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写一篇周记范文

写一篇周记精选(九篇)

第1篇:写一篇周记范文

周立波(一九O八――一九七九),原名绍仪,笔名周立波、张一柯等。笔名周立波是取自英文Libeaty(自由)汉译音。一九二四年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喜读文史书籍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一九二九年考进上海劳动大学经济系,自学英语。一九三四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革命文学活动和参加左联领导工作,编辑《新事新报》副刊《每周文学》发表诗、散文和评论,翻译出版了[俄]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和基希的报告文学《秘密的中国》。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周立波作为战地记者赴晋察翼边区和抗日战争前线采访,创作了有影响的报告文学集《晋察冀印象记》、《战地日记》,后辗转于湘桂等地,筹办《抗战日报》和编辑《救亡日报》。一九三九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著有描写延安农村生活的《牛》和以他深陷上海狱中生活为题材的《第一夜》、《麻雀》等短篇小说。后来结集为《铁门里》。一九四四年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同年随王震、王首道率领的部队南下华南和中原,写成报告文学集《南下记》。一九四六年担任军调部英文翻译。同年赴东北参加,于一九四八年写成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此著是周立波的代表作,展示了东北农村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画面,刻画了一系列生动的新农民形象,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以为题材的优秀作品之一,艺术上显示了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因此,获得了一九五一年度斯大林文学奖,(获此殊荣的另一部作品是著名女文学家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风靡全国,曾出版了英,俄等多种文学译本,蜚声海内外。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立波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联主席等职,曾深入北京石景山钢铁厂体验生活,一九五五年回故乡安家落户,先后创作了反映钢铁工人生活的长篇《铁水奔流》和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禾场上》,还有描写农村合作化长篇《山乡巨变》及其续篇。他晚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一九七八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以上回顾了周立波的革命经历和创作活动。现在可以把他的主要文学作品做个归纳:译著有肖洛霍夫长篇第一部《被开垦的处女地》,基希报告文学《秘密的中国》;报告文学有《南下记》和《晋察冀印象记》、《战地日记》;长篇小说有《暴风骤雨》、《铁水奔流》、《山乡巨变》;短篇小说集有《牛》、《第一夜》、《麻雀》,《山那边人家》、《孟满爹》、《张满贞》,《张润生夫妇》,《湘江一夜》(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铁门里》,《乐场上》、《卜春秀》;另外还有记录片《解放了的中国》的撰稿(获斯大林文学奖)、《周立波选集》(1-7卷)、《周立波短篇小说集》、《周立波三十年文学译论》、《周立波文集》等。

周立波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农村为题材,尤以湖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居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暴风骤雨》描绘出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和画面,塑造了赵玉林、孙老头、郭全海、白玉山、白人嫂等各种类型的人物,表现出他们朴实而崇高的思想品格。《山那面人家》是写山村的一次婚礼。在解释参加婚礼的姑娘们一路上不断串的笑声的缘由时,作家写道:“……青春、健康、无忧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她们劳动过的肥美的、翡青的田野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以及这迷离的月色,清淡的花香,朦胧的或者确定的爱情的感觉,无一不是他们快乐的源泉。”周立波善于从平凡的农村日常生活中取材,选取乡土气息浓郁的生活细节,用略带幽默情趣的笔调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构成一种秀丽隽永的艺术风格。

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等是把社会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申论的对象,而文学则是把社会整体作为自己的反映对象。因此,文学要描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以客观的、具体的生活现象本身作为素材,并且以具体的生活现象本身的形式加以描绘。这种描绘不是自然形态的简单地机械的原始描绘,而是经过作家的提炼、加工、概括、典型化,并且渗透着作家的思想和美学观点的艺术描绘。所以文学更接近社会实践本身的内容,也就是人们通常讲到的文学特点。

文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的创造,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是文学创造性的集中表现。一个时代文学典型的数量与质量,是一个时代文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们现当代文学中成功和比较成功的文学典型是有一些的,但是不很多。一个时代有多少成熟和比较成熟的文学作家,也是一个时代文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成熟的作家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社会孕育培养和个人创造努力的结果。它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社会力量。作家劳动特点与艺术本身规律紧密相连。保护作家就是保护文艺生产力,培养作家就是发展文艺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作家队伍有相当大的发展,除了一批老作家外,新生力量不断涌现。由于“反右”和“”两个困难时期的发生,不少文学作家被轻率地批判或打倒,文学生产力在相当程度上遭到了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文学生产力获得新的发展,呈现出一片蓬蓬勃勃的生机。

第2篇:写一篇周记范文

第一:南阳作家群的成就

一、南阳作家群之群

南阳有个作家群。此话确也。不说上个世纪90年代末已经故去的乔典运、前几年故去的姚雪垠或稍早故去的诗人李季及远在京畿、省城或其他外地的作家,仅就依然居住南阳本土的作家而论,目前南阳就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人,省级会员近200余人,市级会员300余人。

500人的作家队伍,一个浩浩荡荡的作家群体了。那么现在要再把这些作家的名字列一个表,仅就著名而论,也将是很为壮观的了:且不说老一辈,如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 冯之妹沅君、冯之女宗璞,《北京文学》现在的名誉主编赵金九,远在台湾的痖弦等,仅就时下而言,如军旅作家李庚辰、周大新、柳建伟、范军昌;如寄居京畿的赵大河,寄居上海的汗漫,以及寄居省城颇有影响的张一弓、田中禾、马新朝、高金光、杨秋意等。现在仍居住在南阳的,也已是长长的一串:如享誉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历史小说家二月河,著名散文家周同宾、廖华歌;著名小说家李天岑、行者、马本德、殷德杰、王俊义、韩向阳、王晋康、李成军、周熠、刘正义、宋云奇、李克定、郝树声、秦俊、贾兆玉、陈明远、赵德玺、刁仁庆、闫英明、张天敏、刘黎黎、段舒航、蒙蒙等。如诗人王韵华、明公、溪等。青年散文作家李雪峰、水兵、苏涵玲等。文学评论家队伍虽然逊于小说家、诗人、散文家,但做一罗列,在国家、省以上报刊发表文学评论文章的也有七、八人之多:如海南大学教授陈继会,在京畿军报从职的张书恒,南阳师院教授张德礼、徐亚东,副教授万年春;在政府及研究部门谋事的白万献、孙晓磊、张中坡、薛继先等。南阳作家队伍真是彪然皇皇,阵容喜人。

二、南阳作家群之作品

说到作家,无疑要说到作品。假使将以上作家的作品仅择其要者予以陈述,恐更是令人目眩的。如冯沅君的《隔绝》、《隔绝以后》、《卷》、《春痕》等,她的这些作品以反对封建礼教、争取自由的独立精神为自己的艺术主题,而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冯宗璞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写作到现在,已创作《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船》、《后门》、《知音》、《弦上的梦》、《三生石》、《野葫芦引》、《东藏记》、《南渡记》、《西征记》、《北归记》、《蜗居》、《我是谁》、《紫藤萝瀑布》等作品,她的作品细密从容,温婉优美,写战争,没有刀光剑影的血腥,但却从人物的命运中见到战争的狰狞和残忍,感受到人物沉重的精神创痛。姚雪垠自1928年开始文学创作,而今已出版报告文学集《战地书简》、《四月交响曲》,小说集《红灯笼故事》、《牛全德与红萝卜》、《戎马恋》、《重逢》、《差半车麦秸》,长篇小说《新苗》(又名《母爱》,《春暖花开的时候》(1―3册)、《长夜》、5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创作谈《小说是怎样写成的》等。姚雪垠的写作激情四射,笔力雄健,善于营造波澜壮阔的氛围,却又不失细腻的感情体验。乔典运的写作始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先后出版短篇小说集《笑语满场》、《村魂》、《问天》、《美人泪》,长篇小说《金斗坪纪事》、自传体长篇小说《命运》等。乔典运的作品魅力在于他对处在社会下层人的复杂性格的生动展示和对这些小人物的命运的思考,从中透视出社会机体对人性扭曲的作用力。

二月河的写作具有传奇的偶然性。但当他一旦进入到一种有意识的创作状态,那么他的写作就具有了审美的自觉性。因此,他的长达500多万言的《落霞》(《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曲也就不仅仅是写了清朝康、雍、乾三朝的发展演进历史,而是用一种历史审美的眼光,揭示出历史的行进,历史的发展规律。他不仅仅是在描写历史事件,而是在揭示历史的政治生态、文化生态,也就是维系我们这个国家数千年而不变的一种历史成因。所以我说,成就二月河在文坛上的地位,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首先在于他作品里所映现出的精神品质。当我们在读《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时,我们的思绪常常会跳出小说所描写的历史时代,而与现实、与当下胶合在一起,去思考作品的当下价值、现实意义。

周同宾的散文是在力图为传统农耕文明存照。无论是他早期的散文集《乡间小路》,还是此后的《皇天后土》、《情歌 挽歌》、《古典的原野》等,都是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军旅作家周大新是一位始终在“追求文学与地域之间生命联系”的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从他的中短篇小说《汉家女》、《小诊所》、《香魂女》、《银饰》、《左朱雀右白虎》、《向上台阶》到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20幕》、《21大厦》、《湖光山色》等,无一不在用文学的形式表现与他生命有着密切联系的地域――豫西盆地。这是一种文化认同,作家无论走到哪里,始终不忘自己的精神背景、文化底色,就像《21大厦》中的那位保安。可以说那位保安的精神品质也是作家本人的品质。作为军人的柳建伟以一位军人的天职,与时代保持着密切的同步联系,把他的写作定位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上。除了他的《北方城郭》是写社会生活外,他的《突出重围》、《英雄时代》是当代军人、部队建设的生活图景,具有很强的现实震撼意义。此外,南阳近几年还创作出版了一系列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如李天岑的小说集《找不回的感觉》、长篇小说《人精》,行者的《皇后风物志》、《美人市场》,廖华歌的长篇小说《玉皇岭》,马本德的长篇小说《望城》,刘正义的长篇小说《城脚》、郝树声的长篇系列小说《镇委书记》、《侧身官场》、《怪味沧桑》,贾兆玉的描写学校生活的长篇小说《何枝可依》等。

三、南阳作家群之获奖

倘以获奖而论,自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到时下,南阳获奖的作家和作品也是蔚为大观,收获颇丰。如宗璞的《弦上的梦》获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同届获奖的还有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的《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和她的小嘎斯》、《黑娃照相》分获第二、三、四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乔典运的《笑语满场》1981年获得《北京文学》优秀小说奖;《村魂》获得1984年河南省优秀短篇小说奖,《满票》获得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届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还有周大新的《汉家女》、田中禾的《五月》。同届一个地区有三位作家获得同一国家最高奖项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因此这一年又被称为是南阳文学获奖年。周大新的《小诊所》获得了第九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向上的台阶》分获第六届百花奖和《中篇小说选刊》奖及《十月》奖,《第20幕》获得人民文学奖,2002年先后获得冯牧文学奖和冰心文学奖。《湖光山色》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这一奖项的还有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首届),宗璞的《东藏记》(第六届),柳建伟的《英雄时代》(第六届)。说到柳建伟,不能不说到他的其他奖项,如《突出重围》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庄重文学奖,并被评为向建国50周年献礼书。《英雄时代》被评为向建党80周年献礼书。

获取鲁迅文学奖更是南阳文学史上的骄傲,周同宾的散文《皇天后土》以其对当代农民生存环境的关注和叙述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马新朝的长篇抒情诗《幻河》则借助对母亲黄河的歌颂,从而歌颂了在母亲黄河的哺育下的中华民族,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在这里,我们还应着重提出的是二月河。二月河1985年开始进行长篇历史小说创作,《康熙大帝》甫一出版,即得到读者欢迎,1989年获得河南省优秀图书奖,1993年获得河南省第一届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雍正皇帝》获得湖北优秀图书奖和河南省第二届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同时还获取第五届茅盾文学提名奖及“八五“期间优秀长篇小说奖;《乾隆皇帝》获河南省第三届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2003年获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2000年,二月河在美国中国书刊、音像制品展览会上,被评为“海外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位获取此殊荣的作家。除此还有廖华歌的《七色花树》、行者的《大化之书》等获得河南省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

第二、南阳作家群的多样性

如果说,我在上面展现的仅仅是南阳作家群的队伍阵容和他们的写作成就的话,那么我们还不能全面了解南阳作家群的整体精神状态和表现在他们身上的审美追求和艺术个性、艺术风格。而这也正是构成南阳作家群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

毋庸置疑,凡是对南阳作家群有所了解的人都惊异于此。这就是表现在南阳作家群创作风格上的多样性,流派的多样性,题材的多样性。

多样性,就是避免雷同。避免创作风格、语言风格、题材选择、审美追求的雷同。南阳作家群们的“弘懿明薄,使他们都巧妙地避开了同道的“同”,而建立起了自己的“异域”。

一、流派的多样性

“乡土写作”是中国上个世纪20年代后新呈现出的一种写作范式,它的审美风格、艺术特色、写作视角是立足于作家所生活的乡村,而运用乡土的文化、乡间语言而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如鲁迅、沈从文、赵树理、孙犁等都是这一写作的代表。在南阳这个作家群体里也出现了以乔典运为代表的“乡土”写作群体,他们的写作视角无一例外地都在关注着南阳盆地芸芸众生的人生命运、精神世界。如周同宾、马本德、殷德杰、早期的周熠、李克定、赵德玺、闫英明,以及军旅作家周大新等。但是,虽然他们都以乡土写作命之,可在艺术风格上却又殊异。乔典运是以一位农民的视角进入到农民的精神世界,以农民的心态、农民的语言述说农民的生活、农民的心理。他所营造的艺术与农民是一种“零距离”,有着现实的切近感。周同宾的《皇天后土》、《古典的原野》也有着这种乡土的切近,但在语言上凝聚着作家的介入。马本德、殷德杰、刘正义、李克定、赵德玺、闫英明、军旅作家周大新、早期的周熠等是以一个现代城市知识分子的身份介入乡村生活,他们笔下的乡村也就具有了有别于乔典运的笔下的韵味。倘把乡土传统写作作为南阳作家群写作的主流,其实现代派写作在南阳也不可忽视,这就是以行者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写作。而在这个阵营里的群体也是蔚为壮观的,如王俊义、陈明远、韩向阳、段舒航、蒙蒙等。甚或廖华歌新近的散文也加入到这个行列,用现代的手法创作散文。这在外界的读者看来似乎有些不理解,南阳作为封闭的内陆盆地,何以有如此先锋的写作意识?事实是封闭的地域并不一定就决定了人们意识的封闭,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封闭会带来人们思想意识的反叛,而突破传统,追求一种新的思想理念。

二、题材的多样性

现实主义写作是南阳作家群的写作主体。如乔典运、张一弓、周同宾、田中禾、周大新、柳建伟、李天岑、马本德、郝树声、刘正义、高金光、杨秋意等,他们的作品都以其对现实生活的密切关注,或歌颂、或批判,而表现出作家们的现实责任感。与此同时,历史题材的创作也是南阳作家们的重头戏。如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二月河的康、雍、乾清帝系列长篇小说,宗璞的《东藏记》、《南渡记》、《西征记》、《北归记》等战争年代的历史小说,秦俊的汉代皇帝系列长篇小说。除此以外,还有一系列描写南阳历史名人的历史小说。现实和历史,构成了南阳小说的浩瀚天空,展示了它的多彩多姿。王晋康的科幻小说也为这片天空增添了一片彩云。

三、体裁的多样性

一个地域文学体裁是否多样也是检验这个地域作家群体创作氛围是否活跃的标志。南阳作家群的文学体裁可以说是门类齐全,从小说、散文到诗歌、文论、杂文、电影电视剧本创作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小说中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中的古体赋、散文诗;诗歌中的古体诗、现代诗;文论中的影视文论、书画文论、作家论、作品论;杂文中的时政评论、社会现象杂感、小品文;电视中的单本剧、连续剧等。更重要是在这众多的体裁样式中,出现了一些多栖作家:如二月河,不仅是长篇历史小说家,他的研究《红楼梦》的文论在红学界也独树一帜,近些年的文化散文在海内外也颇有影响。如乔典运、如周大新、如行者、如廖华歌、如马本德、如周熠等,他们有的是既写小说,也写散文,有的是小说、散文、诗歌三栖俱兼,有的是写小说、写电视剧。

四、人物形象的多样性

长期以来,南阳的作家都是以写农村题材为主,呈现在作家笔下的多是单一的农民形象。1980年代以后,南阳作家群笔下的人物形象呈现出多样性。不说历史小说,仅就现实小说而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走进城市,加快了现代城市建设。那些昔日的农民已经不再是只在田间劳作的“乡下人”,他们的思维模式也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要求作家的创作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展示当代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思想追求。如李天岑的长篇小说《人精》中的赖四,已经不是过去农村里的混混,而是在当代生活中,从农村走出来的融入当下经济发展潮流中一个新兴的中产阶层的人物。作品的价值就在于作家在作品里所描写的赖四的发展、成长过程。周大新《第20幕》对20世纪初南阳丝织工业发展的展示,行者在《圣西门》中借助圣西门这个人物形象对尼采艺术美学的思考:即什么是艺术?也即探讨的是存在者与创造和被创造的关系。马本德的《望城》写的是当下的打工族的在城市的生存情态,作家的笔力已不仅是只写他们的生存环境,而更重要的是多了对当下城市某些现象的批判。郝树声的《镇委书记》、《侧身官场》中对基层官场的描写,贾兆玉《何枝可依》中对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的展现等,这些在南阳过去的文学作品都是不曾涉猎的全新的人物形象 。

第三、南阳作家群的成因

在我们对南阳作家群队伍构成、出版作品、获奖情况以及创作的多样性予以粗略勾勒之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个疑问:是什么原因,在豫西南这个盆地出现了这么旺盛的文脉?是什么原因,使这里的人们有如此强烈的话语表达欲望?是的,这确是一个问题。在我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去探索这种原委的时候,则发现,在主观或客观上都有我们可值探索的条件。

首先,独特的地理位置,养育了他们的文人气质。

南阳地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中夹地带,这里既有长江流域的温润气候,又有着黄河流域的干漠气韵。因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既有长江流域人们的温文儒雅,又有着黄河流域人们的豁达干练。无论是北方文化南迁,或是南方文化北移,这里都是两种文化的必经之地,他们在这两种文化的濡染中也就形成了兼容并包的独特性格。而这种性格的最大优点就是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有着较为主动的话语表达欲求,有着敏锐的艺术感悟能力。对此,早在汉时的南阳老乡张平子在他的《南都赋》中就有形象的记述:如写南阳人的待客豪爽,席间不仅菜肴丰赡,还有笛琴歌舞相伴。“献酬既交,率礼无违,弹琴龠,流风徘徊。”客人喝醉了,言要归家,主人还要委婉相留,说露水还没干,再等等。由是“接欢宴于日夜,终鹄种令仪。”及至春日,气象更新,百花妖娆,乡民们都被这景致吸引,外出郊游,又是另一番景致:“男女姣服,络绎缤纷。致饰程蛊,渡鼙憔辍N⑻髁黜,蛾眉连卷。”一个个盛装艳服,极尽修饰,展示着他们的美姿,年轻人细眉轻启,眼波流转,各舒风情。“于是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到了秋天,他们又会“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弹筝吹笙,更为新声。寡妇悲吟,d鸡哀鸣,坐者凄欷,荡魂伤精。”这就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南阳是一个南北文化的交汇地,不惟扮齐僮饰赵女,还会唱南歌跳郑舞。见春而喜,见秋而悲,触景生情,多愁善感,这是平民,那么君子呢?张平子说得更为明白:“且其君子,弘懿明,允恭温良,容止可则,出言有章,进退屈伸,与时抑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南阳人的身上即有着南方人的多才多艺的浪漫气质,也有着北方人的尚实守恒的高贵品性,正是这种混合的文化,滋养了南阳人的心智,养育了他们的文人气质。而这也正是一个作家不可缺少的文化滋养。

其次,传统的文脉延续,是成就今天南阳作家群体的必然。

在南阳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作家群体,较为著名、产生过较大历史影响的就有三次。一是在汉而至到东汉末年出现了以张平子、诸葛亮为首的南阳作家群。张平子不仅是汉代的一位思想家、科学家,还是一位文学家。他是与司马相如、杨雄、班固齐名的汉赋四大家之一,其代表作有《东京赋》、《西京赋》、《南都赋》等。前两赋意在讽谏告诫上层统治不要穷奢极欲,荒淫无度,后一赋意在描写南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说明南阳的地理位置重要。诸葛亮是一位智者,他的前后出师表及其留下的诗篇都表现出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围绕他们而所形成的作家群体,构建了南阳汉代文学的辉煌。二是在唐代,出现过以岑参为主的作家群。岑参是一位边塞将军,面对边塞恶劣的生活环境,这位将军以一位诗人的丰沛情怀描写了军人们的豪迈气概、浪漫气质,被世人誉为边塞诗人。今天南阳的军旅作家如李庚辰、周大新、柳建伟、范军昌等依然继承了这种精神品质,用他们的情怀展示新一代军人的精神境界。据统计,现今流传下来的南阳唐代作家有10余人。自宋以降,南阳一直处于战火纷争中心,到明朝南阳大部分土地荒芜,人烟十不足一二,到洪武年间,南阳除从山西迁入一部分居民外,先后14次从江西往南阳移民,达30万之多,分居南阳的卧龙、宛城、镇平、邓州、新野等6个县市区。至清中后,南阳文脉开始复苏,到清末又已经形成了一个小的群体。传统的文脉底蕴是成就南阳作家群体的另一个动因。

其三,南阳作家们的写作都是在经历了自发性写作的历练后而才进入到有意识的自主性写作状态。

对此,我们可以从个案予以探讨。以二月河的写作为例,二月河开始创作《康熙大帝》,完全是出于一种意气用事,因为他在进行《红楼梦》研究时,有人感慨,时下那么多写皇帝的历史小说,为啥没有一部写康、雍、乾的小说?受此感染,又得到冯其庸的鼓励,二月河开始了他的清帝系列写作。这种起因完全是一种自发的、意气用事的,连作家自己也不知道未来的结局,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在二月河的意识里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自主创作长篇历史小说的审美意识。当他把《康熙大帝》第一部写完,二月河对自己的写作才有了一个清醒的意识:他要把他的皇帝系列写成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他要在作品里告诉读者一段什么样的历史。这是一个作家的成长过程,作家也唯有从自发过渡到自主,他才实现了作家的理想,他的写作才真正进入到审美层面。我们所敬慕于二月河的是他的这种由自发到自主的升华时间较短,他能够很快找到自己的审美着陆点,以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构建起自己的审美世界,这也是二月河的高明之处,珍贵之处。再以乔典运为例,乔典运写作的动因也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那是因为他当时有病,在养病中的偶然而为,写了一首短诗发表之后而才勾起了他的写作欲望。在他写那首短诗时也没有想到以后要成为作家,命都不保了,哪还会有这份闲心。也就是这首诗,救了乔典运的命,引起了乔典运继续写作的兴趣。可以说乔典运创作由自发向自主意识过渡的时间较长,但这不是作家自己的原因,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乔典运最终以自己自主审美意识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峰。分析姚雪垠、周大新、田中禾、行者、廖华歌、马本德等等南阳所有作家的写作起因,无不都是与此有关。有的或为了改变命运,有的或觉有话可说,有的或偶有所感,有的或因某一事激励等。当自发到一定时候形成习惯,就会演变成自主,一种自觉行为。就像情人,发展到一定时候就会变成丈夫或妻子一样。如果写作一直处于自发,而没有进入到自主状态,他就缺乏审美的自觉性,没有审美的自觉性也就没有审美的责任,那就永远成不了作家。就如情人和丈夫,如果情人一直处于情人的思维状态,缺乏做丈夫或妻子的自觉性,也就没有做丈夫或妻子的责任,他就永远获不到真爱。自然,自发的起因与文化有关,后者是在前者的哺育下形成的一种行为罢了。

其四,吃苦和耐得住寂寞是成就南阳作家群体的主要因素。

文学创作是一项寂寞而又吃苦的事业。谁要想在这个事业上有所成就,非有耐得住寂寞和吃苦精神的人是不行的。可以说,南阳的作家都具有这一品质。如二月河,在写《康熙大帝》时,五黄六月,天热似火,蚊蝇纷扰,二月河脚下放盆凉水去热,赤臂任凭蚊蝇叮咬,坚持创作,当他把《康熙大帝》完成,头发已大部分脱落,成了阴阳头。周大新为创作,回家探亲时,为不影响家人,在室外搭个小棚,忍受着周围鸡舍、猪舍臭气和蚊虫熏扰,而笔耕不止。乔典运更是在身体患严重疾病,政治环境非常恶劣环境下,忍受着沉痛的肉体和精神的折磨而坚持下来的。姚雪垠的《李自成》创作也是在倍受迫害的环境下进行的。宗璞《东藏记》、《南渡记》、《西征记》、《北归记》是在身患多种疾病,视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完成的。张一弓、田中禾、周同宾、周熠等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苦难的经历和折磨,但他们都以其坚韧的吃苦精神和耐得住寂寞的品性,最终取得了被世人认可的艺术成就。有人把这种精神称为卧龙精神,是对南阳作家群的高度赞扬。

其五,南阳市委、市政府对南阳作家群的重视和支持。

第3篇:写一篇周记范文

宋人陈与义的词“长沟流月去无声”,是曾经读过的。很喜欢“流月”一词,月亮倒映在水中,与流淌的水化为一体,月光随波荡漾,河水静静流淌。时光消逝,美景不再,有多少能长留于世的呢?然人们总是想留下些什么,也因此有了“雁过留声”的愿望。登高远眺,临风而立,往事并不如烟吹散,清香留驻。

恩格斯曾说,新闻工作者的最大荣幸就在于他们能够目睹历史怎样形成。

去年初金融危机来袭,我赶赴柳州采写上汽通用五菱《深耕农村拓市场》,成功躲过经济危机一劫的故事。一周以后,我又赶到珠海报道上海大众汽车《苦练内功御寒冬》的事迹。短短一周,我从柳州飞到珠海,写出两篇整版报道,采写是辛苦的,采写后的成功是喜悦的,我用文字记录时代,也记录自己的成长。

一位网络编辑曾对我说,“女孩可否少写些时事,多写点情感文字呢”。

“小女子”心怀天下,却对“风花雪月”兴趣不浓。看书读报,不平则鸣。有一次我读到一条消息,说的是某市发出通知,要求主街、主路的各家单位和工商业户都要在门前摆放鲜花,并在通知书中对摆放鲜花的面积、形式、花卉标准、摆放时间做了具体规定。我反感这一无实质意义的“举措”,于是就写了篇杂文,发给文汇报,后来这篇《说“统一”》的文章在笔会副刊上发了出来。

我的桌上有只马克杯,是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40周年时赠送的,上面印着的一句话“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写时评便是想用我柔弱之肩微薄之力担当起社会大义。我乐此不疲。

第4篇:写一篇周记范文

一、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作铺垫

苏教版《〈史记〉选读》明显理想化,脱离高二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了选自《史记》的《项羽本纪》中的一个片段――《鸿门宴》以及《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报任安书》。这些篇章,文字相对浅易。只有《报任安书》较为艰深。即使学生知识面较为开阔,但他们对于司马迁及《史记》的理解仍是肤浅的。而课本编者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一章节前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作铺垫。如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编者完全可以联系《报任安书》对司马迁及其所处的时代作扼要的概括与点拨。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记》的体例”,编者可以引用司马迁本人或后人的的精辟论述阐释“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体例的含义与特点。如清代史学家赵翼《廿二史札记》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诸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纪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此段文字,用语极为简洁,切中肯綮,把《史记》的体例阐释得异常明晰。遗憾的是,编者虽然也选了这段史论,但把它放在最后一个专题“正史鼻祖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里,事实上,教师与学生又有多少时间精力能顾及到这个课外专题呢?

二、注释粗糙,有些注释不够规范

1.底注①粗糙、简略,不能起到引领的作用

《〈史记〉选读》共十八篇选文,绝大部分篇目都是节选,而且删掉的段落非常多。课本的底注①作为全文最重要的注释,应该对本篇在《史记》原书中的位置加以简要说明。如《〈史记〉选读》开篇是《太史公自序》,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以为本篇就是《史记》的首篇。实际上,《史记》的首篇是《五帝本纪》。一般的老师如果备课不细致,也未必知道这是《史记》的第一百三十篇,是列传的第七十。司马迁的良苦用心,被清人金圣叹“识破”,他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然而,这些信息都是底注所没有的,它只是交代节选自《史记》的某篇就作罢。

2.对疑点、难点视而不见,不加理睬。

《太史公自序》涉及古代众多文化常识,课本不加注释,使得本来就对晦涩文句望而生畏的学生,更如同坠入五里雾中。“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句中有众多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远古人物,学生甚至是老师都知之甚少。如“周邵”的“邵”同“召”,是指召公,召公名,他是周公之弟。“太王”即古公父,他是周文王的祖父,后被追尊为“太王”,《诗经》中的《绵》即为歌颂太王而作。“王季”,名季历,太王之子,文王之父,后被称为“王季”,《诗经》中的《皇矣》即为歌颂王季而作。“公刘”是周族的远辈祖先,由于发展农业,使周族从此兴盛起来,《诗经》中的《公刘》即歌颂他的伟大功业。“后稷”,名弃,周族的始祖,以发展农业,功勋卓著,被舜封为“后稷”,《诗经》中的《生民》即演说后稷之事。这些文史知识,应该详细地列入底注中,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大幅度删节处不加旁注

《〈史记〉选读》的有些选文,因为原文很长,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了大幅度的删节,这本无可厚非,但没有添加必要的旁注,使文章显得太突兀,甚至无法理解,这就是教材的缺陷与不足了。如《项羽本纪》开头两节,交代项羽吴中起事,才华初露。第三节写项羽破釜沉舟,声威大震。其实,这两节之间编者删去了十一个自然段,不过,即使编者未加旁注说明,读者也能理解。但关键是接着的第四节就是项羽兵败垓下了。这中间还有四十一节内容,其中就包括学过的《鸿门宴》,编者完全可以用旁注加以点拨与链接,以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项羽的悲剧性格。纵观《〈史记〉选读》全书十八篇选文,编者任意腰斩原文,却无一处旁注说明,不尊重原著尚且不说,单是情节上的大跳跃就让人受不了。

4.注释与同系列的必修课本不一致

《太史公自序》中“扶义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史记〉选读》注释说,“‘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而《语文(必修五)》选录的《报任安书》“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必修五课本注释却说,“倜傥,卓越不凡”。语文教师们常常用这两句中的“傥”或“倜傥”来考查古今异义,害得学生们晕头转向,叫苦连天。其实,“傥”、“倜傥”应该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编者的注释前后不一致而已。《项羽本纪》“军吏士卒皆山东人也,日夜而望归”中的“”,注释为:qǐ,踮起脚后跟。而《语文(必修一)》选录的《劝学》“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句中的“”,课本注释为:qì,提起脚跟。两处意思相同,语音却未能统一。

5.注释或翻译出现不当之处

《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课本注释说:“龙颜,上额突起状。”而司马贞的《索隐》资料里,却有“高祖感龙而生,姑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的文字,这就为后来称皇帝的容貌为“龙颜”找到了合法的文献依据。很明显,《〈史记〉选读》的这个注释没有多少说服力。《鲁周公世家》中,写周公告诫伯禽:“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这就是著名的成语“捉发吐哺”的出处。然而,《〈史记〉选读》在译文中却把“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机械地翻译为“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次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这样的翻译和解释明显是犯了“坐实”的错误,因为稍有一点文言常识就都知道,文言中的很多表数量的词如“三”等多是虚指,意思是“多次”。其实,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选录苏洵的《六国论》“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一句,课本注释就明了,“五战为虚设之辞。秦赵交战不止五次,各有胜负,无法确切指出为哪五次。”

三、选文与同系列的必修教材重复

《〈史记〉选读》是一门选修教材,应该有着严谨的学科体系,应该与必修教材打通、衔接。如果说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选录《报任安书》(存目)是一种智慧的话,(然而《报任安书》并不是《史记》的篇目),那么,第五专题“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选录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从84页到90页,无论是原文还是注释都与必修课本雷同,这样编排的新意何在?倒不如把有限的空间腾出来,换上《史记》中的另一精彩篇章。

教材的编写是极其严肃重要的大事,容不得缺陷与不足。先贤早有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例子就应该精确、严谨、无懈可击。语文教材有众多的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因而也就有积累功能。

愿苏教版《〈史记〉选读》能精益求精,日臻完美!

参考文献:

第5篇:写一篇周记范文

关键词: 农村初中 写作 方法

长期扎根农村语文教学的我,对学生一到作文课就眉头紧锁、情绪低落的情景感触颇深,也不遗余力地对此作坚持不懈的探索,如何才能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写作水平呢?下面就谈谈我几年来作文教学中的几个心得。

一、课内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言是构建文章的血肉,生动丰富的语言表达往往给人一种恰似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美,贫乏枯燥的语言表达则会让人产生厌倦情绪。农村初中生的语言习惯更多地体现贫乏枯燥,在写作过程中“话到嘴边而无法表达”的现象时常出现。每当写作文时,大多数学生都不符合作文语言的要求而得低分,这些常常困扰着老师和学生们。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在这方面,我常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有一本抄录笔记本,分门别类地收集、积累语言,收集、积累的内容有:1、以课本为主,积累生字、词、及优美的句、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识字3500个和会写3000个是作文的基础和前提,作文是字词句段的整合与整体。在初中七至九年级的课文后都有本课的生字、词,除此外还有练习中的优美语句、段落的赏析。如《散步》中的“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紫藤萝瀑布》中的“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等,我就让学生将这些字词句段抄录,并会遣词造句、扩写语段或仿写语段。2、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歇后语、格言等。如七年级上册《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的名人名言,又如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中的“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谚语,除课本外,作文选、报刊杂志中的优美语句、名言警句、俏皮话、歇后语等也进行收集,让学生系统地归类和整理,并在言谈写作的过程中经常反复使用,然后形成自己内在的语言体系。

二、课外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生活,加强观察日记的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材料哪里找,那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现在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留心观察生活的能力,所以每次布置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没有材料可写,甚或是材料重复使用,没有新意,或是任意编造,言之无物,行文干瘪,毫无情感,为此我时常教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的话题、材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只有深入生活,用心生活,有目的地观察,细心地观察,有顺序地观察,耐心地观察,长期地观察,如此,学生就会发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灵感就会不期而至,作文材料也会源源不断、接踵而来。于是我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抒写自己心中的精彩体验。我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写观察日记,一周写两篇。观察日记分为四块:写人日记、叙事日记、写景状物日记、心情日记,每一个月确定一个训练的重点。如写人物观察日记,我就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朋友、老师、亲人、陌生人等,要求学生每星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叙事日记,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所发生的每一件小事,要求学生清楚、完整地记录所观察到的真人真事,先一件事,再两件事,最后到多件事,循序渐进,逐步达到较有文采地记叙事情的目的;写景状物日记,写景状物主要着力写自然景物,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神奇绚丽的,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清水、蓝天、白云,仔细观察,细心描绘,言下之物必会丰满动人;心情日记是抒发心声、交流思想的平台,更是激感,挥洒情感的载体,它不仅能巩固语言基础知识,更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多年来,我一直引导、鼓励学生多对生活、对人生思考,学会用理性的思想、感性的认识来看待生活,教会他们去感悟美好的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课内外结合加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写作水平。

课本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更多的知识在课本之外,冰心寄语中学生“我们一定要把学习语文的门户开得大大的,一定要除了课本外,个人自己找书看”;张志公先生说过“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背文章的习惯,一定要背些。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了多读书,勤读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写出好文章有很大的关系的。为此,我的做法是:1、注重课本内古诗词、文言文、优美篇章的诵读。七至九年级课本里,课内必背古诗词就有28首(篇),文言26篇,课外要求背诵的古诗词60首(篇),以及一些优美的现代文的诵读,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鲁迅的《雪》、冯骥才的《珍珠鸟》等等。2、强化七至九年级《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导读篇目的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导读篇目共有20篇,这些篇目多是经典篇目,我尽力让学生从图书室借或向藏有这些书的个人借,在班里互相传看,或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查看,边看边摘抄些精美的语句、语段或写些阅读笔记,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了,写作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3、收集课外书籍。学校图书室虽藏书不多,但也已足够学生借阅,再加上少数学生手中也有一些课外读物,引导他们有计划地阅读课外书,至少每两周用两个自习节的时间来阅读,为此,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设立小组长,组长负责本小组组员的阅读情况,确保每个学生阅读课外书的连续和完整性。

以上只是我几年来的一些教学心得和反复使用的方法。作文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需要的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常抓、狠抓,毫不懈怠。如此,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再难,也总会有解决的办法,也总会被攻克。我相信,农村初中生的作文也会被列入“满分作文”之列,犹如山花般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2009年第4、5期

第6篇:写一篇周记范文

一、开设阅读课,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是语言的文学,如果说小学阶段的 作文是以“我手写我口”的“写话期”,那么,中学作文就应当以训练运用词汇,以丰富书面语为主,学会用那些优美、典雅、精密的词汇来思考去写才思俊发、文才飞扬的美文。爱新求美之心强烈的中学生,他们的头脑里如果缺乏一定的清词丽句的感染、熏陶、浇灌,其心灵的花朵就会枯萎凋谢,也难以形成卓然特定的“绵心绣口”和“才子风度”。相反,一个储备较丰富的描绘山川河流,雾岚云霞等方面的词汇、诗句、篇章的人,面对大好山河,纵然不能吟诗作赋也借他人章句抒怀、创造佳境。可见,“绵心绣口”“才子风度”来源于胸有万卷。而胸有万卷惟有通过阅读,开设阅读课、利用图书角和学校阅览室的有利空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词、句、篇、章取之不尽的源头,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让学生自制读书卡,摘抄精彩语句,写读后感,并定期检查、定期交流,受到较好的效果。

二、开设书法课,增强审美情趣

书法是我国的民族文化之林的一枝奇葩,它可以培养人的智力因素,又可以怡情、致用,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然而,目前的一些学生书写的现状真叫人担心:有的学生书写真的是“草书不成格,神仙认不得”,一张考卷错字连篇,有甚者本子放歪写成了字——基于此,(一)认清意义。书法和语文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例如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有一定古典诗词、名句的学生,对思维培养、提高人文素质具有积极意义。书法不仅能增大语文学习的容量,有能适时适兴、表情达意,有意无意间增强文学素养。(二)规范组织,1、每周利用两个写字课的时间并开设书法课,以讲练结合,从坐姿、执笔、放本子、书写、距离等入手,从楷书写起,让学生摹帖、临帖;2、举办班级书法展,把书写较好的学生作品张榜展览,这不仅使活动得到跟踪反馈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观览中发现美、欣赏美、仿效美。

三、开设写作课,构架生活桥梁

写作课决非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中的作文课,它是具有一整套目标明确,系统有序的大语文训练中的极为重要的有机部分。它以语文课教学为背景,以坚实的语文课为展翅翱翔的出发点和基地,可以说它是从语文派生出来的分支学科,是牵动语文教育之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是教大语文育小作家的第一训练,写作课之成效,将直接给语文课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甚至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人格塑造和审美教育,还有对文学艺术的爱好与修养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一年以来我们由一位理论水平较高的老教师充当写作课的老师,大胆地从语文课中每周挤出一节课的时间作为写作课,一年过去了,我们惊奇地发现全班学生在运用语文能力,尤其是写作水平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开设收视课,引进源头活水

收视课作为一个潜移默化地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视听教育过程,是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课型之一,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看电影、电视、听音乐、广播、甚至与交谈无一不是积累与素材的活水来源,电视作为综合性媒体,容社会、科技、文艺体,可供涉及新知识,启迪新思维的材料甚广,能否引导学生把握这快阵地的意义重大,在实验中以把握主阵地,因势利导为宗旨,既在收视课中力求做到坚持以教材中的读写能力为训练点,来确定寻找收视课中的衔接点,灵活变通,精心拟定思想认识导向,反馈导向,起到“半亩方塘一鉴开”的良好效果。

五、构建材料仓库,储备生活活水

语言是语文的基础,积累是语文的关键,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引入生活活水基础中,无拘无束的周记随笔,丰富多彩的读书笔记,畅所欲言的读书沙龙,唇枪舌剑的辩论会,活泼醒目的板报标题等,无一不是构建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但构建好材料仓库意义更为重大,一年的材料建设收效最大的是读书笔记,在实验中我们要求每生必备几个本子为读书笔记本,并要求学生分四类内容摘录:(一)人物篇(二)故事篇(三)风景篇(四)思想篇。

第7篇:写一篇周记范文

1每天看作文2篇,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学一学别人的写作方法,记在本子上,有好词好句记在另个本子上。

2每天坚持写4篇作文,并且要反复改。

3在网上搜索获奖作文,仔细阅读,看一看他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每天看一看投稿的作文看一看名师点评,并且认真修改.

5好词好句多记,帮助作文水平提高。

第8篇:写一篇周记范文

一、主要学习安排

有计划的认真完成《暑假作业》,每天写六页,一个月内写完;写作文20篇,其中,记人、记事、景物描写10篇,读后感10篇,争取在网上发表5~8篇。认真练习毛笔字,每周练习三节课。

认真复习三、四年级学过的英语单词,预习五年级英语,争取把五年级单词背下来。

二、业余学习安排

每天弹琴1.5小时,把古筝七级的《战台风》和《秦桑曲》弹熟练,准备考级,争取考级成功,认真参加古筝暑期培训班,争取新学一首曲子。

复习学过的葫芦丝曲子,自学《彝家欢度火把节》《蓝色的香巴拉》和《赛马》葫芦丝曲,学巴乌2~3首曲子。争取去老师家学习3~5次,录制曲子3~5首。

三、其它

第9篇:写一篇周记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 写作能力 英语日记

毫无疑问,当今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最终表现为学生的高考写作水平普遍低下,大部分参加高考的学生书面表达部分不及格。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英语语言的应用,即写英语日记,让学生在平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真正打好基本功,从而进一步提高其语言运用的能力。本文笔者就高中生写英语日记的可行性、紧迫性,如何写日记以及在写作过程中有关问题的解决进行论述。

一、高中生写英文日记的可行性

1.高中生年龄心理思维能力方面的可行性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逐步脱离了以机械模仿和反复练习为主要记忆手段的学习阶段,进入了以观察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为主的学习阶段。也就是说,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日益突出,甚至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此时学生不管是用汉语或是英语,相对能够反映出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对社会的感受,对生活和学习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所以,学生已经在生理、心理以及思维方面具备了用英语写作的客观基础。

2.学业水平基础的可行性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经过之前多年英语的学习和练习,其听、说、读、写能力大多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基本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察所得。以词汇为例,到高一上学期结束,学生正常的词汇量至少达到了1300个。这完全具备了对人与物的描述所需要的词汇量,基本的单句写作能力完全具备,复杂的句子结构初步有了认识。

写作练习,实质上是语言的输出能力的练习,是有必要的,但是在高中阶段作为教师如何科学、系统地操作,是一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换句话说,学生已经具备了用英语写日记的基本条件,作为教师就要考虑下一步如何做了。

二、高中生写英文日记的紧迫性

近年高考作文的情况如何呢?让我们看几组随机选出的数据:2009年北京英语高考试题大作文(20分)和小作文(15分),两项平均分不超过15分;2009年河南省高考英语书面表达总分为25分,平均分为11分多一点;2008年湖南高考试题作文总分为25分,其平均分为10.7;2007年广东基础写作(15分)和读写任务(25分),全省的平均分分别为6.7和9分;2007年陕西省英语作文总分30分,全省平均成绩是14.3。2011年河南省高考英语试题作文平均分仍是11分多一点。由此可以看到,总体书面表达的平均分是很低的,不及格。这说明英语书面表达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瓶颈。也就是说,英语写作是高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表面原因是学生基本功差,单词拼写不准确,写出的东西词不达意,汉语式英语表达方式,时态混乱。

曾经有一位参与陕西省高考英语试卷批改的老师说,没有大的语法错误和表达切题完整的基本上都可以得到20分,稍微有一些精彩高级表达的都能轻松得到24分。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按照大英百科全书对语言的表述为:System of conventional spoken or written symbols used by people in a shared cultur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由此可 见,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系统性; 2.习惯性;3.实用性;4交际性;5.文化性。如此复杂的一个语言系统,包括书面语言,如果仅靠给学生讲解,让学生写作文、记模板、背范文肯定是不行的。平时不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不进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为教(考)而教,学生为学(考)而学,已经失去了语言本身的意义。到高三阶段,临阵磨枪,再进行大量的反复练习,要求学生使用高级词汇、复杂句子结构,到最后效果可想而知。

三、写英文日记的要求

1.基本要求

每周每人写作三篇到六篇,基本要求是尽可能写出完整的句子。对于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篇数,但是,一定要让学生自愿且力所能及。

2.内容

内容可以为人或物的描写,或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每日的所思所想;也可以是抄写自己喜欢的名言名句,或者比较地道的英语句子;还可以是利用刚刚在课文里学习的单词短语造句,编故事,扩充句子。在开始阶段,教师要提醒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学会用脑思考。

3.篇幅大小

学生写英语作文的目的之一是练习英语,给自己提供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或者氛围,所以篇幅可长可短。但作为学生,应尽可能逐渐适应,慢慢写多一些。开始时,可以少到仅写一句两句,但千万不要停。周末可以多写,上课期间可以相对少些;假期可以多写点,平时忙时可以适量少一点。此外,还可以分层次,学生英语程度较好的尽量多写;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少些,只写一句两句也行。

4.英语日记的写作的首行格式

(1)在左上角写日期、星期。如:September 13th,2010,Sunday,或写为:Thursday,September 10th,2009。

(2)写明当天的天气状况。如果是在外出或者旅游时,标明地点。比较常用的描写天气的英语词语有:sunny/fine;cloudy;rain/rainy/raining;snowy/snowing。

四、教师的任务

1.确定收缴批改日记的时间

教师可固定一天的早上收日记,同时尽可能在第二天及时分发给学生,不然会占用学生的写作时间。

2.指导学生写日记

学生开始写日记时会出现脑袋空空,无物可写,仅写一些上学骑车,几点下课,爸妈做的饭很好吃之类的内容。这时,教师应该给学生以引导,或者提示,如周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你感觉如何,何时结束。教师也可以用学生在写日记时写的一则小故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想象,培养良好的写作思路。

3.批改与表扬

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的不准确或错误,作为教师在批改学生日记时应及时发现并修改。教师也可以写出比较理想的句子,让学生对比理解吸收。在日记本上用英语写评语是很重要的一步。评语基本上应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所写日记内容本身的评价,问题何在(语法词语),亮点在哪里(有的句子写得好,有的内容写得好)。教师要把好句子用特别符号标注一下,突出出来。二是给予学生鼓励或学习方法方面指导的评语。三是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语言。学生对于这样的评语很期待。

4.师生交流

日记是一个很好的师生互动平台。有的学生直接写学习英语的感受,教师可以与之交流。有的学生写学习上的疑惑,教师可以给他释疑。有的学生写个人的一些生活感悟,教师可以给他写些鼓励。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