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绿化设计案例范文

景观绿化设计案例精选(九篇)

景观绿化设计案例

第1篇:景观绿化设计案例范文

1.园林设计案例教学应以一定的专业理论为基础:

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设计项目的讨论和分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概念和设计原理,只有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吃透案例设计意图,从而充分展开分析与讨论,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案例教学需要提前把设计案例和课堂讨论内容通知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查阅背景资料,就案例中涉及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探析,以便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2.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案例:

课前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所应达到的专业水平及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法和标准。在一个园林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内容,如环境、功能、布局、规划设计、植物应用、表现等等,教师心中应做到有的放矢,每一教学环节要清楚通过案例教学解决的是哪一层次上的什么问题,还应根据学生学习态度明确课后应达到的具体的专业技术水平。案例的选择是园林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选择自己能够熟练把握且便于学生理解的案例,内容应随理论内容由浅到深。现代新颖、图文兼备、图纸清晰,设计兼具优缺点的典型案例和特色案例都应在考虑范围之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鉴于案例教学是将求知和实践合二为一,因此在园林设计课堂教师应鼓励学生,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园林设计案例,可以将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讨论设计的优缺点,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组间的讨论,采用辩论形式,讨论场地现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功能布局、植物配置、表现技法等问题,最后由教师对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案例教学在园林设计课堂的实践应用

以甘肃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为例,探讨案例教学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与学生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除了各类道路绿地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外,还应使同学明白,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城市文化品质的追求,道路不仅仅是起到城市的脉络和骨架、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的作用,人们对城市道路的理解和需求被大大丰富和扩宽。除了基本的通行功能,道路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是人们了解、感受和体验城市生活的绝佳界面。

2.介绍正宁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案例:

熟悉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场地概况。首先使学生明白案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该案例实际场地位于甘肃省正宁县庆阳市东南部,属于非常典型的黄土地貌,温带季风性气候,物产丰富,黄土地下蕴藏有大量的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地方传统文化方面,该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除了黄土文化发源地、民歌摇篮和手工艺制作之乡的美称外,还是革命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所要规划建设的北环路两侧用地面积约4.2公顷(合63亩),包括路北路南两部分,路北用地为崖壁陡峭的沟壑环境,地势高低不平,形状变化多样,中间大量分布有已经废弃的窑洞,零星分布有榆树、槐树、核桃等大树,还有少量民房等建筑物;道路南侧为中学校园、医院等企事业单位。

3.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构思:

如前所述,道路除了具有基本的使用、通行功能,还能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因此,该设计针对用地现状条件和环境特点,充分利用正宁原有地形地貌、地方物产,深入挖掘当地历史及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法则,借鉴现代景观设计理念,采用生态设计方法,师法自然,营造和谐融洽、生态健康、持续发展、景观丰富的城市道路休闲娱乐景观环境。自然化、生态化、景观多样化、人文化及人性化是进行该项目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4.北环路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在进行场地分析和了解建设方要求的基础上,以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指导案例教学。因此学生提前应熟练掌握设计原则内容,以便针对案例提出不同的意见。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化设计的规划指导原则为:因地制宜,就势成景;保护开发,持续发展;生态和谐,人文特色;科学布局,保障安全;地方风貌,时代形象;合理利用,降低投资。学生可以依据北环路设计背景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反复思考、揣摩,对该案例设计原则提出自己的意见。

5.景观建设规划布局:

根据城市道路的使用、景观和文化功能,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正宁北环路将整个绿化区域规划为“一条景观轴线、一条生态绿廊、六个景观节点”的布局框架。学生可以依据道路景观设计指导思想复核该规划布局是否合理,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下选取“黄土人家”和“民俗文化广场”两个景观节点讨论“因地制宜”和“地方风貌塑造”在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因地制宜是园林设计首先考虑的因素,指的是园林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场地环境特征,利用原有景观要素,在满足设计意图的前提下,工程造价较少的设计。因此在规划设计中,保留基址最西端的崖壁下的窑洞院落,对窑洞内部及院落环境进行重点的改造和装饰处理,完善窑洞内部的水、电、暖、通讯等生活设施,洞口加强装饰处理,体现典型窑洞形象;将院落处理为两级台地,做硬质铺装,靠近路边台地上布置一处辘轳井的装饰小品,突出体现乡村景象;下级台地结合原有核桃、国槐营造凸显北方黄土高原农家窑洞院落的景象。经过这样的讲述,使学生明白通过对原有环境合理的规划,既避免了大量回填土壤的工程内容,节省建设投资,又保留下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窑洞景观。具有地方风貌、塑造时代形象是每一座现代园林必备的特征。在现代景观设计理论指导下,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以具有时代气息的景观形式表现当地历史、习俗等地域特色。正宁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地方特色突出的民俗文化资源,如刺绣香包、陇东民歌等等,场地基址东部最大的用地较为平整,正好将其规划为以反映正宁乃至陇东地域民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广场。结合原场地形状特点,从正宁刺绣香包代表性图形中提取双鱼纹样做整个广场布局构架,广场入口区景观借鉴当地代表性建筑牌坊门的造型,结合建筑斗拱形式的四根装饰立柱分列两侧,轴线起点处的长方形种植池内布置十二生肖的造型小品,这些共同构成文化性广场入口区特有的景观环境形象。中心部位设置一尊较大型雕塑,对称布置的花架组合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轴线尽端为以反映民俗文化活动的浮雕景墙,道路布置既完成图案纹样要求,又形成广场的环状交通需要。以上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地方风貌如何在园林规划设计得以体现,雕塑、广场、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是体现文化内涵的最佳形式。

6.植物景观规划: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植物的配置选择应严格遵循绿地系统多样性的原则,要根据基址所处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特点,结合植物的生态学习性,使植物多样性在主干道、交通节点和各个景区得到充分体现,才能把园林植物的多样性落到实处。北环路景观设计绿化选用银杏为行道树,基址北部崖边“桃林探塬”景区密植碧桃和红叶碧桃为主的花木,基址东部山地“秋染翠岗”景区大量种植三角枫、五角枫、樱花,“黄土人家”景区利用原有核桃、国槐、榆树,“生态绿廊”景区多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做到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形成丰富群落化景观,这都符合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三、课堂讨论

第2篇:景观绿化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 微气候 改善环境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今天,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膨胀和环境的急剧恶化,人们对于绿色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回归自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由此,园林植物景观便被看作是医治城市病的良药,以及帮助人类逃避城市日常枯燥、单调、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的良方。

园林植物景观泛指人们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种植植物,以提高和改变基地和周围环境质量的行为[1]。植物园林景观是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的重要手段,是城市规划和小区设计中的重点。同时,设计较好的园林植物景观对周边小气候即微气候(Microclimate)有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滞尘降尘、杀菌、降低噪音、调节和改善城市气候等作用[2]。通过这些生态效应的反馈调节,可使环境质量达到洁净、舒适、优美的要求,让人感到舒适。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探讨气候因素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总结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的案例,得出最近的植物搭配,对今后的园林景观设计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安全美观合理舒适的园林景观促进适应气候的园林工作的发展,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的作用

关于微气候的概念,它是指尺度气候,主要由气候偏差所引起。而案例中的微气候是在园林植物景观的有限区域内,因植被影响而形成的贴地气层和土壤上层的小气候。可以通过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而加以改善与调节。以下简单介绍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的功能作用:

(l)、改善空气温、湿度的作用[3]。

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和遮挡太阳辐射,并借助自身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同时其蒸腾作用也消耗了一部分的太阳辐射,并吸收周围的一些热量,使空气温度下降,达到调节空气温度的目的。

(2)、降低热岛效应的作用

绿地对降低热岛效应的作用表现在,一方面由于绿地植物的蒸腾吸热作用,能够缓解城市空气升温幅度;另一方面,绿地近地面较低温度形成的下降气流,与周围区域较高温度形成的上升气流,因温度差而发生空气对流,形成一个环流系统,促使区域温度降低。

(3)防风通风的作用

城市绿地中树木适当密植,可以增加防风的效果。春季绿地减低风速的效应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这是因为风速大,枝叶的摆动和摩擦也大,同时气流穿过绿地时,受树木的阻截、摩擦和过筛作用,消耗了气流的能量。绿化植物能够降低下垫面的空气温度,与周围较高的空气温度形成温度差,引起局部空气流动,起到通风的作用。

二、微气候、园林植物、人体舒适度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

(1)微气候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关系

微气候对人类机体的舒适度影响很大。特别在温度、湿度及气流速度、热辐射等异常的微气候环境下,人体明显感到不适。比如高温下,人体新陈代谢加快,人体先是通过呼吸、排汗等方式散热,如果人体产热仍大于散热,体内蓄热增加、体温升高,时间一长,造成中暑或热衰竭等症状。

(2)微气候与园林植物的影响关系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微气候的形成。恰当的设计可以形成对环境有利的微气候,如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一部分阳光辐射来的热能,绿地吸收热能、增加环境的湿度等,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生产感觉舒适等,而不合理的园林植物设计,可以形成对环境不利的微气候,或者气温高,湿度大,或者阻挡不如辐射等。

微气候对园林植物也起着积极作用,如果微气候中的各要素如温度、湿度和辐射等较为适中,对植物的生存环境有利,反之,将影响到园林植物的生长,甚至会使植物的生存环境恶化,如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太小或太大,必将使某些植物枯萎、生病、死亡。

(3)人体舒适度与园林植物的影响关系

设计较好的园林植物对提高人体舒适度有积极的影响。植物色彩能稳定人的血压和脉搏;植物能降低噪音,给人以安静环境;植物气息能陶冶人的情操等。

同样,人体舒适度对园林植物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如理想的舒适度,让人充满对园林植物的眷恋,不理想的舒适度,让人产生烦躁心理,或发泄到植物上,或讨厌园林植物景观这个大环境。

(4)三者相互影响关系

园林植物、微气候和人体舒适度三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恰当的园林植物设计,可以改善微气候,提高人的舒适度,心情愉悦,从而更加依恋园林环境,并积极探讨更加优秀的园林植物设计方案,创造更加优越的微气候;反之,搭配不合理,设计有问题的园林植物,却会形成恶劣的微气候,让人体感到不适,精神不爽,心情烦躁,对该园林植物景观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产生人为破坏该园林植物的想法,导致微气候越来越恶化。

三、园林植物群落对微气候的影响案例分析

1、案例1 李辉[4]等人比较分析了北京城市居住区3种不同种植结构类型的绿地对微气候的影响

(1)实验说明

在北京方庄居住区芳群园多层楼(6层)区中部选择不同种植结构类型的楼间绿地3类(乔灌草型、灌草型和草坪型)各2处,并辅以非绿地为对照,比较不同类型绿地降温和增湿作用的差异,绿地面积约为650m2,在距地面1.2-1.4m处进行24h连续观测,每隔2h正点观测。观测场植被状况见表3-1。

表3-1 观测场绿地结构类型及植被状况

(2)结果与讨论

①不同类型绿地降温效应的比较

3种绿地的气温都比非绿地低,尤其是乔灌草型绿地,其日平均气温较之非绿地下降了4.8℃;灌草型绿地和草坪型绿地比非绿地下降1.3℃和0.9℃,这说明乔灌草多复层结构的绿化形式对环境降温效应最显著,其中乔木发挥的作用最为突出,因降温效应是通过树冠的遮蔽而减少太阳的直接辐射和植物蒸腾冷却作用来实现的。

②不同类型绿地增湿效应的比较

由于土壤和植物蒸腾的水汽不易扩散,以及绿地的降温作用,所以绿地的空气相对湿度较非绿地有所提高,其中乔灌草型绿地的相对湿度最大,与非绿地比较,其日平均湿度增加23.1%,其次为灌草型绿地,增加7.7%,草坪型增加值最小,仅为5.4%.灌草型和草坪绿地在增加空气相对湿度方面差异不大。

2、案例2吴菲[5]等人选择北京紫竹院公园4块不同绿量的乔灌草型绿地为研究

(1)实验说明

本试验所选4块绿地均位于紫竹院公园内, 面积均为3000m2左右,4块绿地的主要植物构成(表3-2),其中绿地1共有植物14种,乔木10种,灌木3种,草本1种;绿地2共有植物15种,乔木7种,灌木6种,草本2种;绿地3共有植物10种,乔木5种,灌木4种,草本1种;绿地4共有植物11种,乔木3种,灌木6种,草本2种。

本试验绿量采用陈自新等关于绿量计算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各试验点绿量及乔灌草绿量比见表3-3。

表3-2 主要植物构成

表3-3 绿量及乔灌草绿量比

(2)结果与讨论

①不同绿量的园林绿地温度的比较

4 块绿地的温度排序为: 绿地1> 绿地2> 绿地3> 绿地4, 这与4 块绿地中乔灌的绿量高低呈负相关,即绿量大, 降温效果好; 绿量小, 降温效果小。说明在炎热的夏季, 在一定比例的乔灌草绿量比下, 绿地中乔灌的绿量越高, 绿地的温度则越低, 乔灌木有着较强的降温作用。

②不同绿量的园林绿地湿度的比较

各绿地湿度高低排序为: 绿地1< 绿地2< 绿地3< 绿地4, 绿地4 比其他绿地湿度高出7.5%~21.2%。说明在一定比例的乔冠草绿量比下, 绿地中乔灌的绿量越大, 绿地的湿度就越大。

3、案例3 吴云霄[6]等人测量重庆市公园7种植物群落结构对微气候的影响

(1)实验说明

利用梅花五点法测定了重庆市主城区公园的重要7种植物群落结构在夏季减少光照强度、降低温度和增加空气湿度等的指标,同时比较不同群落结构对这3项小气候因素的调节效果。群落类型为: 单纯的草坪、灌丛、郁闭度为0.2~0.4乔草的植物群落结构、郁闭度为0.2~0.4乔灌草的植物群落结构、郁闭度≥ 0.6乔木单层的植物群落结构、郁闭度≥ 0.6乔草的植物群落结构和郁闭度≥ 0.6乔灌草的植物群落结构。用作每种植物群落研究的样地为4个, 每个样地的面积为10 m ×10 m,对照为裸地, 测定的时间为夏季温度最高的上午10点到下午2点之间。

(2) 结果与讨论

①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减少光照的效应

7种植物群落平均减少光照强度的效应不同, 与裸地相比, 草地单层植物群落结构减少的光照强度最少, 为17.98% , 郁闭度≥ 0.6的乔灌草植物群落结构平均减少的光照强度最多, 达90.19%。

②不同群落结构降低温度的效应

与裸地相比在所研究的7 种群落结构中,草地降低温度的效应最小, 郁闭度≥ 0.6 的乔灌草群落结构平均降低温度最多, 达2.4℃。各植物群落降低温度效应由小到大的排序为草地、郁闭度为0.2 ~0.4 的乔草群落结构、灌丛、、郁闭度为0.2~0.4的乔灌草群落结构、郁闭度≥0.6的乔木单层群落结构、郁闭度≥ 0.6乔草的群落结构、郁闭度≥ 0.6乔灌草的群落结构。

③不同群落结构增加空气湿度的效应

郁闭度≥ 0.6的乔灌草群落结构平均增加空气湿度的数值在7 种植物群落结构中最大, 为6.7%, 草地平均增加的空气湿度值最小, 为4.4 %。

4、讨论分析案例1、2、3,得出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案例1是从定性的角度来说明园林植物群落对微气候的影响,并以乔灌草多复层结构的绿化形式对微气候环境改善为最佳。

(2)案例2是从定量的角度来说明园林植物群落对微气候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的乔灌草绿量比下, 绿地中乔灌的绿量越大, 对温湿度的改善作用越大, 降温增湿效果明显。在绿地绿量相等时, 乔灌绿量占整个绿地绿量的比例较大时, 绿地降温增湿作用明显。说明在园林绿地中, 对环境温湿度起改善作用的主要是乔灌木。

在案例2中,根据北京市建成区园林植物的绿量总计,计算出乔灌与草的绿量比为1.45。而测量绿地4的乔灌与草的绿量比为1.76,所以表现出改善微气候良好的效果。

(3)案例3也是从定量的角度来说明园林植物群落对微气候的影响,就总体而言,不管是在减少光照、降低气温方面,还是增加空气湿度方面,郁闭度≥ 0.6的乔灌草群落起到的作用是最显著的。

(4)根据案例1、2、3,进行结构对微气候改善效果分析比较见表3-4。

表3-4 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三个案例改善微气候最好的结构为乔灌草,然后灌草次之,最后是草坪。其中案例1是从定性角度说明乔灌草对微气候的改善,没有具备特有的特征;案例2、3都具有特征,同时通过案例计算出,乔灌与草的绿量比≥合理比例的乔灌与草的绿量也符合郁闭度≥ 0.6的乔灌草群落,因此可以将两者归纳为一,即郁闭度≥ 0.6的乔灌草多复层结构的园林植物群落对改善微气候效果最佳。

(5)结论在改善微气候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在有限的空间里多采用乔灌草多复层结构的绿化形式,同时在乔灌草绿化形式基础上,可考虑郁闭度≥ 0.6的原则。

四、小结

通过对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的背景与意义的了解和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案例的分析,得出了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是最环保,最经济的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丰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生态性、景观性等,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三个案例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分析,得出了一个改善微气候,降低环境温度,增加环境湿度的原则,那就是郁闭度≥0.6的乔灌草植物搭配。在经济和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的,利用这个原则将园林景观设计做到最合理,这样既保护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对微气候方面也起到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蒋中秋.城市中的绿化环境.硕士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2.11

徐乃雄主编.《城市绿地与环境》.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王琪,绿化对夏季室外热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

李辉,赵卫智,古润泽,李延明,陈自新,张新献,居住区不同类型绿地释氧固碳及降温增湿作用[J].环境科学,1999(6):41-44.

第3篇:景观绿化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设;道路改造;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0前言

城市滨河道路的空间景观设计,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城市滨河道路是指现代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道路,由于有自然景观的优势,道路沿岸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空间。

1、案例分析―以丰收路一期为例

1.1丰收路一期现状

南闸街位于处江阴南郊,地处美丽富饶的太湖平原,南闸街道是一个生态宜居的花园。

南闸街道丰收路现状:

(1)丰收路南侧,滨河绿带,宽16-18 M,长420M,面积7140M2;

(2)道路路缘绿化退化,泥土;

(3)道路入口节点无景可观;

滨海绿化“脏、乱、差”,设施残破,环境恶劣,多处地段已成垃圾场。

1.2丰收路一期设计目标

设计的总体目标为:安全性、协调性、服务性、生态性;沿用丰收路东段的整体思路,并根据现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设计特色为:一条人行路贯穿绿化带中,原有的绿化灌木得到保留,整体采用流线型与直线型相结合的模式,营造出一种和谐之美。在设计中,注重两岸的水系景观,保持视线通透,同时注重活动场地的私密性与安全性;活动场地设置小组团以观花、芳香植物为主。品种主要为:黄山栾树、乌桕、桂花、杨梅、山茶、樱花、紫薇、垂丝海棠、红叶李、碧桃、红枫、梅花等。为了与原有风格相匹配,建议使用塑木栏杆,塑木栏杆可以与自然融为一体,它具有木材的自然外观、质感,比木材尺寸稳定性好;免维护、使用时间长。

1.3丰收路一期设计的独特点

(1)平面布局:设计根据周边道路和用地情况,以草坪为基调,春夏秋开花的宿根花卉和整形灌木为主调,形成开阔的视觉空间。同时,结合小乔木和树姿优美的大乔木树木组合,有规律的变化,点缀在开阔的视觉中,形成标识性的、富有含义的景观视觉点。通过景观视觉点的交替组合,形成丰富的层次变化,减少因道路枯燥乏味的景观,造成视觉疲劳的现象。

(2)里面布局:沿边界外侧种植大乔木中间为小乔木和花灌木,前景为草坪和宿根花卉。

(3)空间布局:根据植被开花和变叶时间和色彩特点,精心配置植物,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其中,春季开花为景观主调,秋季变叶为景观主调,冬季有绿为景观主调。

2、案例分析―以丰收路二期为例

1.1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

丰收路二期滨河绿化景观位于丰收路一期东侧,总面积约为5000 M2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措施主要有一下几点:

水质:河道浑浊,水质变差,严重影响周边环境。原有河道绿化工程已经被废弃;建议梳理河道,清理垃圾,提升水质,修复河道绿化。

景墙:原有景墙设计复杂,与现有环境不符,在整个滨河绿带中比较突兀;建议直接拆除。

广场:现有广场地面、墙面的面层破损严重且修复困难;建议改造重建。

亲水平台:分布散、面积小,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拆除整合。

张拉膜广场:广场面积较大,地砖破损严重,难以修复;建议更换广场面层,张拉膜清晰修复。

景石:景石数量不够,可再利用,增加景观效果,丰富层次效果。

廊架:原有廊架缺少沟通园路,体量较小;建议重新设计。

绿化:现状杂草丛生,树木枯萎,垃圾堆砌;建议重新设计,整理地形,植树中华。

庭院灯:种类较多且损坏严重;建议沿用一期庭院灯。

1.2丰收路二期设计目标

丰收路的滨河景观在逐步发展,二期的目标就是将滨河景观带继续延伸,并根据道路现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升,营造出一种生态美、视觉美、心境美的画面,为生态宜居的南闸添上灿烂的一笔。

1.3丰收路二期设计的独特点

依然延续一期景观的铺地风格,园路以荷兰砖为主,广场充分运用花岗岩的色彩、肌理,设计丰富的形态图案,统一于对比相结合,产生明快的韵律感。不同材质的块石,道路质感的对比,给行人鲜明的节奏感。在区域划分上,主要分为绿荫休闲区、活动健身区、悠然自乐区三大区域模块,迎合了不同群众的需求。

3、从丰收路改造分析景观区域功能划分

3.1有关功能分区的定义:

滨江景观带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与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细致、合理有效的布局。对于功能分区,往往是依据动静、公共与私密、开放与封闭三个原则来进行分区。换句话说,就是利用大的景观环境条件,去完整的了解其环境范围内对于人产生的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这也是人和环境协调的一个焦点。由此,滨河景观的功能分区是充满无尽的生动性与灵活性,还存在无尽的不确定因素也。功能的分区意味着人和环境的一个契合性的焦点,它还是一个景观组成中重要的设计环节。

3.2现代滨河景观设计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社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得到逐步的提高,对于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对于滨河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关注,不过有些滨河景观的改造是在盲目的状态和片面的视觉效应下进行的,未考虑周边环境的适应性和适用对象的选择性。即使有的找到了适用对象,但是还是缺乏功能划分的认识,功能多样性没有得到体现;对于使用对象上,也没有认真的分清各个年龄阶段层次的不同需求;对于活动区域内来说,难以分辨高层次与普通使用、高科技与普通设施上的运用。最后造成了景点与景点的脱节,与人的活动行为不一致,景观不协调,造成最后的整个景观的不合理性。

3.3以“人”的角度分析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城市的居住者是景观的观赏者,基于滨河景观用人的理性角度进行功能合理的分区,作为一个完美的设计人员,目的就是给城市居民创造一个休闲、游玩的场所,在设计过程中间,我们必须要合理的利用功能分区的动静、公私、开闭原则进行切合实际的对景区进行分区,将人与环境的尺度与比例调节到最佳的状态,利用小空间将将滨河景观划分,这样就可以让景观出现一种大众的、客观的性质,而且又不失压抑与混沌。所以,滨河景观的触发角度就是使用者,也就是从人的角度去划分功能区域的。

5、结论

城市滨河区域越来越多的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在这样的大环境趋势下,城市滨河空间的建设和利用对于城市的再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景观再生不是单纯的重建,而是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根植于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设计的重要前提。在尊重文化的基础上,设计还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让设计回归本源,回归自然。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02

第4篇:景观绿化设计案例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规划设计;休闲绿地;教学设计;思路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美学、文学、植物、工程技术、生态等多种学科内容,是园林专业的重点课程。对于一个初学设计的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在最初接触时由于基础知识不完整、不牢固以及对设计的陌生,在设计中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笔者备感在教学中加强设计的前中后期工作的重要性。从小型绿地设计入手,局部加大深度以培养设计兴趣和信心。一个设计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设计前期(调查)、中期(构思及设计)、后期(点评)三个阶段。应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设计工作及相应的表达深度,要求学生掌握一套基本的设计步骤及方法,训练学生能充分表现其现有的设计水平,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态度。 

加强小型休闲绿地设计前期工作 

大型校园、广场、公园等设计相对复杂,高职高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选择规模相对较小的小型休闲绿地等进行强化训练,同样有利于就业,如小型休闲绿地设计。在我院风景园林系2007风景园林1班和2班《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布置了小型校园主题园设计,在方案构思之前,进行了下列相关的前期工作。 

(一)理论讲解 

在教学内容上,为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强调“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在设计前首先着重讲解与本次设计相关的校园主题园的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方法步骤。要明确服务对象、活动方式和内容及对周围环境的要求,满足不同使用功能对环境的要求,使整体设计更趋于合理化,进行环境分析及分析图绘制的理论讲解。强调按照园林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进行,完成整个设计任务。 

其次讲解校园主题园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如何突出主题、创造特色是讲解重点。通过讲解如何挖掘校园人文资源文化,梳理校园特色资源,通过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绿地环境。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充分考虑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在空间处理上要注意动观、静观、群游与独处兼顾,使人都可以在园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空间类型。合理组织游览路线,注意园路形式的变化以及用园路进行造景;如何从细节上进行造景等。 

(二)现场教学 

在理论讲解完毕并布置实训任务后,组织学生到相关主题园进行调查与测绘,从环境入手分析场地。从对主题园的周围环境的分析、主题及功能区的分析到出入口的选择、道路系统的布置、建筑小品的设置、植物种植设计,最后到学生提交测绘分析报告等一系列工作完成,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观摩教学 

案例教学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对于技能难于操作的内容,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提出案例问题,在各学生小组限定的时间内充分讨论,提出合理的论证方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2~3个不同的设计方案,并结合任务内容等相关知识,对每个方案的设计立意、布局、表现效果给予相关的说明。既让学生明白了该类型绿地的设计要点,又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活跃了课堂气氛。将传统的单一教学变成师生间的互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对教师的业务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师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 

优秀设计方案引入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梅兰菊竹”主题园方案的观摩,把优秀园林方案实例引入课堂,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理性的问题感性化,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方案设计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观摩交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疑问(比如多方案优化选择)与学生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并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这种教学形式小型化、灵活化、感性化对于学生建立设计分析概念以及掌握实用型设计技术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前学生的设计方案展示教学通过对以前学生的设计方案的整理归档管理,在教学中展示以前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复习,以提高学生的设计信心。 

重视小型休闲绿地设计的构思过程 

(一)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首先学到的是想象能力和合作的经验,明确教育的目标是放松对正图、对设计成果的要求,而将评价标准定在考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等诸方面的进步上,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自己的思想火花,学生将部分聪慧的想法结合起来,再以有序的方法表达出来,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的经验,这样学生将变得更加自信于他们自己在专业上的未来发展。 

例如,某学生的“聚博园”景观方案设计,构思中结合了校园绿地设计原则和先天的景观资源。设计中采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秉承“自然的,生态的,和谐的,休闲的”思路,将原有的地形经过人工改造后,将绿地最终创造成灵活多变、景色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校园滨水休闲绿地。如“读书廊”、“学子亭”、叠水等,营造校园景观的可识别性。学生在实际设计中逐渐成熟,正像绿地设计主题所显示的:“莘莘学子路,绿色伴你行”。 

(二)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料 

园林设计与文学创作非常相似,写文章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搞园林设计同样应重视课外阅读,以拓宽知识视野,增加信息量。园林作品、园林文章阅读得多,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园林作品设计起来就得心应手,也相应地陶冶了自身的园林修养。为体现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合理有效地利用图书和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 

(三)强化园林绿地种植设计 

园林绿地设计包括地形设计、建筑设计、园路设计、种植设计及园林小品设计等。种植设计相对专业性、综合性不强,高职学生植物学、树木学知识又丰富,基础扎实,应强化学习,可完成植物配置这种相对单一设计,有利于将来的就业。 

例如,在小型校园主题园设计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构思的:总体布局在一条主要水系的基础上展开,以组团为单位,设计不同风格的水景园林,以主要水系和道路为主线,景观贯穿其中。本绿地最大的特色在于四季有景。春季景色有“望春台”、“一剪梅林”、“知春园”、“春雨轩”等。夏季有“荷塘月色”、“金牛浮水”等。秋季主要以植物景色为主,主要观叶树种有枫香、紫叶李、银杏等。冬季也有腊梅的香味弥漫其中。夏季在植物配置上采用再生乔木如桂花、香樟等。另外,还采用充满亚热带风情的棕榈科植物为基调,营造充满南国特色的亚热带海滨情调,突出了夏日阳光棕榈园这一景点主题。春季观赏植物有二乔玉兰、紫藤、红花继木、金钟花、迎春花、紫荆等。 

(四)注重一对一改图 

实行一对一的指导交流,教师评价每个学生的课程作业,通过互动式的教育,在改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改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设计图的看法,指出有哪些不足,哪些好;二是询问学生有哪些内容还不理解,同时考考他们已掌握了哪些理论,是否已切实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对有些信心不足的学生及时引导,通过反复讲解理论,说明其制图的优缺点,同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强化设计的评析与互动交流 

根据学生在方案独立构思中暴露出来的知识与能力的缺陷分析,并通过点评,使学生掌握此次方案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一)说图 

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学生方案交流展示,重在加深学生对该次方案设计的把握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分析的形式展开交流。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最后给予总结。针对同等水平高职生的方案设计,选择2~3个学生做的方案进行分析,学生更易于接受,更易于理解,也更感兴趣。说自己的图、说别人的图,加深对该次方案设计的把握,提出修改意见。 

(二)组织研讨会 

设计课的内容实践性很强,教学主要以方案的个别辅导为主,但是也有一些带有共性的教学内容,有一些较新的时事动态等也可以用讲座的形式进行传授。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讲座内容必须精心组织,做到量少而精,形成系列化。另外,可结合讲座,结合设计,结合时事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会,这种形式有助于师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之间彼此吸收营养。但应注意,组要小,最好是三五个人,使之成为愉快而见成效的过程体验。 

第5篇:景观绿化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字】:城市;绿色生态;建筑;景观设计

【前言】:城市景观的绿色生态设计理念早期产生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促发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样性的,一方面是工业发展引发的问题,例如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欧洲伦敦烟雾事件,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催生了相应环境法案,为城市环境管理打开了先河;另一方面是能源危机引发的问题,上世纪60年代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丹麦政府率先在建筑规范中体现能效及节能排放等理念,这也是绿色建筑理念的前身;再一方面是城市发展引发的问题,例如韩国首尔清溪川生态修复工程,纳鲜兰椭幸兜暮拥牢廴荆到新世纪初期的交通问题和城市雨洪问题,这个项目像是一本活的城市环境治理教科书,最难能可贵的是实现了城市空间在功能,休闲,文化,历史的结合,还深受当地居民喜爱;除此以外,还有特殊自然环境所引发的问题,像澳大利亚因为水资源极度匮乏,因而发展出非常先进的水敏设计(WSUD)和立体绿化设计理念,像新加坡的城市因为淡水匮乏和雨洪问题,而发展出排蓄水体系。这些发达国家的经历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他们先进科学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绿色生态设计的相关标准及设计应用

1.1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在项目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由高到低分为三星,二星和一星。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包括六个综合性指标,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全生命周期综合性(公建),这涉及到工程建设中的各个专业,例如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和景观等。

各个地区不同类型的项目,对绿色建筑等级要求有所不同,项目管理对其体系内得分项的选择和偏重也有所不同,在景观专业的得分项目需要视具体要求而定,通常会涉及以下几方面:

(1)绿化用地的合理设置,绿地率需要满足指标要求,地库顶板上的绿地,标准对覆土深度有一定要求,在设计过程中比较容易被忽视;

(2)光污染控制,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限制需要符合国家标准,现在很多项目建筑体本身的散射光可以照亮室外场地,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建筑自发光,合理设计景观灯具种类和间距,减少室外照明过量,避免场所光污染和能源浪费;

(3)热岛强度控制,户外活动场地的选定和设计需要参考风光环境分析,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乔木及构筑物遮荫面积达到一定比率,尽量为使用者提供更佳舒适的环境;

(4)无障碍设计,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可达性以及人性化设计上;

(5)合理设置停车场所,数量和面积要满足指标要求,分布上要体现在场地空间的均好性,便于交通,停车场地也可以考虑绿色生态停车场设计;

(6)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室外活动场地可以错时向周边居民开放,为周围居民提供相应户外设施,例如特色座椅及活动家具等;

(7)雨水规划与设计,利用下凹式绿地以及雨水花园等雨水蓄水措施,引导屋面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用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比率;

(8)场地雨水外排总量控制,满足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9)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选择本土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式绿化,种植区种植土壤深度满足种植要求,适当引入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

(10)绿化应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浇灌方式,控制节水浇灌绿化面积比例,可以采用湿度感应器,雨天关闭控制装置,在植物品种上宜考虑无需人工浇灌植物;

(11)地面,屋面,外墙材料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要求,不同材料的反射系数有所不同,例如石材,一般浅色石材反射系数较高,深色石材更容易吸收辐射,从而反射系数较低,国内相应标准还有待完善,此外,在人性化设计理念中,浅色材料更容易产生炫光和光污染,所以这一项上,材料选择还要视具体项目具体环境条件而论。

1.2海绵城市设计

海绵城市主要针对城市的雨洪管理,在雨洪季节,设置有效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措施,在干旱,灌溉时节以及其他用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是比较新的标准,局部城市或地区作为试点开始参考和实行,以深圳市为例,现行的审查依据包括:《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要点和审查细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规,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深圳市暴雨强度公式及查算图表,《深圳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相关的低碳生态及低影响开发指标,国家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已经的技术规范、指南、图集。

海绵城市的综合性在于他涉及多个部门,多个专业种类,需要业主或管理方统一协调和指令,政府部门也会起到指导和审核的作用,例如位于深圳前海的弘毅中心项目,在海绵城市设计方面,政府会对海绵城市设计专项提出明确意见,按照低影响开发设施以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为控制目标进行设计,设施具有的调蓄容积一般应满足 “单位面积控制容积” 的指标要求,以此审核景观方案设计中的各类型场地以及具体细节设计。

在景观场地规划中,建议多的采用能够降低雨水径流系数的地面设计,例如绿地和透水地面,屋顶空间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屋顶绿化区域覆土厚度需要达到标准要求,地面层需要考虑透水铺装,其面积需要满足地标径流系数要求。

关于雨水控制规模,有相应的指标和要求,常见的办法包括设计下凹式绿地进行雨水收集,下凹式的面积和深度需要满足与水蓄水量要求,另外一种解决途径就是在设计地面蓄水容器收集屋面和墙面雨水,或地下蓄水容器收集地面径流的雨水,这样同样可以达到雨水调蓄的作用,各类项目根据不同需求和条件选择不同的解决途径。

海绵城市设计在优化城市雨洪问题的同时,也对传统景观设计带来了考验,例如透水地面的品质感,进口产品质优价高,国内产品品质和施工水准较难把控等问题;还有下凹式绿地的形式,虽然可以满足雨水储存的功能,但是他的形式是否与场地的性质相符合,传统的审美观能否接受这种形式,这些都是业主和设计师需要共同考虑和面对的问题;再者关于设置蓄水容器,对建筑结构,场地空间条件,建设成本以及后期管理维护等都存在一定的未知和挑战。

1.3 LEED建筑评估体系

LEED是英文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的缩写,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推行,在国际上各类建筑的环境保护价值评价,绿色建筑评价以及可持续发展评估中,被公认为比较权威的标准。

在美国很多地区已经将LEED标准体系纳入建设项目的硬性标准,所以很多建筑师会参加相应的培训和考核,成为LEED认证工程师,现代国际商业贸易往来与发展,许多跨国投资建设的工程项目,例如世界500强公司美国默沙东制药就在中国杭州建设分部制药厂,其工程就采用LEED评价标准,在景观设计上取得的得分项包括:各类绿地性质及面积比率,地面材料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当地本土植物的选择,以及户外活动场地乔木及构筑物遮荫面积比率等。

1.4 水敏设计(WSUD)理念

WSUD是英文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的缩写,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恢复自然的水循环过程,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减少对自然水循环的负面影响,保护水生态系统,将雨洪,供水,污水管理一体化,兼顾景观和生态系统。

水敏设计在澳大利亚是比较成熟的城市规划和工程设计方法,在国内也有项目实践,例如城市新区规划项目,河道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等政府项目,也有开发商的项目,例如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解决雨洪管理和低维材料及植物的使用,该项目获得了ASLA通用设计荣誉奖,而且万科在其下很多项目中也在不断实践绿色生态材料和理念。

结束语

我国现代化城市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仍然是主要的社会综合性问题之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会逐步提高,在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方面,政府会逐渐加大理念导向和工程监控的力度,开发商会逐渐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景观设计领域,绿色生态设计作为一种改善生态环境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工程实践和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借鉴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方法,研究成功的项目个案,争取实践和推广的机遇,让我们的城市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林晓晖. 绿色生态理念在水利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浅析马杭州排涝站的建筑景观及环境设计[J]. 福建建筑,2016,(04):36-39.

[2]⒊煽. 城市生态景观中的海绵城市设计研究[D].安徽大学,2016.

[3]戴德艺. 基于景观生态分析的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4]王思元.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第6篇:景观绿化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四段六步;教学设计;城市道路绿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94-03

园林规划设计是高职高专院校园林类学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应园林行业中的设计员岗位。涵盖内容广泛,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各类常见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方法与技能,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要求非常高。

1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高职高专初学设计的学生来说,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比较薄弱,图纸表现能力也较差,会说不会做,眼高手低,“一遍式”的学习方式已不符合学习规律,因此教学中需要不断加强设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优秀设计案例的分析,模拟性训练及实战性训练,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反复训练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因此提出“四段六步”教学法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 学情分析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吃苦的精神是有的,但对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很是薄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引入优秀设计案例进行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学生网络基础普遍较好。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加强设计资料收集与整理,不断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拓宽知识面。

我们的学生年纪轻,思维活跃,设计灵感多,这对于设计的学生来说是好的,但有些同学图纸表现能力较差,会说不会做,从而导致眼高手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加强模拟性训练,同时更需要实战演练,学做一体化。

鉴于以上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为学习而设计了“四段六步”教学。

3 “四段六步”教学设计理念和优势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3.1.1 四段

(1)基础讲解阶段——理性认识;

(2)案例分析阶段——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过渡;

(3)模拟训练阶段——尝试性设计;

(4)应用创造阶段——实战操作。

3.1.2 六步

第一步:项目导入,通过说明,使学生了解设计的经济技术指标和深度要求;

第二步:任务分析,通过分析项目要求,确定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内容;

第三步:制订计划,包括人员分工、设计方法、流程、材料和监督检查计划等;

第四步:组织实施,按照计划和设计程序,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把握进度和质量要求开展设计工作,同时实施监控;

第五步:检查修改,在工作中和工作完成后,按计划组织检查,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制定修改策略并及时修改;

第六步:验收评价,师生共同评价项目成果以及工作方法,委托方审核图纸、验收,对施工单位做技术交底。

3.2 优势

3.2.1 符合认识和记忆的一般规律

坚持理性—感性—尝试—实践的循序渐进的记忆规律,采用由浅入深、“多遍式”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技能。

3.2.2 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真正意义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四段六步”教学设计的具体做法及效果分析

根据目前园林行业常见的绿地设计分类,选择道路绿地设计、广场绿地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单位附属绿地设计、滨水绿地设计、公园规划设计六大项目作为“四段六步”具体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中安排若干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的内容按照基础知识讲解—案例分析—临摹训练—应用创造等四段进行组织。其中应用创造阶段按照获取项目—确定任务—制订计划—组织实施—检查修改—验收评定六步进行组织。

4.1 基础讲解阶段

4.1.1 具体做法

让学生对所学的项目有个最初的理性认识。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这一阶段是必须的,重点是教师要控制理论讲解的量,够用就行。比如针对城市道路绿地设计这一项目主要讲解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相关道路术语、横断面布置形式、人行道绿化带、分车绿带、道路节点、街道小游园设计要点等基础知识。

4.1.2 效果分析

理论指导实践,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项目有个最初的概念性认识,以至于不会对后面的实践教学产生盲目性。

4.2 案例分析阶段

4.2.1 具体做法

选取国内外经典景观案例进行分析。教学目的由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概念认识转向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这种典型的案例举一反三,从而明确问题的思路,进行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4.2.2 效果分析

学生对所学的项目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以道路绿地设计为例,从案例库中选取不论是从设计理念、文化修养还是植物配置、景观结构分析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江阴市周庄镇世纪大道绿地景观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与质变。

4.3 模拟训练阶段

4.3.1 具体做法

选取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临摹训练,优秀的设计案例不仅可以熏陶学生的园林修养,而且对优秀案例的理念、表现技法等有一个由理性到感性的过渡,从而对园林规划设计程序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以道路绿地设计为例,选取了兴九滨大道景观设计项目进行模拟训练,这个案例在进行模拟训练时可操作性强,表现技法优美,实施教学时数为第一课堂2学时,第二课堂6学时。

4.3.2 效果分析

通过大量的优秀作品临摹和项目模拟训练,逐渐掌握技巧及其规划设计要点。在训练前,安排优秀的设计案例让学生临摹,并进行必要的案例分析与操作,使学生对优秀的园林设计其有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4.4 应用创造阶段

应用创造阶段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采用六步教学法,实行公司化运作模式展开教学。加强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及早地进入专业角色。

以城市道路绿地设计项目教学为例,由教师围绕专业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模块引入启东中央路东延段道路绿地设计,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具体目标和任务是完成方案文本及各种设计图纸,实施教学时数为第一课堂12学时,第二课堂12学时;在对启东中央路东延段道路绿地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中,成立了依托项目的学习小组,共分4组:标段1组、标段2组、标段3组、标段4组,每组又分具体的功能组、方案组、文本组、汇报组,每小组设立组长1名。

项目组成员互相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在验收评定时,学生(乙方)向教师(甲方)进行汇报,教师认为做得好的方案会被选入园林设计工作室进行继续加工,进行市场化运作。

在组织实施中,首先进行现状调查,对地形、植物和地区文化的调研,提高学生现场勘查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然后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诸方面综合考虑设计,确定设计理念、风格、方法、内容等。在方案分析与确定阶段,把握空间尺度及竖向变化,进行平面规划布局。教师指导并修改学生的方案。设计图纸表现阶段,提高学生用手绘或计算机软件绘制设计图的能力。

检查修改:检查功能合理性、设计内容统一性;进度、错漏、技术、规范性检查;图纸汇总、制作初稿、进行方案汇报;根据甲方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验收评定:引入企业评价。委托方审核图纸、签字验收,对施工单位做技术交底。

5 应用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5.1 各阶段优秀设计案例库的不断储备更新

在实施“四段六步”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选择应把握好其难易程度,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由于其具有时效性,因此对这些优秀的设计案例仍需不断储备并及时补充更新。

5.2 加强课程第二课堂学习的建设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在课程教学中,为推进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进入第二课堂,笔者所在的课程组成立了园林设计社团,社团自成立以来,已完成我院体育馆西侧8000m2绿地、茅山校区、图书馆北侧、组培中心周边、茶园路两侧绿地、科技示范园大门、禾木研究所等多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大多为学院绿化工程所采用。

将园林设计工作室机制引入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一次成功尝试,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3 进一步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

在课程教学中进一步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争取引入更多的设计项目到教学实践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新燕.“五步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5.

第7篇:景观绿化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屋顶花园 设计

Abstract:Low-carbon, people-oriented,safe, practical principles, on the 2nd Yangtz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Arts Teaching floor roofgarden landscape design.Recreation area, the overall landscape design for the student-based faculty play of the pilot area of floriculture conservation oftwoparts, the two regions and there is noobvious boundaries,but linked by the Park Road. Recreationarea on the right configuration of the natural savanna-based, supplemented by the rules type of water feature,and then with a watch resting facilities. The experimental area is a pastoral landscape, the experimental field of the rules and see the desktop potted flower. This program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roof garden for viewing and test, but also enrich the campus landscape to enhance the spiritual life of the students, but also to Jingzhou design case.

Key words: The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s Roof garden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现状介绍

1.1屋顶花园在国内现状

无定花园是指在屋顶绿化的基础上把地面花园的形式移至平屋顶上[1],为人们提供观光、休息、纳凉的场所。我国自60年代起,才开始研究屋顶花园和屋顶绿化的建造技术,现在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1994年四川省颁布地方标准《蓄水覆土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范》。1999年11月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了《深圳市屋顶美化绿化实施办法》。2002年6月1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了《关于上海市静安区屋顶绿化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2006年十月上海市将屋顶绿化写入《上海市绿化条例》从法律方面支持屋顶绿化的推广。05年5月北京制定了地方标准,了《屋顶绿化规范》。同年北京市市政府把屋顶绿化10万平方米列入“为民办55件实事”之一。06年、07年每年完成的屋顶绿化面积都在10万平方米以上。2007年杭州市建委、市绿化委员会、杭州市园文局等单位出台了关于屋顶绿化发展的政策,要求所有的新建建筑都必须进行屋顶的绿化美化,而且屋顶绿化与主体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屋顶绿化被计入小区的绿化率。使得杭州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推出屋顶绿化强制性政策的城市。.

1.1 二号教学楼现状分析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位于荆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 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 1800一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9—16.6℃ 。年无霜期242—263天,多数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占地564亩,校舍建筑面积176558平方米,由于政府政策,学校总面积无法增加且无法建造新的休闲场地及建筑。

2号教学楼东面为主教学楼,西面为运动场,北面为泮池,南面为学生宿舍。景观设计以“低碳”为原则,结合开敞型屋顶绿化的设计方法,力求做到新颖、实用、安全。

1.1.1社会效益分析

2号教学楼的屋顶花园设计可以改善学生的居住环境,丰富了2教立体绿化,为学校的建筑增加了一抹亮色,也给学生和教职工们增加了一个休闲场所,让他们可以感受自然,放松身心,体验种田的乐趣。由于荆州现在对于屋顶花园并未给与太多重视,且荆州的屋顶花园案例也很少,因此此设计也为荆州市的屋顶花园设计提供了案例。

1.1.2经济效益分析

该设计可以改善学校的生态环境,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较好的生活空间,使人与自然能够亲密接触。本设计的最大亮点是西面有一片预留土地可花架,既解决了学校因政策造成的困扰,可以给学生一块试验田增加实践,又可以得到学生从实验田中培育出来的花卉等用于展览,节省了节假日购买花卉的经费。

1.1.3生态效益分析

2号教学楼的屋顶花园充分利用了宝贵的空间,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度,且由于保护防水层不受气候、紫外线以及其他损伤,这大大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由于种植了不同种类的植物,能够冷却周围环境的大气并增加湿度,从而创造出一个小气候。[2]

2设计方案阐述

2.1设计构思

此设计的总体景观由两部分组成:供学生及教职工游玩的休闲区,花卉培育养护的试验区。两个区域并没有被很明显的界限隔开,而是由园路联系在一起。休闲区主要在右边,以自然式配置的疏林草地为主,规则式的水景为辅,再搭配观赏的休息设施。实验区主要是田园景观,规则的试验田和看台式盆栽花架。

充分利用2教屋顶空间,创造出一个布局合理、观赏性和实用性强的校园屋顶花园。结合屋顶的荷载、防水处理,搭配合适的植物品种和数量;通过散植、列植、对植等种植方式,创造出因小见大,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

2.2设计布局

2.2.1.功能区

本设计景观以静态为主,在屋顶花园内设置必要的休闲场所和设施,让各个功能区以园路联系起来。功能区详细介绍:

2.2.1.1入口区

在入口出有面积25㎡的芝麻灰水磨石铺装。铺装后为疏林草地:靠近墙面的有由一串红、雏菊、观音莲组成的魔纹花坛;苏铁、凤尾兰、金边女真和石头的配景。

第8篇:景观绿化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节水;园林;高校;低碳;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9-2093-03

作为城市园林绿地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园林绿地,除了具有生态、美化功用外,还对整个高校教学资源、学校文化底蕴、师生精神生活与休闲活动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由于设计习惯、设计理念、地理环境差异性等导致的水资源紧张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高校园林绿地建设[1]。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高等院校校园园林绿地建设中水资源紧张问题,作者从“节水”维度对高等院校园林绿地建设中水资源节约问题进行了探讨。

1 我国节水型园林绿地建设现存问题

尽管节水型园林、低碳园林已由相关学者提出多年,然而城市绿地行政主管部门、设计师以及业主等仍然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2],一些比较简易、实用、便捷的节水方式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应用,进而也就无法大面积推广。我国节水型园林绿地建设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设计跟风严重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一直强调对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或国内比较成功的案例可以学习,但学习并不是“拿来主义”。拿来之后,要结合自我实际,加入能表现中国民族文化或地域特色的设计元素,成为能代表自己文化和特征的园林。然而,从20世纪末开始,国内园林出现“草坪热”,这不但会造成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匮乏、景观单调,同时大面积的草地还会造成淡水资源的极度浪费。就以大连市一约350 hm2的高尔夫球场来说,一年耗水量竟达40万t,接近该市所有居民一天生活用水的1/3[3]。

1.2 绿地养护管理设备和人员力量薄弱

随着城市建设的日趋完善,城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我国园林业面对如今“生态”肤浅、“功能”混乱、“设计”空洞的现状,科学建设与管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绿地灌溉设施落后。现在城市绿地漫灌现象还很常见,喷灌、微灌等节水型灌溉设施还不能大面积普及[3];二是节水灌溉专业人员数量少、水平低,这会造成对灌溉设备(尤其是自动化控制灌溉系统)的认识不到位,利用效率低下,导致水资源无谓的损耗。

1.3 城市绿地用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国内城市绿地中的水景营造往往与城市用水系统割裂。水景用水大多来自城市自来水系统,用后多数是直接排掉,很少有继续用于周围绿地灌溉或补充到城市水系的,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

1.4 园林植物需水特征研究落后

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对于园林植物的蓄水特征研究不够,还不能给出在特定地域、特定气候、特定时间条件下的精确灌溉定额。即使拥有先进的灌溉设备,但仅凭经验或感觉进行灌溉的话,也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4]。

导致以上问题的深层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有些体制落后,人们节水意识不强。园林节水在园林业来讲当属一门新兴技术,国内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的制定还不健全,即使字里行间偶有提及,实用性、可操作性也不强。此外,人们节水的意识还不够强,对节水的意义还不能做到深层次的理解。二是传统设计理念的束缚。先前学院派的纯功能主义和空间形态的设计方法,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解决人类实际问题的一些技术或方法的需求[5,6]。三是各级政府效益理念的缺失。由于我国传统体制的弊端,行政指导设计时有发生。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表成绩,不惜违背城市建设发展规律,急功近利地大兴土木。甚至有些城市盲目追求国际化、现代化的园林设计,忽略了地域特色和地方人文文化,从而也就丢失了城市自我。

2 高校节水型园林绿地建设对策

要促进高校绿地节水的效应,首先需要设计师强化节水观念、树立节水意识。在对节水型高校园林绿地进行设计时,从方案的初步构思到最终的施工图设计,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节水体系,同时节水要体现在每一个较为重要的节点,如种植设计、水景设计、地形设计以及道路广场等的设计。

2.1 节水型高校园林绿地的设计原则

2.1.1 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对于高校绿地的节水设计,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场地现有资源、自然条件以及经济实力,构思适合学校实际的节水型校园绿地建设方案。对于外来设计理念和文化要借鉴地学习,无论如何也不能失去学校原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特征。

2.1.2 着眼未来,科学投资 针对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需要设计师根据校园场地特点,结合现代合理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场地量体裁衣[7]。这不仅要求设计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也要求校方不要急功近利,贪图眼前效果。对于校园的节水项目要放眼全局和整体,贯穿现在和未来。近期来看,相关材料的应用可能会增加造价,但从远期来看却效能显著。因此,要合理地权衡造价和运营消耗之间的关系。此外,在设计中还要掌握一个弹性原则,如对节水建筑结构和设备等的设计要体现灵活性和动态性,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

2.1.3 结合实际,少设水景 国内景观,尤其是校园景观较为流行各种水景的应用,如喷泉、叠水、人工湖等。认为缺少水景就不能体现该校的灵气和环境美。但我国许多地区缺水严重,如每一个高校校园建设中都营造较为“场面”的水景,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是触目惊心的。若的确需要,就需要设计师根据场地情况,利用现代节水技术,设计出适合校园实际的水景形式;同时将水景体量或面积控制在适度范围内,进而促进水景的节水和良性循环。

2.2 节水型高校园林绿地的水景设计

现代园林设计往往追求自然的回归。以往立足景观效果和微环境改善的设计理念已经逐渐放眼于更大的生态环境之中。现代园林设计发展需要设计师能够积极沟通,协调管理者、使用者为了营造更为适宜的水资源利用循环模式,更加关注现代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换句话说,在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下,设计师要尽量利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根据高校校园场地实际,将校园水景设计、校园以及整个城市水资源脉络统筹考虑。以期在资源、能源利用少,投资耗费低的情况下,设计成无论是生态功能还是景观效果都能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高性能水景[8]。

2.2.1 水景形式的选择 校园的水景形态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在做相关设计时,要求设计师结合校园场地概况,认真分析原有软、硬质景观,根据周围的环境以及设计目标进行取舍,以使设计的水景在增强自我特质的同时,能与周围的环境更好地融合统一。在水景形式选择上,德国赫恩·索迪根学院的水景设计当属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该水景利用场地由高到低的地形地势和原有的废弃煤矿坑道折线,形成令人震撼的裂缝式水景[9]。

2.2.2 季节性变化在水景中的应用 在设计之前应考虑到水景在不同季节其蒸发量和降水量会呈周期性变化,不同季节水资源的消耗差别很大,这样在缺水干旱季节就可以考虑不要往水景中注入大量水资源,而采用其他水景造景方式,进而避免因水景管理维护所造成的水资源的消耗。设计师可根据这一规律,对于水景的外形以及水量等进行人为设计和利用,在丰水期可向师生展现水源充足的水景景观,而在旱季则可以形成低水位水景或旱景景观。例如,荷兰鹿特丹“水广场”就是为达到节约用水和对水分有效管理的一个成功案例。该场地中心区域设计成下洼式,非降雨期该中心区域用作人们交流休闲、运动或孩童玩耍的空间;到了降雨期,此中心区域又起到蓄积街区雨水的作用,有效弱化了洪峰。而到了冬季,这里又可以利用少许的水量设计成溜冰场。该广场因季节变换进行不同的设计,并为游人呈现不同的服务功能,这对于有效节水或缺水性城市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设计模式。

2.2.3 水景意境的创造 要表现水景的意境,就要充分考虑水景造景要素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高校现代园林水景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在传承我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动态水景技法,设计出景观多样的流水、喷泉等。同时,在设计中也可以利用园林设计符号来表现,以达到节水的目的。如用砾石、河砂以及草坪草,结合配置水景指示性植物,给人以水的感觉。

3 小结

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校园绿地节水建设是一项繁杂的工程。它不仅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加强对国内外经典案例的学习和借鉴,并结合自我实际创新应用,同时还需要设计师、管理者以及使用者从技术层面上协同考虑校园的种植设计、水景设计、地形设计以及道路广场等的设计。此外,政府也要及时出台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法律法规,激励、约束建设中的节水行为。国内高校也要结合自我实际,制定节水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合理、高效的专业管理(基建、后勤等)队伍,并健全节水专项审查制度。

总之,节水型高校校园建设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和稳定发展。在低碳建设、可持续建设的今天,只有加强观念、健全制度、完善技术,多管齐下、通力协作,才能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提升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之目的,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TRESS B, TRESS G. Scenario visualisation for participatory landscape planning——a study from Denmark[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3,64(3):161-178.

[2]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8-102.

[3] 姚 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4] 王水浪.城市园林中的雨水利用探讨[D]. 杭州:浙江大学,2010.

[5] 岳书平.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解决山东省水资源问题的战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6] 郭振宇,王晓明,刘军旗.城市园林节水灌溉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0(3):7-9.

[7] 王晓华.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发展高效节水的现代农业[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9(1):48-50.

第9篇:景观绿化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 色彩; 设计

1、园林植物色彩的基本概述

红、黄、蓝是色彩三原色,是园林中常用的造景三原色。 三原色两两混合成二次色,又称三补色,即橙、绿、紫。互补色具有强烈的对比效应,在园林中具有突出与强调的作用。一种原色和一种二次色可混合成三次色,如橙红、橙黄、黄绿、蓝绿、蓝紫等。三次色与原色、二次色配合使用,可以获得调和的效果。

色彩的三要素为色相、明度、彩度、色相指植物反射阳光所呈现的颜色,如红、绿、橙等。明度指植物颜色的明暗程度,白色最亮,黑色最暗。彩度指植物颜色的浓淡或深浅程度,也称纯度或饱和度。 艳丽色彩的饱和度高,红色的饱和度最高,其次是紫、黄、绿、蓝等,白色和黑色无彩度。

2、园林景观色彩的构成原则?

2.1 整体性?

在园林景观色彩的规划布局中,整体性原则是基础。 园林不像绘画那样用单一的颜色去表现物体,而是用丰富的色彩去描绘自然界的万紫千红,如果没有整体意识,将导致园林景观的色彩杂乱无章。 在园林景观色彩的规划设计中,设计师要综合考虑宏观的景观色彩和色彩地域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景观各要素的色彩搭配进行统筹规划

2.2 以绿色为基调原则

毋庸置疑,不管任何季节,植物都少不了绿色,因此绿色是植物色彩中的主角。 受季节和光线的影响,植物的绿色会有深浅、明暗等变化,但这些变化在明度和色相上的差别甚微。 大面积布置植物材料时,要以绿色为基调。 例如,布置花坛时,绿色的叶明度较低,可以作为底色出现,用来衬托彩度和明度较高的花朵。

2.3 和谐原则

色彩和谐是指园林内景物在变化统一的原则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给人一种和谐感,这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比重最大、随处可见的从局部到整体的基本要求。 设计师可以采用相似或近似的方法创造和谐。第一,通过植物的枝、叶、花、果上存在的相似与近似组合,创造自然的谐调感;第二,依据植物的万紫千红和

精心搭配,实现色彩的美妙和谐。

2.4 韵律原则

韵律是指植物的设计要素规则(或不规则)、间歇性的重现。韵律使植物之间的变化以一种易于被人们所察觉的方式进行。 通常,人们用两种方式来表达植物景观的韵律:渐进式韵律和突变间隔式韵律。 突变间隔式韵律通常选用 2 种对比的颜色,其中一种作为基调重复,另外一种以有节奏的方式打断这种重复。

2.5 比例协调原则

比例是指物体的实际大小或相对另一物体的大小,即绝对比例和相对比例。 绝对比例影响设计的功能和尺度的观感;相对比例指不同植物在数量、大小、所占面积等方面的对比。 比例易于被观者感受,能够极大地影响设计质量。 好的植栽组合各部分比例协调,且与周围环境的比例关系良好。

3、园林景观的色彩设计要点

3.1 园林景观色彩的搭配

园林景观色彩的搭配, 最主要的就是要使园林景观环境的整体色调统一起来。要想统, 色彩必须要有主色和次色之分,其中次色起支配的作用,由此必须处理好园林景观中支配色的问题。支配色虽然不定在任何刚候都必须和周围环境取得一致的调和,但却必须保持某种调和的关系。这就要求支配色对色相、明度、彩度都要综合考虑。如公园、广场、绿地中,从整体来看都是以深浅不同的绿色植物组合作为支配色的,而其它的景观元素的色彩(如建筑外形、小品、铺地、水体等)般都是穿插其间作为点缀而出现。但绿色植物作为支配色并非是固定的,在一些主要活动场所,绿色也可以成为点缀色和背景色,而其它的景观元素的色彩则成为支配色。因此,在不同场景中,究竟哪种色彩处于支配地位是由设计所追求的色彩效果决定的,只要主次色搭配合理、和谐,这样的色彩效果就是可以的, 这样的色彩设计就是合理的

3.2 园林景观色彩的协调

在园林景观中,我们可以利用色彩的造型能力,使景观小品或建筑成为视线的焦点或成为景观的标识,但不论这样的装饰色彩多优美,前提都是要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协调。经过观察表明,这样的装饰色从整体的色彩调和来看,都有过度的情况,我们在选择其色彩时一定要谨慎,不仅从单体上要得到协调的色彩效果,而且要与周围环境更要协调。

3.3 园林景观色彩的组合

不管是哪种颜色作为主色还是支配色,在研究和考虑色彩的组合时,尽可能地从大面积和大单元来考虑。如当一块场地以绿色为基调色时,我们可以先考虑使中间道路的颜色和绿色取得调和,再逐步深化其它景观元素的色彩以取得对比和调和,接着还要深人设计不同深浅的绿色是否有对比,整体是否调和,是否还要加人其它的花卉颜色,铺地的颜色是否丰富,整体是否有冷暖,设色面积是否合适,明度和彩度是否符合场地气氛等。总而言之,园林景观色彩设计不管追求的是怎样的风格,从开始到结束都要贯彻对比和调和的设计原则,要满足人眼视觉平衡的要求。当然在不断深人的设计过程中,也要考虑其它因素发挥的作用,如光、材质、心理、气候、文化等。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其实同其他设计样一样,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比较的过程。我们做设计时应多画方案,利用草图多进行比较分析,从多个方案中选取最合适的一个。

园林景观中经常会划分出不同的空间,空间和空间之间又有不同的层次,需要有过渡。所以我们在做色彩设计时,要注意不同空间色彩的过渡, 要把属于不同空间的色彩联系起来, 使园林景观色彩局部和局部之间自所差异、 对比和层次感。在园林景观布置形式方面, 利用点、线、面、体来表现景物的动静、强弱、刚柔等姿态,使景物产生节奏感,与这些技法相对应, 可以营造不同色彩的空间,使它们在色相、明度、彩度上有所区分,营造具自节奏和韵律的色彩宅问,则可以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更大限度地满足人众的审美需求。

3.4体现人性化

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绝不是单一的重复,也不是各种建造材料的拼凑,而是符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关注人的视觉心理。园林植物美首先通过视觉美来呈现,而艺术心理学家认为视觉美最敏感的是色彩,再次才是形体、线条和质感。因而,赏心悦目的植物必须色彩动人、引人注目。设计师应利用人们对色彩的感知来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使景观色彩变得理性,并有益于参观者的身心健康。

4、结束语?

园林景观中的色彩设计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有来自于景观元素本身的,又有来自设计者主观意识的影响。但不管制约因素多与少,我们在设计时需遵循色彩的基本配置原则,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关系,色彩的对比、空间的过度,主色调和点缀色的配合使用等,最终我们都能够创造出美的、和谐的色彩关系,带给人们无限的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