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老年社区设计范文

老年社区设计全文(5篇)

老年社区设计

第1篇:老年社区设计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交往;户外空间

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数量逐年递增,保证老年人的健康愉快是社会和家庭和美的前提之一。为老年人在社区设计适合他们使用的交往空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交流与倾诉降低失落感和抑郁感,由此也许改变的不仅仅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更是对他们身体甚至精神的关怀。以交往为前提的优质社区户外空间能够改变老年人的生活现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1社区设立老年人户外交往空间的现实意义

(1)老年人渴望户外的消遣活动、人与人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达到释放心情的目的。有调查表明,大多数老年人都非常喜欢户外运动和与人交往,甚至是他们的日常需求行为。(2)调查显示,70%以上的老年人离家外出最大步行半径为0.8公里,一般在户外的活动时间多为1-2小时,90%以上的老年人认为休闲活动空间应靠近居住所在地域,因此,老年人是社区户外景观使用频率最高的人群之一。(3)在户外交往时,老年人渴望具有符合他们使用要求的户外交往空间。

2老年人适用的户外空间类型和交往影响分析

针对老年人的户外空间,不仅要景色优美令人心情愉悦,更要满足老年人的交往需求。按照老年人的交往习惯和活动特点,将适用于老年人交往的社区户外空间分为三类:散步道、小型半封闭交往空间、群体交往活动空间。如表1所示,这三种方式,通过景观营造,达到人和人交往的主要目的。不同的户外空间类型队老年人的交往心理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交往人数、私密程度、交往方式等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心理生理。

2.1散步道

老年人的活动方式偏好于散步或慢跑。茶余饭后,几个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并肩散步的过程,既是一种非常适合老年人的健身、锻炼的活动方式,又可以在散步的过程中愉悦地倾听与倾诉,满足老年人相互交往、表达情感的可能。散步到可以尽量设计得曲折蜿蜒,如同古典园林的路径般使人步移景异,使行走过程富于变化,老年人在其间不论是慢跑或散步,不会因为景观的一目了然而失去兴奋点,多变的景观情趣会让散步这种单一行为变得有趣味性,不会觉得那么累。另外,在路径变化处设置识别性较强的标志物,加强空间的方位感和导向性。激发老年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比如使用色彩鲜艳、气味芬芳、声音变化的标识物更容易被老年人察觉分辨,可以增强老年人面对空间转换时的方向感。

2.2小型半封闭交往空间

小型半封闭交往空间具有较强的领域感和私密性,身处其中的人不会把自己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之下。不论是喜欢独处的个体老年人,独自静坐、享受阳光、接触自然,还是几个老年人希望亲密交流而不愿受他人干扰,这种小型私密空间都是最好的选择。此种方式有利于促进老年人进行私密性较强的交往活动。座椅的摆放方式对老年人的交往活动方式以及心理感受有很大的影响。如表2所示四种不同摆放座椅的方式带给老年人交往影响分析,图中箭头方向为人的视线方向。此种座椅摆放方式的影响也适用于其他空间中。

2.3群体交往空间

在户外,老年人进行动态活动如毽球、慢跑、遛鸟、太极拳、武术、跳舞等,不同年龄、不同活动能力的老年人群聚在一起,此时,个体的私密性减弱,而公众性加强,可以与更多的人交谈娱乐,热闹的气氛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可以免去老年人的孤独感及与社会的脱离感。因而,在社区中需要为老年人设置可供群体交往活动的空间。

3结语

老年是人类必经的生命阶段,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既是充分体现文明社会的关怀,也为我们明天作好安排。这就要求设计师在为老年人创造户外交往空间过程中,不可以主观臆断地为老年人规定交往空间,而要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考虑他们的特殊需要,才能营造出被老年人适用的户外交往空间。然而,大多数社区不是老年人专属的老年社区,在进行适用于老年人交往的户外空间设计时,要将社区景观的常规化和专属化相结合,为老年人划分出相应区域进行合理化、综合化设计。

参考文献:

[1]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2]朱容,城市公共环境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3]乐嘉龙,外部空间与建筑环境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扬•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芦原义信(日本),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6]拉特利奇•阿尔伯特•J,大众行为与公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第2篇:老年社区设计范文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身心健康;影响因素

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功能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比其他年龄组更容易受到生理、精神、社会和经济上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调查昆明市某社区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他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以探讨各种社会心理应激因素与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7年10月整群抽样昆明市城区某个居民区年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为年龄60岁及以上、自愿参加本调查,排除患认知障碍者、视力或听力下降等交流障碍者,明确诊断的精神疾病和因严重躯体疾病或病情危重无法完成问卷者。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0份、有效率94%;平均年龄(8.51±7.86)岁、最大92岁、最小60岁,男性182人、女性288人,本科及以上25人、大专47人、高中或中专103人、初中152人、小学100人、文盲43人,在婚358人、非在婚(未婚4人、分居6人、离异17人、丧偶85人)112人。

1.2方法

1.2.1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主要包括老年人的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和既往职业7个条目。1.2.2SF-36简明健康调查表。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于1988年研制[1],包括8个维度: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生命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生理健康包括PF,RP,BP和GH;心理健康包括VT,SF,RE和MH;共计36个条目,根据各条目的权重,计算各维度中条目积分之和,得到各维度的原始分,利用公式将原始分转换为0~100的标准分[1]。1.2.3老年人生活事件量表(LESE)。由肖林编制,量表由健康有关问题、婚姻家庭生活有关问题、社交及其他问题3个方面构成,共计46个条目[2]。联系后已获得量表编制者授权使用。1.2.4老年应对问卷(WOCS)。由卢抗生、姜乾金编写,对Folkman的应对问卷(waysofcoping-R)进行了修订[3]。问卷共66个条目,其中44个条目参加计分。1.2.5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由肖水源研制,共计10个条目,主要包括3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4]。1.2.6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由Albert等根据情感平衡理论制订,由24个条目组成,包括正性情感PA、负性情感NA、正性体验PE和负性体验NE共4个维度[5]。1.2.7问卷发放按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表、SF-36简明健康调查表、老年人生活事件量表、老年应对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顺序装订成册,由心理测试专业人员统一指导进行集体测试,测试采取不记名方式,由街道工作人员协助当场发放,测试后当场收回。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单因素分析两组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设检验水准α=0.05。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用于分析量表各题目之间及题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身心健康状况

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各维度评分为生理功能PF((70.97±23.20)分、生理职能RP(57.82±42.65)分,躯体疼痛BP(64.14±21.92)分、一般健康状况GH(51.46±21.23分)、生命活力VT(59.89±20.33)分,社会功能SF(58.56±15.80)分、情感职能RE(57.59±43.67)分、精神健康MH(71.35±17.81)分、SF-36生理健康(61.09±22.14)分、SF-36心理健康(61.89±18.50)分、SF-36总分(491.89±152.48)分。

2.2一般状况和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

健康状况的SF-36总得分、SF-36生理健康得分和SF-36心理健康得分3个维度,评分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评分总体逐渐提高;老年男性评分高于老年女性;在婚状态的老年人评分明显高于非在婚状态的老年人;专业技术人员与国企负责人组的老年人评分高于其他职业组的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老年人社会支持水平的增高,SF-36总得分、SF-36生理健康得分、SF-36心理健康得分3个维度也随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应对方式和生活事件及幸福度与身心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老年人积极应对方式、幸福度的正性情感(PA)和正性体验(PE)与SF-36总得分、SF-36生理健康和SF-36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老年人消极应对方式、生活事件、幸福度的负性情感(NA)和负性体验(NE)与健康状况的SF-36总得分、SF-36生理健康和SF-36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

2.4多元回归分析

以SF-36总得分、SF-36生理健康得分和SF-36心理健康得分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各个变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生活事件量表、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幸福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下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幸福度、年龄、性别、生活事件、积极应对方式和文化程度,见表3。

3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昆明市某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各领域评价评分在61.09~61.89分,根据评分标准处于偏差水平[1],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似[6-7]。老年男性健康状况优于女性,高年龄组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更差,文化程度越低的老年人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在婚状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优于非在婚状态的老年人、丧偶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受社会尊重越高的职业经济状况越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越高,与国内多数研究结果一致[6-8]。生活事件方面,负性生活事件与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的SF-36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411,P<0.01);在应对方面,老年人口所采取的积极应对方式越多,健康状况越好;社会支持方面,社会支持程度升高,SF-36心理健康得分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口幸福度的正性情感(PA,rPA=0.323)和正性体验(PE,rPE=0.330)两个维度与SF-36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老年人自感幸福度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多因素分析显示,生活事件是SF-36心理健康得分领域的主要影响因素。负性生活事件对老年人影响较大[9],正性生活事件给老年人带来正向积极作用;积极应对方式是SF-36生理健康得分领域的主要影响因素,消极的行为和应对方式并不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虽然社会支持均不是任何领域的主要影响因素,但SF-36各维度得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正相关,可以说明来自社会支持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越多,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就越高[10];幸福度也是昆明市某社区老年人SF-36心理健康得分领域的主要影响因素,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体弱多病的老年人[11]。根据以上结果,建议加大对特殊老年人群的关注,女性、高龄、低文化程度、非在婚和低社会尊重度职业等特殊老年人群是老年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在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帮助、进行积极的自我健康管理,增加积极应对方式,加强老年人家庭支持,增强心理健康,减少负性生活事件,提高社会支持,增强老年人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栋,徐涛,吴多文,等.SF-36量表应用于老年一般人群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7):515-517.

[2]肖林.老年人生活事件量表的初步编制[D].湖南:中南大学,2007.

[3]卢抗生,姜乾金.中老年人的应对方式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93-95.

[4]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2):98-100.

[5]吴欣娟.护理管理工具与方法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6]辜滟翔.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河北:河北联合大学,2014.

[7]李建丁,叶依群.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9):61-62.

[8]何江江,徐凌忠,周成超,等.威海市居民身心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0):1253-1255.

[9]李尔舒.贵阳市空巢老人生活事件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与分析[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9.

[10]孔令娜.重庆市区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1

第3篇:老年社区设计范文

关键词:常州常州;老年住区;规划设计;环境

1常州的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老年住区关系

常州市是我国较早步入老龄化城市之一常州市是我国较早步入老龄化城市之一,常州市人口老龄化龄化、高龄化以及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等一系列问题巢化等一系列问题,对本市的经济发展、政治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极大影响方面都带来了极大影响,不但给常州市的医疗、养老以及相关的社会服务造成了愈来愈大的压力的社会服务造成了愈来愈大的压力,同时也给政府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等提出了更多务与社会管理等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从对老年人精神关爱方面神关爱方面,常州市也做得非常好,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老年人居住需求分析

2.1生理需求

老年人对住区的生理需求老年人对住区的生理需求:(1)声环境声环境:为利于自身的休息息,故此,老年人多喜清静的环境。(2)温度环境温度环境:由于老年人机体的新陈代谢呈逐渐衰退状态机体的新陈代谢呈逐渐衰退状态,多喜温差不大的环境。(3)光环境光环境:为防止骨质疏松、老化,增强自身的抵抗力老年人则对日照的充足性要求较高对日照的充足性要求较高。另外,老年人住区室内的采光、照明也是侧重考虑的内容明也是侧重考虑的内容。(4)无障碍环境无障碍环境:不但要求居住环境无障碍化无障碍化,避免因居住环境的不便,给老年人带来跌倒、摔伤等不利影响等不利影响。同时还需要社会环境的无障碍,多为老年人提供一些便利性的服务与帮助供一些便利性的服务与帮助。

2.2心理需求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多表现为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多表现为:(1)安全感安全感:生活起居、外出活动等的安全性活动等的安全性,则是老年人最基本的需求。如,合理、有效的住区的住区、室内的无障碍设计等。(2)归属感归属感: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后,会将生活重心转向家庭、个人的精神修为以及身体素质的锻炼等锻炼等。这就需要在住区内多增加一些方化体育设施,增加老年人在一起的交流与沟通老年人在一起的交流与沟通,使其在健身、娱乐、社交中,满足自身的团体感自身的团体感。(3)邻里感与家庭感邻里感与家庭感:老年人对家庭与邻里的依托心理较多依托心理较多,因为很多时间都是在家里或是邻里环境中,可大大增进老人生活的安全感与充实感大大增进老人生活的安全感与充实感。(4)便利感与舒适感便利感与舒适感:老年人由于身体关系对晚年生活的舒适感与便利感的要求会更多一些更多一些,如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丰富多彩的绿化景观以及游乐以及游乐、健身设施等。

3常州老年住区规划的设计研究

老年住区的规划设计研究不但涵盖了老年心理学老年住区的规划设计研究不但涵盖了老年心理学、社会学学,同时还需要掌握管理学、建筑学以及相关的城市规划等专业学科的内容业学科的内容。根据笔者对常州市老年人养老住区的需求等问题的问卷调查问题的问卷调查,得到了以下的数据.老年人在住宅的权属中属中,自购的占5454%,子女为其购买的占了2626%,这也可以看出出,如果在能够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各种生理、心理、行为需求之后之后,常州市老年住区的建设发展的前景较为广阔。以下笔者就老年住区的设计要点做出了浅显分析者就老年住区的设计要点做出了浅显分析。

4常州老年住区室外的初步设计

4.1老年住区的安全性及无障碍设计

这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的安全感而言这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的安全感而言,因此,老年住区的户外环境对在此居住的老年人精神与心理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护的维护。如,在老年住区内人车分行;设立夜间照明装置;步行地面铺砖应选择防滑行地面铺砖应选择防滑、不反光、平整、色彩对比度较大的材料料;路边、邻水等处的栅栏也需采用圆滑的栏杆加以维护,避免带尖状刺以免伤人免带尖状刺以免伤人;道路坡度不宜大于55%;对于有台阶的地面应设置踏步以及扶手等无障碍设施地面应设置踏步以及扶手等无障碍设施,以保障老年人行走、活动的安全[[2]。

4.2住区内休憩设施的强化

首先,建筑物、植物等对休憩等环境造成的阴影空间问题题,要给予充分考虑;其次,充分利用边界效应以及住区内高地多设置几条长廊或是一些休息用座椅地多设置几条长廊或是一些休息用座椅,以满足老年人“适度隐蔽自己隐蔽自己”的心理趋向;第三,将住区的整体环境与休憩设施、植物以及铺地等的色彩进行合理搭配植物以及铺地等的色彩进行合理搭配,便于营造一个完美的视觉景观视觉景观,使得休憩环境更加和谐、舒适、安静。同时,也要根据常州的气候环境据常州的气候环境,在休憩区内建设有遮风、遮阳、挡雨的长廊等廊等。另外,也尽量在老年住区的设计中,符合常州的历史、人文特色人文特色,使老年住区更能符合、满足老年人对常州自然、人文的感受与依恋文的感受与依恋,这也是精神文化的有效体现。

4.3着重细节设计着重细节设计,有效提升老年住区内部环境的可识别性

在临水在临水、危险地段、有高差变化、道路交叉口等处,应设置色彩醒目色彩醒目、尺寸较大的指示标志牌,以满足老年人身体部分感知机能衰退的特征知机能衰退的特征。同时,也可用色彩鲜明的地砖颜色变化来提示住区内的各种边界来提示住区内的各种边界,以提高老年人的可感知信息。

4.4增加住区内部休闲增加住区内部休闲、娱乐项目

老年住区内的休闲娱乐场所应加大其所占面积老年住区内的休闲娱乐场所应加大其所占面积,增加一些有利于老年人休憩些有利于老年人休憩、锻炼的设施项目,如设计并兴建老年人的健身广场的健身广场、运动场、休闲娱乐广场、儿童乐园等景观,并增加绿化面积绿化面积,形成一个老年住区内的小公园,最大程度地满足老年人散步年人散步、娱乐、健身、交流的各种需求;并提供多种多样的适宜老年人的活动宜老年人的活动、运动、娱乐方式,如门球、室等。如有条件件,还可以在老年住区内兴建小型湖畔等景观,既美化了环境境,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垂钓、游玩的最佳去处。

4.5建立医疗保健机构

老年人往往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老年人往往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因此,在老年住区内应建立一个卫生保健机构区内应建立一个卫生保健机构,便于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健、宣传、急救、康复等内容的服务工作。不但可以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的心理足老年人的心理、生理需求,还可以令其得到安全感。并可以提供一些生活协助服务工作提供一些生活协助服务工作,如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进行护理行护理、照顾、陪同等项的服务,以满足此类老年人的需求。

4.6老年住区的选址

由于常州的气候属冬冷阴湿由于常州的气候属冬冷阴湿,易引发老年人的风湿等;夏热热,且雨季偏长,导致黄梅天潮湿。这就需要将老的住区选于背风向阳之处背风向阳之处,这样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冬冷、夏热之弊。而鉴于我国老年人的收入及生活习惯等客观因素于我国老年人的收入及生活习惯等客观因素,还应考虑到交通方便通方便、环境清静等因素,因此,城郊一带,既可以方便老年人出行出行,也不会令老年人感觉到与世隔绝、遭受遗弃的心理错觉觉。另外风雨连廊链接楼栋,解决江南多雨老人不便出行的危害危害。

5结语

常州市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常州市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而在老年住区规划、设计中计中,我们则必须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生理以及行为上的诸多需求的诸多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老年人在住区实际生活中的休闲闲、娱乐活动等的需求,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最大程度地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各种要求度地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各种要求。真正地为常州市老年人营建一个清幽宁静年人营建一个清幽宁静、适宜身心、娱乐充实的生活空间,从而实现常州市老年人而实现常州市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的人性化生活空间间,并为解决常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申敏,周波,钟雪.成都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建筑设计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3):229~232.

第4篇:老年社区设计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需求;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所占总人口比重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为应对该问题,社会各界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而居住环境设计就是其中的一环。居住地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基于老年人的特殊性,住区的适老性就显得十分重要,能否最大程度满足老年人的身心需求,是设计居住环境首要思考的问题。不论是室内空间设计,还是室外空间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出适老性原则,室外空间不仅是老年人进行交流和锻炼的重要场所,更是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所以,老年人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打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室外环境。

1老年人身心特征

针对老年人需求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需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生活状态及心理需求,这是设计老年人居住区室外环境的首要任务,更有利于打造适老化的室外环境,提升老年人整体生活水平。

1.1老年人生理特征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大多老年人都存在听力、视力、嗅觉及触觉等感官功能退化的现象,对事物的反应力普遍迟缓,灵活性低。另外,老年人由于年龄原因,肢体灵敏度低,运动锻炼力逐渐下降,在行动有阻碍的地方容易摔倒。基于上述生理特征,设计老年人居住区室外环境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行动特点[1]。

1.2老年人心理特征

由于年龄及生活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一些老年人害怕衰老带给自己的改变,安全感逐渐降低;在生活行为习惯上更加小心翼翼,他们的生活主要围绕着日常购物、接送孩子、锻炼等事宜展开,生活枯燥乏味,给他们的心灵造成影响。不仅如此,家庭中的年轻人都忙于工作,老年人由于独自在家时间长,往往容易产生孤独感,一些老人由于害怕生病,心理压力逐渐加大。因此,以上问题都应在设计老年人居住室外环境时纳入考虑。

2老年人对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2.1居住安全与舒适度

根据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安全性是最基本的需求,也是老年人室外环境设计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老年人身体的各项功能开始退化,行动多不便,因此,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安全性要求。例如,为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对道路实行人车分行;可在室外花园、入口等处设置无障碍通道,消除老年人的出行阻碍,以平缓式滑坡设计代替台阶式设计。但需注意的是,坡度应小于5%,使其更加平稳,如果必须设置台阶,台阶数量应选择3级以上,使老人更易识别,以保证出行安全。不同材质间的衔接应保持平整光滑,尽量选择平整防滑的地面材料。舒适性同样也是老年人居住的重要需求,由于身体原因,他们对空气、湿度、温度等条件十分敏感,对于房间居住的舒适度要求更高。所以,环境的舒适性设计应从物理条件出发,尽量保持充足的光照和通风,例如,将老年人锻炼活动的场所设置在阳光充足,通风条件较好的位置,更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活动场所器材的选用,材质、形式等都应从细节入手,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且舒适的居住环境。

2.2活动多样化

多样化活动的锻炼,有利于提升老年人身体活力。设计室外环境时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室外活动的多样性,营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以满足老年人不同的活动锻炼需求[2]。既要提供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又要提供部分老年人需要独处的外部环境,整体建设环境应处于通风、阳光充足的地带。

2.3地域文化性

众多研究表明,大部分老年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怀旧情绪,他们对过去所存在的事物较为怀念,对过去所发生的人和事都有着深厚的情感。所以,设计室外环境时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情感需求,建设具有历史地域特色的建筑小品,并且充分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历史事件等,营造出气氛浓郁的文化历史氛围。具体建造时,可利用带有历史印记的铺地及特殊历史题材的雕塑等形式设计建筑小品,充分满足老年人对过去事物怀旧的心理感情。

2.4可识别性

由于老年人感官功能退化,记忆力也大不如前,所以,对居住区的可识别性要求越来越高。应在室外环境中应用一些能够轻易识别的标志和设计,例如,设计楼栋入口处时,可以应用多种颜色进行铺装,使老年人能够轻易识别入口部位,方便老年人行走[3]。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不同主题的造景方式,增强老年人对于室外环境的可识别性,如多样化主题入户花园设计,增强老年人的用户体验。

3老年人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相关建议

3.1入口空间改造设计

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求,可在室外环境的主要出入口部位留存足够的停车位置,使救护车能够有地方可停,以方便各类紧急情况使用[4]。出入口的位置,除了留有固定的休息座椅外,还应修建轮椅可通过停靠的区域,以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

3.2对步行以及慢跑道空间进行优化设计

老年人的运动方式主要以散步和慢跑为主,所以,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步行和慢跑道设计,步行道的道路距离应控制在1.5m以上,使其能够容纳轮椅和步行者并排通过;采用防滑防水的地面材料修建路面,保证路面的安全性;道路的转角、斜坡都应设置明显、易识别的标志,便于老年人寻找道路方向;在步道上设置明显的标志,有助于老年人在锻炼时给自己定下锻炼目标;跑道和步行道周围都应多留存一些休息空间及可助休息的设备,便于老年人在锻炼时休息。

3.3打造多样化的活动与空间场所

(1)老年人热爱的活动多种多样,广场舞,练习太极和拳击等都是老年人热衷的锻炼活动。所以,设计室外环境时,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地,修建面积宽敞、视野较好,与车道保持一定距离的活动空间场所,供老年人集中锻炼。(2)部分老年人热衷于参与小群体性的活动,如打牌、聊天等。为了满足老年人这类需求,可设置能够容纳3~6人的小空间,小空间在设置上应与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具备独立性,尽量设置在通风且阳光较好的地方。(3)部分老人由于性格原因喜欢独处,设计师也应考虑到这类老人需求,修建凉亭或处于庇荫处的小空间部位,并且与人流密集的地方保持距离,使老年人拥有独处的空间。(4)一般的家庭都是三代人共同居住,而家中的年轻人都忙于工作,所以,室外环境设计应以老年人和孩子为主。在设计时留足亲子活动空间,如可在儿童活动的场所周围配备老年人健身器材。

3.4提供园艺劳动的场所

居住区内可修建老年人园艺劳动的空间场所。园艺劳动不仅能锻炼老年人的身体,还能使老年人获得劳动成果,增强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加强老年人与其他人交流沟通的机会[5]。通常这类空间设计应采取半封闭、封闭式设计,留有部分菜园给老年人进行劳作,还可修建适当大小的场地供部分老年人乘坐轮椅。

3.5合理配置绿化地及植物

一些居住区虽实施了绿化建设,但却没有发挥相应的功能,绿化设计也未遵循适老性原则[6]。结合老年人实际需求,绿化设计应增添一些必要的功能,例如,绿化道路可用卵石布道,卵石应使用立砌的铺设方式,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3.6配置照明设备及景观小品

老年人视力不断衰退,应加强灯光照明设置,特别是道路两侧及水体周围都应配置照明设备,灯光柔和、光线均匀;室外环境景观应增设景观小品,选用暖色调,不仅能够提升小区品质,还能提高老年人对于居住场所的记忆能力;景观设计应与休息区域相结合,形成最佳的视觉效果。

4结语

室外环境是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剧的形势下,如何提升室外环境的适老化程度,是当今社会养老环境建设中应重点思考的问题,适老性原则应贯穿于室外设计中,满足老年人身心需求,打造更加舒适化、人性化的老年居住场所。

参考文献

[1]陈丹.居住区室外环境艺术设计初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2):491-492.

[2]武瑞娟.以需求为导向的居住区室外环境适老化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13):14-15.

[3]王英.老年人住宅区户外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8(6):224-225.

[4]刘宏岩.略论居住区户外环境的适老化设计之症结及建议[J].中国建材科技,2019(4):136-137.

[5]王艳.浅析居住区景观中老年人室外活动空间设计[J].魅力中国,2017(27):344.

第5篇:老年社区设计范文

1.应当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提供长期照顾模式

在现在社区居民管理的基础上,AD病人社区长期照顾模式,与家庭相结合,为病人提供全面有效的照顾。建立痴呆老人建立专案,包括基本信息、病情、治疗、联系方式、家庭成员、照护者、照护者与病人的关系等;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制定护理方案并安排家庭访视全科医生团队,负责每月上门访视指导2~3次。结合病人病情及照护者照护能力,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居家护理干预措施。

2.为家庭照护者提供健康知识的指导

将老年痴呆症的宣教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教育中,每年提供1~2次关于老年痴呆症知识的讲座,为家庭照护者提供专业的护理知识,解决实际出现的困难。从以下几点讲解:(1)指导用药:告知所用药物的作用、剂量、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立即与社区全科医生联系。(2)安全问题:尽量避免患者单独外出,如果要外出。一定为患者携带联系卡,联系卡标注清楚的住址和电话,以防走失时备用。(3)环境改善:尽可能给病人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比如房屋地面减少障碍物,避免有尖锐突出的地方,装饰简单,每个房间有明显的标志物,避免经常改动家居环境。(4)沟通技巧:多与病人沟通,要理解、关心、鼓励、安慰病人,学会运用非语言行为进行交流,如微笑、握手、拥抱或轻拍,要懂得倾听患者的诉说,对于患者的反复提问要给予耐心的回答,尽量满足其要求。(5)心理调节:老年痴呆病人由于脑功能障碍,容易对照护者造成攻击[3],要有耐心,给予宽容,不要使用伤害患者自尊心的语言。

3.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家庭照顾者

根据不同文化程度采纳不同指导COM方法,便于家庭照护者掌握。对文化程度较高的照护者,访诊时可带一些关于AD的书籍、光盘。对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能力差的照护者,则应采用演示、讲解等方法给予单独指导。语言应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直到他们接受[4],走时要相互留下电话便于随时电话咨询指导。

4.联合社区居委会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