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精选(九篇)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

第1篇: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

关键词 临终关怀 家庭病床 老年患者

资料与方法

12例均经上级医院确定为治疗不再有任何意义、生命即将结束的各种疾病末期的老年患者,符合临终病人的定义。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在60~90岁,平均年龄76岁。癌症晚期7例,肺心病1例,脑血栓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尿毒症1例。

完善医疗法律手续:社区护士与患者或家属之间要签订家庭病床临终护理协议书。这种护理协议书是根据患者的病情、预后、发展、恶化和近远期健康问题向患者或家属做实事求是的交代,并征得其配合,共同合作完成家庭护理中各项护理活动的协议。签订协议书就是意味着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护理过程中一旦发生纠纷,可以此为依据。护理协议书1式3份,社区护理服务中心、病人及护士各1份。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提高临终关怀服务质量。首先要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护理人员首次进入患者家里时,要做到衣着整洁,举止得当,同时要有扎实的护理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取得老年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其次,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多接近患者,充分了解其心理的活动情况。老年临终患者最大的心理特点就是孤独和恐惧,要视病情因人施护,对患者多一些同情和安慰,适当讲一些小笑话和身边发生的新闻趣事,引导患者开心,以分散其注意力,尽量驱散围绕患者脑海中的死亡阴影。在沟通过程中,多运用非语言动作回馈老人,例如在静脉或肌肉注射等各种治疗操作之前,轻柔地抚摸老人的前额,轻轻握着老人聊聊家常,以驱散老人孤独之心,忌讳谈论患者家庭矛盾,以避免给患者增加心理负担,给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临终患者的居住环境:在家庭中,应尽力为临终患者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作为患者最后停留的地方,应具有温暖、舒适、安静、整洁的特点,面积不宜太大或太小。还可以在室内摆放几盆鲜花或者绿色植物,在墙上粘贴患者喜欢的字画、像片等,使周围充满勃勃生机。这样,临终患者在舒适典雅的环境中可以心平气和,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在临终患者床边可放置便于取用的生活必须品,以适应患者和家属日常生活习惯的需要。可播放一些老年人喜欢的戏曲、歌曲、电视剧等,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定时开窗通风,保持房间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

帮助临终患者面对现实,做好死亡教育:对于临终患者,死亡即将来临,必然给他们带来恐惧和失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老人避免谈论死亡,他们认为谈论死亡会给人带来不愉快、不详,家属对临终关怀的意义缺乏认识,他们不愿正视现实,讳言疾病。国外学者认为,隐瞒和欺骗会使病人长期处于疑问和焦虑之中,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护理工作者作为临终关怀的实施者,通过与患者及家属推心置腹的讨论,使患者对疾病的现状、发展和治疗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增强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提高生活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2]。然而,对于心胸狭窄和有抑郁倾向的老年临终患者,本人认为不适合做死亡教育。

落实常规护理:在家庭进行临终患者护理,虽受到有关条件限制,但应积极创造条件,认真根据病情和医嘱准确完成各种药物治疗和基本护理。

指导家属护理:主动向患者家属传授有关的护理工作要点并使之掌握,保证患者家属在医护人员离开的情况下,仍能做好有关护理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患者家属的情绪对患者的影响。

情感支持: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如患者从前的同事、朋友及亲人共同参与临终关怀服务。

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要通过对患者的关怀照顾,使家属的心理得到安慰;另一方面也要使家属尽早对患者病情的进展及预后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在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对患者的临终关怀,并共同努力料理后事,使患者“善终”,使亲属欣慰。

结 果

12例临终患者中,11例去世时表情安详,1例去世时表情痛苦。家属均能以平静的心态接受患者的死亡。

讨 论

在我国临终患者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81%[1],老年人占比例很大。临终患者在什么地方度过他的临终阶段,究竟是在医院还是在家里更好一些,人们对此有着不同的观点。开展家庭病床临终关怀护理服务是一种双赢的举措。一方面,在家里护理临终患者,费用较低,亲属、朋友、同事探望方便,每日三餐由家里照顾饮食,较好地解决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失衡和经济负担问题。另一方面,综合医院因临终患者住院时间长,病床周转慢而拒绝临终患者入院,使大批临终患者得不到应有的护理,在家庭病床中实施临终关怀服务可以解决这一矛盾。让老人在家中辞世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对孩子反而会有较好的影响。现实社会中允许孩子留在家中接受死亡的冲击,同时让他们参与谈论死亡和恐惧,会使他们感到在家庭的悲痛中,他们并没有被排除在外,使他们感到替大人们分担责任和分担悲痛是份内的事情。这会有助于使孩子们把死亡看做是生命一部分,这是帮助孩子们长大成熟的一种阅历[3]。

总之,根据现阶段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程度、医疗制度、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情况,在家庭中开展临终关怀服务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类型,既为国家节约卫生资源,又为家庭节约开支。患者家属参与、医护共用协商治疗护理方案,本着仁爱的原则,对临终老年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整体照护。

参考文献

1 张秋霞.临终关怀中的心理问题.中国老年学,2005,1:52

第2篇: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

摘要:近二十年来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对临终关怀的主要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以及干预方法进行了探究,并结合社会工作在实际的临终关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实的反思。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临终关怀;反思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一词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出现了,临终关怀最开始的意思是指朝圣者或旅途中路人用来休息的驿站。临终关怀(Hospice)有多种译法,在中国内地,我们的学者大多采用“临终关怀”的译法;在香港研究者多采用“宁养服务”或“善终服务”这些词语;台湾则把临终关怀称为“安宁照护”。中国的学者和研究者对临终关怀进行了多种释义,其中在界内影响比较广泛的是李义庭和孟宪武对临终关怀的定义,李义庭等对临终关怀的定义为:临终关怀指的是对救治无望的患者的临终照护,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而不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为工作目的。临终关怀采取生活照护、心理疏导、姑息疗等治疗手段,着重于控制和缓解痛苦,减少或消除患者及家属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使患者“活得尊严,死时安逸”。临终关怀还应为家属提供包括居丧期在内的心理、生理关怀,咨询及其他项目服务[1]。孟宪武对临终关怀定义为: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指由多学科、多方面的从业人员组成的临终关怀团队,为当前医疗条件下尚无治愈希望的临终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缓解极端的病痛,维护临终的尊严,得以舒适安宁地度过人生最后旅程[2]。仝利民在《老年社会工作》一书中的表述为:临终关怀是指社会各阶层人士(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士、志愿者以及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为肿瘤晚期、各种疾病末期、治疗不再生效、生命即将结束的及其家属所提供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支持与照护。其目的是尽可能地减轻临终生理及精神、心理上的痛苦,维护人的尊严,使他们安宁平静地度过人生最后旅程。它不以延长生存时间为重点,而以提高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为目的[3]。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临终关怀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是从这些定义的理解来看,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不但包括濒临生命终结的老人,也包括临终老人的亲属。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者,不但要做好临终老人的关怀服务,同时也要做好老人家属的关怀工作,因为老人的家属在陪伴老人临终阶段也会面临许多经济、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老人去世后,更要帮助老人家属进行心理调适,尽快度过亲属去世所带来的痛苦期,调节身心健康,迎接新的生活。

一、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内容

因为临终关怀的对象不仅仅是临终的老人,同时也包括临终老人的家属,针对这两类服务对象,要向做好临终关怀工作就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社会工作者要协助临终老人做好面对死亡的工作,死亡是老年群体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也是老年社会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不管是对服务对象或者是社会工作者本人来讲,濒临死亡,面对死亡都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临终关怀中协助案主认识死亡,接受死亡这个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二:帮助案主及其家人亲属面对临终老人的死亡问题,以及一些去世后的相关事宜的办理。

社会工作者接案以后,其主要工作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为临终老人提供病情、相关治疗方面以及其他的一些信息;二是为临终老人及其亲属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危机事件;三是为亲属提供“丧亲”辅导,帮助临终老人家属在老人去世后能尽快调试身心,迎接新的生活。临终关怀不仅仅需要医护人员,同时还需要心理专家和社会工作者的协助,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的过程中,既要关注临终老人的身体更要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临终关怀不但要关注濒临死亡的老人的一系列身体、精神、心理等问题,同时也要关注老人的家人亲属心理精神方面的问题。

二、服务对象需求分析:

(一)临终老人的需求

老年人在得知自己病入膏肓后,即将面对死亡时,其心理一般分为五个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最后是接受。在临终老人即将走向死亡的最后一段时光里,老人不仅需要忍受身体的病痛,而且还可能面对严重疾病所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对临终老人的各个方面都进行关注,,一般来讲,临终老人的需求可以分为身体健康方面、心理压力缓解方面、精神关怀方面还有社会功能方面等四大类需求。

(二)临终老人亲属的需求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临终老人的家属在陪伴老人最后的时光中,他们也同样经历着一系列的压力,面对老人的疾病,医药支出,情感支持等等,他们的心理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从接受老人生病的事实,到老人走向死亡的过程直至老人去世后的丧亲悲痛。这一系列的问题对老人的亲属而言都是很大的压力。因此临终老人的亲属同样面临着各个方面的需求。他们同样需要支持和帮助。临终老人家属心理和精神方面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负担,另外我们需要开展临终死亡教育,帮助临终老人家属正确面对老人的患病和死亡。

(三)临终关怀服务中社会工作者所起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服务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有:情感支持者、组织者、协调者、资源整合者等。

第一,社会工作者要为临终老人及其家属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这种情感支持伴随着从接案到老人死亡及其死亡后相关事宜的处理,因此情感支持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伴随整个案例的始终。为了使这种情感支持达到预期的效果,社会工作者必须取得临终老人及其家属的信任。只有临终老人及其亲属信任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所提出的建议才更容易被老人及亲属所采纳,也会在服务过程中更好的配合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在临终关怀服务开展的整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处理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临终老人及其家属的心理问题。社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帮助濒临死亡的老人及其亲属认识死亡,接受死亡。要协助临终老人坦然面对死亡,在家属对老人的护理过程中要缓解悲伤情绪等等。

第二,社会工作者需要搭建一个平台,为临终老人及其家属搭建一个社会支持网络平台,包括临终老人与医疗结构的沟通平台,老人与其他社会服务机构的联系等,例如患癌症晚期的临终老人可以让他参加抗癌小组,家属也同样需要和其他病患家属沟通交流,互相交流护理知识,缓解心理压力等等。在临终关怀服务中,社会工作者要对每一位服务对象进行临终关怀理念的培养,让临终老人能有尊严的走向死亡。让各方面相互协调,使临终老人最后的时光可以活着自信,有尊严,尽量提高其最后生命历程的生活质量。

第三,社会工作者要在临终老人和临终老人亲属之间开展死亡教育,普及死亡知识,死亡教育是为了使临终老人和老人家属更好的了解死亡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生命和死亡,改变对死亡恐惧的心理。帮助临终老人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减轻临终老人和家属面对死亡时精神方面的痛苦。

在临终关怀开展期间,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怀旧法,来帮助老人回忆年轻时候最重要、最难忘的时刻,让老人重新回忆起以前的快乐时光,从而在回忆中获得快乐,重新体验成就感,找回尊严和骄傲。怀旧法可以有效的帮助老人调节心态,缓解患病后期的痛苦。在怀旧法运用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和临终老人家属一起帮助老人回忆过去,在家属的协助下更好的引导老人找回信心和勇气,勇敢的面对病痛,面对即将走向的死亡。社会工作者也要有效的干预临终老人的心理,不但要关注老人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心理,同时也要关注临终老人因自己患病给家人造成的负担和内疚的心理问题。另外社会工作者要积极的和家属沟通,缓解家属的情绪,可以让家属参加相类似病人家属的小组,让家属的压力能在小组倾诉中得以释放,大家互相配合,达到好的干预效果。在临终关怀后期,老人去世后,社会工作者要针对老人的家属提供“丧亲”服务,帮助家属缓解老人离世所带来的悲伤情绪,做好善后事宜,帮助家属迎接新的生活。

总而言之,社会工作者在开展老年临终关怀服务时,要帮助濒临死亡的老人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使临终老人能坦然的面对死亡,减少死亡的恐惧,提高生命质量。对家属的关怀主要体现在心理情绪干预,和老人离世后的丧亲辅导方面,帮助其缓解压力,尽快的走出丧亲之痛,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轨迹上来。

三、对临终关怀中社会工作的反思

临终关怀服务是针对濒临死亡的老年人及其家属的一项有效的干预措施,临终关怀服务可以帮助临终老人缓解病痛,减少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情绪,提高临终老人生命中最后一段历程的生活质量。但是在服务开展期间,社会工作者会面对很多的突发问题。

第一,在服务开展过程中,因为涉及到很多人,包括临终老人,老人家属,医护人员等等,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意见分歧,所以社会工作者要进行很好的沟通,协调,消除不利因素,使服务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二,死亡教育和死亡知识的普及还很不到位,所谓死亡教育,就是引导人们科学地系统地认识死亡,艺术地客观地对待死亡,利用死亡的相关知识来服务自我,服务他人[4]。目前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对死亡都是避而不谈的,说到死亡,很多人是忌讳的,我们从小到大学的课程中也没有任何关于死亡教育科目的开展。所以我们对死亡的认识还很不到位。这也就导致大家对死亡没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的心理。仅仅依靠社会工作者进行临终关怀时所教授的死亡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要在全民加强死亡教育,加大宣传临终关怀方面的知识。

第三,加强临终关怀服务人员的培训,目前临终关怀服务的蓬勃开展也就是近20多年的事情,我们还缺少一批专业的人才和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我们迫切的需要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临终关怀理论。既要学习西方的理论和实务经验,但是绝不能把西方的理论直接运用到我们的实际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而宜,因病而异的摸索一套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切实可行的服务方案。

临终关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临终老人可以在最后有限的生命中获得自信,让临终者活的更有尊严,同时,临终关怀使临终者家属也获得了帮助,缓解了心理和精神压力,使他们能顺利度过临终者患病期和丧亲期;尽快调节身心开始新的生活,我们要在不断的摸索发展中,总结经验,发展适合我们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使临终关怀服务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李义庭、李伟、刘芳.临终关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孟宪武, 崔以泰.临终关怀[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第3篇: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

【关键词】HHN模式养护;临终病人;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3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12-01临终关怀是指社会各层人员组成的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料,是一种深层的社会卫生保健服务项目。随着我国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服务和养老方式已成为整个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传统家庭照料关怀模式开始动摇,少子化、高龄化的现象导致高龄老人缺乏照料。特别是在老年人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临终阶段,大多数老人得不到需求的服务,我国目前虽已有临终机构约100多家,但与临终老人的需求还相去甚远。在我们地区这一问题也非常显著。关怀临终者,让临终者“善终”、“优逝”是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体现。[2]为使临终老人安详平静,有尊严的离世。我院老年养护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一项创新的工作模式-HHN。采用HHN模式即医院、家庭、护理三位一体模式。这一模式的开展是临终老人在人生的最后历程同样得到热情照料和关怀,体现了生命的价值意义和尊严。

1资料及方法

1.1评估临终老人对进入病区的老人热情接待并对其生理状态及心理情况进行评估,内容包括肌张力、循环功能、呼吸功能、胃肠道功能、知觉、意识、疼痛情况及老人的心理反应过程所处的阶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级并判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2全新的房间环境,将病房家庭化,于2012年将房间墙面改为淡蓝色系和淡粉色系两种,去除白色给人以刻板、冰冷的印象,保持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中,每个房间备有电视、衣柜、双屉桌、扶手椅、小茶几、床头柜,床位改为木质软床以达到使人舒适的目的,房间内配以装饰画及音响设备,并放置绿色植物,以艾草、薰衣草、万年青为主,即可净化空气又能散发安神气息,使老人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度过有限的时光。

2护理家庭化

2.1人员要求工作人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能给人以尊重、关怀、不可厌倦。护理人员着装改为分体式粉色服饰,上岗化淡妆,具备临终关怀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护士之外,配备护理员(经过专业培训)根据老人的要求设置一对一,一对二陪护即24小时专人陪护,将所有生活护理及基础护理更加精确化。护理人员具备死亡相关知识,选择适当时机进行相关知识宣教。

2.2临终关怀内容

2.2.1身关怀透过医护人员及家属之照顾减轻疼痛,再配合天然健康饮食提升身体能量。

2.2.2心关怀透过理念建立减轻恐惧、不安、焦虑、埋怨、牵挂等心理,令其心安、宽心,并对未来世界(指死后)充满希望及信心。

2.2.3灵性关怀回顾人生寻求生命意义或多半透过宗教学说方式建立生命价值观,如永生,升天堂,往极乐世界等。

2.3护理措施

2.3.1改善老人呼吸功能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根据老人情况采取不同卧位,长期卧床或肌力差的老人定时拍背排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吸氧。

2.3.2做好皮肤护理每日清洁皮肤1-2次,包括面部、背部擦拭,会及四肢清洁,对大小便失禁者要保持会阴、肛周皮肤的清洁。保证床单位干燥、整洁无屑渣,放置气垫,按时翻身,按摩皮肤,必要时使用减压贴,防止褥疮的发生。

2.3.3疼痛的护理做好观察包括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时间,护理人员要以同情、安慰、鼓励的方法与老人进行沟通交流,采用有助于镇静病人情绪的暗示措施,为其创造一个舒适、清洁、有序的良好环境,提供书籍报刊或感兴趣节目等措施分散注意力,改善情绪,提高痛阈降低疼痛感,采用WHO推荐的三步阶梯疗法控制疼痛,注意用药后观察。

2.3.4加强饮食护理当临终老人出现恶心、厌食等不适,护士应给予耐心恰当的解释,以减轻其焦虑的心理。在饮食上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品,并注意新鲜水果及蔬菜的搭配。必要时采用鼻饲或完全胃肠外营养,保证供给。

2.3.5对感、知觉的护理出现眼部不适时要及时给予护理、清水擦拭,纱布湿敷及眼药的应用可消除老人的不适感。临终老人的最后阶段可伴有听觉的消失,此时护理人员应以触摸等非语言交流方式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3心理疏导

3.1针对临终老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每个人都会经历十分复杂的心理历程,依照美国医学博士布勒.罗斯于《On Death and Pying》一书中对临终患者心理反应五期的划分[3]。护士不仅要做出及时的评估,且要以同情、关爱、细致、耐心来为老人提供心理疏导,使他们在不同的心理阶段都能得到工作人员宽容、真诚充满爱心的照料,安详、平静有尊严的度过最后的时光。在可能范围内尽量给予老人活动的空间,保护老人不受到不必要无意义及残酷医疗措施,让其体会到自己的人生在宇宙中是有意义的存在。

3.2针对家属,接受亲人濒临死亡的过程充满痛苦和压力,进而会产生出复杂的心理反应和行为,适当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护理手段会使家属尽快的平静面对,获得心理慰藉,也可弥补其照料缺憾。

4中医手法按摩,以轻柔手法对老人进行全身按摩

首先对头部以指疗法在督脉正中、两侧1、2线进行按摩,力度轻柔,达到提神醒脑的目的。其次对四肢以捏拿法进行按摩,起到舒筋活血的目的,然后对各关节进行按摩,以手掌捏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酌情给予360度旋转式按摩,在下肢,可捶打环跳穴以双掌贴于膝关节两侧,做360度环节按摩,至发热为宜。还应注意腓肠肌的按摩,以捏拿手法力度适中可防止肌肉萎缩,不可忽略足底涌泉穴的按摩。按摩的过程中要随时观察老人的面色、精神、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对老人腹部和背部进行按摩,最后还可对全身实施拍打性按摩、抚摸式按摩以促进睡眠达到舒适。

5天使亲情服务队,医院党办、护理部、工会等部门定期组织亲情服务队为临终老人提供各种服务,使老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仍能体会社会关爱,获得满足感。

6满意度问卷调查,自制满意度问卷,就环境、服务、健康宣教等十项问题进行调查,对我院给予HHN模式的30位临终老人及周边老年公寓同等数量的临终老人进行问卷,共发放60份收回60份。

7结论

HHN模式对临终老人的护理,是老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获得生理、心理、情感、精神方面的满足,引导老人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安详、有尊严、平静的接受死亡,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在安宁和舒适中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对于家庭使其尽快的平静以度过居丧期,获得情感支持,保持身心健康。HHN模式的开展使临终关怀的意义在较大程度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冯书铭.老年群体临终关怀的社会保障与支持,2009:501.

第4篇: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

【关键词】 老龄化;临终关怀

【中国分类号】 R4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93-01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to develop hospice-care under the realistic conditions of a low economic level, lack of professionals in hospice-care,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The purpose of palliative care is to improve dying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strengthening support from government can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ce project in our country.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二十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于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已跨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让临终前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减轻肉体上的痛苦,平静的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而我国81%的临终患者为60岁以上的老人[1],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是癌症、心脏病、脑血管病等。帮助老年患者实现"活得好"又要"死得好"的愿望,临终关怀是最好的举措。

1、 临终关怀的意义

临终关怀是由医护人员、社会学者、伦理学者、心理学者、律师、志愿者和宗教人士等共同参与和完成的,是一个立体化社会服务机构[2]。他们怀着强烈的同情心、深厚的爱心尽其所能为临终者创造舒适、无痛苦、有意义的生活,致力于提高临终者的生命质量。对于一些临终的人来说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费用、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主要途径。

2、 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

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近20年,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很远。目前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99%的老人没有享受到类似的社会关怀[3]。由于我国从事心理、伦理、社会学工作者较少,宗教人士参与社会活动很少,还不能有效建立起全面的临终关怀。有资料表明,25.78%的护士不愿意参加该项工作[4]。目前临床上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经过相应培训,对临终病人仍采取以治疗为主的服务方式,不考虑老年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医疗费用过高和医疗资源的浪费[5]。医学技术进步的本意应该是提高生命质量,而不是设法机械的延长个体在世的时间,临终关怀正是承认医治对某些濒死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事实,实质上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由于医疗设备的不足及卫生资源的匮乏,目前大多数临终关怀机构要靠医疗收入来维持,这大大阻碍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同时缺乏应有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也是临终关怀理念发展的一大障碍。

3、 建立符合我国特色国情的临终关怀

3.1明确责任主体,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临终关怀是一种体现终极关怀意义的事业,其责任主体应是各级政府,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及相关的法律条文并认真组织实施。政府要进行相应人事制度改革,使社会工作专业和护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临终关怀领域能够获得正式的职业认可。

3.2加强死亡教育,使临终关怀深入人心:临终关怀要大力发展必须要从改变人们的死亡观念入手,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使更多的人彻底更新观念,完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建立正确的生死观。

3.3多渠道扩大和建立临终关怀机构:广泛吸收社会志愿者参与,对他们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和培训,从而基本解决人员紧缺问题。我们还可以参照国外经验考虑根据国情改革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同于呼吁社会团体和个人予以捐助,从而基本解决经费问题,争取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国家也可拨专项经费来支持临终关怀事业,改善现有的机构设施,营造良好的医护环境,使病人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中度过有限的时光。

4、 我国未来临终关怀发展方向设想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水平的限制,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今天, 没有人能够给出中国临终关怀的终极发展模式,但我们可以从中国临终关怀未来的发展策略及其指导思想进行一个大致的设想: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必须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设置专门管理机构,组织协调医疗卫生、人事、财政相关部门,广泛吸收民间团体、慈善机构和志愿者队伍,积极探索以医院、社区、老年公寓、养老院、家庭为载体的多种服务方式,最终建成一个从资金来源、人员招收培训到服务项目和内容城乡一体化的临终关怀模式。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使每个公民活的幸福,死的安详,实现和谐社会应该具有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李义庭,李伟,刘芳等,临终关怀学[M],北京: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2003:17-27

[2] 石大钋,医学中的伦理纷争[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17-27

[3] 茅竞伟,乔丽枝,谁来关怀"临终关怀"[J],世界医学杂志,2005;3:20

第5篇: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

[关键词] 临终关怀;社区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30-0127-04

Investig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SHI Hongrui ZHANG Ying GUO Xiaoyan ZHANG Feng

Nursing College,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 Changzhi 04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in Changzhi city. Methods Questionnaires whose contents included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fluence factors and promotion factors, were conducted in 49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in Changzhi city from February to June 2014. Results 15(30.6%)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had carried out hospice care, and 26(53.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were planning to conduct hospice care. 17(34.7%)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tations) had carried out propaganda, and 27(55.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tations) had planned to carry out propaganda. Ideal service places were mainly nursing homes an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implementers of hospice care were mainly medical personnel and families.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in carrying out hospice care, such as diverse service requirements, lack of funding and personnel, management experience deficiencies, and cognitive deficiencies.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ies of Changzhi city is not optimistic. Public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unding and personnel investment should be enhanced, and awareness and outreach should be expanded.

[Key words] Hospice care;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Present situation; Influence factors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学的发展,临终关怀倍受重视。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惠及民生,基层医疗单位发展尤为迅速,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场所,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老年慢性疾病、难治性疾病向社区医疗机构转移,如何推动社区临终关怀的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社区医疗的重要课题[1-5]。把握好现状才能更好地开展,这也是本次调查研究的重点,旨在进一步探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临终关怀服务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4年2~6月选取长治市4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调查,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进行。问卷为自行设计,分为社区老年临终关怀实施现状和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均进行严格的培训,以现场调查和人员访谈为主要调查方法,保证调查质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102份,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100%。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2 结果

2.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15所(30.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经开始实施临终关怀,有此打算的26所(53.1%),没有此打算8所(16.3%)。17所(34.7%)对所管辖社区的居民进行过临终关怀知识的宣传,27所(55.1%)计划进行,5所(10.2%)没有计划。见表1。

表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2.2 工作人员对临终关怀的定位

工作人员理想的临终关怀场所问题回答256人次,理想场所回答为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的46人次(18.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8人次(26.6%),综合医院41人次(16.0%),养老院55人次(21.5%),居家病床46人次(18.0%)。多数(82人次,46.3%)认为临终关怀服务由医务人员和家属共同实施更好,其次为家属(55人次,31.1%)。见表2。

表2 工作人员对社区临终关怀的定位

2.3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和促进因素

对开展临终关怀服务面临的困难调查共437人次,主要体现在缺乏经费支持(83人次,19.0%)、政府重视程度不够(82人次,18.8%)、专业知识及专业人员缺乏(82人次,18.8%)等方面。对可促进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措施调查共422人次,主要体现在增强政府行为力度(92人次,21.8%)、制定相关法律法规(90人次,21.3%)、增加服务机构(84人次,19.9%)等。对临终关怀服务内容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主要包括:安静舒适的环境(26.4%)、亲属陪伴(26.4%)、维持一般治疗至患者去世(21.0%)等。 见表3。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临终关怀服务面临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近年来,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已经陆续开展,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6,7]。国内学者对上海市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表明,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依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8]。此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临终关怀在区域间发展并不平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临终关怀服务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本次调查旨在为加强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

3.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临终关怀在社区的开展和宣传情况并不乐观。本次调查中仅有30.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34.7%进行过相关宣传。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的社区,被服务的对象较少,多数是在社区进行一般性治疗,并不住院。社区所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包括一般诊疗、转诊、健康咨询、心理辅导、健康讲座、慢性病随访和健康指导等内容。可以看出随着医疗改革力度的加大,社区医疗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临终关怀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宣传不到位,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充足的设备、设施等为老年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专业医务人员的缺乏和临终关怀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缺乏[9];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等。

3.2 工作人员对临终关怀的定位

目前临终关怀的实施场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并不相同,我国主要以宁养院、社区医院、家庭病床等为主。本次调点访谈临终关怀建设的参与者及实施者,结合本地情况,多数工作人员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和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作为理想的实施场所。选择医护人员和家属为理想的临终关怀实施者。随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选择就近医疗的家庭逐渐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渐成为重要的医疗服务场所。养老院和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虽然可能更加专业,但经济负担也相应较大。虽然很多医疗机构将医护人员作为临终关怀实施的主导,但由于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家属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家属的参与不仅能够解决被实施者的情感需求,而且有利于提供更加全方位的服务。

3.3 社区临终关怀开展的影响因素

社区开展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次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认为主要在缺乏经费支持、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员、缺乏规范的管理、公众的认知不足等方面。促进因素方面基本与影响因素相互契合。虽然政府在新的医改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向基层倾斜,扩大了投入,但由于底子薄、负担重,社区医疗机构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专业知识的缺乏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临终关怀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这种制约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加强继续教育和基础教育能进一步提高整体水平[10]。本次调查在影响因素和促进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了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内容。与相关报道[11,12]相似,本次调查显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内容需求较多、范围较广。“尽力抢救并治愈”、“条件允许则应用先进手段、药物延长患者寿命”等部分需求已经超出临终关怀的范围,表明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普及临终关怀知识,才能有效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

综上所述,临终关怀服务在长治市社区开展情况不乐观,亟待加强宣传,需加大经费和人才投入,扩大认知度和服务范围。社区实施临终关怀虽然有自身便利条件,但也存在很多影响因素,但必定是临终关怀发展的重点[13-16]。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争取多方支持,科学管理,相信经过积极的努力,一定能够探索和建立适合本地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郭晶,刘素珍. 我国社区临终关怀研究现状[J]. 护理研究(中旬版),2012,26(3):758-759.

[2] 孙晓峰,孙金海,郭强.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对策[J]. 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84-85.

[3] 王丽萍,李亚洁. 临终关怀态度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4):66-69.

[4] 杜伟华. 浅谈临终关怀所面临的相关伦理问题[J]. 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4):158-159.

[5] 辛婵滢. 社区临终关怀护理进展[J]. 上海医药,2014,35(18):38-42.

[6] 钟敏,孙伟,钟宁,等. 社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临终关怀认知现况分析[J]. 上海医药,2013,34(8):46-49.

[7] 高茂龙,王静,王进堂,等. 北京市社区老年人临终关怀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9):2262-2264.

[8] 袁炜. 上海市社区临终关怀2012年和2013年调查主要数据比较分析[J]. 上海医药,2014,35(22):13-17.

[9] 马娉,苏永刚.中国临终关怀困境及立体化人文关怀模式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44-46.

[10] 何静,徐蓉,陈慎,等. 社区护士临终关怀知识和态度情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2013, 13(6):73-75.

[11] 唐争艳,张永爱. 关于西安市社区居民临终关怀认知度及需求现状的调研[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5):681-683.

[12] 钟宁,孙伟,王海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临终关怀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5(31):3589-3591.

[13] 钟惠.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现状,必要性及对策探析[J]. 吉林医学,2014,35(6):1287.

[14] 李霞,付伟.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及对策研究[J]. 健康研究,2012,32(2):143-146.

[15] 岳林,张雷. 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其发展展望[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7-119.

第6篇: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

论文摘要:临终关怀,一种理性照护生命终端的方式在国外已经被广泛开展,而在中国推广却是步履维艰。传统孝道观以及医务人员的现有医道观等是阻碍其推广的主要因素,由此社偿日仑理环境的改变足破解临终关怀开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临终关怀是一种舶来品,是一种处置终极生命的方式,提倡对生命不可逆转的患者,转变延长无谓“生命”长度的治疗,转向关注患者在有限时序里生命质量的提高,使患者在最后的短暂时间里身心幸福并且有尊严地走完余生。

面对生命即将走到终端的老人、艾滋病人以及恶性肿瘤患者等,照护他们的终期生命,临终关怀应该成为一种理性和道德的选择方式。在西方很多国家,临终关怀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得到普遍支持,并且也被认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在中国,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我国老龄化步伐加剧,临终关怀逐渐被人们关注,但在现实推行中,却表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境况。笔者近期走访了上海、南京、武汉以及合肥等多家开展了临终关怀的医院或科室,这些地方确实是门庭冷落,甚至有的地方已经转变了临终关怀的服务方式,临终关怀的开展处于尴尬和窘迫的境地。

1临终关怀开展受阻的重要因素:传统伦理思想

我国推行临终关怀步履维艰,是移植过程中理论理解的偏差还是技术操作层面出了问题,还是我国根本就不需要临终关怀这种方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以及普遍存在着过度治疗终期患者的现实,无不强烈呼求一种更为理性的对待方式出场。二十多年来,内地志向于临终关怀的学者也大量介绍了西方有关这方面的情况,理论上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展临终关怀的条件,但是临终关j坏被移植到我国后,它与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适应度决定了它的生存状态。解决临终关怀推行艰难的难题,必须探求其与传统伦理思想的抵触点所在。

1. 1传统死亡伦理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我国实践中受阻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大众固守的传统死亡伦理观。在中国,一谈到“临终”二字,往往认为是生命即将消失,死亡的降临是对人的彻底毁灭,死亡是极力回避和忌讳的字眼,伦理观念上把死亡看作是最大的“恶”,所以面对临终关怀活动,国人从概念上就会拒斥,这其实反映出中国大众整体死亡态度为“重生忌死”。笔者在安徽中医学院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对此问题设计过问卷,其中对问题“您酬尺遥远的死亡问题一a有过思考;b从未思考过;c不愿思考;d忌讳思考”进行随树由取568人调查时,数据显示选择b, c. d的答案占到52%,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折射出把死亡价值看作是最大的“恶”仍然左右我们的思想,也就是传统“忌死”文化观还在起着强大的作用,因而临终关坏受到排斥。

1. 2传统“孝”道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我国推行艰难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认为它是违背“孝”道观的。临终关怀在西方操作上一般是把临终患者送到专门的医院或科室,进行舒缓治疗和关爱,使患者在医院或临终关怀科室里走完人生最后时一光。这样给人的印象仿佛是当老人即将临终时,家人或亲属把老人送到外面,然后撒手不管,在中国人看来这是违背了传统“孝”道观的。传统“孝”道观要求子女在老人即将谢世时必须床前守护,方可显示孝心。

1. 3传统医道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现实推广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医护人员面对临终患者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表现为医护人员对生命无法逆转患者的救治还是按照传统的救治方式来进行,总是设法使用现代医学技术和药物来延缓患者的无谓生命,至于用“关注护理而非治疗”的临终关怀理念来指导医疗实践,医护人员往往是措手不及,认为这样做是与医学坚持的传统医道观一一救死扶伤有悖的。

2临终关怀顺利开展的路径: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

临终关怀在我国实施与我们固守的一些传统伦理思想有诸多抵触,所以顺利开展临终关怀必须放弃、拓展或突破不利于临终关怀“生长”的伦理思想,营造出适合临终关怀“生长”的伦理环境。

2. 1颠覆死亡是最大“恶”的观念

开展临终关怀首先要颠覆死亡是最大“恶”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受着深层伦理文化影响,认识死亡必须回归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来解读。一般来说,生死是自然生理现象,本没有伦理评价的意义。但由于它关涉人生的两个终极问题,对它们的考量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把握以及形成行动的指导,这时人们对其探求就赋予了伦理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主流趋势的是儒家文化思想,儒家文化对待生死考量上,由于一味重视“生”的价值,忽略了对“死”的价值认识,甚至是排斥思考死亡的意义,以至于形成一种民族心理文化定式一一“重生忌死”。儒家思想发展脉络清晰呈现出这一点,我们知道自从孔子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开始,就奠定了传统思想中“重生忌死”的生死文化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更把“生”的意义规约在“仁”的范畴之下,“生”的意义变成了对道德的追求。孟子也有“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就是看到了生死有别,强调通过道德修养来延长“生”的长度。其实都反映出传统思想着重于“生”的价值探讨,赋予“生”有积极意义,而缺少了对死亡价值意义的探求。这在现实中也确实是这样,因为死亡给人的表象就是一切现实的消逝,是对所有现存的彻底毁灭,“生死两茫茫|”、“死去元知万事空”等都是对死亡价值的消极认识表现,因而死亡被认为是最大的“恶”,人们因此过分贪恋生而不愿去思考死。这种生死观对临终关怀的推行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改变这种现状,要对死亡价值进行再认识,也就是对死亡是最大的“恶”的观念进行颠覆。伦理学上的“恶”其实就是对行为或事物存在的价值以否定的评价,或称为其与客观“应然”的相悖,按照黑格尔的意思就是“恶即是它与客观实在的不同。”按照这种思路来看待死亡的存在可以发现,死亡其实不能被看作最大的恶,因为它是与自然的符合并且也有着终极的价值意义。首先死亡是自然安排而无法逃越的现象,以自然观来看这是符合自然伦理的,也就是死亡是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发生的事物不应从恶的角度来评价。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要积极看待死亡的价值,比如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早就有这样的思想,“老年时的死亡是成熟后的自然现象。我认为,接近死亡的‘成熟’阶段非常可爱。越接近死亡,我越觉得,我好像是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旅程,最后见到了陆地,我乘坐的船就要在我的故乡的港口靠岸了”其次死亡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机制是新陈代谢,也就是新的事物的出生必然有陈旧事物的消亡,社会以此来达到平衡,才能发展。死亡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社会的动力系统,丧失了死亡也就无所谓发展,因此死亡现象具有维护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再次死亡的存在是人完善的需要。人的一生包括生死两端,生与死是人生必须思考的两大问题,有死亡的存在,它会时刻警醒着人们对“生”的珍视,所以人们才会在有限的生存时间里奋进。丧失了死亡存在的人生,也就是对死亡不去思考的人生其实是麻木的存在,也就会没有目的意义的生存。只有死亡才是敲打人前进的最好武器,死亡在促进人完善方面也有最高价值。当然改变死亡观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可以完成的,但理论认识上的准备是必须的,接下去的任务是我们国家应该像西方一样,尽快开展全民死亡观教育,营造积极看待死亡价值的氛围,更应该宣传儒家文化思想外的一些超越认识死亡的思想,消解对死亡恐惧的心理。死亡价值观的改变才能使大众接受临终关怀这一事物。

2. 2摒弃临终关怀有悖“孝道”的观念

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就是一个伦理型文化国度,伦理在维系国家发展和家庭延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孝”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孝”一开始就是作为至要德性被认知的,《孝经》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把“孝”上升为衍生一切善性的根基。孔子更有“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从而把“孝”凝固为贯通天地的要德以及人间的道德法则,“孝”成为检视和评判行为的标准。传统社会中,“孝”主要以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功能来表现,它是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中不可随意违背的天理。众所周知,传统中国是农耕文化为主,这就要求形成以血缘关系的家庭单位来协作劳动,为了维系家庭的延续,使劳作不至于因缺乏劳动力而停止,生育后代来传宗接代成为晚辈必须尽的责任,并且上升为“孝”的要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然,孝道观在家庭伦理中的意义要求作为晚辈不仅仅完成族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必须服从长辈和奉养长辈,因为晚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并且“三年而免于父母之怀”,这就要求晚辈在长辈老年时要在跟前赡养老人直到老人去世,甚至在老人去世后也要在坟前守上三年,《论语》中即有“父母在,不能远游”、“孝始于事亲”等,以此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而显示“孝道”。“孝”成为传统中国人在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最核心的伦理基础。

那么临终关怀是不是违背孝道观呢?其实要把临终关怀要义理解清楚,临终关怀在西方最早产生的原因是临终关怀先行者看到临终患者要么是受到过度的医疗救治,要么是在家庭里不能得到应有的护理,患者不仅要忍受躯体的折磨,更主要是心灵的痛苦不能去除,从而不能有尊严、幸福地走完人生,对待临终患者往往是过多关注“生”的救治而忽视了“死”的照护,所以提倡成立专门的临终护理机构,用伦理关怀来对患者短暂的最后时光进行“身、心、灵”的关爱。这其实是不违背孝道的,孔子曾有“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十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把传统“孝道”内涵表征为不仅仅是能给亲人吃好穿好就是“孝”了,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亲人的挂念和尊重,考虑如何使老年人在精神上感到幸福和尊严,“孝”应是一种心里的敬仰反映。那么现在我们在老年人面前怎么才算上“孝”呢?现在中国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即“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形成,传统尽“孝”基础的丧失要求我们对“孝”的观念进行重新认识,不是说把老人放在眼前亲自照护,能够吃好、住好就是“孝”。现实中对于一对夫妇要供养四位或更多的老人,为每位老人的去世而在床前尽“孝”或老人去世后要守“孝”三年现在己经不大现实,家庭照护老人的方式可以说己经呈现出不能承载现实状况的重压。把临终老年送入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让他们在那里得到充分的照护,其实对老人可以接受到家庭中不能完成的照护,这并不与“孝道”相悖。其实质只不过是把家庭照护转移到社会机构来进行的方式上的转变。

2. 3去除医“死”违背“医道”的观念

顺利开展临终关怀,作为临终关怀主要实施者医护人员的认识观念也要澄清,也就是面对临终患者,医护人员采取的舒缓照护方式违背医道吗?

我们知道,现代医学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能够对生命终极的两端“生、死”进行干预,或制造“生”(代孕、克隆人)、或延迟“死”(当然很多状况下,是以过度医疗延缓无价值生命的长度)。不可否认,医学的发展为人类生命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道的问题更显突出。临终关怀的首倡者桑德斯就曾说过:“垂死病人往往被迫在医院病床卜度过最后一段日子,身上插满了管子,并与家人隔绝。他们亦很少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和照顾。”罗斯博士也曾说:“他(垂死病人)可能迫切需要得到休息、宁静、尊严。但他得到的是输血、输液、心脏机或气管切口术。”这都是医务人员在传统医道坚守下把医学使命狭窄化的结果。

第7篇: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

目前临终关怀项目的困境仍在

临终关怀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应当看到临终关怀项目困境仍在。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临终关怀覆盖面仍然较窄。不可否认,目前上海临终关怀项目已帮助了大量的患者和家庭,但是从面上来看,覆盖面仍然较窄。一方面,临终关怀的区域覆盖面还不宽。上海市共计有200余个街镇乡区域,应当说,街街、镇镇、乡乡都有临终关怀的需求,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临终关怀还仅在18家机构实行,据相关数据测算,目前上海年度恶性肿瘤患者和高龄老衰落临终者关怀需要量大约在8.36万,而2013年上海18所临终关怀机构收治人数仅为1301人,2014年虽新增床位数1000张,但与广大患者、老人的需求,仍存在较大距离。另一方面,服务对象还较为单一。由于目前临终关怀资源有限,使其服务对象也较窄,目前主要服务于高龄晚期肿瘤患者,但事实上高龄老人、艾滋病晚期患者、运动神经元疾病等慢性疾病生命末期患者,都有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从全国范围看,我国临终关怀(舒缓疗护)晚期肿瘤患者,只占慢性病死亡人数的1/5,目前其他慢性病仅仅是普通护理,还得不到应有的救助和关怀。

2.疗护质量不高。临终关怀(舒缓疗护)不仅是提供一个场所,而是一个人性化的照顾理念,它对资金、空间、人员有很高要求,需要将人道精神发挥到极致,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缓和及支援性的照顾。从理念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临终关怀应该是身体、心理、社会、灵魂四位一体的。特别是心灵的抚慰,是临终关怀的核心,没有心灵的抚慰就不能构成完整的临终关怀项目。而目前来看,由于受种种约束,临终关怀(舒缓疗护)主要停留在身体层面,还达不到对临终患者心理和情感关怀的要求,而对患者亲属的关心抚慰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疗护机构不足,设施好、技术先进的综合医院不仅费用高,而且对晚期病人的收治具有很大的选择性,而一般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往往对临终照护了解不够,难以提供有效的临终关怀服务;另一方面是疗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长期以来医护人员只是把病人当作一个患者来看,而不是一个有感情有独立思想的“全人”,所以医疗服务主要是技术,鲜有心理、精神等人际间的情感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减损了临终关怀的质量。

3.政策支持不够。上海市已将临终关怀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但仍有相应的政策障碍。首先,资金来源不够。经费不足现象较突出,虽然有来自市财政、区县财政、街道及机构自筹等经费来源,但数量较少,收支情况不平衡,项目还没有实现和医保的接轨,因此整体亏本运行,亟需资金支持保障。其次,没有建立制度。目前临终关怀是作为实事项目而存在的,而实事项目因是年度项目,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面临着某年度取消的可能,这给项目的持续发展带来一定风险。再次,立法存在空白。面临许多伦理、放弃治疗处理方面的挑战。第四,学科需要建设。虽从1988年允迹临终关怀(舒缓疗护)研究和实践己经开展了25年,医疗学科和临终关怀学科的专业规范等核心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临终关怀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除此之外,政府在监管方面也存在一定缺陷。

4.观念意识落后。作为一个新兴项目,临终关怀(舒缓疗护)目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接受。对普通公民甚至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来说,临终关怀也是个陌生的概念。虽然临终关怀工作从社会公众来看普遍持认可态度,但目前对临终关怀的服务宗旨、服务内容、含义等认知度都偏低。几千年来社会忌讳讨论死亡,家庭儿女尽责忠孝,给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许多人不能正确理解临终关怀的真正含义,致使临终关怀的发展举步维艰。为此,需要对临终关怀(舒缓疗护)做进一步普及推广,需要人们在观念上进行思想革命,改变讳言死亡传统,敢于承认无效治疗的无谓;改变使用卫生资源的传统观念,通过舒适的照料来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

面向未来的临终关怀体制保障与政策创新

在临终关怀事业已经起步并小有所成的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临终关怀获评上海十大社会建设创新项目、在更大范围内获得社会影响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面向未来,推进临终关怀工作进一步提能升级,做好临终关怀的体制保障与政策创新。具体来看,体现在下述方面:

1.扩大政府支持力度。形成具有上海特色、上海风格的临终关怀事业,需要政府主导,全力支撑。一是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资金投入,资源投入,推动临终关怀工作在区域上逐步扩大覆盖,在服务对象上逐步延展关怀类别,这样才能在更大范围内,通过关怀惠及民生,帮助临逝者走完人生的最终一公里。二是注重政策突破。要盘活相应资源,看到临终关怀对无谓治疗产生的节约性,设定临终关怀医保预算专项,并逐步扩大专项使用范围,对已纳入临终关怀服务的生存期评估、心理护理治疗、音乐疗护、哀伤辅导的明确收费标准,以用者付费的方式维系补贴项目运行。三是推动临终关怀从实事升级为制度。在有效评估临终关怀实事项目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上海适时率先将临终关怀纳入上海市民健康人生关怀的重要组成,形成制度化的政策设计。四是加大法治保障。主要是加强立法研究,能够有效解决目前的伦理、放弃治疗等一系列问题。

2.推进临终关怀医疗机构建设。除了在宏观上给予临终关怀以政策保障以外,还要在微观上做强做大临终关怀医疗机构。一是进一步落实社区卫生中心临终关怀科的功能定位。明确相应的业务范围,增强其专业能力建设,并形成二三级肿瘤医院肿瘤科、疼痛科与社区服务中心的联动。二是做好临终病人的顺利转介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转介细则和规范化的转介流程,从而有效合理使用相应资源。三是加强药品物供给。特别是镇痛药的供应和管理,保障临终关怀机构的用药支撑。四是加强考核和经验总结。逐步形成并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作业方法。

3.加大队伍学科建设。要把临终关怀学科作为新兴学科给予看待支持,一是要努力形成单列化的职称评定体系,解决临终关怀医生从事工作的积极性,扩大队伍的稳定性,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二是要努力推动临终关怀学科的成长与壮大,着眼于老龄化社会来临,加大对其研究和学术活动开展的支持,通过人才建设、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推进,逐步使之成为高峰高原学科体系;三是要大力开发工作岗位,通过岗位开发,加速有大量需求的医务社工、心理咨询、护士、康复医生等专业人员的来源拓宽,并强化其技能培训。

4.扩大社会支持和社会理解。临终关怀需要政府主导,但仅仅依靠政府资源是不够的。临终关怀事业作为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不断推进事业前进。一是要加强社会合作。要加大对临终关怀智库机构的支持,上海近年来与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广泛合作,已初步形成了一条政社协力的工作道路,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大合作机构,发挥好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在准入标准设计、工作流程研究、专业人员辅导、工作效果评估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特色。二是要加强志愿者建设。要通过与学校联动,成立社会组织等方式,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临终关怀事业,发挥其公益性特质,同时加强生命教育,推进临终关怀事业做大做强。三是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通过互联网方式,出版科普书籍普及临终关怀知识,增强公众特别是患者、家属对死亡的理解和正视。

第8篇: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

崔教授快人快语,才思敏捷,对于 临终关怀研咒工作的关注和热情溢于言 表。

他告诉记者,临终关怀在我国是门 新学科,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十分薄弱, 几乎是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去年, 英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副校长、哈佛犬学 客座教授、心理学教育学博士、专门从 事临终关怀研究的黄天中教授在访问天 津医学院时与同行们谈及这方面的工作, 居然一拍即合,当即引起了中方的极大 兴趣。崔教授和黄天中校长太有相见恨 晚之感,于是决定合作进行研究。接着, 在中美各有关方面的资助下,中国第一 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在天津医学院 诞生了。

临终关怀研究的端倪可以追溯到 1976平。在英国的一所养老院中,一位 护士目睹了许多老人在临终前无人照顾, 很孤独、很凄凉的情景,所以她强烈呼 吁应对这些老人进行临终关怀。此后, 欧美不少国家相继开展了对处于临终状 态患者实行关怀的研究工作。在美国, 1978年时仅有20多所研究机构,1983平 时达到700多所,1988年达1800多所, 且每年都要召开速方面的专业会议。在 美国的一些州,“死亡状态教百”同“性 教育”一样受到重视。

崔教授说,每个人都有个生老病死 的过程,这是客观规律。没有人能够长 生不老,因此,每个人都将经历临终状 态。如果任其自然,不对处于临终状态 的人实行关怀,那么,在他们去世的时 候,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痛苦,有肉体 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

记者询问何为临终状态?崔教授回 答:医生采用任何方法都不础挽救病人 的生命,并已停止使用药物时,也就是 患者处于垂危状态,短时间内即会丧失 生命的阶段称为临终状态。崔教授说, 临终关怀应从临终_状态之前就开始实行。 包括对病人加强临终医疗、护理,进行 临终心理辅导,以尽量减轻这些病人临 终时的痛苦,使他们死得安详、舒适, 死得有尊严。这样做,亦能减轻死者家 属的痛苦;随着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需求的日益提高,每个人对临终关 怀问题都会十分关注,要求也会十分迫 切。要搞好临终关怀工作,需要医护人 员、心理学家、社会学工作者、营养专 家、葬仪专家等的互相协作,共同努力

谈到“安乐死”,崔教授指出,安 乐死只是临终关怀的一个部分。临终关 怀的对象是每个处于临终状态的人,而 安乐死只对“脑死亡”(植物人),或 严重疾病如癌症晚期且异常痛苦的患者。 崔教授强调,实施安乐死必须慎重,必 须有一些条件,譬士①本人或家属强烈 要求;②得到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容许 ③须有医学专家的鉴定,确认符合安乐 死的标准;④须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⑤国家要就此立法。至于实施安示乐的 技术和药物是很容易解决的。

第9篇: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次考察之旅,是因为我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我毕业后就进入银行系统工作,拥有超过10年的银行从业经验,从客户经理一步一步做到总行投行部门总经理助理。2016年5月,我参加了IWMA国际财富管理协会组织的为期12天的美国名校考察之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东海岸的波士顿剑桥郡,考察了哈佛医学院及周边的医疗高科技行业。从那时起,我对美国医疗养老产业保持了持续的关注。而在今年,我选择跳出银行圈,来到深圳这片私募的热土,并将目标锁定在医疗及养老结合的产业。我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更好的产品带给身边的人,而我首先关注的就是美元资产投资标的。

之所以选择美元资产,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美国经济值得期待。虽然201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只有1.6%,但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近期一直维持在5%以内,美元指数不断走强,标普500指数也屡创新高。特朗普上台后,更是誓言使美国经济年增速回到4%,并在未来10年创造2500万个工作岗位,平均每年250万个。

第二,越来越多高净值人士开始关注全球资产配置。他们换取了美元外汇,但是换汇之后却缺少投资渠道,大多数只能存在银行拿0.01%的活期收益或0.1%~0.5%的定期年息。还有一些人依照中国人的投资习惯,选择在美国购买房产,却不了解在美国投资房产可能给自己带来的麻烦。

此次美国之行,我们了解了家居护理中心项目和美国投资移民项目,考察的重点则是一个临终关怀医院项目,因为我目前工作的重点就是将它进行资产证券化,需要对它做足够多的尽职调查。而这也成为我此行印象最为深刻的体验。临终关怀医院主要是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灵性关怀,并辅以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缓解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其核心是尽可能帮助即将离开的人缓解痛苦,使病人的生活更有质量。中国的临终关怀医院才刚刚起步,大多数人对其还有抵触心理,而这一产业在美国发展了30多年,已经具备成熟的管理模式。虽然在出行前我已做了很多工作,但此行仍让我感受到这不仅仅只是一次考察,它让我对自己未来养老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对生命、对人生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对人文关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考察的临终关怀医院位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原本看照片的时候,感觉它位于荒凉之所,四周比较空旷,到了之后才发现,虽然这家临终医院并不在闹市区,但是距离正规医院只有5分钟车程,交通非常便利。医院的创建人李博士接待了我们。李博士说:“从我父亲开始,我们就在关注临终关怀,以前大约有9%的人会进入临终关怀医院,且大多是白人,而现在有25%的人会选择临终关怀医院,我认为,未来100%的人都应该进入临终关怀医院。”

经营这家医院的是美国VITAS公司,它有38年临终关怀医院历史,是美国最大的临终关怀服务提供者。走进医院,映入眼帘的是温暖的色调――红褐色的沙发、淡黄色的地板、透着阳光的大窗户、随处可见的花艺,让人觉得这不是医院,而像个家。美国对住在临终关怀医院的病人每天每床提供740美元的补贴。我不能说,能进入临终关怀医院是件幸运的事,但事实上,确实并不是有钱就可以进入的,需要有两名以上的医生对病情确诊并且签字方可。而临终关怀医院里的所有护理人员都必须有护士执照, 这比一般社区护理中心的要求都高。因此,医院的床位常常供不应求。为了进一步了解VITAS的经营,除了到亚特兰大,我还考察了位于加州圣地亚哥的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Medical Center),VITAS的R终关怀医院离这家医院只有不到10分钟的车程,反映了临终关怀医院建设规划的标准性。美国的医保体系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内容:一是针对退伍军人、现役军人、印第安人等建立的公费医疗体制(VITAS已成为政府采购临终关怀服务的重要提供商);二是政府举办的Medicae和Medicaid;三是商业医保。美国1982年颁布法令在医疗保险计划(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计划)中加入了临终关怀内容,这为病人提供了享受临终关怀服务的财政支持,同时也为美国临终关怀产业奠定了基础。VITAS正是在这项政策下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增长。

从经营的角度,临终关怀医院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公司经营模式成熟,现金流流入和流出非常稳定,是一项做成固定收益类产品非常好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