最合适的标准。具体到每一种类型的案例研究而言,例证通常需要选择典型或代表性的样本,以更好地达到说明的目的;前文提过,探索型案例研究选取的样本需要足够覆盖差异性;至于关键案例研究,通常是案例需要我们去研究,而不是我们去找到案例;项目实施及项目效果案例研究,通常需要泛化,要求选取多个样本点,依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选择典型的、差异的代表、最佳或最差案例;累积案例研究自然是需要选择大量案例,覆盖一个较长的时间段。

(三)使用的方法

从收集信息、证据的方法来看,案例研究法除了需要使用查阅、检查等常规方法外,它与其他方法的最大区别是案例研究中经常使用直接观察和参与观察。调查人员要实地参与调查,要获得更为可靠的信息,有时甚至需要隐藏身份。例如在进行访问时,我们使用其他名称,并不透露真正的身份和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信息可能更为真实。

案例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一个完整的案例研究过程包括:界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证据、分析证据、撰写研究报告五个步骤。现就美国审计署于1986年12月的一份水体质量的报告具体分析:第一步,确定研究问题。这个案例主要对水质改善与污水处理厂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第二步,设计研究方案。研究方案主要包括定义研究对象、形成研究主题、确定样本选择数量和范围等。这是一个针对水质改善项目效果进行研究的案例,在这个案例里,对于过去只关注污水排放量的做法进行了改进,进一步探究污水排放量变化与水质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这个层面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出项目的有效性。为此,此案例一共选择了四个较有代表性的城市Allentown,Tamaqua,Lansdale和Hamburg分别收集他们的污水排放量、污染物指标和水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对比。第三步,证据收集。案例研究一般采用访谈、观察和第三方信息等方法收集相关证据资料。由于这里探究的是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涉及到大量的数据的收集,更多地采用的是第三方的信息,例如,审计署从当地的污水处理厂每年编写的排放监控报告中收集到历年的水质信息,包括悬浮物、大肠杆菌等污染物以及含氧量、氮的化合物等用来衡量水质改善的各项指标,同时还从其他机构例如EPA,GICS等的文件中引用相关的数据,以此作为分析的基础。

第四步,证据分析。案例研究常常会收集和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运用合适的技术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才能为使用者所理解。这份水质报告是一个多地域结论整合的案例,使用同一套方法对四个地区进行研究:在EPA(美国环保署)原有的软件中对所收集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回答污染物排放量是否减少、水质是否改善、染物排放量变化与水质改善是否存在某种联系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影响水质的原因这四个问题;接着对四个地区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个汇总的结论。第五步,提出结论,撰写报告。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污水处理厂更新后四个地区的排放污染物都有所减少,尽管除了Tamaqua其他三个地区的污水排放总量都明显上升。从水质来看,Allentown和Tamaqua水质有很大的改善,Hamburg只有轻微的改善,而Lansdale的水质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甚至是变得更差了。因此在最终汇总的报告里,GAO认为水质改善项目在Allentown和Tamaqua是有效的,在Hamburg的效果并不明显还有待观测,而在Lansdale没有起到效果,可能是因为其他地区的污染物投放到该地区导致其水质变差。

然而,案例研究的过程并非是严格地按照上述的每一个步骤,它的独特之处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可以循环交替进行的。在大多数方法中,信息收集之后进行数据分析,然后形成报告。在案例研究中,有一个特殊的程序称为OTTR,即观察、思考、测试、修改(observe,think,test,revise),收集到初始的信息后,进行第一阶段的观察活动,了解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接着在第二阶段“思考”阶段,说明需要哪些新的信息来证明现在认定的解释或是排除其他的解释,然后会引出第三阶段“测试”阶段,在这个阶段,根据前面阶段中的说明收集更多信息。最后一个阶段要对之前收集的信息和得出的结论进行复核和修改。因此可以看出,数据的分析结果有助于下一阶段的计划,下一阶段的观测又会产生新的信息需求,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找到最为合理的解释和可信的证据。

案例研究方法的缺陷

在使用案例研究方法的时候,也发现了它所具有的一些缺陷,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去减弱和规避这些缺陷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是案例研究在泛化时存在一些问题,有时难以对研究结论进行一般性的归纳。因为案例研究所针对的常常是一个或几个样本,它的结论不是统计性的而是分析性的,我们使用典型或是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点进行案例研究,但泛化的风险仍然是存在的。对于例证型、探索型和关键案例来说,如果需要推广,需要通过和其他方法的结合来获得,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其可靠性。对于其他三种类型,一般来说只要他们在样本点选取和分析战略设计时做了充分的考虑,泛化也是可行的。

另外一点是案例研究的结论可能缺乏公正性。产生这个问题原因主要有:1.使用的信息不够充分;2.当我们采用直接观察方法时,受研究人员的主观性影响较大,其公正性和客观性值得怀疑;3.案例研究的结论没有一定的标准。一些专家提出,采取以下措施可以避免偏见和确保准确性,即

1.向提供数据的人们提交最终的报告,收集其对于报告的反馈;2.使用多途径多方法收集数据来进行案例研究;3.通过审计跟踪或证据链技术,同时提高审计人员收集直接证据的能力;4.保证充分的监管。最后是可能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耗费是案例研究中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尤其是在针对项目进行的案例研究中。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在投入一个案例研究之前,首先评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据此来安排案例实施的优先顺序;其次是要制定可行的计划,制定出预算,合理安排时间、资金和人力资源。

案例研究法在我国绩效审计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10年的“世界审计组织第六届效益审计研讨会”上表示,到2012年,我国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将开展绩效审计。除了制定绩效审计准则和应用指南外,绩效审计的方法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审计署将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目前我国对于绩效审计中案例研究方法的理论研究还在起步阶段,以审计署为例,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在承担审计署2009至2010年度重点研究课题《绩效审计指南研究》的过程中,组织编译了美国和加拿大审计署开发的六种绩效审计方法,其中包括案例研究方法。研究和学习美国审计署在绩效审计中对案例研究法的应用,能够为我国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启示,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实务角度来看,在审计署的对一些重大项目的跟踪审计中,已经可以初见案例研究方法应用的端倪。以2011年9月对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审计调查跟踪为例,审计署驻郑州特派办的专项审计调查组自2011年6月起对宝钢集团公司落实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情况开展审计调查。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项目实施的案例研究的应用。关注这个审计项目的主要目标,首先是调查宝钢集团贯彻《规划》取得的实际成效,了解对于规划目标的实现情况、任务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然后是调查《规划》实施过程中有关部门、地区和宝钢集团采取的具体措施,揭示政策、制度、配套措施落实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最后是分析问题和不足产生的原因,从而为国家以及企业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这个目标的制定的确可以看到一些案例研究方法运用的影子,为了了解对我国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情况,选择了宝钢集团这个钢铁企业中的代表进行跟踪调查,深入分析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原因,对于推断其他类似企业的情况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同时有助于相关政策的完善。

然而,实际上,目前的绩效审计对于这种方法的使用并不明确,浅尝辄止,也没有出具过正式的案例研究报告。因此,我国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构建之路依然很漫长,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尝试。

对我国案例研究方法在绩效审计中发展的建议

(一)理论是指导,需要完备绩效审计理论体系我国现有的审计准则和指南中尚未涉及案例研究的阐述,建议在以后的修订中能够增加相关的内容,对案例研究在绩效审计中运用的程序、方法、报告等进行一些规定和建议。目前我国对于绩效审计中案例研究方法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还仅限于介绍外国绩效审计的方法,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极少。因此建议审计署及各地方审计机关经常召开相关主题的研讨会,并鼓励专家、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多撰写相关的论文,集合各方面的智慧,力求能早日补充完整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这一部分,以理论指导审计实务。

(二)人才是关键,能够加强针对案例研究的人员的培养以及这方面的资金配备由于绩效审计远远比传统的财务审计复杂,除了需要更为灵活多样的审计方法,还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较广的知识领域和更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审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审计人员多数来自于审计、会计等财经类院校,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建议逐步调整审计人员结构,在培养财务、审计的相关人员之外,也逐渐开始吸纳管理科学、统计学、心理学、社会学、工程、计算机、医药学、生物学等等非财经类专业人员进入审计机关,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以便能够应对复杂各异的案例。

(三)技术是核心,需要更新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如前所述,案例研究所应对的是较为复杂的案例,常常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因此能否更快地收集和处理这些数据,关系着这个案例研究质量的好坏,同时也会影响其效率和成本。建议在考虑我国现实国情的前提下,学习和引入国外先进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如使用一些模型和软件等。

第8篇:审计风险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国际审计;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20世纪初一些重大财务弊案的发生,不仅导致“五大”事务所之一安达信的破产,进也而导致世界范围内审计资源的重新整合,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增加审计师防范错弊的法律责任。2006年2月15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经过两三年的酝酿,正式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准则》,这标志着我国已基本实现国际审计准则的全面趋同。

在这种大的国际背景下,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为应对这种人才需求的趋势,满足市场对人才素质更高的要求,我校在双语教学的改革实践中也做了大胆、积极的尝试,下面笔者以本校会计学院审计学专业开设的国际审计双语教学谈一些设想,为国际审计的双语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国际审计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一)适应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综观当今世界,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拓展市场的经济运行方式,也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与趋势;影响贸易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正在大幅度削减,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资本市场、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的发展,使资本、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更加便捷,推动着经济领域中各种标准、制度的国际化趋同;信息资源正在被更广泛的区域、更多的群体所分享,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共产品。所有这些,都为以知识化、信息化为核心的专业服务业的国际化提出了新要求、注入了新活力(王军,2008)。

财务报表作为全球化资源分配的决策依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真正的趋同将使投资者更容易比较不同的投资机会,而不论这些投资机会在地理上相距多么遥远。投资者们将推动会计体系的趋同,使之更透明。换言之,资本总会流向那些欢迎他的地方,总会留在那些能够更好对待他的地方。随着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全面推进,作为一个审计学专业学生,需要熟悉审计国际化语言,通晓国际审计规则,具备丰富的审计业务实践能力以及英语沟通与交流能力。开展国际审计的双语教学, 可以满足时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符合审计学课程的特点

2003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针对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带来巨大审计风险,出台4项审计风险准则,以指导注册会计师有效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这一趋势,制订和修订相应的审计准则。这种整体环境要求审计学专业学生适应审计的国际化趋势,国际审计课程特点决定了其与英语千丝万缕的联系, 具有较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且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审计学基本原理及方法。

(三)改革传统审计学课程教学的弊端

近几年,国内出版的国际审计教材质量良莠不齐。突出的特点是,由于审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目前审计已完全从制度导向审计过渡为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学的理论基础本身已发生重大变动,即便前几年公认的经典著作,已可能过时。国内的教材建设,普遍未及跟上发展的步伐。国外的审计学教材,基本上每年都有较大的变动。许多经典系列,如Arens审计学,每年都会根据审计的最新发展加以修订和完善。国内的影印本,1991—2008年,国内市场只选择出版了其中的1991年版、1998年版以及2005年版,几年才出一本,处于明显的滞后状态。除缺乏理想的经典教材之外,我国高校国际审计课程的教学中,一般授课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 教学也存在知识脱节、教学手段单一等弊端。国际审计课程引入双语教学, 通过熟悉国外原版的同步审计学经典系列教材,能解决国内审计教材存在的诸多不足。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授与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识的国际同步,以教促学。

二、国际审计双语教学的现状

(一)专业教材的合理选择

合理选配教科书和参考书是双语教学改革的核心。合适的教材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也应体现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还应考虑授课对象的心理状态、背景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水平。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高级教材多,基础教材少,选择余地小。目前,国内引进的原版教材大多数只“适用于有一定基础的本科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使用”,真正为本科生引进的系列教材很少,其内容往往超出本科生的接受能力,这势必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2)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配套资料不健全。国外教师使用这些教材一般都配有教师手册、试题库和课件光盘, 学生一般都配有练习册。而在引进时配套材料往往跟不上, 将给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困难, 甚至知难而退。笔者认为,授课教师需要熟悉国外一些著名大学的相关网站,获取相当的配套材料,了解国外在培养审计学专业学生的方式,获取相关经验,通过从这种渠道可以弥补配套材料不足的困难。(3)价格偏高。引进教材价格大多都在50元以上, 有的甚至近百元,学生难以承受。在经过多次比较, 我系选择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双语教学丛书中的《审计学:一种整合方法》(第11 版,英文版)作为教材,同时,该书的中文版在我校图书馆也可以借阅,这样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会有很大帮助。另外,授课教师定期以电子文档的形式给学生选配相应的课后练习及案例。

(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好的多媒体课件能使双语教学事半功倍。目前,我系选择的《审计学:一种整合方法》是国际公认的审计学权威经典著作。在制作课件时应注意:第一,在英文课件幻灯片中,使用要点形式的短句,避免完整的长句和从句, 切忌将过多的文字内容充斥在整个画面;第二,每张幻灯片应有标题,每节课应有关键词、结语等,以使结构和重点突出;第三,多用制作精良的图片和图表,恰当地穿插动画和有声文件,可以活跃气氛, 帮助理解, 加深记忆;第四,每一章节结束时, 列出关键词和要点可以帮助学生整理知识, 便于系统化。

(三)案例分析课的实施

在进行案例分析课时,案例和问题都以英语的形式给出, 让学生提前预习案例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中的问题讨论。由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在课堂案例发言时还是采用了中文(当然能用英文表达的更好,可以采用加分来鼓励),这样学生能把自己的观点说得比较透彻;如果限制采用英语回答,词汇量和口语表达还是有限,讨论的效果不是很好。但为了锻炼学生英语思维方式,在案例总结分析时还是要求用英文完成。通过案例分析课,既能把专业知识的理解融入到案例中,又能锻炼英语应用能力。

三、《国际审计》双语教学的模式选择

(一)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国际审计双语教学的目标设计, 应该反映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这一明显的趋势。涉及的知识面更宽,不仅需要介绍外部审计(External Audit),还应在此基础上介绍内部审计(Internal Audit)、政府审计(Government Audit)及舞弊审计(Forensic Audit)。使学生能够站在一定的专业高度上,纵观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把握最新的审计理念。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 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未来具体审计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转贴于

(二)选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层次教学方法

国际审计课程知识面广, 信息量大, 交叉学科的知识点多,案例分析也多。教学方法多样化可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由于国际审计选用的是《审计学:一种整合方法》,授课教师可以通过配套的幻灯片及相关案例来进行教学。但是,这本教材的幻灯片突出缺点是有些地方不够仔细,不能显示授课教师对其含义真正的理解,且幻灯片的表述方式比较单一,视觉效果枯燥。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应多熟悉国外审计学多部教材,并将知识点贯穿融合。摒弃原版幻灯片的大段文字表述,改以图片、动画的形式加以展示,克服教学枯燥的弊病,并征询学生意见,不断改进。

国际审计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通俗地讲,审计理论研究的进程是通过不断涌现的审计案例推动的。比方说,正是由于美国的安然事件等一系列财务舞弊案例的出现,导致美国的审计监管由自我监管迈向现在的准行业监管。这种监管模式的变更,直接导致审计准则制定机构由传统的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移交给PCAOB(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导致审计目标由财务报表的公允表达转向公允表达与查错防弊并重。因此,在审计教学中特别需要介绍一些经典案例。《审计学:一种整合方法》的突出优点,是在课文中的引言部分,概要地介绍了这些著名的审计案例,免去了授课教师到处搜集案例的痛苦。案例分析法在国外的审计学教学中,是必备的一个环节。实际在组织教学中,应将学生分成几个团队,布置任务,讨论案例,轮流陈述。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应注重其形式的灵活性,授课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否则就会失去其原本的目的。

(三)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实施双语教学

国际审计是在基础审计学之上的中高级审计学,授课对象定位于具备一定审计专业基础和英语基础的专业学生。针对授课对象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可以按学生外语水平分层次实施双语教学。学生的英语基础高低不一,“大一统”的实施双语教学,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取得更好的专业课双语教学效果,应采取小班授课方式,师生充分交流,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给授课教师充裕的备课时间,准备教学素材。授课教师应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教学。在授课时,应针对双语专业教学的特点,先进行“导读”,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审计学本身就需要有较强的会计学功底,学生可能会认为自己的会计学基础比较薄弱,又缺乏仿真环境,易对《国际审计》双语教学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这需要授课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功底以及充分的心理准备,把握学生的思想,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四)加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融合

学生的外语水平是成功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应大力加强学生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融合。大学英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而专业课双语教学则是学生运用所掌握的英语知识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应用阶段。一方面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要为专业课双语教学奠定语言基础,另一方面,专业课双语教学也需承担起“提高学生用外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将英语发展成为第二语言”的重任。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在修订大学外语教学大纲时,应该对基础外语、专业外语和专业课双语教学进行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对培养学生“用外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就所学专业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国际审计双语教学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趋势,是审计专业与国际接轨及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审计学的实质和精髓,培养能够促进资本市场发育及维护公众利益的国际化高层次审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整体构想[EB/OL].http://www.cicpa.org. cn/news/newsaffix/6923_20081020_2.doc/2005-10-20

[2]王军.王军部长助理在英格兰与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年会发表演讲全面阐述对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主张[EB/OL].http://www.cicpa. org.cn/ReadNews.asp? ID=6910&BigClassName =323&SmallClassName=/2008-10-10

[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钟启泉.“双语教学”之我见[J].全球教育展望,2003,(2).

[5]万晓文.试论21世纪我国会计教育应树立的新观念[J].现代会计,2003,(6):48-49.

[6]程玉民,王淑萍.适应素质教育,改革会计教育模式[J].会计之友,2003,(9):10-11.

[7]梁杰,王莉.从会计信息失真看会计教育改革[J].会计之友,2004,(1):20-21.

[8]李若山,刘大贤.审计学:案例与教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9]晋波.会计人才与会计教育[J].会计之友,2004,(12):7-8.

[10]陈汉文.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第9篇:审计风险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课题研讨;信息化环境;审计项目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以课题研讨指导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项目实施

收录日期:2016年3月31日

一、研究背景

实施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是适应审计发展战略的需要,企业信息化发展必然要求审计手段信息化,不掌握信息化的审计手段,企业内部审计必然被时代潮流抛弃,被企业边缘化。当前公司系统是信息化的管理环境,企业各个经营业务模块不再以传统的手工记载,这些使得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证据也随之发生变化。如何使用信息系统快速有效地获取并使用审计信息成为审计发展战略中的必然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工作效率和服务的效果。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存在的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矛盾、审计手段有限、审计成果运用不足等问题,本文以课题研讨为基础,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项目实施新思路。

二、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困境及课题思路

(1)探索项目的新型立项方式,优化审计任务与资源配置,适度解决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的矛盾;(2)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如何运用风险理念和信息技术控制审计质量;(3)探索工程审计新视角,审计内容不仅针对业务本身,更关注系统内部控制等信息化环境;(4)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有效审计手段,改变以往“逮着一个算一个”的审计局限;(5)探索多层面运用审计成果,走出“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审计困境。

三、以课题研讨指导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项目实施具体做法

(一)组合式立项。年初在听取审计需求及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确定的项目计划进行统筹安排,采取实施方式、审计组建、进点安排、选取被审计单位统筹安排的方式进行,以节约审计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如2015年度在确立了“信息化环境下的工程管理在线审计”项目理念的同时,通过分析工程管理各节点存在的风险,根据风险高低、敏感性程度、影响大小,以该项目为中心点,同时确立了“合同管理审计”、“工程外包情况调查”、“招投标管理情况审计”、“工程委外质量调查”、“工程拆旧物资管理情况审计”,与信息化环境下的工程管理在线审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项目统筹计划、统筹实施,达到实施一个项目出具多份报告,多个项目实施组成一个整体报告的效益最大化目标。

(二)审计具体业务同时关注信息化内控。信息化系统实施后,因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原有的内部控制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新的内部控制将固化在信息系统应用程序中。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内容在关注常规的工程、营销、财务、人资具体业务时,需额外关注系统内部控制情况。如,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工程管理在线审计过程中,发现工程物资串料情况,审计分析发现,ERP虽然设置了退库流程,但系统并不知道工程物资现场实际使用情况,也就无法对应退库多少进行控制,即系统对工程退库控制能力不足。而如果企业过分依赖ERP系统,线外对工程物资退库管理无要求、无考核、无检查、无人理会,存在内控漏洞。

(三)方法控制审计质量

1、检索字典推进标准化。收集法规制度、审计方案、审计案例等形成检索字典,检索字典包括数十个系统内常规的审计项目方案、两千多个不同层面的法规制度以及近年来公司自主编写的40余篇典型审计案例库和网省公司的优秀案例。审计实施过程中进行索引查询,统一了审计标准,明确了审计依据,提高了审计公允性和科学性。

2、风险库提高针对性。对近几年公司系统在工程、营销等相关领域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多次讨论后,形成了审计风险库,涵盖多种管理领域各个关键环节中易发的风险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风险库指导审计实践,提高了审计针对性和审计效率。

(四)着力运用信息化手段

1、远程在线。在信息化环境下,可以通过远程采集数据,直接发现问题进行定性,不需要到现场的远程在线审计方式。审计数据采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ERP业务审计系统、ERP业务系统、财务管控系统、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如,在工程审计过程中,查看项目预算下达及实施情况,通过导出项目预算下达文件,再进入EP系统查找当时录入的预算,将两者进行比对,发现人为调增预算,而使得系统的预算控制作用未发生。

2、数据分析。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各类系统中都储存了海量数据,审计面临如何快速有效筛选、定位所需要的数据问题。滁州公司通过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数据分析手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如,在工程审计过程中发现某工程概算604万元,实际结算549万元,通过EP系统导出该工程设备费、安装费及其他费用,对比发现在设备购置费与其他费用均下降的情况下,建安费用反而上升,发现该工程概算编制错误的问题。

3、建立模型。针对系统在线审计的局限性,滁州公司探索利用查询获取的数据通过构建审计模型,达到实现审计思路和审计目标的目的。如,可以通过两个时期资产相减来得到资产报废清单,因此以主资产号(因为每一个资产都有唯一的主资产号)为主数据,构建资产报废审计模型,与技改工程进行对比,从而发现拆旧物资未及时报废的问题。

(五)多层面运用审计成果。审计成果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结晶,其运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审计监督和服务的价值所在。通过领导层、业务层、监察部、被审计单位多层面运用审计成果,形成审计资源在公司系统内部的共享,最大程度地利用审计成果。

1、领导层面。明确将审计报告及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报告范围,针对审计项目中发现的性质较为严重的审计事项,以审计要情向公司主要领导直接呈报。

2、业务部门层面。改变以往仅由被审计单位自行整改模式,形成公司本部业务部门对口专业督导,针对被审计单位出现的共性问题,从公司层面开始规范,统一格式下发,整体规范。

3、监察部门层面。发挥监审联合力,将审计出的重大问题直接交至监察部门,由监察部门再次深入调查问题出现的原因。

4、被审计单位层面。被审计单位负责具体整改事宜,一方面是被审计单位严格根据整改要求,不折不扣完成整改;另一方面是其他单位对照自查,并整改到位。

四、取得的成效

(一)课题研讨指导审计项目实施,开辟了新的审计领域,探索了新的审计方法。课题研讨指导审计项目实施开辟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新的审计领域。由以往只关注业务本身,拓展为关注业务管理载体――系统控制;另一方面,探索了新的审计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建立模型等方法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人员面临海量数据的审计思维方式,为审计人员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二)课题研讨指导审计项目实施,优化审计任务与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课题研讨指导审计项目实施,通过新型立项方式,统筹优化审计任务与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在项目具体实施中,熟悉了信息系统的相关应用,提升了信息化应用的水平;在项目的组织与实施中,利用系统远程在线时时掌握信息的特点,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林.ERP系统中财务内部控制问题探索[J].国家电网,2010.9.

[2]刘汝焯等.审计分析模型算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