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

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精选(九篇)

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

第1篇: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

【关键词】 临终关怀;善终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老龄化国家。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人口中几乎14%将是老年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数量增长迅猛,老龄化高峰将于2030年前后来到并将持续20余年[1]。临终病人数目日益增多,呼唤着临终关怀。中国是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背景的国家,临终关怀很大程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保守、负性观念的影响,束缚了临终关怀的发展。进行临终关怀的“善终”教育,转变人们的观念,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1 临终关怀与善终

临终关怀一词源于中世纪,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终末护理、安息护理等。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指由社会各层次(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人员)组成的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料。

善终:把事情的最后阶段工作做完做好,指好的结果,好的结局;亦指人正常的死亡,老死,而不是死于祸患,死于刑戮或意外的灾祸。引申为无痛苦、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善终服务(Hospice),指为垂死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顾。

2 死亡观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积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2],甚至不可在言语中对死亡有所提及,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因此听吉利语、说吉利话也就顺理成章。而西方文化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由耶稣之死来升华对“天堂”、永生的信念,他们认为死亡就是昄依天父(returning to the heavenly father in peace)。他们这种对死亡的看法比中国人传统的看法积极。中国人对死亡的讳莫如深,使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面对死亡较多表现出的是恐惧,而非面对现实的接受。

如何在中国这个有着独特文化背景的国家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善终教育应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当务之急。杨晶等人对北京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医护人员436名进行死亡观的调查显示,在家中能“很公开”地谈论死亡情况的仅占37%[3],多数人认为晦气、不吉利。因而,对医护人员进行死亡教育是迫切需要的,医护人员正确的死亡观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基础,护士对临终关怀的认识限制了临终关怀的发展。随着老龄人口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病人最后的家是医院的病房。最后接触的人是护士[4]。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对死亡率的统计,有超过一半的临终病人会在医院度过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5]。病人的临终阶段实际上是以医疗为主的治疗转向以护理为主的照护。临终护理体现着新的生命理念,善终照顾的是人,而不是病,它突出质量,而不是寿命[6]。

3 善终教育

3.1 护士教育 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救命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是否就意味着义无反顾的拒绝死亡呢?完整的生命过程应该包括死亡过程,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完整的尊重生命应包括尊重死亡。可见,发展临终关怀,对护士传统的思维定势有一个强大的冲击。需要我们彻底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接受死亡,面对死亡;还可帮助医护人员认识到临终关怀是对生命性质和死亡意义系统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专业服务。树立起正确的临终关怀观,主动给予临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满意地到达生命的终点。

有人做过本科护生死亡观、死亡照护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不同年级的护生死亡认识态度及照护意向存在着差异[7]。研究中发现大三护生对死亡的态度最为客观积极,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学生们刚刚学习过死亡伦理课程,对死亡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可见,死亡教育对临终照护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教育的内容包括临终护理的目的、特点、对护士素质的要求;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特点,病人各种躯体症状的护理等,知识涉及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宗教、护理学、营养学等学科。有研究发现:采用自编教材对全科护士进行临终护理知识培训及考核。一年的回访结果,社会反响良好,临终患者家属问卷满意度由过去52%提高到97%[8]。

3.2 病人教育 善终教育就临终病人而言,首先要增强临终病人追求幸福的意识。临终病人最容易丧失生存的意义和追求幸福的勇气,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负性心理表现。帮助临终病人克服这些心理困扰,寻求生命意义,提高其临终期的生命品质,才能有尊严的死去[9]。

幸福通常是一种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这种生活能给人一种称心如意的感觉。常人对于幸福的追求偏重于物质方面,而临终病人对于幸福的追求更偏重于精神方面,例如:疼痛得到缓解是一种幸福;得到医护人员和社会的关注与尊重是一种幸福;临死之前完成心愿是一种幸福;能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也是一种幸福。因此,护理上应注意多陪伴,多关注,引导临终病人多回忆人生中美好的记忆,帮助了却其未了心愿等。

有人调查分析恶性肿瘤病人对临终关怀认识及需求结果显示[10]:得知病情真相后,73.1%表现出消极的心理反应;当谈到死亡时23.1%的病人感到恐惧,31.7%的病人表现为悲伤,15.3%的病人认为解脱,29.8%的病人表示能自然面对。因此,教育病人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内容与方式:对于恐惧型病人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通过语言文字图像,采用语言开导法或释疑解惑法[11],解除病人因为对死亡的无知引起的恐惧;针对悲伤期的病人难沟通的特点,护士应注意多满足病人的非语言行为需求,将其注意力转移到与大自然的融合,宁神静志。鼓励病人做喜欢的事情,和病人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从中获得满足的体验;对于解脱型,护士不能放弃心理关注,教育病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所以不要放弃自己,“夕阳无限好,不怕近黄昏”,死亡是庄重的、无遗憾的。重视“死亡意识”和“意义感”[12]在这一期病人的应用;对于平静面对型的病人应充分尊重,适当肯定,采用顺情从欲法,顺从病人意志和情绪,尊重病人的一切合理的安排[11]。

3.3 家属教育 护士应指导临终病人家属参与护理工作:除了为病人提供精心的护理外,亦应重视其家属的作用。家属对临终病人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性格最了解。在临终病人的内心深处,家属的关心和照顾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13]。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亲人,面对即将离开的亲人,临终病人家属的内心是极度压抑的。在护理临终病人过程中,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往往打乱原本的生活秩序与工作秩序。护士应充分理解和同情临终病人家属,鼓励其表达心中的压抑,选择适当的行为方式排解负性情绪,可采用家属座谈会的教育方式指导病人家属之间互相安抚、支持、交流,安排好工作与生活,缓解压力;其次,护理人员应向临终病人介绍患者的病情和发展过程,可能出现的变化,让家属充分了解治疗、护理过程和效果,并让其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教导家属简单的护理技术,让家属参与基础护理,如:喂饭、翻身、擦浴、按摩等。使其在照料亲人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慰藉,同时让患者感受到亲人的关怀。这样可以让病人与亲人一起度过临终的美好时光,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彼此心理健康[8]。

临终病人备受煎熬,陪伴探视人员多,往往很难遵守医院的探视等各项制度。为此,临终病人的病房以小单间为宜,根据病人的性格、喜欢布置病室,可摆放绿色植物、盆景及自带生活用品;浴室、卫生间齐全,尽量家居化,护士要指导家属尽量给病人以家庭的温暖,满足临终病人安全感的需要。

3.4 社会教育 临终关怀的深层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自我生命之安顿、社会道德建设之促进以及国家福利事业之启示这三个维度[14]。临终关怀是一种“全人”、“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关怀,需要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及社会人士的积极参与。家人无声的陪伴,朋友的一句贴心问候,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都是在对临终病人实施关怀,都是在帮助临终者获得“幸福”[9]。

对于临终护理,整个医疗保健系统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积极的善终大环境。这势必影响本来数量就不多的从事临终护理事业人员的士气,削弱我们发展临终护理的观念力量,起了一个消极涣散的不良作用[15]。发展有利于临终关怀的善终大环境,仅仅靠医生、护士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系统人员的共同努力。

有研究显示,在临终关怀知识来源方面,大部分来自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说明大众媒体在临终关怀科普教育中影响较大[10],应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临终关怀知识和开展国民的死亡教育。使大部分临终病人能较快接受现实,减少心理痛苦,战胜自我,当死亡不可避免时能泰然处之。

美国自1960年起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实施死亡教育,英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目前也在进行相应研究,并在其大、中、小学开设了临终关怀及死亡教育课程[16]。但是我国对死亡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多人对死亡教育不理解、不认可,处于边探索边实践阶段。

临终关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慢性病人数的增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以及对有尊严死亡的愿望越加强烈[17],社会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一项有待深入拓展的金色黄昏事业,临终关怀是我国21世纪健康发展的大趋势,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关键是形成正确的死亡观,而教育则是形成观念的重要途径。要想帮助临终病人“善终”,达到人生“幸福”,家庭和谐,社会文明。临终关怀知识的普及是基础,只有将知识进行广泛而有效的宣传,才能使大多数人真正了解这项事业,才能将临终关怀的初衷实现于病患者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Gunten CF.Financing palliative care.Clinics in Geriatric Medicine,2004,20(4).

[2] 靳风林,郭清秀.传统文化中等死亡归属理论与临终关怀学.中国医学伦理学,1996(6).

[3] 杨晶,张金环,刘玉春,等.医护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1998(10).

[4] 冯国琴,谢华琴.癌症晚期病人的临终护理[J].全科护理,2009,7(9B).

[5] 牛洪艳,王培席,周新明,等.从利物浦护理路径看我国临终护理的发展方向.护理研究,2011(2).

[6] 张鹏.临终关怀的伦理困境及重构[J].求索,2007(11).

[7] 加那克斯·乌述尔,侯晓静.护理本科学生死亡观及其照护意向的现场调查.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10).

[8] 李桂馨,康筱玲,高彦滨,等.临终护理知识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临床肺科杂志,2008(10).

[9] 刘锦秀.临终关怀与幸福悖论.医学与社会,2009(1).

[10] 赵锦秀,赵秀梅,罗羽.恶性肿瘤病人对临终关怀认识及需求的调查分析.西南国防医药,2009(1).

[11] 罗珊,王芳,徐静静,等.中西医结合应对临终患者的心理.中医临床研究,2010(22).

[12] 刘超,郭永玉.死亡意识、意义感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J].心理研究,2010(1).

[13] 王云.60例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探讨与分析.吉林医学,2011(8).

[14] 迟西琴.从以人为本看临终关怀的当代价值.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

[15] 丁焱.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中华护理杂志,2000(10).

第2篇: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

【关键词】 家庭临终护理;癌症患者;临终生命质量

我国已迈入老年型社会,疾病谱、死亡谱及人口构成正发生改变[1]。老年病人越来越多,临终患者也跟着不断增加。癌症临终患者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此而来的临终关怀医院、临终关怀组织应运而生。家庭病床就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关怀形式之一,而家庭临终护理是目前我国临终患者医疗护理的主要形式[2],目的都是为了使临终患者无痛苦地安详地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1 临床资料

对本院2007—2009年期间的50例预计寿命不超过2~3个月的癌症临终患者,实行家庭临终护理。其中胃癌15例,肺癌23例,恶性卵巢2例,肠道肿瘤7例,肝癌3例,年龄在45~70岁之间。根据患者及家属要求,设立家庭病床,并与患者或家属签订医患协议,50例患者都已过世,5例死前有痛苦表情,其他都走得安详,无医疗纠纷发生。

2 临终概念

临终是指由于疾病末期或意外事故造成人体主要器官生理功能衰竭,不能用现有的医疗技术治愈,死亡即将发生的过程。目前世界上不同国家对临终时期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我国将能存活6个月内的病人视为临终病人。而临终关怀就是帮助临终患者安详地、舒适地、有尊严地走到生命的终点。同时为临终者的家属提供心理、社会及精神上的支持,以使他们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和适应。

3 家庭临终护理

3.1 家庭临终护理是目前我国临终病人医疗护理的主要形式 21世纪是一个老龄化世纪,老年人口急剧增加,老年慢性退行性疾病、慢性病就会增加,疾病谱发生改变,癌症患者越来越多。昂贵的医药费使一些人对医院望而却步。他们需要基层的卫生保健服务。21世纪的护理工作不再是单一、被动地执行医嘱,而转化为关心工作,关心病人的整体护理。患者不但要获得满意的诊疗,而且还有精神上、心理上的舒适、安慰。治疗上的参与、选择和多元的服务需求,而家庭个性化护理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手段和方式。

3.2 实行适度治疗原则使癌症临终患者生理上舒适 临终患者的基本需求是保存生命、解除痛苦、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使患者生理上舒适。如对癌性疼痛患者,主管医生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采用三阶段止痛法。社区护士教会患者及其家属评估疼痛程度的方法。详细记录止痛药药名、剂量、止痛效果。掌握疼痛规律,达到个体化用药。在疼痛即将出现前服药,确保患者舒适。另外,社区护士还可以指导家属给患者冷敷、热敷、按摩等物理方法止痛。还可以让病人听轻音乐,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转移注意力,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如对频繁呕吐的病人进食前就给予止吐药,如枢丹等。既保证了患者进食,增加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又使患者舒适。对长期卧床、消瘦患者给予放置气垫床,同时指导家属翻身、拍背、口腔护理。预防压疮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对呼吸困难的病人给予家庭氧疗,鼓励有效去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不思饮食的临终患者给予适度的静脉营养。社区护士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生理的需要。

3.3 为癌症临终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临终病人一般都想自己的最后阶段在家中度过。家庭临终护理可以使临终患者与家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其家人也可以在临终关怀护士的帮助下,共同承担起照顾病人的义务和责任。使病人在充满爱心、安静、安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提高生存质量。减少患者内心的不安、消除孤独,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感。针对临终患者五期的心理特点,社区护士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指导。否认期:与患者沟通,既不要戳穿患者的防卫,也不要对患者撒谎,应了解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程度,理解患者当时的心情。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以维持临终患者适度的希望,缓解其心灵的创伤。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面对现实。愤怒期:对患者是有益的。不应把患者的攻击看做是针对某个人并予以反击。对于患者不礼貌行为应保持忍让和克制,同时也应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共同给予患者关爱、宽容和理解。使其能发泄愤怒、宣泄情感。协议期:对患者是有益的。抓紧时机,主动关心患者,使其配合治疗。以减轻痛苦控制症状。抑郁期:抑郁的悲伤对临终患者而言是正常的。社区护士允许患者用认为适当的方法表达悲伤,尽量安抚和帮助他们。建议家属陪伴在其周围,让患者有更多的时间和亲人在一起。积极帮助患者完成他们未尽事宜。接受期:应让患者宁静安详地告别人世,不应过多打扰患者,不要勉强与其交谈,但要保持适度的陪伴和支持。应尊重临终患者的信仰,保证患者临终前生活质量。

3.4 有利于维护临终者的生命尊严 家庭这个特定的环境,使病人的隐私得到保护。没有了同室病友的打扰,没有了医院里的各种不良刺激,也没有了怕抢救无效客死医院的顾虑。使患者的尊严受到保护。在医院里医务人员为了实行人道主义精神或其他社会原因,对较多的临终患者死亡之前均进行了抢救。接受侵入性治疗,使患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不是在充满了恐惧、痛苦和无奈中度过,而是舒适、平静中度过。

3.5 可以安抚子女,解决老人家庭照顾困难 在家中,家庭成员可以利用社会上的一切资源协助照顾老人,减轻他们的压力。家庭临终护理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他们家属和子女的需要,特别是一些低收入家庭。它可以让老人走得安详,让病人家属摆脱沉重的医疗负担同时,也安慰了他们的亲属子女,也不至于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

3.6 为临终患者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居丧照护 家庭临终护理服务可以减轻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压力,维护他们的健康,尽快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总之,家庭临终护理既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压力,又节约卫生资源,减少了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第3篇: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

关键词:临终关怀医院;新模式;人性化;精神寄托

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status of china hospice buildings,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new trend of china hospice buildings from planning,architecture,spiritual and other aspects.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hospice buildings,and providing reference to the designer who design such buildings.

Keywords:hospice hospital;new model;humanized;spiritual bailment

中图分类号:TU246.2;TU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055-02

临终关怀一词源于英文hospice,是指专门收容不治之症患者的场所。也有的国外专家将临终关怀表述为:“end of life care”。 临终关怀又称姑息医学,是为目前无治愈希望的患者,提供以镇痛、控制症状、减轻精神心理创伤为宗旨,帮助病人、亲人和朋友正确面对死亡、缓解不适症状为主要手段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对节约卫生经费, 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快和“空巢现象”日趋严重,家庭结构呈现出的小型化、核心化趋势,独生子女由于工作繁忙无法承担父母的临终料理,这将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那就是临终关怀护理。而进行临终关怀护理的场所就是关怀医疗类建筑。

1中国关怀医疗类建筑的现状

现在我国专门针对临终关怀类建筑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我国现阶段临终关怀类建筑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1我国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大,而临终关怀医院数量很少。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慢性疾病、恶性肿瘤病人的不断增多,很多老年人在临终末期需要他人照顾。然而,普通人缺乏专业护理技能导致家庭护理困难,“空巢现象”使子女们在忙碌的工作中无法腾出大量的时间精心照料老人的生活,大多数综合医院也通常因为经济效益问题都会拒收没有治疗价值的病人,这些都造成了现阶段临终关怀事业需求量大的现状。

1.2我国临终关怀类建筑缺少应有整体规划与布局设计。我国即使在临终关怀医院较为集中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也不仅数量小,且分布不均匀,选址不佳,缺少应有医疗部署与规划,导致整体布局设计的缺失。

1.3我国临终关怀类建筑设施简陋,很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建筑设计,有的医院只有几间诊室,规模普遍都较小,或者只能采用上门服务的方式进行临终关怀,有些是对一些旧建筑进行改造,缺乏相应的建设制度与规范,很难评估现有的建筑坏境是否符合病人以及医护人员使用的要求。

2关怀医疗类建筑规划层面建设

现阶段我国临终关怀的建筑类型主要有:1)独立的关怀医院;2)以社区医疗机构为依托附属的关怀病房;3)以综合医院为依托的附属的关怀护理单元。

以上海为例,2007年上海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的调查,了解老年人对护理服务的需要,及其对临终关怀服务的意向(表1)。调查表明,无论中心城区还是郊区,为了增强其归属感,亲切感,希望就近医疗提供护理服务的比例均最高,以70岁以上老人尤为明显。同时该调查也表明,在老年人中,存在着很大的潜在护理需求。从现阶段来看,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主要还是由家属提供护理照料,即使作为家庭病床和上门出诊的老年人,其主要护理任务仍是由家属或者保姆完成,给老年人的家属造成了很大的生活负担。

在这种大背景下,笔者认为全社会应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单位的临终关怀医疗设施,并配合独立关怀医院,是较为合理的。其原因有三:

2.1传统的家庭护理模式正在改变,“空巢现象”使得护理工作从家庭不断转向社会,对病人和家属来说,就医的就近心理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临终关怀病房变得自然,这样能平衡病人和家属有病不医,有悖孝道的心理,另外去综合性大医院费用太高,经济上不能承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常床位使用率低,住院相对容易,而且医护人员及医疗环境都相对熟悉,照顾方便,收费较低,占有明显的优势。

2.2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临终关怀病人多不需要积极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条件完全有能力处治,由于受医疗资源匮乏影响,社区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周转率较低,经济效益较差,若国家为临终关怀服务提供专项经济支持也能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收益。

2.3社区服务网络的形成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临终老人的孤独感让他们陷入困境,而熟悉的居住社区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条件和医疗设施相对较差的护理中心,医护人员可集中管理,时刻监护其变化,同时与临终关怀医院建立密切的联系,把那些不能在本社区服务网络内解决的问题交给临终关怀医院。

而独立临终关怀医院有其特有的管理、医疗、护理模式,在社会临终关怀事业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因为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尚不能满足大量的需求,故可以作为社区临终关怀的补充。使临终病人能安详地度过最后时光是提高公民对医疗卫生服务满意程度的一项有效措施,这也能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临终关怀事业发展得比较好,主要有以社区为代表的上海市临汾社区卫生中心,南汇护理院,以独立的关怀医院为代表的北京松堂关怀医院。

3关怀医疗类建筑的详细设计层面建设

在关怀医院类建筑的规划与功能设计上应着眼于对各种功能空间环境单元的合理组合,因为关怀医疗建筑也与普通建筑一样与社会状况的改变应是同步的,随着人们对生命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与观念的更新,对功能性空间单元的要求也有很高的要求,在设计初期,建筑师应具有前瞻性,应与专业的医院管理者在观念上保持一致,从而使规划设计思路更贴切临终医疗建筑的实际要求。

在室内外空间的设计上,应在各方面考虑人性化设计:

3.1让老人在居住的同时不会感觉到与自己的平日生活习惯有太大的区别,并且要让其感到比过去的生活方式更为方便。在此意义上,建筑师要充分考虑和利用人体工程学、医学工程学、医院管理学和医疗建筑设计原理、老年建筑设计规范、老年心理学、无障碍设计等,对临终关怀类建筑中基本尺度,病房、卫生间、公共楼梯与走道等进行统一设计。

3.2将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相结合考虑。

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共存着人类以外的动物和植物,人类应该是属于大自然的,建筑师在设计这类“生命建筑”的同时,就应该更注重室内外环境的互溶性,不管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能满足老年人体验大自然的需求。

3.3在建筑的外立面处理上与医疗类建筑与居住建筑风格的统一。朴实、简单大方的外观风格就能充分显示医院的特征,另外考虑当地建筑的地域性也可使病人感到亲切、舒适温暖,这样能增强病人面对绝症和死亡的信心和勇气。

3.4为护理工作者与病人家属考虑设计。

事实上,临终关怀建筑的服务人群有三类:患者、医护工作者和病人家属,我们在设计中往往注重考虑患者的需求,而忽略了家属和医护工作者的需求。因为每天面临着生命与死亡的沉重话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医护工作者失落的情绪有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从而影响病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筑师需为医护工作者考虑情绪舒缓的场所;另外对于远道而来的病人家属休息、家属之间对于老人后事的商议等活动也应尽量避免与病房相连,以免影响病人的情绪。

4关怀医疗类建筑的精神层面建设

不管在国内还是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都有自己的信仰与专门的精神寄托。我们不可忽视信仰对于生命重要的意义,建筑师可以在建筑环境中考虑一些精神寄托的场所,这样在精神上可以使患者找到一种慰藉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从而缓解病情。

5结语

临终预示着生命即将结束,但临终并不等于死亡,它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提高生命质量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临终关怀类设施的建设既需要广大建筑师的重视与研究,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崔以泰.中国临终关怀研究.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俞志新.关于“空巢”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杭州科技,2002;(3 ).

第4篇: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

【关键词】 老龄化;临终关怀

【中国分类号】 R4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93-01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to develop hospice-care under the realistic conditions of a low economic level, lack of professionals in hospice-care,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The purpose of palliative care is to improve dying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strengthening support from government can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ce project in our country.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二十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于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已跨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让临终前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减轻肉体上的痛苦,平静的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而我国81%的临终患者为60岁以上的老人[1],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是癌症、心脏病、脑血管病等。帮助老年患者实现"活得好"又要"死得好"的愿望,临终关怀是最好的举措。

1、 临终关怀的意义

临终关怀是由医护人员、社会学者、伦理学者、心理学者、律师、志愿者和宗教人士等共同参与和完成的,是一个立体化社会服务机构[2]。他们怀着强烈的同情心、深厚的爱心尽其所能为临终者创造舒适、无痛苦、有意义的生活,致力于提高临终者的生命质量。对于一些临终的人来说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费用、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主要途径。

2、 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

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近20年,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很远。目前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99%的老人没有享受到类似的社会关怀[3]。由于我国从事心理、伦理、社会学工作者较少,宗教人士参与社会活动很少,还不能有效建立起全面的临终关怀。有资料表明,25.78%的护士不愿意参加该项工作[4]。目前临床上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经过相应培训,对临终病人仍采取以治疗为主的服务方式,不考虑老年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医疗费用过高和医疗资源的浪费[5]。医学技术进步的本意应该是提高生命质量,而不是设法机械的延长个体在世的时间,临终关怀正是承认医治对某些濒死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事实,实质上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由于医疗设备的不足及卫生资源的匮乏,目前大多数临终关怀机构要靠医疗收入来维持,这大大阻碍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同时缺乏应有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也是临终关怀理念发展的一大障碍。

3、 建立符合我国特色国情的临终关怀

3.1明确责任主体,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临终关怀是一种体现终极关怀意义的事业,其责任主体应是各级政府,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及相关的法律条文并认真组织实施。政府要进行相应人事制度改革,使社会工作专业和护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临终关怀领域能够获得正式的职业认可。

3.2加强死亡教育,使临终关怀深入人心:临终关怀要大力发展必须要从改变人们的死亡观念入手,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使更多的人彻底更新观念,完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建立正确的生死观。

3.3多渠道扩大和建立临终关怀机构:广泛吸收社会志愿者参与,对他们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和培训,从而基本解决人员紧缺问题。我们还可以参照国外经验考虑根据国情改革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同于呼吁社会团体和个人予以捐助,从而基本解决经费问题,争取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国家也可拨专项经费来支持临终关怀事业,改善现有的机构设施,营造良好的医护环境,使病人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中度过有限的时光。

4、 我国未来临终关怀发展方向设想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水平的限制,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今天, 没有人能够给出中国临终关怀的终极发展模式,但我们可以从中国临终关怀未来的发展策略及其指导思想进行一个大致的设想: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必须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设置专门管理机构,组织协调医疗卫生、人事、财政相关部门,广泛吸收民间团体、慈善机构和志愿者队伍,积极探索以医院、社区、老年公寓、养老院、家庭为载体的多种服务方式,最终建成一个从资金来源、人员招收培训到服务项目和内容城乡一体化的临终关怀模式。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使每个公民活的幸福,死的安详,实现和谐社会应该具有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李义庭,李伟,刘芳等,临终关怀学[M],北京: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2003:17-27

[2] 石大钋,医学中的伦理纷争[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17-27

[3] 茅竞伟,乔丽枝,谁来关怀"临终关怀"[J],世界医学杂志,2005;3:20

第5篇: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

关键词 临终关怀 养老院 服务体系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然过程,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口“老龄化”,人们在追求有质量地开始生命的同时也逐渐关注到了要有尊严地告别生命,这为临终关怀提供了潜在的市场需求。核心家庭模式的增加及家庭经济水平的上升,使需要社会养老的老人越来越多,养老院则是老年人养老的首要选择。但通过调查发现,72%的养老院都重视前期的宣传体验和中期的服务过程控制,而忽视后期临终关怀。针对此现状,本组提出养老院“2+1”服务体系,在前期和中期这“2”方面的基础上,倡导引入并完善后期临终关怀这“1”部分,从而健全养老院服务体系,提高养老院的服务质量。

一、临终关怀定义及发展

临终关怀的主要对象是生存期限有限(6个月或者更少)的人,包括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生理、精神和经济方面的全方位服务,不以治愈疾病、延长生命为目的,而是通过缓解病痛来给患者安慰,提高人生最后一站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

英国在1967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临终关怀院,目前,英国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所有费用由政府承担;澳大利亚有完善的社会公共照料系统及专业的社区团队;美国在1982年就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保险领域,截至2011年,美国年去世人口中有42.14%的人接触过临终关怀。但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据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临终关怀机构有200余家,服务覆盖率仅为12%,而西方发达国家均在80%以上。让每个将死之人获得善终,这是健康者对同伴的一种责任,也应该是整个社会要做出的承诺。

二、天津养老院临终关怀现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天津是继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老龄化城市,综合近年来人口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天津老龄化程度仍在不断加剧,有较大的老年市场。且天津临终关怀事业的起步较早,1988年,天津医学院就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并随即筹建了第一个临终关怀病房,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故本组以天津为例,开展养老院临终关怀调研。

针对天津市内六区及四郊五县有代表性的26家养老院的老人、亲属、护工及志愿者等相关人群,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临终关怀态度、养老院服务满意程度及知识了解度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2015年2~11月,以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情况的了解与数据的收集。本组共发放两套问卷,各400份。第一套对临终关怀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调研,问卷包括10道临终关怀相关基础问题,及10道对临终关怀态度取向问题,调研对象包括养老院院内老人、老人亲属、护工及志愿者,获得有效样本量379份,问卷有效率为94.75%。其中养老院内老年人89份,老人亲属97份,护工95份,志愿者98份。第二套对养老院内老人对临终关怀态度及对养老院满意度调研,获得有效样本量386份,问卷有效率为96.5%。

(一)对临终关怀知识的了解程度

养老院内老人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为34%,老人亲属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为67%,护工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为52%,志愿者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为49%。由以上统计结果可知,相关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普遍偏低,对其概念、内容、护理的基本把握较差,特别是护工及志愿者方面,更应加大对死亡教育的理解,从而实现专业服务。

(二)是否有必要在养老院内引入临终关怀服务

64.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21.87%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13.53%的被调查者持无所谓的态度。由此可证明将临终关怀引入养老院有市场需求。

(三)老年人对待死亡及濒死的态度

91.2%的老年人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63.7%的老年人认为自己面临死亡时会和别人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81.3%的老年人觉得自己得了致命的疾病亲属应该告诉自己,但42.9%的老年人害怕濒死过程中的疼痛。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死亡不再是一个避讳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能以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但对临终关怀实施方面仍需加大力度。

(四)对养老院志愿者的满意度

41.19%的老人反映经常有志愿者来养老院做志愿服务,47.15%的老人反映偶尔有志愿者来养老院做志愿服务,6.99%的老人反映几乎没有志愿者来养老院做志愿服务,4.67%的老人反映从未见过志愿者来养老院做志愿服务。关于对志愿服务的满意度方面,有15.02%的老人认为非常满意,29.01%的老人认为比较满意,20.47%的老人认为一般,35.5%的老人认为仍有进步空间。调查结果显示,志愿者服务的质量与数量不成正比,故在志愿服务方面应做进一步探究,提高服务质量。

(五)养老院环境及设施方面的满意度

32.76%的老人认为非常满意,7.19%的老人认为比较满意,47.95%的老人认为一般,12.1%的老人认为仍需改进。针对养老院服务设施不合理的地方应进行相应的整改,使其更符合老年人及临终老人生理及心理需求。

三、养老院临终关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临终关怀概念普及度不够

通过对天津市各大养老院的调研,笔者得出大多数老年人都能够接受临终关怀这一理念,并对其持以积极态度,但真正能够参与临终关怀教育以及自我评估的情况并不乐观。社会理解程度不够,一是缺乏对死亡的了解,临终传统文化强调孝顺的观念,如果将老人送去临终关怀机构,就会被认为是抛弃老人,推卸责任而受到舆论谴责。二是缺乏对临终关怀的了解。临终关怀是一个舶来品,少有问津,听说过临终关怀的只有寥寥数人。因此,临终关怀在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

(二)护工缺失及专业化程度不高

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使津城养老院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护工缺乏与流失的现象始终制约着养老院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由于临终关怀方面工作者普遍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且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差、风险责任重,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各大养老院特别是民营养老院频频招不到人。现有的临终关怀整体素质整体不高,行业工作者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的临终关怀及死亡教育相关知识,从而造成行业服务标准及内容缺乏统一标准。临终关怀行业也不易于吸引医科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工作环境及性质的考虑使大多高校毕业生将此行业排除在职业规划之外。故目前,服务队伍整体与临终关怀需求严重不匹配。

(三)志愿者服务工作持续性较低

目前,天津市72%的临终关怀志愿者为天津市内各高校大学生。由数据反馈得知,目前临终关怀志愿者的服务数量与质量存在很大差异。大学生群体普遍有着高涨的服务热情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但临终关怀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且人生阅历尚浅,又面对生与死的严肃问题,使得众多大学生在临终关怀服务中仅出现一次,因无法处理自身在面对死亡时的压力和痛苦而选择终止志愿服务,缺乏一个长期稳定的服务过程,而短期的志愿服务并不能从实质上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四)临终病房生活环境较为简陋

临终关怀主张让生命走的温暖,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能够给临终者带来良好的心理暗示,有效提升生命质量。通过对养老院临终老人的走访,得出主动入院老人的比例为50.98%,其中16.87%需要全程护理,62.74%能够生活自理。虽然大多数老年人能够自理,但行动较为缓慢,同时其自理能力也在逐渐下降,故临终关怀的环境质量的提升刻不容缓,大多数养老院并没有设置有关临终关怀的专用房间。同时,医疗设备缺失,饭菜口味单一,多个老人住在简陋装修的病房中,临终患者的基本生活质量不能得到满足,老人的起居环境急需改善。

四、对策探讨

(一)大力宣传临终关怀理念,开展死亡教育

养老院可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对老人开展死亡的普适性教育,促进其树立科学的死亡价值观,使其能客观地面对死亡,有意识地提高生命质量。同时,养老院可以举行一些义卖活动,呼吁社会关注、参与临终关怀,让人民了解到当医学治疗不能拯救生命的时候,减轻临终者的痛苦和恐惧才是最重要的。

(二)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倡导志愿者长期帮扶

养老院及相关养老机构应从多渠道招聘临终关怀服务人员,建立社会合作机制,与高校签订订单式合约,完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对现有服务人员要做好教育与再教育工作,使其在技能、知识、业务及奉献精神方面全面提高。志愿者方面,要倡导其进行临终关怀长期帮扶工作并进行必要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其能更好地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院方也要做好护工及志愿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关心其心理动态,表现出社会对临终关怀服务的尊重和认可,良好的保障服务有利于减少服务人员的流失。

(三)设立养老院临终病房,提升生活起居环境

临终病房环境的建设包括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因为人文环境难以量化,所以常常受到人们的忽略。关于人文环境的构建,养老院院方可以把年轻时有相同经历的老人或有共同话题的老人安排在较近的病房,并倡导其亲戚、朋友主动与老人聊天,从而增加老人的心理安全感。物质环境方面,由于临终老人的感官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等反应度严重下降,并且极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与怀旧感,因此,临终关怀病房应保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房间。老人对光感反应较慢,所以应选择合适的夜灯,且可将房间进行个性化布置,使其充满温馨气氛,令老人处于一个熟悉的空间,增加归属感。

(四)呼吁政府扶持临终事业,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临终关怀服务保障与社会医疗、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措施,对涉及临终关怀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相关部门在卫生部相关制度下,结合临终关怀的特点,制定收治、护理、转院等各项标准及工作规范,解决临终关怀无章可循的现实问题。政府可通过提取福彩公益金、争取慈善资金、鼓励社会资助等方式,筹集设立专项资金,对于公立医院的临终关怀病床给予合理的开办经费以及收治病人的资金补贴,保障临终关怀机构的正常运营。

五、结语

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受到尊重,临终关怀的目的,是通过医学和心理上的关怀,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呵护生命的最后环节。将“2+1”服务体系引入养老院,实现养老院对院内老人晚年生活的全程负责,减轻即将离世老人心灵及躯体痛苦。

希望本文能够对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养老院临终关怀体系的建设有所帮助,也希望为提升养老院内老人晚年生活的质量作出贡献。因为笔者能力和时间的有限,仅从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和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但是,笔者还将持续关注养老院临终关怀相关问题的发展,为更好地建设养老院临终关怀体系和解决老龄化的社会问题不断努力!

(作者单位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10058185。]

参考文献

[1] 白旭晶.北京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1,51(36):1-6.

[2] 陈春燕.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护理管理杂志,2005,5(2): 26-28.

[3] 吴茜.临终关怀需求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4):1291-1293.

[4] 刘素群.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实践应用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9.

[5] 章然.美国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启示[J].杭州: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5:47-50.

[6] 王星明.西方主要国家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4,35(1A):40-42.

[7] 黄莉.养老院老年病患者临终关怀服务的研究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2): 80-81.

第6篇: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

[关键词] 老年; 照护; 体系

[中图分类号] R19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43-01

中国随着世界进入老年化的脚步于2000年也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期望寿命也在不断增加,怎样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求国家和社会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老人全程照护体系”,才能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人全程照护体系应包括以下五大方面内容:

1 社区和家庭

社区和家庭是老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关系着老人的生活质量。一个安全、和谐、优美环境、富有文化内涵的社区,一个和睦、孝顺、互敬互爱的家庭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起着积极作用。政府必须加强社会职能转变,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

2 老年医疗

老年人身体的各项功能逐渐退化,行动不便,经常是一患多病。给老年人提供的医疗服务一定是在无障碍化的环境里,简化各种就诊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务,改变现在的单学科诊疗模式,由多学科医疗团队共同为老人拟定诊疗计划的综合医疗服务。也就是就诊环境“无障碍”、就诊流程“一站式”、诊疗模式“多学科”,这是老年医疗服务的基本特征。而目前我国医院的就诊模式、就诊流程和就诊环境都不适应老年人就诊,所以必须加强现有医院的转建工作。

3 老年康复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功能也逐渐减退,特别是因各种疾病引起的功能残疾,给老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甚至威胁老人生命。目前因脑出血、脑血栓等引起的肢体瘫痪或慢性运动功能障碍不但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更主要的是击垮了老人生存的信心。因此大力发展老年康复事业,由专业的康复医师为其设计康复计划并提供康复指导,使老人病而不残,残而不废,对老人重塑生活信心,回归社会和家庭至关重要。

4 长期护理

一些慢性疾病或长期带管又没有康复希望的患者,主要以护理服务为主,长期住在医院浪费国家医疗资源,但又不能回归家庭。老人因病除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外,还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服务。这些老人需要住护理院,除对他们进行生活照料外,还要由护理专业人员为其提供长期护理照护。这就需要建立护理院,为他们提供长期的护理服务。

5 临终关怀

第7篇: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

关键词:加拿大;人口老龄化;老年护理;职业教育;透视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前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总理强调指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由此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极为重视,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借鉴国际经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不失为一种有效路径,加拿大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之一,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特别是老年护理教育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一、加拿大人口老龄化及福利保障状况

2011年加拿大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近500万,占14.8%,安大略省(Ontario)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有1878325人,占总人口的14.6%[1]。根据加拿大统计局2012年2月的人口调查报告,加拿大现有人口总数为3350万,三分之二的人口增长主要是移民带来的。同时,加拿大在未来将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报告显示,“随着出生于婴儿潮时期的人口平均年龄逐渐接近65岁,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将在2011年至2031年间增长”[2]。加拿大属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每1000人约有9张病床,每500人有1名医生。加拿大实行的是高福利政策,社会保障体系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工伤保险以及社会救助等多项内容。加拿大养老保险制度确立的目标就是要让每个人退休后还能保证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即退休后收入应达到退休前收入的70%。在加拿大,通常老年人不愿意被称为老年人,应该称其为年龄长的成年人。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加拿大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设计到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都十分细微和周全。老年保健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医疗、社区照护、居家护理、人口、文化、社会需求、社会参与度等各个方面。目前,安省老年保健策略有5个原则,即ACCESS(介入)、EQUITY(公平)、CHOICE(选择)、VALUE(提前预防)、QUALITY(质量)。

二、加拿大老年护理教育的透视

透视加拿大的老年护理教育,其基本特征就在于:各方面的安排充分彰显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了实现其培养实用性和适用性人才的原则,很多大学,如圣力嘉应用技术与艺术学院(SenecaCollegeofAppliedArtsandTechnology)、康尼斯托加学院(ConestogaCollege)和亚岗昆学院(AlgonquinCollege)等学校在老年护理教育中,充分考虑学生、教师、学校、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学分认定、价值观要求、学业评价、实践实训、文化与护理质量关系等方面设计。

(一)思路清晰的护理课程与学分设计

加拿大护理学院大专课程设置重点体现人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医院、社区和家庭为基础,强调各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注重培养评判性思维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大专护理课程由加拿大护理学校联合会(CAUSN)为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制订标准,并且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其课程进行鉴定。同时,还鼓励学校创新发展自己的特色课程。加拿大护理大专课程均采用学分制,学生每学年必须完成相应的学分。课程安排基本为:第一学期是基础课,学分为15学分,安排6门课程,分别是《护理基础》《护理知识概论》《解剖与生理1》《心理学导论》《人文学科》《健康的基础知识》;第二学期开始向专业课程过渡,开设的6门课程分别为:《老年医学与孕产妇护理》《儿科护理》《健康评估》《解剖学和生理学2》《人文学科》《发展心理学》。本学期每周除了健康评估在实验室有2个学时外,每周必须临床见习10个学时,而且必须去养老院、医院等当志愿者修够3个学分。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进入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学习阶段。同时,安排每周12个学时的临床见习,在社区或家庭进行志愿者护理服务实践,以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护理实践也设置为不同的课程,并有相应的学分。有的学院(系)甚至在第一学年就安排学生进入实践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促进健康的方法。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进入毕业前为期3个月的实习阶段。

(二)层次分明的护理人才队伍结构和学习阶段划分

加拿大老年护理教育的理念定位就是“以受教育者和护理对象为本”。在加拿大,护理人员一般分为四级,分别是护工、注册护士助理、注册护士、实践(职业)护士,不同等级的人群对于入门要求、学制要求、学习内容、实践要求是有严格区分的。对于护理人员的升级也是非常严格的,特别强调个人的工作能力、科研能力、素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其中,注册护士助理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学生学历层次相对应。加拿大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培训教育,重视学生的合作交流、团队功能、角色与责任、冲突域解决、信任与尊重等方面。在他们看来,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理论学习、实验室学习、临床学习。在每个学习阶段,强调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并指导其实现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录制视频,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三)“以老人、病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培育

加拿大很多高校教师指出:如果我们认为老人是睿智的、精明的,那么我们就能给老人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营养支持和服务。如果社会改变了对老人的认知,那么老人会认为自己更有价值,政府也会为老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在老年护理教育中,各学院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关注和培养以及对学生思想观和世界观的改造。例如,加拿大在学校教育中,非常强调老年护理的重要性,培育学生对他人,特别是对服务对象的关心,在对待护理对象方面,培养学生“以老人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的为老服务的理念。从科学的视角来看,加拿大很多学者认为,对于病人或者老人要分别从人文科学和医疗科学来看,更要倾向于以病人、老人为中心的人文护理发展。以健康为例,健康是一个相对的问题,是一个比较的概念,从医疗科学来看,生病并不意味着不健康,医生就是专家;从人文科学来看,活着就是健康,病人就是专家;以临终关怀教育为例,就临终关怀而言,其目标就是促进健康,让老年人、临终关怀病人有尊严地、快乐地离世。这就需要让每个人理解临终关怀,临终关怀需要关注病人心理、社会需求、和病人尊严等几个方面,也要关注家人丧亲之痛。临终关怀是一种文化信仰问题,应该按照以病人为中心的科学来组织,涉及到包括医生、护士、家人等诸多人群的一个团队。护理人员,特别是注册护理护士,更应该能够把握临终关怀病人的一些特征,根据特征做出全面评估;护士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职业人员而不是普通人,对病人和家人都要关心,要尊重病人的愿望,不能把个人的价值观强加给病人及家属,要注重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给予病人临终关怀,给予家庭成员关爱,要理解病人的精神需求,理解丧礼与伦理。临终关怀是有压力的工作,护士还要学会关爱自己,在临终关怀工作中,病人永远是中心。

(四)注重模拟实训工作的“一体化”设计及实训训练

在加拿大,模拟实训的要求及目标是非常清晰的,模拟实训、模拟环境和模拟设备设施都是一流的。在模拟实训前,教师和学生准备都非常充分,学生也非常自信;模拟教学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提问)来鉴别学生的学习效果。模拟实践教学常用的方法有:高效能实验室、低端实验室、团队协作、角色扮演、案例研究、视频自我评价、交叉团队学习、课程整合模拟学习等。他们通常把知识设计到课程中,模拟前,学生需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如果不掌握一些知识就无法综合、灵活地运用。加拿大通常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拟,实训室每张床头都写了一个情景病人,让学生进行实操,而且承担大量的对外服务教学。加拿大模拟实验室的共同特点在于建造设计的科学性,实训教学实现了实训室实操、监控室控制、观察室讨论分析的三位一体整合设计。模拟实验室与控制室、观察室三位一体地综合运用,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验、改进操作,提升实训效果。在加拿大,一般来说,实训训练包括实验室和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三个阶段。实验室阶段:突出强调仿真模拟训练教学,学生分组操作与讨论,老师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考核。临床见习阶段:从第二学期开始直至毕业,院系通常派一名实践教师负责6名学生的日常管理及考核,临床上有带教的护士,负责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考核。每一位学生必须去社区、医院或者老人院做志愿者服务工作,与病人及老人沟通交流,给予他们生活照料。临床实习阶段:带教护士与实习护士一对一教学,增强实习护士的动手实操能力。

(五)加强文化运用,提升老年护理质量

在加拿大,文化并非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而是强调对老龄化的感觉,强调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个体生存的环境,强调用文化改变生活质量。加拿大很多学者认为,文化可以渗透到老年护理中并以此提升护理质量。他们认为,文化的提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例如,改变对老龄化的认识;长期护理中心并非老年人即将去世的地方,应该视其为享受生活的很有意义的地方;活着并不意味着心跳和呼吸,而应基于个人需要、喜好而生活;在护理方面,要改变那种计划和模板式的机械服务,而以老人为中心,以满足其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并非每个老人都得七点起床八点吃饭,十点起床吃饭也要尊重和理解。文化改变是一个社会性运动,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重新审视价值观与信念,仔细考虑关于老龄化的态度。工作人员所用的语言不是中文或英文,而是与病人、老人交流的语言及沟通艺术。同时,他人态度的改变对工作人员也有很大的影响,被称为员工不如被称为团队中的工作人员来得亲切,这样小小的改变,也许会改善他们的工作细节。此外,还要重新审视护理中心的做法及所有的制度和政策,安全就是从文化改变中来的。文化转变模式需要从制度性转变为社会性。传统认为,制度性就是在医院、在机构,社会性就是在家里。在传统意义上,团队合作就是轮班轮岗,但是在社会模式下,团队成员不是局限于一个地方。老人或病人不愿意住在冷冰冰的机构里,而是愿意住在有邻里的、有气息和生机的地方,因此要通过文化改变,实现新的团队合作,让老人或病人感觉不是来接受护理的,不是住在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中,而是让其感觉像是住在家里由别人为他提供护理。在工作中,工作人员进屋要先敲门,被允许后才能进入,介绍自己,阐述自己想做什么,让病人帮你做、配合你做,鼓励病人进行自我护理。虽然文化改变过于复杂,但做好以上细节就可以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改变就是改变我们不好的习惯,尽管确实不容易,但一定要尝试去做。哪怕只改变一些词语、一些称呼都好。进屋先敲门的做法,会让工作人员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过去老人或病人往往关心提供服务的人是否有经验,是否能胜任,现在更关心服务者服务的细节和态度,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人本主义正能量的精髓所在。总之,加拿大在老年护理教育方面有很多独具匠心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设计以及一些文化、价值理念,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马晓澄.加拿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EB/OL].新华网,/world/2012-05/30/c_112070125.htm.(2012-05-30).

第8篇: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

关键词: 社区护理   老年人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世界人口老化日益明显,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  老年人健康状况

        老人慢性病患率为77.4% ,患病率居前五位的疾病是高血压、白内障、心脏病、关节炎和肝胆疾病,其中患一种及以上对日常生活有影响疾病者占66.8%,年龄越大,所占比例越高。对老人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前五位疾病是痴呆、失明、中风、关节炎和慢性肺部疾病[4]。

        2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和精神问题

        2.1 离退休综合征 离退休综合征指职工在离退休以后出现的适应障碍[5]。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偶尔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做错事;由于情绪的改变而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或不快;易回忆或叙述以往的经历;有的老人因不能客观地评价事物甚至发生偏见;有的老人情绪忧郁,以至引起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过热等。

        2.2 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老年人独守空巢的特点,特别是老人单身家庭。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家庭结构开始向小型化转变,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及工作调动、住房紧张等原因,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调查表明,我国的大多数老人与子女同住,占调查对象的56.4%,独居者为8.39% ,夫妻同住占35.3%,身边无子女老人比例高达32.4%[6]。

        2.3 脑衰弱综合征 脑衰弱综合征的表现有: 疲乏、整日精疲力竭、脑力和体力活动均极易疲劳,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等。

        2.4 焦虑症 焦虑是个体由于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导致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状态。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甚至引起脑卒中,心肌梗塞、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2.5 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情为主要表现。老年人自杀通常都与抑郁障碍有关[7]。抑郁障碍的发生是渐进而隐伏的,早期可表现为神经衰弱的症状,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等。后期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2.6 老年期痴呆 痴呆是以后天获得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精神神经功能多方面障碍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处于痴呆危险的人群数量增加。老年痴呆起病缓慢,病程一般在5-10年。本病仍未有理想的药物,以预防为主。

        3  老年人的社区护理

        3.1 健康状况良好老人的社区护理

        3.1.1 成立老年协会、老人之家或休闲活动中心 由于退休后突然增多了休闲时间

[1] [2] [3] 

,帮助老人培养个人爱好和兴趣,使其能善用退休后的许多时间,丰富退休生活。

        .. 推广义务工作制度 在美国、日本、泰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老人生活中,义务工作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我国,义务工作较少,可以鼓励老人去帮助照顾高龄老人或残疾人。

        . 离退休综合征的社区护理 针对离退休综合征的老年人的特点,社会要给予离退休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家庭要关心和尊重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权益,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与社会义务工作,做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儿孙分忧解愁,使家庭和睦。

 . 空巢综合征老人的社区护理 由于单身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最易患空巢综合征。无论社会,还是家庭都应该多关心单身老人。作为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一起生活或经常回家探视。鼓励老人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那里结识多些朋友。

        . 脑衰弱综合征老人的社区护理 认真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关心老年人,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加一些温和的室外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向病人讲解要重视脑衰弱综合征。

        . 焦虑症和抑郁症老年人的社区护理 由于老年人离退休、衰老、孤独及其他原因使老年人产生焦虑和抑郁症。对这部分老人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经常上门与老人谈心,使他们感觉到受尊重与关心。帮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放松。

        . 老年期痴呆的社区护理 对此类老年人加强管理,设立家庭病床,请专人在家看护,负责日常生活护理,安全保障,定时服药,适当活动及肢体锻炼。家庭病床医生进行定期巡诊,或将老人安排到老人护理院进行护理。

          小结

        对老人的服务应做到“善始善终”,对临终老人协助家属送医院抢救,对在家庭病床的临终老人,协助家属做好临终前准备,帮助他们联系救护车辆,尽量满足临终老人的需要,减轻其痛苦。安慰家属,特别是配偶,减轻他们的悲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老化,老人社区护理的开展势在必行。据调查报告,我国的老人社区护理需求占.%,我国的老人社区护理起步迟,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付东波.老年综合健康功能评价及其用途[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 () : -.

        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

        吕探云.社区老人长期护理需要的调查与护理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 () :.

        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

        李继坪.老人健康保健现状与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 , () :.

        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

第9篇: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 临床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111-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且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些因素导致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发病人数正在逐年快速增加[1]。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该种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需要进行终身治疗,这对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笔者所在医院为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对策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龄61~84岁,平均(65.65±4.34)岁;病程1~45年,平均(10.2±2.3)年。患者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消无力等。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由于糖尿病患者要长期进行胰岛素注射,对患者的心理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患者易产生焦躁、绝望等心理[3]。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对其进行安慰和鼓励,对其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进行解答,缓解患者内心紧张、焦躁的情绪,树立其与病魔进行斗争的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1.2.2 饮食护理 保持规律科学的饮食习惯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饮食护理要做到定餐、定量、定时。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血糖、尿糖含量来制定相应的饮食标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饮食结构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并根据患者血糖、尿糖的变化情况对于饮食结构做出适当的调整。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食盐的控制,食盐会增高患者餐后血糖,会增加患者胰腺的负担。

1.2.3 运动指导 运动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该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循环,使肌肉保持弹性,减少对于胰岛素和降糖药的使用剂量,降低患者因服药而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4]。在进行治疗运动之前,护理人员要保证患者的日常饮食和活动具有固定性和规律性,接下来才能继续安排运动项目,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运动量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运动量一开始时不宜过大,要循序渐进,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停止其运动,并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在患者运动过后会大量出汗,要让其及时进行水分的补充。进行运动的时间一般选择在餐后1 h后,该时间段具有较好的降糖效果,患者在进行运动时,一定要有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进行陪同,防止意外的发生。严重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宜进行运动治疗。

1.2.4 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指导 护理人员要要求患者保持口腔清洁,经常进行刷牙,保持皮肤清洁,要做到勤洗澡、勤换内衣,同时患者每日也要进行足部皮肤按摩。护理人员要和患者进行交流,让其了解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1.2.5 出院前指导 由于糖尿病病情变化较快,患者进行治疗的时间较长,许多患者需要进行终身治疗,许多原因都会造成患者病情的加重,所以加强住院指导可以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也是对于患者进行再次教育的一个比较有利的时机。要告诉患者出院以后的日常生活要保持规律性,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进行衣服的增减,尽量做到少抽烟、少喝酒,对于自身日常饮食要做到合理搭配,对于一些过于油腻的食物要尽量少食用,对于食盐的摄入量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日常生活中要进行一些适量的运动,这样能够起到增强心血管功能的作用,但对于运动量要进行控制,不可过于劳累。积极进行防治有关疾病,例如高血压、高血脂等。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服药,并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复查。医院方面要定期做好相应的随访工作,一方面可巩固患者的糖尿病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促进患者进行自身病情的控制。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患者经过有效地护理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血糖出现明显下降,尿液pH值也有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包括60岁以上才出现发病或者60岁以前就已经发病并将病情延续到60岁以后的情况,该类糖尿病与非老年糖尿病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时其具有不少特点。随着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类疾病的发病率出现了快速的增长,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都较高,所以患者一旦得到确诊,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救治[5]。据调查研究发现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对于该类疾病的护理也会对治疗效果造成较大影响[6]。根据以上情况,笔者所在医院对于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护理对策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使得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由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护理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例数较少,护理方法不具有普遍性,还需在以后的相关试验中加以改进和完善,以帮助老年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综上所述,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对病情进行有效的控制,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威.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322-323.

[2]李纳新.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5): 220-221.

[3]吕莉.老年糖尿病合并结核病33例临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274-275.

[4]刘红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4):33-34.

[5]高艳华.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分析及临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