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范文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精选(九篇)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

第1篇:简述自然地理环境范文

在教研活动与教学实践中,希望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活动加以选择或改编,使之适合本地条件和学生需要。同时注意联系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重在创设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和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与内化。

内容与要求

活动活动建议

欣赏自然的美,尊重生物生存的权利。

观看日出、日落、蓝天、白云、碧水、绿草,倾听小鸟的歌唱、溪流的欢笑……

诵读描写自然环境的古诗词,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角色扮演:体验动植物在健康生境中的快乐生活。

尊重、关爱和善待他人,乐于和他人分享。

以“假如我是……”为题,体会讨论尊重和善待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重要性。

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如合作创作一幅“保护环境,创建绿色学校”的电脑漫画。

意识到需求与欲望的差别,崇尚自然简朴的生活。

了解父母小时候的生活状况,例举自己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对比分析其中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

尊重不同文化传统中人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的方式与习俗。

以不同方式交流中华大家庭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会欣赏优秀的文化传统,讨论不同文化传统和自然的关系。

认同公民的环境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敢于批评。

搜集学校有关环境卫生和环境建设的规章制度及国家环境法规,了解公民环境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和实现途径。

组织并实施学校或社区的垃圾减量行动。

二、过程与方法

环境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环境系统,获得识别、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的方法与技能,包括观察周围的环境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调查方案、搜集和整理信息、采取行动、反思和评价、交流和表达等。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环境,学会思考、倾听、讨论。

通过触摸大树、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等游戏,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并讲述各自的感受。

就身边的环境提出问题。

在校园或社区中一边观察周围环境,一边互相提问。

依据自身经历,对当地环境的调查报告、媒体报道等材料进行分析,提出问题。

搜集有关环境的信息,尝试解决简单的环境问题。

设计保障上下学途中交通安全的方案。

运用日常工具或简单仪器检测周围环境状况。

运用地图册、数据库,通过观察周边环境、进行社会调查等方式搜集有关环境的信息。

评价、组织和解释信息,简单描述各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用图表描述植物生长与水量或日照程度间的关系。

在实地考察基础上,通过统计图表或地图再现该地环境状况。

三、知识与能力

人、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创造并推动着人类历史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态提供了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包含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生活方式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经济与技术决定人们利用自然资源、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方式;决策与参与反映人们合作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意识与途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需要帮助学生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并采取行动,从而全面理解人、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形态和过程。学校现有各个学科均包含与此相关的学习内容。

(一)自然生态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说出身边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变化。

运用各种感官体验自然环境的特点。

观察自然现象及其季节变化,用图表描述太阳高度、日照时数、鸟类迁徙和植物落叶等自然现象。

列举各种生命形态的物质和能量需求及其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方式。

描述沙漠、湖泊或森林等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的特点。

识别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征。

观察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落叶的分解过程。

以堆肥或再生纸的制作为例,描述物质的循环。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居住空间和资源。

列举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然的生活或学习用品

理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采访社区不同年龄的居民,记录本地区近几十年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举例说明机动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二)社会生活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了解我国和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知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意义。

全班同学分别调查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各有几个兄弟姐妹,再调查一下本班同学中有几人有兄弟姐妹,并做统计分析。

知道衣食住行因地区、文化等不同而存在差异,并了解这种差异对环境的影响。

调查班上同学在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讨论如何保持与环境友好的生活习惯。

搜集有关无车日的信息,分析其产生原因与社会影响。

初步知道日常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调查班上同学及其父母的节假日活动,讨论这些活动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不损害环境。

(三)经济与技术

活动建议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技术产品及其环境影响。

调查地膜、化肥、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造成的环境影响。

调查空调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环境影响。

了解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局限。

第2篇:简述自然地理环境范文

    出土古简所记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诞生于自然界,必定和自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开始探索其和自然界的关系。经过长期的探索,至先秦时期,思想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对此,传世文献记载丰富,令人叹服。而已经出土的诸多古简上,也有很多相关记载,这些记载与传世文献的记载相互印证,使我国古代在天人关系探索上所取得的成就更具说服力。而弥足珍贵的是古简上所载部分内容则是传世文献未见记载,使其更具研究价值。1.首先体现在古人已经懂得了解自然规律之重要性《战国楚竹书》曰:“知天之道,知地之利,思民不疾。”[13]意思是明白了自然之道,懂得了土地的便利,人民就不会困惑。《郭店楚简》中相关记载更是十分丰富。《语丛一》曰:“智(知)天所为,智(知)人所为,然句(后)智(知)道”[14],意思是只有了解了自然的运行规律,知道了人类该做些什么,才算是知“道”了,这个“道”就是人类和自然相处的法则。古人认为,自然法则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活动要以此为基础;《语丛三》:“天型(刑)成,人与勿(物)斯理。”[15]天的法则形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就能理顺。正因为这样,人类在和自然相处的时候,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同书《尊德义》篇指出:“禹之行水,水之道也。”说的是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遵循了水的本性,按照水的特性采取了相应的策略,最终取得了成功。同理,“句(后)稷之埶(艺)地也,地之道也”[16]。说后稷种地也是懂得土地的特性,按照土地的具体情况种植相应的庄稼,于是成为擅长稼穑并主管种地的官员。2.其次是对自然界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古人对于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的相互关系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郭店楚简校释?语丛四》记载:“利木阴者,不折亓(其)枝,利亓(其)渚者,不赛(塞)亓(其)溪。”反映了古人对树荫与树枝、流水与源头关系的认识。《战国楚竹书》则有一段详细的论述:“币帛于山川,毋乃不可。夫山,石以为肤,木以为民,女(如)天不雨,石将焦,木将死,亓(其)欲雨或甚于我。夫川,水以为肤,鱼以为民,女(如)天不雨,水将沽(涸),鱼将死,亓(其)欲雨或甚于我。”[17]在这里,古人不仅对山与石木、川泽与水鱼彼此的依附关系进行了描述,而且对雨水之于石木、鱼的重要性更是做了客观的论断,如果没有了水,石头将变焦,树木将会枯死,鱼也会渴死。更为难得的是,在这里将人的需求与自然物的需求做了对比,认为自然比人类更需要水。能有这样的认识,充分说明古人对自然的重要性有着成熟的认识,只有这些物质存在了,人类才能有所依赖,才能生活、生产,否则,人类将会无所依赖,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种成熟的生态理念,对于我们今天而言,依旧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3.再次是对人类自身能动性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也不断加强,使人类对自身的能动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体现在西周以来天道观的不断深化和升华。《尚书?周书?泰誓》曰:“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这段话既反映了周人关于自然对人类重要性的认识,也反映出人类对自身能动性的觉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类终于开始怀疑长期以来自己俯首称臣的上天,认识到自身的作用,逐渐从上天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左传?桓公六年》所载虞国大夫季梁的言语很有代表性:“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这种观念较之前代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如果没有人类对上天依附的分离,人也就无从认识自己,更不可能探讨自身和天的关系。春秋末年,天道和人道的各自存在终于被思想家认识到。《左传?昭公十八年》郑国执政子产所说:“天道远,人道迩。”就是一个大胆的看法。“天道”、“人道”第一次作为两个对应的概念出现,反映出人的地位较之前代大大提高。上述文献的记载,使我们看到当时人们开始能够摆脱上天的控制,按照人道来行事,这对于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探讨天人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同一时期的出土古简,更是不乏这样的记载,以《郭店楚简》为例:其《语丛一》篇明确指出:“夫(天)生百勿(物),人为贵”[18]。指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崇高地位,这是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跟其他自然界的生物相比,人类因为有思想而最为尊贵,也只有人类能认识并正确处理其和自然界的关系,正如《穷达以时》篇所言:“察天人之分,而智(知)所行矣”[19]。只有认识到人类自身的能动性,才能摆脱对上天的盲目服从,才能客观地认识自然界,才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对其加以保护。

    出土古简所蕴含的生态禁忌

    早期社会存在诸多的禁忌,使原始人对许多动植物都怀有敬畏、崇拜的心理,不敢轻易地伤害它们,因此生态环境在不自觉中得到了保护。随着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日益密切和对这种关系的清醒认识,禁忌进一步扩大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且成为大家公认的社会准则。在这种社会准则的要求下,人们捕杀动物、砍伐植物的行为都不再是随意的,而是要受到许多严格的限制,违反者将会受到惩罚。在出土古简中,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讨论。1.动植物禁忌由于禁忌的存在,古人对宰杀动物以及植树、伐树的时间作了详细的规定,《睡虎地秦简》曰:“戌午不可杀牛”[20]。对宰杀牲畜的时间加以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对牲畜的随意宰杀。《九店楚简》则提出了田猎的季节:“申、梄(酉)、戌、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是胃(谓)外昜(阳)日……以田猎,获。”[21]意思是在这些时间里去田猎,才能有所收获。对植物树木的禁忌更多,《九店楚简》说:“午不可以树”[22]。意思是午时不可以种树,因为午时属火,此时种树,日后必被焚。《睡虎地秦简》里也有“未不可以澍木,木长,澍者死”[23]的记载,也是说未时种树会招致灾祸。如此一来,人们在植树造林的时候便会在适宜其生长的季节,反而更好地保证了其存活。对种树的季节都有规定,对伐树的禁忌就更多了。《睡虎地秦简》记载:“毋以木(未)斩大木,必有大英(殃)。”[24]意思是限制在未时砍伐大树,如果有人违背,就会有大灾难。《天水放马滩秦简》也有同样的记载:“戊巳不可伐大桑,中灾,长女死亡。”[25]“未癸亥酉申寅,五月中,不可出山谷,以材木及伐空桑”[26]。这些禁忌,在当时的社会毫无疑问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正是出于对可能发生的灾祸的恐惧,使人们不敢随意植树伐树,确保了植物的存活及生长。2.工程营建禁忌对古人而言,土木营建等都是很大的工程,如果不在合适的季节进行,势必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人类日常生活的秩序,所以很多文献如《左传》每每记载那些违背季节时令进行的工程,总是说其“不时也”,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批判。而出土古简对此记载也很多且更为具体,并指出了“不时”营建的严重后果。《睡虎地秦简》说:“五月六月不可兴土攻,十一月十二月不可兴土攻,必或死。”[27]指出在这几个月不能进行大的土木工程,违者必死。而《天水放马滩秦简》也有同样的记载:“己酉不可为室,凶,不死必亡。”“壬癸不可为室不居,其人逃亡”[28]。说的都是同样的建造房子的禁忌,如果不在合适的月份建造房子,势必会带来家破人亡的惨剧。类似这样的禁忌,在出土古简上十分常见,《睡虎地秦简》与《天水放马滩秦简》中的《日书》记载非常之多,可见当时的禁忌颇多。在这么多禁忌的约束下,古人肯定会无意中具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不自觉中保护了生态环境。

第3篇:简述自然地理环境范文

出土古简所记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诞生于自然界,必定和自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开始探索其和自然界的关系。经过长期的探索,至先秦时期,思想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对此,传世文献记载丰富,令人叹服。而已经出土的诸多古简上,也有很多相关记载,这些记载与传世文献的记载相互印证,使我国古代在天人关系探索上所取得的成就更具说服力。而弥足珍贵的是古简上所载部分内容则是传世文献未见记载,使其更具研究价值。1.首先体现在古人已经懂得了解自然规律之重要性《战国楚竹书》曰:“知天之道,知地之利,思民不疾。”[13]意思是明白了自然之道,懂得了土地的便利,人民就不会困惑。《郭店楚简》中相关记载更是十分丰富。《语丛一》曰:“智(知)天所为,智(知)人所为,然句(后)智(知)道”[14],意思是只有了解了自然的运行规律,知道了人类该做些什么,才算是知“道”了,这个“道”就是人类和自然相处的法则。古人认为,自然法则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活动要以此为基础;《语丛三》:“天型(刑)成,人与勿(物)斯理。”[15]天的法则形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就能理顺。正因为这样,人类在和自然相处的时候,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同书《尊德义》篇指出:“禹之行水,水之道也。”说的是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遵循了水的本性,按照水的特性采取了相应的策略,最终取得了成功。同理,“句(后)稷之埶(艺)地也,地之道也”[16]。说后稷种地也是懂得土地的特性,按照土地的具体情况种植相应的庄稼,于是成为擅长稼穑并主管种地的官员。2.其次是对自然界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古人对于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的相互关系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郭店楚简校释•语丛四》记载:“利木阴者,不折亓(其)枝,利亓(其)渚者,不賽(塞)亓(其)溪。”反映了古人对树荫与树枝、流水与源头关系的认识。《战国楚竹书》则有一段详细的论述:“币帛于山川,毋乃不可。夫山,石以为肤,木以为民,女(如)天不雨,石将焦,木将死,亓(其)欲雨或甚于我。夫川,水以为肤,鱼以为民,女(如)天不雨,水将沽(涸),鱼将死,亓(其)欲雨或甚于我。”[17]在这里,古人不仅对山与石木、川泽与水鱼彼此的依附关系进行了描述,而且对雨水之于石木、鱼的重要性更是做了客观的论断,如果没有了水,石头将变焦,树木将会枯死,鱼也会渴死。更为难得的是,在这里将人的需求与自然物的需求做了对比,认为自然比人类更需要水。能有这样的认识,充分说明古人对自然的重要性有着成熟的认识,只有这些物质存在了,人类才能有所依赖,才能生活、生产,否则,人类将会无所依赖,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种成熟的生态理念,对于我们今天而言,依旧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3.再次是对人类自身能动性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也不断加强,使人类对自身的能动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体现在西周以来天道观的不断深化和升华。《尚书•周书•泰誓》曰:“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这段话既反映了周人关于自然对人类重要性的认识,也反映出人类对自身能动性的觉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类终于开始怀疑长期以来自己俯首称臣的上天,认识到自身的作用,逐渐从上天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左传•桓公六年》所载虞国大夫季梁的言语很有代表性:“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这种观念较之前代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如果没有人类对上天依附的分离,人也就无从认识自己,更不可能探讨自身和天的关系。春秋末年,天道和人道的各自存在终于被思想家认识到。《左传•昭公十八年》郑国执政子产所说:“天道远,人道迩。”就是一个大胆的看法。“天道”、“人道”第一次作为两个对应的概念出现,反映出人的地位较之前代大大提高。上述文献的记载,使我们看到当时人们开始能够摆脱上天的控制,按照人道来行事,这对于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探讨天人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同一时期的出土古简,更是不乏这样的记载,以《郭店楚简》为例:其《语丛一》篇明确指出:“夫(天)生百勿(物),人为贵”[18]。指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崇高地位,这是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跟其他自然界的生物相比,人类因为有思想而最为尊贵,也只有人类能认识并正确处理其和自然界的关系,正如《穷达以时》篇所言:“察天人之分,而智(知)所行矣”[19]。只有认识到人类自身的能动性,才能摆脱对上天的盲目服从,才能客观地认识自然界,才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对其加以保护。

出土古简所蕴含的生态禁忌

早期社会存在诸多的禁忌,使原始人对许多动植物都怀有敬畏、崇拜的心理,不敢轻易地伤害它们,因此生态环境在不自觉中得到了保护。随着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日益密切和对这种关系的清醒认识,禁忌进一步扩大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且成为大家公认的社会准则。在这种社会准则的要求下,人们捕杀动物、砍伐植物的行为都不再是随意的,而是要受到许多严格的限制,违反者将会受到惩罚。在出土古简中,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讨论。1.动植物禁忌由于禁忌的存在,古人对宰杀动物以及植树、伐树的时间作了详细的规定,《睡虎地秦简》曰:“戌午不可杀牛”[20]。对宰杀牲畜的时间加以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对牲畜的随意宰杀。《九店楚简》则提出了田猎的季节:“申、梄(酉)、戌、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是胃(谓)外昜(阳)日……以田猎,获。”[21]意思是在这些时间里去田猎,才能有所收获。对植物树木的禁忌更多,《九店楚简》说:“午不可以树”[22]。意思是午时不可以种树,因为午时属火,此时种树,日后必被焚。《睡虎地秦简》里也有“未不可以澍木,木长,澍者死”[23]的记载,也是说未时种树会招致灾祸。如此一来,人们在植树造林的时候便会在适宜其生长的季节,反而更好地保证了其存活。对种树的季节都有规定,对伐树的禁忌就更多了。《睡虎地秦简》记载:“毋以木(未)斩大木,必有大英(殃)。”[24]意思是限制在未时砍伐大树,如果有人违背,就会有大灾难。《天水放马滩秦简》也有同样的记载:“戊巳不可伐大桑,中灾,长女死亡。”[25]“未癸亥酉申寅,五月中,不可出山谷,以材木及伐空桑”[26]。这些禁忌,在当时的社会毫无疑问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正是出于对可能发生的灾祸的恐惧,使人们不敢随意植树伐树,确保了植物的存活及生长。2.工程营建禁忌对古人而言,土木营建等都是很大的工程,如果不在合适的季节进行,势必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人类日常生活的秩序,所以很多文献如《左传》每每记载那些违背季节时令进行的工程,总是说其“不时也”,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批判。而出土古简对此记载也很多且更为具体,并指出了“不时”营建的严重后果。《睡虎地秦简》说:“五月六月不可兴土攻,十一月十二月不可兴土攻,必或死。”[27]指出在这几个月不能进行大的土木工程,违者必死。而《天水放马滩秦简》也有同样的记载:“己酉不可为室,凶,不死必亡。”“壬癸不可为室不居,其人逃亡”[28]。说的都是同样的建造房子的禁忌,如果不在合适的月份建造房子,势必会带来家破人亡的惨剧。类似这样的禁忌,在出土古简上十分常见,《睡虎地秦简》与《天水放马滩秦简》中的《日书》记载非常之多,可见当时的禁忌颇多。在这么多禁忌的约束下,古人肯定会无意中具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不自觉中保护了生态环境。

从出土古简看古代的生态环境保护

第4篇:简述自然地理环境范文

记述的深度不够,就不能反映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变迁规律,难以反映人地关系密切的特点,不能为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借鉴,志书也没有多少使用价值。1.缺乏对有关资料的对比使用(包括纵向、横向)和专业分析。在64部志书中,使用对比资料的志书只有5部,如〈〈昌乐县志》中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同全市、全省、全国的数据资料对比。对资料作专业分析的志书只有10部。2.反映人地关系力度不够,总结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较少。只有20部志书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而且多集中在自然灾害方面的规律总结,这主要是因为旱涝灾害是山东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两种自然灾害。

二、以生态文明理念提高自然环境编的记述质量

(一)编纂指导思想上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笔者在学习中共十报告时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党和国家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纳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作了系统阐述和全面部署,进一步完善了目标体系、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和路径。第二轮市、县志自然环境编记述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实现指导思想上的转变。第一,第二轮志书与前志有密切的联系,又相对独立。他们在记述内容上大体一致,只是记述的时段不一样。所以,第二轮志书对其记述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应有所交待,若不记自然环境,应当属于缺要项。第二,自然环境中的所谓静态事物不是不变,而是变化较慢。有很多变化,表面看不大,实际上反映的问题却很深刻,如植被、河流、水质、山丘的变化,反映环境生态变化和人们思想意识嬗变,矿产和渔业资源的锐减反映生产结构的不合理等,这些现象背后是经济增长方式、人们生活质量等社会深层次问题,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这些变化不仅是自然环境编记述的基本内容,也是反映时代特点的重要资料。因此,第二轮市、县志自然环境编应当完整记述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在具体内容记述上,可重点记述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新发现,对于一些变化较小又没有新发现的要素,如地质、土壤类型等不必全盘照搬首轮志书,可以综合提炼其主要特点。这样既可以反映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又可避免简单重复。现以山东省《泰安市志》泰山编为例加以说明。泰山编在记述泰山时,不照抄前志《泰安地区志》,但泰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变化不大,另辟蹊径难度很大。第二轮市志从简记不变的事物、详记变化的事物、增加基础性资料等角度人手确定记述内容,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增加泰山保护建设、泰山管理、泰山研究三章,加强对泰山保护和管理内容的记述。在对泰山研究的记述中吸收很多新的研究成果,这其中既有对泰山本身的研究,也有对泰山环境保护的研究;在泰山自然环境的内容中增加气象和动植物资源等很多基础性资料。这些新增加的内容,反映泰安市委、市政府及史志工作者对泰山从开发利用到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并重的观念变化,揭示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自然环境编的总体设计要考虑周详。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注意运用多种体裁反映自然环境要素及其历史变迁。首先’强化编下无题概述的设置。编下无题概述必须设置。因为编为志书第一层次,涉及内容较多,需要有总括情况的文字;章的设置较为具体,章下是否设置视情况而定。自然环境所记内容是基本地情,是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自然条件,也是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其制约因素很大。自然环境编下无题概述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完整地写出自然环境总体情况以及他们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一要概括出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亮点,二要点明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三要突出规律性、本质性、趋势性。其次,更多使用专记这种体裁。专记是点,志书是面,点面结合,志书才有深度,可读性才强。《泰安市志》设置的5篇专记可为范例。再次,更多地使用图这种专业体裁。志书是资料性著述,自然环境编资料性、专业性则更强,如地质构造图、地貌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方志界自古就有“一图抵千言”的说法,专业图更是女字不可替代,也是无法替代的。2.自然环境编宜单独设置。目前第二轮市、县志框架结构普遍采用中编结构,将中等层次作为第一级类目,即编,这样就把所有事物在记述空间上普遍提升一个档次,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自然环境应单独设编,作为志书第一级类目比较合理。反之,把自然环境与其他编合编设置作为第一级类目弊端很多。一是由于大编体划分类目层次起点高,层层下压,就压缩自然环境的记述空间,自然环境要素较多,地位重要,但也只能作为一章来记述。若要详细记述,就要再下分层次,造成记述不便或划分层次过多,给人以琐碎散乱的感觉。二是建置区划与环境保护两编要么资料挖掘不充分,要么内容比较单薄难以单独设编,但与自然环境合编则出现“偏沉”现象,即环境保护一编只相当于自然资源或自然灾害一节,这与环境保护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更有悖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三是自然环境与建置区划和环境保护虽有一定的联系,但还是有性质上的区别。自然环境是记述当地自然地理诸要素及其联系,建置区划是记述当地行政建制的由来,环境保护则是属于社会管理范畴。不同性质的事物不能混杂并陈。四是志书编纂讲究篇幅平衡,但是应在分类科学、归属合理的前提下。实际上,一个地域各种事项不可能平衡一致,不平衡是正常的,不能因为追求平衡而使得事物性质混杂。平衡更多地是指竖写的要素要全,要有始有终,有资料价值,条目与条目之间不要相差悬殊。3.在志目排列归属上,应尽量体现自然地理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出发,在此基础上考虑自然环境区域性特点,确定某些事项的前移后置、升格降格等,使排列合理,特点突出。自然灾害应排在全编最后,因为灾害不全是气候灾害,还有地质和生物灾害;土壤也不宜排在地貌章之后,因为地貌也不全是平原,还包括山脉和水体。

(三)要增补有存史价值的新资料。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自然环境资料要注意使用最新研究或统计成果,注意增加新的变化;还要补充有价值、深层次的资料,即二三层次的资料。多数志书只有第一层次资料,反映不出多少实际问题,使得志书记述深度不够。2.补齐缺失资料。土地资源中后备资源和土地利用率以及水资源中水质资料涉及国土、环保等部门。他们或怕影响地方形象,或事属当地敏感问题,不愿公开详细资料。史志部门只能自己动手搜集补齐这方面的资料。20世纪90年代,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在土地利用、水文地质、土壤、动植物矿产资源等方面进行过资料普査。有的市、县志采用了这些普査资料,但有的就缺失这些资料。

第5篇:简述自然地理环境范文

1高中地理开展情境体验教学的意义

1.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内容的不断深入,高中生在当前地理学习中所要面临的要求、条件等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教师需要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理念,结合实际教学要求开展针对性教学。情境体验教学的核心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以一种全新的心态参与到地理知识学习中,最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1.2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情境体验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热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使其能积极参与到地理知识学习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达到学习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2)每个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彰显,使学生能更全面的独立思考问题,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习惯,得到获取知识的新途径。

2高中地理教学应用情境体验教学模式方法分析

2.1创设情境,使学生能真实体验教学内容

在开展教学中,地理教师根据不同课时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学习的特点,根据教学要求创设教学环境,最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为例,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播放一个有关水循环的视频,包括自然界的水资源蒸发、自然界降雨情况等,在视频背景选择中,建议使用非洲大草原、原始森林等,通过新奇的视频背景,紧紧“抓住”学生思维。在上课之前,教师通过播放该视频,使学生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个基本认识,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了解水循环系统”的思想,进入体验环情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2.2情境引导,使学生自我表达体验内容

在情境创设之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及时表达自身的学习思想。但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都会对情境内容产生不同体验,且这种体验结果是容易消逝的。因此在开展情境体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境引导,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学所想表述出来,实现学生之间学习感悟的分享。同样以《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为例,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后,再结合课本内容详细向同学阐述有关自然界水循环的内容,之后,将本班级的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鼓励小组同学以头脑风暴法分析自然界水系统的循环情况,最终指派代表与其他组同学分享讨论内容。在分享过程中,教师简单记录小组学生的观点,根据观点分析该小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各个小组代表表述结束后,教师总结问题,实现全班级同学地理学习水平的提高。

2.3情境深思,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思考

在情境体验,教师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以情境带动问题,通过合理利用提问艺术,实现情境体验教学模式下的问题思考。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问题:(1)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发挥着哪些功能,请你结合你所在的城市进行分析;(3)如果你是市长,你希望这个城市在城市空间结构上做哪些突破;(4)假设你处于本城市的农业区,那么你如何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科学划分城市农业区的空间结构。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始终以情境体验为核心,通过为学生设定不同的角色,激发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3结束语

第6篇:简述自然地理环境范文

    1、语言要凝练,说话紧扣知识点,切忌空洞无物。

    2、逻辑要严密,遵循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顺序,切忌杂乱无章,语无伦次。

    3、层次要分明,分点作答,条理清晰,切忌模糊不清,言语混乱,意思不明。

    4、答题要完整,归纳要简洁自成一体,切忌点而不透,讲而不全。

    5、思维创新要言之有理,切忌胡乱编造,言而无据。

    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如下:

    (一)选择题

    选择题是中考的主要题型之一,目的是检验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别分析能力,它分为题干和题支两部分,题干在情景设计上多种多样,题支往往似是而非,迷惑性强,稍一疏忽就会选错。一般来讲,在中考中,选择题有两种,即单向选择题和多向选择题。因为两者有共性,故放在一起分析,解答。选择题应注意下列步骤:

    1、审查题干,确定题干的规定性。

    (1)明确题干的要求和答题方向的正向选择还是逆向选择。

    (2)确定题干本身的表述属于哪一种类型。一般包括四种类型:完全正确型(这种最常见)、完全错误型(这种很少见)、正误混杂型和表述中性型(如下列选项属于正确或错误的有)。只有确定了题干的类型,才能与题支联系起来比较。

    (3)准确判断题干内容,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的指向性。有的题干直接明了,有的则含暗示性条件,有的内涵复杂,包括着丰富的内容,这就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

    2、审查题支,注意题支的迷惑性,明确题支本身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3、审查题支是否与题干存在必然的联系。题支必须是符合题干规定性的题支。如果题干本身表述正确且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有以下几种排除法:

    (1)排谬法:排除题支本身表述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支;

    (2)排异法:题支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必须予以排除;

    (3)排重法:题支观点不是回答题干规定性的要求,而是对题干的变相重复,这样的题支必须予以排除。

    (4)排倒法:如果题干与题支属因果关系,要弄清谁为果谁为因或有无因果。无因果者排除,因果关系颠倒者也要排除。其中,因果关系颠倒者居多,故称排倒法;

    (5)题支概念的外延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性的要予以排除;

    (6)排乱法:排除题支的共性与个性同题干共性与个性逻辑混乱的题支;

    (7)如果题干的表述正误混杂,则一定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题支本身表述的否正确,只要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就可入选。作为选择题,同学们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吃透题干,紧扣中心词,细心思考,慎重取舍,切忌钻死胡同。

    (二)简答题

    简答题是近年来的中考题常见的题型之一。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能力的考查,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题目设计灵活,角度多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但万变不离其中,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预料之外情理之中。

    从形式上看,大多采用了设置情景材料的方式,联系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重点和热点问题,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从命题形式上看,一般要求从三个角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公办”。

    题目有时要求回答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有的则要求全回答,这就要求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1、认真审题,准确把握命题的含义。一是要在认真阅读情景材料的基础上弄清材料包含哪几层意思。有的可能只有一层,有的可能是多层,然后归纳出各层意思所提示的中心意旨。二是要明确题目的设问角度。

    2、找依据。在审题过程中要从材料中“折射”出理论依据,即课本在这个问题上所运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3、用课本所讲的理论依据简明扼要地分析说明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精确地组织答案。具体要求是:观点原理要准确,紧扣题意来表达,事理交融要点齐,扼要简洁层次明。简答题出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常见的有:

    (1)直间式简答题。这种题型一般是对某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的理解为命题内容,提问较直接,一般只要求从一个角度回答,可依据教材内容直接回答即可。

    (2)辨析式简答题。题目所给观点正误混杂,带有辨析色彩。答题时要了解题目包含几层意思,以课本为依据,对其观点加以分别回答。

    (3)演绎式简答题。这类题目的形式一定是材料,且包含多层意思,须用分折的方法看分为哪几层意思,然后用演绎法去看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些观点的。如果题目不直接指出观点,须先归纳出材料中的纲点,然后用演绎去看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4)认识式简答题。这类题目的形式一定是材料,设问上一般是“如何认识……”,不但要求考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是目前较为常见的简答题形式。回答时要运用课本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几个角度全面地进行回答。

    (三)辨析题

    辨析题要求考生对试题提供的观点和材料,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较科学的分析和辨别。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查考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它要求考生对试题有辨有析,辨析结合。常见的辨析题类型有以下几种:

    1、材料辨析题。它不同于简单的是非辨析题,要求作答时既要辨别,又要分析,还要评判。解答此类题时应先分析道理,再评判是非,其中析是“关健”,是主体,如何把握分析要领:

    (1)要顺着试题所指示的问题,找出分析的目标,试题所揭示的问题,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即采用“顺藤摸瓜”的方法。

    (2)寻找课本中对试题所提问的论述。

    (3)透过分析,对相应观点作出评判。(如:电视台记者去一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进行采访,下面是记者与该企业经理的一段对话。记者:请简要谈谈你对发展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经理:发展经济必然带来环境污染。记者: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理?经理:治理环境污染必须首先发展经济。请结合思想政治课中的有关知识,对该企业经理的上述纲点作简要评析。题中所提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二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顺着第一个问题我们应找到课本中相关的论述: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既是经济的基础,又是其制约因素。如果只讲发展经济,不顾环境承受能力,必然造成环境污染,但这会严重影响今后经济的发展。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才能保证经济健康持久地发展。顺着第二个问题找到教材中的论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经济,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又必须保护环境。因此,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即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既要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的观点,也要反对不准发展的“零增长”的观点。

    2、错误推理型辨析题。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往往列举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后一部分由此推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从而使结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考生判断时往往容易出错,说明理由时不得要领。这类题型,可分三步作答:

    (1)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2)运用所学知识,辨别题目观点的正误。

    (3)结合课本原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说理论述。

    3、复合型辨析题。这种题型一般是以复句的形式出现,题目包含两层以上的含义,前一个观点可能正确或错误,也可能正误混杂;前一个又是后一个观点的一部分,后一个观点可能正确或错误,也可能正误混杂。这类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解答此类题,必须认真审题,弄清题目到底有几层意思,然后逐层辨析。不能简单的全面肯定,而应该按照“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补充什么”的思路进行析,最后归纳出答案,即肯定题目中的合理因素,然后否定题目中的不合理因素,最后补充题目中的模糊之处。(如:一切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都要依据刑法予以惩处。)

第7篇:简述自然地理环境范文

关键词:自然主义;遗传;环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85-01

自然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首先在法国形成的一种文学流派。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起步要比法国晚30年左右。自然主义重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喜欢把人看做是环境力量的牺牲品,并且利用生物学规律来解释人的行为和人类社会,突出人的动物本性和遗传因素对人的作用。杰克・伦敦的经典之作《野性的呼唤》被公认是一部现代寓言,书中作者以狗喻人,以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客观再现了自己眼中的"文明社会"。从巴克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自然主义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认同和接纳,感受到了自然主义所倡导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

一、环境决定命运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最重要的“狗的小说“,作品描述了狗野化为狼,从文明到野化的过程,这”生命极大的可塑性“,正是在环境的”神奇的力量“的作用下完成的。换言之,环境在其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杰克・伦敦在其作品中展示在两种环境中人类生存的不同境况:第一种境况是充满和谐与博爱的人类生存环境;第二种是充满野蛮暴力的人类生存环境,就是这两种不同的环境造就了巴克不同的命运。

在《野性的呼唤》中,第一种环境是一种传统的,和善的,合作性的人类环境。巴克在这种环境中就表现为一种“文明标志”,在相反的环境中则表现为一种“野蛮标志”。巴克曾两次经历前一种生存环境。第一次是巴克住在加州的闪特.克拉拉山谷地带的生存环境,主人是密勒法官。密勒法官对巴克宠爱有加。巴克在这里生活了四年,与邻居的狗群以及主人家的孩子关系异常密切,是一个完全人性化的动物。巴克的第二次文明经历是在主人极度气愤而毒打甚至要杀死巴克的时候。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他被好心的索顿拯救下来。索顿是一个具有爱心的新主人,对巴克比密勒法官还好。索顿简直把巴克当做自己的孩子抚养,让他与其他狗一起玩耍。他经常把巴克搂在怀里,百般宠爱,有时还心心相依,竟然像人类之间一样交流起来。

巴克所经历的另外一种环境是充满冷酷与暴力的生存环境。故事叙述说,1897年秋天,巴克被绑架,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北极营地。它在被释放出来的时候,吃了一顿饱饭就开始学会新环境的规矩。后来,巴克又被拍卖,新主人名叫帕拉特和法兰西斯。它在新主人那里经过的第一天简直就像是一场噩梦。它每时每刻都处于一种畏惧与惊恐之中,因为它被突然从文明中心拖出来扔到完全的原始荒野中。

巴克适应环境的确很快,时间不长便学会了各种野外生存技巧。它第一次为主人偷盗东西便受到主人的高度赞扬。当然,这第一次盗窃也标志着巴克已经完全适应北极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标志着它面对新环境的调节能力,因为缺少这种适应能力意味着悲惨的死亡。这也标着它自己道德本性的萎缩和消亡。两种不同的环境造就巴克两种不同的命运。

二、遗传决定论

自然主义主张用科学实验去证明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用遗传的道理来阐述一切。杰克.伦敦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创造了一种令读者信服的基于对狗的自然主义描写的独特构思,使读者从巴克的生命轨迹中,理解到他所强调的遗传特征的重要性。

作品中提到巴克有显赫的出身,宽阔的胸脯,粗壮的前腿和身体的其余部分完全相称,那皮下的肉结实的原滚滚的,人们摸摸那些肌肉,说是像铁一样。

巴克身上潜伏的遗传野性,长期生活在文明社会里处于休眠状态,但在极低的生活环境下便萌发了。它被狗贩子从南方运到北国,然而,北国育空河冰道上的苦役非但没有使它倒下,反倒使“远古以来消失了的本能”在它内部苏醒了。它似乎原本属于这块土地,这里离它祖先形成遗传信息之地尽在咫尺,在冷冷的极光下,总有一种神秘的,动人心弦的声音在森林深处呼唤着,搅扰它的心。新主人桑顿的爱曾激发了巴克为之献身的精神。但森林中不断响起的野性呼唤时常撞击着巴克的心灵,“巴克心里充满了强烈的不安和奇异的欲望。有时它会追随着呼唤声跑进森林,去寻找它,仿佛那声音就是一种可触摸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有时它轻轻地叫着,有时又大声挑战性的狂吠……”

三、结语

自然主义是西方显示主义文学发展的深化,是生物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理论影响文学创作的结果。自然主义注重客观现实生活的描写,把一切归纳于自然法则,一切以生存为首位。杰克.伦敦在《野性的呼唤》阐述了环境和遗传对动物生存的双重影响,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类社会生存现状的关注和担忧。

第8篇:简述自然地理环境范文

环境学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环境科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环境学是一门基础核心课程。《环境学》课程是东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本校)环境科学专业开出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课程学时为40学时,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基本的污染治理技术和方法。该课程的内容涵盖了环境基本原理、水、大气、固体废物、物理、生物环境等方面,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引导,是环境科学的学科基础。由此可见,加强环境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激发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兴趣、对后续专业课程的认知,其意义重大。

一、课程改革的内容

“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采取“2调+3改+1加强”模式开展。

(一)课程调整

1.课程内容调整

课程以左玉辉编写的《环境学》为主要授课内容,调整本着主体不变,相应内容整合、替代、结合学时适当增加的原则,以当前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环境问题为课程重点增加内容进行调整。

2.课程授课时段调整

本校自建立环境科学专业以来,《环境学》课程已开设16个教学周期。前13个教学周期开设在第五学期。本专业通过课程调研、课程体系调整,目前环境学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

(二)课程改革

1.授课模式改革

本课程讲授经历了板书教学、板书结合幻灯片教学阶段,教学效果一般。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高等教育教学中不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授课中嵌入视频教学、开发office软件中的统计、计算功能,用于教学中。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每节课讲授前增加2个环节:“课程内容回顾”和“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程内容回顾”改变“点名式”提问方式,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全体跟着教师思路阐述方式展开;“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环节”,在课前将每次课程要讲授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将会对相应问题进行解决。

3.考核方式及试题题型改革

本门课程考核分为学习成绩考核和管理考核两部分。其中,学习成绩考核结合本校考试方法改革的指导性意见,确定为阶段性考试和期末考试两部分,阶段性考试基本在课程主体内容进行到中期时开展,阶段考核试题成绩占到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试题成绩占到总评成绩的50%。管理考核即课堂考勤,本门课程选择10次考勤,占到总评成绩的10%。

本门课程以往的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被学生们戏称为“常规考试题型三段论”。目前,阶段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论述;期末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计算,累计六个题型。

(三)加强理论教学嵌入“实践活动”

理论教学中如何嵌入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课程开设过程中经历“6・5世界环境日”,结合学生已经学习的环境专业知识,组织学生开展“6・5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在“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日开始前,教师仅作简单的引导,其活动形式、内容、相关宣传资料的准备均有学生自行组合完成。此活动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专业学习兴趣。

二、教学效果分析

(一)课程调整效果分析

1.课程内容调整效果分析

课程内容调整,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更新率,以2013、2014年两个教学周期为例,比较前一教学周期课程总体内容更新率分别为10%、11%,更新内容包括相应环境标准、法规,新发生典型环境污染事件、环境热点问题等。以视频、图片、理论知识形式体现。扩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效果显著。

2.课程授课时段调整效果分析

《环境学》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进行了导引,学生对后续环境科学的研究方向有了初步的认知,理论导引结合兴趣有助于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选择,课程选择导向性明显,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

(二)课程改革教学效果分析

1.授课模式改革效果分析

如在“噪声预测”内容讲授时,将其公式阐述后,通过应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中编辑公式的功能,课堂演示公式编辑过程,并进行噪声衰减和叠加的计算,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计算机软件相应功能在教学和学习中重要性的认识。如在讲授“电磁辐射”理论知识前,通过播放5分钟左右的专业视频,将生活中大家关心的电磁辐射问题简要解答,通过常识中误区的修正,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再如,讲授“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环境”理论知识前,通过自制的以图片为主辅以优雅背景音乐的视频进行播放,提高学生对了解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环境理论知识的兴趣。同时,在自制视频播放后,简短讲授视频采用图片拟要阐明的知识点及视频制作的方法。

在教学中简短灌输学生计算机在教学、实际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强调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要加强学习工具的使用操作。通过和学生交流获得反馈信息,新的知识展现模式会吸引学生的关注,但整体课程中学时分配要合理,避免教学从单一的文字传输知识的模式进入到视频、图片、图表、计算公式编辑、知识超链接“铺天盖地”呈现的知识传输模式状态,新模式应用过多,反而会将学生带入另一个枯燥的境地。

2.教学方法的改革效果分析

传统的“点对点”提问方式,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虽然会了解提问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但经统计发现课前以提问5问题为例,约占课堂教学时数5分钟,以50分钟1节课计算,占用课堂理论时数的10%左右,而且过多的课前提问会让学生觉得是一个学习负担。“课程内容回顾”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跟着教师思路阐述方式展开,以提问5问题为例,约用时3分钟,此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前提问具体学生的方式,教师引导式提问,学生跟着思路回答,提高了大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真正实现了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性。

学生在课前将“问题”通过笔记记录或者简单阅读存储在大脑中,课程讲授过程中,逐一学习解决,学生课后会发现本次课程的收获,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本次课程学到了哪些知识,

此方式是一个合理的引导,每次课程结束时,学生会有收获感,利于增加学习兴趣。

3.考核方式及试题题型改革效果分析

(1)考核方式改革效果分析

课堂考勤主要采取“点名”方式,目的在于掌握学生姓名和出席率,同时便于课上和课后交流。课程开设之初,教师将考勤的目的及保证教学时数的新方式传输给学生,教师与学生协商将考勤时间节点设在开始课程前3分钟,而且只要正式上课时到达、课间告知,即视为出勤。例如,以50人的授课班级、20次课为例,考勤一次约用时3分钟,若课程周期内考勤10次,将占用30分钟,无形中削减了教学时数。教师的此种“小奉献”“小变化”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教学方式的人性化,潜在地修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2)试题题型改革效果分析

两次考试题型不同一,主要因为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后阶段讲授内容中存在可通过计算考核的重要知识点。题型改革后,通过考试后和学生交流反映良好,学生会发现名词解释题可以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核知识点表述的严谨性;简答题可以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核知识点掌握的全面性;增设计算题,可锻炼学生实际问题解读、计算、分析能力,通过计算题考核加强对于基本计算公式的理解。题型多样化,要求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要真正理解,方能有效获得良好成绩,而不是片面地认为只要背下某一知识点,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成绩。

(三)加强理论教学嵌入“实践活动”

本课程已开展1次“6・5世界环境日”课程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完成该项活动,学生深刻理解目前环境问题的多样性、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此活动不仅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了应用、还扩展了学生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最主要是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在实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深入、认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兴趣。

本次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内累计发出学生自制的“向污染宣战”宣传资料2000份,呼吁热爱环境保护的师生签名1000余个,教师将活动的过程用相机拍摄下来。“6・5世界环境日”课程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将课程实践活动效果和成果总结、给学生。学生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自信心和环保责任感有极大提升。

三、结语

通过“2调+3改+1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环境学》课程巩固了在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地位。课程的内容和时段调整,体现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其后续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的连贯性。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体现了多元性和人性化,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课堂考核改革,体现了人性化教学,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考试方式和题型改革,体现了全程化和多元化,学生可以在出现不同问题的形式下,认真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加强理论教学,嵌入“实践活动”,可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及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苏玉萍,陈庆华,李秀华,吴芳蜜.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2):99.

第9篇:简述自然地理环境范文

1.1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必然的与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园林设计等专门学科紧密相关,但就具体的环境心理学理论来说,我国当前的研究课题还在进一步的规范与重建当中,在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论。自从环境心理学在20世纪初的诞生到60年代的完全建立,相对来说有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内涵的规定还是很模糊的,ProshanskyHaroldM.在HumanBehavior&Environment∶Ad-vancesinTheory&Research一书中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义解释成“环境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式”,从概念本身来说,对环境心理学的说法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并未阐述清楚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者是谁,也没有说清楚环境心理学研究者的承担者是谁;再者,对环境静心理学研究的范式并未详细说明,是指环境对心理的影响?还是环境致于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各个对象的对环境的影响?这些问题始终像谜一样的存在着。但是有一种趋势,主要的涉及到对环境心理学与生态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园林设计在研究方法、方案设计上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这就造成了环境心理学的自身的矛盾,既要解决自身的研究方向问题,又要研究与其交叉学科的界限问题,这就为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综合以上的分析,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界定主要的取向在于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在传统视觉之下的人文环境对整个人居环境的布局的影响,尝试着对环境心理学做一个明晰的解释,并应运于实际的操作当中。

1.2环境心理学理论所涵盖的必要要素分析

虽然环境心理学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很明确,但是对环境心理学所涉及到的因素,学术界有着一致的认可。这主要的包括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心理环境。本节就此三者进行简要的分析。第一,自然环境。是人生存和生活创造的主要载体,围绕着整个的自然环境,我们可以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自然环境主要的包括水体、土地、植被、动物、矿物、太阳辐射以及空气等等,这些物质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的条件。第二,建筑环境。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当中,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里都有着人雕刻自然的痕迹,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类社会无时不刻的在创造着艺术形式,而这与环境就密不可分了。最早的建筑还是属于洞穴,虽然是半自然半人文化的创造物,但是因为其有了人的居住而变得温暖而更具人性化。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推动着各式各样的建筑群的产生,在科技水平的进步与人类智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筑水平也在进一步的提高,人类对建筑的舒适度要求也在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结果。第三,心理环境。对心理环境的研究,学术界有两种比较明显的倾向,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但是详细分析,其实心理环境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环境的真实影响,因为从成人的角度来看,环境可能是熟悉而且是烦躁的,但是对儿童来说,同样的环境可能是陌生而又温和的。

2与当代人居区域环境相关的环境心理学理论

因此,遵循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说环境心理学虽然的研究内容还是相对模糊的,但是在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

2.1生态知觉理论

所谓的生态知觉理论由J.Gibson首倡,主要的比较看重人的先天遗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主要的理论内容是指人的直觉是一个过程,人的感官器官和心理在受到环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主要的包括娱乐、安全的需求。这就影响了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并对环境的好坏而产生的喜怒感受,例如,人们一般的都会选择植被覆盖率高、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没有良好的植被覆盖率和充足的水源,人们将会选择逃离该区域,另寻去处。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环境的喜好程度与环境本身的质量息息相关,这就符合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人们更注重自身的心理欲求,并渴求对信息的控制能力。

2.2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由EgonBrunswik提出,这一理论的特征是主要的注重现实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这就必然与人类的后天学习能力相挂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加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以解决生活环境的问题。比如就客厅来说,从后天的知识结构中人们会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种设计理论,主要的是以某种功能为主导功能,并潜藏其他的功能,比如对小区室外环境的设计之中,设计者往往会设计出比较大而且边缘比较广的碗型花盆,其主要的功能是对小区进行景观覆盖,其实潜藏的功能是缓解人的视觉疲劳。

2.3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没有具体的理论内容,但其主要的对形式和内容的合理布局,以符合人类的审美标准。如果在小区的设计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化环境处理法,环境就会被规划成合理的族群,塑造丰富的景观。

3案例分析———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以及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结合以上三种设计方式,结合现实生活中景观的实际操作,对以下两个特殊场所进行案例分析。

3.1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

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退和年龄因素,造成了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在休憩空间的设计上,主要的应包括座椅、凉亭、方桌和简易运动设施的基础建设,并注意安全配套设施建设。因老年人性格各异,设计者要满足老年人在心理、休闲和娱乐等等的需求,提供观赏和园艺种植场所、简易运动场所、休闲娱乐场所,并设置专门的老人托管所,为老人的安全负责。

3.2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心理素质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小区设计中应该注重篮球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羽毛球场和兵乓球场所的设计,在位置上应该远离车道、过道、走廊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并要把植被条件考虑在内,以缓解因过度吵闹而造成的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