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节能技术规范范文

节能技术规范精选(九篇)

节能技术规范

第1篇:节能技术规范范文

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

一、《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建设规划(-年)》;

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下达省年第二批省级预算内资金前期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发改投资〔〕622号);

三、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省农牧厅关于报送《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2020年)》意见和建议的函(发改函[]107号。

四、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五、省种植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六、省农牧业机械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第二节规划总体目标

本规划范围:本《规划》针对东部农业区和环湖地区旱耕地、灌溉农业区以及州小块农业区而制定的规划,行政辖区包括:民和、乐都、平安、互助、大通、湟中、湟源、化隆、循化、贵德、同仁、尖扎、门源、(城东、城西、城中、城北)、祁连、海晏、刚察、共和、同德、兴海、贵南、乌兰、都兰、格尔木、德令哈、、囊谦、称多等28县(市)。

年至年,新建省级旱作节水农业研发中心一个;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建立核心示范区面积66万亩;技术入户率达到90%。

通过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示范、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使农田蓄水保水能力明显提高,降水利用率得到提高。到年,核心示范区面积66万亩,降水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0.15公斤/毫米·亩。粮食平均亩产增加30公斤,油料平均亩产增加25公斤。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面积200万亩,降水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1公斤/毫米·亩,粮食平均亩产增加25公斤,油料平均亩产增加20公斤。旱耕地的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规划主要目标内容

一、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在全省28个县(市)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66万亩。主要围绕完善田间基础设施,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与培肥、覆盖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剂、技术培训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田节水能力。

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新建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购置拖拉机、沟播机、深耕犁、深松机等各类作业机械、配套建设机库、培训设备等。

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培训

在全省28个县(市)项目开展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培训人员95000人(次),全面提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水平。

第四节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年省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建设项目,共需投资2.2795亿元(中央投资1.7096亿元,地方配套投资0.5699亿元),其中:(1)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投资1.8664亿元(中央投资1.3998亿元,地方配套投资0.4666亿元);(2)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投资0.4131亿元(中央投资0.3098亿元,地方配套投资0.1033亿元)。中央与地方投资比例1:0.25。

第二章规划背景及现状

第一节基本情况

省地处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内陆省份,东、北邻省,东、南接省,南和西南与自治区毗邻,西北同维吾尔自治区紧邻。土地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排序在、、之后,居第四位。海拔高度1600~6860米,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以上的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77.6%。从地貌上全省可分为南高原、祁连山地、盆地和河湟谷地四大类地貌类型区。境内的山脉,西部极为高峻,向东倾斜降低,主要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构成了地貌的骨架。一方面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表现出有规律的地带性变化;另一方面由于非地带性的影响,局部地区性差异又及其显著,低谷较温和,高地又特别寒冷。地势的高差悬殊,引起气候、生物的垂直分布非常明显。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制约,对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农、林、牧业生产布局,都有着及其深刻的影响。农业生产类型也由东部农业区,向西部环湖地区、盆地农牧交错地区、南高原牧业区过渡。农牧业生产呈立体布局。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复杂多样的特色,一是光能资源丰富。二是热能资源差。三是水资源丰富,但利用难度大。四是农业气候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如干旱、霜冻、冰雹、大风、雪灾等。

种植结构比较单一,农作物以春小麦、春油菜、蚕豆、豌豆、稞和马铃薯六大作物为主。年全省总耕地面积面积813.3万亩,其中:旱地548.415万亩,水浇地264.885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6.1万亩。

第二节规划背景

省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的旱作农业区,平均年降水量250毫米—450毫米,降水少而集中,且季节和区域分布极不均匀。单位耕地面积平均拥有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世界平均水平的6.7%。旱作区基础设施薄弱,节水技术落后,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低下,利用率低下导致农业有限水资源短缺的恶性循环,引发日益严重的利用型缺水。中低产田比例高,粮食安全生产问题隐患较大,但增产潜力也较大。从长远看,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将成为我省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各级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先后组织实施了《西部旱作节水标志性示范工程》、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示范点建设项目》、农业部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省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建设》等,促进了我省旱作农业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旱作区设施农业建设加快,对提高农作物单产、增加农民收入其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旱作节水农业是一项集工程、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管理等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关联紧密,连续性强,投入大,加之基础设施维护不当,原有的集雨窖、日光温室等设施存在老化失修,大部分不能使用。因此,我省实施旱作节水农业意义重大,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全省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全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科技进步。

第三节旱作节水农业现状

多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扶持下,我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旱作节水农业的试验、示范研究推广工作,加快了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建成了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

从年开始,通过国家财政和省财政对旱作节水农业的大力扶持,实施了国家标志性工程项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省级重点技术项目等,建立了十三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示范面积累计达15万亩。近年来国家为我省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累计投资2133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820万元。这些示范基地为我省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积累了成功经验,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取得了一批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成果

我们在不同区域开展了旱作节水技术适宜性、水分利用效率、生产潜力及开发度等的试验研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了一大批旱作节水农业科技成果,其中获部级丰收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6项,制定并技术标准4项。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覆盖保墒、沟垄集雨、免耕栽培等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日趋成熟,初步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农艺、农机、工程、生物、化学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

三、初步形成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随着国家对旱作节水农业投资力度的加大,旱作节水农业工作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科研、院校、推广等为主体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体系,建立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试验网络体系,技术研究更加贴近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需求。初步建立了政府、科研和推广一体化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各县分别建立了土壤肥料技术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队伍,同时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检测能力的土肥水化验室,建立了部分墒情与旱情监测点,开展了省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骨干培训及科技示范户培训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加强了旱作节水农业基础性工作

我省制定并了《旱地甘蓝型油菜栽培技术规范》、《旱地白菜型油菜栽培技术规范》、《旱地春小麦栽培技术规范》、《旱地马铃薯栽培技术规范》、《机械化沟播技术规程》、《油菜垄膜沟植技术规程》,为规范旱作节水农业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开展了旱作节水农业的基础性调查,为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认真总结以往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项目成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为推广旱作节水农业营造了良好氛围。

第四节存在问题

一、自然降水少而且时空分布不均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50~45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干旱是我省旱作区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在盆地,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在低位山旱地区,收成低而不稳。我省属春作区,但春季降雨少,只占全年降水量的7%左右,春旱频率高、旱情重,三年两头旱,十年一大旱,春夏连旱时常发生,严重影响春播、出苗和农作物早期生长发育,造成因早期发育不良而影响收成,使山旱地区农民收入低而不稳。

二、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虽然我省地处江河源头,河流纵横,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16位。但由于主要农业区内黄河、湟水谷地切割很深,开发利用难度大,费用高。同时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在经济较发达的湟水流域农业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900多立方米,亩均440多立方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目前水资源利用率在50%左右,缺水3亿立方米。旱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为40%左右,水浇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35%左右。

三、山旱地生态环境脆弱

我省的干旱山区自然条件差,坡大沟深,坡耕地面积大。土壤瘠薄,农业耕地近60%的面积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浅山有机质含量仅为0.6~1.2%,土壤理化性质较差,蓄水保墒和供肥供水能力低。水土流失严重,每平方公里侵蚀模数在5000吨左右,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

四、投入不足缺乏后劲

一是旱作节水新技术储备不足。目前我省没有完善的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研发体系,对新技术的研究没有针对性和持续性,许多技术主要从外省引进。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我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困难,农民经济收入低,对旱作农业的投入少,旱作节水技术普及面不大,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第一节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立足实际,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平整加固梯田、培肥土壤、覆盖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剂等为关键技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建设高标准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为着力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真正建立起节水型、高效能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全面推进全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节规划原则

一、坚持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示范区建设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条件,组装配套成熟的旱作农业增产技术,采取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坚持产业化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

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围绕农业优质高效和农民增收,发展抗旱型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以引进繁育优质抗旱品种为重点。压缩质次价低的小麦品种,增加马铃薯等播期较晚的优势作物,培育浅山旱地具有高原特色的拳头产业,形成集科技展示、技术配套、技术演练、农民培训为一体的示范基地。

三、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的原则

根据我省不同类型区和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以东部雨养农业区为重点,兼顾、、等缺水地区,因地制宜确定地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节水技术模式,加强示范带动效应,做到点面结合,全面发展。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的原则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为手段,以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强化工程节水与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管理等措施的耦合,探索适合我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长效机制,为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区域布局与建设重点

第一节区域布局

根据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综合我省的自然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农业区域特征等因素,将分为东部粮油主产区,、稞油菜轮作区,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四大旱作区。

一、东部粮油主产区

包括、市(城东、城西、城中、城北四区)等14个县(市)。主要围绕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平整加固梯田、培肥改良土壤、覆盖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剂等各项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二、、稞油菜轮作区

包括等7个县。主要围绕土壤改良、沟垄保墒、保护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剂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三、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包括等4个县(市)。主要围绕农田整治、土壤改良、节灌技术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四、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包括、囊谦、称多3个县。主要围绕农田整治、土壤改良、沟垄保墒、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第二节建设重点

一、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功能定位:立足于完善核心示范区农田基础设施条件、集成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探索良性运行机制,打造不同类型的省级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县域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重点:在、市(城东、城西、城中、城北四区)、等28个县(市)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66万亩,其中:东部粮油主产区核心示范区面积42万亩,、稞油菜轮作区核心示范区面积14万亩,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核心示范区面积4万亩,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核心示范区面积6万亩。主要围绕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培肥、农田整治、节灌技术、覆盖栽培、沟垄保墒、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剂等各项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田节水能力。到年,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增加30公斤,油料增加25公斤。水分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同时加强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提高旱作栽培技术水平。核心示范区技术入户率达到90%。

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一)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

功能定位:一是开展全省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与国家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区域分中心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开展中间试验等技术熟化、转化工作;二是制定旱作节水农业规划;三是承担国家和省上重大旱作节水项目;四是指导全省旱作节水农业生产;五是开展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培训和宣传工作。六是承担国家信息监测预警任务。选择部分典型区域的试验推广站,监测、采集土壤墒情、旱情、地力等旱作节水农业相关信息,与国家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区域分中心联网,为指导抗旱减灾和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

建设重点:新建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试验室一座,配置试验室仪器、监测设备和培训设备等。

(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

功能定位:一是承担核心示范区建设任务。作为旱作节水农业核心区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完成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旱作节水技术和农机装备的示范推广,引导发展基层新型合作组织,探索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二是承担县域内推广辐射任务。结合核心示范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成效,利用各类技术推广手段,开展技术培训,把成功的技术模式和经验做法推广辐射到周边地区;三是开展对农民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建设重点:等28个县(市)新建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购置拖拉机、沟播机、深耕犁、深松机等各类作业机械、配套建设机库、培训设备等。

第五章规划内容与规模

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66万亩,主要围绕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农田整治、节灌技术、覆盖栽培、沟垄保墒、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剂等各项技术的示范、推广活动。进一步完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新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试验室一座,面积1000平方米,配置试验室仪器、监测设备和培训设备等。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每县500平方米,,面积14000平方米,购置拖拉机、沟播机、深耕犁、深松机等各类作业机械、配套建设机库、培训设备等。加强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的研发,探索良性运行机制,打造不同类型的省级样板,辐射带动区域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展节水技术的宣传培训,培训农民95000人(次),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水平。

第一节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一、东部粮油主产区

包括、(城东、城西、城中、城北四区)14县(市)。主要围绕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与培肥、覆盖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剂等各项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二、、稞油菜轮作区

包括7个县。主要围绕土壤培肥改良、沟垄保墒、保护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剂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三、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包括4个县(市)。主要围绕农田整治、土壤培肥改良、节灌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四、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包括、3个县。主要围绕农田整治、土壤培肥改良、沟垄保墒、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第二节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包括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

一、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

新建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一座,面积1000平方米,购置试验室仪器设备、监测设备和培训设备等。

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

新建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购置拖拉机、沟播机、深耕犁、深松机等各类作业机械、配套建设机库、培训设备等。

(一)东部粮油主产区

该区包括、(城东、城西、城中、城北四区)14个县(市)。

(二)、稞油菜轮作区

该区包括7个县。

(三)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该区包括4个县(市)。

(四)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该区包括、3个县。

第六章投资估算

第一节投资估算

—年省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建设项目,共需投资2.2795亿元,其中: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工程投资1.8664亿元,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投资0.4131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81.88%和18.12%。

一、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共投资1.8664亿元。

(一)东部粮油主产区

东部粮油主产区核心示范区建设共需资金1.0904亿元。

(二)、稞油菜轮作区

、稞油菜轮作区核心示范区建设共需资金0.3024亿元。

(三)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四)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核心示范区建设共需资金0.1048亿元。

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包括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

发中心建设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共投资0.4131亿元。其中: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投资0.0327亿元,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投资0.3804亿元。

(一)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

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总投资327.2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180万元,设备购置147.2万元,分别占总投资的55.01%和44.99%。

(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

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共投资3803.8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2058万元,设备购置投资1745.8万元。

1、东部粮油主产区

每县需资金142.1万元,共投资1989.4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1050万元,地设备购置投资939.4万元。

2、、稞油菜轮作区

每县需资金131.3万元,共投资919.1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504万元,设备购置投资415.1万元。

3、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每县需资金127.9万元,共投资511.6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288万元,仪器设备购置投资223.6万元。

4、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每县需资金127.9万元,共投资383.7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216万元,设备购置投资167.7万元。

第二节资金筹措

—年省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建设规划,共需投资2.2795亿元。按照公益性、示范性、基础性建设内容主要由中央投资为主、地方投资辅助的原则,依据不同区域中央与地方投资比例标准,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承担能力等因素,确定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分别为:中央投资1.7096亿元,地方配套投资0.5699亿元。中央与地方投资比例1:0.25。

第七章规划实施年限及分年度实施计划

本《规划》实施年限为-年,共7年。分年度实施计划如下:

年-年:

一、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包括土建工程、试验室仪器设备、监测仪器设备和培训设备购置等。

二、东部粮油主产区建设。包括东部粮油主产区14个县(市)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以及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等。

年-年:

、稞油菜轮作区建设。包括、稞油菜轮作区7个县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以及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等。

年-年:

一、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建设。包括哈4个县(市)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以及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等。

二、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建设。包括、囊谦、称多3个县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以及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等。

第八章效益分析

第一节经济效益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到年,全省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66万亩,平均亩产粮食比前三年增加30公斤,油料增加25公斤。水分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同时加强旱作区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提高旱作栽培技术水平。核心示范区技术入户率达到90%。

第二节社会效益

本《规划》实施后,将为我省生态类型相似区域提供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有效提高旱作区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一、以抗旱节水为中心,科学技术为支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以农田基本建设综合治理为主攻方向,建立起高效能的农业生态体系,形成良性农业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土壤提高土壤保水、保肥、供肥能力,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通过各项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措施的实施,可大幅度提高降水利用率。项目实施后,使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得到充分利用和快速发展,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预计到年水分利用率提高到55%。

三、通过《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旱作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和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对实现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农村经济,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生态效益

一、通过《规划》实施,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改善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抗灾、稳产、增产能力。

二、《规划》实施后,可以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推动旱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区种植业、养殖业的协调发展。

三、通过《规划》的实施,利用培肥改土,深耕细作,合理轮作,改造中低产田、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等多种农艺及工程措施,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抗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缓解干旱缺水这一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对恢复项目区的自然植被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九章保障措施

一、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我省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省份,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紧缺已成为我省农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制定旱作节水农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进一步为节水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旱作节水农业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长期的投入机制

现代节水高效农业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涉及面广、投入多、公益性强、技术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依靠政府发挥好主导作用,加大国家财政、地方财政的投资力度,建立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重点在基础设施、核心示范区的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要引导农民增加投入,提高旱作节水种植水平,推进节水农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三、完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发展节水农业必须要重点加强节水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高科学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满足节水农业的科技需求。要逐步建立健全抗旱预警系统、专家咨询系统,组建一批高素质节水农业科技队伍,按宝塔式人才结构,培育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研究、开发、管理、科技推广、技术示范等人才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服务队伍。

四、依靠科技,提高节水农业技术水平

在已经建立的节水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提高其建设示范标准。坚持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并重、工程技术与农艺技术相配套、蓄水保水技术与节水管理技术相结合,以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应用带动常规技术的集成与配套,为我省节水农业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典型的技术样板。

五、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多部门节水农业发展网络

旱作节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水资源时空调节,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适时实施人工降水,合理利用灌溉水,挖掘土壤水资源潜力,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等诸多方面。建立有农业、水利、气象等多个部门参与的节水农业发展网络,整合各部门技术力量和资源。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全面推进,为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2篇:节能技术规范范文

辽宁省调兵山市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妇产科,辽宁调兵山 112700

[摘要] 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政策,其可以改善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以及资源紧缺的问题。在应用计划生育技术时,相关人员需要遵循一定规划,还要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这样才能促进计划生育工作更好的推广。我国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规范比较关注,并制定了相关规范以及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约束,还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思想与素质,管理人员也加大了监管力度,这样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热情。

[

关键词 ] 计划生育;技术规范;优质服务

[中图分类号] R9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188-02

我国领导人在建国以来,就制定了有关技术生育政策与技术,并对这些技术有着规范性要求,还定期对计划生育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还不断的改进医疗技术,使节育技术更加安全,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有利于保障接收节育者的身体健康与安全。

1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沿革

计划生育政策是在1964年提出的,这项政策有助于缓解我国人口数量过多的现状,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提出这项要求后,需要制定出有效的规章制度,还要提高手术的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保证节育的安全性。所以,国家领导人员在同年出台了相关常规政策,对节育技术的操作进行了规范。在此后的几年中,我国卫生部也对技术生育技术开展了研讨会,并在常规政策的基础上,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补充、修订与完善,这也使得我国计划生育技术更加统一、规范,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1]。

1973年出台的有关计划生育常规政策内容更加丰富,其包括人流手术、放置节育环、输精管结扎等多项节育技术,还提出了有关节育术后的建议,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出现。1978年出版的常规政策,对内容编排的顺序进行了调整与扩充,还增加了手术仪器的型号,对手术进行了详细记录。1984年出版的常规政策,增加了多项节育技术,通过注射引产可以提高我国医疗技术水平,该政策还对农村基层手术细节进行了规范性要求,对术前检查为阳性的患者,需增加愈后护理工作,在手术的过程中,还对手术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保证手术台的无菌环境,服务人员还要做好记录工作,这样可以为技术改进提供可参考的经验。我国领导人对计划生育工作比较重视,卫生部也了有关手术治疗以及术后护理的通知,对医护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必须具有较高的责任感,这样才能保证受术者的健康,还要在计划生育执行的过程中做好三关工作,保证节育手术的安全性[2]。

2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技术与服务问题

在调查计划生育技术规范性与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我国有的地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各项技术与设施较为落后,而且手术的条件比较差,相关消毒与隔离效果并没有达到要求,而且计划生育的技术在落实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一情况在经济较为落后的乡镇地区比较常见,一些乡级服务站基础设施配备不足,而且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缺乏相关资质,这不利于提高我国计划生育医疗水平,而且有的机构缺乏急救设备,人员配备不齐,结构也不够合理,还有的地区人员素质比较低,具有手术资质的技术人员较少[3]。

为了推动计划生育工作更好的落实,服务人员必须提高服务水平,还要做好术前检查工作以及术后护理工作,从而尽快实现避孕节育知情选择,使人们可以更加了解这一手术的具体内容。在节育手术后,要做好生殖器感染防治工作,降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所以,服务人员也利用无菌技术,保证手术环境的规范性,从而保证计划生育工作更好的展开。在有的地区,为了促进知情选择优质服务项目的落实,在手术前需要对受术者身体状况进行检查,这有助于保证受术者术后更快的痊愈。我国各个医疗部门对女性受术者进行妇科检查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是幅度不大,有的乡镇机构,由于设备简陋,服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无法对手术者进行辅助检查,而且无菌操作与节育技术并不规范[4]。

我国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时有两项工作薄弱环节:一项是消毒灭菌管理;另一项是服务记录工作,这两项工作也是衡量该地区计划生育技术规范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一些服务机构中,消毒管理制度并不健全,而且在手术的过程中,缺乏紫外线灯、高压消毒等基础设施,其各项指标都没有达到规划标准。服务记录包括病史记录、术前检查、术后观察等多项内容,有的地区在服务记录工作中存在缺项或漏填等问题。服务记录是规范计划生育技术规范的重要参考指标,其可以优化手术与服务流程。通过对比还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的技术差异,有助于提高计划生育机构的技术以及服务水平,实现统一、规范、标准化管理[5]。

3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的实践性探索

计划生育工作从开展到现在已有50多年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一致在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进行改进与提升,不同的省、市,自治区也根据各自的情况,改进与优化了服务标准以及规范,还建立了统一的诊治制度以及抢救预案制度,服务人员通过考核结果,提高了技术服务管理水平,使服务机构在工作的过程中有章可循,还能对服务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管理与约束。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展计划生育时,加强了对并发症的管理,还制定了相关质量标准与灭菌标准,使得我国对并发症的控制水平逐渐提高,有效的保证了受术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的服务机构在计划生育指导方案中,引进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制,还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技术管理方法进行优化,编订了《质量手册》等文件,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服务质量,还可以避免技术不达标等问题的出现。在对计划生育技术进行规范时,需要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还要对服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与素质,从而为受术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使计划生育工作可以更好的落实与推广。计划生育工作在执行多年时间后,相关部门也总结了一定经验,相关管理制度也越来越完善,通过实际案例,可以使参考依据更具有说服力,还可以使计划生育技术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对计划生育技术领域的探索,有着积极影响的推动作用[7]。

4计划生育技术规范完善与服务优质化

应遵循以下原则制定技术服务规范: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能够有针对性地去发现并解决贯彻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困难。“制定出的指南公布于众只能起到有限的影响,能否真正应用于实际工作”。“若要将指南真正应用于临床应通过系统、审核和反馈等办法来加强指南的执行,必须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工作”。专家建议,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临床指南要求在制定我国的临床应用指南时,总结一套基于我国数据及循证医学原则的方法。要规范咨询服务、术前检查操作过程和对规范传达实施及更新的过程控制,明确开展技术服务的条件,探讨和考虑接受服务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做好不同生理时期服务对象的避孕节育工作,合理应用国家卫生资源,提高服务质量与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8]。

质量保证体系高质量的服务的基础,必须不断提高规范化管理与服务水平。经过各方不断的探索与努力,在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过程中,各级计划生育管理者与服务提供者对技术规范的认识不断提高。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计划生育技术指南体系将会更加完善与适用,从而在技术上指导和支持各级各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实现生殖健康全程优质服务,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

5结语

计划生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是在结合我国目前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可以解决我国人口过盛、资源紧缺等问题。全国各地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时,不断的探索有效的工作形式,并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但是在技术的可操作性上仍有一定不足,需要不断的改进与优化,使计划生育技术更加规范。该文作者对我国计划生育技术以及服务水平进行了介绍,还对计划生育技术的不断探索过程进行了分析,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以及服务水平,推动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

[

参考文献]

[1]张华,陈良安.浅析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1(13):211-212.

[2]王玲,李剑文.建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安全的标准操作程序(SOP)研究[J].中外医疗,2014(22):71-72,75.

[3]王秀梅.探究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的方法[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353.

[4]钟甲萍.2009~2011年钦州市钦北区计划生育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状况分析[J].包头医学,2013(2):115-116.

[5]那孜拉,王菊红.实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体会[J].北方药学,2012(9):91-92.

[6]倪萌.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管理规范问题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2(13).

[7]周忠,孙开庆.中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2(5).

第3篇:节能技术规范范文

为了全面提高江西省电视节目录制技术质量,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宣传工作,江西省广电局科技处在2009年8月组织了全省电视节目录制技术质量评比。在评比过程中我们发现,此次客观技术质量的情况明显好于往年,反应了各电视台对参评节目的客观技术指标控制比较严格;参评节目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主观技术质量得分差距逐步缩小,客观技术质量得分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综合类节目质量提高较明显,新闻类和专题类节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市级台参评节目质量明显优于县级台参评节目。

通过这次评比,客观技术质量提高明显,但是也有许多问题值得分析。

一、录制内容不规范。电视录制技术质量评比已经开展了多年,但一些参评节目在录制内容方面还不规范。主要现象有:1.以前有使用100/0/100/0彩条或其他非标准视频校准信号的情况现在基本杜绝,但仍有彩条幅度不标准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未使用标准信号发生器,彩条信号取自录像机、摄像机或以前录制在磁带上的信号。2.有些参评节目的引带部分的彩条和黑场时长不对,或加长或减少;千周声音的电平值不标准,与标准值-20dBFS?0.5dBFS有偏差,或超标或偏小。3.有些参评节目的时码不对,或在引带彩条信号开始点未置零或引带部分无时码或时码不连续。4.有些参评节目带尾黑场不足30秒。5.有个别参评节目频繁出现丢帧的现象。发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必要的硬件手段缺失,二是工作人员对规范性制作还未全面掌握。

第4篇:节能技术规范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 降低能耗 节能环保

中图分类号:TM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一种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并利用了环境因素,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少,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少的建筑,目前已成为风靡建筑界的发展潮流。

1.1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是遵循保护地球环境 、节约资源 、确保人居环境质量这样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由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的一种建筑理念,又称可持续建筑或生态建筑。我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2 绿色建筑的特征

与一般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其一,一般建筑能耗非常大,并由此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建筑可将能耗降低 70% ~80%,在德国甚至出现了零能耗的示范建筑。

其二,一般建筑采用的是商品化生产技术,建造过程的标准化、产业化造成建筑风貌大同小异,而绿色建筑具有地域性特征,强调采用本地的原材料,尊重本地的人文、自然和气候条件。

其三,一般建筑是封闭的,室内环境往往不利于健康,而绿色建筑有合理的结构布局,适宜的朝向、型体,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系统,宜人的周围环境 ,其内外部采取有效连通,能对气候变化自动调节,可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其四,一般建筑往往忽略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而绿色建筑则强调建筑从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运行维护、废弃拆除,甚至再利用的全生命过程中对环境负责。

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应用

2.1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实施现状

20世纪 90年代,绿色建筑概念开始引入我国,而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从2001年开始,专家们在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用于“全国绿色生态住宅”的指导和评估。之后又相继推出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在2008年北京举办“绿色奥运 、科技奥运 、人文奥运”的背景下,《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简称 (GOBAS)面世,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落实到招投标、规划、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实践奥运建筑的绿色化。

目前,我国不同气候区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已经制定,北京、上海、重庆、深圳均出台了地方“绿色建筑评估规范”。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的集成研究和应用实践,一系列示范建筑、节能生态示范小区陆续建成,如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上海市生态建筑示范楼等。

2.2 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所采用的绿色建筑节能技术

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地下1层,地上4层。南面看去,透明的玻璃幕墙,感觉很像普通的现代式建筑。但幕墙外“支棱”着巨大的可调节遮阳板,由此提醒参观者——它与众不同。最值得称道的是,示范楼在建筑材料、能源供应和温湿调节设备系统中采用多项节能措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该楼是“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的技术集成平台,用于展示、实验和推广各种低能耗、生态化、人性化的建筑形式及先进的技术产品。

2.2.1 耳目一新的节能亮点——地下室里也能有阳光

示范楼南侧有3个彩色立柱,其上将被安装自动跟踪太阳光的透射式采光机。这种采光机能自动跟踪太阳,进行阳光采集,再通过光纤传导,就能把太阳光引进地下室,最远阳光传导距离可达200米。此外,示范楼屋顶还将设置碟式太阳光收集器,利用抛面反射镜将平行的太阳光汇聚,通过传输也能为地下室提供照明。

2.2.2 “神奇”玻璃能发电

示范楼的南外墙装上了30平方米的单晶硅光电玻璃,这是最新型的建筑用高科技玻璃产品,它竟然能把太阳光转化为可被人们利用的电能,是一种能发电的玻璃。30平方米发电玻璃的峰值发电能力为5千瓦。

光电玻璃位于结构夹层外侧,不影响采光,同时与双层皮幕墙组成光电幕墙。光电幕墙的电能是一种净能源,发电过程无废气、无噪音、也不会污染环境,是一种“绿色幕墙”。

2.2.3 相变地板收放太阳能

把特殊的相变材料作为蓄热体,填充到常规的活动地板就制成了相变地板。冬季,蓄热体白天可以蓄存照进室内的太阳光热量,晚上又向室内放出蓄存的热量,这样室内温度波动将不超过6摄氏度。

2.2.4轻质保温墙体

从外到内依次为聚氨酯发泡保温铝板、保温棉和石膏砌块,石膏砌块是利用发电厂烟气脱硫的副产品制成的,而聚氨酯保温材料的原料之一也是回收的废旧塑料瓶、光盘等。

4 大力发展我国绿色建筑的策略

4.1 加强绿色意识,加快绿色建筑相关研究

通过大力宣传绿色建筑带来的各种效益,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强人们的绿色意识,从而逐渐增加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促使开发商积极开发绿色建筑,从源头上有效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同时倡导绿色经营方式,进行绿色运营、管理、营销、服务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加快国内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进程,不断降低初投成本。

4.2 完善相关法规,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尽管我国早已出台建筑节能规范,但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只有约13%符合规范,建筑节能法律法规执行力度还较低,各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应设立执法监督机构,为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励绿色建筑的发展,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制订优惠政策 (给予补贴,减免税收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通过示范工程的榜样力量积极引导市场,明确政策导向,吸引投资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

4.3 加快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开发与实施,加强急需人才培养

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切实实践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国情,针对气候、地域、环境参数、资源状况、人文素质、技术水平、法律法规等的不同来合理开发、有效实施。对急需熟知绿色建筑理念、致力于绿色建筑建设的专业人才,可通过高等院校进一步完善提高,也可定期组织绿色建筑相关培训,提高各行业不同层次从业人员的绿色建筑应用能力。

结语

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下,节能环保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绿色建筑技术已经成为时展的潮流。作为建设者,我们在工作中应当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以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来改善和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建筑有效地成为环境的过滤器和调节器,创造出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

参考文献:

[1]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第5篇:节能技术规范范文

关键词:建筑节能 施工质量 施工管理 质量控制

1、技术与管理的控制

1.1、施工资质:承担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企业应具备相应的资质。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专门的节能工程施工资质,施工企业(总包或专业分包单位)暂应具备相应建筑工程承包资质或专项装饰资质,专业分包需与总包签订分包合同。

1.2、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按照GB50300 A.O.1制定现场质量管理制度、质量责任制、分包管理制度、工程质量检验制度,进行人员培训、技术交底及施工技术标准配备等一系列工作。

1.3、节能施工依据的文件:节能施工的文件包括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法律法规及规章、规范性文件。

(1)、施工图设计文件包括施工图、设计变更、引用的图集等,是工程个体特性的集中体现,需认真领会设计意图,做好图纸交底、技术培训。施工单位应该按照经审查合格的设计文件施工,由于材料供应、工艺改变、建设单位要求等原因,需要改变节能设计的需注意:①、建筑节能设计变更实施前应该办理设计变更手续,并获得监理或建设单位的确认。②、设计变更不得降低建筑节能效果。③、当设计变更涉及建筑节能效果时,应经原施工图设计审查机构审查;并需建设单位重新办理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手续。④、尽可能维护已经审查确定的节能设计要求,减少不必要的节能设计变更。图集一旦被设计引用,就具有与施工图同等地位,强制执行。

(2)、施工技术标准是对工程共性特性的总体控制,现场施工必须严格遵守,施工质量控制不得低于标准要求,做好标准的学习贯彻和实践总结。施工技术标准包括与节能工程施工有关的工艺标准、验收标准、材料标准、检验标准等,不仅包括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JGJ)、地方标准(DB),也包括企业标准(0B)、施工方案和作业指导书等。现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标准主要有:《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l44-2004;《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为G149-2003;《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ⅪG 158-2004。

(3)、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包括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是节能施工的纲领性文件。①、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内容,需有针对性、统领性,为专项节能施工方案的编制提供依据。②、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建筑节能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方案需具有符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经监理或建设单位审批。③、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实施前需对相关管理人员及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方案交底。④、发生设计变更及施工方法的变更需及时修改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并报批。

(4)、法律法规及规章、规范性文件是国家、行业、地方、部门为了统一、推进建筑节能制订的文件,属于施工依据的文件,要理清文件中对节能施工的要求。常用文件有: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3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监管工作的通知(建办市[2005]第68号)

广东省建设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印发民用建筑工程节能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粤建设字[2006]151号)

关于印发《民用建筑工程节能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建质[2006]第192号)

关于印发《民用建筑节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的通知(建质[2008]第19号)

1.4、“四新”技术:建筑节能工程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评审、鉴定、备案。施工前应对新的或首次采用的施工工艺进行评价,并制定专门的施工技术方案。对于“四新”技术的应用,应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

2、材料与设备的控制

建筑节能工程使用的材料、设备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及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1)、禁限要求:①、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与淘汰的材料和设备。②、建筑节能工程使用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对材料有害物质限量的规定,不得对室内外环境造成污染。

(2)、管理:材料、设备是节能工程的物质基础,通常在设计中规定或在合同中约定。凡设计有要求的应符合设计要求,同时也要符合国家有关产品质量标准的规定,对它们的质量应进行双控。对于设计未提出要求的材料和设备,则应该在合同中约定,或在施工方案中明确,并且应该得到监理或建设单位的同意或确认。这些材料和设备,同样必须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近几年来,国家对于技术指标落后或质量存在较大问题的材料、设备明令禁止使用,节能工程施工应严格遵守这些规定,施工中不得使用。材料和设备进场时应对其品种、规格、包装、外观和尺寸进行验收并应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检查认可,并形成相应的质量记录。材料和设备应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说明书及相关性能检测报告;进口材料和设备应按规定进行出入境商品检验。

(3)、进场验收:材料和设备应进行检查验收,并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确认,形成验收记录。①、对材料和设备的品种、规格、包装、外观和尺寸等进行实物检查验收。②、对材料和设备的质量证明文件进行核查――出厂合格证、说明书及相关性能检测报告、定型产品和成套技术的型式检验报告、进口材料和设备的出入境商品检验。③、按照规范现场抽样复验,建筑节能工程复验均应为见证取样送检。由于部分材料和设备检验周期较长,需及早送检,严禁先施工后复验。检验批数量和检验项目要满足要求,防止批量不足或检验项目短缺。故进场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材料和设备附带的技术资料进行检查。这些技术资料主要包括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说明书及相关性能检测报告;进口材料和设备应按规定进行出入境商品检验。建筑节能工程所使用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和阻燃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的规定。

建筑节能性能现场检验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对围护结构节能性能和系统功能进行检验。由于这种现场检验对于节能性能的判定十分重要,故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均应对抽取试样或受检部位的方法,其真实性、代表性以及检测机构的公正性加以重视。

3、施工过程的控制

(1)、施工前,加强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编制冬季、雨季等施工技术措施,措施不到位不施工。应对从事建筑节能工程施工作业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必要的实际操作培训。

(2)、施工时,先做样板房(间、件),请验收小组检验评价合格后推广施工;施工单位加强自检与复验,从人、机、料、法、环五方面予以控制,及时质量测控、纠正不合理偏差:由于建筑节能工程工序多、层次复杂、节点构造多样,隐蔽验收非常重要,需及时做好隐蔽验收;材料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不得用于工程,上道工序不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不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3)、施工后,建设单位组织好验收,验收达不到节能标准的,整改后重新组织验收,使验收达到节能标准为止。

(4)、加强成品保护,避免成品损坏或“开肠破肚”。

(5)、正确处理好工期、质量、成本的关系,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保证建筑节能各层的工艺间歇(特别是保温层施工前要尽量达到墙体干燥),合理安排工期,确保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质量。

(6)、节能保温设计型式多种多样,应尽可能采用环保、节能施工方法施工。

(7)、节能保温材料不得长期、避免风吹雨淋,施工后及时做抹面层。

4、质量验收

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合格报告应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依照《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规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进行。在施工、验收、认定等工作中所形成的记录文件与资料,应当另列“建筑节能类”专卷,其资料整理及目录依照建筑工程的规定进行。各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办理建设工程备案手续时,应查验建筑节能验收备案材料,发现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有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行为的,责令停止使用,重新组织竣工验收。

4.1、质量验收的划分:建筑节能工程是单位建筑工程的一个分部,与GB50300-2001标准中9个分部工程共同构成一个单位工程。建筑节能分部工程包括10个建筑节能分项工程。建筑节能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较大时可以将分项工程划分为若干个检验批进行验收。节能分项或检验批无法划分时可由建设、监理、施工等各方协商进行。

4.2、验收程序及要求验收程序: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质量验收不合格不能进行单位工程验收。

验收内容见表1.

由于建筑节能验收属于专业验收的范畴,其许多验收内容与原有建筑工程的分部分项验收有许多交叉,故建筑节能工程验收的定位有一定困难。为了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一致,将建筑节能工程做为单位建筑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来进行划分和验收,并规定了其子分部、分项工程和检验批划分的原则。对于子分部、分项工程和检验批划分的原则主要有二个:一是与原有划分尽量一致的原则。《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和各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凡是已经划分了的,不再重新划分。当建筑节能验收内容包含在相关分部、子分部、分项工程内时,应按已划分的检验批进行验收,但验收时应按本规范要求对有关节能的项目独立验收,做出节能项目验收记录并单独组卷。二是原来没有划分的,可以重新划分的原则。即当建筑节能验收内容未包含在原已划分的子分部、分项工程和检验批内时,应按建筑节能规范的要求进行划分和验收。例如,《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0210中原来没有包括墙体外保温工程的检验批划分和验收,此项即应按照建筑节能的要求进行划分和验收。

4.3、资料要求: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资料需及时收集与整理。统一使用《广东省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竣工资料》。资料应单独组卷,与工程实物同步,杜绝后补或造假,避免不同步。

建筑节能工程作为建筑工程重要的分部工程,为保证节能工程施工质量,必须从技术与管理的控制、材料与设备的控制、施工过程的控制、质量验收等方面进行动态跟踪管理,从而使工程项目能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施工任务,同时也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第6篇:节能技术规范范文

关键词:建筑节能工程;监理质量;控制要点

建筑节能,在发达国家中初期是为降低建筑的能量散失,现在则称为提升建筑对能源利用率,在确保提升建筑舒适性情况下,有效使用能源,不断提升其利用效率。界定范围是建筑能耗,有采暖、空调、热水、炊事、照明、电器和电梯等能耗,一般占总能耗30%。总的来说,是利用政策引导,把节能技术与产品作为基础,实现建筑在生产过程、施工过程与建筑使用等方面节能目标。为配合有关设计标准执行与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政府与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配套设计标准、规范与技术规程,编制有关标准图集等,确保节能建筑的建设质量。

1 节能建筑的内容和节能理念

节能建筑是采用新型材料,应用各种保温措施,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应用低能耗设备,形成建筑,主要包括这几个内容和节能理念:①建筑设计,按照规定设计要有节能专篇,且要经过审图部门的确认。从而需要设计人员一定要有节能意识,并且起到其在节能中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从根源上为降低投资,发挥保证作用。②自然资源利用,像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这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的能源。无污染、方便和效果好,对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现在许多城市强制要求建筑中应用新技术与新能源到工程中,像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地热利用系统等,取得较好效果。③围护结构,现在陆续取消粘土砖,代替的是许多轻质隔热与容重低的材料;凡是选用金属门窗的要选用隔热型材;外墙保温的应用;外遮阳体系运用;填充气体中空玻璃与低辐射玻璃应用。这些措施都有效提高节能效果,是现在建筑节能中重要措施。④选用低能耗设备,现在在建筑总能耗上空调与照明设备能耗占有比例较高,所以是节能重点,国内有些建筑已选择地泵系统来替换传统的空调系统,节省大量能源。

2 节能工程施工时监理工作要点

(1)监理单位要对从事节能施工监理的从业人员实施节能标准和技术等知识培训,在现场要及时配备国家与地方关于建筑节能的法规和与本工程有关的节能方面强制性标准。现在,监理单位设置现场监理机构中,习惯根据工程内容安排土建、电气、空调和给排水等监理工程师所负责本专业监理,鉴于节能方面验收规范和别的有关验收规范一致和互补关系,通常由各个监理工程师担负本专业节能监理,但因为建筑节能是新内容,监理单位要根据监理人员专业,加强对不同监理人员在节能知识上的培训。

(2)根据节能方面验收规范,建筑节能包括:幕墙、门窗、屋面、地面、通风和空调、空调和采暖的冷热源、配电和照明、控制系统等。节能工程质量验收除了要执行节能规定外,还要遵守工程质量验收的统一标准、不同专业工程验收规范与国家现行标准规定。要做好节能工程的监理工作,总监要组织人员熟悉有关设计文件,参与施工图会审与设计交底。清楚建筑工程包含的节能内容,与各个分项工程要遵循的验收规范要求,按照一致和互补原则,合理划分工程各个分部、分项、检验批次和隐蔽工程,并和承包商及业主选定节能工程的检验标准。

(3)总监应根据建设监理规范与验收规范等,编制包括节能监理的监理规划与节能监理实施细则。并应对监理机构中人员合理分工,保证本工程中的节能监理工作落实到人。

(4)需要承包商编制节能内容检测计划。监理应该审核所检测内容和频次符不符合验收规范,并要审查担负节能工程试验检测机构是否具备相关检测资质。

(5)建筑节能施工前,总监应要求承包商根据节能方面强制性标准与设计文件,编制符合节能特点和具有针对性的施工技术方案,并报监理工程师审查。

(6)总监要组织有关监理工程师实施审查承包方报送的建筑节能施工技术方案,给出审查意见,经过总监审签并报给业主。审核过程别要注意施工技术方案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验收规范规定,并应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3 建筑工程中节能监理的要点

(1)墙体节能保温控制要点。①常用墙体保温材料有:粘土砖、灰砂砖、页岩砖、混凝土砌块、轻质隔墙板和加气混凝土等。保温砌块规格、密度强度和砂浆应达到设计要求,材料附有合格证明、检测证明等,经过现场抽检复试,结果合格才能使用。监理要点通常在砌体和结构柱的连接部位。检查拉结筋有没有按设计埋置到位;和门窗连接部位预埋件数量和位置是否正确;砌体和顶面梁连接中,预留出100~200mm,待砌筑完7d后才能填充。墙体基层必须砌筑平整,灰浆饱满,并符合建筑装修工程验收规范中一般抹灰施工质量标准,经过自检合格,监理人员验收后才能进行别的贴面施工。②贴面材料通常包括:保温砂浆、网架聚苯板、硬泡沫、泡沫板、泡沫玻璃和玻化微珠颗粒等。监理要点通常检查材料应该达到设计要求,物理化学性能稳定和达到防火、防腐、耐老化和抗裂要求,符合环保要求,通常外墙贴面要经过防锈和防腐处理的托架支撑。贴面材料和墙体基层必须粘贴牢固、平整和无空鼓,经过保养在厚度上偏差要达到设计要求。③复检要求:监理人员应加强节能材料和成品的现场检测,如墙体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抗压强度,粘接材料的粘接强度,增强网的力学和抗腐蚀性能,保温层厚度的钻芯取样报告,保温板与基层的粘接强度拉拨试验,后置埋件的锚固力拉拨试验,保温浆料的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导热系数、密度、抗压强度等。

(2)屋面节能保温控制要点。屋面节能保温层通常有基层、找坡找平层和保温层组成,基层一般是超过100mm混凝土,上面有找坡找平层,然后做防水层,再上面是保温和保护层。监理要点是保温材料要粘贴平整、错缝、牢固,保护层施工应注意厚度,并不要破坏保温层。在保温材料的复检报告中,重点查验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抗压强度。

(3)门窗节能保温控制要点。门窗节能主要靠型材、玻璃和后塞缝,型材往往使用轻质且不易变型的金属或塑料产品,玻璃一般会选用中空、夹丝或双层玻璃等,后塞缝通常采用泡沫面罩耐候胶。各种材料应有合格证和检测报告,在现场还应按规范对主要型号的半成品进行型式检验,确保水密性、气密性、风压性和保温性能符合要求。

4 总 结

建筑节能实施效果,切实涉及建筑物能耗,任何环节监理不到位,都会导致较大资源损耗,所以监理单位在各种节能工作中要落实好节能内容,主要工作是利用有效手段,监督承包商根据施工组织中技术措施与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及时阻止违规作业,及时监督整改或者向相关主管部门汇报。总之,监理单位在建筑节能中,发挥重要监督作用,所以,监理单位要高度注重自身建设,增强对监理人员在节能知识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文玉军,白龙.建筑节能工程监理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科技向导,2011(8):262.

[2]华继东.建筑节能工程监理质量要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34):120.

第7篇:节能技术规范范文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技术;技术政策

1 前言

建筑节能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战略问题。同志指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执行节能、节材、节水标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基本内涵

2.1建筑节能的概念

建筑节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建筑节能要考虑建筑物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能源流动情况。与广义建筑节能相对应的建筑节能技术即是绿色建筑。狭义的建筑节能通常对构部件的组合、加工、建造及建筑的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关注较多,尤其是建筑运转过程中的能耗,是狭义建筑节能研究的重点。与狭义建筑节能相对应的建筑节能技术是节能建筑。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其主要指标是,建筑规划和平面布局要有利于自然通风,绿化率不低于35%;建筑间距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能获得满窗日照2h等。

2.2建筑节能技术与建筑节能技术政策

建筑节能技术是一门以建筑节能科学为基础,同时需以不影响人们感觉舒适度为前提的包含了建筑、施工、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器、建材、热工、能源、环境、检测、计算机应用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技术。技术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规定的有着技术发展的行动准则。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属于技术政策范畴。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是以促进建筑节能技术发展,利用建筑节能技术减少建筑耗能、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为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居环境和健康等服务而采取的集中性和协调性的措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主要研究政府促进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政策以及利用建筑节能技术服务建筑节能的政策两个方面,重点是促进建筑节能技术新产品、工艺和服务的政策。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选建筑节能,其总体思路是由北而南,由输入型节能为主向输入型与输出型节能并重转变。从内容上看,我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历史演变可分两大部分:节能技术行业标准的演变和其他技术政策的演变。

3 中外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比较分析

3.1中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成就

3.1.1制定了促进建筑节能的技术政策。对全国的建筑分为严寒、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等三个大的气候区域,按照“分类指导,分区启动”的思路,初步建立起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法规的制定进入了加速历程。

3.1.2组织建筑节能技术攻关,建设节能试点示范工程。开展外墙外保温技术、节能门窗的科研开发与技术攻关,并在节能示范工程中进行了试点应用。目前在新建节能建筑中广泛采用了外墙外保温技术和节能门窗。从1990年代初开始组织进行供热计量控制系统和热计量装置的科研开发和试点示范工程实践,并在天津、沈阳、长春等城市实施城市供热收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3.1.3加强国际合作,引人国外建筑节能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先前主要集中在热计量、能耗预测、能力。标志性项目主要是中加项目和中荷项目,以及德国赠款的中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中荷可持续建筑示范项目和法国开发署赠款的中国住宅领域提高能效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目前高层面合作,与国家实施的国家战略相适合的有UNDP项目和WB项目。

3.2国外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特点

3.2.1外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比较分析。由于各国能源的消费状况和水平不同,各国制定的节能技术政策的出发点也各不相同。

美欧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美国的民生耗能率高达消耗量的1/3,绝大部分是消费在建筑物上。可是,美国长期以来建筑物本身的设计和设备系统设计,根本不考虑节能问题,致使建筑物在使用中造成很大浪费。鉴于这种情况,近年来美国非常重视建筑物的节能,其节能政策是:从国家的立场出发,限制全民能源消费量,对各类建筑物提出强制性的耗能标准,以取得节能效果。俄罗斯、德国、丹麦、波兰等国制定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促进了建筑节能的快速发展。

日本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日本的民生耗能量仅占总耗能量的1/5,居住环境条件低于欧美国家。它所制定的节能政策是:运用金融优惠制度,鼓励建筑采用节能措施,以较少的能量消耗获取舒适的居住环境条件。已实行的金融优惠制度有住宅采用隔热构造的补贴贷款制度,采用太阳能热水器、节能型供水设备和供暖设备等的补贴贷款制度,及办公楼、饭店等建筑采用热泵设备的长期低息融资制度等。19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上能力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笔者认为,日本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对我国制定节能政策最有参考意义。

3.2.2国外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共同特点。尽管各国制定节能政策的出发点不同,但采取的节能政策措施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共同点。一是建立完善的建筑节能管理体制。日本是能源管理体制较完善的国家,从上而下、一环扣一环地建立了一套能源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尤为值得我们参考的是美国的建筑节能研究工作,以国家标准局(NBS)研究所为主,组织美国原子能研究所、宇航研究所等科学研究实力雄厚的单位,根据国家能源形势需要,将其设施、人员及基础研究资料迅速转向建筑节能研究,在不花费投资、设备、人员的条件下,迅速实现“技术转换”(TechnologyTransfer),取得适应当前需要的科研成果。二是注重建筑节能立法。许多国家既制定了节能法,又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法规、标准等法律文件,因而节能效果良好。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制定建筑节能立法要求建筑业主能自主地搞节能,政府规定以“热损失系数”作为判断建筑物节能性的标准。根据这个判断原则,制定了有关能源使用合理化的建筑业主判断标准。三是采取经济手段支持建筑节能。在这方面美国做得比较突出。美国在1978年颁布的“能源政策法”中,详尽地规定了建筑节能的经济支持问题。许多国家还设置了专门的金融机构。除经济支援外,一些国家还采取经济惩罚的办法。如德国“关于新建筑物节能法”于1976年7月生效后,要求新建筑物必须做隔热保温,违反此法律者罚款5万马克。四是以保温隔热为主开展节能工作。欧美各国一致认为,在实行建筑节能的各项措施中,保温隔热是最主要的节能措施。所以,有些国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建筑物

节能的隔热令”,对各类建筑物作出保温隔热规定。五是加强节能与开发并重的科学研究。主要是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主要是建筑节能综合研究,建立“节能型”建筑体系;注重太阳能、地热等建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建设节能试点工程和样板建筑,如美国政府为取得制定节能政策的定量数据资料,由政府出面组织办公楼建筑和住宅建筑的节能型样板工程,通过试点,检验效果,以取得经验。

通过对国内外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主要特征,除了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C02排放以及对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等方面具有与世界各国节能政策相同的特征外,还有着自己独有的特征:通过制定和实施建筑节能政策,促进建筑质量与性能的提高、改善室内居住热环境的质量与舒适性,促进建筑技术发展与建筑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节能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3.4我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面临的挑战

许多发达国家早已通过政策的强制与引导,普遍推广使用了建筑节能技术。1990年代,我国着手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但这一工作基本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2000年末我国建筑年耗能约3.58亿T(吨标准煤),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45%,按此标准预测,到2020年,建筑能耗将达10.89亿T,超过2000年的3倍。目前推进建筑节能主要面临技术与政策两个方面的挑战。

3.4.1建筑节能技术含量低。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筑节能技术发展与应用慢。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技术、材料的开发利用率低,有的甚至还处于空白状态,且呈不平衡发展状态,南方慢于北方。因此,99%的现有建筑和95%以上的新建建筑是高能耗建筑。从整体上说,我国现有建筑能耗水平与传统建筑相比变化不大,有的甚至还不如传统建筑。如我国南方地区外墙原来普遍采用“24砖墙”,现在不少建筑改用“19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二是建筑物使用寿命过短。建国以来的住宅平均使用寿命不足30a,远远没有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三是资源和能源浪费大。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总能耗是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4倍,外墙为4~5倍,屋顶为2.5~5.5倍,外窗为1.5~2.2倍,门窗透气性为3~6倍。特别是“毛坯房”大行其道,二次装修造成大量浪费。

3.4.2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弱。一是开发商缺乏建造节能建筑的政策激励。要达到国家节能建筑强制性标准,每平方米至少要增加40元以上的建设成本,由于执行无奖励、违规成本低,开发商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自然不会主动执行节能建筑技术标准。二是建筑节能技术法规体系尚未完善。在《节能法》颁布后亟待建立新的节能技术法规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技术规范、标准与规定等。三是政策执行透乏力。如建设部2002年出台了《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细则》,试图推进逐步取消毛坯房、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全装修成品房的进程,但由于贯彻实施力度不足,缺乏强制力,成效不甚明显。四是供热收费制度改革滞后。我国明确了实行分户计量收费的改革方向,由于供热企业无力承担供热计量设施的安装和改造大量的初始投资费用,供热收费制度改革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

4 中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发展对策

4.1制定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重点

4.1.1制定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制定建筑节能技术政策要明确建筑节能强制技术标准、政策内容与执行程序、最优化调控。就是要确定若干建筑节能参数实施技术定量控制,参数的选择要具有可量化性和可比性,如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性质的建筑及当地建筑节能的开展情况,设定不同的建筑能耗节约率或节能建筑的面积比例等;要利用法律规范、行政命令等手段从程序上实现最优化调控,选择总能耗最低或总成本最低等1~2个最重要的指标控制建筑能耗。其次,建筑节能技术政策要明确具体的调控手段。包括完善的建筑节能法规体系、行政强制与激励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

4.1.2建筑节能的影响因素简析。节能工作是一个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性工作,它直接渗透到建筑设计、施工、使用、管理等各个环节。决定建筑正常使用所需能量大小的先天因素是建筑设计、材料设备选择和施工质量。建筑物的使用和管理则属于影响建筑能耗大小的后天因素。各个环节中又涉及设计师、投资商、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物业管理和建筑使用人员等多个方面。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无论是建筑的设计、施工还是设备材料的选择,都取决于投资商的决策,虽然设计师、设备商等可以对投资商进行建议,但最终的决定权在投资商手中。同时,建筑在投入使用后的实际能耗必须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重新评估。此时决定建筑能耗大小的主要因素包括建筑的管理、使用、设备材料性能。设备材料的性能在设计阶段已经决定,至于是否更换,则取决于业主,而大楼的管理人员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业主聘用的,所以对于既有建筑及竣工后的建筑使用,决定建筑能耗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建筑物的业主。因此,建筑节能的主体就是投资商和业主。但是,我们现在却没有可行的手段对其节能行为进行评判,这是目前建筑节能工作的一个盲点。

4.1.3建筑节能的重点环节探析。首先,从建筑能耗看,采暖和制冷能耗占有较大比例,约占建筑能耗65%左右。据研究,采暖能耗占我国北方地区建筑能耗的50%以上,在实施建筑节能标准前建造的建筑冬季采暖平均热指标在30~50W/m2:2002年我国空调制冷负荷为4500万KW,相当于2.5个三峡电站的发电能力。随着家庭空调保有量的迅速提高,我国的制冷能耗还将继续增加。其次,从建筑物类型看,公共建筑的能耗水平大大高于居住建筑。据有关研究,北京市占建筑面积41.5%的公共建筑消耗78.2%的电量。再次,从建筑物类别看,建筑节能的重点是新建建筑的节能标准控制,既有建筑重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节省。研究表明,节能仅使建筑成本增加5%~8%,5~8年可通过节能效益收回。不节能建筑节能改造投资相当于原建筑成本的10%~15%,明显高于新建建筑的节能投资成本。另外,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建筑都能进行节能改造,如外墙贴瓷砖的建筑物节能改造就不太经济。但对既有不节能建筑的节约能源或节约资金的潜力巨大,我国420亿m2建筑即使按节能30%计算,每年可节约200亿元~400亿元。根据上述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建筑节能重点环节是采暖和制冷,特别是公共建筑的节能上。第二,建筑节能工作重点是新建建筑的节能标准控制和达标。第三,既有建筑是否进行节能改造的判断标准是,改造投资效益是否明显

大于取暖、制冷环节的投资之和。

4.2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途径

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效用检验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基本策略是,既要注重政策的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又要紧扣建筑节能的关键环节,突出重点,避免均衡用力而乏力。

4.2.1强化建筑节能的技术规划与设计。建筑节能首先要从集约型的城市化模式做起,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原则,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要大力推广节能省地型建筑,从规划和设计人手,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水平。

4.2.2加强建筑节能技术的创新与利用。将建筑节能作为技术攻关的重要内容纳入科技规划,重点解决建筑节能中的系统优化和关键、共性技术,提供高效、低能耗、高可靠性的供热、采暖、热计量、变流量热力管网输配技术,以及节能、经济、环保、安全的新型墙体材料,建立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认证制度,规范节能技术、产品市场;建立推广与限制、淘汰公布制度和管理办法,推动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创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建筑节能科技人员队伍。建立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中心和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开发基地。组织编制建筑节能标准图集、手册和培训教材。

4.2.3完善建筑节能技术的法规与监管体系。在《节约能源法》中增加对建筑节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具体规定,研究制定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专门法规,根据《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和《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制定具体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规定,完善和修订建筑节能标准,建立建筑节能检查监测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控制其建筑能耗。

4.2.4实施鼓励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激励政策。建立中央财政预算支持的节能基金,用于重大节能工程的实施、原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收费制度改革及相关技术研发、试点示范等。增加财政拨款和信贷,增加资金投入强度,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筑节能改造。采用强制与经济鼓励相结合的办法,鼓励开发商建造节能建筑。对达到节能标准的建筑物,应享受减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和给予贷款、贴息等倾斜政策。对于节能产品应给予税收优惠和贷款支持。加快按照用户用热量收取采暖费的供热收费体制改革。

4.2.5提高公众建筑节能技术的科学素养。经常性地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开展广泛持久的群众性的建筑节能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建筑节能意识和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提高公众对节能建筑的认知程度。要举办各种方式的培训班、研讨班,普及建筑节能科学知识。

第8篇:节能技术规范范文

关键词:BIM技术;全生命周期;建筑节能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在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辉煌是耸立在巨大的消耗与浪费之上的。建筑业消耗着世界上40%的能源和原材料,相比其他行业,它的效率十分的底下。

2BIM

2.1BIM的定义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建设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技术。它是从CAD技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它更加的宽泛,直观,把人们的视觉从二维带入三维的世界,甚至可以发展成4D、5D的模式。

2.2BIM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BIM的国内应用现状

在我国BIM技术最早应用于香港并于2009年成立了香港BIM协会。当时在大陆,大部分的行内人士都只是听说过BIM,相当的一部分人还认为BIM是一种软件。此后,BIM技术开始在中国大陆发展,成为中国“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逐渐的被应用于科研院校、设计院、施工单位、地产商等建设行业相关机构。部分地区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而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还处于观望状态。

2.2.2BIM的国外应用现状

BIM最早从美国发展起来,后逐渐的传入欧洲、日韩等发达国家。目前BIM在这些国家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水平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美国的威斯康辛州在2009年7月成为第一个在新型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使用BIM结束的州政府;2009年8月,德克萨斯州开始应用BIM技术并计划发展详细的BIM标准;2010年9月,俄亥俄州颁布了BIM协议。BIM技术发展迅速,而且国外的研究也不仅仅如国内一样停留在建筑项目之上,而是开始研究BIM本身的作用。研究的主要方面是BIM应用对组织的影响、BIM应用的优化路径、BIM理论框架的改进以及BIM效能测度的研究等等方面。

3建筑节能

3.1建筑能耗现状

我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3%;高能耗建筑的比例不断增加,我国目前有近400亿平方米以上的高能耗建筑,仅到2000年末我国建筑品能源消耗已达3.76亿吨标准煤,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的25%,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而我国的建筑节能状况落后,节能水平、相关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等这些都加剧了我国的能源危机。

3.2BIM技术在建筑节能全生命周期的应用

在进行建筑节能分析时,ANSYS、CFD等一些软件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在分析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而BIM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和优化型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上述软件所带来的问题。在建筑设计阶段由设计人员进行项目的规划设计,数据共享减少综合多方面因素优化设计,重复修改所浪费的人力物力,缩短设计时间,同样的设计阶段利用BIM的能耗分析功能,进行节能优化;在施工阶段利用BIM技术建立模型,提前演绎为实际操作中控制施工进度以及质量控制奠定基础;在暖通工程以及线路的安装阶段运用BIM技术的可视化特点提前模拟进行碰撞试验,避免重复问题,减少检修程序;运营维护阶段提供空间管理、设施管理、隐蔽工程管理、应急管理、节能减排管理(此阶段管理合理可以有效地减少能耗)等等。

3.3BIM在建筑节能技术上的应用

资源匮乏在当今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尽管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但是再多的资源平均在每个人身上也就少得可怜了。近年来建筑业逐渐成为三大能耗产业之一,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还多,且有增加的趋势;因此控制建筑能耗,在BIM基础上发展节能技术对于降低整个社会的能耗很有帮助。建筑节能主要应用于建筑护结构、建筑供热制冷系统和建筑设备以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节能技术等三个方面。建筑护结构节能技术在BIM中进行热工分析,材料转换、墙体的厚度、屋面形式、门窗材料类型等都可以在设计阶段转换;建筑供热制冷系统和建筑设备节能技术在BIM中进行碰撞模拟实验,为施工阶段做准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损失,而且在可以进行新型的设计尝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节能技术在BIM中,如房屋在不同的角度对于太阳能的利用率,地热能丰富地区的冬季取暖,利用风能为单个建筑物发电减少火力发电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在沿海地区使用潮汐能以及雨水的房屋形式等等。BIM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是建筑业降低能耗,利用可再生能源不能能够减少化石资源的使用、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源。

4展望与结语

4.1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普遍,而BIM技术为建筑行业所带来的信息化时代,对建筑项目的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等都能实现全面的实施管理与信息共享。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中信息管理不完善的漏洞,在提高管理的效率同时为建筑业带来更大的效益。而对于建筑节能方面,有BIM技术的加入,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都方面都可以降低能耗,不仅可以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也能从根本上解决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在节能的建筑设计、护结构、建筑供热制冷系统、建筑设备的节能以及建筑的自动化与计算机控制方面可以利用BIM技术来做更多的尝试。

4.2结语

第9篇:节能技术规范范文

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设计期、建设期和运营期整个全生命周期内,注重节水、节电、节地、节材、节能、环保和控制污染,采用一些列绿色科技手段,建设健康、安全、无害,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绿色建筑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价值观进步的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很少关注居住环境的健康、环保。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健康性,对建筑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建筑不仅改变了城市化发展的方式,改善环境,更能节约资源,造福后代。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涉及到各方各面,不仅要考虑到建筑周围的气候、环境、经济、文化特点,还要考虑建设过程中的材料、设备、环保(节能、节水、节电等)效果和舒适性效果。因此绿色建筑在设计时必须体现健康环保的材料和设备,如装饰用的油漆涂料等要选用无甲醛释放的材料、避免使用合成材料等,最终使绿色建筑与外部环境和谐相通,居住舒适。

2绿色建筑推广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尚无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虽然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应的指标及评估体系逐渐出台,其规范性逐步建立。但是,因为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晚,经验和数据少,而且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估主要着重于设计和施工过程,其准确性和权威性难以保证。同时,由于建筑工程工序复杂,条款众多难以量化,因此其评估难度很大。而且,目前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缺乏经济性和舒适性评估,不利于实现住户的效益。因此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对于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至关重要。

2.2尚无有效的激励机制

绿色建筑由于其特殊的建设材料和建筑技术要求,因此其建设成本比较高,开发商所获得的利润就比较少。而且,目前房屋价格很高,公众对于绿色建筑的认知度较低,因此开发商对于建设绿色建筑积极性较低。首先,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机制,比如采取优惠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因此难以激发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的兴趣,这也是绿色建筑推广困难面临的核心问题。其次,我国尚未建立相关的融资优惠政策,比如风险补偿。虽然,在融资方面政府已出台担保政策,但是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机制。第三,政府采用的是事后奖励方式,难以激发开发商的积极性。

2.3绿色建筑成本高、设计难度大

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由于其特殊的设计要求在设计阶段要耗费更多的人力、财力。在绿色建筑的施工阶段,绿色建筑要面临更多的技术难题、设备要求,有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增加更多的建筑成本。在绿色建筑的装饰阶段,对其舒适性和健康性有更多的要求,会增加其建筑成本。调查显示,我国的建筑中绿色建筑增加的成本占到2.7%—9.3%。而且,绿色建筑要将绿色建筑的理念体现在建筑的方方面面,其通风、照明、采光、采暖及其材料都有特别设计,但是目前由于其实践经验少,设计院遵循固有的设计模式不愿花时间研究如何设计绿色建筑。

3绿色建筑推广采取的对策分析

3.1完善绿色建筑激励机制

要顺利推广绿色建筑,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其发展。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消除绿色建筑成本高的弊端。因此,可以在补贴政策和税收政策方面对绿色建筑的推广加以激励,提高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的积极性。(1)补贴政策政府应将绿色建筑的建设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以优惠补贴政策来激发开发商的兴趣和用户的积极性。对于消费者,可以采取“给予绿色建筑购房者以普通住宅套房同等信贷”的优惠政策,或“与首次置业购买普通住宅同等的契税”等优惠政策。对于开发商,对建设达到标准的绿色建筑开发商,给予专项补贴、减免企业税、降低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2)税收政策税收政策可以采取优惠税收和强制性征税政策。对于开发商而言,绿色建筑推广面临最大的问题便是成本问题,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补偿开发商因增加环保功能而增加的费用,降低其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绿色建筑的价格,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3.2完善绿色建筑法规

法律手段是使社会公众遵循规范,推广绿色建筑实施的保障。虽然我国对于建筑的用地、市场和管理已经有《土地管理法》、《房地产管理法》和《建筑法》等法律规定,但是对于绿色建筑并没有系统的法律规定。《节约能源法》虽然对于节能有所规定,但是都是一些激励作用,具有较差的强制性效果,因此其实施效果较差。所以,必须构建绿色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和监督工作,对绿色建筑的推广形式具有强制性实施作用的法律。

3.3健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对于绿色建筑,我国的评估体系对其有着较高的标准,但是由于绿色建筑较高的技术要求,其评估标准与施工技术之间存在着脱节问题。据2006年调查显示,在建筑设计阶段达到标准的项目占95.7%,而在施工阶段仅有53.8%,建成后达到设计标准的小于20%。[4]针对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制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首先要以实际为准,根据绿色建筑实践中各个工序和环节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和体系。同时,要解决建设标准和评估体系与实施环节脱节的问题,因此要完善执行环节的标准及评估体系。

3.4加大技术研发支持

绿色技术使用是绿色建筑推广的基础,绿色建筑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职能要求,因此需要更高的科学技术要求。研发绿色建筑相关的节能材料、节能技术、节能工艺、风险规避技术,可以降低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鼓励各相关人员致力于绿色技术研发,加快绿色建筑推广的进程。第三,加强与国外的绿色建筑技术研发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我国的绿色建筑建设水平。加大绿色建筑技术推广机制,将绿色建筑新材料、技术和体系转化应用,并编制相应的技术目录,促进其推广使用。

3.5加大宣传与示范力度

要加大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可以举行绿色建筑模型展览,构建绿色建筑教育基地,对绿色建筑的理论、方法进行宣传,推广其应用。同时,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对绿色建筑进行宣传,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树立绿色消费观。另外,要加大传统建筑的弊端的宣传力度,使公众意识到传统建筑的破坏性和资源的紧迫性,选择绿色建筑购买。政府应加大示范力度,组织绿色建筑的示范工作。首先,进行单个达标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比如组织“旧房改造绿色工程示范”、“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工作”等。其次,进行区域性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比如组织“可持续发展建筑城市”、“生态建设城”等。第三,加强单项绿色技术示范,比如进行“太阳能发电示范”、“节能材料应用示范”等示。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