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弱电工的基础知识范文

弱电工的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弱电工的基础知识

第1篇:弱电工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弱势学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92-02

一、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呼唤适应“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观和学习观[1],而工科专业直接面向工矿企业的研发生产,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背景,尤其是包括光电子在内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这类支撑现代社会信息科技的前沿学科,具有专业知识更新快、理论基础要求高、实践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对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而培养涵盖光电子专业基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也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2,3]。

近年来许多高校先后开设了与光电子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但受客观办学条件和主观重视程度的影响,各个院校的光电子专业(方向)发展参差不R,专业课程设置各有差异。中国矿业大学作为以矿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本文以矿业院校背景下本学科从无到有至目前近500在校生规模的发展为例,以光电子方向相关课程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更好地设置和发展弱势学科的本科专业课程,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动学科发展,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偏应用”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

二、合理规划“光电子”专业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要兼顾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所涵盖学科范围极广,是以信息处理为目的,以电子、光电、光子器件为核心,包含物理理论、材料工艺、器件系统等研究内容的完整学科体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以“微电子”和“光电子”作为主要专业方向,相对于微电子方向的课程内容比较固定单一、本科阶段无需配套硬件实验等情况,光电子方向所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困难得多,其研究领域“广”、相关课程“杂”、所需硬件仪器“多”,因而合理规划“光电子”专业课程设置,既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又可推动弱势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二者密不可分,人才培养是最终目标,而学科发展是必要途径,合理地设置和建设专业课程,是学科发展的主要内容,学科发展好了,才有实力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利用人才优势和影响,又可更好推动学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课程设置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偏应用”为指导

针对光电子方向“广、杂、多”的特点,将其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弱势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从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两方面考虑,制定了“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偏应用”的教学原则,同时也作为光电子技术相关课程设置的指导思路。这一指导思路,既是遵循国家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指导方针并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更是适应包括光电子技术在内的电子信息科学发展迅速与交叉融合的特点,同时考虑本学科方向实力较薄弱的现状和发展解决面临困难的实际需要。

光电子方向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满足“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原则。所谓的“光电子”专业方向,广义上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之下除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之外的多个二级学科(方向),甚至还包括与其他学科交叉衍生出的学科方向,既要与微电子一起承担本学科“厚基础”的教育任务,更要肩负更多的“宽口径”任务,同时也是着眼于学科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光电子方向专业课程设置还应遵循“重能力、偏应用”的教学原则。这尤其适于弱势学科的实力现状和发展要求。以我校为例,学科专业体系的基本格局是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优势学科集中在煤炭能源相关的矿建、安全、测绘等领域,在59个本科专业中,2002年首次招生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典型的弱势学科,在所属的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4个一级学科中,发展落后于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其他3个学科。在本专业设置初期,部分专业课程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承担甚至直接采用其他专业的课程,而随着师资力量的增强和专业课程的调整,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微电子和光电子专业课程体系,但就现阶段来看,本专业学生就业后直接从事光电子技术研发的人数很少,绝大多数还是作为光电子技术直接或潜在的使用者。可以说,“重能力”是促进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而“偏应用”是学科基础薄弱与实力有限的务实之选。

(三)课程体系宜采用多层次三位一体结构且内容环环相扣

针对本专业光电子方向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兼顾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偏应用”的原则,并广泛借鉴国内外高校课程设置经验,采用了核心课程、专业选修/限选课程、其他相关课程的多层次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包括激光原理与技术(48学时)、半导体物理基础(40学时)和光电子技术(40学时),专业选修/限选课程包括光电检测技术(40学时)、半导体光电子器件(32学时)、微波技术(48学时)等,其他相关课程包括电子信息学科概论、学科讲座和专业综合实践II(微波与光电子)。

本专业学生在第一、二学年已系统学习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大类课程,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厚基础、宽口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且在第一学年开设了《电子信息学科概论》,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方向指引。第三学年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由专业类转入具体专业学习,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激光原理与技术》、《半导体物理基础》继续夯实“厚基础”,而《光电子技术》侧重“宽口径”。第四学年则加入与光电子相关的《光电检测技术》、《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微波技术》、《学科讲座》,这些课程全部或部分承接了《光电子技术》,进一步加深和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从学科实力和学生就业两方面进行考量,教学原则围绕“重能力、偏应用”;同时依托优势学科加强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设置2周时间的《专业综合实践II(微波与光电子)》,采用师生双向选择和分组形式,自主选题并完成较综合的设计,所需设备依托利用国家修购专项等经费而建立的光电子、微电子、微波等实验室。

三、结论

综合以上我校专业在光电子方向本科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做法和成果,主要有以下心得和建议:(1)在弱势学科发展中要兼顾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偏应用”的教学原则和思路为指导;(2)课程体系设置,宜采用核心课程、专业选修/限选课程、其他相关课程的多层次三位一体的结构;(3)课程内容设置,符合教学原则,做到环环相扣,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人民教育,1999,(07):4-7,12-13.

[2]明海,陈博,章江英.大力加强光学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光学、光电类高等人才的培养[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4,17(04):15-18.

第2篇:弱电工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教学改革;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0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为了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的重大改革项目。江南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自入选首批“卓越计划”后,在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三年级课程体系中设置了以ARM微处理器S3C2440为对象的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专业选修课。

长期以来,嵌入式系统是高等学校电子与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1],强调跨学科、跨专业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融合应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综合性较强的课程[2]。而对于机械类专业,在其课程体系设计中虽然包含了部分嵌入式系统先修课程内容,但较少开设专门的嵌入式系统课程,也缺乏合适的供机械类专业本科生使用的嵌入式系统教材。

本文以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归纳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的教学特点,并探讨了面向机电专业的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与方法。

1 机电专业嵌入式系统教学的特点

在机电类专业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是大学本科课程自我更新的一种新的路径,也是计算机技术发展而导致的本科课程体系更新过程中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3]。嵌入式系统在工业现场应用广泛,对于机电专业本科生而言,因其在机电设备开发、控制于维护方面有着较强的应用背景知识,且具有一定的先修课程基础,因此嵌入式系统课程较适合机电专业本科生的学习。

但同时,与电类专业不同,机械类专业电基础较为薄弱,导致了机械电子专业嵌入式系统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1 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嵌入式系统是一个软硬件系统的综合体[4],在课程中要向学生讲解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基础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硬件知识,包括处理器结构、指令系统、寄存器设置等,又要讲解嵌入式软件方面的知识,包括Linux系统、交叉编译、设备驱动程序、多进程通信等。

1.2 课程的课时有限

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嵌入式系统课程设置的教学时长为32学时,而电类专业该课程一般有48学时以上的课时,甚至达到72学时,在这其中,实验课时又有8个。由于课内学时数偏少,较容易发生学生能够听懂某些细节但缺乏整体认识,或者能够把握大框架但实际动手时一筹莫展的情况。

1.3 先修课程基础薄弱

尽管机电专业本科生已经有C程序语言设计、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单片机接口技术、电子CAD等先修课程基础,但受到大学教学活动短学程化的影响,学生在背景知识的掌握上存在不够全面或不够深入的情况。特别对于机械类学生而言,不仅计算机硬件基础较为薄弱,软件开发能力和经验欠缺,同时对操作系统方面的知识掌握基本空白,给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2 机电专业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根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教学现状与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了课程体系的设置,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2.1 教学内容选择

作为专业选修课,嵌入式系统课程的目标不是为了使学生深入掌握这一领域全面的并得到良好巩固的知识,而是为了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步入这一新的领域中,概括性的掌握其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并对进一步探索该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

根据这一思路,针对机械类专业嵌入式系统的教学特点,应特别注意突出重点,合理分解难点。由于学生已有微机原理和单片机接口相关基础,在教学中弱化了对ARM芯片作为高档单片机使用的相关内容。在详述处理器结构、介绍基本指令的基础上,仅对定时器、中断、SDRAM、Nand Flash控制器和时钟系统等资源加以介绍,并多采用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避免学生在繁复的指令系统和寄存器设置体系中迷失方向。

由于机械类学生没有操作系统相关背景知识,因此在嵌入式系统软件学习中存在一定困难。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及其开发环境是嵌入式软件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Linux系统命令和交叉编译方法,而对shell程序和Makefile文件则通过案例教学呈现。Linux操作系统下设备驱动的基本思想、程序框架以及编写步骤是课程的重点之一,体现了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因此针对这一部分,不仅安排了较多学时的课内讲解,也安排了实验。在Linux操作系统下的线程、进程和进程间通信部分,由于学时限制,弱化了实际编程操作,而主要以案例和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思想和方法。

2.2 教学方法初探

嵌入式系统是一门应用课程[5],对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其意义在于更好地实现机电一体化应用。为此,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在教学中加入了较多的应用案例,突出了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建立面向工程的思维方式,掌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以往在微机原理和单片机接口技术课程中接触到的8051单片机的相关概念与方法,使之对嵌入式系统硬件部分产生逻辑上的继承和联想,有效理解硬件的工作原理。在嵌入式系统软件部分的教学中,则以学生熟悉的Windows操作平台为例,讲解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实现方法,促使学生破除对这一未知领域的神秘感,并激发其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

3 结束语

针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特点,设置并采用了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尽管课时数较少,在众多知识点上无法深入讲解和展开,但通过列举实际案例,分解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登,陈启军.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7):1-5.

[2]丁珠玉,张济龙,吴永烽,等.嵌入式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6):181-182.

[3]黄晓玲,段凤云,赵建科.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4):85-87.

第3篇:弱电工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弱电系统;空调系统;检测设备

中图分类号: U6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49-2

0 引言

电气自动化技术与电气工程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弱电系统已作为独立的电力系统被广泛地应用与智能建筑当中,且较好地满足了建筑用电需求。但随着弱电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应用广泛性的逐步增强,其管理与维护工作的难度也明显提升。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电气工程领域关于弱电系统的维护与管理效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在影响建筑物用电性能的同时,也不利于电气工程产业节能减排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掌握弱电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加强对其维护与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电气工程领域需要着重开展的关键工作。

1 弱电系统及其构成

1.1 弱电系统概述

以电力传输的强弱为依据,电力系统可分为强电系统与弱电系统两种,其中,强电系统主要是建筑和建筑群中规格为220V,50Hz的强电所构成的电力系统,主要负责向用户提供电力资源,满足用户正常的用电需求。弱电系统在智能建筑领域中的应用较多,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满足国家规定的电压等级的低压电能系统,其中,交流弱电系统电压为36V及以下,直流弱电系统的电压为24V及以下;二是装有音频、视频以及图像、数据等相关信息的信息源[1]。

1.2 弱电系统构成

弱电系统主要由以下两类子系统共同构成:①安全防范系统,主要包括室内安全防范系统与室外安全防范系统,其中,室内安全防范系统主要由安全防盗系统、煤气泄漏报警系统和消防报警系统共同构成,此类子系统相互协调、配合,共同确保建筑物公共场所的安全性,同时,将建筑物内的相关信息与公共场所的指挥调度中心相连,实现对室内公共场所安全的有效控制。在室外方面,相应的弱电安全防范系统则主要由小区摄像监控、保安巡更签到以及周界红外报警系统共同构成,主要负责对建筑物闭路电视的监控并确保建筑物周边安全。②弱电系统中的自动控制系统主要由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以及广播和消防系统共同构成,主要负责对建筑物内各主要设备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2 弱电系统在维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弱电系统维护管理工作认识的不足

对弱电系统维护管理工作认识的不足是现阶段弱电系统维护与管理工作的首要问题。对部分电气工程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可知,相较于弱电系统,其更加重视强电系统在建筑物中的建设和应用情况,通过引入一系列现金的维护与管理技术提高强电系统的整体性能,而并未充分认识到弱电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对于建筑物用电安全与节能方面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并未深刻了解弱电系统的维护管理与建筑物节能用电的关系,从而导致弱电系统的电能损耗严重,增加了建筑物电能的无度消耗;另一方面,电气工程建设单位也对弱电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工作投入的资金力度不足,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导致弱电系统维护与管理工作所需的设备、技术和人才等难以得到持续供应,在增加了电气工程建设单位对弱电系统维护与管理难度的基础上,也不利于保障建筑物安全,相应地,建筑物整体电力系统的能耗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2]。

2.2 管理维护工作不科学

对当前弱电系统进行分析可知,其具有较高的集成度,仍然需要以传统的设备管理与维护方法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和维护,并通过对系统予以合理划分,实现对弱电系统各子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然而,就现阶段而言,部分弱电系统的管理与维护人员在对此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的过程中,仍然持有这一观念,即弱电系统无问题则无须处理,对于小问题进行简单处理,对于大问题展开大规模修理与维护工作,从而导致弱电系统只有在出现问题时方能够得到处理,由于缺乏日常养护与管理,在降低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同时,也对整个弱电系统的寿命周期产生了严重影响[3]。此外,由于弱电系统维护与管理信息平台的缺失,导致相关维护管理人员并不能够充分借鉴历史维护数据来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同时,也无法对弱电系统运行的状态和潜在问题进行评估和预测,从整体上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与运行效率。

2.3 专业检测设备的缺失

专业检测设备的缺失是我国弱电系统管理与维护过程中的另一问题。对国内既有的弱电系统检测设备进行分析可知,其技术和结构性能仍然远落后于国外先进的检测设备,部分电气工程单位仍然以万能表作为主要检测设备,难以实现对大型弱电系统的专业管理和维护。此外,现阶段,多数电气工程施工单位对弱电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大都依靠传统的人工手段为主,即依靠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经验和技术以手工的形式对各类弱电设备进行管理维护,进而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此类维护与管理办法一方面具有较低的作业效率,影响系统运行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基于人工弱电系统维护与管理对管理人员的经验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并不能够实现对具体细节的检测和处理,进一步增加了弱电系统的安全隐患[4]。

2.4 弱电系统管理与维护人才的缺失

专业人才的缺失是制约弱电系统管理与维护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弱点控制技术的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从而导致专业人才的供应难以满足弱电系统管理与维护工作的实际需求,多数电气工程企业的管理和维护人员只对电路、线材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具备初步了解,加之具有相应的实际工程经验便被派遣到弱电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培训,从而使其在遇到突发问题时,难以凭借个人有限的经验和技术予以独立解决。此外,由于节能减排工作是我国近年来方才开展的,基于节能减排的弱电系统维护与管理工作也并未得到企业和相关高效的重视,从而导致具有节能减排思想的弱电系统专业管理维护人才严重缺失,在降低弱电系统管理维护效率的同时,也对电力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产生了较大阻碍作用。

3 解决弱电系统维护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

3.1 加强对弱电系统管理维护工作的重视

加强对弱电系统管理维护工作的重是提高弱电系统运行安全和运行效率的前提和基础。首先,电气工程建设单位的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应进一步认识到弱电系统管理维护工对建筑物用电安全和节能用电的重要作用,通过将弱电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工作提升到关系企业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加强对弱电系统管理与维护工作的宣传力度,从而使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地形成对该项工作的正确认识。其次,向公司员工进一步阐明弱电系统的维护管理与电力节能减排的关系,一方面,弱电系统的维护管理有利于提高其中各项子系统电能设备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设备能耗;另一方面,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弱电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势必会遵循整体的节能减排政策,从而提高其到维护与管理工作的稳定性与科学性。在充分认识到弱电系统维护管理和电力节能减排间关联的基础上,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环境[5]。最后,电气工程企业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弱电系统维护与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加强对维护管理的相关技术、设备的引进和创新,从而提高弱电系统的运行效率,并延长系统寿命。

3.2 构建弱电系统的信息管理平台,提高管理与维护工作科学性

建立弱电系统信息管理平台是提高弱电系统管理科学性的有效措施。首先,弱电系统的维护管理人员应尽快改变传统的系统维护与管理观念,通过将弱电系统的日常养护工作纳入到其工作范围内,从而对系统状态予以实时了解和掌握,并对系统的突况做出恰当、适时处理。其次,通过对建筑物的整体用电结构进行分析,在满足弱电系统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弱电系统的信息管理平台,一方面,利用这一平台对弱电系统的历史故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为后续类似故障的处理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另一方面,通过借助弱电系统的信息管理平台,从而对弱电系统的各类潜在故障进行评估和预测,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整体上提高弱电系统维护与管理效率,满足用户用电需求。

3.3 加强对专业检测设备的引进和研发

加强对专业检测设备的引进与研发是当前电气工程企业弱电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应开展的另一关键工作,通过引入或研发弱电系统的专业化检测设备,从而实现对系统的精细化与专业化管理与维护。一方面,电气工程企业应投入适当资金开展弱电系统专业检测设备的引入与研发活动,从而为提高弱电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效率提供良好的设备保障;另一方面,电气工程企业还应结合所负责建筑物弱电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准确而恰当地选择出能够与当前弱电系统运行特点相吻合的专业化检测设备,提高设备的适用性。例如,对弱电系统中空调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可以传感器检测为主,通过引温、湿度传感器,从而实现对热泵、冷冻机组以及新风机组和送排风机组的自动监视与控制,并实现对空调系统启闭状态、送风量与制冷量的智能控制。

3.4 加大对弱电系统管理与维护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

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提高弱电系管理与维护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首先,电气工程企业应加强对弱电系统管理与维护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的正确认识,将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提升到关系企业发展和地区节能减排效果的战略高度上来,并通过加强对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的宣传力度,为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企业氛围。其次,电气工程企业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具有节能减排意识的弱电系统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通过与高校进行合作,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建立人才输送机制,并通过聘请相关专家对弱电系统管理与维护过程中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讲解,从整体上提高人才质量。例如,弱电系统的防雷接地维护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防雷接地应以专用的接地干线为主要材料,其材质为铜芯绝缘导线或电缆,经由外在弱电系统引入接地体;二是注意弱电系统接地应避免同强点交流的地线和电网零线进行混接或短接;三是弱电系统的监控子系统及相关设备的接地线应以铜芯绝缘软线为主,确保系统运行安全。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弱电系统的概念和构成进行说明,进而分别从加强对弱电系统管理与维护工作的重视、构建信息管理平台以及加大检测设备的引进与研发力度和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对弱电系统管理工作维护的相关方法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电气工程弱电系统在维护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认识不足、管理维护工作不科学、专业检测设备缺失和管理与维护人才缺失等诸多问题,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弱电系统维护管理工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在提高弱电系统应用效率并降低其使用能耗的基础上,为实现电气工程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崔嘉翔.浅谈弱电系统的管理及维护[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3(15):195.

[2] 赵洧.对弱电系统管理及维护的探析[J].电子世界,2016,06(09):134-135.

[3] 上官建西.弱电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浅述[J].建材与装饰,2016,03(10):154-155.

第4篇:弱电工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电路分析基础 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70-02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等相关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与后续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关系紧密[1]。如何以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为依托,全面提升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为日后的专业课及专业方向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结合几年讲授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经验,探索出以下几点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总结如下。

1 教学内容设计改革

1.1 设计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

基于电子技术的深入发展,对于电气信息类学生来说,新知识、新技术下对新课程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势必会使电路分析基础等基础课程的学时数被不断压缩。依据独立院校对本科人才的要求,以及学院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采取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施教原则,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授课策略与授课内容[2]。结合学院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战略理念,对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进行了改革,挑选出经典、实用,与后续其他课程关系紧密的章节,精简陈旧、实用性差的章节。对于电气和自动化专业学生,以“直流电路基本定律”“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一阶电路”“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耦合电感电路”以及“三相电路”为主,将“运放电路”放到模拟电子技术课、“复频域分析”放到自动控制原理课讲解,避免了知识串联性差的困扰。同时,对于“非线性电路”等与考研相关章节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课下指导的方式来保证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对于通信和计算机的学生,由于学时有限,主要讲授“直流电路部分”以及“放大电路”,为后续课程如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打下良好基础[3]。

此外,针对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及毕业设计中电路设计能力薄弱的问题,在电路理论课及实验中加入Multisim计算机仿真的内容,使学生可以利用仿真软件来仿真、计算及分析电路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

1.2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在高中及大学物理中所学习的知识去启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例如在讲解电阻的星-三角变换时,可以先回忆电路的串、并联知识,通过实际混联电路模型中采用简单串并联知识无法解决该类问题,引出星-三角变换的意义。

此外,对于三相电路等贴近实际生活的理论部分,也可结合工厂供电的相关知识,举出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工厂大型设备中电动机部分三相五线制的连接方式、教室墙壁三孔插座中零线、火线、地线的接线方式等。

2 教学方式改革

教学改革的精髓在于教学方式的革新。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理解能力不强的缺点,必须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2.1 采取科学的教学理念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普遍开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学生此时还没有真正地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停留在高中阶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灌输型教育模式下,学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方,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此时不宜继续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教授知识的模式,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以采取提出案例―分析案例―解决案例的课堂探讨模式,这些案例既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身边的电子物品随机选取,贴近生活实际,提高学生们学习电路的热情。从而使教师由授课者转变为助学者、导学者。

2.2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不可否认电路配套实验是学生验证、理解理论知识的良好方法,但电路器件往往都封装在实验箱内,学生并不能实际观察电路器件、改动具体的电路,其具有单一、枯燥等局限性。因此除了经典的实验理论验证外,教师可以在实验室利用电子器件在面包板上搭建实际的典型电路模型,增强学生的电路设计能力,为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打下良好基础。

2.3 以网络教学为辅,提高学生课后学习效果

由于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大学生的实践学时比例,这势必会缩减理论教学的学时数,而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内容又相对较多,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授经典的知识章节,对其公式推导过程,习题的讲解往往不能很好的兼顾,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这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随着网络上慕课(MOOC)的兴起,教师可以将课上没能讲到的相应章节及习题的视频传到校园网,相关学生可以自由下载,反复学习,教师在指定时间进行在线答疑,来解决课上时间不够的难题,同时也使学生作为期末考试复习的依据。

3 评价体系方式的改革

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学校的期末考核方式多为70%的期末卷面成绩加上30%的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以作业和考勤成绩为主,这部分灵活性较大。鉴于课后作业往往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建议此部分成绩可由上述的课堂探讨模式取代。具体方式可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模式[4],几个人一组探讨一个实际电路问题。如简单电感量测量装置、三位数字显示电容测试表、禁烟警示器等,这些工程项目贴近相应的电路知识点,也涉及到了一些简单的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充分体现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根据讨论的结果及个人陈述由教师给定小组及个人的相应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可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对于实验课的考核方式除了给定题目的现场操作外,也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自主设计电路,教师根据设计结果提出问题,这样既考察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通过上述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结语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电子设备及电路不断推陈出新,本科阶段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如何能更好地适应独立学院对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需求,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对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等改革做了初步探讨,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工程实践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 窦建华,潘敏,郭铭铭.“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21(6):131-133.

[2] 王喜魁.基于全方位工程教育的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5(12):45-49.

第5篇:弱电工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就业前景;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037-02

1 电气工程的定义

传统的电气工程定义是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学科的总和,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电气工程已经不单单只在传统定义的范畴之内。21世纪的电气工程涵盖了绝大部分和电子、光子相关的工程行为,涵盖面大幅度增加,电气工程的从业者也应该顺应时展,创造出满足科技进步的先进科研环境。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中的要求

学生应该具有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能力,能够独立解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层面问题。熟练的掌握操作机电一体化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中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掌握基础的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熟练掌握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的电学与力学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善于发现问题,大胆创新,并且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进行相应的技术开发,具备科研能力。

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分支

4.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此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重点专业,主要做高压电器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培养国家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部级重点学科。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优秀的学生可以在电业局、发电厂等大型工厂工作,也可以从事电力设备制造行业,还可以进入各大高校从事理论工作。

4.2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是部级特色专业,就业前景良好。优秀的毕业生可以在工厂做设备维护,或者做相关电力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4.3 电气技术方向

电气技术是多种电子技术相结合的现代电气技术,此专业旨在大规模的培养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进行信息处理等工作。学生毕业以后可以进行电参量和磁参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等科学研究工作,也可以进入科研机构专心于理论研究。

4.4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应用电子技术方向是极具特色的一个专业。此专业电力电子和信息电子相结合,电气和电子同时具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优秀的应用电子技术毕业生可在电子、通讯、交通等多个领域进行工作,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5 影响电气工程的因素

5.1 信息技术

百度百科上,信息技术被定义为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电气工程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电气工程的不断进步,而信息技术发展得越迅速,电气工程也就有了越先进的技术依托,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相依相存,互相影响,推进了科研工作向前发展的脚步。

5.2 物理科学

固体电子学是曾经并不发达的电气工程能够发展起来的重要推动者,而在如今科技手段先进的21世纪,电气工程仍旧和物理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如此,电气工程还在其他领域进行了创新型的探索,未来将尝试进入到生物系统领域。

5.3 变化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发展的速度也逐渐加快,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设计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必须学会迅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具有丰富的创新意识。

6 自动化

百度百科上讲,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自动化科学涉及了很多学科,包括力学、化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掺杂使得自动化的应用及其广泛,不仅应用在控制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上。更能够在制造生产工具的时候用自动化的机器取代人手进行工厂作业。随着时代的进步,自动控制理论出现了许多问题,很多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学科的问题解决起来非常艰难,在21世纪,自动化逐渐被划分到了计算机和数学的研究范畴里。

自动化技术能够按照输入的指令进行自动作业,节省了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国际上,自动化程度的强弱已经成为评判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7 就业方向

电气工程可涉及强电和弱电两方面,强电大多数是大型的电厂,以及制造大型机器的工厂。相较于强电,弱电覆盖面广,几乎涵盖了市面上所有的家用电器,所以比强电的就业面相对宽一些。但是无论强电还是弱电行业,都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努力。

1)认真学习课本知识,不能只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一定要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缜密的理论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

2)除了本学科的知识外,也要多去涉足其他专业领域。比如电子工程和弱电的很多专业相接近,就可以在本专业的学习结束之后学习一些电子方面的技术技巧,扩展知识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能力。除了电子工程,机械也是和电气工程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产品的研发都离不开机械知识,多学习机械方面的知识有益于以后工作的发展,促进科研成果的取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能拘泥于理论知识的束缚,而是应该自己动手去进行实践。学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组成小型的实验室,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到一起去二手电子市场选购一些经济实惠的电子物品,通过对电子物品的拆卸和组装来进行设计与研究。这种团体实验室的研究方式不仅节省了实验成本,更能够加强同学间不同思想的沟通,全面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和专业素养;

4)多多关注业界资讯,随时更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实时动态,把握时代的脉搏。

8 结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只有在对专业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才能更加明确未来的发展道路,端正态度,认真的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在实践工作中取得成果。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学习中,应该追根溯源,打好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清醒的认识专业以及专业的发展前景,制定好发展计划,勇于创新,迎接挑战,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王锡凡.电气工程基础.2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弱电工的基础知识范文

摘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生源结构变化的影响,提出将分层次教学应用于非电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针对知识基础不同的学生,采用分层次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 :高职;电工电子;分层次教学

基金项目: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W2013B02)

作者简介:孙莉莉,女,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理论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9-0066-03

电工电子技术是非电专业的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源的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学生的求知欲和生源结构变化的需求。[1]因此,对非电专业学生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采用分层次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的紧迫性

(一)学校的发展和生源结构的变化是分层次教学的内在要求

电工电子技术是非电专业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源结构的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学生的求知欲和生源多层次结构的需求。[2]非电专业的高职学生生源发生变化,包括理科生和文科生。为解决课程内容偏难、学生不爱思考、文科生存在听不懂现象等难题,需要进行分层次教学改革。

(二)学生不同就业岗位是分层次教学的外在要求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多样化。[3]笔者所在学校非电专业包括物机、港口机械应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以笔者所在学校物机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分布为例进行分析,工种包括大型机械司机、一线操作工、汽车装配工、机械技术员、现场调度员等。从这些工种可以看出,物机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可以分为3个层次:(1)实践技能较强的生产一线工人;(2)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都过硬的技术员;(3)除了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的调度员。岗位的层次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素质和潜能进行分层次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二、非电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根据学生的生源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

以某校12级物机专业为例,将本专业学生按照生源不同可以分为3个班。12物机1班为普高理科生源,12物机2班为普高文科生源,12物机3班大部分为对口高职生源,还有少部分为普高文理科生源。针对这3个班的生源进行分析,学生生源包括普高学生和职校学生,还有文科和理科的差异,在授课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都能得到提高。总体而论,普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动手能力稍弱;职校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学习能力稍弱;理科生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较扎实;文科生的发散思维较好,数学、物理知识较为欠缺。针对学生的生源特点,应加强训练普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调动职校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在动手操作实践过程中的故障问题,提高职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对文科学生调整教学内容,由于文科学生没有学过二进制,所以应删减逻辑电路部分知识,鼓励学生分析任务,自行查找资料,激发文科生对理科知识的兴趣。

(二)将教学内容项目化,进行分层次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将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内容包括6个项目,项目1为电路常用元件的识别与检测,其中主要任务包括电阻、电感、电容和电源等常用元件的识别与检测;项目2为日光灯的安装与检测,其中主要任务包括用示波器观测单相交流电的三要素、日光灯的安装与故障检测、日光灯功率的测量。日光灯的安装与检测与电工工艺课程衔接,旨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项目3为三相异步电动机基本电气控制线路的连接与测试,其中主要任务包括三相交流电源的测量、三相负载的测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和三相异步电动机长动控制线路的连接。项目3的内容涵盖了电机的相关知识,为后续“PLC的应用与维护”、“变频器的应用与维护”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项目4为5V直流稳压电源的连接与测试,其中主要任务包括各组成电路的连接与测试;项目5为晶体管放大器的连接与检测,其中主要任务包括三极管的识别与检测、基本放大电路的连接与测试;项目6为三人表决器的设计与制作,其中主要任务包括基本门电路的识别与测试和三人表决器的设计与制作。根据非电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加强学习。如港机和物机专业,加强项目3内容的学习;汽车和模具专业加强项目5内容的学习。

(三)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分层次教学

每个班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可以分为A、B、C3个层次组,A组包括知识基础较好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B组包括知识基础较差、动手能力较强的职校学生,C组包括知识基础较差、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每个层次组讲授不同的教学项目、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岗位目标和考核方式(见表1)。

非电专业学生分层次教学能够解决A层次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使其学得充实,能发挥其潜力;能够使B层次的学生理论和动手能力全方位提升,加强其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其对理论学习的兴趣;能够解决C层次学生的学习困难、听不懂等现象,增强其自信心,使其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安东.职业院校分层次教学改革的探索[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79-81.

[2]宫鹏.项目教学法在电工电子实验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165-167.

第7篇:弱电工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机电;专业;应用;课程改革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不断深化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的数学课程要结合专业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我们只有结合专业需求,适应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使学生掌握专业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从而更好地解决和处理专业的一些疑难问题,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更好地奠定基础。

1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分析

1.1人才培养目标我院机电工程系现在开设的专业有: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它们的培养目标的共同点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较宽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实际操作或管理能力,能够在生产、建设、经营或技术服务第一线运用高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问题的高层次技术应用人才。1.2学生特点分析1.2.1数学基础薄弱高职类院校的生源主要分为:统招生、对口生(中专、技校转段的)和单招生,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相关的一些数学能力较差,数学基础薄弱,很难理解数学课中的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和理论的推到,对于一些技巧性很强的数学概念、数学理论的推倒就更难接受了。1.2.2专业水平好虽然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但他们也有其自身的优点,比如: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专业技能较强,高职院校学生有一半甚至更多来自于中专或者技校,他们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他们是既有着专业知识又有着一技之长的专门技能型人才,这些学生对数学知识在专业上的应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有着浓厚的兴趣。

2对机电相关专业的调查分析

我们通过对机电类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并大量翻阅专业课教师选用的各类专业教材,同时,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就业岗位群对数学知识需求,总结归纳出了专业课程所需的高职数学知识点。2.1函数在《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传动》和《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中主要用到了函数的相关知识,包括:幂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和复合函数的计算与图像。比如,在《机械制造技术》中的刀具的进给量、刀具耐用度与切削速度;《液压传动》中总效率、实际流量与压力之间的关系曲线。2.2导数涉及到“导数”的专业课程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变频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和《液压传动》,比如:在《电工技术》中的电压、电流、电动势、微分电路、电磁、最大功率、非线性电阻电路、变压器、电路的暂态分析、磁通量等部分用到了导数;在《电子技术》中的半导体、可控整流电路、集成运放、等效电路、微分电路中广泛地用到了导数的相关知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中的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半导体中。2.3极限涉及到的“极限的”专业课程有:《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比如,《电子技术》中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的估算、RC串并联选频电路的计算;《电工技术》中非线性电阻电路和计算一阶电路的全响应方程都用到了极限的知识。2.4积分涉及到的“积分”专业课程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和《工程力学》等等。

3基于服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

第8篇:弱电工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电子电工课程;有效教学;途径

电子电工课程是中职院校电子相关专业的基础性科目,教学目标为:通过相关专业指导,让学生们可以掌握基本的电子电工技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但是,因为受到以往教学理念的影响,中职院校电子电工课程教学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所以,教职人员需要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下简要针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一、当前中职院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

(1)教学思想存在不足。有的教师对中职院校的学生持有偏见,认为有些属于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意主动进行知识探索,甚至部分学生是由家长逼迫进行学习。虽然中职院校中的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缺乏学习动力,但是,从另一角度分析,这些学生却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而这也正是中职院校开展教育活动所需要的才能。中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作为教师,应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利用,从而才能够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2)教学方法存在不足。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教职人员过于重视自身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方法多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将学生放置在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此种教学方法容易降低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变得十分枯燥,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产生厌烦、抵触甚至厌学的心理,不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

二、提高中职电子电工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

(1)教职人员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作为中职院校的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明确自身在教学期间所发挥的价值与作用。在进行课程教学期间,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同学生共同努力,进行学习。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时,唯有使学生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以使其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以后的学习及工作夯实基础。

(2)应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因为他们兴趣爱好、成长环境、学习基础等存在差异,所以,学习的成效也各不相同。如果教职人员在进行电子电工课程教学期间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一些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感觉学不够,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感觉学不会,从而使学生们丧失学习的兴趣。想要改变此种情况,教职人员就需要针对学生们的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结合学生们的水平为学生们设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从而使全体学生共同成长。例如: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前,可以先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不同小组给定相应的教学任务。如果小组学生基础相对较高,学习兴趣浓厚,则教学任务应倾向于课外拓展类;假如学生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较薄弱,学习兴趣较低,则教学任务应更倾向于基础知识。

(3)利用游戏的方法进行课程教学。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他们普遍喜爱玩耍。教职人员可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相应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举行动手大比拼、理论知识问答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游戏竞赛,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相应电子电工的课程内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及团队合作观念,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4)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教学。伴随着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获取了良好的成效。在进行电子电工课程教学期间,可以将一些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方便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将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灵活、有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电子线路”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FLASH动画制作软件来模拟电子线路的工作过程,将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直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职人员也可以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放映一些相关电子电工内容的视频、影像等,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电子电工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增长学生们的见识。

(5)多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在进行电子电工课程教学期间,实验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一技之长,所以,作为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进行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应为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将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们自行摸索,教师从旁给予指导。通过此种教学方法,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电子电工的内容,同时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以此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发展。

总而言之,电子电工课程对相关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职人员,应改善自身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找寻教学期间存在的不足,并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措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因此,对中职电子电工课程有效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杰.电工基础教学管见[J].新课程研究,2011(7).

[2]戚英杰.浅谈《电机与控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山西科技,2010

第9篇:弱电工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电子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

如今,随着电子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给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就业形势带来了巨大压力。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从事产品装配与调试相关工作,工作任务相对单调,导致该专业招生形势一路下滑。因此,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面对严峻的挑战。本人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改革电子专业教学方法,对提高目前电子专业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一、认真研究专业教学计划,制订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一再滑坡,现在的生源质量与以往的普通中专、职业中专甚至职业高中相比都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制订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和学科教学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在符合上级主管部门的总体要求的基础上,轻理论重实际应用,轻文化基础,重专业技能。(1)削弱语、数、外等文化课程的教学时数和教学要求,语文课程应适当削弱语文基础知识,而在与电子专业相关的内容上重点讲授,如工艺文件等应用文的阅读与撰写等;数学课程应避免与电子专业无关的复杂的计算,重点讲授与电子专业相关的工程数学相关内容,如复数、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英语课程削弱普通英语,在英语口语和专业英语上适当多下工夫。(2)专业课在开设必要的骨干专业课的基础上,提供广泛的选修课程供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选修,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应各行业的需要。(3)高度重视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理论,从而减轻理论课程的教学负担。(4)注重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并开设专业技能选修课程,通过学习能在某一方面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调整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电子技术的发展同步

1.注重启发式教学,降低理论计算的难度,侧重分析电路的功能、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提倡学生多提问,少采用传统的填鸭式应试教学方法,以利于开动学生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并能灵活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现在的许多教材上在判断某一放大电路是否工作正常时,往往采用测集成电路各引脚的静态工作电压与参考值是否一致的方法。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操作只要用仪器检查几个关键引脚的信号的波形、幅度或指标是否达到要求,即可说明电路工作正常与否,既简单又快捷准确。因此,应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即能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条件对同一问题应有相应较优的解决方案,在碰到新情况时才不会茫然不知所措,才能举一反三,开拓思维。

2.在教学过程中应重实践、轻理论,抓基础、促提高

一般来说,职校生具有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并且理论基础水平较薄弱的特点,面对复杂且枯燥的理论推导以及难记的公式,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重实践、轻理论策略,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践中掌握理论,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达到较好掌握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电子线路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个音频功放实验板,其中包含稳压电源(含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含前置)等,并在电路中设置一些测试点。实验前,先对功放的作用进行演示,听到扬声器中传出美妙的音乐,学生的学习兴趣陡然提高。采用这样教学方法的好处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不但可以得到感性认识,实验成功后,学生的自信心可大大增加,而且可缓解实验条件差的矛盾,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自然变得比较融洽。

三、改革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模式,在环境、氛围、内容和评价等方面下工夫,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品质,培养创新能力

1.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环境和氛围

在职校,在校学生上课期间的1/4或更多时间是在实验、实习室中度过的,教师要组织学生,同学生一起美化实习室,在墙面上张挂规章制度、名人名言,卫生打扫干净、仪器物品等都标号摆放整齐,使得学生一进入实习室就有一种舒心的感觉。在一些枯燥乏味的实训过程中,例如练焊接,测量元器件等,同样一个动作,要不停地做,学生容易产生烦躁情绪,适时地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音乐,使整个实验在轻松、活跃,但又不失严肃的气氛中进行。

2.加强实验内容的基础性和综合性,重视实验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注重实验内容的层次性和创造性,设计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实验内容

为学生开设一些项目课程设计,加强综合性实验的开发,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电子线路中的OTL低频功放电路,通过该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交越失真、测量最大不失真功率、电路的最大效率、功率增益等参数,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为创新实践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参数改变RP,结果会怎样?电源电压改变了对电路输出有什么影响?并以实验来证明。

3.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评价是对实践操作的促进,两者都是督促学生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有效手段,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组织与应用

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特别是对实验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表现出的良好个性品质给予鼓励性评价,尽量避免消极式和谴责式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大胆地提出实验电路存在的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改进方案,不断突破,不断完善。作为老师要亲自动手,帮助学生将设想付诸实践,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同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每单元课设最佳作品奖一名,进步最快奖若干名,根据元件的排列及电路的整改组装,设立最佳创意奖,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参加创新实践。

综上所述,只要职业学校每一个教师能够认真研究学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专业技能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全体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就能不断地适应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使电子职业技术教育更上一台阶。