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及管理范文

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及管理精选(九篇)

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及管理

第1篇: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及管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社区 老年人 护理

一、社区老年护理服务概述。

(一)社区老年护理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将明显下降,对照顾护理和精神慰籍类的需求口益增长,实际的社区为老服务中服务护理化趋势也不断加强,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势在必行。社区老年护理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高龄、非自理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发挥专业机构的服务优势,为社区内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提供口常生活援助和专业医疗护理的服务,以降低失能造成的不适、恢复失能人群的身体机能、保障失能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为老服务。从服务提供角度划分,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包括养老护理服务和医疗护理服务,养老护理服务则是由正式照护和非正式照护组成,医疗护理服务由家庭护理机构、托老服务机构、老年护理院和老年医院提供。社区老年护理模式作为完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更显得迫不及待。为社区养老提供专业性的护理服务,对于创新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区护理伦理分析

在医院管理中,护理管理者主要包括护理部主任及各科护士长,护理管理对象主要包括广大护士、患者等。护理管理者要处理好一些集中关系:

1.护理管理者与临床护士的伦理关系

护士长是护理管理实践工作的主体,护士是护理管理实践的被管理者之一,如何管理好护士,使护士在本职工作中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护理管理活动的重任之一。作为管理学家的水教授这样认为,人本有两层含义:“将人视为管理的首要因素以及给被管理者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追求效益最大化和以管理促进护理人员完善和发展是护理管理的两大目标,本身并不冲突。

护士也是临床护理管理实践中的主体,在临床护理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信任和关心,双方的正当利益、权益都应得到及时的保障和实现。临床护理管理实践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护士作为临床护理管理的核心和重要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护士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慎独,能够自律,能够主动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但同时,也要承认护士们的个体差异性,对其包容,使护士有机会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最终提高护理实践的效率水平,更好地为病患服务。

2.护理管理者与患者的伦理关系

护理管理者特别是护士长,不仅要处理好与护士的关系,而且还要直接面对患者,因此,护患接触中应尊重病患的人格、权力,视病人为朋友、亲人,不使用刺激性语言,以便减轻病患的心理负担,增进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防止病情恶化;还应使用规范的习惯性用语,避免简单、生硬、粗鲁、讥讽等过激语言。因此护士长应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患者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一是患者文化水平低,不讲理,在发生矛盾时,大吵大闹,甚至骂人,使护理人员对他们避而远之。二是患者语言表达能力差,理解接受能力低,使其与医护交流感到费力,难以沟通,影响护患沟通效果。三是患者文化层次较高,但比较“内向”,把医护人员所做的事加以记录,一旦出现矛盾时,就和盘托出,护理人员常感到这类患者难以“服侍”。

3.护理管理者与医院的伦理关系

护士长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要与医院的院长、处室、不同医疗科室和护理部等各个层级的领导打交道,如何处理好与他们关系,对护士长的德育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善于利用管理伦理理论原则,协调并处理好上述各种医院关系。和谐社会的建设理论,要求建设和谐的医院管理伦理关系。这种和谐指的是每一个护士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和谐、部门之间的和谐,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要求所有与护理管理相关的部门都能非常协调而有效的运作,共同行动,根据彼此需求调整行为,从而发挥整体效应,而不是各自为政。

二、社区老年护理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患病几率在逐渐增加。失能老人因为部分生活能力的丧失,以及生理机能的退化,其健康状况逐步下降,因而其对护理服务需求也更为迫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失能老人中患病率高达%.3%,远远高于全国老年人患慢性病老人的比重。失能老人患一种疾病者占43.1%,患两种疾病者占35.0%,患三种及以上疾病者占18.2%。由此分析,我国的老年人中患慢性病的比例相当高,约占90%。因此,失能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服务和专业治疗来缓解其痛苦。

(一)社区老年护理的优势分析

社区老年护理服务作为新生事物,在应对老龄化方面虽然是大势所趋,具有有利的竞争态势。

亦可称为社区养老照护,它是在政府主导下,由社区正式服务机构、社区准正式服务组织和社区相关单位,为在家居住并具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的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服务。它可以较好的适应老年人既希望居住在自己熟悉的家庭,又可以获得家庭难以提供的生活照料和身体护理服务的愿望,是机构养老照护和家庭养老照护之间的连接点,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被全国普遍视为养老服务的发展重点和最佳选择,也正在成为当前我国城乡养老服务发展的主流。

家庭一直是老年人最理想的居住环境,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养老服务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内容广泛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它们既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所能提供的,也不是有限的机构养老所能满足的。社区养老照护是在政府主导下,利用多种组织,整合多种资源,以较低的成本为老年人就近就地提供多种服务,顺应了老年人对服务住地化的愿望,舒缓甚至取代了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减少了个人的养老费用,减轻了政府大量修建养老机构的负担。

(二)社区老年护理服务的劣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社区养老照护虽然有一定的开展,但水平仍然较低,发展也不平衡。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社区老年护理虽然己经起步,但覆盖范围小,满足程度低。人力资源方面,目前我国养老护理机构的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整体素质低,现有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财政资源方面,充足的长期护理服务费用保障是构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核心,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存在资金供给不足,经费渠道不明,补助标准偏低。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管理滞后,组织系统不力的情况。

三、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护理没能很好衔接

每个社区都配备社区助老员,主要对社区优抚对象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包括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独居、空巢、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从对高龄老人的调查及走访助老员的情况来看,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口常生活能力辅助,当老人完全不能自理生活时,需要进入相应的养老机构或护理院,而目前大多数养老机构不是接受完全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入住率高,床位周转率低,而且床位有限,造成入住非常困难。

(二)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有一定的基础,服务情况有待改善

从走访的社区情况来看,社区拥有一批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有书画室、多功能活动室、健身房及图书阅览室,另外还开办了老年食堂,服务内容包括日间照料、紧急援助、入户服务、保健康复、文化娱乐等多种项目,形成了社区有站点、街道有服务中心的一种网络格局,满足社区老年人文化、体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健身、康复锻炼需要专业指导。社区里的健身康复活动室,有少量的室内健身器材,多数健身室面积较小,由于天热,几乎没有老人做健身锻炼。如何促进社区老年人利用这些设施进行锻炼、患病老人利用这些设施进行康复活动,需要融入专业的指导服务和建立一定的管理、协调机制。

(三)社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初具雏形,服务内容、服务管理需要逐步完善

社区为老服务队伍有较好的建设,一般由社区助老员、退体居民和申请服务行业的志愿者组成,服务形式有定期的便民活动、上门服务、聊天室活动、节口慰问、社区老年食堂等。

(四)社区为老服务市场化没有形成,政府直接管理服务的效率低下

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很有限,就目前来看主要是家政服务的内容,政府直接管理社区养老服务队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优抚对象,服务内容很有限,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没有建立。随着高龄化的进展,机构养老床位相对不足,居家老年人口常生活照护需求快速增长,政府直接管理服务的成本将增大,由于缺乏竞争和有效的监督,服务的效率不高,同时也不利于社区养老服务市场的培养。

四、如何完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

(一)完善老年照护体系

完善老年照护体系,也即是不断丰富和完善老年照护形式和照护内容的过程。不能局限于某种单一地照护方式,还应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因为每个老年人在不同的阶段,其身心健康状况也处于不断变化中,其需求也会不同。社区老年照护体系应将服务的对象放眼于全部的老年人,针对不同体质的老年人提供满足需求的老年护理服务。完善的老年照护体系不仅能够缓解当前老年照护的压力与照护服务不足的矛盾,提高高领老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在减轻家庭照护者的压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逐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老年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建立,才能保证老年护理服务更有效的实施,老年护理服务的提供才能得到保障。发达国家中,口本和德国己经将老年照护服务纳入制度保障。上海市当前尚未有相关的老年照护的保障制度来保证社区老年护理服务的需求得到满足,但制度的建立是应对口益增长的老年护理服务需求的必然选择,亦是大势所趋。

(三)长期护理筹资渠道多样化

为了筹集长期护理费用,各国政府的政策虽有相似之处但也不尽相同。美国的长期护理费用筹资的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计划,医疗补助计划,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和私人现金支付;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费用的筹集,是靠政府、雇主、雇员和医疗保险机构来共同负担;长期护理保险金的筹集主要来源于个人、地方和中央。多样化的筹资渠道减轻了政府的经济负担,增加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四)培养专业护理人员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观念逐渐开始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全身心整体护理;从单纯照顾患者生活和疾病护理扩展为全面照顾和满足患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方面的需要。因而护理不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照料,而是一种技术。需要对参加护理的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并引入资格认证制度,对护理人员能力进行考核和认定,以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有效实施,让被保险人接受到包括医疗护理、生活护理和精神护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服务,提高其晚年生活质量。

(五)加大老年护理保险的宣传力度

根据本研究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对于老年护理保险的需求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民众意识对老年护理保险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要加强老人及其子女的保险意识,要让人们意识到接受老年护理保险、接受非家人的护理和照料与传统观念并不矛盾。另一方面要加强雇主、雇员的意识,雇员对护理风险和忧患意识的增强能够带动雇主为雇员缴纳部分护理费用的积极性,雇主应意识到为自己雇员购买老年护理保险,不仅可以帮助自己的员工解决其老年护理问题,还可避免员工因护理家人而分散工作精力,使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此外,还要加强保险公司的意识,保险公司应加强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尽量避免道德风险与逆选择,培训专门人才,将老年护理保险的前期基础和后期强大的补充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李毅.保险需求理论的演进[D].武汉:武汉大学,2005.

第2篇: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及管理范文

目的 观察防走失马甲在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走失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嘉兴市第一医院王江泾分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的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39例设为对照组,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42例设为观察组。两组均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防走失马甲在住院期间走失风险进行管控,比较走失情况及走失时间。结果 观察组走失率4.8%低于对照组的23.1%,走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应用防走失马甲,有效地控制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走失情况,一旦走失也以较快的速度找回患者,降低患者走失带来的风险,保证患者安全。

关键词:

防走失马甲 老年患者 认知功能障碍 走失 风险管理

随患者年龄增长,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增加,患者在院内迷路、外出走失现象时有发生。患者在住院期间走失,带来安全隐患,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困扰,也给医院患者安全管理带来很大挑战。嘉兴市第一医院王江泾分院自2017年1月起对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穿防走失马甲,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纳入标准:住院期间患者家属提供医院老年性痴呆诊断证明,家属反映患者有走失史及脑发育不全、严重脑外伤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复苏后遗症等,简易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分数<24分为认知功能障碍;排除患者长期卧床不起,有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诊断。患者或法定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的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39例设为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62~92岁,平均(78.6±7.3)岁;住院期间MMSE评分(10.5±2.8)分。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42例设为观察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63~91岁,平均(77.2±7.7)岁;住院期间MMSE评分(10.1±2.7)分。两组一般资料接近。

1.2 护理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护理:家属陪护并签署陪护通知单,对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环境介绍,陪护知识、患者安全指导及应急呼救等知识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穿防走失马甲:(1)设计防走失马甲,挑选醒目的黄绿色防水布作为马甲面料,前面是拉链设计,拉上后有一锁扣,可防止患者随意脱下。马甲中下位置有5.0cm宽、间隔10.5cm两条荧光条前后环绕,背面荧光条上方有3.8cm×4.0cm大小用荧光材料书写“请帮忙联系及医院行政值班电话号码”。夜间有灯光时反光条出现反光,便于旁人发现。(2)入院患者由科室画钟试验初步筛查评分2分及以下的患者,由医院一名专职老师采用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由当班护士及家属协助患者穿着防走失马甲,并告知穿着的作用。

1.3 观察指标

(1)走失认定:护士巡视病房,发现患者未请假离院;家属汇报患者走失;门卫通过监控发现患者,了解后属于迷路将患者送回。(2)走失时间认定:患者告知单独外出,超过预计时间15分钟及以上未回病房;或患者未告知单独外出,离开病区超过10分钟及以上。走失时间为发现患者走失到找到为止。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走失认定:对照组9例(23.1%),观察组2例(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P<0.05)。走失时间:对照组(62.2±6.8)分钟,观察组(29.0±5.7)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P<0.01)。

3 讨论

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无自我照顾能力,走失后造成社会问题。农村地区的老年性痴呆率远大于城镇[1],基层医院高龄患者日趋增加,院内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走失风险加大。此外,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决定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留守家中导致住院患者陪护缺如,而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要完成生活必需品的采购任务大多要靠自己,极大地增加迷路、走失的隐患。患者走失后混在人群中,辨识难度加大,不易寻找;患者定向力差,导致在外滞留的时间延长。防走失马甲可帮助调动走失患者的目击者一起护送患者返回医院,或联系到医院相关人员。本文观察组中1例患者院内迷路,安保人员发现予送回病房;另1例患者外出购物走失,被人送回。相比较对照组,观察组在走失率及走失时间有明显降低。老年痴呆住院患者与一般患者不同,年龄普遍较大,生活自理能力差,合并多种慢性疾病,且配合程度差、沟通困难,理论上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可能高于一般患者[2]。本文结果显示,对照组走失9例患者,有2例患者走失后出现意外,其中1例患者晚上回家迷路,途中跌倒致头部外伤,路人发现报警后被送往其他医院清创缝合。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走失,加重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甚至可能承担赔偿责任,造成医疗费用的损失,增加医疗纠纷。通过应用防走失马甲,患者走失得到控制,一旦走失也缩短寻找时间,极大降低患者安全隐患,减少医患纠纷,医院安全管理得到明显提升。

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紧张,护理人员面对大量的老年患者尤其是老年性痴呆患者,不仅要用专业理论知识护理疾病,还要根据患者记忆力、性格行为改变、生活自理能力、是否承认痴呆等特点,关注跌倒、自伤、走失等不良事件,对患者陪护人员进行干预、指导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科室一旦出现患者走失,要立即启动寻找患者的应急预案:一面寻找患者,一面联系家属,同时上报院行政值班甚至报警,带来一系列无效劳动,浪费时间和精力。自行设计的防走失马甲,取材方便、制作成本低廉、使用方法便捷,患者及家属易于接受。适用于医院各种环境,保存清洗简便,损耗率低,使用效果明显,能保障特殊群体患者安全。本文结果显示,通过应用防走失马甲患者走失率从23.1%下降到4.8%,平均走失时间从62分钟缩短到29分钟,未出现报警寻人事件,有效地控制患者走失和减少寻找患者时间,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改善患者及家属的就医体验。

参考文献

第3篇: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及管理范文

【摘要】 在高龄妇科患者的手术后,患者却往往由于既往史、手术及麻醉的刺激、术后电解质变化、术后使用止血药、术后疼痛、术后活动等问题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从而影响预后。因此,要从重视术前访视、病情观察、疼痛的护理、输液管理、意识的观察、生活护理等方面加强高龄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对积极预防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心脑血管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妇科 高龄患者 术后 心脑血管 意外 护理

随着医疗诊治水平的提高,高龄妇科患者的手术比率逐年上升[1]。然而由于高龄患者心理及生理的特殊性,尽管手术很成功,患者却往往由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出现而影响预后。因此,加强高龄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对积极预防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心脑血管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1 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

老年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厚、心肌缺血:手术期间心理上的焦虑,术后切口的疼痛刺激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升高;术中失血、术后禁食也可加重心肌缺血。老年人血流滞缓、血管内膜不同程度损伤、高血脂等三大因素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后止血药的应用使血小板的数量、黏合力增加易形成血管内血栓。老年人应激能力低下,调节能力降低,应激反应加强,易导致神经系统兴奋,表现为精神意识的改变。老年人肉类摄入减少,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低蛋白血症,易导致肺水肿和循环系统功能失调。

2 老年人临床表现不典型

人类没有按照单一的时间表的衰老过程。尽管老年人存在心肌肥厚、血管硬化、大脑萎缩,但不同人身上的变化速度是不一样的[2]。当一个器官衰竭时可能另一个器官功能仍然很好。对于老年人疾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可能表现为精神状态的改变、脱水、食欲下降、胃肠道症状、功能的丧失、头晕和二便失禁。若发现以上症状,深入调查是必要的,以确认引起的原因。不仅要进行常规的检查还要包括意识功能、营养状况的检查。

3 引起并发症的相关因素

3.1 既往史 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心房纤颤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3]。

3.2 手术及麻醉的刺激 老年人对手术的耐受性不如年轻人。围术期的焦虑易导致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肌需氧增加,供氧和需氧失衡,易出现心肌缺血、缺氧。术中的血容量不足也可加重心肌缺血。

3.3 术后电解质变化 老年人肌肉萎缩,体内可交换钾的总量减少。围术期禁食、清洁灌肠及术中失血、术后禁食,导致离子紊乱,诱发室颤。

3.4 术后疼痛 疼痛会引起机体明显的应激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汗等。继之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和血栓形成。

3.5 术后使用止血药 止血药能使血小板数量增加、黏合力增加。静点止血药后易形成血栓。中老年肥胖的妇科患者施行盆腔手术是深静脉栓塞的高危人群[4]。因此,术后应提醒医生尽量减少止血药的使用天数。

3.6 术后活动注意方法 术后卧床时间长,运动能力减弱,老年人缺乏手术相关知识,切口疼痛的影响,术后离床活动少。这使术后变化时易产生性低血压,因眩晕而跌倒,易导致头部创伤,而以硬膜下出血最为常见[5]。因此,起床速度宜缓,感到无头晕时由家属或护士协助扶起后再行走。

4 加强高龄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4.1 重视术前访视 传统的护理方式只重视疾病本身,忽视患者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现代护理注重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整体化护理。根据文化背景、性格、气质、需求的不同实施相应护理,注重治疗方案个体化。术前由麻醉医生和责任护士共同进行,访视内容包括术后患者在哪里苏醒、静脉滴注情况、监护情况及其他干预情况[6]。同时患者也希望获得有关术后护理的信息,这些措施可以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心,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4.2 病情观察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医疗仪器有了更大的发展,使病情观察更细化,可同时观察血压、脉搏、心电、血氧饱和度,改变以前只能单一观察血压、脉搏的局限。通过监护得到的数据反映病情的变化,为医生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也使护士从重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能够深入病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掌握术前基础血压做对照,术后监护72 h,同时要充分给氧2天,24 h内恢复术前心血管用药。同时控制输液量、输液速度,切忌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

4.3 疼痛的护理 现代护理认为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免于疼痛是患者的权利,应打破传统按需给药的观念。按时给药可使疼痛在未开始时或刚开始时得到控制。镇痛泵的使用使患者可以自控药物剂量,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但老年人胃肠功能较差,手术应激时交感神经兴奋,肠蠕动减慢,往往引起术后便秘。止痛泵的影响不能忽视[7],它虽缓解术后疼痛,但对平滑肌起抑制作用,可导致肠蠕动减慢和尿潴留,因此,对术后疼痛较轻的患者应尽量缩短止痛泵的使用。

4.4 输液管理 老年人白蛋白合成减少,妇科患者术前不规则阴道流血,继发贫血,基本处于水肿的前期状态。大量输液使血容量迅速增加,产生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及肺水肿。应做中心静脉压监测调节输液速度和量,根据丢失液体量给予个性化补液,未达到预期尿量的及时给予利尿剂,严格出入量的观察。由于补液的药物是高浓度、高营养液,加之老年人血管脆化极易引起静脉炎,所以选择静脉应选择粗大、血流速度快的血管。

4.5 意识的观察 由于老年人疾病症状不典型,运用整体护理程序,通过交谈可判断患者判断力、定向力及是否有谵妄存在。

4.6 生活护理 重视术后第一次下床,避免产生性低血压使老人眩晕而跌倒。第一次排便时护士应陪伴在旁指导,排便困难时及时给灌肠剂,避免用力排便导致心脏负荷加大引起心脑血管意外。第一次进食时做好口腔清洁,少量多餐并认真询问有无口渴、头晕、心慌等不适。

5 小结

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应打破传统的针对疾病进行护理的模式。现代护理除结合先进的医疗仪器,还要注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评估的内容将精神意识、疼痛也作为重点。健康教育不仅针对患者,同时也针对家属,应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生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王月铃,佘淑琴,鲍立君,等.老年患者妇科手术的安全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24(3):293-294.

[2] 张雷,高竹林,廖小青,等.老年病人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11):661-663.

[3] 陈邦基,戴淑.脑血管意外诱因分析.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2,7(4):367-368.

[4] 马明娜,茹淑铃,彭战捷,等.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研究现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1-2.

[5] 陈莉萍,王桂娣.8例妇科高龄患者术后并发心脑血管意外的原因及防治.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25-426.

第4篇: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及管理范文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专科护理管理;临床

作者单位:457500 河南省范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指因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急性和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障碍临床综合征。血管因素可以是指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两大系统血管本身的病变,也可以是颅外大血管及心脏的病变,间接影响脑内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改变,最终使大脑功能全面衰退[1]。选取我院2011年8月到2012年12月将64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专科护理管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8月到2012年12月将64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男36例,女28例,平均年龄(675±48)岁。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专科护理模式。比较护理干预前及干预8周后两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R)、长谷川智能量表(HDSR)的评分结果。

2 专科护理管理

21 病室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地面防滑,床边最好有护栏,设备尽量简单,刀剪、药品等要收藏好。各种物品放置牢靠,方便拿取。

22 用简练、明确的词句反复介绍环境,以使患者思想、行为能尽快适应环境。鼓励患者与家人和朋友交往。不要大声喊叫,这样可能刺激患者情绪。从思想上、情感上尽可能沟通,以减少患者的孤独感。

23 安全护理老年患者感觉迟钝、行动不便,要防止烫伤、跌伤、砸伤及自伤等意外伤害。要避免过多的刺激,如噪音、光线、活动等,治疗护理时动作尽量轻。提供娱乐活动,防止对自己或他人有损伤的危险,必要时使用软的束缚带束缚患者的腕、手、腿、腰等部位。

24 饮食护理应给予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低盐、高维生素、粗纤维的食品,要考虑患者嗜好,同时限制食物盘中的量,防止暴饮、暴食。对进餐困难者,辅助患者进餐,进食速磨幔。

25 皮肤护理避免压疮的发生是皮肤护理的重点,常翻身,更换减轻局部受压,配合皮肤按摩,减少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26 口腔护理轻度痴呆患者要提醒,督促早、晚刷牙,每餐之后用清水漱口。

27 对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及时控制血压,保持适当的血脂、血糖,防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8 康复指导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努力完成自身生活需要,如让患者自己洗脸、刷牙、穿衣、吃饭,安排观赏盆景、花、鸟,根据爱好安排听音乐、看电视、下象棋等[2]。

3 结果

通过对观察组实施专科护理管理,观察组护理干预后MMSER总分、HDSR评分、痴呆严重程度临床评定表(WMS)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4 讨论

临床症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构成痴呆的精神症状,另一类是脑损害的局部症状和体征。在构成痴呆的精神症状中,真正精神症状相对较少。缓慢起病者,记忆力减退是早期的核心症状,早期为近记忆下降,后期出现远记忆障碍以及其他智能(计算力、定向力、理解力)的减退。急性起病者常为关键部位或大面积的病变,也可为多次发病相对稳定VaD与AD相比,在时空定向、短篇故事即刻和延迟回忆、命名和复述等方面损害较轻,在执行功能等方面损害较重[3]。不同的血管性病变引起的临床表现可有不同,如大脑前动脉梗死,可有意志缺失、失用、经皮质性运动性失语、记忆力减退、对侧下肢瘫痪及感觉障碍、尿失禁等;大脑中动脉梗死,可有严重的失语(优势半球受损)、失读、失写及计算障碍,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视野缺损,对侧锥体束征等;大脑后动脉梗死,可有记忆力障碍、失认、失读,无失写,有视野缺损及脑干受损症状等[4]。本组资料显示,通过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实施专科护理管理,疗效明显,因此专科护理干预有利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陈希萍,潘杰,等 高血压病病人社区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护理研究,2008,14:119120.

[2] 唐云菊 社区护理干预预防早期老年性痴呆症的作用.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9:6768.

第5篇: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及管理范文

关键词:住院患者;走失;危险因素评估;护理安全

走失是指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或门诊及急诊患者就诊期间,未经主管医生的同意,因各种原因发生的出走、失踪事件[1]。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病变易引起意识、精神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生走失的概率相对较其他临床科室高,一旦患者走失未能及时找回,患者的生命安全将受到威胁,产生严重后果,并且还将引起医疗纠纷。如何防范并减少住院患者走失是患者安全管理的目标之一。识别高危走失因素,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可有效减少走失的风险。我科从2014年1月~12月对住院患者加强走失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12月我科收治患者1561例,我科自行设计的走失危险因素评估表(见表1),评估出走失高危患者56例,男40例(占71.43%),女16例(占28.57%),年龄在55~87岁,平均年龄70.8岁,既往有走失病史2例,老年痴呆24例,精神障碍16例,定向力和记忆力障碍11例、药物影响3例。

1.2方法

1.2.1根据我科收治患者的疾病特点自行设计走失危险因素评估表[2]。由4个评估项目组成,每项评估按"有"或"无"分别评为1或0分,总分≥1分即为高危患者。

1.2.2对高危患者制定并落实防范措施。

1.2.2.1加强健康宣教 ①入院时为患者仔细介绍住院环境,包括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开水间、卫生间及吃饭的地方等。加强病区环境的介绍,对患者做到耐心、体贴、关怀、鼓励,对文化平育水平较低的患者,更要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交流。在谈话方式、方法上注意技巧,让患者信任护理人员,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促进护患关系。②戴手腕带、床头挂防走失警示牌、为患者发放病号服,携带住院患者信息卡,写明医院名称、科室、患者姓名、家庭住址、联系人电话,一旦走失有助于旁人及时与医院联系。③由医生下医嘱24h陪护。与家属谈话,做好知情同意,家属保证24h陪护(必须签字),详细登记患者家庭住址及至少2个联系电话,要求24h开通。

1.2.2.2落实防走失护理措施 ①合理配备护理人力,加强走失高危患者的巡视。同时要解决患者及家属的困难,减少患者及家属外出的机会,班班床旁交接班。②加强检查监督及指导,护士长每天巡视高危人群,检查各项预防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对宣教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检查结果,督促改进存在问题。对已经发生走失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强化护士的安全意识。③如患者需要外出检查,由责任护士向陪检人员及家属交代病情并严格交接,根据病情变化,必要时亲自陪同检查。④加强护理人员的教育,对护士进行专科知识及风险评估能力的培训,尤其是低年资护士对专科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准确评估及识别走失高危患者,且缺乏患者安全护理经验,因此进行护士专科能力培训是防范患者走失的有效方法。也可采用新老搭配、强弱搭配的排版模式,一方面为患者的安全提供保障,另一反面有助于低年资护士尽快成长。⑤对高危患者中外走欲望较强烈的患者,其活动应控制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班班交接,持续处于护理人员视线中,必要时应专人护理。如发现患者四处徘徊,要提高警惕性。一旦发生外走,要沉着、冷静,组织家属、医护人员及医院保卫科等相关部门共同寻找。对外走归院的患者要慎重对待,做好事后心理护理,让患者讲述外走原因和经过,以便进一步制定防范措施,重点交班,防止再次发生走失。⑥影响自知力和易致患者产生幻觉妄想及定向力障碍的疾病更容易导致患者走失。对脑功能障碍患者须与医生配合,遵医嘱正确实施药物治疗。同时请家属配合,给予患者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支持;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病友之间关系和谐融洽,互相帮忙,如脑功能障碍患者有自行外出意图,病友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及家属,避免患者外出。⑦加强特殊时间段管理。凌晨和夜间是走失发生的高危时间段,护理上应加强巡视走失高危患者,提醒家属或陪伴不能睡得过沉。加强环境的安全管理,在病区安装智能锁,门锁由医生及护士管理,可防止患者在医务不知情或家属不留意的情况下走出病区。⑧对于有精神症状的高危患者,应遵医嘱正确实施药物治疗。鼓励患者说出焦虑的原因及内心感受,观察患者抑郁、焦虑的程度,主动满足患者的需求,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告诉患者如有无法解决的事情时,应及时告知工作人员,同时加强巡视,避免患者单独外出。⑨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患者走失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提高对不良事件的预见性和发生意外的处理能力,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3]。

1.2.3评价方法 患者住院期间,未经主管医生同意,因各种原因发生的出走、失踪事件,无论患者是否找回,均计为走失,记录并比较实施前(2013年1月~12月,收治患者1414例)、后(2014年1月~12月,收治患者1561例),患者的走失发生率。

1.2.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字2检验,检验水准a=0.01

2结果

实施走失危险因素评估表前后患者走失发生率比较,2=4.07,P

3讨论

走失危害是严重的,对患者而言,因为离开医院造成诊治的缺失,致使病情延误。离开医院和家人的照顾,致使健康甚至生命受到损害。在走失过程中可能遇到车祸和暴力事件等伤害,危及生命。对家属而言,可能造成老年伴侣或家属因焦虑突发疾病,因寻找走失患者耽误正常工作和生活,丧失亲人情绪激愤而责怪其他人。对医院而言,则打乱了正常的医务秩序,造成医疗单位的不正常情绪和恐慌,加重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甚至可能承担赔偿责任,造成医疗费用的损失。对医务人员个人而言,加重了非正常的工作量,干扰正常工作情绪,还有可能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4]。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和神经内科疾患逐渐增多,疾病特点复杂多样化,患者意识、精神和认知功能障碍,导致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走失的概率相对较高。当前国内对神经科患者走失行为的评估和干预措施较少,所以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制订相应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5],做好神经内科患者的全面评估,有预见性采取预防走失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

对神经科住院患者通过使用走失危险因素评估表,识别高危走失患者,有预见性采取预防走失的护理措施,努力提高护理人员和陪护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增强法律和安全意识,可有效防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走失的风险,从而降低医疗风险及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沈渔顿.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51~725.

[2]徐习,谢红.神经内科患者走失防范措施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1,26(15):10~11.

[3]卢建丽,冯贺军.住院患者走失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8):154~155.

第6篇: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及管理范文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况,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统计106例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心理状况。结果 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焦虑恐惧、悲观抑郁、孤独失落、多疑、乐观、依赖等心理问题。结论 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有助于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脑血管病;心理分析;护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脑血管病显著增加,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病人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1],因此心理护理显得有尤为重要。我科自2008年3月至2008年10月对106例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提出护理对策,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06例,男66例,女40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2岁。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6例,脑梗死59例,脑出血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

1.2 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焦虑恐惧、悲观抑郁、孤独失落、多疑、乐观、依赖等心理问题。

2 心理分析

2.1 焦虑恐惧脑血管患者病前多无明显症状,突然起病,常会导致语言、肢体功能障碍,表现为言语不清、失语,单侧或双侧肢体麻木、无力、瘫痪等。由于陌生的环境、知识的缺乏、疾病的威胁,使老年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心理。

2.2 悲观抑郁脑血管病病程长,所需费用高,治疗和康复需长期坚持才会有一定的效果,患者容易对预后失去希望,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抑郁心理,不愿与人交谈或经常发脾气,拒绝治疗和护理。

2.3 孤独失落老年患者在社会或家庭中扮演支配者的角色[2]。患病后,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使心理备受打击,感觉自己成了“无用”的人,甚至是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而儿女已成家立业,忽视了对父母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交流。使得老年患者的孤独失落感增加。

2.4 多疑部分老年患者变得非常敏感,怀疑自己的病情、治疗、预后,既想了解有关疾病的信息,又疑心医生的诊断是否正确,用药是否对症,同样的问题会反复询问或向多人询问,疑虑重重,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紧张、苦闷、忧愁等。

2.5 乐观少部分老年患者没有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对病情盲目乐观,以致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影响疾病康复。

2.6 依赖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疾病及年龄的关系,很多生活上的事情由家人及护理人员代劳,时间长了,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即使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也要依靠他人,直接影响康复训练及以后的生活质量。

3 护 理

3.1入院后热情接待患者,详细询问病情,并向患者做人院宣教,主动介绍医院、科室的环境,常规护理,作息时间,主管医生、护士及科室主要人员姓名,让患者尽快了解科室人员及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同时向病人进行疾病知识宣教,详细讲解疾病发生原因、诱因及相关知识,告知疾病注意事项,指导饮食,康复的一般知识,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消除焦虑恐惧心理。

3.2 护理人员与老年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经常与患者沟通,观察患者的情绪,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于抑郁的病人不勉强其配合,让其发泄心中的苦闷,给予心理支持,情绪稳定后征得病人同意再做各项治疗护理[3]。介绍科室恢复较好的患者,以事实病例进行说服,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制定细致的治疗护理方案,减少患者的经济支出,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

3.3 尊重、关心、体贴老年患者,对待他们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多关心、多问候。解释病情时要耐心,语速要慢,态度和蔼,经常到病床前与他们交谈,听他们述说病情,征求意见和建议,用亲切的语言、体贴入微的照顾来排解他们的孤独失落感。

3.4 护理人员要耐心听取老年患者对病情的叙述,对他们的询问要百问不厌,交谈时,做到大方、自然。经常讲解治疗和用药知识,让同种疾病疗效明显的病人作亲身经验介绍,尽早取得他们的信任,放松心情,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治疗护理,从而取得最佳的疗效。

3.5 加强老年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宣教时侧重脑血管病的危害性和危险因素的讲解,使患者和家属从根本上改变对疾病的认识,并加以重视,从而配合治疗和护理,得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3.6 要尊重老年患者的意见与要求,对于不合理的要求,不可批评和训斥,要讲道理进行规劝。经常鼓励尽最大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脸、刷牙等,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树立信心,充分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逐渐摆脱依赖心理。

4 讨 论

老年脑血管病发病率高,绝大多数伴随心理问题。心理状态在疾病的康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通过对老年脑血管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亚菊,林海萍.支持性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抑郁情绪的作用[J].家庭护士,2006,4(2):18-19.

第7篇: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及管理范文

人性化护理就是以人为本,了解患者的各种需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使患者在心理、社会、精神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减少或降低不适的程度。目前,全球都步入老龄化,而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也日趋严重。心血管病疾患是威胁老年人生命安危的严重病因,关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尤为重要。因此,也对老年心血管患者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心血管科疾病以及老年患者的特点,提出了对老年心血管患者人性化护理工作的重点,旨在有效地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

转变观念、顺应角色、换位思考

作为心血管内科的护士首先要了解自己责任区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性格特点等,可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营造良好、温馨的气氛,主动问候患者,给予患者微笑服务。对患者的关怀可以延伸到对其家人的了解,了解患者的社会关系。很多老年人住院后会产生孤独的心理。因子女忙于自己的家庭、事业,对老年人的照顾也是力不从心,此时护士要给予患者更多生活上、情感上的关怀,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早日回归家庭、社会。

做好基础护理

生活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病情为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对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患者,协助护理其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护士应保持良好工作情绪、关心、体贴、鼓励患者,做好充分的解释、安慰工作,协助患者克服各种不利于疾病治疗的生活习惯和嗜好。

休息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要保证足够的休息,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会极大地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情况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每发生一次这样的情况,对心脏就是一次不可逆转的损害。重症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者鼓励逐渐床上活动或下床活动,长期卧床者每2小时更换,避免压疮的发生。

饮食护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给予饮食方面的指导。如鼓励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适当摄取粗糙、多渣的杂粮及油脂类食物,适量饮凉开水、蜂蜜等。进食易消化食物并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应限制钠盐摄入。

氧疗护理:非严重缺氧患者采用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即2~4L/分,浓度30%~40%;严重缺氧8L/分;急性肺水肿患者采用30%~50%乙醇湿化交替吸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呼吸功能不全者使用面罩加压吸氧或必要时行机械通气。

便秘护理: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严重常伴有头痛、腹胀、厌食等伴随症状,患者常因排便时过度屏气使颅内压和肠内压升高,从而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因此不容忽视。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指导,培养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对便秘患者可用手沿结肠行走方向轻轻揉压腹部,连续数日未大便者可给予缓泻剂或低压温水灌肠,无效时可戴手套手指后轻轻将粪便抠出。能下床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加强腹肌和盆底肌的锻炼,有助于便秘的预防。

失眠的护理:住院的老年患者多因住院后环境、心理、疾病因素导致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入睡后易醒,醒后不能继续入睡的情况。某些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可导致失眠,如利血平、可乐定、卡托普利等。护士可在一定范围内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保证病房的安静。在工作中要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睡前开床头灯、根据实际情况尽量满足患者个人睡眠条件。

护理措施

做好基础护理,解决患者的需要:自患者入院起,责任护士应认真细致地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协助患者洗漱、进食、大小便等生活需要,尤其注意安全防范措施,病床加床档,床尾有安全标示卡,防止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的发生。

做好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出现这些不良心理的情况及原因,耐心劝导和抚慰,主动与之沟通,给予精神支持,解除其精神压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个性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多巡视病房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变化,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稳定其情绪,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常因并发症多、病情重而导致病情突变,猝死率高;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类常用仪器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微量泵、呼吸机等抢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方法;各种抢救用物要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量供应、定时核对、定期消毒,使其保持完好备用状态;患者一旦发生晕厥,应立即就地实施抢救并通知医师;及时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测量血压;遵医嘱及时准确的用药;若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护士执行各项抢救工作应做到准确无误、反应能力迅速敏捷、观察病情细致全面。

加强责任心,做好用药观察:护士应掌握心血管科常用药物的方法、剂量、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做好三查七对。对于特殊药物,如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准确掌握剂量,用药前后密切注意心率、节律变化并督促其按时、按量服药,防止漏服、错服;应用利尿剂应注意尿量及电解质变化;应用扩血管药物时应监测血压;使用抗凝药物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出血征象;输液时护士要落实好查对制度,加强巡视,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静脉穿刺技术保护好患者的血管。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对患者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有效干预,也可根据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需求针对性采取各种健康宣教方式。同时,实施身心并重的整体人性化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的促进身体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人性化的护理是治疗疾病重要、有效的手段之一[1],良好的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故护理人员应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将人性化的思想带到各项护理工作中,降低了发病的致残率,减少了急、危、重症的发生以及发病的几率,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第8篇: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及管理范文

[关键词]西部地区;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

1长期护理保险实施背景

从21世纪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社会发展现实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与老年人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首当其冲的便是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3600万失能老人;2013年,失能老年人规模增加到3750万人;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有1亿的失能老年人。这部分老年人群体缺乏独自照料自己的能力,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达到照料自身的需求。但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主力的时代到来,传统家庭照料的人力资源出现人力匮乏问题,我国几千年来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鉴于此,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也成为了老龄化趋势下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2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西部地区作为全国范围内老年人及其失能老年人比重较大的地区,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较迫切,但由于经济发展、财政压力、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较艰难。尤其是西部地区失能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社区的占较大比重,需要从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特点的长期护理保险,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2.1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

2.1.1老龄人口比重较大。从西部地区各省区市老龄化程度来看,重庆和四川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多,老龄化程度最高,分别高达12.4%和12%;与2017年测算的全国老龄化率平均值13%基本持平。

2.1.2老年人多集中在农村,农村失能老年人数量大于城市。《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5)》的西部地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西部老年人中,农业户口占78.3%,非农业户口占21.4%。数据表明,在问卷调查对象中,大多数的老年人居住的地方是在农村社区(72.5%)。从城乡区别角度看,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农村高于城市。其中,农村轻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高于城市13个百分点,而城市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分别比农村高出5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2.1.3经济发展较落后,老年人参保能力、意识弱。相较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经济实力不强。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西部地区城乡差距较大,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劳动能力弱甚至是没有劳动能力,经济实力大打折扣,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参保能力相应的与经济实力成正比。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对于保险的短视行为严重,不能正确地评估自身照护需求。另外,传统非正式照料模式和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老人在观念上希望得到传统的家庭照护。

2.2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基于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经过不断的实践去完善,最后形成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适宜的长期护理保险。根据2016年国家人保部公布的15个试点城市,以成都、重庆、新疆三个西部地区省市为代表的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较于东中部地区发展滞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标准、长期护理管理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都还在不断地探索当中。笔者根据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提出西部地区关于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想,希望能给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意见。

2.2.1结合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提供“订单式、组合式”照护项目。综合对长期护理保险有较大需求的老年人群体的特点,可以把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分为关怀型、医疗型、生活型、技能型;并且划分清楚这四种类型所对应的照料项目。同时,四种类型可以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式”、“组合式”的针对性的提供。关怀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关怀和慰藉,有效缓解以及治疗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医疗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等,这种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失能程度低的老年人,不仅可以方便老人们及时得到治疗,也能减轻其所在家庭的照护成本,提升老人的幸福感。生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这类护理类型主要是针对由于高龄或者慢性病导致的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技能型主要包括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有专业化护理需求的中度失能或者是高度失能的老年人,大多数由专业的护理机构来提供,老人们可以选择住进护理机构或者是护理人员上门提供服务。既方便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又可以优化配置护理资源,这四类护理类型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组合,真正把“订单式”需求落到实处。

2.2.2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的护理人员以及护理机构的有效供给。由于二元结构的性质,城乡失能老年人自身的资源禀赋有很大差异。城市中公共产品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城市失能老人在寻求社会帮助中有更多的选择。而农村地区居住分散,传统家庭照料能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的支持单一而且薄弱。在设计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现状,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制定政策鼓励养老及护理机构向农村地区发展,鼓励企业盘活农村闲置用地建造养老护理机构。除此之外,还应提供补助鼓励农村地区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向城市护理机构转移。

2.2.3加强政策宣传,提升老年人保险意识。老年人群体存在着接受新鲜事物程度低的现象,对于长期护理保险这个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比常见的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等低得多。在保险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排斥的情况,在政策施行之前,应该通过公益讲座、知识讲堂以及各种宣传手段加强老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识程度,打消老人们的疑虑。

2.2.4增加护理培训,重视轻度失能老年人的非正式照顾。对于一些轻度失能老年人来说,他们并不需要专业化强的护理服务项目以及过长的护理时间,不一定要到专业的护理机构去接受服务,而是可以选择非正式照顾的方式,通过家庭其他成员、邻居或者其他亲人来提供护理服务,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想在家里接受护理的需求,也不会对其所在家庭造成较大的负担。荷兰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安排中,就很重视对于失能老年人的非正式照顾,并对这种居家护理的方式负责部分费用。由于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群体在农村地区有较大的分布,基于农村地区护理机构较少,以及老年人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对有此种意愿且失能程度不高的患者采取非正式照顾的方式,适当给其所在的家庭相应的补贴,同时重视对非正式照顾提供者专业的培训,确保患者可以得到相应的护理照护。

第9篇: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及管理范文

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它不仅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引起损害,也是脑血管病及冠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古人曰:“不治未病治已病”,如何做好老年高血压病的防治和康复护理,减少致残率、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1 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

①症状不典型 有的患者无症状或有轻度症状,大部分患者在体检或就诊其他疾病时发现。其次因老年人压力感受器反射功能降低或丧失,血管调节机能减弱使测得的血压偏低。②血压波动大 情绪变化、、季节、体力劳动,精神受刺激都可影响血压的波动。③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不易受到血压袖带气囊压力压迫的正常压迫使收缩压增高而出现假性高血压。④老年人的高血压病可促使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发生、发展,导致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心肌梗塞及心衰、肾衰出现。

2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逐渐减退,机体调节功能及适应能力变弱,以致体力衰退,抗病能力低下,体弱多病。心理特点是子女成家,自己退休,会突然感到精神空虚,感情脆弱,遇事忧心忡忡,常常萎靡不振、食之无味、睡之不安。他们需要社会和人们的重视和尊敬、需要子女的关怀、需要有一个和睦的家庭、需要坚持活动和锻炼、需要有乐观的情绪和合理的营养。作为护士要必须掌握患者的不同需要,做好老年人的康复护理。

3 高血压病的特点

患病早期,可无感觉,也可有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闷、乏力、心悸等,临床症状之轻重与病理改变和血压高低并不相平行。晚期表现取决于心脑肾的病变情况。晚期高血压病,在心功能代偿阶段,除可出现心悸,稍有气促外,其他症状不明显,后期心功能失代偿阶段,则出现心悸、气促加重,不能平卧,血压持续升高,颈动脉充盈怒张,水肿。脑血管间歇性痉挛,可引起头痛、眩晕、肢体麻木,亦可引起暂时性瘫痪、失语、抽搐、昏迷等。若并发脑出血,可出现头痛、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反射消失、昏迷。肾功能代偿阶段可无明显症状,失代偿阶段表现多尿、尿比重低、蛋白尿、管型、最后发生尿毒症。

4 护理干预措施

4.1 自我保健 高血压是顽症,要伴随患者终生。光靠每周看一次门诊,测一次血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每天按时服药,根据病情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病情变化时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4.2 高血压病的护理 遵医嘱调整好患者的血压,掌握好降压药物的名称、剂量、用药时间、细心观察效果、毒副反应。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患者的尿量和钾离子的补充。可口服缓释钾片,使用钙离子桔抗剂时观察有无面红、头胀、心悸及性低血压,定时监测血压做好记录,抽血监测电解质并保持平衡。

4.3 心理护理 老年病人由于疾病的折磨,住院后环境和生活习惯都改变,使心理上也发生改变。护理人员应尽早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开展心理咨询,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对患者体贴、关心、耐心解释、言语和善、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调动患者亲人的积极性,赢得信任与支持,完善我们的心理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在心理护理操作过程中,要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式,心理护理是身体康复的必要条件,身体康复是心理护理的结果,且心理护理与社会关系戚戚相关。即:生理-心理-社会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只有身心均健康的人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4.4 注意休息和生活 ①适当减轻工作量,不使体力消耗过多,经常保持旺盛精力和善于休息,不使身体疲劳。②思想要开朗精神要乐观,心情要愉快,使机体不受七情干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③控制体重,肥胖者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控制体重增加,减轻心脏及血管负担,限制含动物脂肪、胆固醇的摄入。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便秘。④医务人员应指导坚持适当锻炼,根据患者的体力、病情、心功能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实践证明运动锻炼对老年人高血压确有改善症状、降低血压、减少药物用量、增强患者兴趣的作用,如散步、太极拳、保健操等、以促进血气的循环,增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并调节大脑的灵活性及应变能力,丰富生活内容,增强体质。

4.5 合理膳食 饮食应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粗细搭配、少食多餐、低盐饮食(每日在5克以下)。鼓励患者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和粗纤维食物。禁烟酒,烟中有许多有害物质,使动脉血管痉挛、肾上腺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使血压增高,大量饮酒必须制止,这是防治高血压保护心血管病举足轻重的措施。

5 讨论

生活方式、用药、饮食、运动、情绪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有关资料表明[1],高血压作为生活方式疾病,采取健康教育作为护理干预方式,是人群中降低局部危害性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护理工作中,通过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正确合理的用药,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平稳控制,身心健康得到改善,可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