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减少工业污染的建议范文

减少工业污染的建议精选(九篇)

减少工业污染的建议

第1篇:减少工业污染的建议范文

下面的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下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2009年监督工作计划,4月份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报告。为配合此项工作,全国人大环资委成立了由蒲海清副主任委员为组长,汪纪戎、倪岳峰副主任委员为副组长,汪光焘主任委员、包瑞玲、许健民、张兴凯、张洪飚、孟伟、顾逸东、蒋庄德等委员参加的调研组。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调研工作非常重视,陈至立副委员长亲自参加了广东调研,实地考察了广州、佛山和珠海的有关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污染防治和环境监测站建设等情况,并对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重要意见。为做好议案办理工作,我委还邀请提出有关议案的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调研。今年2月至3月,调研组分4个小组,先后赴上海、福建、贵州、重庆、广东、山西和陕西7省(市)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北京市有关情况进行了解。赴地方调研前,调研组听取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汇报,并请各省(区、市)人大环资委协助提供了相关材料。调研结束后,全国人大环资委召开了全委会,听取了环境保护部代国务院拟的报告稿,并提出了相关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国务院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将“十一五”期间实现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10%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约束性指标。近年来,围绕落实污染减排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法律,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治理力度,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同时注意到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积极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全国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基本稳定并部分好转

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逐年下降。2008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减少8.95%,污染减排取得重要进展。2008年全国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16.7%、14.9%和3.7%。酸雨发生面积和影响范围没有明显变化。

多数城市空气质量有所好转。2008年,全国监测的519个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从2005年的60.3%增加到76.8%,劣于三级的比例从10.6%下降到1.4%。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持续增加,平均达到90.5%,较2005年增加5.8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环保重点城市“十一五”规划目标。

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近年来,北京、山西等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地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北京市为确保奥运空气质量,共实施了14个阶段200多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奥运期间,北京市和周边地区共同实施区域联防机制,确保了奥运期间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山西省2005年大气环境质量在全国倒数第一,大气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近几年,山西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从2006年起连续三年持续下降,到2008年已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任务的97.8%,减排进度和减排量均在全国名列前茅。

(二) 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

重点行业减排效果明显。通过实施脱硫电价政策,火电厂脱硫工程取得积极效果。2008年底,全国投运的火电脱硫设施已达3.63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的60.4%,形成脱硫能力约1000万吨/年。各地严把环境准入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近三年来,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3420万千瓦,占“十一五”关停目标的68.4%,每年节约燃煤43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7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900万吨。

清洁生产稳步推进。上海市把清洁生产作为促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通过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清洁生产已从工业系统扩大到所有产业领域。广东、福建等地都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全国近9000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方案,削减污染物10%以上。

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近三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共下降10.08%,相当于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2.9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29万吨。钢铁企业焦炉、高炉和转炉煤气的回收利用率提高到97.8%、93.5%和90.98%。

(三) 城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

城市集中供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近年来,各地加大取缔和改造燃煤锅炉力度,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等措施,污染排放得到大幅削减。陕西省拆除燃煤锅炉3000多台,实施“气化陕西”工程,2008年10个设市城市空气优良天数平均达到321天,比2005年提高60天。2008年,全国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0亿平方米,为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发挥积极作用。

清洁能源使用量逐步提高。2008年全国水电、核电和风电等清洁能源使用量较2005年增长37.2%,天然气用量增长61.4%,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240万吨。大中城市普遍推行清洁燃料代替燃煤。北京市从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间,对9.4万住户实施“煤改电”,较好地解决了低空污染问题。重庆市投资40亿元对燃煤锅炉、工业炉窑等用天然气代替燃煤,年减少燃煤200万吨,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1万吨、可吸入颗粒物5.7万吨、氮氧化物1万吨。通过推广清洁燃料,优化了居民用能结构,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

建筑扬尘污染有效抑制。建筑工地扬尘是城市颗粒物污染的来源之一。西安等地通过绿化覆盖、地面硬化、加强管理等措施,有效控制了城市扬尘的产生和排放。上海市建立了扬尘污染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划定了728平方公里的扬尘控制创建区,全市区域降尘量平均下降了20%。2008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有效抑制了城市扬尘污染。

(四) 机动车污染控制得到加强

环保标准不断完善。国务院有关部门颁布和修订了20多项机动车排放标准,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排放标准体系,有效遏制了新生产机动车污染排放。完善汽柴油车技术标准,制定乘用车燃料消耗标准,鼓励环保节能汽车发展,促进了汽车产业的技术升级。我国用3年时间实现了从国0向国1标准的过渡,现已开始实施国Ⅲ标准,北京等城市率先实施国Ⅳ标准。

机动车污染控制制度有效实施。全面实施新生产环保达标车型核准制度,加大对新车检测力度。部分城市实施了环保标志管理,加大淘汰高排放老旧车辆的力度。近三年来,上海市共报废更新公交车8000多辆。提高车用燃油品质,淘汰含铅汽油,部分城市全面供应使用国Ⅳ标准车用燃油。广州、贵阳、西安、重庆等城市对公交车进行了“燃油改气”工作。深圳市率先在国内建成使用机动车排气检测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对26家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站进行联网监控。

公共交通建设不断加快。全国大中城市普遍设立公交专用线,公共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城市将发展地铁和轻轨建设作为“十一五”城市交通发展的重点,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减少了机动车污染排放。2008年,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达264.3公里,日均客运量达30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8.2%,公交专用道达86.2公里。

(五) 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大气污染相关法律逐步健全。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加快制定或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与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的各项法律,为减少和控制产生污染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少地方完善了配套法规建设,浙江、天津、深圳等省市都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增强了法律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配套法规、规章和标准不断完善。国务院颁布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法规。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了《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汽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等规章,出台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车用汽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制定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广东、上海、山东等地还制定并实施了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污染排放标准,加大了大气污染治理力度。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难度加大,历史欠账增多,加之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长迅速,产生大量新增污染物排放,同时,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进一步加大了大气主要污染物削减难度,致使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和粉尘等煤烟型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成为产生大气污染问题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细颗粒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新污染物危害日益凸现,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最主要的污染物。当前,新老污染交错,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情况极为复杂,任务极其艰巨。

(一) 大气主要污染物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造成巨大压力。燃煤是我国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和粉尘等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十五”以来,我国煤炭消费量从15.2亿吨增加到27.4亿吨,增长80.3%,平均每年增长2.1亿吨。偏重的工业结构加大了大气污染物削减难度。2008年我国重工业增长13.2%,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虽然全国前三年已经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任务的89.5%,但各地任务的完成情况进度不一,有些地方任务完成尚未过半。目前,在全国现役燃煤机组脱硫设施投运比例已经过半的情况下,“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减排二氧化硫的难度增大。氮氧化物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逐渐增加,控制氮氧化物的要求日益迫切。

(二) 大气污染的区域型、复合型特征加重

区域大气污染出现恶化趋势。城市能源大量消费造成多种污染物高强度集中排放。城市集群现象加剧了污染物在不同城市间扩散,导致污染区域逐步扩大。据环保部门分析,通过气流输送进北京市的污染负荷占总负荷的30%。当前,酸雨、臭氧污染和细颗粒污染突出表现为区域性大气污染。据气象观测显示,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性光化学污染严重,珠三角地区灰霾天气日趋严重。2008年,珠三角地区平均灰霾天气在100天以上。在这种情况下,仅从行政区划的角度考虑单个城市大气污染的防控措施,不仅治理成本高,而且难以有效地降低污染程度,区域联防联控的管理机制亟待建立。

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已不适应发展需要。我国采用空气污染指数表征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现行对城市空气质量评价仅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指标。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确定的衡量空气质量标准的9种污染物中,只有少数城市开展了一氧化碳、臭氧等污染物监测,其他污染物仅进行选择性监测。目前,我国大气污染已经从煤烟型污染演变为煤烟型和氧化型复合污染。PM2.5、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相互耦合,经过二次反应后形成高浓度细粒子污染,造成空气能见度降低、地面臭氧浓度升高、大气氧化性增强,已成为产生灰霾、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由于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PM2.5等部分污染物未纳入评价体系,造成环境部门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不能客观反映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所公布的空气质量等级往往又与公众的感受有较大差距。

(三) 机动车污染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日益突出

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增长迅速。从2003年到200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从2421万辆增加到6467万辆,增长了1.6倍。据统计,2008年,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总量的50%,一氧化碳占85%。近年来,机动车销量增长迅速,2008年汽车产量达到934万辆,但1.3升以下排量汽车份额仅占25%左右。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气体形成的光化学烟雾日益严重。在煤烟型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的情况下,机动车污染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更加突出。

机动车污染防治缺乏统筹协调。机动车污染防治包括在用车检测、车用燃油及添加剂管理、车辆报废与回收等多个环节。由于缺乏有效地协调机制,管理部门间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尚未形成综合管理的合力,影响了机动车污染控制的效果。由于检测技术落后、成本高等原因,法律关于环保部门对在机动车停放地进行环保检查的规定、超标车辆不得上路行驶的制度、年检制度等在实施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四) 农村地区大气污染问题显现

乡镇工业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空气质量总体好于城市地区,但乡镇企业点多面广,企业集约化程度低,污染治理水平相对落后,污染排放量较大。随着城市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推进,一些焦化、冶金、建材等污染企业不断向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迁移,造成污染也随之转移。由于基层环保部门监测能力严重不足,对污染源的监督不够,一些乡镇工业排放有味、有害气体,严重影响周围农民生产生活,由此引起的投诉明显增多。

夏秋两季大量农作物秸秆焚烧对周边大气环境也造成严重影响,不少地方为禁止秸秆焚烧采取严防死守措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三、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党中央重视、群众关心、国际关注。大气污染不仅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负责、政策引导,突出重点、防治并重,依法推动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一) 进一步提高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大气环境状况是影响环境质量、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能源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愈益构成严重制约。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大气污染产生的酸雨、粉尘、光化学烟雾等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一些地方发生的污染事件严重损害群众利益,酸雨污染水体影响了生态环境改善。同时,大气流动性强的特性使大气污染问题成为重要的区域性环境问题,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可以说,大气污染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改善,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影响和对外交往。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利益,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作为检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二) 切实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从源头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措施,大力推进规划环评工作。严格项目审批,严防落后产能转移,严禁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确定发展方向。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和排放标准,对已无环境容量的区域禁止新建增加污染排放量的项目。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建议国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从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转变为重视经济发展质量,在重视GDP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建议国家从长远战略考虑,出台支持小排量、低污染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导向性政策,提高小排量汽车市场份额。解决燃油清净剂强制添加政策与自愿选择政策不一致的问题。大力推进洁净煤技术的运用,提高原煤洗选比例。

重视经济政策支持。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快完善落后产能退出的补偿政策,引导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尽快落实国家2007年提出的关于提高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标准的政策。研究制定氮氧化物污染防治经济政策。

注重调整农村能源结构。近年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但距离满足需要还有差距。建议国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指导,加大对农村沼气建设的投入力度,解决农村能源紧缺的问题,减少农村生产和生活用煤带来的污染排放。

强化企业和公众环保责任。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仅要落实地方政府的减排责任,也要强化企业和公众的环保责任,明确企业减排的主体地位。既要鼓励企业依法治污,又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公众选择简约的生活方式,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

(三) 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全面落实与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的各项法律。近年来,涉及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陆续出台或修改,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当前,要把《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进一步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从源头控制污染,促进能源的节约使用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煤层气等能源的开发利用,并要与群众生活紧密结合。要重视核电的开发利用,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加强对核心技术的科研工作和安全监管,确保核电科学、健康、安全发展。推动研究建立低碳经济试点。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体系、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等,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关键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组织实施清洁生产重点工艺技术示范工程,对重点行业和企业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四)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基础建设

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大气环境指标体系。现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是1982年针对煤烟型污染建立的,虽然1996年进行了调整,但已不适应当前发展阶段,不能客观反映污染特征与群众感受。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尽快修改完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研究建立适应区域污染特征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增加臭氧、一氧化碳、PM2.5、能见度等监测指标。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并随着污染治理技术进步提高排放标准。鼓励地方根据实际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标准。健全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体系,有效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尽快启动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工作,修订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严格氮氧化物控制要求,加快推动氮氧化物控制技术设备的国产化。

切实加强大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装备的投入力度,建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运行费用保障制度。统筹城乡环境监测工作,加快基层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重视对农村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信力。增加市、县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数量,科学合理布局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反映城市环境质量现状。加强对排放有毒有害气体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制度,尽快形成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确保监测数据全面反映污染排放情况和变化趋势。

(五) 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第2篇:减少工业污染的建议范文

摘要:

建议在进一步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来源解析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方案(2016-2017年)》,重点解决煤炭散烧、机动车、扬尘等低矮面源及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的难点问题。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两年多以来,全国城市PM2.5浓度呈下降趋势。为进一步强化各种措施,削减及周边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促进环境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力争到2017年使的PM2.5年均浓度降低至《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规定的目标,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制定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方案

建议在进一步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来源解析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方案(2016-2017年)》,重点解决煤炭散烧、机动车、扬尘等低矮面源及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的难点问题;创新机制,结合供给侧改革,通过经济杠杆减少煤炭消费和石油消费,优化交通系统,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京津冀区域合作,通过区域重污染联合预报预警和应对,有效降低极端不利气象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是实行采暖季错峰生产等更严格的污染治理措施

在空气质量季节变化特征分析及来源解析的基础之上,建议政府在每年初制定《重污染排放企业错峰生产方案》,建立高污染企业错峰生产企业名录,明确名录企业在采暖季和非采暖季的生产规模,强化运行监管,有效减少采暖季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促使错峰生产常态化。环保部门与气象部门联合,对采暖季的气象特征进行中长期预测与动态预判,如预判未来两天采暖季气象条件不利大气污染扩散,或者AQI大于151(中度污染)时,市政府提前采取更加严格的污染治理措施,扩大错峰生产企业范围,直至AQI回落到中度污染水平以下。

三是推进农村地区煤改电、煤改气工程

大力推进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平原地区平房散煤的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对农村地区电网进行扩容改造、加装智能峰谷电表,鼓励农户使用电采暖设备,并对煤改电的村民给以一定线路改造、电采暖设备购置和电价补贴,逐步实现农村地区采暖清洁化;调整农村用能结构,大力推广市政天然气管网入村工程,加快农村地区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用气财政补贴,减少薪柴秸秆、煤炭等非清洁能源消耗;在推进燃煤锅炉和农村取暖清洁能源改造的同时,推进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和脱硝,确保燃气锅炉稳定达到《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有效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水平。

四是加大机动车、扬尘等低矮面源防控力度

第3篇:减少工业污染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环境、污染、措施

一、水污染的危害及防范

(1)废水来源

废水按来源分为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两大类,生活污水主要为洗涤用水,如:洗涤衣物和餐具、沐浴等,工业废水主要来自造纸、化工及其他企业排放的废水等。

(2)水污染的危害

水体污染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与繁殖,造成水产资源的严重损失。水中的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或其他毒物蓄积在水生物体内,通过食物链最终导致人的中毒,以及饮用水污染直接危害人的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疾病。水体污染会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

(3)水污染的防治措施与建议

1、强化对饮用水源取水口的保护,有关部门要划定水源区,在区内设置告示牌并加强污水口的绿化工作。

2、禁止直接向地表水体排放废水,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加大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于改善城市水环境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改善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

4、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废水排放量还要增加,仅仅重视末端治理,很难达到更好的、更有效的改善各类水污染状况的目的,因此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十分必要。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及防范

(1)大气污染来源

大气污染污的主要分为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光化学烟雾和卤素元素等)及颗粒物(粉尘和酸雾、气溶胶等)。它们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气、各类燃烧(包括生活垃圾的焚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

(2)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呼吸疾病;对植物可使其生理机制受压抑,成长不良,抗病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大气污染还能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降低能见度,减少太阳辐射(据资料表明,城市太阳辐射强度和紫外线强度要分别比农村减少10%-30%和10%-25%)而导致城市佝偻发病率增加;大气污染物能腐蚀物品,影响产品质量;近年来,不少国家发现酸雨,煤和石油的燃烧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祸首。雨雪中酸度增高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破坏露天的文物古迹;损坏植物叶面,导致森林死亡;使湖泊中鱼虾死亡;破坏土壤成分,使农作物减少甚至死亡;饮用水酸化物造成的地下水污染也会有害人体健康。

(3)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与建议

1、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加强城市绿化以及对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

2、严格控制燃煤污染,采用原煤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60%的无机硫,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3、开发或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

4、加强排污企业的工艺措施、工艺过程、生产管理,完善企业清洁生产体系,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三、噪声污染的危害及防范

(1)噪声污染来源

生活中常见噪声来源可分为交通噪声(大型车辆的震动和鸣笛)、施工噪声、工业噪声、音响过大的娱乐噪声等。

(2)噪声污染的危害

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损害人的听力;长期处于噪声中有害人的心血管系统,会出现心慌、血压升高和乏力等症状;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会出现急躁、焦虑、紧张、易怒、抑郁等情绪,伴有头痛、心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还会影响睡眠,造成疲倦,工作效率下降,反应迟钝等不良行为。

(3)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与建议

降低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措施为控制噪声源,如车辆在市区禁止鸣高音喇叭、建筑施工单位采取封闭施工,禁止在夜间施工扰民、娱乐场所降低噪声排放、严格控制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值。

四、固体废物污染的危害及防范

(1)固体废物污染来源

固体废物按来源大致可分为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此外,还有农业固体废物、建筑废料及弃土。

(2)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

固体废物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并且对土地造成严重污染;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000多万吨固体废物直接排入江河之中,投入水体的固体废物不仅会污染水质,还会影响和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堆积的固体废物通过雨水浸淋、自身的分解及渗滤液污染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固体废物的大量堆放,无机固体废物会因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有机固体废物则会因发酵而释放大量可燃、有毒有害的气体,且其存储时,烟尘会随风飞扬,污染大气,例如粉煤灰、尾矿堆场在遇到4级以上的风力时,可剥离1~1.5cm,灰尘飞扬高度可达20~50m。在对许多固体废物进行堆存分解或焚化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毒气和臭气而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固体废物会寄生或滋生各种有害生物,如鼠、蚊、苍蝇等,导致病菌传播,引起疾病流行,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由于固体废物的大量堆存,长期不予清理,会导致腐烂,产生病菌,通过大气传播于人体,对人的生命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易燃、易爆、传染性的固体废物的乱堆乱存,会导致水灾、爆炸、传染病流行等环境事故,更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

(3)固体废物污染的防治措施与建议

l、加强对全社会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使每个单位、个人能自觉地减少及合法地处理处置固体废弃物。国家还应该建立完整的废旧物资回收系统。

第4篇:减少工业污染的建议范文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省政府8月13日召开的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调度会精神,分析我们当前污染减排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我们全市污染减排任务的全面完成。

这次会议,同时还是我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全国污染源普查是我国环保历史上首次全国性的大规模普查,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把它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在环保、农业等部门努力推动以及相关单位的通力配合下,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普查工作中,我市坚持保证质量不放松,严格遵守程序不走样,并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总结了许多很好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很多好的做法在全国、全省得到推广,市污染源普查办公室还被省里推荐为全国受表彰的先进单位,这说明我们的工作确实做得不错。为进一步做好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结合普查工作的成果,制定污染源普查数据开发利用计划,建立全市的污染源普查数据平台,努力推进普查数据的开发利用。

一、充分认识做好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决定性一年,“十一五”目标规定,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十一五”期间要减少2%,任务非常艰巨。省委、省政府对减排工作高度重视,苏荣书记在多次会议和各种场合反复强调污染减排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我们也非常清楚,苏书记到后提出了环鄱阳湖经济圈开发建设问题,现在已呈报国务院批准。围绕环鄱阳湖发展问题,生态十分重要,处在的源头,所以我们的任务也非常艰巨。吴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上也明确提出了今年减排目标任务,要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指标都要比上年下降2%,现在全省上下做好污染减排工作的要求更高,出拳更重,措施更硬,考核也更严格,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做好污染减排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贯彻落实好这一基本要求始终是加速追赶与跨越的战略任务。近几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各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和环境的代价。矿山开采、稀土、钨等资源开发造成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些河段的水体污染在加重,水环境质量不稳定,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安全隐患,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环境污染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制约因素。如2005年,我市就出现了城区停水事件。现在的环境形势还不容乐观,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我们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柱书记到后,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通过近十来年的强力推动,的生态环境比过去好得多,生态的品牌在全国已初步得到推广,外界对的第一印象就是生态环境这个品牌,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品牌保护好、利用好。

(二)做好污染减排工作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没有大的项目作支撑,是我们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的矛盾,也是我们最大的一个市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关键我们还是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千万要改变做好污染减排工作会影响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在坚持经济发展不动摇,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不动摇的同时,要坚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不动摇,坚持加强污染治理工作不动摇,要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我们必须以环境准入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环境循环经济的优化发展方式,以环境治理来优化环境容量,以减排污染来促进生产技术换代升级,以环境的成本来促进资源的优化提升,提高环保监督水平,淘汰落后产能,为我市好的项目腾出环境容量。近几年,通过铁心硬手,强力整合资源,效果已经突显,如对钨、稀土的整合,尤其是经过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后,很多企业都意识到,要靠大、靠强。我市过去钨和稀土的开采都是小、散,今后要把它们整合起来,真正使在钨和稀土方面在世界上争取话语权。因此,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式调整,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做好污染减排工作是应对当前严峻形势的需要。今年以来,我市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克服了各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各个部门和企业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成效明显。根据国家环保部的核定,我市上半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完成全年减排任务的37.37%和46.55%,在全省各设区市列第6名、第4名,在全省排名比去年同期相比位置前移,但是,时间过半,任务没有过半,还落实于全省平均水平。减排工作整体进度是滞后的,有一半的县(市)上半年化学需氧量减排认定量还不到30%,超过了50%的只有崇义、宁都、上犹、瑞金、会昌等5个县(市),下半年压力非常大。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虽然已经正式投入运行,但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进水浓度还不够,达不到预期的减排效果;市中心城区包括章江新区污水截流管还未连通,处理水量还不够;全市各县(市)污水处理厂虽然有的已经建成,但还在等待全省统一安排。第一批8个县(市)的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基本建成,但要按时间节点正式投入运行还有一些困难。COD指标完成情况关键是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及投入运行的情况,所以,我们一定要化压力为动力,变困难为挑战,增强做好下半年减排工作的决心和信心,确保完成全年减排任务。

二、突出重点,加强调度,切实做好全市污染减排工作

面对艰巨的目标任务和严峻的减排形势,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思想不能松,力度不能减,要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细致、更周全一些,重点要解决好:

(一)要解决好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问题。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是确保完成全年乃至“十一五”期间COD减排任务的关键举措。第一批污水处理厂要尽快完成管网建设,确保实际处理污水量不低于设计能力的60%,争取达到80%;要确保进水浓度达到要求;要确保今年9月底以前全部投入运行。目前全省县(市)污水处理厂统一确定由南昌城司为运营商,市水务集团要向南昌市城司争取作为市污水处理厂运营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将市水务集团做大做强。如果统一招标营运商不能按时确定,不能及时与各县(市)签订协议,建议各县(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先运行起来,做到对环境质量负责、对人民群众健康负责。第二批建设的9个污水处理厂要加快进度,按照目标在年底前建成。

(二)解决好挖掘工业企业减排潜力的问题。要加大造纸、化工酿造、冶炼等行业的废水治理力度,充分挖掘这些行业的减排项目,实施深度治理措施,提高废水循环利用率,着力推进工程治理项目。如华劲纸业有限公司,在环保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在各企业的前列,通过投入资金完善环保设施,COD排放量比上年削减了53%,实现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三丰收”。我们要通过强化重点企业污染治理,更新和改造治理设施,削减污染物排放量;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三)解决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问题。要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排放。要严格审批建设项目环评,禁止高污染和高能耗项目上马,把污染物总量指标作为审批项目环评的先决条件,没有总量指标的建设项目坚决不批,控制污染物排放增量,推动污染物减排任务的落实。逸阳书记提出,我们一定要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不要求一时的业绩,不要急于求成,要把工作做得扎扎实实,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好的青山绿水。比如兴国县,曾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经过多年来的治理与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基本全面恢复,严禁乱砍乱伐。要加大对造纸、选矿、有色冶炼、水泥以及各类化工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对已关停的项目,要严密监管,防止死灰复燃;对已列入计划未关停到位的项目,要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关停;还没有列入计划的,要尽快作出安排,并限期关停。

(四)要解决好重点减排企业的监管督查问题。要结合今年全省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等四个专项整治行动,强力推进减排工作。对减排形势严峻的被列入省重点地区的有关县(市、区)要实行重点督查;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大、污染较严重、减排压力大的造纸、化工、酿造、电力、冶炼等行业及承担较大减排任务的企业,要严格监管;华能瑞金电厂已建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要加强在线监测、运行维护和监理,提高脱硫效率和投运率,发挥稳定的脱硫作用。环保部门要加大环境监测监察力度,增加减排项目的监测、监察频次。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全年污染减排工作任务完成

完成污染减排目标任务,既是一项现实紧迫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污染减排工作紧抓在手,从“好”着手,从“严”要求,从“快”行动,紧紧抓住这几个月的时间,抓住关键环节,攻坚克难。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污染减排工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都要切实加强领导,抓好组织落实。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地、本系统污染减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做到“四个到位”,即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切实负责、部门各司其职、各界广泛参与”的污染减排工作新格局,为减排工作深入开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今年4月,市政府专门设立了市污染物总量控制办公室,给予了5个编制。希望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设立机构,给编制给经费,保证这项工作的长期正常开展。

(二)要加大投入。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污水处理厂建设的投入力度,争取按省里的统一要求将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做得更完善一点。要建立环保经费投入长效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拓展环保投入渠道,加快环保项目建设。各企业也要加大减排资金投入。

(三)要抓好责任落实。污染减排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只有明确任务、强化责任、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才能保证污染减排工作取得实效。这里,再明确一下:市环保局负责抓好省下达的减排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组织实施和指导监督工作,协调有关方面研究解决减排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保障减排工作顺利推进;市直有关部门要依据职能职责,加强协调沟通,配合做好各项减排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严格落实市政府下达的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地完成减排任务,确保不拖全市后腿;各企业要坚决落实减排任务指标,不折不扣的执行各项减排措施,切实做好减排工作,按时全面完成下达的减排任务。去年全省七项综合考评中,污染减排工作市政府被省政府表彰为先进,我很欣慰,还要继续努力。

第5篇:减少工业污染的建议范文

北京城里,天气灰蒙蒙的。

上午10时,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网站显示:位于西二环的“车公庄”监测站PM2.5小时浓度数为:163微克/立方米。

PM2.5,这个环境科学专业术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近半年迅速成为“热词”。

这引起了出席今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派的高度关注。

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及时公布,指引健康出行

2月29日,一则消息引人关注,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同意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把PM2.5监测纳入国标,与国际接轨。

网络评议认为,在两会召开前公布这个标准,除了出于改善环境的目的之外,还有及时回应民意,听取意见的意义。

一段时间以来,北京的天经常被雾霾笼罩。情况严重时飞机无法顺利起降、高速公路关闭,网友戏称北京为“雾都”。PM2.5往往就是雾霾的“元凶”。

较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能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因此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北京公布了PM2.5的有关数据,在此之前,有些省市也公布了PM2.5监测的数据。环保部对提前实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问题已经做出全面部署。

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及时公布PM2.5监测数据,有利于更好地指引公众健康出行。针对不同的空气质量状态,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尽可能减少危害。”

吴晓青说,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出来后,还配套一个新的AQI评价方法,这个方法是和国际接轨的,会说明应该怎样来自我保护。

同时,致公党中央也提案建议,“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投入,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确保在新国标生效前实现全国各地都有能力开展PM2.5等新指标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

反映问题,环境保护新要求

“蓝天”为什么不蓝?PM2.5引发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今年2月7日,国务院总理在听取基层群众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时说,PM2.5的问题反映了群众对环境质量、蓝天白云的新要求。我们的监测标准要逐步与国际相接轨,监测的结果也要与群众的感受相一致。

坦言:去年我们各项工作指标完成得都比较好,但是在节能减排这个重要指标上完成得不够好。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指标,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第七届全国环保工作大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PM2.5监测的时间表:今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将率先开展PM2.5监测,到2016年将推广到全国,也就是说,在“十二五”末,我国将全面铺开对PM2.5的监测。

有人质疑,灰霾天气这么严重,为什么还要等到4年之后才实施新标准呢?

周生贤给出解释:“2016年1月1日是新标准在全国实施的关门期限,而不是指新标准要推迟到那时候才开始实施。”

专家指出,从PM10标准过渡到实施PM2.5标准,是各国综合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污染现状情况下的产物,均经历了长期的准备阶段。

事实上,相比于PM2.5的监测和公布,排放控制和综合治理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贾康指出,PM2.5污染主要源于扬尘和燃烧后物质,如燃煤、汽车尾气等。在大力扶持汽车工业的产业政策下,实现控制排放的目标涉及调整产业结构甚至经济结构,艰难而复杂,发达国家的治理基本上也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在这方面,我们有后发优势。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消耗从22亿吨增加到33亿吨,2011年增加到35亿多吨。这几年,钢铁、水泥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产能增加了30%以上;2011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增长了1800万辆……

“我们燃烧的东西太多了。”全国政协委员黄维义说,“这样的燃烧,怎么能不产生巨大的排放?我国亟须加紧治理,别让我们的肺成为‘吸尘器’。”

常规监测,节能减排为根本

“人们关注PM2.5的焦点集中在标准和监测上。其实PM2.5的监测仅仅是第一步,比监测更重要的是PM2.5的排放控制和综合治理。”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汪纪戎认为,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不仅是环境保护的一大进步,也将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模式转变。

致公党中央提案指出:“提高环境空气质量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高环境质量的关键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只有污染物浓度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了,环境空气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高,生态环境才能改善。”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高速增长。

2011年汽车产销量超过1800万辆,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为群众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监测表明,我国城市空气开始呈现出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

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说:“有效控制机动车污染,对于推进污染减排,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汪纪戎建议,降低PM2.5浓度,治理空气污染,必须大幅度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深度治理、严格监管。

同时,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对于降低PM2.5浓度也同样必不可少,如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引导群众绿色出行等等。

“这是一个多环节密切咬合的链条,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效果就会打折扣。”

汪纪戎建议,“十二五”期间应在普遍提高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在PM2.5的重污染区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以此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由于大气污染呈现复合型、区域性、复杂化等污染特征,治理PM2.5需要采取综合手段,既要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也要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PM2.5是一个区域特征污染物,不是单靠某地区的环境治理就能达到理想指标。”全国政协常委、民建甘肃省委主委宁崇瑞说,在世界范围内PM2.5的防治都是难点和热点,需要协同控制。

致公党中央建议加强联防联控,建立灰霾天气与大气污染源监测、预报互动机制应重视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跨越。

“PM2.5看上去是个环境问题,实际上同时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宁崇瑞表示。

随着新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更多的代表委员就这个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30的小微粒治理积极建言,努力为百姓的肺腑“涤清尘埃”。

延 伸

据统计,1979年对全国798座城镇的调查, 全国日污水排放量为258万吨。 1989年对全国代表大会854个城镇进行调查,每天的排放量达36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达成协议5.5亿吨。 这些废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据调查,73.3%网民认为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程度非常严重;对于我国监测并公布PM2.5数据,58.9%的网民希望所有地区全部进行监测并公布。

第6篇:减少工业污染的建议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期待傍晚”为你整理了这篇生态环境局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生态环境局工作总结

2020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认真执行《关于全市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命令》等重要文件,克服前所未有的艰难曲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市生态环境质量领跑全省,为“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2020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成立了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工作专班,紧盯重点断面水质、主要支流整治、饮用水源保护。我市地表水省考断面综合指数全省排名第一,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全国第九(4月、12月第二),9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其中新丰江水库、东江干流监测断面水质分别保持Ⅰ类和Ⅱ类,地下水水质达到考核要求,实现了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二)大气环境质量跃升为全省第一。成立了大气攻坚工作专班和专家咨询组,完成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编,划定了“黑烟车”禁行区,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10台,完成72家重点企业销号式整治、15家市重点企业“一企一策”治理,减排VOCs 5460.54吨,按期完成“十三五”减排任务。空气质量优良率(AQI)为98.9%、在全省排名第一;6项污染物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2.5浓度均值为2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微克/立方米,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PM10、NO2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1.9%、13.6%;空气污染天数同比减少4天。

(三)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安全。完成148家重点行业企业和8个工业园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大尖山铅锌矿整治、龙川历史遗留稀土矿区周边受污染耕地治理,市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建成。全市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省下达的不低于90%目标要求,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分别达99%以上和100%。初步核算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排放量比2013年下降15.98%,预计能完成“十三五”重金属减排任务。

(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持续推进。累计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庄269个,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扎实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调整、禁养区边界矢量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养殖和种植污染治理工作达到省要求。督促完成枫树坝省级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项目清理,拆除养殖网箱59.7万平方米;历年“绿盾”行动发现的17处疑似违法违规点均已完成整改。

(五)环保督察整改任务有序完成。建立环保督察整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分析研判机制,实行半月一分析、半月一通报、半月一帮扶指导工作机制。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交办的603宗案件全部办结;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整改9项任务和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及固体废物环境问题专项督察整改20项任务已全面完成;省级环保督察整改32项任务中,29项已完成,剩余3项正在全力推进。省厅粤北监察专员办移交的14项问题中,10项已完成整改,2项基本完成,2项正在整改。

(六)全市生态环境总体安全。依法开展25项专项执法行动,检查企业3594家次,下达处罚决定书51宗,责令整改企业225家。密切监控七寨垃圾填埋场渗透液满溢风险,举行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签订了韩江流域污染联防联控协议,共办理信访案件2112件,“邻避”问题中2个已销账、3个处于稳控状态。《河源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已提请市人大审议。办理建议提案7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宗,全体干部职工学法考试优秀率达100%。完成实验室升级改造等项目和6个省考水站建设,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传输有效率达到90%以上。

(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落实告知承诺、环评容缺、环评豁免等政策,执行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主动上门为企业纾困解难,实现排污许可全覆盖。我局在48个市直单位政务服务“好差评”中排名第三。完成18家重点企业清洁生产验收,12家控排企业碳配额履约率为100%,初步核证减排3491吨二氧化碳当量,我市被列为全省6个碳普惠制试点城市之一,预计可完成“十三五”污染减排和碳强度下降目标任务。完成“三线一单”阶段性成果,积极组织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东江流域省内生态补偿试点政策落地实施,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专项资金支出率达到省要求。

(八)“二污普”和疫情防控工作成绩突出。我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获全省“优秀”;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我局“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表现突出的集体”称号,授予我局3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表现突出的个人”称号。加强疫情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处置监管和环境监测,做好生态环境系统内部疫情防控,动员72名党员干部职工投身社区疫情防控一线,6人被评为“河源市优秀抗疫志愿者”,局党团员志愿者服务队被评为“河源市优秀抗疫志愿服务组织”。

(九)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在各级新闻媒体发稿980篇次,在“河源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刊发宣传稿件1090篇。主动公开各类生态环境政务信息600多条,印制7.5万份宣传资料分发到中小学校。推动东源县下屯村成功创建省级环境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宣传活动10多项、环保志愿服务活动55次。

(十)生态环境能力建设成效明显。成立了市、县两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印发了垂改方案、各分局“三定”规定,各分局执法大队、广东省河源生态环境监测站正式挂牌,接通了生态环境专网,建成了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环保大楼无线WIFI网络。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开展模范机关创建、谈心谈话活动,认真落实第一议题、三会一课等制度,积极组织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等。充分支持和依靠纪检监察组,持续抓好廉政风险防控,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贯彻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扎实开展作风整顿月活动,本局会议费、公务用车购置费和运行维护费、公务接待费、会议和文件均同比减少,无违规使用公车、超标使用办公用房等情况,未发生违法违纪、失泄密事件和安全事故。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二、存在问题

虽然2020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但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

(一)水环境保护工作压力大。受畜禽养殖、桉树种植、农业面源、生活污染等影响,局部水环境保护压力较大,主要呈现氮磷污染特征。

(二)大气污染管控不容松懈。空气环境质量易受干旱少雨天气、污染物远距离传输、三面环山不利地形等客观因素影响,同时我市机动车尾气、露天焚烧、工地扬尘等污染未得到彻底管控,O3浓度不降反升。

(三)个别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效果不佳。建筑垃圾消纳场、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设和非法稀土矿点整治修复进度较慢。

三、2021年重点工作

2021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开好局、起好步,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核心竞争力,全力建设一江清水、青山翠岭、空气常新的美丽河源。

(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完成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启动新丰江水库及入库支流总氮控制系列工作,推进新丰江水库污染防治与应急遥感监测系统项目、东江饮用水水源保障工程建设,持续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地表水省考断面综合指数保持全省第一。推进机动车等移动源污染防控,强化工业炉窑分级管控和VOCs整治,精细化管控扬尘、露天焚烧等面源污染,确保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三。严格落实土壤分类分区精准管控,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联合监管,抓好土壤污染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确保土壤环境总体安全和地下水水质达标。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持续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守住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

(二)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牵住降碳这个“牛鼻子”,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编制2020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开展碳排放达峰和低碳发展战略路径、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路径研究,开发碳普惠核证减排量项目,努力降低碳排放强度。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倒逼企业低碳发展。科学谋划“十四五”减排重点项目清单,落实工程、结构、监管和源头减排措施,确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

(三)依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巩固环保督察整改工作成果,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新一轮生态环境督察。严格落实全过程监管,推进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监管,聚焦重点行业、企业、流域和区域环境管理,加强疫情医疗废物、医疗废水监管,继续实施危险废物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着力查处群众投诉反映强烈、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督促企业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强化“邻避”问题摸底排查化解,及时妥善调处生态环境信访问题,防控生态环境领域安全风险。

(四)推进绿色生态融合发展。启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编制,完成“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细化完善“三线一单”成果。积极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执法与服务深度融合,跟踪服务好省市重点项目,落实“六保”“六稳”工作,不断提升生态环保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深度、广度和精度。积极拓展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来源,落实东江流域省内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工作,加强市级项目库管理,统筹提升资金分配和支出效率。坚持以生态为“本”,协力做好“六水”“六林”文章,大力推进“融湾”“融深”,持续壮大绿色发展动能。

(五)营造良好环保社会氛围。加强与新闻媒体深度合作,保持生态环境常态化集中宣传热度。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主动把握环保舆论话语权。继续开展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教育基地等创建工作,推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深入推进环保“五进”活动,引导公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让宣传工作有温度、接地气,推动形成全民支持、全员参与、全社会行动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六)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加快完成生态环境机构改革收尾工作,完善市、县、镇三级生态环境管理机制,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进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中心能力建设,完成生态环境智慧云平台建设。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两个维护”作为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和首要任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之以恒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继续推进模范党支部创建,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第7篇:减少工业污染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建设工程;节约能源;环境保护

一、施工节能制度的要求和应用现状

(一)施工节能制度的要求

施工节能就是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实现“四节一保”。制度从国家到企业再到个人,从产业政策到具体施工技术要求,都有强制性到鼓励性的明文规定,有的甚至很明细。制度赏罚分明,违反强制性标准、使用黏土砖及其他规定,企业和个人会受到责令整改、罚款、吊销相关证书等不同程度的惩罚。

(二)施工节能制度的应用现状

我国是最大的建筑浪费国。建筑业占全国固定投资总量近1/4,其能耗占社会总能耗46.7%;现有建筑中95%达不到节能标准,EUI是发达国家的2~3倍,而且随着人均GDP的增长EUI也将不断增加;每年我国建筑业材料消耗量占总消耗量的比例约为:钢材占25%、木材占40%、水泥占70%;为生产混凝土,我国每年要开采砂石近30亿吨;一些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还在大量使用实心粘土砖,由此毁坏土地;经常可见运输袋装水泥,现场搅拌混凝土。建筑业还影响其他产业的能源浪费。可见施工节能制度的应用很差。

二、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制度的要求和应用现状

(一)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制度的规定和要求

施工中的污染主要包括噪声、振动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物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污染面广、危害群体广且难以治理。针对各种污染,制定了排放标准,规定了企业治理污染的责任。对静态和动态污染,对人和其他生物,大到整个生态环境,小到局部范围,统筹兼顾,细致明确。并且要求施工单位提供防治污染的相关技术资料,确保企业有能力防治造成的污染。监管部门要进行现场检查。对于企业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责令改正、罚款、责令停产整顿和追究刑事责任等处罚。

(二)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制度的应用现状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新建20多亿平米建筑,而每建1平米房屋约释放出0.8t碳,每万平米施工中会产生600t废渣,而只有不到5%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非采暖期地面扬尘占总的68%。我国普遍存在的“短命”建筑导致了频繁的拆迁,造成了更严重的污染。某些单位,转移污染,敷衍了事。反映建筑污染的相关实例如:平度市天福现河项目在承诺停止土方施工的后,又多次私自进行土方运输,严重影响该市建筑工程扬尘治理成果;有的废渣从施工现场运出堆放到山间田野或江河湖海里;有的监管部门收了罚款就不督促企业整治。每年因生态环境污染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15%。可见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制度的应用很糟。

三、施工节能和环保制度的建设发展措施建议

(一)施工节能和环保制度的关系

施工节能和环保制度关系密切,相互影响,能源的浪费必将产生污染,例如废渣。环境污染会影响某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堆积已久的严重污染,又会耗费更多能源,例如水资源。不良行为导致业内不良风气,恶性循环,所以两个制度的建设同时都要抓。

(二)建设发展两制度的措施建议

经研究,我们找出导致不良结果的原因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意识薄弱、规划易变更、设计不重实用、技术落后和监管不力等。根据国家对两制度建设在技术进步和激励措施的规定,我们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控制多余建筑,从源头减少产能和污染。国家应根据地方情况,制定地方建筑建造限制。例如,限制地方政府修建豪华办公楼;提高购买豪华别墅的税收。

2.加大宣传教育,改变地产人和买房观念,引导行为。政府设立专门的宣传部门,用现代传媒手段,宣传教育施工节能和环保。

3.规划立足实际,着眼未来。从城市到乡镇,制定符合地方特点的长久规划,不随换领导而变更,减少规划更替带来的拆迁和修建。

4.改变设计方向,推广绿色建筑。优先利用自然能源,设计能满足大多数家庭和办公的经济合理型建筑;发展建筑结构,开发高强度等级的大宗性材料,节材又提高耐久性,打造百年建筑。

5.推广发展建筑产业化,改进生产方式。做到建筑设计上标准化、通用化,生产上工厂化,基本装修一步到位,而提高生产效率,对购买标准住房进行税收优惠。

6.引进节能降耗新工艺技术,同时自行开发和推广;提高企业主动吸纳新技术的积极性,并将应用后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科研单位。

7.培养专业劳工队伍,提升劳动力素,推动产业升级。

8.鼓励开发和运用跟踪管理软件。例如“铁塔”软件,可实时监督施工,减小的机会,从而加快进度,减少能耗浪费和污染。

9.减少使用HVAC系统技术,提倡安装分散式系统空调,为以后的建筑的运转减少能耗和废热排放。

10.企业和政府都应建立奖惩制度,对企业政府应定期评选,表彰奖励,对绿色建筑进行按面积奖励;企业内部奖励节能环保行为,比如对工人捡到可用垃圾进行按量奖励。

11.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杜绝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现象;同时加强物资计划管理,控制能源用量,减少人为耗损

12.制定地方建筑垃圾产出标准,作为企业控制垃圾产量的参照,作为监管部门检查的标准和法律依据。

13.拓宽百姓参与监督的渠道,减少官商相护机会。

14.优先使用可再生资源,推广建筑垃圾再利用。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循环使用,例如非金属材料可回收加工成钢材、金属配件

第8篇:减少工业污染的建议范文

(一)全力完成年度污染减排任务。建立部门间污染减排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推进工业、生活、农业、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的减排工作。建立环保、监察部门联合督办机制,加大减排督办力度。制定并落实年度减排计划及实施方案,持续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严格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完成及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实行“区域限批制”和“一票否决制”,确保2012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比年减少1.5%和1.5%(其中工业加生活分别比年减少1.5%和1.5%、农业分别比年减少1.5%和1.5%),二氧化硫与年排放总量持平,氮氧化物(不含机动车)和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年增长1%和2.5%。

(二)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评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健全建设项目环保联合审批机制、总量指标前置审核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和跟踪管理机制,全面完成“十二五”各专项规划及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不断加强环境准入管理,严查“未批先建”、超期未验收等违法行为,从严控制涉重金属排放、“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不断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对保民生、调结构项目和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提前介入,主动服务,跟踪服务。结合工程建设流域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要求,及时公开环境影响评价信息。

(三)严格环境执法监督。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监察执法培训,完善执法工作机制和程序规范。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查处违法排污、违法建设、违法处置危险废物及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全面落实环境行政执法后督察制度,对挂牌督办的企业,以及查处的重大案件进行跟踪督察,重点检查责令限期治理、停产整治、取缔关闭以及停建、停产等措施的落实情况,确保每起违法行为查处到位、整改落实到位、处罚执行到位。加强工业污染源固体废物处置监管,充分发挥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作用,加强远程监管。

二、加强区域流域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四)加强重点流域治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继续抓好《清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严格按要求督促项目实施,及时通报项目进展。加强清江流域段的水质监测,筹建清江流域(段)断面自动监测站。以实施《全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为重点,做好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规划,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整治力度,全面排查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的排污企业。抓好乡镇、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五)强化重要污染物防控。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深入开展以重金属矿采选、冶炼为重点的重金属排放企业的排查整治,确保重金属排放企业达到整治验收标准。强化危险废物管理,抓好危险废物管理台账试点和在线申报登记工作,严格实行危废转移联单制度。促进县污水处理厂污泥规范处置。加强新化学物质和有毒化学品环境管理,重点推进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

(六)加快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实施准备工作,逐步形成PM2.5等监测能力,积极筹备建设灰霾自动监测站,形成灰霾环境监测体系与预警体系,研究制定灰霾天气污染综合防治对策。严格控制燃煤污染排放。协调各方加快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制定机动车尾气环保检测实施方案,启动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工作。

(七)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保监管力度,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区环保专项检查。争取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个、生态村2个,市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各1个。

三、统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安全优美人居环境

(八)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与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紧密结合,促进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加快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升级改造。加强对清江库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构建人水和谐的城市水生态系统。联合有关部门,强化建筑工地环境监管,防治施工扬尘和噪声污染。

第9篇:减少工业污染的建议范文

我公司就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工作计划进行了认真研究,并结合实际对上级公司开展此项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现状

我公司以XXXX为主营业务,公司碳排放主要由XXXX运营、企业供暖及职工生活所产生。近年来,我公司紧抓国家环保政策落实和XXX市铁腕治污机遇期,积极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一是公司按股比累计投资2.17亿元,分批次完成了控股或参股的6家XXX的环保扩能升级改造,实现了封闭式环保型储煤,除XXX站使用装载机装车以外,其它站均实现了快速装车系统装车,有效降低了粉尘污染和装载机等机械设备的碳排放。二是公司所属各公司积极践行蓝天计划,均将燃煤锅炉、燃煤灶具改为空气能供暖或者天然气锅炉和灶具,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了碳排放。

虽然近年来我们在节能减排、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存在企业生产耗电量大、耗油量大,下属个别单位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理解和重视不够等问题。

二、工作计划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正在逐渐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公司要想在新形势下谋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厘清思路,明确方向,把握机遇,积极寻求低碳发展之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加快制定公司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为公司“碳达峰”工作提供根本遵循;二是积极推进公司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远景战略研究,把降碳作为优化公司产业结构,推动生产模式低碳化转型的总抓手;三是要持续挖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加强集装站绿色化改造,着力构建绿色集运体系;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企业植绿造林力度,全面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持续开展大气排放、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实现减污降碳目标。

三、对集团公司开展此项工作的几点建议

1.研究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和垃圾焚烧发电。太阳能、风能是目前陆地上分布最广泛、利用最普遍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从利用方式上看,生物质能源(薪柴、秸杆、农产品加工业下脚料、禽畜类粪便等)与煤炭、石油的内部结构和特性相似,可以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技术进行处理和利用。建议集团公司结合区域、企业实际,因地制宜,加大太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研究及投资,扩大产业规模。

2.改造老旧发电机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议集团将本系统有关单位设备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的老旧发电机组更新改造,降低运维成本、安全隐患和碳排放。

3.整合铁运资源,加大“公转铁”力度。我市煤炭年产量超过4.5亿吨,除小部分以发电等方式就地转化以外,大多数都以公路运输方式销往全国各地,铁路运输量不到2亿吨。针对公路运输煤炭单车运量小、能耗大、污染大的实际,建议集团公司将系统内煤炭外运工作交由我公司统一以铁路集运方式销售,这样不仅能极大地降低运输成本、增加效益,并且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

4.发展氢能源和储能技术的应用。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二次能源,具有来源广、热值高、能量密度大、可储存、可再生,可电可燃、零污染、零碳排等优点。可通过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及工业副产气等多种来源获取,氢能将成为第三次能源变革的重要媒介。面对机遇,建议集团公司积极开展氢能和储能技术开发应用,重点推进集团系统发电企业在二次能源领域的调度经验实现氢电之间深度耦合互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