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老年医学护理范文

老年医学护理全文(5篇)

老年医学护理

第1篇:老年医学护理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1年至2012年在我院治疗的60例老年哮喘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20例女性患者,40例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处于60岁至90岁之间,且其平均年龄为(74.8士3.2)岁。在这些患者中,有12例患者因劳累所致,有8例患者因精神因素所致,有3例患者的致病原因为过敏,还剩2例原因不明的患者,这些患者的病程处于5至30年之间。

1.2护理方法

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应当既对其进行基础护理,又对其采用机械通气护理与心理护理的方法,将患者诊治后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记录下来。

2结果

在此研究中观察的6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放弃治疗,剩余的58例患者治疗后均为满意,因此其护理的满意度高达98.2%。

3讨论

在所有的哮喘病患者之中,最为特殊的就是老年哮喘病患者,且其发病原因多为呼吸道感染。由于患者的呼吸道内分泌过多的分泌物,且不能及时将痰液排出体外,也使得气道阻力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老年患者的发病状况会随着外界气温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说,就应当及时对患者利用临床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3.1基础护理

患者的体位能够直接影响其哮喘病的发生。当患者为仰卧姿势的时候,会因气流受阻而导致哮喘病的发生。医护人员应当按照患者出现哮喘时的程度,使患者按照半坐位或者坐位进行调整,这样可以降低患者膈肌,使其体内的消耗量有所降低,从而使其肺活量有所增加,致使其能够调节均匀的呼吸。此外,医护人员应当及时观察患者的病症,严格测量患者的血氧饱和程度、生命体征,当患者呼吸困难或者胸闷时,应当尽快的稳定患者的情绪,再对其进行医疗护理。利用干预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应当选择氧气浓度为25%至40%时,对患者进行吸氧治疗。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的吸氧程度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条件氧气的流量,进而保证患者能够安全输氧。除此之外,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对室内进行通风处理,保证室内环境的干净整洁,避免花粉、粉尘等可能的过敏物质与患者接触。同时,依据所有患者的实际情况,应当指引患者在室外进行锻炼、减少烟酒的吸食量,并使其能够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患者较少冷空气的刺激,能够减低老年患者哮喘病的发病概率。

3.2观察药物不良的反应

当老年患者哮喘病发时,为了减轻患者的病情,应当及时利用肾上腺皮制激素药物对其进行诊治。同时,患者可能会因为使用大量的药物而出现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在对患者治疗时,应当利用超声雾化吸人的方法,进而达到缓解患者哮喘症状,消炎祛痰、湿化气道等目的。为防止患者出现肠胃道的吸入或者出现局部反应,应当在患者进行吸入雾化治疗之后,立刻使其漱口。对于患有骨质疏松、肥胖、糖尿病的患者,应当仔细对其进行观察。为了较少患者对于药物的刺激,最好使其在饭后服用口服药。

3.3心理护理干预

当患者的哮喘病发作时,可能会出现烦躁、恐惧、焦虑等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应当根据老年哮喘病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与之相对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医疗护理工作。主要的护理工作包括:及时与患者交流,使患者的紧张感退却,消除患者的情绪,使患者面对疾病的信心有所加强。除此之外,还要为患者增添家属进行陪护,进而使得患者的紧张情绪有所消除,使其能够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3.4机械通气护理

第2篇:老年医学护理范文

关键词:个体化医疗;老年医学;教学改革;新思路

“个体化医疗”(Personalizedmedicine)指从个人角度,根据遗传和基因组信息与生活环境,并结合临床表现为人类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健康医疗服务[1]。广义的个体化医疗是依据个体差异进行疾病管理,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门定制医疗模式[2],侧重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精神”。狭义的个体化医疗则结合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信息及生活方式,为患者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与治疗药物,其核心内容为遗传学、基因组学、药物遗传学、药物基因组,以及环境[3],侧重于“人类基因组”,是在预防、诊断、治疗和后期康复的全过程中,依据患者的个体特征、需求和偏好设计治疗策略。是广义个体化医疗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发展与延伸。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27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百年人口老龄化的进程[4]。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个体化医疗日趋成为可能并成为老年人群的需求。但因受制于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客观实际,进程相对缓慢,需要循序渐进。

1我国老年人群个体化医疗的发展需求

1.1现代医学发展让老年人群个体化医疗成为可能现代医学正经历由传统标准化医疗向个体化医疗的巨大转变。标准化医疗忽略个体差异,个体化医疗是以患者的大量信息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各方面特点,制定出适合每位患者独特的、最佳的治疗和预防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以取得最佳疗效。因此,美国现代老年医学已从传统亚专科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诊治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医疗,为老年患者提供全面合理的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最大限度地维持和恢复患者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现代医学的变革让我国老年人群个体化医疗成为可能。

1.2人口老龄化增速促进老年人群慢病高发老年患者具有生理功能减退、储备能力下降、功能残缺等特殊的老年问题或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多种慢病并存或多重用药引起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病情易受心理、精神、社会和家庭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老年人口已经突破2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2025年前,将以每年100万人数增加,预计20世纪末,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3%[5-6]。人口老龄化的增速促使老年人群慢病高发,并形成以下特点:未富先老,发展极度不平衡;老年人群寿命延长,失能、半失能与空巢老人的数量增多导致社会养老刚性需求增加;国家养老体系和医疗保障体制尚不健全;部分老年人群期望安度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医疗消费标准增高。

2我国老年人群的个体化医疗现状

现代医学发展对医疗卫生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促进个性化医疗的进步,但全面实施老年人群的个体化医疗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障碍。老年人群数量激增与各方需求之间的矛盾将影响我国老年人群个性化医疗的推进。

2.1老年医学专业开设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老年病专科发展需求高等医学教育对老年医护人员个体化医疗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当前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远不能满足社会老龄化的需求。其中,老年医学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是主要的问题。调查显示,我国222所医学院校中,59所建立了老年医学专业[7],存在部分学校课程设置上有缺陷,专业师资不足,临床教学实习基地缺乏等问题。部分医学院校老年医学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尚无统编的老年医学教材、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在校期间没有开展系统的老年医学理论教育或临床实践:科学学位型研究生课题涉及衰老机制偏少,临床实习匮乏;专业学位型研究生接触临床相对较多,临床工作能力较强,但其科研培养时间短,科研能力相对较差[8]。极少的三级综合型大医院设置老年病专科,开展老年医学教育培训的合格师资和基地缺乏。部分老年人专科医院或护理院正在积极筹建中,专职医护人员相当匮乏。与我国部分医学院校老年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相似,我校老年医学专业挂靠于临床医学专业(老年医学方向):专业设置上缺乏独立性;课程设置仅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上,增设了老年医学(36学时)和老年护理(32学时)两门课程,学生只了解老年病医疗与护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后期临床见习和实习与临床专业完全相同,没有老年专科实习基地,与老年个体化医疗标准相差甚远。

2.2患者和医护人员缺乏对个体化医疗相关内容的深入了解在我国,个体化医疗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个体化医疗尚未编入医学教材,国内一流院校的个别学生通过科研学术活动初步了解个体化医疗,我校作为普通医学院校,临床专业(老年医学方向)的学生在校期间对个体化医疗内容体系了解甚少。广大患者即使存有简单的个体化医护需求,但由于医疗费用和医疗模式的制约,对广义的个体化医疗需求已望而却步,对于基因组学等深层次的个体化医疗知识更是闻所未闻。另外,由于我国目前以传统医疗模式为主,大部分医护人员仍按照传统医疗模式为患者服务,缺乏个体化医疗信息与内容的接触。调查研究显示部分医护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9]。

2.3尚不完善的老年病样本库阻滞了个体化医疗的高质量实施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老年病样本库是按照疾病种类建立,不利于老年疾病机制研究和个体医疗的高质量实施。未来老年医学研究应对衰老起因、老年疾病特征与防治措施进一步探讨[10]。明确发病与衰老的相关机制是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的基础,从分子生物学、基因层面去揭示发病和衰老的原因,尽快实现“从基础到临床”。病变部位的标本对于发病机制研究、诊断性生物标记物筛选、靶向治疗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包含患者血液、尿液、脏器组织及个人家庭情况、心理特点、社会关系等信息的符合老年病和抗衰老研究的规范化样本库,是老年医学的基础,这让高质量的个体化医疗成为可能。通过高质量生物样本与完整的临床信息,分析归纳患者的各项检查与诊断情况,形成一个综合、巨大的数据库,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让患者得到较好的治疗[11],真正实现“基础到临床”。

2.4缺乏制度保障的老年医学职业资格认证限制了老年个体化医疗进程我国目前非常缺乏老年人专科医院或老年护理院,尚无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和许可证设置制度,政策方面亦未出台对患者医疗信息采集的保护措施,这些不利因素都大大限制了老年人个体化医疗的进程。《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医疗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12]。由此看出,国家高度支持老年医学建设,各项制度的落实会逐步推进老年医疗个体化进程。

3我校老年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新思路

3.1我校老年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老年医学(GeriatricMedicine)是预防和治疗与老年相关的疾病,最大限度地维持或恢复患者的功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学科[13]。个体化医疗以个体获得最优质的健康为目的,而不单是治疗疾病,这与现代老年医学教育相吻合。未来老年医学将以老年综合评估、多学科团队协作、中长期照护基地联网为特点。其中,多学科联合工作是老年医学的突出特点,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护理、保健医学、社会医学、老年生物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多学科融为一体,相辅相成,蓬勃发展。另外,在个体化医疗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理应成为老年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内容。显然,目前我校老年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后期临床实践诸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老年医学和个体化医疗发展要求,老年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2我校老年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3.2.1独立设置老年医学专业:教学大纲要求与课程设置对未来医生的培训、考核、医疗水平的评价等有很大影响。老年医学起源于临床医学,专业领域上息息相关,但老年病的发病机制、治疗策略与途径有其独特性,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和服务对象大多与老年人有关。现代医学与老年个体医疗的强劲发展促使老年医学逐渐走向学科交融式发展。因此,我校老年医学理应成为独立的专业设置,并按照现代老年医学和个体化医疗的发展需求,重新设置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和后期实践教学,突出个体化医疗特点,以适应老年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个体化医疗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2.2更新现有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促使老年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未来老年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都需要突出老年特色,除医学与护理知识的学习外,需要开设心理学、社会学、营养学、人文关怀等课程。另外,由于个体化医疗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新见解,分子诊断、大数据等课程也需要列入教学大纲的新要求。另外,新设置的教学大纲,利于现代医学知识的融合、传授,便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整体掌握,模块化教学模式有必要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后期实践教学也应着重老年疾病机制的探讨、诊断与防治,以促进个体化医疗的实施进程。

3.2.3适度加大老年医学专业招生人数:独居或失能老人的增多,“421”家庭或空巢家庭等使得老年人群的医护问题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难题,专业医护人才相当匮乏。未来需要更多专业化的老年医护人员,以满足老年人群晚年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提高需求。因此,我校适度加大老年医学专业招生数量是顺应时展,满足未来老龄化社会和个体化医疗的重要举措。

4结语

第3篇:老年医学护理范文

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和虚拟仿真技术迅猛发展,美国METI(medicaleducationtechnologiesincorporation)公司先后研制出HPS、PediaSim、ECS等智能模拟人,并被应用于临床医学教育,临床模拟教学从此诞生,并成为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1]。挪威Laerdal公司2009年成功研发出高端智能模拟人SimMan,其外形与真人类似,具备呼吸、心跳、血压等基本生理特征,对临床操作能够作出相应反应,且不存在伦理问题和医患纠纷,高端智能模拟人被广泛用于临床实践培训,开启了情景式临床模拟教学新篇章[2-3]。本单位从2016年开始,全力推进模拟训练中心建设,先后打造了自助考核教学管理系统、数字化临床思维培训系统和混合现实训练系统,并开展了大量临床思维和模拟训练、临床抢救医护联合训练、急诊抢救医护联合训练和保健特色技术训练,既创新了教学培训模式,又提升了医务人员应急应变能力,强化了医疗作风养成。

1临床模拟教学背景

1.1临床模拟教学的设计初衷

医学是生命的科学,具有“零容错率”属性,医疗活动事关患者生命健康,在临床操作中少犯一个错误,患者的安全就多一份保障;医学也是实践的科学,需要经过反复操练和通过临床病例积累大量经验,才能不断提升诊疗水平,成长为一名合格医生[4]。如何破解“零容错率”和“实践性”之间的矛盾,培养合格的医生,一直是医学教育者想要破解的难题。高端智能模拟人的出现,很好化解了二者之间的矛盾,既不牺牲患者利益,又起到了实战练兵积累临床经验的效果。临床模拟教学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3点: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临床模拟教学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二是以问题为中心,临床模拟教学会围绕一个临床实际问题,利用高端智能模拟人等教具设置特定的医学场景,受训者依据所学知识,作出初步诊断,并施以相应救治措施,实现解决某个临床问题的教学初衷[5];三是以实践为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是临床模拟教学诞生的内在动力,“做”是临床模拟教学的核心教学思想,同时“做”也是积累临床经验、提升临床操作熟练度必不可少方式,只有在“做中教、做中学”,学生才能有更深的感性认识,才不会纸上谈兵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1.2临床模拟教学的主要方式

临床模拟教学,顾名思义通过模仿和拟定,使特定现实场景在一定程度上重现,让老师和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观,从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

1.2.1实验动物教学用实验动物或动物肢体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如用猪肉进行外科切开缝合训练,用实验小鼠尾巴进行动脉吻合培训,利用家猪等动物进行腔镜训练等。这种模拟方法,优点是手感真实,模拟度高,缺点是涉及伦理问题且费用高昂[6]。

1.2.2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patient,SP)SP,即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患者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患者。这种模拟方法优点是更接近于临床实际,能够准确反映临床症状与体征,且标准化患者能够作为评价者对受训者做出真实客观的评判;缺点是训练“模拟患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人力成本较高[7]。

1.2.3模具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依托于各式教具开展临床技能培训,如利用计算机交互式训练模型开展切割、缝合,利用高端智能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训练等,可见教学模型不一定需要特别复杂,简单到一个橙子都可以,根据教学目的选取合适教具即可。但涉及到复杂性、系统性临床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时,高端智能模拟人是不可缺少的选择,也是我们单位开展老年医学实践技能培训的最主要方式。

2临床模拟教学在老年医学培训中的意义

临床模拟教学在临医学生或医生培养中,具有病种自设、即时可用、情景真实、便于实操、允许出错且无医患纠纷隐患等优点,被许多医学院校广泛应用于临床技能培训[8-9]。除了在医学教育中的通用优点外,临床模拟教学在老年医学教学培养中还具有以下几个特殊优势。

2.1增加临床操作实践机会的良好平台

老年医学科大多为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肿瘤科等内科医生,接诊的患者也都以内科疾病为主,临床技能实践锻炼机会相对较少,不常用的临床操作技能容易生疏。模拟教学为老年医学科医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训练平台,创造了大量的锻炼机会,有助于老年医学科医生不断锻炼和提升临床操作技能。

2.2提升临床医生诊疗水平的客观需求

许多保健医院或社区医院,服务保障对象人群相对固定,医生在日常诊疗过程中遇到的常见病种相对单一,导致老年医学科医生难以快速有效积累临床经验,限制了医生诊疗水平的提升。以高端智能模拟人为代表的模拟教学,能够通过编程设置某种特定病例场景,培养医生对该种疾病的诊疗水平。随着模拟疾病种类的增加,老年医学科医生临床诊疗能力也能够不断得到提升。

2.3确保老年患者医疗安全的现实

需要老年医学科常面对高龄老人患者,伴有多种共病,且身体基础条件差,对临床操作特别是有创操作,要求更精细、更不允许失误,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老年医学科医生更需要拥有精湛的临床操作技术,才能确保基础医疗安全。为此,通过模拟教学来提升老年医学科医生临床诊疗水平十分必要。

3临床模拟教学在本单位的建设应用情况

本中心老年医学和健康医学排名常年高居全国前列,60余年建设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在继承优良育人传统基础上,本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形成了以高端智能模拟人为代表的新型教学培养模式,在老年医学人才培养上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3.1模拟训练中心建设

3.1.1自助考核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高端智能模拟人训练系统的自助预约、自助考核、自动评分、自动建档,受训者可根据评分及录像回放,查找自己操作处置有误之处。软件方面,利用综合管理软件系统为参训人员建立电子训练账户,实现各功能区域训练数据汇总,并与后台管理评分系统实时互联;硬件方面,利用人脸识别、高清相机、互联网计算机等,实现训练考核自主预约、自主实施、在线评分,训练数据生成、精品课程录制和远程教学等功能。

3.1.2数字化临床思维培训系统挑选、制作适用于老年医学人才培养的经典大内科及辅诊教学经典案例与视频学习资料,形成内容丰富、方式灵活的多媒体临床思维培训系统。还可根据学科专业及培训阶段为各级医师定制个性化学习内容,通过交互式临床思维训练和分类分级抽组考试促进学员主动思辨互动并检验学习效果,助力各级医师及培训人员培养临床思维、提高综合诊疗水平。主要具有以下4个功能:案例解析,案例库包括高龄患者经典病例、心电图案例、急诊案例、超声、病理等经典病例解析,每一病例都拥有知识点注释、检查结果分析和专家点评;技能操作视频学习,涵盖了临床执业医师24项基本操作技能标准操作、神经系统学习、内外科基本操作规范视频;临床思维训练考核,将真实病例的问诊、查体、检查、诊断、治疗过程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后台对受训者每一步操作进行量化评分,根据专业方向及职称高低分科分层,评价临床思维病例学习系统学习效果。

3.1.3混合现实训练系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VR)与现实模型匹配结合,进行混合现实(mixedreality,MR)模式教学,最大程度实现多维视角与操作反馈的结合,实现在VR设备立体影像下在模型人上完成经口气管插管、经皮气管切开、胸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腹腔穿刺、心包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实际操作与训练,还可利用VR和MR直观性强、交互性好的特点开展患者术前交流。

3.2教学队伍建设

按照严格进出机制,遴选业务素质好、教学热情高、责任心强的老年医学一线医务人员,组成由指导专家、教学组长、考核教员和考核秘书构成的教学指导组,其年龄、专业结构合理,注重老中青搭配结合、各主要专业覆盖。教学指导组主要负责中心的各项教学培训活动,开展模拟教学中心建设、模拟培训与考核、教学督导检查工作等,还负责向年轻老师传授带教经验和模拟教学技能,确保本单位教学队伍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

3.3临床模拟教学

应用依托教学指导组,利用新建的模拟教学中心,组织对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训练,重点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临床思维和模拟训练。利用临床思维训练软件和智能模拟人训练病例,结合老年多病共患、救治常存在矛盾特点,组织对副高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训练考核。二是临床抢救医护联合训练。围绕临床急危重症和常见问题,重点遴选30项训练项目,每周二下午医务部和护理部联合组织对副高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医护联合救治训练考核。三是急诊抢救医护联合训练。围绕30项训练项目和急救绿色通道项目,节假日前组织对参加急诊值班、听班专业技术人员,重点开展急救基础技能、急诊情景模拟、急救绿色通道及急出诊实战演习等训练。四是保健特色技术训练。根据各科室上报的老年复杂疾病诊疗、疑难重大疾病诊治、老年诊治及护理先进技术、保健关键技术及大数据应用分析等“一招鲜”特色专项技能,依托大学科建设和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平台,组织专业论坛、专家示教、模拟演练。

4老年医学临床模拟教学几点思考

4.1经验启示

从本单位近几年模拟教学实践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收获。一是创新了教学培训模式。不同于书本式、填鸭式教学方式,高端智能模拟人培训考核就像演兵场、磨刀石,教学小组就像“蓝军”,进了考场就像进入了“战场”,在这种实兵对抗情况下,能不能取得胜利,就要看受训者真本事。通过这种培训模式,受训者能够快速弥补技术短板,增强独立处理诊疗的信心和能力。二是提升了应急应变能力。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多、身体底子差,住院患者的病情往往不会按照既定脚本,也不会出现单一病情变化,通常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利用高端智能模拟人开展的模拟教学,具有可编可控可评的先进性能,教学组通常可以临时改变场景、随时变换顺序,并根据培训考核情况现场提问、现场纠正、现场示教,极大锻炼了受训者的应急应变能力。三是促进了医疗作风养成。不同于实际临床带教,某种不常见病例可能隔段时间才能重复见到,而模拟教学能够不断重复,能够实现用同一病例反复锤炼受训者,经过多次实际操作和教员现场纠正,受训者能够将严谨规范的流程与标准深深印刻在脑海中。同时,教学组专家的言传身教,也帮助受训者学习和感受到了良好的教风、学风和严谨的医疗作风。

4.2有待改进之处

第4篇:老年医学护理范文

[关键词]老年友善医院;三甲医院;综合医院

“老年友善医院”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目标,提倡以老年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急老年患者之所急,想老年患者之所想,一切为了老年患者。在我国,2016年,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及全国老年医院联盟正式提出“创建老年友善医院活动”,并组织专家制定“老年友善医院”活动方案与遴选标准[1],由此正式开启全国范围内学会层面的“老年友善医院”创建与评审活动。政府层面上,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在前期创建活动的经验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20年12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2年,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创建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目标,各级创建机构需要针对老年友善文化、老年友善管理、老年友善服务和老年友善环境四个维度进行综合改造,满足老年患者的就医需求。四川省内江市某三甲综合医院按照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医疗机构管理分会的《创建老年友善医院指标体系》要求,同时借鉴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将创建工作分为项目启动、项目规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和项目结尾五个阶段,在制定工作计划,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管理制度,改进就医流程和服务环境,持续为老年患者提供便捷、舒心、安全的诊疗服务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当前老年友善医院研究较少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老年友善医院的创建过程

1.1项目启动

友善医院的创建具有临时性、特定性和统一性的特点,为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进,该院决定成立由分管院长为组长、医务科科长为副组长、护理部、门诊部、财务科、基建科、总务科、设备科、文明办等11个科室组成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医务科,总体协调并推进各项工作。在正式启动前,该院医务科结合指标要求,通过专题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创建老年友善医院进行了现状分析。1.1.1项目优势(Strengths)。该院作为四川省内江市规模最大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开放床位1600张,门急诊突破100万人次,出院人数约7万人次,大中型手术达3万台次。医院充分支持老年友善医院的创建,提出打造老年特色服务的发展目标,以创建老年友善医院为抓手,进一步改善并提高医院对老年患者的服务能力。作为综合性三甲医院,该院具有提供老年疾病诊疗服务的技术水平,并可辐射和带动整个内江地区老年医学的发展,同时,可匹配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各项创建工作,由专人负责整个项目实施,保障各项工作的按时推进。1.1.2项目劣势(Weaknesses)。作为综合性医院,老年友善医院建设会涉及到除儿科外的31个临床科室,调动及协调各临床科室参与的难度较大;在2000多名职工中,推动生物医学模式下只关注疾病诊治而忽视患者精神、心理、尊严的现状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下关注老年患者就医尊严、心理和适宜环境,需要时间、精力、宣传的长期投入;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老院区部分基础设施无法进行适老化改造,所需的成本和工程量巨大。1.1.3项目机会(Opportunities)。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省内江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11.84%,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3.8个百分点。2020年该院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占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比例分别为19.20%和43.36%,就医患者中老年患者占比较高,就医需求势必会不断增长,加之学会全力推动老年友善医院建设,因此启动老年友善医院建设的外部支持充足。1.1.4项目威胁(Threats)。从启动创建工作到迎接评审的时间间隔较短,加上新冠疫情影响,老年友善医院涉及的设施改造和设备购置存在时间延误风险;老年友善医院以老年专科医院申请为主,部分指标对于综合医院来说完成较为困难,存在建设差距。

1.2项目规划

老年友善医院创建是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投入的框架下开展,需要在规划阶段制定缜密的实施方案,以确保达到或超过指标要求的建设目标。该院通过制定《创建老年友善医院实施方案》,确定了24项指标的责任科室,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有的放矢开展工作。在新冠疫情期间,为使各项工作跟上进度,制定了项目进度甘特图:2020年1月底前,提出项目立项申请;2月底前,邀请专家针对指标开展培训;5月中旬前,到兄弟医院参访学习、召开院内项目启动会、持续宣传老年友善文化;5月-9月,对标建设,接受专家初审和复审并持续改进。

1.3项目执行

项目执行阶段需要协调整合其它资源,完成项目计划内容。该院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由项目管理办公室统筹调动全院资源,引导并协助各责任科室完成项目规划的进度目标,在文化建设、流程改造、医疗服务和环境设施四大方面进行了适老化建设。1.3.1弘扬友善文化。将“尊老、爱老、敬老、孝老”等友善文化融入医院文化,制作“24孝图”,利用海报、LED显示屏、展板、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进行老年友善文化宣传;将对老年人的礼貌用语和爱老、敬老行为规范融入医院员工手册和文化手册,指导职工做好老年患者服务;在重阳节下沉到社区和基层为老年人开展义诊和健康知识宣教;鼓励各科室开展爱老、敬老活动,将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年度文明科室考核。1.3.2改进就医流程。针对老年患者就医需求,印发《提高老年患者就医体验和优化服务流程系列文件》,包含提供老年便民服务、老年优先服务、老年患者预约挂号服务等制度;设置老年人就医专用通道,由人工协助无智能手机的老年患者完成流行病学史调查登记;在挂号、缴费、取药、检查、入出院设立老年优先窗口,明确7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享受优先服务,同时为确保优先服务的落实,采用信息系统自动识别符合条件的老年患者并设置为优先就诊;在门急诊、住院病区新增轮椅、平车等设备供有需要的老年患者使用;开展门诊志愿者服务,在门诊设立志愿服务岗,提供针线、眼镜、纸笔、咨询、指引等便民服务,协助老年患者完成门诊挂号及缴费;改进标识系统,增加坡道缓行、小心地滑、注意楼梯等安全标识,更换清晰的楼层指引和病房标识,便于老年患者识别。1.3.3提供老年医疗服务。老年患者因年老体衰、多病共存、失能失智、需要照护等特点,其治疗和照护较为复杂,需要涵盖医疗、社会、心理的全面照护和管理[2]。根据老年患者特殊的就医需求,提供老年综合征评估、老年高风险因素筛查、老年营养风险筛查、多学科诊疗等成为创建老年友善医院医疗服务的核心内容。该院印发《老年综合征评估方案》,由老年医学科牵头,带领相关科室开展综合征评估工作,同时引入老年综合征手机APP评估软件,实现了对老年抑郁、老年痴呆、老年焦虑等10余种常见综合征的评估,评估后出具评估报告,由临床医师根据结果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组建骨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肺间质性疾病等病种MDT团队,由麻醉科、药剂科、康复科、骨科和老年医学科等科室参与,为有需要的老年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患者的就医质量;使用自制的风险评估量表、MNA微型营养评估量表、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量表,开展跌倒、压疮、营养、尿失禁等老年患者高风险筛查,根据评估结果,由护理人员在该患者床头张贴相应标识予以预防,临床医师采用相应的医疗措施予以干预;由于老年患者多患有慢性疾病,患病时间长,服药时间长,对相关疾病缺乏了解,用药种类繁多,普遍存在用药依从性差的问题[3],鉴于此,该院药剂科制定老年患者用药评估管理制度,印制老年用药指导手册,定期到临床科室对老年患者用药进行指导;针对重症老年患者特殊的就医需求,该院创新性地将老院区ICU由老年医学科托管,便于调动全院优质医疗资源,发挥老年医学科特长,充分满足重症老年患者医疗、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求。1.3.4改造环境设施。营造老年友善环境是老年友善医院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完善,能够避免或降低老年人跌倒、走失、受伤、受骗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起到良好的失能预防作用,增强老年患者及其家属的就医获得感[4]。为便于轮椅老人挂号、缴费和取药,该院设置并改造了低台面服务窗口;在医院公共场所,设置老年人专用的临时停车位,解决停车问题,安装休息长凳,解决候诊时无法找到座椅的问题;在老年医学科、全科医学科和内分泌科等住院病房的走廊两侧安装扶手,方便进行康复训练的老年患者持握;病房是老年人住院期间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该院在每个病房安装隔帘,保护患者隐私,在病房墙壁上悬挂带日历的大字时钟,方便老年人读取日期和时间,在病房卫生间安装紧急呼叫装置,与护士站连通,供在卫生间不慎跌倒的老年人紧急呼救使用;针对病房中沟通不畅的老年人,印制与失聪病人沟通扑克牌,方便倾听该部分病人诉求,及时将需求传达给医护人员;为解决老年人公用电梯使用不便问题,更换了带三面扶手的低位按钮电梯,尽最大努力保障老年患者的就医安全。

1.4项目控制

项目控制是通过定期监控和衡量项目进度来识别项目执行偏差,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基于这一理论,该院对老年友善医院建设的核心环节进行了质量控制。定期召开项目建设沟通会,各科室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反馈给项目办公室,建立问题台账,由项目办公室协调资源予以解决;制定老年友善医疗质量评估及持续改进制度,针对老年患者优先服务、老年综合征评估等核心指标的落实情况,由项目办公室定期会同门诊部、护理部、质控办等科室进行督导检查,检查表及时反馈给责任科室,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制定意见箱管理制度,在项目建设阶段持续收集患者意见和建议,由沟通办公室汇总报院领导审批后,反馈给责任科室予以改进;借助第三方测评机构,在门诊和住院开展满意度调查,形成分析报告反馈给科室改进。

1.5项目结尾

2020年因疫情影响,该项目整体建设时间稍延后,但对标建设工作未出现不可控变更,于2020年9月初顺利结束该项目的阶段建设,接受了上级专家评审和复审。

2老年友善医院创建的效果

2.1项目效果

该院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借助管理学的分析工具,将项目建设划分为分析现状、制定规划、对标建设、质量控制、迎接评审五大环节,极大地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实现了由项目办公室主导,医疗、护理、行政、后勤各部门参与的运行机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建设质量。经过近九个月时间的对标建设,于2020年10月获得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全国老年友善医院授牌。

2.2认可度调查

该院采用问卷星的形式,采用自制调查表,随机抽取了156名职工,从综合满意度、工作知晓度、工作收获度和最大的收获四个维度开展了认可度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职工对老年友善医院项目建设认为满意和很满意的占比为91.67%,既往知晓该项目的占比为55.13%,通过项目建设认为收获很大的占比为39.10%,收获最大的方面认为提高了服务理念的占比最高,达44.23%。

3讨论

3.1老年友善医院建设的意义

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为应对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特殊医疗服务需求,实施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建立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计划是一种具体可行的措施。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等方面的特殊性,老年人一般具有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多、患病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医疗一直是老年人非常关心的问题,但据2010年10月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上海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结果显示,59.7%的受访老人不满意目前的就医状况,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和能获得的服务供给不相匹配[5]。同时,在现代生活方式下,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了显著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医学模式也相应地由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服务需要由传统的以“病”为主向以“人”为主的服务观念转变。老年人由于年老体衰,身体各项机能逐渐下降,面临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对特殊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调查显示,我国74.20%的老年居民至少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COPD、哮喘、肿瘤5种常见慢性病中的1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慢性病共存的情况和急性发病的风险显著增加[6]。构建老年友善医院,为老年人提供友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或减少老年人失能的发生,进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和生活质量[7],同时也是现代医学模式下,确保老年人就医质量和安全,维护老年人尊严,缩小老年人就医期望和实际获得之间差距的重要举措,值得推广实施。

3.2老年友善医院建设的重点

爱老服务,友善先行,友善服务的各项行动都基于医疗机构各位职工思想认识的转变与深化。邹丹丹等[8]对老年友善医院发展现状的研究中指出:我国现有的对于老年友善医院的建设和评估中虽然以WHO的原则为基础,采用了不同的视角,但研究存在视角局限、方法单一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对老年友善医院的认证与授予上,但其改造过程较重视物理环境的改造,忽略了医院的软环境与文化层面的建设,造成了“重硬件、轻软件”的形式,使友善性缺乏广度和深度,仍需进一步完善与推动。老年友善医院建设的核心应该是推动医护人员真正树立起关心、关爱、尊重老年人的思维意识,在医疗机构内部形成浓厚的爱老、尊老、敬老的文化氛围,以文化影响广大职工和患者家属主动参与到维护老年人权益、老年人尊严、老年人需求的友善行动中来,改变以往只重视物理环境、技术条件达标,而忽视文化层面建设的现状。该院通过老年友善医院的建设,被调查对象认为收获最大的部分为服务理念的提高,说明大部分医护人员接受了老年友善服务的宣传教育,在思想层面树立了提供友善服务的意识,对于保证友善服务的可持续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应作为后续持续改进和评审工作的重要方向。

3.3老年友善医院建设的方法

第5篇:老年医学护理范文

关键词:中医延续性护理;再入院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咳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COPD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2013年修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标准[3],同时排除肺结核者、无气流受限表现者、过敏性哮喘者、合并恶性肿瘤者。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6~77岁;病程2~14年。对照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60~75岁;病程2~16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的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住院期间疾病的基本知识、健康宣教以及用药与饮食等方面的指导和建议,出院后按照医生医嘱定期门诊随诊。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延续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情志护理:中医认为异常情志的变化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情志过急,则可能导致心、肝、脾、肺、肾的损伤,导致病情反复或者加重[4],也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COPD患者受疾病困扰,容易出现担忧、恐惧等负面情绪,我们可以采取以“喜”克之,如讲解趣事奇闻、成功案例等,以消除患者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2)饮食调节:嘱患者以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容易过敏等食物,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的中医辨证体质,给予不同的治疗,如肾虚、脾虚、肺虚型,建议以高营养、容易消化、滋润的食物为主,如肉汁、豆类、奶类等;针对肺气郁闭患者,可以多食用杏仁粥、生姜萝卜汁等宣肺、开郁的食物;针对风热犯肺证者,可服用金银花茶等清热化痰;(3)穴位按摩:家属或者护理人员可以对风门、肺俞、定喘等穴位进行揉按,时间2min/次,对天突、膻中、太渊、中府等穴进行点按,时间同样为2min/次,可以起到化痰止咳、调理肺气、促进气血通畅等功效;(4)健康指导:根据患者病情,可指导患者慢跑、快走、腹式呼吸等,每次5~10min,以增加肺脏的储备功能;(5)随诊观察:出院后,由责任护士每10d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的情况,并对患者及家属的疑问进行解答,同时对患者的下一步中医护理提出建议。

1.3效果评价

观察3个月内2组患者因COPD发作再入院率,同时用COPD患者自我管理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5],比较中医延续性护理的成效。COPD管理量表包括51个条目,每个条目积分范围1~5分,总分51~255分,该表包括自我效能(9个条目)、信息管理(8个条目)、情绪管理(12个条目)、日常生活管理(14个条目)以及症状管理(8个条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3个月内再入院率对比

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在3个月内再入院率对比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时自我管理评分情况对比

2组患者出院时的COPD自我管理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比较2组患者出院3个月时自我管理评分情况,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的COPD自我管理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COPD是常见呼吸道疾病,多为慢性肺气肿或者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所致,属于临床常见疾病,护理干预对于COPD患者的疾病发生、自我管理都至关重要,通过中医延续性护理的引入,我们发现COPD患者的再入院率、自我管理评分都有明显的提升,提示中医护理在COPD患者的延续性护理中有明显的作用。一项基于脑卒中患者的中医延续护理研究,提示该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出院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6],这与我们的结论类似,提示了中医延续性护理在慢性病护理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COPD属中医学“肺胀”“喘症”范畴,患者正虚邪犯、闭阻于肺,导致肺气上逆,反复咳喘,痰浊内蕴,胶结不去而发病,迁延日久导致患者肺、脾、肾等脏器功能受损,痰郁发热、肺部感染等征象[7],因属于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周期长,身心都受到严重影响,而通过中医延续性护理的指导意见,充分的调动了患者饮食管理、运动指导、疾病管理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与非中医护理组的比较,中医护理的COPD患者再入院几率更低,这个也反应了中医护理良好的延续效应。究其原因,考虑与中医护理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不同的身体状态、季节的变化,来指导患者调整情志、饮食和作息规律有关,可以让患者处于阴阳平衡、营养均衡的状态中,从而规避了COPD发作的危险因素[8],进而达到了预防疾病,减少发作的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式,揭示中医延续性护理对COPD的作用。患者再入院次数的减少,说明患者病情稳定,在家就已经取得满意的控制效果,而COPD管理评分的提高,也说明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情绪、症状、生活的管理较之前也都有明显的进步。中医药在我们国家历史渊源颇深,“药食同源”和“穴位保健”是中医护理特色所在[9],也符合我国老百姓的传统观念,再经专业临床医护人员的指导,更能增加患者对中医护理的信念,中医延续护理对于COPD稳定期患者的院外护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情志调节、饮食控制、穴位按摩、运动指导的多方面护理,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同时可以明显增强患者对COPD的自我管理能力,值得在临床更多的借鉴和参考。由于我们研究样本量偏少,观察时间也较短,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曲大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1):2316-2317.

[2]王丽.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4):89-91.

[3]诊疗方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36(4):255-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