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范文

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

第1篇: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范文

目前我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7亿多人,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导致了网络上的舆论氛围的强大,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媒介,为我国网民对国家相关建设提出建议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平台,与此同时党和政府也需要关注众多网民的民意,重视网络上的民意调查,从而作出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意愿的相关政策或决定,为加快相关问题的处理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积极地看待网络上的民意,保证网络民主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对加快民主集中制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民主是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网络民主又是民主中的一个方面,所以积极地看待网络上的民意,保证网络民主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对加快民主集中制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不能因为网络民主是新时代信息化的产物而对其进行否定,相反应该对其引起足够重视,倾听网民声音,以促进我国民主集中制的建设。

网络民主使民主集中制的内容上

更加充实

在我国之前的民主建设中,民主集中制度并不是很完善,以党内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民主集中制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导致绝大部分党员拥有的权利遭到削弱,很多观念和主张无法正常地表达出来。在党内产生不同的决定和意见时,并不是通过民主的方法来解决,然后集合广大群众进行讨论和表决,最后以大多数的意见为准;而是谁的权力大就听谁的,导致很多不良问题产生。大量案例说明,这种权力一旦失去被监督,必然导致特权思想,形成“灯下黑”,进而走向腐败。在后来的民主建设发展中,民主集中制终于回到了原本的初衷,人民也拥有了参与国家民主建设的权力。网络民主的出现帮助人民了解了民主集中制的实质内容,使网民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网络民主可以大大增加民主集中制

建设的方式

在网络上网民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来参与民主的集中讨论,然后根据大部分网民的想法来进行推举最合适的方案。如今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兴起,各种聊天工具、网络论坛、微博、视频等等软件的出现帮助人们更加便捷了解到国内各方面的消息,使他们更容易参与到民主建设中来,从而使网民对参与民主建设的方式选择更多了。网民通过不同的平台跨越不同的领域搜寻不同的人群,与他们互相进行信息交流。同时网民在参与选举时,可以选择通过网络选举的方式,使选举更加快速、高效,同时更具透明性。在网络信息铺天盖地传播时,要做好网络信息的监督工作及时制止谣言的传播。在网民贡献的意见中要积极借鉴和吸取接受优秀的意见,对于虚假消息及时地辨别,作出符合广大网民群众意见的方案和措施。

网络民主能有效促进民主集中制

在现代网络的发展

因为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与新奇性,网民对参与网络民主建设的积极性非常之高,但是民主集中制一直都是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所以我们要积极在网络中进行宣传与推广民主集中制,让网民也投入到网络民主集中制的建设中来,让他们及时跟上网络时代和社会文明发展的脚步。比如:一些可公开的党内事务可以选择在网络上进行,以疏通网民参与网络民主的渠道,使网民的意见能够正常地传达;实行在网络上的选举与投票,从而使党员的选举权得到保障;在网络信息交流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实施监督工作,从而使党员的监督权得到有效落实。

第2篇: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范文

一、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网络具有传统媒介所不可比拟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网民人数中40%以上为高校学生。因此,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利于弘扬高校独特的办学理念。高校校园网站不仅仅是高校开展网络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示高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通过开展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弘扬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风尚,传递文明和谐的社会正能量,从而使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领悟高校的办学理念,进而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此外,高校校园网站已成为高校对外宣传过程中一张内容丰富的名片。通过网络文化建设,高校增进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全方位展示办学的最新成果,传播先进的育人理念,展现校园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便于进一步弘扬校园文化。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网络作为当今社会最为便捷的媒介手段,对青年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新媒体时代下的广大青年学生通过网络浏览信息、查阅资料,不断加深对外界社会的认识,尽情享受网络带来的精神大餐。然而,由于网络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充斥着色情、暴力、赌博等不良内容,对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危害。青年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差,极易沉迷虚拟聊天、网络游戏之中,荒废学业、迷失自我。因此,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3.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的传播打破了传统模式下的时空限制,为师生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合信息,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创造力。另一方面,广大师生利用网络主动同外界进行多方面的交流,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有效地覆盖传统校园文化与社会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的真空地带,丰富了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生产能力。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近年来虽已初见成效,但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河北省十所重点建设高校的师生就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现状问题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5份,有效回收率为95.3%。根据对问卷集中反映问题的分析汇总,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访谈了解到,70%以上的教师认为校园网站仅是学校对外宣传、开展网络办公的重要手段之一,45%的教师认为校园网站建设与高校学生成长没有密切关系。问卷调查表明,83.4%的高校学生极少浏览校园网络。由此可见,高校师生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仅仅将校园网络定位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而对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由于高校过多重视网络的功能性作用,忽略了校园网络的文化作用,导致部分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较低。

2.高校对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引导不到位。网络是当今社会获取信息最为便捷的途径,受到青年学生的广泛欢迎。青年学生自制力较差,加上高等教育相较于高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面对网络带来的诱惑时抵制力较差。问卷调查表明,17%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时事信息并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绝大多数学生更多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其中网络游戏占33%、影视剧占29%、网络小说占9%、交友聊天占8%。由此可见,高校学生更多是通过网络进行娱乐活动,未能充分发挥网络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价值。关于每周上网时间问题的调查表明,每周30小时以上的学生比重高达67%。高校学生进行网络娱乐占用较多的课余时间,学生花费在学业上的时间自然会大大缩减。沉迷于网络使学生与外界缺乏沟通和交流,易造成学生性格孤僻,长此以往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对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引导不到位,严重影响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3.高校校园网站内容不丰富,难以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高校校园网站内容不丰富,对师生的吸引力、影响力较小,校园网站运用的实际效果不理想。问卷调查显示,85%的学生未浏览过校园网站新闻等信息,46%的学生不了解校园网站包含的具体内容。学生利用校园网站除了登录个人教务系统进行选课及成绩查询,对于校园电子图书资源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资料查询和自主学习。通过对各高校校园网站的研究发现,一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仅仅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枯燥单调,不能满足师生多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一些校园网站功能模块单一,只是涵盖了信息公告及教务信息等内容模块,而师生沟通交流、校园文化展示方面的内容明显不足。

4.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缺乏高素质专职人才的有力支撑。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访谈了解到,近五成的教师认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高校中普遍由多部门协同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然而各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够明确,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化管理,致使校园网站内容杂乱无章。另外,据有些教师反映,一些高校还未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总体规划,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此外,目前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水平较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严重短缺导致网站后期维护工作的不到位。

三、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1.高校应不断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在高校总体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地位。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认知方式,影响着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在时代的发展潮流下,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更应把握网络发展这一契机,不断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逐步建设具有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集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服务于高校思想文化教育工作,助力于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高校应对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加强主流思想引导,努力形成和谐、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首先,高校主抓网络文化建设的有关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文明网络文化环境对于青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其次,校园网络文化可以理解为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校园网络将大学的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和弘扬,使高校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互动的平台,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感,增强其对大学精神的认同感。再次,高校有关领导应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调研,多角度、多层次地把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现状,对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新情况、 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与分析,有针对性地制订整改方案,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水平。最后,高校应积极探索新形式、新方法,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渠道,如采用榜样报告会、座谈会、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文明网络文化教育,使其自觉抵制网络环境中的不良诱惑,逐步形成良好的网络价值观。

第3篇: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网络技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

互联网的出现代表着人类进入信息新时代,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也因此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片更广阔的平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不仅要加强经济建设,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空间,改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信息网络平台

传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都是以广播、报纸、宣传栏、黑板报等传统媒体来进行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也只是召开职工大会、讨论会、谈话等。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人们对于它的接受度和依赖性越来越高,这其中包括企业员工。员工已经习惯从网络上学习知识,在网络上实现身份平等的交流与沟通,而企业自然也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就是建立企业的信息网络平台。网络技术为企业宣传党的政策和企业的企业文化、安全制度等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网络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除了公司的网站,还有企业QQ群、电子邮件、微博、论坛等。而且可传播的内容也更多样化,比如说可以将党的最新政策做成宣传短片,将企业上一个季度的生产经营状况做成文字和图标并茂的文件,通过上述方式发送给每一个员工,调动员工对党的政策和公司情况的学习自主性。员工对于这样的方式接收的学习兴趣更大,且效果更好。此外,还可以将员工的绩效考核、加扣奖金等相关事务在网上公布,让员工能进行核对和监督,以达到公平、公正的效果。

二、企业党员网络信息平台

企业应建立党委、党支部和其他党员的专门群组,或者是开发党员交流平台,提供一个党员发表意见、表达看法,进行民主讨论和民族监督的阵地。比如说在公司网站上开设党员信箱栏,党员干部轮流值班,在网络上解答员工的疑问,收集员工的意见,传达并解释党的最新政策等。又比如,在反腐倡廉活动月在党员讨论群里滚动播放廉政工作的相关内容,或是从网上搜集相关故事通过手机微信和微博等发送,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还可以定期举行优秀党员网上评选,党员党课竞赛等。还有,可以将党员的定期考核结果公布出来,让广大员工予以监督。

三、企业文化网络信息平台

企业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在企业局域网或是企业网站上设置专门的文化休闲栏目来实现,随着员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员工对精神文明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网络上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企业文化网络信息平台就是要承担正确引导的作用,收集与员工实际生活相关的积极健康的内容,包括体育运动、养生知识、益智游戏等等。用这些内容来丰富员工的工作之外的时间,不仅能帮助员工放松工作的紧张,还能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在网上展示一些企业的发展建设成就,先进人物事迹等,激发员工企业主人翁精神和自豪感。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在网上举办一些书画比赛、棋牌比赛、才艺展示、智力问答等活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网络技术水平

要想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空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网络技术水平自然要求很高。企业可以开展专门性的网络技术培训,或者是邀请专家举办网络技术讲座,培养一批网络技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让其具备熟练的网络通讯工具、网页制作、网站编辑等技术,并且还可以加强其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培养。同时,企业还可以选拔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深入生产线,贴近员工生活,从广大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将其慢慢积累起来,在公司网站上开设“员工闪光点集合”、“员工优秀语录”等小栏目,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表现意识。此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尽量使工作语言结合网络热点,有利于拉近与员工的距离,设置网络评论员,在网上为员工解答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或者是生产技术方面的交流等。

五、应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注意事项

(一)正确引导,积极互动

网络中信息量巨大,且很多信息难辨真伪,如果放任员工去接受这些信息,会对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空间要坚持主导性原则,筛选出积极健康的信息,引导员工树立积极向上的企业价值观,打造有价值的企业文化。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员工在网上可以不分上下级地自由发言,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并且拉近了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也更容易得到员工的信任与配合,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网络的隐蔽性会使部分不良的舆论影响到员工的心态,以及企业的内部和谐。所以在与员工的互动方面,要与主导性相结合,利用网络技术来做有益于企业发展的事,如征集员工意见和建议,开展工作经验交流讨论会等。

(二)广泛收集,专门解答

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思想工作人员,就不能漏掉任何意见和建议,所以网络思想工作专员要及时记录下员工的每一条意见,并针对这些意见一一提出解决办法和相对应的措施,再分别给每一个员工进行解答。对于部分个性化问题,就要有针对性地专门与员工联系沟通进行解决。如某员工要求调换工作岗位,而该员工实际上并不具备调换岗位的条件,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该耐心与其交流,可以向其发送邮件来解释无法满足该员工需求的理由,并向其承诺当该员工具有了足够能力时,一定为其解决这一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拒绝了事。

六、结语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公布平台、党员活动平台、企业文化平台等,并且在应用过程中注意避开网络的不良影响因素,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思想政治建设中的拓展作用。

第4篇: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范文

中央领导高屋建瓴论述虚拟社会管理

地方党政领导纵论虚拟社会管理新理念

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呼吁促进虚拟社会现实化 代表委员建言献策,虚拟社会管理呈现常态化

我国先哲早就明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并提出了“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的对策。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是视其为桀骜不驯的洪水猛兽,对其严加管制、缚之囚笼、“驱逐出境”,还是主动适应、正确引导、科学运用,直接考验执政者的执政智慧、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令人欣喜的是,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好、运用好、管理好互联网的要求,并身体力行作出表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互联网的传播作用始终高度重视,在百忙中上网了解社情民意。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还来到人民网,通过强国论坛同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尽管时间不长,但让广大网民亲身感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网络的谙熟与包容,对网民的重视与关心,充分展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时代形象。总理在一次回答外国记者提问时说:“作为人民的政府,应该接受群众的民主监督,也包括在网上广泛听取意见,因为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这些都为各级政府重视运用网络提高执政水平、更好地服务人民指明了方向。

中央领导高屋建瓴论述虚拟社会管理

运用互联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时展潮流的新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新渠道,是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举措。

: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

2008年6月20日,对于网络问政来说是个标志性的日子。这天上午, 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并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他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他还说, 互联网是我们“做事情、做决策, 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

早在200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中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问题进行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讲话,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五项要求:

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

二是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三是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四是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五是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

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把发展主流媒体作为战略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要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2010年1月,第1期《求是》杂志发表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表示,现在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党的建设提出挑战,也带来机遇。各级干部要学习和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提高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引导和管理的能力。表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方法的运用对提高党的建设水平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我们在探索和运用党的建设科学方法方面取得不少成效,应该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完善。比如,现在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党的建设提出挑战,也带来机遇。全会提出要办好党建网站、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等,目的就是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各级干部要学习和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提高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引导和管理的能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既要有决心和信心,也要有科学方法,既要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方法,也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借鉴外国政党的有益做法。

2011年2月19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与以往不同,这次总书记把虚拟社会的管理纳入社会管理,把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管理统筹起来,再次体现了党中央对互联网媒体建设、管理、应用的重视。

:要利用互联网更好地为各个领域提供信息化服务

2012年全国“两会”上,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在此之前,2月7日下午3时,应总理邀请,12位基层群众在中南海参加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座谈会。在听取新浪网微博管理有关负责人的意见后,特别强调,我们已经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中,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本质要求是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网络媒体要准确传播国家政策,真实反映群众心声,解疑释惑、增进共识,从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营造讲究诚信、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以树立正气、凝聚人心,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和谐。要利用互联网更好地为政务、商务、金融、服务各个领域提供信息化服务。信息化社会对政府要求高了,我们必须勇于面对,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水平。

针对互联网上的一些消极现象,2006年全国“两会”结束之际,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在肯定“每一个公民都有利用互联网的权利和自由”的同时,又指出“每一个公民又要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维护国家的、社会的和集体的利益”。温总理还强调:“网站要传播正确的信息,不要误导群众,更不能对社会秩序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些规范作为职业道德应该得到遵守。中国对互联网实行依法管理,同时我们也倡导互联网业界行业自律,实行自我管理。”

李长春:占领互联网舆论新阵地 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作为主管文化宣传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网络宣传和管理具有独到的见解。2012年全国“两会”上,李长春在参加海南省讨论时指出,随着网络微博等的迅速发展,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通讯社”,这对宣传思想部门是新的挑战。“有点不好的地方就想捂住,反倒会越描越黑。”李长春“有点不好的地方就想捂住,反倒会越描越黑”的讲话,道破“网络问政”的某些规律,反映出某些干部的不良倾向,说出了人民心声,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舆论引导与监督,重视保障群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其实,早在2004年1月16-19日在走访慰问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时,李长春强调,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潜力和优势,进一步整合新闻宣传资源,不断拓展对外宣传新渠道,大力发展互联网在线视听,尽快形成同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对外宣传体系。

2007年1月14日在人民网创建10周年座谈会上,李长春强调,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坚持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的办网宗旨,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努力扩大对外宣传,努力创新技术手段和宣传方式,不断增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舆论环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08年11月7日,李长春在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上强调,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新闻工作者要适应舆论引导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提高自身素质。要深入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增强全球传播意识,善于在国内国际舆论的互动中扩大我们的声音。要加强现代科技知识的学习,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新闻传播规律和传播艺术,善于运用数字、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开播仪式在北京举行。李长春出席并亲自点击开通中国国家网络电视台。李长春指出,在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主流媒体向互联网等新型传播领域延伸是大势所趋,主流媒体在加强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强向互联网延伸的紧迫感和主动性,积极开拓新型媒体领域。李长春说,希望中国网络电视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路子。加强网络技术研发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丰富节目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打造多语种、多平台、多终端,覆盖全球的综合视频门户网站,把中国网络电视台建设成为中国最权威,世界有影响,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电视播出机构。

2011年11月,李长春在北京调研考察时指出,互联网对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要按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积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新风。要推进营业性网吧连锁经营,增强行业自律意识,提高行业监管水平。要积极发展和利用新兴媒体,规范标准,完善体制,共享资源,鼓励竞争,促进新兴媒体健康发展。

:虚拟与现实社会要统筹管理

2010年8月13日,中央政法委书记在法制网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在主持人提到“您经常上网吗?网民对政法工作的意见和反映涉法涉诉问题的帖子,您能看到吗?”的问题时,回答:“我平时虽然工作比较忙,但每天都要抽点时间上网,一是看看国内外的形势,二是看看网民们对政法工作和我本人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的,工作的繁忙程度可想而知,然而,书记不管工作多么繁忙都会抽时间上网,了解国内外的形势,看看网民们对政法工作以及他本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仅如此,书记还要求中央政法委机关,把网民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连同全国各地给他的来信都要汇总,每月给他上报。他将根据网民朋友和各地群众来信的情况批转各地、各有关部门,去认真解决或者是吸纳网民的意见和建议。

2010年6月18-19日,在成都出席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时强调,要把对网络虚拟社会与对现实社会的管理统筹起来抓,加强网络管理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积极构建和谐虚拟社会。

2011年5月1日,第9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央政法委书记同志的文章,题目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文章指出,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社会管理理念。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建设管理方面,要建立综合管理格局。要以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为目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综合管理格局,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提高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系统管理、动态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依法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建立投诉、查处机制。要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色情、赌博、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网络环境。

2011年7月,在广东调研时先后考察了腾讯数据平台、深圳网警腾讯警务室,了解企业在QQ、微博等领域的发展情况和网络警察为维护网上秩序所做的工作,指出,网络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要依法加强管理,互联网企业也要加强行业自律,使互联网在服务民生、促进发展、维护和谐稳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012年6月21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央综治委第二次全体会议,再次强调了信息网络服务管理的问题,强调要更加注重信息化,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服务综合信息系统,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效能和质量。7月21日,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上再次强调,要建立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加强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建立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地方党政领导纵论虚拟社会管理新理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党政领导频频触网,开始关注虚拟社会管理新课题,深入研究虚拟社会管理规律,其中不乏新的观点、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

:网络是幸福生活“虚拟家园”,不是谩骂攻击“角斗场”

常常领风气之先的广东省委书记,是一位明星官员,也是一个网络高手,经常通过网络向民间问计,邀请网友“灌水”、“拍砖”。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对网络管理研究十分深入,曾在很多场合纵论虚拟社会管理新理念。2012年1月30日,也是龙年新春大年初八,广东省委书记,省长朱小丹等到广东省局,看望慰问干部,调研指导工作。期间,强调,要适应形势要求,不断畅通群众的新渠道,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触网”,广泛倾听群众呼声,关注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疏导群众情绪,汲取群众智慧。

2011年7月4日,广东省委书记与5位省委常委以“共议社会建设、助力幸福广东”为主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这是连续第4年与网友进行交流互动。等省领导先后就加强社会建设、深化网络问政、农民工融入广东、平安南粤建设、反腐倡廉、完善群众工作机制等21个问题回答了网友的提问。以下是论述网络管理的重要观点:

开展与网民互动交流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绿色通道”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开展与网民互动交流是网络时代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绿色通道”,也是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直通车”。希望通过在线交流,更好地了解民意、加强沟通,调动全社会共同为社会建设出谋划策,一起为广东社会建设尽责出力。

网络社会是虚拟的,但幸福必须是真实的

网络社会是虚拟的,但幸福必须是真实的,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虚拟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务实的工作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使虚拟社会建设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建设。要着力推动网络信息公平,为低收入群众创造上网条件,切实消除“数字鸿沟”,避免弱势群体因不上网而“失声”甚至“被代表”。同时,要更加重视通过网络听取民意、答复民声、办理民事,让更多的领导同志参与到网络问政中来,进一步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希望网友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积极支持和参与虚拟社会建设。

网络不是网民谩骂攻击的“角斗场”

网络应该是网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享受幸福生活的“虚拟家园”,而不是谩骂攻击的“角斗场”。在网上无端欺负弱者、恶意侮辱他人,不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也不会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每一个网民都要自觉规范网络行为,做理性成熟的文明网民;都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敲键盘牢记公平正义、点鼠标严守道德文明”,切实做到自重、自律、自序、有为,努力以更大的成就感提高自己在虚拟社会的幸福感。

通过网络汇聚民智、聚集民力,了解民情、排解民忧

广东向来以网络建设领先、网站网企众多、网民网友理性著称。今后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把握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和规律,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平等的心态、更宽广的胸怀和更强的接受批评、监督的承受力,通过网络汇聚民智、聚集民力,了解民情、排解民忧,努力启迪思路、汲取营养,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构建文明和谐、活力有序的虚拟社会。要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要求落实到虚拟社会建设之中,抓紧做好虚拟社会服务和管理工作,努力实现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同步发展、广大网友和全体人民共创共享幸福广东。

:领导干部同网络打交道应成为必修课

2012年农历正月初七,龙年新春上班第一天。湖南省委书记先后到省博物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红网、岳麓书院等省直文化单位,看望慰问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就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调研。在红网、华声在线和金鹰网调研时,肯定了各网站的建设发展,要求红网充分发挥优势,实现全面覆盖,更好地满足广大网友的需求。

作为主政一方的省委书记,新年伊始工作头绪万千。然而,湖南省委书记在新年上班第一天,就到省直文化单位进行调研,到湖南的代表性网站视察指导,其中透露出的信息耐人寻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网络的厚爱、对网络民意的尊重,是一贯的、长期的。从认真答复“省长信箱”的每一封来信,到在红网跟帖与网友共倡节水,从“带耳麦点鼠标开会”,到借力网络建设法治湖南,他一直履行着自己“随时与你们(网民)连线”的诺言。这就可以解释网民为何热捧他为“2010年度人民网最受欢迎十大嘉宾”,为何积极参与湖南省委“三问于民”活动。

2011年8月22日,湖南省委书记致信人民网,对网络官民互动栏目《地方领导留言板》创办5周年表示祝贺。在寄语中写道:“将继续关注网友们的留言,充分利用网络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努力推动科学发展,积极构建和谐湖南,全力为湖南人民造福。”

2011年10月,在湖南省党代会上作报告时提出,要重视提高各级领导做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尤其是同媒体打交道、运用和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既把网络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履职工具和管理手段,上网访民意,下网解民忧,又注意加强和改进对网络的科学管理,特别是导向管理,做到善待、善用、善管媒体。

2012年2月22日,湖南省委常委中心组举行集中学习,邀请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王晨作专题报告。在会议上专门对网络管理进行了全面阐述:

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网络

当前,互联网创新和普及应用速度前所未有,互联网已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影响巨大的新兴媒体,同时,网络舆论环境日益复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网络,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提供有力的网络舆论支持。

进一步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不断改善网络舆论生态

要加强网上舆论阵地建设,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加快实施网络文化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要进一步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富有网络特色的网络文化活动,喜迎党的十胜利召开。

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宣传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督、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同网络媒体打交道、运用和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推进网络问政,做到善用善管媒体;要积极推进属地化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互联网宣传管理整体水平。

健全网络管理体制,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和建设文化强省的需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全省网络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要支持省内网络媒体依托自身优势,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要健全网络管理体制,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努力打造疏导网上民意的最短路径;要加快推进转企改制,培育一批网络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湖南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味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

俞正声:网络是个好东西,育网管网很重要

2012年3月,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通过“上海”回应病患家属的微博,在20个小时左右的过程中,已被转发过万。俞正声一页A4纸的回信,也悄然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录。新浪网总编辑陈彤确认,俞正声是首位通过新浪微博给网友回信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级别官员。事实上,俞正声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态官员须重视以微博、博客等为载体的网络新媒体。而此次俞正声公开回信背后,正是以患者家属在博客发文,俞正声通过微博回信的方式呈现。

早在2008年11月,俞正声在做客上海官方东方网,与网民在线访谈时称,他从1989年开始上网,现在每天都会上网看新闻。俞正声指出,领导干部不会上网是一个缺憾,对个人来说是缺憾,对工作来说可能会带来不足。2011年全国“两会”上,俞正声表示,网络是个好东西,要用好。网络能够直接、迅速地反映问题,是改进政府工作非常好的工具。2011年11月,俞正声曾在上海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上指出,面对各类舆情,回避和敷衍,犹如把头埋在沙中的鸵鸟,不能解决问题。正确的态度和办法是改进执政方式、提高执政效能,加快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努力在进网用网上有突破,在育网管网上见成效,争做敢用善用网络的先行者。

凝聚人心、疏解矛盾是当前舆论引导的重要任务

上海正处在改革深化和矛盾凸显的特殊发展阶段,原本清晰的一些认识有些模糊了,原来认为很确定的东西有些变化了。上海在推进“四个率先”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往往也是“率先”的,群体性焦虑心理较为普遍,容易引发社会成员间的互不信任甚至是社会的信任危机。我们要把化解矛盾、避免对立、倡导和谐、推动发展,作为这个时期包括文化工作及新闻工作在内的党的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加强引导,营造氛围,更多展示生活中的光明和温暖,让人们更多感受社会向善、向好的一面,更多激发进取、向上的动力,从而更加有力有效地起到疏解情绪、缓和矛盾、增加沟通、促进理解的作用。

能否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重大舆情是对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检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博客等为载体的网络新媒体已日益成为舆论传播和热点聚集的重要源头,舆论热点的多发、突发、频发也已成为常态。上海作为一个开放性、流动性和集聚度很高的城市,备受国内外关注,很容易成为舆情的聚焦点、热源地。相对而言,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在面对各类舆情时,往往顾虑太多、声音太少。必须清醒地看到,回避和敷衍,犹如把头埋在沙中的鸵鸟,不能解决问题;忧心忡忡、束手无策,也不是应有的状态;正确的态度和办法是改进执政方式、提高执政效能,加快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努力在进网用网上有突破,在育网管网上见成效。要勇于直面群众关注的问题,凡是群众关心、涉及并可能影响群众利益的,要力所能及地及时回应、给予答复。要不断提高各类舆情应对能力,坚持快报事实、慎报原因,主动回应媒体关切,善于运用媒体引导社情民意。

能否善用媒体是新时期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

现阶段,人们的思想多样多变决定了我们必须改进工作方法,找到直接宣传群众、相互沟通、增加互信的新途径。传统媒体要改进政务新闻的报道方式,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媒体直接与市民沟通,更要积极学习和大胆使用新兴媒体发声音、讲实情。这是提高执政能力、实现执政方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胆子要大一些,鼓励探索,原谅不当,表彰先进,争取在不长的时间内有一个较大的改进。

张春贤:学会“网来网去”,用好管好新媒体

从交通部长到湖南省省委书记,再到“封疆大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被港媒称为“最开放书记”,被网民们亲切地称为“网络书记”。2011年,张春贤因为微博、也因主政新疆而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省部级官员。事实上,对于互联网的重视,从其主政中部省份湖南就已开始。张春贤一直把互联网当成“听取民意、汇聚民智、解决民忧的桥梁和纽带”。

2006年,张春贤在湖南首开先河,征求网民意见并写入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第二年,张春贤在当地著名的时评新闻网站——红网论坛用实名注册,以网民身份发帖向所有网友拜年,得到了众多网民的跟帖支持。在张春贤看来,通过互联网,能“把最偏远的民生问题摆到最帖近的案头上来解决,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要问题摆上最重要的议事日程来落实”。

2008年,他接受网友建议,炸毁了湖南省委大院最后一根燃煤烟囱,从而成为当地网上的一段佳话。

2010年4月25日,当张春贤离开湖南奔赴新疆时,他在红网上再次实名发帖“告别三湘”,帖子称“谨向亲爱的湖南网友们告别”。此帖无一例外地再次获得网民的狂顶。其网民身份的“亲民”形象,最终定格在了湖南的红网论坛上。

2010年5月14日,赴新疆履新不到20天的张春贤,力主恢复了被关停了近一年的互联网——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之后,新疆曾一度对互联网实施了严格管制。“要敢于接受互联网的挑战”,这是被称为“网络书记”的张春贤常说的一句话。

2011年初,张春贤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专题汇报时指出,当今时代,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一方面,要利用体制优势,加大对重点新闻网站的支持力度,建好用好网络宣传平台,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牢牢占领网上舆论制高点;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和技术监管平台建设,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管理,确保网络安全,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要把网络建设作为一项改革创新工作来抓,作为一项群众工作来抓,使网络成为听取民意、汇聚民智、解决民忧的桥梁和纽带,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2011年3月17日,新疆自治区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全国“两会”期间,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微博网民留言。张春贤要求,认真对待,回应广大网友的关切和期待,尽快给予答复,并由相关部门牵头研究解决办法。张春贤在会上说,此次的微博实践,有三点突出感受:一是有利于做好民生建设。微博是听取民意、集中民智、了解民愿的一种重要途径,用好这种手段,可以更好地落实“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的执政理念;二是有利于提升新疆对外形象,可以通过这一途径介绍新疆的变化和新疆人的努力,让外界进一步了解新疆,了解新疆的“新”,更好地展现大美新疆和各族人民的优秀品质,营造更好的创业、投资、旅游环境;三是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搞好民主政治建设。通过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满足新时期新阶段人们对思想文化的新需求,营造现代区域,弘扬现代文化。同时,张春贤强调,要把回复网民诉求,作为民生建设的一件大事,注重时效、实效地做好。为此,他提出四点要求:第一,从民生优先的高度,切实回应网民的留言和关切。网民提到的许多民生问题,已经在涵盖在自治区22项重点民生实事工程中,做好回复可以促进和强化这些工程的落实;第二,从转变作风的高度,抓好问题的解决。回复的同时,更要侧重问题的解决,并以此带动机关效能建设,促进各级干部转变作风;第三,藉此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各级干部通过答复和办理走近群众、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化解矛盾的同时,还要把党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惠民政策传递给群众,让大家切实体会到党的关心和温暖,感受到新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第四,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各地各部门都要重视网络,学会“网来网去”,适应新形势,用好新媒体,建立与群众沟通的平台机制,畅通联系群众的渠道。

袁纯清:媒介素养也是领导干部必修课

2012年6月29日 ,山西省委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邀请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钱小芊作题为 “关于我国互联网发展和管理”的报告。省委书记袁纯清在主持报告会时指出,中央把网络等新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作为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既是新的挑战,也是紧迫任务。要从提高领导干部整体素质的高度加强网络运用能力建设。把“媒介素养”作为“必修课”,增强学习运用网络等新媒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重视网络知识学习,探索加强网上宣传工作的新路子,克服网络“本领恐慌”。善于运用网络这一平台,关注网络民生、注重网络民意、汇集网络民智,借助网络实现与群众对话零距离,与群众交心零距离,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传递员、文化宣传员、权力监督员”的作用。要切实做到善待、善用、善管新媒体,学会和适应在媒体关注、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及时发现和化解网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党委政府、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为转型跨越加油助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呼吁促进虚拟社会现实化

把对网络虚拟社会与对现实社会的管理统筹起来抓,加强网络管理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积极构建和谐虚拟社会。这是中央领导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出的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的重要指示。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安全研究所教授毛寿龙认为,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是相通的,虚拟社会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虚拟社会管理有必要纳入社会管理范畴。近年来,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表达对虚拟社会管理的关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虚拟社会管理的体系建设、法规制定、政府职责等,很值得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领会。

辜胜阻:以法治统领网络虚拟社会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新型的网络虚拟社会形态。网络使世界变平了:意愿表达扁平化、时空传导无限化、身份认可虚拟化、沟通路径多节点、互动关系平等化、社会价值多元化。这些特点使得网络能够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汇在一起,形成“网络舆论场”。因此有人将当今的网络社交媒体比喻为旧时代的“市政大厅”和“工会会议”或者新时代的“咖啡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民意存在情绪化倾向,容易作和利用。如何应对网络虚拟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统筹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管理,已经成为政府官员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2011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教授辜胜阻撰文提出强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五大对策:

第一,转变管理理念。网络不是洪水猛兽,政府官员要深刻理解网络传播规律,正确认识网络虚拟社会的新特点,努力消除“谈网色变,避网烧身”的网络恐惧症。对于虚拟社会管理,既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也不能粗暴“封”“删”、只堵不疏。中国古语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各级政府和社会管理者要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尊重网络民意,并对网络民意进行科学甄别,防止民意渠道被堵塞,也要防止被网络民意所挟持。网络虚拟社会平等开放、互联互通、多节点、无国界的扁平结构特征,促使管理思想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孤立走向协调,从单一方式走向多样手段相结合。

第二,要变革管理模式。虚拟社会作为一种多节点、多中心、虚拟化的新型社会形态,单靠政府很难有效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意见领袖等不同社会力量的作用,将会使虚拟社会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当前要按照“十二五”规划,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变整治命令的思维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变政府包打天下为社会力量形成整合,变灭火为源头治理的方式,变行政手段为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管理。政府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不逃避、不掩饰、不推诿,要有勇气正视问题、直面民意,有效缓解危机事态,不让不明真相的网民和别有用心的坏人有推波助澜的可乘之机。要积极构建新型的多中心治理结构,推动政府、行业组织、虚拟社区管理员和网民之间通过协商与合作的方式解决各种矛盾与争端,推进网络虚拟社会自律。

第三,要创新工作方式。传统社会管理方式中存在政府管理被动、反应速度较慢的特点,难以适应虚拟社会管理的要求,还可能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虚拟社会管理从管理对象和运作方式上都更趋复杂,要求创新工作方式,借助网络平台引导民众高效便捷知政、议政、参政,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要搭建政府与大众快速沟通的网络平台,及时准确地向广大网民公布政府相关事宜,让民众享有知情权,通过公开透明引导网络舆论,通过“网络问政”反映原生态网络民意,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同时要与时俱进,利用新型载体如微博等,充分全面了解民意,实现问政于民。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要把握化解危机的“黄金三小时”规律,尽快使相关问题得到解决,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

第四,要完善管理机制。健全预警防范机制,通过设立网络监察员随时了解网络动态,掌握网络民意,及时处理网民普遍关注的事件和问题,预警防范网络的“苗头”。建立网络舆情反应中心,提高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汇集、分析技术,尤其是要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进行分析与预警等。积极开展网络治理的研究,分群体、分阶段对网民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探索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及其扩散规律,共同解决网络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要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及时全面掌握舆情,力争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将客观、准确的事实真相传达给网民,正确疏导负面舆论。注重与“意见领袖”的沟通,发挥其在引导社会舆论向健康理性方向发展中的作用,聚同化异,扶正抑偏。要完善事故处理机制,勇于承担事件的相关责任,缓解危机事态。建立网络社会回应机制,如考虑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或建立紧急状态政府回应和介入的应急预案等。

第五,要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法治”建设。社会管理需要法治的文化和法治的“基因”,逐步形成以法治轨道来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共识。康德曾说过,大自然迫使人类加以解决的最重大问题,就是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法治的实施能够使社会公众感受公平和正义,由此形成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法治的信仰,从而自觉守法,结果是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当前要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几个方面共同推进,着力实现用法治统领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与管理。要完善虚拟社会管理和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研究互联网管理中的法律盲区,加强电子证据、虚拟财产、治理网络犯罪、个人隐私保护等相关方面的立法,为虚拟社会管理提供实在的法律约束机制。要把握虚拟社会的特点及规律,认真贯彻执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探索和创新执法模式。要做好虚拟社会司法工作,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净化网络环境,优化网络生态,使网络治理从“人治”走向“法治”。要扎实推进网络普法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法制宣传教育,创造条件方便群众网络维权,提高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网络法治意识。

陈力丹:虚拟社会管理的六个理念

目前,制定虚拟社会管理政策和负责实施的人大都是年长的一代。年长的一代太容易按照惯性思维来决定治理技术。鉴于这种情形,提出一些关于虚拟社会管理的基本理念来加以讨论,显得十分必要。2011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力丹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上撰文提出了虚拟社会管理的六个理念:

一是“信息公开”理念。总书记早在2003年就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这里他提出的三方面的条件变化,每一方面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看看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的思想应该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

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时总结抗震救灾中信息及时、公开传播的经验指出,“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强透明度”,“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好评”,“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这是要求将信息公开“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但现在显然还没有“形成”好。

全球化时代,人口流动频繁,新的传播科技已经普及,传媒形态也多样化了,你可以不报,但无法阻拦世界其他国家报,也不能完全挡住网络、电话、手机,以及较原始的信件和最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权威性的权力机关不在第一时间出面讲真话实情,最容易造成信息多级传播中的扭曲和衰变,造成更大的社会不稳定。

2008年5月1日,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个法规的核心观念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近年来逐年增长,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没有贯彻好信息公开的原则,只有少数事件的处理是成功的,例如2009年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至今一些地方在处理时,采用的仍然是惯常的信息控制方法:拖延、隐瞒、封网、以诽谤罪抓人等。这种情形说明,总书记最近强调的“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确实是当务之急。

同志2009年3月也说道:“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显然,中央最高层关于领导机关与传媒关系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我们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的认识没有跟上这种变化。

二是“执政为民”理念。总书记最近说,“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者如果不想着为人民服务,遇到问题肯定绕着走,而现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了,政府在信息提供方面不作为,人们可以有许多渠道,包括网络渠道寻找信息,而网络信息有可能存在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于是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可能导致社会混乱。2009年7月杞县钴60事件中,政府因为没有及时、权威的信息,又不会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解决危机,结果造成全县10万人大逃离的现代“杞人忧天”的奇观。2012年2月响水县发生万人半夜大逃亡事件,原因同样在于当地政府在信息提供方面有欠缺。

没有执政为民的理念,当权者自然会把与政府相关的事务看得高于其他。例如召开重大会议,开会本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恰恰在这个时候,若发生重大的危机事件,常常传媒被通知不许报道,连经常发生的普通“坏事”这个时候也一概不许说。从道理上讲,我们党讲的政治,就是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可是当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事件发生时,政治会议的形式变得高于一切,这就颠倒了主次和是非。

三是“疏导信息”理念。1954年前后中国新闻界全面学习苏联后形成了一种不好的传统:凡是我们不喜欢的信息,对民众实行封锁,对党内干部实行分级透露,当时的传媒关于社会主义大家庭一概只报好消息,关于资本主义国家,一概只报不好的消息。敌人批评我们的内容一律不让见报。为防止民众获知批评我方的信息,还有专门的“偷听敌台罪”。1956年,刘少奇批评了这种观念,指出:“为什么资产阶级报纸敢于把骂他们的东西登在报纸上,而我们的报纸却不敢发表人家骂我们的东西呢?这是我们的弱点,不是我们的优点。”

我们从小学课文“大禹治水”中就知道了疏通的道理,堵截只能获得暂时的安定,最终损失更大。然而一到具体的社会管理上,思想的僵化和不合时宜让人难以理解。我们太习惯于水来土挡、兵来将挡了,而传播科技的发展,永远是有“盾”之后便有新的“矛”,而且“盾”的产生总是落后于“矛”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控制停留在筑坝的思维上,不管这个坝是绿色的还是红色的,永远挡不住水的溢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在观念上,我们习惯于把各种危机事件看作坏事,倾向于千方百计地“捂住”,不让别人知道。在当代社会,突发事件出现的几率较高,应当把这类事件视为一种常态来处理,把处理危机看作政府正常职能的一部分。社会也应该有这样的观念:风险无处不在。如果在认识上视危机为常态和中性的,就不需要把它“捂住”。现代信息社会,把封锁消息作为处理危机的基本方法,肯定会把危机推向最糟糕的境地。封锁公开发生的事实或已经披露的信息,唯一的传播效果就是被人嗤笑。

四是“公开对话”理念。网络在社会事件中的能量显现出来了,怎样应对呢?现在有的做法是:组织较多的人匿名发表意见,用来引导网民。这种做法被网民视为“不道德”。尤其是组织许多人在网上监察,看到批评的意见,不是删除就是以网民的身份进行辩护。这种做法的结果是使政府只听见自己的声音,但是却耽于幻觉,似乎听见的是人民的声音,而且要求人民同样耽于这种幻觉。

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是必要的,除去与境内外敌对势力斗争要有多种手段外,面对人民大众所实施的管理,主要应通过法律法规建立网上秩序,而不是建立庞大的网上匿名监控队伍,不分昼夜地轮流值班监控各大网站,这是管理者没有自信心的表现。

网上意见需要引导,正当的做法是公开网评员的身份,就像报纸评论版文章那样公开署名,而且是欢迎读者在同一版面上与之公开对话。我们相信真理、坚持真理,就要显示出内在的力量。网评员或网络新闻发言人如何通过其娴熟的公关理论和技巧来解释事件、说服民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不好的问题,只有不好的回答。现在我们缺少的,就是像有些报纸评论版那样有能力即时回应各种热点问题的时政评论员;在网上,这类人应是公开身份的网评员。

一般情况下,凡是公开发生的事实,没有不能报道的,问题在于如何有理有节地报道。通过过滤敏感词来堵截,结果是把所有人都变成了怀疑和控制对象,稍不注意就可能侵犯公民的言论自由。这种简单的工科思维不可取。某个词一旦变成敏感词,敌对的一方就会加大扩散,我们任由境外网络和其他传媒在几十亿网民中传播,不做有力的反应,只是千方百计地不让几亿中国网民知道,一方面是愚民,另一方面是在自毁党和国家在世界上的形象。

而对网评员来说,要喜欢面对富有挑战性的事件,学会使敏感问题脱敏,抓住并利用机会展现政府的领导能力。若事件本身是公众最关心的,你的回答容易得到更有效的传播。我们过去总讲以正面报道为主,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这不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从宣传角度看,我们需要的是正面效果,正面还是反面报道只是手段。只要能够获得正面效果,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五是“社会减压阀”理念。网络传播具有颠覆性的一面,但也是活跃思想的社会减压阀,尤其对党和国家防止地方有些人离开大局各自为政,以及制约某些基层无良官员是有效的。网络意见把民众的不满分散到一个又一个新闻事件当中,分散地释放了怨气,避免了把社会不满凝结在某个断裂带上。通过测量网络意见,政府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社会温度,一定程度上不是扩大而是减少危机事件。

若在这个对网络认识的问题上达不成共识,很可能会在我国形成一场无形的网络战争,一旦搞不好,政府就容易将自己置于网民的对立面。

网络的力量和影响已经渗透到生活中,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是一种现实。企图让网络意见按照某种主观的意图发展,达到既定的目的,首先自己的意见不宜扭曲人民群众总体意见的走向,不能采用类似中世纪书报检查的方式来达到治理的目的。否则,就可能人为造成某种不该有的虚拟世界的社会对立。

在网络上,党政权力一方,具有公共权力的优势、传媒的优势、知情方面的优势。但我们远远没有充分发挥这种优势,有些官员还是能不公开就不公开,能回避就回避,这是一种“理亏”心态。要理直气壮地发挥主场优势,而不是用简单封闭的方式达到社会管理的目的。有同志说得好:“一壶已经烧开的水,如果还使劲捂着盖子,结果只能是连壶底都被烧穿;而盖子一揭,尽管有可能会烫着自己的手,但沸腾的民意也就会变为蒸汽慢慢消散。”

六是“网上统一战线”理念。现在网上已经出现所谓“新意见阶层”,这些人或是关注新闻时事的人,或是在网上直抒胸臆的人,他们有能量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响社会。根据各种互联网舆情的分析报告,这个新社会阶层主要的经济能量来自非公经济,因而意见主要来自非公领域,他们具有较强的舆论能量。他们不是同志,不是部下,但也不是敌对力量。他们是公民记者、意见领袖。对待他们,不宜动用公安和安全部门,而要放下身段,与之平等对话,以理服人。

这个阶层只是松散的一群人,在意见领域具有较大能量。要区别对待,扶正抑偏祛邪。我们党有丰富的统一战线的经验,这是说的“三大法宝”之一。对待新意见阶层,要诚实引导,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不宜像要求党内人员那样总是要求保持一致,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允许意见多样化。其实在很多问题上,拉一拉就是朋友,推一推就是敌人。我们要做的是,理顺关系,拉过来做朋友;推过去当然很容易,但这是对社会和当事人不负责任的态度。

社会管理,重在理,而不是管。在虚拟社会的管理上,这个道理应有更深入的体现。

不言而喻,“管”蕴涵着权力,表现的是指挥与服从,支持“管”的是一套规章制度。“理”则蕴涵着理念和智慧,表现为沟通与协作,它更需要的是一种韬略,一种富有人文精神内涵的东西,支持“理”的是一种文化精神。网上统一战线,统的力量在于“理”。

李钢:全方位探索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的对策

虚拟源自真实,虚拟社会发源于现实世界。网络的产生和应用为人类的社会活动和信息交换提供了虚拟空间,在虚拟空间生存的个人、组织及其各种交流、交往活动构成了虚拟社会。换言之,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中的多维体现,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现实社会主体以虚拟存在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而成的社会形态。但是,目前我们的虚拟社会管理工作还不能充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不仅观念不适应,管理手段较为陈旧,立法滞后,行政措施欠规范,而且技术准备也不足,特别是行业自律与规制存在较大差距。2011年4月,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李钢撰文提出,虚拟社会的建设和管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信息社会条件下,政府不能再仅仅通过简单的行政命令管控信息,生硬地规定人们的行为方式,而应从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的角度出发,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通过政策法规、经济手段和技术监督等方式进行间接规制。政府在鼓励和发展虚拟社会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市场规律,鼓励良性竞争,又要注重引导教育,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政策法规,充分营造虚拟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此,李钢提出了比较完善的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的对策。

首先,运用法律法规对虚拟社会进行管理。互联网信息交流的开放性、匿名性和高速流动的特点,一方面使得通过网络违法犯罪变得更为容易,成本更为低廉;另一方面使得监控网络违法犯罪变得更加困难,代价高昂。网络与信息安全已从一个经济文化问题上升为事关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局性问题。没有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依法管理的有效性,就没有虚拟社会的健康发展。上述问题首先必须依法管理和解决,加强立法已成为我国虚拟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没有规范虚拟社会的法律法规,任何规制和管理措施都无据可依。

其次,改善网络教育和网络舆论引导方式,探索以广大网民能接受的形式弘扬主旋律。事实证明,互联网这块阵地不被科学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食粮占领,就会被其他意识形态占据。近年来,我们虽然一再强调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意识形态的传播教化提供了多元化的新平台,不必循规蹈矩地秉持单一落后的思想灌输方式,但遗憾的是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力量仍然十分强大。这种宣教方式造成了许多令人尴尬的现象:网民渴望真实,不要神话,一边对“高、大、全”形象不满,对普遍塑造的“典范”冷眼相对;另一方面对非主流的内容大声喝彩。这种奇特的中国式网络文化景观,反映了网民对传统宣教方式的逆反。这就要求全社会在进行网络教育、网络舆论宣传工作的时候,要避免使用陈旧的灌输手段与形式,注重和运用灵活、生动的手段去塑造让人喜闻乐见,切合网民心声的形象和内容,引导虚拟社会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再次,运用技术手段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技术的发展在虚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技术手段既可能给虚拟社会带来某种威胁,也可被运用来消除这种威胁。由于互联网的拓扑式技术架构和分散式管理结构体系,任何个人和机构都可以独自在网络上随意和接收信息,结果可能使不良、虚假和错误信息充斥整个网络,而真正有价值的科学的信息反而难以被发现和利用。但是网格的出现使这些被人们所诟病的信息孤岛、信息垃圾等问题有望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技术手段在防范虚拟社会的偏失问题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不仅是网络社会缘起的基础,也是各种虚拟社会安全管理的保障。

最后,加强虚拟社会的行业自律。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载体,很多行业以互联网为平台开展经济活动,良好的网络环境有利于这些行业的发展,反之将导致这些行业的衰退。因此,行业内部有责任也有义务组织相关企业构建行业自律机制,规范各个企业的网络行为。在互联网应用服务产业链中,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处于内容收集者、生产者和业务提供者的位置,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作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必须加强对计算机房、网络接入点的管理,及时把有害信息隔离在网络之外。作为互联网内容提供商,一方面要协助政府积极倡导文明上网、抵制不良信息的和传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内容和网络行为的监督,净化网络环境。自律和自觉是虚拟社会健康发展的特殊要求,虚拟的空间需要秩序,开放的互联网需要网民,尤其是从业人员悉心呵护和建构。网络媒体应从自身做起,恪守道德底线、把握职业操守、承担社会责任,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代表委员建言献策,虚拟社会管理呈现常态化

第5篇: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网络媒体;保持党的纯洁性;功能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4-0022-02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网络媒体作为营造社会舆论氛围的媒体新军,以其信息量大、反应迅速、个性化强、影响面广、与群众互动性强等诸多特点后来居上成为主流大众媒体之一。2010年3月,《人民日报》一项关于“人大代表看新兴媒体”的针对性调查显示,超九成全国人大代表对新媒体表示肯定,由此可见新媒体已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必须重视网络媒体的的积极作用。网络媒体在保持党的纯洁性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保持党的纯洁性建设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

信息传播是网络媒体的首要功能。网络媒体以其信息的海量性与传播的快捷性让报纸、广播等其它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不可企及。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媒体可以综合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手段24小时全天候新闻信息。例如,搜狐网仅新闻频道首页的新闻链接总量就高达900余条,各栏目还源源不断地滚动播出新闻,其所包含的信息量可想而知。点击打开任何一条网络新闻网页,读者看到的不仅是该新闻的内容,还有关键词、相关新闻和新闻专题等链接,极大地丰富了新闻外延和背景资料,让读者能充分地了解事件始末,享受新闻的盛筵。当前,网络媒体已成为公众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网络媒体产生之前,党的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报告、报纸、电影电视、广播、会议等形式进行,而这些方式往往都会因时间、地点、发行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难以达到期待的效果。网络媒体的出现让党的意识形态冲破了时空和发行量等因素的限制,无论是在城市、农村,无论是在东部还是西部,无论是工人亦是农民、专家亦或是学生,你只要需要一台计算机与一根网线,即可即时获得党的信息。网络媒体的出现为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网络的广泛普及让广大民众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扩大了党的意识形态的覆盖面,增强了党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保持党的纯洁性建设中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通过网络媒体普及党的纯洁性建设的相关知识,传递党关于纯洁性建设的方针、指示,阐释领导讲话内容精神,进行党的纯洁性建设方法讨论等。在当前保持党的纯洁性建设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网络媒体的作用尤为凸显。各级党委、政府纷纷在自己的门户网站上开辟出专题,宣传党中央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指示及介绍本单位在保持党的纯洁性建设中的活动开展情况。例如,贵州省建立了“贵州省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专题网站,设置了“重要精神”、“工作简报”、“最新动态”、“先锋人物”、“相关评论”等专栏,利用图片、视频、文字等方式充分展示了贵州省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并详细传达了党中央及贵州省委关于活动开展的各项文件及要求。贵州省公安厅、六盘水市、威宁自治县、瓮福集团公司、贵州财经大学五家试点单位也分别建立了本单位的专题网站,及时本单位在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实践活动中工作开展情况及亮点、特色。网络媒体使党的纯洁性建设很快深入人心,对整个党的纯洁性建设活动开展并取得时效提供了重要保障。与以往的意识形态教育从书本到理论方式不同的是,网络媒体可以融文字、图片、影音、动画等多媒体于一体,让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更加形象、生动、逼真、轻松地实现寓教于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保持党的纯洁性建设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互动功能

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互动性。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交互性极强,独特的网络介质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走向平等。在互联网上,网民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实现传播者与被传播者零距离沟通,网民也可以通过与其他网民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者。“它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信息、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格局,实现了网络媒体与网民的双向互动,使网民有了更多的话语权”[1]。

随着网络舆论的蓬勃发展,互联网舆情已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高度重视、积极回应。人民网在2002年“两会”召开期间就第一次启动了“您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网上调查,了解民众的呼声。2004年9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并在党的报告中首次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国家领导人也高度重视网络民意,从主席与网友在线交流到总理通过网络问政于民,都体现了网络已经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网络的信息传播和反馈,党就可以获知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准确地把握社会脉搏,从而判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与广大民众的现实需要,并适时做出调整,真正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保持党的纯洁性建设中网络媒体互动功能的发挥一方面体现在党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党关于纯洁性建设的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对民意的汇集功能,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协调各方利益,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党的纯洁性建设,就是制定各种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首先,各级政府要改变观念,克服那种只上不下或者只下不上的单向传递的弊端,积极倾听群众的呼声。自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提出保持党的纯洁性以来,互联网上就这个话题掀起了热烈的讨论,如大众论坛上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提高党员素质是关键”的讨论,光明社区关于“谈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讨论等等。各级政府应积极参与其中,听取有益建议,不断完善工作方式方法。其次,各级政府应搭建网络建言献策平台,汇集民众想法。如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党工委在网上了“‘保持党的纯洁性、迎接党的十’专题民主生活会网上征求意见表”,就对街道党工委集体领导、组织、工作作风和廉政建设的评价与对街道党工委班子及成员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的意见和建议等问题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并根据市民的意见,把整改的方案及时在网上公布。这样,通过网络,双方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保持党的纯洁性建设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

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监督,其监督的主体和被监督的主体是多种多样的,这种监督又是在社会上公开进行并公之于众的[2]。开展群众工作进行舆论监督,是传统媒体的优良传统和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而网络媒体同样也是党和人民声音和意志的喉舌,加之互联网多年来培育出的这种观念的多元性、思维的开放性及心态的包容性,也使得在网络媒体上开展舆论监督时拥有了更加宽松、包容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开展群众工作进行舆论监督,是网络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权利应该受到监督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而如何有效的监督一直是党在加强自身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问题。当前,随着网络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以其广泛透明、高效便捷、直观互动等优势,已成为畅达民意、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

保持党的纯洁性建设中网络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主要是指在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好网民这一有效资源,通过网络强化对党员干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监督,不断促进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能力。一方面,网络媒体以其公开、透明、快捷的特性,从一诞生起便成为防腐、反腐的天然盟友。网上举报己经成为举报人向检察机关提供线索的主要途径,不少腐败问题一经上网曝光,便被快速查处。例如,原重庆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从其不雅视频网上曝光到被免职仅63小时,充分展现了网络舆论监督所爆发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给广大群众提供了评议党员干部的平台。群众可以通过地方论坛、贴吧及地方党建网上的留言板等平台对党员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生活作风进行评议、留言和举报。当前,已有部分地方政府正在谋划将群众网上评议结果与考核晋级挂钩。如《海口市网络问政实施方案(讨论稿)》中指出,该市将以海口市政府门户网站为依托,建设全市统一的网络问政平台,该平台将建立以“海口在线论坛”、“领导批示及部门落实情况”、“网民问政及部门回应”为主的一系列栏目。网民可通过“网民问政”向各区、各部门提交咨询、投诉、建议和意见,网民还可以通过“市长信箱”、“政务论坛”等栏目直接向市领导、职能部门提出问题。此外,海口市还宣布拟制定《海口市网络问政督查工作制度》、《关于明确开展网络问政工作单位的通知》两个文件,监督网络问政的实施,并考虑将网络问政工作情况纳入全市绩效考评内容,对考评的结果依照成绩分别给予表彰或通报批评。这样,借助网络媒体的压力促使党员干部不断自我完善,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参考文献:

第6篇: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网络传播;生态文明;传播媒介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009-02

党的十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凸显[2]。而生态文明的传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运用网络这一传播媒介,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的传播,无疑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传播形式。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信息,所有网结生产、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同时,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而且,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网络传播既可以兼具其他传播媒介的优势,也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因而,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作用。

一、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更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从网络传播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而且,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是网络传播的本质特征和社会意义的集中所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在这方面就显得明显处于劣势。它们不可能实现传受两者之间的全面互通,同时,互动式传播内含着天然的民主亲和力与自由召唤力,从而构成了对现有传媒的致命冲击,构成了对传统意识的日趋迫切的反叛与否定。

因此,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这一优势,将党和国家指定的有关提案或建议及时到官网上,这样就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其中,并可以在大范围内引起各行各业人士的激烈讨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人大代表就可以根据网民所提的意见或建议,形成更为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环保提案,经人大讨论后,再形成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弥补现有的生态文明法律和制度的不足,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网络传播的平等性更有利于区域资源的健康发展

通过网络传播,信息的者不再享有信息特权,而是与普通大众一样成为平等的信息交流者,网络用户既可以平等地信息,又可以平等地展开激烈的讨论,同时,信息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传者可以选择针对不同受众的需要制作不同的讯息进行传送,受众更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有选择地接收讯息或即时地反馈讯息[3]。相比网络传播的这个特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就比较逊色了,它们作为信息的者,在与受众进行交流所体现的平等性方面就显得有很多不足之处。报纸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开展讨论,电视也有了话题节目供观众现场摆擂台,但这些讨论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二不是随时可以参加,三不时所有话题都可以讨论,四还不能完全给参与者以“言者无罪”的保证。然而,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话题,用户都可以在电子论坛里找到,并随时参与发表意见。

从整体而言,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大,据统计,土地面积总量居于世界第三位,耕地资源总量居于世界第四位,森林面积总量居于世界第六位,河流年径流量居于世界第六位,矿产资源总量居于世界第三位。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相对短缺,据统计,土地面积、耕地资源、森林面积、河流径流量、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1/3、1/5、1/4和1/2。我国大部分矿产资源分布在山地、高原和荒漠集中的西部,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开发难度大。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平衡,加之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等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这一传播方式,使各地政府平等地在网上交流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举措以及好的经验,以便其他的地方政府学习以及借鉴,同时,对于某些地区的资源短缺,技术落后等情况,有条件的地区应当给予必要的经济、技术以及专业人员的支持。各地政府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及时到政府的官网上,积极进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三、网络传播的即时性更有利于环境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网络传播的即时性是对网络新闻传播时效性强的形象表述。一般而言,网络新闻的制作和比起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新闻要简单、迅速得多。人们可以将自己发现的新闻事件编辑成电子版的文字即可到网上,这比起报纸杂志上的新闻经过采访、编辑、排版、印刷等步骤再进行要快很多,即时性更突出。加之,网络新闻的“把关人”较少,有时,一个人就可以经营一个网站。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这一特点,及时将各地和我们身边的破坏生态环境或者捕杀、捕食野生动物等行为即时到网上进行揭露,并向有关主管部门进行举报,同时,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跟踪报道,时时关注事态的最新发展情况,并使广大网民对相关人员的处理进行更有效的监督。这样,也可以通过对相关责任人的惩处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使更多的人更能自觉地不做破坏生态环境,破坏野生动物的行为,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将我们身边人员的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等善举到网上予以表扬,传播更多的正能量,共同为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我们的一分力量。

四、网络传播的多元性更有利于生态文明信息广泛的传递

网络传播的多元性是指网络传播是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运用多媒体处理技术,将信息经过处理加工后到网上,使读者可以清楚、直观地理解信息所要表达的内容。与网络传播相比,传统的传播方式大多是单一的媒介形态,如,报刊、书籍是纸质媒介,承载的是符号信息;广播是声音媒介,承载的是听觉信息;电视虽是一种综合媒介,但电视上的信息不易保存和反复阅读,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是稍纵即逝的记忆。而网络传播不仅将传统媒介的优势融合到了一起,而且有效地弥补了单一传播形式的不足,使观众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了所要传达的信息。

目前,我国的许多地区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例如,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利用新疆新闻在线网和“直播新疆”法人微博,做好网络宣传。新疆新闻在线网在主页上专门开设“大美新疆”专栏,点击进入后可以查看到《开都河风景如画》、《塞外江南荷花香》、《薰衣草韵》、《赛里木湖美景》、《相思湖―夏日游客的天堂》、《新疆巴音布鲁克湿地重现“水鸟天堂”美景》等数百个图文网页,无数美景展示着新疆丰富而壮丽的生态环境和特有的旅游文化。同时,北极星节能环保网、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生态环保网以及环保部网站也经常各地乃至其他国家的环保信息,各大网站各有所长,内容都是十分丰富的,不但有文字、图片、视频等,而且各大版块的设计都很有个性,共同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增砖添瓦”。

五、网络传播信息的海量性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借鉴

首先,网络传播的空间大。网络传播的传播空间不分地域、没有疆界,可以说,全球是互通互联的,子网络有多大,网络传播的传播空间就有多大[4]。网络传播的空间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或者物理上的空间概念,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世界都变成了地球村。这是传统传播媒介所望尘莫及的。其次,网络传播的信息量大。一般而言,报纸要想多印一万字至少要增加一个版,再经过排版、印刷、发行等程序,运作起来就比较麻烦,而且,成本也会随之增加。而网络传播信息的存储空间是硬盘,1G的空间能存储几十万字,而且携带也比较方便。最后,网络传播的信息可以不限时、不限量。无论你什么时间想要搜寻的信息,只要上网找就可以了,然后可以把你找到的信息免费存放到U盘里,以便于以后使用。这就比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好多了。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份中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严峻的大气环境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为了子孙后代能有个好的生存环境,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治理大气污染,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这一传播媒介,充分借鉴外国治理大气、河流、土壤等有效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引进吸收。如在中国产业信息网公布的“美国加州治理空气污染经验:发展与治霾可兼顾”文章中指出: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美国气候项目负责人凯文・肯尼迪博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20世纪中叶加利福尼亚州因经济发展加快、人口激增及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叠加,发生过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范围最大的空气污染和雾霾现象,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治理,终于再次迎来洁净的天空,“加州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不是短时间造成的,它们的治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态环境治理的道路既艰难又漫长,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解决我们本国的环境问题,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是美好的,我们的国家也一定会越来越富强。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陈沭岸.论我国生态文明传播的问题及对策[J].前沿,2013(7).

第7篇: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并传播的带有一定影响力的“焦点”、“热点”问题或者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意见与言论。[1]据此定义,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对网络虚拟社区中的一些“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规模以及明确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冲击力。因此,认识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提出对大学生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的应对措施,对于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1.1网络舆情的自由性与多元性

随着通讯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网络走进了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任何个人和组织都能以低廉的成本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分享各种信息。可以说,网络已逐步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截止2009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民数量为2.98亿,跃居世界第一位。而网民中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约占33.2%,其中尤以大学生居多。高校校园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大学生成为传播网络舆情和接受网络舆论的生力军之一。

当代大学生生活环境优越但交际面狭窄,与人沟通能力不足,在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下,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倾吐和自我展示的空间,网络正好满足了大学生对自由表达的需求。网络上大量信息的传播并不受相关部门的审批,而个人隐私、言论自由与社会传播控制之间难以把握的平衡,也加大了网络控制的难度。这一切都使网络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可以自由分享信息的虚拟空间。BBS、博客、论坛等网上的公共场所成为大学生自由发表评论的网络平台,校园内外的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会第一时间出现在这一平台上,引发大学生的关注和讨论。

伴随着网络的自由性而来的是网络的多元性。多元性是指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公众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的不同而持有的不同看法和态度。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的虚拟空间,它能够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阻隔,让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相互渗透。尤其当下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网络技术优势,对我国加紧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直接着力于对人们尤其是对道德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思想的改变。发表论文。这种影响的后果具体表现为“四强四弱”现象:“经济意识强化,政治意识弱化;个人意识强化,集体意识弱化;功利意识强化,奉献意识弱化;休闲意识强化,敬业意识弱化”。所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高校网络舆情中实施引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1.2网络舆情的即时性与放大性

相比较于传统传播工具,互联网以其同步实时传送功能让用户可以在数秒内链接并浏览所需要的网页,同时也能够快速地发布信息,可以说即时性已成为当今网络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先前网络中红极一时的“贾君鹏”事件,便是通过QQ、MSN、SNS等转播途径,6小时内便获得了39万多的点击率,超过17000名网友参与回帖。这无疑是网络传播即时性的最好证明。

网络的即时性使网络信息在传播中产生了令人难以预料的连锁放大效应。大学生网络普及率极大提高的今天,网络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在学生中间引发蝴蝶效应。例如2009年浙江工业大学大学生杨济源同学见义勇为,勇搏歹徒而牺牲的英雄事迹,就是通过学生间的网络媒介转载,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大规模的讨论和悼念活动,唤起了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正义和良知,这是网络舆情积极作用的一面。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舆情消极的一面,例如09年发生在杭城的飙车撞人事件,在论坛、校园BBS、博客等连锁传递下,在整个高校中引发了巨大的连锁反应,不少学生来到事发地点为逝者守夜,可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原本对于肇事司机的网络谴责发展演变成了网络暴力。

可见,要善于把握网络信息传播即时性的特点,提高自身信息加工处理的快速反应能力,有效的引导网络上的偏激消极思想,进而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面貌对待学习和生活。

1.3网络舆情的隐匿性与非理性

互联网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存在,在这个虚拟空间里,现实中的“人”被原子化,形成了虚拟空间中人的另类聚合。在网络上“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只要你希望,你可以全然重新定义你自己。你无须如此担心其他人为你安排的位置。发表论文。他们不会看见你的肉体并且做出假设。他们听不到你的口音也不做任何预设。他们眼中所见的只有你的文字。”[2]这种聚合带来身份上的隐匿,又使社会对个体道德的约束缺失,而道德约束的缺失往往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道德主体性模糊,责任意识淡化,造成网络行为对社会所能承受的道德底线的偏离。

网络的多元性、自由性和匿名性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网络特殊的“匿名性”又容易诱发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实践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尝试的道德破坏甚至犯罪行为。近年来大学生规模的快速的增长使校园网络人群剧增。但网络立法、网络教育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互联网的虚拟性使网络成为不加编辑裁剪的发散性信息源,众多具有一定刺激性的中介性事件,在网络这个即时传播的空间里,成为触动大学生神经,诱发群体心态变化的导火索。当整个大学生群体产生被“点燃”的激发心理效应时,即使是积极的群体激情,也难免产生负面心理效应。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高校BBS上经常出现一些偏激的情绪化言论。而舆情空间监管的缺乏,让一些消极的、错误的、甚至是煽动性的言论也甚嚣尘上,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2.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网络舆情的出现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的一种内在体现。但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其心理发展的速度跟不上生理成熟的速度,导致其在网络上往往容易受他人欺骗,在不知不觉中对社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而这些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有可能被放到高校网络虚拟社区中进行讨论,进而形成错误的“舆论场”[3]。错误的“舆论场”又使得更多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从而对校园的稳定和谐造成影响。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刻不容缓。

2.1树立主阵地意识,加强校园思政教育网站建设

高校舆情的独有特征,在于高校师生往往以新发现的自然信息为标准非议现存的政治规范。因此在高校舆情的引导中,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价值观作为评判自然信息的道德标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应对网上消极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目前很多大学思政网站内容陈旧乏味,更新缓慢,栏目设置单调,无法吸引学生对网站的长期关注。

思政教育网站可以丰富自身传播展示的途径,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论坛等形式进行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在网站上设置热点专栏、舆情互动版块、增强红色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及时性。此外还可以抓住契机,利用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开展网上思想教育,把传统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转化为现代的、积极的、互动的引导,有效地提高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网络思想文件建设的新阵地中,要宜“争”不宜“弃”,牢牢掌握网络舆论阵地,旗帜鲜明的与错误言论、思潮展开批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做到在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

2.2 健全校园舆情预警机制,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高校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舆情研究,健全校园舆情预警机制,设置网络舆情分级监测,主要包括常规监测与突发事件监测两部分。常规监测主要关注日常网络舆情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同时,培养一批以学生为主力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利用其独特身份,在网络互动交流中针对学生关注的话题主动发表意见,回击偏激观点,解释说明国家、学校的有关政策与规定,引导大家进行理性的网上讨论,从而消除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完成对校园舆情的控制和引领。

突发事件监测主要针对校园突发群体性事件时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应对。主要包括在事件发生时,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重点加强监测力度,大范围收集舆论信息,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动态。快速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做到信息发布准确及时、公开透明,避免青年学生由于好奇心驱动,让不正确的网络信息占据了他们的第一印象,产生首因效应,从而导致学生群体中出现不稳定舆情效应。[4]此外,在加强监测、引导力度的前提下开放舆论通道,让广大学生对事件发展有一个交流讨论的空间,同时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网络评论员澄清事实经过,消除谣言误会,平复学生非理性情绪,引导学生积极正面地看待突发事件,让一些不满的、质疑的声音和谣言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平复,维护校园稳定和谐。

2.3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由于网络的隐匿性、自由性等特点,很多大学生感觉在网络发表言论可以随心所欲,不受到道德、法律的约束。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社会公德和相关法律的宣传,促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不仅需承担道德和社会责任,还包括法律责任。发表论文。高校可以利用网站、课堂、学校广播等多个途径进行正面教育,培养他们的公民道德责任意识和慎独意识,让大学生自觉地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结合法律的角度,让学生明白网络舆论,实际上是宪法规定的公民言论自由在网络时代的反映,它并不是法律的真空,网络舆论既受到法律的保护,也受到法律的约束,网络舆论中存在的侵权行为同样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教育让广大学生约束自己的网络言行,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增强网络信息的辨别判断能力,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和防范意识。

另一方面,在加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力度的同时,也要双管齐下在技术方面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构建校园网络技术防控体系。对于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5]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消极、灰色信息,从信息技术层面更好的协助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46-48.

[2] Turkle, S.(1995).Life on the screen: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M]. New York: Touchstone, p184.

[3] 涂秀珍,娄东生.试论网络时代高校的校园舆论环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9-103.

[4] 李霓虹,方坤烁,张理光,吴佩勋,张瑾.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立体体系[J].琼州学院学报,2009,(6):23-25.

[5] 丁建军.浅谈高校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3-66.

第8篇: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 建设 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126-02

自1995年我国互联网络接入和服务向社会全面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就开始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就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15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回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的历程,总结15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的有益经验,对于我们在新时期不断开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纵观15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尽管各高校在不同时期的措施和方法不近相同,但却留下了许多共同的有益的经验。

一、坚持弘扬主旋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的根本前提

坚持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好网络舆论的导向,使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成为宣传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增强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的网上精神家园以及抵御错误的、腐朽的思想的坚强堡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不同于其他门户网站(如商业网站)和综合性网站,其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形式可以求新求特,但是网站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不能偏离。这是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人”的方向性的根本问题。

从1999年到现在,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下发的许多文件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主题指明了方向。199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回去占领。”2000年9月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更明确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发挥网络优势,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必须要有准确的功能定位,应主题鲜明,坚持弘扬主旋律,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的根本前提。

从我国高校第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清华大学“学生红色网站”的发展来看,其弘扬主旋律的“红色”主题始终没有改变。清华大学学生“红色网站”自1998年底创立到现在,十几年来,多次改版升级,依然以“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砺报国之志”为宗旨。还有其他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如东南大学“先声网”以“创思想先导,传师生心声”为宗旨,始终保持其“红色”本色等等。15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弘扬主旋律,才能保持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鲜明特色,才能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新阵地。

二、坚持“三贴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的基本要求

坚持“三贴近”,就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原则的要求,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是15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在实践中摸索的一条重要经验。

所谓贴近实际,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和形式的改进要贴近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客观现实,贴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素质和思想实际,贴近学校的教学工作。如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内容要体现时代特征,要求新、快、特,要及时反映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时事和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要紧密贴近高校校园实际及学生的素质和思想实际状况,积极回答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只有贴近实际,才能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生命力。15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之所以生生不息、蓬勃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的原因就是不断坚持从实际出发,网站内容常变常新,网站栏目设计科学合理,受大学生欢迎。如果不贴近实际,网站内容空洞无物,只是形式单调乏味,网站最终就会陷入无人问津的境地。

所谓贴近生活,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要反映学生实际生活本质,贴近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实际,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问题相结合,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要办好学习与答疑、生活服务、入党导航、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成才服务等栏目,针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情感、就业创业的需要选择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解决他们最实际的困难,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成才、交友、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贴近大学生生活,增强网站的服务功能,将教育和服务融为一体,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吸引力,拓宽育人的新渠道、新途径。

所谓贴近学生,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和服务学生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境界、实现学生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归宿点。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在栏目设计和内容选择上力求贴近学生,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为学生成才服务;另一方面,在网站建设中突出学生建、学生管、学生用的理念,在有关教师指导下,参与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并制定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实施科学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贴近学生,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要获得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不断开拓创新,使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与实际行动相一致,网站的内容与形式相协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者的期望目标和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相统一。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的内在动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的经验总结。纵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15年的建设历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要在以下几方面创新: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要创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创新教育理念。其先,要树立网络育人的意识,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感。其次,要树立平等意识和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再次,增强自我教育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现代信息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内容要创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目前许多高校成立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有些网站内容单调枯燥,点击率低。但是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日点击率达到几千人次,这与网站的内容创新是分不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精心设计网站的栏目内容:建新闻动态类栏目,包括校园快递、信息快递、热点聚焦等,体现网站的教育性和导向性;建教育特色类栏目,包括思想理论、经典书籍、时事经纬、党团建设等,体现主题网站弘扬主旋律的特色;建校园文化类栏目,包括校园调色板、陶冶园地、网上沙龙等,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内容;建特色服务类栏目,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开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栏目,针对贫困学生开辟勤工俭学栏目,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咨询等栏目。同时要注意及时更新网站内容,让内容“活起来”、“实起来”和“动起来”,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形式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不仅要求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还必须要有新颖的形式与之相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要借鉴其他网站模式(如商业网站),通过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让个性化的域名、特色化的网站设计、动感的画面和互动式的体验,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使大学生在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中享受视觉、听觉的冲击和愉悦,同时也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切忌单调刻板,不新颖、不鲜活,与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心理需求和特点不适应,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如网站的域名要具有各高校的鲜明特色,要充分利用电视、图片、动画、直播节目等让思想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创造动感十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四、坚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必须以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来保证,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使主题网站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15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2004年10月30日原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在高校校园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工作研讨会上强调:“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必须从以下五方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和管理长效机制。

第一,要建立和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以行政部门为主实施、党政工青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检查。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就有了组织保证。

第二,要建立和健全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约束机制。通过完善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健全高校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大学生上网行为的监控体系,保证主题网站建设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维护主题网站安全。通过网络法律和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网络文明意识和责任,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文明风尚。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就有了法制保障。

第三,构建各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评估机制。明确各级党委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评估的主体,借助社会中介评估机构,运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和手段,制定评估的原则、内容和标准,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进行检查和评价。同时辅之以激励方法。通过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起到价值导向、行为激励、目标调整和信息反馈等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提供支持。

第四,构建长效保障机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物质保证和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首先要建设一支讲政治、懂技术、肯钻研的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主题网站建设队伍,形成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其次要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和管理提供物质保障。学校要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专项资金,有计划地更新各类设备,重视网络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与推动信息技术更新相结合,占领网络技术前沿。再次,要整合校内外各种社会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充分利用和宣传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15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的经验,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总结和探索。这对于目前高校如何建设好和管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吸取经验和教训,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1999.09.30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moe.省略/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972&infoid=26178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2002.12.8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5.王立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三贴近”[N].吉林日报,2009.6.29

6.周济.占领新阵地把握主动权开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4.10.31

7.房广顺,尚大鹏.构建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N].光明日报,2007.7.18

第9篇: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范文

互联网带来了广大公众广泛参与的新型“公共领域”,给网络时代的民众带来了值得尊重和珍惜的话语权利。但是,从我国当前的网络实际来看,这种权利也伴随着其非理性使用,在损害民众健康的网络表达秩序时,也给社会的“舆论气候”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例如,2012年9月,在中日“”事件的纷争过程中,日本艺人苍井空在新浪微博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书法作品。就事情本身而论,这至少是存有期冀两国人民友好、不应招致激烈抨击的举动,却引来众多网友在其微博回复中的无端谩骂,许多言论都是脱离事件本身而对该艺人的人身攻击,在影响到网络“意见气候”生成的同时,也昭显出我国网络评论秩序的不健康和非理性。2013年3月,在新近的两会上,发生了成龙怒拍桌子炮轰内地执法不严的新闻事件,这既是作为政协委员关注国计民生的“正能量”,也成为我国两会进步和开明的体现。但是在网易、新浪等网站的网络新闻跟帖中,对于成龙的嘲讽和恶搞却成为具有重要性和显著性的意见导向,“果然是戏子,真会演戏”、“龙你车牌哪来的”、“乘龙一拍桌:我要省电30%!就用格力”等攻击与嘲讽性的评论跟帖,得到众多网友的顶帖支持。

在国家或地方的政府网络传播中,一些本是利民益民的政策或举措,也经常招来网友在跟帖评论中的无端质疑甚至批判,即便有理性的分析、善意的表达,也往往被淹没在叫骂或恶搞当中。

从这种网络非理性评论的生成来看,由于媒介“把关人”的缺失,网民中大量的情绪化、偏激化意见通过网络得到更便捷的表达和传播,加剧了网络对话中的“群体极化”和非理性舆论的生成,甚至为非理性群体行动提供了更便捷的沟通渠道。网络的匿名化机制也使网络言论的社会责任分散或隐匿,在欠缺健康健全的媒介素养的情况下,网民的“狂欢”往往导致网络舆论的扭曲、失真与非理性螺旋发展。同时,这也关系到网络表达的质量问题。

就当前实际来看,对于网民网络评论的健康引导依然是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任务与难题。其重要性在于,广大网民的非理性化、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跟帖评论,对于社会舆论秩序和本应成为社会“正能量”的舆论格局带来负面作用。其难点在于,这些现象是基于Web2.0网络草根化、交互化的内生逻辑和网民的基本权利,难以用法律或强制手段加以规制与惩戒,而必须着眼于更高层次与质量的网络文明建设,更多地需要依靠网络公共行为规范、道德自律、网络素养和自觉意识等加以改善。

一方面,要注重网络公共文明环境和氛围的倡导。针对当前网络中较为突出的情绪化和非理性、过度“恶搞”、群体“网络暴力”等现象,在加强法制化、行政化管理的同时,也要着力改善我国缺乏较为健全的网络表达伦理和网民道德秩序的现状,加强网络中的伦理意识与价值共识建设。要对健康的网络文明通过公约加以明确的界定,使文明理性的网络行为成为公共性的风尚和社会氛围。在网络法理和伦理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吸纳政府主导力量、网民主体力量和公众意见,制定和完善《网络文明公约》,并推广作为各网站、论坛、社交媒体等领域中网民发言、评论、跟帖的自律规范,加强网民群体的网络文明礼仪与网络道德意识,引导网民自觉抵制和避免网络互动表达中的不文明现象及行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